時間:2023-03-08 14:50: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考語文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語文高考作文1最近,生活中多了一個熱門詞語“低碳”。初次見面時,我就對這個新朋友進行了一番細致的了解。低碳,就是減少二氧化碳。我們的地球正面臨著重大的危機,全球變暖,冰川融化,各種災害性天氣接踵而來,嚴重威脅著人類。而這一切的元兇,就是二氧化碳。在大力提倡“低碳生活”的當下,節能就是的減碳。于是,趁著寒假,我對我們家進行了一次大整頓!
我首先對我姐姐的房間發起了“進攻”。一走進姐姐的臥室,就看見姐姐在床上呼呼大睡。床頭的手機正在充電,“充電已完成”這幾個大字赫然映入我的眼簾。一看這情形,我二話不說就把插頭給拔了下來。如果你認為手機已經充滿電了,插著也不耗電,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很多電器,例如,電腦、電視、電飯煲等等,雖然你已經關了,但如果沒有拔下插頭,還是會耗電,還是會排放二氧化碳的。要知道,一個舉手之勞拔下插頭,可是最簡單的減碳行為了。
檢查完姐姐的房間,我又把劍頭指向我們家的廚房。快過年了,每戶人家的冰箱都是鼓鼓囊囊的,里面塞滿了各種各樣的年貨,什么魚啊,菜啊,飲料啊,琳瑯滿目。我們家也不例外。媽媽把買的各種年貨,也不分類,一股腦的全硬塞進了冰箱。每次拿東西,都得查找半天,有時還得把東西一樣一樣拿出來,才能找到。這樣冰箱的門一直開著,有多費電啊!怎么辦呢?我立刻上網查找,找到了一個小竅門。我找來幾個紙盒子,把這些食物分類放進各個紙盒子里,并在紙盒子上貼了標簽“魚類”“肉類”“速凍食品類”。這樣既節省了開冰箱門的時間,又節省了空間,使食物與冰箱內壁留有空隙,就更好地起到了節電的作用了。最后,我還在冰箱旁邊貼上一張溫馨提示,時刻提醒著我們全家人:冰箱內保持清潔,及時關上冰箱門。雖然這看似兩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如果人人都能做好這兩件不起眼的小事的話,就等于為減少低碳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我的感染下,我們全家人都過起了節電、節水、節氣的低碳生活。
寒假已經過去,我們家的低碳生活還在繼續。低碳生活一小步,環境改善大步。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減少低碳,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
語文高考作文2回首過去,展望未來。
“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個人都能爬到山頂,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個人都要登到山頂,但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
人生,就像泡茶。水溫合適,時間一定:才能泡出好茶。
在生活中,我們不斷體驗新的事物,不斷追求新的潮流,不斷對生活發出感慨。在遇到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就自暴自棄,不去尋找解決的方法,只知道一味的哀嘆。難道就沒有“看庭前花開花落”的淡然嗎?生活中我們需要不斷經歷不斷改進才能成功,才能泡出一杯好茶。在成功之際再回首,留下的只是愉悅與回憶。
人生,就像品茶。慢慢地吸吮.細細的下咽,才能知道是不是好茶。
在童年時,我們懵懂無知,只希望能快速長大,去做自己喜歡而能做的事;青春時,未來有很多夢想去追求,就像觸手可及一樣;老年時,我們靜靜地臥在房屋上,看著藍藍地天空,聽著鳥兒細細的鳴叫,感受微風揉揉的撫摸。回憶著童年時樂趣與無知.回味著青春時的勇于奮斗與有夢可追。我們應該有無謂世俗的精神。細細品著一杯茶,慢慢地走過下一秒,靜靜地與自然接吻。在我們既然消逝之時,再回首慢慢品著一杯茶,回味人生的好與壞……
人生,就像倒掉地茶葉。依然清香,自然有用。
在我們對生活失去價值地時候,我們應該學會豁達,樂觀的心態。不再去與世俗爭辯。就像一句“如果我們不能再創造奇跡,那么就努力讓自己變成一個奇跡。”這也許能對人生做的一個解釋。我們雖然沒有能力再去奮斗,再去拼搏。那么,我們就坐下來靜靜地享受生活從沒享受過的恬然閑適。一杯倒掉地茶,可以滋潤土地,為植物帶去養分,也為下一杯新茶留下空間,等待它去發揮。再回首,我們就是經歷了人生而完好無損的奇跡!
人生,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慢慢走過才會有好的過去,美好的未來。
語文高考作文3現實世界申,理智往往容易被情感淹沒,那么,怎樣才能駕馭住自己的情感呢?——題記
理智,是一朵花,盛開于智慧的春風申;情感,是一陣雨,常常將這一朵花摧殘。情與理,對立而又共生于現實世界。
渴望真情
情感、這一人類與生俱來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賢士的一生中抒寫得淋漓盡致。他們將真情吐露,活得滿滿灑灑,坦坦蕩蕩,屈原便是這樣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雖九死其猶末悔",他將一個臣子的心掏出來呈現在眾人面前,不矯飾,不造作,終于,他的性情鑄就了他的英名,他從此不朽。李白,面對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從此寄情山水,便有無數華彩奇章流傳于世,他亦不朽。
冰心先生說:雨后的青山,像淚水洗過的良心。她告訴我們:惟有真實的情感,才是一生無悔的追求。倘若將自己的情感囚禁,人生便失去了光彩。
超越感情
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令人點燃烽火,戲弄諸侯,終至亡國。
唐玄宗寵幸楊貴妃誤國,終遺恨千古。
這些,都是沒有超越感情的結果"理智是一座堤壩,感情的潮水如不加控制,必定會造成堤壩的坍塌,行為的迷茫,以至釀成大禍。
人們常說:三思而后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駕馭感情
感情猶如一匹野馬,需要你去馴服。理智則是它的韁繩。以理智面對世界,人生便增添了一份自信,一份豁達。
范仲淹遭貶,然而他仍舊胸懷天下,以理智的大腦,平靜的眼光向人們昭示了一個智者的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何等寬廣的胸懷啊!
無數事實告訴我們,情與理相伴相生,互為兩極。理智需要情感的潤澤,人生才顯靈動,情感需要理智的依托,人生才顯智慧,愿人人都能用情感之雨澆灌理智之花。
點評:"情"與"理"的和諧統一。
情理結合,是本文的特點。題目涵蓋話題的核心,吻合命題意圖,簡潔明了,具有情感與理性的雙重韻致,情感表露與理性抒發相結合,奠定了全文寫作的基本格調??释媲?,超越感情,駕馭感情,逐層推進,進而升華。
點面結合,是本文的又一特點。作者善于選材:屈原的性情鑄就他的英名;李自的灑脫,使他的華彩奇章流傳后世!這是真情的體現。周幽王亡國,唐玄宗誤國,這是沒有超越感情而釀成的大禍。范仲淹駕馭感情,以天下為己任,體現智者的用情。從不同側面對"情與理"作了準確的論釋,是為點,而三點連綴成面,文字簡約卻大氣磅磅,為收束全文蓄滿情理之勢。全文由點及面,內容拓展有序,主題開掘極深。
作為散文。語言的典雅、凝練、流暢,體現了作者良好的語言功底。另外,題記的令人深思,小標題的提綱享領,都為文章增色不少。
不足是缺乏鮮活的時代色彩的舉例,切記:為有源頭活水來。
語文高考作文4理智和情感是人類生活中的兩只腳印,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長都和他們的理智私感情有關。
認知事物當然必得有嚴格的理智,不能縱容自己的感情和好惡。如果僅僅以感情的親疏遠近來下結論,大多數情況下會得出錯誤的判斷,正如《韓非子》里那個宋國的富人,他的兒子與老人說的是相同的話,而他聽憑感情的親疏遠近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當然是沒有道理的。又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的妻子私他,姬妄畏他,而客有求于他,都說他美于城北徐公。鄒忌最后排除了感情因素的干擾,悟出了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币驗橛兴?,有好惡,感情上有親疏遠近,人們在認識事物時便易于被迷失雙眼。這時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濁的末知世界,人類要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階梯,布魯諾被燒死在鮮花廣場時,歡呼的人群又何嘗不以為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呢?但是布魯諾相信理性這個"內心的教師",他要讓"所向披靡的論據萬箭齊發",射穿習慣和感情上依賴的迷霧,把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正軌。
理性固然在認識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們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嗎?難道感情在認知過程中永遠起著反面的作用嗎?
康德仰望星空的時候,他的內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這親近永恒、親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認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沒有感情的存在,人類生活會陷人刻板和抽象,我們認識事物不僅要分辨對和錯,也要知道美和丑啊,沒有了情感,藝術如何存在呢?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法律條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切熟悉的溫情都離我們遠去,我們能說我們認識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嗎?生活又有什么樂趣呢?即使是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是看重情感在認知中的作用的,有人向他提出一個設想時,他并不判斷正誤,只說:"啊,真丑!"他不愿意在丑的事情上花費時間,在他眼中,即使是物理學中丑也不能立足。
因此我們認知事物時,既要有冷眼,又需要熱心,雖不能任憑感情的親疏遠近去判斷,又不可僅僅是可憐的"數字化生存"。在理智和情感、天平和七弦琴的引導下,我們才能“詩意地棲居”。
點評:精選例證結構清晰。本文有四個特點:一是貫串全文、令人信服的辯證思維,結尾以形象化的語言完整準確地揭示了感情、理智在認知事物中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精選例證,用鄒忌和康德、愛因斯坦例分別論證理智、情感的認知功能,典型貼切,給人啟迪;3是思路嚴密,結構嚴謹。文章由理智到情感,運用"總—分—總"結構,都顯示出作者較高的謀篇水平;四是善用比喻、借代,"天平"、"7弦琴"、"數字化生存"、"詩意地棲居"等詞語的運用,增強了說理的形象性。
語文高考作文5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那就是你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勤儉節約嗎?沒做到吧!不瞞你們說,其實我以前也沒做到,看看我親身經歷的一個小故事就知道了。
有一天,媽媽給我三百元錢讓我到離家不遠的一個銀行去交電話費。我跑到銀行,銀行里的一個阿姨對我說:“小朋友,今天銀行的電腦壞了,交不了電話費,你還是回去吧?!蔽抑缓勉仉x開了。
回到小區,我的視線一下子落在了一樓的小賣部上,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了一支支可口的冰淇淋。我想,反正我手里有這么多錢,買五十塊錢的冰淇淋都不過份。于是,我東挑西挑,買了三十塊錢的冰淇淋美滋滋地回家了。
我一進家門,媽媽不高興地說:“你怎么買了這么多冰淇淋?”媽媽看我不回答就看了看發票。突然,她大聲說:“你不經過我同意就買了三十塊錢冰淇淋!”我說:“我們家又不是沒錢,少三十塊錢怎么了?”聽我這么一說,媽媽暫時平息了怒氣,跟我講了很多要勤儉節約的道理。還舉例說,有些貧困兒童,一個月的生活費都用不了三十元。我想想,也對耶。于是我向媽媽認了錯。
經過這次,我們家就成立了勤儉節約小分隊,由我擔任監督員,爸爸還要我拿一個小本本把自已每天的開支記下來。
沒過幾天,我爸爸就犯規了。那是在一個傍晚,媽媽剛做好了可口的飯菜,爸爸卻突然打個電話說讓我們一起去外面吃飯。我趕緊搶過電話說:“不行,家里已經做好飯菜再出去吃就太浪費了,爸爸你還是回家吃飯吧?!卑职趾芸炀挖s了回家,一進門就說:“我們家蔭子都知道節約了,真是難得?!蔽业靡獾匦α?。
緊接著上個星期天,媽媽也犯規了。那天天氣很熱,我在外面玩得滿頭大汗,回到家,媽媽就對我說:“那么臟,趕快到樓下美發店洗頭去吧!”我馬上說:“不行,在家里自己洗可以節約幾元錢,積少成多可以捐一大筆錢給貧困兒童的?!庇谑牵揖驮诩依镒约簞邮职杨^洗得干干凈凈。
1. 傳統題型應取消,考查應該更靈活。據統計,會考中課內材料所占比重最少為44%,而高考課內的材料僅為默寫一道題。例如在以往的會考復習過程中,很多學?;ㄙM相當一段時間進行教材的梳理和復習,但是課內的閱讀雖然在會考中作為重點,可是在高考中已經轉變為考查學生能力的課外閱讀,這就使會考和高考在題型上出現了斷層問題,二者基本上形成了平行的關系。此外,字音、字形、詞語的題型在新課標高考試卷中已經不再出現,對于學生這部分知識的考查基本上都已經轉換為閱讀等其他題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根本目的是閱讀和寫作。如果把這部分的知識遷移到其他題型中,考查的會更加靈活,更能夠體現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 客觀題所占比重應減少,適當增加主觀題的比重。“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于閱讀和鑒賞部分提出的基本要求。以古代詩歌鑒賞試題為例,在會考的試卷中它是以選擇題,即客觀題的形式出現,這樣的閱讀基本上談不上是個性化的閱讀,更談不上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在新課標的高考試卷中,詩歌鑒賞閱讀是兩道主觀題:分別從思想內容、表達技巧等至少兩個方面進行考查,這樣的考查更加開放,更加全面,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更能積極主動地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真正獲得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的學科,考試應該更體現其人文性,因此主觀題才應該是重點的考查模式。
3. 主觀性閱讀題所選文章體裁的多元轉變?!墩Z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必須顧及學生在原有基礎、自我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增強課程的選擇性,為每一個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目前的語文會考對于散文閱讀能力考查的較多,而且學生閱讀選擇的方向太單一,而高考語文試卷在主觀卷的閱讀部分設定的是選做題,學生則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興趣以及閱讀能力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或最為擅長的部分來作答。因此,我認為語文會考主觀題的閱讀也可以采取選做題的形式,甚至可以提供三篇不同類型的閱讀文章,這樣可以使體裁更加多元化,給學生更加廣闊的閱讀空間,同時也能夠和高考的重點題型契合。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能力,如何讓學生有個性地發展是高中語文課應該思考的重點問題之一,如果能夠實現真正的選作,語文的會考就能夠更好地實現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質全面提高這一長遠目標。
二、語文會考評價模式的突破
會考的評價只有等級之分,這種評價的機制過于粗放,我認為會考的評價模式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經過高三第一學期的學習,高考語文學科已經完成了第一輪的復習,目前正進入高考第二輪復習階段和最后沖刺階段。但是語文復習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在后期復習教學中注意。首先,個別教師或多或少的存在著“語文復習不復習差不多”的意識,于是思想麻痹大意,教學內容上隨意性大,缺乏對考綱考點的整體把握,對相關題型、解題方法的研究不夠深入,也沒有在備課中認真研究學生和學情。其次,高三的復習時間緊、任務重,有時為了進度,可能會有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無暇動腦與動手的情況,也有重練輕講評的現象。再次,在語文復習中有相當多的學生認為,主觀表達題費力大,收益小,見效慢,練習起來往往事倍功半。于是,他們的閱讀題往往是空白,只等著老師的答案。還有就是資料滿天飛,學生陷于題海,消化不良。
如何改變目前存在的狀況,更好地提高二輪復習的質量。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重視課堂教學,做到“優講”
“優”,就是耗用的時間較少,學習量較多,學習負擔較輕,學習效果較好。
要做到“優講”,首先要了解、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并加以分析;其次,考慮如何充分利用課本教給學生所需要的知識和方法,然后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來講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老師精于講述,即對知識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對一些內容甚至要給學生留出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就要對已有的知識精心篩選,忍痛割愛,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指導轉化為學生的能力。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首要條件。
只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解決存在問題的條件,進行知識的積累,為有效訓練作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正確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學生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和可能性。如果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專制者,也因有了學習主動權而提升教與學的實績,學生才能從有效學習中收獲無限的快樂與成就感,而對考查與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有解決的可能,高三語文教學因此才能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2.重視考題訓練,做到“巧練”
在高三,進行一定劑量的訓練是必須的,以考促學,以學帶考,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檢查能力,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練習最好在課堂上完成,這樣練習的質量才有保證。另外,課堂練習一定要定時完成,決不能允許學生拖沓,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樣才能在高考緊張的情況下高質量的完成語文答卷。一般來說,試題是多少分,就規定學生多少分鐘完成,以此來強化學生的時間意識,避免學生答不完試卷的情況,減少不必要的失分。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教師更應該精選試題,決不能隨便拿一套試題給學生做,不考慮有沒有效。練是學生的行為,也是老師的行為?!扒伞北憩F為訓練題選擇的“巧”和訓練中點撥的“巧”。
現代文閱讀考試是能力考試,要想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練習。練習題要精選,切勿求多。根據高考說明要求精心設計練習題進行訓練,最簡單的方法是精選近幾年高考題中的精品題。雖然說,高三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鑒賞評價能力經過幾年的訓練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解答開放性題型時,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問,應作為訓練的重點。僅抓訓練不行,還得對練習做分析。分析練習絕不是對答案,而應該讓學生知道所以然,要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回答問題時常用的套路,即使用正確的套話,再添加一些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正確答案就出來了。點撥的“巧”在于把握時機,點到關鍵之處,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思維開竅,思路開通,促進思維延伸。點撥需要方法上的靈活,既要隨機應變,也要講究“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同思維能力的學生要區別對待,有的只要略加指點,就能茅塞頓開;有的只有高透明度的剖析,才能排除障礙,開通思路。
3.重視試卷評講,做到“深評”
講評訓練題或試卷是高三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教師在認真批閱,抓準反饋信息的前提下,針對復習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弱點,精心設計講評教案,在評中幫助學生剖析錯誤實質,明確思路,總結方法規律。
二、實用類閱讀中的傳承
帶給學生良好教化的不只有圣賢,還有現當代那些前輩,他們或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或躬耕田畝、為民謀福,或寄情山水師法自然……
《尋找教育的曙光》記錄了中國教育的先驅陶行知先生以一種永不滿足、永遠探索的生命力開拓中國教育這塊沃土的事跡。陶行知踐行“學博為師,德高為范”的最高教師標準,在他的引導下,聚集了大批熱血青年,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鄉村教育實驗熱潮,演繹了一段教育史上的佳話。
《雜交水稻之父》讓我們認識了一位為全世界人謀福利卻自甘貧苦的偉大科學家。他的科技成就使每年增產的糧食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國際聲譽日隆的袁隆平依然風趣、幽默、像個農民一樣樸實。
在《畫之大者———黃賓虹傳》中,讓我們又認識了一位藝術界的大家,人生路上的先行者黃賓虹,與齊白石齊名的黃賓虹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國畫大家,他的繪畫藝術與選文題目一樣“下筆不覺師造化”,藝術成就不可估量??勺鋈藚s一直嚴守傳統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一生力避賣畫,過著清寂的生活。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應當是“職業技術”
盡管在許多情況下,高等職教與普通高校的專業設置在名稱上是相同或近似的,如技術等,但事實上,它們卻有著不同的含義:在普通高校,專業名稱常表示高校的研究領域和與之相對應的學科;而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名稱則更多地表示一個“職業領域和與之相對應的專業勞動”。
在普通高等教育(以工程教育為例,但可遷移到農學等其他學科)中,專業教學內容取材于對應的工程學科,是一種“純粹的”、與人的職業活動聯系不太緊密的技術和專業知識,專業教學以技術知識為導向,具有較濃厚的技術決定論(autonomoustech-nology)色彩。專業課內容是工程師的職業知識和技能,反映了工程師和工程科學家的職業實踐。
而高職教育專業和研究的內容則是“以職業形式存在的、從事實踐活動的技術人員的專業勞動”,是產生于職業勞動實踐的技術人員的職業知識和技能,是以技術人員的專業勞動為導向的。因此,高職的專業教學應當更加注意勞動和職業的關系,更加考慮勞動組織方式及其變化對技術人員能力的要求,更加注意克服工程學科教育的局限性(如理論上的電氣技術并不代表實際中的電氣技術)。
在教學和研究內容上,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區別之一,是“職業技術”和工程技術的區別。筆者曾就“職業(性)技術”的定義,它與“非職業(性)技術”,即工程技術的區別及其對職業教育的意義等發表過一系列看法①。簡單來說,職業技術與工程技術的研究對象都是專業技術,但技術的內涵是不同的,典型的例子如汽車技術,就包括與職業行為聯系較少的發動機技術、傳動技術等設計制造技術以及與從業人員職業活動和職業能力關系較大的故障診斷技術等。
工程技術是和技術工具等客觀事物的反映,而職業技術還包括主觀能動性較強的經驗性知識、經濟社會利益的體現方式以及由于文化導致的實現手段等②,它與人的行為過程有著密切的聯系。
總體上講,技術是人類借以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操作體系,它與它所存在的職業勞動形式以及與此相關的從業人員素質和教育培訓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技術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執行著意識形態的功能。技術的發展是技術的可能性與社會的現實性(如從業人員素質、經濟社會基礎、文化認同、政策法規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典型證據就是80年代以來由精益生產(leanproduction)和CIMS技術等引發的產業革命,就是信息技術、以小組作業為基本特征的后福特勞動組織方式和一專多能型技術工人綜合作用的結晶。
因此,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職學校的教學內容是否具有高職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是否遵循技術決定論的原則,即:是技術人員的職業勞動,還是自然科學技術決定教學內容?當然,由于職業勞動是一種由自然規律控制的社會現象,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但它直接反映的卻是技術和勞動之間更為復雜的關系。
二、“職業技術”的最大特點是勞動過程系統化
職業教育學和工業心的研究成果表明,職業技術的最大特點是遵循勞動過程系統性原則,而不是學科系統性原則。這里首先是一個行為社會學的理論,即完整的行為方式,人類的實踐行為(包括職業行為和日常生活行為)過程總是按照所謂“完整的實踐”模式進行的,它可劃分為獲取資料信息、制定工作計劃、做出行動決策、實施工作計劃、控制保證質量和評價工作成就等六個步驟,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買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高等職業學校專業理論教學所傳授的知識、技能和行為方式,即“職業技術”,應當是完整的職業行為所要求的全部內容,因此在強調打破學科系統性原則的基礎上,必須強調建立與勞動過程的直接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勞動過程的系統化,即按照實際勞動過程的基本程序,如確定工作任務—制定工作計劃—作出決定—完成工作任務—檢驗工作結果并改正錯誤—評價工作過程與工作成果—記錄—反饋等進行編排。職業技術是關于勞動對象、勞動工具、勞動、勞動組織形式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具體知識。這些知識自始至終都與具體的職業實踐相對應,技術和專業理論不再抽象,而是、社會和技術工人個人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
三、“職業技術”與工程技術的區別
作為高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院校教學和科研的“職業技術”與工程技術,可從對象、研究目標、表現形式和認識等方面加以區別。
(一)研究對象
“職業技術”的研究對象是由人類建立的技術體系,如建立健全技術標準、操作規范等;工程技術的研究對象是純粹的體系,即利用自然的觀點和研究成果來使用自然資源、生產制造人工材料以及利用自然力來滿足人類的需求。
(二)研究目標
研究和“職業技術”的目的,是獲得有關設計、操作和評價技術系統(如機器設備、工藝流程等)的知識,因此,它的主要功能是方法功能;而研究和學習工程技術的目的是獲得有關物質和自然界的知識體系,因此,工程技術的主要功能是解釋功能。
(三)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
“職業技術”的研究成果常常是由科學規律推導出的工藝和操作方法,是規范性的職業行為,多以操作標準和工作計劃的形式出現;工程技術的研究成果則表現為描述和解釋自然界現象、物質和規律的概念、定律和等。
(四)認識方法
工程技術的研究和認識方法是獨立的。按照科學學的原則,一門工程技術科學之所以成為獨立的學科,就必須有其獨立的認識方法和方法論基礎。工程技術的研究方法是以“反映”為導向的,即選擇研究方法的基礎是為了反映客觀的事實和規律。因此,工程技術反映的是一種“原因—結果”的關系。
作為職業技術學研究對象的職業勞動過程,不但是一個技術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過程。因此,單獨的社會學、學和工程科學的研究方法都不可能滿足這一要求。與職業技術的綜合性質一樣,職業技術的研究方法也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綜合。值得指出的是,70年代中期美國興起的“勞動(studiesofwork)”研究,將準確描述勞動過程、確定勞動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以及確定標準勞動過程模式與實際勞動過程的差異作為研究對象,為職業技術的研究提供了一種可以借鑒的重要方法。
由于勞動分析未能將勞動經驗和“勞動過程知識”界入其研究范圍,而過分強調被動的適應,帶有過強的技術決定論色彩,因此對職業技術研究方法的貢獻也只是基礎性的。
“職業技術”的研究方法是以“”為導向的,即職業技術的目的是為了應用科學規律去解決實際,因此,“職業技術”反映的是一種“目標—手段”的關系。
從技術的角度明確普通高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和科研內容上的區別,是舉辦各種層次高等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包括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同濟大學職教學院的多位博士生已經在他們各自的技術領域(如機械、電氣和土建等)中對職業技術的研究中找到了突破點。
第二,高考美術源于升學,因此,美術生所有的技能訓練都是服務于高考,造成學生理論知識的缺失。新課標彌補了這一點,高中美術課程的改革,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欣賞能力和理論知識,學生再也不是“重武輕文”的美術生。
第三,注重培養美術實踐能力是新課標對美術課程的要求,這與高考美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素描課上,學生只是用簡單的鉛筆,在紙上就能表現出立體感和空間感,這對學生來說是極大的興趣,素描課程巧妙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這與新課標要求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學生體會作品內容的同時體驗了作品的描繪和制作,這些成功的經驗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美術。
第四,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被埋沒,就這一問題,新課標明確指出,強調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這對于美術來說,相得益彰。不管是創造力還是想象力對美術都是至關重要的,它關乎著作者的對于思想感情的表達,這兩點對高考美術尤為重要,創造力是美術工作者的生命,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缺失是美術生的重要缺陷。因此,找回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刻不容緩。第五,新課標要求教學活動應當是學生為主體地位,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的看法和思想不再是“標準答案”,學生各抒己見,再由教師引導學生,這是新課標政策下的理想課堂模式。在普通美術課程中,教師不再一味地講解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由學生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探究思想情感,最后由教師總結,或者稍加改正,從而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在專業課堂上,學生作品集中在一起,以學生現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相互批評和借鑒,取長補短,有利于學生專業進步,同時,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通過艱難的實踐探索,已經獲得了初步的經驗,如:在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了具有職業技術教育特色的辦學指導思想、辦學模式;啟動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學生“雙證書”制度的全面建設;實施了以職業能力為中心,加強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開了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的渠道,建立了普通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互溝通和銜接的通道等。但有關高等職業教育面向新世紀的發展戰略、人才培養模式等重要問題,還需進一步提高認識,深入研討,使之不斷完善,使高等職業教育沿著正確的軌道,高質量、高效益、特色鮮明地向前發展。
一、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必須樹立大系統教育觀
為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全面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因此,發展高職教育,必須樹立大系統教育觀。在全社會這個大系統中,高教系統是整個社會大系統的一個重要子系統,是知識經濟社會大系統的核心,而普通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是這個核心系統中兩個既相交又互補的子系統。在知識經濟時代,這個核心系統必然是整個社會大系統發展前進的動力,整個社會大系統均要圍繞由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職教育構成的核心系統運轉。目前,我國的高職教育發展明顯滯后于普通高等教育,這嚴重影響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因此,所有社會大系統中可以為發展高職教育所利用的資源(包括人才、資金、設備、實習及實訓場所等),都應成為高職院校的正常教學條件和手段。通過整個社會大系統內部的互動,不斷促進高職教育的完善和發展。要保證高職教育健康持續的發展,必須更新質量意識,轉變投入觀念,重構評價標準。
1.高職教育質量意識的徹底更新
從客觀上分析,我國高職教育辦學時間短,條件和經驗欠缺;從主觀上講,很多人有鄙薄職業教育的觀念,特別是在高校擴招的情況下,人們更為高職教育的質量而憂慮。因此,必須徹底更新高職教育質量意識,確立新的質量標準。
如何看待高職教育特別是高校擴招后的教育質量?應從三個方面辯證地加以認識:
第一,要從社會整體需求評價高職教育的質量。擴大招生規模必然造成部分分數較低的考生被錄取,不過這僅是個局部問題,從整體角度審度,分數高的考生仍然占80%以上。對20%的“差生”實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就能確保整體水平。這樣做不僅能夠保證原有非擴招考生的質量水平,而且還能培養更多的人才,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這也符合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國際潮流。因此,要從整個社會對不斷提高國民素質的需求來評價高職教育的質量。
第二,要用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高職教育的質量。高職教育要發展,必然要擴大規模,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可能會因設備、師資的暫時不足而影響質量。但從長期看,如果規模上去了,加上科學化管理,就一定會產生巨大的效益,進而加大教學投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要發展地、動態地、全面地看待高職教育的質量。
第三,要從實際應用的角度衡量高職教育的質量。評價質量的高低,要有客觀的標準。對不同事物的評價,必然有著不同的尺度。由于高職教育與普通高校培養目標有所區別,質量標準也應有所差異。對高職教育學生的評價,不僅要看其知識結構是否完善,學科理論是否必需、夠用,而且要看其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強弱。目前,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尤其是重點大學培養的學生數量很少,屬精英教育,而僅憑少量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本科生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從實際應用的角度考察高職教育的質量。
2.高職教育投入觀念的根本轉變
高職教育要擴大辦學規模,必須具備最基本的辦學條件,在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應采取“集資入股”、“借船下海”、“引鳳筑巢”等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籌資,把規模搞上去,尤其是后勤設施建設,要全部吸收社會資金投入,使教育系統結構化,增強教育功能,提倡和堅決實行后勤服務社會化,徹底解決高職教育的“瓶頸”問題。再把因此而節省下來的資金用于教學設備、實訓實習基地的改善和建設以及圖書資料的購置。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職教育的規模、效益、質量,形成良性循環。
3.高職教育教學條件評價標準的重新構筑
發展高職教育不能只在教育系統內部的教學條件上做文章,而應將其置身于整個社會大系統中,堅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充分利用社會大系統的教育資源,作為評價高職教學手段的重要參數。這樣有利于我國辦大教育,有利于突破傳統的辦學模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因此,評價高職教育的教學條件,關鍵要看所培養的學生是否享用到了應有的教學軟件與硬件,但這些硬件是否屬于學校則無關緊要。
二、全面認識和落實“雙證書”或“一書多證”制
實踐證明,在高職院校對學生實行“雙證書”或“一書多證”制,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我院從1993年起,全面實行“雙證書”或“一書多證”制。從學生獲得證書的等級來看,層次比較低,遠不適應用人單位和知識經濟時代對應用型人才素質能力的要求。僅以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為例,大批學生只能通過一級、二級考試,而能獲得更高級別證書的學生卻寥寥無幾。這勢必會影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更重要的是會影響高職院校的形象。
我國高職教育是在高中文化程度基礎上,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它相當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的LEVEL5B。高職院校畢業生不僅獲得的畢業證書應達到這一標準,而且獲得的“雙證書”或“多證書”也應達到與此相應的標準。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應獲得具備高中文化程度方可獲得的職業資格等級證書,才是名副其實的“雙證書”或“多證書”。因此,高職院校應制定出相應的制度,同時,我國勞動、人事部門也應制定出與LEVEL5B相適應的職業資格標準或明確原標準等級中哪些達到了LEVEL5B的標準,以使高職院校學生對如何做才能獲得“雙證書”或“多證書”心中有數。這也是與國際接軌的要求。
三、結合實際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不僅是實現高職教育教學計劃的關鍵,更是高職教育能否辦出特色的關鍵。在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的過程中,一些高職院校曾采取從社會上公開招聘一批“雙師型”人才作為專職教師充實師資隊伍的做法,此舉對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從長遠看,結合我國高職教育的實際情況,需對此做法進一步提高認識。
1.“雙師型”不僅僅是對師資隊伍的要求,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學手段的要求,即高職院校的學生通過接受“雙師型”教育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這完全可以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驗、實訓、實習來完成,并非由一個既懂理論又懂實際的個體“雙師型”教師來完成,而是由一所高職院校的整體“雙師型”師資隊伍來完成。
為適應主義化建設對型人才的需要,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通過艱難的實踐探索,已經獲得了初步的經驗,如:在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了具有職業技術教育特色的辦學指導思想、辦學模式;啟動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學生“雙證書”制度的全面建設;實施了以職業能力為中心,加強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開了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的渠道,建立了普通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互溝通和銜接的通道等。但有關高等職業教育面向新世紀的發展戰略、人才培養模式等重要問題,還需進一步提高認識,深入研討,使之不斷完善,使高等職業教育沿著正確的軌道,高質量、高效益、特色鮮明地向前發展。
一、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必須樹立大系統教育觀
為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全面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因此,發展高職教育,必須樹立大系統教育觀。在全社會這個大系統中,高教系統是整個社會大系統的一個重要子系統,是知識社會大系統的核心,而普通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是這個核心系統中兩個既相交又互補的子系統。在知識經濟,這個核心系統必然是整個社會大系統發展前進的動力,整個社會大系統均要圍繞由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職教育構成的核心系統運轉。,我國的高職教育發展明顯滯后于普通高等教育,這嚴重了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因此,所有社會大系統中可以為發展高職教育所利用的資源(包括人才、資金、設備、實習及實訓場所等),都應成為高職院校的正常教學條件和手段。通過整個社會大系統內部的互動,不斷促進高職教育的完善和發展。要保證高職教育健康持續的發展,必須更新質量意識,轉變投入觀念,重構評價標準。
1.高職教育質量意識的徹底更新
從客觀上,我國高職教育辦學時間短,條件和經驗欠缺;從主觀上講,很多人有鄙薄職業教育的觀念,特別是在高校擴招的情況下,人們更為高職教育的質量而憂慮。因此,必須徹底更新高職教育質量意識,確立新的質量標準。
如何看待高職教育特別是高校擴招后的教育質量?應從三個方面辯證地加以認識:
第一,要從社會整體需求評價高職教育的質量。擴大招生規模必然造成部分分數較低的考生被錄取,不過這僅是個局部問題,從整體角度審度,分數高的考生仍然占80%以上。對20%的“差生”實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就能確保整體水平。這樣做不僅能夠保證原有非擴招考生的質量水平,而且還能培養更多的人才,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這也符合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國際潮流。因此,要從整個社會對不斷提高國民素質的需求來評價高職教育的質量。
第二,要用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高職教育的質量。高職教育要發展,必然要擴大規模,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可能會因設備、師資的暫時不足而影響質量。但從長期看,如果規模上去了,加上科學化管理,就一定會產生巨大的效益,進而加大教學投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要發展地、動態地、全面地看待高職教育的質量。
第三,要從實際應用的角度衡量高職教育的質量。評價質量的高低,要有客觀的標準。對不同事物的評價,必然有著不同的尺度。由于高職教育與普通高校培養目標有所區別,質量標準也應有所差異。對高職教育學生的評價,不僅要看其知識結構是否完善,學科是否必需、夠用,而且要看其成果轉化能力的強弱。目前,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尤其是重點大學培養的學生數量很少,屬精英教育,而僅憑少量普通高校的生、本科生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從實際應用的角度考察高職教育的質量。
2.高職教育投入觀念的根本轉變
高職教育要擴大辦學規模,必須具備最基本的辦學條件,在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應采取“集資入股”、“借船下?!?、“引鳳筑巢”等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籌資,把規模搞上去,尤其是后勤設施建設,要全部吸收社會資金投入,使教育系統結構化,增強教育功能,提倡和堅決實行后勤服務社會化,徹底解決高職教育的“瓶頸”問題。再把因此而節省下來的資金用于教學設備、實訓實習基地的改善和建設以及圖書資料的購置。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職教育的規模、效益、質量,形成良性循環。
3.高職教育教學條件評價標準的重新構筑
發展高職教育不能只在教育系統內部的教學條件上做文章,而應將其置身于整個社會大系統中,堅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充分利用社會大系統的教育資源,作為評價高職教學手段的重要參數。這樣有利于我國辦大教育,有利于突破傳統的辦學模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因此,評價高職教育的教學條件,關鍵要看所培養的學生是否享用到了應有的教學軟件與硬件,但這些硬件是否屬于學校則無關緊要。
二、全面認識和落實“雙證書”或“一書多證”制
實踐證明,在高職院校對學生實行“雙證書”或“一書多證”制,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我院從1993年起,全面實行“雙證書”或“一書多證”制。從學生獲得證書的等級來看,層次比較低,遠不適人單位和知識對應用型人才素質能力的要求。僅以全國機等級為例,大批學生只能通過一級、二級考試,而能獲得更高級別證書的學生卻寥寥無幾。這勢必會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更重要的是會影響高職院校的形象。
我國高職是在高中文化程度基礎上,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它相當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的LEVEL5B。高職院校畢業生不僅獲得的畢業證書應達到這一標準,而且獲得的“雙證書”或“多證書”也應達到與此相應的標準。,高職院校學生應獲得具備高中文化程度方可獲得的職業資格等級證書,才是名副其實的“雙證書”或“多證書”。因此,高職院校應制定出相應的制度,同時,我國勞動、人事部門也應制定出與LEVEL5B相適應的職業資格標準或明確原標準等級中哪些達到了LEVEL5B的標準,以使高職院校學生對如何做才能獲得“雙證書”或“多證書”心中有數。這也是與國際接軌的要求。
三、結合實際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不僅是實現高職教育教學計劃的關鍵,更是高職教育能否辦出特色的關鍵。在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的過程中,一些高職院校曾采取從上公開招聘一批“雙師型”人才作為專職教師充實師資隊伍的做法,此舉對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從長遠看,結合我國高職教育的實際情況,需對此做法進一步提高認識。
1.“雙師型”不僅僅是對師資隊伍的要求,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學手段的要求,即高職院校的學生通過接受“雙師型”教育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這完全可以通過專業知識的和實驗、實訓、實習來完成,并非由一個既懂又懂實際的個體“雙師型”教師來完成,而是由一所高職院校的整體“雙師型”師資隊伍來完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币虼?,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主動學習,首要條件就是要激發其學習興趣,以此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在文言文教學中,筆者采用三種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語激趣法、故事激趣法、古今對比激趣法。
1.巧妙導入吸引人
文言文教學的開篇導入是非常關鍵的,如果開頭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就可以消除學生“望古興嘆”的思想障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上課前,應精心設計巧妙的導入方式。如在講授《琵琶行》前,筆者給學生播放了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用音樂將學生帶入了課堂所要的氛圍和情境。而在講解《荊軻刺秦王》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這個故事比較熟悉,但為了能讓學生對這個故事再一次充滿期待,筆者在課堂開始的時候給學生講解了“斬首行動”。告訴學生“斬首行動”是現代戰爭中常用的一種軍事手段,其核心是斬殺敵方的最高軍事指揮首腦,然后結合2003年伊拉克戰爭給學生講解“斬首行動”是怎么一回事,從而引出其實古人早已用過這一“現代化戰爭手段”。這樣的導入,不僅拉近了學生和文言文的距離,也讓學生對這個故事充滿了好奇,從而明白了為什么要學習古代文化中的精髓。
2.古今文化激勵人
文言文是中國幾千年優秀文化思想的結晶,至今仍影響深遠。教學中應該聯系古今,激勵學生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如《鴻門宴》中的“噲拜謝,起,立而飲之”和“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中出現了“拜”和“再拜”,學生對這兩個動作的含義并不理解,在教學時筆者向學生介紹了古人見面中的“揖、長揖、拱、拜、拜手、再拜、頓首、稽首”等禮節,從而更準確把握了課文內容?!蹲勇?、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提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此筆者向學生補充了男子二十歲加冠、女子十五歲加笄以示成年的禮儀,還補充解釋了“總角、豆蔻、而立、不惑、花甲”等和年齡有關的詞語。講授《勾踐滅吳》時,可把勾踐發展人口的政策與當今的生育政策對比,使學生意識到,在當今時代要想提高國力,更重要的是提高科技水平,而不是人口數量。
二、教學關系“唱和諧”――角色轉換,提高能力
1.聲情并茂,激發學生感情上的共鳴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激發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應重視范讀,通過自己抑揚頓挫、感情飽滿的朗讀來感染學生;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出感情。如在教學《陳情表》時,筆者以《二泉映月》為背景音樂,當堂背誦,在這種悲傷的基調下,學生靜靜地聆聽,當筆者背誦完時,學生頓了頓,然后報以熱烈的掌聲。隨后,學生的齊讀很入情,似乎都感受到了作者的拳拳孝心。在這種教學氛圍中學習,學生不但激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還觸摸到了作者的情感脈搏,激發了與作者感情上的共鳴。
2.講演合一,讓文言文課堂鮮活起來
下面是我對高考語文試卷講評的一些想法以及做法。
一.考試后及時總結、反思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
1.學生完成一份語文試卷經歷了從識記理解到鑒賞評價表達的復雜的思維過程,他們對于自己的勞動成效如何是非常關注的,但是常聽到有些老師抱怨自己的學生只重分數不重反思太過功利,其實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之一是試卷講評和結果反饋的相對滯后。有的老師由于改卷的難度大或者備課任務繁重而把試卷發放和講評安排在考試過后一個星期甚至更后,而此時學生解題時產生的思維火花早已消失殆盡,能夠刺激學生的也就只剩下分數了。
因此,應及時將考試的結果和答案反饋給學生。
2.做好每次考試的分數統計工作,是上好語文講評課的前提條件。
為了追蹤學生掌握每個知識點的進展情況,作一份詳細的得分統計表是有必要的。
統計表可按照試卷結構來進行設計,分為語音、字形、近義詞、語病、修辭、文言文、科技文、翻譯、詩歌、默寫、文學作品、作文等各項。每次考試過后由學生自己將得分情況分項填好。教師再加以整理統計出各項的平均分及得分率,并掌握最高分、最低分以及進步情況。
這樣做如果形成了習慣的話工作量并不會很大,卻對于講評課確定難點重點以及學生了解自己知識點掌握情況從而制定相應的復習計劃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突出重點難點,高考復習階段的講評課不能面面俱到。
1.指導學生在公布答案之前做好試卷分析,答錯的題目進行更正,答對的題目也應理清解題的思路。一般來說,語音、字形、默寫等識記類的題目由學生自己找出正確答案比老師在課堂上花幾分鐘匆匆帶過的效果好的多。
每次講評安排幾道題目由學生來介紹解題思路,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使講評更貼近學生的心理。
2.每次試卷講評都應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答題的實際情況確定一兩個重點,采用專題式的講評模式,宜精講不宜多講。
我校的第四次月考正處于會考前夕,即高考第一輪復習階段,這一階段主要的復習目的是使學生對高考考什么以及怎么考這些問題有個大致的了解。因為是針對于會考的考試,所以命題難度是比較低的。從分數統計以及學生們反映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知識點的得分情況都比較理想。發給學生詳細的答案解說之后我只安排了十五分鐘時間給幾位答題情況比較好的學生為同學們介紹自己科技文段、翻譯以及仿寫的解題思路。剩下的半個小時就重點分析詩歌鑒賞題。
例題如下:
閱讀下列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詩人登樓為何會流淚?這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頷聯與頸聯各描寫了怎樣的意境?對于表達中心思想分別有什么作用?
這道題的分值為四分,而平均分只有2.2分,錯誤的主要類型有兩種:一是對詩歌的主旨分析錯誤,認為詩人在這首詩中抒發的是懷才不遇的苦悶;二是知道詩歌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感,卻不能正確表述頷聯、頸聯是如何與這主旨聯系起來的。
針對這種情況,我把這次講評課的重點定為:詩歌鑒賞應“知人論世”,對有代表性的詩人應掌握其整體風格特點。
三、試卷講評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切忌教師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