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熱點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8 14:50: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時政熱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時政熱點論文

篇(1)

30多年前,高考平均錄取率還不到10%,與那個年代相比,今天的考生真應感到欣慰和慶幸。超過七成的錄取率,體現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成果,但如何保證高校生源質量,提升基礎教育水平,則成為新的課題。

另一方面,思想觀念日漸多元,對學歷、文憑的看法也日漸多樣。從北大清華的自主招生,到南科大的改革,高考體制外的選才探索,也有了強大的現實基礎。同時,單一的考試方式問題漸多、積弊漸重,與時代對教育、對人才的要求有所脫節,高考制度出現“裂縫”,高校招生方式不斷多元,個人成才途徑不斷豐富,也是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高考錄取率上升、南科大學生“拒考”,從正反兩個方面,佐證著高考改革的必要。

雖然說高考自恢復之日起不曾停止改革的步伐,但時代在進步,教育在發展,社會和個人在需求、心理上的變化,遠遠快過高考改革的步伐。而高考不僅是高等教育的“入口”,更對基礎教育起著導向作用,是教育改革的“風向標”和“指揮棒”。高考改革,必然要直面新的挑戰、解決新的課題。

改變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高考,它不僅是為高校選拔人才,更寄托著無數學子和家長對未來的希望,是社會流動、個人上升一個必不可少的通道。

因此,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應是高考改革的基本前提。一段時間以來,高考作弊、高考移民、高考加分等等,引起廣泛質疑和詬病。在這種情況下,北京、上海、黑龍江等地取消或縮減加分項目、加分幅度,可謂必然選擇,也體現著高考價值的重塑和回歸。

篇(2)

可是,發雞蛋沒幾天,就出現了意外情況,不少孩子拿到雞蛋后,并沒有自己吃,而是偷偷藏了起來。他們為什么要將雞蛋藏起來呢?情況很快就弄清楚了,那些將雞蛋偷偷藏起來的孩子,是舍不得自己吃,他們想將發給自己的雞蛋帶回家,與自己年幼的的弟弟妹妹分享。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學校做出了強制規定,發給每個學生的雞蛋,必須自己吃,而且必須在早讀后立即吃掉。為了確保每個學生都將發給他們的雞蛋吃掉,學校還組成了一個監督小組,負責檢查、監督學生們每天吃雞蛋的過程。朋友是監督組的成員。

朋友告訴我們,真沒想到,那些山里的孩子,為了能將發給自己的雞蛋省下來,帶回家,竟然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和監督老師“斗智斗勇”。

有個瘦瘦的男孩子,每次拿到雞蛋后,就表現出迫不及待的樣子,噼里啪啦很夸張地用雞蛋敲擊桌面,剝完殼,張著大口,一口將雞蛋吞了下去。嘴巴還“吧唧吧唧”地嚼得很響,吃得有滋有味的樣子。朋友站在教室的窗外,一連觀察了好幾天,終于發現了這個男孩子的秘密:每次他剝好雞蛋后,都會悄悄將雞蛋藏在一個塑料袋里,而將空手往嘴里一塞,裝作將雞蛋塞進嘴里的樣子。朋友問他,為什么要將雞蛋藏起來,男孩說,他的父母都在遙遠的城里打工,幾年才回來一次,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他想將雞蛋帶回家給奶奶吃,讓奶奶補補身體。

有個女孩子,拿到雞蛋后,總是吃得都很夸張,嘴巴里鼓鼓囊囊全是白色的蛋清和黃色的蛋黃。朋友仔細一觀察,發現了問題,每隔一天,女孩子的嘴巴里才會鼓鼓囊囊,第二天,則只是“吧唧吧唧”的空響聲。原來她是隔一天,吃一個雞蛋,另一天的雞蛋則被她私藏了起來。有一天,朋友不聲不響走到她身邊,意識到自己的秘密被老師識破了,小女孩難為情地低下了頭。她輕聲說,家里窮,沒錢買肉,吃的菜,基本上都是菜園里的蔬菜,難得有葷菜,她隔一天,省一個雞蛋帶回家,是為了讓媽媽將雞蛋做成菜。

朋友說,每發現一個孩子偷藏雞蛋,他的心就會既酸楚,又溫暖;既難過,又感動。這些將雞蛋藏起來的孩子,都是為了省下來,帶回家給自己的家人吃。對這些偏僻的山里孩子來說,雞蛋就是人間美味了,他們不想獨吃,而希望與家人共享。但是,給每個學生每天發一個雞蛋,是希望這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他們是大山的未來啊,雞蛋必須是孩子們吃掉的。因此,學校想盡辦法,除了監督外,有段時間,甚至要求孩子們吃完雞蛋后,將蛋殼上交。即使這樣,仍然有不少孩子,想方設法將分給自己的雞蛋省下來,藏起來,帶回家。

篇(3)

股票市場有著自身的特殊性。與一般的商品市場不同,股票市場是一種虛擬經濟。在股票市場上買賣的不是普通的具有實際使用價值的商品如食品、住房等,而是可以在未來獲得收益的金融資產。股票價格不僅取決于公司的經營狀況,同時也受利率、匯率、通貨膨脹、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市場買賣力量對比、重大自然災害發生以及投資者心理預期的影響而發生波動。股票市場的這種波動與實體經濟的波動相比,往往更為劇烈、更為頻繁。當股價持續上漲時,越來越多的資金被吸引進來,這又會導致股價的進一步上漲,并使得更多的資金進入市場。在牛市樂觀氣氛的感染下,人們總是能找到股市不斷上漲的“理論根據”,把所有的利好消息加以放大,直到某一天泡沫破裂,股價暴跌。當股價持續下跌時,則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價格進一步下跌,資金持續流出,悲觀失望情緒蔓延。

篇(4)

1.1 時政是課程資源的有益補充時事作為教學資源,具有明顯的優勢:新穎,富有吸引力;豐富,可以彌補教材的滯后和單薄;真實和生動,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學的說服力。而這些優勢與思想政治課內容形成互補。把時事作為重要課程資源引入課堂,有助于增添思想政治課的時代特色。

1.2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即達到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 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 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例如教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

1.3 思想政治教學擔負著傳播黨和國家重要政策的使命,黨和國家重要政策總是通過一些重大時事活動體現出來,因此學習和宣傳重大時事也是思想政治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時事輔助教學把思想政治教學與時事教育相互融合在一起,相互促進。

2 選取時事的基本原則

2.1 選取大背景,突出時代性。這就要求教師要眼明、手快、腦靈,及時把握重大時政熱點,又能隨機融入到教學中去。其意義在于借助熱點問題激發學生興趣,拉近書本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距離,乘機實施教學,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化深奧枯燥的政治理論為鮮活的思想認識。如講《大力發展生產力》一節時。正值我國"嫦娥二號"發射成功,我便向學生講授"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國為什么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怎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2.2 時政熱點要貼近教學實際、學生的生活實際。

首先時政熱點應該是貼近教材的。教學大綱是高考命題的根本,所謂"題在書外,理在書中",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怎樣變化都是對課本知識和自身能力的考查。選取時事材料應該考慮的是時政熱點是否有利于引導出知識點、解讀知識點。若選取的時事政治材料不利于知識點的理解,則再好也要舍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要與時事緊密結合,要注重兩者之間的最佳結合點,選取最典型的時事熱點。

其次,時事熱點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時展的實際。在時政選擇上要注意熱點問題的新穎性和時代性。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國內外大事千變萬化,這就要求教師盡可能選擇最新的熱點,便于引起學生的極大關注,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備課選材時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培養創新能力和思辨性,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創新能力需要在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培養。

2.3 時政教育應該取得正面、積極的教育意義。青年學生長期在學校生活,對社會的了解不夠深入,有時面對未來的生活茫然不知所措,思想上往往有片面性和理想化的特點,有時還帶有主觀主義和個人主義傾向,比較偏激。

因此,首先堅持正面的時政熱點案例的使用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尤為重要,通過大量的正面素材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堅定的政治立場、政治觀念,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

其次對于負面事件,都必須科學分析,得出正確的認識。在講市場調節時, 骯臟、恐怖的地溝油; 令人震驚的麻疹患兒被誤輸過期藥......源源不斷的新聞,層出不窮的現象,是典型的消極材料,即"陰暗時事"。 由于學生并沒有真正深入了解社會,容易被表面現象迷惑,看問題容易偏激,而教師基以廣闊的視角,多角度的逆向思維、開放式的教學理念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審視"陰暗時事",引發學生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市場調節在有效調節的同時,具有充分認識市場調節的盲目性、自發性和滯后性等局限性,必須規范市場秩序,需要國家宏觀調控,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的必然性,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分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長處的必要性。從而想方設法開發其光明意義。

3 時政熱點與政治課堂教學有效結合的形式

3.1 利用最新時事導入新課。在講授新課前,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利用最新時事和社會新聞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這節課的積極性,努力實現"自主學習",完成意義建構。如我在講授高一的《價格變動的影響》時,借用用最新時事2012年8月15日,蘇寧、國美、京東價格戰,思考國美蘇寧為什么發生價格戰,結果會如何?并針對學生思維的疑點設計問題,層層遞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3.2 課堂練習分析時事,進一步理解鞏固知識。例如在講《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一課應對反傾銷時,在閱讀材料后,問為什么外國會對中國提出大量的反傾銷調查?思考副耀玻璃是如何應對的,為什么會取勝?激發學生思維,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知識。

3.3 撰寫學生小論文。

為了指導學生學會用教材所學的理論知識去點評時事新聞,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我鼓勵中學生嘗試撰寫小論文。學生通過認真地收集整理時事材料,對自己關心的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表達富有個性的觀點。學生小論文《拷問地溝油》, 《對小區停車情況的調查和思考》等等,我把學生的小論文匯編成冊,充分保護了學生的思想火花。

4 時政熱點的運用要避免走入誤區

首先,不能把時政教育當做講故事,只講熱點事件,不分析,不與教材聯系,否則就失去了把時政熱點引入政治課堂的意義。

篇(5)

如何進行好時政教學是每個思想品德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如何探索時政教學的多樣性是每個思想品德老師應該努力的方向。經過教學實踐,在教學中不斷摸索創新,總結了幾種行之有效的時政教學模式,共同分享:

一、時政播報

時政播報是最傳統的一種方式,主要利用每節課的課前3至5分鐘時間,讓學生分小組對近幾天的新聞進行簡要“報道”,內容分為國際新聞、國內新聞、省內新聞、要聞評述幾部分,被稱為課堂上的“新聞聯播”。這種方式雖說比較傳統,但用時短、涉獵廣、靈活好操作,同時要求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目的是培養學生關注時政的意識,激發學生對時政學習的興趣,并鍛煉他們搜集、篩選、整理消息的能力。

時政播報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學生的能力是無限的,在實踐中我們驚喜地發現:學生除了經過長期努力自發地掌握了一些簡便、實用的搜集新聞的方法外,還在這一活動中不斷展示著自己的個性特征和潛在能力。比如,有些同學創新性地設置了“校園新聞”的環節,捕捉校園生活中的新聞事件;有些同學則模擬新聞頻道主持人進行播報;還有些同學從最初的讀報報道到后來制作幻PPT播報,還有一些小組專門為時政播報制作了視頻……這些形式豐富多樣,讓同學們大開眼界、收獲良多。

二、時政競賽

競賽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的一種有效手段,時政競賽可以視為時政教學的一種可操作性較強的方式。定期組織時政知識競賽既適合中學生心理特點,從而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又能提升學生學習時事政治的熱情。每學期進行一次時政知識競賽是比較合適的,一是一個學期的時間可以讓學生有一定的時政知識積累量,二是學期的期末考試也會有相應的時政考查,通過時政知識競賽也能為學科考試做好準備。

時政知識競賽只是競賽形式的一種,為了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與培養,還可以以一定的社會熱點為主題組織一些形式更加靈活的競賽:比如,2013年是改革開放35周年,可以舉行以改革開放“家鄉的變化”為主題的手抄報比賽,讓學生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發現家鄉的變化,從而培養學生愛國家愛家鄉的高尚情操;2013年,全國人民共同編制“中國夢”,我們可以抓住此主題舉辦“我的夢中國夢”小論文比賽,引導學生樹立理想,把個人夢與祖國夢結合起來,并為之不懈努力。諸如此類的社會熱點還有很多,只要有心有創意,老師們可以把時政競賽進行的有聲有色、豐富多彩。

三、時政課堂

思想品德學科的時政性要求我們除進行時政播報和競賽外,要開設專門的時政課。如何讓時政課充滿樂趣,并達到時政教學的目的,我們嘗試著把時政課設為四個環節,分別是“時政速遞”、“熱點觀察”、“漫”說時政、“時政競答”。

“時政速遞”環節,讓學生們提前搜集近期的熱點時政,并進行分類總結,通過時政速遞環節與同學們進行分享,此環節對時政的要求是求精不求多,所選時政內容要有一定的影響力,這種精挑細選后共同分享的方式培養了一些小小時政“專家”,同時客觀上也減輕了教師搜集資料的負擔。

“熱點觀察”環節是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進一步選擇,選出幾個時政熱點,讓學生們圍繞這些時政熱點進行討論,然后各組選出代表就主題發表看法,進行評論,也可以在組與組之間展開辯論。此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思辨的能力,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往往發揮出極大的能動性,會把對一個問題的觀察分析交流變成一個小小的辯論會。

“漫”說時政,是老師通過展示一些漫畫讓學生來了解國內外發生的一些事件,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漫畫、分析漫畫的能力,由于漫畫帶有幽默色彩,此環節深受學生們喜愛。

“時政競答”是在前面三個環節的基礎上,對整個課堂所學的一個鞏固,即把本節課所涉及時政內容以試題競賽的形式重現,讓學生在競爭中鞏固所學,加深印象。

四、時政論壇

時政論壇是時政課堂中“熱點觀察”環節的一個延伸,它關注的內容應該聚焦在一些重大時政、社會熱點或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上。一般是先設時政主題,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選題,根據所選主題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分析,形成自己的觀點、認識,然后各組選出代表在論壇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展示組員們共同努力形成的成果。這種方式重在對熱點時政和一些社會重大問題的評與論上,目的是讓學生對時政熱點進行較深層次的關注,在搜集整理資料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認識,并敢于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經過這方面的訓練,還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大膽創新的能力,以及分析、認識社會實際的意識與能力。

時政論壇的設置極大調動了學生時政學習的積極性,經過一段時期的鍛煉,我們看到同學們不僅僅是停留在說新聞、播新聞,而是用自己組織的語言“議”新聞,甚至不打草稿“評”新聞;同學們不僅僅會自己選取新聞主題,閱讀媒體上的一些評論,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甚至能夠以自己獨特的視角來觀察問題,形成了自己對事物獨到的見解和認識。學生們的認識也許還不成熟,但卻是他們經過自己認真探究得來的;學生們的評論也許還很稚嫩,但卻是他們經過努力思考得來的,在時政論壇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成長,更是他們的公民意識和愛國情懷。

五、時政滲透

篇(6)

一、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時政教育與教材內容相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潛能。高中生普遍對課堂所提到的時事政治感興趣,課程標準也指出,課堂教學要與“與時事政策教育相互補充”,現在教材的內容都很重視生活化,堅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時事政策教學和實例教學,因而教師選擇教學內容要突出時政性,培養學生關注時政的態度,提高學生分析時政的能力。學生投身于時政學習,往往熱情高漲,感到政治課的原理離他們并不遙遠,從而增強了寫小論文的信心。如果平時在課堂上教師不注意引入時政案例,學生因知識面過窄,缺乏社會生活的積累,寫小論文時就會手足無措,或者出于交差了事,或者難以寫好。課堂與時政教育相互補充,一方面為將來小論文積累素材,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在閱讀評論中增強學生寫作信心:時政評論與常規教學相結合

經過上一環節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時政的關注有了進一步的增強,愿意就熱點問題口頭談談自己的看法,但若訴諸文字,他們則會普遍對如何撰寫政治小論文感到陌生,甚至有畏難情緒。這時,有必要指導他們閱讀含有政治小論文元素的文章資源。正如課程標準指出的那樣,“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各類社會科學,以及時事政治等方面的報刊、書籍、圖片、錄音、錄像、影視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資源”。

“課程資源不會自動進入教學領域,需要能動地去尋找、認識、選擇和運用”。教師平常應注意收集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生動有趣、短小精悍的時政評論,在全班面前介紹,指出其中的作者觀點、論證方式、文章結構、語言特色等,讓學生熟悉別人的文章是怎樣寫出來的,可取之處在哪里,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哪里,并且張貼出來讓感興趣的學生閱讀。這樣,既能揭開像時政類評論等政治論文的神秘面紗,消除學生對小論文的陌生感,又能拓展學生閱讀的視野。推薦學生閱讀評論,向他們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政治小論文的寫作并不是高深莫測、可望而不可及的難事,只要你留心觀察、開動腦筋、勇于嘗試,就能寫出獨具特色的政治小論文。

三、在綜合探究中提煉學生樸素觀點:社會現實與課本理論相結合

陶行知先生曾經表示,“我們要極力地鍛煉學生,使他們得到觀察、知疑、假設、實證、推想、會通、分析――種種能力和態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如今的高中課堂,都開設有綜合探究課,課題組成員分工合作,各施所長,或形成課件,或形成提綱,或形成手抄報等。在這里學生運用所學認識社會現象、適應社會規范、融入社會圈子,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學習潛能得到了很大的發揮。教師應關注學生提到的初步觀點,引導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將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及時給予分析、評價,在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中碰撞出思維火花,使其在將來的政治小論文寫作中得到進一步的明晰和成熟。

篇(7)

由于撰寫政治小論文需要與時政熱點相結合,有利于促使學生更多地去關注時事政治,了解社會百態,進而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對現實問題的深入分析也有助于鞏固課本的基礎理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初中生由于受知識水平、生活閱歷所限,理解新聞事件時可能過于片面,通過寫政治小論文,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學生更全面、客觀地認識新聞事件。

二、如何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

1.引導學生選好題目

政治試題中常常給出一則或多則材料,要求圍繞材料內容撰寫小論文,題目通常為自擬。假如論題太大,學生必然泛泛而談,說理空洞且缺乏說服力,所以選題必須要“小”,或從“小”現象切入來講“大”道理。例如,一次考試的試題材料中倡導廣大網民要遵守“七條底線”,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有的同學便立題為“上網安全”,這樣的題目使人讀不出所寫論文的主旨內容,如果把它改成“文明上網,人人有責”或“營造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就會通俗易懂,論點明確。優秀小論文的題目應該立意新穎,富于啟發性,體現與時俱進的特點,使人一看題目就有一種新鮮感,并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2.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提煉觀點之后就要對觀點進行說理論證,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盡量把政治理論生活化。如針對“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一論題,可以收集有關環境污染的資料,了解國家針對環境問題制定的方針政策,思考青少年能為保護環境做哪些事情。針對“責任一路相伴”這一論題,可以收集2014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跡材料,并結合材料闡明學習先進人物的優秀品質、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的重要性。

結合生活實際撰寫政治小論文,既有利于鞏固書本知識,又有利于學生養成關心時政、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習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凸顯創造性思維

寫小論文時教師要給學生思維和想象的空間,使學生在寫作中能夠表現出對情景材料認識的深刻性、靈活性、獨立性和批判性。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參觀、訪問、調查、實踐等活動搜集材料,并將其歸納整理,結合材料對一些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是學生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過程。

4.通過批改以提高其寫作能力

批改、分析、校正是撰寫政治小論文不可忽視的幾個重要環節。教師在批改小論文時切忌包辦代替,直接把自己的理解或想法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寫進小論文里,這樣的結果往往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所以,要通過批改小論文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指導學生如何修改小論文。此外,也可以采用學生互批的方式,引導學生在互批過程中借鑒他人的優點、查找自身的不足,借此提高寫作水平。

三、其他常見問題和應對方法

我在指導學生寫作政治小論文時也發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此總結了幾點應對方法:

問題一:對時事的認識不深入,對文章的分析不透徹。一部分學生由于學習時間緊,對時事政治了解得少,平時看電視也不關注新聞;部分學生關心時事,但對許多問題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感性認識上。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中我把課本知識與時政熱點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把握寫小論文的要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8)

1.開展課前“分享感悟”“時事評論”。

結合教材的內容,七年級階段開展“分享感悟”,八年級階段開展“時事評論”活動。首先,提前布置,抽出兩名同學,做好準備;然后,每節課前5分鐘由兩位同學分別上臺展示或演說,“分享感悟”只要能結合所學知識即可。“時事評論”結合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或是國內外、本地區的時政重點、熱點問題,結合課本知識來分析評論、展示或演講完畢,由學生起來點評,或者交流收獲。

為了保證課前“分享感悟”“時事評論”的質量和效果,我要求學生事先把要分享、要評論的東西先填寫在一張A4紙上,課堂上演說完后再交給老師。這樣即使活動不流于形式,讓同學真正做到有備而來,又可保證活動質量,讓學生言之有物,儲備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料。

“時事評論”主要是學生從報紙、網絡上選取一些新聞,結合書本所學進行評論。涉及面也非常廣,大體分兩類:一是涉及公民與法、公民與道德的社會熱點新聞評論;一是涉及時政焦點的新聞評論。學生為了評論時理據充足,查閱了大量的課外資料,學會了用書本上的觀點來分析社會生活中的事,學以致用,為思品課的開放性奠定堅實基礎。

2.開展課后“制作多媒體課件”“制作電子小報”“寫學習反思”“寫小論文”“社會調查”及完成“探究作業”。

“制作多媒體課件”一般是每學期提前選出一課內容,分成幾個環節,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己備課并制作多媒體課件,最后在課堂上,由學生當小老師,展示并演說,老師和其他同學都充當學生角色。“環境保護”“多元文化‘地球村’”等主題是最適宜學生自學的內容。從學生制作的課件效果來看,學生們對課本內容的處理、課件的制作技巧有些連教師都自愧不如。

“制作電子小報”一般是結合所學教材內容,有選擇性地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制作電子小報,一般每學期兩次,并集中在班級展示。

“寫學習反思”每學期次數不定,每次大的活動、考試后,就要求學生寫反思,如“制作多媒體課件”“制作電子小報”,完成“探究作業”“期末考試”后就要求學生人人寫反思。

篇(9)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3-0125-01

自1998年11月《中國青年報》推出“冰點時評”專欄,“時評”這類文體在紙質媒體上迅速崛起,研究時評也逐漸成為學界的熱點。但是對于時評的定義,這一首先應該解決的本源問題,現在的學界尚無定論。中國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馬少華認為,“時評,其實就是最狹義的新聞評論,它與‘新聞評論’的概念沒什么不同。”《南方周末》高級編輯鄢烈山給“時評”的定義是:“‘時評’是‘時事評論’與‘時政評論’的略稱。”“它包括‘新聞評論’,或者說‘新聞評論’是它的‘子集’。”《新京報》的評論員、時評版編輯艾君則認為,“時評是對新聞的評論,歸根結底,時評是新聞的一種,它和消息、通訊、特寫、圖片報道等一樣,是‘新聞’大家庭中的一員。”以上列舉的各位都是在學界或者業界首屈一指的人物,但是他們對時評的定義卻有很大不同。馬少華認為時評等同于新聞評論,鄢烈山認為新聞評論是時評的一種,艾君則認為時評屬于“新聞”的范疇。筆者認為,對于新聞時評的認識,最終目的是將其與報紙媒體上刊載的其他評論類文體區別開來,從而適應當下報紙媒體的創新發展、滿足受眾的需求。所以,筆者試圖從歷史的角度,淺析時評的產生過程,在此基礎上對“時評”的定義做一概述。

一、“時評”來源于近代早期報刊的“論說文”

“時評”既然屬于新聞類文體,就應當從有了現代意義上的新聞業產生之后去尋找時評的源頭。中國在近代報刊出現后,出現了許多有名的評論家,但他們的文章大多是對時政進行寬泛‘‘論說”的政論文,并無具體的針對對象,很少涉及時事。如《變法通議》、《少年中國說》等等,單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們是政論文。如果將當時發表在新聞性報刊上的此類政論文列入“時評”的范疇,筆者認為是不可取的。雖然二者都是發表在新聞性報刊上,而且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議論文的基本行文格式進行寫作,但是,時評以新聞為前提,新聞是其不可缺少的部分。“評論文章的高低,關鍵在于你掌握的信息量,因為世界上的‘道理’是很少的,不過那么些條而已。”新聞在時評中作為前提是必然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但是就是在這樣的“論說”盛行的時代,一些真正現代形態的新聞評論開始零星出現了。

二、論說文向時評的過渡:夾敘夾議的文體出現

篇(10)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課程標準要求高中政治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高中時期是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隨著學生學習負擔的加重,升學壓力的增加,部分學生對國家大事及時政熱點不夠關注。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將時事政治引入高中政治課堂,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使其在生活中樹立良好的政治思想。本文就筆者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的實踐,談談政治課堂融入時事政治的有效措施及積極意義。

時事政治是高中政治教學中一個重要部分,它的教學情況直接關系到學生政治素養的培養及思辨能力的提高,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融入時事政治對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政治課程肩負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感悟能力都有嚴格要求。近年來,高考試題的背景大都來自時政,來自生活,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也更加緊密。如2016年新課標全國卷Ⅰ第38題的背景材料就是時政熱點“一帶一路”建設。由此可見,在教學中加入時事政治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促使其熟悉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如在教學高中“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部分時,可以引入2016年秋季《開學第一課》“講述故事 弘揚精神”的內容。一方面改變了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弊端,另一方面拉近了距離,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給課堂注入了時代氣息和活力。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故事和精神,還讓學生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堅持不懈的奮斗。面對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只要我們不屈服,不后退,咬牙堅持,終會迎來勝利的曙光。

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堂教學中,時事政治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辯證地分析社會現象,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解讀社會熱點的能力。如在高二“當代國際生活”教學中,教師可以引用2016年9月杭州G20峰會的相關時政材料,讓學生了解G20,了解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引導學生運用教材的相關知識解讀時政材料,從而在時政的解讀中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可謂一箭雙雕。又如在高一“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用國慶假日旅游消費等新聞素材,讓學生了解目前中國部分人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觀念,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能比照自己及家人的消M行為,取長補短,力爭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由此可見,政治課教學中時事政治的有效運用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且還能促使學生用學到的知識指導生活,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發揮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引導者,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和反思。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時事政治為背景巧設情境讓學生參與教學,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問題,解讀問題,并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更好地錘煉自己。如在高三政治第二輪復習時,教師可提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材料,讓學生自己設計相關考題。這樣的活動對學生具有挑戰性,但學生愿意去嘗試,去挑戰,在動手、動腦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時事政治教學是政治課程的主要內容,通過引入與時代相契合的知識點能擴展學生視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促使他們積極進取。然而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政治內容多樣,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為了突出時事政治教學的優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教師轉變觀念,加強對實施時事政治的重視

為了課堂的生動性及課堂效率,教師備課時應考慮時政與教材的結合以及與學生生活的關聯度,課前認真篩選時事政治,選擇對課堂教學有最大價值的時政材料,以期通過時事政治教學達到教學的目的。如選擇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的材料等。

創新多種方式,豐富教學模式

時事政治在高中課堂的應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必須通過多種方式豐富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教師除了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時事政治外還可以引導學生發起、創辦社團。社團活動多種多樣,如時政熱點專題講座、演講、辯論賽、時政知識競賽、出版時政報、參觀訪問、社會考察、寒暑假撰寫時政小論文和調查報告等。通過有組織的活動,引導學生關心時事,分析時政,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引導其把握時展趨勢;培養學生對家庭、學校、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批判性思維和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開闊視野,提高思想境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許多學生通過這個平臺眾論天下大勢,觀看四海風云,通過社團活動的開展,教師把時事政治教學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增強了學生對時事政治的自覺關注。

上一篇: 大學生簡歷自我評價 下一篇: 研究生畢業生自我鑒定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在线 | 亚洲动漫国产制服丝袜 | 婷婷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理论一级在线免费看 |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跳舞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