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4:56:08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高一英語教學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zhì),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注重創(chuàng)造性
教師不僅要使教學合乎規(guī)律性,還應該使自己的教學個性化,即有獨具風格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這是課堂教學技藝賴以存在的本質(zhì)特征,教學的個性是教學藝術(shù)的靈魂和源泉。創(chuàng)造是一切藝術(shù)的特質(zhì),沒有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也就沒有獨特個人風格的教學,就更談不上教學藝術(shù)。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結(jié)合教學實踐,不斷探索、改革和實踐,逐步形成自己教學的獨創(chuàng)性和個性化的教學藝術(shù),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筆者在多年的英語語言教學實踐中,始終把語言教學的規(guī)律性和藝術(shù)性相結(jié)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英語課堂藝術(shù)教學魅力:遵循語言規(guī)律,依據(jù)國大綱中所提 出 的“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 力 ”及目前在學科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 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讓學生明白“聽好才能說好,說好才能讀好、寫好”的道理,利用詩歌、諺語、名言、歌曲等形式,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能力。如新課標人教Unit 2 (Book 4) Working the land,筆者利用中文詩歌導入來增強課堂教學的藝術(shù)魅力:
Lead in (導入):
T: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farmers to work the land. Without working the land, we have no food. Without food, we can not survive. From ancient times on, our ancestor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working the land and worked hard to work the land. From a poem, we can learn it was hard for farmers to work the land.
T: Which poem do you know?
S: This poem is called “憫農(nóng)” in Chinese,which was written by Li Shen.
T: Let’s review it. Who can recite it in Chinese?
S: Recite.讓學生用中文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何下土”,這首詩。
T: From this poem, we can know it is very hard for farmers to work the land. Do you want to rea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S : Yes.
T: OK, let’s enjoy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Enjoy this poem
By Li Shen
Farmers weeding at noon,
Sweat down the field soon.
Who knows food on a tray,
Due to their toiling day.
?P者給這首詩配了音樂,帶著學生一遍一遍地唱,體會詩歌的韻律,體會農(nóng)民在耕耘土地時的辛勞,產(chǎn)生珍惜糧食的人文情懷。利用詩歌和唱歌這一藝術(shù)形式,有效地把詩歌及藝術(shù)和學英語結(jié)合起來是很有效的教學技藝。提高這一技藝有助于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英語學習興趣,有效地優(yōu)化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的獨創(chuàng)性并不否認遵循教學過程的一般規(guī)律,而是指教學過程一般規(guī)律的靈活地獨具匠心的應用。特別是每位教師由于自己的思想品德、知識結(jié)構(gòu)、審美情趣、愛好特長、性格氣質(zhì)和教學能力的不同,在針對不同的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從事教學活動時,都會將自己的認知方式、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等融進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創(chuàng)立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王北生教授指出:“教學藝術(shù)的本質(zhì),在于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施行的一套具有獨特風格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換言之,‘獨創(chuàng)性’就是教學藝術(shù)的本質(zhì)。其他一切特點都必須蘊含獨創(chuàng)性。沒有獨創(chuàng)性的表演是蒼白無力的,沒有獨創(chuàng)性的形象是干癟難堪的,沒有獨創(chuàng)性的審美是不會有自己風格的,沒有獨創(chuàng)性的情感是不會打動學生的。獨創(chuàng)性貫穿教學藝術(shù)的始終,是教學藝術(shù)存在和發(fā)展的源泉。”
二、注重形象性
形象性是課堂教學技藝的一個基本特征,也是教學藝術(shù)的一個重要特征。藝術(shù)注重形象性,常借助語言、表情、圖像、音響等方式,對外部世界和內(nèi)心世界進行描述。因此,教學藝術(shù)也要注重形象性,要借助語言、表情、體態(tài)、技巧、圖像、音響等方式來表述和解釋知識,表達思想感情,進行教學信息傳遞,以達到傳授知識和進行人文教育的目的。如新課標人教Unit 2(Book 4)Working the land,可利用簡筆畫形象地幫助學生敘述農(nóng)耕的步驟,增強課堂教學的藝術(shù)魅力。Teaching procedure:
T: Today let’s talk mainly about growing rice. Rice is the staple food of more than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稻米是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
T:How do farmers grow rice?
學生通過簡筆畫認知農(nóng)耕步驟,學習農(nóng)耕的詞塊表達,用英語敘述農(nóng)耕的場景,通過聽、說,口頭和筆頭成文。
總之,教學藝術(shù)的形象性重在“以形感人”,生動直觀。加深教學藝術(shù)的形象性,不僅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chǔ)上,而且可以豐富想象力,為進行創(chuàng)造孕育契機,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三、注重多樣性
靈活地運用一套嫻熟的教學手段、方法和技巧是課堂教學技藝賴以進行的藝術(shù)手段。在教學中可采取視覺、聽覺、觸覺和運動覺等多樣性教學藝術(shù)手段、方法和技巧,如教學準備的技藝(主要指備課)、組織教學的技藝、開講的技藝、提問的技藝、語言的技藝、體態(tài)語言的技藝、板書的技藝、應變的技藝、結(jié)課的技藝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技藝等來提高課堂整體教學技藝。如新課標人教Unit 3(Book 1)Travel Journal結(jié)課(Teaching conclusion)的教學技巧:
T: Most people think the world is like a book. If you stay at home instead of traveling, it means that you just stare at one page of a book. But it depends on everybody’s preferences. As a teacher, we need to tell students what we should do and what we shouldn’t do during the travel. Now let’s say the sentences by rapping.
這一步如果只列出在旅游過程中要做的和不要做的,讓學生讀一下,會平淡無趣。可利用說唱這一藝術(shù)形式,既練了聽說,使課堂教學充滿藝術(shù)的感染力,同時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記住了在旅游過程中應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人文素養(yǎng)也得到了提高,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However, on travel, observe the following ‘Dos’ and ‘Don’t s’.
Dos
Be friendly to others.
Be polite to others.
Be ready to help others.
When waiting please stand in a line.
Put them into your heart.
They’re very important.
Don’ts
Don’t litter anywhere.
Don’t spit anywhere.
Don’t smoke everywhere.
In public, don’t talk loudly.
Don’t leave marks on the trees.
Pay attention to these.
You’re good boys and girls.
四、注重情感性
教?W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教師的傳授和學生的學習都具有感情的色彩,這種感情的色彩主要反映在師生對待客觀事物、教學內(nèi)容和相互間的態(tài)度上。教師在教學中做到知情統(tǒng)一,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促進教學,使教學充滿藝術(shù)的感染力,這正是高超的教學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如新課標人教Unit 5(Book 1)Nelson Mandela的結(jié)課(Teaching Conclusion):
In a word, a great person’s dream is that he/she devotes his/ her life to helping others and cares enough for the living. They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mankind and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引用Michael Jackson的歌曲“Heal the world”: Heal the world. Make it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 And entire human race. There are people dying. If you care enough for the living. Make it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 For You and for me. 通過這首歌的引入,引起學生對世界、對人類、對周圍人的關(guān)切,最后拉近到我們身邊,如:In my opinion, as a student / a teacher,
Let’s struggle for making our school a better place, (Rap)
Let’s struggle for making our city a better place, (Rap)
Let’s struggle for making our country a better place, (Rap)
Let’s struggle for making our world a better place,(Rap)
For you and For Me(唱)
T:Do you want to struggle for these?
S:Yes.
T:I believe you can !
Now let’s sing “Solidarity forever, solidarity forever, solidarity forever, for the union makes us strong.” 學生起立,大家手拉手用演講般的如雷貫耳的聲音表現(xiàn)出來時,真實地引起了學生思想情感的共鳴,那一刻人人都有為我們的學校、為我們的城市、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而去奮斗的決心和勇氣。
可見,思想需要激發(fā),情感也需要激發(fā),教學藝術(shù)的情感性重在“以情感人”,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主動愉快地學習。正如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育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五、注重審美性
一、 高職英語與跨文化交際
長期以來,我國高職專業(yè)英語教育都缺乏自己的特色,教育方式也比較單一。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就是學生即使通過了AB級,甚至四級考試,步入社會后在英語應用方面仍然表現(xiàn)出嚴重的不適應,不能脫口而出地道的英文,說出的英語往往是Chinglish, 即Chinese English,而對外籍人士的英語,理解也容易出現(xiàn)偏差。這樣的學生,遠不能滿足當今改革開放的社會對復合型、應用型和國際型人才外語能力的需求。
而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詞匯結(jié)構(gòu)和語義結(jié)構(gòu)體系反應了該語言使用者認知世界的方法,同時也反應了使用該語言的民族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軌跡,集中體現(xiàn)文化傳統(tǒng)的價值取向等文化信息。因此,英語教學要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從而運用英語獲取信息和表達思想,進行社會交流和生產(chǎn)實踐。
二、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語用失誤是“在言語交際中導致交際者本人未能取得完滿交際效果的差錯”(何自然、陳新仁,2004:168)。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言語交際中雖然使用了符合語法、語義的句子,但由于說話不合時宜,或說話方式不妥、表達不合習慣,或者沒能獲取說話人通過話語希望傳遞的交際意義或隱含信息等,從而違反了人際規(guī)范、社會規(guī)約,違背目的語特有的文化價值觀,導致交際行為中斷或不能取得預期效果。
Thomas(1983)將語用失誤分為語用語言失誤(pragmalinguisticfailure)和社交語用失誤(sociopragmatic failure)。語用語言失誤指對語言語境把握不當導致的語用失誤,它是由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引起的,既可表現(xiàn)為說話人認為聽話人能充分理解自己而表達不當,致使聽話人誤解話語含義,又可表現(xiàn)為聽話人做出錯誤的語用推理,導致誤解說話人要表達的用意(何自然、陳新仁,2004:169)。
社交語用失誤是由跨文化差異引起的,指交際中因不了解或忽視談話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差異而出現(xiàn)的語言表達失誤。它與談話雙方的身份、會話的語域、話題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關(guān)(何自然,1997:207)。語用失誤的危害性是相當大的。人們可以寬容語言形式不好的話語,繼續(xù)交流。但語用失誤必然導致Thomas(1983)指出的結(jié)果:違反語用規(guī)則的人會被認為是“舉止不好”,“不真誠、存心欺騙或居心不良”,從而交際失敗。
三、將跨文化交際引入高職英語課堂,提高學生文化交際能力
為了減少學生社交語用失誤,就應該盡可能多的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了解英語使用者的語言習慣,更得體地與人交流,不至于失禮于人,甚至鬧出笑話。比如諸多學者曾用過這樣的例子:中國人見面時常說的“你吃了嗎?”,如果按字面意義將其翻譯為:“Have you had a meal?”西方人是很難認同這句話的真實意圖的。因而可以直接翻譯成“Hello”或者“How are you”更為得體。這樣的例子不計其數(shù)。學習語言,僅僅學習語法和句式是遠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的,教師要充分運用多媒體,電腦等手段,通過介紹西方文化知識,觀看電影,聽英文歌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全方位多渠道的了解西方文化,比如在講解詞匯的時候,如你知道“Friday”,而如果你不了解英美民族的宗教背景,不清楚耶穌蒙難的日子,你不會了解“Black Friday”的內(nèi)涵,更無從理解“Friday face”的意指(意指“愁眉苦臉”),與此相似的還有“Sunday”,學生了解其文化內(nèi)涵,也會理解為什么“Sunday”是每周的第一天?為什么“Sunday”要做禮拜?因為沒有這樣文化背景的漢語詞匯“星期五”“星期天”是沒有這樣內(nèi)涵的。再如講解語法的時候,如漢語說“一塊面包”,而英語說“a piece of bread”,盡管漢語中沒有名詞單復數(shù)的變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個可數(shù)名詞。在西方,人們把面包當成主食之一,吃的時候把一塊面包切成數(shù)片,有時還會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雞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語中“bread”是一個不可數(shù)名詞。
總之,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文化能力,只有充分了解了文化,才能自如地運用語言,從而讓學生的英語水平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何自然.語用學和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 駱曉玲. 試論跨文化交際與工科大學英語教學.論文天下,2009
[4] 徐萍,徐臣蕊.淺議跨文化交際中的社交語用失誤,論文天下.2009
課堂教學中,特別是語法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活學生的元認知,通過日常對話,談論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的原有知識活躍起來,使其具有粘合新知識、構(gòu)成新認知結(jié)構(gòu)的活力。話題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教師循循引導,及時肯定,積極鼓勵,拉近師生距離,形成一種濃濃的學習英語的氛圍。
二、溫故而知新,找到新舊知識的最近粘合點。
在語法教學中,教師備課時應該特別注意從學生已學過的語法知識入手尋找最近的粘合點。這個過程是師生雙方交際的過程,是學生對以往具有的語法能力輸出的過程,也能為新語法能力的培養(yǎng)鋪平道路。
三、在語篇閱讀和Flash短片觀賞分析中,加深對語法意識的體驗。
在語法教學中,教師應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生對新語法意識成功的體驗上。它表現(xiàn)在學生對教師有針對性的語法情境設(shè)計能作有意義的語言反應上。這種有意義的語言反應,因為有該語法概念作為內(nèi)核,因此可以使學生的語法意識(不是語法知識)得到體驗。這種精心設(shè)計的情境越多,學生語法意識的成功體驗便越深刻(這在Part IV聽讀結(jié)合訓練一部分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等到這種成功的體驗積累到一定數(shù)量時,教師或優(yōu)秀學生對語法規(guī)則或用法上稍加點撥便會使這種體驗升華到理性高度,深層次地儲存在大腦的記憶庫中。至此,語法知識與語法技能已合二為一。但是,問題尚未到此結(jié)束,語法能力還未形成。
四、在實際生活情境中,達到自動化輸出的境地。
語法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滿足于單句機械化的訓練,我們還須將語法技能放在一個陌生的語境中加以運用,進一步得到體驗。具體地說,即將該語法技能放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加以選擇,流暢輸出,得以證實。 轉(zhuǎn)貼于
如教師可以設(shè)計一個話題,讓學生運用所學語法技能,或?qū)δ骋簧钋榫耙髮W生加以描述。這時候,新學的語法技能融合到眾多已學到的語法能力中并成為其要素之一。如此循環(huán)往復,將使語法知識、技能和能力螺旋上升,達到自動化的境地。本堂課我是如此設(shè)計的:一、課前準備:聽英文歌曲,觀察歌詞,注意當中出現(xiàn)的動詞第三人稱單數(shù)形式,提前留有印象并創(chuàng)造氣氛;二、Warm-up(準備活動):十余幅圖片顯示十幾種課余活動,引導學生說出其英文名字,為開口談論做好準備并激發(fā)其學習興趣;三、Pre-reading(讀前準備):為下一任務做好鋪墊,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四、Listen,read & judge(閱讀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技巧;五、Observe(觀察訓練):觀看短片F(xiàn)lash,觀察動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用,為解決難點做好鋪墊,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六、語法聚焦: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途徑解決難點,提高其合作和自學能力;七、Check-up(課堂檢測):創(chuàng)設(shè)情境,模擬演練,提高日常交際能力。
這堂課的設(shè)計指導思想是:以能力為本位,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yè)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以實踐為導向,為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機會;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需求 ;而在學習方法上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提倡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在本堂課的語法學習設(shè)計中,我特別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從學生身邊之事切入,貼切自然。在復習和導入部分熟知了play basketball、surf the net、listen to music等短語,舊中有新,新中有舊,為下文學生能自信地開口說英語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2、設(shè)計的話題是談論學生在放學后通常做的事情,切合學生實際,使學生有東西可講。Pre-reading部分給了學生三種不同情境的語法意識體驗,為下一任務的順利進行做好了充分的鋪墊。3、在語篇分析時強調(diào),在欣賞模擬情境的flash短片時體會、分析語法知識后有針對性地做題,讓學生在自主研究和小組合作中解決重難點,既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興趣,給了學生足夠的語法意識體驗,又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歸納和合作的能力。4、課堂檢測時適當運用情境模擬法,采用表演和猜謎相結(jié)合、小組調(diào)查、做口頭匯報等方法,既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得語法知識在交際中得以運用和提高,真正提高了學生的日常情境會話能力。5、靈活運用多媒體課件,舉例力求典型而生動形象。語法課,容易讓人和枯燥乏味聯(lián)系起來,即使老師講解得簡明扼要、清晰透徹,學生學習認真踏實,教條式的講解日久也會令人生厭。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師的語言能做到簡練而幽默,體態(tài)語言能夠大方而簡明詼諧,就會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樂于學。
總之,作為一名成功的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在語法教學中更要注意采用多種手段,激勵學生不斷處于較佳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讓學生擁有充分的語法意識體驗,在模擬情境中實踐、操練語法技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和自信,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進而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中對高級英語課程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高級英語是一門訓練學生綜合英語技能尤其是閱讀理解、語法修辭與寫作能力的課程”,要求“通過閱讀和分析內(nèi)容廣泛的材料, 包括涉及政治、經(jīng)濟、社會、語言、文學、教育、哲學等方面的名家作品, 擴大學生知識面,加深學生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對名篇的分析和欣賞能力、邏輯思維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鞏固和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技能”。[1]作為英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的主干課程,為學生,教師等各方面所重視。目前采用的教材是李觀儀主編的《新編英語教程》,所選文章的詞匯多,篇幅長,涉及豐富的文化背景。經(jīng)過基礎(chǔ)階段的語言知識培訓之后,高級英語的學習不能還是局限于單純的語言知識,而應將語言、文學以及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高級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調(diào)整教學重點,從片面注重語言,轉(zhuǎn)移到對加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方面,通過構(gòu)建相關(guān)的文化圖式來提高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實踐的綜合能力。[2]
一、文化圖式理論綜述
圖式(Schema)的提法最早見于哲學家康德的著作, 他認為一個人在接受新信息、新概念、新思想時, 只有把它們同腦海里固有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才能產(chǎn)生意義。后經(jīng)皮亞杰(J. Piajet)和巴特利特(Bartlett)等人發(fā)展成為了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圖式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巴雷特(F. C. Barlett)在其著作《記憶(Remembering)》[3]中提出了圖式理論。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 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梅哈特(Rinehart)才把圖式概念發(fā)展成一種完整的理論, 這時圖式理論才受到重視。大量的認知理論證明:圖式是認知的基礎(chǔ), 在大腦中形成后會對以后獲得的信息進行重新組織、理解和記憶。圖式理論認為, 人們在理解、吸收、輸入信息的時候, 需要將輸入信息與已知信息(或概念)即背景知識聯(lián)系起來。對新輸入信息的解碼(Decoding)、編碼(encoding)都依賴于人腦中已存的信息圖式、框架或網(wǎng)絡(luò)。輸入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Schema)相匹配, 才能完成信息處理的系列過程即從信息的接受、解碼、重組到儲存, 也可以說是圖式具體實現(xiàn)過程。[4] Widdowson 認為,圖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儲于人腦中的知識構(gòu)架,它使信息有條不紊地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當人們處理新知時,總會把它與已知相連接,從而給新知提供依據(jù)[5]。胡壯麟指出“圖式—意為儲存知識的信息包—在語言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6]。通俗地講,圖式就是一種知識結(jié)構(gòu),一種認知的方式或手段。
文化圖式(Cultural schemata)是指是以文化背景知識為基礎(chǔ)形成的圖式,它通過一種知識組織模式把人類先前的知識儲存在大腦之中,是儲存文化知識的信息包。文化圖式也可以理解為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識,包括風土人情、習俗、民俗等內(nèi)容建立起來的知識結(jié)構(gòu),它在理解語言和文本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7]。以常見的動物詞匯“狗”為例,按照英語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圖式,狗是深受人們寵愛的朋友,反映在語言表達中,就有l(wèi)ucky dog ; Love me,love my dog; top dog; Every dog has its day 等用法, 狗在這些成語中都是褒義的。而在漢語中,“狗仗人勢”、“狐朋狗友”、“豬狗不如”、“狗腿子”、“聲色犬馬”等等,無一不是貶義。在這樣相互沖突的文化圖式指導下進行的交際行為,必然會導致誤解。因而,學習英語就必須要學習西方的語言表達、習俗、交際關(guān)系、思維方式等,了解其文化圖式,認識到與本土語言文化圖式的異同之處,這樣有助于言語表達和言語理解,可以大大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二、高級英語教學的文化圖式
1、詞匯的文化圖式
姚漢銘認為:“語言中與一般文化聯(lián)系最密切、最帶有一般文化性質(zhì)的是詞匯。”[8]。詞匯是最明顯的文化信息承載,最能反映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漢兩種語言都擁有非常豐富的詞匯,并且兩種語言都有它們自身所特有的語言體系和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歷史軌跡、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tǒng),因而兩種詞匯之間的語義和文化的完全對等是極為少見的,甚至出現(xiàn)詞匯以及相應文化圖式的空缺。以漢語中非常有中國特色的一個詞匯“關(guān)系”為例,就不可以簡單地以英語中的relationship來與之對應,這兩個詞匯在英漢兩種文化圖式中的對等所指非常有限。在更多情況下,這兩個詞是不能用來相互替代的。比如說‘拉關(guān)系’更符合looking for powerful connections, 而不是finding relationship。又如, 《新編英語教程》(第7冊)[9]第十單元FEAR OF DEARTH里出現(xiàn)一系列與宗教傳統(tǒng)相關(guān)的詞匯:hair shirt, bed of nails, penance, 初步接觸這些詞匯時恐怕會與漢語文化中的負荊請罪,滾釘板等聯(lián)系起來,但認真查證過之后會發(fā)現(xiàn),這些是西方文化中的宗教人士為了懺悔罪行而進行的自我折磨與懲罰,從而實現(xiàn)自我的救贖與良心的解脫,以便在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而這些所謂的罪惡(sins),比如嫉妒,懶惰,貪食,浪費等也與漢語中的罪惡意義不盡相同。所以,掌握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了解詞匯的文化圖式,是掌握一門外語,并運用該語言進行成功交際的基礎(chǔ)。在英語語言能力拔高階段的高級英語教學也應該注重相應的詞匯文化圖式的構(gòu)建。
2、句子的文化圖示
句子是詞匯的有機組合,是獲得語言完整信息的基本單位。如果不了解句子背后所隱含的文化,只能停留在字面層次,是不能真正理解句子要表達的內(nèi)涵的。學生們經(jīng)常會表達這樣的疑問,一個句子里沒有一個生詞,卻不明白它的意思。這就是句子的文化圖式缺失造成的理解障礙。比如還是上面提到的FEAR OF DEARTH中,作者提到人們拼命健身的一個哲學方面的原因是現(xiàn)代社會責任的削弱,提到“Weekend worship is less compulsory.” 對該句的理解進行提問時,把weekend worship理解成“周末崇拜”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再繼續(xù)追問的話學生們也無法對整句意思自圓其說。這是因為在漢語的文化傳統(tǒng)中沒有相應的宗教文化圖式。西方的基督教人士在教堂影響較大較有勢力的時代周末都要去教堂做禮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宗教的影響減弱,越來越少的人會繼續(xù)在周末去教堂。而漢文化中主要的宗教信仰是佛教,信佛的人們拜佛是不會專門挑周末的。這樣的一個文化圖式的差異造成了一個相對簡單的句子在理解上的差異。所以,教師在進行高英科教學時一定需要重視句子背后體現(xiàn)的文化圖式。
3、語篇的文化圖式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常常體現(xiàn)在整個語篇當中。在進行語篇學習時,學生如果對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也就不能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含義,有時還可能謬以千里。比如《新編英語教程》(第8冊)第一單元HAPPINESS中,作者指出幸福會受到一定的道德緯度的影響,在解讀happiness與content關(guān)系時,舉了一個黑人小女孩的例子。“‘Sometimes I think I’m happiest when I’ve forgotten myself for a long,long time,’ a mere eight-year-old black child told me,……many of us, so much better in our lives, may still be waiting for our ‘big chance’.”八歲的黑人小女孩說當她忘卻自己的時候是最幸福的時候。學生們讀到這里時多半不知所云,如果對美國的黑人種族歧視問題,種族隔離制度,以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黑人民權(quán)運動這些相關(guān)文化背景不了解的話,的確體會不到這個黑人小女孩怎樣面對著巨大的種族敵意進入全白人的學校就讀,變壓力為動力,變挫折為機遇,忘卻自我,體味自我挑戰(zhàn)的幸福。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要注重語篇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進行必要的語篇文化圖式建構(gòu)。
三、文化圖式的建構(gòu)方法
1. 教師介紹與學生自學結(jié)合。 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涉及的作家作品, 作家生平及主要貢獻可由教師在課前以任務的形式布置給學生,由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查閱相關(guān)文獻,了解掌握。同時對這些知識的傳授要注意由此及彼,體現(xiàn)知識之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這有助于學生對相關(guān)知識的系統(tǒng)掌握。
2. 文化對比。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除了必要的知識性介紹以外, 還應該有針對性地與自身文化進行對比。例如:教材內(nèi)容涉及英語文化某些特有的圖式時,一方面要向?qū)W生提供必要的圖式信息介紹, 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把英語文化圖式與母語文化圖式進行對比,認識到其中的異同,從而對彼此文化的共性與個性有更深刻的了解,減少交際中文化錯誤的發(fā)生。而涉及交際活動的一些具體內(nèi)容時,可以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設(shè)計一些課堂活動。例如, 對于見面寒暄這個話題,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分別依據(jù)不同的文化習俗進行演練, 既加深了理解, 也是對學生實際跨文化操作能力的一種鍛煉。
3. 專題講座。 對于一些復雜龐大的文化圖式, 教師可采取隨堂為學生補充相關(guān)主題講座的方法, 并在講解過程中與學生充分互動, 進行雙向交流, 既豐富了課堂內(nèi)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使教學內(nèi)容的實用性加強。
4. 直接體驗。 除上面提到過的課堂講解與專題講座之外, 還應該引導學生大量接觸來自目標語國家文化的直接材料。當今的時代是個開放程度相當高的時代, 僅僅通過網(wǎng)絡(luò)就可以獲得大量種類豐富、內(nèi)容新穎、富有時效性的原文材料。既有文字的, 也有音頻、視頻, 還有各種網(wǎng)絡(luò)即時交流功能可用來與目標語國家的人們進行直接交流。只要加以恰當?shù)乩茫?網(wǎng)絡(luò)就如同富有目標語文化的寶庫,是寓教于樂的良好形式。教師既要予以適當?shù)闹笇c鼓勵,也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反思和討論, 必要時進行分析解釋, 深化學生對這些深層文化的理解,建立相對全面的文化圖式, 最大限度消除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四、結(jié)論
高級英語教學要求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強化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而文化圖式的構(gòu)建對提升高級英語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結(jié)合高級英語教學,指出了在詞匯,句子和語篇方面英漢語的文化圖式差異,并提出認識差異,構(gòu)建圖式,改進高級英語教學效果的方法,促進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3.
[2]肖新英.語篇分析指導下的高級英語教學[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3).
[3]Bartlett,F(xiàn).C.Remember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32:201.
[4]胡元惠,宋麗.圖式理論對大學英語詞匯習得的啟示[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4).
[5]Widdowso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0:102.
[6]胡壯麟.語言學教程(修訂版中譯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64.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5-0042-01
英語是高中一門重要的語言學科,也是學生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影響了英語學習的效果,也不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本文結(jié)合具體教學實際,簡要闡述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方法策略。
一、利用詞匯教學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詞匯是語言的基礎(chǔ)。詞匯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詞匯的文化意義不斷變化,在不同歷史背景下,詞匯意義也有著較大的不同,認真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詞匯,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首要任務。英語詞匯與中文詞匯一樣,是歷史長期發(fā)展的積淀。很多看似對應的中、英詞匯由于來源背景不同,意義差別也很大。在詞匯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如何認識和掌握詞匯,而且要讓學生了解這些詞匯的來源和發(fā)展,以便學生深刻領(lǐng)悟詞匯的內(nèi)涵意義,準確地使用這些詞匯,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英語應用能力。
例如,dragon這個單詞,它的漢語意思為“龍”,但是東西方國家對于“龍”的理解卻大相徑庭,中國人把“龍”看作權(quán)利、成功、吉祥的象征,稱自己為龍的傳人,而西方人卻把“龍”看作惡魔、恐懼、罪惡的代名詞,常用來指比較兇殘且年紀較大的婦女,這主要是因為在《圣經(jīng)》中用“the great dragon”來稱呼惡魔Satan。就連“亞洲四小龍”在英語中都翻譯為“Four Asian Tigers”。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向?qū)W生講解單詞背后蘊藏的文化背景和與之相關(guān)的外國風俗習慣等內(nèi)容,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二、利用英語原版文章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接觸的文章大都是經(jīng)過加工或截取的內(nèi)容,文章涉及面窄,學生容易理解,對于一些專業(yè)性較強的文章很少涉及。英語中的一些專業(yè)術(shù)語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不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閱讀英語原版文章,鼓勵學生購買原版英語書籍和報紙雜志,開設(shè)相關(guān)的英語閱讀課,并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學生之間要積極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掌握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例如,在高中英Z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名為“Gone With The Wind”的英文原版文章,讓學生認真閱讀這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學生通過閱讀能夠?qū)γ绹偨y(tǒng)林肯、美國的發(fā)展歷史以及南北戰(zhàn)爭等內(nèi)容有深刻的了解,在閱讀原版文章時也能夠真切地體會主人公的語言和內(nèi)心感受,領(lǐng)略到美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學生通過閱讀教師推薦的原版英文文章,能夠不斷開闊眼界,從深層次上了解西方國家的發(fā)展歷史,感受西方文化,加強跨文化交際意識。
三、利用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英語俚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它源于英語國家亞文化群體,是高度口語化的大眾語體。多年來,英語俚語一直被排斥在ESL教學之外,難登大雅之堂。然而,正如Gary Goshgarian所指出的那樣,不研究俚語的本質(zhì)和作用,任何有關(guān)規(guī)范語言和非規(guī)范語言的討論都是不完整的[1]。英語水平測試的國際權(quán)威機構(gòu)(ETS)也宣布,在托福考試中將增加俚語的比重。隨著國際化、多元化、跨文化交際的深入,英語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通用語言。在ESL教學中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俚語知識,熟悉俚語的語言文化特征,掌握其應用功能。
一、英語俚語的接受過程
本文采納《英語詞匯學教程》給俚語下的定義,即“俚語是高度口語化的極不符合規(guī)范語言的詞,由新詞、新詞義或某些修辭格組成。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新穎、形象生動。”[2] 并在此基礎(chǔ)上探討俚語的語義和語言文化特征。
就英語俚語來說,其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創(chuàng)造階段,俚語的歷史地位很低。在這一階段,“非法”、“低下”是人們對俚語的印象。一些學者認為俚語要低于“中性”地位。規(guī)范性語言學家認為,俚語使大眾話語和文化墮落。俚語的粗俗使傳統(tǒng)語法學家們對俚語現(xiàn)象嗤之以鼻。俚語以及以俚語其他形式出現(xiàn)的隱喻、婉轉(zhuǎn)語、禁忌語、流行語等都不登大雅之堂。一些主流詞典,如OED,更是對俚語不屑一顧。
(2)接受階段,俚語的歷史地位逐漸上升。20世紀初,俚語已是標準語言之下非常口語化的語言。1961年,Webster Thir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把ain’t 這個俚語納入詞典,對俚語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一貫以嚴謹著稱的OED也開始對俚語感興趣。20世紀20年代以后,大眾開始接受俚語,認為俚語是正式和非正式用語之間的一種紐帶,成為幽默、諷刺和新聞寫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3)使用階段,俚語的歷史地位日益提高。由于俚語是以亞文化的形態(tài)向主流文化的價值觀挑戰(zhàn)的,人們使用俚語就是為了打破語言禁忌常規(guī),宣泄情感,表達自己的個性。創(chuàng)造和使用俚語的主要是年輕人。在英美許多大學中,俚語已經(jīng)成為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并以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語義優(yōu)勢成為英語語言發(fā)展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語言變體。美國語言學家Flexner估計,“一個普通美國人的詞匯量一般為1~2萬,其中有2千詞是俚語”,僅僅俚語就占美國英語常用詞匯的10%[3]。俚語源于民眾,貼近生活,它具有生動、活潑、豐富的特點。也正因為如此,俚語成為英語學習中的難點。
二、英語俚語在教學中的應用
1. 英語俚語在口語教學中的運用
在口語教學中正確使用俚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俚語簡潔、明快、犀利,正如英國學者Harold Wervtworth所說:“它在交際中比標準語更為明快,更為得心應手,更具有個性特征。”[4]而且俚語作為一種使用頻率較高的語言形式,其幽默、通俗和實用的交際功能非常適用于口語教學。課堂上融入俚語教學,寓教于樂,能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需要說明的是,在口語教學中,遇到俚語現(xiàn)象時,教師要解釋相應俚語的文化背景知識,并借助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加深學生對俚語文化特性的理解。對于學生不大熟悉的俚語,可以將該俚語所出現(xiàn)的上下文語境介紹給學生,然后讓學生猜測其意,明白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意思。如:
A: I can’t believe you told that man you were 35 years old!
B: Well,he believed me.
A: But you are closer to 40,aren’t you?
B: Yes,but it’s just a little white lie. It won’t hurt anyone,and May be he’ll be interested enough to ask me out.
這里“white lie”是個俚語,僅從字面意義很難理解“白色的謊言”代表什么,教師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給出會話的語境。通過上下文可以得出:“white lie”是為了避免尷尬局面或傷害某人而故意說的謊話。
一、 對“顏色”名詞的理解
老人教版高一教材下冊Unit 13的Speaking part中,有這么一句話: Was the peach ripe or green? 句中的“green”作“沒有成熟的”解,而非“綠色的”之意。教師往往忽略利用各種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跨文化知識講授。筆者用顏色的形容詞作引申,學生在寬松、好奇的情況下主動地接受了一次跨文化交際之旅。如:紅茶非“red tea”, “greenhouse”也不是綠房子。如果學生望文生義,就會鬧很多笑話。
再如:筆者在一次教學生唱西城男孩《Seasons in the sun》這首英文歌曲時,學生就問“I wa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這句歌詞怎么理解。抓住此次難得的契機,首先我讓學生們結(jié)合上下文猜一猜“black sheep”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結(jié)果很多人都沒猜對。不過,這并沒有影響到學生在有趣的環(huán)境下進行了一次不出國門的文化體驗活動。對學生來說,要翻譯確實有點難度。按其字面意思,把它翻譯為黑綿羊,就會出現(xiàn)交際失敗。
正因為如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只有交際雙方取得共同的心理認知環(huán)境,交際才能獲得成功。但由于缺乏對干擾交際的文化因素的了解,外語學習者很可能會在交際過程中,不自覺地采用漢語的思維方式和漢語的習慣表達方式而犯一些文化性錯誤。作為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在課外廣泛涉獵有關(guān)文化的各類書籍,以增強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二、 對“動物”名詞的理解
筆者在組織老人教版英語教材Unit 15 Warming up聽說課時,就以教材上“龍”的圖片展開討論,著力培養(yǎng)在各種文化中對動物名詞理解的差異。漢語中的“龍”是一個褒義詞,它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人們都把自己稱為“龍的傳人”。然而在英國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 dragon(龍)是傳說中替魔鬼看守財寶的怪物,長有三個腦袋,嘴里會噴火。有“海怪或海魔”之意, the Old Dragon就是指魔王本人,它常被用來指“兇暴的人”,因此英國人會聞dragon而色變。任何的語言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各自代表了本民族源遠流長的、獨特的文化表達方式。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nèi)涵,文化思想自然反映到語言上來。狗在中國并不是十分招人喜愛的動物,有時甚至是令人討厭的東西,在魯迅筆下更有“落水狗”之稱,“走狗”,“狗眼看人低”等詞都是用來罵人的;可是在西方,狗卻是“man??s best friend”。
三、 培養(yǎng)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途徑
跨文化交際是指語言和文化背景有差別的人之間的交流。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說來就是指在掌握基本目的語言之外,還需要知道語言之內(nèi)細微的文化含義。筆者認為,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時,應注重“交際”,由微觀到宏觀,從稱呼、禮節(jié)、風俗習慣等角度樹立學生的交際意識。
交際能力涉及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的區(qū)別,說到底仍然是文化上的問題。
中西方在稱呼方面就有很大差異。中文中稱呼對方,如果對方是長輩或比自己資深,經(jīng)常用姓氏+頭銜/職業(yè),如“王經(jīng)理”,表示尊重。但是在英語國家里,大多數(shù)情況下使用Mr/Ms+姓氏即可。很多時候可以直接稱呼名字。這也體現(xiàn)出西方文化中,人在交流中看中的不是他們所代表的權(quán)威,而是交流雙方本人。
掌握恰當?shù)娘L俗和理解也能顯示出高超的交際能力。教師可以利用直觀的影音資料向?qū)W生展示尊重對方風俗傳統(tǒng)在交流中的重要性。在學生進行情境對話時,教師就可以趁學生表現(xiàn)好或踩到“地雷”時,及時提醒,教授正確的交際注意事項,并解釋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
除了在課堂中,教師也可以組織影視賞析、角色扮演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中西方文化都是博大精深的,所謂教學,要求教師在教授學生的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總之,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能力需要不斷積累,不斷刺激。教師應時刻記住他們所培養(yǎng)的不是高分低能的應試機器,而是需要擔當中外文化交流的大任。
參考文獻:
現(xiàn)如今,隨著移動設(shè)備的更新,無線通訊技術(shù)的利用,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可以盡享移動學習的環(huán)境。移動學習方式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對學生的學習具有促進作用,針對高職英語的學習,學生可以通過信息的分享,掌握英語的學習方式。我國的高職英語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的應用能力,注重對社會的有效運用為目的。加強對高職英語的讀寫,可以對英語進行有效的利用。
一、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的高職英語教學問題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全球化的趨勢不斷融合,對于英語的運用日益頻繁,信息時代,對于高職英語的學習就必須要加強。高職英語的學習,基于移動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在這個學習環(huán)境下,英語的學習現(xiàn)狀呈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信息獲取及時且豐富。基于移動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通過網(wǎng)路,可以及時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移動學習本來就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課堂環(huán)境,可以使學生隨時隨地進行知識的學習,雖然學生能夠及時或許信息,但是“信息大爆炸”時代,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有效性學習,就顯得比較落后。這需要學生對信息獲取的時候,有針對性地選擇,從這些信息中整合出自己需要的,剔除那些不需要,而且不適合自己的信息,在進一步的整合加工作用下,從而制作出適合自己需求的,進而促進自己的英語學習水平。
2.學生自身英語專業(yè)知識有限。網(wǎng)絡(luò)時代,信息的共享性,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方便,形式呈現(xiàn)多樣化。在學校這個環(huán)境下,老師傳授知識的時間有限,為了獲得更加有利于自己學習的英語知識,適應社會所匹配的人才需要,就要根據(jù)自己專業(yè)的需求,習得自己所需的知識。在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由于學生自身的英語專業(yè)能力有限,在知識的獲得中,沒有辨別那些是自己所需的知識的能力,這就束縛了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在時間觀念上,英語的學習在移動環(huán)境下顯得更加充分。由于高職英語的教育本身具有專業(yè)性,學生在移動環(huán)境的學習情況下就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從而浪費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時間。
二、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高職英語的優(yōu)化設(shè)計
1.教學內(nèi)容。教學內(nèi)容的選取,要以高職英語的學科專業(yè)知識為核心,在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下可以進行運用,同時還要符合不同專業(yè)學生的需要。英語語言的展示,在說的同時,還要會進行讀寫。在讀寫教學設(shè)計中,根據(jù)學生專業(yè)學習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并且不同的教學模式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有其不同的特色。主題內(nèi)容的選擇,考慮要適用學生的專業(yè)要求,又要符合學生所處的學習階段,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對英語的學科知識有更好的認知能力。
2.教學方法。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對高職英語的讀寫教學設(shè)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其中有情境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例如,一堂課的演講,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根據(jù)老師的要求回答問題。學生通過參與式的互動,回答問題的結(jié)果,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不同的教學方法,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英語的教學,多采用情境教學法,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參與感,學生之間的互動,口語的有效利用,達到學生互助合作學習的目的。
3.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采用,需要老師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進行實施。教學手段呈現(xiàn)三點:第一,借助多媒體設(shè)備和網(wǎng)絡(luò)資源,通過視覺的傳達調(diào)動學生對讀寫的興趣。第二,創(chuàng)設(shè)學習環(huán)境的模擬,給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語言交流場地,提高學生自主思考問題,提高學習的興趣,在提升語言技能的同時,鞏固了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第三,利用通訊設(shè)備實現(xiàn)輔助教學,讓學生在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可以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實現(xiàn)語言的讀寫。
4.教學評估。早期的教學評估方式,多采用試卷的考核模式,顯然如今這種模式已經(jīng)不符合對學生的全面性評估。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對于讀寫教學的設(shè)計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學生的學科專業(yè)知識為導向,對內(nèi)容的依托,建立適應學生特點的全新考核機制。這種機制形式要多樣化,評定要有過程,內(nèi)容要具有綜合性。學生的教學評估可以通過口語測試和書面作業(yè)的形式來完成考核。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對移動環(huán)境下高職英語的教學設(shè)計,在讀寫教學設(shè)計上面,依靠適應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方式,達到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對高職英語而言,順應社會發(fā)展的移動學習環(huán)境,學生獲取知識方便及時的同時,對專業(yè)知識的加強尤為重要。針對高職學生對英語的讀寫,不但是簡單的認知,而是更專業(yè)性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自1979年以來我國高校英語工作從恢復、發(fā)展和提升上都取得了較大成就,但綜觀當前高校英語文化教學工作,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影響,特別是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的教學弊端,以應試為主的教學評價方式仍然制約和影響著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文化教學作為語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的有效媒介,在經(jīng)濟一體化,全球國際化進程中地位越來越重要。為此,本文將從部分高校英語文化教學調(diào)查入手,就其現(xiàn)狀及問題展開探討,并從六個影響變量的分析中,提出積極的改進高校英語教學的有效對策。
一、高校英語文化教學內(nèi)容界定
在高校外語教學中,對文化的界定還未統(tǒng)一,各國學者對外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的建議和主張卻是基本一致的。總的來看,文化教學分為“C”文化和“c”文化,大寫C文化包括的內(nèi)容廣泛,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音樂、藝術(shù)、哲學等;小寫c主要從各國及各民族語言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傳統(tǒng)及行為準則等方面進行學習。Hendon認為對于小寫c文化主要從交際和信息傳遞上來促進語言的得體;Brooks卻強掉創(chuàng)新語言教學是外語教學的重點;我國學者肖龍福提出小寫c文化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特別是在語言應用上更有益,而狹義的大寫C文化則意義不顯著。本文所進行的調(diào)查主要基于小寫c文化,從民族習俗、文化、行為及社會傳統(tǒng)等方面來進行識別和界定。針對文化學習方面的研究,由于其涉及的變量較多,且不同語言之間又存在自身特性。美國教育部在“跨文化研究項目”研究中,將對近年來關(guān)于語言習得的研究文獻進行綜合,從而得出文化教學是基于一定文化背景下,從學習者自身的交際及相互認知中所獲得的具體的和一般性的文化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也是學習者自我認知行為、情感上的動態(tài)的、持續(xù)的發(fā)展過程。可見,從文化教學的概念及內(nèi)容來看,顯得更加復雜,又由于涉及方面較廣,對于各類變量來說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教學者變量、二是學習者變量、三是環(huán)境變量、四是教學方法變量、五是教材變量、六是測試評價變量。
二、調(diào)查研究方法及數(shù)據(jù)收集
對于高校英語文化教學研究,主要從相關(guān)變量因素的分析中涉及調(diào)查問卷,特別是對當前高校英語文化教學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是否進行文化教學、教師如何滲透文化知識,師生間對文化教學的認識程度,以及具體的文化教學的方法及制約因素等等。問卷受試對象包括兩個群體,一是高校教師,二是高校學生;受試內(nèi)容主要從英語語言知識、英語文化知識、英語國家實際文化習俗、習慣等。所有問卷都是在課堂上進行統(tǒng)一發(fā)放,并需要獨立完成,當場收回問卷并進行整理,確保問卷調(diào)查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三、當前高校英語文化教學的現(xiàn)狀梳理
在本次問卷調(diào)查中,參與調(diào)查的人數(shù)為289人,教師39名,學生250,有效問卷247份,教師36份,學生211份。總體來看,88%的教師認為文化教學是有必要的,也有38%的教師認為文化教學應該設(shè)置專門課程來推進;在學生調(diào)查中,78%的學生認為文化教學是必要的,也有14%的學生覺得可有可無,還有24%的學生不能確定。在文化教學內(nèi)容調(diào)查中,48%的教師認為應該從英語教學中滲透小寫c文化知識,特別是文化習俗、文化習慣、行為方式、社會常識等知識,對于學生的調(diào)查,往往側(cè)重于節(jié)日文化、餐飲習慣、交際關(guān)系及禮儀文化等知識,還有18%的學生對此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可見,高校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應該給予重視,但對于文化內(nèi)容的界定,由于不同教師的認知差異性,在教學中還存在隨意性和偶然性;從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對所謂的文化教學內(nèi)容重視不足,如英語母語國家的習俗、生活方式、日常飲食、社交禮儀、價值觀念等知識,教師未能從中進行專門闡釋和講解,另外,教材本身所含的英語文化知識相對局限,在反映文化教學上缺乏統(tǒng)一性,多數(shù)知識以零碎性、松散性方式呈現(xiàn),也制約了教師文化教學的積極性。在教學方法上,多數(shù)教師以相關(guān)文化背景的介紹為主,很少從多媒體技術(shù)、音像資料中進行學習,在給學生推薦的文化背景知識調(diào)查中,僅有34%的教師給予推薦,23%的教師在教學中滲透角色扮演或課堂模擬等手法來滲透文化教學,對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研究在課堂互動中應用較少,也未能有效提升英語文化教學的地位。通過對制約文化教學相關(guān)因素的調(diào)查,主觀上師生對文化教學的知識學習積極性,以及課堂授課模式中文化教學的滲透不強,客觀因素上表現(xiàn)為四六級考試,以及現(xiàn)有教材文化知識的局限性,還有課時不足等帶來的文化學習變量不確定性,都是構(gòu)成當前文化教學重視不足的歸因解釋。
四、制約高校英語文化教學的影響變量分析及建議
(1)教師方面的變量影響及建議
教師是構(gòu)成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也是引導學生獲得文化信息的重要源泉。英語教學中對文化教學的滲透與理解,與其所采用的教學行為及方法關(guān)系緊密。我們從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教師作為文化課程的主導者,由于自身認識上的差異,對文化課程的重視程度不一致,特別是有些教師十分重視美英文化與美英文學與學生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關(guān)系,著力從跨文化學習中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而有些教師,由于受到自身結(jié)構(gòu)主義思想影響,在教學方法上缺乏啟發(fā),多沿用傳統(tǒng)的理解來完成教學。因此,建議教師要從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上,從自身英美文化知識結(jié)構(gòu)完善上,重新審視和積極重視文化教學。
(2)學習者的變量影響及建議
學生作為語言學習的主體,在語言學習中,要重視和學習語言本身的人文意義和知識背景,特別從語言的形式及語言學對象上,養(yǎng)成正確的語言學習觀,能夠從趣味上、主動性上加大對文化常識、習俗、價值觀等知識的學習,在迎接四六級考試,課時有限的條件下,從多種渠道來認識和學習英語文化。如通過網(wǎng)絡(luò)、多媒體等資源進行聽說學習,從語言學習觀和學習策略上明確語言學習與文化知識的關(guān)系,糾正錯誤的學習觀念和方法,加強對英美文化的理解,改進和提升文化教學的態(tài)度。
(3)環(huán)境、教材變量的影響及建議
環(huán)境是學習的前提,無論是自然環(huán)境還是教學環(huán)境,從環(huán)境營造上強化文化教學的實施,如利用網(wǎng)絡(luò)媒介資源來構(gòu)建虛擬學習環(huán)境,從新聞報道、影視資料中滲透和梳理文化知識,讓學生從中來探討和交流,從課堂互動中來學習和掌握。完善文化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針對美英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與異同,從文化的包容性、互動性、交融性上來引導學生感知新文化,引導學習者從文化碰撞中學會反思,正確認識本族與外族文化的內(nèi)涵。強化教材改革,從文化教學需求上補充和完善教材,擴大教材的廣度和深度,兼顧文化教學的知識性、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