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8 14:50: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科研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科研的本質——創造,“提供新的,第一次創造的、新穎而具有社會意義的產物的活動。”(曹日昌主……

二、科研的選題

科研首位的是選題。題目選錯了,不是達不到目的,如沒有研究的條件;就是達到目的而無價值,如別人已經研究過了。科學高度分化與高度結合,以高度綜合為主的當代,因題目選擇不當,付出巨大的勞動、甚或耗費終生的精力而一事無成的人,不乏其例。選題一般應考慮:

第一、社會價值,即實踐、理論意義。

第二、研究的條件。如資料的積累、前期的成果、實驗的設備等。

第三、個體的知識結構(或群體的特色)。作為研究個體,他的知識是個積累過程,研究則是個系統工程。作為研究群體(如學校),要考慮自己的歷史、特色、持續發展和名牌效應。

三、成果的表述

科研的質量以成果(包括理論、實物)為標準,成果(指理論)的質量以表述為依據。成果的表述(結題報告或論文)大致分為兩類:實驗、研究。

實驗的表述:科學來源于實驗,沒有實驗就沒有真正的科學。所以,實驗報告要求比較嚴格、比較規范。它的正文一般有以下幾部分:

第一、問題的提出:包括研究的性質、意義、目的等。其中對研究使用的概念要界定,和課題有關的既定成果要評述,理論假設的推理、分析要清晰。

第二、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的對象、材料、程序等。研究的對象要具體,變量要清楚,尤其自變量的處理。教育教學一般都是一果多因,所以,對刺激變量的分析、實驗變量的確定、無關變量的控制等要十分明確。

第三、結果與討論:結果是指實驗的原始材料,如事實、數據等;討論是對材料的分析、說明。這一部分是實驗的重點,是結論賴以產生的依據。

第四、研究的結論:是結果、討論的延續,是實驗的結晶。概括出規律或規律性的東西。文字要簡潔、準確。

研究的表述:研究的內容、形式具有多樣性、多元性,所以,它的表述也沒有嚴格的格式。但,不論內容、形式如何,一般都可以參考實驗表述的基本精神,都應是觀點明確,依據充分,思路清晰,有一定的有效信息量——理論增值。有效信息量≠科學信息量,“科學而無效”的論文是當前文章的一大通病。

四、創造的水平

參考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格洛佛、布盧寧關于創造水平的劃分方法和創造水平“參照系學說”,從我們當前教育科研的實際和有益于教育科研的發展出發,筆者認為,成果(創造)的層面可以盡量寬一些、層次可以盡量多一些。

最高層次——創造——“新的,第一次……”。嚴格的講,創造只有第一、沒有第二。但創造水平有不同,它可以分許多層面、層次。

第一、概括出規律性的東西。規律具有客觀性、重復性、預測性,而規律加個“性”,層次就低了,它既帶有規律性的屬性、有遷移性,又含有一定的主觀(認識)因素,是通過思辯對實踐的一種抽象,將無序有序化、混亂規范化、復雜簡單化。這是當前社會科學,人文學科較普遍的一種科研形式、科研成果。

第二、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出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如上海的“成功教育”,武漢糧道街中學的“希望教育”、育才小學的“和諧教育”,“成功”、“希望”、“和諧”都有約定俗成的界定,但研究者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解釋,認為“成功是成功之母”,“希望的核心是希望心理”,“和諧是一個協調、和悅、和美的教育系統”,賦予了它們新的、鮮活的哲理,使“成功”、“希望”、“和諧”成了特定概念,內涵更充實、公允、有生命力。

第三、用理論指導實踐,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由實踐理論是飛躍、創造,由理論實踐也是飛躍、創造。心理學稱后者為第二級飛躍,而且認為是更難、更高層次的飛躍。所以,應用性(理論實踐)研究≠沒有創造性,據統計我國大部分研究成果沒有轉化為生產力,就是忽視了由理論實踐的研究、創造。如武鋼“中小學和企業分離的研究”,解決如何分離問題(“分離”理論是既定成果),武漢鄱陽街小學“小班教學策略研究”,解決小班教學的謀劃、策略問題(“小班化教學”是既定成果)等,都是理論實踐的研究、創造。

第四、對已知概念(理論)進行組合、再組合。創造想象以再造想象為基礎,從這個角度講,創造什么也沒有創造,而是對已知的概念加以新異的組合、再組合。如,古人將“食物”和“火”組合,發明了“火的應用”;18世紀瑞典博物學家林耐將植物形狀的“相同”和“相異”組合,創造了“植物分類”;18世紀達爾文將“生物進化”和“生物環境”組合,構建了“達爾文進化論”……。創造就是組合,科研進化史就是組合、再組合史。武漢情智學校的“情智教育”就是將“情感”和“智慧”加以組合,黃陂路小學的“現代問題教學”就是將“問題教學”和“多媒體”加以組合。

第五、改變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造問題。改變角度是一種智慧,它是打破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用新觀點、新方法看既定的、舊的問題,或將兩個、多個既定結論聯系起來進行同步思考。如醫生的偏分、軍事的“偏師”等,就是調換視角,從側面解決問題;把“中華民族聰明”和“中國人才奇缺”,兩個既定結論聯系起來同步思考,就會從舊問題中產生新認識。

第六、對既定問題的修改、完善、美化。創造是“第一次”、“開始”,它本身就意味著是有缺陷、不完美,需要一個補充、發展的過程。實踐證明,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往往不是它的開始,而是經過一個再創造(也是創造)的過程之后。武漢銘新街小學“小學討論式教學研究”,討論式教學是個老問題,而如何進行討論,尤其在小學中如何具體操作,是一個再認識、再設計,也是對討論式教學的豐富、充實、活化。

第七、進行選擇。選擇是智慧。人的智慧主要不是速度、靈巧,計算機、許多動物的速度、靈巧比人強的多,而進行推理、判斷、比較,從多種方法中選擇最有效的方法、從多種答案中選擇最佳的答案,則是它們所望塵莫及的,是人智慧的主要特征。教學理論的研究認為,教學是個創造,也可以說是個選擇——每堂課都是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的一種選擇,教學進入高層次、個性化之后,教課成了教師的一種體驗(課被軟化)、境界,不具有重復性,此刻所用的模式是一種高層次的選擇——集多種教學模式的優點為一維,創造(選擇)的“我的模式”。

第八、對既定結論的否定(否定的否定)。否定既定結論中孕育著新的結論。如,傳統的教育學理論強調教學的科學性(教學科學性原則——實質是指教學內容的科學),研究者表示質疑,認為有些教學內容“不科學”(不能用科學、不科學去判斷),如神話、童話、寓言等人文學科;科學內容科學、教學效果不一定好,如給小學生講辯證法,給大學生講1+1=2,內容是科學的,效果是不好的。在否定既定結論中就萌生著新的結論——教學的效果取決于什么——有效教學理論問世。

第九、對未來的預測。預測是一門科學,不是算命巫師的瞎猜。預測可以激發思考,預測中蘊含著新的認識。如有的學者預測,美國的霸權地位大約還有20年;五年后一般大學的一般專業生源將出現危機,“獨木橋”現象將告結束;五年后夸氏(夸美紐斯)教學模式將成為歷史,如果我國不加速教學改革,國外將作為歷史教學的鑒證,像到中國參觀工業革命時期的蒸汽機車一樣,到我國來考察夸氏教學。

五、科研的障礙

建國50余年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大師、大家很少,世界一流科學家也很少,這和一個被世界公認、多次智力測驗證實的世界聰明民族,一個擁有12億人的大國是不相稱的。科研——出高層次成果——的主要障礙是什么,從教育教學的角度看:

第一、心理品質的障礙。認為,發展是指各個人的全面地、充分地、最隨意地發展,它的真諦是人個性的解放。創造(發展——智慧)是個性解放的結果。由此反證,高層次的成果少是個性沒有解放使然。

創造即“第一次”。“第一次”就是對以往、現實中“神圣事物”的褻瀆、叛逆、否定、超越,是對既定結論、權威人士的挑戰,“想別人不敢想的事,說別人不敢說的話,走別人不敢走的路”,發明、創造常常是從“荒誕不經”、“離經叛道”開始,沒有異想天開的野性,不以身心極大的解放為依托,是不可想象的。把科學的入口處比作地獄的入口處,不無深邃哲理。恩格斯論述的“塞爾維特事件”就是一例。1553年10月27日下午,日內瓦郊外廣場豎起一根柱子,40歲的西班牙科學家塞爾維特被綁在柱子上,腳下堆滿了干柴。因否定上帝創造一切被活活燒死。據記載,中世紀歐洲各地因其遭迫害者達500萬人之多,只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1843~1898的55年中,就有11萬人受火刑,10萬人受迫害。實然,沒有科學態度,沒有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發明、創造是一句空話。

在此我們反思一下,傳統教育追求的什么?“分數+聽話”——教學就是提高“分數”,教育就是培養“聽話”,天長日久,人的靈性熄滅了、棱角磨平了、千差萬別的人變成了一個模樣——順從、馴服、按指示辦事,活生生的個性、創造性沒有了,相反,形成了一種“平庸優勢”,聚造了大大小小的“平庸圈”。

第二、思維定勢的障礙。定勢(或稱頑固)人人都有,它既有積極效應,也有消極效應,從創造進行思考,主要則是消極作用。就此而言,創造就是打破定勢。影響創造較普遍的定勢:

1、二值思維模式。二值即非此皆彼、非A皆B。它是一種思維模式,也是一種低層的、原始的思維方式,只適用于某些學科、某些問題,把它作為唯一的判斷方式,就會局限思考、影響創造。有些事物是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如神話、童話、寓言等,既不是科學,也不是偽科學。還有一些事物具有不確定性,是一種過渡、無序、中間、可塑的狀態,處于一種變化發展的過程之中,如世界上不是絕對的只有黑與白兩種顏色、善與惡兩種品質、敵與我兩種力量、公與母兩種屬性,事物多質、多義,是復雜的、變化的。認識、判斷應打破二值思維模式的束縛,要有邊界意識,從實際出發,是什么就是什么,求是才是創造思維的生命。

2、因果思維模式。傳統思考強調因果必然、結構嚴謹、循序漸進,這是一種正常的思路,創造則是“不正常”,是改變正常思維的向度,它往往不是從事物完整的因果、結構、遞進中產生,而是從因果不全、無序混亂、跳躍躐進開始,即由因找果(有因無果)或由果找因(有果無因)、從混亂找有序,從躐進找遞進。如,哥白尼觀察覺得宇宙以地球為中心不協調、不美,創立“日心說”,達爾文看到植物隨太陽轉動、提出是含有某種物質,魏格納在觀察地圖時、猜想出大陸漂移……

3、從眾思維模式。從眾是中國人傳統的文化慣性思維習慣(定勢)。其一、求同。①隨大流(多數)。創造往往是支流、少數。②追求和別人一樣。學生從考場出來首先找別人對答案,看是否一樣。“不一樣”才是創造。發達國家從小就培養孩子如何同別人不一樣。其二、相信他人勝過自我。認識問題,尤其是認識自我,總是以他人褒貶為準,不尊重自我體驗,如“旁觀者清”、“口碑不錯”。實際上,旁觀者不一定清,口碑不錯也不一定好。以他人評價為轉移,看別人的臉色行事就是弱化自信、強化自卑。自信屬于理念、信念的范疇,它一旦形成,就會表現出行為的主動性、堅定性和一貫性。自信是成功的潛意識心理暗示,相反,自卑是失敗的潛意識心理暗示。綜觀歷史上一代天驕,都是非常自信的人,偉人、名人沒有一個不是以自己為中心自負的人,有的給人以謙虛的假像,其實沒有一個是謙虛的。如果認為自己一定失敗,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功,那么他永遠是個失敗者。自卑是創造的大敵,自卑意味自毀。

4、“經典”思維模式。“經典”一般是經過實踐驗證的、智慧的結晶,但它不是不變的。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經過、消亡的過程,世上沒有絕對不變的真理,科學既有穩定性又有發展性,后者是科學的本質。“經典”認識主要應吸取其觀點、方法,偉人、名人的一些言論都有針對性和歷史的局限性,如群眾所言,馬克思沒有看過電視,沒有見過電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是的靈魂。

第三、缺乏批判性思維。批判思維又叫逆向、反證思維。批判是一種思維方法,也是一種思維品質。它是個性充分發展的顯示,是自主意識、進攻品質、科學精神的表現,是認識深化、全面、創造的象征。

“批判是科學的生命”,也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知識經濟——經濟依賴于知識,知識的創造、應用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的當今,知識分子的本質是創造知識,而創造力淵源批判力,故此,發達國家把“知識分子”界定為“具有批判思維能力的人”或“具有個性(批判)和真知灼見(創造)的人”。不乏哲理。

科學精神不是維護、證實既定的真理,而是挑剔、發現既定真理的錯誤、創造真理。它強調懷疑、批判。

任何事物經不起反證而不能成真理。有許多既定的“真理”(含經典)經不起反證,或者說科學不能承認。

“干了壞事想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可能……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一定,可能相反……

“不破不立”。——不破也可以立……

篇(2)

科研的本質——創造,“提供新的,第一次創造的、新穎而具有社會意義的產物的活動。”(曹日昌主……

二、科研的選題

科研首位的是選題。題目選錯了,不是達不到目的,如沒有研究的條件;就是達到目的而無價值,如別人已經研究過了。科學高度分化與高度結合,以高度綜合為主的當代,因題目選擇不當,付出巨大的勞動、甚或耗費終生的精力而一事無成的人,不乏其例。選題一般應考慮:

第一、社會價值,即實踐、理論意義。

第二、研究的條件。如資料的積累、前期的成果、實驗的設備等。

第三、個體的知識結構(或群體的特色)。作為研究個體,他的知識是個積累過程,研究則是個系統工程。作為研究群體(如學校),要考慮自己的歷史、特色、持續發展和名牌效應。

三、成果的表述

科研的質量以成果(包括理論、實物)為標準,成果(指理論)的質量以表述為依據。成果的表述(結題報告或論文)大致分為兩類:實驗、研究。

實驗的表述:科學來源于實驗,沒有實驗就沒有真正的科學。所以,實驗報告要求比較嚴格、比較規范。它的正文一般有以下幾部分:

第一、問題的提出:包括研究的性質、意義、目的等。其中對研究使用的概念要界定,和課題有關的既定成果要評述,理論假設的推理、分析要清晰。

第二、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的對象、材料、程序等。研究的對象要具體,變量要清楚,尤其自變量的處理。教育教學一般都是一果多因,所以,對刺激變量的分析、實驗變量的確定、無關變量的控制等要十分明確。

第三、結果與討論:結果是指實驗的原始材料,如事實、數據等;討論是對材料的分析、說明。這一部分是實驗的重點,是結論賴以產生的依據。

第四、研究的結論:是結果、討論的延續,是實驗的結晶。概括出規律或規律性的東西。文字要簡潔、準確。

研究的表述:研究的內容、形式具有多樣性、多元性,所以,它的表述也沒有嚴格的格式。但,不論內容、形式如何,一般都可以參考實驗表述的基本精神,都應是觀點明確,依據充分,思路清晰,有一定的有效信息量——理論增值。有效信息量≠科學信息量,“科學而無效”的論文是當前文章的一大通病。

四、創造的水平

參考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格洛佛、布盧寧關于創造水平的劃分方法和創造水平“參照系學說”,從我們當前教育科研的實際和有益于教育科研的發展出發,筆者認為,成果(創造)的層面可以盡量寬一些、層次可以盡量多一些。

最高層次——創造——“新的,第一次……”。嚴格的講,創造只有第一、沒有第二。但創造水平有不同,它可以分許多層面、層次。

第一、概括出規律性的東西。規律具有客觀性、重復性、預測性,而規律加個“性”,層次就低了,它既帶有規律性的屬性、有遷移性,又含有一定的主觀(認識)因素,是通過思辯對實踐的一種抽象,將無序有序化、混亂規范化、復雜簡單化。這是當前社會科學,人文學科較普遍的一種科研形式、科研成果。

第二、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出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如上海的“成功教育”,武漢糧道街中學的“希望教育”、育才小學的“和諧教育”,“成功”、“希望”、“和諧”都有約定俗成的界定,但研究者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解釋,認為“成功是成功之母”,“希望的核心是希望心理”,“和諧是一個協調、和悅、和美的教育系統”,賦予了它們新的、鮮活的哲理,使“成功”、“希望”、“和諧”成了特定概念,內涵更充實、公允、有生命力。

第三、用理論指導實踐,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由實踐理論是飛躍、創造,由理論實踐也是飛躍、創造。心理學稱后者為第二級飛躍,而且認為是更難、更高層次的飛躍。所以,應用性(理論實踐)研究≠沒有創造性,據統計我國大部分研究成果沒有轉化為生產力,就是忽視了由理論實踐的研究、創造。如武鋼“中小學和企業分離的研究”,解決如何分離問題(“分離”理論是既定成果),武漢鄱陽街小學“小班教學策略研究”,解決小班教學的謀劃、策略問題(“小班化教學”是既定成果)等,都是理論實踐的研究、創造。

第四、對已知概念(理論)進行組合、再組合。創造想象以再造想象為基礎,從這個角度講,創造什么也沒有創造,而是對已知的概念加以新異的組合、再組合。如,古人將“食物”和“火”組合,發明了“火的應用”;18世紀瑞典博物學家林耐將植物形狀的“相同”和“相異”組合,創造了“植物分類”;18世紀達爾文將“生物進化”和“生物環境”組合,構建了“達爾文進化論”……。創造就是組合,科研進化史就是組合、再組合史。武漢情智學校的“情智教育”就是將“情感”和“智慧”加以組合,黃陂路小學的“現代問題教學”就是將“問題教學”和“多媒體”加以組合。

第五、改變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造問題。改變角度是一種智慧,它是打破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用新觀點、新方法看既定的、舊的問題,或將兩個、多個既定結論聯系起來進行同步思考。如醫生的偏分、軍事的“偏師”等,就是調換視角,從側面解決問題;把“中華民族聰明”和“中國人才奇缺”,兩個既定結論聯系起來同步思考,就會從舊問題中產生新認識。

第六、對既定問題的修改、完善、美化。創造是“第一次”、“開始”,它本身就意味著是有缺陷、不完美,需要一個補充、發展的過程。實踐證明,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往往不是它的開始,而是經過一個再創造(也是創造)的過程之后。武漢銘新街小學“小學討論式教學研究”,討論式教學是個老問題,而如何進行討論,尤其在小學中如何具體操作,是一個再認識、再設計,也是對討論式教學的豐富、充實、活化。

第七、進行選擇。選擇是智慧。人的智慧主要不是速度、靈巧,計算機、許多動物的速度、靈巧比人強的多,而進行推理、判斷、比較,從多種方法中選擇最有效的方法、從多種答案中選擇最佳的答案,則是它們所望塵莫及的,是人智慧的主要特征。教學理論的研究認為,教學是個創造,也可以說是個選擇——每堂課都是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的一種選擇,教學進入高層次、個性化之后,教課成了教師的一種體驗(課被軟化)、境界,不具有重復性,此刻所用的模式是一種高層次的選擇——集多種教學模式的優點為一維,創造(選擇)的“我的模式”。

第八、對既定結論的否定(否定的否定)。否定既定結論中孕育著新的結論。如,傳統的教育學理論強調教學的科學性(教學科學性原則——實質是指教學內容的科學),研究者表示質疑,認為有些教學內容“不科學”(不能用科學、不科學去判斷),如神話、童話、寓言等人文學科;科學內容科學、教學效果不一定好,如給小學生講辯證法,給大學生講1+1=2,內容是科學的,效果是不好的。在否定既定結論中就萌生著新的結論——教學的效果取決于什么——有效教學理論問世。

第九、對未來的預測。預測是一門科學,不是算命巫師的瞎猜。預測可以激發思考,預測中蘊含著新的認識。如有的學者預測,美國的霸權地位大約還有20年;五年后一般大學的一般專業生源將出現危機,“獨木橋”現象將告結束;五年后夸氏(夸美紐斯)教學模式將成為歷史,如果我國不加速教學改革,國外將作為歷史教學的鑒證,像到中國參觀工業革命時期的蒸汽機車一樣,到我國來考察夸氏教學。五、科研的障礙

建國50余年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大師、大家很少,世界一流科學家也很少,這和一個被世界公認、多次智力測驗證實的世界聰明民族,一個擁有12億人的大國是不相稱的。科研——出高層次成果——的主要障礙是什么,從教育教學的角度看:

第一、心理品質的障礙。認為,發展是指各個人的全面地、充分地、最隨意地發展,它的真諦是人個性的解放。創造(發展——智慧)是個性解放的結果。由此反證,高層次的成果少是個性沒有解放使然。

創造即“第一次”。“第一次”就是對以往、現實中“神圣事物”的褻瀆、叛逆、否定、超越,是對既定結論、權威人士的挑戰,“想別人不敢想的事,說別人不敢說的話,走別人不敢走的路”,發明、創造常常是從“荒誕不經”、“離經叛道”開始,沒有異想天開的野性,不以身心極大的解放為依托,是不可想象的。把科學的入口處比作地獄的入口處,不無深邃哲理。恩格斯論述的“塞爾維特事件”就是一例。1553年10月27日下午,日內瓦郊外廣場豎起一根柱子,40歲的西班牙科學家塞爾維特被綁在柱子上,腳下堆滿了干柴。因否定上帝創造一切被活活燒死。據記載,中世紀歐洲各地因其遭迫害者達500萬人之多,只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1843~1898的55年中,就有11萬人受火刑,10萬人受迫害。實然,沒有科學態度,沒有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發明、創造是一句空話。

在此我們反思一下,傳統教育追求的什么?“分數+聽話”——教學就是提高“分數”,教育就是培養“聽話”,天長日久,人的靈性熄滅了、棱角磨平了、千差萬別的人變成了一個模樣——順從、馴服、按指示辦事,活生生的個性、創造性沒有了,相反,形成了一種“平庸優勢”,聚造了大大小小的“平庸圈”。

第二、思維定勢的障礙。定勢(或稱頑固)人人都有,它既有積極效應,也有消極效應,從創造進行思考,主要則是消極作用。就此而言,創造就是打破定勢。影響創造較普遍的定勢:

1、二值思維模式。二值即非此皆彼、非A皆B。它是一種思維模式,也是一種低層的、原始的思維方式,只適用于某些學科、某些問題,把它作為唯一的判斷方式,就會局限思考、影響創造。有些事物是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如神話、童話、寓言等,既不是科學,也不是偽科學。還有一些事物具有不確定性,是一種過渡、無序、中間、可塑的狀態,處于一種變化發展的過程之中,如世界上不是絕對的只有黑與白兩種顏色、善與惡兩種品質、敵與我兩種力量、公與母兩種屬性,事物多質、多義,是復雜的、變化的。認識、判斷應打破二值思維模式的束縛,要有邊界意識,從實際出發,是什么就是什么,求是才是創造思維的生命。

2、因果思維模式。傳統思考強調因果必然、結構嚴謹、循序漸進,這是一種正常的思路,創造則是“不正常”,是改變正常思維的向度,它往往不是從事物完整的因果、結構、遞進中產生,而是從因果不全、無序混亂、跳躍躐進開始,即由因找果(有因無果)或由果找因(有果無因)、從混亂找有序,從躐進找遞進。如,哥白尼觀察覺得宇宙以地球為中心不協調、不美,創立“日心說”,達爾文看到植物隨太陽轉動、提出是含有某種物質,魏格納在觀察地圖時、猜想出大陸漂移……

3、從眾思維模式。從眾是中國人傳統的文化慣性思維習慣(定勢)。其一、求同。①隨大流(多數)。創造往往是支流、少數。②追求和別人一樣。學生從考場出來首先找別人對答案,看是否一樣。“不一樣”才是創造。發達國家從小就培養孩子如何同別人不一樣。其二、相信他人勝過自我。認識問題,尤其是認識自我,總是以他人褒貶為準,不尊重自我體驗,如“旁觀者清”、“口碑不錯”。實際上,旁觀者不一定清,口碑不錯也不一定好。以他人評價為轉移,看別人的臉色行事就是弱化自信、強化自卑。自信屬于理念、信念的范疇,它一旦形成,就會表現出行為的主動性、堅定性和一貫性。自信是成功的潛意識心理暗示,相反,自卑是失敗的潛意識心理暗示。綜觀歷史上一代天驕,都是非常自信的人,偉人、名人沒有一個不是以自己為中心自負的人,有的給人以謙虛的假像,其實沒有一個是謙虛的。如果認為自己一定失敗,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功,那么他永遠是個失敗者。自卑是創造的大敵,自卑意味自毀。

4、“經典”思維模式。“經典”一般是經過實踐驗證的、智慧的結晶,但它不是不變的。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經過、消亡的過程,世上沒有絕對不變的真理,科學既有穩定性又有發展性,后者是科學的本質。“經典”認識主要應吸取其觀點、方法,偉人、名人的一些言論都有針對性和歷史的局限性,如群眾所言,馬克思沒有看過電視,沒有見過電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是的靈魂。

第三、缺乏批判性思維。批判思維又叫逆向、反證思維。批判是一種思維方法,也是一種思維品質。它是個性充分發展的顯示,是自主意識、進攻品質、科學精神的表現,是認識深化、全面、創造的象征。

“批判是科學的生命”,也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知識經濟——經濟依賴于知識,知識的創造、應用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的當今,知識分子的本質是創造知識,而創造力淵源批判力,故此,發達國家把“知識分子”界定為“具有批判思維能力的人”或“具有個性(批判)和真知灼見(創造)的人”。不乏哲理。

科學精神不是維護、證實既定的真理,而是挑剔、發現既定真理的錯誤、創造真理。它強調懷疑、批判。

任何事物經不起反證而不能成真理。有許多既定的“真理”(含經典)經不起反證,或者說科學不能承認。

“干了壞事想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可能……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一定,可能相反……

“不破不立”。——不破也可以立……

篇(3)

主管單位:全國教育科學研究會

主辦單位:全國教育科學研究會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

國內刊號:

郵發代號:64-4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5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篇(4)

(一)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

十提出黨的最新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為了樹立起良好的師德師風,增強責任心,必須進行師德師風這方面的課題研究,力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通過課題研究督促自己去學習、去提高、去增強責任心、去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力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

教育教學質量“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也可以理解為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中效果達成度的高低。達成度越高,效果越好,質量就越高。

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因素很多,歸結起來主要有:一是社會大環境方面。主要是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和學生認為“初中畢業是打工,大學畢業也是打工,遲打工不如早打工”。二是家庭方面。監護人監護不到位。一些學生家長外出打工,把監護責任移交給祖輩或親戚,致使監護缺位,教育缺失。三是學生本人方面。獨生子女居多,獨生子女很多都怕吃苦、依賴性強、情緒化、學習目標不明確。四是學校方面。有的學校執行落實學校常規管理有欠缺,育人觀念有偏差。五是教師方面。部分教師有“職業倦怠”情緒,工作消極對待。我們的教育對象變了,我們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沒有隨之變化。六是教學設備滯后。我們目前的教學設備遠遠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不能促使學生個性發展。

作為教師不能改變目前這種現狀,但是可以改變自己,可以在觀念上、思想上改變自己。蘇霍姆林斯基提醒我們,請記住:學生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

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會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要做到這點,必須進行教育課題研究。

(三)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1.學生為本。即尊重學生權益,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我想不厭其煩地再三重復:關心兒童的健康,是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兒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觀、智力發展、知識的鞏固性、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決于他生命的活力和精力的充沛程度。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及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2.師德為先。即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每一位教師不僅是教書者,教學過程也不是單單歸結為傳授知識,而是表現為多方面的關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審美的、社會和政治的興趣把我們教師中的每一個人都跟學生結合在一起。

3.能力為重。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突出教書育人實踐能力;研究學生,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提升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教師必須慢慢地積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

4.終身學習。學習先進教育理論,了解國內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要自覺達到教師專業標準,教師必須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身知識的大海,進行“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研究”。

(四)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人都潛藏著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等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二、教師如何開展教育科研活動

(一)思想上高度重視,充分認識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的重要性

思想上重視,就是認為教育科研很重要,有很大價值和影響而認真對待。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不僅在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也是學生精神世界的研究者,是復雜的腦力勞動過程和人的個性形成過程的研究工作者。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得力的、有經驗的教師。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種教育現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階梯。研究工作對教師來說,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測和高不可攀的東西。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每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二)行動上認真實踐,充分認識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的必要性

行動可理解為,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教育科研是教育創新的基礎,是學校教育能力發展的動力。當我們把一項工作作為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務時,我們的工作是被動的,是只能達到工作要求的最基本的內容,是淺層次的。我們應該把教育科研作為自覺的行為和有意識的活動。當我們把一項工作作為一項研究課題去完成,我們的工作是主動的、是具開發性的、是深層次的,其效果能達到最高要求,并能有所創新,有所突破。教育科研是當代教師工作的基本需求之一,是當代教師進行學習的方式之一,課題驅動,行動研究是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師職業化要求我們必須研究教育。

(三)選題上結合實際,充分體現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的實用性

選題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針對性原則,學校或教師在選題時必須根據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選題。第二,科學性原則,選題必須符合教育科學原理和教育教學發展規律,必須具有科學的價值。第三,實用性原則,課題研究的成果或解決的問題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課題的觀點和做法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和借鑒。第四,可行性原則,研究課題要從主觀、客觀所具備的條件出發,量力而行。第五,新穎性原則,選題要有一定的新意,見解要有獨到之處。

(四)研究上扎扎實實,充分認識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的科學性

篇(5)

    其一,

    是促進學校改革。

    針對教育、

    教學及管理中的問

    題,根據教育規律,尋求解決的辦法,以促進學校深化改革。其二,是提高教育

    教學質量。

    通過傳播與學習現代教育理論,

    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方法,

    借鑒先進

    的教改經驗,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其三,是發展教育理論。

    學校生動、

    鮮活的改革經驗,

    經過理性升華,

篇(6)

理解教育論文可以從兩點來把握:教育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教育研究的一種手段,教育論文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現于學術價值也表現于實踐價值,既表現于社會價值也表現于個人價值。具體來說有以下方面:

(1)通過科研論文向社會表達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的深思熟慮的觀點、意見,啟發人們關注與努力解決有關教育問題的熱情與智慧。

(2)通過科研論文與他人交流學術見解,互相爭鳴研討,促進教育學術領域的繁榮與以個人學術水平的提高。

(3)通過科研論文撰寫過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對于研究者提高整體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極其有用的。

教育論文應較系統和專門地討論與研究教育科學領域中某種現象或問題,思考和動筆都是從科學研究這個目的出發的,比一般論說文更富理論色彩和專門性。它涉及的范圍較廣,在教育科學這個遼闊的領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觀察和分析有重要價值的現象和問題。它不象一般論說文那樣,可以就具體事件議論得失,評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價值,是在于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內容上的創新意義。它比一般論說文更強調新意(即新見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點:

1.學術性

教育論文是學術成果的載體,是學術研究所形成的產品。它側重于對教育現象進行抽象地、概括地敘述或論證,其內容是系統性的、專門化的、因而,這種文體必然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它不是教育現象的外部直觀形態和過程,而是教育發展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它具有深思熟慮的學術見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雜談或社會性議論。教育論文中,某一教育現象也不象“經驗”那樣完整、具體、形象地反映著,而是按照思維的認識規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著。它致力于表現教育的本質,揭示教育的規律性。它與教育、教學經驗文章相比較,它是理論的。雖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但不敘述其細節,只是經過提煉,“抽象地反映”并上升為理論,寫成論文。教育論文如果沒有學術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論文的資格。所以,學術性是教育論文最起碼的條件。

2.科學性

教育科研的任務是要揭示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建立和豐富教育理論,使之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南。這就要求作者對傳統的教育思想、內容、方法,對引進的教育理論、經驗,都要采取“一分為二”的科學分析態度,都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能帶個人偏見,不能主觀臆斷或憑空說教。在立論上,應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切合實際的結論,即必須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指導思想,論點的提出必須以切實、準確、真實的科學依據為前提;論據,要求要在周密的觀察、調查、實驗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穎、確實有力的材料(理論材料和事實材料)作為立論的依據;論證上,應是系統的、完整的、首尾一貫的,是經過周密思考,嚴謹而富有邏輯效果的論證。它包含在內容上的充實、成熟、先進、可行;表述上的準確、明白、全面,無懈可擊,如果失去了科學性,也就不成其為教育論文。所以,我們說科學性論文的生命。

2.創造性

教育論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敢于革新陳腐的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有創新意義。能在對教育領域的現象進行觀察、調查、分析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沒有涉及的新問題;能對別人研究過的問題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論意義或實用價值的新觀點或新結論;能在綜合前人研究結果(或經驗)的基礎上加工提煉,開掘新意;能在別人爭論的課題中或出現分歧的問題上進行比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爭鳴點的基礎上,做出與已有結論不同的結論;能用新鮮的材料(事例、數據、史實、觀察所得)來證明已證明過的問題,探索新意向;能運用中外教育領域里的最新信息資料、情報,以及教育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經驗理論、概念,增強教育論文的時代色彩或現代化意識,從而提出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設想,探索新體系、新方法,開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動教育發展的新進程。所以,創造性是衡量教育論文價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標準。如果教育工作者沒有獨特的真知灼見,沒有創新,只有繼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難于深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也就是一句空話。

4.理論性

教育論文的理論性是指論文的理論色彩,即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科學觀點和有關的政策、法規,以及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分析研究教育現象和問題,形成有理論高度的論文。在具體表達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規律、教育原則的新要求;要從具體事物出發,把感性的東西,上升到理論高度來分析,做出科學的結論,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領域的現象和問題的探討論論證和表述的過程中,運用現代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學校教育管理學和專家對教育的論述以及專業性名詞術語、理論概念,并溶化或融合為論文的內容,使論文具有較濃的理論色彩。所以,理論性是教育論文深度的標志。但一定要深入淺出地表述復雜的科學道理;要用通俗簡明、生動形象的語言讓讀者感到平易能讀,平實易懂,使論文發揮交流、傳播、推廣科研成果的作用,進而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對尚未解決的問題,以新的觀點進行探討、尋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沒有探索,也就沒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貫穿教育論文始終的一條紅線。即在撰寫教育論文中,對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較復雜的現象和問題,要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層次的比較,并進行認真分析,反復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見和辦法;要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黨的教育方針為客觀指導,根據傳統教育的經驗教訓和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探索教育領域里我們還未明白還未掌握的教育教學規律,探索未來的教育教學到底是什么樣子,應當怎樣實現新的目標。此外,針對現實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總結研究成果,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確地尋找改革的突破口,尋找論證的新角度、新方法,尋找的過程,就是探索的過程。教育論文應體現出作者的探索個性(特點),探索個性越鮮明,論文越有創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寫論文的前提。

篇(7)

二: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們明確了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目的意義,其實也就給我們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學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現為對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通過研究來指導教育教學實際工作。因此,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更應注重自己的教學實際,以小的課題研究為主,做到一個課題能解決一個教學實際問題即可,切忌貪多求大。這是因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廣。

思考三: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種種不良現象

1.功利主義:今天中小學教育科研熱,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義造成的,嚴重違背了教育科研的實質。我們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門嚴肅的科學,。雖然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起點低,學術性不是很強,但其科學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現為對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通過研究來指導教育教學實際工作。一切真知來源于實踐。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實質就是通過教育科研的研究來達到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學教育科研熱,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為學校招來一塊“金字招牌”,那些參加科研工作(特別是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也大多是出于評職晉級的需要,給自己臉上貼金罷了。至于所研究的內容(課題)是否對教學有益,對學生是否有切實的意義則不太關心。只要上級能肯定,給一個什么獎,那就萬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嚴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門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導是分不開的。只要留心一點就不難看出,由于現在許多評定的項目和內容中,都有一條“科研情況”或“課題研究”情況。你想評職,沒有參加課題研究,不行!你要獲得諸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稱號,對不起,未參加課題研究,不行!這種人浮于事的現象的確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義”能不大行其道嗎?

教育科研是嚴肅的、科學的,它不能成為一個指標,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師都必須參與,因為它必定是理性的,學術性很強的東西。而我們今天的某些領導,不能正確認識其科學性和學術性,硬實要把它作為一項評定的指標,這不僅違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質,更是把它推進了“功利主義”的死胡同。

2。兩頭熱,中間冷:功利主義必然造成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兩頭熱,中間冷”。這里所說的“兩頭熱,中間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學教育科研中的課題研究方面,大家的熱情和精力都放在課題的立項、開題和結題上。這種現象在中小學教育科研中是比較普遍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簡單,應為大家所關心的并不是課題本身,而是課題的影響力,課題在上級那兒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說穿了,也就是一個“功利主義”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義、兩頭熱,中間冷的現象必然產生“泡沫學術”,在中小學教育科研熱的背后,各種“泡沫”現象層出不窮,水分沙子越摻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項目中,老師為課題的名稱的確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悅于領導,課題一旦獲得通過,便在開題、結題方面大做文章,包裝過度,大話空話不少,但對課題的實施研究過程,卻并不看重。更為甚者,對研究的過程憑空想象,造假數據,東摘西抄,胡亂拼湊,把課題越吹越大,但卻經不起實踐的檢驗。一些用巨資累起來的課題成果,不要說推廣運用,就連本校教師甚至高課題研究的老師也不敢真正把它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誰敢拿教學質量開玩笑呢?

“功利主義”傾向是產生“泡沫學術”成果的溫床,而“泡沫學術”成果的飛揚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長了“功利主義”傾向盛行的勢頭。要糾正這些現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門要強調教育科研的正確定位,進一步明確并強調教育科研是運用科學理論來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困難與問題,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揚科學精神。

思考四:對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幾點意見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態度

影響中小學教育科研順利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義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學教育科研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必須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態度。這就需要我們廣大的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努力學習,提高我們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正確認識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學的關系,多做實事,少空談,不為名利。這樣,中小學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順利的發展,也才能起到指導教學的目的。

2.切合實際,做小做實

中小學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切合實際,做小做實。作為廣大的中小學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不是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為開展課題研究而研究,我們的主要目的是解決我們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們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須要切合實際,做小做實。所謂“小”,就是我們的教育科研工作應著眼于教育教學中的具體工作,研究一個方面,解決一個問題,決不能貪多誤得。所謂“實”,就是我們的教育科研工作應該做踏踏實實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決我們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不為名、不為利。

篇(8)

教育改革呼喚教育科研,教育教學離不開教育科研。開展教育科研是興教、興校、育人的根本保證。“科研興教,科研興校”是知識經濟對基礎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一個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有了多少科研含量,在多大程度上動用了科研力量,決定了學校是否具備培養適應新世紀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的能力。

二、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將課題研究融入日常教學中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經,教育科研并非神秘莫測,高不可攀,只要善于發現,及時總結,善于思考,不斷創新,人人都可成為教育科研的主力軍。通過學習,我的觀念得到提升,科研意識得到增強,為課題實驗正常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使課題的研究工作能真正落實到實處,我在加強教師理論學習的同時,還著重要求自己將課題研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提高教師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課題研究。沒有課題,就無所謂教育科研,更談不上“科研興校”。在學好理論的同時,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勇于開拓,積極探索、大膽實驗,初步總結出了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最終達到從“學會”到“會學”、“樂學”,具有可操作性。實驗中,我還參加了各級各類大賽,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績。

三、建立共同體,形成教育科研的研究合力

在研究中,研究者之間實際上構成的是一個研究共同體,彼此進行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師的專業發展不是靠排他性競爭,而是靠“教師團隊”的成長。實際上,任何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不是教師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整個學校和社會文化滋育的結果。換言之,承擔起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的,從根本上來說,不是每一位教師,而是整個教師團隊。我認為,在課題研究中要形成如下共同體:

1.骨干教師與普通教師合作的研究共同體

骨干教師不僅對教育問題的理論見識多,也積累了教育方面的許多血養。普通教師雖然積累了不少經驗,對教育教學有感性認識,但對于如何從事研究,如何通過反思來提升自己的認識,形成“個性化的理論”,有時難免無從著手。這兩者結合將有助于課題研究的有效性。

2.學科之間教師結成研究共同體

如果圍繞某項課題開展跨學科研究活動,加強群體科研,形成研究合力,就能以實現教育科研“效果最大化、質量最優化”的目的。

3.師與生之間結成研究共同體

學生是實驗的對象,只有在學生中實驗、改革,加強研究,在改進中整合多方力量,促進課題深入發展,會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

四、認真總結,及時推廣教育經驗

篇(9)

1. 與教育科研的相識相知。2001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我,來到綠園區錦程學校,走上了神圣的講臺,開始了我的教學職業生涯。那時,學校的主導課題是《德育系列化研究》――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活動育人。要讓學生在校的每一分鐘都有所收獲。那時的我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教育科研,而且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每一天備課、講課、批改、復習、練習,已經占據了我大部分的時間,哪里還有時間搞什么科研,認為科學研究應該是科學家的事情,與我們老師有什么關系,科研意識非常單薄。

2005年,很幸運,自己在工作上扎實肯干的態度和取得的成績得到了校領導的認可,被學校任命為“教科研主任”,主抓學校的教科研工作。從那一天起,科研和我不是毫無關系了。一次現場會,改變了我對教育科研的看法,樹立了我的科研意識,讓我認識到了教育科研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那就是老牌名校――南關區樹勛小學的教育科研現場會,這次現場會給了我極大的震撼,一所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科研,教師的專業發展更離不開教科研,而且只能依靠教育科研。通過參加上級教科研單位組織的培訓,從思想認識上徹底改變了我對教育科研的看法,可以說科研意識是有了,“知道自己不知道”了。可是,什么是教科研,怎么搞教科研,仍是困惑我的難題。

2008,綠園區教科所組織參加盤石市煙筒山鎮中心小學的現場會,我恍然大悟:其實我們老師每一天做的,就是教育科學研究。在教學中發現存在的問題,然后制定整改措施,就已經是在進行科學研究了。什么是課題,問題就是課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就可以成為我們研究的課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我們研究的過程,最后得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我們寶貴的科研成果。把這些方法再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就是成果推廣。現在,我不敢說“知道自己知道”,但我愿意在教育科研這條路上不斷探索,直到實現我的理想。

2. 教育科研規劃了我的職業生涯。我曾經迷失在教育職業生涯中,日復一日的備課、講課、批改、復習、練習、考試、反饋,枯燥而乏味,毫無職業幸福感和喜悅感。是教育科研幫我樹立了人生理想,是教育科研讓我決心不再做教書匠,要做教育家,讓我對職業生涯有了規劃。

這里的“教育家”并不是對教育問題能在宏觀范圍內作出決策的專家,而是以教育活動為研究對象,結合具體教育情境能夠作出決策的研究型教師。只要我們審慎地看待自己的教學活動,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找出最佳的途徑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就是我們開展研究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就是最“樸素”的教育家。我們所處的教育情境是最佳的研究場所,學校是天然的研究實驗室,學生是親密的研究伙伴,我們置身其中可全方位地進行觀察、分析、推斷。這種有利位置使得我們對教育問題比任何人都具有發言權。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發現問題,結合實際情況尋找解決問題的可能方式與途徑,并付諸實踐予以驗證,我們因此具有了“理論研究者”與“實踐操作者”的雙重身份。在實踐活動中提升的正確理論最具有指導性,由這樣的理論指導下的實踐也最具有目的性。這樣,每天上課不再是單調范圍的義務,而變成了一種樂趣。就在這樣的樂趣中,每一天我都在不斷進步。

二、教育科研助推我專業化成長

教師是職業,更是專業。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就是每一位教師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是教師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的過程。教師要真正成為一個專業人員,就需要把握好職業角色,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逐漸成長為成熟的專業人員。

我是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現代文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我曾經做過一個小課題研究,研究現代文閱讀的答題技巧是在七年級講效果好,還是在八年級講效果好。經過實踐,結論是,學生在七年級的時候,剛剛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此時應該讓他們逐漸適應初中考試的各種題型,在八年級的時候講現代文閱讀的技巧,學生容易接受,對于他們的成績提高很有幫助。又經過不斷的摸索,我發現,與其把現代文閱讀做專題講,不如把每一個知識點分解到每一堂課中,學生更容易輕松掌握,還不會覺得枯燥。學生們每進步一點,都會讓我歡欣鼓舞,我也不自覺地陶醉在教學研究的天地中。這一切,我都要感謝教育科研。

篇(10)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引領教師參加教育研究,推動“科研興校”,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如火如荼的新課改,呼喚研究型教師和研究型學校的涌現,中小學如何開展教育科研是急需探討的課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發達國家中小學教育研究的改革經驗,可以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提供借鑒和啟示。

一、倡導教師參加科研

20世紀初,歐美國家的“教育科學化運動”(theMovementinEducationScience)促使教師開始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教育問題,人們也逐漸重視教師的科研能力,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家斯騰豪斯呼吁“教師成為研究者”以后,美國教育界對教師的職能重新加以確定,認為教師不僅是知識“搬運工”,更重要的是最偉大的理論家和研究者。1960年-1970年,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賀拉斯曼——林肯”研究所的勒溫(lewin.k)、米勒(Mier.A)等人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幫助中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策略”,引導教師觀察和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的變化,及時獲取學生和家長的反饋意見,改善教學效果。這項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功,發展成為“計劃——行動——觀察——評價——再計劃……”的教育行動模式,積極推動中小學教師參加教育研究,這種模式迅速在全美中小學流傳開來。后來,歐美國家的教育管理者認識到,中小學教師應該在教育學術界的引領下從事研究,教育研究也應該從大學、實驗室轉移到中小教室和社區中去。

1985年,由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制定的《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該計劃希望從1985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到2061年再次接近地球時,能使美國科技教育達到世界最高水平,確保美國科技超級大國的地位,這項計劃覆蓋全美范圍內的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的科學教育改革,“它是美國進行科學教育改革的主要項目,也是一個最早由中小學教師、大學教師和中小學家長共同參與的校改項目。”作為實施該計劃的一個措施,美國科學家委員會編著了《科學普及資源》(ResourceforScienceLiteracy)、《科學普及設計》(DesignforScienceLiteracy)等教材,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科學素質,指導教師專業發展和進行課程改革等等;2002年美國通過了35年來聯邦政府教育政策最為重大的改革:《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與此相應;美國教育部公布2002-2007年的教育部戰略目標(Objevtives),其中戰略目標二規定,“支持教師在基于研究的教學工作中獲得專業發展”、“關注于基于研究的教學實踐”、“為新教師開展基于研究的引導和咨詢項目”。20世紀70年代,日本教育界針對中小學教學方法的死板,教師滿足單純的傳授書本知識,忽視教育科研的弊病,呼吁中小學重視教育研究。為此,日本《教育公務員特別法》明確規定:“教育公務員為完成其職責,必須不斷地進行教育研究和提高修養”。2000年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在“教育改革國民會議”通過2l世紀教育新生計劃,強調“加強對教育研究能力欠缺教師的嚴格管理(使之離開講壇)”。英國在2002年教育法中,也對教師的教育研究提出要求,規定合格的教師必須“參與或完成制定的教學研究項目或培訓課程。”前蘇聯教育科學院院長M.N.康達科夫也認為,千百萬中小學教師是補充教育家和學者隊伍的重要源泉。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是整個教育科學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俄羅斯聯邦教育部在《2000-2005年俄羅斯聯邦教育發展綱要》,中,要求政府加強對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的鼓勵和支持,提高俄羅斯國民教育系統的國際威望。

二、中小學教育科研管理的制度化

20世紀50年代以后,歐美等發達國家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趨向于規范化、制度化,已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組織體系和保障機制,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英、美國家中小學設立學科教學研究室、法國成立中小學教學研究委員會,學校為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提供經費、人員等支持。日本在中小學成立單科性質的研究會,鼓勵教師進行課程設計,學科開發、開展教學實驗等等,探討教學、學校發展的問題。此外,中小學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成立各種教育領域的研究組織,諸如成立學生生活指導研究委員會、現代化教學手段研究小組之類,教師分工研究課題,共同發表成果,日本將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成果納入教師考核和評價體系中,進一步刺激教師教育科研的積極性。

前蘇聯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也頗具特色,前蘇聯教育科研管理機構主要是校務委員會和教學方法委員會,《蘇聯普通教育學校暫行條例》強調中小學教育研究管理的規范化,“為了發展和完善教育過程,提高教師和指導者的職業能力和創造能力,學校應當成立教學法委員會,教學法委員會的職能之一是組織人員進修,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主動性,推廣先進經驗。”另一方面,校務委員會必須充分發揮其管理職責,“支持社會完善和發展青年教學和教育的主動精神、教師的創造性探索和實驗性工作;確定學校與科研機構、生產單位、合作社組織、自愿協會、創造協會以及國家和社會其他機構的合作途徑,以便為學生多方面發展和教師的創造性工作創造必要的條件。”20世紀90年代以后,俄羅斯聯邦教育部制定2010年俄羅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構想,進一步加強普通教育系統中教育機構與團體的科研、實驗、設計管理與協調的機制,“落實普通教育系統中教育與科研工作方面的國家干部政策。”

1994年由美國國會審議通過,克林頓總統簽署和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其中第九條規定教育部設立“教育研究和改進辦公室”,加強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管理、推廣和資助,提供教育研究培訓項目,提高大多數美國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使之達到全國教育目標。另外,美國許多州、學區和學校建立獨立于教育行政管理機構以外的地方教育理事會,在學區和學校科研管理上,地方學校理事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學校理事會的職責是加強教師科研管理、—提高中小學教師參加課程開發、設計的能力。此外,還承擔師資培訓、教育經費預算和學校改革等重大問題。

歐美國家非常注重校長對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和領導作用,德國認為校長必須是教育與教學專家。英國規定中學校長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引領教師參與課程編制、教學管理和科研工作。美國教育學者珊娜·斯蒂格鮑爾將美國中小學校長的職責歸結為三條:一是確定學校目標;二是組織教學工作,“即對教學提出要求,制定目標、研究方法,保證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三是領導改革,校長要學習如何創新,吸取對改革的意見,與教師合作開展校改實驗,預測教師需求,給予教師滿足。在《美國教育部——2002-2007年戰略規劃》中,教育部將通過ESEA的TileII項目,鼓勵發展創造性培訓模式,提高中學校長的教育科研管理能力,支持現任校長的專業發展。

校長在學校管理和改革發展中扮演關鍵的角色,中小學校長在學校教育科研管理中發揮示范和引領的作用,恰如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興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三、中小學教育研究加強與大學或其他教育科研機構的合作

20世紀80年代以后,“教師專業化”成為世界許多國家關注的中心和焦點之一。世界“教師專業化運動”推動了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蓬勃發展,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科研能力是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重點。1990年、1995年,霍姆斯小組發表了關于改革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新報告《明日之學校》(Tomorrow''''sSchool)和《明日之教育學院》(Tomorrow''''sSchoolEducation),將大學教育學院與中小學聯合起來;《建立類似于醫學行業中教學醫院的專業發展學校》(簡稱PDS學校,改變以往大學教育學院或師范學院與中小學教學互相脫節的狀況,更好地適應社會和學生發展的需要。中小學與大學教育,研究機構在課程設計、教材編制、師資培訓等方面加強科研合作,整體提高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水平,提升教師素質,使新任教師和.成熟教師都能在教育研究方面得到進一步成長。PDS學校的創建,在中小學與大學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給大學實習生、大學和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的發展都帶來了益處,是教師教育多方面“共贏的”好模式。目前,美國全國教育協會(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正在建立PDS學校網絡,并且為PDS學校制定了一些條例以規范其健康發展。2000年,美國幾乎每一個州都有1000多所教師專業發展學校,中小學成為教師科研和工作的共同體,中小學教師、教育管理人員和大學教授形成伙伴關系,共同有效地改革教學。

2001年日本政府實施教育新生計劃,將教育改革作為最重要的國策,為了實現“學校變好、教育變樣”的目標,日本政府加強大學與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合作,努力克服整齊劃一的弊病,引進發展個性的教育體系,2002年日本通過修改的《學校教育法》,其中政府財政預算投入17億日元,促進大學、學會、協會、研究機構與學校教學的合作,創造能使多樣的個性和能力充分發展的教育體系。

20世紀70年代,英法等歐洲國家針對中小學教師教育理論學習與實踐相脫節的詬病,從學校需要出發,以學校為基地開展教研工作,強調大學、師范學院和其他教育機構的伙伴關系(partnership)。20世紀80年代隨著教師專業化運動不斷發展,英國、德國、荷蘭等國家廣泛接受和實施“以學校為中心”的大學與中小學一體化的校本教研模式。

1989年,法國教育預測專家、巴黎諾兒馬學派的著名教授費朗西斯科·瓦尼斯科博士在重要著作《七千萬中小學生——學習的歐洲》一書中,設想未來五種教學模式,其中“學術型學校模式”倡導將大學學術型研究引進中小學教育科研,鼓勵教師參加教學研究,培養學者型的教師。目前英、法國家已經開始探索實驗。

四、改革師資培訓制度重視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

20世紀80年代以來,掀起了世界范圍內師范教育改革的,從“師范教育”走向“教師教育”,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教師培養的開放性、多元化,更注重教師科研能力提高,是發達國家師資培訓制度改革的重點。

美國國家教師職業委員會(NBPTS)是獨立的、非贏利的組織,指導委員會包括州長、眾議員、高級教育官員,以及社區組織和企業界代表,國家教師職業委員會提交五個核心建議,其中第四條是教師應系統地思考自己的教學實踐并從經驗中學習;第五條,教師應成為學習型組織成員。1995年,北卡羅萊那州州長吉姆·漢特和國家教師職業委員會發起了國家教師資格證制度,專門頒發證書給有委員會認可的優秀教師,借以鼓勵教師參加教學和科研的積極性,克林頓政府專門撥款獎勵,并提出10年內全國10萬名教師獲此殊榮,達到平均每所學校都有1名獲得國家教師資格證書的教師。

2000年美國聯邦政府教育項目“艾森豪威爾專業發展計劃”,對各州和地方實行績效撥款,推動師范教育改革,建立專業發展的高標準,提高教師質量,使之具有獨立的教育科研能力。《美國教育部2002-2007年戰略規劃》中要求提高教師和校長的素質,“我們將于各州、各高等教育機構以及各認證機構通力合作,極大地提高教師職前培養項目的質量。我們將推動開展情景閱讀教學培訓以及其他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法”。

美國不斷提高教師的學術和學歷水平,美國中小學教師一般都具有學士學位。哥倫比亞特區規定高書教師必須具備碩士以上學位,鼓勵教師成為學者、教學者、交往者和決策者。美國務州教育部門經常組織講座和科研活動,不少學校對終身教師提供學術假期,促進教師參加進修活動。

2001年日本國會審議通過教育改革六項法案,其中以培養“教育專家”為目標,提高師資質量被列為教育改革的戰略重點,日本文部科學省根據國會議案,進一步落實措施,改善教師資格制度,建立新的教師研修制度,加強教師的社會體驗學習;實行優秀教師的表彰和加薪制度;加強對教育科研能力欠缺的教師的嚴格管理。從2001年起,日本教育研究生院實行教師休假研修制度,支持鼓勵教師自發性的培訓活動。日本教育科研機構遍布全國,都、道、府、縣共建立近千個教育研究團體,中小學教師是這些團體的骨干。法國和意大利非常重視中學教師的教育學素養,法國要求中學教師獲取教育學學士學位,意大利要求教師具有博士學位,一般是教育博士。

五、重視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上一篇: 疾控科實習自我報告 下一篇: 安全教育知識競賽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婷婷在线视频这里都是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 亚洲国产日韩不卡综合 | 亚洲国产午夜站香蕉 |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网 | 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