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9 00:14: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學科研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管理創新問題措施。
高校的圖書館一直是高校師生獲得文獻信息的基本來源,是為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圖書館館藏總量和服務質量也一直被視為衡量大學辦學水平和辦學條件的重要指標之一。圖書館管理創新是提高高校圖書館服務質量、發展圖書館情報事業的保證。高校圖書館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新世紀的運行特點,高校圖書館要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對傳統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進行改革,通過管理創新,建立一套新的管理運行機制,使其煥發無限生機,才能推動高校圖書館事業的全面發展。
一、高校圖書館管理和管理創新的概念。
1、高校圖書館管理是通過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方法,優化配置圖書館系統的各種資源(人力資源、財力資源、信息資源)以期完成圖書館為全校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服務并且使服務的提供者—館員亦獲得一種高度的士氣和成就感的活動。
2、高校管理創新是指管理者用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對企業現有資源的重新組合,以促進企管理系統綜合效益不斷提高的過程。運用先進的、科學的管理方法創新高校圖書館的管理,可以更好地體現現代高校圖書館為高校科研、教學充分服務的功能。
二、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1、封閉式的管理體制。在宏觀上,缺乏一個統一的機構來對圖書館事業和工作進行管理協調,各系統圖書館習慣于各自為政的分散型管理形式,使得缺乏宏觀規劃、管理、調控的能力;在微觀上,實行的卻是嚴格的行政監控,圖書館缺乏必要的管理自,造成圖書館失去了管理的靈活性,繼而束縛了圖書館管理創新的手腳,也壓抑了圖書館管理創新的積極性,致使圖書館管理模式僵化。
2、圖書館基礎業務工作重視不夠。
我國長期以來對圖書館的投入嚴重不足,致使圖書館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甚至還低于某些發展中國家。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圖書館還停留在自動化和半自動化代替手工操作的水平上,根本談不上網絡化。
3、管理創新人才匱乏。在圖書館工作人員中知識結構、職稱結構不盡合理。有相當一部分人員是靠關系走進圖書館的。學歷層次低,工作只能簡單應付,圖書館專業人員呈下降趨勢。在信息服務中,缺乏信息、英語、計算機管理人才,更談不上高層次創新服務。
三、高校圖書館管理創新的措施。
1、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在圖書館的各種服務活動中,應真正樹立以讀者為本的理念,使讀者能夠公平、公正、自由、方便地利用和獲取各種文獻信息,平等享受各種服務,真正體現“圖書館是所有人都可以利用的場所”
這一宗旨。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就是要以人為中心,強調通過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勵制度和競爭的機制,指導館員對立全新的服務理念,以館員價值的實現促進圖書館服務體系的落實。因此,高校圖書館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就是要通過這種的服務理念,多想讀者之所想,多為讀者提供方便。
才引進的外部環境。一方面要創造良好的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外部大環境。高校圖書館作為高等院校的一個服務部門,它要實行的許多重大的策略和措施必然會受到學校相關部門的制約和影響,與學校相關部門進行溝通,爭取學校對圖書館人事管理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爭取學校加大對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資金投入,使他們明白對人力資源進行系統的開發管理,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和知識層次對高校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只有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才能為高校圖書館吸收高素質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3、努力提高館員的綜合素質。圖書館管理迫切需要一大批職業道德品質好、情報意識強、專業技術硬、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網絡技術的專門人才,圖書館員必須具有德才兼備的良好素質。
因此,有計劃地開展崗位培訓,對館員進行在職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全面提高館員的綜合素質,把學歷教育、崗位培訓、短期培訓、學習考察和學術交流等有機結合起來,使館員的知識不斷拓寬和更新,以適應現代圖書信息服務網絡化、自動化發展的需要。
總之,管理創新是圖書館一個永恒的課題,也是一個緊迫的課題。我國的圖書館正處于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期,如何改善管理進行管理創新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管理的創新,全面實施管理創新措施,高校圖書館才能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才能不斷增強應變能力和競爭力,才能實現自我改造、自我發展、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
參考文獻:
一、在啟動和組織“校本教育科研”的動機上,必須淡化“功利”
學校啟動和組織教育科研必須先端正并明確目的。中小學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目前學校教育發展或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實際問題,以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其代表性的三個特征就是“為了學校”、“基于學校”、“在學校中”。也就是說中小學的課題研究必須從身教育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中來選“題”,從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找“題”,從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中命“題”,從教師自身課堂實踐的矛盾沖突中定“題”。只有這樣,教師在科研實踐中才能漸進生成先進的教育思想,形成精湛的教學藝術。這才會使中小學教科研充滿生機與活力,并在符合“科學性”與“方法論”的前提下學校的科研氛圍日趨濃厚。
事實上,目前學校教育處于一個確實需要實踐工作者研究的階段。有好多實踐性的問題應該說大家都了解,但卻都不知道怎樣去解決。比如擇校問題,學生早熟“交友”、盲目追隨偶像、考試,還有學生發展性評價方面的問題等。但中小學校又不同于專門的教科研部門,廣大教師更不同于專業教科研工作,不可能也不應該要求走專業化研究的路子。但是教師卻有自己的“別一天地”,有自己教科研的獨具優勢——豐富多采、生動活潑的學校生活,富有個性的成百上千學生,以及由此所構成的絢麗多姿、目不暇接的教育風景,還有那年復一年常見常新、活生生的教育教學實踐及活動,以及由此積淀并內化的豐富而厚實的經驗體會和感受體驗。這些都為廣大教師投身教科研的活水源頭,也為學校教育科研提供了堅實的“基點”。“霧里看花”或“玩空手道”,是萬萬不能的。教育科研本身也有其“嚴肅性”,不容世俗的“功利”化。學校教育科研必須淡化“功利”色彩,切實從實際需要出發,把校本教育科研定位于“實在、管用、有效”上,具體的教科研工作都要在前提下啟動并組織實施。
二、在主攻方向上,要避免“跟從”,注重“創新”,選取“校情”中的熱點、難點、疑點和關鍵點
中小學教科研的基本任務是解決中小學教育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問題。“教育實踐”是中小學教科研課題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線教師研究的重點。具有“創新意義”的課題研究,應該具有“校本”、“師本”特征。我們如果就學校及教師本身教育實踐中的問題進行調查、歸類,找出共同特點,再結合先進的教育理念對其進行修正、提煉,去偽存真,這是很有意義的事。各學段的中小學,既有它的共性,更有各自的個性。正是由于各校獨特的校情,才使“校有特色”成為辦學者努力追求的目標,這方面的研究就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教科研只要致力于從學校教育教學的表象出發,并引發進行一些較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有計劃地進行問題篩選經驗提煉資料尋疑現狀分析意向轉化,這本身就是“創新”。
要重視從“弱項攻關”和“強項冒尖”兩個維度來確定研究的主攻方向。“弱項攻關”就是要針對學校教育發展中存在的明顯薄弱點引導重點研究,全力攻關力求有所突破,由弱變強;“強項冒尖”就是對已經顯示出來一定優勢或具有較大潛力的優勢項目,通過專題組織研究,予以重點強化,使之成為代表學校乃至更大范圍產生名牌效應。教科研的選題往往反映整個研究的價值,引導著研究的方向,也制約著教研工作的程序和方向。尤其在“走進新課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變革,課程資源的開發挖掘,教學模式的重新構建,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教學方法的擇善而從,師生關系的重新確立,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趨勢等無不是課題選擇的“源頭活水”。
三、在教改過程中,要做好“生成過程”資料的積累、記錄和整理
廣大中小學教師在教改過程要重視探究,注重教改的實效。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及教改的范疇,其次要注意“材料的積累”。一個課題的實施乃至于一個教師的成長,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實踐活動,需要經歷一個艱苦磨練的過程,哪怕是實施中的失誤與偏差也是很寶貴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專家論證、名師指導后的“操作過程”、“自我練兵”更是萬萬不能忽視的。只有扣住“研究內容”,層層推進,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偽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設及成果渾然一體。否則就會給人以無本之木之嫌。教科研的實施,是一個從假設到驗證、再到推廣,或者是調查分析、經驗概括、實施推廣的過程。對廣大教師而言,就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不要過高地企求自己的某項研究能解決系列重大的所有問題。我們研究思考的過程,也是自身漸進提高的過程。起碼可以使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事業心、責任感得到提高,這種潛在的積極效應往往影響久遠、深刻。從這個意義上講,廣大教師關注教改過程及資料收集、記錄整理,這與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同樣有意義、有價值。
四、在認定和評價教科研成果時,謹防“虛空”,關注“實效”
對于廣大中小學教師來說,從事的主要是“應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動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應用,并在應用中再進行研究、改進和發展。課題“研究”并不是主要為了結集論文、展示成果、獲得獎項,而是為了積淀經驗、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規律,并加以總結、推廣。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應是:研究中小學教育問題,其成果必須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研究而獲得,并對中小學教育改革和發展有一定社會價值,甚至對教育科學發展有一定學術意義。這樣的研究才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當然成果成熟度的要求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用理想化的成熟度標準去衡量不很成熟的中小學教師科研成果,就會挫傷實踐者的積極性。我們還要注意鼓勵涉足于科研的教師的堅定信心。
中小學教科研成果的評價認定,我想除了對課題研究本身的成果的認定外,還應該包括對學校教科研機制狀況的評價認定。我們有必要關注學校是否形成有效的教科研機制。學校要在提高教師的主體意識、引導教師志愿參與,倡導教師及教研組間的合作競爭方面做工作。要通過機制創新以激勵、塑造、發展和凝聚教師在“研”字上做文章,在“實”字上求真效。要倡導中小學教師與高校教師專家、教研員結成研究共同體,學校部分教師之間結成研究共同體,在形成濃郁學術氛圍上下功夫,這才是中小學教科研的真正價值所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濃厚“校本研究”的氛圍,實現“科研興校”的宏偉目標。
五、教改及科研成果推廣應用方面,力戒“依葫蘆畫瓢”,要學會變通、合成和更新
從一定意義上講,一項研究成果的完成,不是終結于研究結題報告或得獎。而更要看重該成果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是否能得以推廣應用并轉化為學校或一定區域的教學效益。離開了成果推廣和轉化為效益這一環節,教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價值和存在的實際意義。在成果推廣應用方面,目前必須重視解決三個方面問題:
一是“變通”。我們對好的教改成果不能依葫蘆畫瓢,照辦照套,即使是純粹本地區本學校的成果,也會因人、因時變遷、由外部環境變化而難以適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考慮到兩個方面,一是現在可行嗎?二是怎樣變通更可行?我們要把變通貫穿于教改的始終。
二是做好嫁接與合成。教改過程是一個靈活度大、綜合性強、變量多的動態過程。要比較精細地做好相關成果重新嫁接與組合的工作,不斷適時地調整、補充與完善。
三是創新很重要。在課改實驗中經常出現這樣一些情況:同類型課題別人的教改成果突然又給人產生耳目一新的啟發,自己又產生一種創新的靈感,并引發了對相關其它問題的研究興趣;或者有時覺得自己的教改實踐又遇到了全新的問題或障礙,與原來的設計方案相去甚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潛下心來苦心鉆研,或許通過審視自己設計好的教改課題,在重視認識、反省后,覺得有充實、完善的可能,這就必須進行關鍵性改進,也許會使教改更趨科學。總之我們要關注自己教改的改造、創新,這更有利于落實“實在管用有效”。
六、謹防“科研熱鬧非凡,課堂教學老套不變,教學質量原地打轉”,倡導教師要“能教善研會研”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某些學校說:“科研教研熱鬧非凡,課堂教學老套不變,教學質量原地打轉”。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是因為教學科研的內容、教研方式與教學實際“兩張皮”所造成。中小學廣大教師要直接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不可能也不應該走專業研究者的路子。務必要把“教學、學習、研究、推廣應用”有機結合。這就要注意處理好以下關系:
我系所采用的多媒體案例教學通過收集典型病例,在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學生為患者制定眼科檢查、診療方案,幫助學生培養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臨床診療思維。如我們讓屏幕起初展示眼痛患者就診,隨著教師對疾病診斷思路的引導及同學的自主討論,最終得出眼痛患者初步診斷為青光眼。從而培養學生臨床診療思維,加深對青光眼的認識。
1.2擴大知識來源
我系通過多媒體案例教學打破了傳統課堂教授單一性的知識來源,學生既可以從教師的課堂分析中得到知識來源,也可以通過同學的不同分析視角,分析思路及團隊協作中獲得知識,還可以通過自主搜集文獻資料獲得知識。
2多媒體案例的分類
2.1多媒體案例教學根據內容可以分為單項案例和綜合案例
單項案例,是根據眼科醫療活動中某個具體環節或某個治療項目選取或處理案例。如眼科檢查的操作步驟。單項案例具備獨立性,側重對個別具體環節或方法的選取。綜合案例,是根據眼科醫療活動中某一系列具有相互聯系的環節選取或處理的案例。例如患有多系統疾病的眼科就診病人,進行幾個檢查及采取幾項相應治療措施的案例。綜合案例的內容具有內在聯系廣,多種知識與方法融為一體,有利于提高學生問題的綜合分析,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2.2多媒體案例教學從其運用上分為操作性和非操作性案例
操作性案例,是根據提供的治療背景,要求學生獨立或分組進行某項檢查或某個治療。旨在幫助學生學會某項技能的案例。非操作性案例,不要學生進行具體操作,而是要求學生對某個眼部疾病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理解發病機制及治療方法的案例。
3多媒體案例選擇的原則
3.1緊扣教學大綱,突出眼科特點
我系選擇案例時圍繞教學大綱要求,知識點進行選擇。設計的問題經推理后與相應難點、重點相聯系,與教學目標呼應。所選案例突出眼科特色,使學生在掌握眼部疾病特點的基礎上,加深對眼部疾病的系統認識。我們將眼科疾病治療特點直觀表現給學生。如眼外傷患者出現視物不清的情況下,同時伴有眼壓高,頭痛等伴隨癥狀。
3.2真實性、典型性、規范性
強調真實性,一方面案例要符合眼科理論的要求,另一方面,案例應接近實際,準確反應實踐活動。我們實施多媒體案例教學時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不同階段選擇不同深度的案例。在理論教學階段,我們選擇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使學生能直觀掌握疾病特點。在實驗操作階段,學生能通過多媒體案例教學感受治療情鏡,觀看規范的具體技術操作步驟,再現書本中敘述的操作步驟,使多媒體案例教學取得實效。
3.3超前性
教育不是要求學生能立即勝任實際專業工作,而是要有一種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工作能力,我們在運用多媒體案例時,選擇應立足于教學大綱,但不能完全受教學大綱所限,可融入一些隨著科技發展,不斷出現的檢查治療操作技術,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處于動態更新的狀態,能夠通過學習運用最新技術來治療眼科疾病。這就要求選擇的多媒體案例要新。
4多媒體案例的實施
4.1多媒體案例的編寫,課件的制作
我系教師按體現真實性、典型性的原則選擇真實案例,拍照、錄像,將真實案例輸入電腦,精心編排制作。首先,我們恰當的使用背景、動畫、音效及字幕、旁白注釋。其次,我們注意做到不剝奪醫學生的思維空間,將案例相關的知識和參考答案鏈接在最后,既方便學生查詢,又不會剝奪學生的思考過程。
4.2引入課件,提出問題
我系教師通過巧妙的運用多媒體展示患者眼部癥狀、裂隙燈、眼部B超等檢查報告,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圍繞案例所展示的眼部疾病,查閱相關資料。
2推行以“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方法改革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3個階段實驗教學中均采取“小班制、小組式”教學,并積極推行以“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方法改革。首先,在學生“學”的方面。依據“分工合作、自由組合”的原則,要求每個小班內每4~5名學生組成1個學習小組,在教師指導下按照課前自學、課中討論、課后總結的模式開展自主學習,并完成實驗報告或學習手冊的填寫。此外,學習小組的組合形式還可以拓展到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研究、醫學生臨床技能大賽及醫學生基層社會實踐等各種活動中。根據近幾年的教學體會,認為“小班制、小組式”這種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5],能夠較好地營造出注重溝通、協作互助的學習導向,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其次,在教師“教”的方面,堅持貫徹教師在“做中教”的教學原則[6]。例如,在模擬手術示教中,教師與1個學習小組共同組成手術團隊,教師擔任主刀或一助,與小組其他成員合作完成整臺手術。在這過程中,教師同步講解手術的基本步驟、手術技巧和注意事項,引導、鼓勵學生完成各自角色任務,對手術中出現的操作問題或配合問題進行啟發式指出,其他學習小組現場討論并糾正,由此形成團隊分工合作、臺上臺下互動的良好學習氛圍。“做中教”的教學形式,融合了引導式、問題式、交互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性,不僅有助于學生外科臨床技能的培養與提高,而且對臨床思維、協作意識的養成及職業素質塑造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3完善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培訓(OSCE)
OSCE提供一種客觀的、有序的、有組織的考核框架,是目前公認的、先進的臨床技能考核和評價方法之一[7]。在總結本校前幾年OSCE實施經驗的基礎上[8],結合《標準》要求,通過加大考核平臺投入與建設,增設站點、擴充考核內容,優化評分標準并增加臨床思維能力及醫學人文技能的考核權重,加強考官和“標準化患者”培訓等多種手段和形式,進一步完善外科學臨床技能考核體系。考核結果作為獨立實驗課程成績,列入學生的學分,并成為全國醫學生臨床技能大賽選拔的主要參考依據之一。
4加強實驗教學平臺建設
2006年,通過整合本校和吉首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資源,組建了吉首大學臨床技能實踐教學中心。中心建筑面積5000m2,儀器設備總價值1200余萬元,專職教師10人。中心下設外科、內科、兒科等10余個實驗室,外科實驗室分為外科基本技能、外科專科技能、外科綜合技能3個實驗分室。在建設布局上,模仿醫院和手術室配置,盡可能與真實的臨床環境一致。中心于2012年成為“湖南省實踐教學示范中心”,2013年成為國家級首批“臨床技能綜合培訓中心”,是面向武陵山片區醫療衛生機構的多學科融合、多專業共享的集醫學生實踐教學、全科醫生培訓、住院醫師培訓和執業醫師實踐技能考試“四位一體”的開放式公共教學平臺,為外科學實驗教學體系改革奠定了基礎。近幾年中心在建設中,進一步加強了實驗室“開放式”教學的力度。根據“課外開放、學生預約、因材施教、講求實效”的原則,中心采取“第二課堂”、外科科技創新項目、網絡教學、臨床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增加實驗室的開放時間和開放內容,提高實驗室資源的利用率,為學生技能訓練和自主學習提供平臺。其中,“第二課堂”除承擔第3階段實驗教學外,還定期舉辦外科學進展和醫學人文素質方面的講座。外科科技創新項目鼓勵學生自擬外科實驗課題,開展動物創傷模型構建[9]、局部解剖學與外科基本技能整合等實驗[10],中心為自擬課題配備指導教師,并為實驗提供全方位支持。通過在實驗內容、實驗時間和形式上的全方位開放,進一步拓展了實驗教學的空間和時間。
1.2調查方法課程結束后,根據教學相關情況,在2009級學生中進行訪談和無記名問卷調查。采用EpiData3.0和Spss11.5軟件包進行數據錄入和分析。
2調查結果
學生基本情況學生年齡21~25歲,平均年齡是22.37±0.06歲;男學生38名,女學生72名,男女性別比1:1.9。
3討論
3.1存在問題和解決措施
3.1.1實驗預習學生對實驗課、實驗室環境、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雖然基本滿意,但是學生在上實驗課之前并未對實驗做到充分預習,所以對實驗整體沒有概念,不能掌控實驗過程,只是機械地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把網絡、模擬軟件等輔助教學和課堂教學整合到一起,讓學生在課前對所學課程有所了解,了解其實驗目的和意義,并且讓學生了解各種實驗類型的優缺點,從而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3.1.2實驗課時間安排預防專業實驗課開課時間與考研復習時間重合,使得大多數學生把心思都放在考研上,無心上實驗課。因此,在上課時間安排上應該重新整合,根據學生考研時間適當提前實驗課,為學生留出充足的考研復習時間。同時應根據實驗課具體內容確定學時數,不能一律都規定4學時,這樣容易造成有的實驗浪費時間,而有的實驗時間太緊,學生在規定學時數內完不成實驗。整合后的課程安排將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1.3實驗室資源學院已經把以前“各自為政”的教研室實驗室整合為預防醫學教學實驗中心,這樣使有限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是由于經費投入的限制,使得:大多數學生認為實驗室有些大型設備缺乏,不能滿足多組學生同時進行實驗的需要,限制實驗進程,減少了學生動手的機會。因此學校要重視實驗室建設、加大對實驗教學經費的投入,或者增加輪數,減少每組學生數量來相對增加學生動手的時間。有些實驗方法、教學錄像陳舊。教師要根據自己工作經驗,與時俱進,更新實驗方法,重新錄制符合時展的錄像,從而增加學生對抽象理論的感性認識。經費來源可采取國家撥款和自籌經費相結合的辦法分步實施。
3.1.4不斷修訂完善實驗教材2012年編寫的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預防醫學實習指導》,已廣泛應用于預防實驗教學,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本書已經整合了衛生化學、衛生毒理學、衛生微生物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勞動衛生學、環境衛生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8大學科。但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老師授課內容與教材不符、各學科實驗項目之間有交叉重復的問題,我們將對此進行及時的修訂。通過教材的實際應用,教材可進一步分為教師用書和學生用書兩個版本。這樣更有利于教師教和學生學。
3.2實驗教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3.2.1開設實驗總論課程根據各學科特點和注意事項,在所有實驗課開課前,開設實驗基礎知識總論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實驗室安全、實驗室工作程序、實驗類型和作用、所使用儀器綜合介紹、洗刷器材技術和如何配制試劑,使學生全面、系統的掌握實驗技術。只有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室習慣,才能確保整個實驗的有序進行。
3.2.2各學科有機融合,完善模塊式整合整合相關課程為一模塊,避免不同學科實驗重復練習,浪費時間和資源。我們已經把預防醫學專業學科整合為基礎實驗、環境因素監測和疾病控制監測三個實驗教學模塊。這樣把課堂所學的預防醫學知識和技能全面貫穿實驗實踐中去,相應地把原先分散的實驗技術整合為有機的整體,既提高了效率,又節約了資源,而且提高了學生綜合應用實驗技術的能力。模塊式整合更貼近公共衛生的現實需要,更能培養適應公共衛生發展需要的人才。我們將繼續完善模塊式整合,為將來獨立或相對獨立開設實驗課打好基礎。
學習興趣是學生渴求獲得知識、探索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積極傾向,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因素。學生一旦對學習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注意力就會優先集中,認識就會敏捷而深入,情緒就會愉快而高漲,思維就會活躍而有創造性,行為就會持久而永恒。數學實驗教學是學生參與操作的探索過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使小學生的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得到滿足,進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如我在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時,我設想在道北開一家“學生書店”,請同學們幫助老師設計書店,調查學生喜歡課外書的情況。在情境中讓學生展開實驗操作,現場寫下自己喜歡的書籍的名稱,小組合作統計出喜歡各類書的人數,并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很自然地比較出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畫“正”字的方法。然后,讓學生自己制作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進行比較,從而清晰地知道其各自的特點。這樣,使教學活動在動態中進行,使兒童把外顯的動作與內隱的思維活動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順應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集中了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了兒童學習的興趣。再如,我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面積的含義時,首先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文具盒的蓋面,數學課本的封面,課桌的桌面。然后比較文具盒的面與數學課本封面的大小,數學課本封面與課桌桌面的大小。再動口說一說面積的含義。在教學“面積單位”時,讓學生動手摸,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充分動手的同時,學會比較和測量面積。這樣,通過數學實驗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但使學生深刻理解了所學的知識,而且促使學生智力活動的潛力得到充分的啟迪、挖掘和發揮。
二、加強數學實驗教學,調動學生全員參與。
教育的本質在于參與,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教學中去,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的獲取知識。而使所有的少年兒童的智能得到充分發展,是每個家庭的期盼,老師的希望,社會的需要。數學實驗教學則能夠提供使每個學生達到他們可能達到的最高學習水平的學習條件。在數學實驗教學中,讓每個學生玩自己手中的學具,看你有什么發現,提到玩,每個學生都感興趣,無論他發現的結論是淺顯,還是深刻,都是他最真實的體驗和感受,都已充分調動了他的參與性和探究性。再者,有的學生理論知識不足,但動手能力較強。在實驗過程中,他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得到鼓勵而增強學習的信心,消除“數學難、學不好”的恐懼心理,萌發要學好數學的愿望,引發學習動機,使他們以學為樂,主動進取,提高學習效果。
三、加強數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數學實驗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新穎性,切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容易使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下實現由喜歡數學到努力學數學,再到刻苦鉆研數學的良性過渡。在每個層次的學習活動中,取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形成不斷進取、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在實驗準備階段,指導學生自制教具、學具,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創造才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美感。如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讓學生準備一個長6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和一個底6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邊形,從制作的情況看,有的學生是用廢棄的硬紙被做的,有的是用做手工剩下的色卡紙做的等等。選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多種多樣,但都做的精致、美觀,把學習的熱情延伸到課外,又為實驗教學提供了物質保證。課堂上又通過自己的動手剪、拼,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獲得知識的全過程,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創造的快樂,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廢物廢料,變“廢”為“寶”,使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實驗過程中良好的實驗常規,教師的嚴謹態度,正確示范,巧妙點撥,質疑解難等,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首先使學生明確教具、學具不是玩具,懂得其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其次,對學具的準備要認真,運用要準確,收拾要及時,管理要妥善。培養學生自覺守紀,認真主動,勤于動手、動腦、動眼、動口的良好習慣,真正實現“省時、高效、低負”的教學目標。
四、加強數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未來社會已越來越注重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能否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見等。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之間團結、協調、合作、共事的群體協作精神,日益顯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加強數學實驗教學,尤其是分組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我沒有把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把全班學生分成了4人小組,每組商議選擇自己喜歡的學具,小組長分工,有的動手折,有的動筆記錄折出的分數,然后共同探究商議分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教師加以糾正和指導。最后形成規范的數學術語。在這樣的實驗過程中,教師進行宏觀調空,耐心指導,對學生的實驗成果及時評比表揚。創設積極競爭的實驗情境,小組成員互相幫助,互相交流,共同進步,充分發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往、交流與合作,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協作精神,樹立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人生態度,克服獨生子女的高傲獨尊和對家長的依賴性強的弱點。
五、加強數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把演示實驗放在教學的首位
新的教材中演示實驗的數量不少,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興奮點之一,只有把他們的愛好興趣激發到位,才能學好。演示實驗的實現,是對概念,原理的最好解釋,是對知識的驗證,是學生觀察的最佳途徑,完成教給學生操作的教學,我們教師要做到的是操作規范,演示到位,現象明顯、分析準確。例如,白磷的燃燒演示實驗,教學生認真觀察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指導孩子們閱讀教材,進一步歸納和總結出紅磷燃燒的條件。
2.家庭小小實驗的必要性
新教材中的十幾個小小的家庭小實驗,為教學提供了幫助,孩子們的興趣也進一步加強,把課內的只是延伸到了課外,對鞏固知識、培養能力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點燃泡沫,觀察現象,孩子們動手了,觀察了現象,最后都深有體會的說不能燃燒泡沫,要做到保護環境,愛護環境。這些小實驗的利用,豐富了孩子們的課余生活,培養了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的更加牢固。
3.課余時間開發興趣小組
對化學有著興趣的學生不少,我們要利用課余時間把他們組織到一起,開展一些比較好的活動,比如舉辦專題講座,搞一些趣味化學實驗、化學小魔術等等。要鍛煉孩子們多動手操作,多開動腦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運用科學的方法,操作好實驗,鍛煉孩子們的操作能力和技術
培養良好的習慣是形成科學態度的最佳方法。掌握各種儀器的正確使用方法、操作規范、注意節約藥品和實驗安全等都是實驗的良好習慣,這些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在每一節課都要提醒和幫助學生們做到的,做到嚴格要求學生。我們在做演示實驗時注意自己的操作要規范,實現教師的示范作用,不能糊弄完事。對于學生在實驗室中的規范也要時時提醒,做到科學、嚴謹、嚴肅。孩子們在做酸的性質的實驗的時候,叫他們認真觀察現象,認真記錄現象,每一個學生都是瞪大了眼睛去觀察,用心去觀察,及時的做著筆記,對于鹽酸過量的反應現象也做了觀察和記錄,做了比較詳盡的實驗分析和實驗報告,培養了孩子們的科學態度,最后教孩子們整理藥品、打掃衛生、整潔桌面,為后邊的實驗者掃清障礙。
為了加強醫學生科學素養和基礎研究能力的培養,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基礎教育內容的結合,我校東莞校區自2003年以來對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進行了改革,將生理學、藥理學和病理學三門學科的實驗課合并,組建了獨立的生理科學實驗室,開設了新課程——生理科學實驗。5年來,我們緊扣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積極學習國內各高等院校實踐教學的經驗,結合我校的具體實際,初步形成符合我校教學要求的生理科學實驗課程體系,該課程已成為我校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為了更好地了解和關注學生對我室教學工作的意見和要求,從中發現我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我們對已經完成我科課程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就調查的結果作一分析和思考。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我校東莞校區第二臨床學院05和06級臨床專業學生,共1603人。
1.2方法
2008年11月,我們同時對05和06級臨床專業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從實驗內容的設置,實驗課時的安排,實驗前準備情況,教師授課,課堂輔導情況,課后批改實驗報告情況等方面,把調查內容設計為6個方面19項,分為好、較好、一般、差、很差5個評價等級,并就以上6個方面發表自己的意見。
2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調查表250份,回收223份,有效率為89.2%。經統計,涉及調查內容19項中,學生評價好的有6項,評價較好的有10項,評價一般的有3項。
2.1學生對生理科學實驗課教學的評價(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學生對生理科學實驗教學的總體評價比較好,特別是實驗準備和實驗報告批改兩方面評價好,有200名學生認為教師實驗前準備細致,試劑和器材準備充分,實驗過程中損壞能得到及時更換;189名學生認為課后教師批改實驗報告及時,工作認真細致;有164名學生認為實驗內容設置較好,教師授課水平較高;90%的學生都認為老師在課堂上態度和藹,工作認真,遇到問題愿意詢問老師,與老師溝通;而課堂輔導方面學生的評價相對較差,評價較好的僅占8.1%,評價一般為70.3%,評價差和很差的分別占15.2%和6.4%;197人反映一位輔導老師太少,課堂輔導不及時,應加強實驗輔導。
2.2學生對生理科學實驗教學的意見
通過對學生意見的收集,反映我室實驗教學主要集中在以下問題:(1)實驗內容設置沒有突出專業特點;(2)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所占比例偏少;(3)教師授課理論講述時間過長,實驗操作時間不夠;(4)大班教學實驗組人數及實驗組數多,致使實驗資源相對不足,每個學生的操作機會減少,而教師的課堂輔導亦跟不匕。
3討論與分析
從調查結果來看,我校東莞校區生理科學實驗課教學質量較好,各項教學工作的開展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同。但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帶教老師在課堂輔導方面跟不上,離學生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這主要是由于實驗場地和實驗資源有限,使東莞校區的生理科學實驗課均采取大班教學,一個實驗室兩個小班同時上課實驗組數及人數均很多,帶教教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實驗中很難兼顧到每個組。且東莞校區生理科學實驗課帶教老師以年輕老師為主,年輕老師的帶教經驗不足,部分非生科專職教師對實驗的熟練程度也有待提高,這些都是導致課堂輔導達不到學生要求的原因,也是我們今后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實驗資源和師資力量有限,5年來,不同專業的實驗課內容變化不大,使學生對部分陳舊實驗內容興趣降低,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學生對科研產生濃厚興趣,使他們對實驗課內容的設置有了新的要求。如何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合理選擇實驗內容,是我們應該認真考慮及解決的問題。
4建議和措施
4.1結合不同專業特點,精心選擇實驗內容,在實驗項目設置上突出專業特性
在實驗內容的選擇上,應根據不同專業的不同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設計難度不一的實驗項目。以臨床醫學專業為例,教師在選擇實驗內容時應突出臨床思維,著重培養和訓練學生利用生理、藥理和病理生理基礎理論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設置實驗項目時可突出臨床醫學專業特點,聯系臨床醫生的工作,開展職業崗位工作能力的仿真訓練,如可在實驗中設置制定用藥方案的教學內容。總之,對不同專業的實驗課程設置要有側重點,實行分類教學。
4.2減少驗證性實驗的比例,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內容
我們在不增加課時,保證生理、藥理、病理生理學所必需的實驗操作技術的情況下,減少一些枯燥乏味的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如在臨床醫學專業的實驗課中多安排如“失血性休克及搶救”這類綜合性實驗。它們的特點是內容豐富,操作步驟多,操作時間長。學生可以在實驗中用動物復制臨床上常見病例的相關病理模型,并可運用學過的知識對動物進行搶救和治療,通過實驗既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又訓練了他們用基礎理論解決I臨床診療問題的能力。設計性實驗旨在通過學生自己選題,自己設計和實施實驗方案,驗證實驗結果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使學生了解醫學科研實驗的基本原則和一般過程,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以上幾種能力尤為重要,可在教學安排中適當增加設計性實驗的比重。
4.3精心做好實驗準備,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實驗準備包括實驗器材的準備和預實驗。實驗課前技術人員應將設備和儀器調試好,試劑和實驗器材應準備充分,課堂中發生差錯或損壞要及時更換或維護,以保證學生的實驗順利完成。帶教老師和技術人員必須在課前認真完成預實驗,及時發現問題和實驗中的難點,并討論、分析和解決問題,避免學生在實驗中出現同樣的問題,一旦出現可給予正確的指導。
在課堂上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在教學方法上可開展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除必要的交代和注意事項的強調外,盡量避免講小課,給予學生足夠多的動手時間。可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利用網絡上的視頻資源配合實驗教學,可起到指導學生規范操作,提高動手能力的良好作用。
從學生的課堂發言主動性及課前閱讀時間及參考資料的數量分析來看,案例導學式教學法改變了學生在傳統教學法中的地位,不僅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而且在典型案例及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廣泛查閱資料逐漸學會自學,即會學,并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分析,逐步對基礎理論與臨床疾病的聯系產生感性認識,逐漸發展為樂學,促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了主體作用。
注重專業應用,提高教學效果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余文森教授從專業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問題,他認為:從專業角度說,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余教授還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現)可以列舉很多,但最重要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轉變傳統的師生觀念,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是前提
傳統的師生觀仍然根深蒂固——教師評價學生、掌握學生的“生殺大權”、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或者干脆不考慮學生的想法,教師居于絕對支配地位。這就形成了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記筆記的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減少了學生發表見解的機會和制約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事實上,教師不是萬能的,學生也不是被動接受的機器,他們作為個體都存在自己的個性。這正如盧梭所說:“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這世界上第一個‘我’,也是最后一個‘我’。”尊重學生的個性、實現師生的平等交流,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十分重要。這就需要教師摒棄“唯我獨尊”的傳統觀念,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育人環境,啟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踴躍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二、科學合理地設計、組織教學是關鍵
(一).全面準確地理解新課程的教學目標
歷史新課程標準制定的教學目標是歷史教師專業活動的核心和準繩,能完成教學目標是判斷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傳統課堂教學過分強調認知性目標,知識的獲得成為課堂教學關注的中心,忽視了對學生智力、能力、情感、態度等育人目標,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甚至“窒息”的人。課堂教學因此喪失了實效。新課標確定的三維目標,反映了國家和社會對教師教學的價值追求,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并沒有理解這個教育理念真正的含義。現實的歷史教學中出現了兩種“極端”的教學設計:一部分老師還是在穿新鞋走老路,他們關注的依然還是“知識與能力”,而對于“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關注得不夠;而另一部分老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特別重視三維目標中的后兩項,對“知識與能力”目標卻不敢深化,似乎夯實了基礎、強調了知識就不符合新課程的理念,重視能力就會落入傳統教學的俗套。從而使歷史課堂教學變得低效甚至是無效的表演和作秀。這不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和新課程的宗旨;不利于歷史教育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素養和思考能力的公民。
事實上,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統一體。所以不但不排斥或貶低知識本身,恰恰相反,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獲得更多的知識,鍛煉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思考的方法。我們必須認識到,知識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基礎,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是很重要的。它是學生發展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堅強基石。因此,準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
(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一個人樂于學習新知、探求未知、掌握某項技能的巨大動力,教師在教學設計和組織課堂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啟發誘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巨大的潛能挖掘出來,成為影響歷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因素。
1.巧設導入語
傳統歷史教學不是很重視新課的導入,這使得學生嚴重缺乏學習新課的興趣,大大降低了教學的實效。導入新課是一門教學技巧,方法多種多樣,有的可單獨使用,有的可揉合著用。我們應當依據不同的教學對像,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導入方法。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導入,都應當遵循一個原則,即學生聽得懂,感興趣。由此可見同一教材內容的導入設計應緊扣主題,立足于“了解”課文及與課文有密切關系的社會現象等。不要一開始就拋出類似探究題式的難度的問題,而應由淺入深,鋪墊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氣氛和能引起學生關注的問題和現象的導入法為佳。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的《“百家爭鳴”和儒家形成》一課時,我考慮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階段,對后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我是這么導入的:中國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個客觀原因,但這并不是必然導致中國受辱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與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種關系呢?還有我們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愛幼”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習了這一課后,你將能從源頭上了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2.適當地運用多媒體來創設情境和解讀歷史
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之一是過去性;同時歷史又是具體的,有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人物的語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動,有遺址、遺物等,可見歷史是生動、形象、具體的,其情景性強,但由于教材的簡約性,使本來引人入勝的史實大為失色。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去創設情境,相應的情境氛圍會使學生產生感情共鳴,輕松愉快地接受和較好地理解知識信息。在學習人教版歷史必修一第三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時,我就剪輯了央視一套播放的六集電視政論片《復興之路》給學生看。有很多學生在下課后和我交流時談到他們看得很投入,對于我們學習的內容印象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徹。
在條件比較艱苦的地方多媒體的運用會受到制約,這時最大限度地利用課本、地圖冊、練習冊等資源,如插圖、地圖可增強直觀性。歷史插圖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各個領域,提供了直觀的、確切的地域空間圖像,表達了文字難以表達的效果。與課文配合,相輔相成,是歷史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形象生動的插圖,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也容易接受。教師可教授學生看圖的方法和技巧,并引導去觀察分析,通過這些感性的畫面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它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一種積極的注意傾向,并激發起熱烈持久的情緒。
(三).圍繞教學目標,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史學理論知識,使學生能熟練運用形成正確的認知。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遠勝于掌握一些現存的結論。基于此,教師教學的著力點已不再是教“書”(傳授知識),而是教“學”(傳授科學的思維方法),指導學生學懂、學會,直到會學,使學生“不待教師多講而自能讀書”,達到“多數問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在方法上加以引導。在歷史理論方面要教會學生深刻領會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并能用之分析和解決問題。比如這些歷史理論、方法對分析和解決問題是必不可少的:一切歷史發展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處于支配地位;歷史事件的性質由本質決定并通過現象表現出來,分析歷史事件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評價人和事時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地反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支配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表現;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順應而不能改變歷史發展趨勢,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杰出人物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學法指導的有機滲透,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要培養學生養成預習、復習的良好學習習慣,通過學生的預習情況可以確定哪些知識要講、怎么講。教師講解的重點應在于學習目標中要求理解和應用的內容,著力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概括要點、提煉觀點、澄清疑點、分析易混易錯點、落實考點。精講基本的框架線索、系統的歷史知識、重要的歷史概念、基本的史學理論和分析比較問題的方法。多角度分析問題,點撥歷史思維。
3.教師要設計一些針對教學內容具有啟發性并帶有梯次性的問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通過提問讓學生作答。如果學生回答的答案和問題設計時老師自己的答案不一樣時,教師要讓學生講一下他的思路,從而判斷學生的答案是否有道理,切不可盲目批判。如果學生的思路是錯誤的,可以通過學生的分析找到錯誤的根源以便及時加以引導。
三、優化反饋信息,重視教學反思是輔助
教學活動是師生間有計劃有目的的互動活動。為了更加有效的實施教學方案、組織好教學就必須優化信息的反饋,它能使教師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生對教師教學的一些看法,使教師能及時有效地調整、控制教學。因此,要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優化信息反饋。教師對信息的反饋要堅持及時、多面的原則。教師必須經常性的通過上課提問、做一定量的作業來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哪些地方是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對調整下節課的教學內容大有益處。同時,由于每個學生具有不同的基礎、閱歷等,所以一兩個人的反饋信息不能代表整個班級的真實情況,教師必須從多數人的相類似問題中提煉出一些具有共性的信息加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教學反思對于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學實效性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反思”一詞,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教育界被廣泛使用,反思性教學和反思型教師已成為國際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當代美國社會學家斯甘甚至直接把教師定義為“反思從業者”。教學反思是指教師把自己的職業生活作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及由此產生的教學效果進行審視和剖析并通過自我學習及教師之間的合作討論,探求改進自己教學行為的途徑和方法。它有利于教師更加全面地把握教材;有利于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有利于改進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綜上所述,要實現其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以上幾個方面一定要勤下苦功。為了更好的貫徹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廣大歷史教學工作者任重而道遠。為此,我們必須走進新課程,要深入學習,領會其精髓,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新世紀教師素養》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