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4:49: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商業銀行信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信貸風險控制商業銀行
一、商業銀行風險概述
(一)風險的含義
目前在風險管理中普遍采用的風險定義是;風險是指損失產生的不確定性。它包含了損失與不確定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人們難以確定何時、何地、何種程度的潛在損失,這便構成了一種風險。其所致的結果有損失的一面亦有盈利的一面,損失帶給人們的是恐懼和失敗,盈利面帶給人們的是希望和成功。同時“主觀說”所指的風險是關于損失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的范圍包括發生與否不確定,發生時間不確是,發生狀況不確定和發生結果不確定。“客觀說”認為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是可用定量的手段加以衡量的,并且在同樣情況下對所有人都相同。
(二)商業銀行風險及信貸風險的含義
商業銀行風險是指商業銀行在經營活動過程中,由于事前無法預料的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商業銀行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產生偏差,從而有蒙受經濟損失或獲取額外收益的可能性。商業銀行風險的涵義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商業銀行風險的承擔者是與其經濟活動有關的經濟實體,如居民、企業、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以及政府等;
(2)商業銀行風險與其收益是成正比例的,風險愈高,蒙受經濟損失的概率愈大,但獲得超額利潤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
(3)商業銀行風險可以與經營過程中的各種復雜因素相互作用,使經濟系統形成一種自我調節和自我平衡的機制。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是指其所致的結果有損失的一面,也有盈利的一面:狹義的是指其所致的結果只有損失的一面,這正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本文所研究的也正是這種狹義的信貸風險。本文所研究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是指由于市場因子(利率和匯率)的不利變化或由于交易對手違約而導致的信貸資產價值的損失,因為產生信貸風險的原因不同把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區分為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商業銀行信貸市場風險是指由于市場因子的不利變化而導致的信貸資產價值損失的大小,其市場因子主要有利率和匯率:而商業銀行信貸信用風險是指由于交易對手違約而帶來信貸資產價值的損失,銀行從誕生起就一直面對信貸的信用風險。
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成因分析
商業銀行信貸主體和信貸主體目標是紛繁復雜、多種多樣的。這些多樣的追求目標有些是共容的,而在很多情況下,不同的主體目標則相互矛盾,甚至互相沖突,體現出排他勝,借款人與商業銀行的這些信貸目標往往是不能同時滿足的。高的貸款利率意味這商業銀行收益的增加,也意味著借款人經營壓力的增加;而借款人對超額經營利潤的追尋表示他們有承擔更多風險的傾向—因為往往高收益與高風險是聯系在一起的,這種傾向則會降低貸款資金和銀行利益的安全性。對排它性信貸目標的追逐過程就是商業銀行和借款人利益的相互較量的過程,信貸道德風險也就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或提高了。
首先,信息不對稱雖然不是引起道德風險的唯一原因,但確實客觀存在的事實。信貸業務中的主體,作為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都具有“經濟人”的特征。主觀為己的“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下會產生掃除阻礙利益擴大的障礙的動機。一旦客觀存在的規則和道德原則對個體利益的最大化形成約束,“經濟人”就會產生沖破這些束縛的沖動,增加自身不道德行為發生的概率。
其次,任何規范、程序、制度都是不盡善盡美,無懈可擊的,商業銀行信貸管理也不例外。即便不違反相關的規章制度,為使自己在信貸目標搏弈中處于優勢,信貸主體會充分利用規章制度的空缺和漏洞,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
三、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現狀及防范控制策略
(一)市場約束是通過影響銀行的成本和收益,從而影響銀行的利潤率而發生作用的。因此,加強銀行業市場約束最為核心的條件是銀行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能夠自主經營。而要促使我國銀行真正成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營主體,其治本之道是改革銀行的法人治理結構。首先,要建立人格化的產權主體來行使完整意義的所有權,并根據市場化盈利經營的要求選擇和監督經理層。要建立對經理層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同時降低政府對商業銀行的行政干預等非市場化、非透明的方式影響銀行的經營行為。其次,在股權結構方面,要通過股權的多元化促進產權邊界清晰,通過引入有豐富管理經驗的戰略機構投資者,從而推進銀行股權的適度多元化。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信貸風險管理制度
一、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概述
信貸資產是商業銀行的主要金融業務,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主要是指在商業銀行經營信貸業務的風險總和,即商業銀行在經營貨幣和信用業務過程中,由于各種不利因素引起貨幣資金不能按時回流,不能保值的可能性。
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形成的原因并進行分析
信貸風險產生的原因紛繁復雜,從其產生來源可將信貸風險看作商業銀行自身原因,借款企業原因和外部環境的原因。
(一)商業銀行自身的原因
從銀行自身來看,是否能夠有效防范風險,主要取決于商業銀行化改革能否完善。自銀行商業化改革以來,圍繞建立現代銀行制度,各商業銀行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特別是在控制和防范風險的發生上。都相應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規章制度,但由于這些改革沒有從根本上觸及產權制度,沒有真正解決責、權、利問題,因此造成銀行自身管理監督體系不科學,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降低不良貸款的時機。
(二)借款企業的原因
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是否能夠有效防范風險,主要取決于企業改革是否順利完成。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中70%以上集中于原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它們改革成功與否和經營狀況是否好轉是信貸資產質量提高的基礎。
(三)外部環境的原因
首先。社會信用環境缺失。由于我國當前經濟正處于轉軌時期,社會信用體系沒有建立,社會上坑蒙拐騙,欠債不還,金融欺詐的失信現象時有發生。其次,法制不健全。一系列與信貸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尚未出臺,而且出臺的這些法律本身內容過于簡單,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甚至與國家政策相悖。
三、商業銀行信貸管理中的問題
1.基礎管理工作薄弱,信貸檔案資料漏缺嚴重。主要表現為借款人和保證人的財務資料,貸款抵押憑證,貸后檢查報告,催收通知書等資料的漏缺。信貸檔案是銀行發放、管理、收回貸款這一完整過程的記錄,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僅對貸款的風險分析造成困難,也構成了依法收貸的障礙。
2.沒有嚴格執行貸款審貸分離制度。主要表現在:審貸分離機構設置遲緩;審貸分離機構流于形式,如信貸人員常常在貸款審批欠已填好貸款合同、借據等法律文件和放款憑證,出現合同簽訂日期和貸款借據日期早于貸款審批日期,貸款金額和期限與審批金額和期限不同等現象。
3.貸款“三查”制度不落實。主要表現為:一是貸前調查流于形式;二是貸中審查報送不嚴;三是貸后檢查對貸款人貸款使用情況跟蹤表面化,忽視對借款人貸后資信情況、抵押物、質押物的變化情況以及保證人經營情況和負債的變化進行跟蹤調查。
4.貸款經辦人員法律知識薄弱,法律意識不強,貸款失去法律保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保證人主體資格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2)一些商業銀行未對抵押物、質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進行認真審查;(3)按照《擔保法》規定必須辦理抵押登記的,未按法律規定辦理抵押登記,造成抵押行為無效;(4)變更主合同主要條款,延長主債務的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債務人債務數額,未征得保證人同意,致使保證合同無效和部分無效;(5)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斷或中止得規定,維護銀行得依法收貸權。
5.內部監督機制不健全,信貸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視對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現在:(1)一些基層行長權力過大,監督約束機制沒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層行長亂批貸款、亂投資、亂擔保等;(2)貸款責任無法落實,最終導致無人負責,不了了。(3)行長經營目標考核辦法不科學,助長了行長經營上的短期行為。為了完成指標任務,不得不采取違規的做法。
6.違規帳外經營嚴重。違規帳外經營是目前商業銀行信貸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其違規經營主要采取私設帳外帳,亂用科目,調整帳表和繞規模貸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產公司或其他高風險受益領域。由于帳外經營是在隱蔽情況下進行的,這部分資產沒有處于有效的監督之下,甚至參與了違法犯罪活動,因而這部分信貸資產處于巨大的風險中。
四、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對策
【關鍵詞】金融危機信貸風險
信貸風險,主要是指銀行貸放出去的款項,借款人到期不能償還而形成逾期、呆滯或呆賬,使銀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信貸風險管理是當前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核心。如何準確把握和有效防化信貸風險,確保金融安全,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在強化信貸風險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貸風險上做了大量艱苦卓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取得了顯著的工作成效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信貸資產質量明顯提高。然而,由于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與金融產權制度改革、經營管理的授權操作與內控自律制度建設的嚴重不協調,國有商業銀行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信貸風險控制理念和行為偏差,以致信貸資產不良率還處于高位運行。在金融不斷對外開放的今天,如何加強信貸風險的管理便成了銀行能否提高競爭力的關鍵。
作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從分析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成因著手,提出了治理信貸風險的相關措施。
1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產面臨的主要風險現況
分析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是加強信貸管理的前提和基礎。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風險包括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其中內部風險起主導作用,并決定外部風險。
1.1內部風險
1.1.1素質風險。是指因信貸人員個人素質原因導致的信貸風險,信貸人員個人素質包括業務素質和品德素質兩個方面。業務素質偏低的信貸員一般很難對一筆貸款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使貸款的風險增大;品德素質較差的信貸人員則容易導致、以貸謀私的道德風險。
1.1.2程序風險。信貸審批程序復雜往往使得貸款風險變得不易控制,有時甚至加大風險。
1.1.3管理風險。貸后管理是信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貸后管理能否落實到位是貸款能否正常收回的關鍵。從現行管理機制看,貸后管理仍不同程度存在流于形式、走過場或不到位的現象,給貸款的安全回收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1.1.4政策風險。每一種信貸業務的開辦和發展都以相應的信貸政策作為前提,但在現實中,信貸業務有時很難與信貸政策變化相適應。
1.2外部風險
1.2.1經營風險。對于借款人來說,一旦銀行貸款到手,主動權就轉移到借款人這邊,貸款使用和歸還主要由借款人把握,貸款銀行既不能參與借款人的經營管理,更不能干預其經營決策。借款人經營上的風險將直接影響銀行貸款的安全,從而導致銀行貸款的風險。
1.2.2中介風險。一些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公司等中介機構為了眼前利益或某些不正當收益,會為借款人出具不真實的報告,隱瞞借款人的財務狀況問題。這種做法使貸款銀行在不真實資料的誤導之下錯誤地發放貸款,造成較大的潛在風險。
1.2.3行政風險。作為國有商業銀行,雖然在人事、行政、業務上不受當地政府管理,但并不等于不受當地政府影響,有時受影響的程度還比較大。
1.2.4誠信風險。借款人還貸意愿與其法定代表的個人品德有關,還貸能力強的借款人還貸意愿不一定強;還貸能力弱的借款人,還貸意愿不一定差。
2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形成的原因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成因主要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2.1銀行自身原因
2.1.1信貸管理機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而言,貸款的審批和發放主要憑借個人主觀意愿,無論是貸前調查還是貸時審查,都缺少科學而完整的客觀評價以及完善的貸后檢查工作。貸款資金發放后,銀行極少就企業對貸款資金的使用狀況及企業的重大經營管理決策等進行必要的檢查、監督和參與。這種只“放”不“問”的做法必然導致逾期、呆滯、呆賬貸款的增多。另外,信貸員的責、權、利與貸款質量不掛鉤,缺乏明確有力的激勵約束機制。
2.1.2信貸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國商業銀行在進行企業信用分析時,采用定性方法者較多,缺乏系統科學的定量分析。信用風險分析主要停留在傳統的比例分析階段,缺乏在統計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現代科學方法基礎上的信用風險量化測量工具,如缺乏對企業違約風險分析模型、企業破產失敗預警模型等科學定量模型的開發和使用。對企業信用等級的評定也主要是由各個銀行自己進行,評級的主觀性強。另外,我國商業銀行的電子化起步較晚,很多銀行缺乏關于企業完整信息的數據庫。
2.1.3缺乏高素質人才。當前,信貸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對于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是:既懂銀行業務,又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既有深厚、淵博的經濟、金融、法律知識,又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既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
2.2外部環境因素——金融環境影響
2.2.1微觀經濟不景氣,企業經濟效益下降,直接影響到銀行貸款資產的安全。據統計,去年某省國有、鄉鎮集體企業中的困難企業面達到55%,國有企業虧損面達到50.8%,其結果必然會相應地影響到銀行的貸款資產質量。近年來,企業經濟效益的下降也是銀行不良貸款不斷增加的一個直接原因。
2.2.2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滯后是銀行信貸風險擴大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企業破產失業救濟制度沒有完善起來,因而銀行貸款風險無法直接分散和轉移。企業與社會的問題沒有解決,直接導致企業把生產所需資金的缺口留給銀行貸款解決,形成貸款風險壓力。企業保險制度不健全,使銀行無法保全貸款資產的安全性,增加了損失的概率。
2.2.3法律制度約束不力,同樣是銀行貸款風險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從某種程度上說,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由于我國市場經濟和法制建設的時間尚短,不論是公民或企業的法律意識,還是國家的立法、執法,都不盡如人意。銀行常常在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時,受到挫折。
2.2.4社會信用監督機制不健全,企業逃廢債現象嚴重,加大了銀行的信貸風險。由于我國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社會信用監督機制,逃債者得不到法律和社會的制裁,廉價的逃債成本成為企業逃債的直接原因。造假、欺詐、逃債、賴債等現象層出不窮,使得我國金融市場的誠信資源遭到了非道德主義的侵襲,社會信用出現了嚴重的滑坡和流失,信用已成為最稀缺的資源。
3商業銀行加強信貸風險管理的對策
3.1加強內控機制建設
努力實現從粗放管理向規范集約管理轉變,樹立風險與收益相平衡,風險與資本相匹配的理念。全面落實風險責任追究制度,強化管理層和員工的風險防范意識,逐級簽訂風險責任書,從內部構筑有效的“信貸風險防火墻”。
3.2健全我國的信用體系
對于商業銀行,假如借貸者的信用意識增強,發生道德風險的概率就會減小,可以降低借款者違約的概率,從而降低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從根本上提高了商業銀行控制信貸風險的能力。
3.3規范信貸操作流程
規范的信貸業務操作制度一般包括貸前調查、貸款審批和貸后管理三個部分。將信貸業務“三查”制度細化升級,以客戶現金流量分析和客戶還貸能力的判斷、預測為信用風險度量尺度。保證信貸業務高速度、高效益、高質量發展。
3.4建立科學快速的信貸風險識別預警機制
建立科學的信貸風險預警體系,有助于改變傳統管理模式下風險判斷表面化和風險反應滯后的狀況,加強信貸風險搜索的系統性和準確性,提高信貸風險分析的技術含量。
3.5開展科學的貸款組合管理
近年來,借助和受益于快速發展且勢頭良好的宏觀經濟,工、中、建、交四家大型商業銀行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貸款持續快速增長,傳統的信貸業務擴張勢頭十分強勁。但從整體上來說信貸資產仍是四行的主體資產,傳統的信貸業務仍是四行的主要業務,業務發展方式的轉變并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和效果。與四家大型商業銀行相比,五家中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和信貸擴張勢頭則更為迅猛,信貸資產和傳統的信貸業務在五行占據著絕對比重,業務發展方式的轉變明顯落后于工、中、建、交四家大型商業銀行。詳情見表1:
(二)凈利息收入仍占主體地位,經營收入結構轉型難以短期見效
由于信貸業務的快速擴張,傳統的業務發展方式一時難以轉變,導致九行高度依賴凈利息收入這種單一失衡經營收入結構的轉型難以在短期內見效。與四家大型商業銀行相比,五家中型商業銀行經營收入結構同樣是主要依靠存貸利差凈利息收入支撐,且有過之而無不及。詳情見表2:
二、動因解析
(一)主觀動機
1.既有的經營管理理念。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著一種天然的“速度情結”與“規模沖動”,傳統上就具有擴大信貸投放的偏好,因而從來就不缺少內在的擴張動力。這種片面追求資產規模和信貸業務高速增長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慣性思維在短期內是難以與之一刀兩斷、徹底決裂的。特別是實行股份制改造,成為上市公司后的商業銀行股東意識和市值意識的樹立,盈利壓力加大,當資本充足率達標或超過之后,資本硬約束對信貸行為的影響大大降低,不僅在主觀上具有信貸擴張的強烈動機和意愿,而且在客觀上也具備實實在在的擴張能力。因此,為了減少過高的資本儲備可能帶來的浪費,提高資本收益率,也為了應對和減輕境內外股東對盈利增長和利潤分紅的即期要求,在存貸利差等凈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導向下,就不斷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陷入貸款高速增長的怪圈。
2.分業經營制度的制約。囿于我國目前實行的銀行、證券、信托、保險分業經營制度,商業銀行發展非利息收入業務的空間相當狹小,實行多元化經營的領域和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這一問題很難指望在短期內取得突破性進展和得到根本性解決。因此,與其勞神費力去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的非利息收入業務,卻很難達到相應的回報,那么主觀上就會下意識認為擴張既有的信貸業務就是最便利的方式,從而就會在行動上不遺余力地付諸實施。應當承認,目前的信貸投放偏快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發展中的一些非理。
3.傳統的績效考評機制。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的績效考評機制側重于衡量短期績效,核心任務是規模的擴張或既定規模下的利潤最大化,基本上只能完成對短期業績的結果考核,擺脫不了傳統的結果管理,在實踐中容易導致被考核機構或個人重視短期業績而忽視長期成長性要求。相比這種傳統考評方式在考評產出、結果、財務指標、短期績效的同時,還要考評投入、過程、非財務指標,兼顧長期戰略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經濟增加值(EVA:EconomicValueAdded)這一嶄新的企業績效考評體制和方式,雖已被國內銀行業所認識和重視,在各自的改革和轉型中也將其引入經營實踐運作嘗試,但經濟資本和經濟增加值的考核理念和考核模式引入國內銀行還處于起步階段,其相對復雜的核算辦法使指標的直觀性要弱于傳統規模指標,加之在自上而下的貫徹過程中由于知識和理解層次上的差異,容易導致在傳導和執行中來自分、支行的抵觸,從而使考核被動打折扣,在實踐中極易變相地回歸規模考核,形成形式上新指標體系與實際上舊考評方式的“兩張皮”現象。典型的例證就是銀行各個層級的管理者為了在短期內證明自己的能力,盡快體現自己的業績,只考慮當期的工作任務,過于強調當年利潤的增長,過度放大貸款對當年利潤的貢獻,盡量以完成短期業績為第一要務。因為擴張信貸業務,一方面可以實現利潤增長,另一方面又可以稀釋不良貸款,降低不良貸款比例,那么加速放貸就成了最佳選擇,從而導致轉變業務發展方式,實施戰略轉型執行力的弱化。
(二)客觀原因
1.經濟發展強勁。數據顯示,投資、出口和消費這三駕馬車在拉動我國經濟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中,其投資的貢獻率最大,且在“十一五”乃至更長時期內仍將處于這種狀況。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投資與信貸幾乎就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投資高速增長,信貸投放就伴隨著相應快速增長,實證研究也表明,我國投資的增長和信貸增長高度相關。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目前還處于重化工業加速發展時期,還不可能逾越基礎工業和制造業的發展階段,因此投資大、投資增幅快就注定成為推動當前經濟發展的必然,再加上我國直接融資不發達,固定資產投資70%以上的資金來源靠商業銀行的貸款,要維持每年我國GDP不低于兩位數的持續增長,就必須保持投資的強勁增長和高位運行,這無疑為信貸的快速擴張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巨額貿易順差的增長態勢,2007年難有顯著改善,雙順差的格局將會持續,流動性過剩壓力可能更為嚴重,銀行業的放貸沖動將會有增無減,從而發生與2006年同樣的“失控”現象。
2.存差持續增加。1995年我國金融機構開始出現存差,并且逐步擴大,尤其是近幾年來存差持續增加,流動性呈持續過剩狀態(見表3)。與貸存比75%的上限指標比較,我國商業銀行貸存比偏低,表明有巨額無法實現利潤要求的存差資金需要找到合適的途徑釋放,否則如此之巨的高額流動性積聚于銀行體系內,不僅沒有盈利回報反而要承擔相應的利息支出。從2006年看,一年期存貸利差是3.6個百分點(360個基點),剔除經營成本后的凈利差水平至少在2.5以上(見圖1),當年11萬億元的存差意味著銀行直接放棄了約2750億元的利差收入。面對過剩資金難以取得良好收益的尷尬局面和資金成本上升的壓力,我國商業銀行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聚集到輕車熟路的傳統業務發展方式上,加大貸款的投放速度就成了一個現實且必然的選擇。
3.融資結構單一。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相對滯后,企業的資金需求約90%左右以銀行貸款間接融資方式為主,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在企業融資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表4),這一倒逼機制客觀上形成了銀行信貸快速擴張的基本外因。另一方面,間接融資的過度發展導致直接融資相對萎縮,企業融資單一的“路徑依賴性”,反映了在現有金融運行與融資環境下市場主體的次優選擇,反之同時也維持并擴大這種融資方式,由此,銀行信貸業務的擴張也就具有廣闊的市場和客戶基礎的支持。表4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股票和債券直接融資在企業融資結構中所占的比例雖然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但幅度小、速度慢,還無法構成對商業銀行貸款間接融資方式的直接威脅。特別是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質推動力仍然以投資增長為主,由此決定了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相對優勢依然存在,其快速擴張的勢頭也就很難予以遏止。
4.政策資源惠顧。我國商業銀行成立伊始就得到政府直接和間接的政策資源惠顧和國家信用的隱性擔保,最為典型的是通過行政手段不斷擴大存貸利差來增加銀行利潤。據筆者研究,僅就近三年的情況看,一是央行從2004年10月29日起,在連續5次對存貸款利率上調的同時,活期存款利率卻始終維持在0.72%的水平不變。據統計,活期存款已超過我國儲蓄總量的三分之一,而且份額還在不斷擴大。這意味著銀行有相當一部分貸款資金成本沒有變動,從而變相擴大了利差,使得貸款收益相對于資金成本獲得了更大的提升;二是在2006年4月28日,僅對一至三年、三至五年和五年以上等檔次的貸款利率分別單邊上調了0.27、0.36和0.45個百分點,而同時對一、三、五年各檔期存款利率并未給予相應上調,迄今為止,我國5年期以上貸款利率已經上調了2.07個百分點,使本來就處于較高水平的存貸利差進一步加大。與國際銀行業1.0左右的凈利差水平相比較,我國商業銀行凈利差水平一般高于其1.5倍左右,從而為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快速擴張,提供了幾無壓力且極為舒適的活動平臺。圖1顯示的05—06年9行凈利差變動情況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注:本圖示根據9行2005,2006年年報所披露的數據繪制
圖19行凈利差變動情況比較(2005—2006年)
三、風險評估
(一)顯性風險
1.漸行漸近的利率市場化趨勢,導致利差的不斷收窄。利用過渡期保護政策,采取行政手段在短期內擴大息差,不僅會對未來的正常息差水平形成擠壓,而且會放大我國商業銀行的長期運行風險。隨著金融業的全面對外開放,外資商業銀行可以不受區域和服務對象限制在華開展人民幣業務,這就意味著原先對外封閉、對內壟斷和嚴格管制所形成的我國商業銀行高利差已無存在的基礎和環境,迫使我國必須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據悉,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后,整個銀行業的平均利差將從目前的3.6%縮小至2.5%左右,大致接近國際市場2%的息差水平。這一不依我國商業銀行意愿為轉移的漸行漸近的利率市場化趨勢,不僅導致靠存貸利差為主要收入來提升盈利水平的信貸業務持續快速擴張的難度越來越大,而且導致傳統單一收入結構進一步增長的乏力。如果說在實行管制利率的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以既有的信貸業務擴張來獲取高額存貸利差的盈利方式能夠得到維持,盈利水平不會受到威脅的話,那么在漸行漸近的利率市場化的今天,利差不同程度的收窄和縮小,將會使市場利率一路走低,收益對利率波動的敏感度提高,抵御經濟周期的能力減弱,相對于來自利率市場化環境,處于“客場”地位的外資銀行,我國商業銀行在與其漸次展開的從業務領域到時空范圍的全方位競爭中,將很難把握競爭的主動和先機,將“主場”優勢化為“勝勢”。可見,我國商業銀行以規模擴張為主要手段,以信貸業務為主要產品,以存貸利差收入為主要盈利來源的傳統業務發展方式,只能適應相對穩定、封閉、利率僵化、監管寬松、持續增長和低水平競爭的經濟環境,難以適應金融市場開放后經營要素已經變化的金融經營環境,正在失去生存的土壤。
2.信貸定價能力越來越弱,導致信貸業務經營成本不斷高企。所謂信貸定價就是合理確定貸款的利率。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漸次推進,使得貸款市場、存款市場、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之間各種利率價格的定價權逐步放開,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和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偏好自主進行資產方和負債方的定價,商業銀行面臨資產方和負債方變革的雙重挑戰。最為典型和直接表現是在激烈的信貸市場競爭中,商業銀行在貸款尤其是優質貸款上的利率定價處于非常被動且劣勢地位。對那些支撐銀行信貸業務擴張的大企業、大行業、大項目等優質客戶,其作為信貸市場的買方,議價能力大大增強,價格因素成為贏得這些優質客戶的主要影響因素,各家商業銀行競相追逐的結果只能是價格的接受者而非制定者,只得非理性地降低貸款條件和下浮利率,被動地向其長期提供的價格較為低廉的貸款,導致信貸業務經營成本不斷高企。這從我國商業銀行2004—2006年四季度各利率浮動區間貸款占比數據中(表5),就很容易得出的結論。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下浮利率貸款和上浮利率貸款分別呈逐年上升和下降趨勢,2006年四季度,股份制商業銀行下浮利率貸款竟然超過上浮利率貸款11.72個百分點,高達40.75%,國有商業銀行下浮利率貸款也達到了31.52%,占比近三分之一。區域性商業銀行由于主要服務于在信貸市場處于“賣方市場”的中小企業,同期上浮利率貸款的比重和利率上浮幅度和區間,都要高于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下浮利率貸款則只占近四分之一。下浮利率貸款上升快,占比多,凈利差就會降低,即使信貸規模擴張得再快,經營利潤也不會同步增加,盈利水平也不會相應上升,傳統的業務發展方式也就難以為繼,不可持續。
3.融資方式的變革和貸款替代趨勢的加劇,導致信貸業務生存空間和活動領域不斷受到擠壓和侵蝕。各種融資方式之間存在一種競爭性的互動和替代關系,在一定的社會融資條件下,是彼此消漲的。因而在實際中,企業會依據所有相關因素進行綜合權衡,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融資方式,于是,就形成了企業對于銀行貸款、發行股票、發行債券這三種不同融資方式的偏好。盡管當前信貸市場的需求總量很大,但資本市場發展帶來的融資方式變革,使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部分地替代了信貸這一間接融資方式,使企業對銀行貸款依存度下降,進一步擠壓了原先屬于商業銀行領地且有限的優質高效信貸市場,表明信貸市場已不再是我國社會融資的唯一市場,信貸已開始和正在失去社會融資渠道的獨占地位。2004、2005、2006年企業通過股票、債券融資分別為6.3%、10.0%和11.3%(見表4),盡管從比例上看,規模相對來說雖然不大,但由此導致的優質客戶信貸需求的減少對商業銀行產生的不利影響卻可能很大。因為商業銀行源自優質客戶的信貸收入、利潤與全部信貸收入、利潤的比例高于優質客戶的信貸需求與全部企業信貸需求的比例,因此,雖然從信貸市場轉向資本市場的優質客戶的融資需求只占信貸市場總需求的百分之幾,但是可能導致商業銀行源自信貸的利潤總額減少百分之十幾或更多。如果按照商業銀行"占總數20%的優質客戶帶來80%的利潤",并且將這里的"20%"理解為"客戶總需求的20%",則可知:只要優質客戶需求的減少占總需求的5%,源自優質客戶的利潤就會減少四分之一即利潤總量的20%。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央行開始大力推行與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類似的企業短期融資券融資方式,并于同年和2006年當即分別發行企業短期融資券1393億元和2943億元,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大大加快了企業直接融資步伐。由于短期融資券的利率低于商業銀行同期限貸款利率,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深受企業青睞,對普通貸款的替代作用十分明顯。與發行企業債券一樣,能夠被批準發行短期融資券的企業一般也是商業銀行的優質貸款客戶,所以,短期融資券發行的增加將減少部分優質客戶對商業銀行短期貸款的需求。可以想象,隨著今后股票和債券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股票、債券融資和短期融資券將共同蠶食銀行貸款在融資市場上的份額,沖擊和侵蝕商業銀行既有的信貸市場,擠壓商業銀行以存貸利差凈利息收入為主的收入結構,直接影響和威脅其盈利水平的提高和盈利能力的增強。
(二)隱性風險
1.資產質量的基礎還比較脆弱,不良隱患仍然較多。由于我國企業的融資方式以間接融資為主,從而使得經濟快速增長中產生的風險有相當一部分積累在了銀行。一旦經濟增長速度下降,銀行在先前貸款快速增長時積累的風險就將逐步凸顯出來,部分快速增長時期發放的貸款就很可能轉化為不良,從而使新增不良貸款比率出現反彈。例如,建行在信貸業務快速擴張路線的推動下,2006年貸款凈額增幅高達16.7%,盡管其不良貸款率依靠貸款規模的大幅擴張下降了0.55個百分點,但不良貸款余額在2005年反彈71億元后,2006年僅下降了微乎其微的0.7億元。由此可見,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依靠信貸業務快速大幅擴張達到暫時的下降,這只是一些表層信息,其資產質量基礎還比較脆弱的一些深層次和潛在問題還沒有得到充分暴露和有效改善,某些不良基因還會因一定的內外部因素在一定的時間或空間內頑強地表現出來或尋找新的承載基礎,不良貸款反彈的預期率和可能性還很大,還不怎么堅實的資產質量基礎仍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一大“軟肋”。
2.信貸投放過度集中,期限結構失當。首先,一個時期以來,不管是大型商業銀行,還是中型商業銀行,其信貸資源的配置基本集中于大中城市,信貸資金的投量和投向基本鎖定在大企業、大項目、壟斷行業,尤其是房地產業和城市建設等項目。由于各家銀行貸款非理性競相投放的對象趨同,導致大量貸款向某些企業、行業和產業的過度集中,從而形成銀行之間客戶結構趨同,信貸運行中潛在的集中風險和系統風險大大增加。其次,由于逐利性的驅動和信貸的過度集中,“存短貸長”的現象不斷疊加,大量的短期資金被長期運用。以中國工商銀行2005年末的數據為例,短期儲蓄存款是長期儲蓄存款的3倍,而長期貸款則是短期貸款的2.17倍。另從整個銀行業縱向經營態勢看,近三年各家銀行中長期貸款增幅幾乎是短期貸款增幅的2-3倍;從橫向相比,在中長期貸款三年增幅保持高增長的同時,多家銀行表現出進一步的加速態勢。信貸投放過度集中,中長期貸款占比過高使信貸資金期限結構失當,錯配趨勢擴大,一旦國家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出現重大調整,商業銀行就無法及時實行信貸退出,進行相應的信貸結構調整,風險隱患就會強烈釋放。
3.經濟金融運行態勢日趨復雜,政策調整變數加大。國家統計局和央行歷年定期公布的年度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和金融統計數據顯示,自2004年以來,我國經濟金融運行態勢日趨復雜,即出現了工業產值增長和企業利潤增長、內需和外需、M1增速與M2增速、貨幣市場利率和信貸市場利率相背離的突出現象,預計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持續的宏觀調控和經濟周期性因素影響,將會使已暴露的我國企業產能過剩現象更加突出,行業的景氣水平變動很可能銳變為產業中的行業性風險,從而波及和引致銀行信貸風險的產生和增加,信貸資產質量發生劣變,商業銀行又將面臨不良貸款可能大規模產生的困境。業務結構反映風險結構,如國務院2004年初叫停的江蘇“鐵本”鋼鐵建設項目,2006年叫停的內蒙古10個電站建設項目,造成多家銀行的大量不良貸款。另外就是面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以及綿綿不絕的放貸沖動,央行從2003年9月21日起,年年出手“硬招”收縮銀根,將存款準備金率由6%調高至目前的12.5%(07年9月25日),幾近1988年13%的歷史最高位,以回收商業銀行過剩的流動性,影響和拖曳商業銀行信貸擴張能力。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后政策調整變數將會進一步加大,銀行信貸業務擴張的潛在風險將大大增加。
四、對策點評
綜上,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快速擴張,是目前我國金融制度和政策安排的結果,因為這種信貸擴張沖動不僅決定各家銀行的利潤水平,也決定各家銀行的市場優勢。而要改變這種狀態,就必須從根本上入手,一是改變目前銀行間接融資幾乎完全壟斷的單一融資結構;二是弱化央行對國內銀行業事實上的各項政策幫助和有關扶持;三是擴大居民的投資渠道以分流過量的銀行儲蓄資金,否則,無法改變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快速擴張的現行狀況。作為扮演信貸擴張這一“主角”的商業銀行,則應樹立科學金融發展觀,擯棄脫離客觀實際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的認識和想法,堅持業務發展方式轉變和戰略轉型的基本策略不動搖,與片面追求資產規模快速擴張和信貸業務高速增長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慣性思維實行徹底決裂;真正實行以經濟增加值(EVA)為核心的新的績效考評體制,加大對投入、過程、非財務指標、實現良好業績的長期戰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考核權重,而不是僅僅在形式上引入了事;努力擴大資金占用比例低的非利息收入比重,弱化對信貸業務擴張的利息收入的高度依賴,改變經營收入結構失衡的現象,實現由利息收入主導向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均衡發展的經營收入結構轉型,降低傳統的信貸業務擴張對經濟周期變化,特別是部分行業景氣程度的敏感性所帶來的市場風險和系統性風險,夯實資產質量的基礎;鑒于貸款利率下浮已成普遍趨勢,著手甄別紛繁復雜的客戶類型,適時調整和有效增加對中小企業信貸營銷和短期貸款投入,控制中長期貸款的盲目增長,以應對今后將可能持續出現的“利差收窄、風險加大”的困難局面,從而順利步出“困境中的選擇和選擇中的困境”的困擾,在變數日益加大的經濟環境中贏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何勇.論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1996(10):25-30.
[2]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報告[N].金融時報,2005-02-01(7,8).
[3]何勇.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收入結構轉型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06(2):70-77.
[4]卓尚進.商業銀行貸款增長應保持適度均衡[N].金融時報,2007-05-17(5).
2以管理為主線,夯實商業銀行信貸文化基石
一是要加強組織與領導。要明確有關職能部門加強對銀行信貸文化的組織管理工作,要分別從觀念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員工道德行為規范、重點業務、“品牌”等方面總結典型經驗,把經驗加工成理念,把理念闡釋為規范,使價值內化為信念,以制度約束行為,使規范行為形成習慣,再用先進的信貸文化觀念教育和引導員工,調動廣大員工積極爭當信貸文化建設的實踐者和傳播者,以點帶面,唱響文化旋律,盡展文化魅力,把信貸文化建設引向深入。
二是要加快培育與挖掘現代銀行企業家。一方面,建設卓越的企業信貸文化,造就銀行的核心人物——銀行家尤其重要。他們作為銀行全體員工的最優秀代表,是銀行價值觀和精神的集中體現者,是銀行生存和發展的中堅。另一方面,銀行的個性出自銀行的理念,銀行的理念也就是銀行家的理念。銀行家作為成功銀行的靈魂人物,是銀行凝聚的核心,必然是銀行信貸文化建設的首要主體,肩負重任。
三是要實現科學管理與人本管理的有效結合。實踐證明,只有將管理制度與人本主義有效結合,銀行經營才能成功。建設以人為本、團隊精神和創新精神為核心內容的企業文化,應體現企業文化中“人情化”管理的內涵,強調了環境因素與人本管理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
四是要建立并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清潔工是不能代替銀行行長的,但競爭機會應是均等的。因此,必須要建立與完善責權利相結合的機制,要讓責權利的對等,體現在銀行信貸運作的全部環節與要素,并且作為價值觀念支配著每一個員工。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商業銀行信貸文化的實際功效與牢固商業銀行卓越信貸文化基石。
3以特色為品牌,增強商業銀行信貸文化的競爭力
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競爭力。如果銀行信貸沒有特色,就等于沒有品牌;沒有品牌,就等于沒有卓越的文化;沒有卓越的文化,就難以有客戶的絕對忠誠與市場的生命力。
一是要以市場為導向,實施商業銀行信貸文化品牌開發戰略。信貸文化應為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和創新服務,為商業銀行增加盈利與創造效益服務;否則,銀行信貸文化就會失去它的固本之源與應有意義。實施商業銀行信貸文化品牌開發戰略,就是要根據金融市場發展需求和客觀規律,去提煉、開發與創造品牌。只有經過創意、包裝和營銷以及長期的市場培育并得到市場和客戶認同的信貸產品、信貸觀念等,才能成為叫得響、放得開與具有生命力的信貸品牌,才能升華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信貸文化。
二是要以客戶為中心,以個性化服務為特色,增強銀行信貸的競爭力。由于商業銀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替代性強的特點,因此,“客戶”觀念對于銀行來說尤為重要。誰擁有讓客戶滿意的品牌特色,誰就擁有了市場競爭和持續發展的主動權。在為客戶提供信貸服務的過程中,應以滿足客戶的需要為目的,以個性化服務為特色,讓“以客戶為中心”的思想貫穿于信貸文化定位、包裝和營銷的全過程,通過特色品牌積累和“特色效應”的放大,增強客戶的品牌消費信心,鞏固商業銀行的市場地位,保持同業競爭優勢。
三是要以科技為手段,提高商業銀行信貸文化的科技含量。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不僅可提高金融增長速度,還可提高金融增長的質量。技術領先,服務領先,文化領先。只有實現科技規劃、科技開發、科技應用、科技創新與銀行信貸業務的密切融合,實現信貸文化的科技雙翼的成功打造,商業銀行信貸文化的競爭力才能獲得更為實質有效的提升與飛躍。四是要以傳統優勢為基礎,著力打造商業銀行信貸文化的品牌。國有商業銀行分別在各自領域占有優勢,如建設銀行在中長期信用、項目融資、項目管理、工程預決算、投資咨詢等業務方面,有著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擁有較高水平的專業隊伍,享有良好的社會信譽和擁有穩定的客戶資源;在房地產金融、住房消費信貸等新型業務方面領先銀行同業。因此,商業銀行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比較優勢,把自己的優勢核心產品塑造成客戶忠誠度高、創新能力強、技術含量高、品質卓越的金融品牌,形成特色化的品牌競爭優勢,再通過這些文化優勢與品牌效應來拓展市場、贏得客戶。
4以品質為生命,提升商業銀行信貸文化的品位與素養
創造文化的卓越品質與創造文化同等重要。
一是要綜合治理各種不良的信貸文化。即要全面、正確地評估商業銀行信貸文化的現狀,對信貸文化的功能和作用進行準確定位,對不利于商業銀行信貸事業長遠發展、不利于商業銀行卓越信貸文化培育的各類信貸觀念、信貸制度、信貸產品甚至信貸人員等,都要進行全面、徹底地清理、規范與整治,趨利除弊,以切實保證商業銀行信貸文化的先進性與卓越性。信貸文化要確立與保持自己應有的內核,如風險控制、穩健經營、強化管理、自覺約束、質量第一、規范運作等,要用實際、深遠的眼光,以新形勢下的信貸市場為導向,以品質為生命,全面分析、衡量信貸文化的市場潛力,提升信貸文化的品位。
二是要著力規劃整合商業銀行信貸文化內涵。即要將構建卓越的信貸文化當作是金融競爭新格局下國有商業銀行的新任務,認真做好信貸文化課題研究。商業銀行作為大型企業,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應允許信貸文化有一定的地域差異,允許探索具有局部特色和地域特點的信貸文化表現形式,但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與內在涵養不能任意闡述,必須要有全局意識與整體概念。在信貸文化的統一規劃與整合設計中,要將分散的文化相對集中,將信貸理念、服務客戶的價值觀等文化內涵予以梳理,將傳統的單一產品宣傳、信貸業務培訓等與企業形象樹立、價值觀宣揚結合起來,并將各種有形的、無形的宣傳渠道與傳播網絡等予以整合、疏通,通過多樣化的渠道來體現一個優秀企業的文化特質。
三是要敞開胸襟,放寬眼光,大膽學習、汲取和借鑒國內外先進商業銀行的信貸文化精華。即要從商業銀行生存和發展的內外環境出發,立足國情行情,克服“文化障礙”,實現“文化溝通”,注意學習各類單位,尤其是外資金融機構先進的經營管理和信貸文化建設經驗,分析鑒別,消化吸收,揚己之長,避己之短,不斷豐富商業銀行信貸文化內涵,從而使商業銀行信貸文化更具開放、兼容的國際化特性,更能緊跟先進信貸文化的發展潮流,更加適應未來國際信貸競爭的環境,更具卓越品質。
5以創新為動力,持續商業銀行信貸文化的生命周期
實施信貸文化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延伸商業銀行信貸文化競爭優勢和生命周期的原動力,是21世紀商業銀行活力之源和商業銀行獲得全社會以及廣大客戶認同的保證。實施信貸文化的創新,必須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堅韌不拔的創新精神,要與時俱進,注意創新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通過有計劃、有意識的創意和策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創新、催生出符合時代特點和客戶消費心理的信貸文化。信貸文化的創新還要注意推動文化的持續發展,即要與商業銀行的發展需要從根本上一致起來,要加強學習與超越文化、虛擬與借力文化、速度與效率文化、協作與共享文化,實現商業銀行利潤性、社會性和倫理性三者的協調統一,最終促進商業銀行成為一個有社會感召力、經濟貢獻力和持久影響力的、卓越的現代商業銀行。
參考文獻
1交通銀行課題組.西方商業銀行信貸文化及其借鑒[J].新金融,2004(9)
2王進軍.論構建卓越的建設銀行信貸文化的政策取向與路徑選擇[J].財經政法咨訊,2002(4)
我國直接融資市場起步較晚,且有我國居民和企業的高儲蓄率支持,使得銀行信貸的間接融資方式在我國融資結構中占據絕對優勢。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我國直接融資規模不斷擴大,但由于傳統優勢和法律限制,銀行貸款依然是我國企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商業銀行是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重要的微觀主體,其控制和影響著數量龐大的資金,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貨幣政策傳導的通暢。同時,我國商業銀行渠道廣、網點多,可對社會經濟產生廣泛而直接的影響。
1.2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為存款
我國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居民與企事業單位存款、金融債券、政府注資及國際融資,其中存款為主要來源,居民和企業的存款屬于銀行的被動負債,由于高比例被動負債的存在,一般銀行主動信貸的動力不強,即使是近幾年銀行發行債券量上升,主動負債比例仍較低。理論上,當存款占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的絕大比例時,央行能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緊縮型貨幣政策有效減少銀行的可貸資金,從而收縮信貸規模,實現宏觀調控目標。但在實際中,存款屬于銀行的被動負債,不受央行和商業銀行控制,且居民與企業存款主要受前期和當期經濟形勢影響。因此,當經濟過度繁榮時,盡管央行希望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方式限制銀行的可貸資金規模,但由于良好的經濟形勢,存款規模繼續上升為銀行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商業銀行能夠不受存款準備金率的約束,繼續提供貸款釋放流動性。所以大量被動負債的存在將限制央行緊縮型貨幣政策的效果。
2商業銀行信貸渠道對我國貨幣政策效應的影響
從貨幣當局的實踐來說,判斷貨幣政策有效性的最終標準為:在既定的經濟制度、金融結構和金融制度下,貨幣當局選擇特定的貨幣政策體系,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操作,實現最終目標的程度和時滯。國內外經濟理論界對貨幣政策是否有效的判斷不一:凱恩斯學派和后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通過構造IS—LM模型證明了在長期經濟增長過程中,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者在肯定貨幣政策重要性的前提下,認為貨幣政策只在短期內有效,而在長期內無效;而理性預期學派則強調預期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從根本上否定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認為貨幣政策即使在短期內也不能持久地影響實際產量。首先,作為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工具,貨幣供應量、法定存款準備金和利率的變動可以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行為,表明我國央行的貨幣政策信號傳導至商業銀行的渠道是比較通暢的。同時,國內生產總值和物價指數也能有效影響銀行的信貸增量,驗證了商業銀行借貸行為的“順周期性”,也反映了商業銀行信貸會受實體經濟“倒逼”的影響。其次,商業銀行會根據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作出獨立信貸決策。根據前文的分析可知,當中央銀行提升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來收縮流動性時,商業銀行信貸量會下降,這從脈沖響應函數中可以看出,但針對利率上升,銀行信貸量會先下降再上升,由于利差水平的提高,銀行有足夠的動力擴大信貸規模。同時當貨幣供應量M2增加時,寬松的流動性會促使商業銀行擴大貸款規模。此外,當銀行信貸受到國內生產總值和物價指數的正向沖擊時,會因為利差下降而縮減貸款,但最終隨著時期推移會擴大貸款規模。在貸款存量增長率GL的方差分解中,第一期GL僅受自身和CPI的影響,這與銀行信貸決策主要參考已有信息有關;同時,CPI對GL的貢獻度大于貨幣政策工具的影響,這也說明了當銀行預期經濟形勢良好時,可能會逆緊縮政策行事,繼續擴張貸款。這些都表明我國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的反應比較強烈,且商業銀行作為微觀主體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因此在作信貸決策時有時會偏離貨幣政策目標。最后,商業銀行信貸行為對貨幣政策有效性能產生一定影響。實體經濟對信貸沖擊的反映略有滯后,但信貸增長能有效提升經濟增長,商業銀行釋放的流動性也會推高物價。經濟過熱時,盡管央行會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來緊縮經濟,但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充足,會順經濟形勢擴大貸款,進一步推動經濟和物價的增長。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資本金和資金來源比較充足,因此,受到央行和銀行監管部門的約束較小,商業銀行的信貸決策可能與貨幣政策目標相悖,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國別風險是指由于某一國家或地區經濟、政治、社會變化及事件,導致該國家或地區借款人或債務人沒有能力或者拒絕償付銀行業金融機構債務,或使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該國家或地區遭受其他損失的風險。對單一國家或地區超過銀行凈資本25%的風險暴露,將被視為重大國別風險暴露。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業務跟隨跨國企業步伐走向全球,而全球化的投資和服務使得商業銀行在授信業務、國際資本市場業務、境外機構、行往來和由境外服務提供商提供的外包服務等經營活動中將面臨更多的國別風險。
一、國別風險是國內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重大風險之一
(一)當前誘發國別風險的主要因素
盡管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外資產比重較小,但隨著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進程推進,國內銀行在其他國家或地區遭受損失的風險也在加大。而國別風險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乃至自然環境及突發事件等十分復雜的范疇,不同的國際環境背景下國別風險也不同,影響國別風險的因素也十分易變,新的因素又在不斷增加,來自國際市場的微小變動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都極有可能釀成一場嚴重的國別風險。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主要面臨的全球性風險因素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1.美國次債危機
目前國際上信貸國別風險太高,銀行倒閉形成一種風潮。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的關聯因素多,波及范圍廣,危害程度高,對于商業銀行而言沒有還款能力保證的客戶貸款是不可忽視的國別風險。美國次貸危機中因為商業銀行自身對經濟形勢判斷失誤,投資不當,發放大量不良商業地產貸款,再加上貨幣監理署負責銀行監管機構的監管不力,對部分銀行過度集中于房產貸款標準過松,且沒有采取強制措施糾正,深陷危機的地產業最終牽動部分相對脆弱的商業銀行倒閉。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的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美國銀行倒閉總數多達140家,遠高于2008年的26家。目前,在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的“問題銀行”清單上仍有約500家銀行。歷史經驗顯示,這一清單中的銀行約有13%最終會倒閉①。因為次級貸款人無法償還貸款,而房價走低拍賣或者出售用來抵押的房屋后根本不能彌補當時的貸款收回銀行貸款,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商業銀行就會在貸款上出現虧損,對于我國涉外業務的商業銀行而言就是一種國別風險。
2.歐洲債務危機
繼西方大型金融機構遭到次貸危機的侵襲之后,全球金融風暴的“骨牌效應”顯現。從冰島到迪拜債務危機的相繼爆發,實力較弱、經濟脆弱性高、經濟結構調整困難的歐洲小國貨幣全面貶值,股價跳水,銀行相繼倒閉。由于債務危機的傳染,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等遭受信用危機,整體債務風險引發全球擔憂,各國債務潛在的風險依然存在。美國著名的經濟史學家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的國家“生產性”可以看出,歐洲國家的債務危機有其歷史、體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失去了“生產性”。歐洲部分國家的高增長主要來自于財政和經常項目的雙赤字,以及歐元區廉價的貸款拉動以及信貸消費。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下政府沒有實施靈活的貨幣政策,依靠大量投資和消費拉動經濟,赤字不斷累積出口下滑,最終使得信用風險逐步積累,國別風險在本次經濟危機中完全暴露出來。
3.歐盟各國削減財政開支
為拯救希臘債務危機,歐盟聯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出的歐洲穩定機制,而歐盟國家如英國、德國、意大利、法國、丹麥、西班牙等面對金融危機過后龐大的預算赤字以及長年累積下來的債務,紛紛大幅度削減公共財政開支。例如英國預以通過減少薪金、調高消費稅和征收銀行稅等手段計劃在2014—2015財政年之前,把公共開支削減170億英鎊①。與英國相比德國狀況也不樂觀,德國聯合政府內閣支持緊縮財政計劃,通過減少福利開支、兒童補貼、核能高額稅征收、推遲基礎建設等,預期2014年德國將大規模削減800億歐元財政赤字,削減幅度占GDP的3%②。同樣意大利政府也通過凍結公共部門薪水支出,推遲6個月發放養老金,提高殘疾補助金領取標準,削減高收入公共部門負責人、部長和議員的工資財政緊縮措施,計劃在2011至2012財政年削減政府開支240億歐元(約合259億美元)③。歐盟應對債務危機的削減公共財政支出舉措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激增了債務風險在國別風險中的比重,使得我國商業銀行對外部評級機構的信任性降低。監管模式的有效性減弱,一定程度上減低了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減低了抵御風險的能力。
4.其他不穩定社會因素
金融危機尚未結束,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可預期與不可預期的威脅使處于困境中的歐元區國家如愛爾蘭、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等國家的環境狀況與環境利益的原本穩定均衡狀態被打破,不穩定危險因素正在顯著增長。而且伊拉克、索馬里、阿富汗和蘇丹仍是全球最不安定的國家,民族壓迫、恐怖活動引發一系列的犯罪和治安狀況不斷惡化,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暴力事件頻繁,就亞太地區而言高度衰退的經濟使得日本主體呈現虛弱感,隨著美國軍事力量從東亞轉移到中亞的現實而日趨強烈,重估亞太地區的實力平衡以采取自衛的新措施的日本不穩定因素急劇上升,若是一個民族主義的政府,對亞太地區的和平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威脅。縱觀國際社會的諸多不穩定因素都會對該國家或地區借款人或債務人償付銀行業金融機構債務能力產生影響,使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該國家或地區的商業遭受損失,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就是面臨的國別風險。
(二)頻發的國別風險事件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
面對全球金融危機不斷蔓延,債務風險不斷積聚,中國上市銀行紛紛對所持有的相關債券以及其他證券化的債券產品進行減持,或者是提取壞帳準備,對當年銀行利潤造成負面影響。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再次警醒我國商業銀行應加強信貸國別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且其對我國商業銀行海外信貸提出了嚴峻挑戰。
一是就資本市場而言,次貸危機中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出現虧損,金融機構的股價會下降,同時其在金融風險進行重新評估時進行充資、以提高資產的質量,造成我國資本市場資金倒流,對我國金融資產價格有下行壓力;二是目前房地產抵押貸款已占到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10%,此類貸款的壞賬風險對銀行業也是不可忽視的④;三是信貸國別風險增加了國際金融市場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加大了我國商業銀行對市場形勢判斷的復雜性,當前歐洲各國通過延長實施超寬松貨幣政策以緩解財政緊縮對經濟的沖擊,而顯著增強未來通脹風險嚴重損害了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益;四是債務危機將會成為金融危機進一步蔓延的主要表現形式,風險在當前國別風險中占據主要地位,其危害性日益凸顯,原有的政府債券即金邊債券的擔保作用被消弱,商業銀行的對外債務得不到償還或者延長償還期限;五是國際評級機構的權威性受到質疑,對商業銀行內部評級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從事國際貸款業務的商業銀行對其受險資產內部評級的工作量與工作難度。
(三)加強國別風險管理的國際經驗與教訓
在國際化的金融市場中,我國商業銀行業的發展尚未達到發達、成熟水平。從美國金融風暴到歐洲債務危機看,國際上的輕微的政治、經濟、金融、社會變動都可能使得風險陸續暴露,對國內金融市場產生嚴重的影響。隨著我國商業銀行涉足國際金融市場尤其是深入復雜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金融國際化程度將會進一步加強,國別風險管理成為絕對趨勢。這種絕對趨勢勢必會對商業銀行業產生一定的影響,只是當前這種影響不是很大,但隨著國際信貸創新產品種類越來越多,國別風險管理技術要求也將越來越高。從已有的國際經驗與教訓來看,國別風險管理的影響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提出了更多的挑戰,而經驗尚不豐富的我國商業銀行對國別風險控制能力十分薄弱,其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將會面臨嚴峻的挑戰。所以我國金融監管機構與各類金融機構要吸取經驗教訓,將國別風險管理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明確國別風險準備金計提標準和比例,以防潛在的危機來襲。
二、國別風險與商業銀行一般信貸風險特點的比較與分析
(一)風險界定的差異
國內商業銀行一般信貸風險界定為以本國貨幣融通的國內信貸所發生的風險。信貸國別風險存在或產生于跨國的金融信貸活動中,不論接受信貸的對象是該國政府、私人企業或是個人,只要商業銀行跨國境的信貸涉及國際信貸活動都有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國別風險。所以國別風險概念更寬,既包括政治風險、風險,也包括貨幣風險、宏觀經濟風險等。因為各種因素可能使商業銀行在跨國業務中遇到損失及收益的不確定,同時國別風險具有多米諾骨牌效應,即具有傳染效應,對于地理緊密關聯的國家以及密切經濟往來的國家尤為明顯,甚至會引發全球性的經濟災難。而一般商業銀行國內信貸風險的發生除了會造成銀行資金的損失對銀行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外,最多只會引起資金關聯的上下鏈式反映[1]。
(二)風險源頭的差異
商業銀行一般信貸風險是指由于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不能按時歸還信貸本息而使銀行在經營與管理過程中資金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多數是因為商業銀行產權缺位、內部控制機制缺乏,流程設計失當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風險日益凸顯,或是缺乏判斷抵押品評估能力和識別準確性產生擔保風險,再者就是在多層次和多方面的委托關系中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道德風險。而國別風險的源頭可能是政治、經濟、社會因素,而且政治風險、金融風險一直是國別風險研究重點,傳統的國別風險中以反映償還意愿的風險和反映償債能力的金融風險最為突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型的國際政治經濟關系中,國際對立事件、恐怖活動、核威脅等政治風險,國際衛生、食品安全等突發事件也成為誘發國別風險的熱點。可見國別風險的源頭多而復雜,并且隨著國際背景的變化而變化。
(三)風險種類的差異
在還款期限屆滿之前,借款人財務商務狀況的重大不利變化對其履約能力的影響都可以說是一般的信貸風險,這時的信貸風險可能是來自企業(借款人)在商品的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由市場條件和生產技術等因素變動而引起的市場風險;也可能是由于自然風險使借款人蒙受經濟損失無法償還信貸本息;或是由于個人或團體在社會上的行為引起的社會風險。對于國別風險而言,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政治、社會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對該國家或地區借款人或債務人償付銀行業金融機構債務能力產生影響。直接風險則是國家以拒絕付款、外匯管制、匯率制度調整、一系列貨幣制度等直接干預手段導致商業銀行信貸得不到償還;間接國別風險指某一國家經濟、政治或社會狀況惡化,威脅到在該國有重大商業關系或利益的本國借款人還款能力的風險。
(四)風險的補償差異
違約概念的模糊性與一般信貸和國別信貸有關,兩者之間有重要的差別。所有信貸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是契約的實施,即確保雙方遵守條款,債務人償付債權人行動的實施。一般的商業銀行信貸與跨國信貸主要差異就在前者是一種法定的義務,可以由法院實施。另一方面就是一般信貸得不到支付時債務人可以申請破產。但對于因為一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原因引發的債務人無力償還問題,即便是對國家施加懲罰也是間接的,也沒有相當于破產一樣的程序使得債權人收回信貸本金與利息。再者就是信貸抵押或擔保雖不能改變借款人的信用狀況,也不能保證足額償還信貸,但可以分散信貸風險,提供了一種補償功能。抵押或擔保在國別風險發生時彌補風險的作用更小,即便是有抵押物留在國外,在國別風險發生時沒有足夠的機制使得商業銀行可以獲得覆蓋貸款的抵押物價值,甚至東道國制定的有關法律、法令使外國商業銀行或跨國信貸業務遭到不利限制或歧視待遇。嚴重的國別風險下債務人完全不可以動用抵押物,債權人完全不可以獲得風險補償。
(五)風險群體的差異
在國別風險問題上更少關注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問題,對于國際金融市場的債務人選擇更多的是關注一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狀況。無論債務人是暫時性的還是持久性的,只要一國的整體狀況沒有大的問題,就會放松對于債務人的選擇標準,一旦國別風險發生就會面對一國的多數債務人無力償付的局面。而一般的信貸風險多是發生在商業銀行多層次和多方面的委托關系中,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此時面對的是單一債務人的無力償還而非整個債務群的大面積壞賬問題,彌補措施較多且可以靈活控制的[2]。
(六)風險關聯的差異
信貸國別風險是商業銀行跨國經營活動中的一種風險,與商業銀行的其它風險一起構成商業銀行的風險體系,不同于一般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國別風險與其它各類風險并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一種緊密的交叉關系。主要是因為從本質上看,信貸國別風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國或地區能力上的缺陷所造成的,這種能力的缺陷不僅僅是存在經濟能力上,而且還存在于金融能力、政治能力和社會管理能力。當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出現問題,融資關系出現問題,或政治關系出現不穩定,或社會秩序混亂時,商業銀行可能將面臨信貸國別風險以外的其他各類風險中的一種或幾種,甚至是全部。可以說一旦信貸國別風險成為現實,可能包含著來自一國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利率風險、聲譽風險、合規風險中的任意一種或者全部。國別風險是與其他風險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一種必然結果,具有內在的關聯性特征。
(七)風險分類的差異
在全面實行的信貸分類制度中,通過對評估借款人的還款記錄、借款人的還款意愿、貸款的擔保、貸款償還的法律責任評估借款人的還款可能性與借款人的還款能力,根據信貸資產按時、足額償還的可能性,信貸的風險程度將信貸資產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后三類合稱為不良信貸資產。而對于國別風險則根據可預計的未來一段時間一國家或地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政治的穩定性、社會變化及事件的可能性、國家或地區借款人或債務人償付債務能力、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此國家或地區遭受損失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量,國別風險又可以劃分為低國別風險、較低國別風險、中等國別風險、較高國別風險、高國別風險五類不同的等級。可見信貸風險的形成是一個從萌芽、積累直至發生的漸進過程,相比較一般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信貸國別風險形成是集合多方面因素累計漸進的過程。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也是在考慮風險轉移和風險緩釋因素后按照國別風險計提國別風險準備金:低國別風險不低于0.5%;較低國別風險不低于1%;中等國別風險不低于15%;較高國別風險不低于25%;高國別風險不低于50%①。
(八)風險計量的差異
區別于一般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多量而且成熟的運用計量方法、計量模型,國別風險的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更加復雜。一方面國別風險面臨風險變量太多很難與商業風險區分,目前只是定性的分析而并沒有具體的定量分析,而且鑒定非常敏感,衡量技術標準不一,并沒有統一規范的風險資產計提標準;另一方面,基于國別風險是各種風險在對外業務服務中進一步延伸的結果,風險的存在狀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各家商業銀行跨境業務性質、規模和復雜程度也沒有統一的界定和標準,采用常規的管理方法進行管理難以組織統一有效的國別風險管理體系,效果也不是很明顯。目前,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要求計量方法至少“能夠覆蓋所有重大風險暴露和不同類型的風險;能夠在單一和并表層面按國別計量風險;能夠根據有風險轉移及無風險轉移情況分別計量國別風險。”體現了信貸國別風險評估、界定、分類、建模相對于一般信貸風險實施難度和管理成本都較高,而且更具有復雜性和被動性[3]。
三、商業銀行加強國別風險管理的策略
國別風險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構建商業銀行國別風險管理的核心框架是關鍵。對國別風險的管理,就是要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對各種導致國別風險發生的因素進行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的過程。其最終目標是以最小的經濟成本達到分散、減輕和規避國家風險,以保障從事跨國服務業務的商業銀行的經濟利益和穩定外部環境。
根據巴塞爾委員會“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一覽表”對轉移風險的監管要求以及我國銀監會國別風險指引的要求,編制商業銀行國別風險管理框架具體如圖1所示。
(一)商業銀行加強國別風險組織體系的建設
完善的管理組織體系是有效實施國別風險管理的基本保障。不同類型風險的特點不同,管理方式也不相同,管理所涉及到的重點部門也不一樣。信貸國別風險管理要在充分體現風險類型與特點的基礎上建立管理階層、管理部門的對應關系,充分發揮國際信貸業務線條上的各個職能部門在國別風險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具體如圖2所示。
首先,進一步發揮董事會在國別風險管理組織體系中的戰略性作用。明確董事會承擔監控國別風險管理有效性的最終責任,切實制定國別風險管理政策,監察分析各部門國別風險管理情況,對國際信貸業務環節中的國別風險負總責。
其次,設立專門的國別風險管理委員會作為國別風險管理事項的日常處理機構。將國別風險管理納入到統一的全面風險管理標準體系中,由授權委員會負責國別風險限額批準和指令、原則的并發工作,直接向董事會報告,保證所有國別風險管理政策的貫徹與執行。
第三,充分發揮高級管理層在國別風險管理方面的組織體系中牽頭作用。高級管理層一方面要采取必要措施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國別風險,定期審查和監督執行國別風險管理的政策、程序和操作規程,并提交監控和評價國別風險管理有效性的報告。另外,要明確界定各部門的國別風險管理職責以及督促各部門切實履行國別風險管理職責,確保國別風險管理體系的正常運行。
第四,國別風險管理部門與相關職能部門或崗位之間建立高效的信息溝通和運作協調機制。要求各個國別風險管理工作部門承擔其應有的責任:一是國際信貸業務發展工作的相關部門要支持配合分管國別風險管理工作的協調業務發展與國別風險管理兩者關系。二是開發調研部主要負責調查處理和應急救援工作。對境外借款人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認真核實借款人身份及最終所有權,核查資金實際用途,審慎評估海外抵押品的合法性及其可被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避免風險過度集中防范國別風險于未然。當緊急國別事件發生時,及時建立應急機制創新國別風險的化解機制。三是信息技術部門主要是配置足夠的資源進行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與維護。及時錄入、更新聯合國制裁決議在內的與本機構經營相關的國際事件信息以及有關制裁名單和可疑交易客戶等信息,防止個別組織或個人利用本機構從事非法活動,減少國別風險帶來的損失的可能性。四是法制部門踐行國際金融市場、信貸違約賠償的有關政策措施、法律法規,為國別風險管理提供及時有效的法律保障。嚴格監督交易調查時遵守反洗錢和反恐融資法律法規,嚴格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的有關決議,適時提醒業務部門對涉及敏感國家或地區的業務保持高度警惕。五是內部審計要定期對國別風險管理體系的有效性進行獨立審查,評估國別風險管理政策和限額執行情況,并報告高級管理層以便進一步深入國別風險管理下一步策略的制定與執行。六是內部稽查主要職責是對各職能部門統一的風險管理流程進行及時有效地監測、報告和處理,指導協調本部門的國別風險監督、檢查工作。
(二)商業銀行加強國別風險評估與評級
國別風險評估與評級工作即商業銀行在國別風險事件發生之后,對于國別風險事件信貸資本回收等方面造成的影響和損失進行量化評估的工作,也就是對國別風險可能性的評估,但關鍵在于國別風險事件分析與跨國信貸違約可能性的計算。
1.定性評估分析和定量評估分析
商業銀行最常用的跨國信貸國別風險評估方法大致可分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所謂國別風險的定性分析,是商業銀行按照銀監會指引中指出的國別風險評估因素,對借款國政治外交環境、經濟金融環境、制度運營環境、社會安全環境全面分析的基礎,選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指標進行綜合評定以判斷跨國信貸中所包含國別風險的大小。所謂國別風險的定量分析,是指利用數學模型較為精致地分析各種環境變量導致國別風險的發生的可能性。建立信貸國別風險評估信息系統,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指標篩選、多重差異分析、邏輯分析以及政治不穩定分析,最后進行系統實施[4]。
同時還有兩點需注意:一是商業銀行若已在國際金融中心開展信貸業務,還應當充分考慮國際金融中心的固有風險因素。二是隨著國際大的宏觀背景的變化以及借款人所在國家和地區不穩定因素或可能發生危機的情況下,當及時更新對該國家或地區的風險評估。
2.外部評級與內部評級
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制定業務發展戰略、審批授信、評估借款人還款能力、進行國別風險在充分考慮國別風險評估結果的基礎上,銀行業金融機構可以合理利用內外部資源對于影響國別風險的因素進行分類分級,有針對性的對各國舉債違約程度進行評估,從而確定將要面臨的國別風險等級。一種方法就是外部評級法,商業銀行直接采用外部評級公司的評級結果對國別風險進行管理。目前,全球有一些著名的評級機構定期運用不同的方法將特定國家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整合為一個單獨的指標,對外公布風險評級結果,反映國別風險的高低。另一種方法就是內部評級法,對于跨國界貸款或從事國際貸款的商業銀行,其受險的資產主要具有非系統的國別風險特性,受某一特定貸款國本身變量因素的影響。系統性的國別風險便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或變量因素而引起的資產損失。商業銀行可以結合計量經濟學技術,設計多種樣式的國別風險計量分析模型,通過統計分析提煉出最具敏感度的風險評價指標,形成對國別風險的有效分級。
(三)商業銀行加強國別風險監測
商業銀行信貸國別風險監測,就是在保證跨國業務系統之間的流程順暢的基礎上,通過已掌握的內外部數據倉庫、數據挖掘、聯機分析處理等技術進行國別風險分析和度量,全面監測和縱深挖掘潛在信貸國別風險,實現信貸國別風險的全面包抄和深入管理。
一是信貸環境監測。國別風險多是因為一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社會環境等因素的變化影響借款人的償還能力而造成的,所以要在國別風險評估的基礎上要對國別環境監測。二是償債能力監測。借款人的現金流是還款的基礎,現金缺口決定其到期償債能力,所以要對償債能力時時監測。三是授信監測。主要是對銀行授信額度、不同時間的授信以及不同時段的國別風險值進行比較分析與監測。四是風險限額監測。按國別監測已制定的國別風險限額是否綜合考慮跨境業務發展戰略、國別風險評級和自身風險偏好等因素。尤其是當重大國別風險暴露時商業銀行是否按照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引在總限額下按業務類型、交易對手類型、國別風險類型和期限等設定分類限額。
但要注意要充分利用國別風險狀況報告,走訪國別事件發生國家或地區,善于從其他外部機構獲取有關信息,運用與國別風險暴露規模和復雜程度相適應的國別風險壓力測試方法和程序,建立與國別風險暴露規模相適應的監測機制。當特定國家或地區國別風險事件發生顯著變化時,提高監測的頻率,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監測工作。
(四)商業銀行加強國別風險化解策略
現實的商業銀行國際信貸中,較高的國別風險意味著收益更大的不確定性與損失,必要求高的預期收益進行補償,高收益對應著高國別風險。雖然國別風險是絕對存在的,而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各種技術、經濟手段將國家風險減小、轉移和分散國別風險以求最小成本水平承受風險。對于不同標準的國別風險商業銀行可以分級管理,根據國別風險程度采用五種基本技術手段。
1.國別風險抑制—低國別風險
對于目前及可預計一段時間內,不存在導致商業銀行跨國信貸遭受損失的國別風險事件,或部分事件發生也不會影響該國或地區的償債能力的低國別風險,商業銀行此時管理的重點是采取多種措施對已執行或計劃中的跨國信貸業務進行重新調制減少國別風險實現的可能性及發生償債困難時經濟損失程度[5]。
2.國別風險規避—較低國別風險
商業銀行可以運用國別風險規避的戰術應對那些較低的國別風險。事先對影響一國貸款人償債能力或導致投資遭受損失的不利因素發生的可能程度作出預測,判斷導致較低國別風險實現的條件和因素,以便在信貸行為中盡可能地避免或直接改變已作出的信貸行動規劃,但要商業銀行做出決策時要注意權衡解除國別風險的成本與收益。
3.國別風險轉嫁—中等國別風險
若商業銀行跨國信貸業務監控到某一國家還款能力出現明顯問題,而且對該國家的貸款本息可能會造成一定損失,對于這一類中等國別風險商業銀行一般可以要求借款人尋求第三者對貸款提供保證減少國際信貸風險損失。最典型的就是信用保險,一旦國別風險事件發生,保險人給予補償或在國際再保險市場上分保,也可以共同協商通過轉貸票據貼現、債權出售、債轉股的方式轉嫁風險將損失降到最低,但是較大的國別風險就要尋找優質的第三國金融機構提供擔保。
4.國別風險承擔—較高國別風險
較高國別風險的主要特點就是已經實施債務重組或者已經執行擔保,但因為周期性的外匯危機和政治問題,此時的國別風險尤為嚴重,該國家或地區借款人仍然無法按時足額償還貸款本息,當前已經造成較大損失或即將造成確定性損失。針對這一層次國別風險的特點,商業銀行的選擇即是適當提高壞帳準備金的比例,在不影響相關利益者根本或大局利益前提下對已經無法避免和轉移的國別風險承擔下來。5.國別風險集合—高國別風險
對于一國家或地區高頻率出現經濟、政治、社會動蕩等國別風險事件,商業銀行通過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和能力所及范圍內的一切措施仍可能無法收回貸款本息的高國別風險,商業銀行可以在國際上聯合多國、多組織力量聯合行動以分散國家風險損失并降低防范風險發生的經濟成本。一方面組織銀團貸款共同承擔風險;另一方面也可通過與世界銀行或其他國際金融機構合作融資,從而減少個別銀行單獨放款的可能風險,達到化解風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福勝.國家風險[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9):15-18.
[2]卓志.國家風險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12):196-197.
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除了自身經營管理原因外,從外部環境來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處的金融生態優劣。金融生態是借用生態學上的提法對金融環境的描述,通常指金融運行的一系列環境要素,主要包括宏觀經濟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等方面。
(一)政府行政干預銀行貸款,擴大了銀行貸款風險
按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銀行應該是資金配置的主體,政府職能應只限于宏觀調控。然而實際情況是,政府作為資金配置的主體和中心地位并未淡化,往往造成部份項目投資效益不高,形成貸款沉淀。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的短期行為,也激化了銀行的信貸風險。
(二)微觀經濟不景氣,企業經濟效益下降,直接影響到銀行貸款資產的安全
據統計,去年某省國有、鄉鎮集體企業中困難企業面達到55%,國有企業虧損面達到50.8%,其結果必然會相應地影響到銀行的貸款資產質量。近年來企業經濟效益的下降也是銀行不良貸款不斷增加的一個直接原因。
(三)金融體系的滯后性制約了銀行的信貸風險防控,擴張了銀行的信貸風險
首先,市場融資機制發展緩慢。其次,金融市場不發達,金融工具缺乏。我國現階段實行比較嚴格的金融管制,束縛了銀行業務分散化的能力,金融創新動力不足。第三,金融監管有待加強,銀行同業間無序競爭,造成企業多頭開戶、多頭貸款,銀行無法真正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信貸風險不斷提高。
(四)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滯后,是銀行貸款風險擴大的又一重要因素
尤其是企業的保障制度方面存在,企業破產失業救濟制度沒有完善起來,因而銀行貸款風險無法直接分散和轉移。企業與社會的問題沒有解決,直接導致企業把生產所需資金缺口留給銀行貸款解決,形成貸款風險壓力;企業保險制度不健全,使銀行無法保全貸款資產的安全性,增加了損失的概率。
(五)法律制度約束不力,同樣是銀行貸款風險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某種程度上說,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由于我國市場經濟和法制建設的時間尚短,不論是公民或企業的法律意識,還是國家的立法、執法,都還不盡如人意,銀行常常在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時受到挫折。此外,我國加入WTO后,相關的法律法規修改力度正在加大。
(六)社會信用監督機制不健全,企業逃廢債現象嚴重,加大了銀行的信貸風險
由于我國目前還缺乏一套完善的社會信用監督機制,逃債者得不到法律和社會的制裁,廉價的逃債成本成為企業逃債的直接原因。造假、欺詐、逃債、賴債等現象層出不窮,使得我國金融市場的誠信資源遭到了非道德主義的侵襲,社會信用出現了嚴重的滑坡和流失,信用已成為最稀缺的資源。
二、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金融生態環境治理對策
為有效防止和化解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避免由此帶來的金融震蕩和經濟風險,除了提高國有商業銀行自身經營管理能力外,必須加強舉措對銀行所處的包括宏觀經濟環境、信用環境、法制環境、金融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等方面在內的金融生態環境進行大力整治。
(一)信用環境治理
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信用環境日趨惡化,銀行債權得不到有效保護,加大了銀行風險。在發達市場經濟中,企業間的與其應收賬款發生額約占貿易總額的0.25%~0.5%,而我國這一比率高達5%以上,且呈逐年增長勢頭。涉及信用的經濟糾紛、債權債務案件以及各種詐騙案件大量增加。
1.加強社會信用環境的綜合治理,盡快建立社會和個人信用體系。政府部門要把經濟工作重點轉到建設投資環境、維護市場秩序、規范市場經濟主體的行為上來,支持和配合銀行防范和制止企業逃廢債,確保金融資產的安全運行。加大相關政府部門的執法力度,工商、稅務機構不得為列入“黑名單”的逃債、賴債者辦理工商、稅務登記,樹立“有信則立,無信則亡”的市場經營理念。依法規范政府、企業、銀行和個人的信用行為,為建立一個誠實、守法、可信的社會和個人的信用環境而努力。
2.建立和完善適合中國國情的信用評估體系。近幾年國內商業銀行借鑒外資銀行做法,建立了風險評級制度,但信用評級一般只在新客戶申請授信業務時和每年年初進行,不能及時反映風險。評級系統的可操作性、全面性還存在較大差距,以至于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信貸資產在實施剝離和不斷的清收處置后,新生的不良資產尚未得到根治。因此信用評估系統應該是建立在工商、稅務、金融等多部門提供的有關公司信用數據基礎之上,綜合考慮公司的以前貸款記錄、經濟實力和還款意愿評估信用等級。因而建立跨行業、跨部門的全國性信用系統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在全社會要樹立起一個良好的信用文化。政府要發揮帶頭作用,率先規范,轉變職能,依法行政,帶頭守信;加大全民信用教育力度,提升企業和個人的商業道德素質,樹立講誠信的公德意識;推行信用公示制度,以惡意逃廢債的行為公開曝光和實行銀行同業聯手制裁;建立種類經濟失信和惡意逃廢債事件的舉報制度,加大對缺失社會信用行為的查處力度,讓失信者付出慘重代價。
(二)金融體系中的企業貸款融資依賴治理
建立社會化市場融資制度,解決從“單一”到多元的融資渠道。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深化,傳統的國家壟斷過度的金融制度將被放棄,新建立的將是一種政府調控的市場化融資制度。
1.優化國有企業資本結構,強化激勵約束機制
目前,我國相當部分國企資本結構不合理,國有股占的比重很高,沒有建立起企業治理結構,過于依賴銀行貸款維持正常生產經營,造成較大的銀行風險。這種由于體制原因造成的國有企業資本結構問題,應以存量調整為主,采用特殊方式解決,這種方式是階段性的、過渡性的,在存量調整基礎上,輔以增量控制,最終實現國有資本結構的優化。這樣,改造后的國有企業建立了有效激勵約束機制,確保了銀行的信貸關系是建立在市場原則基礎之上,從而消除了由于國有企業負債軟約束問題造成的銀行信貸風險。
2.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完善金融市場體系
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有利于企業改善融資結構,減輕銀行貸款壓力,并可以從根本上降低銀行風險,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時能夠促進優勢企業對劣勢企業的兼并,化解已形成的信貸風險。
目前應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根據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核準一切符合條件的公司上市,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企業的債券市場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債券融資是企業融資首先要考慮的,因為債權融資能起到抵稅作用,降低融資成本。近幾年,市場雖有發展,企業債券總規模每年增長,但企業債券占融資比重仍然很低。這影響了企業融資效率,也不利于企業改善資本結構。因此,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特別是發展債券市場,是優化企業資本結構,消除企業對貸款融資依賴的重要條件。
3.推進企業融資結構的改革,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企業是市場經濟中重要的經濟主體,全社會資金融通以企業為核心進行。另外,企業也是金融市場上的最重要參與者,企業融資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的金融結構,進而影響著金融風險。
近年來我國企業通過股票債券市場使外部融資發展速度加快,但歷史形成的以銀行為主的企業外部融資格局沒有發生大的改變。為此,可采取以下對策:第一,改變目前上市公司股票定價制度,使金融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第二,強化股票債券市場的法律制度建設;第三,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大力推進銀行住房貸款證券化,防范銀行信貸風險;第四,加大企業債券市場的創新力度,實現發行企業債券品種多樣化,活躍企業債券的流通市場。
(三)銀行業監管和行業協會自律治理
隨著銀行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和信用風險管理的不斷強化,我國銀行業的監管模式和監管機構職能也需要發生轉變。必須進一步明確和細化銀監會和人民銀行的監管職能,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全社會共同創建金融安全區。
1.發揮人民銀行的監管職責,加強對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管理的監督工作。利用信息電子化管理手段,通過非現場監管手段,加大對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監管力度,從宏觀上控制不良資產的惡性膨脹。
2.加強金融債權的管理,加大依法制裁力度。由人民銀行牽頭,將逃廢債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列入“黑名單”,并采取相應的信貸制裁措施。對嚴重的逃廢債企業、行業和地區宣布為不守信用或無信譽企業、行業或地區,對這些地區的企業聯合執行不開立新賬戶、不發放新貸款、不辦理結算的“三不”金融制裁措施。
3.加強同業協作,建立不良貸款公示制度。同業之間應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做到客戶信用等級等資源共享。各大商業銀行應團結協作,通過銀行行業協會等組織,定期對無正當理由不償還各家銀行債務的企業及法人代表名單、金額等信息予以通報公示,使各家銀行及時了解到逃債者有關信息,使逃債企業無法再次獲得銀行的信用支持,避免銀行間因信息錯位而再次與逃債企業發生信用關系。
4.加強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服務和信息溝通。要充分利用人民銀行建設中的資信系統,尤其是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盡可能消減銀行信貸市場中的非對稱信息,做到貸款風險的事前防范,改進信貸市場效率。
(四)法律環境治理
1.盡快充實修訂有關法律法規,提高法律對銀行信貸資產的保護
我國目前立法上雖有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擔保法》《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基礎法律,但《破產法》《反壟斷法》等修訂、細則落實工作需要盡快出臺。而且由于我國現有的法律對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有嚴格限制,如不能進入證券市場、不能進入產權交易市場、不能收購企業股份等,直接影響了不良債權的流動和變現。因此,如何完善現有法律法規,為銀行處置不良資產創造良好的外部法制環境將是一項長期而又重要的任務。
2.要加大信用立法和執法力度
(一)貸款制度執行不嚴,信貸政策向所謂的“大戶”傾斜
當前,由于金融機構之間的無序競爭,造成商業銀行對所謂的大戶貸款審查不嚴,未能嚴格執行貸款制度,這種制度的傾斜加大了貸款風險。例如,一些商業銀行對這些客戶不敢去嚴格管理,嚴格審查其財務狀況,結果一些大企業集團由于經營不善倒閉,導致大量貸款變成呆賬,如“藍田股份”案例,曾有十余家金融機構爭相為其貸款。事實上,集團客戶或關聯企業的風險事件時有發生,其所造成的較大連鎖反應和連帶風險已給商業資產質量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
(二)內部控制體制不健全,風險管理組織結構不完善
據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在1998年提出的《銀行機構內控指引》,完善的現代銀行內部控制體系應該以運作合法、有效和信息暢通為目標,涵蓋銀行的管理和控制文化、風險的有效識別和評估、控制活動和責任分離、信息和交流以及監控和缺陷修正等五個方面的內容。到目前為止,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內部控制體制不健全、風險管理組織結構不完善,還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管理體系和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也沒有專職的風險經理。無論是內部稽核部門還是信貸管理部門或資金管理部門,都沒有能力承擔起獨立的、權威性的、能夠有效管理銀行各個方面風險的風險管理職責。
(三)缺乏貸款風險評估機制,對風險缺乏全程監控
實施信貸風險的防范管理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基礎工作、管理水平、員工素質等諸多方面,其內涵應該包括經營理念風險意識、識別防范風險能力、風險評估技術、風險管理機制、規避化解風險措施等手段。這樣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貸款風險評估機制,對風險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管理,做到事前要評估、事中要監控、事后要總結。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高級風險管理人才還相當匱乏,風險評估機制也不夠完善,尤其是對中長期基礎設施貸款風險缺乏評估機制。例如商業銀行偏好對中長期基礎設施貸款,以為其貸款風險小,其實不然,如四川綿陽機場,地方和國債投資4億多元,銀行貸款達3億多元,機場不僅經營虧損,還有2億多元機場設備閑置在那里,機場將無財力歸還銀行貸款的本金及利息。
(四)重貸款營銷輕貸款管理,缺乏對客戶的全程管理
重貸款營銷輕貸款管理一直都是我國商業銀行的積弊,款項貸出去了,任務就完成了。因而一些商業銀行對前臺客戶營銷配備人員較多,對貸后管理人員配備較少,貸后管理工作薄弱,貸后管理責任制不落實,風險預警機制尚未建立起來,貸后風險追究不落實,因而造成新的不良貸款繼續產生。事實上,不良貸款的形成大多與貸后嚴格管理有關,這一點與企業的應收賬款非常相似。不加強管理,款項拖的時間越長,不確定的因素就會增加,款項收回的可能性將會降低,因而,需要在貸后落實管理責任制,對客戶進行全方位的全程管理。
(五)缺乏風險管理文化,風險管理人才嚴重匱乏
在管理學中人的作用占據首位,而人的管理理念又尤為重要。由于風險管理的綜合性和專業性,要求從事風險管理的人員必須具備很高的素質,而且經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目前,我國銀行業屬于高收入行業,內部就業現象較為普遍,外來優秀人才進入不多,造成辦事效率低下。而風險管理的高素質人才的匱乏,又使得銀行缺乏風險管理理念。
二、眾所周知,巨額的不良貸款一直是我國銀行業發展中的一大隱患,它不但直接造成銀行業效益低下和經營困難,同時嚴重阻礙了國有商業銀行進一步前進的步伐。因此,加強信用風險管理,促進資產質量的持續改善,增強同外資銀行的競爭,防范金融風險、保持金融業穩定、確保金融和經濟安全運行也就成了當前政府及國有商業銀行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商業銀行自身的努力下,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截至2006年12月底,全國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990.17億元,不良率2.96%。但是,由于經營管理機制尚不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尚未完善,特別是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目前面臨著不良貸款反彈的較大壓力。所以,我們應加大力度研究國有商業銀行如何強化信貸管理,如何防范不良貸款風險的增加,以及如何提高貸款發放和管理的質量。
三、防范信貸風險的相關治理措施
(一)建立先進的風險管理文化,樹立風險管理理念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先進的風險管理文化還未形成,而建立先進的風險管理文化、樹立風險管理理念,又是建立風險管理體制的基礎。這樣就要求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優化風險管理理念、風險管理體系,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提升風險控制技術水平。要確定風險管理戰略,提高持久的風險掌控能力,建立覆蓋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風險評估、監測及撥備計提制度和體系,培育科學、審慎、全面的風險管理文化。在商業銀行內部,要逐漸樹立“大風險管理”的觀念,即風險管理是每一個銀行員工的職責,而不單單是風險管理部門的任務。
(二)構建先進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對風險實行全程監控
風險管理體系是否健全有效是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一般來說,風險管理體系應該包括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政策體系、決策體系和評價體系等內容。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應該是全面風險管理,這既是巴塞爾協議的要求,也是商業銀行應對未來挑戰的要求。要建立完整的風險管理組織框架,避免風險管理分散的情況,使得決策信息的向下傳遞和反饋信息的向上傳遞都是通暢的。同時,還要研究、引進風險量化的管理模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運用現代金融工程的技術,貫徹全面風險管理思想,依托先進的風險計量和管理技術,采用一切風險管理手段,構筑商業銀行內部風險控制體系。
(三)實施客戶授信管理,不斷優化貸款結構
實施客戶授信管理,就是收集市場動態和客戶經營情況,采用多種分析方法,充分評定客戶的償債能力和意愿,審慎地確定授信額度,以減少信用風險的一種方法。它包括客戶信用等級的測定和客戶授信額度的確定。事實上,貸款前對客戶信用等級的測定和客戶授信額度的確定是前移風險關口,再加上貸款后的跟蹤管理,這樣既保證了銀行風險管理的統一性和獨立性,又從業務風險產生源頭就進行了有效地控制,實現風險管理理念在業務部門的前移并保證風險管理意識到位。
(四)強化風險管理人員的素質,建立一支優秀的管理隊伍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和最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在信貸業務和管理中,人才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我國商業銀行同國外相比,人才相對不足,尤其是風險管理的高級人才相當匱乏,這制約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強化與發展,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風險管理制度的執行及執行效果。解決這一問題,要構筑以人為本的理念,健全貸款責任制度。一方面應加緊人才的引進,充實風險管理的各個階層,不能因為種種原因降低信貸崗位專業人員的素質;另一方面,要提高現有職工素質,強化風險管理意識,通過以老帶新、獎懲制度等方式明確信貸工作崗位責任制。這樣,就能建立一支優秀的隊伍,再配以科學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不良貸款的產生將會更難,而其清收將會更易。
(五)強化依法管理貸款,降低貸款風險
第一,要充實完善各項信貸管理制度。第二,要建立可靠的貸款風險信息系統,對貸款風險進行有效的實時監控。第三,要進一步完善貸款擔保制度,國際上商業銀行管理信貸均采取合法的貸款擔保制度,它是實現信貸資產安全的重要保證。第四,還可以把貸款與保險結合起來,依靠保險適當化解銀行的經營風險,實現信貸風險的合理有效轉換,當然它也有助于保險業的發展。第五,要完善民事案件風險處置機制,加快“內部律師”的培養,逐步將法律規避風險方法用于金融資產管理,避免惡意逃廢債現象的發生。
(六)進一步完善考核體系,認真執行獎懲制度
在傳統的信貸風險考核激勵機制下,發放貸款給予一定獎勵,清收不良貸款也給予重獎,造成中間真空的現象,即質量好的貸款先獎后不獎,質量差的貸款先獎后也獎(若能收回),中間的管理顯然是真空地帶,這樣問題會很多。比如貸款發放數量越大、質量越差(若最終能收回),則獎勵越多;質量越好的貸款獎勵越少。還有本來質量好的貸款先申報為質量不好,然后向上級報告自己花費了很大的精力終于收回貸款等異常現象的發生。而完善的考核體系與優秀的獎懲制度能實現有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對貸款的獎勵應放在貸款的全程監控上,嚴格執行貸款責任追究制度,確保貸款質量的提高。
(七)進一步加大呆賬核銷的工作力度,全程管理信貸資金
1.增強商業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分散貸款的非系統風險。通過資產證券化,銀行將缺乏流動性的資產轉化為可以交易流通的證券,這就使得商業銀行在不改變負債的情況下,提高了資產的流動性,從而有效改善了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協調了傳統銀行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之間的矛盾。通過資產證券化,銀行則可以有效地分散資產組合,降低貸款的非系統性風險,同時也可以繼續維持其原有的穩定的客戶群。
2.有利于商業銀行資本管理,改善資本充足率。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低于8%的標準,通過對貸款進行證券化可以降低資產風險度,改善資本充足率。開展低風險或無風險的中間業務,以最小的成本增強流動性和提高資本充足率,在有限的資本條件下實現收益與風險的匹配。
3.有利于增強盈利能力,改善商業銀行收入結構。信貸資產證券化可將期限長、利潤薄的貸款提前兌現,從而加快信貸資產周轉速度,提高資產的收益率。另外,貸款銀行在出售基礎資產的同時還可以獲得手續費、管理費等收入,也可以為其他銀行資產證券化提供擔保賺取收益,提高中間業務收入。
4.有利于化解不良資產,降低不良貸款率。雖然近幾年通過努力,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國際水平,且不良貸款絕對額巨大,對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造成隱患。通過資產證券化將不良資產成批量、快速轉換為可轉讓的資本市場產品,重新盤活部分資產的流動性,將銀行資產潛在的風險轉移、分散是化解不良資產的有效途徑。
二、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現狀及信貸資產證券化面臨的障礙
(一)信貸資產結構不合理,流動性差
我國商業銀行的負債以短期存款為主,而本應由資本市場承擔的公路、電廠等大量基礎設施項目卻主要依靠銀行貸款,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比重逐年上升。銀行資產(主要是信貸資產)長期化與負債短期化、貸款流動性降低與存款流動性增強兩對矛盾并存,使銀行“短借長用”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導致流動性風險不斷加大。
(二)風險過度集中,不良資產比重高,運作效率低
由于創新工具的缺乏,商業銀行只能被動持有中、長期信貸資產,現實或潛在風險不能及時、有效地分散、對沖和轉移,風險更多的分置于銀行體系中。眾所周知,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較高,且不良貸款絕對額巨大。商業銀行在處理不良資產時,只能在未來不定期的收回資金,具有很大的不可預測性和不穩定性,且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和精力。
(三)商業銀行資本金不足,盈利能力下降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資產的快速擴張,商業銀行普遍面臨資本金不足的難題。商業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仍依靠傳統的利差收入,中間業務收入比例很小,以及沉淀的巨額不良資產,導致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下降。
另外,我國對于信貸資產證券化,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際經驗,無論是金融環境還是法律、會計、稅收環境都還十分欠缺,存在許多障礙,制約著資產證券化的發展。突出表現為:資本市場規模小、結構不盡合理、產品單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信用評級制度不完善、缺乏規范的金融中介機構、資本市場發育程度低、資產支持證券的需求不足等等。
三、實施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建議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行資產證券化需要提供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保障。我國政府應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在市場準入和退出,各類參與主體行為規范、風險控制、監管主體、會計準則、稅收制度等方面制訂完善的法律法規,并根據實際發展情況進行修改、補充與完善,為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完善資本市場建設,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信貸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融資方式,它需要養老基金、商業銀行、共同基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提供穩定的資金。由于資產支撐證券的復雜性,個人投資者不能自覺地防范風險,也不能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難以及時科學的調整投資策略。因此,在推行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時,要完善資本市場建設,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為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實施提供大量、持續、穩定的長期資金。
(三)規范信用評級制度,培育具有影響力的信用評級機構。資產支撐證券的順利發行,關鍵在于能否被投資者所認可,而信用評級機構所出具的資信評級結果往往能左右投資者的選擇。因此,必須建立一個獨立、客觀、公正、透明的信用評級體系,培育一批國內具有權威性的、在國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信用評級機構。另外,要加強國內評級機構與國際著名評級機構的合作,引進先進的信用評級技術和經驗,從而提高我國信用評級機構的素質和業務水平。
(四)根據我國銀行實際,選擇適宜證券化的資產。國際資本市場的實踐表明,并非所有的資產都適宜于證券化。信貸資產證券化必須具備以下條件:能在未來產生可預測的穩定的現金流;本息的償還分攤于整個資產的存續期間,而且平均償還期至少為一年;債務人應具有較好的資信,以保證資產支撐證券的未來現金流收益的穩定性;證券化的資產應具有一定的同質性,可使證券化所需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證券化資產的信息應具有一定的透明度。
(五)培養相關高素質人才。信貸資產證券化過程需要進行大量的資產評估、信用評級、發行、出售和管理工作,其中還涉及大量的法律、稅收、會計等問題。因此,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推進需要大量既懂得法律、信用評級、會計、稅收方面的知識,又掌握資產證券化專業知識,既有先進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又充分了解我國的金融市場情況、會計準則和財稅制度的復合型人才。政府和各商業銀行應加大對現有相關從業人員及未來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李曜.資產證券化——基本理論和案例分析[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