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4:49: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管理技術研究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新貿易理論對技術的探討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基本上都屬于靜態分析,即假定一國的要素稟賦、技術水平與消費偏好等變量固定不變。20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和結構變化,經濟學家開始用新的方法分析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過程、結果和貿易結構,形成了新貿易理論。
新貿易理論代表者之一克魯格曼,首先脫離李嘉圖、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用高度抽象但近似弗龍和赫崎的模型,假定只有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生產新產品的國家獲得福利,利潤率提高,資本向獲利高的地方(發達國家)流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差距加大。一旦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讓,一部分得到技術的國家用低成本勞動創造較高的收益,資本因此開始向發展中國家流動,改善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縮小了差距。但是,模型所說的資本向創新技術國家還是向轉移技術國家流動是不確定的。這個模型只能說明技術創新可能給雙方都帶來收益,但如何確定趨勢,沒有進一步研究或說明,不足以說明后發展國家一定能夠或在什么約束下能夠受益或趕上產品創新的國家。其次,克魯格曼從李嘉圖模型開始,假定每個國家之間的要素不同———技術含量不同,各自在市場中有自己的地位。技術領先國家開放貿易,后發展國家“趕超”上來,消除了“技術優先”者保持其技術領先的程度。新貿易理論中的動態比較優勢理論,雖然給發展中國家的后來居上提供了一些理論依據,但是,除了少數新興工業化國家外,許多國家在技術、教育、管理方面進行了大規模投資(如印度),卻沒有對改變產品和產業結構產生明顯影響。
那么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際的技術進行學習和消化以求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的過程中出現了什么問題?為什么并不是所有的發展中國家在當今世界經濟日趨一體化的過程中享受到技術規模經濟帶來的好處呢?
也許產品周期貿易理論能給我們做出一定的解釋。這種理論指出,發達國家開發創新產品首先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后者在進口這些產品并逐漸占有這些產品的生產,而發達國家繼續開發并生產更新的產品,周而復始。在這個過程中,盡管發展中國家技術的模仿對自身比較優勢的形成和產業結構的提升上的作用是明顯的,但是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更容易注意到技術過時的速度較快,從而減少對學習活動的投資。技術模仿在短期內的經濟增長反而會強化技術模仿的惰性。更進一步,發達國家促進創新的政策反過來將阻礙發展中國家的趕超過程。
此時,制度作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比較優勢形成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2制度因素的重要性
2.1發展中國家的制度特征
雖然影響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因素有許多,如各種生產要素的稟賦和積累,但歷史經驗表明,沒有一種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有再多的生產要素及其積累的國家都有可能是低產出與低經濟福利的國家,從而使其在國際貿易往來中始終處于被動的局面。
G·阿爾蒙特、P·鮑爾在研究20世紀的政治制度發展中發現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政治力量的強弱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即:社會經濟越是發達的國家,政治力量的作用越是弱小;而社會經濟越不發達的國家,其政治力量的作用越是強大。因此,發展中國家想要發展經濟,在國際貿易中提升自己的比較優勢,必須進行制度上的改革,以避免制度性的貧困。
2.2技術與制度之爭
關于技術和制度哪一個因素能更好的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貿易獲益,經濟學界歷來有爭論。在中國,楊小凱、林毅夫關于技術模仿與制度模仿的爭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實質上,他們雙方觀點的交鋒點是發展中國家要取得貿易上的比較優勢,應該走技術模仿道路還是制度模仿道路。
楊小凱制度模仿論的主要觀點是,以技術模仿代替制度模仿是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劣勢”,且認為在進行較為容易的技術模仿之前,要先完成較難的制度模仿。林毅夫技術模仿論的主要觀點是,作為后發優勢的主要內容和形式的技術模仿,是后發國后來居上的主要依據,后發國通過技術模仿,促進生產要素的積累(特別是資本積累)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最終達成經濟發展,上層建筑必然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動而發展。
我們認識到,所有的觀點都直接或者是間接的指出了制度在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這里我們并不關注技術還是制度誰更重要,我們需要討論的是制度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發展國際貿易中地位如何,即制度到底怎樣影響著技術的形成,又如何促成后發優勢及比較優勢的生成。
2.3制度外生及其優勢
現代化研究的理論表明,就整體而言,先發國家由于沒有先例和經驗可循,其制度變遷方式以制度創新為主,多為內生的,而對于后發國家來說,大可以結合切身實際情況,大量借鑒先發國在制度變遷中的經驗教訓,其制度的生成多為外生的。但是這種制度生成方式并不是全盤的復制先發國的制度,也不排斥必要的制度創新。
我們將發展中國家,即后發國在制度上模仿發達國家的這種行為可以看作是一種合法的“搭便車”現象。這種制度上的搭便車由于制度本身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而存在著巨大的有益的能動作用,體現在這種制度模仿不僅能成為發展中國家制度變遷的巨大推動力量,同時又不會阻礙發達國家的制度創新。不同于技術模仿的是,發達國家往往愿意幫助和鼓勵這種制度模仿的生成,以形成制度上的規模效應,從而有效的減少不同制度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摩擦,從而減少交易的成本,提高貿易利潤。
2.4發展中國家的制度模仿
加入WTO正是中國對WTO規則制度的模仿過程。WTO首先屬于一種多變貿易體制。而所謂貿易體制,就是國與國之間彼此發展經貿聯系的某種制度性安排。而WTO這個貿易體制完全是由各成員之間達成的一系列多變協議,既賦予各成員參與全球貿易及貿易規則制訂的權利,又賦予各成員國政府相應的義務。中國加入WTO,就是要履行其成員國義務,爭取其成員國權利,前提就是承認并接受它的制度安排,在統一的制度框架內與其他國家發生貿易往來。這么做無疑是有好處的。
3制度模仿的方式問題
無疑,發展中國家要發展經濟、推進國際貿易,必然要對制度進行改革。因為是后發國,因而可以借鑒制度的規模效應考慮制度改革的方向。事實上,這種制度上的改革更多的是一種制度上的模仿。而我們需要探討的是,這樣的模仿究竟是以何種方式進行呢?其進行的方式對一國的貿易水平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又是如何呢?
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的變遷是受眾多因素共同影響和制約的過程。因而成功的制度變遷往往是漸進的、摸索的,那種激進的、認為制度可以決定一切而盲目的陷入主觀主義和制度決定論的觀點往往最終被事實證明是錯誤的,“休克療法”在俄羅斯的失敗正是很好的例證。
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為了實現對于發達國家的趕超,人為地扶持眾多違背本國比較優勢的產業。而為了支撐這些不具備自身能力的產業,政府就必須制訂各種管制措施對經濟體系進行強有力地干預:政府對管制措施的設計服從于一定的發展戰略目標。可以想象,這種制度上的不合理安排只會繼續在長期內導致資源的不合理配置,產業結構不易優化,縮小經濟發展的空間,惡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
中國漸進式的制度改革初期,只知道以往計劃經濟的道路不能再走了,但仍然不知道改革究竟往何處去,走的是與先發國相似的制度創新的路子,改革的代價是巨大的。如今,在全球化的開放條件下,制度的變遷不再是一個緩慢的、自發演進的過程,中國加入WTO等強制性的制度模仿過程正好說明制度模仿也可以是漸進和激進交織的過程。甚至還有學者提出,入世意味著中國漸進式改革的終結。
應該說,不論是激進式的制度模仿還是漸進式的制度模仿,終究還是一種方式,并不是目的。采取什么樣的方式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一旦條件成熟,采取快速的制度模仿也是可能的。正如中國的改革開放的道路,不僅僅有技術后發優勢的發揮,也包括制度后發優勢的發揮,當然還包括資本、勞動、經濟結構等多方面的后發優勢的積累和發展。但在這個過程中,制度模仿發揮了基礎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體現在貿易上,不僅僅形成了市場交易規則和市場價格機制,對外貿易戰略也從極端的內向型經濟逐漸發展成為開放的貿易自由化戰略;不僅僅在企業內部逐漸形成了現代企業制度,人們的效率意識、競爭意識、公平意識及民主和法治意識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些都為改革開放、貿易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只有制度上的不斷完善,才能促使對外貿易的氛圍不斷完善,我國的產業結構的升級才能有強有力的保障。
4綜述
總之,我們認為,由于后發優勢的存在,發展中國家必須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不僅僅在技術上不斷地學習創新,更要在制度的借鑒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上取長補短,這樣的“追趕”才能后來居上。但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和全盤的西化是決然不同的。
入世使我國的經濟與世界經濟緊密結合,受國際通行慣例的制約更加明顯,這既是我國技術學習、制度改革的壓力,也是動力。在開放的經濟條件下,技術和制度的學習和借鑒是全方位的、大規模的,但是它們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只是手段和過程。
技術和制度的學習模仿并不排斥創新,它們的發展有利于貿易的進步,反之,貿易的發展促進技術的交流和制度的完善。這就要求發展中國家在整體的宏觀上做出有利于技術和制度從模仿到創新的戰略安排。例如完善促進知識積累與技術進步的制度基礎,構建不同層面的促進知識積累、技術進步與創新的運行機制。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將私人成本、社會成本和私人利益、社會利益相一致,最大化社會的共同利益,進而使創新活動成為內在的持續的過程。
參考文獻
各類下肢動脈疾病是血管外科常見病,發病率高。其診斷及治療均要借助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來完成[1,2],而步進血管造影技術是目前較為先進的造影方法[3,4]。我院使用這一方法診斷治療32例病人,均取得良好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全組32例患者中,男21例(占65.6%),女11例(占34.4%);年齡17~86歲,平均61.5歲。其中18例患者有間歇性跛行,7例有靜息痛,3例有下肢潰瘍及壞疽,5例有局部腫脹壓痛,10例有高血壓史,3例有糖尿病史。
1.2儀器采用SIEMENSmultistar心血管造影機,C臂床及40cm影像增強器,SIEMENSFluorospotH影像處理系統,MarkVProVis高壓注射器,KODAK2180激光相機。
1.3方法病人仰臥于床上,雙腿下中間放置標尺,以便造影后校正測量血管病變部位的大小。保持雙腿并攏,用固定帶固定膝蓋。雙下肢動脈造影選一側股動脈穿刺,單側造影選健側股動脈穿刺,采用5~6F導管,在透視下將導管送至髂總動脈上或目的位,近端作為步進造影起始位。調整影像增強器與球管距離為最大,患者肢體靠近影像增強器,確保雙下肢動脈全在顯示范圍內。將C臂移至起始位后準備高壓注射器,雙側造影以6~10ml/sec速度注射40~60ml造影劑,壓力300~500PSI;單側造影以3~5ml/sec速度注射20~40ml造影劑,壓力150~300PSI,造影劑選用76%泛影葡胺或歐乃派克,均用生理鹽水稀釋。在采集菜單中選PERI模式,起始位透視2s以上以便測試曝光條件,調整遮光器及半透遮光片,按下操縱桿按鈕使C臂前進一步,重復上述操作使C臂分次步進定位,適時插入分腿遮光片,直到肢體造影結束位,再按下曝光手閘或腳閘,C臂向反方向步進并自動在不同部位采集蒙片,待C臂返回起始位后高壓注射器自動開始注射,持續按住曝光手閘或腳閘,觀察監視器上血管造影劑充盈圖像,適時按動手閘步進按鈕,C臂前進一步,重復上述操作直至步進采集減影圖像結束。
圖像后處理選PERISCROLL顯示自動拼接方式,AUTOSEW自動拼接,PERISCENE圖像分別回放;選PERISEW進行手動拼接,操縱桿上下移動,改變重疊部分的大小,按下按鈕,移動操縱桿改變接縫的位置,使圖像拼接最佳。
2結果
步進下肢動脈造影32例顯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27例,其中完全閉塞11例(圖1),不完全閉塞16例(圖2),動靜脈瘺3例(圖3),血管畸形2例(圖4),(每圖均取自步進全程圖像中的病變部分圖像)。32例中24例(占75.0%)圖像質量較佳,病變部位清晰,達到診斷目的。3例(占9.4%)病人下肢移動而使圖像產生移動模糊。2例(占6.3%)遮光片調整不合理使圖像曝光不足。3例(占9.4%)步進啟動時機不精確使圖像拼接不佳。圖1雙側步進造影顯示股動脈下段完全閉塞,經側支循環灌注使閉塞遠端動脈顯影圖2單側步進造影顯示股動脈及其分支多發狹窄,管壁毛糙,不規則圖3單側步進造影顯示大量含造影劑血液經動靜脈瘺充盈于迂曲股深、淺靜脈圖4單側步進造影顯示股動脈、股深動脈、旋股外側動脈細小分支迂回增多,造影劑集聚3討論
步進數字減影技術目前裝置有兩類:一類是在注射造影劑的同時通過控制C臂的運動時間,使其與被檢部位的血流速度同步來獲得要檢查血管的全程減影圖像。另一類是通過控制導管床運動速度追蹤血管造影劑充盈而獲得全程減影圖像[5,6],但后者由于是在床運動中采集圖像,因此血管減影圖像略遜于前者。該兩種方式均能一次注射造影而獲得血管造影全貌,從而解決了下肢動脈血管行程長,增強器視野小,需要多次曝光系列和多次造影的矛盾。從X線受照輻射劑量和造影劑用量上有很重要的意義。
通過本組32例下肢動脈步進血管造影,筆者體會造影成功的關鍵在于造影前的準備,包括病人下肢的固定,蒙片的采集,減影采集方式,造影劑注射參數,減影采集方式,以及造影中C臂的移動與下肢動脈血流同步。
病人準備:造影劑的刺激常產生下肢劇痛及血管痙攣,引起下肢移動。本組3例由于此種原因引起減影圖像模糊,因此必須用固定帶固定下肢,造影劑濃度控制在40%左右或用非離子造影劑以及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等,以便消除或減輕這一不良反應。
蒙片采集:蒙片采集好壞將直接關系到減影后圖像的質量,因此要求雙側下肢盡量靠近增強器,球管與增強器的距離為最大,以便使雙側下肢都在顯影范圍內,合理調整遮光及半透遮光片,并適時插入分腿遮光片,使每一蒙片曝光準確,確保與造影時曝光一致,另外蒙片采集常規可分5段,分別為盆腔、大腿、膝部、小腿、踝部,必要時可延長1~2段。本組2例由于蒙片采集時曝光不足,噪聲增加,使膝部以下動脈顯影不清。
造影劑注射參數:雙側造影時,造影劑總量、每秒流速及壓力均要增加到單側造影時的1倍左右。另外,根據動脈病變的類型,選擇合適的高壓注射器參數,以使血管充盈良好,圖像清晰,如血管伴動-靜脈分流時注射速率10ml/s,血管無明顯改變時注射速率8ml/s,輕度阻塞性病變注射速率6ml/s,嚴重阻塞性病變注射速率4ml/s。
減影方式:使用脈沖方式采集圖像,以獲取較強的射線劑量及較高的圖像信噪比。另外,由于每段流速不同,因此合理選擇采集幀率從上至下依次為3F/S,3F/S,2F/2,2F/S,1F/S較佳。
C臂移動:由手控按鈕完成C臂的移動,主要保證其移動與血流速度同步。下肢動脈顯影圖像拼接是否良好與其密切相關,一般當造影劑充盈至每步圖像的2/3時,啟動手控按鈕,血管拼接成功率較高。另外,由于不同類型的血管病變對動脈血流影響很大,如有動靜脈分流疾病時血流速度明顯加快,則每步啟動加快;而動脈阻塞性疾病血流速度明顯減慢,則每步啟動減慢。因此,合理控制C臂每步移動時機,實際操作經驗尤其重要。本組3例由于步進的時機沒有完全掌握好而使下肢動脈拼接不完全。
實際造影中,往往在步進數字減影的基礎上為更明確病變性質,可做局部血管造影。對一些下肢動脈急性栓塞,步進數字減影可減少造影的盲目性,步進數字減影路徑圖對下肢動脈疾病的介入治療有很重要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裴玉昆.周圍血管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45-68.
2GuthanerDF,etal.EvaluationofperiphevalvascularDiseaseUsing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Radiology,1983,147:393.
從抗剪參數的變化過程可以看出,粘聚力隨著摻入比的增加而提高,隨抗壓強度的增加而增加,當fcu=1.45~5.12Mpa時,其粘聚力c=0.4~1.11,內摩擦角變化幅度為17o~400。與原狀淤泥質粘土相比,粘聚力和內摩擦角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說明水泥土的抗剪強度遠大于原狀土。這是因為水泥混入土體后的硬凝作用產生的水泥水化硬凝物質增加了加固土的糙度,從而加大了剪切面的摩擦系數,提高了抗剪強度。根本原因在于抗壓破壞與抗剪破壞的方式不同,抗壓、抗拉依靠的是土顆粒間的聯結力和結構支撐力起主導作用,而抗剪時土顆粒間粘聚力和土顆粒間的摩擦力起主導作用。另外,拉、壓破壞面不是一個規則平面。如果土體中土顆粒不是完全被水泥石顆粒包圍,破壞可以沿顆粒間的軟弱面發生,當剪切破壞則是沿一相對平整的面,剪切對土體的破壞面不能繞過水泥土顆粒,這些顆粒起著抗剪切作用,從而提高了水泥石的抗剪強度。
根據試驗的數據進行的回歸結果來看,水泥土的粘聚力c與其無側限抗壓強度fcu大致呈線性關系,回歸方程式如下:
c=0.18849+0.17043fcu(R=0.93761,S=0.07862,N=12,P<0.001)
擬合結果如下圖所示:
圖2—10粘聚力—抗壓強度曲線圖
第五節BP神經網絡模型對水泥土抗壓強度影響因素的分析
室內配比試驗目的是希望通過對試驗資料的分析,了解各種影響因素與抗壓強度之間的內在規律性,來指導粉噴樁的設計及施工。以往的做法是對樣本值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建立經驗公式,然而,這一過程存在諸多問題。摻入比、含水量等因素與抗壓強度的關系無疑是非線性的,用線性模型來擬合非線性關系,效果是不能令人滿意的,這一點可以通過模型的適合性檢驗和殘差分析得到反映;就線性模型本身而言,其應用范圍的狹小和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鑒于水泥土自身結構的復雜性和對其加固機理的研究尚待進一步深入,用傳統的數學工具模擬上述非線性過程,建模相當困難。由于影響粉噴樁的因素如摻入比、含水量、飽和度、加固土密度、齡期等較多,且諸因素相互作用,交叉影響,使的室內配比試驗成果表象復雜,數據離亂,無明顯的關系存在,給成果分析帶來困難。再又因為試驗成本的緣故,很難達到滿足常規分析計算需要的樣本量,亦不能保證試驗樣本有較好的分布規律,往往使量化結果與定性分析產生矛盾。如何明確系統的非線性關系,通常有兩種辦法來解決:第一種是采取“分段線性”的處理方法,如采取多元線性回歸等手段;另一種方法是利用混沌論、奇異吸引子、吸引凹陷和分形等數學工具來分析非線性系統。然而這些數學工具大多只能給出嚴格邊界條件下類似解的存在性這樣的證明而不能給出明確可行的求解方法,對回歸模型而言,它主要適用于大容量樣本情況下,對因變量來說,自變量的離散程度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回歸分析才能得到較好的結果。有沒有一種方法,使得我們離開深奧的數學工具也能了解復雜的非線性系統?神經網絡理論提供了另外一種解決此類問題的可能性。
一.神經網絡及BP模型簡介
一般而言,神經網絡是一個并行和分布式的信息處理網絡結構,它由許多個神經元組成,每個神經元有一個輸出,它可以連接到很多其它神經元,每個神經元輸入有多個連接通路,每個連接通路對應于一個連接權系數,一個簡單的人工神經元結構如圖2—11所示,該神經元是一個多輸入、單輸出的非線性系統,其輸入輸出關系可描述為
式中,為節點的輸出;是從
其他節點傳來的輸入信號;為節點
j到節點i的連接權值,反映了輸入
的影響大小;為閥值,表示當前節點對輸入產生的影響總和進行判斷,若大于,系統認為此次影響作用明顯,并將其反映在輸出,否則,此次影響作用將不被考慮;為傳遞函數,可為線性函數,或型函數(如=,=),或具有任意階導數的非線性函數,它描述了多輸入值對輸出的綜合影響。
神經網絡是一個非線性動力系統,特點在于信息的分布式存儲(配比試驗的規律性信息表示為權值和閥值的大小)和并行協同處理,它具有集體運算的能力和自適應的學習能力,很強的容錯性和魯棒性,善于聯想,綜合和推廣。
神經網絡模型有各種各樣,代表性的模型有感知器、多層映射BP網絡、RBF網絡、雙向聯想記憶網絡、Hopfield模型等。利用這些網絡模型可實現函數逼近、數據聚類、模型分類、優化計算等功能。
BP網絡是一單向傳播的多層前向神經網絡,結構如圖2—12所示,其主要功能是函數逼近。網絡通常有一個或n個隱層,同層節點間無任何連接和耦合,故每層節點的輸出只影響下一層節點的輸出。隱層中神經元均采用SIGMOID型變換函數,這種函數變換可實現從輸入到輸出的任意非線性映射;輸出層的神經元采用純線性變換函數,這可以避免使網絡輸出限制在一個較小范圍內,達到可以輸出任意值的目的。信息在模型中的傳遞和加工是逐層進行的,隨著層數的深入,信息中所蘊涵的規律逐漸被了解、存儲、綜合,最后經輸出結果統一表現出來。對本次配比試驗而言,層的具體含義可理解如下:第一層的神經元接受各種影響因素的輸入,對同一配比方案,第一層的神經元同時進行運算,利用傳遞函數計算結果的過程就是神經元存儲信息的過程;第二層神經元接受上層神經元各自獨立、并行計算處理的結果后,對獲得的信息判斷、整理、綜合后輸出,從而形成反映整個系統規律的映射。
圖2—12
Hecht-Nielsen的論文中指出:1.給定任一連續函數f:[0,1]nRm,f可以精確地用一個至多三層的前向神經網絡實現。它表述了映射網絡的存在性,保證任一連續函數可由一個至多三層BP網絡來實現。2.給定任意ε>0,對于任意的L2型連續函數f:[0,1]nRm,存在一個至多三層神經網絡,它可在任意ε平方誤差精度內逼近f。這就告訴我們,對任意連續函數一定可以構造出這樣的BP網絡模型。
二.BP模型應用分析
BP網絡模型應用于配比試驗分析,就是通過對簡單的非線性函數進行數次復合,近似任一復雜函數,從而確定摻入比等影響因素和強度之間的函數關系。而且,實現這一功能的過程僅僅是利用試驗樣本值對模型進行訓練和學習的過程(即通過推理和逼近的方法對網絡的權值和閥值調整),其間并不要求對此結構和過程有較深認識,使分析的復雜性得到極大的簡化,易于理解并提高了實用性。在配比試驗中應用BP神經網絡模型,具有以下幾點優點:
并行處理性。網絡各神經元可以同時進行類似的處理過程,整個網絡的信息處理是大規模并行的。雖然每個神經元的功能簡單,但大量簡單的處理神經元進行集體的、并行的活動能減少神經網絡完成識別任務所需步數,從而提高網絡模式識別能力。與傳統數學(如回歸分析)串行處理相比,并行計算的效率更高。
規律的分布性描述和樣本的容錯性。抗壓強度和各影響因素之間因果關系的信息,在網絡的存儲是按內容分布于許多神經元之間的權中,每個權存儲多種信息的部分內容,從單個權中看不出存儲信息的內容。這種映射關系的產生,部分來自于非線性是神經網絡中固有性質這一事實,部分是因為許多獨立單元的激勵,決定系統的總體響應。這類似于全息圖的信息存儲性質,局部帶有遺失或錯誤信息的數據使得網絡重新調用自己存儲的模式,同時有誤信息被填充或修改。網絡模式的完善和容錯功能,在配比試驗中的實際意義在于,對試驗結果中離群點的處理上,比傳統方法采取摒棄的手段有所改進,它容忍這些點的存在并吸取其合理內容,通過泛化(Generalization)功能對于不是樣本集合的輸入也能給出合適的輸出。
可塑性、自適應性和自組織性。神經元之間連接的多樣性和可塑性,使得網絡可以通過學習與訓練進行自組織,以適應不同處理信息的要求。這種學習功能在配比試驗中的實現,主要是根據不同配比方案產生不同強度的樣本模式,逐漸調整權值和閥值,使網絡輸出和希望輸出之差的函數(如差的平方和)最小,權值和閥值的調整過程就是系統規律性信息的存儲過程,樣本量的增加可以加強信息的存儲,從而更好的反映系統的非線性映射關系。
BP神經網絡模型自身結構的特性也說明了其應用于室內配比試驗的合理性。在這種網絡中,輸入是正向傳播,逐層處理,每一層神經元的狀態只影響下一層神經元的輸出,其突出特點是無反饋性,即輸入值不影響系統初始狀態。對室內配比試驗而言,試驗過程本身是不可逆的,抗壓強度由摻入比等因素決定,但同樣的強度也可能是不同配比方案的結果,僅僅由抗壓強度不能反演出影響參數,這一特征決定了用反饋型神經網絡建模是不合適的。
BP神經網絡的傳遞函數對隱層采用S型函數描述單個神經元對刺激的響應,一方面,它將神經元的輸入范圍(-∞,+∞)映射到某一確定區間,如(-1,+1),使各影響因素對目標變量抗壓強度的變異性處于同一水平;另一方面,S型函數的曲線變化趨勢與單因素對抗壓強度的影響趨勢雷同,經過對配比試驗中各影響因素與水泥土的抗壓強度關系分析可知,波速,摻入比,齡期等諸因素與抗壓強度的相關關系大致呈指數曲線走向,以波速—抗壓強度曲線為例,具體影響規律見圖2—13,S型函數的曲線變化見圖2—14。
圖2—13抗壓強度—波速曲線圖圖2—14S型函數曲線圖
這說明S函數可以比較合理的模擬試驗過程,從而更好的反映系統的映射關系。輸出層節點的傳遞函數采用線性函數,它可將上一層神經元的輸出經權值和閥值調整并累加后輸出,其過程的物理意義被理解為對前一層神經元受摻入比等影響因素的激勵后作出的響應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并通過將響應的合理部分迭加來模擬各種影響因素對抗壓強度的綜合貢獻。
BP神經網絡的訓練和學習過程,就是通過逐步調整模型的權值和閥值來存儲系統內在規律性信息的過程,從而達到正確反映抗壓強度和影響因素之間映射的目的。其學習過程的基本思路是:把網絡學習時輸出層出現的與試驗結果不符的誤差,歸結為連接層中各節點間連接權及閥值(有時將閥值作為特殊的連接權并入連接權)的“過錯”,把誤差逐層向輸入層逆向傳播“分攤”給各連接節點,從而可算出各連接節點的參考誤差,并據此對各連接權進行相應的調整,使網絡適應要求的映射。
三.工程實例
結合寧高公路二期工程粉噴樁軟基處理,本次試驗用土取自寧高公路(洪藍至雙牌石段)工地現場,并在室內使土樣完全擾動,利用現有的土工試驗儀器,土樣試塊為70mm×70mm×70mm的立方體,空氣養護,攪拌方式為干攪,按照土工試驗規程進行試驗,本次配比方案摻入比為8%、12%、15%,含水量為30%、40%,齡期為30天、90天。為了驗證BP模型擬合數據時樣本需求量少,分析能力強的特點,本文選擇了包含所有因素變化情況的最少組數(3×2×2)的試驗結果進行分析,各組加固土的物理力學性能見表2—9:
表2—9.室內配比試驗成果表組數
摻入比(%)
齡期(月)
含水量
孔隙度
飽和度
波速(km/s)
干密度(kg/m3)
抗壓強度(Mpa)
1
15
1
0.211
0.575
0.893
1.783
1.66
3.47
2
15
3
0.153
0.535
0.62
1.813
1.63
5.12
3
12
1
0.222
0.588
0.945
1.645
1.69
2.36
4
12
3
0.192
0.555
0.816
1.626
1.66
3.58
續表2—95
8
1
0.234
0.62
0.926
1.414
1.61
1.49
6
8
3
0.204
0.594
0.797
1.278
1.66
2.42
7
15
1
0.289
0.796
0.861
1.611
1.43
1.97
8
15
3
0.264
0.775
0.771
1.620
1.42
4.58
9
12
1
0.298
0.78
0.931
1.566
1.44
1.74
10
12
3
0.248
0.726
0.78
1.565
1.47
3.30
11
8
1
0.325
0.866
0.91
1.478
1.38
1.51
12
8
3
0.289
0.801
0.842
1.365
1.40
2.48
根據試驗結果建立BP網絡模型,仿真各種因素對抗壓強度的影響過程,網絡模型結構見圖2—12。利用高性能的可視化軟件MATLAB中神經網絡工具箱進行分析計算。由于采用并行計算的方法,模型本身可以通過增加節點數、隱層數或訓練步數等方法將系統誤差控制在指定范圍內,而不需要再進行額外的試驗,因此,在本次室內配比試驗的組數比常規試驗組數大大減少的情況下,采用兩層BP網絡模型來完成函數逼近任務。由于試驗過程中對抗壓強度而言,影響因素的個數有7個,因此初次確定隱層的神經元個數選7個,根據結果知最大訓練步數不夠或隱層中神經元個數太少。因此將神經元數目增加的14個,最大訓練步數為100000次,此次訓練到92885步時,仿真精度達到要求。
計算結果如表2—10:
表2—10.抗壓強度計算結果與試驗結果對比試驗結果
1.49
1.51
1.63
1.97
2.36
2.42
2.48
3.3
3.47
3.58
3.58
5.12
多元回歸
1.659
1.203
1.672
2.481
2.381
2.486
2.368
3.516
3.032
3.335
3.726
5.048
相對誤差回歸
0.113
0.203
0.026
0.259
0.009
0.027
0.044
0.065
0.126
0.068
0.040
0.014
BP模型
1.512
1.485
1.623
2.001
2.357
2.407
2.456
3.410
3.452
3.545
4.522
5.129
相對誤差BP
0.015
0.016
0.004
0.015
0.001
0.005
0.009
0.033
0.005
0.010
0.263
0.001
由表2—10可以看出,回歸模型的計算結果與樣本值的偏差較大,最大時達到了20%以上。而且,對同樣的樣本群而言,回歸模型一旦確定,其系統誤差(計算值與試驗結果之差)的大小也隨之被確定,改善系統誤差的有效辦法只能是增加樣本數量,這將直接帶來試驗成本或工程投入的加大。對BP神經網絡而言,其輸出不僅能較好的代表試驗結果,與此同時,模型本身可以通過增加節點數、隱層數或訓練步數等方法將系統誤差控制在指定范圍內,而不需要再進行額外的試驗,這一點對工程實際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價值。根據本次試驗的網絡誤差平方和隨訓練步數的變化趨勢可知,BP神經網絡系統誤差平方和隨步數的增加而逐漸趨于一極小值,只要模型結構合理,隱層中神經元個數足夠多,保證必要的訓練步數,系統誤差可以控制在任一指定的誤差指標范圍內。
圖2—15以方框表示權值矩陣和閥值矢量中元素,其面積正比于元素幅值。閥值和權值之間用垂線劃開,形象表示權值和閥值對神經元輸出的影響強弱。對權值和閥值而言,亮色代表正值,暗色反之。
圖2—15.權值W1和閥值B1方框圖
圖中第一列表示本次二層的BP網絡模型中隱層的閥值大小,第二列到第八列分別表示與摻入比、齡期、含水量、孔隙度、飽和度、波速和干密度有關的權值大小。圖2—15中行的含義可以理解為,對同一次配比試驗結果,14個神經元相互獨立的進行分析,每個神經元都不同程度反應了此次配比試驗中影響因素與水泥土抗壓強度的關系,換句話說,模型獲得的影響因素和強度相關性信息相當于進行了14次配比試驗所得到的結果,神經元并行計算的特點,用在室內配比試驗結果分析中,可以達到明顯減小樣本量的效果。
權值和閥值方框圖存儲的是此次室內配比試驗中各影響因素和抗壓強度之間因果規律信息。根據權值分布特點可得到如下認識:在各種影響因素中,波速的顯著性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因素,因為波速對應的權值幅值(圖2—15第七列框圖)明顯高于其他影響因素的權值幅值,其倍數分別為十幾倍到幾十倍不等,這說明波速和抗壓強度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對工程應用而言,通過測定波速的大小了解水泥土抗壓強度是可行的,根據圖2—13描述的函數關系,測得水泥土的聲速就可以推知其抗壓強度,這就為利用應力波(聲波)的傳播特性來測定粉噴樁質量提供了理論依據。
與其他因素相比,水泥摻入比與含水量對抗壓強度的貢獻較強,它們的權值幅值也相對較大,其權值幅度明顯超過除波速外的其它所有影響因素。就水泥土加固機理來說,加固土的水解水化反應,硬凝反應和碳酸化作用,都離不開水泥和水的參與,因此在確定水泥土配比方案時,摻入比和含水量的作用是應當重點考慮的。除去以上兩種因素外,干密度對抗壓強度的影響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其作用僅次于波速、摻入比和含水量。
Abstract:AlthoughChinesee-commerceandnetworktransactionhavegreatdevelopmentinrecentyears,onlinepaymentisbecomingoneofthebottlenecks.Therefore,solvingtheproblemsisanimportantstepindevelopingelectronicbusiness.
Thispapersummarieselectronicbusinesstechnologyanditsrelatedsecurityissuesfromseveralaspects.Firstitbrieflydiscussessecurityrequirementsandrelatedkeytechniqueswhicharenecessarytoprotectanelectronicbusinesssystem.IntheE2commercearea,securitywasagreatconcerntomanyorganizationswhenaconsiderablevolumeofdocumentsandtransactionsweredigitizedandexchangedonline.AnonlinepaymentsystembasedontheSSLprotocolincivilaviatonE2commerceisproposedinthispaper,accordingtotherealityandneedofthecivilaviatonE2commerceinChina.ThesecurityoftheE2paymentsystemwasimprovedtosomedegreebyaddingthetechnology.
Keywords:EC;onlinepaymentsystem;technicalcountermeasures
第一章:引言
2009年1月1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過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時,我國網民數達到2.98億,寬帶網民數達到2.7億,國家CN域名數達1357.2萬,三項指標繼續穩居世界排名第一。
我國網民和國家CNCN域名的增加,勢必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機會。隨著Internet技術和應用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電子商務的隊伍中來。電子商務已成為貿易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電子商務環境的規范和完善,中國電子商務企業必然迅猛發展。使用網上支付的方式進行交易,大大降低了傳統貿易的費用和開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企業競爭優勢。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在Internet上建立自己的Web站點以便利、經濟的手段在網上展示自己的企業形象,推銷本企業的產品。
一、電子商務與支付系統的定義
1、電子商務的定義
電子商務源于英文ElectronicCommerce,簡寫為EC。顧名思義,其內容包含兩個方而,一是電子方式,二是商貿活動。電子商務指的是利用簡單、快捷、低成木的電子通訊方式,買賣雙方小謀而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國際商會于1997年11月,在巴黎舉行了世界電子商務會議(TheWorldBusinessAgendaforElectronicCommerce)會上專家和代表對電子商務的概念進行了最權威的闡述:電子商務,是指實現整個貿易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貿易活動的電子化[1]。從涵蓋范圍可以定義為:交易各方以電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過當面交換或直接面談方式進行的任何形式的商業貿易;從技術方面可以定義為:電子商務是一種多技術的集合體,包括交換數據(如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獲得數據(共享數據庫、電子公告牌)、以及自動捕獲數據(條形碼)等[2]。
2、網上支付系統的構成
支付系統是由一系列支付工具、程序、有關交易主體、法律規則組成的用于實現貨幣金額所有權轉移的完整體系。[3]
網上支付是指以金融電子化網絡為基礎,以商用電子化工具和各類交易卡為媒介,采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作為手段,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特別是因特網進行傳輸。以電子信息傳遞的形式來實現資金的流通和支付。網上支付系統的構成則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網上支付主體。涉及網上商家、持卡人、銀行和第三方認證機構。二是網上支付技術。如基于因特網的TCP/IP協議標準、WWW技術規范和以安全網絡數據交換為宗旨的電子數據交換協議SSL和SET。[4]
二、電子商務與網絡支付系統的發展現狀
1、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
根據2009年1月1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主要互聯網應用使用率調查中,網絡求職、更新博客和網絡購物位列增長最快的應用前三甲。而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等娛樂性應用的使用率則明顯呈現下降的趨勢。
由此可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顧客加入到電子商務的隊伍中來,網絡支付系統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電子商務發展迅速,通過網上進行交易已成為潮流。在我國,電子商務雖然剛起步,但是人們對電子商務的巨大潛力深信不疑;我國政府積極支持電子商務活動的開展,這些都對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但是應當看到,我國還存在一些“瓶頸”問題,嚴重地阻礙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從技術角度上看也存在兩項解決的難題一是缺乏統一的電子商務技術服務標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標準的電子商務勢必造成國內乃至國際電子交易混亂和麻煩。技術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而技術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標準統一的基礎之上。因此加快電子商務技術標準的制定是我國電子商務發展中迫在眉睫的、十分重要的事,是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重中之重。二是還沒有真正成熟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在現階段電子商務軟件服務市場上,國外成熟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占據主導地位仍是不爭的事實,而國內真正有能力的開發廠家更是屈指可數,仔細算來也只有實華開、四通寥寥幾家,但沒有一家能夠提供一套完整的電子商務交易標準。而網上支付作為新興的電子支付手段,越來越普及越來越重要。無論是對電子商務技術服務標準的制定還是對真正成熟的電子商務的解決方案的出現,網上支付系統的關鍵技術都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現在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最關鍵的技術,是解決安全問題的技術。電子商務中的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的問題。在電子商務系統中,不僅需要交換使用者的信用卡號碼、客戶密碼和個人身份等隱私信息,而且還涉及到個人財產的安全問題。在電子支付過程中,必須保證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一旦這些方面得不到切實的保證,那么將造成重大的損失和嚴重的法律問題,甚至會斷送電子商務企業的命運。因此必須發展能夠保障支付系統安全的關鍵技術,確保交易過程是安全、可靠的。
2、網上支付系統的發展現狀
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支付問題就成了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尤其是支付的安全性問題就像一直縈繞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電子支付構成了電子商務的核心環節,如果沒有支付,整個電子商務過程無法完成。只有通過安全、快捷的實現電子支付才能實現電子商務涉及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有機結合,才能確保電子商務交易順利進行。
而作為真正的網絡支付手段出現的支付方式,則是在Internet的迅速走向普及化之后的事情。但是自2005年以來,中國網上支付成長十分迅速,這標志著中國電子商務邁入了以全面實現網上支付系統為特征的嶄新發展階段。著名的網絡市場調研機構艾瑞咨詢公司的研究報告預測2010年我國的我網上支付市場規模將達到2800億元。網上支付已成為國內網民從事網上交易時的第一選擇,網上支付市場似乎已經成為繼網絡游戲、sp之后的又一座金山。
在Internet上出現的支付系統模式已有十幾種,這些系統模式大致上可以劃分為如下3類:第一類是數字化的電子貨幣或者電子現金;第二類是使用他們已有的安全清算程序,對Internet的網上支付提供信息中介服務;第三類是針對銀行卡主攻加密算法,使傳統的銀行卡支付信息通過Internet向商家傳遞,利用金融專用網絡提供獨立的支付授信,更先進的是采用智能卡技術,提供聯機的銀行卡支付。但是不管是哪一類的系統,都是包含著信息加密措施的系統,每一個系統都是有很多保障安全性的系統。
第二章:網上支付系統的安全技術問題
一、網上支付系統的安全問題
隨著網上支付手段使用人數的增加,網上支付系統所存在的問題也暴露無遺,而且隨著使用范圍的推廣和黑客等技術的發展,也對網上支付系統的關鍵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關鍵技術問題,就是安全問題。
電子商務的支付問題是隨著電子商務本身的快速發展而衍生的。單純就它們的關系而言,電子商務需要電子支付,支付體系是開展電子商務的必備條件。隨著網上支付手段使用人數的增加,網上支付系統所存在的問題也暴露無遺,而且隨著使用范圍的推廣和黑客等技術的發展,也對網上支付系統的關鍵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關鍵技術問題,就是安全問題。據AC尼爾森公司在2003年3月~4月做的一個調查表明,安全性是網上購物者用信用卡支付的主要顧慮。安全問題已成為電子支付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目前制約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就是支付問題。
二、信用卡安全的恐慌——網上支付系統的安全問題案例分析
眾所周知道銀行業步入了網絡時代,網絡也融入了銀行業,這迎合了電子商務發展的趨勢。網上銀行因不受時間、地域限制,成本低、快捷方便等優點得到了銀行業的積極響應。近幾年更是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但是由于網上銀行所有內容都是以數據的形式流轉于網絡之上,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信息安全隱患。作為龐大資金流動的載體,網上銀行極易受到非法入侵和惡意攻擊。如果銀行的網絡遭到攻擊,私人信息就可能會泄漏,若補救不及時,很可能給消費者造成巨大損失。2005年4月,多名“支付寶”用戶工商銀行帳戶里的錢不翼而飛。6月,花旗集團丟失了一批記錄著390萬客戶帳戶及個人信息的電腦記錄數據帶。同月,包括Master、Visa在內的多家信用卡公司4000多萬用戶信息被盜,涉及了近9000張國內信用卡,一時間風聲鶴唳,引發了信用卡安全的恐慌。黑客竊取用戶資料、網絡詐騙、虛假銀行、網絡釣魚等支付安全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從銀行業的這一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安全技術的重要地位和意義。因此必須對這一關鍵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一個優秀的解決方案,確保網上支付系統的安全,保障我國電子商務事業的穩定快速發展。
第三章:解決網上支付系統的安全問題的技術解決途徑
安全的目的是:保護一個系統不會受到未經授權的訪問,使系統的正常工作不會被非法干預。同所有計算機系統一樣。電子商務系統安全必須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三個特征[5]。網上支付系統的安全是電子商務發展的核心。任何在Internet上開展業務的機構必須采取積極的步驟,確保系統有足夠的安全措施,防止機密信息泄露和非法侵入造成損失。因此網上支付系統不但要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三個特點好要具有認證性、不可否認性和可審查性。
一、網上支付系統的安全要求
1、保密性
要確保網上支付系統的安全,首要的一點要求就是應防止未授權的數據暴露并確保數據源的可靠性,交易中的商務信息都需要遵循一定的保密規則。交易中的商務信息可能直接關聯著個人、企業或國家的商業秘密,特別是涉及到商業機密和金融方面的敏感信息時,信息的保密性更為重要。因為其信息往往代表著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商業機密,而電子商務是建立在一個較為開放的互聯網絡環境上的。它所依托的網絡本身也就是由于開放式互聯形成的市場,才贏得了電子商務。因此在這一新的支撐環境下,勢必要用相應的技術和手段來延續和改進信息的保密性。,因此,要采取措施預防信息的非法存取和信息在傳輸過程中被非法竊取。維護商業機密是電子商務全面推廣應用的重要保障。
對于網上支付系統來說,他的保密性意味著系統必須滿足兩點:(1)私有交易不會被其它人截獲及讀取,既沒有人能夠通過攔截會話數據獲得訂貨單中的帳戶信息;(2)如果可能,應確保交易的匿名性,使交易不會被追蹤,任何人無法利用“發生交易”這樣的事實本身來達到別的目的。
2、信息的完整性
不可否認電子商務的出現以計算機代替了人們以大多數復雜的勞動,信息系統的形式整合化簡了企業貿易中的各個環節,但網絡的開放和信息的處理自動化也使如何維護貿易各方商業信息的完整統一出現了問題。而貿易各方各類信息的完整性勢必影響到貿易過程中交易和經營策略,因此保持貿易各方信息的完整性是網上支付系統應用必備的基礎。
要確保網上支付能夠安全順利的進行,還要防止未經授權的數據修改。交易雙方的合同簽訂后就不能隨意刪改,以保證交易的公正性,與可行性。電子商務簡化了貿易過程,減少了人為的干預,但對信息的隨意生成、修改和刪除會造,成差錯甚至可能導致欺詐行為。數據傳輸過程中信息丟失、信息重復或信息傳送的次序差異也會導致貿易各方信息的不同。這會影響貿易各方商業信息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因此保持貿易各方信息的完整性是電子商務應用的基礎。完整性指資源只能由授權實體修改。網上支付系統的完整性要求他提供的服務應在通信過程中接收到的消息確實是實際發送的消息,不可能在傳輸過程中被篡改,也不可能是一條偽造的消息。
3、可用性
可用性是指一旦用戶得到訪問某一資源的權限,該資源就應該能夠隨時為他使用,而不應該將其保護起來使擁護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在電子商務系統中,提高系統可用性有時還意味著用戶僅需經一次登陸就可以訪問任何其他有權訪問的資源,避免對訪問不同的服務使用不同的登錄過程。
不可否認電子商務的出現以計算機代替了人們以大多數復雜的勞動,信息系統的形式整合化簡了企業貿易中的各個環節,但網絡的開放和信息的處理自動化也使如何維護貿易各方商業信息的完整統一出現了問題。而貿易各方各類信息的完整性勢必影響到貿易過程中交易和經營策略,因此保持貿易各方信息的完整性是電子商務應用必備的基礎。
4、不可否認性
在交易中會出現交易抵賴的現象,如信息發送方在發送操作完成后否認曾經發送過該信息或與之相反接受方收到信息后并不承認曾經收到過該條消息。因此如何確定交易中的任何一方在交易過程中所收到的交易信息,正是自己的合作對象發出的。而對方本身也沒有被假冒是電子商務活動和諧順利進行的保證。
要確保網上支付系統的安全,交易一旦簽訂就不能被否認。因此交易的各個環節,都必須設法防止參與交易的任何一方的抵賴。不可否認性主要包含數據原始記錄和發送記錄的不可否認,確認數據已經完全發送和接收,防止接收用戶更改原始記錄,防止用戶在收到數據以后否認收到數據,并拖延自己的下一步工作。為了保證交易過程的可操作性,必須采取可靠的方法確保交易過程的真實性,保證參加電子交易的各方承認交易過程的合法性,在交易數據發送完成以后,雙方都不得否認自己曾經發出或接收過信息。要對網絡故障、操作錯誤、應用程序錯誤、硬件故障、系統軟件錯誤及計算機病毒所產生的潛在威脅加以控制和預防,以保證貿易數據在確定的時刻,確定的地點是有效的。一旦事務結束,有關各方都不能否認自己參與過這次事務。
5、可審查性。
根據機密性和完整性的要求,應對數據審查的結果進行記錄,在交易信息的傳輸過程中為參與交易的個人、企業或國家提供可靠的標識。當貿易一方發現交易行為對自己不利,否認電子交易行為時,系統應具備審查能力,使交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抵賴已經發生的交易行為。在傳統的紙面貿易中,貿易雙方通過在交易合同、契約或貿易單據等書面文件上手寫簽名或印章來鑒別貿易伙伴,確定合同、契約、單據的可靠性并預防抵賴行為的發生。而在無紙化的電子商務方式下,則應通過數字摘要、PKI、數字簽名、數字憑證、CA認證等手段,在交易信息的傳輸過程中為參與交易的個人、企業或國家提供可靠的標識。
6、認證性
要確保網上支付系統的安全,在電子商務中必須建立嚴格的身份認證機制,以確保參加交易各方的身份真實有效。首先,要確認當前的通訊、交易和存取要求是合法的。即接收方可以確認信息來自發信者,而不是第三者冒名發送。發送方可以確認接收方的身份是真實的,而不至于發往與交易無關的第三方。要在交易信息的傳輸過程中為參與交易的個人、企業或國家提供可靠的標識。網上支付系統中通信的雙方應能確定對方的身份,知道對方確實是他所稱的那一位。在這里,確定意思并不完全意味著知道對方的準確身份,但應能做到知道自己是在與一個可靠的對象通信。
二、網上支付系統可能受到的攻擊
針對網上支付系統所進行的攻擊就是試圖破壞上面的六大安全特征。近一步細分又可以劃分為兩大類。
(1)假冒和惡意破壞。由于掌握了數據的格式并可以篡改通過的信息,攻擊者可以冒充合法用戶發送假冒的信息或者主動獲取信息而遠端用戶通常很難分辨。由于攻擊者可以接入網絡則可能對網絡中的信息進行修改,掌握網上的機要信息,甚至可以潛入網絡內部,其后果是非常嚴重的。
(2)竊取和篡改信息由于未采用加密措施或加密措施不利,數據信息在網絡上以明文形式傳送,或者是被不法者用設置網絡竊聽器等手段監視網上數據流、從數據包中獲取敏感信息。入侵者在數據包經過的網關或路由器上可以截獲傳送的信息通過多次竊取和分析,可以找到信息的規律和格式,進而得到傳輸信息的內容,造成網上傳輸信息泄密,當入侵者掌握了信息的格式和規律后,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和方法,將網絡上傳送的信息數據在中途修改,然后再發向目的。這種方法并不新鮮,在路由器或網關上都可以做此類工作。
三、網上支付系統安全的技術解決方案
1、加密技術
1.1、利用加密技術保證電子商務支付的機密性[6]
密碼技術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分離出加密技術和驗證技術兩個分支。就加密技術而言,1976年以前主要采用對稱加密技術,這種加密技術存在著很多問題,如密鑰分發的安全性,密鑰規模過大、不能保證消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等。1976年以后,迪飛和海爾曼創造性地提出了非對稱加密算法,徹底解決了上述問題,使加密技術有了革命性的發展。
1.2對稱加密技術
對稱加密技術有許多著名的算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DES算法。DES(DataEncryptionStandard)算法是1977年美國國際標準局(NBS)制定的標準加密算法。它把64位的明文輸入塊變成64位的密文輸出塊,所使用的密鑰也是64位,其中第8位奇偶校驗位另作它用。DES利用56位的密鑰,對64位的輸入數據塊進行16次的排列置換,最后生成輸出塊密碼。其生成步驟如[7]
下:
(1)為了產生64位明文的置換輸入,對二進位進行初始排列(InitialPermutation),然后將結果分成32位的左右兩個數據塊。
(2)執行16次的迭代函數f,而每迭代一次所使用的密鑰就不同,f函數將此密鑰和右側數據塊作為自己的輸入參數。
(3)在每個迭代階段,左右兩個數據塊的置換值由下式確定:
Li=Ri-1
1茶園全程機剪、機采技術
(1)機采茶園宜選擇平地、15°以下緩坡或等高梯地、土層深厚、樹勢健壯、無缺株斷行的常規茶園和密植茶園。新種茶園應選用發芽整齊、持嫩性較好的迎霜等無性系良種。種植規格為:大行距180cm、小行距33cm、株距33cm、行長30~40m、階梯茶園梯面寬應不少于200cm、樹高應維持在60~80cm,并在行間保留15~20cm的操作道。
(2)機采茶園要有較高的肥培管理水平,應重施有機肥,增施氮肥,配施葉面肥。施肥標準可根據上年鮮葉產量確定,每100kg鮮葉年施純氮4~6kg,氮、磷、鉀比例按4∶1∶1配施。機采茶園在除草時應特別注意要除盡叢內雜草,清除異物,以免機采時影響鮮葉凈度,危及人、機安全。在深翻、開溝等作業時應注意平整地面,以利于行走。
(3)一般長期手工采摘的茶樹過渡到機械采摘,必須視樹勢狀況,利用深修剪、重修剪、臺刈等樹冠修剪技術,結合改土、改園,以復壯樹勢和改造樹冠,待樹冠形成平整的采摘面后,才能實行機采;沒有進行良好修剪的茶園,不適宜機采。
(4)機采適期應根據品種、茶類、茶季、采摘批次等多種因子綜合考慮確定:如以一芽二、三葉及其對夾葉為標準新梢,即標準新梢達到60%~80%時為機采適期。機采批次也要根據品種、茶類、等級、新梢生育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春茶采摘2次,夏茶采摘1次,秋茶采摘2次。
(5)機采、機剪操作手應全面了解機械性能,熟練掌握使用方法。機采、機剪操作時配合要密切,深度要適宜,運行要平穩,速度要均衡,以確保機采、機剪質量。
2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有的茶農肥料沒少用,但產量卻不高,或產量較高、收入卻沒增加多少。這是因為茶樹不同生長期需要養分不同,不同類型土壤的施肥量也不一樣。測土配方施肥可以因土、因時施用肥料,降低成本,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5%~10%,增產率一般為10%~15%。實行測土配方施肥不但能提高肥料利用率,獲得穩產高產,還能改善茶品質量,是一項增產節肥、節支增收的技術措施。
2.1采集土樣
土樣采集地點選擇以及采集的土壤都要有代表性。為了了解茶樹生長期內土壤耕層中養分供應狀況,取樣深度一般在20~30cm。樣點數量依經營面積大小而定。如果地塊面積大、肥力相近,樣點數可少些;反之,樣點數適當多些。
2.2土壤化驗
土壤化驗就是土壤診斷,主要是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有機質和pH值(酸堿值)。這5項之中,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是體現土壤肥力的三大標志性營養元素;有機質和pH值2項可作參考項目。根據需要,可針對性化驗中、微量營養元素。
2.3確定配方
配方選定由專家和專業科技人員來完成。
2.4配方的選用
配方完成后,即可擴大生產推廣使用。隨著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發展,已有專門的配方肥料生產廠家,同時實施系列化服務。各地針對實際情況,可在市場上進行購買。
3微蓄微灌技術
生產茶園應用微蓄微灌技術后,主要表現在:一是夏秋茶產量明顯增加;二是表現在夏秋茶葉質變軟,易加工成形、不易破碎,干茶外形、香氣均有一定程度改善,干茶商品性明顯變好。
3.1田間設置
灌水器最好采用管上式滴灌管,滴頭流量和滴頭間距的選擇與土質有關。對于沙壤土,滴頭間距應在0.5~1.0m之間,土壤越黏,滴頭間距應越大,田間一般采用的單畦單管鋪設法,即將滴灌管置于每畦2行植株中間,管長與畦長相同。滴灌管上的滴孔應盡量朝上,可使水中的少量雜質沉淀在管子的底部。微灌設備應采用專用配件連接,互通性才會好,才能滿足不同情況的安裝需要,而且專用配件結構簡單、安裝方便、能自裝自拆。3.2微蓄微灌系統使用要求
要定期檢查和清洗過濾器中積聚的雜質,防止過濾器堵塞;檢查過濾器是否完好無損,發現濾網損壞時要及時更換。還要定期沖洗滴灌管,新安裝的滴灌管要充分放水沖洗,把安裝過程中積聚的雜質沖洗干凈,再開始使用微灌系統。滴灌系統使用過程中,一要定期沖洗,把使用過程中積聚在管內的雜質沖洗出滴灌管;二要防止滴灌管破損,在進行鋤地等農事操作時,要避免損壞滴灌管。
4雜草防治技術
茶園(特別是幼齡茶園)管理最為繁重、投入勞動力最多的就是雜草防治,對此,主要措施是:
(1)在茶園中推廣使用精禾草克、蓋草能防治占茶園雜草近70%的單子葉雜草。
(2)在幼齡茶園行間套種2行大莢劍舌豌豆、蠶豆等豆科作物,在開花結果前拔除,覆蓋在茶行上,既抑制了雜草生長,又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5茶園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
(1)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植物檢疫制度,防止檢疫性疾病如茶餅病等的傳播、蔓延。
(2)農業防治。通過選用抗性較強的品種、合理修剪、及時分批采摘、中耕除草、深耕等措施,以減少病蟲源,創造有利于茶樹生產、不利于病蟲發生的環境條件。
農業節水不僅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也是我國農業資源,尤其是水資源短缺、水土資源配置失衡等嚴峻形勢所決定的。農業節水對保障國家水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我國農業缺水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節水予以解決,加強對我國節水農業技術的研究,以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發展,建立與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將成為促進我國節水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之一
1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研究進展
隨著全球性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劇,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把發展節水高效農業作為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發達國家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把提高灌溉(降)水的利用率、單方水的利用效率、水資源再生利用率作為研究重點和主要目標。在研究節水農業基礎理論基礎上,將生物、信息、計算機、高分子材料等高新技術與傳統的農業節水技術相結合,提升節水農業技術的高科技含量,建立適合國情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加快由傳統的粗放農業向現代化的精準農業轉型的進程。
世界各國采用的節水農業技術通常可歸納為工程節水技術、農藝節水技術、生物(生理)節水技術和水管理節水技術等四類。節水農業技術的應用可大致分布在四個基本環節中:
一是減少灌溉渠系(管道)輸水過程中的水量蒸發與滲漏損失,提高農田灌溉水的利用率;
二是減少田間灌溉過程中的水分深層滲漏和地表流失,在改善灌水質量的同時減少單位灌溉面積的用水量;
三是減少農田土壤的水分蒸發損失,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資源;
四是提高作物水分生產效率,減少作物的水分奢侈性蒸騰消耗,獲得較高的作物產量和用水效益。節水農業發達的國家始終把提高上述環節中的灌溉(降)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產效率作為重點,在建立了以高標準的襯砌渠道和壓力管道輸水為主的完善的灌溉輸水工程系統和采用了以噴(微)灌技術和改進的地面灌技術為主的先進的田間灌水技術后,節水農業技術的研究重點正從工程節水向農藝節水、生物(生理)節水、水管理節水等方向傾斜,尤其重視農業節水技術與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的密切結合。
1.1農藝節水技術
利用耕作覆蓋措施和化學制劑調控農田水分狀況、蓄水保墑是提高農田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產效率的有效途徑。國內外已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技術和方法,如保護性耕作技術、田間覆蓋技術、節水生化制劑(保水劑、吸水劑、種衣劑)和旱地專用肥等技術和產品正得到廣泛的應用。如美國中西部大平原由傳統耕作到少耕或免耕,由表層松土覆蓋到作物殘茬秸稈覆蓋,由機械耕作除草到化學制劑除草,都顯著提高了農田的保土、保肥、保水的效果和農業產量。法國、美國、日本、英國等開發出抗旱節水制劑(保水劑、吸水劑)的系列產品,在經濟作物上廣泛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節水增產效果。法國、美國等將聚丙烯酰胺(PAM)噴施在土壤表面,起到了抑制農田水分蒸發、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結構的明顯效果。美國利用沙漠植物和淀粉類物質成功地合成了生物類的高吸水物質,取得了顯著的保水效果。
節水農作制度主要是研究適宜當地自然條件的節水高效型作物種植結構,提出相應的節水高效間作套種與輪作種植模式。例如,在澳大利亞采用的糧草輪作制度中,實施豆科牧草與作物輪作會避免土壤有機質下降,保持土壤基礎肥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
在抗旱節水作物品種的選育方面,發達國家已選育出一系列的抗旱、節水、優質的作物品種。如澳大利亞和以色列的小麥品種、以色列和美國的棉花品種、加拿大的牧草品種、以色列和西班牙的水果品種等。這些品種不僅具備節水抗旱性能,還具有穩定的產量性狀和優良的品質特性。特別是近年來,在植物抗旱基因的挖掘和分離、水分高效利用相關的基因定位以及分子輔助標記技術、轉基因技術、基因聚合技術等在抗旱節水作物品種的選育上取得了一些極富開發潛力的成果。
近年來,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技術的研究已將提高水分養分耦合利用效率的灌水方式、灌溉制度、根區濕潤方式和范圍等與水分養分的有效性、根系的吸收功能調節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改變灌水方式、灌溉制度和作物根區的濕潤方式達到有效調節根區水分養分的有效性和根系微生態系統的目的,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養分耦合的利用效率。美國、以色列等國家將作物水分養分的需求規律和農田水分養分的實時狀況相結合,利用自控的滴灌系統向作物同步精確供給水分和養分,既提高了水分和養分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水分養分的流失和污染的危險,也優化了水肥耦合關系,從而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1.2生物(生理)節水技術
將作物水分生理調控機制與作物高效用水技術緊密結合開發出諸如調虧灌溉(RDI)、分根區交替灌溉(ARDI)和部分根干燥(PRD)等作物生理節水技術,可明顯地提高作物和果樹的水分利用效率。與傳統灌水方法追求田間作物根系活動層的充分和均勻濕潤的想法不同,ARDI和PRD技術強調在土壤垂直剖面或水平面的某個區域保持土壤干燥,僅讓一部分土壤區域灌水濕潤,交替控制部分根系區域干燥、部分根系區域濕潤,以利于使不同區域的根系交替經受一定程度的水分脅迫鍛煉,刺激根系的吸收補償功能,使根源信號ABA向上傳輸至葉片,調節氣孔保持在適宜的開度,達到不犧牲作物光合物質積累而又大量減少其奢侈的蒸騰耗水的目的,與此同時,還可減少作物棵間的土壤濕潤面積,降低棵間蒸發損失和因水分從濕潤區向干燥區側向運動帶來的深層滲漏損失。RDI是基于作物生理生化過程受遺傳特性或生長激素的影響,在作物生長發育的某些階段主動施加一定的水分脅迫(即人為地讓作物經受適度的缺水鍛煉)來影響其光合產物向不同組織器官的分配,進而提高其經濟產量而舍棄營養器官的生長量及有機合成物的總量。因營養生長減少還可提高作物的種植密度,提高總產量,減少棉花、果樹等作物的剪枝工作量,改善產品品質。國際上有關調虧灌溉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果樹和西紅柿等蔬菜作物,對大田作物的研究較少。
近年來,國內外相繼開展了對作物需水量計算方法的大量研究,但這些研究大多以單點的和單一作物的耗水估算為主,在此基礎上采用插值法和面積加權平均法確定的區域作物耗水量的精度會受到氣象等因素的空間變異性的影響。目前的重點是將單點的單一作物耗水估算模型的研究擴展到區域尺度多種作物組合下的耗水估算方法與模型研究上,根據作物及其不同生育期的需水估算,使有限的水最優分配到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內,為研究適合不同地區的非充分灌溉制度提供基礎數據和支撐。隨著遙感技術的應用使得采用能量平衡法估算區域作物耗水量成為可能,通過遙感獲得的作物冠層溫度來估算區域耗水量分布的研究變得十分活躍,并在一些發達國家得到了一定的應用。
1.3水管理節水技術
為實現灌溉用水管理手段的現代化與自動化,滿足對灌溉系統管理的靈活、準確和快捷的要求,發達國家的灌溉水管理技術正趨朝著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在減少灌溉輸水調蓄工程的數量、降低工程造價費用的同時,既滿足用戶的需求,又有效地減少棄水,提高灌溉系統的運行性能與效率。
建立灌區用水決策支持系統來模擬作物產量和作物需水過程,預測農田土壤鹽份及水分脅迫對產量的影響,基于Internet技術和RS、GIS、GPS等技術完成信息的采集交換與傳輸,根據實時灌溉預報模型,為用戶提供不同類型灌區的動態配水計劃,達到優化配置灌溉用水的目標。為適應灌區用水靈活多變的特點,做到適時、適量地供水,需對灌溉輸配水系統的運行模式和相應的自控技術開展研究。目前,國外多采用基于下游控制模式的自控運行方式,利用中央自動監控(即遙測、遙訊、遙調)系統對大型供水渠道進行自動化管理,開展灌區輸配水系統的自控技術研究。在明渠自控系統運行軟件方面,著重開展對供水系統的優化調度計劃的研究,采用明渠非恒定流計算機模擬方法結合閘門運行規律編制系統運行的實時控制軟件。
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已大量使用熱脈沖技術測定作物莖桿的液流和蒸騰,用于監測作物水分狀態,并提出土壤墑情監測與預報的理論和方法,將空間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模擬技術用于監測土壤墑情。根據土壤和作物水分狀態開展的實時灌溉預報的研究進展也很快,一些國家已提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節水灌溉預報模型。在此基礎開展的適合不同地區的非充分灌溉模式的研究是干旱缺水條件下灌溉用水管理的基礎,隨著水資源短缺的不斷加劇,其研究在國內外得到普遍重視。
多采用系統分析理論和隨機優化技術,開展灌區多種水源聯合利用的研究,以網絡技術支持的智能化配水決策支持系統為基礎,建立起多水源優化配置的專家系統,提出不同水源組合條件下的優化灌溉與管理模式,合理利用和配置灌區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對其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作物對水分需求的同時,改善灌區的農田生態環境條件。
1.4工程節水技術
隨著現代化規模經營農業的發展,由傳統的地面灌溉技術向現代地面灌溉技術的轉變是大勢所趨。在采用高精度的土地平整技術基礎上,采用水平畦田灌和波涌灌等先進的地面灌溉方法無疑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重要標志之一。精細地面灌溉方法的應用可明顯改進地面畦(溝)灌溉系統的性能,具有節水、增產的顯著效益。激光控制土地精細平整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土地平整技術,國內外的應用結果表明,高精度的土地平整可使灌溉均勻度達到80%以上,田間灌水效率達到70%-80%,是改進地面灌溉質量的有效措施。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在采用地面灌溉實時反饋控制技術的基礎上,利用數學模型對地面灌溉全過程進行分析已成為研究地面灌溉性能的重要手段。應用地面灌溉控制參數反求法可有效地克服田間土壤性能的空間變異性,獲得最佳的灌水控制參數,有效地提高地面灌溉技術的評價精度和制定地面灌溉實施方案的準確性。
除地面灌溉技術外,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對噴、微灌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微灌技術是所有田間灌水技術中能夠做到對作物進行精量灌溉的高效方法之一。美國、以色列、澳大利亞等國家特別重視微灌系統的配套性、可靠性和先進性的研究,將計算機模擬技術、自控技術、先進的制造成模工藝技術相結合開發高水力性能的微灌系列新產品、微灌系統施肥裝置和過濾器。噴頭是影響噴灌技術灌水質量的關鍵設備,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一直致力于噴頭的改進及研究開發,其發展趨勢是向多功能、節能、低壓等綜合方向發展。如美國先后開發出不同搖臂形式、不同仰角及適用于不同目的的多功能噴頭,具有防風、多功能利用、低壓工作的顯著特點。
為減少來自農田輸水系統的水量損失,許多國家已實現灌溉輸水系統的管網化和施工手段上的機械化。近年來,國內外將高分子材料應用在渠道防滲方面,開發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土壤固化劑和固化土復合材料,研究具有防滲、抗凍脹性能的復合襯砌工程結構形式。如已在德國、美國應用的新型土工復合材料GCLS就具有防滲性能好、抗穿刺能力強的明顯特點。此外,管道輸水技術因成本低、節水明顯、管理方便等特點,已作為許多國家開展灌區節水改造的必要措施,開展渠道和管網相結合的高效輸水技術研究和大口徑復合管材的研制是渠灌區發展輸水灌溉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2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研究發展趨勢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是在傳統的節水農業技術中融入了生物、計算機模擬、電子信息、高分子材料等一系列高新技術,具有多學科相互交叉、各種單項技術互相滲透的明顯特征。現代節水農業技術涉及的既不是簡單的工程節水和水管理節水問題,也不是簡單的農藝節水和生物節水問題。從支撐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的基礎理論而言,需將水利工程學、土壤學、作物學、生物學、遺傳學、材料學、數學和化學等學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降水(灌溉)-土壤水-作物水-光合作用-干物質量-經濟產量的轉化循環過程作為研究主線,從水分調控、水肥耦合、作物生理與遺傳改良等方面出發,探索提高各個環節中水的轉化效率與生產效率的機理。另一方面,現代節水農業技術又需要生物、水利、農藝、材料、信息、計算機、化工等多方面的技術支持,來建立適合國情的技術體系。
隨著20世紀中葉以來科學技術出現的重大突破,節水農業領域中大量借助于土壤水動力學、植物生理學的理論和現代數學方法及計算模擬手段,試圖從整體上來考慮水-土-作物-大氣間的互動作用與關系,定量描述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中水分和養分運移的轉化過程,據此制定科學的水、肥調控方案,這使得對節水農業的研究已由以往單純的統計或實驗性質變為一門有著較為嚴謹的理論基礎與定量方法的科學。計算機技術、電于信息技術、紅外遙感技術以及其它技術的應用,使得在土壤水分動態、土壤水鹽動態、水沙動態、水污染狀況、作物水分狀況等方面的數據監測、采集和處理手段得到長足發展,促進了農業用水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高分子復合材料和納米材料的研制創新正在促使渠道防滲、管道灌溉、覆膜灌溉、坡面集雨等方面孕育著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在提高農業用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產效率的節水農業技術研究中,不僅涉及到與土壤-植物-大氣系統中的界面過程,水分傳輸和系統反饋的機制,水分調控的途徑以及大氣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轉化關系等相關領域內的前沿技術,還與利用現代高新技術對水資源、土壤水分和作物水分進行監測調控,根據作物需水規律進行精量灌溉等關鍵技術有關。為此,必須以具有學科交叉性的重大前沿性技術研究為基礎,研發與農業節水相關的重要關鍵技術,探索建立適合國情的現代節水農業技術體系。
3我國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研究重點與內容
3.1現代節水農業前沿技術
圍繞作物生理需水與用水、精量控制灌溉等領域,對現代節水農業前沿技術開展原創性研究。通過對水-土-植物關系、干旱條件下植物根信號傳輸和氣孔反應的機制、干旱脅迫鍛煉對植物超補償功能的刺激等問題的研究,帶來農業節水原理與技術的創新,促進節水農業新思路的問世和源頭高技術的產生,為我國現代節水農業的發展提供基礎理論和技術儲備。
作物高效用水與生理調控技術:
(1)研究主要作物節水條件下產量形成及可視化的生產模型,獲得維持農作物較高水分生產效率的生理和生態學過程參數,提出農作物根系微生態系統水分吸收功能調控模型和水分利用整體超補償功能環境反應模型;
(2)研究不同生態區域內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棉花、水稻)非充分灌溉條件下的需水量季節分布和計算模式和不同節水灌溉技術條件下的作物需水和耗水模型,提出作物水分生產函數與有限水量條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得到不同節水灌溉方式下實施非充分灌溉制度的技術;
(3)研究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棉花、水稻、果樹)調虧灌溉的指標體系(最佳凋虧階段和調虧程度),提出不同養分水平或施肥條件下調虧灌溉的模式及相應的指標,獲得作物調虧灌溉的田間實施技術;
(4)研究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棉花、水稻)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指標體系,提出不同養分水平或施肥條件下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模式及相應參數,獲得不同土壤、作物下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灌水技術要素最優組合設計方法及的田間實施技術;
作物需水信息采集與精量控制灌溉技術:
(1)研究作物對水分虧缺信息的感受、傳遞與信號轉導的過程,建立作物水分信號診斷指標體系,獲得利用作物莖桿變形測量診斷作物缺水狀況的新技術與新產品;
(2)研究作物水分區域分布監測技術和作物蒸騰過程快速監測技術,提出區域土壤水分空間變異性與最佳動態監測布點方式和區域土壤墑情監測預報技術,獲得土壤水分動態快速測定與預報技術及新產品;
(3)以土壤墑情監測預報、作物水分動態監測信息與作物生長信息的結合為基礎,研究運用模糊人工神經網絡技術、數據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具有監測、傳輸、診斷、決策功能的作物精量控制灌溉系統,研制開發智能化的灌溉信息采集裝置和智能化的灌溉預報與決策支持軟件。
農田水肥調控利用與節水高效作物栽培技術:
(1)以小麥、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為對象,研究不同區域、種植制度、地力基礎和水資源狀況下主要作物農田養分供應與利用模式,提出不同水分條件下獲得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水分與養分最佳參數組合;
(2)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作物根區水分養分遷移、轉化和吸收的動力學過程,提出相應的作物根際水肥耦合循環與調控模型,獲得以提高水肥耦合利用效率為目標的田間節水灌溉技術參數的最優組合;
(3)以小麥、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為對象,研究農田高效用水的作物群體時空分布特征,影響農田整體抗旱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群體因素和調控技術;構建主要農作物高效用水群體優化結構的綜合栽培技術體系。
3.2現代節水農業關鍵技術
以田間節水灌溉、灌溉用水管理、農藝與化控節水等為重點,適當考慮干旱缺水地區特殊水源的開發與高效利用,研究現代節水農業關鍵技術,創制一批新型的農業節水新產品與新材料,促進節水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為我國農業節水提供適合國情的實用性應用技術。
田間節水灌溉技術:
(1)研制抗堵、耐用、價廉的微灌灌水器,開發新型微灌過濾器、注肥器及系統控制設備;
(2)研究節能異形噴嘴噴頭、可調仰角及可調霧化程度的噴頭、噴灑區域為矩形的噴頭,開發適宜于園林噴灌的升降式噴灌裝置,改進扇形轉動的搖臂式噴頭,研制新型移動式輕小型噴灌機組和智能控制低壓變量自走式噴灑機組;
(3)研究土地精平標準與激光控制平地技術,開發國產激光控制平地鏟運設備和相應的液壓升降控制系統,提出與激光控制平地技術實施相配套的田間灌排工程系統模式,研究地面灌溉技術控制參數,開發田間波涌灌溉控制設備、田間多孔閘管灌溉系統和田間灌溉自動控制設備;
(4)研發適合家庭規模的可調式小型免耕坐水播種技水與設備,創制集灌水、播種、施肥于一體的新型多功能行走式局部施灌機。
灌溉系統輸配水監控與調配技術:
(1)研發水分損失小、價廉、精度高、抗干擾性強的渠系量水設備,研制具有量水和控制雙重功能的取水口量水設施、新型管道量水儀表、適合高含沙渠道采用的量水裝置等,開發經濟實用的灌區自動化量水二次儀表及設備、井灌區計量與控制用水裝置等;
(2)開發基于局域網絡、Internet網絡與RS和GPS技術相結合的灌區動態管理信息采集、傳輸和分析技術,研究灌溉系統的計算機識別技術和動態配水系統下非恒定流模擬仿真技術和水量與流量的實時調控技術;
(3)研究灌區中央控制系統自動控制技術和水力自動控制技術,開發灌溉配水系統的閘門控制模式及基于模糊控制方法的靈活方便的控制器。
農藝節水技術:
(1)以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及林草為重點,應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轉基因、基因聚合技術結合常規育種的方法,創制抗旱節水型、水分高效利用型的優異育種新材料,選育抗旱節水與高產優質相結合型的新品種(組合);
(2)研究主要生態區域節水高效型的作物種植結構和適合區域特點的節水高效間作套種與輪作等種植模式,提出主要種植制度周期內農田水分高效利用技術控制要素和集成化參數,得到節水型農作制度優化技術及其量化指標;
(3)以旱地土壤水庫增容為核心,研究等高種植集雨蓄水保墑技術和田間集雨栽培技術、少耕免耕保水保肥技術、地力培肥有機旱作技術、降低田間蒸發的覆蓋保墑技術等雨水就地高效利用技術,提出旱地農田節水抗旱能力的糧草輪作技術、糧經飼作物立體種植高效用水技術等。
新型農業節水材料與產品:
(1)研究利用納米技術改進防滲材料的性能,研制新型土壤固化劑、新型復合土工膜料和填縫材料,鹽漬土和膨脹土等特殊土類渠道的專用防滲材料,開發新型保溫復合材料和環保型混凝土補強新材料,創制用于管道輸水的高分子復合材料大口徑管材和管件;
(2)研發適合旱區應用的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坡面集雨固化土材料、綠色環保型集雨面噴涂材料、生物集雨材料和田間集雨材料等;
(3)篩選具有控制蒸騰功能的外源物質,研究植物蒸騰抑制劑,研制具有抗旱節水、防病殺蟲、高效環保等多種功能的種衣劑,開發以生物材料(藻類、纖維、沙漠植物等)或化學材料為基質的新型保水劑,創制低成本的高效多功能水土保持劑與土壤結構改良劑;
(4)研發由天然材料和改性天然材料(重點是植物纖維和淀粉類)制成的可被微生物完全分解為對環境無害物質的新型覆蓋材料,開發具有增溫、保墑、增產、無殘留的多功能液體覆蓋材料,改性和創制新型液膜等。
水源開發與高效利用技術:
(1)建立區域雨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體系和最優開發模式及智能決策系統軟件,研發適合旱區應用的新型、高效工程和生物雨水集蓄形式,提出新型集雨設施結構形式和現場成型技術,獲得雨水集蓄與高效利用工程系統設計軟件;
(2)研究低成本、節能型的微咸水開發利用技術,建立微咸水灌溉下的控制指標體系和作物灌溉制度,提出微咸水灌溉下土壤水鹽運動規律與調控技術,得到咸水與淡水混灌和輪灌的應用模式;
(3)研究再生水灌溉對土壤、地下水及作物品質的影響,提出再生水作物安全高效利用指標量化體系,開發利用再生水灌溉的不同灌水方式、再生水與潔凈水混灌或輪灌的應用技術以及不同再生水灌溉方式下的作物灌溉制度。
4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研究帶來的貢獻
縱觀1997年物證技術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拓寬物證技術研究領域。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發展和完善,對為法律服務的物證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刑事犯罪案件逐年增多,暴力化、技巧化、智能化趨勢明顯,有組織的犯罪增多,犯罪手段的現代化程度提高”,〔1〕對物證技術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而且民事訴訟案件中,要保證準確地執法,也越來越多的要求對案件中的各種物證進行科學鑒定。鑒于“常規的手印、足跡等痕跡物證在現場上的提取率越來越低。”〔2〕因此,廣泛發現、提取、
鑒定其他微量物證就顯得格外重要。如爆炸殘留物、纖維、毛發、油脂、泥土、涂料以及塑料、金屬屑等。
2.物證技術鑒定制度的完善。隨著法制建設的飛速發展,在訴訟中占重要地位的物證技術鑒定,其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越來越緊迫。有的學者對我國現行鑒定制度中存在問題及鑒定活動不規范的現象,作了調研,寫出有關論文數篇。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還組織力量對以往物證鑒定有關條例進行研討,業已著手制定物證鑒定工作條例。為了確保物證鑒定的準確性,有的學者對某些鑒定技術的標準化和質量控制提出了措施。有的學者從法理角度和我國司法實踐相結合,對立法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條件進行了細致的研究。還有的學者就我國現實中物證鑒定主體、鑒定資格與涉圍鑒定證人、鑒定權的劃分等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地分析和論述。
3.物證攝影技術。本年度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如對玻璃橫斷面痕跡的拍照;變壓器矽鋼片油漬指印的拍照;蠟表面指印的拍攝方法;利用定向反射鏡進行暗視場照相的方法;利用偏振光燈拍照灰塵印痕;以及對相對平行區顱面、顏面上對應特征水平攝影位置關系的研究;刑事錄像與計算機圖像處理等方面的研究。
4.痕跡技術。痕跡物證技術方面學者們完成了“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DFO合成及其顯現潛在指紋技術研究”;
“定向反射顯理潛在指印技術系統研究”;“加濕502膠重顯方法及器材研究”;
“微粒懸浮液顯現潛在手印方法”等,使我國痕跡物證在上述技術中有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的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在此基礎上,97年痕跡物證技術研究又取得豐碩成果,各類學刊上發表了近百篇文章,涉及手印、足跡、工具痕跡、槍彈痕跡及動物咬痕等的顯現、提取、鑒定的各個方面。如有的學者探討了足跡邊緣特征的檢驗;足跡檢驗中影響特征形成的幾種因素;同一人異體鞋鞋底磨損形態變異規律;手壓的裝足跡的檢驗等問題。有的學者對非原配鑰匙痕跡、鋸路波形成機理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有的學者對槍彈陽膛線痕跡變寬機理、槍彈痕跡防護技術、彈頭擦點痕跡及改造手槍的鑒定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有的學者還就耳廊印痕鑒定技術、煙頭上牙印痕跡、錄像資料與器材的帶機同一認定進行了探討。
5.文書物證技術。實踐中近年來涉及文書物證的案件逐漸增多,文書物證技術研究也有了相當的發展。97年國內學者在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多種方法偽裝字跡案件的檢驗;血書的字跡檢驗;反轉交叉套摹筆跡的檢驗;編造規律性特征的偽裝筆跡檢驗;書寫相對時間的檢驗及文件制作時間的鑒定;電腦打印文件的打字人識別等。
6.毒物及其他微量化學特證技術。世界范圍內的禁毒活動對毒物、物證技術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97年10月份召開了首屆全國檢驗技術交流會,會議匯集論文134篇,
廣泛研究了應用現代分析儀器對進行檢驗的新技術。在毒物分析方面,學者研究了因相等取技術在毒物分析中的應用;毒性元素砷、汞、鉛試樣處理方法及等離子體光譜測試技術等。在分析方面,學者們對GC/FID
測定在人體內殘留時間,生物體內海洛因及其代謝物的REMEDI的快速檢驗進行了研究。國內外學者還對違禁藥品的測定方法、可卡因對人體毒性作用、可卡因原子光譜、的快速檢出法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其他微量化學物證技術方面,學者們應用現代分析技術,拓寬檢驗領域。一年來,學刊上發表的論文主要有:從污染的縱火殘留物中鑒別石油蒸餾物的氣相色譜;微量金屬物證的掃描電鏡/x—射線能譜;植物粑粉證據研究;土壤科學在空難事件調查中的作用;x
—射線熒光法分析人體組織和衣服上射擊殘留物;膠帶捉取射擊殘留物;微纖維;同位素標定在物證中的作用等。
7.生物物證技術。生物物證技術方面,97年10月份召開了首屆全國法醫物證新技術、新進展研討會。與會專家對“八·五”期間的科研成就進行了回顧。這一領域內的DNA分析技術仍是研究的重點。
“八·五”期間在“非同位素標記探針的DNA指紋圖技術、復合擴沖STR位點的DNA分型技術、人類線粒體DNA測序技術、DNA
擴沖片段長度多態性和DNA探針研制等多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或躍居國際領先地位,其中有四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學者們繼續開拓前進,研究的熱點是:“多聚酶鏈反應(PCR
)技術”和“短串聯重復序列(STR)的擴沖技術”。
有的學者提出“這兩項技術將取代“DNA”指紋圖技術”,〔3〕發揮其對微量、陳舊、污染人體檢材進行個人識別的優越性。
(二)物證技術學研究的展望
在新的一年里,研究的主要內容除繼續深化物證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和物證鑒定制度的改革外,還將對以下課題進行深入研究:物證技術中計算機的應用方面,在原來指紋檔案計算機管理的基礎上,已發展到在鑒定中應用指紋印的計算機自動識別系統;在法醫物證的DNA
分析中,有的已將分析結果用計算機掃描保存,克服了不同檢材必須同步分析的缺點;學者們更著眼于物證技術鑒定中自動識別系統的應用;物證技術鑒定中信息、數據為的建立以及物證技術與國際互聯網絡等的研究。在痕跡物證、文書物證、微量化學物證等其他各領域中,將進一步研究新技術、新方法。對國外物證技術研究新成果的引進和國內外其他自然科學先進技術的借鑒,使物證技術鑒定水平再上一個臺階。另外,目前學者們對物證鑒定技術的標準化和鑒定搟量控制的必要性已達成共識。將在這方面加深研究,進一步提高物證鑒定的整體水平,更好地為法律服務。
二、1997年偵查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一)1997年的回顧
1997年是我國偵查學研究深入開拓和穩步前進的一年。年初,在杭州召開了“現代刑偵工作方針專家座談會”,對偵查工作方針進行了研討。此外,專家學者們還就偵查體制改革、偵查措施、方法等有關問題展開了全方位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1997年我國偵查學研究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偵查工作方針。現行的偵查工作方針是公安部于1978年制定的《刑事偵察工作細則》中確定的。有的學者在分析該方針不足與過時的基礎上,從制訂偵查方針的依據、內容方面進行了探索,提出了“專群結合、破防并舉、科學辦案、狠抓戰機”的新方針建議。在杭州會議上,更多學者則圍繞《公安學刊》1996年第三期發表的斯大孝、蔡楊蒙的《論爭取把更多的案件處置在始發階段》一文,展開了熱烈討論。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充分肯定了“爭取把更多的案件處置在始發階段”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優越性,認為它應作為新時期偵查工作的一個重要指導方針。有的學者還由此提出了對傳統偵查工作的反思,主張將偵查工作置于大治安之中,強調公安機關要把預防犯罪和打擊犯罪作為偵查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的學者認為,爭取把更多案件處置在始發階段是偵查工作走出低效益的關鍵環節,強調以此為突破口轉變思想深化公安偵查改革。還有學者進行了配套論證,認為貫徹落實“爭取把更多案件處置在始發階段”應樹立服務觀、效率觀、全局觀、群眾觀、科學觀五大新觀念。圍繞偵查工作方針的討論,其參與人員之眾多,研究態度之務實,影響之深遠廣泛,無疑構成了該年度偵查學研究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2.偵查體制改革。我國現行偵查體制仍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學者們總結認為,其存在著管轄分工不科學、機構設置重疊和不合理、職責不明、缺乏競爭機制、協作不力、效率低下、程序不順等諸多問題。有的學者建議,繼續完善和推廣偵查人員責任制,改革偵查工作考核標準,大膽實行競爭機制。還有學者對市局刑警隊和分局刑警隊建制提出了改良意見,認為應將市局刑警隊與分局刑警隊重復的一線偵查力量進行合并,把這些偵查力量放置在基層,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工作效率。有的學者對派出所偵查職能改革進行評析,認為派出所雖然不再承擔偵查破案的主要任務,但也不能完全不管案件偵查,而要積極配合協助偵查部門調查取證,抓好偵查基礎工作。有的學者進而提出了派遣刑警人員入駐派出所的設想與方案。有的學者還剖析了我國公安機關內部現行的偵查部門與預審部門分別專門設置及其工作互相交叉的現象與不良后果,主張實行偵查預審合一的制度,以減少不必要的環節。還有學者從條塊關系出發,提出建立自上而下大刑偵機制的改革設想,主張加強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警種之間的協作。
3.偵查措施和方法。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種措施和方法的運用上,且多結合實際案例或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加以論述。有的從緝捕對象、緝捕人員、緝捕行動的主客觀因素、緝捕保障方面探討了緝捕行動的決策依據;有的探討了偵查中推斷犯罪分子職業的方法;有的分析了串并案偵查的前提、基礎及成功保障;有的學者對新時期如何開展布控、協查進行了研究;還有學者對開設偵查TV(或警察TV)、利用電視通緝令等方式的必要性和實行辦法進行了初步探討。此外,還有學者研究了偵查措施現代化與合法化的問題。
4.偵查協作與偵查信息。加強偵查協作一直是近幾年研究的熱點問題。有的學者探討了各部門、各警種協同作戰體制建立的可能性。有的學者對現行三級破案制度進行了剖析,主張建立與各地犯罪形勢相適應的偵查機構層次。在具體協作方式上,交流偵查信息是學者們議論的重點。有的學者認為,派出所應將重心放在搞好基礎情報工作上。一些學者則提出要實行情報信息的計算機化管理。還有學者提出應擴大情報信息庫的種類等。
5.偵查謀略。關于偵查謀略的研究相對有所降溫。少數學者從兵法謀略的宏觀角度探討了“孫子兵法”與現代偵查相結合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新見解。
6.具體類案的偵查。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科技發展,團伙犯罪和計算機犯罪日益猖獗,因此這些案件的偵查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不過,大多數文章對此研究還停留在對于具體個案的分析評論、對犯罪的情況、特點、手法的介紹以及一般性對策上。
7.
涉外聯合偵查制度和外國偵查制度。涉外聯合偵查制度和外國偵查制度是我國偵查學的薄弱地帶。有些學者從涉外聯合偵查的形式與范圍、原則、基本程序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研究;有的學者則繼續深入研究了西方主要國家犯罪偵查制度,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
(二)今后的展望
1998年我國偵查學領域內主要研究的課題應當包括:偵查學基礎理論及其框架;大刑偵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新刑事訴訟法生效后偵查程序及方法的科學化與合法化;偵查基本觀念與功能轉換;外國犯罪偵查制度;反偵查理論;暴力犯罪案件偵查對策;犯罪案件偵查對策;計算機犯罪案件偵查對策;新刑法確定的新型犯罪案件的特點及偵查對策。
注釋: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是最新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作為社會文化力核心的圖書館,運用最新的管理成果,推進當代公共圖書館的管理創新,不僅是時代的需要。社會的需要,更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1新經濟時代的知識管理
關于知識管理,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知識管理專業網站的創始人認為:“知識管理是當前企業面對日益增長的非連續性的環境變化時,針對組織的適應性、組織的生存和競爭能力等重要的一種迎合性措施。本質上,它包含了組織的發展進程。并尋求將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對數據和信息的處理能力。以及人的發明能力這兩方面進行有機的結合。”武漢大學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所所長邱均平教授等認為:“狹義的知識管理主要是對知識本身的管理,包括對知識的創造、獲取、加工、存儲、傳播和應用的管理。而廣義的知識管理不僅包括對知識進行管理,還包括對知識有關的各種資源和無形資產的管理,涉及知識組織、知識設施、知識資產、知識活動、知識人員的全方位和全過程的管理。”雖然學術界對知識管理眾說紛紜,但是知識管理以人為中心、以信息為基礎、以創新為目標的基本觀點卻是不容置疑的。
知識經濟是以人的知識為基礎,以人的智力為資源的經濟。知識經濟時代對人力資源也有了不同以往的要求。它要求人力資源擁有高科技知識,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和廣博的知識結構;要求人們有與之相適應的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求人們加快學習、不斷學習、學會學習;要求人們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要求人們具有應變觀念和應變能力。所以.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必然把渴求知識、智慧、信息的目光,更加集中地投向圖書館。同工業經濟時代相比,圖書館的社會地位將明顯提高,其社會作用更為社會所公認。
2公共圖書館是知識管理的重要載體
知識經濟時代的圖書館。其服務職能已不僅局限于文獻借閱.而是利用現代技術方便地提供各種資源。如網上多媒體的在線服務、全國或區域性的文獻采編交換中心、全球性的數字化信息網絡等等。這些將把圖書館轉換成為一個全新概念的、多功能的現代信息中心。要面向全社會提供聯合化的信息服務。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經營的微軟集團在信息產業界以其強大的實力、新穎的產品、眾多的精英人才而稱雄于世,其顯赫的業績背后,微軟集團圖書館提供的信息服務為其決策、產品開發和推廣發揮了強大的支持與后盾作用。比爾·蓋茨在1997年接受美國專業圖書館協會記者采訪時說:“微軟圖書館是一個我們職員的加油站和充電站。雖然人們可以自己上網來獲取大量信息,但是圖書館所做的大量不可替代的工作更有助于人們提高工作效率。”
圖書館肩負著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進行社會教育的職能。一方面,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社會成員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另一方面,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越來越快,終身教育成為世界趨勢。圖書館公益性、公共性和開放性的特點。能貼近群眾、服務社會。社會上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在這里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平等地、隨心所欲的進行終身學習。圖書館通過自己的工作.給千千萬萬普通群眾以實際幫助。它可以為失業者做就業前的指導,為失學者提供自學輔導,為受損者提供法律幫助,為患病者提供醫療咨詢,為創業者提供寶貴的致富信息,為涉世不深的青年提供必需的人生知識。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圖書館不僅被譽為“大學的心臟”,而且得到全社會的重視,成為“社會的心臟”。
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的地位更加重要.對圖書館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國的圖書館學專家邁克爾-戈曼就提出“圖書館擁有三大資源.一支由訓練有素和知識淵博的圖書館員和其他圖書館工作者組成的隊伍;館藏;供檢索館藏使用的書目控制系統。”在美國,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圖書館服務所發揮的作用,5%來自圖書館的建筑物。20%來自信息資料,75%來自圖書館員的素質。就是說。在圖書館的服務中,圖書館員作為知識和智力的載體在圖書館生存和發展中成為首要因素,優秀的圖書館員成為圖書館最重要的資源。圖書館事業要發展。要在知識經濟中發揮作用,搞好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勢在必行。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和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的收集、獲取、利用和創新將成為貫穿于圖書館各項業務工作的主線。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獲取、挖掘、利用和傳播知識。為讀者提供獲取知識的窗口.提供有效的知識共享平臺。因而,如何運用知識管理的理念和決策,開展創新服務,已經成為圖書館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
圖書館知識管理就是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搜集、整理、存儲和應用。并使其充分發揮作用的過程。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對顯性知識的序化。即對顯性知識加以序化組織,以便建立知識庫,供讀者使用;二是對隱性知識的發掘。即強調人是知識管理的核心,圖書館要建立一種創新、交流、學習和應用知識的環境與激勵機制,培養知識型館員,建立人才庫;三是用知識管理的理念指導圖書館服務,充分發揮服務的價值和知識的價值,走知識服務之路。
3知識管理是公共圖書館實現管理創新的有效途徑
圖書館引進知識管理的目的是實現知識的價值和服務的價值,不論是對顯性知識的管理還是對隱性知識的管理,落到圖書館的實處,都是為了以知識為內涵,以服務為中心,走知識服務之路。
不管是傳統圖書館還是數字圖書館,服務是圖書館不變的宗旨。也是圖書館永恒的主題。而搞好服務的根本是創新。新技術的應用是創新。管理的改革是創新,服務方式的改變是創新。圖書館實施知識管理的最終目的.也在于以創新的服務滿足讀者的需求。
創新是人類活動中的一種普遍行為,存在于人類生活的每一個領域中.因而在管理活動的每個環節和每項職能中都普遍地存在著創新的問題。著名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學及其在實踐中的一個重要進步是他們現在都包含人們的精神和創新。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將不可避免地從根本上動搖各類組織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現代圖書館的管理也概莫能外。
管理創新是圖書館發展的原動力。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經濟發展論》一書中,提出了組織創新的概念。并將其納入社會發展中,論述了創新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作用。面對科技日新月異,知識量、信息量劇增和市場劇變的新世紀,誰能感覺敏捷,抓住時機,當機立斷,快速作出反應,力爭處處先行一步,誰就會在競爭中獲得勝利。管理上的創新能使圖書館打破常規,改革管理工作流程,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能使圖書館以敏銳的觀察力,密切關注未來變化的新趨勢、新動向、新問題,從而能以超前的意識果敢決策,適應未來發展的要求。
1前言
數據庫存放著大量的應用系統信息,其安全性、數據的完整性是整個信息統統得以穩定運行的關鍵。應用系統用戶通過用戶名和密碼訪問數據庫,數據庫通過接收請求返回信息給使用者。一旦數據庫存在安全漏洞,且發生了安全事故,影響將無法預計。因此應高度重視數據庫的安全與維護工作,只有數據庫穩定運行,整個信息系統才能變得穩定、可靠。
2安全現狀
目前幾乎所有的數據庫都需要依托網絡進行訪問,因此又被稱為網絡數據庫,而網絡中存在大量各種類型的安全隱患,如網絡漏洞,通信中斷,*客攻擊等,同時數據庫本身運行過程中也會出現如數據丟失,數據損壞等種種問題,因此數據庫在運行過程中時刻面臨著各類風險。根據上面的描述,可以將數據庫安全現狀劃分為以下兩類:
(1)外部風險,即網絡中的各類安全隱患。*客的攻擊,網絡的中斷往往會導致數據庫信息被篡改,或者數據不完整,從而無法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2)內部風險,即數據庫故障或操作系統故障。此類風險會導致數據庫系統不可用,同時數據的完整性會遭到破壞,在沒用數據備份的情況下,經常會出現數據不可用的情況。目前數據庫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各個行業對數據庫的依賴程度也日益增加,對于諸如金融、保險等行業,對數據庫的安全已相當重視,但是在其他行業中,對數據庫安全防范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常常導致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損失。針對數據庫安全的現狀,需要我們在信息系統管理中,采取相應措施,建立相對安全的運行環境,保障數據庫的穩定運行,從而使信息系統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安全技術
目前主要的數據庫安全技術主要有以下幾類:
1)防火墻防火墻的是防止外部網絡攻擊非常有效的手段,大多數*客對數據庫的攻擊輕易地被防火墻所阻隔,從而實現了重要數據與非法訪問之間的隔離。防火墻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網絡邊界安全,它采用的是訪問控制的安全技術,用于保護內網信息安全。防火墻部署在數據庫與外網之間,可以掃描經過它的網絡通信,從而實現對某些攻擊的過濾,防止惡意操作在數據庫上被執行,另外防火墻還可以關閉不必要的端口,減少不必要的訪問,防止了木馬程序的執行。防火墻還可以禁止來自其他站點的訪問,從而杜絕了不安全的通信。目前的防火墻類型主要分為硬件防火墻和軟件防火墻。信息系統應根據數據庫系統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防火墻類型。
2)數據庫審計數據庫審計是指記錄和監控用戶對數據庫系統的操作,包括訪問、增加、刪除、修改等動作,并將這些操作記錄在數據庫升級系統的日志或自身數據庫中,通過訪問數據庫審計記錄,可以找到數據庫發生狀態變化的原因,并可定位到具體用戶、具體操作,從而實現責任追查。另外,數據庫管理者通過檢視審計日志,可以發現數據庫中存在的漏洞,及時補漏。因此,部署一套有效的數據庫安全審計系統,加強對數據庫操作過程的監管力度,挺高數據庫的安全性,降低可能發生的風險,是非常有必要的。
3)數據備份從計算機誕生起,人們就意識到了備份的重要性,計算機有著人腦所不能及的處理能力,但有時候它有非常脆弱,任一部件的損壞,就容易導致計算機的宕機,而伴隨著可修復的硬件故障的,確實無法修復的數據丟失,這時就需要用備份數據來恢復系統。數據備份,就是把數據復制到其他存儲設備上的過程。在信息系統的不斷更新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多種備份類型,有磁帶、光盤、磁盤等等。作為數據庫管理者,同時還需要制定切實有效的備份策略,定期對數據進行備份。
在備份系統的設計中,以下三個因素應當被重點考慮:
1)日常使用中,應盡可能保證數據庫的可用性;
2)如果數據庫失效,盡可能縮短數據恢復時間;
3)如果數據庫失效,盡可能減少數據的丟失。如果能很好地做到以上三點,將大大提高數據的可用性和完整性。
4)用戶認證用戶認證是訪問數據庫大門的鑰匙,要想與數據庫進行通行獲取數據,首先要得到數據庫用戶認證系統的認可,這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數據庫安全管理技術,任一位數據庫使用者必須使用特定的用戶名和密碼,并通過數據庫認可的驗證方式的驗證,才能使用數據庫。而用戶對數據庫的操作權限,訪問范圍需要在認證系統的控制下安全進行。用戶認證系統不僅定義了用戶的讀寫權限,同時也定義了用戶可訪問的數據范圍,通過全面的安全管理,使得多用戶模式下的數據庫使用變的更加安全、可靠。
5)數據庫加密數據庫如不僅過加密,*客可直接讀取被竊取的文件,同時管理人員也可以訪問庫中的任意數據,而無法受限于用戶權限的控制,從而形成極大的安全隱患。因此,數據庫的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需要進行加密處理,加密后的數據即使被且須竊取,*客也無法獲得有用的信息。由于數據庫大都是結構化設計,因此它的加密方式必定與傳統的文件加密不一樣。數據庫的傳輸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加密,解密,而這兩個操作組成了加密系統。從加密的層次上看,可分別在操作系統層、數據庫內層和外層上實現。另外,加密算法的選擇主要包括:對稱加密、非對稱加密和混合加密。通過對數據庫的加密,極大地提升了數據的安全性、可靠性,奠定了數據庫系統的安全基礎。
4結束語
數據庫在信息系統中處于核心地位,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針對數據庫的攻擊手段也在不斷地進行著更新,層出不窮的數據庫安全事件告訴我們,針對數據庫安全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遠,這不僅需要管理者采用各種新技術來保護數據庫的安全運行,也需要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和維護中,制定完善的數據庫使用規范,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才能最大程度保證數據庫系統持續、穩定地運行。
搞清楚了承載托輥組安裝偏斜時的受力情況,就不難理解膠帶跑偏的原因了,調整的方法也就明了了,第一種方法就是在制造時托輥組的兩側安裝孔都加工成長孔,以便進行調整。具體調整方法見圖二,具體方法是皮帶偏向哪一側,托輥組的哪一側朝皮帶前進方向前移,或另外一側后移。如圖二所示皮帶向上方向跑偏則托輥組的下位處應當向左移動,托輥組的上位處向右移動。
第二種方法是安裝調心托輥組,調心托輥組有多種類型如中間轉軸式、四連桿式、立輥式等,其原理是采用阻擋或托輥在水平面內方向轉動阻擋或產生橫向推力使皮帶自動向心達到調整皮帶跑偏的目的,其受力情況和承載托輥組偏斜受力情況相同。一般在帶式輸送機總長度較短時或帶式輸送機雙向運行時采用此方法比較合理,原因是較短帶式輸送機更容易跑偏并且不容易調整。而長帶式輸送機最好不采用此方法,因為調心托輥組的使用會對膠帶的使用壽命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頭部驅動滾筒或尾部改向滾筒的軸線與輸送機中心線不垂直,造成膠帶在頭部滾筒或尾部改向滾筒處跑偏。如下圖所示,滾筒偏斜時,膠帶在滾筒兩側的松緊度不一致,沿寬度方向上所受的牽引力Fq也就不一致,成遞增或遞減趨勢,這樣就會使膠帶附加一個向遞減方向的移動力Fy,導致膠帶向松側跑偏,即所謂的“跑松不跑緊”。
其調整方法為:對于頭部滾筒如膠帶向滾筒的右側跑偏,則右側的軸承座應當向前移動,膠帶向滾筒的左側跑偏,則左側的軸承座應當向前移動,相對應的也可將左側軸承座后移或右側軸承座后移。尾部滾筒的調整方法與頭部滾筒剛好相反。經過反復調整直到膠帶調到較理想的位置。在調整驅動或改向滾筒前最好準確安裝其位置。
三、滾筒外表面加工誤差、粘煤或磨損不均造成直徑大小不一,膠帶會向直徑較大的一側跑偏。即所謂的“跑大不跑小”。其受力情況如圖四所示:膠帶的牽引力Fq產生一個向直徑大側的移動分力Fy,在分力Fy的作用下,膠帶產生偏移。
對于這種情況,解決的方法就是清理干凈滾筒表面粘煤,加工誤差和磨損不均的就要更換下來重新加工包膠處理。
四、轉載點處落料位置不正對造成膠帶跑偏,轉載點處物料的落料位置對膠帶的跑偏有非常大的影響,尤其在上條輸送機與本條輸送機在水平面的投影成垂直時影響更大。通常應當考慮轉載點處上下兩條皮帶機的相對高度。相對高度越低,物料的水平速度分量越大,對下層皮帶的側向沖擊力Fc也越大,同時物料也很難居中。使在膠帶橫斷面上的物料偏斜,沖擊力Fc的水平分力Fy最終導致皮帶跑偏。如果物料偏到右側,則皮帶向左側跑偏,反之亦然。
對于這種情況下的跑偏,在設計過程中應盡可能地加大兩條輸送機的相對高度。在受空間限制的帶式輸送機的上下漏斗、導料槽等件的形式與尺寸更應認真考慮。一般導料槽的的寬度應為皮帶寬度的五分之三左右比較合適。為減少或避免皮帶跑偏可增加擋料板阻擋物料,改變物料的下落方向和位置。
五、膠帶本身的的問題,如膠帶使用時間長,產生老化變形、邊緣磨損,或者膠帶損壞后重新制作的接頭中心不正,這些都會使膠帶兩側邊所受拉力不一致而導致跑偏。這種情況膠帶全長上會向一側跑偏,最大跑偏在不正的接頭處,處理的方法只有對中心不正的膠接頭重新制作,膠帶老化變形的給予更換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