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4:50: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化學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材(試驗修訂本.必修)化學第一冊》的過程中,我們都深刻地體會到:新教材的最大特點是強調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重視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驗事實,通過討論來啟發學生思維,并注意層層引導,使學生自己得出有關的結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非常注重“教”,要把學生“教會”,要把知識點講清楚、講透徹,講得學生“心服口服”、“無話可說”,甚至,在有人聽課時,我們還期盼著學生在回答某個問題時如果回答錯了,效果會更好。可以說,在不少情況下我們是在表演,有很多“花腔”在里邊。但是講得再好,學生再懂,沒有動口、動手、動腦,不經過檢測,就談不上培養能力,我們頂多是讓學生理解。教學經驗還告訴我們,學生本身有一種“不教自明”的直覺能力,“先學后教”正是直覺思維的運行過程。看完學習目標后,學生會情不自禁地進行一番猜測、假設,然后進入探索,而猜測、假設、探索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即指向創造,這種模式即:嘗試學習直覺(假設、推理)創造。化學教材中有關物質的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教學論斷,都是通過自然現象的描述、微觀微粒的結構形象、實驗的操作演示提出問題,讓學生去觀察、分析、思考、討論、設計等得出正確結論,獲得知識與能力。
本節課是安排在苯及其同系物、乙醇的知識點后的一節內容,因此學生已對苯環、羥基這兩種重要基團有了一定的認識,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團對有機物主要性質的決定性作用。再來學習苯酚已不是難題,而且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已經具備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去學習和探究。通過實驗探究學習苯酚的性質。但要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應注意啟發學生如何通過分析苯酚的結構理解苯酚和苯、醇的區別,理解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氛圍”有一定的相互影響,讓學生學會全面的看待問題,能更深層次的掌握知識。
[案例主題]
本節課是首先介紹了自然界中的酚類化合物,然后介紹最簡單的酚類化合物---苯酚,由醇類作對比讓學生分析苯酚分子結構特點,通過實驗來學習苯酚的性質,通過比較苯和苯酚、以及醇和苯酚的性質來學習羥基和苯環之間的相互影響。要求學生通過本次探究實驗,掌握苯酚的主要化學性質,掌握一定的實驗技能技巧。同時通過分析苯酚的結構,聯系有關有機化合物的知識推測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學性質,再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結論是否正確,并給出相應的解釋,達到培養學生實驗、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案例設計]
【引入】通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醇是鏈烴的羥基衍生物,其結構特點是羥基與鏈烴基直接相連接。
【設問】羥基與苯基直接相連接的化合物,是否也是醇呢?
【講解】請同學們比較黑板上這幾種有機物的結構簡式,總結醇、酚的結構特點。
【小結】羥基與苯基直接相連接的化合物是酚類。苯酚是最簡單的酚。
【板書】
一、酚
概念:分子中的羥基與苯環(或其他芳環)碳原子直接相連的有機物。
二、苯酚
1.苯酚的結構
化學式: 結構式: 結構簡式:
【師】引導學生看P71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尋找苯酚分子和苯分子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板書】2.苯酚的物理性質
【活動與探究】 P72
(實驗1) 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聞一聞苯酚的氣味
生:觀察,并聞藥品的氣味。有的同學提出疑問:“我觀察到藥品有一點紅色?”討論。
師:苯酚部分被氧化時會呈紅色。
追問:那苯酚應如何保存呢?
生:隔絕空氣,密封保存。
(實驗2) 在試管中加入少量水,逐漸加入苯酚晶體,不斷振蕩試管。繼續向上述試管中加入苯酚晶體至有較多量晶體不溶解,不斷振蕩試管,靜置片刻。(提醒同學實驗過程中接觸苯酚一定要注意安全及出現情況的處理方法)
(實驗3) 將上述試管放在水浴中加熱。從熱水浴中拿出試管,冷卻靜置。
師:清洗內壁沾有苯酚的試管用熱水還是冷水?為什么?
生:用高于 65℃的熱水,因為苯酚能與高于65℃的熱水互溶。
【創設情境】我們去醫院,常能聞到一股特殊的氣味。這是醫院用于環境消毒的來蘇爾水的氣味。來蘇爾水是一種酚類物質的稀溶液。酚類物質都有一定的毒性,可以使蛋白質變性,少量時起到了消毒作用。但量多了就成了一種污染。被列為須重點控制的水污染物之一。環境工作者常常要對水體進行酚類的檢測。這當然就要利用到酚類的性質了。關于酚的應用我們下節課再來細講。
【課堂小測】
1.P761.
2.丁香油酚的結構簡式是 , 該物質不應有的化學性質是( )
①可以燃燒;②可以跟溴加成;③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④可以跟NaHCO3溶液反應;⑤可以跟NaOH溶液反應;⑥可以在堿性條件下水解
A、①③B、③⑥ C、④⑤ D、④⑥
[案例結果]
按照設計的教學設想,通過上述的教學過程,能較好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了教學目標。比較成功的地方是:能夠重視過程和方法的教學,通過所學知識的回憶,能推導出具有相同官能團的物質應該具有相似的性質,通過實驗得出與推導結論不同的結論,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在尊重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去探究推導結論中出現的錯誤,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的全面性;通過比較苯酚和苯、醇這兩類物質性質的不同,學生能比較好的掌握苯酚的性質,回憶復習了苯、醇這兩類物質性質。
[案例評析]
1.緊密圍繞課程標準確立的三維目標,力求做到:在課堂上,教師努力創設問題的真實情景,采用問題驅動、練習等形式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概念,并能辯證地從正反兩方面來正確地看待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成為了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2. 嚴守《教學大綱》、新教材的要求,不搞“一步到位”( 備大綱、備教材 )。以夯實“雙基”知識為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過程中讓學生的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達到優化整合,和諧統一。適當放緩進度,以高中知識點為切入口,強化初高中知識的銜接教學,有利于有意義學習。
案例教學法就是通過實際的案例,對所要教學的知識進行滲透與融入,通過案例作為載體展開教學活動。通過實際案例,可以將枯燥的化學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案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參與到化學教學當中。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必須對案例教學法實際應用深入研究,找出其關鍵所在,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一、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所表現出的積極作用
1.炒熱課堂氣氛
在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下,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往往是教師在講臺上對書本知識進行“翻譯”,學生在座位上對教師所“翻譯”的重點進行記錄。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毫無生氣,更無法激起學生興趣,導致課堂氛圍較差,難以取得可靠的教學效果。而通過案例教學法引入化學教學,可以通過實際的案例調動學生的興趣,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等,如此就使課堂氣氛熱烈起來。不僅如此,在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還能夠形成較為深入的互動,使得課堂整體“教”與“學”的環境得到優化。
2.直觀展現知識
化學知識在很大程度上看來都是比較枯燥的,而且較為抽象,學生往往難以對相關知識形成直觀認識,造成學習困難。而傳統局限于書本的教學方式,對知識的展示也比較籠統,對于理解力稍差的學生,往往需要花費大力氣才能明白教師所講述的內容。案例教學法將化學知識融入實際案例中,通過對案例進行分析,學生可以非常輕松地明確其中關鍵所在,進而直觀認識到化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3.加強師生互動
師生之間保持良好的交流互動,是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基礎。通過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師需要在案例選擇、案例設計上加強對學生的考量,如此可以加深教師對學生的了解。而通過教學案例,學生能夠認識到其中包含的教師所要教學的重點,以此反向對教師形成了解,如此就實現了深層次的師生互動。不僅如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案例成為聯系師生的紐帶,為師生溝通構建橋梁。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實際應用
1.選擇合適的案例
要運用案例教學法展開高中化學的教學活動,案例選材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只有確保案例選材科學合理,才能使其成為構建知識網絡的良好載體,進而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優良的作用。在進行案例選材時,首先需要保證所選案例與所要教學的化學知識形成統一對接,即案例能夠對相關化學知識形成全面有效的滲透和反映,通過該案例就能夠得出全部相關的化學知識。其次,案例的選取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最好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案例素材,這樣才更加便于學生的理解。最后,需要對案例進行精心編排,將其和書本知識有效統一起來,成為良好的教學載體。比如,在教學氯氣的相關知識,其水化物具有褪色的功能,因此教師就可以選擇生活中漂洗染色衣物的案例,設計這樣一個案例:將氯氣分別通過干燥染色衣物和濕潤染色衣物,觀察其現象變化,并闡述其中原理。通過這樣一個案例,學生首先需要對現象進行觀察,即明確氯氣的性質,還有分析其中原理,即明確氯氣使衣物褪色的化學反應。
2.教學中案例的巧妙運用
要在化學教學活動中巧妙運用案例,一般可以從三個環節入手,即課前、課中和課后。在課前運用案例,主要目的是引入教學,即通過案例所表現的相關內容,將所要教學的化學知識引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中運用案例,主要是在教學書本知識之后,通過實際案例對所教學的內容進行補充,讓學生在實際案例中加強對知識的掌握。在課后運用案例,主要是對知識進行梳理回顧,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比如,在教學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毒害氣體時,教師可以圍繞酸雨、溫室效應等話題設置教學案例,在課前通過對這些現象的危害進行闡述,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在講解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性質之后,通過酸雨和溫室效應的形成對這些氣體的性質進行補充分析。最后,在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設置這方面的練習題,讓學生對相關知識加強鞏固。
3.實驗案例的引入
實驗是化學教學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部分,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實驗案例,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更可以對相關知識進行論證,確保學生深入理解。比如,在教學氧氣的相關知識時,就可以將氧氣制備實驗引入到課堂中,通過實驗展示讓學生明確基本的實驗原理和操作流程,然后再增加實驗環節,驗證氧氣性質。如此,可以讓學生在實驗案例中對氧氣形成更加全面的認識。
總之,高中化學教學加強對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是教學需求,化學教師必須對案例教學的作用加強認識,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做好案例選擇、案例應用以及實驗案例導入等方面的工作,切實將案例教學法滲透到高中化學的教學活動中。
1.學案導學的關鍵是學案的編寫
學案導學的優勢在于高質量的學案。學案是教師精心設計的,學生用來進行自主學習的材料,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學習過程、學法指導、達標訓練、思維拓展等環節。教師在編寫學案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要結合新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參資料,確定教學目標;要研究和分析教材,確定教學的重難點和易錯混漏的知識點;要了解學情,包括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能力、認知水平,提高學案的針對性。在設計學案時,我一般將一課時的內容寫成一個學案,這樣有利于控制本課時學習的知識量,加強授課的針對性、計劃性。教師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1 主體化原則。學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參與。適當的時候也可讓學生參與學案的編寫,這樣既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1.2 問題化原則。學案中設計的問題來源于課本,適當的設疑有助于學生主動地探究,將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的設疑、質疑、釋疑、激思,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例如《化學1》專題2《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中關于鹵素性質的引入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夏天開自來水龍頭,有時會聞到一股刺激性的氣味,你想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從氯氣的用途了解氯氣的相關的性質。
1.3 方法化原則。學法指導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逐步由"學會"變為"會學",能夠用已學方法去解決新問題、新情況等。
1.4 層次化原則。學案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來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設疑必須把握適當的難度,太難太易的都不足取。學案中設計的問題不能跨度太大,出現跳躍,否則會造成學生學習上的障礙,而應鋪設跳板,降低學習難度,理順思路。
1.5 系統化原則。對于一個知識點或一個章節、一個專題的學案應建立一個知識的感知體系,在學案中要有知識的感知、剖析、深化和拓展,以及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對于教材中探究性的內容,教師在學案中可以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有一個能夠不受限制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的環境和機會,提出質疑,同時為學生介紹一些適當的研究方法,提供必要的探究條件和手段,讓學生通過自己實踐或實驗來驗證所學的知識,以及提出的解決問題方案。例如向過氧化鈉與水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先變紅后褪色。我先讓學生根據習題猜測酚酞褪色的原因,學生認為是由于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產生的氫氧化鈉造成的,或是由于過氧化鈉與水反應Na2O2+2H2O=2NaOH+H2O2生成雙氧水的強氧化性作用。再組織學生討論,進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加深學生的認識。一個學案能清楚完整地反映一節課所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以及應培養的能力,也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實施分層教學。在學案上教師分層提供不同題目,學有余力的學生就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如果學生把每份學案認真地整理起來,就是一份復習指導材料,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在復習階段進行查漏補缺。學案使許多知識都落到了紙上,并給學生留出記筆記和做小結的地方,解決了學生"眼高手低"的問題。例如原電池原理中正負極的判斷,電子的流向等內容,有些學生感覺比較簡單,疏于記憶、整理,到學習電解的內容時就容易出現混淆。
一個好的學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師必須潛心研究,分類突破,來挖掘學案的潛力。備課組可以在集體備課的前提下,兩人一組設計出學案,比較并加以修改、充實。教師不能把學案當成變相練習,否則不但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而且會加重學生負擔,與素質教育相違背。
2."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施
2.1 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將學案精心編寫好后,于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明確學習目標,并在學案的指導下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自主的預習。同時教師要對學習方法進行適當的指導,如:要控制學生的預習時間,以提高效率;可以要求學生用紅筆劃出書中的重點、難點內容;帶著學案上的問題看書,并標出自己尚存的疑問,帶著問題走進課堂;等等。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學生預習的反饋信息,以使上課的講解更具針對性。
導學案每個課時的基本結構:①課題②學習目標③學習重難點④課前延伸⑤課內探究⑥課后提升六個部分.
1.導學案在設計時要體現出下列幾個原則:
(1)貫徹整體性系統性原則.設計者要系統研究教材和課程標準,明確每課時的學習目標,重難點與學目標的關系和位置,有利于實現整個教學系統的整體優化.
(2)突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原則.教學的目的在于學生的學.設計者設計的教學目標既要考慮總體要求,更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準備狀況.不能將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強加給學生.
(3)體現能力發展為著眼點的原則.導學案教學法突出了學生為主體,教為主導,其重點是使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得到最大的發展.
2.導學案內容始終要將知識、學法、能力三者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在具體內容設計時要遵循以下三點基本要求
(1)知識梳理為重點.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將知識重點進行拆分、組合,設計成不同問題,編排出最合理的知識體系.
(2)組織問題是關鍵.與學習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是新知識學習的經驗準備,作為復習內容的形式出現在“課前延伸”中,需要了解掌握的但教材已經詳細列出的知識點,一般以填空題的形式列在“課前延伸”中.問題的設計應考慮要求掌握的層次和梯度.新知識的難點突破,要注意為學生設計解決的階梯和必要的解決方法引導;要注意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問題的解決情境,幫助學生突破.
(3)按照新的高中化學課程標準,針對每課時教學的目標要求,精選針對性強,靈活性、難度、數量適中的習題作為“課后提升”的訓練,也是導學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題的選擇也要體現學習者學習的主體作用,加強雙基鞏固和訓練,檢查學生直接運用知識和知識遷移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
1.課前延伸.導學案教學法的啟動環節,學生課前拿到導學案,依照課本內容自行回顧已學知識,整理將學的內容.例如,高一金屬的化學性質的學習:第一課時在已有的填空、圖表的形式中回顧初中已學金屬(Fe、Al等)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再通過學生自己讀書思考,整理將要學習的鈉的取用,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通過知識的整理,使知識變得系統化,條理化,有助于理解和記憶,保持思維的暢通性.
2.課內探究.導學案的課堂教學不再是“滿堂灌”,教師除了要發揮調控作用外,更主要的是發揮質疑和點撥導學作用,這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環節.
(1) 點撥:教師充分利用啟發式,設計問題情境,構建解決問題的臺階,點撥問題的關鍵.例如,鈉與水的反應實驗中,通過演示實驗,學生概括實驗現象,此時教師就提出,為了便于大家記住現象,用幾個字來概括此現象:“浮”、“熔”、“游”、“聲”、“紅”,這些字又能體現金屬鈉的哪些性質?這樣逐一點撥、啟發最終概括出鈉的性質.
(2)精講:教師對于難點較多的知識點,精爍講解是必不可少的,教師不應該滿足于突出重點、突出難點和解決關鍵點,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勇于質疑并給學生營造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情境.
(3)課后提升(反饋訓練):有人將學習中不注意鞏固知識的現象比喻成“小猴掰玉米”,邊掰邊丟,最后一畝地下來只剩手上的兩只,如何能及時給他一只口袋,結果會怎樣呢?導學案式教學在向課堂學習要效率的基礎上,更實惠地將自己在學習中軌跡保留下來,從而便于課后補償式的學習,實現個別化教學.適量的反饋訓練,作為課堂的評價和鞏固,完成了最后一個環節.
四、優化設計
合理運用“導學案”,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探究知識的樂趣,充分發揮師生“雙主體”的共同作用,從而提高并長期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導學案能指導學生做到有效的課前預習,課前預習其實也就是學生的自學環節,學生之所以不預習,很大程度上是學生根本就不會預習或不知道預習什么或者教師授課不是建立在預習的基礎之上。有了導學案,學生在課前自學過程中不再茫然,對知識點的形成和其中重點、難點、目標,借助“導學案”完成課前化學課堂內容的學習。我們將導學案中課前導學提前兩天發放給學生。對于課前預習的落實,在上課前我們會將課前導學案收回批閱學生的預習情況,將學生在預習中所暴露出的問題整理出來,教師便可以適當調整教案,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教學,有的放矢。
導學案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設置情景使學生能夠積極“動手做、動腦思、動耳聽、動口說”,從而調動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課堂上思維容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并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過程的依據。因此,怎樣設計、設計好“指導”的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學習就成為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導學案的設計有效地指導教師的課堂授課。為了極大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上要求我們做到三講三不講:“講重難點、講易錯點、講易混點;學生會了的不講、自己能會的不講、講了還不會的不講”。可是哪些知識點學生易錯,哪些是學生通過自學就能學會的,這要求教師必須準確掌握,不能僅憑教師在教學過程的教學經驗來判斷。
另外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發現更多好的思路。我們在教學中常發現,對于某些較難理解的問題,有時學生利用自己的思路講給同學們,反而更容易理解,也更簡潔。因此當我們通過課前對導學案的反饋,還可以讓我們在課堂上該放手時就放手,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當小老師,這不僅僅提高了課堂效率,也能極大限度的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導學案導學應引導學生重視對教材的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高中學生已具備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但存在的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學生往往沒有閱讀教材的習慣。許多學生對教材的閱讀僅停留在對字面的理解,往往忽略其豐富的內涵,這就要求在編寫導學案時,要抓住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問題設計為突破口,調控學生的注意力及著眼點,使他們在閱讀中讀出快樂、讀出能力。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對化學反應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是學好化學知識的關鍵。但由于化學反應現象的多樣性和同時性,當多個現象同時出現時,學生往往只注意到表面的、較為明顯的現象,只注意生成物而忽略反應物的變化或者相反,對現象的描述不全面、不科學,造成知識的錯誤或遺漏。因此在設計導學案時,首先要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觀察興趣,設置恰當的情境,掌握好演示實驗的最佳時機,讓學生產生一種原來如此、滿足的、成功的感覺,充分發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由于化學實驗的形象性和化學反應過程的抽象性比其它學科更為突出,且受學生形象思維層面和能力的限制,對觀察到的現象往往囫圇吞棗,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記憶這些現象,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通過現象分析本質,并進而發現更多更新的知識。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與解釋要循序漸進地設立一個個臺階,讓學生自己一步步地走上去;對那些與教材描述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的實驗現象,不要輕易地否定,要通過導學案中設計的問題討論,找出原因,并盡量再設計新的實驗加以驗證。讓學生去探究、去發現、去更新知識。不僅引導他們學習教材中的知識,更引導他們積累教材外的能力;不僅教給他們要有科學的方法,更要求他們樹立嚴謹科學的態度。
導學案的設計有效地指導學生的聽講。學生重點聽什么?我認為,學生在自主預習的基礎上,明確教材的重難點內容,上課聽講的重點自然就有了。一節課四十五分鐘很難保證學生分分鐘都在完全投入的認真聽講,因此重點聽什么就成為學生學習的重點,沒有保質保量的課前預習,學生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課堂學習效果。課前的導學案反饋也是對課前預習質量的監督。導學案這種授課模式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動獲取知識,由“學會”變成“會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將教與學有機的結合,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今后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合理的應用導學案,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求知欲,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學習成績,創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10-0044-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15
一節好課要“有容”“有魂”。“容”即指化學學科知識,如化學用語、基本概念、化學原理、元素化合物的性質等;“魂”指隱含在知識背后的思想、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科觀念等隱性教學價值,是化學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暗線”,它們不思則無,思則深遠,課堂中巧妙地穿插暗線可以增添化學學科魅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清晰的知識線是有效教學的保證,可以促進學生知識的積累。但是,化學教學不是知識的堆砌,它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研究能力,提升全面客觀認識社會現實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宗旨。這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隱性價值,找出一條或多條能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的“暗線”,即一節課的“魂”。教學設計時巧用“暗線”,可以增添學科魅力,提升學生科學素養。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闡述化學課堂教學設計時巧用暗線的案例及類型。
一、情感態度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常因在教學實踐中缺乏實施的具體載體和途徑而易被忽視,落實得不徹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屬于隱性知識,它不是一味地說教,而是學習主體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體驗、思考、內化形成的感悟。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化學變化的奧秘是從每一課的感悟中逐步培養的。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不是當前的考試體制能考查到的,但卻有重大的教學意義及價值。
筆者認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一條“暗線”――情感態度線,貫穿在課堂中。正所謂“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樣的教學可以擺脫被動的說教,提倡主動的實踐和體驗,落實情感態度目標。下面以高二“元素周期表”的教學設計為例具體闡述(見圖1)。
[提出研究主題]前一節課我們已學習元素周期律,有沒有一種圖表能把一百多種元素的周期性很好地表現出來呢?
[活動一]合作探究 確立排序依據。活動內容:設計一種圖表,表現元素周期性變化,即設計元素周期表。活動準備:制作1~18號元素的卡片,給出這些元素充分的信息。學生活動:展示并交流。
[活動二]尋找規律 完善元素周期表。(1)引導學生回憶1~18號元素的結構特點,并且按要求寫出下列兩組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①Na、Mg、Al ② H、Li、Na。(2)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組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結合所學知識,尋找確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依據。(4)完善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活動三]科學探究――針對周期表的“預測”功能展開。背景資料:門捷列夫在周期表中為鎵、鈧、鍺等元素(門捷列夫叫它類硼、類鋁、類硅)留下了空位,并預言了它們的性質。用多媒體呈現1875年布瓦勃得郎發現鎵的實驗數據。學生活動:引導學生將其與門捷列夫的預測進行對比,同時反思自己的預測,感受周期律的“預測”功能,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
[活動四]閱讀資料:在鎵、鈧、鍺相繼發現后,元素周期律才得到了科學界的重視。而1894年氬在周期表中的排列以及1913年莫斯萊定律的提出,才使其得到了普遍認可。你如何看待這一科學現象?該問題的目的在于引發學生對科學理論要接受考驗和認可的思考。
情感態度線始終貫穿在本節課的每一次學生活動中。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確立排序依據,并尋找規律,完善元素周期表的活動,學會發現問題并積極質疑、探究、總結和反思,極大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僅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正確認識科學發展的歷程和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生通過預測元素的正確位置,閱讀科學史料,收獲成果,感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二、學科觀念發展線
筆者此處所說的學科基本觀念主要指化學學科知識類的基本觀念,不包括方法類和情感類基本觀念。化學學科觀念是對其所涵蓋的事實、概念和原理等化學知識的高度概括和更上位的認識,包括元素觀、微粒觀、變化觀、實驗觀、分類觀等。教師在進行化學教學設計時,除了清晰的教學主線――教學知識外,還可以從實現學生認知發展角度思考,提煉出一條暗線“學科觀念發展線”,即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出發,通過實驗和設計具有思考價值的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反思,實現認知發展。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既是認知性的,也是體驗性的。一條優化的暗線――“學科觀念發展線”能夠使學生親身體驗化學知識的發現過程和應用價值,感悟化學知識中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從而實現化學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筆者以“離子反應”作為教學案例具體闡述采用“微粒觀”的認知發展線的教學設計(見圖2)。
[演示實驗1]向25mL 0.01mol/L Ba(OH)2溶液中滴加等濃度等體積的稀硫酸。
[提出問題]請學生分析現象,并用化學符號表征。
[已有認知]學生利用已有認知回答此問題,利用已學知識,學生知道實驗中宏觀物質參與了復分解反應,此類反應的發生條件是產生沉淀、氣體或水。
[演示實驗2]向燒杯中加入25mL 0.01mol/L Ba(OH)2溶液,滴加2~3滴酚酞,外接電源和燈泡,向此溶液中逐滴滴加等濃度的稀硫酸,可用磁力攪拌器攪拌。
[提出問題](1) 溶液顏色變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
(2)燈泡亮度變化說明什么?溶液導電性強弱與什么因素有關?
[新的認知]通過實驗2和對2個問題的思考,學生的認知產生遞進,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認知:(1)認知對象由宏觀物質轉向微觀粒子;(2)認知角度從現象轉向本質;(3)認知層次由復分解反應及發生條件轉向離子反應及發生條件;(4)認知表征從化學方程式轉為離子方程式。
本節課中,化學學科的基本觀念之一“微粒觀”的認知發展線這條暗線起到促進學生思維提升的作用。通過演示實驗和創設問題搭建思維途徑,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在已有認知中,學生延續著宏觀思維方式,化學反應和方程式只不過是對宏觀現象的解釋和一種化學表征形式。而經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逐漸轉變思維,開始建立從微觀粒子的角度認識反應的思維意識,對化學反應產生新的認知和視角。
三、生活線
高中學生具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若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用一條生活線貫穿整個課堂,學生嘗試用化學眼光分析生活現象、用生活眼光看待化學世界,由淺而深、環環相扣,不僅可以降低思維的難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熱情,還可以讓學生的認知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高二下學期“乙醇”的教學設計中,學生對乙醇有大量的生活感知,如乙醇可以制酒、做消毒劑溶劑、是一種清潔的燃料,人們酒醉甚至酒駕等。下面筆者以“乙醇”這一教學案例具體闡述用生活線作為暗線的教學設計(見圖3)。
[生活線1]圓珠筆寫字,然后用棉棒蘸取酒精清洗字跡。
[知識線1](1)在動手實驗的同時,學生能深刻感受到乙醇對有機物的溶解性,總結出乙醇的物理性質。(2)激活學生已有知識,認識乙醇結構,引出烴的衍生物的概念。
[生活線2]生活中有人飲酒“千杯萬盞皆不醉”,有人卻溫酒即醉?乙醇在人體內發生了哪些化學變化? 教師為學生提供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圖。
[知識線2]實驗: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從原子守恒的角度書寫方程式。
[生活線3]想把舊銅器銀器變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工匠說,可以把銀器在火上燒熱,馬上蘸一下酒精,就會光亮如初。可行嗎?為什么?
[知識線3]乙醇催化氧化,催化劑不同。
[生活線4]乙醇汽油。
[知識線4]乙醇燃燒,可見,乙醇與氧氣反應時,條件不同,產物不同。
[生活線5]檢驗司機酒后駕車的方法。
[知識線5]乙醇被強氧化劑如重鉻酸鉀溶液氧化。學生體驗乙醇的還原性,不僅能與氧氣發生反應,還能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或酸性重鉻酸鉀溶液反應,被直接氧化為乙酸。
[生活線6]為學生提供 “乙醇鈉”的相關信息,在醫藥工業中,乙醇鈉是制備巴比妥、苯巴比妥等二十余種西藥的原料。苯巴比妥:長效的鎮靜催眠劑,在肝病時可用于退黃。
[知識線6]實驗驗證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并對比了鈉與水反應的劇烈程度,之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并書寫方程式。理解有機物結構對性質的決定作用。
本節課通過問題設計、實驗探究把生活線和知識線有機地串聯起來,實現了初識乙醇的功能:初步認識結構決定性質的內涵,為以后復雜有機物性質的學習提供了方法指導;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高中元素化學和有機化學的很多內容,都可以從生活出發,整合知識,設計貫穿課堂的生活線,提高化學素養,從生活走進化學,提高處理日常生活中化學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感受有實際價值的化學;從化學走進生活,在真實的探究體驗中形成認識化學的基本方法;在生活問題與化學問題的相互融合中,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鄭胤飛. 文化有根 課堂有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 江錫鈞.沈理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中學化學教學中落實的建議[J].化學教育,2011(8):15-16
一、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學案。我們各年級進行集體備課,分析教材,突出教學重點、難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每一節課的內容,編寫好“學案導學”的課題。
二、學案導學指導學生的學習有方向,有目標,使學生經過閱讀思考,自主完成學案中相關內容,使學生對課堂學習樹立了信心。
三、對學案中的例題,要精選實用性強的典型的例題,如高考題,根據學案情況,進行針對性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性,使學生有充分的自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學案導學的運用 在高中化學中“學案導學”我們進行如下環節實施。
1、課前自學、預習(20分鐘)
上課前,教師將編寫好的導學案發到學生中,要求學生按學案進行自學、預習,完成學案內容,教師隨堂查看,下課后全收全改,學生在導學案中的填空中存在的錯誤進行分析更正,尋找解題思路,以便更好了解掌握學生的情況,為下一節課做講解,提高課堂教學和學習效率。下面是我在上課中采用的一節案例。
學案課例:課題:第一章 認識有機化合物 第一節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授課教師: 授課時間:2013年 月 日,第 節
班級: 學生姓名:
[預習思考]
1、什么叫有機化合物?
2、怎樣區分的機物和無機物?
[知識重點]
1、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2、有機物的官能團判斷有機物的類別。
[課堂導學]
一、有機化合物的分類方法
有機化合物從結構上有兩種分類方法:一是按照構成有機化合物分子的碳的________來分類;二是按反映有機化合物特性的特定________來分類。
二、按照碳的骨架分類
三、按官能團分類
1.基本概念
(1)烴的衍生物
烴分子中的________可以被其他______________所取代,衍生出的一系列新的化合物。
(2)官能團
決定有機化合物特殊性質的______或________。
2.常見有機物的類別和官能團的關系
4、教學反思
教師對收上來的學案,對部分學生要進行面批,對答題的書寫格式,化學用語進行指出錯誤所在,分析錯誤的原因,從而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總結解題方法,以便更好提高教學效果。
1.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從高中化學教學內容上來看大多數案例都是來源于日常生活與學習.案例教學中涉及的案例教學內容針對性強,貼近社會,大大縮短了化學教學與社會實際應用的距離.根據實際問題來設計案例教學,讓學生充分了解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從而更加深刻地掌握化學的基本原理.案例教學通過觀察、討論、設計、實驗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可以將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轉變為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2.倡導學生探究式學習
案例教學能夠將真實典型的化學案例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的做出本能的反應.學生可以在真實的案例情境中分析、思考、總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而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勤于思考.并且案例分析法還能提高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可以獨立自主的獲取新的知識,并且通過交流合作的方式來改變傳統的接受知識的學習方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學習途徑.
3.以學生發展為本
案例教學法中學生的思維更加開放,教師不會進行過多的干預.學生可以從自身學習的角度來認識問題,發現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同時,學生還可以積極參與班級討論,并且對其他同學的觀點進行評價,提出質疑.也可以通過提供新的論據來進行辯駁與討論.案例教學中學生可以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學習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學習興趣與動機.因此可以看出,案例教學法能夠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二、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
1.展示案例,閱讀感知
案例展示可以作為教學前的引導出現,也可以作為教學中的事實舉例出現.案例展示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給學生發放文字材料,還可以使用投影儀將案例投射在多媒體放映儀器上,可以播放音頻材料,教師還可以講案例編排為劇本,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等.例如教師在進行氯氣的知識點教學時,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氯氣的興趣,并且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尋氯氣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可以選擇一個小故事來進行舉例.故事中小明在家使用次氯酸鈉(NaClO)為主的高效消毒劑清潔廁所,但是小明覺得只用一種清潔劑洗不是很干凈,所以又使用了潔廁靈,結果小明中毒被送往醫院.教師在講完小故事后,學生產生的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自然的過渡到氯氣的教學點上了.
2.設疑問答,引發思考
在學生融入情境之中后,教師應該立即設疑問答,讓學生能夠自主分析,思考.教師在設置問題時不宜一次性將問題全部問完,而是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來回答最后的問題.問題不宜過難,否則會讓學生失去學生的興趣.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可以提出為什么次氯酸鈉(NaClO)為主的高效消毒劑與潔廁靈不能混合起來使用呢?是不是因為潔廁靈中含有硫酸呢?接著,教師可以根據問題來進行探究性實驗.首先在如下圖所示的孔洞內分別放置干紅紙、濕紅紙、藍色石蕊試紙、氫氧化鈉溶液以及硝酸銀溶液.并且在如下圖所示的中間的大孔中滴入次氯酸鈉(NaClO)為主的高效消毒劑與稀硫酸,馬上將蓋子蓋上,然后觀察盒子里面的現象.如圖1所示.
通過教師提問回答,學生的學習思維被大大激發,認真的觀察實驗,并且詳細記錄實驗中出現的現象,進行歸納其中的化學原理.
3.班級交流,歸納整合
班級交流是在教師的引導寫全部同學積極參與的教學方式.班級交流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學生之間存在爭議的問題.不僅僅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再次迸出火花,還能夠出現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學生在班級交流中學生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后可以在黑板上進行板書,說出五個孔洞中出現的不同反應.干紅紙沒有出現明顯反應,而濕紅紙出現了褪色.藍色試紙先變成紅色,然后出現褪色;氫氧化鈉溶液出現白色沉淀物.
新課程改革提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轉變以往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導學案”的教學模式正是基于這樣的教學理念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教學中實施導學案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一、高中化學導學案的價值
導學案的價值是多方面的,比較突出的兩個方面價值是導學案的設計提高教師的備課能力,導學案的運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1.導學案的設計提高教師的備課能力
在教學中實施導學案教學最大的好處之一是可以提高教師的備課能力。以往教師備課書寫教學設計,主要是考慮“教什么”“如何把一個問題講清楚”,主要是從教師的教學來備課。而導學案的編寫,則要求教師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來備課,關注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過程,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發展,客觀上更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
化學教師作為專業的化學人員,腦中的化學知識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教學過程中很多細節處會有“理所當然”的想法,故很容易忽略學生的特點。學生作為初學者,頭腦中對化學的認識基本是從零開始,缺乏相關的化學思維方式。因此,在導學案的設計中,教師需要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問題,步步深入,使學生最終能夠掌握并運用化學知識,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探知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缺漏,知道學生哪些地方認識不全、哪些地方認識錯誤,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 教學。
例如,由水電離出的c(H+)為1×10-12 mol?L-1,此時溶液酸堿性如何?這道題從教師的角度覺得很簡單,水電離出的c(H+)為1×10-12 mol?L-1說明水的電離受到了抑制,故溶液有可能是酸性或堿性,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此內容理解混亂,習題中重復出現,但正確率很低。究其原因就是對酸堿溶液中離子種類及濃度的分析能力差,理解不到位。而學案的設計可以引導教師多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問題。
案例一:水的電離(片段)
【思考問題】
1.酸性溶液中是否存在OH-?堿性溶液中是否存在H+?為什么?
2.c(H+)>1×10-7mol?L-1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嗎?
3.關于溶液中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濃度的計算(常溫下)
4.某溶液中由水電離產生的c(H+)水=1×10-12 mol? L-1,則該溶液呈酸性還是堿性?并求算該溶液中c(H+)的可能值。
2.導學案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不僅是教師,學生也從導學案教學中受益。以往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體,通常是教師滿堂灌,學生只要接收來自教師的信息即可,純粹是知識的接受。而利用導學案教學,教學中學生有了更多的思考的機會,層層遞進的問題設置,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引導學生思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不是枯燥的聽課。采用導學案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自主學習,提升了獨立思考能力,學習過程中提出新的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二、提高導學案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
1.導學案的欄目設置多樣化
一般認為,導學案設計包括以下幾個板塊:學習內容三維目標知識回顧新知探究總結鞏固提升。很多導學案的設計都采用這種形式。學生應該明確每節課的學習內容及三維目標,并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延伸拓展,從而進行新內容的探知,學習結束后對章節內容做一個總結,最后通過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導學案的設計可以遵照一定的基本模式,但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可有所調整,省略一些欄目或是增加一些欄目。
比如,未必一定要在導學案設計中都設置相關內容的“知識回顧”欄目,可以通過一些“拓展視野”引入或是直接問題導入或是情景設計導入。從新的信息入手,有時反而有利學生的興趣激發,而且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化學反應原理》中關于“原電池的工作原理”的導學案設計,可以查找一些新型電池(如心臟起搏器、海水電池、高鐵電池等),設計問題,引入原電池的學習。這些新型電池可增加學生的興趣,也是很多習題的載體。
案例二:化學電源(片段)
【新聞鏈接】金屬-空氣電池(如鋅空氣電池、鋁空氣電池、鋰空氣電池)由于具有高體積比能量、放電電壓平穩、低成本和操作溫度范圍較寬等特點,能夠用于以后的環保節能型汽車中。鋰空氣電池作為一種全新的電池體系,在多孔空氣電極上,氧氣在固-液-氣三相界面還原成 O22-或 O2-,接著與電解液中的Li+結合產生Li2O2或Li2O。
對于惰性電解質體系(有機、離子液體)和全固態電解質體系,電池反應為:
2Li + O2 Li2O2 2Li + 0.5O2 Li2O
對于水性(分酸性和堿性)電解質體系,電池反應為:
2Li + 0.5O2 + 2H+ 2Li+ + H2O
2Li + 0.5O2 + H2O 2LiOH
思考:(1)你能判斷出正負極材料么?(2)請寫出正極反應式: ;負極反應式: 。
導學案的欄目設計可以多樣化,一味地遵循固定的模式可能形成定勢思維,應該讓學生意識到認識事物的途徑可以有多種方式。多樣化的欄目設置也可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當然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導學案的可實施性。
2.導學案問題設計的引導性
受自身能力水平限制,導學案的問題設計不夠全面細致,啟發性不夠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碰到知識或技能上的障礙,設計好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解決困惑,最終探知新知。所以問題的設計要注重引導性、思維性,要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
案例三: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因素――壓強(片段)
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因素教學中有關壓強的影響可以按如下步驟進行。
勒夏特列原理:有氣體參加或者有氣體生成的反應,增大體系的壓強,平衡將向著壓強減小(分子數減小)的方向移動;減小體系的壓強,平衡將向著壓強增加(分子數增加)的方向移動。對于前后分子數不變的反應,改變壓強,平衡不移動。
提問:對于2NO2(g) N2O4(g) H
紅棕色 無色
增大壓強平衡如何移動?氣體顏色有什么變化?
減小壓強平衡如何移動?氣體顏色有什么變化?
引導思考:(1)采用什么措施使壓強增大或減小呢?(2)壓強的變化引起濃度怎樣的變化?(3)濃度與速率有關,請問速率又發生怎樣的變化?(4)最終平衡如何移動?
解析:壓強變化體積變化濃度變化速率變化正逆反應速率變化程度不一樣化學平衡移動。
在平衡移動應用的教學――工業合成氨。在這節內容的設計中可由工業上合成氨的條件入手,設置信息的形式告知學生“合成氨可采用下列條件……”“為什么要采取這樣的方式提高氨氣的產率?”“這些條件說明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化學平衡的而移動”等等,借此也可鞏固化學平衡的相關內容。教師在問題的設置中要注意科學性、啟發性,問題與問題之間應該層層遞進、相互關聯,不要跳躍式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感覺太突兀,要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
3.導學案使用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