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4:55: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提問技巧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作為語言教師,PennyUr認為,我們的課堂提問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參與到語言活動中來,因此,有效的提問技巧能使學生作出迅速的、相關的、完整的回答。相反,如果我們的提問造成學生長時間的沉默,或者只有最好的學生才能答出,或者學生只能作出十分簡短的或不正確的回答,那么一定是我們的提問出了問題。可見,探究課堂提問技巧意義重大。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一、課堂問題內容設置的技巧
1.目的要明確
即設計問題要緊緊圍繞教材的要求,以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需要為依據。就是要明確解決什么問題。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后,不僅能理解所參與的學習內容,而且還能喚起學生深層次的思考。
2.問題要有層次性
即應當是遞進式的、有節奏的、前后銜接、相互呼應和逐步深化的。根據Bloom的問題分類共有六個層次。
(1)認知水平的提問。要求學生說出記憶型的知識概念、原理,如教師出示所學過的單詞、短語及句型,問學生:whatdoesthisword/phrase/thismean?這類問題一般適合用于提問中、下水平的學生。
(2)理解水平的提問。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對比,如教師就某一段落提問學生概括段落大意:what’sthemainideaofthisparagraph?Orwhatdidyoulearnfromthisparagraph?此類問題一般適合用來提問中等水平或中上水平的學生。
(3)應用水平的提問。要求學生運用掌握的知識進行判斷或交際,比如要求每兩個同學一組就文章的內容以對話的形式表現出來,或者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pleaseretellthepassagewithyourownwords。這一活動一般先讓成績優秀的學生來進行。
(4)分析水平的提問。要求學生通過分析弄清事物之間的關系或事項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結論。
(5)綜合水平的提問。這類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一種新的或創造性的方式組合起來,從而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6)評價水平的提問。這類問題幫助學生根據一定的標準作出判斷。
3.有啟迪性
運用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利用他們的社會、生活實踐體驗,啟迪學生,使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使新舊知識相互作用,引起學生的初步思考再層層遞進,牽引學生的好奇心及思考能力,讓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從而獲取或形成新知識。
4.有適應性
教師的提問應該面對全體學生,不能忽略任何一個。所以課堂提問應設計以中上等學生為基點,兼顧優、差生。無論哪個班組,都存在“中間大,兩頭小”的現象——中等生占絕大多數。課堂提問時,中等生回答的機會多一些。因此,要以中上等學生水平為主,使中等生經過思考后能夠回答出來,即“跳一跳,摘個桃”。為了適合優、差生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礎上將某些問題作一些深化,將某些問題分層次,以便在課堂中向優、差生提出。有的老師將一個中等生難以回答的問題分為幾個小問題向差生提出,然后中等生總結,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法。二、提問的策略準備
1.停頓
當學生不能給出答案時,教師采用的策略應該是耐心等待,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問題。如果等待學生仍然沒有回答出問題,教師可以選用以下技巧的一種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
2.鼓勵
有時學生可能沒有作答,或只給出了部分回答,他們需要進一步的鼓勵或在老師的幫助下,給出系統完整的回答。這個鼓勵可以是一個手勢,也可以是語言暗示,或鼓勵的話語。
3.補充提問
補充提問是一種探究形式,有時學生的回答是不全面的,模棱兩可,或僅局限于一點。進一步的提問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原問題,給出更綜合的回答。
4.提供補充信息源
因為學生缺少某些關鍵的信息,所以不能說出正確回答。教師應該認識到這個問題,提供一些造成學生回答困難的缺失信息。通過提供補充信息來幫助學生要比直接告訴他們正確答案好的多。
5.轉向
如果一個學生在鼓勵、幫助后仍感到問題困難,這時應該召喚另一個學生幫助回答。不能讓這位答不上來的學生感到難堪,挫敗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響他聽課的心情。
三、課堂問題評答的技巧
給學生答問以積極強化,積極強化是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技巧。這種技巧的效果是給學生一種成功感,一種他們正在自我實現的情感。此外,積極強化還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鼓勵學生踴躍參與的方式,它還能給學生這樣一種感覺,即對自己的學習有一定的控制,有一定的發言權。一般而言,積極強化這種技巧主要表現為語言強化和非語言強化對學生的回答要熱情鼓勵,請不要吝嗇你的鼓勵語言和掌聲,如從最簡潔的語言“好”、“不錯”、“很有趣”、“好觀點”等,到針對具體成績而展開的評價。關于后者有這樣一個例子:“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回答。不但組織得很有條理,而且還很有見解。”這樣類似的話語就向學生表明,他的回答不僅被接受,而且還得到了稱贊。即使是學生(特別是差生)回答錯了,也要表揚他(她)敢于舉手、敢于站起來和敢于積極答問的精神,如“別泄氣,還有機會,咱們再爭取。”“你的進步真大,敢于站起來,已經走出了邁向成功的第一步!”讓他們體面地坐下。對于回答不全面的學生,要著重表揚他(她)對的部分。“真不錯,你已經快要成功了!”“要是補充上這個條件,該有多好啊!”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的這幾種技巧是極其重要的。教學實踐也表明,它們對提高教學效率是非常有效的。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設計時應關注這些技巧,對不同的提問技能加以練習,不斷實踐,不斷完善。這必定能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從而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進程和學習結果。
參考文獻:
[1]PennyUr.語言教學教程:實踐與理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4.
[2]趙敏霞.教師課堂提問新探[J].北京教育,2003,(11).
二、提問技巧要靈活多變
一、當前幼兒園繪本閱讀中提問現狀分析自從接觸“繪本教學”以來,我發現孩子的觀察、語言表達、看圖講述等能力都有了較全面的發展。
教育學家告訴我們:幼兒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巧設提問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把他們從某種抑制狀態中激奮起來,激發他們想說的欲望。然而目前幼兒園閱讀教學活動中提問的作用遠遠發揮不夠,影響著幼兒學習興趣和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視多提問為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的本質內涵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啟發誘導下,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智能、陶冶個性、形成完滿人格的過程,其目的是構建和塑造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使他們愛學、學會、會學。幼兒園閱讀教學活動中的提問,具有啟發作用,能較好地引導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幼兒積極思考,因此,它也成為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但許多教師卻簡單地把問答式教學等同于啟發式教學,輕易地認為閱讀教學活動中的提問就是啟發式教學原則在教學中的運用,提問越多,越能夠啟發幼兒,不提問或少提問就是灌輸,就是注入式教學。因此,閱讀教學活動中談話的大部分時間是用在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或對問答的反應上。其實,教師提問過多,容易使自己的主導地位發生由主導變為主體,同時如果此種狀況長期下去,幼兒對教師會產生依賴,幼兒不愿意也無須動腦筋,最終會導致幼兒的問題意識的喪失。這就要求教師要正確認識提問的功效和作用,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正確對待和運用提問這一手段,才有可能激發幼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功效。
(二)所提問題層次偏低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幼兒積極思考,但作為教師其自身也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否真能激發幼兒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發了幼兒的思考,這就涉及到何為“問題”的問題,因為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激發幼兒思考。吉爾福特認為:“當你碰到不做進一步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應付的情況時,你就遇到了問題。……當你要組織別的信息項目或以新的方式運用已知的信息項目,以解決問題時,你就碰到了問題。”可見,問題是個體所面臨的不能用已有的知識直接加以處理的某種刺激情景,問題的構成包括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做好心理上的努力,二是要運用新的知識重新組合已有的知識。如果我們用吉爾福特的準則去衡量幼兒園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我們就會發現有很多所謂的問題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問題”,如: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諸類問題,幼兒無須思考就能夠直接用“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好”或“不好”回答出來,缺乏置疑和認知沖突,以簡單的集體應答取代幼兒深入的思維活動,形成幼兒思維的虛假活潑。
(三)提問存在不平等狀態教學中的每一個幼兒都是平等的,他們應該享受平等參與閱讀教學活動的權利和機會,教師也理應保證每一個幼兒的這種權利和機會,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幼兒的這種權利和機會并沒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師提問喜歡用請“能干”的幼兒回答,用“能干”幼兒的思維代替全班幼兒的思維,一節課中有些幼兒獲得了5-6次回答問題的機會,而40%以上的幼兒沒有獲得一次機會。當然,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可以傾向于能力強的幼兒。但如果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那么,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就會忽略能力一般的幼兒,使得教學提問中只有幾個幼兒在參與,而其他的幼兒就會覺得教師關注的并不是自己,而是那些能力強的幼兒。我們在對其他教學活動中回答問題的調查中發現:有相當多的幼兒,其實可以回答出教師所提問的內容,但是他們不愿意參與。問其原因,說是“不想說”,或曰“不敢說”,更有甚者說:“老師問題請**說”,由于教學活動提問的不平等現象,使部分幼兒喪失了信心,成為教學活動中的“邊緣人”,甚至脫離了教學活動,這樣,教學活動的提問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極影響。
二、提問在幼兒園繪本閱讀中的意義如何讓幼兒在繪本閱讀中“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積極應答”引導幼兒多角度地去理解繪本作品應是當前我園繪本閱讀中急待解決的問題。
要解決當前幼兒園繪本閱讀中提問設計存在的問題,我認為借助優秀繪本的力量改變提問的方法。
(一)猜想式提問讓幼兒想說優秀的繪本作品都配合漂亮的圖畫,通常幼兒都會被故事中的圖畫所吸引,教師可以借機請幼兒猜想故事中重要的物品等,幼兒的思維會馬上被調動起來,幼兒會通過觀察圖片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分析、綜合、尋求最佳答案。這樣的問題能使幼兒積極動腦,能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膽主動地發言,增強參與的意識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兒的創造思維能力。
(二)開放式提問讓幼兒敢說幼兒繪本閱讀活動中的提問要講究開放性。這是一種引導幼兒整體把握所學內容的提問。在繪本閱讀中,教學的提問要把握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幼兒展開討論,讓幼兒運用符合他們思維特點的表達方式為中介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從而體現提問的開放而不封閉,也就是變單一的問題為多樣性的問題。在以往的閱讀活動中,教師講完故事后,總是會問幼兒這樣的一些問題:“故事題目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誰?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說明了什么道理?”這一問題,可能有多種語言描述,答案只有一個。但問法不同,能使幼兒學會多種疑問方式,從多種角度了解事物,那么教師的提問就要將“怎么說的、怎么做的”改成“會說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雖然只是用詞的不同,但沒有固定的答案不局于故事原文,幼兒敢說,不怕說錯,能讓幼兒多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遞進式提問讓幼兒喜歡說這是一種循序漸進、逐層深入的提問方式,要重培養幼兒思維邏輯性,增強思維活動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語言。對幼兒有一定的挑戰性。由淺入深的提問,不僅開闊幼兒的思路還有助于提高幼兒對語言的組織能力和連貫表達能力。而不能設計一些過于簡單、瑣碎,缺乏思維價值的問題,如“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這些問題幼兒不用思考,答案可以脫口而出,表面上看,氣氛活躍,但實際效果,不但激發不了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反而培養了他們思維的惰性。要推陳出新,形式多樣,不要只求準答案式的提問。
找隱蔽的聯系。比方說用科學理念來解釋文學概念,反之亦然。舉例說明:波爾理論關于原子結構的分析為觀察哈姆雷特與這出戲次要人物的關系提供了另一種方式。這個主意是為了幫助你在觀察或思考某一概念時能找到一條全新的讓人驚訝的道路。
為“壞人”正名。為被普遍認為是“壞人”的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正名,著名生物學家史蒂夫杰古爾德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大師,他撰文表示:拉馬克,羅馬主教八世——大多數人將他描述為科學進程上的阻礙者,實際上他是當時外科科學的佼佼者。找到被你的讀者不公平對待或被惡意誹謗的人物或行為(提示:我會避免用這種方式對待希特勒,不管你寫得多好,沒人會欣賞你為此作的努力,并把希特勒當好人看的)。
時代技術、社會結構和文化解構經典作品。灰姑娘和簡·奧斯汀筆下的愛瑪在今天的合作社會會成為怎樣的女人?牛頓和朱利葉斯·凱撒會如何使用蘋果筆記本呢?
選好論文題目是成功的一半。所以,開始寫論文前,最好就先選題目。因為興趣濃厚,人們研究的欲望就強烈,研究的欲望強烈,內在的動力和寫作情緒就高,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大。同時,論文題目要體現“專業”性,即如果寫法律方面的論文,選題體現的就應該是法律專業方面的知識。如果選題專業性不強,就很難得到編輯的認同。比如《論勞動力國際流動的合理性》,它體現的是國際經濟方面的專業知識;如果改為《論勞動力國際流動的合法性》,它體現的就是國際經濟法方面的專業知識。另外,題目還要體現“新意”,即課題必須是前人或者沒有接觸過,或者雖有接觸,但是研究得不是很透徹,你能在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研究,提出新的看法。
我國新頒布的大量的法律法規,司法實踐中的許多新問題,社會生活中的大量新情況,外國的有關法制,國際法律規范的新發展等都為我們提供了新課題,關鍵在于是否是一個有心人。在具體選擇新課題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我國法制建設中的現實問題
在我國法學的研究中,總有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比如對于青少年犯罪問題,大家都比較熟悉,如果選題為《論青少年家庭法律教育中的政府責任》,或者《論青少年學校法律教育中的政府責任》,而寫得不非常糟糕的話,就不難發表。這是因為現在青少年法律教育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社會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2.轉換角度定選題
在論文寫作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一種情況:當你對某一課題深思熟慮寫成文章后,忽然發現類似文章已經刊登出來了,對此,有的同志很容易氣餒,并為自己的“遲到”而懊悔。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采取轉換切入點或轉換文章體裁的方式,如果它是案例,你就“轉換”成法學論文,如果它是法學論文,你就轉換成案例研究等,總之,不要與他人的文章“撞車”就行,這樣就不會浪費自己多日的思考。
3.知己知彼,量力而行
論文選題的方向、大小、難易都應與寫作者的知識積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適應,做到“知已知彼”。所謂“知己”,首先要充分估計到自己的知識儲備情況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因為知識和能力的積累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不可能靠一次論文寫作就有所提升,所以我們選題時要量力而行,客觀地分析和估計自己的能力。如果寫作者的理論基礎比較好,又有較強的分析概括能力,那就可以選擇難度大一些、內容復雜一些的題目,對自己定下的標準高一些,這樣有利于鍛煉自己;如果覺得綜合分析一個大問題比較吃力,那么題目就應定得小一些,便于集中力量抓住重點,把某一問題說深說透。所謂“知彼”,一是要考慮到能否找到資料。資料是論文寫作的基礎,沒有資料或資料不足就寫不成論文,即使勉強寫出來,也缺乏說服力。資料可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第一手資料是指作者親自考查獲得的;第二手資料的主要來源是圖書館和資料室,或者是上網。二是要了解所選課題的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如果已經被研究過了,而你的觀點與別人差不多,那你就不要再定這個選題了。我們要注意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尋找薄弱環節,看他人研究中是不是存在疑點、漏洞或不足,而有疑點、漏洞的往往都是重要的學術論題,可以此作為研究的突破口,在理論上修正、補充或豐富已有的結論。
4.選題還應注意千萬不能隨大流
對于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于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后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并與題目相照應。
二、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贊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三、概括文章主旨
對于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后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 故事,歌頌(贊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四、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五、文中某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辭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夸張、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丑態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夸張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現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節。還有疊詞、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節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還有一種修辭用的比較多的就是引用,有時閱讀理解中會有引用的詩句、名人故事、還有名人語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關內容,問題會有“文章中引用的內容有什么作用?”,這種題目回答時要注意答到這樣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襯托了記述對象的品質,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種精神”。
對以上類型的問題必須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
六、文中某句話有什么含義?或告訴我們什么深刻的道理?請說說你的理解
這種問題的回答不是簡單地從文中尋找現成的句子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我們的同學平時多讀多看多積累,多看并記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豐富回答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準確地表達出來。
七、比較閱讀理解
有時考試會把課內文章和課外與之相似內容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對于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可以從文章的內容、寫作特色、感情基調等方面進行比較。
以上是有關記敘文的常規問題回答,下面我們來看看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近十年來,許多教師對教學進行改革,重視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記憶能力等。我覺得這些能力屬于一般能力。而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分學科進行的,不同學科還有不同的特殊能力。如語文能力、數學能力、生物能力、音樂能力等等。我們要使培養能力的教學改革深入下去,取得更好的成效,就不能停留在培養一般能力,而要深入到學科,根據學科本身的特點,研究如何培養學科的能力。這是培養能力如何深入的一個重要問題。我注重抓住特殊能力——數學能力的培養。我根據小學生智力發展的特點,主要培養掌握數學問題結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思維的靈活性和數學概括能力。以掌握數學問題結構的能力為例。什么叫數學問題結構?通常人們在解答一個問題前,必須先了解這個問題,分析這個問題,找出問題的已知條件和要求,這就要進行分析、綜合研究條件之間的關系,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然后把這些成分綜合成一個整體,抓住問題中具有本質意義的那些關系。這就是抓住了數學問題的結構。“能力強的學生拿到一道數學題時,一眼就看出了問題的結構,就能把已知條件聯系起來,而數學能力平常的學生遇到一類新問題時,一般說來,他們只是感知問題孤立的數學成分,并不理解這個問題。對于平常的學生來說,特別重要的是要能通過分析和綜合過程把問題的各種成分聯系起來。”(克魯切茨基《中小學生數學能力心理學》252、254頁)我在教一步應用題時,就著重地抓了數學問題結構的訓練。如畫線段圖的訓練,補充問題與條件的訓練,題意不變改變敘述方法的訓練,自編應用題的訓練,根據問題說出所需條件的訓練,對比訓練等。在講兩步應用題時,重點上了兩步應用題的“結構課”,同時進行變直接條件為間接條件,變換問法,讓學生擴題、縮題、拆題,看問題要條件等四個方面的訓練。講多步復雜應用題時,又進行了多步應用題的“發散思維課”及相應的各種訓練。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和訓練,使每個學生都掌握了應用題結構的能力。
二、重視解題思路的訓練
應用題之所以難學,問題本身一般比較復雜是一個原因,但從教學法來說,更重要的是解題思路(思維過程的順序、步驟與方法)缺乏應有的訓練,使許多學生感到問題無從下手,不知道怎樣去想。對于這一點,我們只要把它同計算題作一比較,就清楚了。如做計算題時,學生對運算法則、運算順序和步驟,都是清清楚楚的。學生的思維過程同運算順序是一致的。計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來,看得見、摸得著,學生計算得對與錯一目了然。計算題通過訓練學生容易掌握。而解應用題就不同了,學生要了解題意,分析條件與條件之間,條件與問題之間的各種數量關系,要通過分析、綜合,找到解題的途徑和方法。從審題到列出式子,思維過程少則也有幾步,都是用內部言語的形式進行的。這種用內部言語進行的思維過程,教師既難以知道學生的思維是否合理、正確,有無錯誤,更難以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對于這樣的問題,我根據學生智力活動的形成是從外部言語到內部言語這個特點,在應用題教學中設計了一套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解題思維過程化,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學生的解題思路。下面是我的訓練方法:
(1)讀題。通過讀題使學生理解題中的情節和事理,知道題中講的是什么事;已知條件中,哪個是直接條件,哪個是間接條件,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是什么關系。讀題的過程,就是了解題意的過程。
(2)畫批。就是把題中的重點詞、句和思維分析、判斷的結果,用文字、符號(箭頭、著重點、圓圈、橫直線、曲線等)劃出來,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每個數量的意義及數量間的內在關系。
(3)畫圖。就是畫線段圖,用線段把題中所講的各個數量及其相互關系表示出來,直觀地、形象地反映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4)說理。說理就是在分析解答應用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用清晰、簡潔、準確的語言,說出自己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思維過程及相應的道理。通過上述讀、畫、說,學生把解題的內在思維過程,變為外在的表現形式,這就非常有利于訓練、培養學生解題過程中思維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解決了應用題教學中的一大難點。
三、以培養數學能力為中心,進行系統的訓練
我在應用題教學中,改變了那種一類一類問題地教、一個一個例題地講的教學方法,以培養數學能力為中心,重新設計編排一套練習,反復地系統地進行訓練。這種訓練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問一答單純解題式的技能訓練,而是著眼于培養舉一反三和思維的靈活性,形成數學能力。因此,在我的重新編排的練習題中,不僅有問題的解答訓練,而更多的是各種思維訓練:有擴題、縮題、拆題、編題的訓陳,還有發散思維訓練,對比訓練,一題多變訓練,一題多解的訓練,系統思維訓練等。為了進行這些訓練,我采用了“結構課”、“思維分析課”、“變式課”、“發散思維課”等形式的教學結構和一系列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下面,以兩步應用題的“變式課”為例,說明我是怎樣進行思維訓練的。
“變式課”的教學,有五種基本做法。
(1)改變敘述方法。就是題意不變,僅改變題中某些詞、句的敘述方法。
(2)改變重點詞語。重點詞語是連接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的紐帶。它是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題方法的主要線索。
(3)改變條件。就是把直接條件改變成間接條件,把間接條件改變成直接條件,應用題的問題不變。
(4)改變問題。就是條件不變,只改變應用題的問題。改變應用題的問題,不僅使題意發生了變化,而且使解題的思路和具體方法都隨之發生了變化。:
“問什么”是課堂提問成功的前提條件。凡事預則立,問題的設計應從創設問題的情境中給學生以刺激,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并與具體的學習目標結合起來。這就要求生物教師一方面要深入鉆研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關鍵處設問,讓學生對教材中的關鍵知識點把握得當,印象深刻;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提問,在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矛盾,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愿望,誘發其探究行為。其次,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認知決策來調節問題的難度,并結合實際生活、學習狀況等內容提出新穎的問題。
二、怎樣問
發問的過程是實現提問目的的關鍵因素,教師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好這個環節。
1. 選準時機,設疑發問
教師應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發問,并抓住時機及時引發,讓每一名學生都能認真思考。
2. 問題明確,面向全體
教師在陳述問題時語言要簡明易懂,語速適中,表達清晰。所提出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把回答的機會要均勻地分配給每一名學生,切忌只為了滿足成績好的學生,而冷落了其他同學。
3. 分析引導,評價總結
分析引導就是當學生對問題作出回答時,教師在頭腦中對此迅速作出分析判斷,從而作出相應的措施。教師對于學生的答案要進行分析評價,補充糾正及思路指導,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對學生不完善的回答要找出原因,給予適當的提示和點撥,使答案系統化和合理化,從而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
三、如何問
一般來說,課堂提問有回憶性提問、理解性提問、運用性提問、分析性提問、綜合性提問等主要形式。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問題,安排好提問的類型及順序。
1. 回憶性提問
學生靠回憶或觀察即可解答的提問。一般用在課的開始,是學生回憶所學過的概念或事實,為學習新知識提供材料。這類問題比較簡單,學生無需進行深刻的思考,一般多是集體回答。
2. 理解性提問
要求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回憶、解釋或重新組合才能解答的提問。一般多用于對所學知識與技能的檢查,了解學生是否理解了教學內容。理解性提問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對事實、事件進行描述或進行對比,達到更深入的理解。通過理解性提問,可將學生所學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知識系統,并掌握所學知識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從而將新知識納入已形成的認知結構中。
3. 運用性提問
運用性提問是建立一個簡單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新獲得的知識和回憶過去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它常用于某個概念或原理的學習之后,教師提供新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依據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判斷,以加深對新概念的理解。如學習了“開花和傳粉”教學之后,提問:“我們往往發現玉米棒的尖端禿了一段,或是有缺粒的,有癟粒的。就你現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你將做如何解釋?”又如,用根毛吸水的道理說明“植物在鹽堿地上為什么長不好”等問題。通過知識的反饋和運用,既能達到鞏固所學內容的目的,又能收到透徹理解和系統掌握的效果。
4. 分析性提問
為了掌握復雜事物與現象的特點,常常將其剖析為若干部分,并探索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及其結構組合。其目的是讓學生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學會分析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分析性提問一般包括對某個事件中構成要素的分析提問,各要素之間和各部分之間主要關系的分析提問。如回答“家鴿的肌肉和骨骼、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各有哪些與飛翔生活相適應的特點?”就需要學生能夠組織自己的思想、觀點,尋找依據,進行較高級的思維活動,即運用創造性思維來解決問題。分析性提問要求學生識別條件與原因,或者找出條件之間、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求學生能組織自己的思想,尋找根據,進行解釋和鑒別,進行較高級的思維活動。
5. 綜合性提問
一、單項材料
1、查原因俗語“無因不成果”,是說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原因。我們一旦知其結果,只要順藤摸瓜,層層推進,總能探求其原因。材料探析查原因法,就是根據結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處立論,確立文章的觀點。[示例1]一個六歲的孩子,放學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蘋果。只見他讓蘋果橫躺下,一邊是花蒂,一邊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間。剛要切,爸爸趕忙喊道:“切錯了!切錯了!”話音剛落,蘋果早已被切開,兒子拿起一半給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顆五角星!”只見蘋果的橫斷面上,由果核的輪廓組成了規則的五角星。這是一則敘述性材料。事情的結果是小孩子切蘋果發現了規則的五角星圖案。為什么會出現五角星圖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規而橫切蘋果。難道小孩真的不懂怎樣切蘋果?不是,而是小孩有一顆好奇心。小孩的好奇心是發現果核而成無角星圖案的原因。好奇心就是人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稍作引申就能得出結論:創造性思維能獲自得料不到的成功。
2、明關系材料中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總是以一定的關系而依存,我們可以從探析他們間的關系入手而立論,看看他們是什么樣的相互關系,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他們的正常關系是怎樣的,不正常的關系又該怎么辦。這樣準確抓住了他們間的關系就能正確立論了。[示例2]一位大學生,在校花銷吃緊,寫信向在鄉下種地的父親要錢。信只有三個字——“爸:錢。兒”人們知道“三字信”以后,議論紛紛。請以這位大學生中學同學的身份就此給他寫一封信。(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抒情等寫法)這則材料的中心內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關系是父和子的關系,其正常關系是骨肉關系、親情關系,可是在兒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錢”連接關系外,再也沒有其他,甚或一兩句問候語。說明兒子和父親是一種不正常的關系,究其原因是兒子缺乏禮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對在鄉下日夜操勞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學同學的身份給他寫信就要勸導、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從此入手,就會在“花銷緊”要節約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新問題的要害。
3、抓關鍵提供的材料總是有一個中心,為了突出中心,有時會在材料中設置關鍵句,抓住這些關鍵詞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準確理解材料,正確立論。[示例3]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濤小說》)這則文言材料中“其人自護所短”便是關鍵句,這一關鍵句意在告訴人們“自護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教輕易地得出結論:不可自護所短。若抓不住這一關鍵句而贊頌北人不同凡響的壯舉就不足為怪了。
4、辨是非命題者在提供材料時,時而在其中將自己的褒貶愛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體現出來,這就是材料的是非傾向性,對此不可視而不見。辨明材料中的傾向性,可以判定自己提煉的觀點是否正確。[示例4]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好事徒趨之若騖。他們提出種種接上維納斯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布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贊賞。這則材料的傾向性非常強。材料稱想接上斷臂的人為“好事之徒”,稱他們的行為是“趨之若騖”,“好事之徒”“趨之若騖”貶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對想接上斷臂這種做法持否定態度,對斷臂維納斯持贊賞態度。“好事之徒”的做法實質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他人。據此,我們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①要有獨特的美(從斷臂維納斯的角度);②要順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和人(從好事者的角度)。顯而易見,如不顧材料中的傾向性而提煉“攻關不怕難”,“只要堅持就能成功”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以上僅僅是探析單項文字材料提煉觀點的四中方法,結合具體材料探析還可以總結出其他方法。同時,在探析材料提煉觀點時,可以采用幾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得出多個符合材料內容的觀點。
多年來,我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體會到,要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除了教師認真備課、講課、實驗實習等環節需一絲不茍外,設計巧妙的提問是十分必要的。因為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教育心理學表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而課堂提問又是組織教學的重要手段。一個好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智力。
一、 課堂提問,突出“啟后”
一堂好課,少不了一段言簡意賅的導入語,也少不了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所以,教師上課時,提問應注意與前節內容有關,將前節內容進行總結,提出的問題又與本節課內容有關,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能從提問中受到一些啟示。
比如,講授單級放大電路時,我先對三極管、電阻、電容的作用進行總結提問,同學們回答三極管能起放大作用,我立刻提成新問題,單獨一個三極管會將信號放大嗎?然后再板書課題,這樣先聲奪人,能一下子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課題。
二、課題提問,突出“新穎”
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效果就大不一樣,我在講數字電路基礎知識時,講授“與”和“或”的概念,是這樣提問的。你們用二個開關同時控制一盞燈,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學生回答:“可以將二個開關串聯起來控制一盞燈,也可以將二個開關并聯起來控制一盞燈”。我再問:“串聯起來的燈在什么情況下亮,并聯起來又怎樣才能亮呢?”學生回答:“串聯起來必須二個開關同時閉合燈才能亮,并聯起來只要其中一個開關閉合燈就亮。”我立刻從學生的回答中總結出“與”和“或”的概念,學生很容易區別,并能牢固掌握。
三、課堂提問,注意“趣味”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在專業課提問中,應提出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趣味性問題,寓趣于問,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比如講述穩壓電源時。我先讓學生在電工臺上組裝一個穩壓電源,然后要求測出輸出電壓值。再向學生提問:“輸出電壓除了改變可變電阻外,還可通過改變哪些參數來改變輸出電壓值?”學生通過實驗,得出了改變輸入電壓、穩壓二極管、取樣電阻等都可改變輸出電壓。這樣的提問,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得出結論。使他們感受到了學習是一件樂事。
四、課堂提問,創設“情境”
在重視學生智慧挖掘、創新精神培養的課堂教學當前,我們仍要有教師旁征博引的講解。這可豐富、深化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氛圍。同時,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可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極大的滿足,樂此不疲。在課堂教學提問時創設情境,可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講數字電路中的“顯示器”時,我帶了一座數字鐘進課堂,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提問:“時間是怎樣顯示出來的呢?數字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還有你們手上的電子表是怎樣顯示的?”這樣一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再講授新課時,收效良好。
五、課堂提問,尋找“疑點”
教學中有一些內容,學生似乎一看就懂,沒有疑問,而實質上卻是有疑問的。若在此處設問,引導學生探索問題,深挖教材,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在講電容并聯時,提出電容并聯時電容量為什么會增加呢?學生通過思考后回答,電容并聯后相當于兩極板面積增加。又如,講述二極管時,書上提出了二極管能正向導通,反向截止。我提出了二極管正向導通時,為什么還要使所加的電壓要大于其死區電壓呢?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得出了結論。通過提問,使學生真正掌握了書本上的知識。
六、課堂提問,注意“歸納”
學生已學過的知識、技能、方法對于學習新知識技能、方法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所以我們要及時將他們所學的進行總結歸納,讓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形成一個體系,教師將前后知識聯系起來,提出一些問題。我在講晶體三極管開關電路時,提出了“除三極管外,還有哪些元件可替代晶體三極管開關使用呢?”學生就會將前面所學的知識與之聯系起來,尋找答案。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教學藝術,這是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方法在課堂中的具體體現。精心地設計課堂提問,對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開發智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電子技術基礎》張龍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電工基礎》周紹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