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情感教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7 14:55: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情感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小學情感教育論文

篇(1)

二、高校教育情感教學的實施

1.控制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的反映,是人的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人生觀的樹立等,是通過情感體驗而實現的,因此學生對教師情感方面的要求遠遠超過了對教師知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緒對學生的情緒有著直接的影響。如果在課堂上教師帶著正性情感進行教學,這些正能量會感染學生,使課堂氣氛便會變的愉悅。相反,若教師帶著負面情緒教學,會使學生感到極大的壓抑。因此,為使學生能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投入到自主性的學習活動中,教師應讓學生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要善于營造良好的情感交融的氛圍,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傾注其情感,多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看待一些問題,將情感傾注于教學過程的細節中。(1)尊重。教師在教學中需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必須正視、尊重學生由于生源地和學習能力不同而帶來的學習水平差異。教師對應為學生提供求知的安全感,讓學生感到親切可信,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2)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應該啟發學生依靠自己來解決問題,針對具體問題鼓勵、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收獲成功的喜悅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情感的產生,激發學習興趣,而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之一,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產生了興趣,學習才會由被動變主動。(3)賞識。為使學生能在心理上增強進一步學習的信心,教師應對于獨立思考能力強、具有自己的判斷和見解的學生給予表揚,幫助分析問題。伯令納指出:“表揚是一種最廉價、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4)批評。教師對學生的進步給予肯定的同時,也應善意的指出和糾正學生的缺點和錯誤。對于屢禁不止的現象批評教育是一種必然的手段。

3.良好的師生人際關系能激發學生進行合作教學的興趣。因此,作為一個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灌注情感,在課堂外也應創造機會多和學生溝通,利用QQ、微信、E-mail等方式加強師生交流,增進了師生情感。

4.學生間互動高校教育的特點使得學生需要大量的課余時間的學習,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也非常重要,作為教師要引導他們進行交流。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科的特點,布置一些階段性的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方式協作完成,提交相應的成果或報告,并對完成情況進行評選或答辯,給予一定的成績或獎勵。這樣一種學生間相互監督、協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間相互激勵、相互競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2)

1.1情感教育的定義

情感教育是通過尊重和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文化修養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他們的學習進步、生活快樂幸福、對周圍產生正能量。從而建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就自己的人生夢想,成為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的有覺悟有文化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1.2情感教育的缺失

在我們中等職業學校,由于職業學校的宗旨在于為社會培養有素質的職業技術人員。而不管是在教學評估中,還是在學期總結中,教學效果一般都是以較為直觀的學生技術層面學習作為比較參照,對于難以定量的道德素質方面,學校難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評估方案。因而,對于在中等職業學校中的情感教育顯得很薄弱,始終被教師以及校領導所忽略,以至于在很多學校都引起了很嚴重的后果。例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報告》中指出,真正決定馬加爵犯罪的心理問題是他扭曲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他過于以自己為中心,因為與宿舍同學的不和便將室友全部殺死,這明顯是對于道德的淪喪,對社會情感的缺失。

1.3情感教學的意義

正確的道德、個人修養的養成對于每一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每個人都是一個社會人,情感教育的意義在于調節學生認知過程,促成學生全面發展,在如今應試教學體系下,對于加強情感教育顯得比以往更有意義。當我們翻閱報刊雜志,不難看到一幕幕讓我們心寒的事情。藥家鑫的冷酷無情,李剛的兒子囂張撞人事件,可見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這些人不僅對于基本的社會法律知識如此的缺乏,甚至連最基本的社會道德都已經到了淪喪的地步。

二、語文教育與情感教育

2.1語文教育的基本內容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重視人文教學的理念為現如今語文教育提供了無數的瑰寶。中國的社會道德是構建在傳統的儒家思想基礎下,而語文教育的主要內容便是由以往的文人儒客的著作為主。因而,語文的教育也可以說是由文學認知教育與培養學生情感道德組成。現如今學好語文這門課程不僅僅是積淀文學常識,更重要的抓住傳統思想,通過對傳統道德理念的學習理解古典文學。

2.2為人師表

教師的言傳身教對于學生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往往學生都會以教師的言行來為自己設立標準,孫子兵法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老師自身的素養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一舉一動。在中等職業學校中,學生一般都在15-18歲,正處在最善于模仿的青春期中,這就要要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為學生做好表率作用。試想,如果一個如魯迅先生所說的“滿嘴仁義道德做著豬狗不如的事情”的教師教出的學生能有什么好的發展,一個有修養的老師才能更好的團結學生,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影響。

2.3增加師生交流促進學生情感培養

如今的中等職業教育很多情況還處在學生被動接受教學的方式,由于語文學習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學生對于陌生的文章理解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下,使得師生間交流處在一個很低的程度上。這樣便形成,教師的素養再高也難以把自身的思想高效的傳輸到學生的身上。這就需要教師創造與學生的交流機會,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從而影響學生的情感觀念的建設。

篇(3)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章標識碼】B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4-0025-01

新課標明確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緊扣這一標準,使語文課程結構、學習目標、教學方法等諸方面發生了重大變革,尤其在課程的設計中,始終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又是一個主要的目標。

一、注重學生與文本、作者對話,加強心靈的溝通

現行蘇教版語文課本中選編的課文大多精致嫻雅、膾炙人口,從諸多方面反映不同作者對自然、生活、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語言美、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

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一位作家曾經說:“作者只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則完成了書的另一半。”這種“完成”就暗含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時,這種外在的形式所構建的虛擬空間本身就召喚著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心理體驗去充分發揮想象,進行再構建、再創造。而學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種期待視野,即其閱讀習慣、趣味、心理、預期目的等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

愉悅感。

對于學生來說,在這一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只有真情才最容易感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在教學過程中,教者把學生的學習引入這種情境,讓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產生共鳴。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領悟魯迅童年那一片童稚之情,激起學生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在引導學生深刻領會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與魯迅比童年,看誰的童年最有趣,生活最舒適,學生暢所欲言,以此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碰撞出心靈的火花,融知

識接受與情感陶冶于一體,達到教育之目的;再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濃濃的舐犢之情,教學中讓學生搜尋自己生活中受到父母撫愛的類似經歷,加深親情的體驗;像曹孟德《東臨碣石》的壯志豪情,引導學生說出觀賞大海壯闊景象時的感受,領會作者的雄心壯志;而陸游那“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滿腔報國之情;王灣“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一縷悠悠思鄉之情;還有《一包奶糖》中交織的濃濃親情和真摯友情,再加一股難言的委屈之情,如何不讓學生怦然心動,而終有所悟呢?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也應該做的就是積極創設情境,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播者,讓學生敞開心扉,盡情感悟,去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情感再現。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作者的豐富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了他們的情操。

二、讓老師走進學生,與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

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大多有這樣的體驗: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老師而對其所任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會努力將它學好。這就不禁使人想起了圣人孔子說過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學習興趣在學生學習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這種健康的學習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因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行為、活動已經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語文教師尤其如此。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更多地秉承著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規范和要求。語文教師作為這種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更應該向這種規范和要求看齊,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滿腔熱情,勢必使學生產生共鳴,直接對其產生藝術魅力。教師與學生傾心交流,讓學生在平凡的交談中獲得豐富的情感,激發他們對文學的興趣。

三、讓學生相互合作,彼此間尋找心靈的契合

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不外乎聽、說、讀、寫,在新課程的語文學習中,這些已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課程更高的學習要求卻使我們不得不去尋求更為優化的教學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這樣一點――語文學習活動更多的是一種開放的群體活動,因而多個參與學習的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學習中的作用至為關鍵。個體之間尋求心靈的契合,從而形成一種以自主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深入人心并廣為實施。

篇(4)

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教師工作極具特殊性,它是與活生生的人打交道。教師的思想、情感無時不在影響著學生,它對學生的情感建立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說話的態度、語氣會直接給學生的成長打上深深的烙印。因此,教師講話時態度要誠懇、謙遜;語氣要溫和、寬厚。與學生交談多用商量的口氣,如“誰想說說……”“誰愿意說說……”等等。在學生發表見解時,教師要親切地關注學生,耐心地傾聽學生的發言,尊重學生的個體。由此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師在課外要與學生交朋友,了解他們的想法;關懷、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溝通與他們的思想感情。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溫馨、友好的合作關系,從而形成師生間的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人格交流的生活互動關系。

二、創設情境,喚起情感

也許有教師認為,數學課特別是計算課,講的都是枯燥的數字和加、減、乘、除運算符號,要設計情境來調動情感不太容易,由此導致了計算教學氣氛的沉悶、單調。但如果我們能重視設計特定的情境,那不僅起到激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將學生的情與境中的情融合,起到導學的作用。它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內驅力”,他們就會樂意學習,積極探究,并表現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銳的感知力。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中,一開始我便帶領學生走進這樣的情境中:老師有一位好朋友叫猩猩博士,它可有學問啦!它家呀,就住在森林王國里,森林里有一棵神奇的果樹,果樹上長滿了智慧果,等會兒誰表現的好,老師就摘一個送給它。博士就住在森林深處的聰明屋里,你們想不想去它家做客呀?去它家可不容易,一路上會遇到很多難題……充滿情感色彩的語言和美麗畫面的展示,使學生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求知欲望,喚起了學習數學的情感。隨之帶著學生集中到屏幕上復習了有關的知識,讓情感急速地導入正確的思維軌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強化課堂互動,調動“愛學”的情感

課堂上,老師的一舉手投足,一個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一個恰到好處的體態語,都會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我是對的”“我能行”;提問時,對學生回答的問題要耐心細致,并加以點撥引導,肯定正確、補充不足,討論問題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傾注關懷和愛護,使學生感到可敬可親。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階段,離不開教師的誘導,小學生對待老師的表揚獎勵、批評懲罰和漠不關心有著絕然不同的心理體驗。如果教師對學生漠不關心,學生有了進步不能及時得到表揚獎勵。有了不足也不能及時得到批評和糾正,那么學生(尤其是自制力差的學生)也同樣會以無所謂的態度對待學習,所以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強調正確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教學藝術的角度看,就要求教師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在教學中能以表揚獎勵為主,批評教育為輔,表揚與批評有機結合的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心理學實驗表明,學習者如果能通過及時反饋知曉自己的學習狀況,比不知曉者學習動機強。因此,從教學藝術的角度看,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能及時向學生反饋學習成就的評價形式,不斷強化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或糾正不健康的學習情緒,以充分發揮情感教育的可導。

四、用教師的情感,培養學生意志品質

教育家夏丏尊說過:“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不成其池塘一樣,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師生之間進行愛心交流,情感交匯,用愛去滋潤學生心田,以言行去感化學生,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這對贏得學生的心靈寄托,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代溝,營造教與學的“安全”平臺,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里我要告誡自己和我的同事們:“一定要善待我們的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體驗成功,在成功中成長、在成功中發展!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認知心理正處于重要的發展階段,從家走進學校,教師成為了他們學習生活中最親的人,他們的內心渴望從教師身上得到“父母式的愛”。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個學生都需要尊重和愛。當學生這些需要得以滿足時,就能引起積極的情感體驗,它不僅引發學生學習的良好興趣,而且能轉化為學生內部學習的動機。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多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出發,和學生站在同一平臺上,用“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理念,用我們的愛心去正確地進行評價,恰如其分的表揚、充滿關懷的批評、滿懷希望的鼓勵等,以促使每個個體最大可能地實現自身價值。

作者:馬金豐 單位: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汀流河鎮張王莊小學

篇(5)

其次,技校階段學生還處于一種情感迷茫狀態,這是一種無法忽視的客觀現實。一般來說,這種情感迷茫狀態從初中開始出現,到現階段便十分明顯。伴隨著青春期的開始,封閉型的心理狀態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獨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時帶來了,而社會、家長、自身的壓力及日益繁重的學習任務和名目眾多的各種考試帶來的心理壓力,都使這種情感迷茫狀態無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不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證他們的心理品質得到良好的發展。

第三,從課程的本質特征來說,語文課與自然科學課不同。它與情感教育的聯系很緊密,它兼有認知訓練和非認知訓練兩方面的內容,因而它對于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祖國優秀的傳統道德思想、想象能力、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都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當然怎樣在技校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這與其說是一個理論問題,還不如說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實踐問題。它無疑和教學內容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和教學方法的關系似乎更為密切。它對教師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要求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一顆博愛、寬闊、敏銳的心。

進行情感教育,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教學內容方面

技校語文課本中,幾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這些課文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幾種:第一類,表達對祖國、故土、人民的熱愛之情,如《淚珠與珍珠》《中國文化的骨骼》《荷花淀》《我為什么而活著》等。第二類,表現一種至愛親情,如《揀麥穗》《淚珠與珍珠》等。第三類,表現忠貞不渝的愛情,如《迢迢牽牛星》《荷花淀》《行行重行行》等。還有表現其他內容的等就不一一列舉了。

第一類篇目,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流于疏漏,只照本宣科講一些應該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大道理。依據學生這時期的心理特征,對說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這類課的學習與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來。作為教師,應抓住他們這一心理,講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現階段留學歸來報效祖國的年輕學子,名人回報祖國的具體行動、言語及落葉歸根的想法等。講清楚作為一個公民為什么應熱愛祖國、熱愛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講大話。

第二類篇目,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除了緊扣課文的內容,仍要輔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現階段中學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們同父母的所謂隔膜、代溝問題,把中華民族瞻養父母的傳統思想,父母養育孩子的艱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殷之情貫穿于教學之中。讓學生通過對這類課文的學習,樹立一種美好的、正確的人際關系思想。

第三類篇目,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也是我們想著重談談的問題。面對這類課文,學生一方面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種“等著瞧他怎樣講”的心理。過去很多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這個問題多有忌諱,往往顧左右而言他,輕描淡寫地一晃而過。這種“回避或禁錮”的做法,反而加深了他們對愛情的興趣,以及對愛情的涉足與嘗試。這對中學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無一利。我們的看法是,現代傳媒及文藝作品對學生的影響較大,學生成熟早,中學生早戀也似乎成了一種風氣。那么何不抓住這類課文來一個“借題發揮”、正確引導呢?如果中學生走入社會沒有愛情方面的知識,沒有正確的愛情道德觀,就很難正確對待愛情。因此,語文老師應轉變教育思想,不視愛情問題為,針對中學生身心及思想行為特點,引導中學生小心踏入這片圣潔的土地。因而在講這一類課文時,我們不應回避愛情這個字眼。如講到《荷花淀》的愛情內容,要用愛情故事里奏出的樂觀主義、英雄主義贊歌去感化學生。講《行行重行行》時讓學生明了愛情表現出的崇高美德:真誠、摯愛、負責和奉獻精神;講《與妻書》時,闡明國家和小家的關系,從作者令人動容的娓娓敘述中表現出對妻子、對國家的摯愛濃情。

二、教學方法方面

篇(6)

2、組織數學學習課外實踐活動,更進一步地激發學生的情感

作為教學課堂的補充與繼續,課外實踐活動的有著極大的重要性。日常學生的學習主導是間接性的經驗,對學習的數學內容缺少真正的體會。課外實踐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通過數學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的能力與意識,它屬于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有效方式,也屬于情感教育得以實施的良好平臺。課外活動有著非常多的形式,像是建立數學活動學習小組,以使學生對信息進行收集,開展數學智力競賽和講解數學故事一系列充滿趣味性的故事,以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以及組建數學學習樂園和開辦數學手抄報等等,借以激勵學生對數學資料進行查詢和對數學書籍進行閱讀,主動地將自身實際生活當中的發現和研究成果編進手抄報或者是數學樂園當中去,在編撰的時候,應當注重繪圖、設計、編排和選文,以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欣賞美和創造美的樂趣所在,還能夠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寫數學日記,通過自身的語言發表自身學習數學知識的情感感受、思想、態度等,以使學生將自身的進步和快樂記錄下來,獲得成功的情感感受,提高學習的自信心,要么是對自身的挫折和困難進行記錄,暢談心中的失落和傷感,進而對自己的心態進行及時地調整,收獲戰勝困難的方法。這一系列的數學課外實踐活動把學生的數學探究活動和數學學習活動都向課堂外滲透,這不但使得學生的數學知識得以豐富,也從多個視角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以及情感。

篇(7)

上世紀50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在北美興起,對外語教育和外語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本主義學者從人格的“自我理論”出發,提出了自己的語言學習觀,即語言學習應視作一個完整的人(wholeperson)的學習,學習者既有認知思維能力,也有對認知和思維起促進或阻礙作用的情感要求,并不是毫無情感特征的“語言習得裝置”(Caracterless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尊重學習者,將學習者視為學習的主體,是人本主義的宗旨。根據這一宗旨,高校在進行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習者的心理特點、個人需要、情感狀態應該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英語教師應該以積極飽滿的熱情、樂觀的期待活動于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的語言發展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使學習化,寓教于樂,寓學于樂。而學習者的心理特點、個人需要、情感狀態,均屬于情感教學范疇。

什么是情感教學?情感教學指的是以人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本性(naturaldisposition)、平等(equality)、自由(freedom)、關懷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英語教學離不開情感教學,由于學生個體本身性格、身心狀況方面等的差異與區別,教師要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自我概念(self-conception)的實現,尊重學生的尊嚴、價值取向、需要、愿望、體驗、追求理想的人格、人的自身完美、個性解放,開發學生的個性、潛能、創新意識及能力,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

我國古語中就有“親其師,信其道”之說,意思是學生只有在情感上接納教師,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師時,才能聽從老師的教誨,模仿他的言行。筆者正是通過情感感化,真情激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利用教學課程文化中的情感因素,促進學生全面平衡發展。多年來,筆者一直在探索一種既適合現代教育改革,又適合于自己的教學模式。而美國語言學家StephenKrashen創建的克拉什語言習得理論(Krashen''''slanguageacquisitiontheory),提出的情感過濾假設(The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對情感教學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如何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培養友好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情感過濾中更有效地學習。具體有以下幾種途徑:

一、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緒充予

情緒充予(emotionallycharged)是特定刺激物與情緒活動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條件性聯系,具體表現為該刺激物被情緒化地定性,以致其再現時可以引發相關的情緒活動及反饋結果。學生在課常上如能經常取得好成績,受到教師的鼓勵、夸獎、感受到自我提高和自我充實,并因而經常產生愉快、興奮、滿足、期待等情緒體驗,就會將這些情緒注入整個外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緒充予。在這里,教師的態度和教學的反饋是關鍵,學生提問和反應則是前提。

1.1教師的態度:教師應該對所有學生持積極態度,以樂觀的情緒期待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外語。教學中充分肯定學生,不過分同情學生,不貶低、指責學生,不對學生表示過多的擔心和憂慮,不對學生放低要求。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做到“學高為師,行為世范”的典范。

1.2教學的反饋:反饋應該是鼓勵為主的正向反饋,使之作為肯定學生學習成績和態度的一種強化方式,給學生成就感、滿足感和自我實現感。

1.3讓學生獲得更多提問和反應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給學生更多反應的機會也是教師期望的一種表現。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提問、多反應。首先,鼓勵提問的有效措施在于營造有利于提問的氛圍,使學生感到他們的問題很重要,而且適當。其次,對學生的問題認真解釋,問學生是否真正懂得所提問題。再次,在講課中經常提起,使學生感到問題的被重視程度。最后,表示謝意,鼓勵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對于過于羅嗦的學生,適當引導,不簡單地否決和阻止,以免挫傷其積極性。

二、建立寬松的課堂氣氛

課堂氛圍是班級集體在課堂上的情緒情感狀態。課堂氛圍寬松能使學生產生安全感、歸屬感是積極的情感背景的特征之一。寬松的課堂氛圍要求遵循四個原則:

2.1師生平等的原則。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平等,上課學生可不起立向教師致意,回答問題可不要求學生站起來,學生在課堂上可不用舉手隨時插話、打斷教師的話。學生與教師觀點相反時,允許爭執、辯論,允許保留意見,允許隨時說NO,教師對自己的過失,如遵守時間上的差錯、評價上的偏頗等,勇于承認,并立即糾正,不文過飾非。

2.2容忍的原則。容忍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容忍學生最初的“緘默”,即學生不具備說的能力時,不勉為其難,允許保持沉默。課堂活動以全班活動為主,避免過多的口頭表達和點名答問。另一方面,容忍學生的語言錯誤。讓學生產生安全感,對語言錯誤必須采取寬容的態度。課堂上,不影響交際和理解的錯誤,可適當放松控制,任其自然。對于影響交際和理解的錯誤,則視具體情況加以引導。引導的方式有:①澄清:如以“Youmean…?”“Yousay…?”等句型反問學生。②重復:以不同形式重復正確的說法,讓學生意識到錯誤并自己糾正過來。

2.3民主交往的原則。民主的交往原則應該是多向交往型。教師在集體中,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置身于學生之中。這樣,將教學過程從哲學的理性控制下,轉變到符合個人心理發展過程的情感控制下,有利于拆除學生的戒防,使他們放開手腳,大膽參與語言實踐,給學生以選擇余地的原則。

2.4主動學習的原則。給學生充分的選擇余地和機會,讓他們干自己愿干、能干、想干、干得好的事情,真正做自己學習的主人。營造一個積極、健康、向上、寬松的學習環境,做到我要學的主動意識,而非要我學的被動狀態。

三、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最主要體現在人際互動上,人際互動包括師生互動和同伴互動。而師生互動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課堂教學情境中的具有促進性或抑制性的相互影響和作用。教學要通過師生互動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和行為影響學生的學習,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反過來,學生的態度和行為也對教師產生重要的影響。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就十分強調師生關系,認為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和學生彼此關系中的某些態度,提倡師生之間真誠的情感交流。構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具備三個條件:

①真誠(genuiness)師生之間以誠相待,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坦率地表露出來。

②接受(acceptance)師生都應該接受對方的情感和觀點,教師說的,學生能接受,學生做的,教師能接受。

③理解(understanding)理解分為兩種:一種是“評價性理解”,如“我理解你的錯誤”等;另一種是“移情性理解”,即設身處地從對方的位置去考慮、認識問題。高層次的融洽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在師生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基礎上產生的,而促進這種理解、接納的有效途徑是心理換位和心理相容。:

3.1心理換位。

著名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Pieget)在提出“自我中心”要概念的同時,也提出了“非中心化”的概念。心理換位就是擺脫“自我中心”,達到非中心化目的的手段之一。所謂心理換位是指一個人設身處地為他人所處的位置、環境,從他人的角度去看待、理解和處理事情。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把自己置于對方的心理位置去認識、體驗和思考,能獲得最佳的交流和情感溝通效果。師生經常進行心理換位和角色代演,能夠消除隔閡,增進理解。首先,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假如我是學生”的心理體驗。如:回憶自己剛開始學外語時的情景,聽不懂、說不出或跟不上時是什么心情,希望老師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和措施。假如自己是一個英語成績中偏差的學生,會有什么樣的情緒體驗。其次,要求學生站在教師的角度,和教師進行角色代換。如:假如我是教師,我希望學生采取什么樣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假如我是教師,我回怎樣安排課堂活動。假如我是教師,我對學生的抵觸、消極情緒作何感想……

3.2心理相容。

師生在心理上彼此接受、容納對方,稱為心理相容。師生通過什么途徑可以達到心理相容?首先,肯定對方:師生都看彼此的長處,找彼此的優點。每過一段時間學生在自己心里找出老師一條優點,教師則在作業評語上寫出學生一條優點。其次,真誠:師生坦誠相待。最后,深入了解對方:談話、交心能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既要了解教師對學生的作用,也要知道學生對教師的反作用,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例如,師生課前課后可進行3~5分鐘的交談,教師可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時間選擇有針對性的話題,推心置腹與學生交換看法。通過心理換位與心理相容,師生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產生情感共鳴。這樣,教與學建立在良好的情感背景之上,教師能順利完成任務,學生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潛能。

總之,情感教學是一種雙邊互動的教學過程,關注情感教學可以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反過來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又可以幫助學生培養積極、健康的情感。研究課堂上的情感因素對英語學習的理論和實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只有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緒充予,獲得更多提問和反應的機會,并且建立寬松的課堂氣氛和融洽的師生關系,達到真正的心理換位和心理相容,才能使情感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應用自如。

參考文獻

[1]楊連瑞,張德祿等著.《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喬建中等.《情緒充予和情緒調節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機作用及機制》.中國人民報刊,復印資料(教育學)

[3]周謙.《學習心理學》.科學出版社;1992

篇(8)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在語文教學中,學習者的情感狀態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積極豐富的情感能促進認識過程、意志過程,使個性品質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正確認識情感因素,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建立一條師生情感的紐帶。

一、利用多種渠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要使學生好學、學好就應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語文學習感到有興趣時,他那愉快的心境就會感到學習內容的豐富多彩,反之會視為畏途。

1、創造情境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引入環節設計得好,就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畢竟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上課時,根據學生情況及課文內容,或展示一幅畫面,或一個演示,或聽一首歌曲,或講一個故事,或設計一個懸念等。總之,力求抓住學生的心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如:教《黃果樹瀑布》一文我先放圖片,展示黃果樹瀑布的美,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接著播放瀑布的聲音,學生傾聽其聲,在特定的氛圍中受到感染,自然地進入作品的意境。

2、講究授課藝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人們學習情緒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一種積極地、愉快地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是一種最直接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得當,就會使學生獲取知識,拓展視野。如在教學《觀潮》時,為了讓學生對錢塘江大潮有一個直觀、全面、形象的認識,在開始上課時,我播放了錢塘江大潮的一段視頻為導入。教室里鴉雀無聲,大家都被這大潮神奇壯觀的自然景觀所震撼,擁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精神愉悅、情緒飽滿、熱情高漲、積極主動的狀態中去獲取知識,這無疑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大舉措。

3、善于應用留白,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要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授課中應當講究藝術方法,不能興之所至就一講無疑,而要給學生留一定的思考的余地,再創造的空間,這樣學生就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感受和體會發揮想象去填補,從而誘發出富有個性色彩的思考來,對學習的內容,既進行了個性化的解讀,又開發了學生的潛能。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留下空白,就能抓住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期待心理,而且這種空白與學生能力之間的距離越適中,就越能激發學生求解的欲望。

二、鉆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課文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真情,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飽含著作者的深厚情感體驗。課文中作者對人和物的深厚情感,對大自然愛的情感,對生活愛的情感,以及對祖國愛的情感,貫穿于作品之中。課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強烈。如:《愛的茉莉》中父母間看似普通卻情深意重的真愛,《花瓣飄香》中女孩對母親的孝心,學生怎會不感同身受?因此語文教師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來激勵、感化學生,讓學生的心靈被知識的力量所震撼。

三、注重溝通,建立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

語文是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課堂上有相當一部分時間都用于語言交流的實踐活動。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接納、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個學生,設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到學有所成,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1、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

“平等”源自一種潛意識,是指向師生雙方的共同尊重程度,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相待,真誠以對的。老師和學生都是值得尊重和善待的生命個性,各自有著自己的使命和未來,各自有著自己的生命光彩和重要作用。師生間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是良往的先決條件,平等地位下的學生才會主動參與和合作,才會有積極的主人翁意識和強烈的責任感。

2、真誠的情感溝通是連接師生心靈的紐帶

每個學生有著不同的氣質性格特征,教師要用寬容和理解去接納他們的輕微失誤,這樣才能與學生縮小心理距離,也才能正確引導學生。當然,這種寬容不是一味地向學生讓步,而是一種有原則、有方向的引導。溝通和接納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順利成長與發展的土壤,與學生進行積極的溝通,疏導學生的不良情緒,做到師生之間心與心相通,情與情相融,努力把課堂變成師生生命的綠洲。

四、加強閱讀,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語文又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閱讀文章都飽含了濃厚的感彩。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閱讀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握其中的情感脈絡,啟動學生情感的閘門,激發學生去體驗、去思考,做到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積極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語文學習沒有捷徑可走, 僅憑課本中的百十篇范文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感是遠遠不夠的,只能是杯水車薪。閱讀課文都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的佳作,許多課文給學生留下了言已盡而意未盡的“繞梁余音”。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不能只局限于課文,應當在完成課文的教學目標后,引導學生沖破課文界限,適當將思維引向文外空間,向橫向拓展或縱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擴大知識視野,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交流,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子。他說:“只關心種子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種子喂麻雀。”由此可見,語文教學要求語文教師付出更多的真情,并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過程 情感體驗

課程在學校實施教育的過程中處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標、價值主要通過課程來體現。新課程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課程目標。然而,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過去的教育實踐中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隨著體驗教育觀被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教育開始關注教育對象的情感體驗,情感體驗缺失帶來的后果也日益引發教育者的探索。實際上情感體驗的教育價值至少有三個方面:知識獲得的動力基礎;德育有效性的前提;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語文教學不只是向學生傳授識字習文的知識技能和培養其言語能力,它還應該注重發揮文本在情感上對學生的熏陶感染功能,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受到精神的鼓舞,產生情感的共鳴。本文擬對如何發揮小學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功能作了點粗淺的探索,以期拋磚引玉。

一、情感體驗的定義

什么是情感體驗呢?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金勝華教授認為“可以把情感體驗概括為個體對外界某種事物引起的特定情感的主觀感受。可分為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消極的情感體驗”。并舉例說“學生對某一學科的癡迷狀態就可以說該學生對這門學科的情感體驗是相當積極的;另一個學生提起學校就感到害怕,不愿意去學校,表明該學生對學校的情感體驗是比較消極的”。筆者也就是基于上述對“情感體驗”的闡釋來理解其內涵。

二、小學語文教學促進學生情感體驗的途徑

(一)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給孩子一個情感課堂。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去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營造寬松的教學氣氛,令學生如沐春風、輕松愉快,個個心馳神往。讓學生自由地學、思、疑、問,只有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會敢說敢想,潛能得到最大發揮,從而樹立自信心,在自信心的驅動下就會不斷努力而獲得成功。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經說過:“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之沒有水。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可見,一位沒有情感的老師不是一位優秀的教師。

(二)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1.用情去感知。

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真情去感知文中的亮點,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內容中去,用情去體會、去理解、去學習,這樣就會迸射出情感之花。

2.用心去體驗。

在小學語文課中,有好多文章都具有較強的感召力,學了以后小學生的心靈容易被感化,這必須讓學生用心去體驗,在體驗中讓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真正落到實處。

3.用情去悟理。

語文教學要化理為情,融理入情,學生情感的培養應基于對“義理”的理解,情理是一體的,教師在教學時要緊緊把握住語文學科的文理合一這一特點。如教學《桃花新木》一文時要抓住植樹和育人是同一道理,讓當今的“小皇帝”、“小公主”們知道過多的溺愛反而害了自己,應該盡量自食其力。

4.用心實踐去豐富體驗。

學習了課本知識就應該付諸行動,這是當今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最好辦法。如學習《養花》一文后,使學生從老舍養花的過程中體驗到不但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還能得到更多的樂趣。曾記得我在讀小學時,老師安排勞動課每人在校園里種一棵樹,自己負責挖坑、澆水、護理等,看著自己栽的樹活了,發芽了,茂盛了,我的心里充滿了喜悅。類似這種綠化、美化校園的實踐活動值得推廣。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從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啟迪心智,促進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等方面去下功夫,開發有利于師生互動的活動設計,以及能夠激發強烈的情感體驗的圖片、影片、增加學生反思、想象的作業等。

5.教師對學生學讀過程中獨特情感體驗的態度。

課標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珍視,這是教師教學理念中“價值觀的轉變問題”,是教師對學生體驗的態度轉變問題。情境合作與雙向建構的教學觀(朱文芳)認為:“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個方面,以學習者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世界的理解……從而不同的人看到事物的不同側面(在語文教學中尤其如此),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的理解。”在學生對文本進行閱讀,感悟思考的過程中,每個人因為自己的情感經驗不同,由文本信息所引起的情感反映自然不同,這是客觀存在──是這樣也可那樣也可的問題。教師應該承認客觀存在,對學生個性化的有差異的體驗給予認同、尊重、珍視,而不應該以“權威”或“理性”來排斥。這樣珍視的態度(包括同伴的激勵認同),可以促使學生樂于去體驗,為獨特的體驗而快樂。

關于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產生獨特情感體驗,課程標準提出了如下策略:“朗讀和默讀”──靜下心來默讀細思品味,帶著感情朗讀,加深對情感的體驗;“引導學生有創意的閱讀”──鼓勵、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去讀書,結合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和情感實際從而獲得有個性特點的體驗;“引導學生借助圖畫閱讀,交流自己對感興趣的人物、事物和事件的感受和想法”;“關心作品中的人物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家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尊敬、向往、同情的感受”;“想象意境,體會感情”等。

三、教學中應該注意問題。

1.注意創設情境,引發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的動機。

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體驗總是針對于文本發生的。學生在認識事物時,如果對事物感興趣、有認知趨向──探究傾向、好奇心,客體具有一定的感染性,會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認知意向,主動自覺地投入真個身心。這時的體驗才會比較深刻。反之,主體──學生對認識的主體漠不關心,無所謂或反感,也就無所謂獨特,不能進行積極地自我建構,因而不能出現預期的體驗。

2.將多種策略相互融合。

篇(10)

 

一位教授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學生進校門時是各種各樣的形狀,有三角形的、菱形的、正方形的、不規則形的,而走出校門時,全變成了圓形的,棱角被抹平了。教育的最高準則是個性的解放,而現實中的這種教育不僅成了學生的負擔,而且造成了人的畸形發展,甚至束縛和扭曲了人的個性,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悲哀?

地理學是一門趣味性、科學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學生學習地理的過程不應是被動地吸取知識、反復練習、機械記憶、強化貯存的過程,而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小學教育論文,調動原有知識、經驗貯備,解決新問題,主動同化新知識、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的過程,簡單地說,是學生通過積極地思維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生的思維教師是無法代替的,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不是老師的主導作用所能代替的。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如何幫助、促進學生開展思維活動方面。因此,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不惟書、不惟師,努力培養發展學生求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求異思維的培養

要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必須實行開放式教學,給學生創造一個高度自由的思維時間和空間。不但允許學生對教師、對書提出質疑,而且要允許學生突發奇想、“節外生枝”,打破教師原先的教學設計,突破原有的教學目標,教師要虛心擔當“聽眾”,多發現學生求異思維中的合理因素或閃光點,并及時予以鼓勵、表揚,以激發學生內在的創新心理,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講到如何去欣賞旅游景觀時,有的學生從角度去欣賞,有的從時機把握方面去考慮小學教育論文,有的從情感方面去欣賞,有的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去欣賞……站。我在點評小結時,首先請各位學生具體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后告訴學生這些觀點都是合理的,只是缺少一點系統性,并適時予以鼓勵表揚。這樣既能使學生開動了腦筋,活化了思維,又調動了其他同學的積極性,喚起了學生創新的意識。

二、培養求異思維的方法

1、側向思維的培養。要提高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善于從多側面、多渠道搜集解決問題的信息,拓展解決問題的思路,善于利用身邊事物或信息進行聯想、類比;善于引導學生從知識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兩個角度來尋找思維的切入點。

如:高中地理“傳統工業”一節授完后,我展示了一幅我們當地的“工業分布圖”,要求學生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當地有哪些主要的傳統工業?分別分布在哪里?這些地方發展傳統工業的區位優勢是什么?有什么不利方面?怎么樣去解決?……這一連串的問題前四問相互聯系,層層推進,最后一問打破常規,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聯系前一問,還必須聯系政治、歷史、經濟等方面的知識,才能解決。

2、逆向思維的培養

逆向思維是創新常用的思維方式,有些難點問題,從正面往往很難突破,而“反過來想一想”,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行教材的設計和練習的設計小學教育論文,大多是先結論后分析,我在上課時一般都是先分析后結論,著重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這樣不僅使學生知道“所以然”,而且讓學生理解了“之所以然”,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逆向思維在求異思維中的作用,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開辟了一條新思路。

如在講完高中地理“氣候的形成和變化”后,我有意識地提出如下問題:假設地球自轉與現實相反,我國氣候會有什么變化?會出現什么地理現象?目前,回歸線附邊大陸西岸的氣候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干燥少雨是西亞氣候的一般特征,西亞是否存在相對濕潤地區?這些地方分布在哪里?相對濕潤的原因是什么等,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氣候形成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和創新能力。

3、發散性思維的培養。許多創新正是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對問題重新審視,提出多種可能的情形和解決方案,最后獲得成功。教師要善于改變學習材料的呈現形式,創設一定的疑惑情境,引導學生破除常規,對問題進行富有創新的思考,發散學生的思維。比如,概念與舉例,局部與整體關系,靜態與動態變化小學教育論文,個性與共性比較,特殊與一般,現象與本質,一題多解等都是發散性思維訓練的常用方法。在發散思維的訓練中,要求學生抓住問題的實質,舉一反三。高中地理教材和現實的生產、生活實際聯系十分緊密,有許多內容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聯系身邊、地實際,進行創造性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例如我在講授“城市地圖結構”這節內容后,我安排了一個“暢整2030年”的活動。

暢想2030年

請閉上你的雙眼,用一種舒服的姿勢做好,可以聽一聽窗外的聲音,也可以聽一段舒緩的音樂,讓你的思緒沿著時間隧道,進入2030年。想一想-------

那時,你的年齡多大?

你可能從事什么職業?

你會居住在哪座城市?

那座城市的地域結構將會是怎樣的?

你居住在一所什么樣的房子里?

你房間外的環境如何?

在你的工作、生活環境中,最令你擔憂的事情可能是什么?

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又起到了對已學知識進行了聯想、鞏固目的。

三、培養求異思維的途徑

1、主陣地主渠道是課堂站。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人才觀,在課堂教學中要能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新因素,營造創新的氛圍。在課堂上除了讓學生知道“是什么”之外,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還有什么”小學教育論文,不能把學生地思維限制在“一”上,而應努力促使學生善于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探索“多”,為學生創新提供自由、開放的空間。

2、拓展和發展地理學科活動。如開展“辯論會”,讓學生在唇槍舌戰中推陳出新;在教室的“地理園地”中開辟“教你思考”“趣題征解”“請你攻擂”等欄目,讓學生品嘗成功的樂趣,激發其繼續求異創新的動力。

3、組織開展激活求異思維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是展現創新人才的大舞臺。社會實踐中信息的多樣性、復雜性為激活求異思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高中地理選修教材每一節后面都有許多活動題,其中相當一部分活動題是社會實踐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組織學生走進社會,走進自然,讓學生親自去實踐,去探索。這既培養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選擇信息、靈活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展示了學生的創新才能。

上一篇: 黨建法治總結 下一篇: 商場年度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放 | 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色鬼国产激情久久 | 亚洲喷奶水中文字幕视频 | 在线播放极品女神被高潮 | 中文字幕与邻居少妇性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