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章節知識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8 14:50: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中地理章節知識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初中地理章節知識點

篇(1)

關鍵詞:

新課改;初中地理;探討

在初中課堂教學中,地理屬于一門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比如,趣味性、實用性。更重要的是,在整個讀書生涯中,地理對初中學生自身的發展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同時,和其他學科相比,地理學科知識點更為復雜化,內容抽象,學生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使學生逐漸對該學科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為此,需要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創設有利的教學情境,充分展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重要的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一、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新教材特點,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比如,在學習《歐洲》這章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觀察課文中歐洲的大體形式構造圖,讓學生對此有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采用游戲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他們找出歐洲的不同國家以及分布狀況,準確了解歐洲主要國家的大置。在學生對該章節知識產生興趣,大致了解歐洲地圖形狀之后,教師可以進入下階段的教學,綜合分析歐洲各個國家的自然狀況、經濟狀況。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也能在堅持“循序漸進”原則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的知識點,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二、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繪圖習慣

從某種意義上說,繪圖是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的關鍵所在,學生在親自動手繪制簡圖的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所繪制地圖中包含的地理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欄目,來引導學生自己繪圖、解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為培養的良好繪圖習慣做好鋪墊。同時,教師在講解不同章節知識的時候,要多在黑板上繪制相關的簡略地圖、示意圖,并要求學生也要自己動手畫畫,長此以往,學生在不需要教師引導下,自己也可以根據相關提示準確繪制出對應的示意圖。比如,在學習《地球運動》章節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學生描圖、繪圖、圖文互解等融為一體的教學形式。通過親自繪制簡化地圖、地球公轉示意圖,能夠加深學生對地球運動相關知識的理解,優化他們已有的地理知識結構網絡體系,他們也能從中發現一些地理規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逐漸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創新能力,使他們逐漸對地理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增強信心。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工具,注重課堂導入過程

在新時代下,隨著社會科技日益發展,多媒體輔助工具被廣泛應用到課堂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工具,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優化已有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比如,在學習《雨的形成》這章節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章節內容,制作一個Flash的動畫,把雨的形成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觀看對應的視頻。這樣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識點,掌握相關章節的內容,也能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各種自然現象。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課堂導入過程引起重視,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亞洲板塊》教學中,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先給學生播放一段周杰倫的流行歌曲《愛在西元前》。在學生欣賞完該曲之后,可以歌詞內容設置對應的開場白,引入本堂課的教學內容,還能讓學生感覺到學習地理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活躍課堂氣氛。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下,優化初中地理教學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轉換師生在教學中的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初中地理教學現狀,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它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提高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自主探討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以此,使新時期初中地理教學能夠滿足新課標提出的客觀要求,使初中教育事業步入更高的發展階段,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篇(2)

微課是一種新型教學資源,技術上符合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它堅持短小精悍的課程單元,以突出重難點為優勢,能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中地理運用微課進行教學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激發學生的興趣,開闊視野,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微課作為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補充,非常有利于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深入學習和探究。本文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實踐出發,探討如何有效運用微課教學進行初中地理教學。

一、合理有效導入微課,激發學生興趣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因為知識性較強以及有明顯的教育意義,所以逐漸對地理產生厭學的感覺,使得學習效率明顯地下降,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往在進行地理教學時,一般采用填鴨式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師最多使用多媒體將課本中需要展示的圖片以及文字以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局限性較大,不能總結重難點,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抓住重點,也不利于教師專業性的體現。而微課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象,通過將課本中的重難點用地理專業的形式展現出來,不但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與時俱進的新鮮感,還可以啟發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地理知識,通過趣味性的教學不斷地擴充學生的知識網,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微課還可以通過動畫表現出復雜的地理現象,相較于教師的講解來說,這種表現方法更容易讓學生理解。例如,在講解如何治理黃河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主要治理方法以圖片的形式通過微課表現出來,還可以適當地制作治理黃河的小視頻,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進而達到教學目的。

二、精益求精,整合章節知識

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微課將教學內容進行濃縮,通過微課將濃縮的精華展現出來,這樣既不會顯得課堂內容較為空洞,教學資料較為膚淺,還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所以,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地看待微課,深度地挖掘微課的優點,在設計的過程中還要突出教學的重點。例如:在進行內力作用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微課的設計思路固定在地殼以及變質的方面,收集更多的關于內力的知識以及圖片,然后制作成微課的形式,所有內容需要限制在10分鐘之內,這樣才有利于塑造地理微課的形象,進而提高教學質量。運用微課的主要作用就是及時并且充分地整合整節課堂的知識,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路更加清晰,有利于學生的自我歸納。在平常的復習過程中運用微課,可將所W的知識重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同時還可以感受到微課的力量,進而更加有興趣地學習。

三、凸顯重難點,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地理部分重難點問題有著較強的抽象性,如果依然借助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讓學生及時了解,且影響到了學生學習的信心;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將一些比較生動形象的微課給加入到教學活動中,促使課堂氣氛活躍,增強感染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時,要引導學生掌握“等降水量線”的概念。學生通過對課本內容的閱讀可能僅僅形成了模糊印象。此時教師出于對多種降水形式的考慮(包括雨、雪等),應通過短視頻、圖片資料以及Flas等微課形式,向學生展示南北方的降水情況,引導學生進行對比,以“為何會形成這種降水差異”為引入點,對降水的影響因素以及其他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深入分析。再如以地球運動為例,本章節的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年齡較小,很難理解地球運動,因此,就可以借助于地球運動的Flas制作微課,地球運動到公轉軌道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時,對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晝夜長短以及光熱等方面的知識詳細講解;采取這樣的教學模式,更加地生動和形象,課堂氣氛活躍,知識難度降低,學生思維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激發,加深了知識的學習和記憶。

篇(3)

新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掌握基礎的地理知識,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義務教育地理學科對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要求如下:

①掌握地球與地圖基本知識,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認識人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

②了解家鄉、中國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鄉與祖國、中國與世界的聯系。

③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④掌握閱讀和使用地球儀、地圖的基本技能;掌握獲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圖像等形式表達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簡單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等技能。

目前的現狀是,初中地理是簡單的概括和總結,更多的是解決“是什么”而不是“為什么”的問題。可以這樣說,初中地理教學是為學生了解掌握地理知識、地理環境、地理事物打開了一扇色彩斑斕的“窗戶”,提供了了解身邊和外部世界的一把多功能的“鑰匙”。在初中地理教學實踐中,需要師生花費足夠時間和精力來實現“學科滲透”,或利用數、理知識對所涉及的地理現象加以探究性學習,與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有出入的。有些探究性內容和形式無法通過課程標準體現出來,有的甚至未做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問題就出來了:哪些問題值得嘗試,哪些問題點到為止?可以嘗試探究的章節或某知識點又如何安排時間?是否會影響教學進度,浪費教學時間?

文科知識的適時滲透,對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欲望,意義重大。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經常碰到諸如天氣、氣候、季風、降水、太陽高度、時區、區時等地理問題。在講授以上知識點時,利用物理學、數學的思維和知識進行講解,無疑對理解知識點有所幫助。然而,初中地理課堂上過多地涉及理科的知識是不切實際的。一方面,初中學生是在理科知識相對滯后,充其量是在同步的情況下開始了地理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即使是用剛剛學到的理科知識“現買現賣”,這對于學生理解、解釋地理現象,未必會有理想的教學效果。正如有的高中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把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內容講得像幾何課,把大氣的水平運動講得像物理的力學課,這對于地理知識剛剛入門的初中生來說是不適宜的。

我在教學中發現,文科知識(歷史、文學、政治、宗教等)在地理課堂中的適量、適時滲透,能夠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要求上,得到一定的補償,同時豐富了地理課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地理學科知識更好地遷延和被吸收。

在地域遼闊的亞洲,特殊的地理環境,悠久的文化孕育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國,一是源于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古中國,二是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三是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古巴比倫。在講述完亞洲位置、地形后,我適時地引入學生比較熟悉的四大文明古國的內容,以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環境(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理解地理環境對區域人文、經濟的影響。我引導學生從地形、緯度位置、河流等方面分析亞洲三大古代文明發祥地的共性。課堂上學生們反應迅速,思維活躍。同時我補充位于非洲尼羅河三角洲的古埃及文明,通過精美圖片展示,讓學生形成相鄰學科完整的知識體系,也為講述非洲打下了伏筆。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加強人文科學素質培養,利用相近學科,尤其是文科知識來實現地理課堂的學科滲透,設計符合學生知識結構與特點的探究興趣點來組織教學,是非常重要的。

篇(4)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287-02

初中地理的傳統教學模式單一,強調記憶與背誦,學生學習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考試成績,學習情感體驗較差,沒有體現對學生地理思維的培養。長期處于這種學習狀態,會導致厭惡地理學習。思維導圖又叫腦圖,是一種利用圖像促進思考的思維輔助工具。思維具有發散性,能將大信息量、結構復雜的內容用圖形表示出來。思維導圖的應用特點與初中地理知識內容總體特征相切合,在初中地理學習中運用思維導圖,有利于學生從繁多的知識點中找到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系,培養學生地理學習思維,幫助理解記憶,提高學習效。

1.思維導圖的創造與發展

思維導圖由英國著名教育家東尼?伯贊提出,又稱腦圖、靈感觸發圖、樹枝圖或思維地圖,是一種高效的思維輔助工具,廣泛應用于思考、記憶、學習等領域。思維導圖是利用一個中關鍵詞以輻射的形式鏈接所有相關的文字、任務或想法,各級主體以相互隸屬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思維導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傳入我國,最初的教學應用目的是幫助學困生進行轉化的,經過三十余年的本土化發展,思維導圖由原來"圖像記憶"與"自由發散聯想"轉化為"理解性記憶"與"結構化思考",融入結構化思考、邏輯化思考、辯證思考、拓展思考等思考方式,使其更加適合學科教學。

2.思維導圖的應用原則

2.1 注重學習情感體驗。思維導圖需要制作者具有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與良好的從屬關系概念,學生在剛剛接觸思維導圖是難免出現從屬關系顛倒、關鍵詞漏落或錯誤、記憶混亂等問題。教師要耐心指導,不斷對學生進行正面暗示,告誡學生不能急躁,對學生的錯誤給予糾正與鼓勵,讓學生始終在愉悅、輕松、自信的心理環境中運用思維導圖學習,避免情緒造成思維干擾。

2.2 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思維導圖的運用目的是通過層級圖,讓學生認識到知識點之間的緊密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知識網絡。例如在學習《天氣與氣候》一章節,以氣候為中心關鍵詞構建思維導圖,天氣及各種詳細氣候是次級關鍵詞,詳細天氣及各種氣候特點、主要分布地區是三級關鍵詞,以此類推,保證所有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表示在同一張思維導圖上,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2.3 尊重個性,因材施教。受家庭教育、成長環境、性別差異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每個人的思維都不完全相同。同一知識體系可以用不同中央關鍵詞的思維導圖表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思維上的差異,在教學態度上對所有同學一視同仁,在教學手段上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特點與發展需求調整教學方式。

3.思維導圖的運用方式

3.1 利用思維導圖優化教學結構。傳統地理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看重知識要點分析,忽略了知識的結構性與整體性。初中地理有著大量的抽象知識點與需要記憶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關鍵詞的形式,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用不同顏色、符號組合表現出來,將知識點整理歸類。通過展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思考,活躍學生思維,讓學生掌握高效地地理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3.2 利用思維導圖構建完整知識體系。學生在構建思維導圖時需要考慮所有與中央關鍵詞有關的知識內容或要點,并且要進一步完善次級關鍵詞,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時通過分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學生進行知識梳理,構建完整知識體系。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利用好思維導圖,可在新課開始前給出一個中央關鍵詞,讓學生通過學習完善思維導圖,以結構化、邏輯化的圖形代替筆記,最后通過回顧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建立完整知識體系。

3.3 利用思維導圖提高復習效率。思維導圖的一大作用就是幫助記憶,學生可以通過回顧關鍵詞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串聯記憶,提高復習效率。例如在復習《北方地區》一章節,書本知識點較為分散,不利于集中復習,在繪制思維導圖時以北方地區為中央關鍵詞,以自然特征及農業、政治經濟與文化、區域建設的及未來發展三個方面為次級關鍵詞進行展開。先自己盡可能地回憶更多知識點,再查看教材或筆記進行完善、補充與細化,最后補充復習要點與拓展內容,最終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思維導圖的繪制過程即復習過程,學生通過關鍵詞記憶代替長篇知識要點記憶,實現高效復習的目的。

3.4 運用思維導圖拓展學生思維。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思考方式,具有發散性,將思維導圖運用到教學中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在新課講授完畢后,教師可給出一個中央關鍵詞,讓學生自由思考與中央關鍵詞的地理知識,以頭腦風暴式教學激發學生思維。同時思維導圖本身具有豐富圖形、顏色及鏈接,學生能通過鏈接迅速思考關鍵詞之間的聯系,這種思維是跳躍性的,長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能有效開發學生思維潛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

結語:思維導圖的本質是通過一定規則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時要著重強調知識內在的固定邏輯結構。將思維導圖應用到初中地理教學中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思維導圖在教學領域還不完全成熟,但其廣泛應用前景是可以預見的,教師在實際應用中要不斷探索,揚長避短,最大程度地其在教學中的積極的作用。

篇(5)

地理學科雖然是一門自然科學,但是地理知識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實用性很強。特別在人類日益污染環境的情況下,學習地理知識能夠提高學生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能更好地保護好環境。為了使學生能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識,筆者在此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互動合作”教學方式的建構與優化。

一、提出問題促“互動合作”教學

我們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總能發現一種現象:初中地理是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可是為什么學生在聽課時,興趣激發不出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很少。在章節教學任務結束后,也沒有進行一兩次課堂合作互動。所以,筆者認為,應該要以問題來促“互動合作”教學,迫使學生在問題的帶動下進行互動合作。例如在講授“氣候”的知識點時,我結合以前所學的知識,提出下列問題:喜馬拉雅山處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是什么原因導致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由以前的8848.43米降為8844.43米呢?同時要求學生前后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此問題的提出在學生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他們結合地殼運動和氣候的知識點,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互動合作”的教學現象出現了,學生在討論中團結合作,資源共享,共同尋找正確的答案,凝聚了大家的智慧。經過討論后,大家認為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為什么會下降,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①測量的技術有限,所以出現了誤差;②地殼運動導致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下降;③全球氣候變暖,珠穆朗瑪峰頂端的冰雪融化,致使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降低。所以說通過提問能夠讓學生以討論交流的方法相互學習、交換看法,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開展活動促“互動合作”教學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學內容都可以通過活動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學生在活動中能與課本知識“近距離”地接觸,能去親身體驗活動所帶來的快樂,能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的授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我國黃土高原的地形面貌、水土流失嚴重等知識點。我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大組,要求這四組的學生熟悉教材上的內容,然后每組把這一章節的內容通過戲劇或小品的形式呈現出來,由學生扮演戲劇中的角色。這樣貼近生活的表演,為學生創造了一定的生活教育情境,有效地帶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情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獲得身體、心靈的解放和自我發展,有效地展開了學生的互動學習策略。

三、結合生活促“互動合作”教學

地理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從我們的生活中發掘出和地理知識相關的現象,使它們“進入課堂”,引導學生“互動合作”,以助于地理知識的識記和理解。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中的第二節《氣候》,在講解這一節內容時,我要求學生結合南安市的氣候特點,特別是結合南安市2014年上半年的天氣狀況,然后再思考:我國氣候多樣,季風顯著這個特點在我們南安市的氣候上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當這個問題提出來之后,學生能很快地回憶起南安市2014年上半年的天氣――3、4月份細雨綿綿,多日不見陽光。然后再給他復習原有的知識點七年級上冊第三章《天氣與氣候》,學生就能理解季風是指一年內盛行風向隨季節而發生明顯變化的風。所以說,地理教師只要能結合當地人們的生活現狀,善于發掘出生活現象與地理知識的相關點,引導學生以互動合作的形式去思考這些現象,分析探究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必能使學生感悟地理知識,學習地理。

四、建立“互動合作”教學總體構架

篇(6)

1.出現于初中課本

在高中教材中再強化的洋流的名稱、分類、方位、流向、成因、性質和分布規律。該部分教學內容中洋流的分布規律模式圖和相關的分布規律的描述在湘教版新教材中被設計成教學的活動內容;洋流的成因分類和性質分類的定性描述和相關地理典型案例的分析說明被徹底刪除;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中的氣候、對海洋生物、對海洋航運、對海洋環境的影響部分內容或被設計成活動內容或被刪除。

2.初中教材中知識點呈現比較明顯

但作為重點但不夠詳細的內容如氣候的成因、特征、分布規律等。在人教版的第一套教材里氣候的該部分內容以小號字一覽表的形式呈現;到了人教版第二套教材時,相關的內容被重新編排,該章節中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內容即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酸雨被獨立成節;而現用的湘教版地理1則直接刪除了全球氣候分布規律和成因的內容。

相關的內容還有很多,諸如:各自然帶的景觀、各洲各國的輪廓和海陸分布、陸地自然帶對應的典型的植被動物和土壤等等。無論是從學生自主學習理解相關知識、徹底貫徹高中地理學習的人地關系這一條主線,還是從近幾年高考命題立意和趨向來看,這些內容都不應該成為被冷落的,甚至被刪除的知識點,即所謂的知識“冷點”。同時,這樣的問題也給高中地理教師帶來了不小困惑,新時期的地理教學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還必須改革教法,雖說新教材的著眼點是學生而不是老師,實際上卻對地理教師尤其是已經教學方式完成轉型甚至定型的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對于上述的一些問題,筆者作了以下思考:這些內容之所以成為知識“冷點”,其原因有二,一是前幾年一直強調的會考的復習導向所致,二是教材不斷變更和重新編排。浙江已經開始自主命題高考文綜試卷,而學生依然使用湘教版教材,近年來,我們習慣了僅取用高中兩冊或三冊課本文字和高中地理圖冊范圍內的高考命題和復習,而忽視了要爬高中這道坡,必須先過初中這條河,完整的中學地理知識應該是段落文字,課文圖表和彩圖冊三位一體有機組合的知識體系。從職業的角度反思,學生由于上述原因所致的缺憾又何嘗不是教師教學工作的“歉收”。基于此,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素養,提高學生應變能力,拓展解題思路,在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形勢下,筆者認為:傾斜于某些“冷點”內容的傳授和講解并與初中教材相關章節呼應、互補、合成提高是高中地理教學刻不容緩的任務。以下輔以初、高中地理對應的相關內容作例來說明:

例1 回答下列城市新建工業區布局的最佳方位及依據,1倫敦,2孟買。答案:1東方或者東北方向;因為該市位于北半球西風帶,常年盛行西風或西南風,工業區應該布局在盛行風的下風方向。2西北或東南方向;因為該市冬季吹東北風夏季吹西南風,工業區應位于與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

例2 為什么紅海是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區?答案:1)紅海常年副高控制,多下沉氣流,氣候炎熱干燥,蒸發大;2)周邊多熱帶沙漠缺乏地表徑流注入;3)海區較封閉,與大洋水體交換弱。

篇(7)

2初中地理多媒體教學要把握好“靈活性、實用性、重點性”

在初中地理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僅僅憑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不夠的,畢竟學生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多媒體教學模式、黑板教學模式與教師教學模式的協調,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的提升具備重要影響。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初中課堂實踐過程中,我看到有些教師并不能利用好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實際上多媒體教學模式的開展需要教師做好高質量課件的制作工作,比如地理章節所需要的圖片、音頻等。這需要教師按照自己的教學模式與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展開協調,協調的最終結果是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初中課堂知識。在高質量課件的制作過程中,我也經常汲取其他優秀教師的制作模式,加以改造,變成適合我班學生的教學課件。在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過程中,要注重其“實用性”,也就是不能嘩眾取寵,要選擇符合地理章節知識的圖片、動畫,避免對學生的注意力的分散。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好自身的教育角色與課件應用角色。歸根究底課件只是作為一種教學的輔助手段,它的制作和使用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所以我們不能本末倒置,重形式輕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明確多媒體的應用角色,實際上無論是黑板教學還是多媒體教學,都是我們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工具,包括我自己都不是教學的主體,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才是教學主體。

篇(8)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9-002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16

情境教學,方法如其名,以創設情境為主,構造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教學環境,并靈活運用四周現有的資源創設情境,引起學生身臨其境之感,通過切身的直觀感覺,正確認識廣闊復雜的地理現象和他們形成的諸多相關地理知識。情境教學法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從而能引起學生對地理知識探索的欲望,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教師通過教學情境可以幫助學生與環境交流,勾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感情共鳴,促使學生在自主自愿的心態下學習,從而就能在最大限度上提高教學效率。

一、利用多媒體進行情境創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在初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情境教學常有渲染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效用,因此,教師往往將情境創設運用于課堂導入中。在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歌曲以及視頻等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入課堂教學。

以人教版八年級地理的一個章節“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例,我在課堂導入之時利用多媒體播放了《愛我中華》這首歌,并且帶領學生一起唱。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伊始便被調動起來。在唱了一遍這首歌之后,學生興致高昂。于是,我趁機詢問學生:這首歌的歌詞傳遞給了我們什么信息?學生回答:我國有56個民族。接著,我繼續詢問:那你們知道這56個民族是怎么分布的嗎?你們了解的民族有哪些?陸續有學生回答,傣族、苗族、潑水節等等,并對其他民族的知識表現出好奇心。這樣,我由此引入了這一章節的教學內容,使得學生在興奮的情況下進入課堂學習,注意力持久且高度集中,教學效果極好。

二、利用活動進行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熱情

教學活動可以將學生從枯燥乏味的教學中給解救出來,讓學生積極參與的同時,增加對初中地理的認識,同時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能夠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地理知識,在對不解處產生疑問時投入身心于課堂學習當中。

例如,在對章節“中國的自然資源”中第三節“水資源”進行教學時,我在進入課堂時就邊拿著一瓶水邊問學生:“同學們,你們今天喝水了嗎?現在我手中的一瓶水是500ml,我只用了一塊錢便買到了它,可是你們知不知道在我國的沙漠地區它可是比石油還貴啊!”學生驚呼,紛紛討論水怎么會這么貴,他們那兒十分缺水嗎?我接著說道:“在甘肅陜西的一些地區,我們的許多同胞一生只洗兩次澡,你們知道是哪兩次嗎?”學生積極發言,有的學生說出生一次,去世一次;有的學生說出生一次,結婚一次,我肯定了后者后,學生紛紛表示不可思議,對此產生極大的好奇心,七嘴八舌的詢問原因。于是,我讓他們在接下來的課堂講解中找出問題的答案,從而引出了水資源的講解。

三、利用問題來進行情境創設,調動學生的思維

初中生大都涉世未深,對課堂之外的世界有著無比的好奇,并且常常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問為什么。這種品質正是學習所需要的,教師需要將其合理運用于初中地理教學當中,開發思維,積極轉動腦筋,從各方面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素養。

初中生時常有著自負的心態,對知識僅有皮毛了解時便不再繼續探索。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問題進行情境創設,在讓學生從更多方面認識知識點的同時,調動思維,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例如,進行海拔與氣溫問題的探討時,學生只知道海拔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并認為就此便可求出氣溫。由此,我對問題進行拓展,讓學生在看著山的示意圖的情況下用最簡單的辦法求出山的高度。學生感到為難,而我趁此將海拔與氣溫的知識運用其中,以此為引子教會學生舉一反三。

四、利用鼓勵進行情境創設,給予學生學習信心

無論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否優秀,每一個學生都需要鼓勵,都需要有進行下去的信心。在初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許多學生常常因為記憶不佳或者對知識點難以理解而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喪失繼續學習的信心。而此時此刻,教師就需要擔當起鼓勵學生的任務,利用激勵性的評價創設情境,給予學生學習信心,讓學生從頭到尾都“動”起來,全身心投入到地理的學習當中去。

例如,在教學“地球的運動”部分內容時,雖然內容簡單,但是許多學生還是難以理解其中的知識要點――經線和緯線。教師這時候不能加以苛責,而是應該以微笑面對學生,消除學生膽怯的心理,并細心耐心地給不了解的學生講解,營造一種輕松積極向上的氛圍,鼓勵學生堅持不懈的繼續學習。對于努力刻苦但是學習效果不太明顯的學生,教師則因在幫他解決困惑的問題之后,帶領其他同學給他鼓勵與贊賞。教師為人師表,所起的帶頭作用的效果非常明顯,將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安慰,從而可使學生充滿信心地進行初中地理的學習。

情景教學將為初中地理的課堂教學帶來春天,它的靈活易變正適合于初中地理教學內容,給學生全新感受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探索欲望。在創設的情境之下,學生親身感知地理,對初中地理重、難點的理解程度將更上一層樓,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聯想能力,還利于課堂的教學與學生的可持續學習。當然,其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因此,作為地理教師,我們要持之以恒,不斷探索創新,給學生最優質的地理教學。

篇(9)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3)01(a)-0114-01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學科,人類不同時期的活動,是學科建立和發展的基礎,自然學科都離不開實踐活動。高中地理知識的學習,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離不開實踐,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學生將感性知識升華為理性認識,通過社會實踐聯系在腦中構筑地理知識體系。在新舊知識的碰撞中,激起地理思維靈感。但是,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高一階段由于初三的一年中,將地理擱置,造成學生知識上的斷層,在接受新知上感覺困難;高三學生,由于知識密度大,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要完成三年的復習任務,迎接決定自己命運的高考,學生感覺壓力很大。凡是對地理學科感到厭煩的學生,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缺乏地理思維能力。

1 高中生地理思維缺陷的表現

1.1 對地理學科缺乏重視

由于高考將地理納入文綜的考試范圍,但是由于在初中階段,地理知識的學習出現過時間上的間斷,這樣就造成文科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缺乏足夠的重視,學生從初中就沿襲下來一種學習地理知識的習慣即對結論機械地背記,不重視知識理論的探究。但是,高中地理的平時教學與高考,都側重于地理知識的綜合性考查,其實地理學科既是一種自然學科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科學。對于需要思維轉換的題就會感覺無從下手。

1.2 對地理知識的綜合分析能力欠缺,思維廣度深度受限

筆者通過近五年的文綜試題刊看,學生的對于活題的應對能力較差,關鍵是學生的思維廣度與思路的寬度都很受限,導致在做題的過程中,分析問題出現片面和孤立性,尤其是對一些易混的概念,不能全面綜合地分析問題,找準地理問題的切入點。如光和熱,學生多數認為太陽輻射能強烈,其熱量必定充足,卻不清楚熱量體現在何處。分析起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的青藏地區,思維出現梗阻。

1.3 思維定勢干擾了邏輯性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學生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要求具有很清晰的思路,對每一章節的知識要做到脈絡清晰,對于跨章節的內容要能夠實現知識網絡的構建,從而為形成準確的地理知識體系。但是一些學生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較大,單項的知識掌握的還可以,但是放在一起就亂了手腳,不能在頭腦中形成較為完整的邏輯體系,最后的結論經常出現錯誤。如冷熱不均引起的各個環節的先后順序形成熱力環流,這就要求學生對高、低氣壓產生的原因有清晰的邏輯分析,但是不少同學出現混淆就是思維定勢在干擾。

2 以生活實際為契機,提升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筆者結合最近帶過的幾屆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歸納總結在一起后,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嘗試多種改進的方法。進過不斷的實踐研究,發現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切入點,能夠對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的提高有較大的幫助作用。

2.1 穩扎穩打構建知識結構,夯實地理思維基礎

任何一學科知識思維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識的基礎之上,地理學科更是如此。高中階段的地理知識,地理思維具有較強的發散性,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對于教材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要為學生講到位,同時還需要根據學生生活實際,注重逆向性思維的思考方式的練習。如“為什么北美大陸有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而沒有溫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卻有大面積的溫帶大陸氣候?轉看中國,由北向南分別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筆者就從問題的關鍵------兩種氣候類型形成的原因,兩個地區的地形、風帶等的作用的不同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建立地理思維能力。

2.2 定準位深理解,重塑正確的地理思維

學生地理思維的形成,需要對學生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定位。讓學生在對知識點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挖掘知識點間的聯系。如,筆者在講人教版高二地理《能源資源的開發》筆者定位學生身邊生活實際,通過多媒體展示嫦娥奔月的圖片,今天變成現實,展示我國嫦娥一號發射成功的短片。接著問學生嫦娥一號的旅程需要動力的推動,那么這個動力依靠什么能源呢?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能源資源的開發。然后讓學生結合身邊實例說出知道的能源有哪些,然后進行再生與可再生的分類。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起合理開發能源走可持續發展的地理思維。

2.3 截取實際實例,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地理學科的學以致用的特點很明顯,因為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筆者根據地理知識的特點,經常在講課的過程中,截取學生身邊或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通過分析來探究地理知識。如高中地理專1《時間計算》,計算地方時=已知地方時+或-兩地經度差/4分鐘(東大西小,東加西減)。筆者舉例北京時間15點,重慶(106°E)的地方時為多少?根據公式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得出為14點4分。

3 小結

地理學科的學習,需要有較好的理思維能力做支撐。教師能夠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身邊生活實際現象與知識點相結合,便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提升學生正確的地理思維能力。

當然,地理知識的牢固掌握和思維方式的培養,也需要教師在將方法傳授給學生后,通過學生身邊的地理現象與現實生活實例的練習。通過實踐,加強學生的能力與解題技巧的提高,通過鄉土校本資源的充分利用來加強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曹方.中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育導刊,2000(7).

[2] 胡萬賢.培養中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淺談[J].甘肅教育,2003(12).

篇(10)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7-0070-02

一、初中生物比較法教學的優勢

1.有助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生物知識,拓展了原有的知識面,此外,由于生物學知識之間有著其原本的關聯,但是由于編寫教材的需要,需要將它們分離開來,分到不同的章節中,應用比較法便可以使學生對各個知識點進行分析和對比,有效地將零散的知識聯系起來,從而有助于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2.有利于幫助學生觸類旁通,從而增強學生的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

3.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生物現象,使一些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轉變為具體的、容易理解的知識,從而幫助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比如,利用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來比喻抽象的物體,可以用棒球來形容線粒體,使學生對線粒體有了更加形象的認識,用能量轉換站來形容葉綠體的作用,加深了學生對葉綠體作用的理解與記憶。

4.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正確合理地思考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即是指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而比較法正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來分析和對比事物的表象和本質,所以,比較法的運用恰恰可以鍛煉學生正確合理思考問題的能力。

以上的闡述便是比較法教學的優勢,由此可以看出比較法教學的運用有著不容否認的必要性。但是,目前在比較法教學的應用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一些教師不考慮實際情況,就盲目地運用比較法,造成比較法教學不能發揮出其較大的優勢。

二、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比較法生物教學是指采納對立統一觀點思考各種生物現象,來比較不同生物現象存在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從而認識和理解生物現象。此外,初中生物知識體系龐大,知識分布比較分散,不同知識點之間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聯系,這就恰恰十分需要比較法教學來幫助學生學習生物。

1.綜合比較法。這是一種十分普遍的比較法,幾乎學習完每個章節,都需要運用這種比較法來對這一章節的知識點進行分析和比較,以發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從而更好地掌握和鞏固所學的知識點,創建其系統的知識架構。此外,這種比較法需要教師認真考查每一個知識點,積極尋求其突破點,努力建立一個相互聯系的合理的知識架構。比如,在學習完細菌和真菌這一章節后,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綜合各個方面來對細菌和真菌進行分析和比較,那么就可以從生物類型的角度、從細胞結構的角度、從細胞大小的角度、從增殖方式的角度等等來思考兩者之間的區別,從而使學生多角度、更全面地看待問題,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

2.類比法。所謂類比法同時也可以稱作比較類推法,它是指由某個物質所具有的特性來得出另一相似物質也具有該種特性的結論。類比法可以由一熟悉的事物聯系到另一與之相似的事物,不過需要強調一點:事物之間存在相似點是類比法進行的基礎,如果兩個事物之間不存在任何相似之處,那么也不可能進行類比。由于類比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推理的過程,那么運用這種方法便可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推理能力。比如,在培育植物的時候,需要注意經常對植物進行松土,這樣不僅有利于植物的呼吸,同時由于松土使土壤更加地疏松,也有助于提高植物的生長速度,不少學生會對此難以理解,那么教師可以向學生舉出一個和此知識點具有相似點的例子:在打井的時候,往往是隨著井的深度不斷增加,鉆井的難度會不斷加大,原因是,由于地殼上部分是土壤,比較松軟,容易打鉆,但是地殼的下面部分是巖石,十分堅硬,不易打鉆,所以隨著深度的增加,鉆井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同理,不經常松土的土壤比較堅硬,而經常松土的土壤比較松軟,植物的根部又是比較軟,那么肯定是植物會在經常松土的土壤里生長的更快。這一例子的舉出便幫助了學生更容易地理解這一知識點,同時,又將生活中的知識和教材中的知識聯系起來,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3.寡眾比法。寡眾比的具體含義是:在同一類事物中,將某一事物同總的事物來做比較,但是,事實上在實際情況中往往是將這一事物和同一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分別進行比較,比如,將脫氧核糖核酸與同屬于核酸的核糖核酸作比較,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兩者之間存在的聯系以及不同點。

4.歷比法。歷比法具體含義是:像大家通常所說的從時間以及空間的角度來分析比較一生物現象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特征。比如在學習生物進化的歷程中,教師可以分析和比較生物處在不同時間段的時候所表現出的特征,從而總結出其發展規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從而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其進化過程,加深學生的記憶。

5.列比法。列比法具體是指把互相不存在關聯的、而居于同一個層次的事物進行比較的方法。比如,將細胞器中的葉綠體同細胞器中的線粒體、高爾基體、細胞液、核糖體、內質網、液泡、中心體等等分別作比較,從而加深對葉綠體的理解與認識,也有利于認識和記憶細胞器中的其他結構。

三、結語

綜上所述,比較法教學有著諸多的優勢,是值得廣大教學工作者的提倡的。此外,具體的比較法教學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綜合法、類比法、寡眾法、歷比法,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之間是相互獨立、互不聯系的,反而是相互關聯的,而具體應該采用哪種教學方式,則是由初中生物教材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的,并不是盲目地運用。希望廣大教學者能合理地運用比較法教學,充分發揮其優勢,以達到幫助學生學好初中生物知識的目的。

上一篇: 水產調查報告 下一篇: 師德演講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专区一区国产 | 一本视频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午夜福利717 | 午夜理论欧美理论片久久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