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農專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8 14:50: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涉農專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涉農專業論文

篇(1)

一、專業課程在量上的保證

在量上的保證是指在專業課的設置上要保證數量。學校只有開足專業課程,才能讓學生掌握基本技能,才有可能保證學生的就業與創業。專業課程包括專業理論課和專業技能課,其中專業理論課教學時間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學期,每周安排4~6課時;專業技能課第一學期每周安排4~6課時,第二學期每周安排6課時,第三學期每周安排8課時,第四學期每周安排8~10課時。第四學期,學校應加強專業技能訓練。一是組織學生參加職業技能考核,讓他們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二是安排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和參與專業實習。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內容應以實用性、基礎性和靈活性為原則,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畢業后參與相關行業就業的競爭能力和為學生今后創業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

二、專業課程在質上的保證

在質上的保證是指在專業課的學習時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學校可以按學生人數的多少來設置專業教師。根據我的教學實踐,筆者建議:每一門專業技能課在實作時,每20人必須有一位實作教師。否則,學生容易偷懶,教學秩序和教學效果也得不到保證。專業理論課在傳授時,一是注意知識的深淺度,宜淺不宜深;二是必須加強實作課。實作課可以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專業理論課宜淺顯,課程數量可以少開;專業技能課和實驗實作課宜多開,每節課的內容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深。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以我從事多年的農學專業的教學經驗來看,在技能課上,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一)以視頻教學為輔,多看別人的成功經驗。但是,學生光看也不行,別人的技能不會變成自己的,還必須動手。(二)教師演示要慢,要講得詳細,技術要領要到位。(三)教師不僅僅要演示,同時也要學生看到老師的技能所要達到的高度。(四)學生動手時,每組必須有老師監管,或是每組要有先后順序,力求安全。(五)出現了小的安全事故必須及時處理。(六)學生的技能也不能因噎廢食,出現問題就不練了。學生的技能還是要嚴格按大綱或高考要求來做好的。(七)學生的技能器材和工具用完后要進行有效管理。

三、專業課程必須與時代接軌

農村中職教育本來就有滯后性,如果還不能與時代接軌,就會被時代淘汰。所以,學校要時時更新課程,才能保證培養的學生被社會所接納、所需求。學校教學要根據實際情況,社會反響、學生的反饋等綜合考慮開設專業課程及課時。

四、專業課程必須與企業和社會接軌

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走向企業。企業和社會需要什么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人才。因而,學校在課程設置上要有前瞻性,只有深入企業第一線,了解企業、了解社會,才能達到學生好就業的目標。校企合作是一條路徑,可以更快、更早地知道不同企業的需求。但學校領導與教師必須走向企業,跟學生一起到企業實習。教師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教自己的書,完全與企業和社會脫節,“兩耳不聞窗外事”是行不通的。

五、組織學生進行各級競賽

各專業每學期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1~2項專業技能訓練,并組織學生進行校內競賽或技能展示。這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提高了學生自信心以及比賽素養。技能競賽能提升學校的影響力,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能的目的。在專業技能訓練和競賽的同時發現和培養人才,為參加市區級比賽、省級比賽、甚至國家級比賽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特色專業課

篇(2)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經濟組織,是區別于普通企業的經濟組織。在盈余分配的決策和處理上,遵循的法律法規也不相同。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服務最優化為財務管理目標,立足本社社員、服務本社社員,通過合作社將擁有共同目標的農民組織起來,完成單個農戶“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事情。盈余分配是處理成員與組織之間以及成員相互之間利益關系的核心,盈余分配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合作社從當年盈余中提取公積金,量化給每個社員,計入社員個人賬戶。

(2)可分配盈余按社員與本社的交易量(額)比例返還,返還總額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余部分按照出資額和公積金份額的比例分配給社員。

(3)每年的分配方案要經社員大會討論決定。

(二)財務會計制度的特殊性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活動與普通企業一樣,就是經濟組織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其實質就是合作社與各有關方面發生的財務關系。與普通企業相比,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資金籌集、組織機構、盈余分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這就決定了其財務會計制度區別于普通企業的會計準則。例如:合作社是特殊的經濟組織,對成員提供服務,對外開拓市場提高業務量。因此合作社與社員的交易價優惠于合作社對外的交易價格,這就要求合作社在會計賬務處理上要分開進行核算,不能混為一談,這樣會導致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合作社法披露的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反映對內對外的銷售情況,也會影響成員賬戶的記錄。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內容

(一)籌資引起的財務活動

籌集資金活動是合作社財務管理工作的起點,是合作社的基礎財務活動。合作社的主要籌資渠道是對外籌資和對內籌資。這些都表現為合作社資金的流入。在各種資金的籌集過程中,需要償還到期貸款,支付借款利息和其他一些籌資費用,是籌資引起的資金流出。

(二)投資引起的財務活動

合作社進行了資金籌集活動,資金一旦到位,即可開始進行投資活動。合作社首先將資金投資于內部建設,用來建造生產場地,購買生產設備和原料等,這些都是合作社的對內投資。待合作社資金充裕拓展外部業務的時候,可以考慮進行對外投資。這些投資活動引起的資金活動是合作社重要的財務管理環節。目前,海南合作社由于其自身發展的特點和局限,大部分還沒有對外的投資活動。不管是對內投資還是對外投資,都會引起合作社資金流出,而投資獲得的收益同樣會引起資金流入。

(三)利潤分配引起的財務活動

合作社與企業一樣,期末要進行會計利潤的核算。利潤分配是合作社與社員發生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財務活動。按照《合作社法》的規定,合作社產生利潤要向稅務機關繳納所得稅,并且提取公積金,提取一定的比例向社員分配利潤。提取公積金分配到社員各個賬戶,增加社員賬戶積累,提高社員投資的信心。這些是合作社產生利潤后發生的資金流出。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的相關政策法規

國家和各個地區的政府高度重視合作社財務管理,為了讓合作社規范的發展,2007年國家制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該法對合作社會計業務核算、財務會計制度等都做了明文規定。同年,國家專門制定《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試行)》。目前,全國已有16個省區市頒布并實施了與合作社相關的地方性行政法規,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有了明確的法律保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行有法可依,合作社正朝著健康和規范的方向發展起來。2013年8月,為了響應和執行黨的“十”和2013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序發展,提升海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水平和國際旅游島的影響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相關法律條例,海南省農業廳出臺了《海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管理暫行辦法(試行)》,說明海南省相關政府部門重視合作社的管理和發展,海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四、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現狀分析

(一)屯昌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來源情況

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來源主要有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自有資金,主要包括社員繳納的股金和留存盈余;另外一部分是外部資金,主要有各類金融機構的貸款和民間借貸以及政府扶持資金。內部籌資可以提高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在我國信貸緊縮的大環境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如果能夠從內部獲得資金的話,將緩解其所面臨的外部融資壓力。

(二)屯昌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決策機構設置情況

合作社社務公開是最基本的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現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合作社的內部治理結構中應當設有社員大會,作為合作社的最高權力機構;理事會,作為合作社的執行機構;監事會,作為合作社的監督機構。根據調查問卷情況整理出以下(表1)合作社財務決策機構的設置情況。

(三)屯昌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收益分配情況

根據《合作社法》的相關規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方法有三種:一是按社員交易量(額)返還利潤;二是按股金分紅;三是成員享受股息。第一和第二種分紅方式容易理解,第三種分紅方式是指合作社在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或對內投資新項目時,如果社員投資該項建設,那么這些建設資金就形成投資股。這些投資股不承擔經營風險,不參與股金分紅,農民專業合作社一般按高于銀行利率支付利息給社員。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區別于公司制企業的收益分配。通過對屯昌縣100家合作社的調查發現,有小部分合作社沒有建立收入分配制度,分與不分由理事長說了算。提取公積金的只占35%,大部分社員只是享受到購買生產原料、出售農產品等方面的優惠價格,合作社與社員實行內部優惠交易,社員很少參與剩余收益的分配。就算有分配,也只是象征性地拿出小部分收益按交易額進行分配。有些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方案不經過社員大會批準,存在少數人決定多數人的收益分配現象。

(四)屯昌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執行情況

海南農民專業合作社總的來講是“起步較晚、發展較快、問題也較多”。目前,屯昌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合作社成員整體素質偏低,松散的財務運行模式導致合作社管理存在這樣那樣的漏洞。以下(表2)為屯昌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執行情況調查表,該表體現了合作社日常基本的財務管理工作執行是否到位。合作社各項管理制度尤其是財務管理制度并沒有做到與時俱進,適應合作社快速發展的需要。而合作社的相關培訓、監管和扶持等政府相關部門沒有做到足的重視。

篇(3)

中圖分類號:F32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7-0051-02

一、問題的提出

據國家農業部統計,目前,全國有15萬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和規模的擴大,預示著中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邁向新的臺階。而長期以來,對合作社財務管理工作的忽視將阻礙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要發展壯大,不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加強其內部自身的管理,特別是財務管理工作。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外交易量的不斷增加,將對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工作提出挑戰。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的現狀分析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經濟組織。它的財務活動就是合作社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包括資金的籌集、使用、耗費和收入分配四個方面,其實質就是合作社與各有關方面發生的經濟關系。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管理正是基于合作社生產經營過程中這種客觀存在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而產生的,是組織資本運動、處理各方面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是合作社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有:

(一)總體上看,財務管理工作長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長期以來,合作社對財務管理工作的忽視,限制了合作社提升空間。財務管理工作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初期,由于其經營活動較少,造成收入低下,合作社不愿意也承擔不起專門聘請會計人員而產生的成本。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財務管理意識淡薄,觀念比較落后,對于財務知識比較欠缺,很難識別財務公開的真實性,也就起不到監督作用。

(二)具體上看,財務管理中的籌資、投資、收益分配、財務管理制度等環節存在問題

1.籌資困難,資金嚴重不足。合作社資金主要來源于社員會費、股金、從節余中提取的公積金、公益金、風險基金、來自銀行和信用社的借款、接受國家財政的直接補助、他人捐贈等。造成合作社資金籌集困難的原因有:一是許多傳統農民專業合作社規定按社員身份同等投資的,造成投資額有限;加之,社員通常需要以現金形式得到更多的返還金。二是,由于合作社是一個非盈利性組織,對外交易量少,盈余少。再加上合作社普遍存在抵押資產不足,擔保難以落實等問題,金融機構出于防范風險和規范管理的要求,限制對合作社發放貸款[1]。

2.資產管理混亂,相應的資產保管制度不健全。合作社把籌集到的資金投資于合作社內部用于購置固定資產、農業資產等,形成合作組織對內投資。目前,合作社由于其自身發展的局限,很少有對外的投資活動。對于合作社的資產管理,一些合作社未制定健全的資產保管制度,導致對固定資產、存貨等資產缺乏有效控制。如一些合作社缺乏對貨物流通的必要賬簿記錄,從而不能將實物流轉信息與賬務信息一體化。

3.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一些合作社存在收益分配混亂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對收益分配中的股金分紅、股息、利潤返還的比例制定不合理,甚至合作社社員對這三個概念理解不清楚,混淆不清。導致不少合作社把付給社員股息當成是股金分紅,而實行股金分紅,這種現象帶有普遍性。更有一些合作社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收益分配制度,對社員不進行利潤返回,從而違犯了辦社宗旨和相關法規。

4.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合作社法》的頒布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相關的配套政策――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尚未出臺。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無章可循、監督控制機制不健全,或有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約束體系,從而造成財務管理混亂的局面[2]。

三、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財務管理意識,普及財會知識

財務管理工作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將逐漸得到體現。財務管理工作得不到重視一部分原因就是農民對于財務知識比較匱乏,即便公開合作社財務狀況,許多成員也看不懂,根本起不到監督作用。因此,普及財務會計知識,引導合作社規范自己的財務管理,以加強全體社員的財務管理意識是一項重要而急迫的任務。合作社領導要重視財務管理工作,特別要注意《合作社法》中對財務管理的要求,并且落實到實際工作中。

(二)擴大籌資渠道,增加資金實力

農民專業合作社應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擴大籌資渠道,使籌資渠道和方式呈現多樣化,增加資金實力。一方面,通過對我國的農業合作社股金籌集機制進行創新,增強其內源融資能力。借鑒新一代合作社實行成員資格封閉制及交易份額制:通過封閉社員資格及較高的初始投資(增加退出成本)確保成員對合作社管理的關注及對合作社的繼續投入,包括提供穩定的保質保量的初級原料產品[3]。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根據各個合作社成員收入能力、合作社規模、經營宗旨等適當提高入社社員的股金,實行股金額與交售量相聯系的機制。同時,制定吸引外部資金投入的靈活機制,以提高合作社資金實力。另一方面,利用良好的外部融資環境來提高合作社資金籌集能力。《合作社法》的頒布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使得合作社的發展有法可依。利用政府為合作社創造良好的財稅環境、金融環境,并為其創造有效貸款擔保機制,籌集來源于金融機構的資金,以提高資金實力。

(三)加強財務管理制度建設和落實,加強財會隊伍的建設

財務管理制度,是合作社理財活動的重要依據,對合作社理財活動起著重要的規范作用。制定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應以滿足出資人需要,服從出資人利益,以服務成員為宗旨,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點。要樹立新觀念,完善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專業合作社必須按《會計法》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等規定,明確合作社內部崗位責任制,實行錢、賬、物分管,建立健全簽收、審批和內部稽核制度。在會計核算方面,在國家未頒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會計制度之前,專業合作社可以根據經營范圍,參照《合作社法》,適合本專業社的原行業會計制度、會計政策,設計和制定本社的核算辦法。制定財務管理制度只是手段,實施財務管理制度,狠抓落實,推動合作社全面科學管理。另外,必須提高財會人員的要求。其一,合作社聘請具有較高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的會計人員。其二,根據合作社不斷出現的新的經濟活動,鼓勵財會人員通過繼續教育方式達到知識及時更新以適應新要求。其三,合作社要加強對財會人員的考核,完善考核機制。

(四)健全收益分配制度

貫徹《合作社法》中有關收益分配的規定,并根據本社的特點,合理確定盈余返還、股金分紅和股息的比例。根據該法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分配制度不同于企業,主要有三點不同:第一,專業合作社從當年盈余中提取公積金,并量化給每個成員,計入個人賬戶,這是合作社在財務核算中的一個重要特點。第二,可分配盈余按成員與本社的交易量(額)比例返還,返還總額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余部分,按照出資額和公積金份額的比例分配給社員。這說明按交易量(額)的比例返還是盈余返還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途徑。第三,每年的分配方案要經社員大會討論決定。另外,要分清盈余返還、股金分紅、股息這三個不同概念。簡單說,社員作為顧客(供應商和消費者)應該得到盈余返還,作為投資者,應該得到股金分紅和股息。三者收益各自占的比重,由合作社的具體發展情況來決定。初創階段,股金分紅的比例高一點,可以吸引社員的加入;發展階段的關鍵是穩定,利潤返還應該成為分配制度的主角。如果合作社中社員繳納的股金數量較大,在合作社總資產中的比重較高,股金分紅就應該占較大的比重,反之,則應該著重進行利潤返還[4]。

總之,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想走上長久發展之路,必須重視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工作,對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應給予認真分析,并多方尋求解決措施,使得財務管理對合作社的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曉渝,王文獻.我國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融資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2006(6).

篇(4)

通過多年對涉農專業厭學、流失學生的跟蹤調查研究發現,學生厭學、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一、生源質量差,多數學生已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很多都是被中招淘汰的學生,尤其是涉農專業的學生,在初中時很多都是被教師所放棄的一部分學生。基本上都是基礎差,學不進去;素質差,不愿學。從開始的聽不懂,到后來的不愿學。時間一長對學校所開設的課程或開展的活動都不感興趣。進入中職學校,選擇涉農專業很多學生,不是興趣愛好,而是迫于家長壓力,沖著免學費和助學金來的。完全沒有學習興趣和動力,在學校就是混日子,啥時間不想混了,也就輟學流失了。

二、市場經濟的沖擊和父母的短視行為促使學生輟學打工。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讓許多沒有高學歷的人發家致富,從而也讓很多家長感到學而無力、學而無用,不如讓孩子打工經商好。同時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家庭沒有了土地,讓整個家庭和學生脫離了農業生產,也讓學生喪失了涉農專業學習興趣。另外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中職學生能夠找到的工作,大多也是初中畢業學歷或文盲也能夠找到的工作。故而,在許多家長的心里,認為讀中職跟不讀沒什么區別,還不如早點出去打工掙錢。

三、學生在學校受到了委屈或不良因素的干擾。中職學生調皮搗蛋的多,免不了學生中間存在欺負老實人和打架斗毆現象。難免有些學生受不了欺辱,又不懂得與家長和老師溝通便放棄學業輟學回家。還有些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感情很脆弱,受不得一點委屈,遭不得一點挫折。老師的一次批評、同學間的一次矛盾、朋友的一次誤解,都有可能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傷害而導致輟學。

四、傳統的課堂教學或純理論的課堂教學不吸引學生。部分學生還是熱愛學習、有進取心的。他們渴望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詼諧的教學語言、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然而,不少課堂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是聽課的機器。對于文化底子薄的中職學生來說,這樣的課堂無異于煉獄。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不少學生厭學、逃學甚至退學。

五、學校的實驗實訓設施、設備無法滿足學生的實訓需要。我校辦學條件雖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利用率低下,大部分的課堂還是“黑板上學技術”,很大程度影響了專業課教師的課堂質量。教師和學生都需要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的實踐機會。專業教師也嘗試開墾校園一些閑置土地,按組分塊,按組整地播種,但由于假期的到來,往往有種無收,學生看不到好的收益,看不到專業的希望,從而起不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

針對這些原因,我們專業教研組不斷的調整課堂教學,不斷的研究、討論、實踐,經過多年的摸索,對涉農專業學生厭學和流失防范,探究出了一系列的有效途徑。

一、出口決定入口,擴大涉農專業學生就業門路,用高就業高收入吸引學生是解決涉農專業學生厭學與流失的根本途徑。農村土地集中規模經營的發展進程逐步加快,急需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的專業技術人才。要讓學生看到光明和希望,也要認識到面臨的責任和挑戰。我們以歷屆優秀畢業從事涉農生產生,先進創業事跡為導向,加大宣傳力度,以成功的案例來激勵涉農專業學生,相信我們所學專業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二、加強學校學生管理,改善學校學習環境。我校為寄宿式封閉學校,比較適合準軍事化管理。學校實行領導和班主任24小時輪流值班制度,從而遏制打架斗毆、搶劫勒索等事件在校園內發生。再加上學校配套嚴格的學生管理制度,一定能為所有學生提供一個舒適、安全、寬松的學習環境。

三、把課堂搬到田間、農場和涉農企業進行。教師要根據社會和學生的實際,對現行教材取舍增刪,靈活使用,而不是全部照用。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以參與式教學為主,傳統講授式為輔。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娛樂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學生、分析學生,揣摩學生心理,最大限度的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四、做好學生就業安置工作,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中職生的就業出路問題是學生本人、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都非常關注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同時也關系著學校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大局。學生只要有可靠而且適宜的就業保障,學生就能安心學習,學習也才會有動力。我們學校在做好學生就業安置工作的同時,還要做好就業學生的跟蹤服務工作,注意收集涉農專業優秀畢業生的典型事跡材料,在學生中廣為宣傳。也可邀請優秀畢業生到母校做創業勵志演講,激發涉農專業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

綜上所述,涉農專業學生厭學和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學校的原因、教師的原因,也有學生自身的原因。要很好解決涉農專業學生厭學和流失的問題,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不斷提高中職涉農專業學生的素養,從而防范學生厭學,減少學生的流失。

參考文獻:

篇(5)

二、解讀日本農業職業教育現狀

二戰后日本的農業教育快速發展,正規的日本農業教育逐步形成了三個層級,即大學本科(含碩士、博士的培養)、農業大學校(相當于我國農業職業教育的大專層次的高職院校)和農業高等學校(相當于我國農業職業教育的中職)。農業大學校在日本共有42所,還有15所短期大學設有農學系。

(一)從國家政策上來講,日本對農業職業教育鼓勵政策較多

在新修改的《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中規定,國家積極扶持農業技術教育,對農業學校進行財政補助。日本農林水產省管轄的農業職業學校實行免費教育,其經費來源由國家和地方財政分級撥款。日本政府還專門設立了“職業能力開發綜合大學校”,包括農業專業教師都需進行一定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教師從業能力。

(二)從課程設置上來講,日本農業職業學院比較尊重

學生的主體角色,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日本農業大學校和日本農業短期大學學制分為兩年,課程設置以學科為核心,分為一般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課程設置方面內容較為廣泛,有農產、畜產、林產、作文、外語基礎、時事等綜合課程。一般基礎課程主要根據學生自己的愛好選擇。一般基礎課中與國際化相關的課程占到相當大的比例。如國際農業市場、國際文化等,這些課程的設置主要為了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國際思維能力。專業課程中分為必修課、理論課和實踐課三類。日本農業高職院校非常注重支持和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每所學校都設有為教學服務的實習農場,面積最大有250畝,最小也有50畝。學生是學校實習農場的主角。學生從入學開始就經常在實習農場幫忙,到大二時他們會建立自己的研究課題。畢業論文中引用的大部分數據都是他們親自在實驗室或是農場實驗基礎上得到的數據。論文答辯過程中各專業老師會針對數據等提出比較尖銳的問題。

(三)日本農業職業學院最大的亮點就是專業課教材比較多樣化

任課教師從各級農業部門和農業科技部門中聘請有實踐經驗的農業科技人員擔任,沒有統一的教材,全部由教師自編教材。這些兼職教師的聘用,有利于發揮兼職教師的潛力,給學院教學和科研注入生機和活力。另外各農業學院采取靈活的實踐學分制,重視利用社會教育的場所、設施、人力資源等對大學生進行實踐教育。學生在外所有與專業有關的實踐都能得到學分。

三、艱難中尋求生存

(一)各院校要進行有效深入的專業內涵建設

內涵建設具體體現在深化課程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及加強實訓地建設三個方面。作為以農為特色的院校需對現行專業進行合理調整,發展壯大符合現今經濟產業化結構的涉農專業課程,不符合的需大膽擯棄,在專業上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在課程建設方面要始終把握專業建設規律,尊重社會事實,要將專業的發展緊緊與區域經濟聯系起來。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要采取靈活的機制,加強涉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為涉農專業內涵建設提供力量保障。實訓基地建設是涉農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實訓基地的建設直接關系到學生技能培養環境的好與壞。

(二)加大實踐教學比重,采取公平靈活的評價系統

無論是對待老師或者對待學生,都要尊重他們。在統籌規劃學院涉農專業的評價系統時,對待實踐內容的傳授,對待實踐內容的演習與實踐,給予老師充分的肯定,給予學生充足的學分。只有采取較為靈活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教師會樂于帶學生去展開實踐,學生會樂于參與實踐,社會會給予學院一定的回報,形成良性循環。

(三)形成學院獨特的農業精神和農學文化

農業精神與農學文化不是空談,更不是“作秀”。它要成為鼓勵全院師生愛農敬業,奮發努力的精神支柱。袁隆平是這個時代的楷模,他終身奉行的宗旨是“學為農民,生為農民,造福農民”。他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做到了。當科學實驗與經典理論相悖時,他更是敢于大膽懷疑與創新。當代農業職業院校的老師與學生不能認為袁隆平離我們很遙遠。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曾經也很平凡,最初他也僅是在湖南省安江農校教書的農學老師。因為他志向高遠,因為他愛崗敬業,所以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們每所農業院校都要將像袁老這樣的老一輩的農學家作為學院的楷模典范去景仰,要逐漸形成自己學院獨特的農業精神與農學文化體系,老師與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會熱愛農學,關心學院的發展。

(四)加強對外科技指導

自2009年開始,江蘇省涉農學校專業教師直接被派到縣(市,區),駐在村,實現學校與地方對接,科技與產業對接,教師與示范戶對接,實施“三對接”政策。這是農業職業院校發揮傳統專業的辦學優勢,集中人才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重要體現。通過這種科技指導,教師可以借此緊密結合生產實際,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轉化在產業上,增強在當地經濟的輻射作用,擴大社會影響。這種類似的科技指導活動要多開展,而且要有更為實效的對接普通農戶活動的開展,讓更多的農戶享受研究成果,帶領他們共同致富。

篇(6)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9-0051-02

農業院校為適應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要而開設的外語專業,在農業院校人才培養和提升高校綜合實力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我國農業院校外語專業相對于外語院校普遍存在著起步晚、師資力量和設施相對薄弱的問題。現在提升農業院校外語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成為大多數農業院校外語專業的難點問題。要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關鍵在于提高外語專業適應社會需要發揮專業特長的實踐能力。

一、涉農外語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現狀

1.農業院校外語專業課程建設。高校要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關鍵在于改革專業課程設置,國內農業院校提出了建立“外語+專業”的培養模式,提出提前開設翻譯課、加大口語和聽力訓練、開設商務英語課程等方案,但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農業院校仍囿于《大綱》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要求,涉農專業課程所占課時比例小并多為選修課程,仍然無法滿足涉農方面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我國的課程體制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之間仍存在很大距離,課程的設置重理論輕社會實踐,同國內大部分高校,一樣涉農外語專業面臨的問題是,培養的專業人才實踐能力不能滿足社會需要。

2.涉農外語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外語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作為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關鍵被提上了教學改革的日程,提出了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加大實踐教學板塊的構想。目前的實踐教學安排主要分為校內實驗、校內實踐和實習實踐。校內實驗課程為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利用語音實驗室設置各種情景,雖然照顧了全體學生但仍囿于空間環境限制,效果欠佳。校內實踐主要為外語口語角、外語廣播、外語報刊以及定期的外語文化節活動,能夠鍛煉外語的綜合技能,但參與人數少,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校外實踐主要為假期實踐與畢業實習,假期實踐自由性大缺少統一組織,唯一有效的形式即大學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因此,高校實踐教學面臨的困難重重,特別體現在實踐課程課時過少,普遍低于總課時的10%,與西方50%的比例相差甚遠。高校重視程度不夠,教學形式單一,還缺少具有豐富實踐能力的指導教師,缺乏有效的組織和評價機制。

3.高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提高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綜合能力關鍵在高校要轉變教育觀念,強化實踐教學意識。結合國外院校成功經驗,提出了探索本科院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路徑,參考美加等西方國家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特別是從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個方面進行評價,契合高校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雖然對于高校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早已有深刻認識,而如何進行實踐教學,特別是如何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如何提高高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目前應是待解決的難題。今天高校的績效評估機制已全面展開,而如何將高校服務社會的實踐工作統籌進去,還有待摸索。

4.西方高校實踐教學模式。西方國家高校實踐教學歷史悠久,其成功案例為我國實踐教學開展提供了參考,歐美國家的實踐教學方案如IAP、MAS和UROP,加拿大的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項目(簡稱CO-OP),summer job項目,美國的summer internship,學生的獨立活動學期,新生的培訓計劃和科研機會項目等成功經驗。西方的成功模式可以作為我國高校實踐教學的范例,但針對我國國情,地方院校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還必須結合本地調研,綜合多方因素形成可實施的有效方案。

二、涉農外語人才培養實踐教學課程體系與評價

1.高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服務社會,而社會的需要也影響著高校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設置。本文在對農村現代化建設涉農外語人才社會需求進行地區調研的基礎上,以調研數據為依據提出了改革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思路。在實驗課―課程實習―教學實習―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基本語言實踐能力培養基礎上,加強服務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環節,提出:(1)基本素質培養研究:堅持兩課實踐、軍政訓練、體育訓練,交叉學科選修課程等環節,參與社會志愿者活動,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品德修養和綜合素質。(2)基礎技能強化研究:通過新生培訓制度,強化基礎階段的聽說讀寫訓練,聽說課程與閱讀課程加設涉農英語材料,利用網絡開設課外涉農外語學習板塊。強化計算機基礎訓練,熟悉計算機網絡英語語言環境,熟悉辦公系統,掌握涉農外語與計算機兩種必備技能。(3)專業技能提高研究:專業階段加強涉農外語聽說訓練、閱讀與商務寫作、涉農外語口譯筆譯課程、同傳翻譯課程。強化課堂內實踐,例如構建跨專業外語技能訓練平臺,校內服務涉農專業圖書資料翻譯,為涉農專業國際交流會議等活動提供語言文化支持,與涉農專業在校生交流活動等校內外的專業實習實訓。深入地方開展服務“三農”的生產實習和專業知識拓展活動。(4)綜合技能訓練研究:綜合實驗教學、社會實習與實踐創造性完成畢業論文。

2.服務“三農”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作為實踐教學體系的核心部分,服務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社會實踐成果也為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起到促進作用,二者相輔相成。涉農外語專業堅持以服務求發展,在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中提高實踐能力與綜合競爭力,主要內容包括:(1)服務農業科技園區,采用校企合作方式,組織第四、第六學期學生為期四十天的暑期實習實踐以及第八學期為期五十天的畢業實習,為地方對外交流提供支持。(2)服務農村義務教育,深入農村小學與初級中學,組織第三與第五學期專業階段學生為期一個月的教學實踐活動,促進外語教學薄弱學校改善教學環境,縮小城鄉外語教學差距。(3)外語知識下鄉活動,組織學生在第七學期利用周末實踐入村入戶,舉辦實用英語家長學校,科普外語知識下鄉,幫助農村住戶熟悉常用外語縮略詞,農業用肥農藥以及電子產品的使用說明等關鍵術語,開展外語掃盲義務活動。(4)校內與涉農專業的互助交流學習:校內建立全校外語角,舉辦外語節活動,發展模擬聯合國協會,為全校外語水平的提高搭建平臺。

3.校內實踐教學評價。(1)學生評價機制:采用“實驗課+課程實踐按比例計入總成績+實習與實訓學時學分制”的模式。考核實踐教學出勤情況,實習與實訓由用人單位與學校綜合考評量化,實習實訓前后理論考試與答辯成績比為評價參考,形成優良中及格的階梯評價結果。(2)教師評價機制:在“教學+科研”量化的評價機制基礎上增加“指導實踐教學”與“社會服務”板塊,并量化。以指導學生人數與指導學生的實踐教學效果作為考核指導教師的內容參考。教師參與社會實踐服務社會,以參與實踐的學時與合作單位的評語為主要評價依據,形成優良中及格的階梯評價結果。

三、涉農外語人才培養意義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重點在于提高高校人才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同時也對高校課程體系改革提出了要求。農業院校外語專業要肩負起服務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擔,制定并實施涉農外語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方案與路線,對促進“三農”建設意義重大。

農業院校外語專業通過協同高校其他專業的研究,在農業國際化視域下推進高校“走出去”的戰略,促進農業院校科研的國際間合作,提升我國農業科學成果的國際競爭力。農業院校外語專業走出校門,協同地方建設“三農”,服務農村經濟開發,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提升農民生態發展意識,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通過實踐教學課程改革,提高大學生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外語專業師生協同地方建設,提高高校人才適應社會需求的實踐能力,實現高校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目標;協同其他專業,協同地方實踐教學,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促進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可持續性發展。

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農村改革發展若干具有方向性和戰略性的重大問題,中央提出依靠改革創新推進農村現代化,培養新型農民隊伍,創建美好農村,提高農民素質,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農業院校肩負著重大責任。同時全國哲學社科高層論壇上提出外語院校要堅持“走出去”的原則,發揮為地方建設“智庫”的作用。因此,綜合以上我國高校外語專業實踐教學研究現狀,結合涉農外語專業目前發展現狀,農業院校外語專業要協同地方發展“三農”,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服務城鄉建設,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何高大.農業院校英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4):36-39.

[2]于春梅.提高農業院校英語專業核心競爭力的對策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3,22(2):77-79.

[3]楚立峰.農業院校英語專業教學現狀及改革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2):7539-7540.

[4]唐人.地方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9):111.

篇(7)

年月,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由原縣職業高中和教師進修學校合并組建。學校占地面積5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43300平方米,在校學生2000余人,教職工177名。學校先后開設了農經類、機電類、電子類、計算機信息技術類及管理服務類五大專業群近20多個專業。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辦學形式適應市場,專業設置瞄準市場,培養目標滿足市場,畢業生出路服務市場”的辦學思路,堅持以“三個面向”為指針,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目標,以培養素質為中心,立足實際,著眼農村,克難勇進,開拓創新,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培訓并轉移農村勞動力近萬人,成為縣“科教興縣”、“教育興農”的主陣地。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一、涉農專業是學校的傳統專業

縣是全山區縣,轄11個鄉鎮,261個村,10.23萬戶,2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98萬人。農用面積廣,農村人口多,農村經濟發展前景廣闊,但由于農村經濟管理人才匱乏,經驗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開發的資源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嚴重制約了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滯緩了全縣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學校立足縣情,本著“服務農村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的指導思想,相繼開辦了農機、園林、林特、食用菌等專業,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專業,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年代后,學校圍繞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結合國家對中職學校專業設置要求,根據需要重點開設了果林、茶林、種植養殖、農學等專業,培養了一大批適應山區經濟發展需要的畢業生。年,根據國家專業設置新的要求,結合我縣實際需求,依據學生及家長的志愿選擇,學校增開了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專業。2009年秋季招收涉農專業學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學校具備開辦涉農專業的條件

1、師資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職工177人,專任教師153人,學歷達標率94%。涉農專業教師13人,其中本科學歷11人,專科學歷2人,均為中學一級以上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教學經驗。近幾年,學校根據專業設置需要,采取專兼職相結合的辦法,從縣農業局聘請了2名專業農技師兼職授課,緩解了實習指導教師欠缺問題。

2、課程設置。根據國家專業設置要求,結合我縣經濟、地域、氣候特點,采取征訂和自編教材相結合的辦法確立課程科目。比如在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專業開設上,我們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設置要求,開齊開足德育課和文化課,有計劃地選開部分專業技能課,并結合農村實際,自編了《農村政策與法規》《農業技術推廣》等專業教材,這樣,既保證學生學到文化知識,又掌握了切合實際的專業技能,使教學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針對性。強化教學管理,在課程落實上實行“三表”(即課程表、教師任課表、作息時間表)監控制;在常規管理上,堅持教研組月查、教務處普查、學校領導抽查制度,確保教學高效。

3、實習基地。近幾年,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確立了“種植優質煙葉、‘綠生’茶葉,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的發展戰略,這為我校涉農專業的開設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為開闊學生眼界,練就扎實的專業技能,學校積極爭取,多方聯系,在以往建立土門蔬菜大棚種植、茶葉等基地的基礎上,又與集團、鎮核桃產業基地等建立聯系,使其成為學生實踐、見習場所。今年,我們在縣農業局的大力支持下,與種子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實習基地合同。這樣,學生既有理論支撐,又有實踐場地,學生實習、實踐率達100%,真正達到了學有所長、學以致用的目的。蓮山課件

4、學制管理。建設新農村,更需要懂技術、高素質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難,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學成回家創業,盡早脫貧致富。面對實際,我們實行“2+1”模式。即學生入學的前兩年完成必需的專業理論學習、基礎技能訓練、專業拓展意識和專業拓展能力的培養;后一年重點熟悉相關崗位技能要求、提高專業技能,達到現崗操作標準。“2+1”模式產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決了特困生就學問題;二是強化了職業技能培訓;三是培養了農業科技帶頭人。學生撰寫的經驗論文《邊學習邊脫貧,再學習再致富》在《教育與職業》刊物發表。

5、社會環境。我們重視鼓勵引導學生扎根農村,回鄉創業,成長為科技帶頭人,以良好的社會效益助推學校發展。林特專業的畢業生李知華,利用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開辦了食用菌加工廠,學校組織對口師資跟蹤進廠指導,使其年產值達60萬元,成為我縣菌類生產的民營大戶,在他的影響下,所在村組的鄉親紛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菌類生產,經濟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級農科專業畢業生,三年的職校生涯,勤奮好學的他夯實了專業基礎知識,學到了農村基層工作管理方法。憑借過硬的綜合素質,出色的管理才能,僅5年時間,他就走上了農村領導工作崗位,成長為村的黨委副書記、湖北集團公司的總經理。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據統計,學校累計為村組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800余名。良好的社會效益營造了學校發展的大環境,上中職學校,讀涉農專業,已成為社會的共識,家長的愿望,學生的選擇。

篇(8)

*年9月,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由原縣職業高中和教師進修學校合并組建。學校占地面積5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43300平方米,在校學生2000余人,教職工177名。學校先后開設了農經類、機電類、電子類、計算機信息技術類及管理服務類五大專業群近20多個專業。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辦學形式適應市場,專業設置瞄準市場,培養目標滿足市場,畢業生出路服務市場”的辦學思路,堅持以“三個面向”為指針,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目標,以培養素質為中心,立足實際,著眼農村,克難勇進,開拓創新,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培訓并轉移農村勞動力近萬人,成為縣“科教興縣”、“教育興農”的主陣地。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一、涉農專業是學校的傳統專業

縣是全山區縣,轄11個鄉鎮,261個村,10.23萬戶,2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98萬人。農用面積廣,農村人口多,農村經濟發展前景廣闊,但由于農村經濟管理人才匱乏,經驗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開發的資源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嚴重制約了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滯緩了全縣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學校立足縣情,本著“服務農村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的指導思想,相繼開辦了農機、園林、林特、食用菌等專業,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專業,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學校圍繞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結合國家對中職學校專業設置要求,根據需要重點開設了果林、茶林、種植養殖、農學等專業,培養了一大批適應山區經濟發展需要的畢業生。*年,根據國家專業設置新的要求,結合我縣實際需求,依據學生及家長的志愿選擇,學校增開了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專業。*年秋季招收涉農專業學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學校具備開辦涉農專業的條件

1、師資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職工177人,專任教師153人,學歷達標率94%。涉農專業教師13人,其中本科學歷11人,專科學歷2人,均為中學一級以上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教學經驗。近幾年,學校根據專業設置需要,采取專兼職相結合的辦法,從縣農業局聘請了2名專業農技師兼職授課,緩解了實習指導教師欠缺問題。

2、課程設置。根據國家專業設置要求,結合我縣經濟、地域、氣候特點,采取征訂和自編教材相結合的辦法確立課程科目。比如在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專業開設上,我們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設置要求,開齊開足德育課和文化課,有計劃地選開部分專業技能課,并結合農村實際,自編了《農村政策與法規》《農業技術推廣》等專業教材,這樣,既保證學生學到文化知識,又掌握了切合實際的專業技能,使教學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針對性。強化教學管理,在課程落實上實行“三表”(即課程表、教師任課表、作息時間表)監控制;在常規管理上,堅持教研組月查、教務處普查、學校領導抽查制度,確保教學高效。

3、實習基地。近幾年,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確立了“種植優質煙葉、‘綠生’茶葉,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的發展戰略,這為我校涉農專業的開設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為開闊學生眼界,練就扎實的專業技能,學校積極爭取,多方聯系,在以往建立土門蔬菜大棚種植、茶葉等基地的基礎上,又與集團、鎮核桃產業基地等建立聯系,使其成為學生實踐、見習場所。今年,我們在縣農業局的大力支持下,與種子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實習基地合同。這樣,學生既有理論支撐,又有實踐場地,學生實習、實踐率達100%,真正達到了學有所長、學以致用的目的。蓮山課件

4、學制管理。建設新農村,更需要懂技術、高素質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難,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學成回家創業,盡早脫貧致富。面對實際,我們實行“2+1”模式。即學生入學的前兩年完成必需的專業理論學習、基礎技能訓練、專業拓展意識和專業拓展能力的培養;后一年重點熟悉相關崗位技能要求、提高專業技能,達到現崗操作標準。“2+1”模式產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決了特困生就學問題;二是強化了職業技能培訓;三是培養了農業科技帶頭人。學生撰寫的經驗論文《邊學習邊脫貧,再學習再致富》在《教育與職業》刊物發表。

5、社會環境。我們重視鼓勵引導學生扎根農村,回鄉創業,成長為科技帶頭人,以良好的社會效益助推學校發展。林特專業的畢業生李知華,利用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開辦了食用菌加工廠,學校組織對口師資跟蹤進廠指導,使其年產值達60萬元,成為我縣菌類生產的民營大戶,在他的影響下,所在村組的鄉親紛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菌類生產,經濟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級農科專業畢業生,三年的職校生涯,勤奮好學的他夯實了專業基礎知識,學到了農村基層工作管理方法。憑借過硬的綜合素質,出色的管理才能,僅5年時間,他就走上了農村領導工作崗位,成長為村的黨委副書記、湖北集團公司的總經理。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據統計,學校累計為村組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800余名。良好的社會效益營造了學校發展的大環境,上中職學校,讀涉農專業,已成為社會的共識,家長的愿望,學生的選擇。

篇(9)

一、動物醫學專業本科生培養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1.專業思想淡薄

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的超低價格,導致了農產品的生產者的貧困,以及涉農行業人員的社會地位之憂。收入低,社會地位低,嚴重影響了涉農人員從業的職業積極性。傳統觀念中,人們多把動物醫學理解為是為畜牧學服務的,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也面臨著所處的工作環境差、收入低以及社會地位低的情況。這導致相當比例的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存在偏見。在很多開設動物醫學專業的高校中,多數學生選擇理、工等專業。在從事動物醫學專業學習的學生中,有些學生是報考非動物醫學專業失利后轉學動物醫學。以上原因導致許多學生對動物醫學專業課程學習缺乏熱情,進一步加劇了專業思想淡薄的現狀。

2.學習不刻苦

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在平時的理論課程和實驗課學習過程中不能進行預習和復習。也有部分學生學習往往是為了完成作業或應付考試,所學知識的內容不豐富,從而不能將有關內容融會貫通,直接導致基礎知識的把握不牢、理解不透,所學的內容不能與實踐緊密聯系。還有一部分學生以考研究生或考公務員為目標,只學習與考研究生相關的課程或只學習與公務員錄取有關的知識。在實踐環節中部分學生缺乏主動性思考,表現為缺課、落課,機械執行實踐內容。實驗報告中,討論內容不深刻,討論內容較少。

3.教師知識結構和能力不夠完善,影響學生綜合素質

教師隊伍存在學歷參差不齊的問題。部分授課教師對實踐環節不夠重視,甚至教師也缺乏實踐經驗。在畢業論文設計中,教師在題目選擇、論文撰寫方面的指導能力逐漸顯露出差別。這直接影響學位論文的質量。

二、對動物醫學專業本科生培養的幾點思考

1.加強專業思想教育

專業教育應貫穿于整個大學學習階段。在大一新生入學時進行專業導論選修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專業。在大學期間的理論、實踐課堂上對學生進一步進行專業教育。在執行專業教育的過程中,應深刻挖掘資源,創新教育方法,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避免學生對專業教育產生抵觸情緒。學校各級領導、輔導員、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應相互分工與協作,根據專業思想教育的長期性與多方法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熱情。根據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特點,合理選擇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從事本專業工作。通過專業思想教育,使畜牧獸醫專業學生認識自己的專業在養防第一線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從而正確樹立擇業觀。

2.激發學習熱情

教學、實踐內容應緊密聯獸醫、動物檢疫檢驗工作的實際內容,使學生學有所用。拓寬知識領域,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加學習興趣。教學方法靈活多樣,使學生樂于接受。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的整個過程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嚴格考試紀律,適當增加試題難度,保障學習熱情。通過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其主動學習,進而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應轉變發展理念,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并落實到教學工作中。從政策和制度上,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優化教師隊伍整體結構。培養各學科帶頭人,建立合理學術梯隊,形成傳、幫、帶的良好局面。從教師年齡、學歷、學緣結構等顯方面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建立教師隊伍的競爭機制,從而鼓勵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進一步完善教師培訓制度,提高教師隊伍的學術水平。

綜上所述,要根據動物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實際特點,從專業思想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強化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著手,牢固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專業思想,提升專業素質與綜合能力,才能提升動物醫學專業教學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孟蕾,熊楚才.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解困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0.

[3]周靚,董兵,高安崇.論高校涉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的職業規劃[J].2012.

篇(10)

一.合陽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是政府主辦的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為涉農專業的開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學校占地面積64畝,總建筑面積1. 9萬平方米。在校學生824人,現開設有: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數控技術應用、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高校對口單招、果蔬花卉栽培、禽畜養殖等專業,專業結構合理,管理科學規范,職教特色鮮明。學校坐落在合陽縣城鳳凰東路,環境幽雅,設施完善,交通便利,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師147人,其中專職教師108人,省、市級教學能手7人,高級教師27人,本科以上學歷98人,雙師型教師36人。他們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注重因材施教,積極鉆研現代教學理論,編寫教材、教參,撰寫論文,制作課件,探討和實踐各類課型和教學模式,取得了豐碩成果。學校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以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為己任,面向市場,定向培養,精心鑄造“洽川技工”品牌,形成了“團結、進取、求實、創新”的良好校風,走出了一條具有“寬、實、活”特色的辦學之路,贏得了良好的社會信譽。省教育廳、市教育局、合陽縣委縣政府、縣教育局對我校辦學以來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學校先后被授予“陜西省就業培訓定點機構”,“陜西省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基地”,“臺達電子廠(東莞)有限責任公司合陽技工培訓基地”,“中達電子(江蘇)有限公司陜西省合陽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定向培訓基地”。

二、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與開設涉農專業的必要性

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人才結構性矛盾的關鍵環節。在新的歷史時期,縣委、縣政府搶抓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謀劃發展方略,以建設“西部果畜強縣、煤炭工業重縣、生態旅游名縣、品牌教育大縣、文明和諧新縣”的五縣戰略為目標,推進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加快發展為農服務經濟,為農民增收拓寬收入渠道,加強勞務輸出的組織與培訓,夯實農村勞務和職業技能培訓。

為滿足我縣優勢產業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產品深加工等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縣委、縣政府把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為發展縣域經濟、建設和諧合陽的重點戰略之一。在全縣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已經進入發展快車道的基礎上,以大手筆辦大職教,全面推進“技能型人才、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實用技術、成人教育與就業”培訓工程,為縣域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數以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合陽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的建設。縣委書記樊存弟、縣長陳振江多次強調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在全縣科級干部會上大講職業教育,統一全縣黨政干部發展職業教育的認識,明確了“抓經濟就要抓職業教育,抓職業教育就是抓經濟”的觀點。為將合陽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建設成陜西省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成立了由副縣長馮西英任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落實了職業教育發展經費保障措施,明確將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納入各有關部門年度目標考核。

暢通專業教師引進渠道,落實了教師保障措施。從2008年開始,按照“政府給編、財政出錢、學校選人”原則,由學校根據發展的需要,自主選聘非師范類應屆

畢業生充實專業教師隊伍。2008年引進專業教師5人,2009年引進專業教師4人,2011年計劃引進專業教師5人。近三年來,我校挖掘辦學潛力,發揮職教職能,先后開展了“人人技能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及再就業培訓工程,累!計培訓3000余人次。 三、辦學的質量效益與特色

涉農專業師資力量較強,現有專、兼職教師30人,其中專職教師20人,兼職教師5人;專職教師中專業技術類教師5名,文化輔導教師2名,基本達到省示范農校具備的條件,學校自創辦以來,始終以“培訓、示范、推廣”的模式服務“三農”,在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1.立足本地實際,以“培訓、推廣”為重點,發揮涉農專業的服務作用。

在辦學過程中,我們根據農民本人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按需施教,不斷改進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增強農民學習的實用性。2009年到2010年,我們舉辦了果樹栽培、奶牛養殖、奶羊養殖等技術培訓班,共培訓了2240多人次,通過培訓種養專業戶掌握和提高了種養技術,并成功地帶動了本鄉16個行政村經濟的發展。此外我們還舉辦了生豬養殖、藥材栽培、花卉種植等培訓班25期。農技服務人員經常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免費為農民提供科技圖書,通過培訓及上門服務,農民普遍受益,避免了農民因技術問題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損失,讓農民增產增收增效,深受農民朋友的好評。

2.抓重點項目,發揮涉農專業的示范作用。

為達到培訓效果,擴大影響,帶動農民致富,促進本縣經濟發展,學校也根據自身的優勢和條件建設生豬養殖場、肉牛養殖場、自辟示范菜園。生豬養殖場年出欄 300頭以上,年創收3萬元以上。鞏固并擴大了原有的香菇生產場地,依據本縣特色,興建了紅提葡萄示范園地,每年正月技術人員對葡萄苗的培植進行現場示范,中途對葡萄管理和施肥進行指導,保證了葡農的經濟效益,從而帶動了全縣農民的積極性,使全縣種植面積上升到目前的2100畝,種植戶128戶,畝收入由以前的1000元上升至1600元以上,其他示范園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充分發展,農民僅此一項增收達100萬元以上。

此外,我們還結合本縣生產實際,組織農民學習先進的種植、養殖和農副產品加工技術,對務工農民加強崗位培訓,提高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引導農民學習和掌握商品生產市場營銷和經營管理知識,不斷提高文化素質和農業生產水平,為本鄉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四、爭創省示范性涉農專業,辦農民滿意的學校。

幾年來,合陽職教中心在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促進本地經濟發展,帶領農民脫貧致富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深深地感到,對照學校建設的要求,我們還有一定的差距。為了將涉農專業做大做強,使之更好地滿足本縣農民日益增長的學習文化科學技術知識的需要,我們經研究決定,申請開設涉農專業。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做出了《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明確指出,“三農”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強調實施科教興農,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提出農業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在這個關鍵時期,農校擔負著重要的使命。

我們相信,有上級領導的關心和指導,我們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合陽職教中心全體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合陽職教中心一定能成為一所全縣農民滿意的名副其實的縣級示范性農校。

綜上所述,現申請開設涉農專業,敬請批復。

上一篇: 烹飪實習個人總結 下一篇: 心理咨詢案例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欧洲在线高清一区 | 日日超级碰碰碰碰久久久久 |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久免费看 |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网站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 | 在线观看片a免费不卡观看 欧美人与动甡交欧美精品 日韩一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