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4:56: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語文學習精彩講稿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語文學習的聽、說、讀、寫中,讀是聽、說、寫的基礎,它對聽、說、寫的培養和鍛煉,起著示范、點撥、促進和檢查的作用。讀書是各個環節的基礎,文字詞語的識記理解,語段的分析理解,篇章的領悟與寫作都是在讀的基礎上發展的在語文學習中,很多學生甚至個別教師往往重視“寫”而忽略“讀”,“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其實“讀”在語文學習中是極其重要的。
首先,對于精讀課文和課外的好文章,要反復讀。現代教學重視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讀不行。閱讀能力包括:對詞句的理解能力;對文中的哲理的領悟能力;對文章主題的發掘能力;對文章藝術性的欣賞能力,等等。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對于語文課本上的文章,學生如果能不讀或只讀一遍就能學透,那是不可能的。篇幅較長的文章,有的同學略讀一遍,只等上課老師講解。但畢竟課時是有限的,教師在一兩課內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講解,要想全面透徹地理解課文,明白文中所寫的深刻哲理,體會文中人物的真實感受,是非多讀而不能解決的,通過讀通文字,通過讀發揚主題,通過讀產生問題,通過讀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課上再有目的地聽取教師講解,則茅塞頓開。久而久之,閱讀能力會大大提高。
其次,大量閱讀好的課外書,有益于寫作水平的提高。讀書人便是寫書人,寫書人更是讀書人。作家之所以能夠創作出大量的文學精品,是與他們博覽群書分不開的。著名評劇藝術家新鳳霞從六歲開始學戲,沒有上過學,但她寫文章卻清新雋永,她完全是靠閱讀名著而成為作家的。那么,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更是寫作的基礎。只有多讀,才能較課堂所學更多地接觸不同文章的不同構思去寫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正如杜甫所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第三,朗讀是培養學生演講口才的關鍵。演講需要聲情并茂,除了好的講稿之外,重要的還要靠演講者的演講口才。而演講口才的培養,重在平日多練朗讀。小學語文課本就有許多練朗讀的好文章。只要同學們平時多練習有感情的朗讀,時間一長,你的演講口才自然會高人一籌。
怎樣培養學生的“讀”的興趣呢?《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書。”由于學生年齡小,閱讀量少,并且缺乏生活體驗,閱覽書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嚴重影響閱讀的質量。應該怎樣及早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紛繁復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不斷提高語文水平,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長。那么怎樣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培養學生“讀”的興趣 ,使學生愛讀書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1)通過身邊樹立讀書的榜樣,讓榜樣產生力量將給他們名人名家愛讀書的故事 ,產生名人效應;(2)以身作則,課外時間,我經常與學生一起讀書,一起誦讀古詩,這對孩子是一種無聲的教育。閱讀時,老師所流露出的熱情、趣味和歡樂之情,對孩子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學生在濃濃的讀書氣氛中,體會到老師對閱讀的重視,從而自覺的進行閱讀活動。還要還經常給學生講自己童年學習情況,并給學生絕對肯定的啟示便是:閱讀非常有趣。猶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劑,激勵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一旦興趣培養起來不僅眼前收益,還將伴隨整個人生;(3)隨機指導。在課堂上,隨機樹立典范,當學生說出一些精妙的詞語和精彩的語段時;當有學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學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識時,教師應激勵表揚,這樣便會在學生中營造了讀書的氣氛;這樣,以興趣這把鑰匙打開兒童的心扉,引導學生走進知識寶庫的大門。
布魯納提出,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積極參與身體力行才能獲得知識。學習《做一片美的葉子》時,我和學生一起誦讀美麗的文字,散文詩的魅力讓大家一起走進了樹的世界,融入到葉子的天堂,葉子的美,葉子的奉獻,學生比較輕松地感受到了,由樹及人,生活就是大樹,我們每一個人就是葉子,我們該怎么做呢?課后練習:假如你就是大樹上那片美麗的葉子,你會想些什么?你會對大樹、對人們說些什么?學生侃侃而談,不由得,他們的語言也美了起來。為了讓這個問題更加深入,我布置了一項課外活動:用自己的畫筆,繪畫出美的葉子,并且寫一寫,自己這片美的葉子會給生活的大樹帶來什么?準備擇優張貼到墻報上面。下午交流一看,哎呀呀,大家畫出的葉子太多都是橢圓的,和課本上的插圖差不多,毫無疑問,中午回家,閉門造車的多,有誰到大樹下找葉子了?舉手者寥寥無幾,生活就在我們身邊,可是我們卻視而不見,并決定這項作業延期收取,再給大家一天的時間,比一比誰的葉子最特別。
第二天,教室里成了葉子的世界,扇形的,爪形的,梳齒狀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學生紛紛展示自己的葉子,介紹什么葉子,什么形狀,什么味道,在哪里觀察到的。最后我們舉辦一個“做一片美的葉子”專欄墻報。接著,我發動學生通過課外看書、網絡查閱資料,更深入地了解葉子。為什么秋葉變黃,冬日飄零,為什么有的樹葉四季常青,松樹真的沒有落葉嗎?這種“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在生活大舞臺上的學習,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
二、生活培養本領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綜合性”學習,我的理解是在語文教學中,不但要善于開拓語文與其它學科之間的共用資源,而且要能夠合理利用各科知識技能,帶領學生擁抱生活,在生活的大課堂里學語文。
比如學習《槐鄉五月》后,我問大家:我們家鄉的特產有哪些呢?“螃蟹”“菜花”――舉手的同學很少,能說出來的就更少了。學生的反應引起了我的思考,這就是水鄉的孩子,這就是愛家鄉?對家鄉都不了解,對祖國了解多少,愛祖國也是空洞的口號吧?如何把課堂學習感受真實化,擴大孩子們的知識面呢?課后,我布置了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
同學們在家里向父母親戚了解,我們家鄉的特產有哪些?第二天交流討論,讓大家完成統計表格,要求大家利用校外時間,特別是雙休日開展假日小隊活動,進行小小調查,貼近生活實際,收集真實信息,用孩子智慧的眼光去發現問題,思考方法對策,多角度了解家鄉特產的情況。之后完成家鄉特產的綜合研究表,首先是特產的名稱、主要出產地、生產情況,并能夠選擇自己最關心的一種特產進行專題調查,最后用說唱演畫等形式在全班家鄉特產交流會上展現個人或團體的研究收獲。
一周后的少先隊活動上,有的學生寫出了新穎詳盡的講稿,介紹了特產的情況;有的對調查的特產進行了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議。同學們了解到了家鄉的特產很多,比如龍香芋、螃蟹、菜籽油、蠶絲家紡、香蔥、三臘菜、綠殼草雞蛋等,每一年家鄉都有熱鬧的節日來宣傳,春季的千島菜花節,秋季的金秋螃蟹節,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觀賞、品嘗。學生在調查研究活動中,提高了觀察能力,擴大了知識面,培養了他們體驗生活、學會生活的優良習慣。
三、生活增添精彩
貼近生活,讓語文教學生活化,是培養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我們知道,作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留心生活、勤于表達的能力,要為學生提供體驗生活的機會,讓學生大膽作文,盡情抒感,寫好真實平凡的身邊小事。
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僅僅依靠每周兩節的作文課可不行,平時的練筆機會不能少,這樣的機會在哪里?我以為,在課堂,在身邊,重要的是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習了《愛如茉莉》,引導大家說說自己家里的溫馨平凡的小事,寫一寫這些看似普通,實則蘊含大愛的家庭故事;教完《三袋麥子》后,想一想,第二年土地爺爺會給誰送禮物?他們會怎么辦呢?每一年都是為自己過生日買蛋糕,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為什么不慶祝生日呢?三八婦女節這一天,我為媽媽做什么?中秋月兒明,桂香螃蟹鮮……只有將語文教學和生活緊緊聯系起來,把生活的精彩增加到語文學習中來,課堂才能綻放精彩。
生活,一直都是語文學習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們要關注生活,讓生活的養分滋潤學生的內心,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到語文的真諦。課堂是小舞臺,生活是大世界,語文教學需要接地氣,它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和學生一起真正走進生活,關注生活中的精彩和平凡吧!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就近年高考語文而言,聽說能力的考查有明顯的加強的趨勢。一是直接命題考查考生的語音、停頓、重音、歧義、語言的簡明、連貫、得體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結合作文試題,考查考生實際的口頭表達的能力,比如廣播稿、演講稿、討論稿、節目主持人發言稿、通知等應用文體和談話語體的寫作及修改。
再就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紀的人才必須是思維敏捷,富于創新精神的人才,必須是嫻于辭令、口齒伶俐、善于社會交際的人才,必須是耳聰目明,“聽人說話,能夠了解對方要旨”(葉圣陶語)的人才。
然而,中學(尤其是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卻是:由于語文教學的影響,仍然是只重視書面表達能力訓練而忽視口頭語言訓練;有的甚至將教材中有限的聽說專項訓練改為學生課外自學;現行中學教材(尤其是高中部分)雖然有聽說能力的專項訓練,但指導性不強,使教師在教學中難以實施,而且沒有科學的系統,更沒有專門的教材;不少教師認識到口語訓練的重要,在教學的實踐中想方設法給學生鍛煉口才和聽力的機會,但畢竟無序;農村中學教學設備的有限又使得有識之士的“教改”實驗只是“空中樓閣”;結果,學生讀了十幾年書,學了十幾年語文(且不說在生活中的學習),大多數聽說能力卻較差,發音不準,吐字不清,語調平淡,語速不當,話不成句,表情難看……成了十足的“書呆子”。
由此可見,中學語文聽說教學必須改革,而改革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之中迅速地大面積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二、中學語文聽說教學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須走出困境。近十年來,筆者一直在農村中學任教,而且一直與同仁一道努力探討聽說教學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總結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進教學的組織形式
語文教學必須改革,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改進組織形式,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語文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在研讀大量文獻和各種語文教改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本校(省屬重點農村中學)實際,學生實際個人(自身)素質的實際,大膽改革教學的組織形式,實行“以小組教學為主,以班級教學和個別輔導為輔”的教學組織形式。具體地說,這種組織方式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成立語文學習中心小組。每班4-5人,由有語文特長和語文興趣較濃的同學組成,語文學科代表兼組長。中心小組的主要職能是:①參加教師備課,研究討論教學的難點,分析落實教學重點,具體討論確定教學要點,分析安排訓練的知識能力點和訓練方式;②負責組織指導、督促和考核本班學習小組(見第2點)的語文學習;③編選擬定語文課文練習和單元練習,組織進行單元檢測;④幫助老師批閱修改評析部分作業;⑤在老師的具體指導之下負責講析(或安排組織其他同學講析)部分課文。——總而言之,讓中心小組成為老師的幫手,成為小老師,負責組織、管理具體的語文學習和語文活動。
2.成立了語文學習小組,每組4個成員,各小組同學的語文素質大致相當,座位臨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是同桌,在語文課和語文活動課時自行調節)。其主要任務是在教師和中心小組的組織引導下完成各項語文學習任務(其中包括課內外的各種形式的語文活動)。
3.組建了語文中心小組和學習小組之后,教師主要的職責是:①具體指導語文中心小組的工作,在各種語文學習和語文活動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讀,示范備課講課,下水作文等等);②組織中心小組討論制訂單元教學要求和課文學習重點;列出課文和單元教學的知識能力點;③重點指導學生學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補充語文中心小組講析課文時遺漏的知識點和未處理好的重點難點,補充與課文或單元有關的重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⑤編制單元練習,組織單元考試;⑥科學評價語文中心小組和學習小組的學習情況并提示補正方法;⑦負責課文或單元或語文活動的重要的關鍵問題的小結或撰寫相應的專題論文;⑧編印優秀作文集,組織優秀作文稿;⑨指導各種重要的語文活動(如朗誦、征文、創作課本劇,等等);⑩精選印發課外練習并指導課外閱讀。
(二)優化聽說能力訓練的方法
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我采用的聽說訓練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種:
1.朗讀。這里所說的朗讀主要包括:①早自聲朗讀課文,精彩片斷和要求背誦的篇目;另外每學期補充10篇古詩文,要求背誦。每周三節早自習,每節40分鐘,一學期下來,誦讀時間達40小時,三年初中或高中,誦讀時間達120小時,課文背誦達60多篇;②名篇賞讀,間周一節課(課外活動),主要從《中國青年報》、《雜文報》、《散文》、《全國中學生優秀作文選》等報紙雜志選擇精短時文;③新聞會,間周一次,要求全體同學寫稿投稿(也可從報紙上薦稿,大量采用根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編擬的新聞稿,每天晚上7:00至7:30是全校學生收看電視新聞的時間);中心小組選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用普通話脫稿播送。
2.讀書報告。主要有三種形式:①故事會,每學期2次,在期中考試后進行(因為本校每年春秋兩期分別有音樂之春和藝術節,在中期考試后第3周左右進行,故事會就安排在此間的課外活動之中),主要講成語故事、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間傳說等等;②讀書報告會,每期開學第一周進行,主要講所讀的書籍(以文學名著為主)的基本內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誦其中的一兩個精彩片斷;宣讀自己的“文學評論”(實際上是讀書心得,往往既省“評”,又省“感”);③假期見聞報告會,每期開學第一周進行,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見所聞所感,在此基礎上重點敘述二三事。
3.討論論辯。①討論,主要是指課堂教學中的討論。其具體方式包括個人鉆研、小組討論、班級討論、教師(或中心小組)總結發言。②論辯,即組織論辯會,不定期舉行,從課本、影視、生活中去選擇與語文學習相關的重要的思想問題和學術問題進行論辯。要求各學習小組在認真準備材料,充分討論醞釀的基礎上寫出書面發言材料(或提綱),然后采用雙方論爭的形式進行辯論;同時組織好“評委會”進行裁判和評定。
4.講課比賽。
我這里所說的“講課比賽”主要有兩種方式:
①講析課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試之后的第一周進行(因為本校每期期中考試之后有一次運動會,停課2至3天,學生相對較輕松,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去備課),但必須在開學之初公布教學計劃時就要安排各學習小組具體的授課任務(我的教學計劃和總結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組討論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學生人手一份)。作為教師一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好“講課”示范,二是具體指導如何備課、如何確定難點、如何設計練習、如何講課,教給學生“教學”的方法。
②評講試卷。這里所說的“評講試卷”主要是指在語文教學其是語文復習中,讓學習小組在分頭準備認真討論的基礎上對語文試卷進行評講。要求學生必須講清:“試題考的是什么(知識點)——怎樣考的(角度、題型)——怎樣解答(答題技巧)”;必須評準:“試題好不好(難度、信度)——好在何處(科學性)——有何啟示(相對于學生而言)”。如果學生評講時出現不足,教師要認真分析,予以補正。
(三)尋找檢測聽說能力的科學方法
我在實際教學中采用的具體的“檢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聽寫:從內容上說,包括聽寫詞語、句子、句群、語段;從文體上說,主要是古詩文;從方式上說,可以老師朗讀學生聽寫,也可以是學生互相聽寫。
2.聽話答問:通過同學老師誦讀或播放錄音,要求學生答問。問題不宜設置太多,問題的內容可以是記憶性的,可以是篩選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近年來,由于職專學生的總體文化素質偏低,語文教師盡管在職專這塊園地里不懈地耕耘——細致地備課,耐心地講授,積極地探討,傾其所學、盡其所能把每一堂課上好,但是,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淡薄,語文水平、文學素養仍是較低,畢業生多數依然錯字連篇,語言表達能力較差。職專語文教學莫非就這樣走進了死胡同?出路在哪里?筆者在感到困惑的同時,不斷地探索,試圖找到一條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語文教學之路。筆者認為,在試圖擺脫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窘境、探討職專語文教學改革的時候,應思考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對培養目標的認識要清晰、深刻
目標明確才能有的放矢。職專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包括:創新精神,終生學習能力,動手實踐能力,適應社會生活能力,認識自我和社會交往能力,搜集、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只有具備了以上能力,在生活中才能成為積極、健康、和諧的自然人和社會人。愛因斯坦也曾說過:“學校培養出來的不是某一方面的專家,而是一個和諧的人。”這種綜合能力體現在一個具體的人身上就是思維和情感。而語文學科的核心正是思維和情感!語文教育歸根結底應該是一種思維啟迪、一種情感教育。只有對培養目標的認識是清晰而深刻的,才能改變以往的課堂角色,變學生是思維的被動者、欣賞者為學生處于課堂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課堂的一個引導者和組織者,久而久之,就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進而形成終生學習能力。
二、人文素養的滲透亦不容忽視
人文素養的滲透可幫助學生做人。職專的學生綜合素質從整體上來說雖遜于普高的學生,但他們大多對自己所學專業有著濃厚的興趣,比較重視專業課,作為文化課的語文學科應體現為專業課服務的特點。一個合格的專業技術人員,應該有著較好的職業操守、較高的敬業精神;換言之,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的專業技術人員,他高超的專業技能反而會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危害。道德感、責任感的提高主要依靠文化的積淀,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文化基礎上的。
而語文學科的特點體現了高度的人文教化作用,語文學科有助于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員,而且在他一生的職業生涯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這真正體現了語文課為專業課服務的特點。
只有了解才能熱愛,只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個人如果對中國歷史、文化一無所知,其社會責任感、愛國主義情感就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在語文課堂上通過文本可以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升華。孟子的名言“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有李白、杜甫的詩句等,讀起來都令人激動、振奮,能夠凈化人的心靈、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語文學科的人文滲透可以帶給學生很多直接或間接的人生體驗和人生哲理,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自己以及對社會的責任。人文文化中有很多精彩的東西,能直接給我們以啟迪。如孔子講“君子不器”,就是說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不能只是做一件器皿、只能有一種作用。在實用主義思潮泛濫的今天,這句話就很值得我們深思。孔子還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文化修養較高的人雖然各有其個性,但大家在一起卻很和諧;小人沒有自己的個性,在一起卻不能和諧。和學生一起討論這些話語,對他們處理人際關系很有啟發。在學到《孫子兵法》時,又可以和學生一起品味“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深刻的哲理性和辯證思想很值得玩味,以此為話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收到了很好的教化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要想真正的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和學生的掌握理解程度,僅僅靠知識的傳授、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學生們積極的、主動的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和探究生活。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對于語文教學是至關重要的。
一、朗讀激趣
初中語文的教材編排中“美文薈萃”,因此,老師要經常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教學活動。利用文章本身的“美”去熏陶學生,讓學生們在朗讀中“體驗美”“感受美”“領悟美”,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比如,在學習《茶館》這節課時,老師可以讓同學們分角色朗讀課文,并且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注意人物性格和身份的不同,相應的語調和語氣也有所不同。學生們躍躍欲試,興趣盎然,都想上臺朗讀表演,積極性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在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環節中,學生們不僅喜歡上了“話劇”這一體裁,更加深了對這一題材以及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了解。朗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們體味到文章里面的美,架起了一座通向學生心靈深處的美文橋梁,在學生們反復朗誦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感情和情景,激發出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快樂。
二、問題激趣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語文閱讀教學更是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傳授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精心設計問題、問題提問恰當,可以為學生們更好的解讀文章提供暢通的鑰匙。并且在激發學生積極性的同時,發散學生思維,讓其在積極動腦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樂。
首先,老師要精心的設計好問題,設計問什么、如何去問。老師提出的問題必須要有“啟發性”,切中要害。比如說,在進行朱自清的《春》這一節課的學習時,可以給學生提問這樣一個問題: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跟這句話中的“鉆”意思相近的有哪些詞?學生會提出“長”、“冒”、“探”等這些詞。再讓學生們品味一下不同的詞語表達出來的韻味有哪些不同。學生通過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品味到了語言文字的美以及文章的韻味之美,還可以讓學生們真切的體會到在人們沒有發覺的時候,小草奮力破土“鉆”出來的頑強。
其次,老師還要鼓勵學生們大膽的進行質疑。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只有在對課文進行仔細研究的基礎上才會提出問題,如果沒有認真的學習,就不會提出問題。因此,在語文教學的預習中,除了讓學生們掃清生字、生詞的障礙之外,還要鼓勵他們提出幾個小問題。而且對于作業完成質量比較好的學生,要在課堂上公開進行表揚,在這種氣氛的帶動下,學生們慢慢的養成了“質疑”的好習慣,將自己被動的學習轉化成主動的學習,體驗到親自參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因而,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高漲。
三、幽默激趣
教學從另一層面上講是一種藝術,在教學中老師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教學風格和人格魅力,駕馭整個課堂氣氛,將課文中生澀、抽象的概念,深入淺出、因勢利導的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出來。在這一個過程中,老師幽默的教學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在備課的時候,老師將風趣幽默的故事或者語言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適當的穿去,可以讓學生們在輕松、快樂的教學氣氛中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合理、適當的“調侃”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催化劑”。筆者曾經給學生們講過一個“貓和老鼠”的故事,這個故事風趣、幽默的講了貓和老鼠為什么變成了敵人,學生們聽得很仔細。課后一位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把這個故事精彩的寫到了日記里面,內容相當豐富幾乎跟原文一樣,這與他平日“少言寡語”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比較。再加上課上筆者的大力表揚,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很大提高,學習成績進步得也很快。通過這件事情真實的感受到“只有興趣,才是孩子學習最好的老師”,而生動、幽默的故事、哲理就是興趣的催化劑。
四、活動激趣
語文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學習語文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語文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單一的”語文學習,不如廣闊的知識海洋,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和社交能力,練就終生受用的“語文本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所以說,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結合現階段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學生們開辟更多的語文學習天地,拓展語文學習的內容,激發創作靈感,營造學習氣氛,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挖掘學生們的智慧和潛能,塑造其健康的心靈和人格。比如說,在學習《雷雨》這篇文章時,可以讓學生們排演話劇。在教授演講稿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們進行主題演講比賽。在教授詩歌的時候,可以安排學生們進行朗誦比賽。在教授議論文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們開展辯論賽等等,在這樣的語文活動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更能在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中掌握學到的知識,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初中語文的學科規律以及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出發,從四方面:朗讀激趣,問題激趣,幽默激趣,活動激趣,詳細分析激趣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中,還需要老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內容要求,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創造性的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徐廣智,王梅.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新課程學習(上),2011
其次,從語文教學來看,還有很多弊端,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通過課本、板書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給學生傳授知識,而學生記筆記,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這樣,學生就習慣了老師把一切都做好,學生的思維習慣了順從接受,漸漸對變化和發展產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識,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當前的語文教育需要的不是只會背誦死的書本知識而沒有實際能力的書呆子,不是只會寫“官樣文章”和滿口八股腔的所謂“文人”,需要的是能聽、說、讀、寫,反應敏捷,思維活躍,具有創造意識和創造性格的新型人才。要造就這樣的人才,單單靠課堂的45分鐘,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語文活動有相對獨立性、靈活性,不受教材和課程設置的束縛,不受傳統教學程式的束縛,因而能避免一致化、同步化的束縛。語文活動既可在課內展開,又能在課外創設,形式可靈活多樣,我在近幾年的高中教學中進行了嘗試。
一、課內開展語文活動
每節課利用前五分鐘開展一些有意義的語文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按座位順序,每節一人,做到人人參與。
(一)成語講解。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每一句成語又是那么深刻雋永、言簡意賅。講解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秀的語言素材,通過成語故事的講解,使學生們不但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在高考中避免望文生義,做到正確使用成語。
(二)詩歌朗誦活動。學生自選中外優秀詩篇提前做準備,課堂朗誦,增強學生對中外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大家學習中外文化的積極性,寓教于樂,讓學生認識到美是無處不在的,始終以美的心態接人待物。學生們喜歡看電視節目“中華好詩詞”,因此,很多學生熱衷中國古代經典詩文,通過朗誦這些詩文,用經曲熏陶氣質、培養品德,而且走出學校后能滿腹經綸,知書達理,懂得孝親,胸懷感恩。
(三)論據收集展示。現在中學生在寫議論文時,在論據收集上存在材料陳舊、單一,內容空洞等問題,課內活動中學生可以展示自己從網絡、電視、報紙上搜集的新素材,還可以教學生細心觀察生活中的事情,關心現實生活,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在寫作業時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況。
(四)口頭作文的訓練。為了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工作、建設,學生應具有“應變能力”,這種能力包括“適應社會能力”“克服自卑能力”“取得成果的堅持力、自信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特別是對中學生來說,更應該把培養應變能力作為“涵養、鍛煉”自己的目標之一。如何“涵養、鍛煉”呢?口頭作文不能不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利用課前5分鐘,給學生提供了鍛煉的場所,設定了不同的語境,并給予了學生“成功”和“改造”的機遇,從而對他們克服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力”都會有積極影響。
(五)名人名言演講。名人名言演講,以某一名句為題寫短小的以議論為主的講稿,這樣既可使學生的文章錦上添花,又可從名言警句中領悟人生哲理,從而鞭策自己,塑造自我。
二、課外開展語文活動
語文課外活動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展,是課堂教學以外的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葉圣陶先生的一條寶貴經驗就是告訴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就是說語文要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課內學知識,課外求實踐。
(一)安排閱讀課。學生的大部分課外閱讀時間應在平時,現在每兩周安排一節閱讀課,主要可以做以下幾件事:1.讓學生進行讀書交流,讓每個學生上臺說說自己最近讀過的書,說說自己的讀書體會,盡量安排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機會。2.老師可以利用這節課向學生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可以給學生閱讀優秀精彩的片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3.制定讀書評價的方法,評選班級的“讀書大王”“讀書小名星”等。
(二)演講比賽。每學期最少組織一次班級內部演講比賽,學生通過演講提高語言的表達技巧,克服“想說不敢說”的毛病。學生為了做好演講,要有提前準備,從圖書、報刊、電影、電視、網絡中搜集信息和資料,通過閱讀大量健康有益的書籍,使他們的修養學識有較大的提高。
(三)組織小組合作型的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對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一種改革,是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新教育觀念在教學中的體現,具有學科綜合程度高,與社會聯系緊密,學生自主性強的特點。學習活動不再局限于學校課堂和已有教材,而是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開展社會調查,廣泛收集信息,發現問題,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研究形式以小組為單位,研究課題諸如“春聯文化初探”,“搖滾樂與現代生活”等,通過這樣的活動不但調動學生合作解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學生在完成課題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培養和提高。
那么,我們該如何有計劃,有組織,有條理得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呢?
一、學會傾聽
盡管我們訓練得是學生的表達能力,但學會聽則是學會交際的起碼準則。張志公認為,首先要耐心聽別人說話。這不僅是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問題,并且是待人接物的態度問題。其次要能聽得進去,聽得清楚,抓住要領,不走樣,不遺漏,很快地分析判斷,作出方式。在傾聽過程中,要眼睛注視著對方,對別人精彩的表達要報以贊美的微笑。當然,這一點,尤其適應于和長輩們的談話中,因為長輩們并不在意你是否明白他說話的意思,他們只是有一種想傾訴的愿望而已。
二、課前演講
主題由學生定,按照學號順序進行,演講稿必須是原創,不允許抄襲,更不能只是念一下文章。當然,脫稿演講最好。演講不僅可以訓練他們的表達能力,鍛煉他們面對眾人的心理素質,更能讓他們在踏入社會,面對競爭時,提前做好準備。
三、編排課本劇
話劇本身就是語言的藝術。讓學生首先原汁原味表演話劇內容,而后讓他們對課本劇進行再創作。我想,這就是對待文本的正確態度。依稀記得高二我搞了一周的戲劇節,像《竇娥冤》《西廂記》《雷雨》《漢姆雷特》等被學生演繹得淋漓盡致,看到學生發出的爽朗笑聲,我明白了什么是快樂和幸福。
四、新聞點評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語文學習外延就是生活外延。我們可以把發生在我們身邊和國家的大事拿來,讓學生進行點評,增加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實際上,《齊魯晚報》每天都有這樣的報道。例如:中國珠峰登頂圣火傳遞,分子搶奪圣火,個別高級官員的腐敗,不正確的追星,少年作家韓寒、張悅然,陳曉旭和林黛玉等等。就其實用價值,實際上,這種訓練對學生的考試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五、課堂上的問答
首先這種訓練是經常的,但我更傾向于把這種機會給予平時寡言少語的同學,讓這一部分同學得到鍛煉。我們知道,性格內向的學生更具有爆發力,實際上,像馬家爵這樣的殺人狂魔,平時得不到表達,內心的情感得不到宣泄,不無關聯。所以,多給這些同學機會,就是為社會多增加穩定元素。
六、模擬生活場景
生活是交流的藝術。像平時的人際交流,你打擾了別人,要說“對不起”,與人見面要握手,說“你好”,別人幫了你的忙,要說“謝謝”等,這些最起碼的人際禮儀要學會。此外,我們還可以拓展一下,比如,去市場買東西,如何討價還價。會還價和不會還價,在經濟利益
上是有區別的。
七、模擬面試現場
我們知道,現在找工作,要筆試和面試,而面試考查的就是你面對現場的表達和反應能力。如現在火爆異常的公務員面試,我們就可以讓老師作為考官,根據公務員試題拷問學生,看一下學生的臨場反應能力如何。
八、辯論賽
一、 形式上的變化
1、題型由單一走向多元。作業系統題型單一、陳舊、缺少變化,很容易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勢,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新課標提出:“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因此,作業系統的題型應當力求新穎,多樣,并盡可能貼近生活中語言運用的實際。只有加強題型的多樣性,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活躍,思路的開闊,才能激發學生的練耳、練手、練口、練腦的興趣。在中學語文教科書的作業系統中,常見的題型有注解、答問、論述、列舉、概括、歸類、作文等等。這多半屬于所謂的主觀性的題型;有選擇、改錯、判斷、填空、列表等等,這多半屬于所謂的客觀性的題型。上述種種題型,又可以衍化出種種不同的出題方式,可以通過眼視、耳聽、口說、筆述等不通的途徑來完成,以利于對學生進行讀寫聽說的全面訓練。以作業系統中的作文為例,就可以改寫、仿寫、續寫、寫讀后感、心得、評論、演講稿等多種題型。
2、題量由多到少而精。新課標認為,“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應當少而精”新型作業系統的設計應充分體現新課標的精神,減少題量,精選練習,把學生從過去練習題的大海中解救出來,讓學生多些時間來讀書,夯實一生的精神基座。另一方面,也把老師從練習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語文教改的實踐中去。根據這一原則,教讀課文一般可以安排三、四道題,自讀課文一般兩道題。練習題的設計,一般包括整體感和課文、文筆精華研討和開放性,拓展性練習。整體感知的練習,強調讓學生自主地閱讀課文,多數課文都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部分名家名篇則要求背誦。同時,也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科學的閱讀技能,如熟練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學習圈點批注和做摘錄卡片,學習朗讀、默讀和精讀的方法等。文筆精華的練習,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語言,或揣摩課文中精彩的語句,或聯系上下文,重點品位語句的含義,以積累精彩的語言,培養語感。開放性、拓展性聯系,或進行比較閱讀,或聯系課外閱讀、或結合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以突出探究、體驗。討論等學習方式。
二、 內容上的變化
1. 新型作業系統的設計應有助于知識的延伸、拓展。現有的語文作業系統可以說是課文的簡短重現,它的內容大多數直接選自于課文、設計的目的也是為理解和鞏固課文服務。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植根于現實,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新型作業系統應基于這種理念進行設計,從課內出發,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向課外拓展、延伸,力求突出“大語文教育”的特色,呈現出變內向聚斂為外向延伸的開放式設計格局,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延伸、拓展型作業系統設計可從三個方面進行:①提供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做“福建”,其內容包括有關作者介紹,與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其他文體介紹等。②拓展性練習題的設計,可以單獨設題,也可以滲透在整體感知和文筆精華的練習題中。③相關網站的介紹。可根據課文的內容進行,也可以根據作者進行,還可以根據相關內容進行。
1、超級閱讀。在語文學習中,拓寬學生閱讀渠道,擴大學生閱讀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設計了超級閱讀作業欄目,鼓勵學生在學完課文后進行拓展閱讀。如教了《開天地》之后,我就布置學生回家讀《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共公怒觸不周山》等神話故事,讓閱讀代替枯燥的習題,學生覺得樂趣無窮。
2、我編我快樂。在語文學習中,在 22課《富饒的西沙群島》中有些生字特別難寫,我就請學生選擇較容易錯的5-7個生字,編一個簡短的小故事。一位學生選擇了“懶、藍、威、武、顏”這六個生字,編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這種簡短的故事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愛編、樂編,在編故事的過程中,要辨別難寫字的字形,還要將字巧妙地運用到故事中去,將識記、運用、表達融為一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玩中有名堂。曾有一段時間,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熱播《勁爆戰士》,一時之間,學校里陀螺滿天飛。恰逢周末,我對學生說:“老師也想玩陀螺,誰愿意教教我?”教室里頓時七嘴八舌樂開了花。我又說:“我實在不知道該聽誰的,不如你們回家把陀螺的玩法,你怎樣玩寫下來告訴我好嗎?”“耶——”學生快樂地呼喊著,聰明的學生頓悟這是個“陷阱”,但他們卻深深地愛上這個“陷阱”。
4、邊畫邊背。在教完《富饒的西沙群島》我想讓學生背誦第四自然段,我就請學生根據第四自然段內容,用簡單的線條畫出各種各樣的魚的樣子,再看著圖以課本為講稿,向爸爸媽媽介紹西沙群島的魚。要把魚畫正確,得理解、思考;講解給爸爸媽媽聽,又能幫助記憶。一來二去,學生自然而然就記住了課文內容。
5、想唱我就唱。在教完《影子》這首兒童詩以后,我就讓學生配上《新年好》的曲子唱一唱;學完古詩《春日》以后,就讓學生找支贊美春天的歌唱一唱。唱一唱,學語文,不也是一種樂趣嗎?
二、階梯式設計,讓學生在個性差異中享受作業的魅力
我們的教育對象具有極大的差異性,作為老師應使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得到最優發展。因此,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多層次的作業供學生自主選擇,是很有必要的。教完了《秋天的雨》我設計了如下作業(見表一)。
這一款作業由易到難,為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學生設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選擇適合自己作業,真是樂趣無窮。
三、自選式設計,讓學生在自主選擇中享受作業的魅力
1、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內容
某一周的周末,我布置學生復習第五單元,我就規定了如下作業:1.鞏固詞語。(有詞語有多音字組詞。)2.鞏固句子。(選擇本單元中的一兩個四字短語寫一個句子。)3.鞏固段落。(選擇本單元中的一個課文片段,自己設計問題自己回答。)4.小練筆。(用你喜歡的方式了解你身邊的傳統文化,把你最感興趣的一樣用一段話介紹給大家。)學生交上來的作業精彩紛呈……。這樣做,改變了傳統作業死板、機械的完成方式,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完成作業,提高了學生對作業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
2、學生自主選擇作業時間
作業真的得天天布置嗎?不是的,某些常規的定時定量的作業,可以在周一之時,將一周的任務告訴學生,請孩子們統籌安排完成作業的時間,明天有事,今天提前完成作業;今天任務重,允許延遲到明天;不喜歡在晚上做作業的學生,允許他們在中午做……這樣一來,學生就不會受作業的束縛,自由完成作業。
3、學生自主選擇合作的伙伴
中職語文教學中,最頭痛的是莫過于作文教學。分析原因一方面學生缺乏寫作能力,有倦怠甚至抵觸情緒,白卷現象不時出現,另一方面教師沒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浮于形式,沒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前提。只有激發學生的寫作愿望,才能使學生走進寫作的殿堂,體會語言文字的美。
課堂演講是語文教學的輔助形式,能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意識和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在實施過程中,效果不是很理想,由于形式單一,過程隨意,教師的安排不夠合理,學生的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失去了原先的目的。
在中職課堂教學中,我通過多年的摸索,將演講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課堂演講前要做針對性指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教師對“課前演講”要有針對性的指導,在內容確定、話題提供、情境創設、組織安排、演講方法上進行具體指導,激發學生對演講的興趣,力求演講的成功。
注意提前指導學生的寫作,力求在寫作的內容上做到“言之有物”。在演講之前,要求學生把演講稿提前送給老師評閱,老師要提出修改意見,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學生的寫作興趣自然得到激發,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以“自我介紹”為話題的指導中,一般學生都以第一人稱來介紹自己,顯得比較平常。教師在前幾位同學演講的基礎上,適當點撥,要求有一定寫作能力的學生以第三人稱介紹自我,學生的寫作熱情很快得到調動,寫出相當不錯的演講稿。
二、課堂演講中注意內容的豐富性,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
葉圣陶曾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要讓學生關注不僅僅是個人的活動圈子,更要關注社會。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演講中,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就要注意演講內容豐富多樣,借此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
第一輪演講中允許學生自由尋找題材,他們或講故事,或談人生的體會,或說笑話,或猜謎語,或講課文……學生的興趣慢慢濃厚起來,愿意寫文章。
第二輪演講時老師就要注意有意識地引導,把課文的作文訓練與演講相結合,學生很自然地接受寫作的相關知識,并且在寫作時能夠運用。
第三輪演講時就文章的形式、內容作一定的規范,學生的寫作水平很快得到提高,寫作的興趣大增,最后很多同學都能寫出有模有樣的文章。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要求學生適當地做記錄。一般開始要求簡單,慢慢適應之后要求學會寫提綱,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所講的內容,第三步則是和寫作相結合,注意記錄最出彩的地方,從而快速完成寫作的積累。
三、課堂演講要建立激勵評價機制,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
中職生的成長經歷、年齡特點等決定了他們自尊心強、渴望受到鼓勵的心理特質,所以教師在講評時一定要以鼓勵為主,切不可只挑毛病,要做到客觀、公正,有理有據,多多肯定學生,鼓勵學生張揚個性。這樣學生可以知道自己演講存在的不足,知道努力改進的方向,提高參與演講活動的興趣。
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演講中的閃光點,如一個別致新穎的題目、一段引人入勝的開頭、一段發人深省的結尾,等等。這樣既可以使演講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聽者深受啟發,在以后的演講中把這些閃光點發揚光大。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講,教師點評,時間久了感覺形式單一、機械,可以嘗試讓學生點評。這樣“師生共舞,相互補充”的點評效果更好,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融洽同學關系,使語文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學習。
同時注意對作文的專項評價。一個專題抓住一點進行評點,和寫作相結合。
例如制訂一份評分表,包括兩方面:一是演講的評價,二是寫作的評定。兩者匯總,構成學生的總分。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共同提高對寫作的認識,互相啟發,共同進步。
在應用文部分的新聞教學中,要求學生先寫一則新聞,內容是對最近校園里發生的事件進行報道。學生有感而發,能夠暢所欲言。不少學生對學校工作的一些成功與失誤之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建議,使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在此基礎上,老師要求學生自己參照新聞的寫作技法對已有的新聞稿進行評價,學生的興趣更加濃厚。老師只是課堂教學的引領者,但是大部分學生都能很快掌握新聞的寫作要領。把原本比較枯燥無味的應用文教學變得活潑生動起來。學生學得扎實,教師教得輕松,打破了應用文教學死水一潭的局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借助多媒體手段,激活學生的寫作思維。
現代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地運用電教手段,充分利用豐富的多媒體課件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在演講中適當運用多媒體,使作文教學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演講時,要求學生在演講之后,把演講稿在多媒體上展示,學生對文章有直觀的印象,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在教師把握作文教學內容的前提下,運用多媒體適當引導,學生點評時對文章的評價較為中肯,同時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根據議論文寫作教學內容,我首先確定了演講的題目,要求學生進行演講,學生對議論文的基本模式有基本的了解,通過點評加深知解。在此基礎上,運用多媒體演示不同類型的文章,使學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從而提高了議論文的寫作水平。
五、課堂演講后進行跟蹤訓練,釋放學生的寫作熱情。
對于演講的學生而言,是一次鳳凰涅的過程。對于聽演講的學生而言,也是一次洗禮的過程。但是這不是終點,教師以此為契機,適當地進行點撥,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收獲。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嘗試寫文章。經過訓練之后,大部分學生很快掌握了寫作的一些方法、技巧,并通過寫作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寫作的興趣可謂有增無減,效果比單純的寫作課要強得多。
在教學實踐中,由于職業學校的學生寫作基礎較為薄弱,跟蹤訓練要注意循序漸進。先讓學生寫一兩句話,談談自己的體會。然后學會材料的積累,要求學生自己寫一段話,談談對演講內容的印象或理解。接著仿照優秀的演講稿仿寫文章,最后要求學生能夠自由發揮,寫出相對成功的作品。
六、收獲與啟示。
1.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中職生的語文學習習慣不盡如人意,更談不上對寫作的興趣。在五分鐘演講中,他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很多學生能夠自己找材料,并大量地閱讀相關的資料,寫演講稿。演講中,大多數學生聽得很認真,并對精彩的地方予以熱烈的掌聲。根據老師要求,學生能夠自發地進行課外閱讀,并且相互交流。這樣做擴展了他們的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極大地調動了語文的學習積極性。
2.養成了積累素材的好習慣。
學生為了做好演講,往往通過圖書、報刊、網絡等搜集信息和資料。在準備演講的過程中,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養成了做讀書摘記的良好習慣。每個學期下來,不少學生都閱讀了大量的健康有益的書籍,并能做一些讀書摘記,為寫作奠定了基礎。
3.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
把生動活潑的演講形式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于參與其中,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同時老師把寫作知識融入演講中,使學生自然接受,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演講是語文綜合活動的一種形式,是語文教學的輔助手段。如果運用得巧妙,以講促寫,就一定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這對中職作文教學而言不失為一種比較切實易行的方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