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專業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8 14:50: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學專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醫學專業

篇(1)

關鍵詞:

中藥炮制學;中醫學;教學實踐

中藥材必須經過炮制成飲片之后才能入藥,這是中醫臨床用藥的一個特點,也是中醫藥學的一大特色。炮制會對中藥藥性產生影響,不同炮制方法對該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都會產生影響,進而影響中藥的臨床療效。中藥炮制是根據中醫中藥理論,按照辨證施治用藥需要和藥材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的不同需求,所采取的一項制藥技術,是世界上獨特的制藥技術,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炮制學則是專門研究中藥炮制理論、工藝、質量標準、規格、歷史沿革及其發展方向的一門學科,是祖國醫學理論體系中最具有傳統特色的一門學科,也是國家執業中藥師等考試的科目之一,和中醫臨床緊密相連[1]。自古以來,我國的名醫大家都是藥學與醫學兼備,如孫思邈、張仲景、李時珍等,他們不僅在醫學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而且在藥學方面也都有一定的成就。他們大多從事制藥和醫療兩大實踐,并涌現出不同醫學流派,各流派爭芳斗艷,百家爭鳴。不同醫家采用的炮制方法也各不相同,通過醫療實踐驗證療效并改進炮制方法,真正做到醫藥結合,在他們的著作中多處對藥物提出了具體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并運用中醫思維模式闡明依法炮制與辨證論治的密切關系[2-3]。

中藥炮制正是根據傳統中醫藥理論,依據臨床辨證論治的要求,歸納和總結藥物炮制前后藥性變化的特點和規律以及臨床治療針對性的變化,從而指導中醫臨床合理用藥。炮制和復方是中醫臨床用藥的兩大特點,醫生只有熟悉系統的中藥炮制理論,才能根據臨床需求靈活運用各種中藥炮制品。隨著學科劃分日趨精細,中醫藥人才培養從師徒相傳到院校培養,加之課程安排的限制,目前年輕中醫生普遍存在“醫不知藥情”的現象,很多中醫生不能很好地在臨床中使用中藥炮制品,因此,在臨床專業開設中藥炮制學是十分必要的[4]。目前,各中醫藥院校已認識到中藥炮制的重要性,部分院校已在臨床專業開設了《臨床中藥炮制學》這門課程,也有一些新的教學方法的應用,如直觀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等。在我校將該課程列為教學計劃的情況下,筆者自2008年開始嘗試在中醫臨床相關專業開設《中藥炮制學》選修課程,最初開課授課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現為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分析原因可能由于中醫臨床專業的知識體系與中藥學專業不同,而中藥炮制學教材和授課的內容側重點不同,使中藥炮制學與學生所學的專業課程跨度較大,中醫專業的學生更多的是關注在臨床上如何應用中藥炮制品,另外與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也有一定關系。后來,教學內容適當調整,教師自身知識儲備的積累也逐漸豐富,比如豐富教師自身的中醫基礎理論、方劑等方面的知識,通過調研,根據學生學習興趣,參考《中藥采收加工學》和《中藥調劑學》適當增加中藥采收、產地加工與處方調劑的內容,如此,在課堂上既可以與臨床專業的學生形成共鳴,進行互動,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能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3-7]。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在中藥炮制學開課過程中做了以下幾方面的調整:

1增加學科外延內容

選修課程剛開課時,教學效果不夠理想,主要表現為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出勤率低。通過調研,學生認為授課內容與自己所學的專業課程跨度較大。所以對課程內容做適當調整,適當增加其學科外延內容。如藥材的采收、產地加工、炮制、處方調劑等內容。比如介紹人參、三七時,會介紹到人參、三七的采收期、產地加工、炮制等內容,如人參一般5~6年采收,特殊品種如石柱參需12~18年采收,一般8~9月采收,產地可加工成紅參、糖參等。臨床應用時,人參味甘,味苦,性平,可補氣生津,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用于體虛欲脫,脾虛食少等,紅參味甘,微苦,性溫,多用于體虛欲脫,肢冷脈微等。三七一般種植3~4年采收,7~8月采收者為“春七”,翌年1月采挖者為“冬七”,兩者相比前者質量更佳。巴戟天除了介紹凈制的重要性之外,采收期也非常重要,巴戟天以種植5~6年后采挖為宜,采收時間以秋、冬季為好。采收不當會影響到藥物藥效成分的積累,進而影響臨床功效,還和當地的經濟效益密切相關。臨床應用時巴戟天除了生用之外,還有鹽巴戟天、制巴戟天。巴戟天生用具有祛風除濕的功能,用于腎虛兼風濕之證,鹽炙后引藥歸腎,溫而不燥,補腎作用緩和,多服久服無傷陰之弊。甘草制后增加甘草補益作用,偏于補腎助陽,強筋骨。產地中藥材加工方法內容時,介紹到硫熏工藝部分學生反響較大,針對學生問題組織課堂討論,效果較好。介紹處方調劑內容時,會介紹毒性藥物的保管、處方調劑的特殊要求等。如根據《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規定,毒性中藥需特殊保管,包括專庫、專柜,雙人、雙鎖保管的基本要求,開具毒性中藥的處方劑量,處方保管要求等。通過上述內容的擴展,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改善。

2另類方解

課程的考核方式嘗試過開卷考試、論文等形式,但都不盡人意。論文更多的機械的拼湊,毫無新意。后來的考核方式仍然以論文為主,但是論文的要求有所變化,要求學生任選一中醫方劑,從采收、產地加工、炮制、處方調劑四個方面對方劑進行方解,另外可根據臨床或當地特色炮制方法展開討論。學生提交的論文以自選方劑進行方解為主,從處方方藥的采收、產地加工、炮制、調劑要求幾個方面解釋處方。比如學生自選大承氣湯進行分析,大承氣湯由大黃、厚樸、枳實、芒硝組成,為瀉下劑,具有峻下熱結之功效,主治陽明腑實證,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則硬,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熱結旁流證,下利清谷,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干燥,脈滑實;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狂等。傳統方解多從中藥功效方面進行解釋,如方中大黃瀉熱通便,蕩滌腸胃,為君藥。芒硝助大黃瀉熱通便,并能軟堅潤燥,為臣藥,二藥相須為用,峻下熱結之力甚強;積滯內阻,則腑氣不通,故以厚樸、枳實行氣散結,消痞除滿,并助硝、黃推蕩積滯以加速熱結之排泄,共為佐使。本科程所謂方解主要從方藥的采收、產地加工、炮制、處方調劑要求等幾個方面分析中醫方劑。如分析大承氣湯方中藥物了解到大黃有生大黃、酒大黃、熟大黃、醋大黃、大黃炭、清寧片等,不同的炮制方法臨床應用不同,如生大黃苦寒沉降,氣味重濁,走而不守,直達下焦,瀉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積導滯、瀉火解毒的功能,用于實熱便秘,高熱,譫語,濕熱黃疸等;酒炙大黃苦寒瀉下作用稍緩,借酒升提之性,引藥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熱毒,多用于目赤、咽喉腫痛等;熟大黃,酒蒸后,瀉下作用緩和,腹痛之副作用減輕,增強活血化瘀之功;大黃炭瀉下作用極微,并有涼血化瘀止血的作用,用于血熱有淤血者。醋大黃與生大黃相比瀉下作用減弱,以消極化瘀為主,用于食積痞滿,產后瘀滯等;清寧片瀉下作用緩和,緩瀉而不傷正氣,逐淤而不敗正。從各藥特點分析結合大黃承氣湯主治熱結便秘,潮熱譫語,該方應選用大黃飲片中的生大黃。再如厚樸藥材的采收期較長,一般選擇15~20年樹齡的植株,樹齡愈長皮愈厚,油性愈足,產量高,質量好。采收期為5~6月,此時形成層細胞分裂較快,皮部組織發育旺盛,薄壁細胞富含水分,皮部與木質部之間疏松,易剝離,采收時可采用環剝的方式。采收后的厚樸如為川厚樸,還應進行“發汗”。厚樸味苦、辛,性溫,具有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的功能。但是生厚樸辛味峻烈,對咽喉有刺激性,一半內服不生用,姜炙后可消除對咽喉刺激性,并可增強寬中和胃的功效,多用于濕阻氣滯,脘腹脹痛、嘔吐瀉痢等,故調劑時處方寫厚樸應調劑姜厚樸。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從另一角度加深對中醫方劑的理解,更有利于將來的臨床工作。學生論文中,部分學生在方解中配以飲片和原植物彩圖,少數學生對方劑的配圖采用手繪,從中不難看出學生的用心,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改觀。曾有一位學生的論文為“跟師心得之特別的當歸”,來源于臨床跟師過程中,老師用到炒當歸,老師解釋原因為生當歸活血養血,炒當歸偏于養血。帶著疑問,學生查閱《中國藥典》、《中藥炮制學》、《劉涓子鬼遺方》、《神農本草經疏》等書籍以及相關文獻,了解到當歸常用為生當歸、酒當歸,除此之外,還有土炒當歸、當歸炭,甚至有油炙當歸等。經查閱文獻了解到當歸味甘、辛,性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多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仆損傷,癰疽瘡瘍。當歸酒炙后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的作用增強,用于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當歸土炒后既能增強入脾補血作用,又能緩和油潤而不滑腸,用于血虛便溏、腹中時痛;炒炭后以止血和血為主,用于崩中漏下,月經過多。對當歸的炮制方法和臨床應用做了比較系統的整理,并對炒當歸的使用意圖談了自身的理解。如此論文,來源于臨床最后應用于臨床,頗有意義。

3開放性試驗

在理論課學習的基礎上,學生紛紛要求開設實驗課程,所以,根據實驗條件和課程容量,安排六個學時的開放性實驗。在開放性實驗課上,一部分是實驗室準備材料,另一部分使學生可以自帶實驗材料做一些自己想做的飲片和炮制方法。比如曾有學生對蛋黃油的制法特別感興趣,就自帶雞蛋到實驗室,完成教學內容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先將雞蛋煮熟,后用干餾法加工蛋黃油,最后將加工后成品帶回,如此不但提高學生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成就感,在正式接觸臨床前可以自己加工飲片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還有學生會自帶西瓜,借用實驗室芒硝來制備西瓜霜,雖然最終實驗并未成功,但是學生真正體會制藥的不易,將來在臨床上對藥物的理解自然會更深一層。開放性實驗的主要部分是教師演示藥物的炮制方法后,學生選做自己感興趣的飲片和炮制方法。如炒萊菔子,老師演示完炒萊菔子的方法后,學生現場體會藥材的氣味變化、質地變化、顏色變化,再聯系理論課所學內容,學生就明白為什么臨床消食會用炒萊菔子。再比如炒王不留行,這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一味中藥,首先它的現象是最直觀的,教師演示完炮制方法后,學生可以直觀的問道王不留行爆花的香味,所謂的“逢子必炒”無需過多解釋,炒王不留行也是學生基本都會選做的一味中藥。通過這樣引導性而非強制性的實驗后,學生的實驗興趣大大提高,所做內容都是自發、主動的去做。實驗小結中有的學生會寫到“中藥炮制很神奇,每一味藥就像一個人,酒炙、醋炙……就像許多要經歷的事情一樣。經歷了快樂的事,人會變得開朗;經歷了悲傷的事,人會變得抑郁……藥也是這樣,經歷了炮制方法不同,塑造出的藥性也會不同。”除了感慨學生的文采之余,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是快樂的。此外,筆者不禁深思,中藥炮制在中醫藥的大環境中是不能脫離傳統文化的,如果脫離傳統文化談中醫藥,一味追求現代研究可能會顧此失彼。

4小結

中藥炮制的歷史源遠流長,中醫理論認為,中藥“炮制不明,則藥性不確,則湯方不準,而病癥不驗也”。中藥炮制作為我們國家的一項傳統制藥技術,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的積淀,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中藥炮制學是中藥學專業的重要專業課,具有涉及專業知識面廣、理論知識抽象、與生產實際聯系密切等特點。同時作為一門中醫學專業的相關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一門課,在授課過程中很容易內容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現象,但這門學科又有其獨特的吸引力,這就需要合理設計授課內容,做到因材施教,增強不同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增強和拓展學生專業知識,使學生深入了解中藥炮制在臨床應用中的作用和地位,培養其學習知識與實踐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為中醫學專業開設《中藥炮制學》課程中嘗試適當增加中藥采收、產地加工與處方調劑的內容,受到學生歡迎,六個學時的開放性實驗大大提高了課程的教學效果,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和學生更多的交流,了解學生需求。同時在授課過程中,廣泛收集學生的意見,總結經驗,在學生具備中醫學基礎和基本思維方式的基礎上,對授課內容及授課方式進行不斷的調整,提高教學針對性,起到良性循環的作用。通過教學讓學生充分意識到中藥炮制是中醫臨床用藥的一大特點,中醫臨床用藥必須炮制,從而重視傳統中藥炮制經驗和作用,促進中藥炮制品的臨床研究。傳授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高素質的醫學專業人才[5]。

參考文獻

[1]楊軍宣《.中藥炮制學》的教學方法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22):85-86.

[2]李紅偉,田連起,張振凌,等.基于中醫思維模式下《臨床中藥炮制學》教學新模式的構建[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13):97-99.

[3]李紅偉,孟祥樂.臨床中藥炮制學對臨床相關專業學生自身職業素質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31:118-120.

[4]周改蓮,曾春暉,覃葆.臨床中藥炮制學教學體會[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15(2):146-147.

[5]李紅偉,盂祥樂.我校不同專業開設中藥炮制學的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24):93-94.

篇(2)

在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80%分布在城市,只有20%分布在農村。為解決農村地區衛生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衛生部教育部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中增加了農村醫學專業,主要目的是為邊遠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培養執業助理醫師(鄉村)。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通過對本省基層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現狀的調查結果,制定該專業的招生計劃。我校在2011年增設農村醫學專業,并于同年秋季開始招生,三年來招生人數逐年增加。

 

在農村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中,《中醫學基礎》是學習中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課程。該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在未來工作的職業能力和服務水平。而中醫學中的一些常用中草藥、臨床操作技能、急救技術等,在農村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因此,面向農村培養的農村醫學專業學生尤其需要掌握《中醫學基礎》課程。

 

1 教材分析

 

《中醫學基礎》教材涵蓋了基礎理論、養生防治、中藥方劑和臨床技能等知識,在內容上體現出深奧抽象的特點。整個中醫學體系的內容濃縮在一本教材,用幾十個學時完成教學,內容多而不精,加大了教師講解的難度;對學生而言,由于基礎較差,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很難理解抽象的知識,容易對學習感到失望,甚至厭學。

 

2 學生素質分析

 

從農村醫學專業三年來的招生情況分析,由于學校擴招幾乎不設置入學門檻,導致該專業的學生素質令人擔憂:大多數學生為“中考淘汰生”,文化基礎知識極為薄弱,學習能力低下;另一方面,大多數中職學生年齡較小,沒有主動學習的觀念,甚至完全是按照父母的意愿來讀書,自控力、自律性不強,容易出現消極懈怠的情緒。此外,在入學后學生家庭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具有孤兒、單親、留守等背景的學生數量在50%以上。這部分學生中不乏聰明好學、接受能力強的孩子,但是由于家庭及社會的因素,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善與人溝通等因素也成為學習上的障礙。

 

3 教學探索

 

3.1 整合教材內容:

 

目前所用的教材,只是大專、本科的縮略版,不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因此,勢必對教材進行整合,在基礎理論模塊以“必需,夠用”為原則,不追求面面俱到,較難的內容不必“深講,精講”;在臨床技能模塊,教學大綱參考的理論與實踐課時比例為4∶1,根據我校情況調整為3∶2,通過適當增加實踐課,促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得到工作過程的充分體驗,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

 

3.2 運用信息化技術輔助教學:

 

雖然多媒體教學在中職學校已廣泛使用,但在中醫學方面的精品課件還是比較少。這主要與中醫學內容深奧抽象,缺少視頻、圖像資料等因素有關。筆者堅持運用多媒體教學且不斷改進,通過視頻、圖片等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又能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此外,還可以整合教材內容,優化教學過程,例如:在“望診”中用大量臨床圖片展示舌診圖片,既解決了掛圖、模型失真的問題,又避免枯燥、乏味的講解,節約了時間;在“中藥”內容中將原藥材與飲片對比展示,使學生意識到身邊處處有中藥,激發了學習熱情;在針灸、推拿、拔罐等實踐教學中循環播放視頻,使學生查缺補漏,在信息化技術的幫助下獨立完成任務,突破重、難點。此外,針對學生經常用手機上網、QQ的情況,教師可以提供中醫課程網絡平臺,引導學生學習瀏覽,并在QQ上答疑解惑。

 

3.3 運用案例教學法:

 

案例是聯系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的紐帶。教師以案例為教學手段培養應用型人才,而學生通過對案例的主動探索,自覺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的選擇要適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通過典型案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采用案例教學要求教師有豐富的教學、臨床經驗,通過定期到醫院進修學習,收集有效病案,促使教師自我學習和提高,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3.4 運用興趣教學法:

 

中醫學既是一門科學、一門技術,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中醫學應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需求,融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生活文化的重要部分[1]。農村醫學專業的學生,絕大部分來自農村,接觸了大量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中醫學知識,但這些知識是比較零亂的。因此,當學生接觸中醫學課程以后,會發現生活中的自然現象,長輩們處理疾病的方法,甚至日常的飲食保健等,都是中醫學理論的運用,進而對中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興趣教學法”,設置知識鏈接,將課本知識進行拓展,例如:要求學生觀察生活中可以用“陰陽”歸類的自然現象;列舉自己家鄉常用的草藥及功效;平時的飲食中體現“藥食同源”的例子等等。

 

3.5 強化技能培養:

 

中職教育要培養的是符合就業崗位要求的技能型高素質勞動者。因此,在教學中要樹立“貼近崗位”的觀點,強化實踐技能訓練,重視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在課時設置中加大實驗課的比重,臨床技能如針灸、推拿、按摩、拔罐等則嘗試進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采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提升學習能力,培養職業情感。

 

3.6 改革考核模式:

 

傳統的考核模式,往往是期末考試定終身,過分強調了應試能力而忽略了操作技能的培養,這種考核模式不能適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師對成績的考核標準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導向,所以不應該把期末理論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考核標準,而要將實踐技能操作強化訓練和達標考核相結合[2]。教師是課程的設計者,是學生學習的策劃者,在考評體系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制定相應的標準及評價指標,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

 

4 結語

 

篇(3)

1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英語縮寫BMS),屬于基礎學科,是現代醫學的基礎?;A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其所研究的關于人體的健康與疾病的本質及其規律為其他所有應用醫學所遵循。

 

2基礎醫學課程設置

 

2.1中醫學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遵循普通高等專科學?!盎A理論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綜合素質較高”的辦學特點,以及“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崗位為前提、能力為重點、素質為根本”的辦學理念,確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當今社會中醫藥事業發展需要的適應醫療、預防、保健服務等一線需要的醫療技術專門人才。

 

2.2培養要求

 

臨床醫療技能,具備一定自然科學和現代醫學的知識,受中醫臨床技能和現代醫學臨床基本技能的訓練,具有中醫各科常見疾病的診療能力。

 

2.3主要課程

 

中醫學基礎、現代醫學基礎、中醫古典醫籍、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針灸學。

 

3 各科課程的內容與學習要求

 

3.1 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

 

(1)課程安排順序:第一學年,第一學期20周。

 

(2)課程學時108學時。

 

(3)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系統解剖學是按人體器官功能系統闡述人體正常器官形態結構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學科,是醫學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其任務在于使醫學生理解和掌握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正常形態結構特征、位置毗鄰、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功能意義,為學習其它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奠定必要的形態學基礎。組織學與胚胎學是相互關聯的兩門學科,通常列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組織學是研究機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的科學。胚胎學主要是研究從受精卵發育為新生個體的過程及其機理的科學,其研究內容包括生殖細胞發生、受精、胚胎發育、胚胎與母體的關系、先天性畸形等。

 

3.2 生物化學

 

(1)課程安排順序:第一學年,第一學期后10周。

 

(2)課程學時60學時。

 

(3)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物化學是運用化學的理論與方法,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本課程的總任務是使學生獲得生物化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其內容包括蛋白質與核酸化學、維生素、酶、生物氧化、物質代謝及其調節、肝臟生化和酸堿平衡等。

 

3.3 生理學

 

(1)課程安排順序:第一學年,第二學期前10周。

 

(2)課程學時60學時

 

(3)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生理學是研究機體正常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課程。本課程的總任務是使學生學習人體各器官的基本功能,認識機能與結構的聯系。其內容包括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的基本功能及其功能調節。

 

3.4 病原生物學醫學免疫學

 

(1)課程安排順序:第一學年,第二學期后10周。

 

(2)課程學時60學時

 

(3)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醫學微生物學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結構、代謝活動、遺傳和變異、致病機理、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實驗室診斷及特異性預防等。學習的目的是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與致病性;認識人體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與免疫的相互關系及其規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及預防原則。醫學免疫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是研究機體免疫系統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科學。主要內容包括免疫學發展簡史、免疫系統的組織結構、免疫系統的生理功能——免疫應答、免疫病理和免疫學的臨床應用。

 

3.5 病理學

 

(1)課程安排順序:第二學年,第一學期20周。

 

(2)課程學時80學時

 

(3)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病理學是一門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包括代謝、機能和形態結構的改變)和轉歸的醫學基礎學科。其目的是認識和掌握疾病的本質的發生發展的規律,從而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

 

3.6 藥理學

 

(1)課程安排順序:第二學年,第一學期前10周。

 

(2)課程學時60學時

 

(3)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藥理學是研究藥物與機體間相互作用規律和原理的一門科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藥理學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研究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和作用原理,稱藥物效應動力學(簡稱藥效應);另一方面研究機體對藥物的影響,稱藥物代謝動力學(簡稱藥動學)。其總任務是通過藥效學和藥動學的學習,使學生獲得臨床合理用藥的理論知識。

 

4 基礎醫學課程在中醫專業中的設置目的和意義

 

篇(4)

中醫學具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屬性,是多學科交互滲透的知識體系。其特點導致中醫學專業的留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阻力遠超過其他專業。

(一)年齡差異大,生源構成復雜。

中醫學專業的學生年齡差距較大,介于18名6歲之間。以我校2012至2014級77名港澳臺僑在校博士生為例(見表1)。這些學生入學前身份各異,從學籍表個人簡歷一欄可以看出,其中有應屆碩士畢業生、中醫師、西醫師、國外中醫學院校負責人、養生從業者(如:保健按摩師、健康咨詢、保健藥品研發、美容師等入音樂家、會計師、機械師等(見表2)他們出于對中醫及中國文化的渴望與熱愛,選擇進入我國中醫院校學習中醫學。

    (二)中醫文化底蘊匱乏。

中醫文化融合了古代的天文、地理、軍事等人文、自然、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是集中體現中醫藥本質與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以2012至2014級博士研究生為例(見表3),我們的學生來自英國、馬來西亞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并不十分熟悉,特別對中醫文化難以理解。他們即便通過一到兩年的漢語言學習,亦很難接受中醫藥理論知識。

(三)專業基礎知識薄弱。

由于中醫文化底蘊的匱乏,留學生在幾年的中醫理論學習后,仍普遍呈現專業基礎知識薄弱的問題。而且,中醫理論與常識性的西醫認識常相互碰撞,令留學生們質疑中醫的科學性,影響了他們對中醫理論知識的理解,以上問題將直接導致留學生臨床技能學習與運用的效果。

(四)學習目標各異。

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不同年齡段與不同行業的留學生構成了中醫學習的不同需求。如應屆畢業生,出于升學的需要,把中醫學作為今后從業的方向;西醫師,希望將中醫方藥糅合進平時的醫療救治工作中;養生從業者,希望深入學習中醫養生理念及方法,并根據境外的需求及其工作體驗加以完善,而向境外推廣;另外,有一些留學生因為自身疾患而有中醫求診經歷,在求診過程中探尋中醫的理論根源,希望能更好的為自己與家人提供保健方法,或就此轉行。

二、中醫學專業留學生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教育國際化要求高校要廣泛開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能夠為學生提供國際化的課程,培養出國際化通用人才。但是,由于中醫學專業的獨特性,在中醫學專業留學生教育教學過程中面臨了諸多困難。

(一)培養目標難明確。

面對文化層次、學習目的、學習能力各異的培養對象,在有限的辦學條件下,國內尚未有關于培養目標的統一認識,來規范培養過程,這直接影響了培養過程的有效實施。

(二)課程設置難合理。

1.中醫經典課程。留學生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其邏輯推理和思維方式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加上語言方面的問題,他們普遍認為中醫理論深奧難懂。但是,中醫學經典是中醫學的起源與精髓,對臨床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是中醫教育必要的傳授內容。因此,如何在諸多中醫經典著作中,挑選可夯實學生理論基礎,切實指導臨床實踐的文獻;如何開展中醫經典課程的教學活動,成為難點。

2.人文素養課程。醫學作為科學與人文統一的綜合性學科,既要重視專業教育,又要重視人文素養為主的通識教育。境外對于人文素養的培養有與國內不同的見解,同時,中醫學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特點,如何設置這些課程,既能滿足學生在境外工作生活中的需要,又能有助于中醫文化的學習,成為難點。

3.西醫類課程。國內的中醫教育,有的存在中西醫內容比例不當的弊端,缺失傳統中醫特色由于各國的衛生法規、政策的不同,中醫在各國的執業情況存在很大差異。在大多數的國家、地區,中醫執業者不可從事與西醫相關的活動,如西藥處方,實驗室檢查等。但是,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現實中,現代化的檢查手段普遍應用于臨床,西藥的運用在醫療環境中亦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如何設置西醫類課程,既避免通才教育的難以實施,又使學生在執業中不處于被動,成為難點。

(三)中醫留學生教學師資隊伍難打造。

開展中醫學專業留學生教育,教師是骨干。留學生教育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既要求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又要求掌握一門或一門以上的外語;既要求有一定的教學能力,又要求有一定的國際活動能力。中醫界目前面臨著學科術語國際語言標準化的問題。中醫學中有大量富含哲理,寓意深刻的精煉論述,如何將這些知識用外語,通過符合境外文化內涵的表述,使留學生理解領悟中醫精髓,成為難點。

三、中醫學專業留學生培養模式的改進目標與措施

留學生的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在世界范圍內的吸引力和國際化程度。為了增強中醫院校的綜合實力,實現“辦學國際化、國際化辦學”的宏偉目標,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醫學專業留學生培養模式進行改進。

(一)確定“實基礎、強臨床、重經典、活應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2002年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制定“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從醫生的醫學知識、臨床技能、職業態度、行為和職業道德等七個領域提出了60項指標。在制定中醫藥人才培養目標時,既要從中醫具有“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雙重屬性”的自身特點出發,又要遵循中醫自身發展規律,同時還要適應現代醫學模式。在此標準的基礎上,針對境外學生學習中醫明確的目的,即可獨立進行醫療活動,確定注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目標才符合國外中醫藥市場的需求。

(二)制定“多中醫、多引導、多見習、多實習”的教學計劃。

中醫教育要突出中醫特色,要遵循中醫教育的規律、原則和方法,要立足于中醫本身,增強中醫臨床實踐教學,才能滿足培養應用型中醫人才的需要。對于一些西醫基礎課程,如: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選擇性的刪除;對于一些西醫臨床課程,如:西醫內科學、醫學影像學,選擇的削減課時。對于一些中醫基礎課程,如:中醫診斷學、中藥學,重視其實訓課的教學。

(三)打造具備雙語能力,教學水平一流,國際活動能力強的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的建設需要按照“從基礎到臨床,從高級到低級”的學科層次及教學力量梯隊來制定培訓計劃。培訓方式包括“請進來,走出去”?!罢堖M來”旨在將境外相關行業的人員借助“海外名師”、“引智計劃”等平臺,邀請至境內授課?!白叱鋈ァ敝荚跒榻處煷罱ǜ嘀T如“公派出國”、“國內外英語授課培訓”、“科研合作”等橋梁,將教師送至校外交流與學習。

四、中醫學專業留學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成效評價

篇(5)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7)36-0072-03

一、背景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經教育部批準,部分中醫院校開始舉辦七年制中醫學專業,實施“七年一貫,本碩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隨后長學制中醫教育逐步擴大,至今已有北京、廣州、上海、南京、成都、天津、湖北、浙江、遼寧、湖南、山東、黑龍江、福建等十多所院校招收七年制學生。

七年制的中醫教育模式以培養高層次中醫專業人才為目標,強調“七年一貫,本碩融通,加強基礎,注重素質,整體優化,面向臨床”,注重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實行文、理、醫的有機結合,整合優化課程體系,其目標是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復合型高層次人才。

2012年開始,我國推出了“卓越醫生培養計劃”,教育部和衛生部旨在通過這一改革,將大眾化的醫學教育回歸到精英教育的軌道,培養適應發展需要和社會需求的高素質醫學人才。2015年開始,多所中醫藥高等院校開始舉辦“5+3”一體化中醫學專業和九年制中醫學專業。

二、問卷調查

經過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實踐,本碩融通的七年制教育為中醫藥事業培養了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專門人才。通過前期各高校七年制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經驗總結,發現各高校在七年制中醫學專業的培養過程中,均實施了分流淘汰機制,對外語、綜合考試和畢業論文等有一定的要求。那么,七年制中醫學專業的分流淘汰機制在以往的人才培養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還存在哪些不足,對近年開始的“5+3”一體化中醫學專業和九年制中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又有怎樣的參考呢?我們通過發放網絡問卷的形式,對實施了七年制中醫學專業分流淘汰機制的相關中醫藥高等學校的教學管理人員、教師、導師、輔導員以及長學制在校生和畢業生進行了調查。

(一)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組成情況見圖1。

如圖1所示,本次調查問卷填寫對象包括教學管理人員、教師、導師、輔導員以及用人單位、長學制畢業生和在校生,共計426人,其中以在校七年制學生和七年制畢業生為主。

(二)主要調查內容

1.分流淘汰比例:見圖2。

如圖2,調查顯示各校的分流淘汰比例不盡相同,有50.94%的學校七年制專業分流淘汰比例在5%以內,大部分學校的七年制分流淘汰比例都控制在10%以內,說明分流淘汰的學生人數較少,不影響專業人數的整體情況。

2.支持分流淘汰的比例:如圖3所示。

如圖3所示,約3/4的被調查者都對長學制實施分流淘汰機制表示非常支持和比較支持,說明包括學生本身在內的大部分被調查者認同分流淘汰對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

3.英語等級考試是否列入分流淘汰標準:見圖4。

如圖4,調查顯示,對于英語等級考試是否納入分流淘汰機制,45.31%的被調查者希望不列入,超過了38.26%的贊成列入的人數。近年來,英語四級已經與本科畢業證、職稱考試等“脫鉤”,逐漸回歸為其語言工具的本質,因此英語等級考試是否列入長學制中醫學專業的分流淘汰標準,值得商榷。

4.中醫經典等級考試是否列入分流淘汰標準:見圖5。

如圖5所示,約3/4的被調查者認為中醫經典等級考試應該納入長學制中醫學專業分流淘汰的標準,說明中醫經典作為中醫學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其重要性已經被大多數人所認同。

5.優秀五年制學生是否可以遞補進入長學制:見圖6。

如圖6所示,約3/4的被調查者同意優秀五年制學生遞補進入長學制學習,遞補名額來自于從長學制分流淘汰空出的名額,這樣在長學制專業中形成“優勝劣汰”的動態平衡,有利于激勵學生保持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

三、討論

作為精英教育,高等醫學教育應該具有一定的淘汰率,加強考核力度,嚴格控制質量。因此,筆者認為對于“5+3”一體化和九年制中醫學專業應繼續實施分流淘汰制。本調查結果也顯示,大部分長學制學生自身也支持實施分流淘汰機制。

長學制中醫學專業的分流淘汰機制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一,課程考核。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著重考核學生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測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議對每學年的不及格課程數有相應規定。二,階段考核。對于長學制中醫學生,由于學制長、學習階段多,還應該重視階段考核。建議在實習前應有階段性考核。三,有關規定考試。如國家大學英語等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部分中醫藥高校還設有中醫經典四、六級考試等。建議對長學制學生嚴格要求,英語四級、計算機一級、經典四級應有通過時間的規定。同時,調查結果也顯示,對于在中醫學習方面確有特長的學生,應加以保護并可以適當放寬對其英語、計算機等的要求。第四類,綜合素質考核評估。綜合素質考核評估內容涉及德、智、體等,是對以上三類考核的重要補充,是醫學人才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建議對每年的綜合素質積分應有相關要求。

篇(6)

摘要:為適應中醫學教育發展要求,提升辦學層次,調整專業結構,結合三亞學院學科專業實際,調研論證了增設中醫學專業的可行性

>> 中醫學專業床邊教學模式的探索 部分中醫學專業介紹 從績效五層次分析中醫學專業認證的運行模式 高等中醫院校開設中醫類別全科醫學專業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臨床醫學專業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可行性分析 臨床醫學專業中醫學教學現狀分析及教學改革探討 中醫文化作為綜合性大學非醫學專業通識教育公共選修課的可行性探析 淺談提高臨床醫學專業中醫學教學質量的體會 民辦高校增設物聯網相關專業的可行性分析 規范中醫學專業學生查房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 中醫學專業的生理學教學改革研究 高職高專中醫學專業情境教學模式的探索 中醫學專業大學生的責任倫理研究綜述 中醫學專業本科實驗課程體系的創新與實踐 基于深層學習理論的中醫學專業教學策略改進研究 試論課程式CBI在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中醫學專業特色教育的實踐研究 中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社區康復》實驗教學研究 中醫學專業認證背景下中醫英語ESP教學研究與實踐 同城對調實習模式在中醫學專業學生臨床實習中的探索和實施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EB/OL].(2015-11-13)[2017-05-15].

[5]江豐,張炳立,李玲玲.世界中醫學專業教育標準研究概述[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03).

篇(7)

WANG Lei1 WANG Peng2 JIANG Shiqian3

1.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he Seco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Tai'an, Shandong Province, Tai'an 271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Scien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 Seco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Tai'an, Shandong Province, Tai'an 271000, China; 3.Intensive Care Unit, the Seco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Tai'an, Shandong Province, Tai'an 271000, China.

[Abstract] A relatively complet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method was formed by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method of clin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e examination for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students on the practice stage. The method can standardize the clinical teachers' behaviors, improve th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grasp of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practice skill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method also can help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students convert to the role of doctors by the students smoothly, further develop their ability and skills as a doctor.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students; Practical training; Departmental rotation examination

千百年來,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薪火相承,一直炳承著傳統的拜師、跟師、帶徒,通過手把手帶教來完成。而如今,中醫藥知識的傳承則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在學校完成了理論知識的教授后,如何將這些知識更好地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則需要一座橋梁。臨床實習正是這座橋梁,它是醫學生培養的關鍵步驟,是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的重要途徑[1]。通過臨床實習,可以加深醫學生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并在臨床實踐中得到驗證與加強,同時也是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促進其向臨床醫生轉化的重要階段[2]。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鍛煉,可以順利幫他們實現由學生向醫生的角色轉化,并進一步培養作為執業醫生應具備的多方面能力[3]。同時,臨床教學工作可以使教學相長,進而提高臨床帶教醫生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4]。

考核或者說是考試,是教育管理部門督導教學的重要手段,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也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及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5]。出科考核是學生在進入實習階段特有的一種評價教學質量的方法,通過考核,能促使學生主動復習所學知識,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回顧和整理,可以考察醫學專業實習生在各專業科室臨床實習質量和實踐能力。考核內容主要為醫德醫風、理論知識以及臨床基本技能或操作。通過對山東省泰安市中醫二院(以下簡稱“我院”)近幾年臨床實習生的臨床實習和出科考核進行研究,探討合理的臨床帶教方法,以建立科學、合理的出科考核,提高醫學生的臨床教學水平,培養創新型與實用型人才。只有培養和造就一批素質良好、結構合理的中醫藥人才群體,才能進一步發展學術,中醫事業才能興旺發達、代代傳承[6]。

1 中醫學專業學生實習出科考核主要實施方法

1.1 由科教科進行師資培訓,學流程及考核原則

在學生進入畢業實習前,由科教科負責對科室主任、教學秘書、帶教老師進行培訓,學流程和考核原則,規范畢業實習階段的教學管理。由于目前醫療環境比較復雜,日常臨床工作任務較為繁重,同時還要為職稱晉升努力爭取科研課題、撰寫論文,所以有些臨床帶教人員在教學方面精力投入相對不足[7]。因此,有研究者建立了以醫院―科室―帶教教師管理為主的三級管理模式[8],制訂出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建立健全教學檢查制度、教師考評制度以及教學查房評比制度,使教學有章可循。為了提高教學的水平,同時為了避免學習與考核過程的差異性,要求各個科室的帶教及考核老師在一屆實習生期間相對固定,一般固定科室較為負責的高年資、高職稱老師來擔任。具體人員由科主任與教學秘書根據實習人數決定,同時在科室業務工作上做適當調整,讓其有充足的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此外,針對一些專業性強的科室或者某一類的疾病,我院引入“路徑式帶教法”。臨床路徑(CP)是指醫院針對某種疾病的監測、治療、康復和護理的全過程而制訂的一個有準確時間要求的并且嚴格有序的診療計劃,從而達到減少康復的延遲和資源的浪費,使病患獲得最佳的醫療護理服務[9]。這一理念也適用臨床帶教,它可以將某一疾病系統化、標準化,從而規范教師的帶教行為,同時也可以將學習過程簡單化、有序化,從而使學生們能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1.2 對即將進入實習崗位的學生進行崗前培訓

根據實習生進入臨床實習初期必然經歷的適應過程,由科教科首先組織全體待實習同學進行崗前培訓。內容主要包括醫院概況及規章制度,醫德醫風和法制教育,醫療安全教育及《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習生紀律和職責,醫療文書書寫和無菌技術操作等。在進入科室時在由科室教學秘書在結合本科室情況對實習人員進行進一步相關教育。并引導他們在實習期間多想、多問、多思考,培養他們在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習過程中,務必做到“三心五勤”:“三心”指虛心、細心、熱心;“五勤”指腦勤、眼勤、口勤、手勤、腿勤[10]。通過這兩次崗前教育及培訓,讓初次進入醫院實習崗位的學生們能盡快熟悉了解醫院基本情況、科室布局,消除他們的緊張情緒,同時明確實習任務、職責以及考核細則。

1.3 集體討論,制訂考核細則以及相關考核表

科教科組織各專業科室主任、教學秘書和帶教老師代表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并結合中醫執業醫師的考試,明確實習出科考核由科室考核(含日常考核、病歷考核)和階段考核(醫院統一組織,含理論考核、技能考核)組成,其中主要側重于臨床實踐和技能考核。同時制訂出考核的細則和相關考核表。

1.3.1 日??己?帶教老師和科室教學秘書要熟悉學生畢業實習手冊中的各項考核要求,分別對實習生在本科室實習期間每天的日常表現,包括醫德醫風、考勤、學習態度,教學查房、病歷討論、陪檢患者等各項日常工作進行綜合評定,并于出科時逐項記錄于該生的《實習手冊》上。對于實習手冊上要求的操作及病歷書寫,要根據本科室情況及時開展,要求學生認真參與,按時完成,出科時一并給予批改,并將批改意見及時反饋于該生,讓其認真更正錯誤,反省不足。只有將日常的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實習任務。而對日常工作的考核則是督促工作的完成,從而也為最終的考核提供了參考依據。

1.3.2 理論考核 由科教科牽頭建立全院出科考核題庫,同時科室結合本科室專業優勢建立自己科室的出科考核題庫??己藭r,由科教科隨機抽取院內題庫(70%),科室隨機抽取科內題庫(30%),共同組成試題對本科室共同實習人員進行考核,即若要保證考核的有效性,又要保證考核的公正性。對于題庫,要保證試題的完整、正確性,又要不斷更新優化,同時設有專人加密管理,以保證試題不被泄漏,考核正常順利進行。

1.3.3 技能考核 加強技能培訓,統一標準制訂詳細的培訓計劃和臨床技能培訓流程。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開展互動體驗、模擬操作等實踐技能培訓[11]。技能操作考核主要是針對學生臨床操作技能的考核,考核包括中醫技能和西醫技能,同時包括必考技能與抽考技能。必考技能分別為中醫四診技術和西醫的體格檢查,抽考技能則從各科常用操作技能中隨機抽考1~2項基本技能,如進針、艾灸、推拿、心肺腦復蘇術、氣管插管、心電圖機操作、各種穿刺術、清創縫合等等。以上操作充分借助于示教室及模擬人進行練習、考核,應用綜合模擬人進行教學現已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和領域[12],而醫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臨床教學和實踐是醫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利于模擬人進行教學可激發學生的興趣,避免醫療糾紛,能為醫學生從理論至臨床實踐過渡提供更好的機會和條件。同時,我院還要注意到,模擬人教學也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比如某些體征未能完全模擬真人,部分體征與真人間存在差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強調模擬人不能完全代替真人[13]。為此,我院引入“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SP是從事非臨床醫療工作的健康人或者臨床輕癥患者,經培訓后,能夠準確地表達臨床癥狀、體征并且能夠對檢查者做出評價者[14]。SP是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考試(OSCE)的核心[15],OSCE是一種新型臨床技能考核方式,它是為了緩解目前醫學生實習實際操作機會少、臨床技能培養要求較高以及臨床技能考試難以規范化的矛盾而產生的。這一考試方法以SP代替真實患者,能較為客觀地對學生進行考核[16],可以應用于病史采集、體格檢查、針灸等多個操作項目。SP由每個科室結合本科特點選派一人,一般由住院醫師擔當,選出后經過培訓,能完成考試中的每一項操作要求,并熟記各項評分標準,客觀地幫助學習完成考核。

1.3.4 病歷考核 以科室為單位進行,由考核人結合本科室現有合適患者,從該科常見病種中隨機抽考1個病種,在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的基礎上,進行實際病史采集(包括問診和相關體格檢查),如果沒有合適的患者,可以啟用SP進行,并給出患者相關輔助檢查,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書寫一份中醫住院病歷,病歷要完整,表達要條理清晰,中西醫診斷要全面,同時還應有中醫的治則和方劑。病歷考核后要求把修改病歷意見及時告知考核本人,讓其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取長補短。

1.4 考核工作的質量控制

將出科考核工作納入臨床科主任、科室績效考核,出科考核表由考核老師填寫,教學秘書整理后交由科主任簽字后,歸檔進入該科檔案留存??平炭泼吭聶z查該科出科考核完成情況,將其與科主任、科室績效考核掛鉤,調動科室帶教管理的積極性,從而促進科室臨床帶教行為的規范化,提高科室的帶教管理水平。

1.5 出科考核結果的評價管理

對于出科考核合格者,由教學秘書完成其實習手冊的書寫,順利出科進入下一科室實習。而出科考核不合格者,按照學校有關規定,需進行補考,待補出科考核合格后,方可進入下一科室實習;如果出科考核成績,累計達到3次仍然不合格的(含補考)學生,經科教科討論后取消其實習資格,交由學校處理。各實習科室的教學秘書要對每一批次的每一位實習生的各項考核成績,進行登記、匯總、分析,總結優點,剖析不足,提出整改意見,與成績單一并報送科教科,并將出科考核試卷進行整理,裝訂后送科教科存檔管理。

1.6 引入PDCA循環,持續改進,不斷提升

PDCA循環主要包括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和處理(Act)四個階段,是一種全面質量管理體系運轉的基本方式,被管理界公認為有效的質量管理方法之一[17]。PDCA本質是對工作的持續改進,不斷提升,將其用于教師的教學之中,可為教師提供一條提高教學效果的新途徑[18],而引入到醫學生的臨床實習過程中,同樣適用。PDCA循環法改變了過去盲目帶教管理的現象,既為老師提供了更加詳細具體、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內容及目標,有利于發揮帶教老師的指導作用[19],又為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及任務,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改正錯誤,同時利于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在對實習生的管理教學活動中,我院引入雙PDCA循環,將實習生化整為零分配至各個科室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科室啟用自身的PDCA循環,同時在實習生的整個實習教學活動中,適用以科教科為主體的PDCA循環,這兩個循環,各自運作進行,既相對獨立,又密切相關。在小循環中,能隨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形成良性循環,小循環的良性運作保證了大循環的順利進行,從而最終發揮PDCA循環的最大優勢。

2 體會

臨床實習是醫學生不可或缺的階段,同時對于醫學生的特殊性,實習是在醫院中進行的,同時醫院還是患者治療、康復的地方。教學醫院既要完成日常工作,又要完成實習生的帶教工作。如何調動帶教老師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臨床帶教過程中進行研究和探討,并對臨床實習教學活動進行統一規范,標準化指導,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科學、規范的考核方法,該方法具有如下優勢:

2.1 提高了帶教老師的帶教能力

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加了師生的互動與交流,強化了帶教老師的職責,并適時采取一些激勵機制,對于教學效果顯著的帶教老師,在職務提升、職稱評定時給予一定的政策傾向[20],充分調動帶教老師的積極性,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實習生的教學任務,有利于考核的順利進行。通過細化出科考核方案,切實地貫徹執行,使得每一個科室的每一位帶教老師都充分認識到出科考核的意義和作用,為學生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規范了醫院帶教教師臨床帶教的行為,進而提高了帶教老師的帶教能力。

2.2 促進了學生臨床技能的掌握

通過近幾年我院對帶教方式及出科考核方案的執行,充分調動了實習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行為,讓學生從被動式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增強了他們對理論知識的認識與再認識,也促進了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臨床綜合能力,為以后即將面對的神圣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3 為學校臨床教學質量的管理提供了依據

通過執行規范化的臨床帶教工作及出科考核方案,我院把中醫學專業學生的臨床實習過程與考核結果密切地結合了起來,運用PDCA循環,良性管理,將學校要考核的指標進行了標準化、系統化的量化,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從而為學校臨床教學質量的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2.4 為建立中醫學專業實習生出科考核標準化操作方案奠定了基礎

通過對臨床帶教工作及出科考核方案進行規范化的執行,我們總結出了中醫學專業實習生帶教的新的特點,并對雜亂無章的臨床實習能否進行有序的、標準化的出科考核進行了探討,從而得出中醫學專業實習生的出科考核是可以進行標準化的量化的,為臨床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為出科考核標準化的操作奠定了基礎,為臨床醫生的培養鋪平了道路。

篇(8)

1.2板書畫圖。在全部內容講解完后,教師帶領學生利用板書按照教學順序進行書面總結,幫助學生厘清重點難點。對于側重位置關系或層次的結構,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顏色———畫出,清晰明了,學生更容易理解。

1.3PBL教學。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一味被動的接受知識,不愿動腦思考,存在著一定的惰性心理。在醫學形態學的教學中,我們將學生以5~6人為一個討論組,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每組推選出1名學生代表在課堂上進行代表性總結發言,并進行重點結構的演示說明,其他討論組學生在代表發言后補充,可提問,代表或所屬組成員回答,以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協作精神。討論成績占期末綜合成績的10%。

1.4基礎與臨床相結合。通過聯系生活實例或臨床知識來講解人體結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運用的過程中,要注意到多例舉與中醫臨床知識相關的事例,不僅可以強調醫學形態學與中醫的密切關系,而且可以為后續課程的教學做好鋪墊。

2實驗教學

2.1模型示例。借助于教具模型,變抽象為直觀,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我校有豐富的各系統器官模型,學生不僅可以親手觸摸,還可以拆分和組合各結構,并進行比較。這種直觀的學習方法非常適用于中醫類學生的教學,課堂顯示教學效果非常好。

2.2標本展示。由于醫學形態學解剖內容的實驗課時較少,中醫類學生動手能力和積極性也不如西醫臨床醫學學生高,因此我們采用教師先講解標本,指出重點結構,學生在以5~6人為一組,進行觀察討論的方法。同時在過程中教師不斷進行解答和演••示,幫助學生了解解剖結構,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3顯微鏡觀察。組織學內容的顯微鏡觀察首先精簡切片的數目,教師在motic數碼顯微互動系統中先將每一張切片結構觀察的內容演示后,再由學生進行觀察,并在系統中隨時對學生的觀察進行知道,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同時也幫助他們更好的復習并掌握組織學的理論知識。

2.4圖片展示。對于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及電鏡結構,我們在實驗室內放置了大量的圖片,在模型、標本和顯微鏡都無法親自觀察的情況下,這些圖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以輔助理論和實驗教學的不足。

3考核方法

課程考核是一組促進學生的學習手段,同時也是了解教師授課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方法。

3.1理論考核。采用傳統的試卷考核,結合標本考試、PPT,對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和實驗課掌握程度進行綜合評價[3]。

3.2實驗考核。采用標本和多媒體結合的考核辦法。標本以解剖學的內容為主,學生按照學號依次進入實驗室,分別指認和描述教師要求的10個結構。一些人體標本不易指認的結構和組織學切片內容,采用PPT考核。一次20個左右,答案寫在答卷上。實驗考核成績納入期末綜合成績中。占總成績的20%。

篇(9)

1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英語縮寫BMS),屬于基礎學科,是現代醫學的基礎?;A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其所研究的關于人體的健康與疾病的本質及其規律為其他所有應用醫學所遵循。

 

2基礎醫學課程設置

 

2.1中醫學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遵循普通高等專科學?!盎A理論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綜合素質較高”的辦學特點,以及“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崗位為前提、能力為重點、素質為根本”的辦學理念,確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當今社會中醫藥事業發展需要的適應醫療、預防、保健服務等一線需要的醫療技術專門人才。

 

2.2培養要求

 

臨床醫療技能,具備一定自然科學和現代醫學的知識,受中醫臨床技能和現代醫學臨床基本技能的訓練,具有中醫各科常見疾病的診療能力。

 

2.3主要課程

 

中醫學基礎、現代醫學基礎、中醫古典醫籍、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針灸學。

 

3 各科課程的內容與學習要求

 

3.1 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

 

(1)課程安排順序:第一學年,第一學期20周。

 

(2)課程學時108學時。

 

(3)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系統解剖學是按人體器官功能系統闡述人體正常器官形態結構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學科,是醫學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其任務在于使醫學生理解和掌握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正常形態結構特征、位置毗鄰、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功能意義,為學習其它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奠定必要的形態學基礎。組織學與胚胎學是相互關聯的兩門學科,通常列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組織學是研究機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的科學。胚胎學主要是研究從受精卵發育為新生個體的過程及其機理的科學,其研究內容包括生殖細胞發生、受精、胚胎發育、胚胎與母體的關系、先天性畸形等。

 

3.2 生物化學

 

(1)課程安排順序:第一學年,第一學期后10周。

 

(2)課程學時60學時。

 

(3)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物化學是運用化學的理論與方法,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本課程的總任務是使學生獲得生物化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其內容包括蛋白質與核酸化學、維生素、酶、生物氧化、物質代謝及其調節、肝臟生化和酸堿平衡等。

 

3.3 生理學

 

(1)課程安排順序:第一學年,第二學期前10周。

 

(2)課程學時60學時

 

(3)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生理學是研究機體正常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課程。本課程的總任務是使學生學習人體各器官的基本功能,認識機能與結構的聯系。其內容包括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的基本功能及其功能調節。

 

3.4 病原生物學醫學免疫學

 

(1)課程安排順序:第一學年,第二學期后10周。

 

(2)課程學時60學時

 

(3)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醫學微生物學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結構、代謝活動、遺傳和變異、致病機理、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實驗室診斷及特異性預防等。學習的目的是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與致病性;認識人體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與免疫的相互關系及其規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及預防原則。醫學免疫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是研究機體免疫系統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科學。主要內容包括免疫學發展簡史、免疫系統的組織結構、免疫系統的生理功能——免疫應答、免疫病理和免疫學的臨床應用。

 

3.5 病理學

 

(1)課程安排順序:第二學年,第一學期20周。

 

(2)課程學時80學時

 

(3)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病理學是一門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包括代謝、機能和形態結構的改變)和轉歸的醫學基礎學科。其目的是認識和掌握疾病的本質的發生發展的規律,從而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

 

3.6 藥理學

 

(1)課程安排順序:第二學年,第一學期前10周。

 

(2)課程學時60學時

 

(3)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藥理學是研究藥物與機體間相互作用規律和原理的一門科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藥理學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研究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和作用原理,稱藥物效應動力學(簡稱藥效應);另一方面研究機體對藥物的影響,稱藥物代謝動力學(簡稱藥動學)。其總任務是通過藥效學和藥動學的學習,使學生獲得臨床合理用藥的理論知識。

 

4 基礎醫學課程在中醫專業中的設置目的和意義

 

篇(10)

(一)社會傳統觀念對就業觀念的影響

傳統觀念妨礙大學生就業,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一大障礙,包括家庭的傳統觀念以及社會的固有傳統觀念。折射出當代中國大學畢業生以及畢業生家長擇業的三個基本就業期望:第一,不希望從事體力勞動;第二,從事專業對口行業;第三,希望能獲得髙收入。其中第一個期望值最髙。若三個要求均達不到預期,則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歸零。在此觀念影響之下,中醫學本科專業學生就業出口主要面向中醫醫院,而不愿因為個人生計或是用人需求較少放棄所學專業。

社會中充斥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很多學生家長以此作為學生求學的目標,進而影響到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無法端正,就業問題必然凸顯。筆者也發現,傳統觀念正主導著當今中國社會輿論和政府決策,并合乎邏輯地將基層崗位排除在大學畢業生就業主渠道之外。

(二)中醫發展對就業觀念的影響

古語有云“不為良相,則為良醫。”五千年來,中醫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學是文化瑰寶,是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特色的科學體系,在中國擁有普遍的認同度。西醫進入中國以后,中醫日漸萎縮衰落。國內甚至出現了所謂的“中醫存廢”問題,中西醫之爭也愈演愈烈。實際上中醫的發展始終處于從屬地位,不管從中醫從業人員的數量還是中醫醫院的數量中,都可見一斑。

從地方醫院的角度而言,一些中醫醫院不乏打著發展中醫的旗號去拓展西醫業務。醫院對中醫的重視程度不夠,自然導致中醫科的醫生收入水平相對較低。這一現狀在進行職業規劃和引導時又不得不去正視,因此,對于中醫學本科專業的學生鞏固中醫思想,投身到中醫藥事業中去,是存在較大影響的。由此導致目前中醫學本科專業新生人學后有轉專業的思想以及通過考研選擇考取西醫專業的研究生,對于鞏固專業思想不利。

(三)社會需求對就業觀念的影響

1.社會對人才需求量隨著大學畢業生總量的上升而日益縮小,近幾年對于中醫專業學生的需求量來說更是如此。但中醫學專業的招生規模相對卻沒有明顯地減少,甚至連一些非中醫學院校也開始招收中醫學專業學生,這些更加重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加之我國的經濟結構性調整帶來的大量失業工種和失業單位縮編帶來的人員分流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以及長期以來錄用招聘過程中存在的暗箱操作、性別差異對待、地方生源優先等不公平競爭現象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積極性。

2.關于人學批次影響就業的問題。近幾年醫院用人出現不招民辦本科高校學生(所謂的“第三批次”入學的畢業生)的現象,這對第三批次入學的中醫學民辦本科學生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造成了負面影響。

3.對于學歷層次的需求。目前由于省級、中心城市的大醫院,中醫科室的醫務人員基本飽和,新進人員的準入門檻也比較高。研究生學歷的中醫學專業學生求職失敗后轉而把目光轉向基層醫療崗位,基層醫療單位則隨之提高用人學歷層次要求,就使得原本面向本科生的就業崗位再次壓縮。但面對這一現狀,本科生卻不愿降低相應的就業預期值到基層以及地方鄉鎮醫療衛生機構供職。由于本身學歷的差異,中醫學本科專業畢業生競爭力大為削弱,對于其端正就業觀念更加不利。

社會需求問題導致很多原本希望畢業當年就業的中醫學本科專業畢業生,不得不轉為繼續復習一年后考研繼續 深造或者報考公務員等崗位,社會需求面前不得不重新修正個人的就業觀念,但卻要付出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成本。

(四)個人因素對就業觀念的影響大學畢業生普遍對于基礎崗位就業缺乏積極的內心認同。尤其對于中醫學本科專業畢業生,在五年專業學習后躊踏滿志,希望能夠在較高層次的醫院發揮自己的才能,就業心理預期相對較高,并沒有完全合理定位以及接軌社會需求現狀。即使在基礎崗位就業,大多是形勢所迫。“先就業,再擇業”的實質只是權宜之計,并沒有將之當成人生的歷練。并沒有認識到應該沉下心來鍛煉自己,積累更多的臨床經驗,在長期的從醫經歷中“悟”出中醫的精髓。

中醫學本科專業畢業生對目前就業形勢的判斷,認為形勢嚴峻、就業難的學生占76.3%;6.1%的學生認為形勢正常,可以接受;13.4%的學生認為形勢比較嚴峻,但就業容易,問題不難解決;2%的學生則對就業形勢不了解。學生的個人認識方面,在普遍取得就業形勢嚴峻的共識后還存在兩個極端,一部分學生比較自信,認為憑借自身能力能夠謀求到一份好的工作,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存在過分悲觀的想法,以“畢業即失業”為口頭禪,并著手改行或者放棄就業,情緒較為低落,就業積極性不高。

在面對就業出路問題上,其中有61.3%的選擇先考研,考研失敗再選擇就業,當然考研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就業;36.2%的畢業生有直接就業意向2.5%的畢業生選擇改行或者創業。

在就業崗位選擇問題上,醫療衛生單位則是首選,占了87.6%的比例,可見中醫學本科專業教育對于就業觀念的形成還是產生比較大的影響;10.3%。的比例選擇到醫藥相關企業或者公務員單位;2.1%的比例選擇從事醫藥無關行業(不含公務員崗位)。

在就業地區選擇問題上,51.6%的畢業生選擇回生源地工作,就業嚴峻的趨勢讓很大比例的畢業生下調就業心理預期,這是筆者希望看到的好現象。

在擇業選擇上,畢業生心態較趨于理性。其中,75.3%的學生選擇“先就業再擇業”;16.3%的學生選擇“先擇業再就業”;但仍然有8.4%的學生不知道該如何抉擇,會以父母意見為參考。

可見大學生就業觀念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大學生就業水平的提升。對于中醫專業的畢業生來說更是如此,因此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培養正確的擇業價值觀,進而理性地展開就業行為,是提高大學生就業水平的關鍵所在。

二、分析與對策

中醫學本科專業畢業生就業觀念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就業心理、就業指導等基礎上,結合社會傳統、需求壓力以及個人主觀意愿而形成,針對這些存在的影響因素,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政策先行,切實貫徹落實中醫發展

    國務院于2009年5月了《扶持和促進中醫藥發展若干意見》,充分認識到了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是中醫事業發展的一個良好的契機。除此之外,仍需要在全社會營造一個良好輿論氛圍,不要讓“學而優則仕”成為一種社會的共識,在政策上引導中醫學本科畢業生面向基層醫療單位就業,并切實落實基層醫療單位就業的待遇水平,加大財政投入,才能讓就業觀令得剎有效改善。

    (二)面向社會需求,推進中醫院校的自身改革

    根據目前社會的需求現狀,推進中醫院校的自身改革,從源頭影響學生就業觀念的形成。

從招生角度而言,根據社會需求調整招生規模。做到與社會對于中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的需求量相適應,加強與就業單位之間的溝通與聯系。每年在招生工作展開之前對需求量進行一定的調研與統計,力爭達到與社會需求相吻合。筆者認為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招生規模調整的研判工作需要前置,中醫學本科專業的畢業周期為五年,在當年所作得調研統計數據,并以此依據為基礎對五年后的就業需求作一個預判,進而來調整招生規模。否則時間周期太長就業需求會逐年變化,就失去了硏判的時效性,推進中醫學教學的變革,提高中醫學教學水平及教學質量。開展中醫創新教育模式,要做到教學相長。中醫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是建立在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基礎上的,博大精深。中醫學教學更是任重道遠,探究教學新模式,讓中醫學教學回歸傳統,以創新“師帶徒”模式來推進中醫學教學,筆者覺得值得一試。

(三)加強全方位就業指導,樹立積極的職業理想

    中醫院校就業指導工作任重而道遠,重要性不言而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和擇業觀念,確立清晰、合理的就業定位,提高就業能力,促進大學生的個體發展與完善,是目前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筆者認為就業指導課程應從大學入學開始,對中醫學專業學生進行有效引導,樹立積極的職業理想,明確與專業相關的就業范圍,樹立全程化職業規劃理念。其次,加強對社會需求的分析和宣傳——指導中醫學本科專業學生了解就業市場的需求形勢。對社會需求的了解,是指導學生就業的關鍵。根據需求指導學生不斷調整就業觀念,確立正確的就業取向。

第三,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在就業技能方面鼓勵中醫院校積極利用模擬招聘會、地方衛生局考試政策講座、就業技巧教學、禮儀著裝培訓等教學手段,切實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就業競爭力。在實殘能力方面通過提供醫療單位小學期見習、暑期醫療三下鄉、臨床實習等方式加強社會實踐能力,讓中醫學專業學生在實踐中牢固樹立良好就業觀念。

上一篇: 高速公路匯報材料 下一篇: 四年級信息技術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不卡乱偷在线 |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 亚洲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 日韩一级a毛大片在线电影 色七七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在线观看黄AⅤ免费观看 | 尹人香蕉99久久综合网站 |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