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4:56: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班美術活動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掌握紙船的折法。
2、發展幼兒手眼協調能力,能較均勻平整地將紙張向左右兩個方向對折。
3、能展開豐富的想象,大膽自信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
4、體驗想象創造各種圖像的快樂。
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教師示范、幼兒動手操作及游戲完成教學任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幼兒的審美觀,提高幼兒手眼協調的能力。
2、激發幼兒的創新意識及好奇心
3、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集體協作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紙船對折的步驟。
教學難點:紙船翻折成形的方法。
活動準備
小船玩具、圖片,紙船范例一個,長方形紙若干張,布置成池溏的展板一塊,音樂片段。
活動過程
1、多媒體出示各種各樣的船,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啟發引導幼兒觀看及總結船的外形特點。
2、出示范例,引導幼兒觀察范例中紙船的折法。
3、教師分步示范折疊方法,最后重點講解紙船的翻折成形。
4、鼓勵幼兒大膽嘗試,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幼兒掌握重點,體驗成功感。
5、游戲《劃龍船》
6、引導幼兒將“紙船”放在“池塘里”
7、教師口頭幫助幼兒復習紙船的折法,再引導幼兒進行講評。
8、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
要求小朋友回家教家人折紙船進行游戲,既能復習,又能增進家庭親情。
教學反思
1、教學過程中能調動了幼兒的積極參與。每個幼兒都能完成一件手工作品。
2、幼兒之間能相互合作,又能培養了幼兒的團結協作精神。
3、在教學準備、幼兒動手操作方面等,考慮得較周到,但紙船對折方法的步驟的講解示范過程過快,有的小朋友看不清楚。
一、活動目標:
1、學習沿正方形的寬邊對稱對折。
2、練習反復折疊,折出可愛的小青蛙。
3、體驗制作的樂趣和成功感。
4、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這次折紙活動。
5、培養幼兒對折紙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小青蛙折紙成品若干。
2、白色長方形圖畫紙、油畫棒、膠棒等每人1份。
三、活動重點難點:
1、在小青蛙折紙上進行裝飾。
2、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這次折紙活動。
三、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欣賞小青蛙折紙成品,引發幼兒的興趣。
師:看,這些小青蛙多可愛呀!你最喜歡哪一個小青蛙?為什么喜歡它?師:你看到了什么樣的小青蛙?它們是怎樣折出來的?你想折一個小青蛙嗎
2、鼓勵幼兒探索小青蛙的制作方法。
師:我們怎樣把一張白紙變成一把可愛的小青蛙呢?引導幼兒觀察教師制作 的小青蛙范例,分析小青蛙的制作方法。
3、 教師演示并提示步驟要點,在幼兒折紙的過程中,教師要巡回指導。
(1)、拿一張正方形的折紙,先找到兩個對角,把正方形的折紙疊成三角
形,再打開;再把其它兩個對角對折,再打開;把四個角沿著折成的線向中間聚集,聚集后形成一個三角形
(2)、把這個三角形中間對折一下,再打開,然后沿著中間那條線,把三
角形的兩個角向斜上方折,折后再把后面的兩個角往斜下方折,這樣一個小青蛙就形成了。再畫上眼睛就更生動了。
4、請幼兒欣賞自己及同伴做好的小青蛙,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師:你覺得自己的小青蛙可愛不可愛?還有誰的小青蛙也很可愛?
一、背景
1.問題的提出
受長期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只有教師教,幼兒才在學”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幼兒美術教學中,仍以認知、技巧為主,教學方法也常采用教師示范、幼兒模仿的固定模式。導致美術技能和創作想像似乎成了一個互相矛盾,不能共存的問題。教師如何教?如何提高教師的美術課程領導力?一直是困擾我們的問題。而童詩童畫教學課程的開發,就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童詩童畫是幼兒自己在理解兒歌、兒童詩、古詩和童謠的基礎上畫的畫。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融為一體。
2.課程研究意義
本課程以開展童詩童畫活動為手段,針對先前研究者的薄弱環節以及不足之處,通過與幼兒園各項活動的整合形式來推動課程的開展。本課程嘗試利用“童詩童畫”,促進幼兒的詩畫創作能力,在詩情畫意之中,育情感、增智能、練思維、學本領,達到“手口腦并用、教學玩合一”的教育佳境,有助于幼兒中華美德的傳承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提高“童詩童畫”教學課程的質量,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從而來提高美術課程領導力。
二、3~6歲幼兒童詩童畫教學內容與方法的確立
1.教學內容的確立
小班年齡段的幼兒對兒歌情有獨鐘,融匯技能和童趣的兒歌是開展詩畫活動最有利的載體,而多數富有中華民族底蘊的童謠和古詩,反而不適合小齡幼兒。中班幼兒對故事的分析能力較小班有了相對提高,其興趣也頗為濃厚,可以逐步融入故事情境,即兒童詩的詩畫表現形式。到了大班,幼兒各方面的能力都達到了一個頂峰,漸漸地融入童謠及古詩的詩畫表現形式,在掌握美術技能、理解詩歌內容、提升審美、語言、想像創造能力的同時,進行中華美德的傳承和人文素養的培養。
2.教學適宜方法的運用
(1)教學中空間時間點的把握
在開展詩畫活動的初期,碰到過這樣一個情況:一節20~30分鐘的美術活動中,既要提升幼兒的美術技能,又要理解童詩的內容,幼兒還要進行美術表現,在空間時間點上很難掌握。是先畫再詩?還是先詩再畫呢?還是詩畫同時進行?漸漸地,發現對于一些簡單的兒歌、兒童詩和古詩,我們可以采用詩畫同時進行的方式。如,“可愛的小雞”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朗朗上口的兒歌來引出小雞。幼兒在學念兒歌的同時,已經間接掌握了小雞的繪畫方法。也可以說,幼兒在掌握小雞的繪畫方式時,理解了兒歌的內容。這時,語言集繪畫于一體,詩畫就是同時進行的完美體。而對于一些復雜的兒童詩和古詩,我們可以選擇先畫再詩或先詩再畫的形式,一位教師先開展語言活動,著重來理解童詩,另一位教師再開展美術活動,在理解童詩的基礎上進行童畫,兩種方式可前后互相轉換。童詩童畫活動在空間時間點上的掌握,猶如在單純的語言和美術活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共同發揮了兩者的作用。
(2)同一個內容不同年齡段不同的運用
例如,在三個年齡段幼兒都耳熟能詳的古詩《詠鵝》中,小班幼兒因手部肌肉力量缺乏,適合用線條連接的方法表現鵝、添畫湖水,萌發幼兒喜愛鵝的情感,初步培養幼兒朗誦古詩的興趣。中班幼兒線條和圖形組合的能力及手部的力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朗朗上口的古詩中,可以嘗試簡單的線條和圖形組合,大膽表現鵝的基本形態,感受春天的意境。到了大班,幼兒不管是構圖的能力、還是想像能力都達到了一個頂峰,可以嘗試邊念古詩邊變換圖形組合,大膽表現鵝的簡單動態,達到一個形、態、情境相結合的效果。
(3)多媒體在詩畫教學中的輔助運用
為給幼兒更多的信息刺激,在詩畫教育活動中我們嘗試結合兒歌、古詩和多媒體來激發幼兒詩畫活動中的感知能力。富于動態、伴隨音響效果的多媒體課件一下子就吸引了以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為特點的幼兒,在動態情境中實現師生互動,使教學更生動形象、更具體直觀。通過播放動態的畫面,幼兒欣賞、感知作品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并能從中掌握一些繪畫的技能。
三、成效
1.幼兒的變化
詩畫課程的開展,提高了幼兒的綜合素質、促進了幼兒的和諧發展,同時,幼兒美術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幼兒的創造能力也不斷發展。
2.教師的變化
從繪本的選材入手,通過對本園教師進行談話了解到:教師所選擇的繪本是以網絡推薦的為主,多選擇國外優秀經典繪本作為繪本教學素材。進一步訪談中,教師透露出之所以選擇國外經典繪本是因為網上有相應的教案可以作為參考。部分教師會考慮到與現有主題活動相符的繪本作為素材,但是所設計的教案比較局限,多設計成語言活動。教師在繪本的選材存在著拿來即用的思想。
從教師對繪本的解讀入手,通過訪談、實踐教學以及聽課評課的方式了解到,教師能做到理解繪本的整體畫面和故事情節。即使我園將繪本作為園本課題進行研究,要求教師將繪本教學活動作為常規的教學活動,但是對繪本中所存在的教育價值進行深挖掘缺乏經驗。加上幼兒園缺少繪本教學的專門培訓,教師在以繪本為素材進行設計教案時,非常迷茫,總是在繪本活動和看圖講述活動中徘徊,界定不清。繪本的教案來源多數是參考網絡信息,再來就是對已有優質繪本教學視頻進行磨課,還有就是通過年段教研時集體研討出來的,但是單純從年段教研所設計出來的教案多數是差強人意的。就是因為教師對繪本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甚至有的老師是將繪本教學做為一種教學任務而已。
(二)教師在繪本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分不清繪本教學與看圖講述活動的區別
以我園繪本公開觀摩活動為例。例如繪本教學活動《鼠小弟的小背心》,教師運用多媒體制作PPT,通過一張一張的繪本PPT進行分段講述,教師通過引導幼兒觀察繪本中畫面、模仿各種動物穿“小背心”的神態,以及對整個繪本故事情節進行表演。這一系列的教學手段讓聽課的老師有種分不清這是不是繪本教學活動,研討時大家都提出這樣的困惑:感覺這和語言活動中看圖講述沒什么太大的區別,到底什么樣的活動才能稱之為繪本教學呢?由于教師花了大部分的時間讓幼兒觀察畫面、描述畫面,模仿畫面,所以教師往往忽略了繪本中原有的語言文字描述,總是重圖輕文。其實一本繪本的完美呈現一定是圖畫與文字的結合,因為文字表達了這本繪本中的隱形節奏,傳遞這本繪本中的情緒變化。
2.教師停留在繪本教學的形式上
幾乎全園所有的教師在開展繪本教學活動時都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整個活動所準備的教具往往是PPT,從談話導入、從創設情境導入,從問題導入等導入方式之后就開始從頭到尾都是PPT,利用PPT讓幼兒觀察圖畫,理解故事情節,有時候再加上動作模仿,語言模仿來達到深入理解,最后的活動延伸環節不是美術就是表演游戲。直到整個活動完整結束之后,繪本的實體都為出現過,有的老師說PPT是為了方便所有的幼兒觀察繪本畫面,或者是說開展活動之前幼兒已自行先閱讀過改繪本了。但是即使是這樣的理由都不能忽略教師過于注重形式的行為,并忽視了繪本的最根本的教育價值和繪本作為園本課題研究的最重要目的是為了在繪本教學中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
3.教師的提問技巧和應答水平偏低
以大班繪本教學活動《狼大叔的紅燜雞》和《第五個》為例。教師在活動開展前已設計好教案,預設了各種問題以及孩子們回答內容。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多為:“是不是這樣的?為什么?你是怎么看出來的?你是怎么想的?”聽課老師把自己當做孩子的角色投入這個活動,會發現上課老師提出了很多的為什么,我們都無法回答得出來。這樣的問題預設和這樣的提問方式讓聽課老師都感覺到特別的疲憊,更何況是孩子呢,這樣單向性的提問容易使人用腦過度,而且面向的只是個別能力強的孩子,而不是全體幼兒。但是往往老師就是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可以順暢地銜接上已預設的下一個環節。又例如在《狼大叔的紅燜雞》這個活動中,當母雞打開門時看到大灰狼說道:“親愛的狼大叔……”,而后老師提出問題“你們猜大灰狼會怎么做?大灰狼為什么會害羞?”孩子們的回答都是“大灰狼不會吃母雞!”回答原因時,教師請了一個回答,孩子說道:“因為母雞很有禮貌,它們有很好地溝通!”老師只是點了點頭敷衍地“嗯!”的一?,因為這孩子給的答案不是她想要的。但是這個孩子的答案正好表達了這本繪本所要傳遞的“遇到危險應該通過良好的溝通而化解危險”。所以在繪本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和應答策略欠缺,不能隨機應變。
二、優化幼兒園繪本教學策略
(一)選擇適宜的繪本
中班年段分別開展的是“有趣的昆蟲”和“蔬菜一族”兩個主題,在原有主題活動設計的基礎上,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以及興趣愛好,充分挖掘繪本資源,發揮本園特色,探索設計適合本園特色的繪本主題活動。首先以“昆蟲”和“蔬菜”主題相關的繪本入手,經過教師自主閱讀和學習之后,再進行年段教研分析,從中選出《螞蟻和西瓜》、《瓢蟲娜娜》、《昆蟲運動會》、《昆蟲躲貓貓》、《一園子青菜成了精》、《南瓜湯》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最后在隨著實際主題活動的開展再進行分析和抉擇,選出孩子們感興趣,與當下分主題相融合,能與孩子的已有經驗進行對話的繪本。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繪本教學能力
根據本園教師存在的實際問題開展有針對性、形式多樣的繪本教研活動。例如“請進來”和“走出去”。“請進來”就是引進專家來園講座和指導。“走出去”是多鼓勵教師外出觀摩優質繪本教學活動,參與優質繪本教學活動研討。結合本園實際或者本年段幼兒實際情況,將優質的繪本教學活動引進并進行磨課,同時在年段開展同課異構、同書異構、一課多研的形式,讓每一本的教育價值被深挖局,讓繪本教學內化于心。
(三)以一本繪本的構成為素材,展開系列活動。
在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以一本繪本作為中心點,通過閱讀該繪本,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從幼兒興趣點為基準,挖掘出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和區域游戲。選擇同一本繪本緊緊圍繞同一個主題,除了利用繪本開展語言領域活動外,還可以結合主題開展進度開展其他領域活動。例如中一班利用繪本《螞蟻和西瓜》引起幼兒對螞蟻的好奇,從而開展了一系列認識螞蟻的特性、螞蟻的家、飼養螞蟻等自然角觀察活動。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繪本中螞蟻的形象擬人化,夸張的手法和簡單的線條從而挖掘撕貼、添畫螞蟻動態的美術活動,同時體會螞蟻勤勞能干、樂天不懼困難、聰明靈活又富有合作的精神。又如圍繞《一園子青菜成了精》開展的主題活動,除了繪本有趣的故事情節為基礎開展的語言活動外,中二班和中三班教師與孩子一起在班級自然角和種植區種植各種蔬菜,在照顧和觀察蔬菜生長的過程中滲透繪本中蔬菜不斷變化的過程,又開展了泥塑蔬菜、印畫蔬菜等美術活動。
(四)優化繪本教學活動設計。
在整個活動的設計前教師應該反復閱讀繪本,細致地觀察繪本中每個圖畫,反復推敲繪本中的文字,理解作者所要傳遞的信息和繪本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在設計繪本教學活動時要懂得取舍,有目的性地選擇典型性的畫面來設計活動。在繪本教學活動中營造一個溫馨愉悅的氛圍,從有趣的導入活動開始,可以是游戲,可以是情景表演,可以是實物引入等,先調動孩子參與的積極性。最后要有情感的遷移,也就是要回歸繪本。
幼兒園美術教學法是幼兒藝術教育教學理論中的一種,是專門研究幼兒美術活動的特點和美術教育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幼師學生必修的專業課之一。
幼兒園美術教學法是以幼兒教育學、幼兒心理學及美術學科的有關內容為基礎的,學習幼兒園美術教學法,能使幼兒教師在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時,明了幼兒在美術方面的一般水平和發展需求。但是只有好的教學內容而沒有正確的教學方法,教學任務就很難完成。因此要有效地指導幼兒學習美術,就要學習美術教學法。
幼師學生通過本學科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教學理論知識,正確的教育觀點、教學方法和一定的教學技能。但應如何將這些學過的知識恰當地融會貫通于一節美術課,并且能夠真正上好一節幼兒園美術課呢?應該說這個問題是我們教授美術教法課的實質和最終目的。
因此我在教授這門課程時,組織幼師班學生在課堂上開展了模擬試講。
一、試講的準備過程——見習階段
1.教師的講課必須多舉實例。例如:我在講教學原則中的“興趣性原則”時,教材的選擇要注意興趣性,這樣能夠真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會使幼兒在美術活動中保持較持久的注意,并保持愉快學習的心情。但如何將這一原則用到幼兒園教學中去呢?教師不妨舉如下實例:當教幼兒畫各種線條時,不妨教他們畫“給小動物添畫籠子”“在草地上筑籬笆”“我為大海添畫波浪”等。教幼兒畫圓時,不妨教他們畫“皮球”“棒棒糖”“吹泡跑”“車輪子”“太陽公公”“糖葫蘆”。教幼兒畫三角形時,不妨教他們畫“三角巾”“小紅旗”“熱帶魚”“小帆船”等等。還有教材是“死”的東西,但是教師要采取有趣的游戲形式,將教材處理成“活”的東西,寓美術活動于游戲之中,使美術教學活動以娛樂或玩耍的方式進行,因此在給學生講教學方法中的游戲練習法時,我給學生舉了以下例子,小班繪畫課順著一個方向畫圓圈,就擬定了一個親切而有趣的題目——“熊貓吹泡泡”,出示圖片提問:“圖片上畫的小動物你們認識嗎,它在干什么?”“哦!原來是可愛的大熊貓它在吹泡泡。”看它還得意洋洋地對小朋友們說: “你看我吹的多好呀,你們會吹嗎?現在,我們大家也學大熊貓,用彩筆吹泡泡兒,跟它比賽,看誰吹得又多又圓又好看,好嗎?”然后讓幼兒邊念兒歌邊畫圈兒:“小泡泡,圓又圓,一個又一個,又多又好看。”最后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真正可以吹泡泡的玩具讓畫完的幼兒或畫的認真、畫得好的孩子玩一玩吹泡泡的游戲。課堂上有的孩子在吹泡泡、有的在追泡泡、孩子們笑著跳著。這種方法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可以使幼兒毫無思想負擔,在自然、輕松而愉快中獲取知識和技能,學會了用彩色筆,畫最初最基本的圖形——圓形。再有講教學方法中的情境激勵法時,我給學生舉了下面的例子:中班裝飾畫——“寶寶要睡覺”。我先放一段寶寶的哭聲,引出寶寶要睡覺這個題目,然后在一張三角形紙的中間先畫上一個逗人喜愛的娃娃,再將左右兩個角向里折疊成小被包娃娃樣,然后在“被面”上用點、線、圓、花、草點綴出美麗的花紋,完成后即可抱著娃娃做游戲,邊唱安靜的搖籃曲,邊哄寶寶睡覺。采用這種方法,能夠使幼兒感到親切而有趣,興致勃勃地參與作畫活動,并力圖將畫兒畫好,以滿足他們感情上的需要和好奇的心理。
通過這些教學實例幼師專業的學生們才真正領會到了書本上的這些理論知識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才能逐步運用到今后的教學實踐中。
2.教師在講課中多給學生一些鍛煉嘗試的機會。正所謂激發學生的情,點燃學生的趣,促進學生的練。例如:講幼兒園美術課的類型時就要及時的按照繪畫、手工(泥工、紙工、自制玩具)這幾部分內容,講到哪里要求學生動手做到哪里,然后將學生制作的這些作品作為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并作為平時成績加入到期中期末考試成績中,以此提高幼師學生自己的專業技能技巧。還有在講教學方法中的“觀察分析法”時,學生們知道了觀察法就是引導幼兒有意識、有目的地通過視覺器官感知事物,用腦思考并進行比較的一種方法。“觀察分析法”的類型,有一般性觀察和專題性觀察兩種。觀察事物應該從哪幾方面著手等等,這時教師最好當堂給學生演示幾個觀察的實物、圖片或模型等,請學生上前面來做試講片段。教師通過學生的試講,了解她是否觀察了對象的形狀、顏色、結構、形態等;是否觀察了對象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征;是否配合了多種感覺器官去感知事物。講完后,教師及時給予評價,糾正不足之處。這樣循序漸進的點滴積累使日后學生在準備完整的一節美術課的時候,就不會感到無從下手,處處陌生了。
3.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電化教學手段。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中有許多知識性、娛樂性較強的節目,如《毛毛學畫畫》《幼兒簡筆畫園地》等,都是由經驗豐富的幼兒教育專家來執教的。因此教師要隨時注意收集、下載這方面的信息并利用錄像、投影等電教手段,在課中穿插這些內容,學生既感到有趣,又能獲得課本以外的新營養,新知識。還可以從網上搜索一些優秀幼師的優質課、公開課等穿插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見習觀察這些優秀教師在課堂上完成了哪些教學任務,運用哪些教學手段,采用了哪些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寫出分析結果、提交書面體會,并在今后的實踐中靈活選擇綜合運用。
二、試講的具體過程——實習階段
1.發給每一個學生一份全國通用的《幼兒園美術教學計劃》讓學生從中選擇一節課作為試講的內容。
2.學生從教學計劃中選出試講的內容確定講課的題目后,讓學生帶著問題,組織學生到幼兒園實地聽幾節美術課,如:“折紙課”“粘貼課”“繪畫課”“泥工課”等。
3.給學生兩周的時間寫教案,并把課上所用的教具準備完畢。一個好的教案是上好課的前提,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因此在這兩周的時間里教師要多給學生做一些指導,幫助學生確定課的結構,設計教學過程,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善于從教案的條文中解放出來,也就是說在教學試講中不要死記硬背,照本宣科教案,因為教學的本身是運動的、發展的,課上各種各樣的情況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所以我要求學生在試講中善于發揮應變能力,發揮創造性,不要被教案所束縛。還有課上需要的磁帶、掛圖、實物等教具,教師也要熱心幫忙準備,以鼓勵帶動學生把課講得更加完整。
4.利用六周的時間進行課堂模擬試講。每一位學生試講時,請十名同學做幼兒園小朋友與她配合。班上的其他同學此時必須拿出筆記本認真聽課并做聽課記錄。當這名學生試講完后,請全班同學各抒己見分析這節課的優缺點,以及自己對這節課的不同設想。最后教師做總結性講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教學目的要求是否明確;(2)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否運用的合理恰當;(3)教師的教態是否符合幼兒的心理和年齡特點;(4)教學重點、難點是否突破;(5)課堂組織是否嚴密及課的主要優缺點。
三、試講的改進過程——提高階段
從全班的第一輪試講中,我體會到不管是講得好一點的學生還是講得不太好的學生,她們的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例如,有的學生課堂發揮的不太好,可是課題選的新穎別致,教具也做的頗具獨到之處。而有的同學課上的教態自然,聲音親切適中。可是一堂課的結構連貫的不自然,時間分配的也不夠合理。針對這些這樣那樣的問題,我讓兩名具有不同特點的學生組成一組。讓她們互相取長補短,再準備一節課。同時告訴她們這一次試講要請學校領導、教務科、就業科、幼教教研室的老師們來聽課。因為有這么多的領導老師來聽課,學生們既興奮又緊張,因此準備起來也比上次更努力、更認真。
通過這兩次試講,“學習—講課—評課—交流”,充分調動了幼師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幼師學生講課基本技能的提高,并使幼師學生在課堂模擬試講的實踐鍛煉中得到了較大的收獲,為幼師學生日后從事幼兒教師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道.孩子越玩越聰明.九州出版社.2007.
[2] 朱復融.兒童智力結構整合法則.重慶出版社.
[3] 教育理論與教學研究.2009(5).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35-0029-02 收稿日期:2016-10-14
作者簡介:孟 昱(1986―),女,甘肅天水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幼兒園課程。
通過繪本教學可以增加幼兒對圖片、符號的敏感性;培養早期閱讀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有助于促進幼兒的理解能力發展、感知故事中人物的情緒及其變化,等等。若將具體的繪本作為教學素材應用于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又可在五大領域教育目標的指引下與幼兒園的總體性教育目標進行緊密融合。
一、《小藍和小黃》總述
抽象派代表人物李歐?李奧尼的《小藍和小黃》是很多幼兒園教師都很熟悉和喜愛的作品。它講述了小藍和小黃融合變成綠色后不被爸爸媽媽所接受,后來哭成眼淚碎片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并且與其他的顏色伙伴互相拉手擁抱的溫馨小故事。全書用看似很隨意的幾個色塊,講述了一個有趣又能引起成人和幼兒自由聯想的故事。一百個幼兒教師拿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繪本可以設計出一百種特色的教案。筆者希望通過對這樣一部優秀的繪本作品價值的深入挖掘,對幼兒園教師設計和開展繪本教學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二、價值分析
以《小藍和小黃》這個繪本為中心,其教育價值的觸角可以延伸至語言、社會、藝術、科學等四個領域中。筆者在藝術領域中做了實踐嘗試,僅供參考借鑒。
1.社會領域
長期以來,幼兒園社會教育所獨有的滲透性和潛移默化性使得幼兒園教師在實施社會領域教育時一直很難有一個有形的抓手。因此,社會領域的教育內容往往被架空,其在幼兒園五大領域教育中的地位有點像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被強調的很多,但實施的卻不多。
其實很多繪本都可以拿來為幼兒的社會性教育所用,尤其是這本《小藍和小黃》單從社會領域教育的角度看就蘊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價值;從故事內容看,涉及了小藍和小黃的融合和分離,以及伴隨此過程的情緒體驗和變化;在故事結尾處所體現的更大范圍的接納與認同,仔細分析,似乎還能夠挖掘出與幼兒自我意識、自我認同相聯系的社會領域教育價值。
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若想要將落腳點放在社會領域,則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教學設計重點:
(1)幼兒自我意識教育。
幼兒的自我意識教育是指通過各種活動,增進幼兒對自己的了解與認識,促使其形成較為客觀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發展積極的自我體驗,培養其自信心、自尊心,以及形成初步的自我調控能力的過程。具體而言,自我意識教育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
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自我認識”上利用繪本本身的故事情節來做足文章,在繪本的第16頁,也就是只有一塊不規則的綠色,寫著“They are green”的那,這一塊綠色不單純只是一塊綠色,而是代表了小藍和小黃的結合。這時去問中班的幼兒:“小藍和小黃怎么都不見了,他們去哪了?”幼兒們會回答說:“他們在這個綠色里面呢!”可見他們能夠理解現象和本質之間的聯系,知道外表顏色的更改并不意味著出現了除小藍和小黃以外的第三個人物。等到小藍和小黃的家長們都不認識自己的孩子時,對如何證明“我就是我”及在什么情況下“我還是我”等一系列問題的追問,就可以幫助幼兒澄清“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從而看清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存在。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抓住故事中小藍與小黃“情緒”發展的主線,著重引導幼兒識別和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情緒,與兒童常見的七大情緒:思念、生氣、害怕、難過、嫉妒、自信和同理心相對應,在挖掘每張畫面蘊涵的情緒中展開討論和教學,并最終形成一次以情緒體驗和感知為重點的教學活動。
(2)人際交往。
教師還可以運用這個繪本故事,向人際交往的方向來引導。人際交往是幼兒園社會教育內容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涉及了幼兒之間、幼兒與教師之間、幼兒與家庭成員及其他人之間的交往,是幼兒今后健康成長、與他人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際關系的一項重要技能。
2.藝術領域
對幼兒來說,好的繪本本身就會帶給他們視覺上的享受和刺激,與此同時,優美連貫的線條、明快跳躍的色彩、富有節奏感和張力的構圖等都能夠增強他們的藝術感受力,教師也能夠很方便地運用繪本來發展和促進幼兒的藝術表現力。可以說,繪本和幼兒的美術教育具有天然的聯系,繪本在幼兒美術、繪畫方面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小藍和小黃》故事的演繹本來就是基于兩個不同顏色疊加后產生一種新顏色的原理,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延伸到讓幼兒自由探索顏色疊加的活動上來,最后和幼兒們一起總結規律,幫助幼兒在今后的繪畫過程中更好地運用色彩。
但幼兒園藝術領域的教育包含了美術和音樂兩部分,繪本教學延伸至美術領域,如何與音樂產生自然的聯系似乎就沒那么順暢了。在這方面,筆者在《小藍和小黃》的繪本教學中嘗試加入了音樂的元素,探索了繪本教學的新形式(教案見下)。活動對象是北京市某幼兒園的中班幼兒,分別在三個班各實施了一次,這三個班的幼兒在活動前均未接觸過這個繪本內容。因此活動目標仍是以理解繪本的故事內容為主,但其中又貫穿了主人公情緒變化這條主線。音樂在整個活動中的定位是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情緒,完整串聯整篇作品的輔手段,因而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次音樂活動。從實施效果上來看,在繪本教學中加入音樂,確實更能夠調動起幼兒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在以往傳統的教學中,關于“情緒”的教育內容教師通常會想到采用表演、討論、圖示等形式來開展,調動幼兒用肢體動作、表情來模擬再現各類情緒,并討論在各種情緒主導下的行為表現。筆者通過截取兩段情感反差較大的音樂片段,分別代表小藍和小黃開始時愉快玩耍及最后的大團圓和中間爸爸媽媽不認得他們無家可歸時的情緒。在這種經過精心挑選的音樂的襯托下,人物隱藏起來的內心活動通過音樂的方式展現在幼兒的面前,幼兒在音樂的輔助下更加直接感受到了兩個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變化。
《小藍和小黃》教案
【活動目標】
(1)理解繪本的故事內容,感性地了解故事中主人公情緒的變化。
(2)聽音樂,能在音樂中回憶故事情節,能把繪本中的不同畫面與不同情感的音樂旋律相對應。
(3)在音樂游戲中體驗同伴之間一起游戲、擁抱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繪本《小藍和小黃》PPT,音樂《歡樂的牧童》《瑤族舞曲》片段1、2。
(2)繪本PPT中第7、8、19、21、29頁,第23、24、25頁圖卡,磁扣,白板筆。
【活動過程】
1.導入
幼兒坐好后唱《彩色世界真奇妙》。
2.基本環節
(1)播放繪本PPT,在與幼兒的互動中初次感知繪本中的故事情節。
(2)回憶繪本中的故事情節。出示代表性的圖卡為幼兒回憶故事做提示,以高興和難過兩種不同情緒為線索,按故事順序理解圖卡的畫面內容。
教師提問:
“它們是怎么發現能變色的秘密的?”
“在發現秘密之前它們和別的顏色的小朋友拉著手玩過嗎?”
“老師在剛才給小朋友們講故事時,有沒有人注意到有音樂響起?這幾段音樂是很不同的,分別是配合它們高興的玩和爸爸媽媽不認識它們,它們回不了家時播的,小朋友們能聽出來嗎?”
分別播放瑤族舞曲1和2,小朋友們自己想出能代表這兩段音樂的符號,分別對應標記在每張圖片的下方,借助音樂加深幼兒對繪本中小藍和小黃情緒的理解。
請個別幼兒上來在音樂的伴奏中發揮想象做動作,表演故事的主要情節。
(3)組織幼兒進行音樂游戲。
“現在老師想讓所有的小朋友都來一起把故事完整表演一遍,可是有一點難,老師這里正好有一首歌,和這個故事的情節特別像,大家就可以聽著音樂做表演了,我們先來一起聽一聽,看看表演的時候能不能用。”
對應白板上的圖卡及記號,對《歡樂的牧童》做標記(貼圖和手畫),一邊請配課教師一起用語言和動作演示。
全體幼兒分為男孩和女孩兩組,一組扮演小藍,一組扮演小黃,在教師的提示下跟著音樂進行繪本故事表演。
3.延伸環節
小朋友們可以在回家以后或者區域活動時間在美工區試試別的顏色好朋友,看看它們擁抱后會變成什么。
這次嘗試為筆者及其觀摩的老師們打開了思路,將繪本教學與幼兒園音樂教育融合起來還有很多多樣的形式。比如可以用一小段旋律經過“變奏”手法處理后,分別代表小藍和小黃,經過“變奏”處理的音樂最好兼顧到黃藍兩色本身散發的明快和沉穩憂郁的氣息。教師可以考慮通過高低音區的音色對比,或者通過伴奏及和聲的不同來達到這樣的效果。再如還可以在幼兒已經熟悉了繪本故事內容的情況下,考慮加入一些打擊樂器,在圖譜上為小藍和小黃設計兩種不同的節奏型,在樂曲的最后形成二聲部合奏,用以表示顏色家族的成員在最后都開心地互相擁抱。將音樂通過多種形式融入和滲透進繪本后,不僅使音樂的形象變得不再是抽象和難以捉摸,而且還能給幼兒多方位的感官刺激。
3.語言領域
繪本的文學性特質規定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故事為依托的,繪本教學也自然是以對繪本故事內容的講述和理解為出發點的。教師要在如何引發幼兒閱讀的興趣,如何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如何盡力自主理解故事內容等方面想出策略辦法。教師可以采取表演、提問、假設、討論,或借助多媒體手段等多種形式,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盡情表達。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防止把繪本教學簡單地等同于講故事的傾向。
4.科W領域
“顏色變變變”這樣的科學活動早已是幼兒園科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之一。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這一內容似乎被程式化、簡單化了,教師很難教出新意來。如果將繪本《小藍和小黃》的故事在一次科學主題的活動中講給幼兒聽,勢必會引起幼兒們極大的學習興趣。
在中班上計算課——《點數1——10》也是如此。她運用唱游中的歌舞表演《十個朋友出來走》,使幼兒們對抽象的1——10數字概念有了形象的認識。幼兒們邊唱邊跳,精力集中,然后以好奇的目光觀察小黑板上的三只兔子,很快找到了每只兔子欠缺部分,并踴躍上臺給兔子添上尾巴、添上耳朵、添上眼睛,從而達到了教學的目標的,實現了教學目標。像這樣巧用唱游于幼兒每一學科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對這個幼師班14位同學在銅仁市實驗幼兒園實習教學中進行抽樣調查,從統計表可見:唱游不僅是幼兒音樂教學的最有效的形式,在幼兒綜合教學中,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程序中或是用于開始部分,誘導幼兒;或是用于基本內容部分讓學生接受信息;或是調節課堂氣氛;或是用于結束部分,鞏固和復習一課學習的內容;或是貫穿一節課的始終等等,已不同程度地促進了每門學科的教學效果。這一結論只是在一種教學實踐中得到的,也許有人認為有些偏激。認為幼兒每一門學科,每一課時選用教學方法都為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學任務。廣泛運用唱游形式會有使幼兒精力分散、教學重點偏離的嫌疑。其實不然,人的大腦并不是單一地接受信息,它的存儲系統非常復雜,潛力很大。它是靠聯系皮層,按照不同的記憶庫相似的信息連接起來,每一部位能夠以綜合方式共同協作。比如唱游中的歌表演,用于計算機教學時,幼兒們的左半腦在理解歌詞,右半腦在感受旋律。歌詞理解的過程與教學信息相聯系,將與旋律一道進入大腦存儲系統。這一教學方式不但比單一的只用左半腦或右半腦接受一種知識信息增加知識量,而且記得更牢,印象深刻。因為唱游是幼兒音樂、舞蹈藝術的綜合體現,是感情最集中、最激動的表現形式。它融入幼兒每一學科的教學,是調動幼兒大腦的情感中心,大腦感情中心是很緊密地與長期記憶存儲系統相連。這樣帶有高密度情感因素的知識信息,最容易記住。縱觀現在使用的每一門類的教材,多是為了幼兒容易接受而采用兒歌、游戲等簡單易學的形式編寫的。從內容上看與幼師生學習的《新編唱游輔導教材》有著密切聯系,這正是唱游的教學形式融入幼兒每一門學科可行性的前提。
2、唱游突出表現了幼師的教學個性
教育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素質教育的成果體現在受教育者的工作質量上。幼師生走向工作崗位,面臨的是幼兒教學。而唱游在開展幼兒綜合素質教學中的運用,最能體現幼師生的各方面素質。那么,幼師生唱游教學就要圍繞唱游的實用功能而改變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從實習教學這一實踐活動,可以看到唱游與幼師教學的其它科目最大的區別在于它是較實用的一門學科。如果說其它文化學科是在于強化幼師生內在文化課素質,那么唱游作為一門技能,在于表現得實用的素質。所以按照幼師唱游教材中談到的教學方法,單一的灌輸唱游中的律動、音樂游戲、歌表演、兒童舞蹈等內容顯然不妥。更重要的是講解、示范唱游如何結合幼兒特點開展教學,也就是說要傳授給幼師生唱游教法、運用方法、幼兒學習唱游的方法。這一教學目的,教學重點轉變的原因還在于幼師生在接受唱游這門學科學習時,是在三年制師范教育的第三個學年開始的。她們在師范一、二年級已經較為系統地學習音樂、舞蹈,具有了相當地音樂、舞蹈基礎。如果單一地灌輸唱游內容,等同于教幼兒,而不是教幼師生,反而抑制了幼師生在唱游學科的創造意識。現行師范唱游教材,從內容到形式都是為了培養幼兒,兒童的音樂感而編寫的。教學對象改變了,教學目的也隨之改變。否則就抓不住幼師生唱游教學的特性。
3、唱游教學要在新的教學模式中展開
根據幼師生現有的綜合素質,在此基礎上拓寬、強化唱游技能素質的教學模式表現在:
幼兒體育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它是以身體動作為主要內容,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技能,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增強幼兒的體質,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
幼兒體育課目前存在以下問題:
1、大多數幼兒教師的體育理論知識薄弱,不懂得如何科學合理地安排和調節體育活動的運動密度和運動負荷等,從而導致體育活動方法、手段、內容單一,不能遵循幼兒體育教學規律,不能很好地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2、課時縮水,質量打折。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師擔心上課過程中出現意外安全事故,不愿意上體育課,往往以健康知識內容學習為形式的室內體育課替代;即使組織了真正體育課,也難以做到按照目標指導幼兒開展活動。
3、體育課完全按照教材安排進行,教師缺乏對幼兒的觀察以及據此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的能力。諸如,小班教師在安排體育課時,完全按照《小班體育活動教案》等教學指導用書來操作,而忽視了本班幼兒的具體情況。
4、對特殊需要的幼兒群體缺乏人文關懷。雖然肥胖癥幼兒、弱視、斜視幼兒的數量越來越多,但是教師在組織體育課的時候,很少考慮到這部分幼兒的需要。例如,某教師組織了體育活動《鉆山洞》的公開課,以發展中班幼兒鉆、爬能力。該教師在地面上設置了兩組“山洞”,山洞的寬度和高度是依照幼兒體質發展在標準范圍內的數據來設計,活動進行過程中,體質發展正常的幼兒分兩組輕松的爬過、鉆過障礙,可是兩名超重幼兒卻犯了難,其中一名還卡在了由呼啦圈模擬的山洞里,引起了其他幼兒的嘲笑和觀摩教師們的竊竊私語。
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
1、教師要主動學習先進的理論知識,借助開展課題、專家講座的機會多向專家學習,在設計活動方案和組織活動時能以正確、科學的理論為基礎,讓理論指導實踐,更好的把活動組織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契合幼兒特點。
2、教師們多向家長宣傳體育活動對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意義,告知家長不能因噎廢食,獲取家長的理解。上體育課的時候,任課教師和配班教師要通力合作,首先配班教師要改變以往只是幫上課教師擺放活動器械、維持活動秩序的簡單做法,也應當參與到活動設計中去,對活動的各個環節的安排胸有成竹,在各環節的銜接和過渡階段要分工合作,特別是在分組游戲中,兩位教師各負責一組,可以有效地降低意外事件的發生。
3、在借鑒他人教案的同時,要注意自我創新,從本地的特色出發,從本園特色出發,若是能夠從本班幼兒的具體情況出發去優化所借鑒的教案,則一定能夠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4、體育課的內容應該多貼近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注意照顧特殊幼兒群體的需要。例如我園幼兒中有12%的被蘭州市體質監測中心認定為肥胖兒,肥胖兒所在班級教師在組織體育課的時候則積極向園保健室咨詢,盡量使肥胖兒也能參與其中,獲得相應的鍛煉。拿上述的案例來講,教師在組織鉆、爬活動時,應該設計不同高度、寬度的“山洞”讓幼兒們都能夠體驗到鉆爬的樂趣,最終達到發展幼兒鉆、爬能力的目標。
二、幼兒早操活動
幼兒早操活動是幼兒做操和開展晨間其他身體鍛煉活動的總和,內容豐富多樣。它是鍛煉幼兒身體、增強幼兒體質的有效手段,尤其在全面增強幼兒運動系統和心肺器官的功能,發展幼兒動作的節奏、協調性、準確性和控制力,養成幼兒良好的身體姿態等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堅持每天進行早操活動,可以養成幼兒積極參加身體鍛煉的良好習慣和態度。堅持冬季做操,不僅能培養幼兒持之以恒、不怕寒冷、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兒機體對外界氣溫變化的適應力,增強集體的抗寒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另外,做操作為一種有組織的集體活動,還能培養幼兒良好的組織性和紀律性。
幼兒早操活動目前存在的問題:
1、民辦園無場地,公辦園場地不足。由于社會力量辦園的專業性不足和資金投入的有限性導致大部分民辦園場地有限,根本無法提供幼兒做早操的場地。同時,由于社會力量辦園的水平參差不齊,人們爭先將孩子送入公辦園,導致公辦園幼兒數量激增,班額遠遠超過通常意義上小班20人,中班25人,大班30人的上限。幼兒園的室內、外場地的面積均按照生均數量來計算,而超出班額限制的這部分幼兒毫無疑問使所在園的生均占有活動場地面積大幅度縮水,早操活動也往往因為場地限制而被取消了。
2、早操活動形式單一,未能考慮到幼兒年齡特點。部分園所一直堅持開展早操活動,但是我看到的情況是:早操時間,全園幼兒聚集在平臺或空地上,做同一套廣播體操。3~6歲的幼兒身體狀況、動作發展的差異都很大,讓小班的幼兒與大班幼兒做同樣的體操,顯然是不符合不同年齡階段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
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
1、針對場地有限的問題,可以組織幼兒在室內做早操。對于幼兒數量超額的公辦園,則可以采用分年級出操的形式來利用已有場地,在時間上精心安排,滿足每個年級幼兒的身體鍛煉的需要。
2、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應該實行不同形式的廣播體操,小中大班在動作發展上的要求各不相同,各園可以根據動作發展水平編制出具有趣味性的早操,例如練習雙腳連續跳的小班“白兔操”,強化平衡能力的中班“獨木橋操”等。也可以按照季節變化來使早操更豐富:冬天寒冷,穿著厚重,可以設計“狗熊操”,夏天穿的輕薄,則可以安排“蝴蝶操”等。
三、幼兒戶外體育活動
幼兒戶外體育活動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內容豐富,各類游戲、各類大中型器械練習聯系、各類小型多樣的體育游戲、基本體操等都可以作為幼兒戶外體育活動的內容。幼兒在戶外活動中,進行各種有效的身體鍛煉,并直接接受陽光和新鮮空氣等自然因素的刺激,這對幼兒骨骼的發展、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健康、體質的增強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幼兒早操活動目前存在的問題:
1、活動計劃隨意,針對性弱,教師往往任由幼兒利用園內大型器械自由活動。
2、戶外體育活動時段常常被各種興趣班占據。許多園所為了吸引生源和創收,在園內舉辦了諸如美術、舞蹈、聲樂、輪滑、圍棋等各類興趣班,又把興趣班安排在八小時工作時間內,這種情況下,戶外活動就成了第一個被擠占的對象。
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
3、活動過程:談話活動,引入主題。“小朋友,你們聽說過記者嗎?”(引導幼兒回憶日常經驗)“你們知道記者有什么本領嗎?他們去采訪的時候,通常要帶上什么用具?”引導幼兒了解如何做一名“小記者”。“你們想當小記者嗎?“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照片,你們去看看他們是誰?在干什么?”讓幼兒自由觀看。提問:“小朋友,你們都看到了誰呀?在干什么?誰先來說說?”“小朋友,你們看,今天我把照片上的一些園長、老師、阿姨請來了,你們都想當小記者,那么想問些什么問題呢?”讓幼兒自由說一說。
4、“哦!小記者,你們想采訪的事可真多呀,這樣吧,等一下,你們商量決定,愿意采訪誰,就和他說說,問問你們想知道的事。不過,怎樣才能讓別人愿意接受我們的采訪呢?”請幼兒學習記者使用禮貌用語:我可以問你問題嗎?你能接受我的采訪嗎?謝謝你的合作。“如果你真的是一位記者,你喜歡在什么電臺、電視臺或報社工作呢?等一會兒,有禮貌地告訴你要采訪的人。”“采訪完后,我們開個‘新聞會’把采訪到的事告訴大家。小記者們記住啦:主辦單位是 ,地點是 ,時間是 ,請準時參加。”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幼兒的身心發展和學習特點決定了幼兒教育必須是整體性的教育。在幼兒的視野里,世界是整體的,幼兒不會把他的生活分割成細碎的點和面。而大美術教育理念下的幼兒主題美術活動正是以生活為素材,以美術教育為紐帶,將美術教育滲透于各個學科;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滲透于家庭教育之中,讓幼兒美術教育回歸到真實、完整、和諧、融合的生活世界,讓美育裝點生活,讓生活更加美好。
我們根據主題的內容,通過調查問卷、組織參觀、實踐操作等多元的方式進行,同時在實施的過程中將美術與五大領域的內容自然而貼切地滲透與整合,如在大班《我與動物有個約會》主題活動中,老師組織孩子們參觀了淹城野生動物園,在長頸鹿活動區,孩子們近距離地感受著它的一舉一動,在看看、聽聽、說說中觀察著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他們還開心地笑著親手拿胡蘿卜、樹葉等進行喂食活動,回園后的《高高的長頸鹿》繪畫活動,孩子們用畫筆描繪出了長頸鹿的樣子或甜蜜地吃著食物,或乖巧地與孩子們玩耍,一幅幅和諧有趣的畫面就這樣從孩子們的手中繪制了出來。同時他們還將畫面變成故事娓娓道來,對長頸鹿的喜愛之情也油然而生,這不僅是美術能力的展現更發展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種講述是切身體驗到的,更是發自內心的告白。
2.探索主題美術活動的組織策略
(1)大膽實踐,構建合適的教學經驗。
有了良好的理論積淀,教師們就帶著自己的見解進行實踐,但在與教師們交談中發現:個別教師顧慮重重,無從下手,針對這種情況,大班教師大膽嘗試,她們將主題活動的場景放到了社區,通過帶領孩子們游覽“三河三園”,感知了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也收集了寶貴的實景素材,將這些素材帶回教室后進行寫生,孩子們的作品因為身臨其境而更具靈動感;小班教師針對小班幼兒“唯我獨尊”的個性,開展了主題《我》;中班教師也開始帶著幼兒走進了《雙桂坊》社區,進行了了解雙桂坊的故事及親手制作各種小吃的嘗試。教師們在研究中“敢”于實踐,克服畏難情緒,從難點突破,有計劃地重點研究,勤于實踐,及時發現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教育教學的滲透點,選擇了貼合實際具有較強生命力和實踐性的主題活動,增強了科研的實效、成效。
(2)“一課三研”,完善教學案例。
進行了前期活動的資料收集以后,教師開始備課,設計教案,然后進行教學活動。此間我們從初探――疑惑――再探,課例研究的主體是教師,教師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斷調整教學策略,每個活動經過一稿、二稿、三稿這樣的修改,促進了教師的備課水平,更增進了教師課堂反思的能力。
(3)多元化整合教學,培育綜合型幼兒。
以主題為線索,以兒童為中心,以經驗為基礎,以大美術教育觀為指導,綜合運用各種美術手段來培養情感豐富,樂于探究,敢于創造,個性健康的人。這種活動,打破了學科界限,強調課程的整合,而這種整合不僅是形式上的整合,更關注的是幼兒各種經驗的整合,身邊資源的整合,使幼兒的整體素質得以發展。
在研究中,我們選擇從幼兒的生活體驗、主題教育活動、地方特色文化、優秀藝術作品等多個方面深入挖掘,整合優秀教育資源,使活動更具生活性、地域性、時效性和藝術性。在美術活動形式上更是動足了腦筋,綜合運用水粉、線描、刮畫、砂畫、水墨、撕貼、油畫棒、泥塑、綜合手工等,豐富了幼兒美術主題活動。
(4)適度把握教學,釋放無限創意。
幼兒有了想象的翅膀,創作的靈感,并要把這種想象與創造用作品表現出來,這就需要對幼兒進行美術技能技巧方面的訓練。在教學指導過程中,課題組教師綜合運用啟發、提示、鼓勵等教學方法,多提供各種材料,讓幼兒自由選擇美術工具;多提供生活中的照片資料及欣賞各種藝術作品;少給幼兒提供范例,以免孩子們一味地模仿,作品缺乏創造力。教師的激情鼓勵和激發興趣,讓幼兒所呈現的作品百花齊放,天馬行空,想象獨特,對于能力弱的幼兒適時地給予指導和幫助,使其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增強其自信心。
(5)合理評價,尊重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