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4:49: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化思想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一、“鄉村現代化”的提出
1934年10月,盧作孚撰寫了《四川嘉陵江的鄉村建設運動》一文,其文首段就開宗明義指出,他在“北碚、廈溪口以至于礦山北川鐵路沿線——試作一種鄉村運動。目的不只是鄉村教育方面,如何去改善或推進這鄉村里的教育事業;也不只是在救濟方面,如何去救濟這鄉村里的窮困或災變。中華民國的根本要求是要趕快將這一國家現代化起來。所以我們的要求是要趕快將這一鄉村現代化起來?!痹谶@里,盧作孚不僅明確提出了”鄉村現代化“的口號,而且明確指出“鄉村現代化”的目的是實現“國家現代化”。因此,他要把他在嘉陵江三峽地區的鄉村現代化的實踐,作為“小至于鄉村,大至于國家的經營參考”。這正是盧作孚在鄉村建設上獨樹一幟、遠見卓識之處。
二、“鄉村現代化”與“國家現代化”
應該說,盧作孚的“鄉村現代化”是他“國家現代化”的思想的延伸,都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盧作孚一生都在追求祖國的現代化,不論他創辦民生公司,還是在嘉陵江三峽地區推行鄉村建設運動,都貫穿了他的“國家現代化”思想。他甚至把“國家現代化”作為解決國家內憂外患的根本辦法。他說:“內憂外患是兩個問題,卻只需一個方法去解決它。這一個方法就是整個中國現代化。換句話說:就是使中國完成現代的物質建設和現代的社會組織。此在中國應成為一種極其鮮明的運動。”“中國的根本辦法是建國不是救亡。是需要建設成功一個現代的國家,使自己有不亡的保障?!北仨氄f明的是,盧作孚這樣說,并不意味著他反對救亡,而是他認為應從根本上去解決救亡的問題。“我們的責任絕不是救亡,而是將一個國家經營到像一個國家——像一個現代的國家,還不夠,應該經營到比現代好的國家還要好……如果真能夠把這樣一個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經營的比別的國家更好的時候,誰還能亡這一個最大而又最好的國家呢?如果我們長時間不能將國家經營好,總有人會亡我們的,縱沒有甲,也會有已?!彼?,只有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只有國富民強,才能真正使自己有“不亡的保障”。
三、“鄉村現代化”的內涵
應該指出的是,盧作孚對整個國家的“鄉村現代化”內涵沒有具體論述,但通過他對嘉陵江三峽地區“鄉村現代化”的論述,我們也可以從中窺見其大致內容了。
盧作孚在嘉陵江三峽地區的鄉村建設實驗中提出了“鄉村現代化”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以嘉陵江三峽為范圍,以巴縣的北碚鄉為中心,將嘉陵江三峽布置成功一個生產的區域,文化的區域,旅游的區域,布置經營成一現代鄉鎮的模型。這正是盧作孚提出實現“國家現代化”必須造起產業運動、文化運動在鄉村建設上的體現。特別是他在嘉陵江三峽進行鄉村建設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一個地區的“鄉村現代化”,他的目的是從這一鄉村里為中華民國做小小的試驗,供中華民國里小至于鄉村,大至于國家的經營參考。他要在這窮僻的山水間點綴幾樁現代的文化事業和經濟事業,描摹出一幅現代物質建設和社會組織的輪廓畫,進而布置成功一個生產的、科學的、美麗的社會理想,讓人們勾起一個現代中國的憧憬來,以推進國家現代化的經營。盧作孚的鄉村建設實驗,起點高,看的遠,目標明確,它是為了整個“國家現代化的經營”。
四、對“鄉村現代化”的評價
坦率的說,盧作孚的“國家現代化”和“鄉村現代化”理想,在解放前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實際上,包括盧作孚在內的民國時期鄉村建設運動都是不可能達到其預期目的的。
但是,盧作孚的鄉村建設運動,特別是“鄉村現代化”的實踐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除了他推行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交通建設為先行,以鄉村建設為帶動,以文化教育為重點的有效建設模式外,也確實有著幾個特殊因素:一是當時北碚處于抗日大后方,為遭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蹂躪;二是盧作孚作為這一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可以憑借著權力把他的規劃付諸實踐;三是靠他的人格力量,得到了包括軍政各界人士的支持;四是他領導了一個清正廉潔的地方政府,齊心協力,促進了鄉村建設的發展。正因為如此,北碚的經驗,不可能作為當時“小至于鄉村,大至于國家的經營的參考”,更不可能按北碚的模式推而廣之。這就是為什么不少鄉村建設人士到北碚參觀之后都贊嘆不已,但實際上并未發現有仿效之例的原因。而且即使是北碚地區,在解放前那樣的社會里,也不可能真正實現“鄉村現代化”。
現代化是歷史的必然進程,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盧作孚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提出“國家現代化”、“鄉村現代化”的主張,竟和今天對中國發展道路的主張有著基本的共識,可見他的遠見卓識和超前意識是多么令人感佩。
關鍵詞:教育管理 思想 現代化
Key word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ought; Modernized
作者簡介:王光輝,男,商丘市人,1973年出生,管理學講師,主要研究行政管理學
一、關于繼承與創新
教育管理思想現代化既割不斷歷史,又不能拒絕未來,“割不斷歷史”意味著一種繼承,“不能拒絕未來”意味著一種創新和對現實的超越。教育管理思想現代化過程中的繼承和創新的思維形式體現著的辯證否定觀,它把教育管理思想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統一于一體,把教育管理思想發展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統一于一身。教育管理思想是在“繼承――創新”、“再繼承――再創新”的運動中不斷地向現代化逼近的。
二、關于立足本土和面向世界
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社會制度不一,經濟發展模式存在差異,民族特點和歷史文化傳統各異,教育的發展道路和教育管理實踐的方式不同,因而作為對客觀存在的教育管理實踐的反映形式,也就有自己的特質。這就決定了教育管理思想的發展必然是“本土化”的東西。因而,我們努力探索的教育管理思想現代化,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管理思想現代化。
“面向世界”是說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管理思想在向現代化的發展和演變中,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或多或少的受其他國家、地區乃至民族的教育管理思想的影響。這是客觀的普遍的現象。其次,“面向世界”是指要密切關注世界各國教育管理思想發展的新情況、新特點、新規律和新成果,總結別國在教育管理思想現代化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從中概括出一般的普遍性的規律,以給本國的教育管理思想現代化提供借鑒和指導,加速本國教育管理思想現代化的進程。
三、關于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教育管理思想作為對客觀存在的教育管理實踐本質的認識,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遵循辯證唯物論的基本規律。首先,如何加強這方面思想理論的研究,我們認為應具備幾個意識:第一,敏銳的問題意識。善于發現管理實踐中的核心問題是思想理論得以發展的突破口,看不到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教育管理思想的發展就沒有希望。比如,我國的高校教育體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了40多年,與計劃經濟的運行機制實現了最緊密的結合,高校也相應建立了自己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然而改革開放20余年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扎下了根,它給原有的高校管理體制帶來了沖擊和困惑,諸如封閉辦學的教育模式與市場經濟的開放性原則之間的不協調;高校之間競爭的不平等與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性原則之間的不協調;高校沒有相應的辦學自與市場經濟的自主性原則之間的不協調等,都是擺在我們面前亟需研究探索乃至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不竭的創造意識。教育管理思想的現代化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的表現,需要我們具備置疑的意識和精神,敢于突破舊有的管理框架,超越舊有的管理思想,善于把的管理哲學同我國具體的教育管理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先進的管理思想成果,開創我國教育管理思想變革的新時代。
第三,審慎的科學意識??茖W的思才能產生科學的思想。教育管理思想如果要真正成為科學,走向現代化,必須走出經驗主義的泥潭和擺脫直覺思維的束縛,把理性科學的思維建立在唯實、唯真、充分尊重和利用客觀規律,尤其是教育管理實踐發展的特殊規律的基礎上,作出系統地抽象概括和超前的研究探索。
一.如果我們只顧教育管理思想理論的探索和研究而不使之下嫁教育管理實踐,則不可能驗證教育管理思想的正確與否,也不可能找到教育管理思想得以修正、補充、完善、革新的根據。二.教育管理實踐發展所遇到和產生的新問題,不僅提出了發展教育管理理論的要求,而且還同時提供了發展教育管理理論的條件。教育管理實踐中產生的新問題、新方法,為教育管理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利用的材料和經驗。教育管理實踐還為教育管理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和發展確定了方向和新的內容。三.教育管理實踐是檢驗教育管理理論正確性的標準。教育管理理論是在教育管理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對現實教育管理實踐的反映,但是,教育管理又是包含著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綜合性、系統性活動,所以在教育管理理論指導教育管理實踐過程中,就會發現其不足,甚至錯誤之處,于是推動人們去不斷修正和發展教育管理理論。
綜上所述,教育管理思想現代化不僅僅是理論層次上的探索和研究,而更重要的是要把教育管理實踐中形成的某一管理思想再運用到教育管理實踐當中去指導這個實踐,驗證其正確與否,并使之得到發展。只有某一種教育管理思想成為指導某一教育管理實踐的普遍性的原則,才能說這種教育管理思想是科學的,是得到發展了的。正如唯物辯證的認識論一樣,教育管理思想必須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不斷地循環往復的過程中,走向未來,走向現代化。
現代德育思想具體體現在有關著述中。由于思想解放和對外開放,在德育思想建設方面沖破了原來的“封閉”狀態,出版了一批西方國家德育理論的譯著和國內學者有關現代德育思想的編著,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翻譯出版了當代西方德育論著作,除80年代初傅統先、陸有銓翻譯出版了皮亞杰的《兒童的道德判斷》(1984)外,有陳欣銀、李伯黍翻譯出版了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1989),博維利翻譯出版了美國哈什的《道德教育模式》(1989)等;此外還有瞿葆奎先生主編的《教育學文集》(1989)的第二、第七卷均收入了一定數量的德育譯著。我們不敢說翻譯出版的這些著作一定都是符合我們所需要的現代德育思想,但我們首先要了解國外的德育思想成就和理論成果,然后才談得上對其進行分析。第 二,許多學者出版了介紹西方德育思想理論的著作,如馮增俊的《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1993),魏賢超的《現代德育原理》(1993)、《現代德育理論與實踐》(1994)、《道德心理學與道德教育學》(1995),戚萬學的《沖擊與整合——20世紀西方道德教育理論》(1995),袁桂林的《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1995),詹萬生主編的《中國德育全書》(1996)中也較為系統地介紹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第三,國內學者還編著了一定數量的有關現代德育論的著作和教材,如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論綱》(1993),張志勇著《情感教育論》(1993),戚萬學著《活動道德教育論》(1994),魯潔、王逢賢主編的《德育新論》(1994),班華主編的《心育論》(1994),詹萬生著《德育新論》(1996),班華主編的《現代德育論》(1996),戚萬學、杜時忠編著的《現代德育論》(1997)等。這些編著是近五年來的成果。
二、現代德育思想的精髓
我對德育思想現代化或現代德育思想的理解,在《現代德育論》“緒論”和拙文《世界之交論德育現代化建設》中已有闡述。我的基本思想,是考慮到現時代的社會發展、人的發展,強調了“以促進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現代化為中心”。但未拓寬到生態空間考慮,這是一個不小的缺陷。現代德育不能僅從時間意義上理解,主要應從現時代性質方面理解?!按龠M人的德性現代化”,這是對現代德育最簡捷的表述,也是關于現代德育的核心思想。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為道德主體培養,促進人的德性發展。這是現代德育的本質規定,是區別于傳統德育的根本標志,以致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現代德育是主體性、發展性德育,即主體—發展性德育??聽柌窭^承了杜威發展性道德教育思想,提出“認知—發展性德育”。相對于無視兒童自己思維方式的傳統德育而言,柯氏強調“認知—發展性”把兒童看作“道德哲學家”是德育觀上的飛躍。但忽視了道德情感與道德行為問題,“認知—發展性”的表述是有局限性的?!爸黧w—發展性”德育培養現代道德主體,發展的內容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爸黧w—發展性”可以看作是現代德育的精髓,其理由是:1、體現了現代德育目標要求,即培養21世紀道德主體,促使其德性的現代化發展;2、體現了現代德育的個體發展功能,亦即現代德育的本體功能;3、體現了現代德育的內在價值,即現代德育滿足受教育者的需要:發展自己德性,使道德人格得到提升。可以說,“主體—發展性”集中地表現了現代德育與傳統德育的區別。
三、關于現代德育性質與功能的探討
黨的后,人們對現代德育性質與功能問題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德育是“階級斗爭工具”轉向德育是促進人的德性現代化的教育,把人的德性發展作為德育的根本。王逢賢教授對德育本質屬性、德育實體性及德育地位等作了系統論述。德育本質是德育理論的最高問題,多年來的一種觀點即對德育本質的認識包括兩個基本方面即德育與社會的關系,德育與人的關系。然而隨著生態倫理學的產生,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對德育應在社會、人、自然這個更為廣闊的背景上認識。現代德育性質是德育本質在現時代的具體展現。在認識德育與社會與人的發展關系方面,我以為有兩點值得重視:一是把德育、社會、人作為三位一體的對象進行綜合考察,即始終聯系社會與人的發展認識德育,而不是脫離社會與人孤立地就德育論德育。二是動態地即在德育、社會、人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分析三者關系,闡明德育現代化問題。用系統整體的思維對德育發生、發展,德育現代化作綜合的動態的考察,其方法是可取的,但我們沒有把自然生態作為整體的一個部分、一個方面,這是一個較大的局限。1994年德育專業委員會的年會上,易連云提交了關于德育生態環境的論文,似乎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在人、社會、自然廣闊的背景上思考德育問題,才是更好地體現現代德育思想的。
現代德育功能的探討,彌補了把德育只看作因變量的局限。關于德育功能,魯潔教授發表了系列論文,對其作了全面、系統的探討,拓寬了人們對德育功能的視野。雖然有的學者有不同看法,但是可以促進人們作更深入的探討,求得更符合科學的認識。
我們把現代德育社會功能概括為: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這是與傳統德育社會功能本質上的區別,同時也指出現代德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具有先進性、超前性特點。
結合現時代社會經濟發展全球化、信息化趨勢和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人們對現代德育功能的認識又大大前進了一步,拓寬了思路,擴大了認識空間?!敖裉煊凶R之士都認為世界是一個命運相聯系的共同體。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各處困擾人類的重大問題具有整體性和全球性”。例如德育的政治功能,當前各國各民族之間既有競爭,也表現出各國、各民族的相互合作與相互尊重。應立足于全球來認識現代德育功能問題,為了全球的、全人類的利益,必須超越國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會制度的不同,為人類共同的長遠的利益,也為本國、本民族的自身利益,同舟共濟,通力合作。所以,現代德育政治功能主要在于促進社會公正、和諧,維護國際和平、合作、團結。
基于社會和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現代德育經濟功能的思想也有顯著的發展。在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體制改革和整個社會現代化實踐,使德育的經濟功能顯得更為突出。而可持續性發展思想也為其提供理論依據。1、德育的經濟功能在內容上不是片面地強調促進經濟增長,而是要以保護生態平衡為前提的增長,也就是在科學理性的支配下的增長;2、為了可持續性發展,德育的經濟功能促使人們認識和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公平與效益關系;3、德育的經濟功能還表現在以新的資源觀、發展觀,代替原有的資源觀、發展觀;4、培養經濟道德,堅持勤儉建國方針;5、為迎接知識經濟到來,教育包括德育尤其應注重創新性素質的培育,知識經濟需要現代科技支撐,也需要現代德育支撐。
可持續性發展包括經濟、社會、生態相互聯系的三個方面,人們由對經濟功能的認識擴展到對德育生態功能的認識。當然德育生態功能的實踐依據是生態環境的現實,主要理論依據是生態倫理學。生態倫理學奠基人萊奧波爾德認為人的道德觀念是按三步發展的:人——人關系的道德,人——社會關系的道德,人——自然關系的道德。生態倫理學擴大了倫理的對象范圍,擴大了德育的范圍,從而也擴大了德育功能的范圍。40年代萊奧波爾出版了《大地倫理學》一書以來,生態倫理思想得到迅速發展,90年代初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參與編制的《保護地球——可持續生存戰略》一書,提出了“新的可持續生存的道德”,認為“可持續生存道德”是“可持續的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持續社會發展的道德要求。德育的生態功能就在于要為可持續發展服務。正是由于生態問題日益突出,國內學者們也紛紛提出關心環境的教育或生態德育的命題。1996年全國德育年會上劉驚鐸、王磊提交了《生態德育:世紀之交德育改革的價值取向》論文。
四、關于德育過程思想的進展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80年代,對德育過程的思考和研究很多。黨的十周年時,已作了系統的回顧。由于學者們對過程研究的重視,使有關理論更加系統化、更加深化。關于德育過程的本質,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德育過程的影響與環境影響,德育過程與各育過程,德育過程的結構,德育過程各階段及運行等等,都作了較前更為深入的探討。關于德育過程的規律與特點,更有很多人作過探討。但作為德育過程區別于其他各育過程固有的特點,似研究的不夠。筆者提出過兩方面的區別,一是教育目標上的區別;二是德育與其他各育所依據的規律方面的區別(詳見魯潔、王逢賢主編的《德育新論》第八章)。
德育過程在歷史上就是存在著的,我們要探討的是現代德育過程;然而作為客觀的德育過程,現代的與歷史上的應當是有一致性的,其客觀規律應當有其共同性。探討所謂現代德育過程,實際上是探討德育過程在現時代的表現形態或現代性特質?;谶@一認識,我認為,現代德育過程思想,在德育的現代性特征中有兩點是能鮮明體現現代思想的,一是現代德育過程結構要素在德育過程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有變化。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德育過程中兩個基本要素。在傳統的德育思想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是對立的,教育者居高臨下,以專制的、強迫的辦法,對受教育者“灌輸”現成的道德;受教育總是處于被動的、服從的地位和消極的狀態?,F代德育過程的思想,強調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教育關系,在教育者的指導、引導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參與德育過程,相互教育與自我教育,雙向影響,相互砥礪,共同進步。因此,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教學相長,品德共進的過程。二是現代德育的開放性,現代德育過程是與外部環境相互開放、雙向互動的過程。這里的所謂外部環境包括社區環境、社會環境以致國際環境;當然,以德育生態環境的思想為指導,還應當包括自然環境。
五、德育目標與德育內容的現代化
現代德育是促進受教育者德性現代化,這就把德育目標定位在培養具有現代思想道德素質的主體。這是社會現代化對人的要求,也是人自身發展的要求,是適應現代社會與經濟發展全球化、信息化的要求。社會本位、個人本位的發展觀已轉向人的發展、社會發展、生態發展的統一。依據三維思想品德結構的設想,1987年前已把道德心理品質和品德能力作為德育目標組成部分。在社會轉型期尤需對學生心理品質和品德能力的培養予以充分的重視。德育目標是德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德育活動的內在動因,是直接制約德育內容、課程、方法形式以致整個德育的首要因素。德育的現代性集中體現在德育目標上,對德育目標的理解將影響著對德育內容、課程、方法、管理等一系列問題的理解。因此,對德育的探討極為重要。轉貼于
當前“可持續性發展”、“全球本位理論”是認識確立現代德育目標、德育內容的重要理論依據。人、社會、自然的統一和諧發展是人類社會宏觀文化結構的基礎,德育目標要體現人、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倫理要求。對未來道德主體的素質要求,在道德與心理素質方面,不僅要具有我們通常要求的一般的道德品質,而且要有科學道德、生態道德、經濟道德、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素質。心理素質應更具現代性,在心理和道德上更重責任感、義務感、自信心、效率感、創新性、合作與競爭等。人類社會不斷前進,思想道德不斷發展。70年代國外便有學者提出了一系列上升的價值觀和衰落的價值觀。按E·拉茲洛所述,人們已對19種主流價值觀念和信念提出質疑,而有10條新興起的社會觀念;同時人們還面臨著政治上綠色趨勢等等問題。所有這些都向未來的道德主體提出了終身德育的要求。
德育內容是為實現德育目標服務的,是體現德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S·拉賽克和G·維迪努對現代教育內容的源泉作了系統闡述,其中包括:人口增長,經濟變化,社會政治變革,文化變革與科技進步,世界性問題,教育系統內部動因等。這對我們研究、制定德育內容同樣具有參照的價值。袁正光教授關于經濟、社會、科技變化所作的概括,更能看出制約現代德育內容的因素:經濟,正在發生新的革命,從工業經濟轉向知識經濟;社會,正在發生新的轉型,工業社會轉向知識社會;科技,正在出現新的突破,走向數字化信息時代。
基于現代德育目標要求的提高以及其制約因素,現代德育內容正在拓寬,形成一系列嶄新的極富時代特色的德育內容。
1、科學價值觀和科學道德教育;
2、生態倫理教育或環境道德教育;
3、經濟教育,含經濟倫理教育,其中主要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教育;
4、信息道德教育;
5、現代人的(道德)心理素質教育。
此外,還應進行國際理解教育、人口問題中的道德教育等。
六、德育方法的改革
德育方法和德育手段的現代化進展迅速。
(一)基于對德性發展的要求,高度重視受教育者自主性。在教育與自我教育中,著重自我教育。當然,自我教育不僅僅是方法問題,它首先是一種德育思想和德育要求,也是一種德育型式,也是德育的原則和方法。在中學和小學關于主體性德育的課題研究,改變了忽視自我教育,高度重視受教育者的參與,體現了主體性德育精神。主體性德育當然不僅僅是方法問題。國內學者研究自我意識、自我教育的很多,例如韓進之等“中國兒童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與教育”的研究(1983—1987);劉守旗“自我教育及其能力培養”的研究(1990);劉秋梅“培養小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實驗研究”(1991)等。近年來提出的“自我教育力”或“自我教育力量”的概念,包括自我教育的意愿、要求,自我教育的方法、能力,自我教育的習慣等。
但不是任何一類“自我教育”都是完全符合“主體性”要求的。只有在主體—發展性思想指導下的自我教育,即把德育當作主體人格的提升,當作主體德性發展的過程,才是符合現代德育要求的。因此,自我教育有兩類情況:一是姑且稱其為“約束性自我教育”,即把自我教育主要看作自我檢討,自我批評,自我反省之類的自我貶損、自我壓抑的過程;總是把自己當作教育、改造的對象。這是很難形成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的主體人格的,很難發展其積極的個性道德品質。另一種,我們姑且稱之為“發展性自我教育”。這種自我教育著眼培養主體精神,發展積極的個性品質,不是片面地、單純地檢討自我,約束自我,而是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因而能夠悅納自己,充滿自尊、自信、積極進取的精神。
(二)對“灌輸”問題人們已有共識。當然“灌輸”也是一種“德育”型式,不僅是“方法”問題,包括德育(目標)意圖、方法、內容、效果等方面。德育實踐已經向人們展示:人的德性的生成、發展、成熟,不是靠“灌輸”,它不是外界“授予”的,而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中主體自身建構的。因此重在主體自己的積極活動,包括外部的物質性實踐活動和內部的觀念性活動,著重依賴于主體的踐行、體驗、體悟。魏賢超的關于主體參與大德育思想,建立青少年義務社會服務制度的思想,戚萬學的活動道德教育論等,都是從根本上改革德育方法的指導性理論。
(三)關于品德測評方面,國內學者作了大量研究,尤其是胡衛和肖鳴政進行了多年的實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四)關注現代德育手段的效應。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用之于德育,有其優越性,但它畢竟是“手段”。不論何種道德價值觀都可借助于這些工具進行傳播。所傳播的內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因此它可能產生積極的效應,也可能產生消極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負效應。1996年的全國德育年會上郭婭玲提交了大眾傳播媒介的德育功能問題的論文;麥志強提交了現代文化傳播技術與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論文。
七、關于德育課程論的重要進展
在以往的教育學論著、教材中,包括在德育原理的著述中,幾乎未見“德育課程”這一術語,較多見到的是“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組織形式”這類提法。近幾年來使用“德育課程”這個術語的頻率日益提高。“德育課程”問題的研究也被列入了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的研究課題之中。近20年中,我未見專門論述“德育課程”的專著。我第一次見到系統闡發德育課程理論的著作是1994年出版的魏賢超的《現代德育理論與實踐》一書中的幾章。1995年魏賢超又在《教育研究》第10期發表了《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初探》一文,再次闡明了他對大德育課程體系的見解,以全息論、系統論、現代課程論為指導,他提出了建立由兩類正規的顯性的課程與四類非正規的、隱性的課程組成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的構想。這一德育課程理論體系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在德育課程理論建設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使我們的德育學科體系更加完備。此后,在筆者主編的《現代德育論》中,設專章論述了現代德育課程,強調德育課程的本質特征是育德性,提出區分“德育課程”和“關于德育課程”的問題。戚萬學、杜時忠編著的《現代德育論》一書中,更以較大篇幅系統論述了現代德育課程思想,其中介紹了許多國外德育課程思想理論,更開闊了我們對德育課程的視野。
德育思想現代化的范圍很廣,涉及問題很多,以上是就個人學習中提出的幾點看法,因篇幅有限,有許多重要的思想成果沒有闡述。本文所涉及的僅是有限的幾個方面。
注:
[1]見《現代教育論叢》1997年第1期,或朱永新主編《中國教育家展望21世紀》,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柯爾伯格著,魏賢超譯:《道德發展與道德教育》,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德育》,人教社1989年版。
[3]魯潔、王逢賢主編:《德育新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4]班華主編:《現代德育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5]易連云:《德育生態環境的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6]班華主編:《現代德育論》第11—12頁,第10、76頁,第77頁。
[7]《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9頁、第93頁。
[8]王偉立著:《生存與發展》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96—97頁。
[9]例如1991年朱正威等編著了《環境教育指導》(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此書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并在有的學校開展了環境道德教育的研究。我國的環境教育從70年代初的始創階段到80年代以來的發展階段,已形成了較完整的環境教育體系。
1、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規范,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很多商家若堅持信譽,貨真價實,買賣公平,那么其商業命運一定不短;但商家若是強買強賣,欺行霸市,哄抬物價,違背信譽,那么其商業命運必定短暫。儒家道德規范無形中就規范了這些行為。
2、儒家文化關于“萬物一體”的思想解決了“自然異化”的問題。自然界與人類是平等的,我們沒有權利肆意的征服和破壞。我們應該保護它,否則它同樣會報復我們。所以我們必須接受儒家文化中的精華,并以其為指導,愛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3、儒家文化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經濟的增長與發展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指標。人類優良的道德品質對中國現代化亦即中國的經濟增長必將起著積極的支援作用。儒家文化熏陶出來的人也具有勤儉、敬業、節制、誠信、好儲蓄等優良品質。故儒家倫理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障礙,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促進力量。
(來源:文章屋網 )
當前,現代化的大背景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究竟該如何進行現代化改革?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建設是歷史的需要
現代化是一個社會、制度和文化轉型的過程。①目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程度表現為:經濟比較順利地實現了現代轉型,但是社會價值觀、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理念、人格特質的形成和文化的轉型依然沒有完成,或者說是正在進行中。近期,中央政府相繼通過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其中都明確提出:21世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凸顯了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中國未來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根本在教育。對中國教育改革來說,只有啟蒙思想深入人心并成為社會共識后,加之以有效的集體行動和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現代化。②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問題。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以及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外來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不斷輸入,以及我國社會自身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諸如道德失范、社會不公、貧富差距等等,使得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一個復雜的環境。受中國傳統的影響,教育還沒有完全擺脫功利主義的影響,社會公眾對一切以人的發展為目的的人本主義思想尚沒有達成共識。現在,很多制度設計都無視教育對象的差異和客觀條件的變化,未能緊跟形勢的發展。雖然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目標等方面已經進行了一些探索,但還未實現廣泛性與特殊性的統一,還存在學校關注度不夠,重理論、輕實踐,現代化手段不足等問題。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建設
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使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茖W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體現了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了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
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高等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代化建設,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同時,高校還應具有強烈的、時代性的使命感,積極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人、塑造人的積極作用,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圍繞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建設,就是要在教育的內容、方法、載體上進行現代化的改革??茖W發展觀,為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發展,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明確的理論指導和思想保證,并賦予思想政治教育豐富的科學內涵。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建設的舉措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教育和受教育的實踐活動,受思想觀念的影響和支配更加突出。③思想政治教育要由傳統向現代轉變,則必須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客體進行現代化的變革,以適應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人(包括施教者和受教者),客體是教育的內容、方法和載體等,因此,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建設就要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入手,按照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要求進行現代化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現代化建設。
第一,思想觀念的現代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首先,教育者的意識、觀念要實現現代化。教育者要結合實際和社會需求培養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只有具有了科學的教育思想,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方針、目標、主題、任務,并得以順利實施;其次,受教育者的意識、觀念要實現現代化。社會的急劇發展,促使人的知識結構、交往范圍逐漸擴大,大學生的思維模式、觀念等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也日益增強,這就同時需要意識、觀念的現代化。作為未來的建設者,他們需要具有科學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法律意識、自我意識以及人文精神。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科學精神是推動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是人類精神中最重要的內容。而競爭意識也是提高效率,追求效益的首要表現。但這還不夠,要想走向世界,就應該用開放的、發展的眼光去審視自己,要具備開放意識和自我意識,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同時,還應具有法律意識。只有具備這些意識,才能打開社會的大門,才能拓寬思想道德教育現代化的空間。有了現代的意識,還應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是一種以人為核心的世界觀,其關鍵就是要學會做人,同時要陶冶情操,增加發展動力。
第二,能力的現代化。21世紀是高度信息化的世紀,教育也必將是高度信息化的教育。信息化的高度發展以網絡技術、數字技術、虛擬技術作為其主要載體,并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和來源。我們應堅持能力為重,著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他們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事做人,促進他們主動適應社會,具有適應現代化發展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開創美好未來。
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現代化建設。主體現代化為客體現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客體的現代化必將進一步推動主體的現代化,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現代化,其客體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同步進行。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現代化。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網絡信息化對當前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產生巨大的沖擊,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我們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不斷豐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使之實現現代化。我們要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時刻把握機遇,堅持與時俱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
第二,教育方式的現代化??萍嫉陌l展不僅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改變,同時也使許多工作方式、方法都發生了改變。在課程教學中,應結合信息現代化的實際,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界限,努力提高教學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探索網絡教學新模式。同時,要開發網絡課程教學系統,搭建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庫、課程網絡教學管理平臺、學生自主學習網絡平臺、輔助教學網絡平臺,實現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課堂討論、輔導答疑、作業提交批閱、考試考核等全部教學內容的網絡化,探索邊講邊練、網上討論、在線答疑、網上考試等的教學新形式,最大限度的發揮主渠道教育的有效性和時效性。
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我們還應積極拓展其他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如建立現代化的黨員引領性機制;現代化的學風建設機制;開展就業創業培訓,改善民生;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進健康成長;強隊伍建設,建立保障機制;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等。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有效途徑的過程中,特別要注重把單一轉變成復合,避免空口說教和形式主義,把簡單轉變為復雜,運用多學科知識,不斷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同時要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網站建設、門戶網站建設、博客、手機報等專題網站建設。及時了解、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并回答和解決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消除交流障礙,使一味地說教為互動交流所代替,由此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程,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在思想上、內容上、模式上等方面,不斷推進現代化的改革和探索,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服務于人全面發展的需要,為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提供人才支持。(作者單位:樂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注釋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緊要性及實際現狀
思想政治工作對人類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其對人類的思想、舉止、人格以及意志等方面的影響,其同樣可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速度,可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近年來,我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迅速,導致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轉變成為目前我國社會必須高度重視的內容。思想政治工作觀念的內容主要指人們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所具備帶有先導性、全局性以及根本性特點的見解與理念。行動取決于理念,如果具備現代化性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見解極其缺乏,那么具有現代化性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舉動與果實也就不可能存在。當前,我國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識方面存在很多嚴重的問題,急需處理。少數領導者與實施者的工作意識過于陳舊,這是我國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識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問題的存在造成少數領導者與實施者在現實工作中運用的措施及結果不符合當前時代的要求。每個參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個人身上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識的存活,當中包含領導者與實施者,其甚至還是具備現代化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開展的主要源頭,缺乏現代化源頭,那么現代化果實也不可能存在。因此,假如政工干部仍舊帶著老眼光來對待新事物,運用保守的內容、措施與手段來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那么其也就不能夠正確地了解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具備的現代化特點,造成工作過程中對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形成懷疑,攜帶疑慮的態度,嚴重影響工作的進行。陳舊落后的教育知識、措施主要依靠保守過時的思維方式在固執支撐。因此,如果廣大政工干部思維方式達不到現代化,那么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也就是一句不可能的話。只有通過建立一系列適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新型思維方式,并用其來了解、研究新時期的現狀、問題,那么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才可以具有確定的發展方向與準確的評價標準,這樣才可以加快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的進程。
二、政工干部思維方式現代化的實現對思想政治工作產生影響及意義
首先,思維方式現代化可以推進政工干部進行全面的發展。目前新技術革命重點展示了人類智能因素的重要性,由此思維方式實行現代化的意義十分重要,因為透過思維方式實行現代化,可以拓寬人類思維的空間,提高思維的靈敏性和多樣性,并且用全新的內容、角度及措施來思考實際問題。我國開展的改革開放措施導致人人都可面對各樣的機會及機遇。時機的把握需要個人的全面發展,而個人的這種發展以實行思維方式現代化作為前提條件。只有依靠新型的思維來進行實踐改革,才可以適合當前時展潮流的要求。由此,思維方式現代化可以促進人類主動去追求適合時展潮流的各樣能力及知識。其次,思維方式實行現代化可以造成政工干部思維的主體精神更為突顯。我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要求大眾相互努力及實踐,而大眾要想積極地開展實踐,那么主體精神就必須得突顯出來。在人的實踐過程中,主體精神主要包括自我、向上以及競爭等三種意識。改革需要大眾想問題獨立,具有敢說、敢想和敢做精神,同時還必須具備突破創新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這些要求符合思維方式的變革內容,是其本質的所在。實行思維方式現代化的主要要求有,每個人在個人心理及思維上陳舊與過時的思想觀念必須全部消除或者改革,在實際生活中用比較先進的觀念取代陳舊落后的觀念。最后,實行思維方式現代化對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有著較深的影響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推進其進發展速度。實際客觀事物的運動發展由思維方式來反映,而且已經定型的思維方式可對實際客觀事物的運動發展起到龐大的反作用。實行思維方式現代化可對我國的政治、經濟及社會三方面文化的發展起到能動與導向作用。因此,政工干部實行其思維方式現代化有助于其實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現代化,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快發展速度。
三、政工干部需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的思維方式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具有很大的復雜性,因此其給思維方式的轉變增添了許多難題。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將思想解放、突破過時觀念的限制及促進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的進程,那么就需要摒棄當前以形而上學及唯心主義為主的傳統思維模式,將認識從凝固與封閉中解放出來,因此,樹立現代思維方式就變得很有必要。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中所具有的復雜性特點導致政工干部的思維方式必須具備全面性、系統性與開放性三個特點。唯物辯證法當中有一個我們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則,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原則。普遍聯系,不僅指空間上的各種聯系,同時還指時間上的各種聯系。其在思維方式上的反映為,思維需要從封閉型逐漸轉變到開放型,開拓思維范圍,思維方式要從過去的單一性往全面性以及傳統的非系統性往系統性轉化。目前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依舊還有大部分人用過去的具有片面及保守特點的思維方式來察看、研究及解決問題,導致其思維很難逃脫條條框框的約束。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的速度不斷發展,因此政工干部很有必要開拓思維開放的范圍,全面加快思的全面性與系統性的提高速度。其次,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中具有的復雜性導致人類的思維方式必須具備創造性及預見性。政工干部思維方式具備的創造性及預見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在現實生活實踐過程中創造性的主要來源。如何充分使用的理念及方法來處理問題,如何把上級的要求和部門的現實情況相結合,實行思想上的再次創造,具體進行工作,這些問題均受到思維中的習慣性及保守性的嚴重阻礙,只懂按照課本知識或是上級的指示,而不動用腦袋想辦法解決問題,致使處理問題新路子的形成十分艱難。具備創造性及預見性思維方式的產生離不開刻苦學習、敢于探索及善于發展三者的推進作用。最后,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中所具有的復雜性導致人們產生的思維方式具備科學性及效率性特點。思想政治工作思維方式具備的科學性特點表現主要為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的現實生活實踐過程中開展科學籌備及合理安排。而思維的效率性主要指在固定的時間里找出合適的方法與計劃,但是再完美的想法與計劃,如果不去實施而是不斷拖拉,那么其本身的意義也就不再存在,起不到其應該有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 新時期 企業職工 思想政治教育 現代化
知識經濟的來臨、“后喻文化”的出現、網絡技術的推廣、新生代職工的大量出現……,使企業職工思想整體上呈現出多樣、善變的趨勢。與企業職工思想的這些變化相比,當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應對乏力、滯后,實效性較差。提高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必須摒棄陳舊做法,實現自身的現代化調整和轉型。企業政工人員要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通過運用現代教育培訓模式、建立現代信息平臺、完善激勵機制等措施來實施教育工作,提高職工的思想政治素質,為企業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運用現代教育理念,推動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培訓模式的現代化
知識經濟的全面興起引發了教育的革命性變革,全員教育、終身教育、全過程教育等成為企業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一要從企業發展戰略需求出發,健全職工終身教育制,對職工開展全方位的、終身的教育培訓,持續提升其業務技能與綜合素質;要鼓勵開展創造性學習,充分開發職工潛能,把創新理念貫徹到職工的思想行為中;要創造機會,增強與科研機構、高校等部門的合作、交流,培養適應企業未來發展的應用型人才。二要強化現代生產經營價值理念教育。以知識為企業經營核心是知識經濟時代價值觀的新要求[1]。要在企業營造知識創新、共享、傳遞、轉化的群體工作氛圍,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并輔之以現代化管理制度、獎懲措施等,使職工確立現代經營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積淀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企業文化。三是在工作中教育,在教育中工作,把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到日常工作中,滲透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把制定計劃、日常例會、制度設計、開展活動、黨務宣傳、組織生產經營等每個環節都變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使自我超越、愛崗敬業、遵規守紀、服務顧客、奉獻社會變成職工的自覺追求和行動。
二、打造現代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平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當前,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網絡的交互式、及時性等特點使其成為新時期重要的信息獲取方式,極大影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2]。提高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必須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打造現代化信息平臺。
一是加大對相關理論的研究和運用,通過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理論、倫理理論、心理學理論等,構建教育理論體系,推動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緊跟前沿。二是依據網絡的交互式、便捷性等特點,從自身層級結構出發,建立覆蓋整個企業的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絡平臺,為更高效、更有針對性地開展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技術支撐。三是通過網絡平臺實施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動了解職工的思想動態,及時收集、分析、傳播相關信息,摸準規律,提出預案,找準對策。同時,企業政工人員還可組織開展網上知識競賽,建立網絡展館,制作一些職工喜聞樂見的網站、網頁等,引導職工在網絡開展討論、談心、交流等活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動權,及時傳遞正能量,消除負因子,從而提高工作實效性。
三、貫徹現代人本理念,完善企業職工關愛激勵機制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保障人格尊嚴、追求自我實現是人的重要需求。職工在感到自我被尊重時,能發揮創造潛能,把創造力奉獻給企業和社會。企業政工人員要貫徹現代人本理念,通過建立科學完善的關愛激勵機制,把職工的創造激情激發出來。要針對不同職工不同時期的需求,尊重激勵機制的運作規律,制定差異化運作機制,體現人文關懷和時代特點,最大限度發揮激勵機制的應有效果 [3]。
其一,認真研究職工的實際需求,并提出差異化激勵措施。相比于傳統單一化的用工方式,現代企業的用工方式更加多元、自由,企業間的用工差別也很大。要結合本企業職工結構特點,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比如一般技術人員與高級管理人員、科技專家、青年職工與中老年職工、男職工與女職工等的需求不可能一樣,政工人員要分析不同職工的需求特點,制定差異化激勵機制。其二,隨著時間的推移,激勵機制的效果會慢慢遞減,這是激勵的邊際遞減規律。企業政工人員要靈活運用該規律,及時調研,適時調整策略,確保激勵機制緊密結合職工實際,使其作用和效果得到長久發揮。其三,企業員工間的知識共享是知識經濟對企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要建立以知識共享水平為附加評價因素的薪酬獎勵機制,鼓勵職工的創造行為。
企業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代化是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呈現出一些新特點。了解這些新特點,創新工作方法,總結工作模式,企業政工人員才能把握主動權,不斷把工作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03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應用的一門學科,是中醫藥各專業的基礎學科之一。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學中,課程多通過中藥基本理論結合中藥物的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知識進行編排,課本則來源于古代中藥學理論知識的系統整理。作為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經驗積累的成果,中藥學具有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然而,在工業現代化和標準國際化的沖擊下,中藥學已經逐漸走向與世界接軌、與現代科技接軌的發展道路。因此,隨著中藥研究領域新方法、新手段、新技術、新成果的出現,中藥學課程的教學也應該與時俱進、承古納今,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探索,把現代科技成果與課本內容有機結合,培養學生有效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具備現代研究思路,通過中藥學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重點培養其中藥鑒定、中藥炮制、中藥制備、質量控制評價等基本能力,從而順應當代中藥學應用和研發相關工作的要求。
根據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改善中藥學的教學模式:
1 根據傳統概念尋找現代科學術語進行關聯,形成連貫的思維習慣
中藥學的理論知識系統與古代中醫學相輔相成,在中國本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對于病理狀態、病癥分型及相應的藥物運用都有自己的稱謂和體系。大家所熟知的傳統概念有“五臟六腑”等,可以通過生活常識較易理解其表意,而如“緩急”、“御瘴”等中醫藥術語詞匯則與當代醫藥稱謂相去甚遠,甚至有些詞匯或理論很難找到現代醫學支持。因此,需要教師盡量使用現代醫藥術語進行變通解釋。通過這種方法,既能夠使學生正確理解中藥學知識點,又能夠使其在學習過程中自覺養成現代醫藥學習思路。
2 根據理解需要尋找學科交叉整合知識網絡,形成理解性記憶習慣
隨著中藥研究手段的豐富和完善,中藥現代化使中藥學科與越來越多的自然科學分支形成了緊密相連的知識網絡,他們為中藥學的理論與實踐提供了科學解釋與技術支持。如: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為中藥學闡明了有效成分發揮作用的物質基礎,藥理學、毒理學和分子生物學則闡明了中藥的作用機制并為中藥學提供進一步研發的篩選手段,分析化學則為中藥學的鑒定與質量標準的制定奠定其理論依據并提供實驗手段。因此,借助這些相關學科的知識背景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性學習中藥學,同時形成一個有機的知識體系網絡,使傳統認識與現代認識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比如,講到藥用草烏的作用,其既具有鎮痛活性又具有抗心律失常活性,我們可以通過闡明其不同藥效成分的藥理學作用進行解釋:草烏所含的高烏甲素草烏甲素成分有無成癮性鎮痛作用,而其抗心律失常和抗纖顫功效則來源于關附甲素成分[1]。由此,可以通過天然藥物化學了解某味中藥的化合物構成,再運用藥物化學的構效關系理解性記憶各類化合物的藥理活性,甚至可以進一步結合藥理學模型和活性篩選體系對有效成分進一步探討,最終對此類中藥形成系統的認識,久而久之養成現代化的中藥研究思路。通過這種方法,既能夠深化理解記憶,又能夠增加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養成整體思維的方式,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 引入新成果拓寬學術視野增加興趣,提高實驗效率詮釋科學內涵
除了教授基礎的理論知識之外,培養學生的科研思路在研究生教學當中顯得更加重要。中藥學發展至今,其科學研究一方面以通過現代科學闡述其古意成果為目標,另一方面則擬通過新興科技手段探索未知領域,從而推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常規教學中加入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對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增加學習興趣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同時,引入新的實驗方法和學科技術則將為提高實驗效率奠定基礎。例如,利用能夠與靶蛋白質發生特異性相互作用的化學小分子來篩選中藥有效成分、發現靶蛋白質的化學蛋白質組學為中藥現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2],將有助于從分子水平上深刻揭示中藥的科學內涵,指導中藥新藥研發;而提高中藥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和檢測效率的實驗手段有:氣相色譜、高效液相色譜、毛細管電泳等,已經廣泛地應用于中藥物質基礎(化學成分)分離分析與質量控制,解決了中藥研究中的許多實際問題[3]。
中藥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在具有中華文明特色的知識體系上凝聚了千百年來醫藥科學知識的實踐成果。學習這個復雜體系不僅需要教師對中藥傳統理論深入掌握,又需要融會貫通、借助現代化的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傳授知識。通過多種技術輔助、多角度切入、多學科交叉滲透,才能夠全面、系統、正確地使學生較好的掌握中藥學的知識。
參考文獻:
[1]王鋒鵬.從草烏化學研究開發的新藥思考中藥現代化的方法[J].化學進展,2009.
[2]岳榮彩,單磊,嚴詩楷等.化學蛋白質組學在中藥現代化研究中的應用[J].世界科學技術,2010.
在當今社會中,各種教育的研究領域里,包括政治、社會學、倫理學等領域,都具有“公共性”,所以公共性也成為教育研究的主要對象。當然,在不同的研究視域里,又對公共性有不同的解決與研究方法。比如說,公共性在政治學上的解釋是指政府及其公務人員是以“公共人”的身份出現在大家面前,為大家服務的,從而實現公共利益而進行善治。公共性在社會學上的解釋是指研究公共領域的建構、公共空間的塑造以及公共參與的路徑等這些要素與社會有關的部分內容。而在公共性在倫理學上的解釋則是通過對倫理發展脈絡的梳理,既對當前的倫理進行思考,又有批判,從而培養出責任感的公民與具有公共倫理的公民??偟膩碚f,打破各學科視域的束縛之后再來看公共性,則可以解釋為“對公共理性、公共精神、公共責任、公共倫理等公共上的追求與實踐。”雖然各個領域的學科對公共性有不同的解釋與理解,但是,公共性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受到我們的重視,人們關注研究它,提倡和諧的社會環境,而批判那些有損公共性的現象,并與之作斗爭,所以公共性在各個領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公共性的“缺失”也需要我們去研究、解決。
1.公共性在現代化中的重要性。在當代的社會生活世界中,公共性的生活對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起到一定的作用?,F代化的社會并不是有什么高樓大廈、什么高級的通訊式具與交通工具等,這些僅是表面的,也是低層次的、技術方面的“現代化”,并不能函蓋真正的現代化的標準?,F代化還要體現在人們的思想、理念、制度等具有現代性,這三者之間,思想、理念是制度現代性的先導,有了制定的現代需要理念現代化先行?,F代化進程給人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比如全球化、網絡等給人們的生活方式Ю戳撕艽蟮撓跋歟生活的公共性與交際等越來越明顯。人們的生存與生活都需要不斷的交往,而公共性成為們交往的必要條件,公共性原則就是現代化的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礎。
2.公共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目的就是創造一個合格的人才,形成一個具有高尚品質的人,以發揮他在社會中的作用。人的良好形象需要教育來塑造,所以形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人們想到是通過教育來實現,所以說理想的人的形象就是按照其對教育的理想作用的理解來設計的。我國非常重要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注重教育開始,在不同的階段也有不同的教育方針與指導思想的變更,無論標準如何,但公共性是不變的。建國初的教育方針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智育、體育的教育,這三個方面達到了就能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而到了八十年代,教育目標更加豐富,除了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以外,又重視專業發展,惱力勞動與體力勞動要有效結合。到了九十年代,則要求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一直到本世紀,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則要求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要求把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社會對人的需要也在不斷提高。無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如何變化,都離不開培養“公共人”的理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主要任務,從在方面說也是一項公共事務,對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教育的過程就是一種公共善的追求與實踐,最終培養目標就是成為一個實踐公共善的社會公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也是一種回歸,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達到了高度的一致,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最終形成良好的社會價值與社會效應。所以,公共性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永遠不變的主題。
二、公共性的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形成過程
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高質量地完成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多媒體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創新注意的問題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隨著現代化教學"武器"的普及,教育教學也隨之變革,電化教學越來越顯示出巨
大潛力,它以直觀、形象、便以理解的優勢深受師生歡迎。教師改變舊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主參與
學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高質量地完成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標。
一、多媒體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1.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興趣。
通過運借助投影、錄像等媒體,了解歷史背景。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鬃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追求真知的推動力量,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源泉。因此
,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引入多媒體技術,創新思想品德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
中粉筆加黑板的單一、呆板的表現形式,將抽象、生澀、陌生的思想品德原理直觀化、形象化,使學生
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學
習到更多的思想品德知識,而且大大節省了教學時間,有利于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因此,多媒體教學的
知識表達能力更強,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2.有助于思想品德知識的形象化,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和辨別是非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點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教學內容主要集中于習慣的培養、責任的養
成等人格塑造方面。同時,思想品德教育的學科性質決定了教材上有大量抽象的概念、原理,而初中學
生缺乏邏輯理解能力,很難從枯燥的概念原理中理解其背后的深層含義。教師的講解在學生心中缺乏可
信度,,而多媒體的應用無疑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辦法。如教材第七課《塑造良好性格 養成
良好習慣》,運用電視、錄像錄音等媒體,放一段《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尤其是充分展現保爾性格特
點的一段。課本知識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運用,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不但學習了課本知識
,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深刻的思想啟迪。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性,把學生難以理解、接受的概念原理
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通過播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把枯燥、單調的思品知識形象化,使學
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道德力量的感染,從而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達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3.有助于教學重難點的呈現,發揮學生的個人才智。
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如果能通過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情境,制造氣氛,讓學生通過觀察、
想象進入情境,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激情。對一些學生了解較多的史料、新聞
,可以利用音響設備,讓學生上講臺講給同學們聽,這樣,不僅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表演才能,而且會
影響學生對課外知識的了解。同時,多媒體課件還具有一個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多媒
體教學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可以根據思想品德教學的需要,把涉及的內容在課堂上重現,讓學生身
臨其境,使抽象的思想品德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教師就能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組
織教學。
二、多媒體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應用應當注意的問題
1.正確靈活地處理好教師、學生、教材、媒體的關系 。
現代化課堂教學過程主要包含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其中教師主導,是教學過程的組織
者、指導者,是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主動施教的知識灌輸者;學生是主體,是知識
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的灌輸對象;教材所提供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建
構的對象,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內容;媒體是創設學習情境、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完成知
識意義建權的認知工具,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所使用的手段、方法。整個教學過程要*教師去組織
,多媒體的應用要在教師的安排下逐步引入,要使多媒體發揮高效作用,取決于教師在教學中對具體教
學環節的調節的控制。若只用多媒體機械地重復,不能因人而異,不能深入淺出,教學效果往往大打折
扣。這時若能穿插教師的講解,隨點隨講,隨講隨映,這時會因教師語速、語氣的不同,使學生有新的
收獲。因此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之前,教師應作必要的講解和啟發,使學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聽
什么,怎么聽,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引導學生思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主動地積極地從中獲
得知識,充分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多媒體的輔助功能。
2.多媒體應用的核心宗旨是為學生服務。
不管運用什么方法,實行怎樣的教學創新,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學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也
不例外。因此,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過程中,思想品德教師應當充分考慮以下因素:首先,在設計多媒
體課件時必須充分考慮初中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能力,注意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其次,素質教
育的最終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這就要求我們在運用多媒體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進行教學情
境設置,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促使學生的整體素質有質的提升。
3.運用多媒體教學時,要注意學習態度和方法的指導,加強教學反饋。
有的學生聽說上多媒體課會比較興奮,上課時可能只帶一本書,聽教師講,看老師做,這樣多媒體課對
于他們來說成了純粹的娛樂,缺乏主動學習主動記錄的意識。研究表明,記筆記不僅可以控制學生的注
意,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學生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系,因此教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
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屏顯的速度和時機,實時提醒學生主動記錄摘要,培養他們思考和討論問題的習慣
,如果屏顯時過快,學生沒有思考、討論和記錄的時間,如果屏顯時過早,當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和討
論時,答案和分析已經顯示出來,學生已經沒有思考和討論的興趣。由于多媒體教學速度快、容量大,
新學的知識難以在學生頭腦中持久保留,這時應利用多媒體的交互性特點,增加課堂上即時反饋頻率,
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內容加以鞏固和強化,取得成績立即給予肯定,存在問題及時得到糾正。這樣教師可以知道學生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效果達到最
優化
4.多媒體應用不可盲目跟風。
由于多媒體具有直觀、形象等特點,它能把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來。這使得不少思想品德教師在
教學中忽視傳統教學手段,過多地依賴多媒體技術,一味地設置動畫及聲音效果,結果必然會導致學生
只顧好奇,而忘記了上課的內容,造成本末倒置、喧賓奪主。我們思想品德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多媒體
教學和傳統教學一樣,都只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手段,而各種手段都具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因此在教學
中應該根據每節課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采用何種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形式多樣、內容生動的特點,成為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發展趨勢。所以要求我
們思想品德課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教學時注意把握各種關系,才能發揮多媒體教學的效果和作用,才能更
好為學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