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4:55: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畜牧行業調研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位于木北部,毗鄰達來諾日湖,303國道從境邊通過,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全共轄7個獨貴龍,共有235戶,人口1090人,勞動力460人。黨支部下設6個黨小組,現有黨員31名,其中流動黨員3名。共有草牧場41萬畝,已圍封的28萬畝,2009年6月末家畜存欄2萬頭(只)。幾年來,支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達里湖旅游景區發展生態經濟,保護草原植被,不斷發展壯大旅游產業,實現資源轉化增值,增強了黨支部凝聚力,實現了牧民增收,2009年人均收入1.1萬元。
二、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1、草畜矛盾。**是以外延數量型增長方式為主的頭數畜牧業,加之多年的干旱,過渡的放牧,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由于牲畜數量逐年遞增,對草牧場實行掠奪式經營,雖然近年來進行了大面積的人工種草和草場改良,但仍然補不足日益嚴重的草場退化速度,草畜矛盾日趨突出,繼續走頭數畜牧業的路子難以為繼。
2、經營管理粗放。表現為飼草品種單一,飼草料消耗高,報酬低,牛、羊育肥數量少,品質低,牲畜出欄集中,且多年喂養后才出欄,這就加大了投入成本,育肥出欄的極少,和每天需要鮮肉的市場很不協調。
3、牧戶居住分散,社會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住宅建筑布局零亂,建設公共基礎設施難度大,居住環境與小康水平有一定差距。牧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還很突出,養老問題主要以子女贍養為主,導致個體化差異嚴重,缺乏穩定、長效的社會化保障體系。
4、人畜飲水不能滿足牧民和畜牧業的需求,引水管道等設備已經老化,人畜飲水供應不足,影響了牧民的生產和生活,不能適應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需求。
5、畜群結構不合理,沒有形成集群優勢。牧民養畜多而雜,不專一,基礎母畜、育成畜、后備母畜及良種畜的比例不盡合理。
三、解決矛盾的辦法和發展方向
1、立足區位優勢發展第三產業。世界地質公園園區之一的達里湖景區位于該,達里湖景區假日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旅游日益興起,受旅游業拉動使當地成了極為寶貴的旅游圣地,依托豐富的旅游和牛奶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加大奶制品、旅游紀念品等民族特色產品的開發力度,把草原旅游資源與草原文化相結合,給當地牧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在旅游業的帶動下快速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c)-0248-01
1 實施背景
雙遼市位于松遼平原腹地,素有國家黃金玉米帶之稱,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同時又是畜牧業、林業基地縣,對農牧業、林業發展有著區域優勢,近幾年工業和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成為地區經濟的又一支柱。但是,傳統落后的種養模式一直是農業產業發展的瓶頸:一是思想觀念落后,集體經濟薄弱,抗風險能力弱。二是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低下。三是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一大批農民進城務工,導致農村一線懂技術的人才匱乏,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四是校企合作不夠緊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無法完全滿足企業需求。
2 主要目標
以培養有專業特色和競爭優勢的既滿足社會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個性發展需要的“強技能、能管理、會服務、懂經營”的高素質人才為宗旨,圍繞當地農業生產特點,以現代農藝職業崗位要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完善符合現代農藝技術專業培養要求的“忙生產閑經營-崗位輪動”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一鄉一業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為培養技能型人才服務,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后的規模化生產服務。
3 工作過程
3.1 開展市場調研
成立專業建設委員會,通過專家座談會、走訪調查、網絡問卷調查等形式展開對行業企業,職業學校和畢業生的調研,形成調研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在鞏固和提升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地位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適應性農業,在河套地區突出發展水田;沿主要公路和鐵路地區,大力發展蔬菜和瓜果等棚膜經濟作物;沙坨地區除平洼地外,主推花生生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二是大力發展規模養殖業。以“三年攻堅戰”為載體,加快推進畜牧業擴能升級、提質增效;以建小區、擴園區、創名牌為主攻方向,打造具有雙遼特色和精品名牌的畜禽產品加工基地,使畜牧業成為雙遼的大產業。三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商貿物流業。不斷加強玻璃山鎮牲畜交易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把玻璃山鎮打造成東北地區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牲畜交易中心。以鐵路、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為依托,積極支持博來德建設內陸物流港,切實把農業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3.2 創建“忙生產閑經營-崗位輪動”人才培養模式
該培養模式根據雙遼市農業產業鏈的特點以及農作物生長周期為一年一季的特點,本專業構建了“忙生產閑經營”崗位輪動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如圖1所示。
3.3 構建符合當地產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按照確定的農藝專業崗位工作任務及崗位技能要求,本專業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兩個模塊完成,兩模塊同時在不同區域間,根據不同區域內所種植的農作物生長周期情況,進行季節性靈活交替進行。將教學內容分為四大模塊,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方向課、專業核心課和選修課。由當地農業結構的種植特點,確定相關的學習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公共文化和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術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精品課程)。
3.4 創新教學模式
與企業深度融合,改革以“課堂講授型”、單一的“理論+實踐”為主要手段的教學模式,創新“五位一體”實景式教學模式。同時大力開展課程教學方法研究,進一步探討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引導文教學、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及手段在課程教學中的合理運用。結合專業特點,以現代農藝職業崗位要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完善符合現代農藝技術專業培養要求的“忙生產閑經營-崗位輪動”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3.5 創新考核評價模式的制定
將過程考核與終結考核統一起來,將行業標準、企業技能標準及產品質量標準融入到課程的考核標準中,創新“項目過關式”全過程考核評價模式。
總成績考核(表1)公共基礎課由項目考核(70%)和期末考核(30%)兩部分組成,專業課由項目考核(60%),技能考核(20%)和期末考核(20%)三部分組成。改變過去單一的理論考試(筆試)+實驗(操作)考核的模式,加入所占比重最大的項目考核,項目考核(表2)即任務考核+過程考核。各教學單元單獨進行過程考核,所有教學單元的成績綜合確定項目考核總成績。各教學單元的任務由師生共同考核。這種考核方式注重學生平時的項目完成過程,符合創新“項目過關式”全過程考核評價模式。
參考文獻
(1)中國飼料企業常用的抗生素主要有哪些?對于不同畜禽飼料、不同生長階段的飼料具有怎樣的添加比例及配伍特點,添加成本多高?飼料企業對飼用抗生素的使用評價如何?
(2)中國不同規模生豬、肉雞、蛋雞、奶牛養殖戶對抗生素的使用過程、主要應用的抗生素品種、使用目的、使用成本、使用評價如何?
(3)抗生素替代品的使用現狀及市場前景怎樣?
(4)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抗生素及其主要生產企業的市場表現如何?
本報告選取了不同區域和規模的飼料生產企業、畜禽養殖企業、抗生素生產商、經銷商、專家學者等為調研對象,全面調研了國內飼料廠及養殖場抗生素使用特點,并對飼料廠及養殖場最常用的抗生素市場現狀進行了系統分析。
主要結論包括:
(1)飼料企業所用抗生素的市場規模大致在30-35億元,其中,抗革蘭氏陰性菌抗生素的市場規模約為5億元,抗革蘭氏陽性菌及廣譜抗生素的市場規模在25-30億元。
(2)生豬工業飼料中抗生素平均添加成本最高,每噸全價料的藥物添加劑成本平均在20元/噸;肉雞全價料飼料藥物添加劑成本略低,在15~20元/噸;蛋雞和奶牛飼料中藥物成本最低,且產蛋期和泌乳牛飼料中不再添加抗生素。
(3)養殖場用藥的市場規模遠大于飼料廠。XX年,生豬、肉禽、蛋禽、奶牛畜禽的累計用藥支出(以養殖場支出計)預計在280~300億元。生豬養殖場用藥費用最高,占其中的43%左右;肉禽養殖場用藥費用約占33%;蛋禽和奶牛最低,分別占13%和10%。對于畜禽養殖場,抗生素支出約占用藥總支出的70~80%。
2013 年10 月14 日, 借參加在西安召開的2013 李曼中國養豬大會之機, 本刊記者一行專門走訪了陜西省動物疫病防控中心(以下簡稱疫控中心),并得到了疫控中心張長龍主任的熱情接待。當我們向張主任表明此行的目的后,他非常爽快的表示盡全力支持并配合我們此次陜西行的采風活動,并在他的辦公室內就疫控中心的基本情況, 以及陜西省的獸醫體制改革和近年來獸醫工作進展情況給我們做了一一介紹, 使我們對整個陜西的獸醫工作有了一個大體的認識和了解。
據張主任介紹,陜西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是陜西省農業廳直屬事業單位,加掛陜西省獸藥監測所牌子,目前人員編制40 人,主要職能是:承擔全省動物疫病的監測、診斷、流行病學調查、疫情報告和動物疫情的預警、預報等工作;負責擬訂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技術方案;負責動物疫病預防的技術指導和宣傳工作;承擔全省獸藥產品質量的監測、檢驗工作;負責獸藥新制劑的質量復核、試驗及動物產品相關技術監測工作;組織全省獸藥檢驗技術交流和技術培訓。
《獸醫導刊》:近年來國家在獸醫領域全面推進獸醫管理體制的改革,目前陜西省的獸醫體制改革進展情況如何?
張長龍:目前陜西省已完成國家對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工作任務與要求,根據國發[2005]15 號文件精神,我省及時出臺了《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畜牧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陜政發[2005]37號), 分別設立畜牧獸醫行政管理、獸醫行政執法(動物衛生監督所)、獸醫技術支持體系(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完善畜牧技術推廣機構。
(一)畜牧獸醫行政管理機構建設情況
1、省級畜牧獸醫行政機構設置情況。2006 年設立陜西省畜牧獸醫局,為省農業廳內設副廳級行政機構,下設畜牧處、獸醫醫政與藥政處、動物防疫處3 個處,編制20 人。
2、市級畜牧獸醫行政機構設置情況。全省10 個省轄市及1 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均設立了畜牧獸醫行政管理機構,其中屬于市政府工作部門的3 個(延安市、榆林市、渭南市),為農業局(委)二級機構的3個(西安市、寶雞市、楊凌示范區)、為農業局(委)內設機構的5 個(咸陽市、銅川市、漢中市、安康市、商洛市)。11 個市、區畜牧獸醫行政管理機構中有7 個屬于行政機關、4 個屬于參公管理機構。編制158 人。
3、縣級畜牧獸醫行政機構設置情況。全省共設置107 個縣(市、區),其中100 個縣(市、區)完成了畜牧獸醫管理體制改革任務,設立了畜牧獸醫行政管理機構。其中屬于政府工作部門的有18 個,為農業局二級機構45 個, 為農業局內設機構的37 個。100 個縣(市、區)畜牧獸醫行政管理機構中屬于行政機關的50 個,屬于參公管理的20 個,屬于事業性質的30 個。編制678 人。
(二)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建設情況 設立陜西省動物衛生監督所,核定編制30 名, 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10 個地市有8 個單獨設置了動物衛生監督機構、2 個與其它機構合設;屬于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的6 個,屬于參公管理的4 個,編制216 人。100 個縣級單獨設置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的67 個、與疫控中心合設的33 個,屬于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的93 個,屬于參公管理的7 個,編制1346 人。
(三)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建設情況 省級單獨設置了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編制40 人。10 個地市有9 個單獨設置了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1 個與其它機構合設,均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編制338 人。100 個縣級單獨設置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的92 個、與其它機構合設的8 個;屬于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的91 個,屬于差額撥款事業單位的9 個,編制2037 人。《獸醫導刊》:近年來疫控中心在動物防疫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
張長龍: 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抓動物疫病監測診斷與流行病學調查,重大動物疫病監測預警能力顯著提高。近年來,積極實施國家和全省動物疫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計劃,狠抓重大動物疫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每年組織完成10 種主要動物疫病監測50 余萬份,流行病學調查2300 個鄉鎮(村)次,涉及動物疫160 余萬頭只;積極應對突發疫情,先后組織完成我省汶川地震、冰凍洪澇災害后疫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積極應對甲型H1N1 流感、H7N9 禽流感、狂犬病等人間暴發疫情后畜間疫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為確保我省疫情穩定提供堅強的技術保障;及時上報疫情信息,每半年對疫情信息上報情況進行通報,促進各縣疫情信息報送工作,2013 年的上報率達95% 以上;建立了動物疫情分析與風險評估制度,每季度開展一次疫情分析報告,每半年召開一次全省動物疫情分析與風險評估座談會,提出疫情預測預警信息,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在疫病防控工作中,全省各級疫控機構積極探索疫病防控新機制,形成獨具特色的疫病監測預警模式。銅川市實施的疫病防控“311”工程,建立了流調、采樣、巡視三支隊伍,渭南市出臺的“動物疾病旬報月會商制度”,豐富了疫情信息來源渠道,寶雞市積極推行程序化免疫加抗體水平監測模式,提高了防控效果,為全省疫病防控創出了好經驗。
二是抓基礎設施建設,獸醫實驗室檢測能力邁上新臺階。各級疫控機構通過國債項目和各級政府支持,辦公、實驗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實驗室硬件建設和實驗技能提高。我中心獸醫實驗室通過省級獸醫實驗室建設項目,投資1280 萬元,改擴建實驗室1600 多平方米,購置PCR、自動染色機、細胞培養箱、三級生物安全柜等儀器設備169 臺套,2011 年通過農業部獸醫實驗室現場考核,極大提高了我省動物疫病實驗室監測診斷能力。截至2013 年,已有7 個市級、87 個縣級獸醫實驗室通過考核,全省整體考核通過率達到82.6%。2013年省動物疫控中心在10 個縣區開展動物疫病監測示范創建活動,積極探索激活基層獸醫實驗室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抓調查研究與科技攻關,技術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緊緊圍繞畜牧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加強調查研究與技術攻關。近年來,省動物疫控中心先后完成《陜西省動物疫病防控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陜西省豬病調研》、《陜西省獸醫實驗室調研》和《陜西省牛羊布病流行情況及對策》等專題調研報告22 篇。2008 年以來,省疫控中心聯合11市區完成的“陜西省重大動物疫病監測預警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項目”研究,建立了重大動物疫病預測預警模式,獲得省政府2008-2009 年度重大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聯合商洛、寶雞、渭南、榆林等市開展的“豬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有效免疫試驗”、免疫擴大試驗和“母源抗體和免疫后抗體消長規律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有效解決了豬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免疫問題,降低免疫難度,提高了免疫水平。與此同時,指導各市縣結合自身優勢,開展技術研究,商洛市完成的《商洛市農村條件下生豬程序化免疫試驗與推廣》等4 個科技項目,均取得科技成果獎;寶雞市開展了雞白痢檢測凈化、新城疫、O 型口蹄疫防治效果實驗室評估、奶牛健康證管理和無規定疫病奶牛示范場試點工作。2013 年省動物疫控中心申請陜西省重大技術推廣示范項目《動物疫病漸進式控制路徑(PCP)在牛羊布魯氏菌病防控中的應用與示范》已通過專家答辯立項。
四是抓技術培訓與技能競賽,干部隊伍素質不斷提高。為全面提高全省疫控系統人員業務技能,我們高度重視干部隊伍素質提高,在技術培訓方面,建立了省上培訓師資、市縣培訓骨干,一級抓一級的培訓機制,每年省本級開展動物疫病監測、流行病學調查、疫情信息報告等方面的專題培訓3-5 次,各市縣開展相關的技術培訓30-50 場次,培訓人員1000 余人次。2008 年,省動物疫控中心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展了為期1 個月的師資培訓班,為各市縣疫控中心至少培訓了一名專業技術干部,通過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干部隊伍的技術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結合技術培訓,省動物疫控中心在全省疫控系統開展形式多樣的專業技能比武競賽活動。2008 年舉辦全省動物疫病采樣技能比武活動,2012 年舉辦了陜西省動物疫病檢測技能大比武活動,在省中心的帶動下,各市也舉辦各類比武知識競賽活動20 場次,激起了基層技術人員學專業、用專業、愛專業的熱情,通過競賽活動,既檢閱了隊伍,又促進了工作開展,還提高了人員素質。
五是抓科技下鄉服務,著力解決基層疫病防控的實際問題。緊緊圍繞畜牧養殖重點縣和重點示范工程,省疫控中心聯合市、縣疫控中心組織成立了疫病防控專家服務團和獸藥質量技術咨詢專家團,每年到100 余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舉辦10 多場次技術咨詢活動,發放技術資料,解決養殖技術難題,深受群眾歡迎,促進畜牧產業發展,發揮了技術支撐優勢。
《獸醫導刊》:疫控中心作為技術支撐部門,圍繞整個系統的能力提升都做了哪些工作?
張長龍:一是抓技術培訓與技能競賽。為全面提高全省疫控系統人員業務技能,我們高度重視干部隊伍素質提高,在技術培訓方面,建立了省上培訓師資、市縣培訓骨干,一級抓一級的培訓機制,每年省本級開展動物疫病監測、流行病學調查、疫情信息報告等方面的專題培訓3-5 次,各市縣開展相關的技術培訓30-50 場次,培訓人員1000 余人次。2008 年,省動物疫控中心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展了為期1個月的師資培訓班,為各市縣疫控中心至少培訓了一名專業技術干部,通過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干部隊伍的技術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結合技術培訓,省動物疫控中心在全省疫控系統開展形式多樣的專業技能比武競賽活動。2008 年舉辦全省動物疫病采樣技能比武活動,2012 年舉辦了陜西省動物疫病檢測技能大比武活動,在省中心的帶動下,各市也舉辦各類比武競賽活動20 場次,激起了基層技術人員學專業、用專業、愛專業的熱情,通過競賽活動,既檢閱了隊伍,又促進了工作開展,還提高了人員素質。
二是積極開展獸醫實驗室考核。全省各級動物疫控機構以獸醫實驗室考核為契機,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 爭取經費, 完善硬件建設,抓人員培訓,抓制度建設,將全省獸醫系統實驗室能力建設推向新一輪;截至2013 年11 月底, 已有7 個市級、87 個縣級獸醫實驗室通過考核,全省整體考核通過率達到82.6%。2013 年省動物疫控中心在10 個縣區開展動物疫病監測示范創建活動,積極探索激活基層獸醫實驗室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積極開展科技聯合攻關。2008 年以來,省疫控中心聯合11 市區完成的“陜西省重大動物疫病監測預警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項目”研究,建立了重大動物疫病預測預警模式,獲得省政府2008-2009 年度重大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聯合商洛、寶雞、渭南、榆林等市開展的“豬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有效免疫試驗”、免疫擴大試驗和“母源抗體和免疫后抗體消長規律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有效解決了豬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免疫問題,降低免疫難度,提高了免疫水平。通過科技聯合攻關即解決了一些技術難題,也提升疫控系統整體技術水平。
《獸醫導刊》:疫控中心除了承擔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還搞了一些研究課題,主要都哪方面的研究,進展情況怎樣?
張長龍: 2008 年以來, 省疫控中心聯合11 市區完成的“陜西省重大動物疫病監測預警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項目”研究,建立了重大動物疫病預測預警模式,獲得省政府2008-2009 年度重大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聯合商洛、寶雞、渭南、榆林等市開展的“豬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有效免疫試驗”、免疫擴大試驗和“母源抗體和免疫后抗體消長規律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有效解決了豬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免疫問題,降低免疫難度,提高了免疫水平。2010 年申報立項的《規模化奶牛場結核病診斷及防控新技術研究與示范》研究已全面結束,正在申報科技進步獎。2013 年省動物疫控中心申請關鍵技術推廣示范項目《動物疫病漸進式控制路徑(PCP)在牛羊布魯氏菌病防控中的應用與示范》已通過專家答辯。
《獸醫導刊》:在工作中還有哪些因素制約著整個行業的發展。
張長龍:近年來,我省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制約著整體行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是基層獸醫實驗室功能發揮不夠。各級獸醫實驗室經過幾年的發展,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但是部分市縣級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還有較大差距,仍然存在實驗室建筑面積不足、功能區設置不合理、儀器設備配備不夠的情況,達不到獸醫實驗室考核要求。考核通過實驗室缺乏有效的運轉機制,再加之經費不足,技術力量不強等因素,導致多數獸醫實驗室僅限于完成指定任務,大多數時候都處于閑置狀態,沒有真正發揮出基層獸醫實驗室在疫病防控中應有的作用。
當今世界,人才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各類人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開發農村實用人才,把農村人才開發作為整體性人才開發的重要內容,通過造就一大批直接為農村、農業和農民服務的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村鄉土人才,為農民致富、農業和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真正實現農業增效、農業增收的強有力保證。為適應“三農”發展新形勢,進一步做好全縣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全面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縣農業局黨委組織有關人員對有關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開發現狀
、我縣農村實用人才資源現狀。全縣農村現有各類農村實用人才人。其中農民技術人員人,獲得中高級技術職稱的農民技術員人,發放綠色證書人,農業種植果樹、蔬菜(包括食用菌養殖)等農業方面人才人,林業包括育苗、花卉等人,畜牧飼料、家禽家畜養殖、獸醫等人,水利農田水利、水產養殖等人,農機機灌、機耕等人,經濟經濟管理、營銷大戶等人,能工巧匠及其他人才人。
、我縣農村人才開發培養。從年代以來各鄉鎮對農民技術人員開展了種植、養殖業和技藝性培訓共計人。今年,我縣在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工程核心戶培訓的同時,依托農口各部門、農廣校等在有限電視頻道開辦了農民教育課堂,擴大了教育培訓力度。舉辦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班期,參訓人員達名,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期次,培訓余人。從今年起,依托農廣校、職業中專等學校開展了農村人才的對口培訓,依托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信息網絡有針對性地為廣大農民提供信息服務,依托本地的“田專家”、“土秀才”帶動廣大農民進行傳、幫、帶,培訓內容突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這一主線,緊緊圍繞畜牧、食用菌、名優水果等主導產業開展培訓,重點圍繞優質肉羊、瘦肉型豬、食用菌養殖、速生豐產楊、蘋果、網箱養魚等農戶開展培訓,為發展農村經濟培養了大批農村實用人才。到今年已建立農村各類經濟合作協會個,帶動農戶加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完善了農民技術員、農業技術、畜牧獸醫等初級評審委員會。開展農民技術員職稱評定以來,共評定各類農民技術員人。
、我縣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存在的問題。隨著我縣農業產業化、農業標準化工作進入了快車道發展,迫切要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逐步將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但是,目前我縣農村經濟增長中科技含量較低,農村人才總量不足,特別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迫切需要的農技推廣型、生產開發型、經營管理型人才十分匱乏,這與我縣推進農村改革,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很不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開發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的工作思路
一是農村急需的人才類型為適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種、養殖業、加工業、市場營銷、建筑和適合外出務工人員的機電、機修、家政服務等。二是農村人才的培訓內容主要為法律法規、科普知識、技能技術、經營管理和安全知識的培訓。三是農村人才的培訓方式突出以鄉鎮為基礎,“支部協會”為載體,主管涉農部門為主體,將培訓課堂直接辦到基層生產一線,面對面與農民群眾進行傳授知識和技能。四是培訓時間視培訓內容和對象而定,培訓經費上,社會公益性方面的應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專業技術方面的培訓應以個人出資為主。五是農民技術員職稱的評定,要有專門的組織機構,規范評審頒證行為,防止出現多頭評審頒證的現象。
三、采取得力措施,積極開發農村人才資源
、及早規劃。建議盡快制定《加快農村實用人才資源開發的實施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做好十一五期間,農村實用人才資源的開發規劃。
、組建機構。成立縣人才工作領導組及其辦公室、農村人才資源開發領導小組,明確了工作職責,配備了人才辦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專門負責全縣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的組織領導,進一步明確各涉農部門在農村人才資源開發中的職能職責;二是在全縣各個鄉鎮成立勞動保障和人才服務所,專門考察配備專職事業人員到該崗位工作,為搞好農村人才資源開發提供組織保證。
、培養人才。對農民技術人員開展種植、養殖業和技藝性培訓;規范完善各類專業技術培訓機構,突出抓了公共知識的培訓,依托各職能部門開展了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同時,在農村人才培訓方面,突出以鄉鎮為基礎,主管涉農部門為主體,“支部協會”為載體,將培訓課堂直接辦到基層生產一線,面對面與農民群眾進行傳授知識和技能,舉辦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班,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開展了向基層農村選派具有一定管理經驗和專業技術的優秀人才開展幫扶工作,與廣大農民零距離接觸,共同尋求科技致富之路。
、職稱評定。進一步完善農民技術員、農業技術、畜牧獸醫等初級評審,評審工作做到一年開展一次活動。
、人才表彰。采取多種方式,積極宣傳和表彰在農村人才資源開發工作中作出較大貢獻的先進模范人物,包括國家、省、市、縣各級先進模范人物、學術技術帶頭人等,樹立典型,形成帶動作用,促進農業生產的科技化。
、人才引進。制定優惠政策,實施人才引進戰略,將優秀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口大中專畢業生等,引入到農業生產指導、教育行業,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
、人才市場。一是完善人才服務中心,依托人才交流服務中心,開展多種形式的人事人才服務工作;二是大力實施農民工培訓工程,充分開發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
四、對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的建議
、解放思想,營造氛圍。一是對農村人才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建立一支養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土專家”、“田秀才”隊伍。農村人才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們扎根農村、艱苦奮斗,開拓創新,努力鉆研科學實用技術,以自己的模范行業和示范作用,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勤勞致富,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二是把農村人才開發作為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向農村延伸的突破口,切實為“三農”服務。三是樹立大人才觀,摒棄傳統的以學歷和資歷論英雄的舊觀念,農村中只要有一技之長的都是人才。
、完善政策,整體開發。首先在人才的選拔上,通過調查摸底,將那些懂經營、會管理、有一技之長的人才匯集起來,登記造冊,建立相應的人才信息庫,并以此為重點,建立優秀鄉土人才選拔與引進并舉的工作體系,努力在人才數量方面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在農村人才培養上,采用多種形式培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永久型”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實現“培養一批能人,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經濟”的人才效應。在農村人才的選拔上,建立優秀鄉土人才選拔與引進并舉的工作體系。在農村人才的管理上,要采用“分級管理、政策激勵、盤活人才、促進發展”的方針,激活人才的運行機制,形成人才的運行機制,把各類優秀人才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角,推向農村干部領導崗位。在農村人才的表彰上,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形成規模效益并帶動周圍群眾脫貧致富的農村優秀人才,要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以營造開展好農村人才開發工作的良好環境,給農村優秀農村人才更多的實惠。在農村人才的使用上,要建立激勵機制,打破人才部門壁壘、城鄉壁壘的界限,支持和鼓勵優秀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富余人員到農村進行科技服務活動,大膽使用農村人才。
引言
職業教育是直接為社會輸送人才的教育,這種特殊性決定了職業教育不僅要遵循教育規律,也要遵循人才需求規律,辦出職業教育自己的特色。在探索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走出了一條校企合作的辦學之路。為推動校企合作深入開展,問診高等職業教育,我院近期開展了校企合作的調查研究。我們先后用15天左右的時間,分別對我國近年來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校企合作方面的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通過與多名教師、近100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了座談,對多家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及溝通訪談,其中包括參與我院校企合作的企業和其他相關行業企業。并查閱了我院校企合作資料和其他方面的大量資料,重點圍繞“以校企合作為契機,辦好特色職業院校”這一主題進行了調研,側重于查找問題,提出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1、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調研結果顯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呈現多樣化。按照學校和企業合作的緊密程度和層次,可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1.1實習基地模式
在該模式中,學生一般前兩年在校內學習理論知識與實訓操作,后一年或最后半年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學生的培養和培訓由學校負責,制定人才培養計劃企業不參與,企業僅提供實習和實踐的崗位,以幫助學生熟悉工作環境和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
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最常見的模式,基本上在所有的職業院校中都有一定數量的合作企業與之合作。部分職業院校大膽創新,做出了亮點,如佛山市順德區梁M琚職業技術學校與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承接其生產線;東莞市長安職業高級中學在企業設立“企業課堂”將企業車間引進學校等等。
但大多數職業院校的合作關系還是短期的、靠感情以及靠人脈關系維系的低層次合作;隨著企業生產經營的季節性和周期性不同接受學生的數量和實習時間也會受到影響,學校十分被動,常常存在“校熱企冷”問題。
1.2訂單培養模式
該模式是首先職業院校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然后學校和企業按教學要求和企業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訂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使學校教學、企業員工培訓同步進行,學生畢業后可直接進入企業工作。這種模式針對性強,學生學習目標明確,縮短了學生進入企業后的適應期,并且避免了人才培養的盲目性,節約了人力資源和成本。
訂單培養模式多以“冠名班”的形式存在。如河南化工職業學院的學院的“心連心班” “開祥班” “晉煤天慶班” “義煤班”,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學校的“通用班” “雪鐵龍班” “奔馳班”等。
1.3企業辦校模式
該模式是指企業即是投資辦校者,又是校企合作的主要組織者和管理者,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企業可以全方位參與,不僅包括制訂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提供專業師資等,而且在學生畢業后企業提供正式的工作崗位,正真實現招工招生一體,招生即是招工。對企業來說,此舉可獲得專業對口的人才儲備;對學校來說,只需負責招生、文化和專業基礎課教學,不用投入資金,不用負責學生的就業等;對學生來說,既能學到行業最新技術,又不愁就業。[1]但由于企業需投入大規模資金和人力資本,該模式只適用于用工量大的企業。[1]此外,開設的專業種類由企業主營業務決定,類型單一【1】。
1.4政府主導模式
該模式是利用政府行政部門的組織優勢、資源調節優勢和統籌規劃優勢,合理的將教育和企業兩種資源進行統籌。政府提供財政投入、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稅收優惠等為校企合作服務,從而調動了企業和學校參與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積極性,推進了職業院校與企業的深度、緊密合作。
1.5職教集團模式。
該模式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門或是職業院校的主導下,基于相同行業或同一區域,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進行資源的共享、優勢的互補、以及共同發展的職業教育組織形式。職教集團的主要功能為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培養和培訓人才,不僅從組織結構上連接了校企雙方,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聚集效益,同時也可形成多企多校的合作平臺。
1.6校辦企業模式。
該模式是指職業院校利用學校的實訓設備、專業師資,與企業合作興辦新企業【1】。校辦企業的創辦首先可以滿足學生實習實訓的需要,而且還可以對外承接其他企業的生產經營任務,從中獲得利潤,還能將科技和經營理論成果轉化,是集教學生產實訓科研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基地。但校辦企業存在創辦資金難籌集和經營管理的難度大以及職業院校要單獨承擔風險等眾多問題。如河南機電學校校辦工廠和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校辦企業河南海潤集團總公司,該是一家集科研開發、生產貿易、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產學研結合的畜牧業高科技企業。集團下屬科研中心、飼料研究所、獸藥研究所三大科研機構和河南海潤實業總公司、飼料分公司、綠舟分公司、獸藥廠、武陟種豬場、山西新絳分公司、山西大同海潤金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信陽海潤科技有限公司等8大獨立經營實體,微生態廠正在建設中。集團總資產8000萬元,年產值2億元, 年銷濃縮飼料15萬多噸,預混料5000噸。
2、調研結論
(一)校企合作在一定層面上得到了發展,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有待加強,而且校企合作基本上呈現校“熱”企“冷”的態勢。校企合作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及學生就業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高職學校熱切期盼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而企“冷”的根源在于:
(二)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尚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在調研中,部分企業也意識到校企合作的意義和重要性,但因為缺乏相關的政策和合作的平臺而止步不前【2】。
3、對策與建議
要建立長期、穩定、深度的校企合作關系是充分調動校企雙方特別是企業參與的積極性的關鍵。
(1)通過發揮政府的職能優勢,利用制定法律法規,從而明確企業對職業教育的義務,并強力推進行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通過稅收優惠和政策激勵,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熱情;建立政府牽頭、行業與協會參與的校企合作管理體系;制定和完善有關校企合作的法規,明晰校企雙方在合作中的權利、義務及相互關系,并積極扶植和發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務機構,解除企業對學生安全、學生管理和企業利益保障等后顧之憂。
(2)高職學校要不斷提升教育教學及管理水平,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高素質人才滿足企業的需求。
我縣農民增收現狀
多年來,**縣以強化農業基礎為重點、以改善民生為方向、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為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20xx年,全縣糧食總產45.9萬噸,同比增長6.6%;農業總產值達到51.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98元,保持了持續增收的良好格局。
從農民收入來源看,農業、畜牧各占43%,林業占0.7%,漁業占9.6%,其它占3.7%。種養業收入已成全縣農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勞動力轉移就業成為農民增收亮點,全縣轉移就業達到14.5人次,轉移就業涉及餐飲、服務、旅游、加工、修理、建筑等行業。
農民增收存在的問題
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特色農產品規模小,產品質量不高,形不成足夠的市場競爭力;投入與收益形成反差,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不斷上漲,而農產品價格上漲空間有限,難以抵消增幅更猛的農業生產成本,農業收益呈逐年下降趨勢;勞動者素質還需提高,現代農業加速發展,對農民的生產技能要求越來越高,給農民依靠科技實現增收增加了難度;富余勞動力轉移受阻,由于金融危機影響,沿海發達地區相繼出現大量工廠關閉或倒閉,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的機會大大減少,導致農民的增收渠道減少。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對策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繼續抓好農民增收政策的落實,真正把扶持農業、支持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確保農民得實惠。
打造優勢產業。圍繞“建設國家級優質糧棉油豬漁生產基地縣”的目標,穩定發展糧棉油等傳統產業,每年優質水稻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優質油菜65萬畝以上,優質棉35萬畝以上;年出欄生豬100萬頭以上,水產品起水總量穩定在6萬噸以上。重點培育柑橘、蔬菜、葡萄、食用菌、茶葉、楊樹、油茶、獺兔、蜂蜜、蛋雞等10大高效產業,壯大規模、提升品質。依托區域和資源優勢,在縣城郊區開發10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在207國道沿線建成3萬畝優質葡萄生產基地,在涔北丘崗地區建成10萬畝優質柑橘、20萬畝優質棉花、30萬羽土雞及土雞蛋生產基地,在道河、金羅等鄉鎮建成5萬畝油茶生產基地,在太青山建成萬畝有機茶生產基地。
(一)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情況
1、積極投入春防工作:在市防指辦的統一部署和安排下,積極投入全市重大動物疫病春季強制免疫工作,制定集中免疫、督導和監測方案,配合縣區畜牧獸醫局做好了應急預案和應急反應的技術處理工作,并多次參與春防督察和驗收工作。
2、科學制定疫病監測方案:根據省動物疫控中心下達的監測方案,結合我市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全市動物重大疫病監測方案,把監測任務量化、細化到各縣區。要求縣區每月及時準確的報送監測結果,并按時向省疫控中心報送《日常監測月報表》、《半年報表》等各類監測報表。截至5月底,牲畜口蹄疫監測了33個場(戶、屠宰場),抽檢血清樣品476份,410份抗體水平合格;高致病性禽流感監測了25個場(戶、交易中心),抽檢血清722份,568份抗體水平合格;豬瘟監測了26個場(戶),抽檢血清403份,363份抗體水平合格;雞新城疫監測了49個場(戶、交易中心),抽檢血清759份,655份抗體水平合格;豬甲型h1n1流感觀察了27個場,750頭,未發現臨床疑似癥狀;家畜布病監測了46個場(戶),抽檢了459份血清,未發現陽性病例;牛結核病監測了19個場(戶),抽檢210頭,未發現陽性病例。
3、積極開展春防免疫抗體監測工作:按照省防指辦的要求,4月份完成強制免疫工作,5月份組織開展免疫抗體監測工作。我中心組織技術骨干奔赴縣區,深入養殖場戶一線,全市共采集28個畜禽養殖場、8個散養戶、3個交易市場血清849份,分別檢測了禽流感(h5)、新城疫、口蹄疫(o型)、豬瘟四種疫病的免疫抗體水平。經檢測,達到規定效價水平的血清802份,總體合格率為94.46%,較去年同期提高4個百分點,其中禽流感抗體合格率為98.11%,雞新城疫抗體合格率為98.83%,口蹄疫抗體合格率為91.67%,豬瘟合格率為90.59%,并將監測結果內部通報全市。
4、按時完成送樣工作:按照省動物疫控中心的要求,上半年共送檢血樣423份,其中用于檢測禽流感的血清50份、檢測新城疫的血清50份、檢測口蹄疫的血清168份、檢測豬藍耳病的血清70份、檢測豬瘟的血清85份,按質按量的完成了送樣任務。
5、動物疫情網絡傳送工作進入常態化:我中心安排專人負責此項工作,使該項工作制度化,每月初督促縣區及時準確的填報《無疫情月報》和《疫情月報》,保障疫情網絡的暢通,為疫病的監測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認真做好了《全國獸醫實驗室管理系統》和《全國牲畜二維耳標追溯系統》的維護和填報工作。
(二)狠抓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項目實施工作:按照市農委的統一部署和安排,我中心于5月中旬組織有關專家,對全市-中央擴大內需投資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項目實施情況進行了實地專項檢查。目前除了蒙城縣仍有4個鄉鎮畜牧獸醫站未建成外,全市共建成78個鄉鎮畜牧獸醫站(中心站),總面積9968平方米,到位儀器設備3129臺(套),累計完成中央投資650萬元,地方配套283.3萬元。三縣一區的縣級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新(改)建土建工程已完工,儀器設備正待省里統一招標采購。
(三)年度考評及調研等工作:一是3月份組織開展了市、縣(區)兩級動物疫控中心工作考核和上報工作,蒙城縣動物疫控中心被推薦評為省級先進動物疫控中心。二是3月份組織開展了我市肉羊產業發展現狀的調研工作,4月份開展了奶牛規模化養殖情況的調查工作,并形成調研報告,將有關情況匯報給省級畜牧技術推廣部門,為下一步工作提供參考。三是按照省農委《關于加強上海世界博覽會期間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監管的通知》精神,積極開展了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專項活動,加強了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四是積極配合市人大常委會開展了《畜牧法》貫徹落實情況的專項執法檢查。
(四)畜牧技術推廣工作
1、大力推廣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我中心下發了《關于推廣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的指導意見》(亳疫控20107號),要求在全市范圍內推廣發酵床生態養豬,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是用鋸末、秸稈、稻殼、米糠等農林業生產下腳料配以專門的微生物制劑來墊圈養豬,又稱為“自然養豬法”、“零排放養豬法”。豬在墊料上生活,墊料里有益微生物能夠迅速降解豬糞尿;同時,有益微生物的發酵產生熱量,能有效的殺死有害病菌,不需要沖洗豬舍,少用消毒藥,從而減少了廢棄物的排出,飼養幾批豬出欄后,墊料清出圈舍就是有機肥,做到了無污染、零排放,較好地解決了規模養豬場以及農村養豬戶的環境污染問題。要求每縣、區選擇條件較好的3-5家養豬場、規模養豬大戶進行示范推廣,全市新增10家發酵床生態養豬場,推廣生物發酵豬舍㎡。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6家利用了生物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推廣生物發酵床面積達1200多㎡,效果比較明顯。
2、積極組織開展畜牧科技進萬家活動:按照省活動辦的實施方案,我中心負責起草下發了全市的畜牧科技進萬家活動的實施方案,并動員組織了全市124名畜牧專業技術人員,幫扶633個養殖場(戶),重點推廣“三大集成八項技術”即:生豬標準化生態養殖集成技術、奶牛快繁雙增集成技術和種草養畜集成技術。生豬標準化生態養殖集成技術主要包括種豬生產性能測定技術、生豬人工授精技術、生豬發酵床養殖技術和母豬繁殖障礙防治技術。奶牛快繁雙增集成技術主要包括奶牛細管凍精冷配技術和奶牛日糧科學配制技術。種草養畜集成技術主要包括農作物秸稈青貯技術和種草養畜技術。《實施方案》要求每名技術人員全年累計入戶幫扶時間不少于60天。采取面對面、手把手地傳授、指導及現場觀摩等方式,其根本目的是培育一批具有思想觀念新、生產技能好、帶動能力強的科技示范場和技術能人,并帶動廣大養殖場戶發展畜牧規模生產。近期,我們將組織有關人員進行督導。
3、積極開展奶(肉)牛良種補貼項目實施工作:元月份,我中心在利辛縣、蒙城縣、譙城區三個項目縣共選擇71個改良設施齊全、人員素質較高、技術水平較高的品種改良站點,開展了國家奶(肉)牛良種補貼項目實施工作。截至6月中旬,全市共發放肉乳兼用西門塔爾牛凍精細管28000支,已使用18040支,配種母牛10010頭,妊娠9648頭,受惠農戶7602戶;發放荷斯坦奶牛凍精細管6400支,已使用4435支,配種母牛3142頭,妊娠2732頭,受惠農戶307戶。該項工作我們近期也開展了專項自查,形成了專項督查材料。
4、做好畜牧業公共信息的錄入和更新工作。目前完成了畜牧技術支撐機構信息、職業技能鑒定機構信息、養殖合作社信息、大型規模養殖場信息、大型養殖小區信息、專家庫信息的采集并錄入上報工作。為我市畜牧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電子信息服務。
二、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以化驗室為主抓手的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儀器設備配備不完善,僅局限在常規化驗和檢測工作;二是檢測工作經費較緊張;三是防疫物資儲備少。
2、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一是人手少,知識更新的慢,全方位的服務理念沒有形成;二是沒有技術推廣經費,仍靠行政手段來推動工作,不能采取“技物結合”的方式,去引導示范和推廣。
三、下半年工作計劃
1、繼續開展畜禽疫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強力推進我市動物疫病防控與監測工作的全面展開,尤其夏季豬高熱病的防控,為畜牧健康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2、繼續做好秋季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工作和抗體監測工作。
3、開展瘋牛病、家畜布病和奶牛結核病的集中檢測工作。
縣是省市下轄的一個縣。位于省西部,市東北端。東部依繞河與縣、市為鄰,南部與臺安縣搭界,西部與市接壤,北部、西北部與自治縣為鄰。縣下轄17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51個社區居委會、417個村委會。面積2436.01平方千米,人口63.40萬
(一)地形地貌
縣地處繞陽河下游地區,西部、北部為50-100米的低矮丘陵,是醫巫閭山的一部分,中部為開闊的平原,南部為洼地。平原地勢平緩,土質肥沃。
(二)水文狀況
河流縱橫。主要河流有繞陽河及其支流東沙河、羊腸河等。河床坡量小,含沙量大。
(三)經濟概況
⒈農業土質肥沃,現有耕地面積117917公頃(176.9萬畝),是全國重點產糧縣,遼寧省商品糧基地之一,主產高粱、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小麥。1991年以來,糧食年產量一直穩定在5億公斤以上。由于糧多、菜多,畜牧業發展迅速
⒉畜牧業縣飼養的牛、羊、豬、雞、鹿及其它畜禽種類有20余種之多。年生豬飼養量70萬頭,蛋禽飼養量600萬只,水果產量萬公斤。森林覆蓋率達16.1%,活立木總儲量123.5萬立方米,是國家平原綠化達標縣和糧食生產先進縣,及生豬生產基地縣。
⒊工業工業基礎雄厚,現已形成化工、建材、食品、煤炭、輕工、機械加工、鑄造、紡織等工業體系,并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縣鄉以上工業企業266個,其中縣營工業企業67個。縣造紙廠、制碘廠人均創利稅分別在全省和全國同業中居首位。全縣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2.7億元,其中縣營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2億元。
社區位于縣北部,該社區人口較為密集,居民收入在全縣位于前列。該社區共有居民312戶,人口1314人。
二.調研的方法、范圍
本次調研報告選擇了社區100戶居民,向他們發放調查問卷。考慮到收入來源以及生活方式存在較大差別,一些沒有收入及長期穩定的工作者將被剔除,如農村外來打工者、學生等。調查項目主要包括居民收入來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對目前生活的滿意程度這四大項。
三.抽樣計劃
1、訪問地點:直接到隨機抽取的受訪者家中進行訪。
2、訪問對象:必須是具有收入條件的人,嚴格意義上說是18歲以上的人
3、如對方拒絕受訪,不要過多強求,可以另外訪問他人
4、總之要有禮貌,對于接受受訪的人要表示感謝
四.調研的目的、意義
通過對居民收入來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對目前生活的滿意程度這四大項的調查,分析居民收入問題,總結出居民的生活質量。在通貨膨脹壓力日益增大的情況下,如何保證居民正常消費并且日常生活不受其影響。并初步分析引發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的主要原因。
五、社區居民收入現狀調查
社區300多戶居民中工資性收入的居民占百分之六十,個體經營收入的占百分之四十。
(一)工資性收入增長。一是居民在非企業組織中勞動得到的收入人均5000元,同比增長元;二是由于營經濟迅猛發展,居民在本鄉地域內勞動得到的收入人均7000元,同比增長3000元;三是居民在本鄉地域外從業得到的收入人均5500元,同比增長1800元。
(二)家庭經營純收入增長。我社區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人均6000元,同比增長1700元。占全部純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五,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家庭經營收入中一、二、三產業收入均呈平穩增長態勢。
(三)財產性純收入下降。年我市農村居民家庭由利息、租金、紅利、土地征用補償等純收入構成的財產性純收入人均元,同比下降,占全部純收
六、居民收入變化特點
(一)社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工資性收入貢獻最大
從至今我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持續穩定上漲態勢。三年來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現出持續穩定上漲態勢。較相比增加了2048元,增長20、9%。拉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是工資性收入的增長。近年來,隨著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及各類津貼補貼政策的落實到位,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呈現快速增長。從城鎮居民人均家庭總收入構成情況來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工資性收入,人均8000元左右,同比增長7、3%,占到了城鎮居民人均家庭總收入的59%,成為拉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其次為轉移性收入,人均2561元,同比增長0、7%,占總收入的27.0%。位居第三的是經營凈收入,人均1464元,同比下降8.1%,占總收入的9.0%。
(二)高低收入差距依然明顯,但呈現逐步縮小態勢
根據近兩年城鎮居民抽樣調查數據資料,將被調查的城鎮居民家庭按其收入五等分組,各組所占比重為20%,由低至高排列,分別為低、較低、中間、較高和高收入組,然后對五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進行分析。首先從增速上來看,,全部被調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610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69元,增長了6.0%。其中,低收入組增加了690,增長14.4%,;高收入組增加了510元,增長了2.9%。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但增速卻相對較高。
(三)不同行業收入差距較大
從各行業在崗職工收入水平來看,不同行業收入水平不盡相同。其中,服務行業收入水平相對較低,而壟斷行業收入水平較高。將我州各行業收入及人員情況根據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進行由低到高排序,其中最低收入行業是住宿餐營業,其年平均工資是10569元,最高收入行業是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其年平均工資是26940元,兩者相差16371元,比值為1:2.5。
(四)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近年來,縣結合實際,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措施和實施方案,擴大了失業保險保障范圍,將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醫療保險參保范圍由單位擴展到個人,啟動并著力推進工傷、生育保險工作的發展。
七、居民收入現狀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些年安康居民收入實現穩步增長,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但在諸多方面依然存在問題,突出的體現為:
1、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滯后于經濟增長。至五年間,錦州市gdp年均增長10.1%,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8.5%,而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4%。居民收入滯后gdp2.7個百分點,滯后于財政收入11.1個百分點。
2、增長慢導致與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越來越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5元為全省平均水平的82.7%,到的8051元為全省平均水平。
八.居民增收存在的問題
(一)內外經濟環境影響企業經濟效益和職工增收
近年來,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呈現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的好局面,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就內部來看,中小企業作為就業的最大蓄水池,但因規模小,融資難,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因素,導致效益低,較其他類型企業職工增收更難。特別是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下行趨勢明顯,對中小企業沖擊很大,企業訂單減少,銷售不暢,利潤減少,職工增收受到影響。
(二)城鎮單位職工工資收入分配不均,行業間收入差距仍較大。
從統計資料看,各行業從業人員收入水平都在逐年增高,但由于基數不齊,增幅不同,導致行業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并且擴大趨勢未改,國家調控行業收入顯著高于其它行業,特別是服務業收入水平較低,電力、煙草、金融保險業職工收入居各行業之首。以農村信用社為例職工平均月工資為4000元左右,而餐飲服務業職工平均月工資僅為1300元左右。此外,由于企業內部利益分配的引導和監管制約機制尚未完善,企業主與普通職工收入差距很大,因此在較高的人均收入數據背后是我們無法忽視的群體、行業之間日益增大貧富差距擴大現象,以及由此給我們帶來的“弱勢群體”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三)就業市場的供需影響職工正常增收。
受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及金融危機的沖擊,就業壓力大,人力資本價格下滑,影響職工收入正常增長。
(四)部分城鄉居民的主觀因素影響其就業增收
有的待業人員期望值高,因找不到體面輕松的工作,或因崗位辛苦、待遇低而寧愿吃低保不就業;被征地農民中有的有勞動能力卻無就業愿望,也有的有參賭酗酒等不良嗜好,吃完“征地補償”再吃“低保”。部分城鄉居民受傳統的小農意識影響較深,有滿足現狀、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創業增收的進取精神,存在著坐享其成、不勞而獲的創收思維方式和投機取巧、僥幸獲利思想,不僅自我封閉了就業增收之門,而且危及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九、主要生活成本調查
根據走訪各類家庭,發放調查問卷,最后得出目前居民的收入成本主要有四大關鍵詞:養房、養孩、看病、吃藥。約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是貸款買房,每個月的月供大約在800-1000左右。社區中一半的家庭中都有老人,因此看病的費用在生活總支出中也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大多數居民認為生活壓力較大,生活舒適度一般。
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對策和建議
1、加快經濟發展步伐,提高居民收入的整體水平。居民收入水平通常是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因此,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加快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收入,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發展所帶來的實惠。
2、突出抓好地方企業的發展和提效。目前我社區高收入群體的家庭多有人就業于事業單位中,因這些企業效益好而收入較高,但大多數人群是就業于地方中小型企業中,只有地方企業效益取得整體提高,勞動者收入增加,最終才能促進全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有效提高。
3、提高低收入家庭就業率和收入水平。提高城鎮低收入居民家庭就業率,對提高城鎮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至關重要。同時要根據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市場物價變化及時調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4、進一步加快行政事業單位工資改革力度,提高收入水平。在擴大財源和盡力爭取轉移支付額度的基礎上促工資改革的到位,按方案及時足額兌現津貼標準,促進收入水平的較快提升,力爭縮小與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進行系統預防3個部門、行業,共進行個案預防6件。進行工程專項預防1次,開展法律宣傳4次,省院預防專欄發表簡報、信息2篇。進行預防調查5次,開展預防調研3次,預防調研報告被縣委轉發2篇,發檢察建議7份,率先在全省引入懲防一體化工作機制。
二、工作的具體做法
(一)深入開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工作。按照省院《省檢察機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市院《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工作實施方案》有關要求和部署。制定了縣人民檢察院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實施方案》制定了培訓計劃和授課內容,認真編寫了培訓材料,共開展農村基層組織人員法制培訓2次,共培訓農村基層組織干部200余人,占農村基層組織干部人數的98今年年初,院又配合縣組織部、紀檢委、農委、司法局等部門,對新選舉上的村級“三職”干部,進行專題法律知識講座。
抓住農業設施、水利設施、畜牧業投入、交通建筑業、新農村合作醫療投入五條主線,同時我以服務“三農”為重點。圍繞資金的來源、支出、用途進行全程預防,確保資金用到實處。今年月份,針對群眾反映的打抗旱井上級配發的噴灌設備,被水利站工作人員私自收費,涉嫌貪污的線索,配合反貪部門進行了案件初查,并結合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向縣水務部門及相關鄉鎮發出檢察建議,提出具體預防措施。
(二)積極開展個案預防工作。對自偵部門所立的案件。并結合案件的不同性質,從發案的原因、特點,認真進行分析犯罪的起因,從中探索發案的規律,找出預防的對策。如:年月份,查處的縣林業局某干部涉嫌一案,由于這位干部在年至年開展退耕還林工作時,對鄉鎮上報的不符合國務院頒發的退耕還林管理條例》協議沒有進行認真審查,對工作嚴重不負責任,違規發放補助金,給國家造成經濟損失80余萬元。對此案進行預防時,針對相關工作人員對國家法律法規學習不夠,工作不盡職,相關領導對所管轄的部門工作情況掌握的不夠詳細及對相關職權部門缺乏監督措施,及時下發檢察建議書,建議他應從加強具體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教育、不斷完善制度、強化責任追究意識等方面,加強監督和管理,減少職務犯罪的發生。
(三)認真開展工程項目專項預防工作。院積極對由國家投資的工程建設項目開展職務犯罪預防工作。并向勞動部門報告。四是對拔付工程款情況進行公示,并向財政局報告。五是對工程質量情況、標準、等級進行公示。此項工作現正在進行中。
(四)著力開展系統預防工作。以國稅、教育和采油十廠系統等部門為系統預防工作重點。設立了預警機制,注意通過開展預防工作,發現或提供職務犯罪案件線索。年初,縣國稅局和縣教育局被評為全市預防職務犯罪先進單位。
(五)積極探索職務犯罪工作新途徑。為了更好的開展職務犯罪預防。年,院就把嘗試運行懲防體一體化工作機制作為一項創新工作來抓,今年年初,院派人到區人民檢察院,學習他預防工作經驗。并結合我院實際,制定了縣人民檢察院懲防一體化工作實施辦法》把預防、控申、反貪、反瀆職四個部門做為一個整體,工作中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相服務,共同發展,這一做法,有力的推動了預防職務犯罪工作,省、市院兩級預防部門的領導兩次專門到院對此項工作進行了調研,準備在全省推廣,現經驗材料已經完成,并上報省、市院,已被市院做為經驗在全市進行了交流介紹。
三、工作中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