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4:49: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青少年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建設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接班人和生力軍,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使他們成長為有知識、有文化的一代,更要使他們學法、懂法,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青少年自身的特殊性決定我們必須加強普法教育。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少年學生不可避免的受到社會中不良因素的影響,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有一定比率的上升,引發了法制教育危機。青少年學生可塑性極強,如果,不抓住時機加以引導,而放任自流,必然要導致社會問題。青少年普法教育是維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需要。十五大以來,黨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方略,要實現建設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幾代人共同努力,青少年普法教育更是刻不容緩。
二、青少年普法教育的特征
1.青少年普法教育的主體具有廣泛性。政府普法機構、學校、社會等都負有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的義務。2.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客體具有特定性,未滿18周歲的青少年學生,是普法教育的重點對象。3.青少年普法的內容具有確定性。《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青少年普法的重要內容。4.青少年普法的途徑具有多樣性。學校是進行青少年教育的主陣地,家庭是對青少年教育的主渠道,社會是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力量。
三、青少年普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是重視不夠,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在校學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學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陣地。但在學校教育中,應試教育的影子和教學大綱缺編,雖有對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與其他課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相應的重視。
二是形式簡單,教育方法缺乏多樣化。近年來,大多數學校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法制教育,增設了法制課程,但教育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且教學方法簡單,缺乏直觀的教育,法制教育取不到好的效果。
三是標準不一,教學內容缺乏規范化。沒有確定統一的法制課時,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課,在時間安排上也往往視情而定。沒有成套、統一的教材,除了初中開設的《思想政治》(內含少量法律知識)外,小學和高中均無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小學、高中甚至大學的法制教育基本流于形式。
四是質量不高,教師隊伍缺乏專業化。目前絕大多數學校的法制課教師基本上其他教師兼任,缺少必要的法學理論、法律知識和實踐經驗,僅靠課本照本宣科,解答不了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學質量大打折扣。而聘請的法制副校長或兼職法律教師,又因受課程安排和時間、精力的制約,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五是職責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體化。學校的法制教育沒有硬任務、硬指標,沒有明確的責職和目標,在教育管理中缺乏合力,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不能有機結合,特別是已離開學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學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社會環境來約束,法制教育嚴重脫節。
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運行機制。根據近幾年來在青少年普法方面取得的經驗來看,我們認為,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部門重視。開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增強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對減少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各級各部門及其青少年家長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特別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制定一個具體的意見,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軌道,要設立法制教育專門機構,做到有人管、有人具體抓,同時要加大檢查督促力度。
二要豐富內容。各學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生動、直觀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電視片,電影和專題廣播,舉辦法律知識競賽,組織有獎征文,組織模擬法庭,開辦法制宣傳園地,印發普法小冊子,開展法律咨詢活動,參觀監獄,旁聽有關刑事、民事、經濟、行政案件的審判活動,請政法干警講法制課,開展學生“帶‘法’回家”普法實踐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法的觀念。
作者簡介:雷毅,男,陜西延安人,碩士畢業,渭南師范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油畫教學與技法
青少年美術教育興趣作為重要的美術教育領導者,其本質是傳承豐富的青少年美術文化與教育相統一的社會實踐活動。在觀念和知識以及思想不斷的更新,同時,增強青少年美術教學的實效性。當然,在教學實踐中貫徹實施新課程理念,在青少年美術創新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已成為青少年美術必須探究的主題。青少年美術創新教育:青少年美術教育作為一種特殊傳承文化的途徑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國對待青少年美術教育的態度極為重視。青少年美術創新教育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的基礎,因此,要不斷發展我國的青少年美術教育。青少年美術教育更是在美術教育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在我國十年來,青少年美術教育獲得了蓬勃的發展,尤其青少年美術教育成為我國文化方面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更是我國美術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我們今天所說的青少年美術教育應該包括三個方面:首先,青少年美術教育的發展,通過展覽,建造青少年美術館等措施對人們進行熏陶,提高青少年美術素養。其次,青少年美術教育,是為培養青少年思維與認識。其中,青少年美術教育尤其重要,這就是當今青少年美術教育不斷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青少年美術教育是未來我國文化教育的主要實施途徑之一。青少年美術教育者更在美術教育的長河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青少年美術教育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的開拓與發展,既是當前推行美術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傳承青少年美術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當前青少年美術教育體系中對青少年美術的定位并不明確,還有存在某些缺陷與模糊。在青少年美術教育現狀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具體的要求,首先,青少年美術教育的發展方向要有一個明確的發展目標,以推進青少年美術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青少年美術教育是美術教育發展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實現方式,總體來看青少年美術教育模式是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利于美術文化的弘揚。青少年美術教育在未來教育發展中越來越重要。
一、青少年美術教育對思維的開拓與影響
在青少年美術教育中,教師一般只注重傳達給學生知識,而學生缺乏獨立思考。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美術教育活動中要注重學生獨立思考的培養,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路方式。第一,在美術教育過程中,老師不僅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要讓學生如何思考問題,不能讓學生形成依賴性。第二,在美術教育過程中,要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采用互動法進行美術教學;老師教學過程中,要想出適合學生實際教學的方式,有利于學生的思維開拓;興趣的提高。第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青少年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啟發學生獨立性思維方式,要允許學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維方法,這樣更能鼓舞他們積極性。青少年美術教育模式中,美術教育的方法多依書本以及教師出示范畫為主,學生按照課本機械的學習方法,而獨立思考的缺乏。當然,機械的教學雖然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課本上的知識并非常牢固不易忘記,還能夠積累很多青少年美術素材上的知識。但是長期以往這種美術教育模式會造成學生創造力的減退,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所以,要改變現狀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學習,這樣才能在這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績。同時,增強了青少年美術教育的理解。也能使青少年美術融入生活,感悟生活,美化生活。
二、促進創新意識培養
作為青少年美術教育者應該在教學中扮演引路者的角色,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青少年美術教育者要開拓思維;大膽創新,使青少年美術教育有一條獨創;創新道路。青少年美術教育就要適應教改的需要,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長給學生創造不同的條件,讓他們才能有充分的發揮獨立創新余地,這樣才能真正的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提高。其次,在青少年美術教育教學的模式方面,要改變傳統的;死板的美術教育模式,多了解大自然,了解生活,從生活當中來到生活中去,切身實際的感悟青少年美術本身意義的內涵所在。總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所在。美術教育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在美術教育當中,要感受青少年美術教育的表現方式,能從中發現更多新的教學方式。在此基礎上,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的培養,同時,明確了發展方向和實踐方法。青少年美術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傳承文化途徑和美術教育基礎,青少年美術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嶄新的美術教育創新方法進行教學。要積極發現學生長處及時對其進行正確指引,確定學生在美術教育中的主導與獨創及創新地位。其次,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最終目的。讓學生進入自覺學習的過程,這樣能夠進一步促進青少年美術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秀銀.美術教育的創新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5.
從事生命教育的肖敬認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導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種提升生命質量、獲得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動。讓青少年認識生命和珍惜生命成為這一活動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教會青少年珍愛生命,更要啟發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不僅只是告訴青少年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青少年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惠澤人類的教育,還應該讓青少年明白讓生命的其它物種和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命教育不僅只是關心今日生命之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展。”
一、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部分青少年物質追求的迷失、社會道德的衰落、身心發展的齟齬、有限歲月的虛度,加之自殺行為得不償失頻繁發生,推行青少年生命教育變得刻不容緩:
1、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提升整體素質的基本要求。青少年是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生命質量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大力開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廣大青少年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激發他們樹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奮發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將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意志融鑄在青少年的精神中,培養他們勇敢、自信、堅強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廣大青少年的國際競爭意識,增強他們在國際化開放性環境中的應對能力。
2、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社會環境發展變化的迫切要求。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為廣大青少年獲取信息、開闊視野、培養技能提供了寬廣的平臺。但隨之而來的消極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的負面影響,導致部分青少年道德觀念模糊與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園傷害、意外事故等威脅青少年人身安全的各種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養青少年形成科學的生命觀,進而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3、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現代社會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和社會環境的紛繁復雜,使青少年的生理成熟期明顯提前,極易產生生理、心理和道德發展的不平衡現象。長期以來,由于生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時指導,對無法預料且時有發生的隱性傷害往往難于應對,導致一些青少年產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為失控等現象。因此,需要積極引導青少年科學理解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正確認識生命現象和生命的意義。
4、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職責。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和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現代化進程的迅速推進,使家庭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家庭教育還存在和青少年成長需要不相適應的方面,相當一部分家長不了解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忽視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與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對孩子或者期望值過高,或者漠不關心,或者過分包攬,或者放任自流,加劇了部分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出現,如厭學、離家出走、自殺等,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導家庭開展科學、正確的生命教育。
5、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現代學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學校現有課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內容比較單一,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針對性、指導性尚不明確;對青少年生存能力的培養,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導;部分教師受傳統觀念影響,對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發展的理解和指導存在觀念上的誤區;對校內外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缺乏系統有機的整合。因此,應加快教育改革,從生理、心理和倫理等方面對青少年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生命教育,引導青少年善待生命,幫助青少年完善人格,健康成長。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標
主要有四個目標:讓青少年體會生命的無常,珍惜自己,關懷別人;讓青少年闡揚生命的光輝,樂于助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讓青少年了解生命的意義,感恩惜福,愛護大自然;讓青少年珍惜生命的價值,樂觀進取,正確人生觀。
從生命教育的實踐歷程來看,它首先是從人們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的這一殘酷現實開始的,是作為預防青少年自殺的權宜之計被提出來的,然而人生命的全部不僅僅是生物的軀體,自然的生命僅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質載體,真正讓人和動物區別開的是人類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我們在考察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內涵時就要從多個層次入手,不但要輸入“珍愛生命”基礎觀念,還要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本質、理解生命的意義、創造生命的價值。這是人的生命形態和特征的本質要求。
三、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手段
(一)從生命教育缺失面著手
2009年3月底,上海殯葬行業舉辦了首次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應聘的大青少年絡繹不絕,418個殯葬崗位吸引了5000名大青少年到現場咨詢,并收到簡歷3220份,其中龍華殯儀館不到1小時就收到百多份簡歷,反響大大超出主辦方預期。問這些青少年為什么來應聘,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今年全球性金融危機導致就業形勢嚴峻,想先找個地方安頓下來,再慢慢尋找專業對口的工作。還有很多求職者強調,這一行業福利待遇好,比較穩定。很少有人真正認識到殯葬業的社會意義而真正有意投身這項工作,這些小小的招聘細節就折射出了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
這不禁讓人懷疑,這些應屆大學生是否做好了從業的心理準備?以目前普通大學生的觀念、心理承受力而言,他們從事殯葬業工作無疑會面臨巨大挑戰。這其實提出了一個有關生命教育的課題。當前中國社會,生命教育普遍缺失。談到“死亡”,一般人仍然無法坦然面對,覺得“不吉利”,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避諱這一話題,更堅決地將其拒之于兒童教育之外,生怕對兒童心理產生陰影。然而,只有從死亡出發,才能正確理解生命、安頓生命,才能表達生命教育最明確的內涵。
很多藝術作品是以死亡為主題的,我們完全可以把生命教育與藝術欣賞、審美教育、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比如西方宗教音樂中的彌撒曲、安魂曲等,都很美妙動人。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日本影片《入殮師》提升了對于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就像片中所說的,“逝去的,并不是終結,而是超越,是走向下一個旅程”。入殮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是在逝者將進入最后居所之前,為他們整理妝容的人,是“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她)永恒美麗”的人。影片中的入殮師,面對逝者的遺體,用極盡溫情又富于條理的手法,為安靜地躺在榻榻米上的“熟睡者”,擦拭身體,更衣,化妝,還原逝者生前讓人熟悉的容貌。那種認真、關切,感動著在一旁注視的家人,也深深打動了我們。它消解了我們對于死亡的恐懼,促使我們思考生命逝去的意義,提醒我們:人生的最后一次旅程,不僅對于逝者,而且對逝者身邊的所有人都是一次生命的感悟。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成為入殮師親身體驗過一切之后,才真正對生命有所感悟。
(二)用校園教育普及
近年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逐漸被認識,生命教育也被引入中小學校園并逐漸在社會普及。生命教育的內涵就是關注人的生命,關注生命存在的價值,包括理解生命、保護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乃至敬畏生命,認識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死亡教育”作為生命教育最明確的內涵,在不少國家是一門課程,相比之下,海外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學者、教育界人士和民間團體,早已開始重視生命教育,甚至把“死亡教育”作為一門課程。美國是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其“死亡教育”在上世紀年代興起。最初是在大學中開設相關課程,后來逐漸由大學擴展到中小學,由學校進入社會。目前,已成立了多種相關的學術機構,各種普及性書籍、期刊、音像制品也大量發行。美國兒童教育工作者認為,實際上,周歲的幼童大多已接觸到“死亡”這個詞,他們可能會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對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懼。對于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一般會直截了當、簡單明了地回答,盡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的答案。此外,他們也較少借用神話或宗教中諸如天堂、地獄之類的說法來對死亡進行解釋——因為如果孩子長大后不相信這些,那就會更加無所適從。美國的一些小學還開設了別具一格的“死亡課”,由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業從業人員或護士走進課堂擔當教師,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么事,并且讓他們輪流通過演劇的方式,模擬一旦遇到親人因車禍死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為孤兒的凄涼感覺,或走進火葬場參觀火葬的全過程,甚至設計或參加一場模擬的“向親人遺體告別”儀式等等。除了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荷蘭等許多國家的大中小學也都開設了“死亡教育”課,并進行了相應的研究,通過參觀殯儀館、為臨終病人送祝福等活動,讓青少年直面死亡,消除對死亡的可怕印象。這些做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三)借專題教育升華
青少年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環境教育、禁毒和預防愛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專題教育形式,開展靈活、有效、多樣的生命教育活動。要從青少年的興趣、經驗、社會熱點問題或歷史問題出發,結合青少年的特點,力求將相關內容整合起來,形成校本課程。要注意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點,進行人與自然、人與家庭的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貴、生活的意義以及自我保護等內容。
還可利用傳統節日進行專題教育。清明時節,人們習慣上要焚香祭奠,掃墓踏青,向先人表示尊敬,對逝去的生命表達深切而綿綿不斷的思念。出于遵從社會習俗、弘揚傳統文化等原因,清明節已被設為國家法定假日。但除了發掘這一習俗的傳統文化內涵之外,清明節也應該成為我們對國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時機:利用祭掃的習俗,可以自然而然地提示人們關注“生死”這一人生根本問題,并由此提升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
(四)拓寬教育陣地
【中圖分類號】G642
感恩教育是一種思想意識和行為的情感,作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青少年對給予其恩惠的或對其成長產生積極影響的人、集體、社會的一種心理活動。感恩教育由三方面的內容構成:一、認知方面,讓青少年認識和了解自己所受到的恩惠是他人非必要給予的饋贈,并發自內心的認可并所受恩惠;二、情感方面,在感恩認知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幸福情感體驗,進而激發感恩、感激和感動意識;三、實踐方面,將感恩意識轉化為一種實踐行為,以實際行動報答他人和社會給予的恩惠。
一、青少年感恩意識缺失的現狀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自古以來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等訓言。我國向來十分重視道德文明,一直激勵國人不忘知恩圖報。然而,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通訊方式越來越便捷,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發疏遠,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越來越淡漠,感恩意識日益淡薄。媒體曝光青少年不懂恩,不知感激、忘恩的事件屢見不鮮,青少年處在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和健全過程中,只索取,不奉獻,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更有甚者無視父母的哺育、老師的培養、朋友的關懷、陌生人的幫助等等,他們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毫無感恩意識。這些問題不但違背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更嚴重阻礙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二、青少年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
造成當代青少年的感恩意識缺失的因素有很多,從青少年的成長環境來看,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因素:
(一)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環境是關系青少年成長的最密切的因素,是青少年從小到大的生活圈子。家庭環境包括家庭氛圍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兩個方面。首先,在家庭氛圍中,如果家庭成員之間關系融洽、和諧相處、團結友愛,孩子感受到的是家庭的溫馨與團結,他便學會了愛與感恩。反之,家庭成員之間冷漠無情、距離疏遠、親人之間不團結、氣氛凝重,必然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陰影,甚至會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對良好品質形成有著極大的消極意義。其次,對孩子最直接的影響因素還有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如何進行教育,都將影響著子女的心理成長。要時常教育孩子知恩圖報,教導孩子牢記恩情,逐漸擁有知恩感恩的優良品德。
(二)學校環境因素
除了家庭環境外,對孩子心理成長產生重要影響的第二大因素是學校環境。在學校中,與青少年心理健康關系最密切的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的因素,教師不但要知識淵博,其師德、品德更是對學生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其次,同學、朋友的因素,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青少年時期的同學、朋友多半是由年齡、興趣、愛好等方面相近的人組成的小群體。和什么類型的人成為朋友,必將影響他們的心理與言行舉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處在品德高尚的群體,在品德高尚的氛圍中學習與生活,必將對自身的身心健康產生積極意義。相反,必將造成不利影響。另外,當今學校對感恩的情感教育不足是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如今,分數依然排在衡量學校實力標準的首位,學習缺乏“教書先育人”的教育理念,青少年感恩之心缺乏便成為了普遍現象。
(三)社會環境因素
社會環境作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宏觀因素,包括社會制度不健全、社會群體復雜、社會交往不清、道德規范不標準、國家法律不健全等等。由于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各個方面都發生巨大變化,使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發生了扭曲,人際情感淡漠,感恩意識弱化等,都是對感恩教育的不利因素影響。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途徑與方式
青少年是人的個性迅速發展并趨于穩定的時期,在學校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逐漸形成具有差異性的穩定個性。因此,針對青少年的身心特征,進行適當的感恩教育是極為重要的,它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的積極合作。
(1)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庭成員要充分發揮德育的啟蒙作用。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給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以自己的感恩行為作為最有效的教育途徑。同時,父母要時常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要讓孩子學會感謝他人、集體、社會給予的幫助和恩惠,多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讓他知道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并非理所應當,要懂得知恩圖報,珍惜他人的勞動和情誼。通過家庭的教育,讓學生在生活中逐漸形成尊敬師長、感謝他人的生活習慣。
(2)學校: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加強師德建設,充分體現教師的人格魅力的榜樣作用,做到“其身正,不令而從”。其次,學校教育應加大情感教育的投入,以德為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青少年。完善獎懲機制,對品德優良的學生進行鼓勵,對行為不良的學生加以懲罰,使其改正。最后,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校教育要引導學生如何交友,在進行感恩教育的同時,針對不同年齡層和不同群體的特點,有針對性的給予不同的教育內容,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3)社會:在青少年的教育中,社會大環境起著重大的作用。社會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和社會輿論導向,弘揚真、善、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給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純凈的環境。要大力宣傳人與人之間知恩感恩,懂得真情的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與美德,讓青少年在和諧的社會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逐步完善自己的行為,培養優良品質。
總而言之,青少年的感恩教育雖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但只要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一定能有所成效,人與人之間必將更加團結,社會必將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蔡丹丹.感恩教育現狀分析及解決策略[J].科技教育.2009(8):159-160.
[關鍵詞]
和諧社會;青少年;感恩教育
近幾年,隨著社會心理學的興起,人們對感恩這方面的關注也越來越密切。通過收集大量的與感恩相關的統計結果之后,我們發現:對于我國社會來說,良好的感恩品質能夠增強個體的親社會行為,具有感恩意識的人能夠加強自身的移情能力,也能夠擁有更為強烈的集體感與歸屬感。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青少年的感恩意識缺失,導致大部分青少年的團隊意識、歸屬感都不強。為此本文特對青少年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真實案例來為感恩教育的實施提供一定的依據。
一、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受經濟發展的影響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就一直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近幾年為了能夠順應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開始轉型。在這個轉型期,受不少因素的影響,一些唯利是圖、冷漠自私的行為日益高發,不少青少年原本較強的感恩意識逐漸喪失,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就拿最近微博上的熱門新聞來說,一個妙齡女性去往醫院的路上看見一個大爺不慎摔倒,便上前扶救,恰巧被熱心網友拍下上傳到互聯網。上傳之后,引起一番眾議。不少網友評論“拍出來的照片明顯是擺拍”“想成網紅想瘋了吧”等。原本應該受人稱贊的見義勇為之舉被別人說成是炒作,導致不少人原本有施恩之心,因為這些惡議而不敢做善行,這也就使得我們的社會逐漸成為一個喪失感恩之心的冷漠社會。
2.受應試教育的影響
我國與其他國家不同,一直處于應試教育的模式中,即便是素質教育早在20世紀的80年代就已經被提出來,并且要求實施下去,可我國大部分的中小學教育依舊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部分的中小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一味教導學生要以成績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即使是在教授的課本上碰到了有關德行教育題材的內容也只是一晃而過,不會“深究”。這也就導致學生所獲得的認知體驗不是深刻的。盡管這兩年有部分學校已經開始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知道應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學校開展的心理教育依舊以考試為中心,對感恩方面的教育依舊漠不關心。這導致學生即便是學習成績優秀,步入了社會也不一定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3.受家庭教育的影響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因此家庭對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有非常大的影響。但是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思想的影響,許多孩子被大人拿來作為光宗耀祖的工具。家長們認為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這樣的想法影響著青少年的發展,漸漸的青少年自己也就認為學習成績才是最重要的,導致他們感恩意識缺失。這些青少年即便是在未來成功了,也不會對父母存有應有的感恩之心。
二、感恩教育實施策略
1.將感恩教育滲透于校園文化建設
由于學生大部分的活動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因此我們可以將感恩教育滲透進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由于受到校園文化當中感恩氛圍的影響,逐漸地潛移默化,就能夠培養出感恩情懷。滲透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說學校可以定期舉辦一些感恩活動,如成長足跡之類的活動,通過展現某些學生從牙牙學語到如今朝氣蓬勃的影像,讓學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自己能夠長這么大都是父母含辛茹苦換來的。這樣慢慢地也就能夠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了。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3-0278-01
校外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讓學生今后的生活以及整個生命系統充滿生機與活力,煥發出蓬勃的創造力,讓學生回歸生活,體驗生活,熱愛生活,享受生活。作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在這塊主陣地上執掌起這門"藝術課程"的教鞭,個人認為必須具備以下方面努力:
1.正確認識校外教育
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動中心是孩子們展現其個性才華的最佳場所,是培養孩子們想象力、創造力 的樂土。
傳統的教育要求的是統一的思維模式、統一的答案,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眼睛、沒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個性,而青少年活動中心里高水平的團隊、眾多的活動、不斷的參演參賽 參展、交流等,使孩子們的才華得到充分的展現,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興趣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 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多項的活動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有了興趣就容易引發好奇心,鼓勵孩子們積極思考、主動提問、自覺地去尋 求答案,從而激發孩子們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這對于培養孩子們的發散性思維、創造性的思維方法 非常重要,我們要倡導孩子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除了要努力明確問題外,還要打破平時習慣的思維 模式的束縛,將自己的思想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擴散開去考慮問題,啟發孩子大膽的創造性的設想, 從而去解決問題,創造新事物。
2.校外教育基地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素質和良好的師德師風素質
作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最根本最關鍵的要求就是要深刻理解新形勢下教育的深刻內涵,把握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孩子的幸福,我們在實施教育意義的過程中就是要"成就人",而不僅僅是傳遞知識為宗旨,知識只是一個載體,它承載的是教育的意義。每一門學科,每一次活動,每一項內容都承載著不同的教育意義,不管你是校外教育陣地上一名活動輔導教師、學科指導教師、還是后勤服務教師,你都要清楚自己的角色,你是學生適宜的點撥者、親切的慰藉者、無私的協助者和誠摯的合作者。每一位孩子來到校外教育活動中心是要在釋放壓力的前提下成長提高的,我們的任務只能是讓孩子找回童心,回歸自然,體驗快樂,尋找幸福,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煉就一身一些校園內學不到而又與其成長相關聯的本領。選擇好的教育角度,既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理念。在輔導基地學生時,要善于選擇角度,善于變換角度,從而收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編織出美麗的教育故事。
作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師德師風素質尤為重要。現代作家賈平凹說過:人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責任心。一個有責任感的輔導教師,當你面對走進基地的孩子,走上課堂之前,開展活動之際,走近學生之時,首先應該做的便是調正自己的情緒,端正自己的態度,心中想著孩子的童真與樂趣,胸中印著孩子的成長。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校外教育基地是容不下他的;一個只追求實惠的人,是不能勝任校外教育工作的。我們校外教育工作者只有達到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境界,我們的孩子才會在校外教育基地留連忘返,體驗快樂,我們的孩子才會發展,才會幸福。
3.對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幾點想法
法國的教育十分強調對青少年自由和個性的培養。教師和家長達成了這樣的共識:讓孩子們懂得自我獨立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是人性教育的基礎。例如,怎么裝飾自己的房間,如何玩,都是孩子自己說了算。
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外出旅行,在親身體驗中感受生活。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無條件地為孩子排除,而是要他們自己去面對,想辦法自己去處理,從而提高自身的判斷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熱愛藝術的法國,青少年從小就受到有創意性的感性教育,重點為音樂和美術。以幼兒園為例,和美術教育有關的課程占了80%。家長也密切配合,家中用于繪畫或手工制作的材料多于其他玩具,墻上貼著可以繪畫的紙張,以便讓孩子們隨時動手。正因為如此,法國青少年對音樂、美術、建筑物等的認識和理解要早于其他國家的同齡人。有的孩子在看到一幅畫時,可以較為準確地說出它的配色、素材、明暗、構圖等,發表評論和感想;有的在認真閱讀了書本上的內容之后,能夠將其畫出來;有的在學習地理、音樂時,可以通過聯想找到感覺。
每星期三的下午,法國的小學和初中會關閉校內的小課堂,組織孩子們參加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有的活躍在體育場上,踢足球、打籃球……有的則走進“大課堂”,參觀博物館。根據規定,法國所有的博物館一律對教師和18歲以下的青少年免費開放。
在全球聞名遐邇的盧浮宮博物館,每年的參觀者多達600萬,為世界之最,其中學生便占了50%。為了滿足青少年的需要,盧浮宮還開設了一些專門的服務項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備受學生們青睞的“藝術車間”。這是一個將參觀、講解和學生自己動手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藝術活動場所,可以極大地增加孩子們的藝術體驗。它中間擺著工作臺,四周的大壁架上擺放著各種用具。
從當代青少年的實際出發,我在實踐中認識到傳統美德教育應當抓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培養當代青少年的憂患意識,增強責任感。
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十分強烈,歷史上有無數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這種憂患意識又總是和責任感聯系在一起,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憂患的呢?首先,我國還是個發展中的國家,改革開放雖使相當一部分地區和人民富了起來,但還有一部分地區和人民在溫飽線上徘徊。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其次,21世紀的競爭是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質的競爭。競爭就要有壓力,當代青少年應當清楚地認識到今天的學習就是為了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第三,當前要充分利用國際和平、國內穩定的有利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傳統美德教育過程中應使青少年具有憂患意識,并把它與責任感結合起來,與“祖國同發展”、“與上海同發展”結合起來,把個人融入社會和人民的事業中去。
第二,引導青少年對社會盡責,勤奮學習,刻苦鍛煉。
對社會盡責,勤奮刻苦,古往今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在邁向新世紀的今天,特別是肩負歷史重任的當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學習、發揚這種美德。
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不是一句空話,關鍵要落實到行動上。要負責任,就要有本領;要有本領就要勤奮學習,刻苦鍛煉。當代青少年是噴薄而出的朝陽,正處在勤學苦練的最佳時期。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流傳著“韋編三絕”、“懸梁刺股”、“懷書而耕”、“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許許多多刻苦自勵、發奮讀書的故事,這些都是值得當代青少年學習的。
藝校學生要想占領一流劇院,沒有技壓群芳、藝驚四座的一流藝術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戲諺常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久久為功,方能成功”、“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可見只有勤學苦練過硬、扎實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為人民、為社會盡責。強烈的責任感要轉化為刻苦勤奮、吃苦耐勞、忠于職守的具體行動,因為人的一生對社會、對人民的奉獻主要是通過職業實踐實現的。
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養的自覺性,持之以恒。
第一,培養當代青少年的憂患意識,增強責任感。
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十分強烈,歷史上有無數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這種憂患意識又總是和責任感聯系在一起,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憂患的呢?首先,我國還是個發展中的國家,改革開放雖使相當一部分地區和人民富了起來,但還有一部分地區和人民在溫飽線上徘徊。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其次,21世紀的競爭是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質的競爭。競爭就要有壓力,當代青少年應當清楚地認識到今天的學習就是為了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第三,當前要充分利用國際和平、國內穩定的有利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傳統美德教育過程中應使青少年具有憂患意識,并把它與責任感結合起來,與“祖國同發展”、“與上海同發展”結合起來,把個人融入社會和人民的事業中去。
第二,引導青少年對社會盡責,勤奮學習,刻苦鍛煉。
對社會盡責,勤奮刻苦,古往今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在邁向新世紀的今天,特別是肩負歷史重任的當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學習、發揚這種美德。
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不是一句空話,關鍵要落實到行動上。要負責任,就要有本領;要有本領就要勤奮學習,刻苦鍛煉。當代青少年是噴薄而出的朝陽,正處在勤學苦練的最佳時期。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流傳著“韋編三絕”、“懸梁刺股”、“懷書而耕”、“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許許多多刻苦自勵、發奮讀書的故事,這些都是值得當代青少年學習的。
藝校學生要想占領一流劇院,沒有技壓群芳、藝驚四座的一流藝術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戲諺常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久久為功,方能成功”、“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可見只有勤學苦練過硬、扎實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為人民、為社會盡責。強烈的責任感要轉化為刻苦勤奮、吃苦耐勞、忠于職守的具體行動,因為人的一生對社會、對人民的奉獻主要是通過職業實踐實現的。
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養的自覺性,持之以恒。
在教學之前,我習慣對采用的字帖作一番梳理和排序,把帖中所需元素(字)“提煉”出來,然后按照基本點畫、字勢筆畫、間架結構教學順序編成教案,實施到教學中去。這樣既能彌補碑帖中風化的不足部分,也能使教育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二、傳道與授業
書法是由點、線、面組成的抽象藝術。同時,書法也是一種用語言文字來抒發的感情“語言”。學習書法可以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和豐富的內涵。讀帖、臨帖、背帖能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觀察比較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增強記憶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學習書法還能了解掌握古文,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書法是一門綜合藝術。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們創作的作品掛在教室里,這是多么令人興奮的場面,學生們自我欣賞、各自點評,個個興趣十足。這時才是持久的開始,有的學生甚至一輩子都不會把書法放棄。
三、疑惑與解惑
1.起步階段的疑惑與解惑
起步階段,學生對起筆、行筆和收筆很難把握,手不聽使喚。往往點畫表現得不夠完整,病筆重重。毛病之一:“偏鋒”,首先要把偏鋒解釋清楚,偏鋒就是筆尖沿著邊線走,沒有在筆畫中間運行。出現偏鋒是起筆后,少做了一個“推”的動作,沒有調整筆鋒所致。毛病之二:收筆太快。注意上述二點,“散尾”便迎刃而解。經過舉一反三的舉例、示范,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書法教學中,我對用筆強調四慢:起筆慢、收筆慢、小筆畫慢和轉折慢,要求學生養成筆筆到位的良好習慣。
2.結構階段的疑惑與解惑
結構階段,是將字的偏旁(或部件)進行組合的階段。中國文字結構繁多,有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半包圍結構等等。字有穿插關系、避讓關系、重疊關系……講究的都是平衡。而學生容易犯的毛病正是結構散亂、比例失調和重心偏離,又不知如何應對,找不出竅門。我上課時,舉了一些字作例子,來解釋學生結構上的毛病,例如:上下結構的“登”字,易寫成撇短、捺長、頭部歪和頭部太小不遮身,問題出在結構不夠緊湊。調整方法:撇、捺延長,撇低捺高,結構等腰三角形,字頭蓋住“豆”的三分之二身體,構成問題就解決了。經過類似的剖析、講解,學生從中學到分析法在字結構中的運用,字的結構更加平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