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資源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7 14:57: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微課資源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微課資源論文

篇(1)

辨別和控制屬于行為人的意識范疇,刑事責任能力實際上就是意識主體在刑法上的規范表述。刑事責任年齡、精神狀況、生理狀況等都是刑事責任能力的具體項目。也就說認定刑事責任能力的有無就在于判定上述項目是否符合刑法肯定或否定的規定。由于對人而言,上述項目的內容不是固定的,存在著隨時改變的可能,并且變化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也可以有意識的改變它們。諸如,D出于殺人的故意,為了給自己壯膽而喝酒醉,在病理性醉酒的狀況下殺害了V;D知道自己受到某種刺激后自己的間歇性精神病就會發作,為了毆打V,而故意地使自己處在這種刺激之下,從而實施了毆打行為;或D明知教派的教主會將他催眠而指使他做違法犯罪的行為,且自愿的使自己處于這種狀況之下,并進而實施了犯罪行為;或給嬰兒喂奶時陷入睡眠的母親,在熟睡中用使嬰兒窒息死亡的情形。顯然,此等行為在表面上看來,由于行為人在實施實行行為時因欠缺某項刑事責任能力項目而使自己處在無刑事責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景況中,因此,就不能判定刑事責任能力的存在,既而也就無法認定刑事責任的成立。但是,實際上,這些行為是否具有可罰性,也就是說對這些行為是否應該處罰以及處罰對于法益保護是否具有意義;如何來論述與正常情況下的責任認定原則的沖突等等。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就形成了大陸法系刑法學中的原因自由行為可罰性理論。

大陸法系關于犯罪構成的通說,是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這種遞進式的三要件論。原因自由行為可罰性問題根本上講就屬于有責性范疇了。由于原因自由行為的特殊性與刑事責任能力有關,大陸法系對其可罰性的論述就立足于“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時存在”歸責原則之上。這一點,與我國的刑法理論大相徑庭。實際上,在我國刑法理論中,沒有原因自由行為這一概念。我國關于犯罪構成理論-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平行式的四要件說,雖然同樣存在刑事責任以及刑事責任能力理論,但是由于犯罪構成要件中犯罪主體與犯罪主觀方面的插開,對于前述各情形的處理,自然就歸入至犯罪主觀方面。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原因自由行為可罰性問題就不在于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而在于行為人的罪過。“行為人既然自覺選擇了暫時喪失或部分喪失責任能力狀態,并且已經認識到或應該認識到處于這種狀態將會產生的危害結果,所以,行為人應該對這種喪失或部分喪失責任能力的行為所引起的危害結果負故意或過失的刑事責任。”由于原因自由行為實現的前提是行為人有意識狀況下的決意,故而行為人就是有罪過的,那么刑事責任的成立就有了主觀條件。可見,原因自由行為作為概念,對于我國的刑法理論界而言,是個舶來品。了解,掌握,借鑒,甚至于解讀、批判大陸法系刑法學中原因自由行為理論,對于豐富我國的刑法理論不無益處。

二、原因自由行為的概念及其可罰性

Actioliberaincausa,即原因上的自由行為,或稱原因自由行為,是指行為人在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時,故意或者過失地使自己喪失行為能力,使自己處在無刑事責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狀況下,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與常態的犯罪行為相比,原因自由行為的特殊點就在于在實施實行行為時,行為人沒有刑事責任能力或只有限制刑事責任能力,而常態的犯罪行為,行為人自始自終都有刑事責任能力。因此,可以在概念上將原因自由行為的實現分為兩個階段,即原因行為(先行行為)階段和結果行為(實行行為)階段。在原因行為階段,行為人存在著作為刑事責任前提的刑事責任能力。行為人實施先行行為的目的即在于使自己處于無刑事責任能力或者限制刑事責任能力進而實施實行行為-結果行為。在罪過問題上,行為人已經存在犯罪的故意或者過失,也就是說犯罪的主觀方面成立。至于在結果行為階段,由于先行行為的實施,行為人以及處在無(或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狀態下,根據“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時存在”的歸責原則,行為人的結果行為顯然不符合這一歸責原則。所以,有關原因自由行為的歸責問題在理論上就產生了分歧。

大陸法系關于原因自由行為的可罰性理論,大致可分為二種觀點四種主張:

(一)否定說。該說認為,“心神喪失后與喪失前之心理關連性以完全斷絕,不能想象在正常之精神狀態下所謂之決定,于心神喪失時,能有意識的依原定之計劃繼續進行。倘若仍能依計劃進行,即可證明心神尚未喪失,行為人自不能免除刑責;如謂已心神喪失,即應無責任。換言之,系以設定原因時之決意與在無責任能力狀態下遂行犯罪之意思,兩行為間不能證明其有一貫性為理由,而否認原因自由行為之可罰性。”此說實際上認為結果行為的實施與原因行為階段之決意無任何瓜葛。造成危害結果的行為完全是在無責任能力狀態下實現的,與先前的使自己陷入無(限制)責任能力的原因行為沒有關系。否則,就是尚有刑事責任能力。該說顯然堅持了“責任能力與實行同時存在”的歸責原則,并且以此為判斷有無刑事責任能力的標準。換言之,否定說不僅否定了原因自由行為的可罰性,同時也否定了原因自由行為本身。因為他們認為行為人實施先前決意的行為就證明其有刑事責任能力-證明尚未心神喪失。以此邏輯,如果有決意而不實施決意之行為那么就證明其心神已喪失,即有先行行為而無實行行為。但是這種情況本身就不成為原因自由行為,而前者實際上也只是推定的運用。

(二)肯定說。承認原因自由行為可罰性的學說不盡一致,概括起來大致有三種:

1、實行行為說。該說認為利用自己陷入無責任能力或限制責任能力的狀態下實施犯罪,就同把自己作為犯罪工具來實現犯罪沒有實質的區別。實際上,此等行為人就如間接正犯,所以應該按間接正犯的理論來處理。如大冢仁認為,“因為原因中的自由行為是行為人故意地或者過失地使自己陷入心神喪失狀態,像工具一樣利用在該狀態中的身體動靜以實現犯罪,所以,可以理解為與將作為工具加以利用的間接正犯類似。”所以,該說又可稱為間接正犯說。但是,無論原因自由行為之原因行為還是結果行為均是行為人自己所實施的,行為人自己就是實行犯-正犯,有此一點就可否定所謂的間接正犯說。實際上,此說在于嚴守“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時存在”的歸責原則。就如有學者所論到的“基于原因的無意志行為的情況與在間接正犯的情況下從利用行為中確認實行的著手相平行,它是通過從原因設定行為中來確定實行的著手,這維持了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時存在的原則。”

2、構成要件說。具體可分為構成行為說和統一行為說。構成行為說,認為行為人在實施先行行為時就已經構成了發生犯罪結果之可能,也就說先行行為

本身就是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統一行為說認為,行為人在實施先行行為時就設定了導致法益破壞的因果環節,由此,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就統一于實行行為之中。因此,該說也可以稱為實行行為說。實際上,該說也是在堅持“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時存在”這一歸責原則的前提下,將原因行為納入實行行為之中,即原因自由行為本身就是實行行為。

3、行為說。該說認為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時存在的原則不是不可修正。在原因自由行為中,“實行行為系無責任能力時之舉動,另一方面仍鑒于其此以前有責任能力時之意思態度,而追問有無非難可能性一事,亦屬無妨。”因此,此說也可稱為責任原則修正說。實際上此說的立場在于,責任能力存在的時期不是在于實現行為本身,而是在于實行行為只是作為一部分的行為者所實施的行為整體之中。可見,這種立場仍舊以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時存在的原則為根本,而極特殊的情況為(原因自由行為)例外。即使如此,此種例外也可看作是堅持原則的松懈,而未有根本性的沖突。因為實行行為是整體行為的一部分并且責任能力存在的時期提前至先行行為處。

綜上所述,有關肯定說的各種主張,實際上在于是否嚴格堅持“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時存在”的歸責原則,以及是否將實行行為看為先行行為的必然結果,即將實行行為適當放寬。實行行為說和構成要件說嚴守原則,因此就必然將實行行為放大,即先前實施的原因行為必然納入實行行為的范疇;而行為說則作了技術上的處理,由此將責任能力存在的時期提前,在區分原因行為和結果行為的基礎上,將原因自由行為作為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時存在原則的例外。據此,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作為現實犯罪的責任前提的刑事責任能力何時存在及與實行行為的關系。

三、刑事責任能力存在時期及實行行為

作為現實犯罪的責任前提的刑事責任能力何時存在?考慮的僅是刑事責任能力的存在在刑法規范上的現實意義,而不是純粹的客觀事實。眾所周知,一個人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是一種客觀事實,而不以主體是否實施犯罪行為為依據。即是說,一個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精神狀況良好的人就必然具有刑事責任能力。雖然在廣義上,此時刑事責任能力就已經存在,但這里的刑事責任能力由于尚未通過犯罪行為這一中介外化,因此,就沒有現實的規范意義-尚未成為法律評價的對象。易言之,作為現實犯罪的責任前提的刑事責任能力的存在是以刑法規范將刑事責任能力作為評價對象開始的。由此,刑事責任能力的存在就不僅具有客觀屬性,同時也具有了規范屬性。

正是如此,才會形成“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時存在”的歸責原則。它的基本含義,是在確認犯罪和刑事責任時,所依據的只能是危害行為實施期間行為人責任能力的狀況。嚴格意義上講,無論行為人在實施實行行為之前或之后是否具有客觀的刑事責任能力,對于實行行為而言,都不存在任何的規范意義。即使行為人在實施實行行為之前沒有刑事責任能力,而在行為人實施危害行為期間具有刑事責任能力,行為人同樣要負刑事責任。反之,行為人在行為之后有刑事責任能力而在實行期間沒有刑事責任能力,行為人就不必負刑事責任。因此,根據該原則,判斷刑事責任能力存在時期的依據就是實行行為本身;判定實行行為的開始就等于判定刑事責任能力的存在時期。

篇(2)

人類經歷了三次革命性的轉變,第一次是從動物向人的轉變;第二次是從原始社會向農牧社會的轉變;第三次是從農牧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這是第四次,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轉變”。這種轉變,意味著對勞動者的體力消耗的要求逐漸降低,對智力消耗的要求逐漸增加,智力資源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發生了深刻地變化。“如果說200年以前的農業經濟主要依靠土地資源,以種植業為主,18世紀下半葉的工業經濟主要依靠資金,以制造業為主;那未,知識經濟的主要資源是知識,并由此傳播、增值”。“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FCD)主要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50%以上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美國政府宣稱,技術進步是決定經濟能否持續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技術和知識的增長占了美國生產率增長總要素的80%”。以知識為基礎的人的智力,即通常所說的智慧,即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作為社會的主要資源不斷代替機器和廠房。對智力資源一人才和知識的占有比在工業社會中對稀缺自然資源一土地和石油更為主要。人類要繼續發展前進,主要不是依靠開發體力,而必須依靠開發和利用自己的智力資源。

智力資源的特殊性

智力資源,是一種特殊資源,是開發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的基礎。

開發智力資源,核心問題是開發人類大腦的思維能力。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認知反映過程。其動態活動過程叫思考,稱其思考的結果為思想。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想法和所有偉大的發明,都來自于人類的大腦,即思維。正如美國石油地質學家華萊士·普拉特在《找石油的哲學》中所說:“真正找到石油的地方還是在人們的腦海里”。腦海里雖然沒有石油和鈾礦,但是發現它們,認識它們,需要人們的大腦思維,根據石油生成和儲存的規律,可以找到石油儲藏的地方。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根據地質力學的理論,認為從東北松遼平原到華北平原和漢江平原,都屬于新華構造體系的一個沉降帶,是很有希望的儲油構造帶。當主席、總理向他問及中國石油前景時,他肯定地說,中國有石油。按照他的理論,中國石油勘探隊從西北轉到了東北,很快發現了大慶油田。

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

個人是不能離開社會而單獨存在的。個體智力的開發離不開所在群體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優良的環境,對于人的教育和智力開發具有積極的意義。

人生開始,第一個環境是家庭,第一任啟蒙教師是父母。我國青少年,一般在走向社會之前的20年左右,大部分時間受家庭影響,即使走向社會獨立生活之后,他們仍然與家庭保持密切的聯系,一直到中年甚至到老年。家庭影響,雖然不像正規學校和托幼組織那樣有計劃地施教,但在日常生活中,是通過家庭關系、生活方式等對孩子進行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啟發其智力并發展其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父母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啟迪著孩子的智慧。我國自古就有家教的傳統,母教、父教成名的事例很多。遠的不講,“五四”以來,《新青年》編輯錢玄同鼓勵兒子錢三強學科學,成為當代有名的科學家。茅盾在《八十自述》中贊頌生母陳愛珠“慈母兼父職,課兒攻詩史”。現代作家丁玲自幼喪父,依靠書香門第出身的寡母蔣勝眉教養。她能詩善畫,常向女兒口授唐詩和秋瑾故事,在幼小的心田播下了文學種子,為丁玲成長為作家打下了基礎。因此,建議社會在適當時機采用適當形式對家長(特別是青年父母)進行有關家教知識和家教意義的教育。

學校是青少年生活中僅次于家庭的第二個環境。學校環境對于兒童和青少年的智力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青少年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學校不僅是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系統教育的場所,而且也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智力環境和以校風形式體現的精神環境以及以圖書資料為中心的物質環境。一方面入學年齡提前。另一方面義務教育時間延長,加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在校時間大大超過了學前的家庭環境時期。在校期間,正值青少年,增智力、強體力的發育時期。一般平均智商與在校時間成正比,因為聰明者傾向于更久的留在學校,受正式教育的機會更多。但也并非上學本身就能增長智力。這既要取決于學生的主觀努力,又要取決于學生所在的學校環境。

家庭和學校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或者縮影。在社會環境中,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以及學術民主,是有利于創造活動和智力開發。因為在一種心理安全的社會環境和學術民主的氣氛中,容許有獲得知識的多種途徑和解決問題的多種渠道。

開發智力是頭等大事

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系《智力問題資料匯編》中甚至說“智力是先天遺傳特性和后天影響的‘合金一’。在這里重點是要說后天影響,特別是強調“通過現代化的教育來開發人的智力”。我國科學家錢學森更明確地說:“開發智力是頭等大事”。“所謂教育,就是教育者以關于生產者的知識經驗和關于社會關系(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的知識經驗授于受教育者,使之轉化為他們個人的精神財富。從而把他們培養為適應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人的活動”嘲。現代化教育是和現代化大生產密切相聯系的,是現代化勞動再生產的手段,它要根據現代化大生產對勞動的要求來再生產這些勞動力,所以現代化教育具有大生產的性質。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地位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由生產力=(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管理+科學技術);到生產力=(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管理+……)x科學技術;再到生產力=(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管理+…)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如果說在蒸汽機時代是“加數效應”,在電器化時展成為“乘數效應”,那么在信息時代就是“冪數效應”,即幾何級數。據統計,在發達國家,科學技術的貢獻,20世紀初為5%-20%,20世紀中葉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使學生為進入現實社會作準備,要讓他們了解在由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轉變的社會,不再需要幾百萬粗通文化的人在一起干不斷重復的工作,不再需要怕丟掉了飯碗而惟命是從的人,而是要有淵博的科學、數學和交流技巧等知識,對政治和社會有理解力和具有獨創精神的思想者,才能應付挑戰,勝任所擔負的工作。因此,學校“教育的理想目的應該是逐漸培育學習的能力,即教授如何學習,不是學什么。學習的機遇是無窮無盡的”。學校應當明確要教“學習怎樣學習和學習怎樣思考”,兩個科目。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一書中說:“明日的學校不僅要教各種資料,而且要教掌握資料的方法。學生必須學會怎樣屏棄舊思想和如何在什么時候去求得新思想。簡言之,他們必須學會怎樣去學習”。“新的教育必須教會人怎樣對信息進行分類和再分類,怎樣判斷它的真實性,怎樣改變其類別,如何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如何從新的角度看問題——如何去教育自己。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閱讀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學習如何學習是通向所有具體內容學習的橋梁。若學會了如何學習,那就可以在任何事物上運用這個原則。

教師是關鍵的資源

篇(3)

2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三維動畫設計”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目的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資源建設將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融為一體,它能夠滿足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實用型專門人才的目標;它使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和建立職業認同感相結合;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符合職業能力發展規律與遵循技術、社會規范相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學生通過對工作任務化的學習資源進行學習和體驗,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的統一,為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奠定堅實基礎。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三維動畫設計”課程資源開發就是以推進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建設為綜旨,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將企業生產項目部分引入課堂,提供全套的“生產型”課程教學資源,加強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人際和諧能力,以適應企業對三維動畫設計人才的需求。

3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三維動畫設計”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意義

3.1理論意義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資源開發,是職業院校深化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培養技術應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徑。

3.2實踐意義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資源開發有助于更好的與企業生產相結合,增加課程面向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資源開發立足于行動導向體系課程,以工作過程作為課程資源開發的參照系,為改進教學行為提供了新思路。與生產過程配套的課程資源能夠將原來的線性教學模式轉變成一個動態學習的過程,能夠使課堂變得富有生機和活力,有利于培養師生的應變能力與創意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4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三維動畫設計”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內容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三維動畫設計”課程資源開發應包括:課程標準、.校內講義、項目庫、學習工作頁、多媒體課件、教學演示錄像、測試題庫、實訓包等內容。通過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三維動畫設計”課程資源的開發,推進教學改革,以滿足職業能力培養為最終目標。建立與三維動畫設計工作過程一致的學習情境,借鑒三維動畫產品生產標準制定三維動畫設計課程標準,引入企業的典型項目,構建集生產型、仿真型、創意型三大類型于一體的項目庫、編輯能夠將教學與工作融為一體的學習工作頁、教學課件和電子書。編寫適應三維動畫設計師資格鑒定的職業知識測試題庫與滿足三維動畫設計師上崗標準的職業技能訓練題庫,以有效實現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保證校內硬資源與校外軟資源有機結合,學習技能與仿真生產同步進行,真正實現所學與所用無縫對接并達到零距上崗。

5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三維動畫設計”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方案

5.1研究主線社會調研。調研分析三維動畫師崗位的工作要求、任務與職責從而確定三維動畫師崗位的職業能力標準,為確定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標準提供依據。生產觀摩。觀摩企業生產設計過程,分析動畫產品的開發流程,研究其普遍規律和行業規則,確定動畫設計的基本工作過程,為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過程設計提供參考。項目提煉。研究企業以往工作項目,認真分析并整理出適合用于課堂訓練的,流程清晰且有代表性的優秀項目,為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資源開發做出項目準備。資源設計。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資源設計。分析其他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的資源,根據本課程的特點設計出三維動畫師工作過程的講義和配套課件。參考三維動畫設計師職業資格考試的大綱,設計出與職業資格考試相配套的試題庫。

5.2具體步驟制定課程標準:組織團隊人員研究確定三維動畫課程的課程標準。編寫校內講義:根據課程標準精選合作企業的優秀項目,并組織團隊人員對校內講義版式及內容進行討論。建立項目庫:根據企業項目整理集貼圖、效果圖、工程原文件全部在內的項目庫。開發學習工作頁:根據課程標準與校內講義按學習進程編寫不同學習情境所對應的學習工作頁(包括技術單、資料單、計劃單、考查單)。制作教學課件:根據校內講義制作特色項目教學課件。編寫技能題庫:組織團隊人員完成本項目的試題庫的整理與編輯。錄制教學錄像:根據項目庫內容錄制項目制作的教學演示錄像。編輯測試題庫:借鑒三維動畫設計師職業認證標準創建知識測試題庫。整理實訓包:根據三維動畫設計課程實訓要求編寫實訓計劃、動員報告、實訓指導書,并整理所需圖片與工程素材。

篇(4)

長期以來,面向高考的應試教育使得一些英語教師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情感體驗,閱讀教學缺乏具體的情境,枯燥乏味。教師與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沒有得到重視,相對薄弱。而微課則能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豐富的語言情境,讓學生接受更多的視覺與聽覺上的刺激。微課中可以展示多樣的外國文化背景,更易于呈現教學重難點及疑點,有利于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聯想發散思維,從而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一、微課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實踐

1.微課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運用的原則與策略

(1)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合理分析利用教材,或延伸補充課外知識,從而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教師要明確《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對高中生學習英語的具體要求,例如: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側重學生語感增強基礎上的閱讀策略的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與處理信息能力的形成。現行的高中英語教材中,幾乎每一單元都是篇幅較長的閱讀文章,僅僅靠文章中的一些插圖和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文章的背景及主旨要義。因此,微課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更具體形象地了解外國的風俗人情、政治文化背景等,明白文章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文本內涵的欲望。①

(2)教師須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處理好重難點與疑點,因材施教,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微課在課堂中的運用。教師要通覽教材,深入分析文章結構,通過課前與學生的充分討論來研究分析讓學生費解的知識障礙,最終確定采取合適的微課類型,或啟發,或講授,或問答,或討論等。對于農村高中的學生而言,英語生詞與句式語法的不解仍是造成英語閱讀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師在微課中最好能夠以生動具體方式的呈現知識點,幫助學生梳理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和句式結構,為學生掃清語言障礙,進而提高閱讀效率。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教師要制作或收集不同難度的微課資料,以滿足全體學生的需求。②

(3)教師要善于及時進行微課教學評價,注重學生的反饋交流,以期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時調整修改微課教學的計劃和內容。評價方式要靈活多樣,教師可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或者測驗、提問、問卷等不同方式來評價微課在閱讀教學實踐中的效果。教師要善于總結教學經驗,積極與組內其他英語教師共同探討微課與英語閱讀教學的最大融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英語能力的 提升。

2.微課課例設計及說明

(1)文本介紹與分析

本案例選自人教課標版必修5第二單元的Reading部分Puzzles in geography。本課的話題是“英國”,主要從地理、歷史、政治、文化等多角度講述了聯合王國的形成、發展,以及它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景觀。如果通過幾個微視頻展開教學,直觀地向學生介紹有關英國概況的知識,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篇章結構,理解文章內容,從而使學生對英國形成一個比較詳實的認識,拓寬其知識面,深入理解和領悟英國文化習俗。

(2)微課設計及說明

①情境導入微視頻

Step1:Presentation

Play a piece of famous music about Scottish bagpipe and 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UK (Big Ben,London Bridge,St Paul’s Cathedral,Westminster Abbey,Buckingham Palace, Royal Observatory in Greenwich,Scottish soldier,Karl Marx) .

Step2 :Talking

Teacher asks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give some explanations and show some related pictures): How many countries does the UK consist of ? Who rules the country: the Prime Minister or the queen? What are the provinces called in England? Which is the longest river in England?

Then teacher says : The UK is famous for the things mentioned above and many other things. So there are a lot more things for us to learn .

【設計說明】播放圖文并茂的視頻可以激發學生了解英國的興趣,增加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利于拓展視野和英語課外知識的積累,也可了解學生課前掌握的程度。微視頻為學生傳遞了更多的信息,師生之間的互動增強,學生能較快地進入學習的狀態。

②整體閱讀理解微視頻

Please divide the passage into three parts and write down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Part1: (Para. 1-3) What England includes; about Great Britain; the UK

Part2: (Para. 4-5)The geographic division of England into zon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Part 3:(Para. 6 ) The cultural importance of London

【設計說明】此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對全文有一個總體的把握。通過教師提綱挈領的思路點撥,讓學生學會整體閱讀的方法,抓住全文的重點,加深對全文結構的理解。

③關于英國歷史發展及英國文化的微視頻:

The UK:consists of four countries: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The four groups of invaders: a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nd________.

The Romans left their________and________.

The Anglo-Saxons left their________and their________.

The Vikings influenced the________and________.

The Normans left________and________.

【設計說明】以列表的方式呈現文章的具體內容,更直觀形象,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細節。

二、總結與建議

微課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微課資源的適當運用也為英語課堂閱讀教學帶來了別樣的生機,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然而,微課畢竟只是一個講 解碎片化知識點的短暫的活動過程,并不能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單純依靠課堂上微課的應用,很難快速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③因此,教師還需不斷探討學生在課外使用微課的有效性,以及注重教師自身對于微課實踐經驗的積累等。

1.力求微課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教師應明確微課的使用對學生而言,僅僅是一種激勵機制,而非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教師可以展示易于操作、畫面精美、動靜結合、有獨特亮點的微課教學課件,但不提倡為搞形式花樣而將微課作為課堂主體的本末倒置的課堂教學,因為這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創新思維能力,更違背了英語閱讀教學的規律。

2.探索微課在學生英語課堂外的運用,促進個性化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目前大多數高中班級的學生人數較多,教師對每個學生的關注往往難以面面俱到。很多學生課堂上難以消化的問題也經常擱置一旁,羞于請教老師。因此,學校應積極創設技術條件,讓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學習困惑將課堂上的教學難點,如語法語音、句式結構等微課資源,上傳至網絡資源平臺,供學生不斷復習揣摩。同時,教師還應發揮引導監督的作用,及時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學生養成通過微課解決英語學習中疑點難點的好習慣。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論文 網專業寫作職稱論文和畢業 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 T]

3.教師要提高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交流經驗,開發校本微課專題。微課在教學中的運用日益廣泛、頻繁,英語教師應與時俱進,學習先進的微課制作方案,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同時,還可與其他教師共同研究開發適合學生學情的微課專題,例如閱讀技巧微課專題(語法分析、詞匯聯想、篇章結構、尋找主題句、揣測主旨),文本閱讀微課專題(故事類、小說類、新聞類)等等。微課專題系列的開發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要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自主選擇學習。

篇(5)

中圖分類號:H319

基金項目:1. 廣東省教育廳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試點專業”(GD2013104);2. 廣東省哲學與社會科學“十二. 五”規劃項目“外語學科專項”(GD15WZ14)

一、引言

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國內組織開展了全市中小學教師優秀微課資源征集與評審活動,首次正式給出微課概念 并開展了一系列微課建設實踐與應用研究。由此可見,在我國,微課興起于中小學教育領域。隨著微課在中小學教育領域的成功實踐,微課以其主題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應用面廣等特點被廣泛認可,在各個階段、各個層次的教育領域中迅速傳播,成為教育改革和教學模式創新的研究熱點。

在中國知網(http:///)的搜索器中,用檢索關鍵詞的方法,查找以微課為關鍵詞的文獻,截至目前,共有2334個條目。按發表年度查看,會發現2013(92條)至2015年(1552條)間,相關文獻數量增長迅速,并且有望進一步增長。

2012年12月,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舉辦了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推動和促進了微課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建設和應用。2015年6月,外研社組織開展了第三屆“教學之星”大賽 ,并將本屆大賽的主題設定為“微課與翻轉課堂”,探索微課的設計、制作及其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應用。由此可見,微課在高校英語教育的改革和教學模式的創新過程中,已然備受關注與推崇。

隨著微課在各教育領域中的建設與應用,對微課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化。現階段普遍認為微課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

本文在教育教學方式變革這一宏觀的邏輯框架中,以英語專業某一門具體課程的教與學活動為微觀切入點,探討微課在變革具體課程的教與學活動中的有效應用。具體來說,本文結合當前三本院校英語專業學術論文寫作課的教學現狀和該類院校英語專業畢業生在學術論文寫作中普遍面臨的問題,提出借助微課來轉變該課程現行的教學與學習模式,將微課運用到課前預習、建構翻轉課堂、導師研修和即時在線學習中。

在以下論述中,筆者結合入職以來的教學工作經驗,以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外語系英語專業學術論文寫作課的教與學現狀為例,探討在本校現有條件下,具體課程的微課建設與應用,希望借此為同類學校提供有益參考。

二、三本院校英語專業學術論文寫作課的教與學現狀

根據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外語系2012級英語專業本科生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學術論文寫作課作為專業必修課開設于第七學期,共計16個學時。筆者以旁聽和隨機采訪上課學生的形式,深入調查了該門課程的教與學現狀。

從教學模式的層面上來說,該課程仍然沿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講授法,盡管課堂上也會有師生間的問答活動,但這類互動基本局限在概念性的問答。比如,教師提問摘要的內容應該由哪幾部分組成,接著抽點學生回答。但學生光知道摘要的內容通常由六個部分組成(主題闡述、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與數據收集、研究結果和總結與啟示[4]),是遠遠不夠的,這充其量只能是在寫作過程中起一個指引的作用。當學生實在無從下手時,能夠以此為指В找到突破口。但如何才能寫好摘要?什么樣的摘要才算得上是一個好的摘要?關于這些問題,在課堂上缺乏分析、討論。又比如教師在講授“提綱 (outline)”這一小節時,給同學們舉例說明提綱有三種寫法,第一種是標準提綱,第二種是小數點提綱, 第三種是短語提綱,并要求同學們要掌握第一種和第二種提綱的寫法,以及第一種和第二種提綱之間該如何轉換。但是,實際上是不是每個同學都掌握了提綱的寫法呢?他們在寫提綱的時候出現了哪些細節的問題呢?這些問題僅憑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是解決不了的。

從師資力量的層面上來說,大多數院校在開設學術論文寫作課時,都是采取一名教師包干整個年級該課程的教學工作的做法。仍然以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外語系為例,只有一名教師負責講授該課程,然而2012級英語專業需要學習這門課程的本科畢業生卻有384名。就該課程而言,師生比例為1:384,客觀上說,光靠一名教師是無法掌握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的,也無法統計歸類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盡管通過課后練習的形式,可以摸到一些問題。但不得不考慮只有一名授課教師如何能在一周內批改384份作業且還得一邊歸類由此反映出的同學們在知識點掌握上存在的問題。即便該教師能在一周內完成上述工作,但也很難做到連續8周都如此,且不說該教師可能還得承擔其他課程的教學或是學術科研任務。

從學習效果的層面上來說,經過8周16個課時的學習,同學們在面臨畢業論文寫作任務時,仍然覺得壓力山大,無從下手。從認知負荷理論 的視角來分析,很顯然,學術論文寫作課的課堂屬于教學單元內容艱澀、知識點繁多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當中,學習者的認知負荷過高,其知識建構活動將受到阻礙,導致教學進行十幾分鐘后學生注意力開始渙散。借旁聽之機,筆者觀察了2012級英語本科1班和2班的課堂學習情況,發現:(1)到課率并沒有達到100%,可見少數學習者在學習該課程時建構的知識體系并不完整。第二,到課的學生無法將100%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師90分鐘的授課當中,有不少同學尤其是位置靠后靠邊的同學時不時會擺弄手機,或是整堂課都在做與該課程無關的事情(比如,趕下一門課程的作業、考研復習、備考專八。)第三,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課程學習上的同學也不能確保100%理解掌握授課內容。課堂的90分鐘只能確保教師完成知識的傳授,并不能確保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內化。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知識的內化需要通過學生課后完成作業或實際操作來實現。考慮到三本院校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普遍偏低這一客觀事實,即便教師布置了課后作業,也無法確保所有學生會完成,更加無法確保他們能夠認真完成。另外,鑒于該課程1:384的師生比例,即便所有學生都認真完成了課后作業,教師也很難做到逐一批改并進行總結。結合筆者指導畢業論文寫作和參加畢業論文答辯工作的經驗來看,學生在畢業論文的寫作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選題缺乏新穎性、論文格式不規范、框架結構不嚴謹、理論基礎薄弱、文獻資料掌握不全面等。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來看,同學們普遍不知道該如何選題、如何搜集文獻資料、如何圍繞中心論點統籌各個章節的內容以及如何撰寫開題報告等。甚至有同學不知道如何清除地表述論點、如何提煉關鍵詞、摘要和正文當中的introduction部分該寫些什么內容。

綜上所述,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術論文寫作課無論是在教師的教學層面還是學生的學習層面都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改善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切實提高三本院校英語本科畢業生的學術論文寫作水平,亟需轉變該課程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模式。

三、以微課為依托的新型教學模式與學習模式

國內外微課建設與應用的成功案例表明,微課是進行教學模式創新的有效突破口。與傳統課件相比,微課既具備優化和輔助教學的功能,還具有自足性、易傳播、一課多用的特點。為有效延長學習時間、彌補傳統的90分鐘課堂講授的不足(例如,缺乏課堂討論、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筆者提出建構一個以微課為依托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并使微課“一課多用”的特點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具體設想如下:

第一,依據教學重、難點制作若干個10分鐘左右的微課視頻。為確保準確把握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中普遍遇到的難點問題,擬從三個渠道搜集數據確定視頻內容:(1)抽樣查閱上一屆畢業生的論文,按成績等級各抽十份,分別總結各個等級的論文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再進行交叉比較,確定若干典型問題;(2)隨機采訪10位有論文指導經驗和參加過畢業論文答辯工作的老師,請他們回顧各自在指導和評閱學生論文時發現的突出問題,并例舉一些典型案例;(3)針對學術論文寫作課的教學效果和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應屆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并通過SPSS進行數據分析。

第二,將微課視頻應用到學術論文寫作課的課前預習當中,并逐漸建構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是對傳統教學過程的顛覆。在翻轉課堂中,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學生是主動研究者,課堂內容以問題探究為主。 具體來說,要求學生在課下觀看視頻資料,完成視頻末尾的思考題,并以小組為單位記錄總結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和疑點,在下一節課前匯總給教師。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回顧視頻中的關鍵知識點,集中講解學生們在預習中碰到的難點、疑點,帶領學生進行深入學習或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討論。例如,教師可以制作一段介紹具體的選題方法的微課視頻。對于本科生來說,比較易于領會和操作的選題方法是檢索已經學過的課程、清點知識儲備、確定大致的研究方向。在這堂微課當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學過的專業課程并從中歸類幾個選題范圍,再逐個例舉大的選題范圍內可供參考的論題。學生通過微課中提供的選題思路,確定好大致的選題范圍,試探性地搜索相關資料。課堂上,教師將選題范圍一樣或類似的學生編成小組,要求學生就自己的研究興趣、選題思路和搜集的資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討論。教師對各小組的討論依次進行指導。這樣一來,有助于學生擴寬研究視野、進一步明確選題,還能有效避免重題現象。

第三,將微課視頻應用到論文指導教師的研修中。學術論文寫作課是為畢業生更好地完成畢業論文服務的,但幾百名學生的論文指導工作無法由該課程的任課老師一力承擔。論文指導工作必須得由其他老師共同來完成,但是不是所有的指導老師都熟知學術論文寫作理論呢?未必見得。根據以往經驗,學生論文終稿的格式五花八門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此外,是不是所有的指導老師都足夠重視論文指導這項工作呢?或者說他們有沒有充分意識到畢業論文于畢業生而言的重要性呢?也未必見得。不少學生反映在寫作過程中并沒有從導師那得到足夠的有效指導;導師也沒有及時督促學生提交論文稿件,導致論文修改時間倉促。在交叉評閱論文時,仍然存在結構、格式、語法方面的重大問題。因此,有必要借助第七W期畢業論文動員大會之機,以微課為依托對論文指導教師進行培訓。第四,將微課視頻應用到學生的論文寫作過程中。論文撰寫和修改工作主要集中在第八學期。作為應屆畢業生,除了要保質保量地完成畢業論文,還要忙著找工作,不停地參加筆試、面試,以及參加畢業實習。實際上,大多數同學的畢業論文都是在離校的狀態下寫成的。在這種狀態下,導師很難實現即時的指導。但在移動終端設備和互聯網的輔助下,學生可以通過再次學習微課視頻尋求即時解答。甚至還可以通過微課平臺和在線的同學進行討論,得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四、結語

將微課應用到英語專業學術論文寫作課的教與學活動中,必將促成英語專業學術論文寫作微課的建設。在確定該微課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必須先系統地總結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在學術論文寫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將有助于教師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有的放矢,同時也將有助于各導師引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意識地規避這些問題。將微課應用于實際的教學情境中形成翻轉課堂,有利于改善該課程的教與學效果,有助于挖掘學生的獨立學習潛力、培養協作意識,從而有效提升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學術論文寫作水平。將該微課應用于教師研修,除了能解決一些論文指導工作中的切實問題,還能啟發教師革新所教課程的教學方式、學習微課制作策略與技術。

參考文獻:

[1]. 胡鐵生,黃明燕,李民. 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啟示 [J]. 遠程教育雜志. 2013(4):36-42

[2]. 胡鐵生,周曉清. 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 [J]. 現代教育技術. 2014,(2):5-13

[3]. 楊滿福,桑新民. 對MOOCs浪潮中微課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屆高校微課大賽的分析 [J]. 教育發展研究. 2013(23):1-5

[4]. 周開鑫. 英語專業學生學術論文寫作手冊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4

[5].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J]. 遠程教育雜志. 2012,(4):46-51

篇(6)

微課,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小型的課堂教學,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微課源于國外實行的“翻轉課堂”。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學老師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 在課堂中采用“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并推動這個模式在美國中小學教育中的使用。互聯網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推動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現。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實際上已經出現微課教學的萌芽。

從國內來看,當前各類微課制作大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微課在各個階段、各類學科、各個地區的應用正進入火熱的試用、探究階段,不少老師開始探索微課與高中政治學科的有機整合及微課對創新教學理念的要求,開始反思微課在政治課教學中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但這些思考都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系統地對此進行研究并形成理性認識的課題暫不多見,只有胡鐵生老師等人開始了對微課應用的高起點、大視角、全方位研究。但從高中政治學科方面對此進行研究并總結匯集微課資源的學校暫時還沒有。

二、微課的研究準備

1.認識、學習微課的含義、意義及發展趨勢。政治老師剛開始對微課不夠熟悉,為了使大家對微課有深刻了解和認識,可通過專家講座、小組討論、網絡學習、組內交流等方式了解微課,使老師們對微課產生興趣、創新理念、拓寬視野、引發思考。

2.分析、研究微課在高中政治學科的應用。可從應用范圍(政治學科的四本必修教材、政治學科的學法指導)、應用原則、微課類型、應用要求等方面預先確定微課素材,為具體應用策略與實踐過程提供方向上的指導和準備。

三、具體的實施過程

1.確立分工,分解任務。四本高中政治必修教材與學法指導的學習方法、題型分類、答題規范等有利于微課教學的任務分配到研究小組的各個成員。

2.具體制作,應用教學。一是購買設備,下載軟件。教師需要配備筆記本電腦(臺式機需要購買攝像頭、耳機),下載課件制作軟件和微課制作軟件。二是每周一課,聽課評課。每個政治教師每周按照課時量寫好教案,制作好微課課件。并在每周三上午組織政治教師聽課,聽課的內容和目的是:評價和交流微課的制作質量、使用效果;評價和交流師生理念的轉變、教與學方式的變革要求; 評價和交流教學目的的達到程度、效果的提升高度。三是每月一會,交流落實。每月召開一次教研組會議,作好記錄。內容是成員交流各自制作微課的經驗和做法、利用微課進行教學的實踐過程,檢查好本階段中的研究任務,并把下一階段的任務落實。四是師生互動,運用微課。把前期制作好的微課資源運用到教學中,讓學生利用學校網絡設備進行學習。并組織政治教師探討,如何充分利用學校的網絡設備創設適合學生使用高中政治學科微課進行學習的軟件環境和硬件環境,微課資源的使用對于改革傳統課堂具有怎樣的現實性和可能性。五是總結心得,撰寫論文。政治教師定期總結制作和使用微課過程中的成敗得失、注意事項與適度原則,形成結論性的課題研究論文、結題報告和課題策略論文,準備好課題結項材料。

3.反饋成果,匯集資源。一是分類排序,檢查成果。學校把政治教師在前期已經制作和應用的微課資源進行分類排序,編好目錄。在逐一檢查好每人完成的成果后,學校形成一整套的高中政治學科微課資源。二是上傳網絡,資源共享。教師利用名師工作站和校園網上傳微課資源,開展網絡交流和評價,完成后續跟進。三是及時反饋,修改完善。每個政治教師對網絡交流和評價的信息及時進行反饋,并有針對性地對微課資源進行修改,使其趨于完善。四是調查訪談,檢查成效。學校通過前期教研組各成員在教學一線的微課制作工作和教學使用實踐,對試驗班級學生進行調查訪談,了解本課題研究的實效性。五是總結經驗,撰寫報告。

四、微課的研究啟示

篇(7)

近年來,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問題已成為外語教師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和移動終端設備日益普及的今天,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資源應運而生,它不僅是學生重要的學習資源,也是教師教學實踐和專業發展的重要契機。如何利用微課提升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與反思能力,對于高校外語教師隊伍建設與教學質量提升意義重大。

一、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開始受到外語教學研究者的關注。Perry提出,“教師發展意味著教師個人在專業生活中的成長,包括自信心的增強,技能的提高,對所教學科知識的不斷更新、拓寬和升華,以及對自己在課堂上為什么這樣做的原因意識的強化”。[1]Johnson & Golombek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是對教師現有知識、信念和實踐的不斷重構,而不只是吸收新興理論或知識方法”,[2]而“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與一般意義上教師專業發展有著基本相同的內涵”。[3]

綜合以上觀點,外語教師學習和發展的過程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產生困惑,自我思考、學習,改善行為,得到發展的循環往復的過程。[4]相比于其他專業,外語教師在專業技能方面存在較高的要求,因而,在專業教學能力發展的同時,外語教師需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依托專業組織,通過終身專業訓練,發展其專業技能,表現專業道德,三維度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專業化。

目前,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存在以下問題,如“構成中青年教師比例較大,在經驗上有所欠缺”,“在教學理念上缺乏反思與協作意識”,“教學水平有待提高,特別是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素養薄弱”,“科研意識與能力需要提高”及“職后培訓與研修體制不夠完備”。[5]微課(Microteaching)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資源,被列為當前最有前景的現代教育技術之一,為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新視角。筆者將通過分析微課的內涵特征,探討微課與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關系,分析英語微課的制作過程,揭示微課在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促進作用,針對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實施策略。

二、微課內涵

(一)概念界定

焦建利提出:“微課(Microlectuer)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該定義簡明扼要地概括了微課的主要特征屬性,即“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并且強調微課是在線教學視頻。[6]黎加厚定義“微課程”為“時間在2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強調微課程除了包括教師講授教學內容的微視頻,還要包括學習單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安排。微課程主要使用微視頻作為記錄教師教授知識技能的媒體,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學科和不同教學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如音頻、PPT、文本等)格式的媒體,不一定局限在微視頻格式。[7]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2014)則提出微課是為了提高教和學的效率,教師就某個知識點或某種微技能開展的一般不超過10分鐘、能夠自成一體的教學活動,突出強調了微課對于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第一屆中國外語微課大賽作品評審標準》則要求參賽作品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包括:時長為5-10分鐘的微課視頻、教學設計方案、教案、習題、課件(PPT)等輔助材料,更關注于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創新與設計。

(二)微課特點

微課最大的特點就是“微”:“形式微小”,“內容微少”,但卻能從“微小的形式”和“微少的內容”中見到“大”,見到相對獨立的主題和完整的結構,能見微知著。教師如何能做到教學時間“微”、內容“微”、容量“微”,關注的現象“微”、策略“微”,以微見大,這一過程無處不體現教師的專業技能與教學情感投入,亦是教師專業能力得以發展的過程。

三、微課與教師專業能力發展

相較傳統課堂,“微課”作為一種以微視頻為載體、由多種資源有機構成、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教學資源對教師專業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實踐價值,對于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具有深遠影響。[8]

(一)微課有助于教師專業知識的創生

知識的創生就是通過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變換,使得知識的量與質發生變化的螺旋循環過程。微課具有空間的隨意性,方法手段的多樣性及資源的豐富性,教師可以通過課堂外空間的轉換,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將難以言明的知識,通過圖像、聲音、文字進行表征轉化為顯性知識,實現顯性知識的默會化與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有機統一,實現靜態知識與動態知識的轉化,教師在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與滲透過程中實現專業知識的創生。另外,高開放度的教學空間更能使教師發揮教學創造力,激發更高的教學熱情,多種教學方法與教學資源的使用,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思維,提升教研水平。

(二)微課有助于教師專業能力的轉換

教師專業能力包括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微課給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為了講好一節微課,教師會從選題之初進行聚焦,認真思考、反復篩選重點、難點或考點,進而完整地設計一節微課,并要熟練掌握課件制作技術以及錄屏軟件等微課制作技術,寫出教案,合理制定考核方式,極大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技能與現代化信息技術素養。此外,微課具備可以進行廣泛交流的特點。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觀眾”的及時點評和反饋總結經驗,有針對性改進教學,不斷優化自身教學實踐行為;另一方面,由于微課打破了教學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并需要整合資源技術,從而大大驅動了聯合開發微課的合作教研形式,能夠促進團隊協作能力的提升,激發出的火花能夠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并培養終身學習能力。

(三)微課反思

微課為教師提供了獨特的反思平臺,它將教師置身于微課實踐與微課觀摩的情景下,對自身和教學活動進行不斷審視,始終處于“分享-實踐-反思-調整-再實踐-再反思”的螺旋系統中。微課的反思是在視、聽的情境下發生的,是一種動態的、多元化聲音的反思,教師通過對微視頻的觀看,在視與聽中回顧自身教學經歷,豐富個人教學實踐性知識,反思獲得教學靈感,指導下一次教學實踐,在動態循環中實現教師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的提升。另外,由于微課設計制作參與的多元化、微課反饋的多元化,教師的反思必定是立體的多元化的,可促使教師逐步實現由“經驗性”教學向“反思性”教學的過渡,實現由“新手型”教師向“智慧型”教師的晉級。

四、英語微課制作與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策略

(一)英語微課制作(以參加河北省第一屆外語微課大賽作品為例)

文秋芳從選題、目標、過程、方法、語言五個方面提出了外語微課的評價標準:微課選題應小而精,應用性強;教學目標恰當,成效明顯;教學過程應微而全、深入淺出;教學方法應新穎生動,理念清晰;教學語言應規范、清晰、富有感染力。英語教師應該從這五個方面的評價標準設計英語微課并評估已設計好的微課。

以筆者為主的教研室3人團隊參加了2014年河北省第一屆外語微課大賽(英語專業組),3人均為第一次制作微課。為準備此次大賽,團隊派出1名教師參加省教育廳舉辦的外語微課培訓,從微課理念,設計及技術制作方面進行了系統學習,進而與團隊進行分享。經過頭腦風暴,仔細篩選,團隊選定“How to Choose a Graduation Thesis Topic”為微課選題,因為通過日常教學發現英語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問題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疑點,繼而確定教學目標為“Students are Able to Choose a Proper Graduation Thesis Topic”。接下來的難點就是如何通過微課設計來實現該教學目的。經過3人反復推敲與改進,考慮到畢業論文寫作的學術性、教學對象及團隊技術水平決定采用微課模式中的“無極模式”,即:教師不出鏡,以呈現內容為主,制作PPT,通過錄屏軟件進行旁白解說,考慮講解的趣味性,將課程內容設計于畢業季場景,畢業論文選題階段學生與指導教師之間的探討,以對話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過程為學生為選題而困惑,向指導教師詢問意見,導師給出選題總體原則與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向,引導學生進行選題,設計學生擬出5個同方向題目作為例析,但都存在一定問題(過大,過窄,過酷,過敏感,過淺),由導師講解否定理由,通過反例引導學生選定合適選題,繼而總結。在腳本撰寫后,采用Camtasia Studio進行錄屏,進行聲音與PPT畫面的合成。制作完成后,邀請學生觀看,根據反饋進行反復改進,包括教學設計,聲音與畫面的同步,PPT的制作,講解語言的準確度等;在教研室活動中邀請同行教師觀看,再改進;在專家來校講座后的研討中再次請教后持續改進,最終向大賽組委會提交時長為7分鐘的作品。

團隊在參賽后反思,發現微課給教學帶來了新變化,如下表:

通過全程參與此次外語微課大賽,確確實實調動了團隊的教學創造性與教學熱情,充分發揮了團隊的協作能力,相互取長補短,集思廣益。通過反復的課堂設計提升了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也通過制作PPT與學習錄屏軟件增強現代化信息技術素養,自我效能感大大加強。如果是日常教學中,教師還應精心設計好任務學習單,準備好發展高級思維能力的學習資源,設計好主題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形式,隨時準備好指導有困惑的學生,這一切都將推動英語教師的轉型,都將帶來英語教師的專業能力的轉換。

(二)微課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策略

教師是微課的開發者,也是專業發展的最終受益者。微課能夠切合教師職業的領域特征,整合多種傳統課堂研究途徑與現代教師培訓模式,突破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針對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普遍存在的問題,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進行微課培訓。培訓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參加前沿英語微課技術的培訓研修,通過系統學習,參加研修實踐,實現專業發展;另一類是利用已有英語微課資源庫,進行觀摩學習,分析總結聽說讀寫譯英語技能課程的實現方式,借鑒有效教學設計,指導自身教學,同時可以提出改進建議,及時反饋,促進觀摩教師與共享微課教師的專業發展。

2.進行微課反思。教師可以通過回放錄像直觀地發現課堂各種要素的優點和不足,有效地開展反思構建,包括自己對教學目標定位的反思,對教學內容的科學反思,對教學手段和技巧的反思和對教學評價準確性的反思。特別是青年教師,可以通過制作主講課程微課,分項技能練習及綜合技能演練提高教學技能,通過反思不斷改進,很快提升綜合教學能力。

3.開展微課研究。當前微課如火如荼地開展形勢為高校英語教師提供了科研新機遇,高校外語教師應以微課為抓手,以教科研為契機,以微課研究促進外語教育教學,積極開展外語微課教學與實踐,提升教師專業水平與學術水平。

4.構建校內微課學習共同體。校內微課學習共同體相對較易構建,在實際操作中可以由4-5名教師組合,其中至少要有1名教師具備較高的現代教育技術素養,共同體成員要共享微課資源,共同開發外語微課資源并進行共同反思與持續改進,每個學期可以選一門外語課程做系列微課,或就各成員主講的專業課程里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點制作微課,共同體成員分工協作,增強認同歸屬感,實現專業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Perry P.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M].London:Kogan,1980:183.

[2] Johnson K.E.& Golombek P.R.Teachers Narrative Inquiry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87-406.

[3] 賈愛武.外語教師教育與專業發展研究綜述[J].外語界,2005,(1):61-66.

[4] 吳一安.Aspiring after Continued Teacher Development-A Studyof Effective University EFL Teachers in China[J].中國外語,2005,(2):67-69.

[5] 燕芮萍.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狀況實證研究―以教師實踐與反思為例[D].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11.

篇(8)

一、引言

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1974年最早提出信息素養的概念時認為,“信息素養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能”。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涌現,信息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素養也有了更為深廣的內涵。2015年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中對信息素養的定義為,“包括對信息的反思性發現,對信息如何產生和評價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創造新知識并合理參與學習團體的一系列綜合能力”[1]。如今信息素養不僅包含對信息的檢索、獲取、使用、傳播、共享、評價等能力,也包含了對信息及知識內容的創新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僅僅依靠傳統的文獻檢索課程是無法達成的,而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則能事半功倍。

二、廣東省高水平大學信息素養教育現狀

2019年3月1日至15日,通過網絡調查和電話咨詢相結合的方式,對廣東省10所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和8所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的調研結果顯示:廣東省高水平大學信息素養教育主要是以文獻檢索課為主、以專題講座和培訓為輔的傳統模式,還很少開展嵌入科研和教學的信息素養教育;在被調研的18個高校圖書館中,18個館均有面向師生的關于數據庫使用方面的專題講座或培訓,有17個館開設了文獻檢索課程,有12個館開展了新生入館教育,只有廣州大學圖書館進行了基于科技查新的嵌入式信息素養的深度實踐。

三、廣州大學圖書館以研究生開題查新為載體的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實踐

(一)研究生論文開題查新工作的開展。科技查新是指以反映查新項目主題內容的查新點為依據,以計算機檢索為主要手段,以獲取密切相關文獻為檢索目標,運用綜合分析和對比方法,對查新項目的新穎性做出文獻評價的情報咨詢服務[2]。研究生在論文選題到開題報告撰寫的過程中,對選題方向、實施方案等的修正調整都是以文獻檢索、獲取、研讀、綜合分析對比為基礎的,為研究生提供論文開題查新服務可以將信息素養各種能力的培養嵌入到學生的科研和學習中,是實施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廣州大學圖書館研究生論文開題查新服務與一般的科技查新服務的不同之處在于,研究生不僅僅是項目委托人,而是要參與到完成報告的每一個環節,是完成報告的主體,查新員的定位是指引和輔導,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二)研究生論文開題查新的成效。2013年3月至2019年5月,廣州大學圖書館先后為來自建筑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生物學院和數學學院的506名研究生提供了個性化的論文開題查新服務,指導研究生熟練使用檢索工具、全面準確地收集文獻、深度閱讀并綜合分析文獻,進而調整選題方向、提煉創新點、優化研究方案,顯著地提升了我校研究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和學位論文質量,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生導師的指導效率,得到了研究生院和相關院系的肯定和好評。(三)經驗總結和方案優化。廣州大學圖書館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實踐取得顯著成效主要得益于兩點:(1)采取了合作式教學,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的開展是基于圖書館與相關職能部門、院系以及研究生導師之間的緊密合作。圖書館在開展研究生開題查新服務前,有針對性地推廣普及科技查新服務,得到了研究生院和相關院系的支持,2012年10月,研究生處擬定了《廣州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查新暫行規定》,要求理工類研究生申請學位論文開題前必須提交開題報告和科技查新報告,各相關院系也在研究生開題前積極配合圖書館安排學生參加開題查新培訓,開題查新過程中查新員與研究生導師之間也有頻繁的互動交流。(2)采取了體驗式學習。不同于傳統文獻檢索課與應用剝離的模式,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中檢索、評估、使用等技能的學習是依托也貫穿于具體的研究任務(論文開題)中,老師的教學是問題導向式的,學生的學習是深度體驗式的,在用中學、在學中用,因而掌握得更全面而深刻。廣州大學圖書館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模式也存在兩個局限有待改進(圖1虛線框部分):(1)因廣州大學圖書館沒有開設文件檢索課,學生的檢索技能較差,導致個性化輔導環節效率較低,存在很多重復性講解,可充分利用圖書館既有資源,比如推送數據庫使用培訓、各種專題報告、微課資源、慕課資源等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解決共性問題,從而提高輔導效率。(2)因人力資源有限,未能好好利用用戶反饋系統。開題報告的完成并不意味著服務的結束,重視用戶反饋,提供追蹤服務可使信息素養教育具有可持續性,同時也能累積數據、及時發現問題、指導優化現有流程和模式。

篇(9)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C

DOI: 1().3969/j.issn.1672-8181.2015.03.005

1 我校《激光原理與技術》專業課存在問題

我省許多理工類院校的光信息、光電類和大部分應用物理專業都開設《激光原理與技術》課程。作為重要專業基礎或方向課,此課程:第一,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前沿性和探討性;理論抽象,公式眾多,有相當學術和技術含量的課程,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對概念缺乏準確理解或概念和實際應用“兩張皮”的現象。第二,課程教學內容多,課程容量大。第三,由于激光技術、光電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器件層出不窮,與新現象、新理論、新器件、新應用有關的課程教學內容也必須不斷地做出更新調整,

另外,《激光原理與技術》課程涵蓋知識點包括激光原理、激光技術兩部分,知識點明確,可以用一個實驗、一個概念來組織教學內容。課程具備開展翻轉課堂的實施要求。

2 翻轉課堂在《激光原理與技術》課程中的實施方案

結合我校《激光原理與技術》課程特點,在現有的翻轉課堂模型基礎上,我們設計了翻轉課堂的教學路線圖f如圖1)。主要由線上學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學習三部分組成。LMS作為教學實施的基礎性管理學習平臺,可提供教學資源、學習過程記錄和互動場所。

線上學習

課堂學習

課后學習

2.1 設計知識單元的策略

將課程按“知識塊”分成8個教學單元,即:激光的基本機理,激光諧振腔理論以及激光振蕩理論,連續和脈沖激光器的工作特性,選模技術,放大技術,穩頻技術和激光短脈沖技術。每個教學單元可以由一次或多次課程完成,以便教師開發課程視頻。

2.2 設計課程微課

第一,根據本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突出難點、重點),設計微課。第二,每個教學單元可分成若干個模塊,以模塊為單位設計微課。第三,微課內容包括微視頻、課間練習和每周作業。通過微視頻中的導讀內容、課間練習和作業,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習者自主思考。

2.3 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2.3.1 線上學習

第一,通過慕課學習。讓學生假期在慕課平臺查找與激光器件有關的知識,提前使學生進入到課程中來,在頭腦中初步形成激光器件的結構框架,對激光器件的主要應用等有簡單的了解,簡單的知識點通過慕課學習。第二,通過微課學習。設置每周微課時間和作業提交截止時間。課間練習和每周作業可采用填空或選擇形式,每道題在截止日期之前允許學生提交3次,否則當次作業記為0分。另外,在學生看完微課之后,對微課中的收獲和疑問可以在討論區發帖。由教師團隊或學生討論互動給出解答,完成課題組布置的線上學習任務。

2.3.2 課堂學習

第一,分析每個教學單元的目標、知識類型、學生線上學習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確定教學策略,如“講授”、“自學”、“討論”、“實驗”、“探究”等。第二,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協作學習。具體分為五個環節:①明確問題: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觀看微課時提出的疑問,總結出-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②獨立探究:從開始時選擇性指導逐漸轉至為學生的獨立探究學習方面,讓學生在獨立學習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注重和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③協同學習:通過“探究式案例”、“探究式實驗”鼓勵學生以小組協作形式,采用對話、商討、爭論等形式進行討論并實施;④交流展示:成果交流采用如:舉行展覽會、報告會、辯論會、小型比賽等;⑤考核評定:建立線上學習、課堂和課后學習各環節的考核評價。考核成績構成為“課間練習20分+每周作業15分+課后研究報告和小論文5分+討論區及課堂活躍度10分+期末考試50分”。

2.3.3 課后學習

由課后的復習,學生定期的答疑,學生完成的項目任務和課程論文構成。

3 翻轉課堂教學實施案例――以光學諧振腔(FP腔)為例

3.1 線上學習

首先利用微課介紹實驗現象,給出FP腔的輸出裝置,給出了連續波入射時單模光纖FP腔輸出光譜。提出問題:如何解釋上述實驗現象呢?接下來在微課上介紹描述上述激光現象的基本概念與相關規律。根據多光束干涉原理,可得垂直入射時,光學FP腔的輸出與輸入光強之比為:

將光纖長度,折射率(n=1.48)代人,可得其自由譜寬為50CHz,利用變換式,可得自由譜寬為0.4nm,理論計算與實驗現象一致。通過微課學習,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課間提問,采用填空題:C02激光器波長為10.6um,當腔長L=lm時,自由譜寬為(),如果該激光器的光譜線寬度AVF=108Hz,則輸出為單模還是多模()。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完成課間作業的提交。

3.2 課堂學習

首先,提出問題:腔端面反射率對輸出特性的有什么影響?讓學生在獨立學習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然后,進行協作學習,以4人為以小組,利用計算機對(1)式所描述的規律進行數值計算,將結果可視化,計算結果與實驗結果一致。從圖上還可發現原本靜止的圖“動”了起來。給學生很大的想象空間,這一環節是理論分析的重要補充,再次完成知識內化。將科學計算引入課堂,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效率,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探索性學習。通過可視化,學生對復雜的激光現象具有了感性認識,促進學生對晦澀理論的理解。最后,介紹新實驗現象的探索。前面我們詳細學習了連續波入射情形下,光學FP腔的輸出特性,自然會想到脈沖激光入射情形,那么脈沖激光入射到光學FP腔,其輸出具有什么特點呢?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協作學習和探索,得到當脈沖激光入射到單模光纖FP腔時,其輸出波形具有衰蕩特征,從而完成創新能力的培養。

3.3 課后學習

以小論文形式,讓學生完成一份研究報告,題目為光學FP腔的激光器件中的應用。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查閱光學FP腔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例如FP在輸出模式選擇,光束質量改善等方面的應用,讓學生自行選題,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在學院的激光實驗室獨立完成實驗,完成小論文撰寫和提交。

4 結束語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起源于美國,在我國真正去推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還需要更多的實際教學工作要做。

參考文獻:

篇(10)

一直以來,高校的英語寫作不僅是英語專業教學的難點,更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害怕提及的一門課程。從對在校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幾個方面的考核來看,學生最薄弱的就是英語寫作部分,因此,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非常重要。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常見的寫作教學方法

當前,在各大高校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比較流行的有以下幾種英語寫作教學法:

(1)結果教學法。注重模M、背誦以及英語寫作基礎知識的傳授,但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2)過程教學法。比較注重寫作信息的收集、結構的組織等過程。(3)體裁教學法。通過對范文的閱讀和理解,掌握一定的圖示結構,進行模擬寫作。(4)過程體裁教學法。這種是2000年才提出的新的教學法,它融合了前面三種寫作教學法的優勢,引導學生認識語篇,掌握圖示結構,寫出高質量的英語作文。廣大教師經過辛苦實踐發現,對學生寫作幫助最大的就是過程體裁教學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微時代,如何讓過程體裁教學法的作用得到最好的發揮已經成廣大教師討論的焦點。

二、微時代與大學英語寫作教學

微時代,指的是由MOOC、微課、微博、微信、QQ等新型的信息傳播媒介所組成的文化信息大發展的時代,充分發揮這些信息傳播媒介的作用,實現英語學習環境情景化、教學內容多元化將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大學英語寫作課程也不例外。

1.微時代增加了閱讀信息的輸入,為大學英語寫作提供了素材。微時代下,基于二語習得輸入與輸出理論,過程體裁教學法指導下的英語寫作遵循著“寫讀結合,以讀促寫”的教學模式,英語寫作在輸出之前,必須達到一定信息量的積累和輸入,才有內容輸出。

2.微時代增加了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有了足夠的素材進行英語作文仿寫以及獨立的英語寫作,學生又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信息平臺互相評閱、分析與交流,整體英語寫作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又得到了提升。

三、微時代環境下大學英語寫作的基本要求

隨著電子科技設備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將新型的信息傳播媒介引入大學英語寫作課程的教學中,也算是順應了時展的要求。但是,這也對教師、學生、教學環境和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對教師的要求。首先,教師面臨的就是角色的轉變,從“主體”變為“主導”,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英語寫作的方法,從傳授英語寫作方法轉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寫作。比如,寫作課課前預習的時候,可以提前利用MOOC資源和微課資源,帶領學生思考某個主題英語寫作的方式,課堂中也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帶領學生分析作文范例,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利用寫作課上的時間滿堂灌寫作要求與寫作規則,避免出現學生練習寫作機會少而教師講解多的情況。其次,擔任英語寫作課的教師需要具備更加深厚的專業知識,比如吃透寫作教材的內容,然后能夠將寫作課程內容分解為若干知識點,但是又保持各知識點之間的系統性和關聯性,保證學生認知發展中的連貫性。再次,作為微時代環境下的寫作課教師,要懂得充分利用新型的信息傳播媒介,引導學生找到最新的資源,服務于教學主線。最后,教師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操作能力,熟悉移動設備、電子設備的使用。

2.對學生的要求。基于微時代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主學習能力,變被動吸收為積極學習,能夠有足夠的空間獨自進行范文分析、論文仿寫和論文修改的工作。其次,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在浩瀚的資源里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內容。

3.對教學環境及設備的要求。微時代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所依賴的是網絡這個平臺,需要學校加強對多媒體和網絡這些硬件設施的建設,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另外,微時代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要求我們能逐步開發出更加簡單易于操作、更適合這門課程的系統和平臺。

四、結論

盡管微時代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有了很多的便利條件,也更加的人性化,但是,我們也需要注意很多的問題。首先,不能過于追求效果和創意而忽略內容,防止過度注重資源的制作形式;其次,要注意資源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比如,把每個寫作的點關聯起來,整合出連貫的寫作課程資源。

上一篇: 大學兼職總結 下一篇: 個人護理調研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午夜视频一二三区 | 欧美人体一区二区视频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不卡 | 一级免费国产视频 | 天天躁日日躁永久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