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4:58: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志愿服務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志愿者被定義為 “自愿參加相關團體組織,在自身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在不謀求任何物質、金錢及相關利益回報的前提下,合理運用社會現有資源,志愿奉獻個人可以奉獻的東西,為幫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開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實際的具有一定專業性、技能性、長期活動的人”
大學生志愿者作為青年志愿者的主力軍,是促進高校與社會聯系的橋梁之一,大學生充分利用業余時間, 結合自己的知識技能、資源和善心為他人、社區、社會提供非盈利性、非職業化的援助。在自覺、自愿基礎上, 參與志愿者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使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 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鍛煉大學生的奉獻精神、服務能力等整體素質,同時也傳承了中華民族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可以充分發揮社會教育的功能,有利于大學生克服自身的實踐不足,能更好的激勵青年深入基層鍛煉,不斷積累社會經驗,為和諧社會建設作出貢獻。此次調查的直接目的是了解現階段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為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建設,進一步加強青年大學生志愿者工作力度,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豐富動員方式和手段提供決策參考,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志愿者工作質量提供參考。
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是社會志愿服務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社會志愿服務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學生則是參與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主力軍。然而研究后不難發現,在大學生志愿服務如火如荼的展開的同時也暴露了不少問題。
一、志愿服務組織制度不健全、沒有高度的志愿服務組織規范
志愿服務管理組織不健全是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暴露的突出問題之一。對志愿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對志愿服務的質量進行評估,建立一個規范化的服務流程非常有必要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缺乏專業性
某些組織招收志愿者的隨意化使得志愿者整體質量下滑,志愿者未經培訓就參加活動使得素質得不到提升。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有一定程度的形式主義,存在功利性因素
在很多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動大多注重形式上,大搞形式主義,并且有些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只為獲得志愿服務工時。這樣在損害志愿者形象的同時,更影響了活動的質量和效果。
四、缺乏足夠的物質基礎和維權意識
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和物質保障是制約大學生志愿者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況且大學生進行志愿服務并不是廉價勞動力,不少占用志愿服務的活動屢見不鮮。
在諸多問題面前,建設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是非常必要的。長效機制,即能長期保證制度正常運行并發揮預期功能的制度體系,長效機制必須隨著時間、條件不斷進步。其應堅持的原則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比較規范、穩定、配套的制度體系;二是要有積極推動和監督制度運行的組織和個體。
為促成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建立健全志愿服務活動體系,完善激勵機制
建立健全志愿服務體系,規范化志愿服務流程,能極大提升志愿服務效率。盡管大學生志愿者參與服務的目的并不是求得某種回報,但作為一種褒獎,體現出社會對志愿者工作的支持和肯定;
二、對志愿者進行專業化培訓
大學生志愿者組織的發展需要依靠一定數量的合格的志愿者,兼有完善的管理才能造就一支優秀穩定的志愿者隊伍。因此志愿服務組織對志愿者進行選拔培訓非常有必要。對于一些需要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志愿服務項目,組織者要對報名者進行相應的選拔。
三、注重活動質量和效果,實事求是,減少甚至消除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浪費人力、物力,喪失了志愿服務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意義;志愿服務活動組織者不應追求形式上的效應,而忽視內涵的深入,志愿服務精神不應受到扭曲。要充分調動志愿者的積極性,而非浮于形式或過于追求題材的實效性、轟動性,讓志愿者真正能夠在志愿服務中找到歸屬感和自豪感。
四、完善對志愿者的各項保障機制。
志愿者并不是“廉價勞動力”為志愿者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與基本補貼,并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因此要通過加大義工宣傳, 吸引社會各界對學生義工服務事業的重視和支持, 使學生義工服務得到一定的物質和資金幫助, 使全社會形成做義工、支持義工的風氣,形成有事大家關注、有難大家幫助的互助氛圍, 從而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
五、重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理論研究。
為了確保青年志愿服務能夠健康地可持續發展下去,就要加強和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建設,重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理論研究使大學生志愿服務日漸成熟,以更新的姿態呈現在人們面前。在培養時,加強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規律的認識,總結經驗,不斷探索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切實提高指導實踐的能力。
此外,高校應依靠自身優勢,發揮自身特色,創建品牌活動,服務內容要不斷進行革新和補充。一部分學生表示學校提供的機會少,還沒有碰到感興趣的項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在校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我們應該用心發現學校、社會還需要什么,欠缺什么,用心去思考怎樣去改變現狀。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大學生不是評論者,更不是旁觀者,而應該是積極的參與者。我們應懷著一個崇高的理想去求實,懷著一個積極的心態去踐行,服務社會,使身邊的社會更美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有困難的人,這是時代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而我們大學生的所作所為也體現了我們的時代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我衷心地希望能夠通過這次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調查,進一步了解學生對志愿者活動的意見與建議。從而為志愿活動的改善提供數據支持與方法參考。希望我們當代大學生能積極通過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和諧社會建設增磚添瓦。
參考文獻:
[1]北京志愿者協會,編.志愿者你準備好了嗎[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
[2]北京志愿者協會,編.志愿組織建設與管理[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
[3]馮艾.大學生社會實踐導讀[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志愿服務與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
何謂志愿服務?綜合各方意見,筆者認為:志愿服務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以自己的知識、技能和財富等貢獻社會,不以獲得物質報酬為目的而以促進社會公益事業發展和提高公共事務效能為己任所從事的各項活動。由此可見,志愿服務具有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四大特征。
大學生在社區志愿服務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大學生面向社區中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社區貧困戶、優撫對象等提供社會福利服務與便民利民服務。在社會的發展、志愿服務的規范這一大前提下,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活動也日益成長,但大學生志愿者與社區建設的合作制度化、規范化以及服務領域的拓展與模式的創新方面無疑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特性觀察
大學生作為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絕對主體,其構成與發展又有怎樣的特性?與其他志愿服務的人群相比,大學生志愿者有怎樣的優勢與劣勢?筆者擬從大學生志愿服務與其他各類群體的分別比較上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特性做出觀察。
1.大學生志愿服務與一般青年志愿服務。在此明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群體主要針對各類大學本科、??埔约奥殬I技術學校的學生,而一般青年志愿服務主要針對的主體是與大學生年齡相當、但已經在各行各業中從事相應工作的青年人。
首先,大學生志愿服務具有更強的組織性。以四川大學為例,四川大學的志愿者工作以四川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為主要指導,在每個學院還設立相應的志愿者服務隊,學院之內還有各個班級小分隊等,組織體制較為完善;同時,學生社團也在志愿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一般青年志愿服務則不然。其次,大學生志愿服務也有更強的時間靈活性。由于大學生志愿者尚在學習階段,時間較為靈活,在志愿服務的開展上有較強的時間優勢。一般青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在時間上較為僵化。此外,大學生志愿服務在專業化、智能化與多樣化上較一般青年志愿服務也有很突出的優勢,在此不再贅述。
2.大學生志愿服務與中小學生志愿服務。從群體特征來說,大學生群體與中小學生群體的顯著區別主要體現在年齡差距、知識水平與專業化層級上的差距。大學生志愿者最突出的特點即專業化程度上。相比中小學時代的通才教育而言,大學生在學習上具有專業化與專門化的明顯特征。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志愿者能在社區志愿服務與社區建設中發揮不同的作用,綜合而言則非常全面和專業。相比而言,由于中小學生的年齡、學習層次等限制,其志愿服務的專業化程度普遍較差。除此之外,大學生志愿服務與中小學生志愿服務相比同樣也有時間靈活性上的優勢。
3.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部分NGO志愿服務。NGO即非政府組織。目前我國以志愿服務為主要活動的NGO在提供社區志愿服務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志愿者在NGO中也占有重要的比重,兩者從本質上來說存在較大的重合。
誠然,大學生志愿者專業化、多樣性強,但是這樣的特點在NGO中同樣存在。從大學生群體的特點來看,大學生群體流動性強,因此從長期上志愿者的更新頻率較快。這既是優勢,更是劣勢。如果在志愿者隊伍建設的“傳、幫、帶”中沒能得以較好的處理與協調,大學生志愿服務出現斷層的可能性很大。而NGO由于其組織的特性,在人員流動上具有更好的優越性;由于組織的存在是以志愿服務為全部意義,在人員管理與流動上具備更好的持續性與延展性。這保證了志愿服務在延續性上得到保證,而志愿服務人員的培訓與管理也就更為可行。
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必要性
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志愿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青年志愿服務的主體。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究竟有何必要性?筆者試從大學生志愿者與社區兩個角度分別闡述。
1.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之于大學生志愿者。首先,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是培養大學生形成“獨立人格”的重要途徑?!巴ㄟ^志愿活動,能夠使獨生子女融入到集體這樣一個大家庭中,培養互幫互助、與人溝通、與人相處的能力,從而健全大學生的人格?!逼浯?,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是青年大學生奉獻社會的重要渠道。大學生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在為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等提供社會福利服務與便民利民服務的過程中正是一種奉獻社會的學習與踐行。最后,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是大學生提升綜合能力的重要平臺。從目前社會的發展階段來看,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涉及到人員的安排、組織的協調、團隊的溝通等諸多環節。社區志愿服務的參與與組織,為大學生提升綜合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在實現社區與志愿者的雙向互動的同時為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2.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之于社區。首先,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幫助解決了社區建設中的許多難題。大學生在為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社區貧困戶、優撫對象等提供社會福利服務與便民利民服務方面都做出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二,大學生在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本質上也是學習型社區建設的過程。大學生志愿者積極就環保、科普等問題在社區中開展宣傳與學習活動,在社區建設科學化的進程中,在學習型社區的建設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三,大學生志愿者彌補了社區專業服務的空白。大學生的專業化志愿服務活動對于豐富社區志愿服務的類型,開創社區志愿服務的領域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大學生充分利用了高校強大的學科優勢,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和提高了社區志愿服務的內容與水平,對于社區來說是社區建設的重大提升。(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09級)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b)-0239-01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指大學生出于自己的志愿,以自己的知識、技能等向社會貢獻,并且不以獲得報酬為目的,而促進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為己任的社會活動[1]。近些年來,各個高校為了適應社會及時展的需要逐漸開展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積極鼓勵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對推動經濟社會的文化發展、塑造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健康人格以及發展各類的社會保障事業都有重要的意義。隨著各地方高校在服務地方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各地方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也在其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因此,把握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并采取相應對策對進一步提高志愿服務實效也非常關鍵。
1 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
1.1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社會認同度不斷提高
近年來,社會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認同度和支持度都不斷提升。首先,政府作為志愿服務資金的主要來源,為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提供有力的物質支持;同時也為志愿服務相關方面法律及法規而對制定起了積極推動作用,例如通過西部志愿服務活動等為大學生提供一定創業就業渠道。其次,社區也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積極地為大學生志愿者與服務對象間建立起紐帶關系,使志愿服務活動能夠得以很好的發揮。此外,社會媒體尤其是新媒體在志愿服務活動中也起著通暢的宣傳、溝通以及聯絡作用,同時也是向外界宣傳志愿文化的有效渠道。
1.2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組織管理欠規范
目前,很多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的內部管理仍存在欠規范問題,體制也不夠完善。且仍有很多高校也沒有設立專門的社團指導、管理部門,大多數只是掛靠院校團委組織[2]。學校或院團委組織的一般事務比較繁忙,資金也比較有限,而社團在財力、物力等方面都需要較大的支持,因此很容易出現兼顧不全的狀況。還存在校園內外對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不能形成一致認識的問題,甚至還可能出現有不支持、不理解的情況;制度方面,相關工作仍處于初級階段,還不能對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進行有效的指導,現實中往往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片面性”;另外,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在獎勵方式上,還沒有形成一套有效、適合的激勵措施,這些問題都制約著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有效開展[3]。
1.3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效性不夠強
目前,中國青年志愿者注冊人數比較多,但很多志愿者普遍缺乏有效的公益知識和一定技能。組織的大多數志愿服務活動形式較為單一,缺乏一定的知識內涵,沒有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不能達到提高大學生能力和進行教育的目的,最終導致志愿服務的實效性不夠強。
2 大學生志愿服務對策
2.1 積極創立志愿服務共建基地
高校作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最有利保障,應該積極與社區聯系,協商建立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開展長期、持續性的志愿服務活動,有助于整合社區的優勢資源[4]。通過共建基地的形式,可以根據社區情況,讓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更貼近的社會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大學生志愿者提供了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對提高其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都具有積極作用。
2.2 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管理規范和獎勵機制
各個高校一般都以大學生志愿者青年協會的社團組織形式呈現,這類社團通常具有自主發展空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決策自己的發展方向、組織形式以及活動內容。為了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管理規范,學校應該設置相應的指導、管理部門,負責學生社團活動的指導以及考核,確保社團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首先,在招募志愿者時,要進行注冊與登記,以便于統一管理;對剛招募進來的大學生要進行培訓,加強社會公益常識知識的培訓。其次,高校要對志愿服務組織進行認可,加強對志愿組織的重視力度,通過爭取企業贊助、設立專項的志愿服務活動基金等形式,進行資金的合理配置與應用。另外,大學生志愿者都具有較強的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但也需要適時的回報,因此建立完善的獎勵機制也很重要。對于大學生志愿者來說,要突出加強精神激勵,把激勵方式與高校德育培養人才的目標結合起來,逐步完善獎勵機制。
2.3 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實效
目前,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有實效不強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單一,缺乏知識內涵[5]。因此,首先應該積極提高大學生的能力及素質,使其能夠與志愿服務的要求相適應。根據大學生的不同專業、年紀等特點開展相應的崗前培訓,以提高其責任感和專業能力,以適應現實社會的不同需要。根據校情,結合社會需求,培養具有特色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并積極開展具有特色服務功能志愿活動。
3 結語
志愿服務活動是一項世界范圍的公益活動,也已經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和高度支持。目前,我國志愿服務也已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其中在國際志愿服務、青年志愿服務以及社區志愿服務等領域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果。大學生作為中國青年志愿服務的主力軍,大學生志愿服務在社會認同度不斷提高的同時,還面臨著組織管理欠規范、實效性不夠強等問題,這些都嚴重制約著志愿服務活動健康有效的開展;針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提出積極創立志愿服務共建基地、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管理規范和獎勵機制,不斷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實效等對策,相信通過不斷努力,一定能夠將大學生的志愿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張倩,李妍辰,孫靜,等.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3,21(12):145-146.
[2] 賀治成,新時期共青團工作視閾下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的現狀探思與平臺建構[J].前沿,2011,8(3):117-119.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142-02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個體或團體為了社會福利而進行的非營利、不支酬、非職業化的行為。志愿服務能體現中華民族助人為樂、扶困濟貧的優良傳統美德,是中國社會主義最有希望的事業。努力做好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有利于在社會上發揚“友愛、奉獻、互助”的精神,同時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社會生活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參與方式,是學生鍛煉成長的有效途徑。
一、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意義
(一)提升個人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的信仰
大學生參與到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中,能夠使學生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將自己的才華和能力運用到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中,在不同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的所學優勢,滿足學生的“自我實現”。學生服務社會的同時不光為社會作出了奉獻,同時自身也得到了鍛煉,弘揚了高校在社會服務中的新風氣,也是學生人生價值的最好體現,使學生在活動中自覺地體會到了奉獻精神和人人參與社會的責任感,不斷提高人生精神境界。
(二)充實業余時間,豐富業余生活
志愿者利用學習的空閑時間,主動參與不同形式的有意義的志愿服務活動中,能夠接觸到各類人群,結識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年齡段的志愿者,通過參與活動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擴大生活圈。同時可以接觸到校園內沒有的新鮮事物、新觀點,加深對社會的認識,不斷在服務中吸收先進理念,學習生活經驗,迅速成長和提高。
(三)促進自身發展
在參與志愿活動中,志愿者可以通過自身和他人進行對比,發現別人的優點同時也發現自身的不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長補短,為自身成長不斷助力。但是許多志愿者目的不單純,帶著功利心去參加活動。這些人影響了整個志愿活動的開展和活動的順利進行,必將影響到志愿活動的整體效果,影響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服務的延續,最終會影響到志愿者事業的良性發展。導致大學生志愿者和志愿活動均不能得到發展和提高,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對于志愿者本身的價值意義主要通過培訓、學習、交流、領悟、管理等活動中實現,高校應該加以重視,使得大學生志愿者在活動中有收獲,有提高。
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培養學生服務熱情,社會志愿活動指導者們不斷探索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的完善。
二、打造精品項目,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
(1)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是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大學生志愿者在最初的社會服務時,多是自發的行為,如果要每個志愿者能夠在活動中長期參與,并將志愿的活動轉化成一種自覺的行動成為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應該有相關的機制和制度,使志愿服務不斷地走向長期化、規范化。為了更好地在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志愿服務社會的意識,因此,高?;谪S富志愿服務內容和把握志愿服務精神培育方向出發,通過打造志愿精品項目,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讓大學生志愿者們更好地服務社會,持之以恒地參與志愿服務。應該建立志愿服務獎勵制度,不定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同學進行證書或精神鼓勵,這樣會對吸引更多的志愿者,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使得更多的有志青年主動加入到志愿服務的事業中。同時可以在志愿服務中表現好的學生在就業、擇業、業方面提供支持和幫助。
(2)無論是黨和中央政府關于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需求,還是民間組織基于公眾的召喚,志愿服務精神都已經成為了時代不可或缺的共識。它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反映了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需求,生動地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和發展的巨大精神動力。曾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以青想、用實際行動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边@對志愿服務精神作出了完美的詮釋。志愿者的行動主要目的就是把個人或者集體的愛心奉獻需要幫助的個體或群體,志愿者提供的服務質量取決于受服務對象的滿意程度。讓受服務對象對志愿者合理的評價,能夠客觀地反映出志愿者的水平。受服務者的評價既是對志愿者的鼓勵也是對志愿者的鞭策,能夠有助于大學生志愿者更好地服務。
(3)建立相應的制度,讓服務更規范化合理化。首先是認證機制,通過認證機制,使每一位參與者都成為志愿服務團隊的一員,這樣就讓參與者有了強烈的歸屬感,以團隊為榮,以這個組織為榮,共同努力不斷作出貢獻。整個認證過程,不光是參與者參與活動的初期,而是貫穿于活動的始終,使成員無時不刻地得到認可,做到活動開展時有人管,活動進行時有人管的合理場面。其次是服務情況匯報制度,隨時接受志愿者向組織匯報自己的服務情況,就猶如學生交思想匯報一樣,隨時隨地的進行匯報。從而能夠按照志愿者的不同情況進行指導和幫助,或者對服務情況進行協調,從而把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出現的消極因素消滅在萌芽中,以便更好地進行服務。再次是志愿服務評價制度,志愿者服務社會的時候,會得到社會對志愿者的評價,評價的好壞直接反映出整個服務是否受歡迎,體現出服務的質量。社會對志愿者的正確評價,是對參與者創造社會財富的認可和精神支柱,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志愿者也需要自己被社會認可和支持。這種心理需求刺激著志愿者的行動,這也是志愿者行動的動力來源,能夠鼓他們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創新。合理地利用好這種需求,將正確的評價機制建立起來,并引入到志愿者服務的過程中,必將能夠推動整個活動向著正確的方向進行。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過程的不利因素
(1)在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過程中有著諸多不利因素,首先,志愿服務動機呈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其中,積極方面是以有利于他人為目的的服務奉獻型和從眾參與型兩種志愿服務類型;消極方面是以有利于自己為目的的自我實現型和主觀為己型兩種志愿服務類型。那么,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繁榮,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以個人為中心的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西方糟粕精神不斷腐蝕著大學生思想意識,志愿服務意識呈功利性特點,志愿服務意識淡薄,功利性較強,積極服務奉獻型的志愿服務較少,這一切嚴重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培育。許多大學生都是無利不起早,往往是參加一兩次志愿活動就放棄了,服務意識比較淡薄。
(2)當今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競爭激烈,這在不同程度上沖擊著大學生傳遞正能量的價值觀念,促使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責任心變弱,缺乏集體觀念。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責任心不強體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是為了“應景”,有的是流行于形式,比如在雷鋒活動日,315消費者權益日等節日到來之時,志愿服務活動風風火火,節日氣氛淡化之后,志愿服務活動來無影,去無蹤,這種志愿服務精神很難真正根植于志愿服務活動中去。正是因為這種虛偽而流行于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促使受助者對其抵觸情緒較強,同時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目的不純,而使這種志愿服務活動缺乏整體的計劃性,志愿活動內容和形式較單一,實效性和持續性較差,這嚴重削弱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培育效果。
(3)在就業形式嚴峻的情況之下,大學生志愿服務熱情不足,參與志愿活動取決于興趣和志愿的那種從眾心理,受從眾心理的沖擊而缺乏對志愿服務活動的認同,缺乏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主動性。同時,新老志愿主體工作銜接不暢,對志愿服務精神培育工作影響較大,志愿服務熱情高漲的那一部分學生,對志愿服務精神的理解也不夠深刻,自我價值和志愿服務精神提升較慢。強化大學生志愿服務熱情對于志愿服務精神培育已經刻不容緩。
那么,高校應該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實力,組織志愿精英社團,打造精品項目,強化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建立以“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為理念,按照章程開展活動,非營利、公益性、專業性的學生社團組織。通過培植以豐富志愿精神培育方法的教育工程,完善培育措施,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觀念。同時需要社會對大學生志愿活動給予正確的評價,不斷地鞭策和激勵志愿者們前行,從而吸收更多的人參與,這樣形成一個志愿服務光榮的氛圍。
四、通過志愿服務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1)提高學生服務社會意識,在大學期間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捷徑。在新時期,社會要求學校要不斷地培養與社會接軌的人才,出色地完成學生的思想升華,促使學生在服務中不斷地提升自己服務社會能力,帶著感恩和回報社會的愛心,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同時要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導師團隊,不斷地關注志愿團隊的發展,科學指導團隊的建設,及時解決志愿團隊在服務時遇到的各類困難和問題,使志愿活動常態化。在活動時,通過一個社會實踐愛你活動,覆蓋和普及到一群人,共同去解決一類的問題,不斷地完善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形成志愿服務品牌,實現項目常態化發展。聘請有經驗的知名學者對志愿服務團隊進行培訓,深化學生服務理念,使得社會服務變得專業化、規范化,為打造服務型和管理型的專業服務人才而努力。
(2)高校可以利用媒體進行廣泛的宣傳,宣傳服務的細節,宣傳服務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事跡和先進個人。弘揚奉獻精神,使服務成為一種文化,一種高校特有的文化,將奉獻、友愛、互助的傳統美德傳承和發揚,與我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相結合,與實現中國偉大中國夢相結合,不斷探索一條適合大學生志愿服湛沙中發展的路,形成高校特有的志愿服務文化。
(3)不斷豐富志愿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引領志愿服務方向。引導大學生志愿服務向著專業知識和服務活動內容相匹配的形式進行。發揮志愿者的專業特長,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如,送體育到社區活動,全民健身、終身體育是體育人的終身事業。活動中志愿者們向群眾普及健身器材的使用,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一些簡單健身操。普及一些運動常識,包括運動損傷的處理,針對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健身方式等。通過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服務社會并在整個過程中指導,順利實現專業和實踐的合理結合。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現狀概要
志愿服務是指任何人志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及精力,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提供的服務,泛指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資源、善心為鄰居、社區、社會提供非盈利、無償、非職業化援助的行為。
在中央精神的指引和2008年奧運會的推動下,我國的志愿服務事業迅猛發展,全社會對志愿服務的認知程度也大大提高,大學生作為有知識、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一代,已成為當前中國志愿服務的主力軍,他們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為需要幫助的組織或個人提供無償的、非職業化的幫助。參與志愿服務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有利于提高青年大學生的適應能力,更推動著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進步,促進和諧社會的穩步構建。如今,針對社區、貧困地區、保護地區等開展的活動項目成為學生志愿服務的主要內容,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領域在不斷拓展,社會影響也在不斷擴張。學校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增強,各高校積極指導成立青年志愿者協會等高校社團,并設有專門的管理和指導部門。社會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認同度也在不斷提升,政府是志愿服務資金的主要來源,制定相應法律法規推動其發展;社區則為大學生志愿活動提供了最直接和有力的舞臺,社會媒體在志愿服務工作中的宣傳、聯絡、溝通作用成為了大學生志愿服務對外宣傳志愿文化的最佳渠道。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
1、志愿服務相關法律法規不足
我國志愿服務法律規定方面多為地方性法規,全國性的志愿服務法規以及綜合性的志愿者組織管理政策均未制定,志愿服務組織管理的法律依據仍不全面、系統。由于缺乏統一立法,導致現有部分志愿者組織存在盲目性、隨意性和無序性,有關大學生志愿服務過程中的權益保護、學生志愿者名義濫用、服務活動組織規范、活動組織責任承擔等諸多具體問題也缺乏相關的法律解釋。對志愿組織的項目引導、稅收等有關政策扶持也沒有明確具體的規定。
2、志愿服務活動持續性缺乏
大學生由于群體的特殊性,從事志愿服務活動多為課余時間,時間靈活性太大,多數學生沒有足夠且持續的時間參與持續性志愿服務活動。大多數學生沒有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經濟來源多依靠父母給予,無力承擔服務過程中的支出,還有部分學生由于經濟條件所限,往往更熱衷參與兼職活動來保障個人正常的生活支出,經濟條件的限制導致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持續性不足。志愿服務主要依靠個人自愿與自律,志愿組織無法對學生實行有效的監督與管理,持續性難以得到制度性的保證。同時由于志愿組織各方面資源的限制,以及學生個人能力的原因,服務活動內容往往比較單一、簡單,持續性缺乏。
3、志愿服務專業性較為缺乏
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又未參與過社會實踐,專業實踐能力往往較為缺乏,在進行志愿者招募時也無法對學生提出較高的專業技能要求,加上學校各志愿服務組織多為學生自行管理,往往缺乏足夠的資源和經驗對志愿者提供專業化的技能培訓,導致整個志愿服務團隊專業性都比較缺乏,志愿服務的專業性自然會有所欠缺。無法如法律類提供專業的法律援助、醫學類提供專業的醫學救助等。
4、志愿服務激勵措施不健全
目前我國志愿服務激勵方面有《志愿服務時間儲蓄制度》等條例,這些條例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志愿者的權益,但是沒有針對學生志愿服務專門性的激勵措施。高校沒有將志愿服務納入實踐性教學環節,學生參與服務仍然只能依靠課余時間,導致服務持續性不足,同時學生參與志愿服務不能得到學校學分方面的認證,對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激勵不足。志愿服務組織機構或高校在對學生進行志愿服務相關培訓、人身財產安全、實踐證明提供、基本服務補貼等方面仍然沒有明確的保障,無法充分發揮對學生志愿服務的激勵作用。
5、志愿服務活動缺乏有效的監管和指導
志愿服務活動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之上,主要依靠個人的自律性和責任心,此外也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監管機制。對志愿服務組織缺乏監督,個別志愿服務機構打著公益的幌子進行商業活動,欺騙學生參與服務而自身獲得利益,喪失了志愿服務的公益性。由于對服務人員缺乏相關指導,導致部分學生服務意識偏低,服務技能不足,無法切實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未能達到志愿服務應有的效果。對服務過程、以及服務結果缺乏監督和評估,不能切實保證志愿服務內容的科學性、合理性、公益性,無法保證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
三、改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的對策
1、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
國家積極出臺全國性的志愿服務法規以及綜合性的志愿者組織管理政策,建立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方面的法律系統。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制定相應政策積極宣傳志愿服務,宣傳國家層面的相關政策,鼓勵高校積極研究如何將志愿服務納入實踐性教學環節,保證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參與服務。高校應制定志愿組織管理規范,加強學校志愿服務組織管理,制定實踐性教學管理辦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以制度化形式加強學生志愿服務管理,對高校志愿服務提供物質、經濟、法律等保障。
2、多方面促進志愿服務活動持續性
高校應積極探索將志愿服務納入實踐性教學的多樣化方法,為大學生持續參與志愿服務提供充足的時間保障。志愿服務組織以及相關機構應適當給以參與服務的大學生包括交通、就餐、就醫等保障,調動學生積極持續性的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志愿者的監督與管理,通過組織相應的服務培訓,提升學生志愿者的服務水平與服務能力,使其在服務的過程中更多的實現自身價值,激發持續參與服務的激情與熱情。同時要積極開發與利用高校、企業、社會的多方資源,發揮自身特色,創建品牌活動,對服務內容進行不斷革新和補充,
注重志愿服務活動質量和效果。
3、提高志愿服務的專業性
學生志愿組織要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多方資源,積極對學生志愿者開展基礎能力的培訓,保證學生志愿者參與基礎服務的廣泛性。同時根據需求進行類別的劃分,針對不同的服務內容,邀請專業人員對該類學生進行專項培訓,深度挖掘該類學生的專項服務能力,有的放矢的提升學生志愿者的專業服務水平。對于一些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較高的志愿服務項目,組織者應在一定的基礎上對報名者進行相應的選拔,比如法律知識宣傳方面的項目,要選擇法學專業的學生,支教服務要選拔有一定教學能力的志愿者。
4、健全志愿服務激勵措施
政府及相關部門制定相應政策積極宣傳志愿服務,保障學生參與權益,激勵學生更多的利用課余參與服務。學??蓪Ψe極參與志愿服務的學生采取多樣化的激勵方式如給予精神獎勵或者優先評獎評優的機會。鼓勵高校將志愿服務納入實踐教學環節,以教學的形式保證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時間,以學分的形式鼓勵學生多加參與服務。志愿服務組織機構或高校就志愿服務相關培訓、人身財產安全、實踐證明提供、基本服務補貼等方面給予必要性的保障。
5、加強志愿服務監管與指導
加強對志愿服務的監督與指導,需從組織、人員、項目等多方面齊抓共建。組織監督方面,分別給予學校、學院、活動舉辦方分不同程度的監督,確保組織機構的正常運轉,保證志愿服務活動的公益性。對服務人員進行相關指導,提高服務人員的服務態度與服務效果。對服務過程進行監督,保證服務內容的科學性、合理性、公益性,切實服務到有服務需求的人群。加強服務項目監督與管理,科學合理的對志愿服務效果進行跟蹤與評估,不斷改進優化服務項目,保證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曾雅麗.比較視角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制度化與專業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03):71-79.
[2]譚秋云.大學生志愿服務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9):252-253.
[3]李媛媛. 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0.
[4]王善瑋,楊洋,趙欣.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2(04):13-14.
[5]傅學強,王志.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3(24):208-210.
[6]韓雪萍.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措施[D].中央民族大學,2011.
[7]李媛媛.淺析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中存在的問題[J].商業經濟,2010(03):31-32.
[8]周燕.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2014.
[9]黃艷.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問題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14(02):93-97.
[10]許人冰.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其優化[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01):3-10.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志愿者服務活動蓬勃發展,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的社會群體,成為志愿者行列的主力軍,在倡導社會新風、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磨礪學生思想素質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但高校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存在引導機制不健全、活動項目單一、服務層次有待提高等問題。因此,關注大學生志愿組織、志愿者現狀,幫助他們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營造良好氛圍和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采用校園隨機調查的方式,對4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90份,問卷有效率為97.5%。其中男生73人,占總樣本的18.7%;女生317人,占總樣本的81.3%;大一學生54人,占總樣本的13.8%;大二學生72人,占總樣本的18.5%;大三學生258人,占總樣本的66.2%;大四學生6人,占總樣本的1.5%(調查時正值大四學生外出實習階段)。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調查結果
1.對待志愿服務的態度及參與率
大學生對待志愿服務態度的調查結果稍稍出乎意料,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只有134人(34.4%)對志愿服務持“積極”態度,比預計中的比例偏低。201人(51.5%)持“一般”態度,而持“厭倦”態度的也有28人,占到了7.2%。如果將積極態度看做有參與的強烈意愿,將一般態度看做有參與的意愿,將厭倦態度看做沒有參與意愿,那么,85.5%的大學生具有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意愿,其中有強烈參與意愿的占34.4%,事實是否如此呢?調查問卷第8問的結果顯示,84.4%的大學生實際參與過志愿服務活動。這兩問的調查結果說明大學生的參與意愿與實際參與行為基本一致,說明此次調查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際。當然,也反映出部分大學生雖有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意愿,但可能由于種種原因最終沒能參與。沒有時間是主要原因,在調查的第12問中絕大部分學生選擇了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志愿活動這一選項。另外還可能存在擔心影響學業、不知道通過什么渠道等原因。進一步深入分析發現不同年級、不同身份的大學生對志愿服務所持有的態度也有一定差異。(詳見表1,僅以積極和一般兩項調查為例)
表1 不同年級、不同身份的大學生對志愿服務情況表
2.參與志愿服務的類型
這一問主要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同學參加志愿服務的意向,調查顯示大學生喜歡參加的志愿者項目居前三位的分別為“義務支教、助學”、“大型活動或賽事服務”及“校園內部的志愿活動”,分別占到了總樣本的60%、43.8%和39.2%,這表達出了大學生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并希望通過自己的愛心和自身專長來當好志愿者的意愿,符合大學生生活、學習的實際。
3.參與志愿服務的主要動機
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動機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奉獻愛心,回報社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和“增長見識,增加社會實踐經驗”的次數最多,為116次和108次,分別占29.74%和27.69%。我們也看到,分別有18.7%和15.4%的人次選擇了“學校或學院要考核不得不參加”及“獲取綜合測評加分”,還有不少同學是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上述數據表明,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動機是多樣化的,總的來說是兼有利他型動機和利己型動機,可適當加以引導,將實現大學生個人理想與服務祖國、服務社會相結合,弘揚志愿精神,明確志愿服務的宗旨。
4.參與志愿服務的收獲、感受和感想
盡管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動機參與了志愿服務活動,而他們實際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后的體會和感受又是如何呢?從參與活動后的收獲來看,占據第一位的選項是“對和諧社會建設作出了貢獻”,222人選擇,占總樣本的56.9%;第二位的選項是“加深對社會的認識”,197人選擇,占總樣本的51%??梢姡挥姓嬲齾⑴c到志愿服務活動中,才獲得了真正的收獲。再從“在參與志愿活動的過程中,你的心理感受是?”這一問看同學們在活動過程中具體的感受,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數同學(75.6%)認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是快樂的,其中23.8%的同學認為活動中“總是快樂的”,51.8%同學認為在活動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是快樂的”,只有很少數的同學(5.1%)在活動中感覺不快樂,可惜在問卷中并未進一步提出為什么感覺不快樂這一問。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后同學們又是怎么想的呢?數據顯示275位同學(70.5%)表示活動對自己幫助很大,雖然有時有點累,但很值得,以后還會繼續參加。
5.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困難
盡管從調查中我們看到很多同學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各種志愿服務活動中,并有非??鞓返母杏X,愿意以后繼續參與此類活動。但有超半數的同學(61.5%)坦言,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在這些同學中,52.8%的同學認為最主要的困難是“經常與個人學習時間相沖突”,26.2%的同學認為“學校不夠重視”,也有15.6%的同學認為“不少人對志愿活動還存在偏見”。這就要求我們今后盡量從各方面各環節認真做好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工作,幫助同學消除或克服各種困難,能讓更多的同學更好地參與到志愿活動中。
6.對學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總體評價
由于信息不對稱、組織形式比較單一、過多地與學分和獎學金掛鉤等眾多原因,使同學們對于學校的志愿服務活動的評價不是非常理想,(見表2)
表2 對學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評價
三、基于調查結果的幾點思考
志愿服務,是指青年志愿者組織和青年志愿者自愿、無償地服務于社會生產、生活,促進社會文明與發展的志愿服務行為。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我國志愿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為奧運會、世博會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如:功利化,社會認同度低、缺乏專業培訓、缺乏激勵反饋機制。要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引導大學生志愿服務向正確的軌道發展。
一、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意義
1、鍛煉自我,促進自身能力提高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提高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再者,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也是克服困難,鍛煉自己堅強意志的過程;最后,志愿活動也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機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交際能力、學習能力。
2、展示自我,促進校園文化形成
志愿活動作為一種社會實踐,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大學生可以在志愿活動中結合自己的特長,專業來發揮才能。大學生志愿者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因而促成同學們建立互助互愛的理念,同時也能調動大學生參與高校建設的積極性。
3、奉獻自我,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在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實施20周年暨第28個國際志愿者日之際,給志愿者回信:青年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勉勵他們弘揚志愿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在人際關系功利化、世俗化的今天,大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活動,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促進互助互愛的新型人際關系的建立。
二、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的特點
自1993年12月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動”以來,大學生一直成為這項活動的重要力量。總的來說,我國志愿者活動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第一,大學生志愿者的總體參與度高。據統計,截至2013年11月底,已有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協會。調查顯示參與過志愿服務的學生高達81.93%;第二,大學生志愿活動的地域范圍廣。從農村到城市、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山區,從廣袤的中國到遙遠的非洲,都有大學生志愿活動的足跡;第三,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多。扶貧濟困,社區服務、環境保護、搶險救災,大學生志愿活動項目在不斷地拓展。第四,大學生志愿服務成果大。如在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中,我國志愿者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社會實踐中,為奧運會、世博會的順利進行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存在的問題
1、存在功利性心理
當代大學生志愿者的道德素質普遍是健康的,但在大學校園中,有些志愿者的動機存在功利性。例如:有些大學生就是為了綜合測評加分,以獲得獎學金,才參與志愿者活動的;有些學生熱衷于參加大型體育賽事的志愿活動,如奧運會、殘奧運等,他們參與志愿活動只是為了近距離接觸自己喜歡的運動員,或是為了拿到紀念品。以上列舉的例子都是大學生參與自愿活動存在功利性心理的體現,必須引起警惕。
2、缺少社會化認同
新時期大學生志愿者隨處可見,社會上很多人也對大學生的志愿活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但是廣大群眾對志愿者、志愿組織的認識還不夠,有的甚至存在誤解。一方面,部分人本身對大學生志愿者認識不到位。有些人沒有看到志愿者活動的社會價值;另一方面,大學生志愿活動的宣傳不到位。由于社會、媒體等對于志愿精神、志愿文化宣傳不夠,這樣不利于激發志愿者的志愿活動熱情。
3、欠缺專業化培訓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大學生志愿者也在不斷地發展壯大,社會對于志愿服務的要求也發生著變化。但是由于很多高校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對志愿者缺乏專業化、系統化的培訓,大學生志愿服務普遍存在著非專業性、低層次性、成效性低的問題,使得志愿者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大眾對于志愿活動的需求也得不到滿足。大學生志愿者應該了解志愿服務對象的需求,提高專業化的服務,才能更好的做好志愿服務工作。
4、亟需激勵反饋機制
由于社會普遍認為志愿活動本來就是無償性的,不應該要求回報,因此高校、社會也不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精神上的激勵。如較少對優秀大學生志愿者給予表彰;再者,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組織松散,有些志愿群體是通過自己組織的,因此大部分沒有建立志愿者反饋機制,開展志愿服務缺乏完整計劃,也沒有及時有效的反饋,降低了志愿服務的成效。
四、解決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現存問題的有效途徑
1、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志愿精神
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志愿者端正參與志愿活動的動機,更加真誠積極地參與到志愿服務中。高??梢越柚枷氲赖抡n或形勢政策教育課對大學生進行德育,使大學生樹立志愿服務的自豪感,認識到自己肩負的重任,更好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如華南農業大學在進行列車乘務員志愿者培訓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對志愿者進行價值觀的教育,使志愿者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樹立認真工作的信心和責任感;另一方面,高??梢愿淖儗Υ髮W生的加分獎勵政策,重點獎勵做出突出貢獻、得到社會好評的志愿者,這樣,不僅可以樹立大學生志愿者的楷模作用,激勵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志愿活動中,而且可以使大學生志愿者擺正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道德價值與功利價值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志愿活動動機。
2、加大社會化宣傳,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品牌建設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建設應當走品牌化的道路,這對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構建有重要意義。大學生志愿者的社會化宣傳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通過大學生志愿者自身的力量來進行宣傳。通過“建立一套志愿服務的視覺、聽覺識別系統,包括服裝、胸卡、隊旗、手冊、地圖、海報等硬件,也要包括口號、歌曲等軟件,形成理性共識與情感沖擊力的結合”,同時還可以在平時的志愿活動中提供優質的服務,贏得社會人士的認同;第二,可以通過媒體的力量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宣傳,大力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作用。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新媒體如:微博、微信、論壇、手機app等網絡媒體,這種方式能夠更廣泛、更有效地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宣傳。中國扶貧基金會組織的愛心包裹勸募志愿者通過海報、網絡等傳播途徑,在2014年11月1日至12月14日每周六、日,64個城市、117個高校公益社團組織了超過50000名大學生志愿者走進公益體驗站開展活動。
3、與大學生專業銜接,完善志愿培訓體系
為了提高大學生志愿活動的質量,應建立完善志愿培訓體系,大學生志愿者的重要優勢就是其擁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因此,應該把大學生專業與志愿活動銜接,使大學生志愿者在熱情參與,奉獻自我的過程中,為社會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服務,獲得更大的志愿滿足感。西部計劃是一個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基層服務的重點項目。自2003年在新疆正式實施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8226名大學生志愿者,在新疆從事支教、支醫、支農、法律援助等14類志愿服務項目,以實際行動和驕人業績贏得了基層各族群眾的普遍歡迎。另一方面應完善大學生志愿者培訓體系。通過集中輔導、座談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對志愿者進行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通過專業化、系統化的培訓,大學生志愿者才能為大眾提供更好的服務。華南農業大學連續七年積極參與廣州客運段的列車乘務工作,總結了豐富的經驗,每年春運開始之前都會對志愿者進行列車乘務員工作理論和業務知識操作培訓,有效的提高了列車乘務員志愿者的工作效率、工作質量,這一點值得各高校借鑒。
4、發揮學校主體作用,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激勵反饋機制
為增強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應該建立激勵和反饋機制。一方面,要根據對大學生志愿活動的真實反饋情況,表彰先進集體和個人,如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進行“杰出青年志愿者”評選活動。同時學校領導可以走訪大學生志愿者,給予大學生志愿者學習、工作、生活上的關懷;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情感激勵反饋法,通過組織志愿者進行交流和學習,記錄志愿者活動中遇到的問題,讓志愿者們一起討論,交流經驗,在增進感情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華南農業大學春運列車員志愿者通過新年游園、觀看新年節目以及撰寫列車乘務員工作心得體會的形式,促進勤工助學中心的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勤工助學中心也能夠更好地了解列車乘務員志愿者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便及時高效地幫助列車乘務員志愿者排憂解難。
五、結語
大學生志愿者作為我國志愿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志愿者服務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以大學生這一群體作為切入點,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探索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工作機制和活動運行機制,也為推進中國志愿者服務制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推動了中國志愿服務事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青年服務條例.2005.3.
[2] .青年一代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
http:///content/2013-12/06/content_9412488.htm.
(一)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所針對的對象不同
志愿服務是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理念,參與的是社會公益事業,是無償的付出和奉獻。大學生志愿服務通常參與的有支援西部、服務貧困小學、義務支教、照顧孤寡老人、服務社會福利院等等,服務地點除了身邊,更多在偏遠和貧窮地區。而社會實踐的對象不但可以是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更多的是非公益事業。如,到企事業單位參與具體工作的實習,涉及到廣告業、餐飲業、政府機關等各行各業。
(二)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的經濟效益具有差異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一種自愿的、不為報酬和收入而旨在促進社會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的方式,志愿服務完全是義務服務。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更多的是道德效益和精神效益,不包含經濟效益。學生們在志愿服務中體會人間大愛,體會人間溫暖,是社會道德風尚的良好體現,也使大學生們更加珍惜大學的學習生活。而社會實踐則不排除經濟效益。
(三)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的活動場所差異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活動場所可以是學校內部,但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內部,隨著高校志愿者組織的發展壯大,校外志愿活動更加繁榮,很多學校的志愿者都開始組織參與校外的社會服務、開展社會公益活動。而社會實踐的“社會”兩字,就已表明了場所是學校以外的社會,促進學生與社會的接觸,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本領,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參加社會生活起到演練和調整的作用。
(四)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的歷史淵源不同
在我國,社會實踐的理論和實踐要遠遠早于志愿服務,改革開放之前社會實踐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到了80年代就有很多學者發表文章提出社會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有更多的人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而志愿服務是新時代的產物,志愿服務工作是共青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新工作領域、服務社會需求的一大創舉,是新時代社會文明進步和諧的重要體現。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
對大學生來說,志愿服務活動提升了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修養,堅定了理想信念,增長了知識閱歷。此外,志愿服務還具有增進同學之間情感交流、密切師生關系、加強班團組織建設、增強集體凝聚力與使命感等方面的顯著作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陣地。
(一)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重要作用
大學生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大學課堂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但它更多地傾向于理論教育;而志愿服務活動,在服務社會、幫助他人的同時,傳遞著愛心和推動著文明、進步,是大學生“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不可替代的重要方式。耳濡目染到志愿者們的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和互幫互助,這種實踐中得來的教育遠比課本上要深刻得多,這種社會給與的引導,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其他形式無法比擬的重要意義。
志愿服務這種社會新風尚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更是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各項活動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近年來,大學生志愿者在北京奧運會、“5·12”汶川大地震、上海世博會、哈爾濱大冬會等重大事件與活動中都有出色表現,大學生們在真實地參與了那么多重大的志愿服務后,對以后的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對自己會有更深入的分析和更深刻的規劃,對價值觀的構建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教育大學生知恩、感恩、報恩
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到,社會責任感缺乏、公民意識模糊是當代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志愿精神為鮮明旗幟的志愿者行動不僅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了服務社會的機會,也為高校感恩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要進一步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使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公民意識,更好地從學校走向社會,完成向合格公民的轉變,就要從學校和社會兩方面抓起。
將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和感恩教育融入志愿服務,為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與升華提供新的平臺,在志愿服務中體會對社會的責任和對自己、對他人的幫助與施恩,磨練意志,升華對國家、對社會、對家人的情感。目前,很多高校做了一系列有效的嘗試,支持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和寒暑假走出校門參加各類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活動,如:支農支教、文化下鄉、法律援助、紅色教育等志愿服務活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對志愿服務先進個人和組織進行廣泛宣傳,尤其對參加“西部計劃”、大學生“村官”等志愿服務項目以及個人及社會力量參加支教等到艱苦地區做志愿服務活動的學生,給以大力表彰和支持,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通過召開志愿服務報告會等形式,回放西部艱苦的條件,以及志愿者們無私奉獻的志愿精神??吹侥婢持蓄B強成長的孩子和克服困難立志服務的志愿者們,得到心靈的震撼,投身社會,回報社會。因此,志愿服務活動既使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得到充分展示,又把感恩教育的認識從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高度,在實踐中教育大學生學會知恩、實踐感恩、懂得報恩,并使之成為一種內化的品質。
(三)加強校風、學風建設,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
志愿服務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是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有益方式,有助于良好校風、學風的形成。加強校風、學風建設,充分發揮志愿服務的載體作用,對于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志愿服務是磨煉個性和鍛造人格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德育教育與道德實踐的有機統一。志愿服務有助于校風、學風建設。在志愿服務實踐中,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行為得到加強,也使大學生在社會教育中發生道德行為的正向移遷,產生連貫性的長期的道德行為效果,促進大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志愿服務為個體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訓練培養提供了實踐的機會。如在志愿服務活動中鍛煉的堅強的意志和品格與學校教育中嚴謹的作風和良好的習慣達到了緊密的結合,培養了大學生的高尚人格,促進了校風、學風建設,幫助大學生在今后的人生中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挫折和考驗,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素質和品質的人。
(四)開拓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視野,為社會多做貢獻
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不可替代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一種最直觀而有效的途徑。志愿者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們的志愿服務也是認識社會、感受文化、傳播文明的又一種新方式。志愿服務活動讓大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區、走進農村、走進貧困山區、走進祖國需要的地方,去支農支教,照顧孤寡老人,服務社會,支持公益事業,參與社會重大活動。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志愿者們起到了展示我國風土人情、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增進友誼的作用。志愿者們為了能夠在世博會期間更好地完成服務的工作,需要學習更多的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風俗習俗和文化知識。在與各國友人的互動交往過程中,也自然而然的會受到各種文化的滋養和熏陶。這些都讓他們看到了外面不同的世界,零距離接觸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感受區域發展的不平衡,領略偉大祖國五千年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對于開拓大學生的視野,增長閱歷,提高素質等都具有積極影響。
不管是收獲志愿服務精神帶來的感動,亦或是不同生活環境磨練的毅力,都開拓了大學生認識社會的不同視角。尤其是支邊支教等志愿服務,讓學生們深刻感受到自己能來到大學讀書,接受優秀教育資源的熏陶,結識來自不同地區的朋友,這一切與那些無法接受教育的貧困山區的孩子相比是多么幸運和珍貴。在感悟人生、感激生活的同時,使大學生鍛煉才干,提高認識,立志盡己所能為社會做貢獻。
參考文獻
[1]盧玲.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1).
我國的志愿服務活動是隨著改革開放而興起的。1993年,開始組織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已成為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的核心組成部分。大學生志愿者已是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的主力軍,他們為中國志愿者行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普遍形式
1.社區建設志愿服務活動
社區建設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面向世界的重要途徑。社區建設志愿服務則是一項重要而長遠的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大學生志愿者在社區建設志愿服務活動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配合、協助社區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廣泛開展科技、文體、法律、衛生等方面的社區活動,豐富居民文化生活,陶冶居民的文化情操。大學生志愿者進社區,配合社區工作人員充分利用社區群眾性的特點,幫助居民美化社區環境,增強居民的環境意識、公德意識,不斷改善社區的環境衛生。因此,社區建設志愿服務活動是大學生志愿者最簡單可行的一種志愿服務活動形式。
2.生態環保志愿服務活動
環境保護是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所采取的行動。生態環境保護志愿服務活動即通過對城市或社區、公園以及景區的綠化植被進行定期維護,倡導人們在生活中保護環境。大學生志愿者通過一系列的環境保護志愿服務活動,對現有的城市或社區、公園以及景區的綠化植被進行力所能及的維護,并向人們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及保護環境的措施。環境保護志愿服務活動是一種綠色行動,是大學生志愿者通過實際行動保護環境的一種實踐。
3.扶貧開發志愿服務活動
扶貧開發是為幫助貧困地區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扶貧開發志愿服務活動主要針對應屆畢業生,畢業生自愿、無償地參加扶貧開發志愿服務活動,例如國家支持的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村官等志愿服務。大學生到國家規定的貧困地區進行一定時間的支教等志愿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扶貧開發志愿服務活動可促進國家的扶貧工作進展,一定程度上帶動貧困地區致富,加快貧困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同時也能幫助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扶貧開發志愿服務活動是大學生志愿者實現人生價值、豐富人生閱歷、富有挑戰意義的志愿服務活動形式。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新型形式
1.大型賽會志愿服務活動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國舉辦大型賽會的種類和次數越來越多。這些賽會的舉行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大型賽會志愿服務活動,雖然這些活動具有一定的區域性與臨時性,但是這項志愿服務活動仍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活動形式。
志愿者通過選拔,提供自己的勞動、技術和時間,無私參與,完成既定的任務而不接受報酬,在傳播奉獻精神的同時,不但為賽會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還降低了賽會的舉辦成本??梢姡驹刚邔Υ笮唾悤淖饔脤絹碓酱螅殉蔀榇髮W生志愿者的新型志愿活動形式。
2.應急救援志愿服務活動
近些年來,各種自然災害、事故等突發事件時有發生,應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隨著國家的進步和人民整體素質的提升,應急救援志愿服務活動已會成為一種常規的志愿服務活動形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能投入到應急救援志愿服務活動。應急救援志愿服務作為志愿服務在突發事件應對中的特殊形態,由于突發事件的突然性、發展的不確定性、危害的嚴重性和公共性、時間的緊迫性以及采取特殊措施的必要性等特點,這不僅要求志愿者具有專業的救援知識,還要遵循就地就便、專業高效、統一有序的原則。否則不僅發揮不了志愿服務的作用,甚至還會導致救援現場更加混亂、“幫倒忙”的現象。應急救援志愿服務活動是一項臨時性、突發性的志愿活動形式。
3.援外志愿服務活動
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趨勢,援外志愿服務也逐漸成為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援外志愿者是指利用國家對外援助資金,由專門機構選派到發展中國家,直接為發展中國家當地人民服務的青年志愿人員。因為援外志愿者到其他國家以志愿者身份工作,代表的不僅僅是志愿者本人,還代表著整個國家的形象,所以要求志愿者的素質要非常高。而作為大學生志愿者,尤其是應屆畢業生志愿者,這也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機遇和挑戰。
除此之外,隨著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的不斷完善與進步,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形式會越來越豐富,涉及的方面也會越來越廣泛。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43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way of moral education, disabled volunteer service has particularity, how to analyze the uniqu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o better carry out voluntary service, cultivate qualified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group is with disabled volunteer service vigorous development need to address the topic of the times.
Key words help disabled; volunteer service; moral education
2010年全國志愿助殘工作會議確定每年的7月6日為“全國志愿助殘陽光行動主題日”,全國大學生助殘類志愿服務逐步推廣,近年來國家對于助殘類志愿服務的關注度逐年增大。以天津市而言,為進一步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倡導互助和諧文明風尚,2015年5月命名了10個“天津市志愿助殘陽光團隊”,20名“天津市志愿助殘陽光使者”,以引領全市志愿助殘活動蓬勃開展。
由此基于助殘類志愿服務的特殊性而開展的德育功能研究具有迫切性,有利于可持續普及志愿助殘理念,推動服務活動向常態化、制度化開展。
1 大學生助殘類志愿服務概述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德育的重要途徑,然而圍繞助殘類志愿服務的專項研究相對匱乏,直接針對性研究則更少,僅有《廣西大學生助殘志愿服務活動現狀及問題對策》、《廣州志愿助殘常態化建設初探》、《論志愿者助殘的制度化建設》、《助殘社會組織的培育與發展路徑研究》等。2013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有85.1%的廣西大學生表示參加過助殘志愿服務活動,他們大多是以學校、敬老院、社區和家庭等為主要場所,通過多種途徑參與到助殘志愿服務活動中,以幫助身體行動受到局限的殘障人為主、老年人居多,大多數大學生從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社會責任感,提升實踐能力。
助殘類志愿服務的對象具有特殊性,其一為殘障人士心理相對脆弱,有些是身體不健全導致的自卑感,有些是心智本身存在缺陷,這都導致與志愿者在交流時容易伴發心理情緒起伏,嚴重者甚至引發肢體沖突,乃至幫扶中斷;其二為身體不便影響幫扶效果,如志愿者在教授受助者手工制作等生存技能時,其身體缺陷大大延長了學習時間,相比正常人須要更多的耐心,而這種現象在助殘類志愿服務中較為普遍;其三為受助者對幫扶的抵觸與依賴并存,受助者容易對外界具有防御感,志愿者常常要經歷一個從拒絕到依賴的幫扶過程,期間志愿者須要更多的關注,才能切實達到幫扶效果。
由此,助殘類志愿服務需要志愿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與技能,以及格外的細心、耐心與愛心,并輔以制度化、專業化、信息化、基地化等科學管理手段,才是志愿服務的發展方向。目前全國水平不一,相比而言,北上廣屬于領先水平,天津市助殘類志愿服務活動仍處于起步階段,筆者圍繞天津市各高校助殘志愿服務團隊開展調研,了解助殘類志愿服務開展相關情況;走訪殘疾服務機構,了解對大學生助殘志愿服務的實際效果以及遇到的問題。結果顯示,48.28%為三年級學生,68.97%的學生認為其社團組織結構、規章制度清晰,62.07%的學生參與助殘的時間不超過1年;參加助殘類志愿服務的頻次,經常參加的為34.48%,偶爾參加的為62.07%。
2 大學生助殘類志愿服務的德育功能分析
中央16號文件指出,要拓展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近年來,志愿服務可以說在第二課堂中的重要作用愈發凸顯,成為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與載體,而助殘類志愿服務由于其特殊強,得以發揮更好的德育效果。
2.1 具有理想信念、品質情操的自主塑造功能
志愿服務為大學生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提升品質情操提供了積極健康的德育場域,72.41%認為在參加助殘類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大多數時候很快樂,89.66%認為參加助殘類志愿服務的經歷對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有著正面影響。
這種以“樂于奉獻、幫助他人”為前提的助人行為,大學生更容易自內而外地自主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在助殘類志愿服務中,大學生幫助弱者的責任感更是激發了道德升華的動力,在殘疾人生活境遇與自身對比中不斷實現自我塑造。例如,座談中大學生多有提出,受助者勇于面對困難的頑強精神,受助者家人無微不至的愛心呵護以及對志愿者們誠摯的感謝與信任,也會給志愿者們精神上的正能量,甚至成為學習、生活上效仿的榜樣,形成了互為激勵的健康磁場。
在“參加助殘類志愿服務的原因”的多選題中,服務社會的被選率為68.97%,提升道德修養、幫助弱者均為62.07%,增加社會閱歷為55.17%。反觀被選率最低的三項則為消磨空余時間6.9%,為了加分等現實原因17.24%,個人興趣愛好27.59%??梢哉f,“服務他人、提升自我”成為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最大動因,這與德育目標是一致的。此外,針對收獲而言,“回報社會帶來的責任感”、“提升意志品質”分別以79.31%、72.41%排名前兩位。
2.2 具有個人素養、團隊協作的長期培養功能
個人素養、團隊協作的長期培養是助殘類志愿服務的內在需要。在“你所參加的助殘志愿服務活動主要內容”多選中,情感陪伴68.97%、助殘知識宣傳48.28%、文化知識輔導48.28%、體育鍛煉陪伴34.48%,殘障人士技能培訓27.59%為最低。其中側面反映出服務的主要內容,但更重要的是結合走訪座談發現,排在第一位的“情感陪伴”與排在最后一位的“技能培訓”成為關注的焦點。68.97%認為大學生參加助殘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相對主要問題為“對志愿服務意識認識不夠”,并在“您認為作為大學生助殘志愿者應具備的素質與能力”多選中,良好的服務態度86.21%,助殘基礎知識75.86%分列前兩位。
“情感陪伴”與“服務態度”緊密結合,“技能培訓”與“助殘知識”互為因果,可以說,如果有效培養了助殘志愿者應具備的素質與能力,也就有效提供了志愿服務的主要內容。由此,志愿服務因為其幫扶需求也為志愿者素質、團隊能力提出了長期要求與目標,具有了個人素養、團隊協作的長期培養功能。
在大學生精力允許的前提下,應鼓勵長期從事志愿服務,41.38%的學生認為每周一次服務比較好。同時,長期服務中孕育長期培養,二者互為一體,相互促進。由此得來的志愿者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團隊管理能力、執行能力的優化,也可以使日后個人發展、團隊服務長期受益。在調研中,以天津外國語大學的星光志愿團為例,其與天津市童之舟自閉癥兒童康復中心建立了長期的志愿者服務關系,連續4年于每周二下午提供志愿服務,風雨無阻,展現出極強的團隊凝聚力與個人綜合素質。
2.3 具有知行合一、互為示范的檢驗反饋功能
以對幫扶專業知識的要求為例,助殘類志愿服務要遠高于通常意義上的賽會志愿者以及社區志愿者,對此重視程度近年來也逐漸提高。調查顯示,以“技能培訓”為例,共有96.55%的學生認為專業幫扶技能比較重要以及非常重要。同時,志愿服務作為一項實踐活動,使得知識學習不是簡單的從書本到書本,而是經歷了理論學習―實踐應用―信息反饋―實踐提升的上升趨勢,期間志愿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彼此交流也提供了群體間的良性示范作用。
此外,助殘類志愿服務由于受助者的依賴性更強,由此也體現出了較為強烈的反饋功能,從而更有利于志愿者在幫扶中分析得失,引以為鑒。天津市童之舟自閉癥兒童康復中心負責人提及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志愿者隊伍的穩定,因為只有建立穩定的幫扶關系,才能真實獲得自閉癥兒童的信任,進行有效幫扶。在涉及“在服務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或者挫折”,65.52%認為其余事情干擾、不能保障服務時間,不能有效幫助受助者;62.07%認為不能有效幫助受助者。在“未能按時參加助殘類志愿服務活動的原因”多選中,有些重要的事情無法推脫75.86%、沒有發生過31.03%、時間久了有倦怠情緒17.24%、很多人對助殘類志愿服務活動存在偏見13.79%。這些反饋都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志愿服務水平,塑造積極、健康、高效的志愿者,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
3 總結
志愿服務活動是大學生德育的有效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當下助殘類志愿服務仍處于起步階段,其德育功能的提升與擴展還有很大的空間??上驳氖牵攩柤啊霸谑O碌拇髮W生活中,你是否還愿意繼續參加助殘類志愿服務”時,75.86%表示“有時間、有機會就報名”,24.14%表示“十分愿意”。由此,如何有效引導志愿者的服務熱情,進一步完善針對助殘類的相關服務體系和機制,深入挖掘其獨特的德育功能,是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持續關注的課題,這不僅能促進高等教育目標的實現,更能進一步提升助殘活動質量,促進我國關愛殘疾人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蔣林君.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德育功能淺析.中國校外教育,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