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4:58: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家庭教育服務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隔代教育在當代家庭教育中發揮著重大作用
1、祖輩具有教育、撫養孩子的實踐經驗
作為已經養育過子女的祖輩,在教育、撫養孩子的實踐經驗方面較之年輕的父母更為成熟。他們對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以及處理辦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輩社會實踐比父母豐富,積累了豐富的閱歷,重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要面臨的問題(特別是孩子的營養和身體狀況)并提前加以預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體的素質較好,他們在對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顯要優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輩具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養育孩子
相對年輕的父母而言,祖輩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壓力,時間和精力比較充足,而且心態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同時,祖輩的帶養可以減輕父母在事業和生活上的負擔,有利于家庭的穩定和發展,使孩子的成長有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在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上有了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縱然隔代教育具有優勢性,但由于祖輩在教育觀念上比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較片面、單一,以經驗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當的隔代教育將對孩子的成長帶來難以彌補的缺陷。我們要正確認識其弊端,并將之盡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個性發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輩極度小心的保護,與父母相處時間不多,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心胸不開闊,不利于孩子獨立人格的養成。祖輩的過分溺愛和遷就,對孫輩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余逸群在對首都1000戶獨生子女家庭的調查結果顯示,老人過分溺愛孫子的占86%。這容易導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識,增強他們的依賴感,變得任性而嬌氣。由于祖輩本身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響,不懂得因特網等現代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優良品德的培養
同樣由于祖輩對孫輩的無限度溺愛,事事包辦,百依百順,導致孫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利于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意識,從小養成怕臟、怕累、怕吃苦的壞習慣,更不利于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及探究問題的能力。祖輩對他們的百依百順,縱容護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養他們中華民族傳統的謙虛、禮讓等優良品質。同時,祖輩想盡一切辦法來滿足孫輩的物質需要,寧可自己節省也不虧了孩子,導致孩子從小不知道勤儉節約,浪費成習。
三、改進方式,積極發揮隔代教育對現代家底教育的服務功能
雖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處,但是我們并不能由此認為隔代教育一無是處,歷史上許多大家都是由祖輩養育成才的,如英國的哲學家羅素是由其奶奶帶大的,俄國文學家高爾基是由其外祖母實施的早期啟蒙教育。可見,要想發揮隔代教育的積極作用,關鍵就在于改進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對隔代教育進行正確指導
家庭是兒童的第一級學校,家庭教育是兒童整個教育的基礎,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備的特點,決定了其始終是學校教育的有利補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進行的,應該接受學校的指導和幫助,對于隔代教育問題更是如此。學校是傳授系統知識的場所,是接受最先進教育理念的機構,可以對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確的指導,讓祖輩從理論層面上對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認識,在教育孫輩的過程中能夠用正確的理念和方式方法進行指導。
學校對隔代教育的指導在時間和方式上可以靈活多樣。一是可以通過開展講座的形式,對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的培訓;二是可以通過開展座談會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并加以解決;三是建立學生的有關隔代教育方面的檔案,隨時了解學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狀況,并及時解決問題;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現問題時,可以點對點地開展個別性的溝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學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難,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的提出參考性方案。
2、祖輩主動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能,以適應現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祖輩應該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孫輩已經不合時宜了。因此祖輩要想使隔代教育發揮積極作用,就應該努力更新觀念,主動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能,從以往的經驗育人向科學育人轉變。
首先是努力學習有關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識,特別是要學習隔代教育的正確方法和方式。這就需要加強與學校老師的交流。參加學校舉辦的有關隔代教育的培訓,主動向老師咨詢有關問題。其次應該努力了解現今兒童的普遍心理特點以及自家孩子的個性特征、興趣愛好。第三是跟上時代的步伐,學習能與孩子進行暢通交流的新知識與新信息。能聽懂孩子們流行的話語,知道孩子們喜愛的文藝、體育、政治明星,與孩子有共同的話題進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來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發揮好的效果。電視、書籍報刊、因特網等媒介在祖輩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祖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加強新技能的學習。比如獲取新知識、查閱新信息的能力,熟練掌握計算機使用技術等等。
3、祖輩要主動參與學校、家庭及社會等各方面協調、配合與溝通
通過對家長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期望接受率與現實接受率的比較,了解家長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期盼和需要,認識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現狀與家長實際需要之間的差距,為構建覆蓋城鄉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提供依據。
2.分析的方法
分別計算家長現實接受與期望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18個項目不同選項的比率;比較各項目各選項期望接受率與現實接受率并計算期望率高出現實率的期望提升率;以期望提升率超過10個百分點為標準,篩選出期望明顯高出現實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項目11項。
3.我們的認識
仔細閱讀并體會表內數據反映的、家長期望率提升10個百分點以上的11個項目的含義,可以將家長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期待概括為:(1)在指導觀念上,指導者要尊重家長的“參與意識”,發揮家長的“主體作用”;(2)在指導能力上,要求指導者提高指導服務的“專業性”素養,進行“高水平”的指導服務;(3)在指導方法上,期盼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個性化”,滿足不同家長的需要;(4)在指導服務手段上,要多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家長與指導者、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互動;(5)在指導內容上,要深入家長和兒童的情感領域、正確處理情感與理智關系和重視榜樣、氛圍等隱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父母中“80后”比率的比較
1.分析的目的
通過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父母中出生年代為“80后”比率的比較,認識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對象群體的出生年代變化趨勢。
2.分析的方法
分別統計兒童父母中幼兒父母、小學父母和中學生父母三類父母中“80后”出生的比率,并將統計結果編制成表2。
3.分析的結果
表內數據表明: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父母“80后”出生的比率有明顯的不同,幼兒父母“80”后的比率已經達到59.9%,小學生父母為17.1%,中學生父母還只有1.6%。
4.我們的認識
“80后”父母已經成為幼兒父母的主體,隨著時代的推移并將逐漸替代“80前”父母而成為小學生父母和中學生父母的主體。
三、“80后”與“80前”家長對指導服務期望的比較
1.分析的目的
通過對“80后”與“80前”兩類對象上述11個項目選項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期望提升率的比較,揭示家長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期望接受率的提升與對象群體出生年代變化之間的關系。
2.分析的方法
出生年代為“80后”的家長均為孩子的父母;而且,前期研究已經發現:3~18歲兒童父母中,“80后”父母主要集中在幼兒父母和小學生父母兩個年齡段兒童的父母中。分別統計以上11個指導服務項目選項的3~12歲兒童父母中“80前”和“80后”的期望接受率的提升百分點,并將結果編制為表
3.分析的結果
項目期望值提升10個百分點的11項指導服務項目中“,80后家長”提升百分點數明顯超過“80前家長”的有10項。就“指導服務形式的集體指導”中“組織家長的討論辨析活動”而言,雖然“80后”父母的期望“提升百分點”低于“80前”父母,但這一差別不足1個百分點。
4.我們的認識
前述家長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期望變化,主要與“80后”父母大量進入家長群體有關。
四“、80后”與“80前”家長自身特點的比較
1.分析的目的
通過相關分析揭示“80后”父母的自身特點,為認識大量“80后”父母進入家長群體后,家長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期望變化的原因提供依據。
2.分析的方法
繼續以3~12歲幼兒園和小學生的父母為對象,統計反映孩子特征、家長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基本情況各項目(所謂前置變量)與“父母出生年代是否‘80后’”之間的相關系數,并進行顯著性檢驗。
3.分析的結果
(1)在本調查范圍內,發現與“是否‘80后’父母”之間的聯系存在顯著性意義的前置變量有9項;(2)其中呈現正相關的前置變量有6項,它們分別是“父母是獨生子女“”孩子是獨生子女”“家庭結構是主干家庭”“業余時間忙于親子游戲”“家庭收支平衡”和“父母學歷層次”;(3)呈現負相關的有3項,它們分別是“家庭結構是核心家庭“”業余時間忙于輔導孩子功課”和“家庭收支比較困難”。
4.我們的認識
80后父母具有下列特點:(1)父母中自身是獨生子女的增多;(2)孩子是獨生子女的增多;(3)業余忙于與孩子游戲玩耍的增多,而輔導功課的減少;(4)核心家庭減少而主干家庭增多;(5)家庭收支層次改善;(6)學歷層次提高。
2011年,全國第一家事業單位性質的家庭教育工作機構——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成立。周立堅成為該中心的第一批義工。
如今,全國很多省市都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一些省市黨委、政府從各方面支持當地婦聯牽頭推進家庭教育工作,把家庭教育納入公共服務體系,破解了家庭教育“誰來做,怎么做,做什么”的難題,初步形成制度化、專業化、特色化、社會化的家庭教育模式。
有調查表明,青少年犯罪形勢嚴峻,并出現重大“骨干”青少年化,青少年涉網、涉毒犯罪日漸突出,極端惡性案件頻發。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有直接關系。
“婦聯作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家庭文明的倡導者,兒童權益的維護者,有義務推動家庭教育納入社會事業發展大局,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從政策、資源、人力、經費等方面為家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全國婦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宋秀巖說。
近年來,一些省市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工作,并支持當地婦聯牽頭做好這項工作。
廣東省中山市制定了家庭教育工作聯系制度,把家庭教育納入公務員的必修課。2010年起,先后設立“萬名家長學電腦”、“農村家長網絡護衛行動”專項經費,市、鎮每年投入200萬元幫扶農村、外來務工家長提高電腦知識與技能,凈化網絡,護衛孩子。
內蒙古在全區80%的城市社區和60%的行政嘎查、村建立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點。目前,全區家長學校和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發展到8400多所。
寧夏婦聯開辟了一條黨政領導、婦聯牽頭、部門支持、社會參與的開放式發展路徑,從而科學有效地服務廣大家長。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142(2013)05-0152-05
一、引言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城市化的推進,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和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了流動人口的大量增加,大量流動、留守兒童隨即產生。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跨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3萬人,十年間流動人口數量增加逾80%。據此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的37.7%,占全國兒童21,88%。五年間全體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為242萬。同時,0-17歲城市流動兒童規模為3581萬,在2005年基礎上增加了41.37%,且有增長的趨勢。
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同屬于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隨父母遷移或與父母長期分離的狀態可能會對兒童的發展帶來諸多影響,他們的家庭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有研究認為:家庭經濟條件根本制約著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流動兒童父母自身素質影響家庭教育的質量。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更加不容樂觀。這些留守兒童或僅由在家的單親看護,或由祖父母、親戚等父母之外的人代為照料,他們無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撫養、教育和關愛,兒童權益受到嚴重的侵害。因此,針對流動、留守兒童的父母或其監護人開展家庭教育指導,使其有效履行家庭教育職責是勢在必行的。
本研究通過文獻研究和調查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中國內地31個省的流動、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狀況,特別是“十一五”期間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狀況進行總體描述,并對當前中國流動、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存在的部分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二、中國流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政策環境、現狀與問題
近十年間,各部委相繼出臺了“全國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規劃”、《關于貫徹落實中央指示精神積極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通知》、《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等文件。從參與全國家庭教育工作的部委來看,部門數量顯著增多,有利于從多個角度開展工作;與此同時,中國家庭教育工作已將流動、留守兒童作為獨特的群體開展工作,工作的目標和任務逐漸明晰;特別是從新的“五年規劃”來看,“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的提法更加強調了政府的職能和接受指導服務的社會福利性質。
(一)全國各地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現狀與成績
近五年來大多數地區采取了措施,出臺相關指導性文件,普遍開展了“共享藍天”等關愛行動,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對貧困家庭進行濟困扶助和指導服務。
1 黨政領導對流動、留守兒童工作重視,形成多部門合作的工作格局
相比于對其他人群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很多省份對流動、留守兒童的重視程度最高,均建立了黨政領導、多部門合作的工作格局。如云南省、黑龍江省婦聯均組織協調十余家相關部門聯合下發“關愛留守流動兒童”的相關文件。甘肅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長擔任總召集人的聯席會議制度,將涉及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的教育、民政等16個政府相關部門全部納入,各地均建立了留守兒童工作領導機構和工作制度,構建了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司法五大關護網絡。
2 探索校外托管機構建設,深化“家長”模式
調查發現,在陣地保障上,各省積極籌措資金用于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場所的建設。如:2010年,安徽省政府將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建設納入全省33項民生工程,計劃3年在全省2萬所農村小學、1308個鄉鎮建設留守兒童之家。
在服務模式上,“托管家園”和“媽媽”成為開展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的主要模式。如:湖北省開展了“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行動”,其中實施了“11135工程”,即開通1條留守流動兒童維權服務熱線,創辦10個留守兒童托管中心,創建100個留守兒童服務站,招募30000名“愛心媽媽”,安裝50000部親情電話。重慶市、杭州市、長春市均開展了“家長”行動,參與家庭數萬乃至數十萬。北京市西城區創新活動形式,將不同年齡段的未入園流動兒童組織起來成立了“四環游戲小組”。2007年廣東省開展了“愛心父母牽手困境兒童志愿行動”,2010年該活動建立健全項目各種標識要素和行動規則,建立活動長期開展的網絡平臺和愛心父母的支持系統。
3 動員各方力量,做好困境兒童教育、救助工作
調查發現,家庭教育工作專項經費不足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各省積極募集資金用于流動、留守及其他困境兒童的幫扶工作。廣東省幫扶困境兒童總數40萬人次,幫扶款1.5億元。黑龍江省共開展關愛活動4000余次,募集資金(物資)約5千萬元,救助兒童5萬余名。
4 開展家庭教育培訓,全面提升監護人素質及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和管理能力
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涉及的人群主要是三類:管理者、指導者和家長。調查發現,一些地區為提升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和管理水平,開展了針對特殊群體的培訓工作。如:云南省舉辦了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示范家長學校管理人員培訓。重慶市舉辦了首期爭創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示范校骨干培訓。黑龍江省建立了30所流動人口子女、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學校,注重面向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的咨詢、指導。北京市豐臺區在流動人口子女學校成立了全市首家流動人口子女(家長)法制學校,將流動人口子女及其家長同時列為法制學校宣傳教育對象。
(二)全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問題與不足
1 流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政策不斷完善,但對政策落實的力度不足
從黨政與家庭教育主管部門出臺的文件來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工作組織形式、內容都進一步明晰,從宏觀的關愛支持趨向對家長的直接指導。但從實際工作成績來看,尚未全面體現政策指導的內容。當前的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以關愛、幫扶等活動為主,真正開展對兒童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的較少,政策落實的力度不足。
流動、留守兒童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多發群體,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關愛和管教的不足。因此增強流動、留守兒童家長的責任意識、關愛孩子的情感,掌握教養技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盡管當前相關政策文件的核心內容是引導和幫助留守、流動兒童家長增強家庭教育的責任意識,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但基層開展的活動多是直接針對流動、留守兒童的關愛、幫扶活動,這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流動、留守兒童的困境,但是這些治標不治本。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種救助活動對于龐大的流動、留守兒童群體無異于杯水車薪。而且在采取“家長”、“留守兒童托管”措施的地區,一些留守、流動兒童的父母更加安心地將孩子交給托管機構,沒有后顧之憂地外出打工,甚至連春節都不與孩子團聚,與活動的初衷出現了背離。
因此從政策層面上來看,在抓政策制定的同時,還要抓政策的落實,抓效果的評估;變指導性文件為可執行的目標任務,并確保有效的保障措施。
2 管理系統有待完善,缺乏統籌安排
(1)各管理部門缺少協調溝通
目前中央多個部門,如教育部、民政部、婦聯、關工委等,都在參與全國的家庭教育工作。多部門管理的格局,有助于從多角度開展工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和體系,讓家庭教育工作在短時間內有較大發展。但是目前各個部門之間缺少完善的溝通協調機制,合作還僅限于一起指導文件、開展調研的層面,在具體的管理和指導工作上大多是依托各自的體系展開,沒有系統的分工,經常出現一些工作重復做、一些工作沒人做的局面。相互之間也缺少信息和資源的共享,影響了指導工作的成效。
(2)地方的管理體系、管理政策仍需完善
目前各地都出臺了一些針對流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服務的政策,但是這些政策過于籠統,沒有明確責任部門和具體的工作內容,考核評價也不規范,工作人員也沒有接受過專門培訓,大多是教育或婦聯部門的工作人員兼職搞家教指導工作。家教指導工作任務重,難度大,由于缺少強有力的推進機構和專業人員,各地家庭教育工作的進展比較緩慢。
3 指導機構數量不足,指導陣地有待開發
(1)針對流動、留守兒童群體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數量不足,質量有待提高
由于流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往往更需要個性化的指導服務,目前針對流動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的數量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與此同時,留守、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活動的質量普遍不高,持續發展困難。例如,廣東反映針對流動、留守兒童家長的指導工作普遍存在缺經費、缺場地、缺師資、組織家長學習難的“三缺一難”現象。山東也強調針對留守兒童的家長學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教學內容不夠科學規范,教學質量有待提高。經費不足、人員缺少培訓也是困擾其他各省市家庭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目前經費困難一方面是和國家投入的經費總量不足有關系,另一個原因是流動、留守兒童的工作經費往往用于活動室的建設、疾病救助、助學等方面,真正用于流動、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經費非常少,嚴重制約了指導服務和人員培訓工作的開展。
(2)社區和企業在流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的作用有待加強
據本次調查研究統計,全國目前已建立幼兒園、中小學校家長學校35萬所,是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的主要陣地,但受資源和工作體系的制約,各類家長學校在開展針對流動、留守兒童家長的指導服務時存在不便。同時,在校學生不能覆蓋所有流動、留守兒童群體。社區、企業組織流動、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本應更具優勢,但目前建立的街道、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僅有5萬所,企業的參與率更低,這和實際的需要還相差太遠。
4 指導服務的對象主體存在易位,指導服務的針對性不足
(1)實際工作中未體現“家長”的主體地位
每種教育活動都有其特定的指導對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對象是指新婚夫婦、孕婦、18歲以下兒童的家長或其他監護人。“家長”是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主體,而當前實際工作中主要指導服務的主體是“兒童”。其原因之一是針對家長的指導服務難度要大得多,面臨著很多的實際問題,如人員分散不易組織,文化素質參差不齊,需求各不相同,培訓周期長、見效慢等。
(2)流動、留守兒童中的低齡和大齡群體更易被忽視
從留守、流動兒童的年齡結構來看,在全部留守兒童中,0~5周歲的占27.07%,6~14周歲的占55.37%,15~17周歲的占17,56%;在全部流動兒童中,0~5周歲的占27.97%,6~14周歲的占44.43%,15~17周歲的占27.59%。可見,學齡前及義務教育后的流動、留守兒童數約占到全體流動、留守兒童總數的一半。然而,這部分兒童及其家庭往往不是中、小學家長學校能夠覆蓋服務的對象。他們的家庭教育又不容忽視,就學齡前兒童而言,早期家庭教育決定了其生長發育、認知發展、情感及社會性等諸多方面;就義務教育后兒童而言,求學與就業中的諸多問題均亟待解決,同時,有數據表明這些大齡流動兒童已成為犯罪高發人群,他們的家庭教育亟待加強。
(3)流動、留守兒童是需要被區別對待的兩個群體
流動、留守兒童同樣是受人口流動產生的群體,但其境遇的改變及因此帶來的一系列生活和心理的改變卻截然不同。有研究比較了兩類人群其環境資源的不同,同時兩類兒童的家庭互動模式也不同,其家庭功能及由此產生的家庭教育問題也截然不同。但從調查的情況來看,一般活動并沒有將兩類家庭區分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而僅把“流動”和“留守”視作兩個連續的“詞匯”。
5 指導服務的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1)活動流于形式,專業性不足
在調查中,我們看到針對流動、留守兒童家長的指導服務呈現出一種“過節性”重視的狀態,只有在過重要節日時,或政府出臺了相關文件時才開展活動,其他時間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淺層原因是針對家長的指導服務難度較大,深層原因是指導人員的非專業化問題。中國從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的人員以非專業人員居多,工作人員往往缺少流動、留守家庭指導服務方面的培訓,不知道指導工作如何開展,因此流動、留守兒童工作的內容上體現出重對兒童的“情感補償”,輕對家長的“效能訓練”的特點。因此,投入專業工作隊伍、進行人員的專業化培訓、開展專業指導服務項目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基礎。
(2)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研究不對接
在調查中,很少有地區提及開展過針對流動、留守兒童家庭的相關工作與實踐研究。同時,本研究發現在目前發表的相關文獻中,一般僅限于對問題的研究及一般性建議,很少有對干預及其效果的研究。理論與實踐存在差距,這是今后實踐和研究工作需要提升的空間。
三、對中國流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思考與建議
1 對政策文件落實的建議。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政策的制定既要考慮政策的全面性,又要考慮政策的實踐指導價值。從政策的文本分析和各省的實踐情況來看,當前政策存在兩大落實難點。
第一,引導和幫助留守、流動兒童家長的責任意識,提高其能力水平。這一點從近十年的政策來看是在不斷的明晰并愈加強調,但在落實中的關愛活動多、直接指導少。原因可能在于指導者的能力不足及指導服務渠道不暢。因此在政策落實中首先要加強對指導者能力的建設、理順對家長開展指導的渠道,如加強在勞動力轉移中的家庭教育指導,以及對學校、社區、企業單位等社會支持網絡的建設。另外,各地在制定家庭教育發展規劃時要制定配套的評估標準,切實推進政策的落實及對政策效果的評估,保證各項指導工作的完成。
第二,從新的政策文件看,強調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向困境兒童及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這一提法對政府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來講,對于成人進行的教育旨在提升生活品質,屬于支持性公共服務。但對于流動家庭而言,它牽涉到社會的發展并對個體的生存狀態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國個別省份已經將家庭教育指導作為地區發展的戰略部署,為實現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而進行。如何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公共服務體系是需要政府、研究者及實踐工作者共同解決的難題。
2 對組織管理的建議。流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涉及人群分布廣、層級多、差異大,完全由一個部門承擔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在現有資源和體系上都不現實,由各級婦聯、教育行政部門牽頭,多部門聯合推進的工作模式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還會保持,因此目前的重點是繼續完善這種工作模式。第一,政府應提升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合理設立家庭教育職能部門,加強對家庭教育特別是流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監督和管理。第二,科學分工,根據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需要和各部門的優勢合理劃分家庭教育指導的內容和指導人群,實現人群的全覆蓋和各項指導內容的全落實。第三,建立部門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婦聯、教育等部門雖然有分工,但是在各項工作上經常有交集,因此有必要建立溝通機制,如定期召開各部門參與的工作會,互通信息、共享資源。第四,完善基層的管理機構和管理政策,注意理順上下級關系。第五,嘗試以項目化運作的方式,建立橫向的業務聯系,打破以往工作運行以“體制內”進行的傳統方式。
在當代社會中,“藝術教育”具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和內容。狹義的講,“藝術教育”可理解為對培養藝術家或專業藝術人才所進行的各種理論和實踐教育,如各種專業藝術院校正是如此,戲劇學院培養出編劇、導演和演員,音樂學院培養出作曲家、歌唱演員和器樂演奏員等。廣義的講,“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專業藝術工作者。在當代社會中,人的生活與藝術或多或少的存在著聯系,例如讀小說、看電影、聽音樂、欣賞繪畫等。
社區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綜合基礎的群眾基礎機構。他為我們居住在一個固定區域的居民群體范圍內的居民,起著一種媒介橋梁作用。社區教育是運用本社區教育、文化等資源,面向本社區全體公民,以促進本社區人的發展與社區發展為目標的各類教育活動。在為我們廣大居民群眾做著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與社會團體旋節溝通連貫的作用。而社區家庭藝術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家庭成員對“美”的鑒賞能力,以及通過藝術教育讓家庭成員彼此之間更加親密,構建家庭和諧氛圍,同時讓社區文化得以發展,使得鄰里之間更友愛,生活更美好。
2011年起,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與方松街道聯合成立彩虹公益藝術團,為社區家庭提供免費藝術教育服務。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充分發揮藝術類院校專業特長,以原創形式研發一套藝術類課程――彩虹課。課程共分為四種顏色:紅色――中國文化、革命歷史知識;綠色――環保手工藝;橙色――小主持、舞蹈、合唱、表演等;藍色――親子活動、心理指導。彩虹公益藝術團自成立以來,學校每周派出20名學生,為社區以及農民工小學提供服務,目前受益人數達到500余名,輻射面涵蓋100余戶家庭。為了能夠達到良好的藝術教學效果,志愿者定期接受培訓,互相改進教學方法,并設計標準的教案和教學計劃提供給被服務對象,由其監督教學效果。在彩虹公益藝術團里,由大學生志愿者負責的彩虹課深受學生喜愛,大學生們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小朋友教授主持、舞蹈、合唱、手工設計等課程,還與社區家庭開展親子活動,并由校方免費提供給他們欣賞高雅藝術的機會。
為了能夠提供有的放矢的志愿者服務,也為了保障志愿者服務的質量,學生設計了調研問卷(見附表),調查內容包括了對社區家庭基本信息的了解,對家長關于藝術教育的看法和能力,了解家庭需要的藝術教育種類,以及對彩虹公益藝術團認知程度和工作建議等等。調研問卷共發放1000份,回收836份,回收率達83.6%,調研涉及家庭300余戶,現就調研問卷內容分析如下:
一、社區家庭對藝術教育的認知度
本次調研過程中,家庭孩子的年齡3歲以下占17%,3至6歲占33%,6至12歲占40%,12歲以上占10%。每年家長在孩子身上花費的藝術教育經費2000元到5000元的占到60%,40%的家長經常指導孩子進行藝術教育活動,卻只有15%的家長很懂藝術教育方法,80%的家長認為家庭藝術教育很重要。
通過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家長對藝術教育的認可程度很高,但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每個家庭的構成情況各有不同,家長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學專業不同,雖然對于藝術教育的認可有著普適性,但懂得藝術教育的家庭畢竟不占多數。這種現象的出現,反應了一個需求問題,即家庭對藝術教育指導的需求。而我們通過家庭藝術教育支出經費的選項看到,60%的家庭為孩子藝術教育全年支付2000元到5000元,這筆開銷看似不大,但我們所調研的社區大部分為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在他們并不寬裕的家庭收入中,劃分這樣一塊教育經費給孩子提供藝術熏陶,實屬不易。如何讓他們能減少藝術教育開支,同時得到更好的藝術教育服務,高校與社區結合的藝術教育志愿者活動無疑是對社區家庭最好的幫助。
二、社區家庭藝術教育服務內容
問卷中,為了了解社區家庭所需要的藝術教育服務,我們設定了幾大選項:器樂類――鋼琴、小提琴、笛子等;形體類――民族舞、國標舞、芭蕾等;聲樂――民族、美聲、流行等;美術類――繪畫、雕塑、手工制作等;表演類――主持人,小品等。在這項問題中,社區家庭的選擇比較平均,器樂類占17%,形體類占23%,聲樂類占22%,美術類占20%,表演類占18%。其中,根據孩子的性別來看,男孩的家庭更傾向于美術類選項,女孩的家庭更傾向形體類選項。而在問及家長關注教師的品質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專業水平,其次是溝通能力和修養素質。
這些調研內容都為彩虹公益藝術團在課程設置上提出了要求,首先,我們要保證課程種類的多樣性,以便給社區家庭更多的選擇,我們的課程從初期就以紅、黃、藍、綠四個方向提供,滿足了家庭對藝術教育的多項選擇;其次,除了考慮課程的廣泛性,我們還需要考慮課程的個性化,根據孩子不同的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性格,設計適合他們的課程內容;再者,我們要在保障自身專業藝術水平的同時,努力提升溝通能力和修養素質,讓家長更放心地把孩子交給我們,這樣的服務才是真正到位、真正可靠的服務。
三、社區家庭藝術教育發展方向
一、社區教育的重要性
社區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社區)內,整合各類教育資源,面向社區全體居民,開展各類教育和學習活動的過程。①社區教育的對象面向按地域劃分的全體居民,包括農村等各個地區,也包括了各類人員,是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社區教育是終身學習、終身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作用。終身學習、終身教育體系是提高人的素質、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的發展、建立學習社會的基礎之一。學習社會是指人人都能終身學習并能終身受到教育的一種社會,是社會發展的一種目標、一種結果。而終身學習、終身教育體系則是實現學習社會的一種途徑、一種手段,所以,社區教育是實現學習社會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二、空巢家庭的特點
“空巢”家庭(Empty Nest)是形象地用小鳥羽毛豐滿后離開母巢來形容人類社會里,子女長大成人后從父母的家庭中分離出去,只剩下上一代人單獨生活的家庭。簡單地說,就是子女不在身邊的家庭。近10年來,我國“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之勢。隨著我國城市獨生子女逐漸離家求學、就業和結婚人數在人口比例中的增加,“空巢”家庭在社區中的比例增長速度加快,年齡結構由原來的老齡人口為主,逐漸轉化為中年空巢家庭大量涌現,呈現低齡化趨勢。空巢家庭有其特點,正是這些特點,使空巢家庭成員成為最需要社區遠程教育的群體。
(一)年齡結構年輕化,生活狀態多樣
隨著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成長,他們開始外出求學或者成立自己的小家庭,如今“空巢”家庭的成員大多是獨生子女的父母,他們年齡比較年輕,不再像從前的空巢家庭那樣局限于60歲以上的老齡人,而是集中在40歲以上的中年人。所以空巢家庭成員狀態多樣,包括離退休狀態,或者處于正工作的階段以及因為一些社會原因處于離職、下崗狀態等等。空巢家庭豐富的年齡結構及家庭成員的不同狀態,對社區教育提出相應的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多樣化的要求。
(二)精神壓力較大
從前的“空巢”家庭的家庭關系改變經歷一個由第一個孩子到最后一個孩子離家的過渡階段,而如今“空巢”家庭的家庭關系由于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原因,家中只有一個孩子,家庭關系的改變沒有這個過渡階段。猛然之間由核心家庭轉變為“空巢”家庭,對家庭成員精神壓力較大,容易產生失落感,需要調整適應突如其來的家庭變化。中年父母由于有工作寄托,相對老年空巢家庭成員精神壓力較輕。但不管是中年空巢家庭還是老年空巢家庭,家庭中由于失去的孩子這個家庭紐帶,夫妻間會減少交流,如果再缺乏跟親友和朋友之間的交流,會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容
易產生焦慮不安,悲觀失落,惆悵抑郁等負性情緒。這些負性情緒長期精神刺激對“空巢”家庭父母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傷害。
(三)經濟有所改善,但壓力更大
由于我國實施了獨生子女政策,目前城市家庭結構正向“四、二、一”方向發展,農村家庭一般也只有兩個孩子,“空巢”家庭的父母需同時擔負著養老和繼續撫養下一代的重任。他們往往需要贍養四位老人,而
且子女雖然離家,但可能并沒有完全脫離和家庭的經
濟關系,還需要父母的經濟支援。經濟壓力較從前更大是當前空巢家庭成員的特征之一,需要接受再教育,提高生產技能,改善工作狀態,增加收入是他們迫切的需求,因為子女離開家庭,有了大量的可自由支配時間和精力,也為職業生涯再學習提供可能。
三、社區遠程教育服務空巢家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遠程教育就是利用印刷品、音像材料、計算機網絡等多種媒體進行師生之間遠距離實時或非實時教育的一種教育方式。目前空巢家庭在全國各個社區都大量存在,京津滬等大城市比例尤高,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以城市為主,中西部地區以農村空巢家庭為主。由于地理分布廣、年齡跨度大、從業范圍廣泛,教育需求多樣,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的優勢,以社區為單位,提供空巢家庭學習所需的組織網絡、信息網絡成為必然。
遠程教育和社區教育的聯手合作,既有效整合和優化了各類教育資源,又將教育學習手段和路徑進行了組合與搭配,近距離獲取一線學員需求信息,使遠程教育真正有的放矢;社區教育得到現代信息技術的武裝,能更好地為空巢家庭父母服務。
四、遠程教育服務于空巢家庭的模式
(一)發揮遠程教育的資源優勢,進行社區教育課程開發和管理
遠程教育在教育手段和資源上,有著傳統教育無法比擬的優勢。遠程教育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教學媒體包括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及豐富的網絡資源。把學歷教育的課程教材資源和大量的非學歷教育、各類短期培訓的文字、音像教材資源及網絡資源用于社區教育,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類型空巢家庭的多樣化學習需求。根據學員的學習需求,不僅要將現在已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更應根據社會發展,與時俱進,整改教學內容,開發滿足學員求知欲望的社區教育課程。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社區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有農村也有城市,教育資源不僅要來源于學校和教育系統,也可來源于行業或者某些專業領域研發機構。這些行業能手或某個領域的專家也生活在各個社區中。社區遠程教育不僅可以方便地進行資源輸送、整合,更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資源采集。
(二)教學資源以計算機網絡為主,以原有的文字、音像教材為輔
遠程教育機構應利用遠程教育網絡為學員提供多種媒體表達方式。空巢家庭父母年齡一般在40歲以上,年齡跨度40-90,其中以50-70歲成員為主,而且地域跨度大,對計算機網絡的應用水平參差不齊,平均水平較低,雖然都有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能的渴望,但應循序漸進,逐步增加對計算機技能的應用。一部分年齡較大的空巢家庭成員及農村原本受教育水平較低的成員,應以文字、音像教材為主,逐步引導計算機與網絡資源的應用。在各種媒體教材使用的同時,應注意學員年齡生理特點,將教學媒體上的字體和插圖尺寸放大。各地老年大學計算機網絡基本應用技能學習班的火熱報名情況一方面說明了空巢家庭成員對新知識新科技的渴望,同時也說明他們對計算機網絡技術掌握水平普遍較低。所以不能把遠程教育就理解為主要應用計算機網絡的教育,當遠程教育走向社區,并以空巢家庭成員為服務對象時,就不能不考慮加大傳統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在教學中所占的比例。
(三)開展多層次、多內容、多形式的社區遠程教育活動。
在孩子離開家庭以后,當前空巢家庭的年輕化決定了空巢家庭必須尋找一個新的生活重心,這種生活重心指的是一個精神支撐點。除了工作,與親朋好友的交流外,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學習,可以提供最好的精神支撐點。考慮到空巢家庭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的中年群體,應該探索在社區開展技能培訓、職業資格培訓、職業教育培訓,開展下崗職工再就業、農民工進城適應性培訓、學歷教育、就業推薦等技能型成人辦學新形式。對于目前空巢家庭成員中仍占較大比例的60歲以上老年群體,社區遠程教育應積極開展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民主法制、歷史人文、文體娛樂、文化休閑、文藝欣賞等內容的教育活動。
(四)社區遠程教育仍需定期面授交流
遠程教育以師生遠程實時或非時交流為主要教學手段。社區遠程教育服務于空巢家庭時,面對的教育對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精神壓力大,內心渴望與他人交流,得到社會成員的肯定和承認。如果社區遠程教育僅以遠程技術交互為交流手段,學員間及師生間不能經常見面,學生精神上的空虛感將不能得到有效消除,社區遠程學習的吸引力必將下降,所以,面授交流是社區遠程教育不能缺少的一個環節,更是吸引空巢家庭學員的一個亮點。師生及學員間的面談交流,可以滿足學生與社會交流的欲望。學員都身處同一社區或較近社區,如果學員相聚的日子如同朋友見面的節日,社區遠程教育必能促進社區的安定團結及和諧風貌。
(五)考核方式以實際能力考查為主,多次考核
社區遠程教育也是教育中的一種,應該對學員進行課程考核,以此把握學員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給予學員的一定學習壓力。社區空巢家庭成員一般年齡都在40歲以上,記憶力不及年輕人,對他們的知識掌握水平的考核,應該以考查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為主,并將一門課程的考查化整為零,將每個知識點的考查作為學員階段性的學習目標。考查時給予寬松的時間限制,讓學生能對同一知識點進行多次考試,直到取得自己滿意的成績為止。
(六)積極引導學生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由于空巢家庭成員年齡較大,都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經驗,彼此都有自身的知識側重點。社區遠程教育對這部分學員進行知識傳授時,要充分利用學員本身掌握的知識,積極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并用自身的知識和人生閱歷結合課本里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不僅社區教師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是“師”,還要讓學生互相之間成為彼此的“師”,使能者成為“師”,這樣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欲和成就感,使學習的能動性得到極大提升。
五、社區遠程教育實施的具體問題
(一)實施中所遇到的經濟問題
社區教育是一個公益性事業,不以經濟效益為目的,而是將社會效益和為居民服務放在第一位。當前的遠程教育需要大量的經濟投入,各個實施遠程教育的機構也是獨立的經濟實體,注重經濟效益,這樣就形成了遠程教育和社區教育的矛盾。其實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不矛盾,當社會效益達到一定程度時,自然能形成經濟效益。目前國人現在對遠程教育并沒有一個普及的確切的認識,甚至有的人覺得遠程教育并不是一種正規的教育方式。通過社區遠程教育,特別是通過對空巢家庭的服務,可以將遠程教育普及到每個居民的生活中,拓展教學機構的影響力。空巢家庭成員由于年齡基本在40歲以上,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很強的社會影響力,他們對社區遠程教育的接受和宣傳,對具體實施教學的教育機構的宣傳,是最有說服力的。
(二)實施中的管理問題
社區遠程教育深入到各個社區,日常教學對象分散到各個家庭,教學管理工作除了遠程教學機構的管理人員外,部分管理工作必須依靠社區工作者,所以必須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培訓,提高社區工作者整體素質和工作能力。沒有一支優良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將無法對空巢家庭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組織,更談不上遠程教育對空巢家庭進行良好服務。
對社區工作者的培訓,要根據具體人員以及客觀環境條件進行。目前社區工作者平均年齡一般40歲以上,文化水平以高中為主,工作環境中對計算機及網絡的使用較少。培訓過程要客觀考慮到社區工作者的需求,促進工作者提高對學員學習管理的普通技能和流程掌握,而不是一味要求他們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高層次的行政管理能力。社區工作者在社區遠程教育中,主要工作場地不是辦公室,而是要深入到社區中的各個家庭,他們要做好社區遠程教育宣傳工作,同時要做好空巢家庭學習需求問卷調查及資料分發等工作,特別是行走能力有缺陷的空巢家庭成員,接受社區遠程教育時更需要社區工作者的配合。
六、總結
社區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遠程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手段,兩者的結合,對實現我國文化的協調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提高,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具體情況,空巢家庭在今后我國社會中所占的比例會越來越大。結合空巢家庭實際情況,提出適當的社區遠程教育服務模式,勢必能為我國的終身學習提供助力。
《非常幫助》開播幾年來,節目收視穩居前列,多次被評為全國十佳欄目。節目具有超強影響力的同時,還推動多家合作企業在河北市場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迅猛提升,直接拉動企業產品終端銷售力。2012年《非常幫助》全新升級,時長增加至60分鐘,早中晚三檔播出。節目以“幫助家族”的概念,集合蘇老三、幫大哥兩個品牌,“輿論監督”、“情感援助”、“公益服務”三大內容,致力成為為百姓服務,為政府解憂的大型民生公益服務節目。
“非常任務”板塊全面提升著名主持人蘇老三的身份定位,把蘇老三打造成倡導全民幫助、提升社會公益的新形象。板塊精心設計公益話題考量觀眾的幫助態度,用巧妙的拍攝方式來實現節目的原生態和真實性,用善意、幽默的測試在普通民眾中尋找幫助榜樣,努力讓幫助成為每個人的習慣。“幫大哥出馬”是民間矛盾當場解決的一次有益嘗試,這種形式在河北電視臺還是首次出現,“幫大哥出馬”不同于一般的民生報道,它更注重當事人的客觀講述和民調員的調節過程,全外拍的方式真實記錄矛盾雙方的內心傾訴,在雙方面對面的情況下,由幫大哥現場調解糾紛、矛盾沖突,促進人們生活的和諧。“幫忙團出發”以非常幫助之“幫助家族”成員的概念,來整合社會上各種有意幫助他人的力量,對人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需要幫助的大事小情,通過幫忙團成員介入式采訪,以“點”對“點”幫忙切入,以向觀眾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為己任,強調對事件的全程參與,以“幫忙幫到底”為追求。“非常幸福”為特色互動部分,根據不同的階段主題,推出獨具特色的“曬幸福、送祝福”系列活動,借鑒微博模式,通過各種方式征集照片和簡短的文字介紹,可以是給父母送祝愿;向愛人表達真情實感;尋找曾經的兄弟伙伴;對孩子激勵;對師長感激等等,通過在節目中的“曬”和“送”,讓“幸福和祝福”撒滿我們的生活。
《非常幫助》在幫助記者、幫大哥和幫打聽走到百姓身邊、走進農民家庭為百姓解決的種種矛盾沖突和糾紛過程中,也揭示出一些農村家庭倫理道德失范的現象,這樣的節目內容和形式對于觀眾有著積極地教育價值。
一.農村家庭夫妻信任危機頻發 夫妻關系失穩
在《非常幫助》的“幫大哥出馬”調節的家庭矛盾中有半數左右是夫妻矛盾,而在半數夫妻矛盾中,約有80%是因為夫妻之間產生信任危機,并且沒能及時溝通和消除,從而引發分居或者離婚現象。在“幫打聽”尋找失蹤親人的板塊中,大約三成左右也是因為夫妻矛盾離家出走。這些現象不僅嚴重傷害了夫妻之間的感情,而且嚴重損害了夫妻婚姻關系的穩定性。夫妻關系是家庭倫理道德的三大基點,甚至是第一要素。因為夫妻是家庭事業的頂梁柱和家庭生活的主體,夫妻二人不僅自身相濡以沫,而且還上對老人、下對子女有著共同承擔贍養與撫養的義務,因此一夫一妻制下的夫妻和睦與情感和諧是農村家庭倫理道德建設的中心問題。
從《非常幫助》節目展現的調解過程中可以了解到,這些家庭中的夫妻失去信任從而引發夫妻關系穩定性下降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因為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夫妻雙方或者一方網上交友并且曾對對方隱瞞,引起猜疑,或者引起離婚。一種是因為夫妻中有一人常年在外打工,夫妻之間長時間缺乏情感交流,引發夫妻矛盾,造成夫妻情感破裂。《非常幫助》2012年11月26日播出的“幫大哥出馬”節目的主題是“結婚不易,離婚更難”,講的就是一對這樣的小夫妻。夫妻婚后育有一個小女兒,但因為丈夫常年不回家,夫妻雙方互相猜疑對方感情出軌,感情走向破裂邊緣,女方執意要離婚。同樣11月19日播出的“都是猜疑惹的禍”也是因為上網聊天、交友引起的夫妻矛盾。幫大哥等人基于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的細致入微、體貼人情、熱情真誠的調解對于當事人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對于廣大觀眾也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它啟示觀眾,愛情與婚姻區別于其它人類情感、形式的最獨特之處就在于其唯一性,因此,感情雙方和夫妻二人應該即享受它的甜蜜,又要盡自己的責任維護它的神圣,不做傷害對方情感的事情,不惡意破壞夫妻關系,不輕易破壞家庭關系的穩定性。同時也啟示農村文化建設在網絡普及的速度非常快,特別是手機上網在農村家庭中非常多的現實環境下,應該加強農民網絡道德和甄別網絡交友真假的能力。
二.農村家庭婆媳矛盾趨向多樣化,婆媳關系失和
我們常說的家庭倫理道德從廣義上來講屬于社會學調整的范疇,從狹義上來說就是要求家庭成員之間要團結和睦,尊老愛幼。家庭倫理道德涵蓋了夫妻關系、長幼關系和鄰里關系。在中國家庭的長幼關系中,最直接的就是婆媳關系和父子關系。如果從《非常幫助》欄目的視角管中窺豹,發現目前農村家庭中婆媳關系關系中還存在不少失范現象,約占農村家庭糾紛的三成。這種現象及其成因可以概括為三種。
一是因為房子等家庭財產分、析不清,引發財產之爭進而引起婆媳矛盾的現象。2012年7月2日“婆媳恩怨” 和2012年10月12日、19日播出的“婆婆強占了我的家”、“公婆和我爭房子”即屬此類。這類型的矛盾中一般婆婆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兒子,婆媳關系中還夾雜著妯娌關系和婆婆偏心等問題,比較復雜。二是婆婆干涉夫妻感情、對兒媳的身世、健康和性格等挑剔不滿,經常和兒媳吵架,造成婆媳矛盾。《非常幫助》播出的“母親逼著我離婚”說的是石家莊的小白和妻子感情很好,可是自己的母親卻嫌兒媳患有丙肝,逼著兒子和兒媳離婚,引發婆媳不和乃至整個家庭不穩定。當然岳父岳母與女婿也有因為這些情況發生矛盾的。三是因為婆婆再婚,雙方生活產生摩擦,引發婆媳失和。近期播出的“婆媳動手、兒子動手”反映的婆媳矛盾是近幾年來比較有代表性的。河北省石家莊寧晉的張大娘婆媳之間的矛盾就是因為婆婆再婚的老伴引起的,兒媳與婆婆的后老伴兒因為瑣事經常爭吵,由此激發婆媳矛盾,繼而引發兒子對兒媳大打出手。
婆媳關系是一種人類常見的倫理道德關系,但由于家庭內的婆媳,全是自外姓而來,因此自古以來就是非常棘手的道德教化問題。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宋代陸游和唐婉不幸的婚姻和愛情遭遇,當代電視劇中的婆媳過招,都是對婆媳矛盾的藝術表現。《非常幫助》也用生活原生態式的節目多次表現了更趨于多樣化的婆媳矛盾。其中,幫大哥條分縷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啟發廣大廣眾深入思考婆媳問題,并給予觀眾生動的教育。婆媳到同一個家里,如同母女。婆媳之道在恩義并用,相處合道,能侍奉終身;若不合道,便婆媳不睦,鬧得家庭分崩拆離,家道不興。兒子作為其中的關鍵人物,應該運用智慧冷靜處理矛盾。
三.農村家庭鄰里紛爭較多,鄰里關系失睦
在家庭倫理關系中,鄰里關系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在農村,鄰里之間的交往尤為密切。現今,我國的鄰里關系是基本和睦,但是因為農村鄰里之間房屋、道路以及地邊等方面容易出現糾紛,因此,《非常幫助》也反映出當前農村一些鄰里關系失范的現象。
綜合來看,鄰里糾紛的現象和原因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因為鄰居之間因為過去的生活老矛盾引發現在的新矛盾,一方暗里較勁,尋機制造麻煩,挾制對方。2012年9月19日,《非常幫助》播出“硬化胡同,鄰里斗氣”的節目,講的是邢臺寧晉一個村子的一對鄰居因為30年前的一些生活老矛盾和現在的土堆的新矛盾,影響了鄰居們的胡同路面硬化。幫大哥在村主任的幫助下經過耐心的調解最終成功化解了矛盾。像這類鄰里之間因為多年前的積怨至今仍尋找機會互相制造麻煩的事件為數不少。還有一類鄰里糾紛是因為屋院排水或宅基地老基石和農田地邊爭議引發的。“鄰里間,和為貴”播出的是石家莊新樂一位鄰居大媽竟在他們兩家必經的路上攔了一道土坡,使鄰居的出行變得極為不便。幫大哥在調解過程中了解到她這樣做是因為鄰居墊高院子致使她家多年雨季無法排水造成的積怨。“一畦地的糾紛”顧名思義是一場鄰里間的農田糾紛。
保持鄰里和睦是我國的傳統道德。鄰里關系相比于夫妻關系和家庭長幼關系,沒有更多的直接的利益聯系和血緣關系,因此,更能體現人性之善。鄰里和睦既反映了家庭倫理道德的理想層次,也代表著個人更高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追求。“幫大哥出馬”和“幫打聽”不同于一般的民生報道,它更注重當事人的客觀講述和民調員的調節過程,全外拍的方式真實記錄矛盾雙方的內心傾訴,在雙方面對面的情況下,由幫大哥現場調解糾紛、矛盾沖突,這些生動的例子對觀眾是一次心靈的教育:在現代社會,農民乃至全體公民,既應該維護各自家庭的相對獨立性,也應該融洽鄰里關系。
總之,農村家庭倫理道德建設對我國全民道德建設和和諧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非常幫助》欄目通過鏡頭反映除原生態的農民家庭生活現狀,揭示百姓家庭倫理道德失范現象,能夠觸動觀眾的揭示對百姓有著其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2012大型民生公益服務類節目《非常幫助》http:///show.php?contentid=2539.
圍繞家庭教育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制定實施家庭教育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突出問題。積極參與、努力推動家庭教育相關法規條例出臺,為家庭教育事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拓展家庭教育工作陣地,夯實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基礎
鞏固發展幼兒園、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家長學校,規范化、常態化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80%的城市社區和60%的行政村建立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點,有條件的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創辦家長學校,市、縣(區)及鄉(鎮)普遍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陣地,為家長提供及時便利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三是推進家庭教育工作隊伍專業化建設,壯大專兼職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力量
加強家庭教育工作骨干系統化培訓,配合推進家庭教育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認證工作,提高家庭教育工作隊伍專業化水平。有條件的高校、研究機構設置家庭教育專業或課程,培養家庭教育專業、專長畢業生,充實家庭教育專業力量。省、市、縣普遍建立家庭教育專職工作者隊伍、專家隊伍、社工隊伍和志愿者隊伍,并充分發揮教師、兒童工作者、“五老”人員的積極作用。
四是規范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統籌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發展
發展家庭教育公共服務,依托家長學校、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婦女之家、文化活動站、鄉村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兒童福利機構等公共服務陣地,為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導。重視向留守、流動、困境兒童家庭和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提供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和關愛幫扶,有條件的地方在學校、社區、鄉村設置專業社工崗位提供救助及指導服務。重視早期家庭教育工作,充分借助幼兒園所的專業資源優勢,發揮新婚夫婦學校、婦幼保健院、孕婦學校、婦女之家、兒童早教基地、家庭教育指導站等基層陣地作用,開展公益性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宣傳普及。堅持定期組織各級家庭教育講師團深入基層開展家庭教育知識宣講和問題咨詢,各級各類家長學校每學期或每半年至少開展1次家庭教育指導或家庭教育實踐活動,提升家長參與家庭教育實踐活動的比例。
五是創新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提升家庭教育工作的社會影響力
圍繞促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抓住重大節日、家庭道德教育宣傳實踐月等契機,策劃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形式新穎的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提高活動的參與性、互動性,調動家長兒童的主體意識和積極性,擴大活動覆蓋面,培養兒童良好道德行為習慣,促進兒童和家長共同學習成長,形成和諧親子關系。充分發揮大眾傳媒作用,宣傳家庭教育正確理念、科學知識和方法,引領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推進家庭教育信息化建設,辦好網上家長學校和各類家庭教育指導網站,為家長搭建信息、服務、互動平臺。
六是發展規范家庭教育社會組織,提高家庭教育社會化程度
不斷提高家庭教育知識知曉率
2015年,全市城鄉家長家庭教育知識的知曉率平均將達到95%。要運用現代傳媒,多渠道、多形式向廣大家長傳播現代家庭教育理念、科學知識和教育方法。市、區縣電臺或電視臺要開設家庭教育專欄或節目,不斷擴大家庭教育知識的受眾面,要把面向農村兒童家長尤其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作為宣傳工作的重點。
發揮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作用
切實改變家長學校辦學中存在的無名無實、有名無實的現狀,推進和完善網絡家長學校建設,推動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銜接。針對西安市城市化進程中人口流動和聚集的特點,努力辦好農村家長學校、留守兒童子女家長學校、流動人口子女家長學校、社區家長學校。
同時,加強家庭教育指導與服務,發揮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作用。到2015年,全市各區縣至少有一所規模較大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80%的城市社區和60%的行政村建立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站點)。
發展公益性早期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有效發揮托幼園所的專業資源優勢,面向社區、家庭,開展形式多樣的早期教育指導服務,提高家長科學育兒能力。充分發揮新婚夫婦學校、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家庭教育指導站、兒童成長家園等陣地的作用,開展公益性的早期家庭教育宣傳普及和教育指導。通過開設“鐘點學校”、周末班、假期班等形式,為城鄉居民、城市農民工等提供靈活多樣、方便就近的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和托管服務。
推進家庭教育工作隊伍職業化建設
當今社會,教育作為世界各國公認的公共物品或準公務用品,關系到各國人口素質的整體提高及國家發展,應由國家承擔教育資源配置的主要責任。政府作為公共教育服務的最佳提供者,提供優質的公共教育服務就成為其基本職能之一。家庭教育指導作為公共教育服務的一部分,也已被納入我國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因此,政府應為家庭教育指導在完善規章制度、健全組織結構、合理配置資源、整合全社會力量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
2.家庭教育指導具有重要性
優良的家庭教育能夠使人擁有健康的心理,從而使人具有獲得幸福的能力,從這個意義而言,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乃至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只有充分發揮家庭與家庭教育的核心作用,才能真正實現個體、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科學文化水平的發展、人口素質的普遍提高,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之一,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在教育孩子之前需先接受教育,接受專門的家庭教育指導已成為他們的迫切需求。此外,由于家長的文化層次不同,其文化素養、道德修養及育人觀念、教育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家庭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家庭教育指導的介入。由于對個人、家庭及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都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家庭教育指導逐漸成為新趨勢,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課題。
3.目前我國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
家庭教育指導作為一項社會公共事業,在我國的發展正處于初期階段。在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就指導的實施者而言,由于我國鮮少有高校專門設置家庭教育指導相關專業、國家未針對家庭教育指導師出臺資格認定制度、其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不多等原因,以致家庭教育指導人員不足以及專業水準偏低,并由此帶來了指導的內容及形式相對單一的問題,如未能就家長日益增多的“個別特殊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而就解決“相應年齡段家庭教育的易發問題”的指導較多等問題;“家庭訪問”和“個別咨詢”等個性化指導方式欠缺;就指導的渠道而言,各級學校組織形成了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的壟斷格局,社區、政府等指導渠道不夠暢通。作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最佳提供者和職能承擔者,政府能夠也有責任在機構設置、專職人員配備、專業人員培養、保障工作經費、法律法規制訂等方面解決以上問題,從而推動其走上法制化、科學化的發展道路。
二、政府支持家庭教育指導中存在的問題
1.保障性政策有待出臺
自2007年起,我國針對促進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相繼出臺了《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規劃》、《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等,在最新頒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中,“兒童與社會環境”部分提出家庭教育的工作目標是:“適應城鄉發展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兒童家長素質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并指出策略措施是“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普遍建立各級家庭教育指導機構,90%的城市社區和80%的行政村建立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點”。國家七部委頒布的《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1-2015年)》更將目標具體化,在高度、廣度、深度上較以往的規劃都有了實質性的進步。盡管如此,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所能參照的以上政策中,更多的是對指導服務的對象、目標、內容等指導服務標準、指導服務的實施主體和職責和指導服務組織管理協調機構及其職能的規定;而對指導人員隊伍的資質與培養,監督制度,經費、設施、場所保障制度,指導服務機構的準入制度等方面的規定則較少。在當前的家庭教育指導政策中,主管部門的缺失和缺乏必要的保障性政策是較為突出的問題。
2.行政監管有待加強
完善而高效的執行機構是家庭教育指導相關政策落實的有力保障,家庭教育指導需要完備的負責統籌監管的領導機構,并由幼兒園、學校、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等實體為公眾提供具體的服務。其中,統籌全局的領導機構是重中之重。《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提出“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基于城鄉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應由政府完成,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構建也同樣是政府職能,應由政府進行規劃和投入,購買相應服務等。在2012年《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1-2015年)》保障措施中則提出:“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領導管理體制,積極推進建立由各級黨政領導牽頭負責,婦聯、教育、文明辦、衛生、民政、人口計生、關工委等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協調領導體制”。但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各省雖都建有家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等協調機構,但真正負責該事務的基本為婦聯領導,日常工作機構設在婦聯,業務工作也主要由婦聯負責,政府部門在其中發揮的作用還十分有限。而婦聯作為社會群眾團體,由于人力、財力、協調能力等方面的先天缺陷,要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諸多困難。如所設專門負責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人員較少;下撥經費有限進而導致組織活動受限;在對家庭指導工作進行全面監管和系統規劃方面,難以協調其他行政部門通力協作,導致有些人群重復接受教育而有些人群卻被忽視的情況。
3.政府投入經費不足
總體而言,家庭教育工作經費逐步落實,絕大多數省婦聯家庭教育工作經費已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并為之設立了專項經費。但據相關調查,盡管如此,除上海外其他省人均家庭教育經費投入仍不足一元;從基層經費來源看,需要自籌的經費接近所有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經費的六成;從經費的漲幅來看,很多地區的機構經費沒有增長。這嚴重阻礙了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有效開展。此外,政府在專門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機構所投入的經費缺乏,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理論人才不足、研究力量薄弱、實證研究困乏、科學化水平不高、研究成果不多、學科建設和理論建構亟待完善、從業人員匱乏及素質偏低等制約家庭教育指導事業快速、良性發展的問題。
4.管理人員配備不足、政府參與從業人員的培訓不足
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開展在我國尚屬初級階段,所以存在管理機構中專業、專職人員配備不足,且以從事該專業時間不長的新人居多的問題,這是制約家庭教育指導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此外,專業化的家庭教育人才培養離不開政府支持。參與家庭教育指導管理及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是政府支持家庭教育指導事業的表現之一。然而目前從管理及從業人員構成來看,雖然基本形成了一支以機構內兼職為主、有較好學歷背景的年輕隊伍,但從人才培養途徑來看,從業者多以自學及參加科研機構、民辦教育機構舉辦的短期培訓班為主,而由政府投入經費及組織的培訓較少,即政府參與度不足。
三、家庭教育指導政府支持的策略
1.政策支持
科學化、法制化是家庭教育指導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必然趨勢。政府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進行法制調研,促進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導的相關政策法規逐漸完善,使各個層面職責的劃分、工作的開展都有法可依。首先,強化政府在整個家庭教育工作中的職責,對相關部門的責任、權力和利益要作出明確規定。其次,使家長切實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并提高其教育能力和法律意識。再次,給予一定政策傾斜,調動更多社會組織及資源積極投入家庭教育指導領域。通過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以形成完整的法規體系作為保障,尤其是應盡快出臺對人員資質及培訓、指導服務標準及考核、機構準入、經費投入及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在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內容、方法和途徑等得到廣泛社會認同的基礎上,確保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貫徹實施和良性發展。其中,家庭教育指導師資格證制度應盡快建立。規范的家庭教育指導與咨詢必須經過長期系統培訓,通過職業等級資格認證認定其為專業性強、社會地位高的職業可從根本上保障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是對該行業健康、高水平發展的制度保障,對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開展有重要意義。
2.行政支持
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的關鍵在于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作為一種公共服務事業來開展,并且深刻認同其主體為政府。這需要政府不僅要推進家庭教育立法、完善政策,更要為其提供行政上的支持,積極落實相關規定,為城鄉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首先,建立合理的管理體制。建立自上而下、覆蓋方方面面的、整合社會各種資源的組織管理體系,包括工作運行機制、監督考評機制、受眾反饋機制,理順供給機制,以發揮政府、市場、社會的共同力量,以建立起富有成效的符合各地實際的家庭教育服務網絡,推進家庭教育事業發展。其次,加強督導及監管。建立完善的評價考核體系,確保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包括政府加強經費管理,建立科學化、精細化的經費管理體制,科學編制預算,提高經費利用效率;加強對家庭教育指導資格及家庭教育指導師隊伍的有效監管,可定期對家庭教育指導師進行考核、評估,舉辦繼續教育培訓班、研討班、專家講座等。這些政府工作將會有效促進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專業化發展。
3.經濟支持
我國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規劃”中明確規定:“將家庭教育工作經費和事業發展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并逐年有所提高;每年有家庭教育工作專項經費;多渠道籌集家庭教育資金。”這要求各級政府首先要在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統籌各項收入的基礎上,把家庭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保障,即積極落實經費政策;以此為前提,鼓勵和引導企業、民間團體、慈善機構、基金會等社會力量捐資、出資創辦各類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即多渠道籌措經費;允許對一些服務項目適當收費,用以支持公益項目發展,即引入市場參與調節。而對于廣大邊遠貧困地區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事業,中央財政應給予重點支持。此外,鑒于學術機構和人才培養機構對于推動家庭教育服務事業的重要性,建議政府重視對其加大經費投入,保證其相對充足的研究經費,調動其積極參與家庭教育事務的積極性,使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利用豐富資源,加快課程建設,參與家庭教育師資及工作人員的培訓,協助政府研究、規劃及開展家庭教育,編寫家庭教育相關書籍以供社會各界參考等。
4.人員支持
家庭教育指導要實現專業化發展,必須依靠大量專業人才的培養。因此,在政府層面,要注重管理隊伍與專業隊伍建設,提高人員專業素質。在管理隊伍建設上,適當增加管理人員數量,并逐步做到定編、定崗,保障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順利開展。在專業隊伍建設上,政府牽頭搭建專業人才培訓正規化平臺。包括依托并支持高校建立與家庭教育指導相關的獨立院系及課程體系,開展集中教學和科研,培養兼具專業知識與人文精神的專業人才;吸引并整合具有較強專業知識基礎的志愿者等民間力量從事家庭教育指導的研究和教學等。形成高效培訓體系,通過研修培訓、學術交流等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指導機構教師專業水準和指導能力。不論是管理人員還是專業人員,都需要通過學習形成對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現代化家庭教育理念、兒童生理心理發展基本理論、家庭教育基本理論、家庭教育指導與咨詢方法等方面的系統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