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4:49: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畢業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在大學英語專業知識中建構的途徑
2.1明確該教學方式的應用范圍面對現階段成果頗豐的大學英語教改實踐,需要明確中美文化比較在專業知識建構上的應用范圍。本文主要從閱讀和聽說兩個方面進行了主題討論,其中也表明在這兩個板塊的教學中可以使用該教學方式。那么對于作文寫作而言,是否也可以采取這種教學方式呢?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發現,理論上看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實踐中感覺采取該方式有些多余,并可能增大學生在寫作練習中的心理負擔。因此,在寫作訓練范圍還是以傳統教學方式為宜。
2.2把握該教學方式的應用時段大學英語課程一般開設在大學一年級,且每周4課時。然而,大學生英語課程在許多高校中還扮演著提高學生英語過級率的重任。因此,中美文化比較下的專業知識建構也無可能貫穿于閱讀和聽說訓練始終。因此,需要把握好該教學方式的應用時段。筆者建議,教師可以根據特定知識點進行發揮,如引導學生閱讀美國人寫的文章,可以事前向學生就兩國文化所導致的思維方式的不同進行介紹,從而告訴學生在閱讀時要緊扣文章邏輯而不要過分自我發揮。
2.3重視該教學方式的課前準備建立在中美文化比較下的專業知識建構,依賴于教師自身的文學修養,以及對大量材料的查閱。前面也已提到,美國人的思維方式深受移民文化和西方哲學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課程準備階段就應按照“美國社會文化特征——美國人的思維特點——美國人的行為偏好”的內在邏輯來進行資料準備。受到教學課時的限制,教師在闡發這些知識時應以提升學生的興趣和點撥學生的認識為基礎。總之,努力改變現階段在教學中枯燥、乏味的局面。
2.4構建該教學方式的控制機制為了更好地實施這種教學方式,我們還需要構建起該教學方式的控制機制。控制機制的內容包括:依托教學團隊來不斷深化對比較文化教學的認識;將學生的主觀評價納入到控制機制中來,具體來聽聽學生對該教學方式的體會。由此可見,借助中美文化比較下的專業知識建構模式,將能豐富學生的視野和拓展他們的英語專業能力。
3實證討論
秦建華在《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初步調查(英文)》中對來自中國5所高校的216名英語專業,以及354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能力進行了測試,其實驗結果表明,中國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大學生都缺乏足夠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秦建華,2005)。《中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證性研究》對266名中國非英語專業和30名英語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和SPSS數據分析。其實驗數據顯示,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和在跨文化交流中采取恰當的行為的能力都很低(王瑩,2007)。因此,教師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著手進行課前準備:(1)對中美文化中哲學內涵的專遞。哲學作為上層建筑將影響著一國的文化特質的形成和走向,因此首先需要從中美不同的哲學內涵入手進行文化知識傳遞。之所以英美人具有理性思維和實證推理的優勢和習慣,這深深受到希臘哲學的影響。可見,教師可以就希臘哲學所蘊含的理性思維和實證推理元素進行提煉,并從總括層面來傳遞給學生。(2)對中美文化中民族特性的傳遞。為何英美人具有直線思維的特質,并反映在閱讀材料上具有“是什么就是什么”的特征,這與國人的喜歡繞圈子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在特定的哲學意識下,所逐漸形成的民族特性。如,在日常交往中的原則性極強,并尊重制度安排。由此,使學生明白這一點將有助于他們在涉外崗位上,能適應英美人士的行為習慣,而不至于陷入中國人臆斷的尷尬之中。(3)對中美文化中價值觀念的傳遞。價值觀念的不同也充分體現在中美文化的差異中,而美國人的價值觀念又受到移民文化的深刻影響。眾所周知,移民文化所推崇的競爭、自由、平等,深深影響著美國社會,并植入到了每一位美國人的意識形態中,這就使“自信”、“創新”、“冒險”的特質植根于美國人的行為習慣里。在語言邏輯上則表現在,如面對需要冒險的事宜,國人常常從消極的一面進行表達,而美國人則從積極的一面進行表達。
畢業設計(論文)是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必須按照文件規定的撰寫要求及格式規范認真完成。指導教師應加強指導,嚴格把關。
一、。電子版畢業論文基本要求與書寫格式應與印刷本一致,不得省略;畢業設計(論文)必須整合為一個Word文檔,畢業設計(論文)文件名格式:姓名+學號(如:張三0511112299)。
二、畢業設計(論文)文本規范化要求
1、統一封面、采用A4紙張、標題(宋體、三號)、目錄(宋體、小四號)、中英文摘要(宋體、五號)、關鍵詞(宋體、五號,不超過五個)、文本正文(宋體、小四號)、參考文獻(宋體、小四號)、工程設計說明書、實驗數據、圖表、外文譯文、附錄和評審意見表等。其中工程設計說明書、實驗數據、圖表、外文譯文等項目是否要求由各專業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2、字數要求:文、經、管、法類一般6000字左右,理、工、醫類一般5000字左右(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有特別要求的除外)。
3、頁面設置:紙張大小:A4打印紙,頁邊距:左3cm(裝訂),上、下、右:各2cm;頁眉:1.5cm,頁腳:0.75cm;
4、頁腳格式:正文必須從正面開始,并設置為第1頁。頁碼在頁末居中打印,其他要求同正文(如正文第2頁格式為“―2―”)。
(一)封面
**********大學成教學院本(專)科畢業論文(設計)的封面需用統一格式。封面由文頭、論文標題、姓名、層次、專業、年級、學號、指導教師、成績等9項內容組成。封面各項目用黑色簽字筆填寫(不得使用鉛筆或圓珠筆)。
(二)中文摘要與關鍵詞
論文摘要是對論文內容的概括性描述,應力求精煉準確,字數在300--500字之間。
在中文摘要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關鍵詞。關鍵詞是從論文標題、內容摘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體現論文主題的、具有實質意義的詞語,通常為3~5個。
(三)論文目錄
論文目錄作為論文的提綱,由論文中的標題序號、名稱和頁碼,以及參考文獻、附錄等組成,排在論文摘要頁之后。
目錄中要列出論文正文的一、二級標題名稱及對應頁碼,參考文獻等的對應頁碼。
論文中如圖表較多,可以分別列出清單置于目錄頁之后。圖的清單應有序號、圖題和頁碼。表的清單應有序號、表題和頁碼。
(四)論文正文
正文是畢業論文的主體部分,通常由緒論(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確標示。正文的各個部分應以若干層級標題來標識。本科畢業論文正文字數應在6000字以上,專科畢業論文正文字數應在3000字以上。
注釋是對所創造的名詞術語的解釋或對引文出處的說明。注釋采用腳注形式。
(五)附錄
附錄是附屬于正文、對正文起補充說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圖形、圖像等形式。
(六)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使用過的文章、著作名錄。凡有引用他人成果和對本論文寫作有幫助和啟發的文獻,均應列于文末。本科論文(設計)則至少要引用10篇以上。
(七)封底
封底由畢業論文指導教師評語、學院畢業論文工作領導小組意見兩部分組成。
二、畢業論文的書寫和裝訂要求
(一)編排式樣及字體字號
1、論文封面
文頭:封面頂部居中,宋體3號加粗,上下各空兩行。固定內容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成人教育學院本(專)科畢業論文”。
論文標題:黑體2號加粗,文頭下居中。
論文副標題:黑體小2號加粗,緊挨正標題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號。
姓名、層次(高中起點本科、專科升本科專科等)、專業、年級、學號、指導教師、成績項目名稱在正副標題下居中依次排列,各占一行。以上內容均用黑體3號加粗。指導教師和成績兩欄內容留空,由指導教師和學院畢業論文領導小組根據具體情況填寫。
以上所有內容均需打印在一頁中。
2、中文內容摘要及關鍵詞
“中文摘要”用黑體小3號加粗,頂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內容用宋體小4號,每段起首空兩格,回行頂格。關鍵詞三字用黑體小3號,內容用黑體小4號;關鍵詞單占一行;各個詞中間空一空格。
中文內容摘要及關鍵詞打印在一頁中。
3、目錄
“目錄”用黑體3號加粗,頂部居中;內容用仿宋體小4號。
4、正文文字
論文標題用黑體3號,頂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用宋體小4號,每段起首空兩格,回行頂格,行間距1.25倍。忌用異體字、復合字及一切不規范的簡化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體字。
正文文中標題:
一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黑體小3號;獨占行,末尾不加標點符號;
二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黑體小4號;獨占行,末尾不加標點符號;
三級以下標題:三、四、五級標題序號分別為“1.”、“(1)”和“①”,與正文字體字號相同,可根據標題的長短確定是否獨占行。若獨占行,則末尾不使用標點;否則,標題后必須加句號。每級標題的下一級標題應各自連續編號。
5、注釋
正文中加注之處右上角加數碼,形式為“①”或“⑴”,同時在本頁留出適當行數,用橫線與正文分開,空兩格后寫出相應的注號,再寫注文。注號以頁為單位排序,每個注文各占一段,用5號楷體。
注釋文獻為期刊時,書寫格式為:序號 作者.題目.期刊名, 年份(期數):起止頁碼。例如:
[2] 王健.高額儲蓄與國際收支順差的利弊及對策.《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2):5-10
注釋文獻是圖書時,書寫格式為:序號 作者(和譯者).書名.出版地:出版單位,年份:起止頁碼。例如:
[3] 王眾托.《企業信息化與管理變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20-30
引用互聯網站上的文章時,著文的格式為:序號 作者.文章題名.網址.時間。例如:
[15]王金營.中國和印度人力資本投資在經濟增長作用的比較 年8月9日
6、附錄
項目名稱用黑體小3號,在正文后空兩行頂格排印,內容編排參考正文。
7、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用黑體小3號,在正文或附錄后空兩行頂格排印,另起行空兩格用宋體小4號排印參考文獻內容,具體編排方式同注釋。
8、指導教師評語
項目名稱用黑體2號,第一行居中編排。內容由指導教師打印或手寫并在指定位置簽署姓名和日期。
9、答辯委員會評語
項目名稱用黑體2號,第一行居中編排。具體內容由學院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打印或手寫,由答辯委員會負責人在指定位置簽署姓名和日期。
(二)論文中的圖、表和公式
1、表
正文或附錄中的表格一般包括表頭和表體兩部分,編排的基本要求為:
表頭:表頭包括表號、標題和計量單位,用黑體5號,在表體上方與表格線等寬度編排。其中,表號居左,格式為“表1”,全文表格連續編號;標題居中,格式為“××表”;計量單位居右,參考格式為:“計量單位:元”。
2、圖
文章中的圖應統一編號并加圖名,格式為“圖1 ××圖”,用黑體5號在圖的下方居中編排。
3、公式
論文中的公式應居中編排,有編號的公式略靠左排,公式編號排在右側,編號形式為“(1)”。公式下面有說明時,應頂格書寫。較長的公式可轉行編排,在加、減、乘、除號或等號處換行,這些符號應出現在行首。
(三)標點符號和計量單位
1、標點符號
論文寫作中應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忌誤用、混用,中英文標點符號應區分開。
2、計量單位
論文中所用單位一律采用法定計量單位,單位名稱和符號的書寫方式,應采用國際通用符號。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4-0001-02
本世紀初,我國提出了建設自主創新型國家的目標任務,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是實現和達到這個目標任務的有力保證。本科生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中級層次和主干部分,是推動知識創新和能力創新的重要組成力量,擔負著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任。而作為本科院校學生在校學習的最后階段,完成畢業論文的過程是體現學生對大學四年所學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也是衡量學生能否達到畢業要求的最基本條件。然而,在我國大學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大學本科生數量大幅增加,隨之而來是其畢業論文質量的下降、創新性缺失。筆者結合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的經驗,同時查閱相關文獻,就本科生論文質量下降,以及缺乏創新性的問題進行了剖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措施。
一、本科生論文創新性缺乏的原因
目前,創新性的缺乏是本科學生畢業論文最為普遍的問題,它體現在論文相關工作的各個方面。如論文選題不恰當,存在比較嚴重的雷同現象,指導老師一般都是將過往的題目稍加修改,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時也都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畢業論文工作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都與往屆畢業論文類似,在論文的本質上并沒有大的變化。另外,畢業論文的文獻綜述也缺少自己的思考與分析,僅僅是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做一個概括性的綜合論述,羅列相關研究報道,并沒有從這些現有的研究中總結出相關結論以及對自己的論文的指導作用。再者,從本科畢業論文內容來看,多數學生的畢業論文在研究內容方面都是在重復現有的研究,更缺少與當前科學研究前沿的接觸,從而導致畢業論文的研究結論近似,毫無新意。
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存在以上所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部分學生對畢業論文的撰寫不夠重視,認為上了大學只要各門課程成績及格,畢業論文隨便寫寫就能畢業,而忽視了畢業論文是評價整個大學學習內容的最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為重要的部分。同時,大四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的時候正值畢業找工作時期,學生給完成畢業論文工作分配的時間越來越少,畢業答辯之前沒有完成畢業論文就草草了事。再者,指導老師的管理不嚴也是導致畢業論文質量差、創新性缺失的重要因素。現階段我國高校老師被賦予了多重身份,要完成大量的教學工作,還要申請與完成繁重的科研工作,更有甚者還有大量的非教學與科研工作需投入大量的精力,這種情況下老師投入給本科畢業生畢業論文指導的時間少之又少。同時各大學在本科畢業論文的考核與評價方面也僅僅是關注撰寫格式與論文排版,論文內容的考核幾乎就靠導師的主觀性。
綜上所述,現在階段本科畢業論文缺少創新性是較為普遍的問題,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學生自己的因素,也有指導老師的原因。因此,提高本科畢業論文的創新性也應該從多方面著手,多角度分析才能達到較為理想的結果。
二、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定位與提高創新性措施
(一)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定位
本科畢業論文是學生在大學教育結束時對其四年所學知識的運用,是整個大學教學計劃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2004年我國教育部下發了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本科畢業論文的管理規范,文件中明確指出了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方向。著重強調了本科畢業論文在整個教學范疇中的重要性,但區別于創新性的科學研究工作,本科畢業論文更注重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目前我國提出的建設自主創新型國家要求,人才培養也應該順應這樣的趨勢,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同時,應更加強調對知識運用的創新性培養。各大學也通過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的大學生創新項目,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創新平臺,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科研創新的活動中,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所學知識的運用途徑。因此,可以認為本科生畢業論文雖然是處于實踐性教學范疇,但同時在學生完成從知識的學習到知識的運用過程中也應該注重對其創新性的培養,鍛煉學生解決新問題、使用新方法的技能。
(二)提高本科畢業論文創新性的措施
1.增強本科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創新性。選題是畢業論文的起步工作,是確定整個論文研究的方向問題。選對、選準課題,抓住問題的核心部分,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首要環節。課題的選擇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畢業論文進行的快慢,以及成效的大小。因此,選出一個有意義并具有一定創新性的課題,對于順利完成畢業論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目前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來源一般基于以下兩類。
第一種大多是將本科畢業論文和指導老師的科研工作相結合。目前高校老師都主持有國家或省部基金,基金內容與當前的科技前沿相結合,具有較強的理論研究或者實踐意義。如3D打印技術、石墨烯材料等,這些選題通常可以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指導老師在平時教學中應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有目的、有計劃地將本學科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前沿問題、熱點問題等介紹給學生,并同學生探討一些具體問題的研究方法。
第二是可將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與其將來的工作崗位相結合,提出一些將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然后分析問題的成因與解決方案。如熱壓燒結中的致密化問題,以及陶瓷材料的強韌化機制等,這些問題的設置往往與企業生產結合較為緊密,可以調動學生完成論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有助于縮短畢業生在企業中的適應期。
2.加強畢業論文考核評價。加強畢業論文的考核評價是從過程管理角度提高本科論文質量的有效方式。首先是構建合理的論文質量監控體系,從論文選題開始直到最后的論文答辯,切實推行事前規范、事中控制、事后評估的方法,強化畢業論文工作過程的質量管理,并將評估結果作為下一輪監控保障工作的參考,最終構建科學合理的論文質量管理體系。事前管理主要包括論文的選題與開題,這一階段應該嚴格把控選題的創新性,盡量結合指導老師的科研項目與學生今后的工作實際情況。事中控制應加強導師對學生的指導作用,督促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的文獻整理與試驗方法的擬定,做好開題準備。事后評估要做到及時考核,檢查學生的論文能否按照計劃和進度進行,以及是否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等,同時收集教師的指導記錄,作為對教師工作評估的依據。
3.促進導師的引導作用。畢業設計的指導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階段對于學生的重要意義,從而積極地與學生溝通,督促其按時完成每一階段的工作。老師應以自己的科研經歷和學習經歷影響學生,使其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課題的研究中獨立工作,勇于探索,以自身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引導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總之,目前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普遍下滑、創新性缺失的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增強論文創新性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從各個方面著手,促使老師和學生提高其積極主動性,同時加強老師的指導作用,深化學生的認知水平,完成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的目標任務。
參考文獻:
【摘要】關于師范類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實踐層面的思考( 一) 就業指導教育應以教師教育理論為指導, 突出師范特色, 著力于師范生的師范技能培養。在教育崗位的競爭中, 有些師范生贏不了非師范生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師范生的師范特色不強。
【關鍵詞】就業指導教育 以教師教育理論為指導
【本頁關鍵詞】會計期刊征稿 教育論文 職稱論文
【正文】
關于師范類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實踐層面的思考( 一) 就業指導教育應以教師教育理論為指導, 突出師范特色, 著力于師范生的師范技能培養。在教育崗位的競爭中, 有些師范生贏不了非師范生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師范生的師范特色不強。1. 加強“三字一話”技能訓練。近來許多師范院校都放松了這方面的技能要求。字如其人, 如果一個未來的教師連字都寫得亂七八糟, 談何為人師表? 用人單位又怎么會要這樣的畢業生呢? 另外, 也不應忽視作為國語的普通話訓練, 雖然現在的師范生都要通過國家的普通話等級考試, 但是, 純粹只為考試過關而不為自身素質提高者也不在少數。由于現在高等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多流向中小學, 師范生普通話水平在就業競爭中就顯得更為重要, 學校應加大力度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 同時還應提供普通話朗讀技巧等相關培訓。2. 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由于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師范生對于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也就相應地被列入用人單位的要求中, 師范院校不僅要開設多媒體技術的課程, 更應在平時讓學生多使用多實踐。但是, 也應讓學生不過度依賴多媒體技術, 以免離開了課件就不能上課。教學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一塊還在于,訓練學生自主備課、走向講臺并且大方自如講課的能力。另外, 學校還可以創造條件, 提供學生教態、教師禮儀等方面的指導。3. 加強師范生教育學、心理學的學科修養。教育學和心理學是師范生畢業后走向講臺, 并且很快適應崗位與學生很好地溝通所必需的。所有的師范生都被要求修教育學和心理學課程, 但很多時候, 學生們抱著的卻是拿了這兩門課的學分就行的心態, 因此,學校要從心態和教學上同時抓好學生這兩門課程的學習。( 二) 專業課程中應滲透就業指導教育。師范生畢業后走向教育崗位, 要面對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學校的專業課程大多與以后的教育實踐聯系不夠緊密, 因此, 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也應滲透與教育實踐的聯系, 即就業教育的內容。如院系可以安排學生到中小學去見習, 看看常態的課堂是怎樣的, 與一線的老師進行交流, 訪談中小學生。另外, 專業課的教師應把中小學的動態以及國家的相關教育政策及時地傳達給學生,讓學生了解現在的中小學是怎樣的情況, 以便為日后的就業作好準備。( 三) 就業指導教育應充分利用好學長制。學校的就業指導教育中心、院系領導、專業老師雖然可以給學生提供全面權威的就業指導, 但是, 作為學生的同齡人的學兄學姐更容易也更多地與學生接觸, 他們在就業指導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現在許多學校都實行了學長制。應充分發揮這一制度的作用, 學兄學姐尚未畢業時, 可以給學生在擇業觀等方面進行指導,畢業后更可以提供就業信息等等。( 四) 就業指導教育還應充分利用畢業實習。畢業實習可謂學生大學畢業前的最后真槍實彈的練兵, 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實習的機會, 先給學生實習指導, 然后讓學生放開手腳去實踐, 積累一定的教學工作經驗。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不應只有陽春白雪, 更要有柴米油鹽, 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科學的就業指導教育, 讓師范生們在未來的就業競爭中取勝。
【文章來源】/article/87/5843.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4-017-03
一、問題提出
“蟻族”作為一個新興的詞匯,最早出現在《蟻族——大學畢業畢業生聚居村實錄》一書中,根據書中的描寫,“蟻族”主要指的是80后一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群體——“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這一群體有著和螞蟻驚人相似的特點: “高智、弱小、群居”。他們擁有大學學歷,盡管在北京、上海、廣東這樣的一線大城市過著收入較低、群居的生活,但還是期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爭得一席之地。之后,“蟻族”迅速成為了社會的熱點話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從目前學者的研究現狀來看,主要側重于對“蟻族”現象的描述,或者說是從經濟學、心理學等的角度來剖析“蟻族”現象存在的原因,很少有學者以推拉理論為基礎,將大學畢業生放置于大城市中進行推力和拉力的對比研究,來探討“蟻族”們愿意選擇在大城市過著“低收入、群居”的生活的外在和內在原因。
二、推拉理論視角下“蟻族”狀況的原因分析
推拉理論是人類學研究人口流動的經典理論之一,西方古典推拉理論認為:勞動力遷移是由遷入和遷出地的收入差別引起的。現代推拉理論認為:遷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工資差別以外,還有更好的職業、更好的生活條件、為自己與孩子獲得更好地受教育的機會、以及更好的社會環境。
“蟻族”作為人口流動的一種特殊的方式,依然適用于推拉理論的解釋。大多數“蟻族”是來自于農村或者中小城市,在大城市上完大學以后選擇留在大城市就業,但是由于生活成本較高選擇在大城市的城鄉結合部或者郊區聚居,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背后又存在著哪些具體的原因呢?或者換句話說,大城市存在著何種的拉力吸引著“蟻族”們?而又存在著哪些推力使“蟻族”們選擇放棄在大城市的生活,回到中小城市或者自己的家鄉生活就業呢?
運用推來理論來看,“蟻族”們選擇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拉力主要有:
(一)大城市能為大學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就業機會對于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的有著很大的影響,是能夠成功就業的必要前提,而“蟻族”們選擇的大城市往往是直轄市或者省會城市,是全國或者全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貿易中心等,集聚了大量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經濟規模大,速度增長快,為大學畢業生們成功求職創造很多的機會,這就大大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畢業生來大城市求職,即使生活條件差一點,但在他們看來這些都是暫時的,只要自己努力總有一天可以成功。
(二)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的就業質量高
就業質量是衡量工作優劣的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其中,衡量的指標是多方面的,包括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但一般認為,衡量就業質量的主要指標是工資收入和專業對口程度。在工資收入上,在大城市競爭激烈,公司為了招攬更多的人才、精英,能給出的工資都是比較高的,平均工資水平通常會遠遠高出其他中小城市,對大學畢業生有著極強的吸引力。
其次是在專業對口上,大城市不僅能夠提供豐富的就業機會,還能提供種類繁多的工作類別,讓其學有所用、發揮特長,有更大的可能給大學畢業生們提供相匹配的工作崗位,尤其是對于一些專業求職面比較窄的大學生而言,大城市有著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優勢,在大城市就業往往會成為他們的第一選擇。
(三)在大城市能獲得更多的教育機會
這里所提到的教育機會不僅是針對“蟻族”們自己,還有很大一部是指對其子女而言。首先,針對“蟻族”們自己來說,“蟻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畢業于二流院校的本科生或者大專生,他們選擇留在大城市就業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們想在自己的學歷上有所提高,而大城市所擁有的教育資源也是其他的城市所達不到的,在大城市生活的“蟻族”們能利用自己的地緣優勢,接受到高質量的教育,為其以后的工作就業創造一個有利條件;
其次,針對“蟻族”的子女而言,現在的“蟻族”絕大部分是80后,開始面臨著家庭、子女教育等問題,尤其是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在大城市會得到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就拿高考來說,我國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事實上是不公平的,明顯向大城市傾斜。我國高校大多集中于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這樣的大城市,比如北京,人口不多,卻集中了許多的重點高校,同樣,在一個省的范圍內,大部分高校會集中在省會城市,這些地區的高考考生就可能以較低的分數考入知名大學,而對于中小城市的考生來說,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子女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蟻族”們寧愿現在生活的辛苦一點,也要爭取留在城市,這也是大城市對“蟻族”們產生巨大的誘惑力的地方。
以上即是大城市對“蟻族”們產生的巨大的拉力,深深地吸引著“蟻族”們留在大城市不斷地奮斗、拼搏。
雖然大城市有著強大的吸引力,但是也不可忽視存在著推力,使“蟻族”們被迫離開大城市,去中小城市或者回自己的家鄉就業。其中,主要的推力表現在:
(一)在大城市的生活質量差,工作就業壓力大
“蟻族”們為了節約生活成本,通常會選擇較小的居住空間,居住環境嘈雜臟亂、擁擠不堪、安全無保障,生活毫無質量可言。同時在面對工作時,“蟻族”們往往降低個人的要求,并以犧牲個人的健康為代價,從事高強度、工作壓力大、社會地位低的工作,而且非常不穩定,甚至有的完全處于失業狀態,要靠家里的接濟才能度日,工作的頻繁更換使他們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和生活壓力。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平衡發展,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差距逐漸縮小,很多“蟻族”為了降低生活和工作壓力,會在這股推力之下選擇去中小城市發展。
(二)“蟻族”在大城市生活缺乏歸屬感
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生活和就業,為大城市的建設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蟻族”們并沒有享受到應有的社會待遇,沒有任何社會保障和福利、沒有社會地位和平等的機會、沒有體面的工作、被城市主流文化和人群所隔離、被歸為城市底層人群等。因此,“蟻族”們面對著被邊緣化,沒有城市歸屬感的生活困境,而回到自己的家鄉,面對熟悉的生活環境,這些問題也許就不存在了。
因此,大城市對“蟻族”們來說不僅存在著拉力,同時也存在著相當的推力,但是為了不斷地提升自己,為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女創造更好地生活環境,“蟻族”們還是選擇繼續留在城市,表現為拉力大于推力。
三、對大學畢業生“蟻族”現象的評價
“蟻族”最終選擇留在大城市,很大的原因是根源于大城市的拉力,在大城市中生活,不僅能夠得到更多的工作機會,同時也能享受到大城市文化的渲染,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但是,也不能忽視大城市存在的推力,在大城市生活面臨著生活質量差、工作壓力大的特點,很多“蟻族”可能會因此放棄在大城市的生活,這也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大城市表現出的拉力和推力對于“蟻族”做出決定的影響是不一定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覺得大多數“蟻族”會逐漸回退到中小城市,相反地,有很多“蟻族”認為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和積累的多年的職場經驗,能夠擺脫“蟻族”的生活,獲得更好的生活和就業機會。
因此,應不斷地探討和更新“蟻族”們在推拉理論影響下的心態和選擇,這樣能更好地為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提供相關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地提升“蟻族”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廉思.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吳克明,孫琪娜.大學畢業生“蟻族”現象的成因及對策:理性人假設的視角[J].復旦教育論壇.2012(1).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就業率持續走低。2009和2010年的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為68%和74%。據此推算,2010年尚有160多萬畢業生未能按時就業。文章旨在從教育經濟學篩選假設理論的視角審視農民階層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狀況及其就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決策者提供參考。
一、篩選假設理論
篩選假設理論視教育為一種裝置,本質上是一種信號,其主要作用是幫助雇主識別能力不同的求職者,以便把他們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篩選假設理論的前提是不完全信息,即在勞動力市場上雇主和雇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當雇主要從求職者中選拔有適當能力的人去填補空缺崗位時,他對求職者的能力并非完全了解,在短暫的招聘過程中,只是通過簡歷或交談了解求職者的顯性情況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如性別、種族,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個人經歷等,用人單位為了招到合適的員工,主觀上往往更注重畢業生的學歷、所學專業、畢業學校等,據此來鑒別、篩選和錄用大學生,因此,畢業證書的作用尤為凸顯,蘊含著豐富的社會資本和社會資源,是一種身份、能力和社會地位的象征,是用人單位了解畢業生和畢業生向用人單位展示自己素質和能力的基本依據。高校的層次和水平顯著影響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985”、“211”院校的畢業生與一般普通院校的畢業生相比,用人單位更青睞于前者。“211”院校的畢業生是企業招聘的主要對象,占80%,而一般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僅占20%[1]。
二、農民階層子女高等教育機會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機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入學率;二是高等教育層次。近年來高校擴招主要集中于地方普通院校,他們在大眾化過程中扮演了“主角”。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城鄉差距正從數量上的顯性不均轉向質量上的隱性不均,主要表現為城鄉學生就讀院校的類型與層次上的差距。統計數字顯示,重點大學農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資源、教育質量相對較弱的非重點地方普通高校。楊東平教授主持的“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課題組研究表明,農村學生主要集中在地方普通院校與專科院校,重點大學的農村生源比例呈下降趨勢[2]。“中國農大農村戶籍學生比例一直維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2011為28.26%,比2010年減少了5.98個百分點,近十年來首次跌破三成。”[3]
學界通過研究發現,社會階層不同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和就讀高校的層次和類型的可能性亦不同。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本豐富的社會上層子女進入部屬重點大學的機會高于社會底層子女論文開題報告范例。社會底層子女考慮到入學風險和就學成本,往往選擇學費較低或相對冷門的專業,而上次社會子女更多地選擇就業前景好的熱門專業。
曾滿超研究發現:農民階層與非農民階層子女高等教育機會整體可能性之比為5.6,進入全國重點高校可能性之比是9.2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其中與黨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則分別達到17.9倍和31.7倍[4]。低社會階層子女在高等教育內部分化中更多集中于低層次學校中[5]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子女進部屬重點大學的機會是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子女的18倍[6]。
“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問卷統計分析表明:大學生所處的家庭階層對其高等教育準入與結果有著明顯的影響。農民與農民工、產業與服務業員工子女較多就讀高職高專院校,管理階層子女較多就讀“211”院校[7]。文東茅研究指出:父親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歷者的子女進入“211”大學的比例為32.8%,父親中只受過小學或以下教育者的子女比例為15.3%[8]。高學歷父母子女與低學歷父母子女進入“211”院校的比例懸殊較大,二者相差10個百分點[9]。
(二)原因分析
1.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
長期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是導致我國城鄉高等教育機會差距的主要原因。長期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造成城鄉二元教育結構。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教育機會、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和教學質量等嚴重不均衡,存在顯著差距,導致農村學生從一開始就在高校入學機會競爭中處于劣勢。
2.城鄉教育觀念差異
農村家長普遍存在教育短視行為,多從投資—收益角度考慮子女受教育問題。由于大學學費高昂,四年大學費用對于農民而言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支出,有的甚至“因教致貧”;加上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相當一部分畢業生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失業,就業后工資較低,甚至低于農民工工資。在權衡成本與收益之后,相當一部分農村家長認為上大學還不如外出打工實惠,進而不重視子女教育,“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導致農村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進而影響其高考成績和高等教育機會。
3.高考選拔制度隱性不公
近年來一批重點大學采取多元招生改革,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藝術招生以及高考加分等多種形式。一方面,招生過程不透明,不同程度存在人為操作的制度空間,優勢階層往往可利用其所擁?械娜Α⒕煤蛻緇岬茸試炊哉廡貧燃右隕福傭苯踴蚣浣擁鼗竦謎廡┤胙Щ幔褰撞閽蛞蛉狽Υ死嘧試炊τ諏郵啤B蘗⒆2捎帽急燃唇鞘?(農村)子女所占比例與城市(農村)子女高考報名比例相除,研究表明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獲得的入學機會是農村子女的17.2倍。對2010年某“985”大學自主招生數據進行統計顯示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城市子女獲得的入學機會是農村子女的8.2倍[10]。另一方面,不同階層家庭背景、經濟、文化及教育資源差異較大。優勢階層家庭收入高,經濟殷實,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也較多,其子女可以參加各類培訓班、特長班。一是可能其綜合素質,可以拿到多種技能證書,從而獲得更多加分因素;二是可能提高學業成績,獲得高等教育機會較大;農民階層則相反。結果導致“家庭背景、收入差異—家庭教育投資差異—教育投資質量差異—就業差異”惡性循環的現象。
三、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不僅影響到每一位大學生的自我生存和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本均處于劣勢的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就業狀況如何呢?
閔維方等研究發現,不同類型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狀態存在差距。“211”院校的就業率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就業率為70.9%;而專科學校的就業率為58.9%。家庭背景和社會資本顯著影響就業。家庭經濟狀況好、社會資本豐富的畢業生更容易找到滿意的工作,公務員子女的就業率與農民子弟的就業率相差14個百分點[11]。李煒,岳昌君研究發現:“211”重點大學的畢業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畢業生成功就業的概率大;家庭經濟條件好,家庭社會關系廣泛的畢業生更容易找到起薪較高的好工作 [12]。
社會階層不同,其子女高等教育之后的結果亦有較大差距。家庭背景越好,就業率和起薪越高;行政管理人員和經理人員的子女大學生畢業時平均月工資高于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400元和300元[13]。“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問卷統計分析表明:從學生畢業后半年的就業狀況來看,農民與農民工子女、產業與服務業員工子女中分別有35%和25%的畢業生未能就業,遠遠高出管理階層子女未就業15%的比例。農民與農民工子女在就業質量上也處于弱勢,2008、2009兩屆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階層中分別排在倒數第一、第二位[14]。
楊釙等對麥可思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數據分析表明,由于工作轉換成本較高,弱勢群體學生的就業流動性小于其他學生。“985”、“211”院校畢業生及父親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子女就業流動性遠高于非“985”、“211”院校畢業生及父親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子女的就業流動性。同時不同流動模式的實際收益也存在較大差異[15]。
郭叢斌,丁小浩研究表明,父母從事主要或次要勞動力市場的工作,其子女從事相同勞動力市場工作的可能性比較大;代際之間,從次要勞動力市場流向主要勞動力市場的難度比由主要勞動力市場流向次要勞動力市場的難度大[16]。馬莉萍,岳昌君認為,家庭背景顯著影響畢業生進入主、次要勞動力市場就業論文開題報告范例。家庭條件好,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社會資源豐富有利于畢業生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就業[17]。主、次要勞動力市場收入存在差距。201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資研究所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收入最高和最低行業的差距已擴大到15倍,躍居世界之首[18]。
四、對策與建議
1.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建設
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是縮小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城鄉差異的重要舉措。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整合城鄉教育資源,統籌城鄉教育發展,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加快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實現城鄉教育均衡和協調發展,切實提高農村教學質量,打破城鄉二元教育格局,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
2.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及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
目前全國共有2000多萬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學校管理與教育的落后等原因,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一般不理想。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一般就讀于農民工子弟學校或相比較薄弱的學校,由于存在戶籍等制度性障礙,農民工隨遷子女尚須回原籍參加升學考試,因所學教材課程的差異,影響其升學考試成績,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采取措施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研究制訂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以及在輸入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3.規范高校招生程序
高校招生應遵循公平原則,規范招生程序;加強自我約束,實行公示制度,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同時在采取多元錄取機制時應考慮社會現實和公平保障條件,加大考測能力比重宜考慮各種復雜因素,在考測能力與公平客觀之間尋求平衡點。“當高考日益側重于考測能力的時候,應該承認勤奮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績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條件和環境所起的作用在有所上升。”[19]
4.培養和拓展社會資本,提高綜合素質
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應建立良好的同學、校友及師生關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拓展交往領域行政管理畢業論文,提高社會交往能力,發展和配置社會資本。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綜合能力。如社會交際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適應能力和就業能力等。
5.消除體制性障礙,營造公平就業環境
打破就業市場分割局面,推進人事制度、勞動用工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社會保障等制度改革,放寬政策限制,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規范就業市場,創造公平公正的就業市場環境,加強就業立法,禁止并監督勞動力市場中的就業歧視現象,規范招聘程序、公開招聘過程、接受社會監督。
6.建立就業援助制度,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面向就業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作為就業困難群體的一部分,理應被納入到政府的就業援助體系之中。政府應該從就業政策、就業崗位、就業服務以及失業保障等方面對其進行就業援助。
參考文獻:
[1]王霆,楊玉梅,張瑾.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及就業問題研究—基于企業用人單位、高校教師和畢業生的調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2]研究表明:我國農村學生在重點大學比例下降[EB/OL].people.com.cn/GB/jiaoyu/1055/3178564.html.
[3]寒門果真難出貴子?國內多所大學農村生源減少[EB/OL]. edu.cn/te_bie_tui_jian_1073/20110829/t20110829_676296_1.shtml.
[4]曾滿超.教育政策的經濟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
[5]武毅英,吳連海.高等教育收費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負面影響及反思[J].復旦教育論壇,2006(2):60-65.
[6]謝作栩,王偉宜.高等教育大眾化視野下我國社會各階層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的研究[J].教育學報.2006(2):65-74.
[7][14]35%農村生未就業家庭背景對就業影響漸明顯[EB/OL].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00812/t20100812_507500_1.shtml.
[8]文東茅.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生就業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3):58-63.
[9]杜桂英.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基于2009年高校畢業生的調研報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0):78-84.
[10]羅立祝.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對城鄉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11(1):32-41.
[11]閔維方,丁小浩,文東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7.
[12]李煒,岳昌君.2007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1):88-94.
[13]文東茅.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生就業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3):58-63.
[15]楊釙,門垚,馬莉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動現狀的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4):75-80.
[16]郭叢斌,丁小浩.職業代際效應的勞動力市場分割與教育的作用[J].經濟科學,2004(3):74-82.
[17]馬莉萍,岳昌君.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與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1(3):1-7.
本人XX年畢業于xx專業本科.畢業后的就參加非師范類新教師培訓,通過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普通話和信息技術的考試,取得教師資格.在工作后2XX0至20XX年期間,進修蘇州大學英語專業,獲得本科學士.
XXXX年大學畢業后在xx學校任教2年.期間擔任班主任,任教計算機課程,所帶班級在省中級計算機統考中一次性全部通過.還輔導過計算機競賽小組,負責網頁及word操作部分,學生比賽獲得蘇州市團體三等獎.還任教過營養衛生課程,于20XX年6月開過蘇,錫,常地區公開課一堂.
20XX年8月調入xxxx中學至今,一直任教英語課程.其中20XX~2XX2學年擔任班主任.2XX2~20XX年,三年時間帶完一輪初中英語教學任務.其中2XX2~20XX學年擔任初一年級組長助理.
在xx的四年是學習的最多,成長最快的四年.在工作期間工作兢兢業業,服從領導的安排,團結周圍同事,思想政治上積極要求上級,努力學習新時代對青年教師的要求,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探索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爭取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當班主任和助理期間,工作任勞任怨,努力向周圍同事學習好的方法,盡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最細致.在班級管理中采取了很多量化的細則,這樣方便管理和考核,也讓所有的學生有了規范自己的依據.除了常規工作做好以外,我更注重和學生多溝通,尤其是對于家庭背景特殊和學習上存在障礙的學生,經常走訪家庭,課余談心交流,知道學生學習不上進的真正原因,用真誠的心去對待學生.從身心各方面去幫助學生取得進步,走出學習的困境.
在做助理期間,工作更加瑣碎,一個年級16個班級,做到通知及時到位,高效有序的配合協調好年級組長與班主任之間的工作,培養了與人溝通,協調管理的能力.
在英語教學上,我更加刻苦鉆研,虛心學習好的教法.平時堅持做到六認真,經常聽課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積極鼓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到了扎實的知識同時,也能在英語課堂上獲得學習的快樂.所帶班級的成績一直保持較好的水平.我指導的孫柯凡學生在20XX年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獲得初三年級組三等獎.
在教學以外,我還一直注意對自己的繼續教育,一直在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20XX年暑假期間,我參加由江蘇省教育廳組織,蘇州教育學院舉辦的中小學骨干教師省級培訓班學習,順利結業.20XX年1月份開始,業余時間參加由外籍教師教授的口語聽力的培訓.
TRIZ是什么?它是俄文縮寫轉換為拉丁文字,其意義為“發明問題解決理論”,也有中國專家給它取了一個中國化的名字叫“萃智”理論。
“舉個例子,要讓干果、種子的外殼和果實分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專家對許多物理現象和發明專利進行研究后發現,通過緩慢加壓(大氣壓)然后瞬間減壓,就可以使緊貼在一起的物理性狀不同的物質分離開。掌握了這個規律,許多問題就觸類旁通了。TRIZ就是這樣一門研究發明創造背后的規律、培養創新思維的理論。”創造學專家張武城教授說。
據介紹,TRIZ理論是前蘇聯學者阿奇舒勒歷經50多年,對數以百萬計的專利文獻加以整理、歸納、提煉和重組,建立起的一整套實用的理論方法體系。
在前蘇聯,以TRIZ為核心的創新方法學的教育非常普及,TRIZ是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課。
目前美國、韓國、日本和北歐及西歐一些國家,不僅在高校開設TRIZ相關課程,還面向不同年齡青少年開展相關創新教育。
在我國,以TRIZ理論為基礎的創新教育剛剛起步。高校開展的TRIZ理論教育培訓,都選擇了與目前市場上唯一的專業咨詢服務機構---億維訊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該公司創新產品業務部總經理林岳,就是中國第一位專門研究TRIZ理論的博士。
創新理論應用成效明顯
“TRIZ是解決發明創新問題最有力的理論工具,而CAI(計算機輔助創新)是解決發明創新問題最有力的信息化工具,二者的結合解決了無數的工程難題,也為高校創新教育提供了現實路徑。”林岳說。
目前國內已經有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天津大學、東北林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30多所高校與安世亞太公司合作,引人TRIZ和CAI開展創新教育。目前,我國高校中開展的TRIZ理論相關教育,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開設選修課或與高校開設的設計類課程相結合,選修課一般32個學時,學生修完可獲得2-3個學分;另一種形式是以TRIZ理論為指導,結合CAI,輔助學生進行畢業設計,或輔助有課題的在校師生進行創新設計。
TRIZ作為一種舶來品,能否與中國教育順利嫁接?林岳介紹說,前蘇聯國家的TRIZ教育重在數理分析,而中國高校在開展TRIZ培訓時,弱化推理而強調興趣引導,注重生活案例和工業案例分析。
在開設TRIZ課程或進行畢業設計時,教師要求學生提交具體問題,在學習期間運用TRIZ理論獲得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被激發,一大批成果脫穎而出。2007年4月,北京聯合大學在畢業設計中引入CAI高校解決方案,學生全部順利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和答辯,其中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學生劉峰完成的“手機電池彈片塑料熱熔焊接機設計”目前正在申請專利;天津工業大學2004年下半年開始在創造學課程中開展創新能力拓展培訓,20余名大學生在校期間就申請了專利;東北林業大學31名博士、教授在TRIZ師資培訓的過程中,申請了兩項專利。
與此同時,一大批接受TRIZ培訓的學生在全國創新設計大賽中獲獎。
創新教育需進一步拓展范圍
創新理論教育要想在高校中產生更大影響,尚需進一步拓展范圍。在日前舉辦的一場創新教育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TRIZ理論培訓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它是一種思想武器和“方法論”,不僅僅適合理工科學生,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適性。據了解,復旦大學正計劃將TRIZ理論引入藝術人才的培養領域。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1.招生規模大。我國于1999年開始高校大規模擴招,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規模快速增加。2003年全國各類教育論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1900多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7%。
在1999年-2008年短短的10年間,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翻了三番多。1999年高等教育的招生規模大幅度增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59.68萬人,比1998年增加51.32萬人,增長47.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0.5%,比1998年提高0.7個百分點。2008年研究生招生人數44.60萬人,比擴招前的1998年增加37.35萬人,增長了5.2倍;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數607.70萬人,比擴招前的1998年增加了499.34萬人,增長了4.6倍多。從這些數據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近十年來高等教育規模增長幅度很快很大。
2.畢業人數多。2003年是高校擴招后本科生畢業的第一年,高等教育本科、高職(專科)畢業生共347.09萬人,普通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187.75萬人,比2002年凈增54.02萬人,增長40.39%,成人高等教育畢業生159.34萬人,加上畢業的研究生11.11萬人,畢業生總人數近360萬人。而到了2008年僅普通高校畢業生就達到了512萬,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劇增。
3.就業率下降。近幾年大學生就業率逐年下降:1999年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就業率為85%;2000年全國普通高等院校一次就業率為76.1%;2001年共有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115萬,6月初一次就業率70%;2002年開始,高校擴招的大學生陸續畢業,當年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145萬人,較上年增加了27.1萬人,增幅23.1%,6月初一次就業率64.7%,比上年下降約5個百分點;2003年是高校擴招的本科畢業生的第一年,普通高校畢業生比擴招前的1998年凈增104.77萬人,增長了1.3倍,6月初一次就業率為50%;2004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畢業生280萬人,比2003年凈增68萬,增幅達32%,截止到6月底一次就業率僅為47%。而根據中國新聞網和英才網的聯合調查,2008年的畢業生除了繼續深造的,僅有12.8%的畢業生成功就業。
二、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的必要性。
1.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有助于促進再就業。建立失業保險的基本功能就是保障失業人員失業期間的基本生活和促進其再就業。最近幾年來,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的政策,對大學生的最大意義并不在金錢上,而是體現國家引導鼓勵大學生把找工作的目光投向基層,促進大學生的就業與再就業,為社會創造財富。而事業保險的促進再就業功能也是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的最終目標。
2.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有助于促進社會的穩定和協調發展。
失業是社會問題,失業率增加,對社會所構成的威脅,不是線性的,而是呈指數形式爆炸式發展的。從目前狀況看,大學生失業不可能很快消失,它不是暫時存在,很可能將長期存在。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一群思維活躍的年輕人在步入社會的關鍵時刻連續遭受打擊,會引起他們及其家庭對社會的敵視,一旦他們群體鬧事,給社會的震蕩將是很大的,這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協調發展。因而,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大學生在失業期間獲得必要的經濟幫助,保證其基本生活,并通過專業訓練、職業介紹等手段,為他們重新實現就業創造條件,使得大學生可以有再就業的機會和條件。
3.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有助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有助于拓展我國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失業保險作為是我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的發展必定會促進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
三、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可能面臨的問題。
1.保險金的來源。大學生失業保險的資金來源應該是學生、學校、政府三方。而讓大學畢業生自己承擔保險費用的一部分,勢必會加大學生的經濟壓力。同時,學校和政府要以何種形式給予補貼,補貼多少,如何進行管理等等問題目前都還有待確定。
2.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大學畢業生失業保險容易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一個在畢業生如果能在畢業后立刻拿到失業補助金,那么他就極有可能先選擇不找工作,然后在領取失金后再尋找工作。
3.保險費率的擬定。要擬定保險費率,必須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失業率,二是投資收益率。但由于失業率的統計口徑及方法等難以確定,因此保險費率不易劃一。
綜上,我國在當前建立大學畢業生失業保險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考慮:籌資方式、具體保險金額、給付方式及保險費率等。
四、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的建議。
1.明確大學生失業保險基金的來源。學生個人承擔部分。以自愿為前提,大學生在校期間每月交納一定的費用,建立一個失業保險的個人帳戶;學校負擔部分,可以從每年學校收取的學費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額;國家負擔的部分,可由國家財政撥款,作為大學生失業保險的專項基金。最后,社會各界的公益性捐贈也可成為一部分基金來源。
2.規范對失業保險基金的管理。建立每位大學生失業保險個人賬戶,把失業保險納入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中,避免失業保險基金的流失。失業保險基金必須存入財政部門在國有商業銀行開設的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由財政部門依法進行監督。
失業保險基金專款專用,不能挪作它用。
3.建立全國聯網的失業大學生數據庫。高校在每年的畢業生派遣之后,應認真做好畢業生的未就業登記工作,建立未就業畢業生數據庫,進行全國聯網,并且及時更新相關數據。當畢業生向勞動保障部門提出失業保險申請時,勞動保障部門可以上網查詢該人的相關信息,防止有人冒領與浪費。
4.加強失業保險的立法工作。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是促進大學生失業保險的順利實施的基本保障。針對大學生失業保險,可以制定相關的大學生失業保險辦法,對享受資格、享受待遇、基金來源、監管、等做出明確規定。法律還要明確規定聘用大學生的單位的連帶責任,也就是說用人單位在錄用大學生之前,必須對其失業保險金的情況了解清楚。
5.發揮失業保險的再就業功能。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旨在促進失業畢業生的再就業。因此,應在確保失業畢業生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把再就業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失業畢業生的再就業培訓,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可以在保險金的領取方面附加一些限制性的條件和義務。
參考文獻:
[1]劉源清。淺論大學畢業生失業保險[j]高校講壇。2008.
[2]毛健。失業保險[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
[3]盧紅梅,馬杰。我國大學生失業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科學探究,2005,(4)。
[4]曾艷。畢業,失業?————大學生失業現象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