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專業考察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8 14:50: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藝術設計專業考察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藝術設計專業考察報告

篇(1)

對于現代藝術設計類教育而言,建筑、景觀、城市設計等藝術設計專業體系都是應用性強、專業性強的學科領域,因此,在教學中也應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然而,在未來實際設計工作中,有很多市場化內容與項目環節,在傳統的藝術設計課堂教學中不能得到很好或真實的體現。所以,藝術設計專業在教學構成中要創新教學思維、改革現有教學模式、采用更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手段、面向就業、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藝術設計專業中實景教學模式

實景教學模式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能充分調動學生角色的轉換,使之由一個學生變成當事人,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其核心思想是“在真實的或模擬的工作場景中,讓學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在這種模式的引導下,學生置身于現實場景中觀察周圍的環境和事物,感受工作場景的現實氛圍與細節,并成為學習與工作場景中的參與者或主體。

實景教學最大的特點在于:第一,實景教學所要求的教學環境較為復雜,教學難度隨之增大。“走出教室,步入實景”,相對簡單可控的傳統教學環境而言,實景教學的環境(社會環境或者自然環境)有著諸多不可控因素。第二,實景教學資源非常豐富,相對而言,其信息量更大。課堂上書本上所教授的學習內容來源于從實際場景的提煉和總結,內容精煉、純度很高,實際場景中的信息來源相對比較原始、粗放,但也更加具體細致。第三,當學生置身于教學實景中變得更加活躍、求知欲更強,因為他們身臨其境,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在接受這些知識的過程中,身體感官更為機敏,會在體會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疑問,導致主觀上的求知欲望更強。

實景教學模式現階段在很多專業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在法學專業的模擬法庭、英語專業的情景角色扮演、經濟學專業的模擬沙盤都是實景教學模式應用的典型案例。

二、實景教學在建筑專業課中的分類與應用

城市設計、建筑、景觀等課程在藝術設計專業領域中都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對于實景教學方法的運用也具有較為廣泛的空間。以建筑專業課為例,從教學形式上,實景教學模式可分為活動組織類、實物認知類和現場設計類。

明確實景教學模式的分類,有利于提高其使用的針對性和合理性,充分發揮其在藝術設計專業相關課程教學中的作用。在建筑專業課程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個別班級的實驗,記錄了實景教學的全過程,總結了3種實景教學模式的具體教學形式以供分析。

1.活動組織類

活動組織實景教學是對一個實踐項目實施全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進行具有現場感的模擬。例如在建筑設計這門課程中開展“建筑設計招投標會議”的實景模擬,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招標文件與設計任務書開始,到承接任務,進行方案設計,投標文件的制作與匯報展示,最后到評標環節,這種全過程、全方位地模擬建筑設計公司的設計前期與后期工作,讓學生完整地掌握建筑設計的工作程序。這類教學屬于活動組織類實景教學。

范例:建筑設計課的“方案匯報與投標會”

建筑設計作為應用性很高的一門學科,很多學生在畢業之后會選擇各類設計單位從事項目相關工作。這一范例是在一個30人班級的建筑設計教學中,采用實景教學模式進行一次對建筑設計投標過程完整真實的模擬。

在設計工作的初始階段,首先,向學生介紹設計工作的流程與工作環節:一般流程為,設計招標與任務書發放――信息收集與分析――單元小組方案設計――設計整合交流――設計成果展示――匯報與投標會議,同時以分組的形式開展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其次,以最后階段的方案匯報與投標作為實景教學的試點過程,由專業負責教師組織現場投標會。最后,現場投標會進行全程記錄,現場由其他專業課教師進行評標,最終總結。學生通過項目投標的實踐操作,了解學習并完成設計的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此次教學過程的核心是整場活動的組織與編排。

通過這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一個現實的工作環境氛圍中,對設計工作有一個比較具體的了解,特別是一些屬于行業特有的規范,可以得到加強與深化,有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全面提高。

2.實物認知類

實物認知類的實景教學是通過對事物的實地考察,對該事物有一個全面、真實的認識和了解。例如在中國建筑史的課程講授中,加入對中國古建筑的實例考察與圖形解析的實景教學內容。在園林植物學課程教學中,帶領學生到植物園中實地考察,通過對實物的近距離觀察加深對該植物的特征以及生活習性的了解。

范例:中國建筑史課的“樂平戲場考察與評估報告”

筆者在中國建筑史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對于我國傳統古建筑的空間的適用性、社會功能及營造方式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難。本次實景教學實踐利用對江西樂平縣仿古木構建筑評估的機會,帶領大二學生開展了一次為期一周的實地考察。通過實物向學生講授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特征,加深理解,并形成評估考察報告。考察的工作流程為:任務發放――考察行動安排――考察方式講解――目標建筑認知――現場測繪考察――評估考察報告。

此次教學過程在學生中引起熱烈的反響。幸運的是,建筑還在修復階段,所以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的結構形式,包括建筑的插梁式結構體系、外檐斗拱式的挑檐以及主入口門屋采用三重檐歇山頂的情況。在現場,用實例向學生講授梁枋與柱之間的榫卯連接方式、減柱法的構造形式,更加形象和具體,學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場景中對需要了解的實物有一個比較生動、具體的了解,特別是一些比較抽象、復雜的知識點,實景教學可以對現有的教學方式進行補充,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3.現場設計類

現場設計類實景教學,主要對需要設計的目標地塊進行實地考察、資料匯總后,現場進行方案設計。例如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課的戶外廣告現場設計的課程教學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城市中選取廣場等重要節點的戶外廣告進行改造設計,運用拍攝、測繪以及三維地理信息與成像等現代設計輔助手段,對于現狀的各項系統指標進行記錄、分析、總結,提出合理的改造方案,再邀請廣告的受眾者參與討論,最后進行深化設計。這種通過對地塊實地的感知,讓學生的設計不僅限于圖紙上,而是基于現實狀況更具可行性。這類教學屬于現場設計類實景教學。

范例: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課的戶外廣告現場設計

該課程的現場設計部分主要分為:前期現場調研與考察、現場構思與方案探討兩個部分。在課程總體安排中,現場部分在前期考察與方案探討中較多,后期則主要為課堂設計部分。現場設計在于讓學生在現場充分了解該地塊具體特征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設計該區域建筑廣告牌。

本次教學方式是由專業教師在城市中選取3個有待改造的城市空間節點,分別交予3組同學進行前期考察、踏勘與現場設計工作。現場設計的工作流程為:設計場地選擇――現場調研考察――現場構思設計――設計現場公示――受眾參與討論――方案深化設計。在初期考察結束后,匯總為“戶外廣告考察與設計報告”并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報告內容是對目標地段的廣告位數量統計、類型分布、設置現狀等方面分析現有問題,現場提出合理的改造意見及勾畫初步方案草圖,再將設計草圖在現場公示,邀請市民參與方案討論,聽取受眾者意見,最后各組在現場勾畫的草圖與市民反饋的基礎上再回到課堂進行深化設計。

這次現場設計使學生更真實、細致地對目標地塊進行了一次完整、全面的分析,使他們更為深刻、具體地了解到設計與周邊環境的聯系與相互作用關系,從而使設計更符合當地環境,符合受眾需求。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一個現實的目標場景中對自己所設計的場地有一個比較真實的、具體的、綜合性的了解,有利于學生設計過程更接近真實情況,提高設計能力。

三、藝術設計專業課中實景教學模式應用的注意事項

為了推進實景教學模式在藝術設計專業課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提高該教學法的應用成效,減少專業課教師在應用時遇到的困惑與障礙,結合上述建筑專業應用實景的成果與問題,對藝術設計專業課應用實景教學法應注意的事項做下列思考:

1.深化多元合作,優化實景教學環境

實景教學環境建設僅靠學校自身的力量不夠。一是學校的財力、人力及物力有限,可能達不到預期建設效果;二是建設的教學環境與設備企業崗位需求可能不吻合,仿真性差,脫離實際職業情境,實景教學效果不佳;三是自行建設的實景教學環境可能在使用安全性上考慮不夠。因此,需要加強多元合作建設,避免學校在模擬教學環境建設上的偏差與盲目,努力構建一個與社會、企業接近的真實或仿真的職業與工作環境。

2.靈活應用實景教學,促進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

實景教學法注重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但任何一種教學法都不可能是萬能的,實景教學模式也不例外,其過程也需要靈活地加以應用,不能只講形式,并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機結合,達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3.注重教學應用規范性,保證實景教學成效

規范地運用實景教學模式是教學出成效的必備條件。實景教學模式是以模擬或構建真實工作場景為目標,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它打破傳統學科教學的局限,不僅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對學生的專業理論、道德品行、學習能力、社會能力等綜合職業素養的培養有很大幫助。專業課教師需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因勢利導地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4.促進與信息技術結合,推動實景教學現代化

實景教學模式與信息技術結合主要體現在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上。虛擬現實技術是一個新型教學媒體,它是利用三維圖形生成技術、多傳感交互技術以及高分辨顯示技術生成三維逼真的虛擬環境,可以讓學習者在仿真虛擬環境里模擬訓練,通過逼真的聲像展現,使學生得到真實情況下難以獲得的體驗。

參考文獻:

[1]沈金輝.“校企聯動,實景驅導”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界,2012(6).

[2]戴菲.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特色教學體系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0(18).

[3]趙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式教學法探索[J].美術大觀,2010(2).

[4]逯海勇,胡海燕.基于“問題與參與式”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模式研究[J].美術大觀,2013(12).

[5]史瑤.倫敦建筑聯盟學院(AA)的建筑教學研究[D].天津大學建筑學院,2007(6).

[6]趙崇暉.模擬教學法在中職學校專業課中的應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5).

篇(2)

對傳統民族服飾藝術的認識,普遍的方式是,在現有的圖書資料、畫冊圖片、網絡視頻等閱讀媒體認識、分析與研究; 在以往的采風過程中,也只是到一些少數民族的村寨拍些照片、畫畫速寫,記錄些少數民族的民間傳說故事等等; 但僅是這些采風活動,對傳統民族服飾的研究,探索其民族藝術深層次的精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作為課題研究的采風活動,不是一般性的采訪,更不是只到民族地區的旅游觀光,而是有針對性的選擇采風內容、地點,深入到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居住地,有方法、有步驟地,較為完整的服飾藝術考察,從而較全面地收集民族服飾的第一手資料。

1、采風路線、地點的選擇與確定

在準備下鄉采風前,要帶著目的與任務地選擇和確定采風地點和行進路線,也就是要收集什么素材,要到什么地方去,該地點有什么民族居住,服飾有什么特點等等,都要預先查找有關資料進行了解,否則,沒有目的的隨便走走,就有可能無法收集到所需的資料。因此,在接受到帶采風課的老師,應當根據該班的專業方向及研究課題,選擇和確定采風地點,如: 服裝藝術設計的班級,進行苗、瑤、侗族的服飾考察研究課題,就應選擇這些少數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地的廣西融水、三江、龍勝、金秀,貴州的凱里、雷山、施洞、黎平等地; 與此同時,也要選擇好行進路線,在該路線上,根據時間安排,確定幾個考察點,預定每個點的考察時間和考察內容,盡可能的做到時間緊湊、經濟實惠; 并準備該考察地區地圖,標定行走路線,從而確定考察目的地及考察路線。

2、考察前的準備工作

考察出發前,首先要組織學生查閱所考察地區少數民族的有關資料,對其歷史概況、生活習俗、風土人情、、裝飾藝術形態等作初步了解,這些了解,對考察具有指導性的意義,讓學生知道所考察的內容中有哪些資料是要重點收集的,哪些是需要補充收集的; 其次是經費準備,根據考察的地點、路線、車船交通情況、吃住情況等作經費預算。另外,對該班級學生作以小組為單位的考察分組( 以 3—5 人為一組) ,指定組長負責; 同時,組織一個由 2—3 人組成的先遣組,負責車( 船) 交通及住宿的聯系與安排,指定班生活委員負責經費的收支與管理,領取或采購必備的藥品和生活用品。再者,對全班進行下鄉采風的安全及紀律教育,強調各項規定與注意事項,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這是完成采風任務的重要保障。

3、采風考察的實施方法

采風考察的具體實施,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對民族地區的州、縣的民族、民俗博物館館藏民族服飾資料的參觀考察; 二是深入民族村寨對民族服飾資料的收集與考察,這些考察要確實做到具體、細致,對收集的資料,要力求完整和準確;由于民族服飾的類型較多,因此,應以每件( 套) 的服飾的分類進行小組負責制,同時每小組的同學,每人負責一項具體任務; 如對某一苗族女裝服飾的考察為例:第一組( 5 人) : 負責頭、項、胸飾的考察: 組員一,負責拍照( 一般是用數碼相機) ; 組員二,負責擺放銀飾,協助拍照; 組員三,負責用軟尺測量服飾的各部位的數據; 組員四,協助測量服飾; 組員五,負責記錄數據和有關調查、采訪的資料。第二組 5 人: 負責衣服類的考察: 組員一,負責拍照( 一般是用數碼相機) ; 組員二,負責擺放衣物( 上衣、裙、褲等) ,協助拍照; 組員三,負責用軟尺測量服飾的各部位的數據; 組員四,協助測量服飾,記錄數據; 組員五,負責畫出個衣物的款式樣式圖并標記各部位數據,記錄有關調查、采訪資料。第三組( 5 人) : 負責服飾材料的織造、蠟染、刺繡工藝的考察: 組員一,負責拍照( 一般是用數碼相機) ; 組員二,負責擺放物品,協助拍照; 組員三,負責用軟尺測量所考察的物品各部位的數據; 組員四,協助測量; 組員五,負責記錄數據和有關調查、采訪的資料。第四組( 4 人) : 負責銀飾鑄造、打造、雕花、鑲嵌等制作工藝: 組員一,負責拍照( 一般是用數碼相機) ; 組員二,負責擺放銀飾,協助拍照; 組員三,負責用測量銀飾的各部位的數據; 組員四,負責記錄數據、制作步驟和有關調查、采訪的資料。第五組( 4 人) : 負責服飾的裝飾圖形( 圖案) 的考察: 組員一,負責拍照( 一般是用數碼相機) ; 組員二,負責擺放圖形物品,協助拍照; 組員三,負責用軟尺測量圖案的各部位的數據;組員四,負責記錄數據和有關圖形的調查、采訪的資料。在考察的過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各組員進行機動輪換。各組在考察時,如時間較緊迫的情況下,應注重抓主要部分的先行完成,余下的細節可作粗略記錄,在后期整理資料時憑記憶和參考照片補充完善; 同時,也要注意記錄各服飾的穿戴方法。

采風過程中的教、學互動

采風的教學實踐,是教師教授方法與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學習、認識和掌握這一方式、方法的過程,兩者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p#分頁標題#e#

1、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

采風教學,是課堂式教學的野外延伸。教室中的理論學習與研究,是學習前人的實踐經驗與理論總結,只是在理論層面的理解與認識; 通過采風實踐教學,深入到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生活氣息的環境中,使得師生以較高的積極性、聚集較大的激情投入該教學實踐中,感受新的服飾文化氛圍和獲取新的服飾知識,以愉快的心情置身于采風實踐里,教學氣氛輕松、活躍,真可謂寓教于樂。這一方式,也是眾多師生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

2、靈活的教學方法

課堂的教學,通常是學習理論和研究理論,以理論指導實踐; 而采風實踐,是在對新的藝術形式的接觸性研究,從而獲取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也是豐富和提升理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則注重方法的傳授、在把握好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機動地安排實踐和靈活實施每一個步驟,充分發揮教學的靈活機動性,不斷的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 學,則以確實了解和掌握采風所獲取的新知識和研究方法為目的,在教師的統籌安排下,靈活地實施考察環節。采風實施中,方法的靈活多樣,師生相互配合、組與組的分工合作,組員與組員間的互相協調,共同完成采風任務,是集體主義和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

3、教、學的相互促進

采風教實踐學,一方面是學生在民族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服飾藝術的特殊魅力,并從中學習優秀的傳統民族服飾藝術文化,更重要的是從中掌握學習和研究民族服飾藝術的方式方法; 這一方法,也將會影響和啟發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對其他領域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將促進教師在同樣感受民族藝術瑰寶的同時,從中學習到傳統民族服飾的更深層次的服飾藝術和文化內涵,對促進教師對民族文化研究與運用的科研創作起到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也將為今后傳統民族服飾藝術的考察、研究與運用,探索新的采風方法而提供實踐基礎。

采風資料的后期整理

資料的收集,是為了更好地運用于今后的藝術設計實踐和理論研究。當面對采風收集回來的一大批資料時,有必要進行整理和保存的一系列工作,以便今后的查閱和調用。

1、資料的分類整理

按民族名稱或支系名稱的不同服飾分類: 采風收集的有多個少數民族服飾資料的,應按有主次的排序,同時,男裝、女裝、童裝也要實行分類,盛裝與日常裝也要進行分類; 同一民族有不同支系的不同服飾,也要作分類整理。按每套服飾的衣服、配飾分類: ( 1) 衣服類: 有上衣、裙( 褲) 、綁腿等。將圖片、款式圖及測繪數據、采訪資料均按秩序排列。( 2) 銀飾類: 有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鐲等。( 3)服飾材料染、繡工藝類: 有蠟染、刺繡、織造等。( 4) 裝飾圖案類: 有崇拜圖騰紋樣、植物紋樣、動物紋樣等。同時,傳統民族服飾的圖案裝飾十分豐富,如帽飾圖案、衣領圖案、胸襟圖案,背部圖案、袖飾圖案、裙擺圖案、腰帶圖案、綁腿圖案、鞋飾圖案等。對這些圖案,運用 PS 軟件進行摳圖,將單純的圖案從服裝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圖形單元,以方便今后的設計運用。

2、文獻材料整理

文獻材料,是理論研究的重要參考依據; 在采風后期的文獻資料的整理中也應從如下幾方面進行。民族史料: 有關該民族的起源、遷徙、、生活習俗及發展簡況。( 1) 服飾的發展變化。( 2) 服飾現狀。( 3) 民族的神話傳說與故事等。

篇(3)

藝術史論課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通常是必修的基礎理論課,也是一門比較難教的課程。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相對于史論課的講解來說,學生更看重動手技能的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入校時的文化課分數普遍不高,文化基礎薄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高校藝術史論課的教學還走以往“滿堂灌”的路子,勢必很難取得較好的效果。筆者從事藝術設計專業的藝術史論課教學多年,主要承擔的課程有中外美術史、中外工藝美術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園林史等。為了使高校藝術史論課的教學跟上新時代,本文提出轉換教學策略的思路。

一、教學策略:由“教導性”教學轉換為“發展性”教學

按照傳統的教學習慣,藝術史論課的教學大多是“教導性”教學,即教師在教學中占主動地位,多為講述藝術史內容、傳達藝術事實、提供正確答案,重在知識輸出。在課堂上,教師的“講”很重要。當學生總是處于被動聆聽者的角色,部分學生會在無意間依賴教師的督促,因為教師掌握著教學的主動權和學生所需要的信息。“發展性”教學則強調教師是一個引導者,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動者與積極參與者。在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治學方法來更好地完成學習。教師不再是提供正確答案,而是要提供“好的問題”,并重點關注學生研究思維的建立和發展。每個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是他們自己的責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應依賴教師的教導。一般情況下,教師不會去修正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去發掘答案。為了確保學生能真正學到手,除了要求學生用心聽講外,練習、作業、考試與課堂教學同等重要。

二、教學目標:由“知識輸出”轉換為“研究思維培養”

發展性教學的教學目標是最關鍵的要素,它決定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一般情況下,高校的藝術史論課教學都以知識輸出為主,即以教授藝術史知識為基本目標,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藝術現象、藝術作品等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提高審美能力。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一般都會旁涉文化、習俗、哲學、宗教等方面的內容,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這種教學目標固然沒錯,但在當今時代,通過各種電子媒體獲得知識已經非常便捷,課堂上單純的知識輸出對于學生來說沒有新意,甚至沒有必要。在這種情形下,教學目標由知識輸出轉換為“研究思維培養”勢在必行,其優勢在于:第一,符合大學生人才培養的發展規律。按照我國應試教育傳統,知識輸出型的理論課教學很容易被看做是中等教育的延續。盡管課程更專業、教師級別更高,但從教學本質來看,高校的課堂教學幾乎跟中小學的課堂教學沒有什么差別。唯有研究思維培養才更符合高校的人才培養規律。中小學大多沒有研究思維培養的意識,以致學生到了大學甚至研究生階段,依然非常缺乏研究思維。大學生最基本的素質是具備獨立學習和問題研究的能力。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是藝術設計創作和創新的基礎。藝術設計專業課以技能培養為主,不注重研究思維的培養;而在藝術史論課上,研究思維培養卻可以貫穿整個課程,學生可以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藝術的發生、創作和發展過程,并由此提高學術研究意識。第二,符合“用較少的課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的要求。一方面,在大多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專業課時量占較大的比重,而作為基礎課的藝術史論課一般課時安排較少,通常是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在目前一般大學的低年級基礎課教學中,英語、體育、政治、中國近現代史等必修課程往往占據一學期的主要學時,這樣,留給專業基礎課的課時就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藝術史的廣度和深度是無限的。在有限的課時里,所教授的內容要涵蓋中外藝術史的大部分知識是有難度的。知識輸出型教學重在知識的教授,因此“獲得多少知識點”就成了教學效果的一個評估指標,而有限的課時是這個教學指標的瓶頸。研究思維培養導向的教學則可以輕松化解這個難題,因為學生對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研究思維的建立,可以使知識的獲得、選擇與利用變得長期有效。第三,符合基礎理論課教學和專業設計實踐結合的要求。高校課堂教學不能僅局限于知識和技能的教授,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更應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獨立研究、思考和創作能力的人才。研究思維培養導向的藝術史教學,可以從藝術、歷史、文化、政治、宗教等多維度出發,幫助學生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進而成為有獨立創造能力的設計師。

三、教學實踐:教學各環節的改進

(一)教師教授方法的改進

在發展性課堂教學中,教師從課堂的主角身份轉變為課堂的引導者和支持者。教師無需在意自己講得有多好,而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的思維和潛能。碰到針鋒相對的討論或問題時,教師在教學心理上不是要用自己的權威去壓制學生,而是要以謙卑與寬和的心態,激發其展開更深入的思考。在具體的教學手段上,教師應力圖做到以下五點:第一,教學語言口語化,盡量使用易懂易記的語言講解枯燥難懂的學術內容,讓學生把握藝術史的整體脈絡與課程重點;第二,注重圖例分析,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與觀察分析能力;第三,多采用問題啟發式教學,以問題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并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重點掌控能力和問題研究能力;第四,運用藝術史上藝術作品的古今、中外對比,提升學生對藝術史的整體理解與融會貫通的能力;第五,強調學有所用,培養發散思維和設計思維,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其設計創作能力。

(二)學生的課堂講解與分享

學生在課堂上以PPT課件形式進行講解和分享是課程設計的一個必要環節。在筆者的教學課堂上,筆者負責教授藝術史的整體內容,而學生負責講解藝術史上的一個知識點,即某時期的某個藝術流派,或某位藝術家作品的分析。學生的講解不僅能反映他們在課外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學習效果,也能夠使他們加深印象與發現問題。對教師而言,根據學生的講解情況,可以補充教學內容、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這樣即使是一名教師教授不同班級,也可以掌握每個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此外,有的學生學習態度認真,在課外下了大功夫,他們所呈現的講解內容往往非常豐富,對其他同學也能起到積極的激勵作用。對于學生的講解有幾項基本的要求:首先,學生選擇的講解內容要與教師的教學進度保持一致,要在課前先掌握這些知識,杜絕講解時照念大段文字;其次,學生在學習和講解的時候,必須從一個問題出發,把握一個中心,所講解內容不求多,而求重點突出、思路清晰;最后,鼓勵通過簡短的視頻資料來豐富所講解的內容。

(三)課外考察

鼓勵學生課外進行各種實地考察,如參觀博物館、藝術館、藝術院校的展覽館、藝術區畫廊等。課外考察的要求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考察前和考察后的學習研究工作。以學習中國園林史的學生考察頤和園為例,在考察前應閱讀教材中關于頤和園興建與演變的歷史,掌握各時期的園林規劃平面圖,并觀看一些關于頤和園的視頻。二是有主題地進行考察。以學習中國建筑史的學生考察北京故宮為例,可以有意識地重點考察故宮的規劃布局與主軸線設計、建筑中的倫理規制、宮與殿、大門和門院、屋頂與脊獸、建筑與花園等;三是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提交考察報告。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能表達自己研究思路的思維導圖,根據教材內容和網上的輔助學習資料,結合具體考察經驗與實地照片,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反映課外學習研究與考察的結果,如需要也可以配上自己手繪的圖例;四是根據考察和研究設計創作方案,畫出草圖或實際效果圖。

(四)課程考核

按照高校理論課的教學要求,藝術史論課的考核應是提交論文報告,但真正潛心于撰寫研究報告的學生只占少數。筆者經過多年課程考核的實踐與總結,發現以閉卷的形式進行考核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雖是閉卷考試,但試題的設計不是傳統的選擇、填空、名詞解釋題等。試題應是一個大題,側重于考核以下三點:一是注重學生對教材范圍內的藝術史綱要的掌握,要求學生能掌握藝術史的主要脈絡,并進行藝術古今中外的對比;二是能用藝術史的眼光來分析當代藝術的問題;三是能從所學知識中有所領悟,并應用到自己的設計創作中。通過課程考核的特別設計,能督促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藝術史的發展脈絡和重點,并從學術研究的層面來思考藝術的問題,同時有助于開發藝術設計的創作思維。

(五)網絡課程

篇(4)

二、結合畢業設計的實踐性教學課題研究

(一)課題概述。畢業設計是學生在校的最后專業訓練課程,要求學生綜合運用以往所學知識和技能并針對性地補充和學習實際項目所涉及的有關政策法規和技術規范,了解項目設計的過程和要求。湖北文理學院作為保康縣歇馬鎮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服務的援助單位,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接受了歇馬鎮政府的邀請,承擔了所在鎮的21個村莊進行規劃設計,課題組團隊成員由帶2011屆畢業班的專業輔導教師組成,團隊結合本次課題納入了畢業設計的實踐性課程,結合學生畢業考察和畢業設計進行展開,學生通過這一畢業課題的學習和訓練,了解和掌握項目設計的基本運作,并對新農村建設中的規劃原則、現行政策法規以及新農村規劃設計相關政策和方法規范等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樹立對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價值觀,有利于今后參與同類項目實踐,提高專業設計素養和實戰水平。

(二)課題的目標與要求。每年畢業設計課題都因項目而有所不同,往年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方向的學生大都以虛擬訓練課題為主,設計目標和對象比較模糊,設計要求也不太明確,本次的畢業設計課題作為真實項目進行開展,目標明確,并要負擔責任,因此對課題設計的要求和所要達到的目標相對較高。

1.課題項目背景分析。本課題名稱為“保康縣歇馬鎮新農村規劃設計”,歇馬鎮地處保康南部,駐足沮水河畔,背依荊山腹地,大小山頭418個,其中標名大山頭37座,山巒重迭,溝河縱橫。東與兩峪鄉的大嶺交界,南與興山榛子鄉的黃家埡接壤,西與馬橋鎮的高橋河相連,北與后坪鎮大石腦毗鄰。屬山區熱帶季風氣候,因地勢高低不同,氣溫差異較大,有“高一丈、不一樣,陰陽坡,差得多”之說。歇馬鎮地域較廣,地形條件復雜,海拔較高,其旅游資源豐富,產業目前以煙葉為主,以后著力發展以九路寨為中心的旅游產業,但是21個村莊的規劃各有特色。

2.設計內容和要求如下。第一,以設計村莊的自身產業特色和村莊形態特色為入手點,對所在村莊的地塊環境進行實地考察和分析,對地質地貌、產業結構、基礎設施條件、民居建筑的歷史、形制、風格、使用狀況及周邊環境作進一步現場調查和資料查證,并參考國內外相關實例的成功經驗,完成調研報告。第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及《村鎮規劃編制辦法》、《保康縣總體規劃(修編)》(2002~2020年)等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歇馬鎮提供的規劃資料及有關建設意見,提出對所規劃村莊的具體規劃設計方案,包括如下內容:村莊產業、基礎設施、居民點等規劃設計方案;居民點詳細規劃設計方案;風景區沿線的景點規劃設計;近期環境改造方案(包括環境和舊建筑的改造);新建居民點的戶型和效果圖方案;規劃編制說明。第三,以本課題為基礎,挖掘和整理農村民居建筑的歷史人文價值和風格特點,以探索如何通過改造使新舊結合,重新彰顯出其歷史風采和地域特色為命題,完成畢業論文的創作,并結題。

三、畢業設計實踐教學內容與教法的創新與特色

畢業設計階段是學生從學校進入社會或繼續深造前一個重要的過渡期,因此選擇合適的畢業設計課題,以及深入現場的教學方法是把握這門課程的兩個關鍵要素,也是畢業設計教學實踐的特色所在。

(一)創新特色一:教學和科研相結合解決畢業設計選題。畢業設計選題常常困擾著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選題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自2003年課題組申報了鄂西北新農村民居建筑模塊設計的省級科研課題,課題組成員一直關注新農村建設和規劃設計,自2007年開始課題組就將每年的畢業設計選題與新農村建設進行結合,課題逐步由虛擬性轉向真實性,強調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2009年課題組參與第一個新農村建設規劃項目,針對保康縣城關鎮的9個村莊進行設計實踐,并關注農村快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的問題與再生話題,與湖北襄陽所處的鄂西北大環境發展的背景、社會環境以及工程實踐緊密聯系起來。2007~2010年歷年畢業設計選題都采用真題真做的方式,確保課題的時效性和挑戰性。一是教學的介入必須在項目進行前,使學生能了解村莊現狀的真實情況:課題組成員的教師帶領畢業班學生進入保康項目所在地,并駐扎在所在村莊,深入農戶和田間地頭,進行為期一周的田野調查,從產業結構、土地利用現狀、村居建筑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珍貴的第一手調研資料,并形成調研報告;二是選擇歷史價值深厚或有突破性利用的區域和鄉鎮為課題對象,對所在項目區域的地域特色、民俗民風、民居特色等作深入的調查和分析,有所重點地進行研究,特別是景區村莊形成的歷史風貌,人文特點等作了更為詳實的考證,使課題的深度和高度有所加強。三是村莊及其環境規模宜小巧適中,以便學生能集中精力深化設計,在實踐過程中,選擇難度較小、特色相對不明顯的村莊讓學生全程參與并完成規劃方案的設計實踐,鼓勵學生組成課題小團隊獨立完成項目。

(二)創新特色二:深入現場的教學方法。項目進行前或早期是開展畢業設計教學的最好時機,這樣學生可以針對村莊的基本現狀做實地考察并撰寫考察報告,到現場了解許多真實的村莊現狀以及實施所面臨的具體情況,并且聯系縣鎮的政府代表、規劃局、旅游局和相關技術負責人等在現場或其他同類項目帶領參觀和技術講解,使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印象深刻,對他們日后快速適應工作崗位需求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通過以上謹慎的選題和現場的指導,使學生在鄉鎮規劃設計、室內設計和環境設計、建筑保護利用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批判性視野,啟發他們去思考新舊對話與共生問題。通過產學研的互動,不斷建立一個將歷史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教學新模式。

(三)畢業設計實踐性課題研究的體會。一是通過對國內外環境藝術設計創新性教學實踐的比較分析,圍繞教學中針對設計創意、設計邏輯等問題展開研究,注重拓展學生的創新設計思維與方法。二是利用專題性、實踐性較強的環境藝術教學課題和課程設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三是以跨學科為啟發點、依托畢業設計等實踐性課程,提出多學科交叉融合密切的綜合課題,引導學生作出基于對建筑造型藝術、技術、文化、生活經驗等多維因素綜合思考的創新設計結果。四是通過本項目,組建一批觀念活潑、創造力旺盛的教研團隊,以教師為表率迸發出設計原創爆發力來影響學生。利用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針對同一課題,從不同的視角來分析研究,取長補短,全面系統地滿足專業教學。

篇(5)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高質量、多樣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強。藝術設計專業作為高等院校重要的組成部分,藝術設計課堂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角色,教學應該大力提倡主體參與型教學,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的主觀能動性。因此,筆者就設計專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發揮的作用,以及為學生提供積極向上、學習氣氛濃厚的課堂的方法展開討論。 

一、課堂教學中的組織作用 

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在課內課外都發揮著組織作用,為使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在上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首先,在課前要備好課,這是上好課的前提條件。專業教師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新的設計和教學實踐理念,要透徹地理解教材教法,時刻關注本學科發展前沿和方向,不斷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和手段,提高藝術設計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結構為主線,以教學過程為媒體,對所教內容進行加工、組織,編寫確定一個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方案,采用多媒體、網絡備課和組織教學。 

由于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性強,具有開放性、互動性與創新性,設計創作與社會經濟密切聯系這些專業的特點,專業教師除了安排課堂教學、組織學生學習、課堂練習、進行分組討論等課堂組織工作外,還要組織學生參與實踐學習,在實踐前教師要為學生聯系好裝飾公司或實踐場所,準備實踐課堂教學內容等,組織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后進行實踐學習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這些比較具體和細致的工作都要由專業教師在課前課后來完成。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知識、探索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課堂教學中傳遞專業知識的作用 

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設計風格和裝飾材料更新速度快、理論和實踐結合緊密的專業,這就需要教師一方面大量閱讀設計方面的書籍,為學生準備大量圖片和優秀的設計作品,為學生了解當前的設計風格、理念和市場做好理論上的準備;另一方面要多參與具體的方案設計及施工管理,講課時才不至于理論與實際脫節。教師要善于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多媒體教學,改變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圖文并茂的課件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情趣,讓學生更容易參與,激發學習興趣。如在“園林設計”課程中,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園林設計的作品,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講述東西方園林風格和各自的特點。使學生對園林設計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著重介紹中國園林的代表蘇州園林——留園、拙政園、獅子林,講解中國園林的基本構造方式,使學生對園林設計有了新的認識。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大了教學容量,達到提高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還應培養學生與客戶交流和溝通的本領。在與客戶溝通的過程中讓客戶了解自己的設計思路,從而理解自己的設計、認可自己的設計。因此,教師在每門設計課程結束前應安排學生對自己的設計方案進行講解,讓每一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設計方案、設計思路及設計理念。教師在學生講述之后提出其設計方案的不妥之處,最后師生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講述的過程中充實自己的設計理念,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展示了他們的設計才華,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三、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引導作用 

在設計專業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啟發引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輔導,學生在設計中碰到問題,教師應以導向性信息探究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正確的軌道,引導學生去發現設計中的問題,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始終保持能動、活躍的思維和積極的探究狀態,學會創造性、創新性思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教給學生基本的設計方式和方法,灌輸新的設計理念,從而打開他們的設計思路,為下一步完善設計方案打下基礎。 

在設計課程初期,由于學生的專業知識不夠豐富,設計思路不夠成熟,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的閃光點,引導和引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住宅空間設計”課堂教學中,先讓學生分組考察建筑戶型,寫好考察報告。然后讓每組學生對所考察的2~3個建筑的戶型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了解戶型劃分的基本方法,找出彌補戶型結構不合理的辦法。互動的教學氛圍加深了學生對設計基礎知識的理解,開拓了學生設計思維。學生在發表自己觀點的同時相互借鑒、啟發,在學生激烈的討論中,打開設計思維,尋找多種設計的方法,一個設計理念演變成多個設計理念。學生的設計思維、創作的潛能是無限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去培養他們、引導他們。 

四、課堂教學中的管理作用 

班級作為高校管理的基本單位,不僅僅需要班主任、輔導員的直接管理,同樣還需要任課教師的間接管理。專業教師課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果,如果沒有一個利于學習的課堂,教學工作就無法正常進行。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的管理作用非常重要。我國目前普遍沿用班級授課的形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不僅受制于學校文化,還受到班級亞文化的強烈影響。教師不僅面對個別學生,同時也對學生集體的管理和指導負有重任。教師應該具有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基本的班級管理方法,具有領導才能,能夠藝術化、合情合理地解決教學過程遇到的問題和矛盾。 

對于設計專業來講,學生除了在課堂上課外,還會經常實地考察,如在“裝飾材料與預算”課堂教學中,為了做好材料預算,就應該了解常用材料的性質、特點、用途及價格,這就要求教師不光要教學,帶領學生了解材料和價格,學習專業知識,更應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在這個過程中,帶隊的專業教師和班干部的作用不可忽視,充分調動和發揮班干部的作用,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從而有效地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讓室外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五、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輔導作用 

隨著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對實踐型、創新型培養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改革實踐教學模式、方法和內容,加強實踐教學與實際應用的結合。為了學生能夠在未來的就業市場中找到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在課堂教學中實踐,不僅可為學生提供深入實際、接受鍛煉的機會,也避免學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培養的人才是否適應社會,是否具有開拓創新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也是衡量大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加強實踐環節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渠道。社會需要技能型人才,我們應該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知識、吸收知識、掌握技能。 

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在課堂中要現場實踐教學,教授學生靈活運用所學專業基礎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如在“家具與陳設”課程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到家具加工廠進行實地考察和學習,在考察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學習施工操作技能,指導學生施工技術的實施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理論聯系實際。通過積極參與現場實踐,學生親自參與圖紙分析、加工等具體的實際操作,在學習過程中對施工過程逐漸熟悉,增強了學生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學習興趣越來越濃。通過實踐,既可以獲得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的課題項目,也可以學到真實的現場施工工藝與流程知識,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對所學專業提高了興趣,從而提高了學習的能動性和自信心。 

總之,在藝術設計課堂教學中,專業教師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師要為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學習資料,打開學生的設計思路,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為他們走向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6)

感悟現代城市環境設計,了解行業的方向、特點及發展趨勢,認識環境設計的現實意義是環境設計專業考察實踐課程的又一重要內容。由于現代環境藝術較為集中體現在發達城市和省會中心城市。因此,該專業學生通常會在大三的第一個學期針對大中型城市的環境設計現狀進行考察,例如從懷化出發,向東組織懷化-杭州-蘇州-上海的路線,向北組織懷化-北京-天津的線路,向西組織懷化-成都-重慶-西安的線路,向南組織懷化-廣州-深圳-香港地區。考察內容涵蓋城市建筑,如公共空間、居住空間、主題空間、會展空間、流行商業空間,城市景觀、園林景觀,城市雕塑及公共藝術,公共設施,導視系統等典型現代環境設計實例。通過觀察、測量、繪制、采集設計元素等學習過程,加深學生對于實體設計的印象和理解。

1.2藝術形式認知與設計素質提升

現代社會是一個物質、經濟高度發展的社會,更是一個多元整合的強信息時代。就環境設計專業而言,不但要從本專業中獲取信息,還要從其他各門類藝術中吸收營養,如從現代美術、時尚藝術、流行色、新潮設計等藝術形式里吸收信息。在大中發達城市有各種藝術類展覽,組織學生參觀這些設計作品的展覽,可從中感受當代設計潮流、分析當今設計趨勢、學習經典設計案例。例如中國設計大展、北京國際設計雙年展、廣州國際設計周等,這些展覽專業性強,可供學習的資料全面,對畢業設計的創意能起到激發靈感的作用。再如中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蘇州博物館、上海美術館、北京的798藝術區和上海的1933創意生活中心等等,既能從中感受繽紛多彩的現代藝術魅力,又能認識傳統和現代的設計文化,提高綜合鑒賞能力。

2專業考察教學指導

專業考察過程是輕松愉快的,考察課程的實際教學難度也是較高的。帶隊教師應根據課程要求和不同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教學指導。

2.1發現式考察指導

一方面根據考察目標,教師預先設定一些題目供學生參考,例如“公共空間園林小品表現形式調查”、“有特點地面鋪裝調查”“、金屬裝飾材料運用調查”等等,然后指導學生進行專項收集和設計分析;另一方面,在考察過程中啟發學生主動發現和挖掘新的設計要素和表現形式,通過現場觀測、空間體驗,完成資料收集。例如在考察中,同學們發現湘西侗族建筑“三寶”壁飾藝術很有特色,柱頭掛滿金匾、對聯,重檐下的彩繪,有龍、鳳、魚、鳥、葫蘆、花草等圖案,或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丹鳳朝陽等浮雕。經過采訪、拍攝、測量、寫生,加深了對少數民族建筑的理解。

2.2研究式考察指導

在考察過程中,不是只停留在以寫生或攝影記錄對象的純視覺認知形式上,而是引導學生對設計理念、設計組成、設計表現方法作深層次的探究,采用解讀性、記錄與分析并重的教學形式。例如:蘇州博物館,可采用一點多面的方法對建筑形式、空間組合,景觀構成,材料,表皮,色彩,文化內涵等多個方面進行觀察指導;還可以采用多點一面的方法,結合拙政園的案例,找到兩者統一性的一面;最后通過發散式思維,做出新的設計演變、設計改造等。通過對典型案例的解構、重組及重新認識,可以加深學生對建筑實體的理解,提高在后續設計課程中的審美意識及創造能力。

2.3取經式考察指導

即以參觀談訪、學科交流的形式探討學習,獲取設計經驗。在考察的行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到專業的設計與美術院校參觀訪問,與師生進行座談、交流,學習不同院校的教學設計思路,為設計創作取得有益經驗,當然還可以到校友工作的設計企業進行互動、交流。因此在專業考察出發之前,要聯系好走訪的院校、設計企業,安排邀請好本專業教師進行學術講座、與學生座談,參觀設計作品、企業工作室,與相關設計人員探討切磋。教師可以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教學形式與方法,學生可以為設計創作取得新的信息和寶貴經驗。

3專業考察課程作業

環境設計專業的考察課程作業形式易多樣化。除了提交一份圖文并茂的考察報告外,還應結合專業要求,加入一定的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表達。在這方面,懷化學院藝術設計系做了一些實踐探索,課程作業由“觀測”、“表達”、“設計實踐”三個步驟完成。

3.1“觀測”

即觀察測量對于考察對象,首先對其外觀形態、色彩、材質、周邊環境等方面進行觀察,形成感性認識。然后使用隨身攜帶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驗證,掌握觀察對象的準確尺度,獲取第一手資料。如筆者指導的2012級環境設計專業考察課程,教師帶領學生前往貴州鎮遠古城采風考察。在感受了古城的整體風貌后,輔導學生對當地典型的山地建筑進行重點觀察和測量。例如,將中原四合院形式搬到山上改造成的山屋、吊腳樓、回廊等多種形式的山莊式院落。學生經過觀測實踐,不僅鍛煉了自身在真實環境中的尺度感,還鞏固了測量學知識,為后續工作奠定了基礎。

3.2“表達”

即運用繪畫技法、制圖知識表現及還原觀測對象的過程,如在鎮遠的考察中,學生完成“觀測”任務后,便開始了寫生及繪圖工作。依據觀測對象的實際形態、尺度、色彩繪制透視圖,以采集的測量數據為基礎繪制平面、立面、剖面圖樣,在二維圖紙上較為完整的表達觀測對象。同時借助攝影、文字記錄進行了資料補充。這一階段主要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細致的觀察力。

3.3“設計實踐”

即在完整理解考察對象的基礎上,對其設計實質、傳統設計元素、文化背景及設計局限性等方面作深入思考,并進行新的設計應用。例如,筆者帶領學生結束考察后,分項對收集的資料進行了整理、分析,指導學生展開實驗性設計。有的學生對原有建筑環境做出了設計改造;有的學生則將某些傳統設計元素進行了演變并應用于新的環境中;還有的學生對鎮遠民居特色作了較深入的研究,并制作出大量設計圖樣進行說明。通過設計實踐環節,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造能力,達到了專業考察課程的教學要求和高度。

篇(7)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6-0223-01

環境設計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校根據培養目標的定位、設計市場與用人單位對人才實踐能力的要求以及專業教育自身規律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構建出一整套完善的教學體系,以培養實踐能力強、動手能力強、市場適應能力強的新型環境設計人才。這里面不僅要強調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重要性,也不能忽略基礎性與研究性的教學環節,要真正做到“教、學、研”的三位一體,才能真正立足于培養“專業素養好,動手能力強,創新潛力大”的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環境設計人才。筆者根據個人的經驗,對環境設計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現狀、目標定位及途徑作了如下分析與探討。

一、環境設計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現實困境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當前社會對環境設計人才需求缺口較大,行業前景十分廣闊,導致各大高校都紛紛效仿開班環境設計專業。然后由于各大院校的在教學資源、水平與生源素質參差不齊,不少學生缺乏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

不同類型或不同高校往往對于“環境藝術”專業的認識和理解不同,使其在專業定位以及課程內容設置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如有的高校就把環境設計單純得理解為“室內設計”對學生進行培養,雖然名為“環境設計”,課程內容則偏向于室內設計、裝修以及美化等方面,這些都導致學生的知識面過于單一,綜合素質不足,不能適應社會對環境設計人才的需求。此外,我國高校往往更加注重對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殊不知環境藝術專業涉及的知識面十分廣闊,學生不僅要熟練掌握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

二、環境設計人才能力培養的定位

(一)專業知識體系的建構與掌握能力

環境設計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核心知識以及專業相關交叉學科知識。環境設計是一門多個學科相互交叉的學科,它不單單是一門藝術,還需要考慮到許多其他學科的因素。這就對環境設計人才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必須要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和知識。如美學設計需要設計人員鉆研色彩學、美學、心理學等學科,而功能設計則還需要對工程、材料、施工工藝進行一定的研究。通過這些知識的系統學習,建立起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全面地了解專業內涵與外延,具備寬闊的知識面以及文化底蘊擴大對專業知識掌握的廣度與深度,提升其自主學習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學以致用,為今后實踐能力的加強提供理論指導與“能量”。

(二)良好的設計表達能力

良好的表達能力是一個優秀環境設計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首先要能夠清晰地將自己的想法通過圖紙表達出來,判斷一個設計師是否優秀不只是其具有優秀的設計創意以及想法,還需要將這些創意通過圖紙表達出來,設計人員應具備良好的手繪、電腦繪圖和模型制作的基本功底,否則,就不能完美地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思想。其次,設計人員還必須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推銷員推銷實體產品不同,設計人員必須與客戶交流和溝通,并推銷自己的創意設計思想,相比實體產品的推銷更有難度,所有需要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設計策劃與創新能力

每一個環境設計實踐項目都是一個系統工程,從項目背景、市場調研、設計定位,再到方案設計,都是一個設計策劃與創新的過程。設計策劃體現的是設計師的對專業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以及綜合運用能力;設計策劃體現的是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只有培養出這樣的人才,才能具備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其他綜合能力

除此之外,環境設計人才還應具備其他綜合能力,如較強的團隊合作能力、充分了解消費者的心理和市場需求的洞察力、一定的求知欲和感受力,并樹立正確的職業倫理觀,應該不斷學習,掌握新技術、思維以及工藝,并將其應用于設計當中,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淘汰。

三、高校如何培養環境設計人才實踐能力

(一)構建新型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新型實踐教學體系,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獲得實用的技能和知識。除一些通識課程和專業理論課程外,其他專業課程基本以實踐環節教育為主。根據各年級、各教學階段的能力訓練的確立,將實踐環節分為藝術造型基礎實踐,如素描、色彩、寫生實踐等;設計基礎實踐,如設計構成、設計表現實踐、計算機設計實踐、設計模型手工實踐等;專業設計實踐如專題空間設計實踐、專業考察、環境工程技術實踐等。不僅要加強實踐性課程在總學時中的比重,更要在非實踐課程中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例如在專業理論課中增加考察報告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與項目策劃等環節;在專業設計課中引進實際項目或競賽課題,按實際規則要求與評價進行設計實踐。這些是培養環境設計人才實踐能力最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不僅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實踐能力,還會增強他們的專業自信心與實踐經驗的積累。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以培養單純藝術人才的目的應用于設計教學,教學過程應該要有一定的偏向性以及針對性。

(二)提高專業素養,重視研究性課程學習

創造不是憑空想出來的,必須要充分了解設計的發展歷程,學習前人的研究成果,使設計人才在進行實際設計時能夠好走很多彎路。而研究性課程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造性思維以及自主發展的能力。研究性課程主要是以學生自主和探究性學習作為基礎,確定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研究課題,并通過小組協作的方式完成。這不僅能讓學生能夠更多地進行設計實踐,提升實踐設計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三)打造多元化產學研實踐平臺

積極打造多元化產學研實踐平臺,如工作室平臺、創新實驗中心平臺、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平臺,組織學生參加某一個工程的全部設計工作,讓其能夠充分體驗設計實踐;通過學校的力量多組織相關的學術講座以及交流活動,不斷擴展學生的視角,培養學生的鉆研興趣,使其能夠主動進行學習提高;此外,還可以定期舉辦優秀設計作品展覽,組織、參加國內外環境設計展覽與競賽,讓學生感受到良好的設計氛圍,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更加努力學習,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應用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四、結論

環境設計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識”傳授上,還需加強實踐教育,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發展的培養,把增強學生文化內涵、激發創新活力與設計實踐能力并重,進而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通過上述對環境設計人才的定位以及對高校培養設計人才實踐能力的分析與建議,可以得出一條總體結論就是,高校的環境設計教育必須要與市場和社會相適應,以素質教育為支撐,根據市場和社會發展的不同需求,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培養的環境設計人才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才能夠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周艷芳.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的素質與能力培養[J].教育探索,2003,10:52-54.

篇(8)

近三十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急速推進。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在發展的同時面臨著新的考驗。尤其是近年來各種城市災害事故頻發,如地震、火災、恐怖襲擊等。2014年4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中國的經濟結構特征呈現出相對于其人均收入水平的“過度工業化”和“低度城市化”,中國城市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在城市建設上急于求成,缺乏對城市安全性的長遠考慮。

城市作為人群聚集稠密的區域,其安全問題從來都是重中之重。而反觀目前的城市,一方面,城市避難空間系統的建設遠遠滯后于城市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低度城市化”的發展現狀,城市居民缺乏必要的應對突發災難的意識,對突發災難的預防、處理方式等也缺少積極有效的措施。在當前的形式下如何考慮城市人們的避難應對,是個十分重要和迫切的議題。

一、我國城市防災避難空間系統現狀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多樣,災害頻發。隨著城市化的加快,有關城市避難空間的問題愈加凸顯,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在帶來傷痛的同時,也激發了人民大眾對于城市安全建設的思考和討論。

基于此,我國開始重視與城市設計安全性相關的規范,對城市避難場所等進行了詳細的規劃,也加大了對城市防災避難的知識宣傳與普及。但目前城市避難空間設計常只是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一項專項規劃進行考慮,利用已規劃的綠地、道路等進行防災規劃,與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用地規劃脫節,防災規劃變得被動,防災規劃的實際指導意義減弱。[ ]防災規劃的被動導致與城市居民生活的脫節,由于沒有構建好服務主體與服務項目之間的良好聯系,無法發揮出防災避難項目的應有的效用。以南京為例,人口密度極高的“中華第一商圈”新街口核心區由于地價高昂,高樓參差,缺少高效的避難方案,是災害發生時的重災區;而大多數可以作為首要避難空間的公園、廣場很少能夠平衡城市各區災難到來時人們的需求。與此同時,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導與了解,城市居民在災害發生時往往無法在最短的時間內選擇最為合理的避難方案,導致了避難資源被浪費、使用效率低下。

南京防災避難空間體系存在的問題在國內大中城市中普遍存在。現階段我國許多城市防災避難空間的規劃僅僅作為城市發展建設的任務,而并未被看做城市居民生存的基礎中重要的一環設計,專業性與普及性沒有并重,缺乏專業知識的群眾無法高效地從中得到應有的人身財產保護。因此,建立在發展硬件設施的同時,與城市居民的交流聯系對于防災避難空間體系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要。

二、城市避難系統空間設計與群眾參與的必要性

由于城市服務的主體是城市居民,所以對城市避難空間系統的設計,無論在規劃階段還是建設過程中都應鼓勵群眾積極參與。如果城市居民對城市避難空間系統不關注不關心,無疑不利于系統整體的運作,導致防災避難工作的效率低下,最終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

從市民的防災意識及城市應急指示系統的現狀來看,我們仍舊有很長的路需要走。以南京國防園為例,其存在以下問題――

2.1標識很多 指示模糊不清

公園內并未發現明顯的應急避難標識,僅有常來公園鍛煉的老人表示,草坪附近似乎見到過類似的應急標識。而對于標有指示牌的應急草坪,游客紛紛表示不知此處為應急避難場所。面對指示牌,有市民反映不清楚指示牌的含義,并表示指示牌設計太簡單,缺乏基本的的路線、電話等服務信息,形同虛設。

2.2避難應急設施安裝巧妙隱蔽 發現不易

據工作人員介紹,為了不破壞園林景觀,施工方把各種應急設施融入到景觀之下,景觀石、假山下都暗設了加著井蓋的應急水井。一旦自來水管線因為地震等原因出現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水井就能發揮作用了。類似的設計還包括草坪下、板凳下的旱廁,柱子、假山中的應急廣播等。

設計雖然隱蔽巧妙,但是一旦災難發生,如果沒有專人指揮引導,居民們很難自己找到這些應急避難設施并合理利用。

政府每隔幾年就會對城市的各種抗震、防洪等規劃進行論證、修改,但是普通市民遇到突發災難仍然會覺得手足無措。由此可見,我們的城市并不缺乏大的防災規劃,但是規劃能真正落實并且深入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還有相當一段歷程。

在日本,防災意識深入人心,城市設計的細節中處處體現了人們的防災意識。日本城市中隨處可見標有紅色倒三角標記的窗戶,這些紅三角標志著表示災難發生時的緊急逃生處。由于日本的建筑玻璃窗往往是封閉的或者只可小幅度開啟,只有標了紅三角的窗口才能完全打開,當災難發生時,人們可以沿著此標志的窗戶迅速逃生,同時,救援人員也會首先從從有紅三角標志的窗口實施救援,避免了忙中作亂的情況。此法不僅在高樓大廈,也在高速公路上實施,封閉的高速公路兩旁,隔一段距離都會有紅三角標志的緊急逃生處。日本國民積極防患于未然的態度值得我們思考與學習。

城市的避難空間系統應該是一個由點及面的整體,城市居民住點無疑是構成其完整性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城市避難空間系統的設計基于應滿足災難突發時人們的需要,其不僅需要滿足考慮專業特殊性要求,也更需要滿足考慮城市空間設計的普適性――要求。確保能用最簡便的方法最大限度地用最簡便的方法消弭災難所帶來的損害。現今存在的城市避難空間系統由于缺乏群眾的參與,無法發揮出其最大的功能與效應。通過對避難空間系統的優化設計,需要達到讓城市居民更多地認識到自身防災避難責任的目的。

同時,只有當城市居民自身防災意識提高,積極參與到避難空間系統的設計中時,才能真正形成從個人至群體的城市避難空間系統網絡,從而避免出現專業人員閉門造車、脫離群眾需求的情況。

三、建立城市避難空間網絡結構

3.1完善城市避難系統空間鏈

南京并不是一座災難頻發的城市,但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除去地震、洪澇,火災、疫病、暴雨以及恐怖活動卻依然接連不斷,因而在城市中建立避難場所,提供有效便捷的方案有效規避此類災難,提供城市細部的避難方案,形成由家庭――樓棟――居住區――廣場――公園――城市的避難空間鏈,立足于日常生活觸手可及之處、人口密集處、災難多發地段,加強對災害的防護,關注遇到災難時如何盡最大限度地保護生命,以此為目標進行避難空間系統設計。

對于城市空間,我們認為,只基于城市整體的避難空間并不能滿足災難突發時人們的需要,所以,我們從城市細部著手,對包括住宅、小區、學校、寫字樓等等空間部分乃至城市主體進行城市避難空間的設計,從而達到城市空間從區域到整體的點面統一,讓災害突發時人們能夠在第一時間減少災難產生的危害,將傷害盡最大可能減少到最小,并能形成從各人到群體的城市避難空間系統網絡。

3.2標識注重人性化設計

南京對城市避難空間系統有著一步步的規劃,譬如國防園及堯化門等,但是避難應急設施的設計目的在于防災避難,使群眾能夠及時從中獲取到可用的信息,目前的城市防災避難系統建設部分程度上背離了這一目的,同時,由于許多人對城市避難空間這個概念的模糊性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以致在災難發生的時刻,這些曾經因設計而設計的設施并未最大發揮其作用。設計的本質是為了使生活更簡單化,而不僅僅是為了豐富生活。

在建立城市避難空間系統設計時,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到群眾的意見,盡量使設計做到通俗易懂,標識人性化,了解到各年齡層次不同的需求以及所能最迅速接受的方式,在日積月累的普及中對人們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避難空間系統需要的并不是繁復精美的視覺效果,而是給予在面對災難時的人們多一點的安全感,讓所有人都能夠與災害爭奪更大的生機。

3.3加強科普宣傳作用

首先必須確保傳播信息的準確性,以防造成群眾恐慌。其次需要重點擴大網絡的宣傳覆蓋面,構建旨意明確、覆蓋廣泛的防災減災輿論新格局。

效仿日本展開制度化的防災減災宣傳普及活動[ ]:制定眾多宣傳日、在學校開展防災教育、促進居民自主防災組織的形成。這便是我們所期望的從基層抓牢科普知識。

此外還可在各市設立科普教育體驗館,以娛樂方式促進知識傳播。

通過物質(城市空間系統建設)――精神(增強群眾防災意識)――再回到物質建設(生于憂患)這樣的良性循環起到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反過來由于群眾的防災意識增強,促使城市避難空間體系的建設,特別是應當被重視的毛細血管,小空間單位的建設,例如樓道、宅間組團綠地、中心綠地、社區等,也能得到更好的關注和建設。

四、總結

城市是人們聚居、生活并繁衍的地方,在現今各項動蕩不穩定因素并存的今天,致使城市災害頻發的時刻無疑提醒我們完善城市避難空間系統的必要性,我們旨在建立由點及面的空間避難系統,以及提高群眾防災減災意識,以致在災難再次來臨時刻能正確規避。

注釋:

①李想,張萍,周欣。避難空間系統在城市規劃中的主動性設計問題探討。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9

②林家彬,日本防災減災體系考察報告,城市發展研究,2002,(9)3:36―41

一、作者簡介

篇(9)

鼓勵學生參與民族民間藝術信息中心等社團活動,由專業或理論教師培訓烏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實踐骨干力量。學生通過直接參與組織、管理,意識到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和保護,還是民族民間藝術搶救工程,都是我們捍衛中華文明根脈的責任和義務,作為當代大學生理應肩負起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對學生中的骨干力量進行地域文化藝術資源考察培訓,從考察項目、考察準備、設計問卷調查、考察采訪、研究途徑等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針對性的培訓,希望以此能帶動影響周圍的同學、家人,從而喚起學校、家庭、社會對民間民族藝術的關注。尤其讓學生利用春節等特定風俗節日,收集本地域的民俗資料。通過筆錄、速寫、拍照等方式,讓學生真實、徹底感受民間藝術在日常生活上的運用及其獨有的審美意識,并能結合考察內容進行分析比較,整理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完成考察報告,也可以作為畢業階段完成論文和設計創作的參照。在一系列藝術實踐中,引導學生廣泛了解地域文化藝術,許多學生從兩年前藝術實踐只想到一些著名的旅游勝地,到激發學生對本地域文化的熱情,立足于我國傳統藝術文化,吸取本地域傳統文化精髓并重新認識、開發利用。

二、將傳統藝術理論與現代設計基礎教學實踐結合

在現代設計基礎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充分理解傳統藝術的精髓,將傳統地域文化的精華滲透到現代設計作品中,展現時代的文化特質。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民族傳統文化作為一種信息載體,民族民間藝術具有不可估量的使用價值。這種無價的藝術資源,將為我們現代藝術設計提供豐富多彩的設計元素。傳統藝術的繼承與創新一直受到眾多藝術家和教育家的關注,我們在設計基礎教學實踐中融入了頗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創造精神和藝術潛質。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狹窄的課堂教學向周邊地域文化過渡。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更好的彰顯,學生不僅要具備造型基礎的一般素養,更應具備設計調研、分析、策劃的能力。設計基礎訓練中通常注重條理性、邏輯性、抽象性,偏重于理性分析,追求簡潔,直觀帶來的純粹形式美感。很少考慮在抽象形態構成中尋找地域傳統文化藝術的視覺感受。

擴招后生源狀況是文化、專業底子單薄,多數學生只經過短期的美術強化。學習普遍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作品質量差――制作粗糙,缺乏想象。學生容易對機械、重復的基礎訓練感到單調和枯燥,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抽象的訓練模式充分傳達設計的豐富內涵與層次,我們嘗試在構成訓練中滲透烏江流域文化內涵,第一次將地域文化藝術引入到平面構成設計中。學生開始學習非常被動和不理解,但隨著教學中相關課題的引入,尋找設計基礎與傳統地域文化藝術的切入點,在抽象的點線面構成設計中尋找設計源泉――土家織錦、吊角樓、蠟染畫布、石雕、涪陵白鶴梁石刻等,都在學生作品中能找到影子,逐漸學會了將傳統地域文化滲透到構成創意中,學生收集資料,觀察發現題材的能力得到了增強。應該說將地域文化引入構成設計學習中,讓學生更多了解傳統地域文化的感悟,從一開始就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發掘潛在的構成想象力,拓寬相對狹窄的構成意識觀念,從構成基礎訓練中體現地域文化內涵,展示文化視野,傳承地域文化內涵的重要基礎,這對學生今后的影響相當重要。

三、教學實踐中加強現代設計基礎教學與地域文化藝術觀念的傳播

在世界經濟與文化頻繁交流和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西方優秀的設計理念和藝術作品更容易進入我們的視野。更多的當代大學生崇尚于西方的藝術理念和設計風格,又缺乏自我的創造性元素和創新思維,逐漸淡漠了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教育教學中,學習外來文化的同時,更應重視對中國優秀的傳統設計作品的研究。讓學生了解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藝術是構成世界東西兩大文化的主干文化之一。諸如,香港著名設計大師靳棣強先生的設計作品吸取了國畫筆墨韻味的同時極其賦予新意,讓人感受頗具中國味道又不失國際品味,創造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作品;一些臺灣設計師也較好的秉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元素,又具備現代設計流行趨勢。在現代設計教育教學中,啟迪學生挖掘本地經濟文化之淵源,并結合時代需求從而激發學生的設計靈感。展示設計教學中,最終效果通常以濃縮的場景來表現,通過與真實材質相近材料按比例將整個展示設計立體化再現,這比效果圖更為直觀地表現空間布局,能使客戶更為真切地感受、了解設計者的意圖。隨著教學改革思路的不斷深化,學生在實踐學習中逐步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產生了極大關注和濃厚興趣。

在以往的教學中,設計基礎課程在設計專業課中所占比例偏低,課時相對緊張。而教學內容復雜,作業量大,加上學生重視不夠,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合理安排與構成設計相關的課題訓練,提高學生學習設計基礎的興趣,是我們課題研究的難題所在。我們在加強烏江流域文化藝術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基礎訓練,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地域文化藝術形態的描繪能力及綜合創造能力。

針對學生專業底子薄的現狀,通過抽象的設計形式,如重復、漸變、透疊、打散等,讓學生不自覺地從寫實過渡到抽象的形式表達,增強對地域文化藝術形態的重構,如在進行設計素描訓練中,在理解相關基礎概念、形式的基礎上,將傳統民居作為設計基本元素,作了局部放大,融入到由中心向外作有秩序的發射構成中,呈現出獨具構成的韻律感。在抽象的表現訓練中,傳達帶有主題思想的課題訓練,表達出設計者對地域文化藝術美好祝愿的思想情感。同樣是運用抽象形式表現古老的建筑藝術,有的同學將具象的花園亭臺的屋頂與抽象構成形式結合,運用打散、分割重新組合,充分運用點的基本要素在統一中尋找變化,整幅作品充滿明快、強烈的旋律美,不同于純粹意義上的抽象形式,而是利用具象的題材使作品更有內涵、新意,運用構成形式使作品顯得簡潔、明快。同學們從寫生訓練過渡到設計思維抽象訓練,不僅學會依據課題研究方向查閱資料,收集生活中的大量題材,而且培養了對事物敏銳的觀察力、分析力,以及重新描繪能力。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9-191-02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新產業,強調一種主體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個人(團隊)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行業,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產學研結合多側重于“產”和“研”結合,而“學”的主體地位經常被忽略。在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教學在產學研結合中的作用日漸凸顯。廣告行業是一個變化迅速的實踐性行業,脫離實際的象牙塔式教育與盲目無序的跟風都將導致專業教育核心競爭力的喪失,因此,廣告教育必須時刻關注宏觀環境的變化與行業發展,而實踐環節就是幫助學生了解行業和企業需求,鍛煉自我的一個必要途徑。基于這一點,本文將結合株洲戶外廣告環境和本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特點,有針對性的提出廣告學人才培養方面的一些思路。

一、高校廣告教學參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迫切性

區域環境作為人才培養的“社會大學”,具有區域環境改造與拓展的功能和使命。隨著長株譚一體化的建設,使株洲創意產業發展獲得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從而也引發了許多新的人才培養研究命題。在經濟進入新常態這一大前提下,專業人才的培養與經濟文化的密切結合就日益彰顯出其迫切性與重要性。

人才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教育培養中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比如后備人才短缺,實踐能力較差,創新能力缺乏等。在廣告教育領域這種弊端同樣是非常明顯的,《中國廣告高等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高等廣告教育從理論到理論,教師甚少涉足廣告實業,缺乏實際操作經驗,教學時從書本理論到書本理論,實踐課程少,模式單一,理論和方法研究嚴重滯后,與行業需要嚴重脫節”。而如今蓬勃發展的地方文化創意產業不失為一條解決此難題的可行之路。

二、地方高校廣告教學存在的現實問題

劉波在其《關于中國廣告學科教育模式的現狀分析與思考》中指出“目前,整個廣告業對廣告教育的評價是: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學生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低等等,這種批評只要是指學生沒有實際廣告操作經驗,廣告項目只能停留在表面不且實際的方案上。”目前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研究和實踐領域仍以理工科為主,人文社科類缺乏類似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新興的創意文化產業更是缺乏。地方高校廣告教育較多沿襲傳統教育模式而輕視實踐教育,致使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廣告實踐教學的內容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無論是廣告策劃、廣告調研還是文案和媒體等課程都與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而實踐教學應該貫穿于整個高校廣告教學環節之中。

此外,在廣告教育工作者身上也存在著制約實踐教學效果的因素,比如專業背景,還有有的老師雖然是科班出身,但工作后與業界的交流較少,致使與現實脫節,教學也就多偏重于理論而缺乏實踐經驗,因此也就沒有足夠的能力在實踐方面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同時,雖然學校安排了寒暑假、實習期讓學生參加實踐鍛煉,但由于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加之學校的管控有限,造成很多實踐教學名不副實,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

三、高校廣告教學參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方面,本文將結合株洲的經濟文化環境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高校廣告教學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以課程為參與地方創意產業的主體

廣告學專業依托經濟管理類院校教學科研優勢,秉承與社會市場需要緊密結合的理念,逐漸摸索出“社會項目進課堂”和學科交叉教育的辦學特色。教學中引進社會需求的廣告設計項目“實題實做”,或參加設計競賽“虛題實做”,使教學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將藝術設計、傳播學和經濟管理等多學科交叉教學,培養復合性廣告人才。例如《廣告策劃》課程考試形式是策劃提案,要求6-8人組成一個小組,命題為“株洲湘江風光帶七匹狼服飾戶外廣告策劃”,要求運用所學習過的廣告策劃基本知識和主要工具,完成策劃案。

(二)注重構建完整的教學參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模式

具體的方式如下:借鑒個別高校的“以賽帶教”的教學模式,把社會上的一些與廣告設計有關的設計比賽引進課堂教學,比如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學院獎、金牘獎、2011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公益廣告征集活動等。

科學設置實踐項目,如廣告見習、廣告社會調查、畢業實習等;同時,根據形勢變化、人才市場需求,在不同的年級還設計了不同的實踐項目,如廣告單項業務實踐、廣告綜合業務實踐、廣告客戶調研等。由于廣告學專業的實踐性特點,在其課程教學計劃中就必須考慮適當延長實習。四年教學計劃中必須安排足夠的參觀實習時間,使廣告專業的學生能夠了解廣告活動的基本運作流程和實際操作方法,以及廣告行業對廣告人才有哪些具體的要求。此種實踐環節對于學生明確學習目增設專業考察課。從學生歷年的求職情況來看,招聘方對學生的工作經驗和成功案例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并且要求學生出去就能夠獨立完成相應的業務。所以,實踐更應該是對行業流程的熟悉和對行業規則的把握,因此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到株洲市內考察相關戶外廣告,教師現場講解,學生完成考察報告,通過考察讓學生學習業內成功案例,了解廣告行業先進的操作理念與發展趨勢,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為畢業實習與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注重產學研合作教育。學生進入合作單位實習,把理論知識真正應用于實踐,讓教學與未來對接,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對學生來講,在大學學習中能夠盡早接觸社會和工作,于學生、高校、高等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都有很大益處。同時這種方式等于為地方文化創意產業提前培養和儲備了人才,對于新興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幫助。

注重畢業論文選題的貼近性。特別是對于廣告學這樣綜合性、實戰性極強,與市場對接緊密的專業,學生單純的理論研究不足以檢驗全面的專業能力,并且容易與社會需求相脫離。可以要求學生的論文必須有一半以上是市場調查報告類的或者是與當地的經濟、文化等密切相關的選題,做到專業教學與社會需求的高度對接。

通過以上途徑,高校廣告教學參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操作性日益增強,但在執行過程中可能還會遇到較多問題,因此,高校廣告教育要爭取在廣告理論上達到一定高度,做到與業界的平等對話,爭取與業界合作辦學。學界只有在理論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果,并能夠指導行業發展,才能和業界站在同一個平臺上,爭取在合作辦學上的主動,從而為教學參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更多的機會。

參考文獻:

上一篇: 畢業保險論文 下一篇: 電子廠采購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亚洲成a人77777 |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区精品自拍 | 亚洲一线精品精品在线观看 | 日本精品激情乱一区二区 | 视频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