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工作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7 14:55: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企業社會工作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企業社會工作論文

篇(1)

2.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的領域

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領域,是在考慮社會工作內容基礎上,依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內容,探尋社會工作和人力資源管理的交叉領域,具體應用如下:第一,合理設計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合理的人力資源結構系統是有效分析職務工作的基礎條件,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前提;第二,科學規劃人力資源,社會工作介入企業想要獲得發展,需要科學合理的財務規劃和人力資源規劃平臺提供支持;第三,完善的人力資源招聘和培訓機制,在合理的社會工作系統下,堅持“三公”原則(公平、公開、公正),以完善的人力資源招聘機制,為企業招聘正確的人才;結合企業人力實踐,完善人力資源培訓機制,構建實踐性高的培訓體系;第四,制定人力資源職業生涯規劃,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和社會工作者深度溝通,基于企業員工工作現狀和職業發展前景,共同制定人力資源職業生涯規劃,將企業員工真正融入企業,增強員工的企業責任感,激發員工對企業的奉獻精神;第五,人力資源績效考核,企業對員工進行績效考核時,依據工作說明書,結合績效考核標準,以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最終得出績效考核結論;第六,人力資源薪酬激勵,為更好地實現社會工作項目,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就需要結合人力資源不同特征,實行差異化的人力資源薪酬激勵,在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制定不同的薪酬激勵制度,動態激勵員工,最大化激發人力資源創新性;第七,企業員工職業安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要求制定相關職業安全的法律法規,確保企業員工工作環境安全健康,做好企業員工勞動保護工作,保護企業員工合法權益。

3.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困境的應對方法

3.1提升企業人力專業素養

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需要專業的人力資源素質,針對現有企業人力資源狀況,筆者主要從完善企業人力資源知識結構和加強踐行企業人力資源變通能力兩視角分析企業人力專業素養。第一,完善企業人力資源知識結構。在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工作中,往往受企業人力資源素質不足影響介入契合度。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需要面對不同部門、環節的員工對象,還需要滿足不同員工、家庭的訴求。因此,企業人力資源工作者需要兼具專業的人力資源知識和專業社會工作知識,提高人力資源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引入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這就需要強勁的人力資源作為工作的支撐,從教育源頭做好對人力資源專業素養的知識輸出,高校教育整合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和社會工作專業課程,完善員工知識儲備;同時企業可開展針對現有人力資源員工的社會工作技能培訓工作,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注入社會工作新的活力,做好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第二,加強踐行企業人力資源變通能力。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是兩大應用學科在企業實踐中的整合,因此要注重對企業人力資源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工作中,企業人力資源工作主要存在缺乏經驗的問題。因此,企業應正確認清社會工作和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重要性,創造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機會,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應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探索社會工作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契合之路,提升企業人力資源解決問題的應變、變通能力,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融合社會工作方法提供空間。

3.2選擇合理的介入方式

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需要構建完善 的介入模式,選擇合理的介入方式,筆者主要從服務嵌入的方式和專業崗位嵌入的方式兩視角分析社會工作介入模式。第一,服務嵌入的方式。服務嵌入的方式是指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引入社會工作服務。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可以考慮實際需求的差異,在引入社會工作方法時,盡可能將其引入領域具體細化,如企業人力資源培訓、人力資源人際關系、人力資源福利待遇等領域,或者直接將企業這些領域的需求以外包形式發包給社會工作機構,不斷完善企業人性化管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服務嵌入的方式需要社會工作機構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戰略合作,在雙方合作交流的信任基礎上,實現社會工作更好地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滿足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需求和目標。第二,專業崗位嵌入的方式。專業崗位嵌入的方式是指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設置社會工作崗位,便于提供便捷社會工作服務。基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戰略,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各模塊中設置社會工作崗位,為人力資源各業務提供服務支持。專業崗位嵌入的方式下,社會工作者以崗位工作形式常駐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其優勢就是充分了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戰略,了解掌握企業人力資源結構具體情況。但需要注意的是,專業崗位嵌入的方式需要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正確認識社會工作介入的優勢,愿意承擔社會工作方法引入的成本(人力成本、組織成本和物質成本),將社會工作方法應用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

篇(2)

Abstract : The trade union in the core position of trade union organizations are by nature and the basic functions of decis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rporate culture. A union in the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rporate culture is a kind of advanced group consciousness, it can not spontaneously form, nor in the enterprise practice can come very naturally to produce, only rely on the unique function of trade union.

Key words: trade unions; enterprise culture; core position

中圖分類號:D412.6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1-0020-02

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它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其中價值觀念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工會組織作為黨聯系職工的橋梁與紐帶,由其性質與職能決定了它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占據了核心的地位。

一、工會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業文化是企業目標在長期的生產經營中建設中形成的,被廣大職工群眾接受的共同行為,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有利于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增強企業活力。工會性質與職能決定了在參與企業文化建設工作中,有不可替代的組織優勢和強大的號召力,其重要作用表現如下。

(一)增強職工的歸屬感,在履行職能中創新工會工作。工會工作的維權、教育、參與、建設等職能,就在于提高職工綜合素質,使企業文化建設具有廣泛的基礎,因此它既是工會工作獨特的組織優勢,也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容,兩者可以達到相互促進。

(二)豐富活動載體,在服務大局中凝聚職工隊伍。工會是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是職工的“娘家”,因而對職工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工會工作的對象和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都是職工群眾,工會社會職能也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容有緊密關系。工會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能夠起到能動作用。充分利用工會的組織優勢,將提高企業文化建設的品位。

(三)弘揚主旋律,在宣傳引導中培養共同價值觀。抓典型是一種常用的、有效的工作方法,典型抓好了,可以起到“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作用。工會可以通過對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的評選表彰活動,宣傳他們的事跡,弘揚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企業精神,陶冶職工的情操,培養職工群體意識和良好的共同習俗和道德風尚。

(四)提高職工素質,在和諧發展中營造濃厚氛圍。企業文化建設是富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企業個性和先進文化的高度統一,是職工不竭的精神動力,在各種活動中灌輸企業文化理念,能夠幫助職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工會組織職工廣泛開展勞動競賽、合理化建議、革新創新等活動來激發職工的勞動熱情,能夠幫助職工樹立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奉獻社會的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風尚。

二、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必須依靠工會

企業的生命維系于它的文化,文化底蘊越深厚,個性越鮮明,企業就越有生命力。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群體意識,不可能自發地形成,也不會在企業實踐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只能靠工會的獨特作用。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職工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而工會作為企業的重要組織之一,由于其得天獨厚的群眾基礎條件,因此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

而要發揮工會的作用,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應該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要注意發揮企業文化的凝聚作用,把職工的追求和企業的追求緊密融合到一起。工會組織一直以來在情感凝聚和組織凝聚上做了大量細致入微的工作,但從企業文化建設上來講,不管在情感凝聚和組織凝聚方面做出了多少努力,如果不對職工明確告知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也很難真正地把職工思想凝聚起來。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工會組織在積極參與企業發展戰略研究的同時,更應重視企業發展戰略在職工中的宣傳、講解和貫徹,讓職工看到前途和希望,理解并認同企業正在進行的各項改革措施的深層含義,把職工的追求與企業的追求緊密融合到一起。

第二,要注重發揮企業文化的導向作用,把職工的價值觀與企業的價值觀緊密融合到一起。工會組織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培育企業和職工新的思想觀念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首先,要推動企業樹立創新意識,營造鼓勵干部職工按照“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培育企業核心價值觀。其次,工會組織要善于發現先進典型,注意培養和造就楷模。要使楷模融于群眾之中,使他們的優秀品格、模范的言行及感人的形象,成為群眾敬佩、認同和效仿的對象。

篇(3)

引言

職工是企業的主體,是企業進行職工文化建設的最基本和最基礎的依靠對象。根據我國《工會法》的相關表述,工會是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他在企業職工文化建設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準確把握職工思想動態,引領職工價值取向,活躍職工文化生活,弘揚主旋律和主陣地等方面起著獨特作用。本文基于對企業工會的一般認識中,分析它在企業職工文化建設中的地位,探討它在企業職工文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

一 對企業工會的一般認識

黨的“十”把科學發展觀上升為黨的指導思想,表明我國比以往更加重視“以人為本,”,比以往更加重視科學發展。同時,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內涵也豐富發展為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的新系統。

在我國,工會是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是企業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在我國社會全面貫徹黨的“十”精神的新的形勢下,企業工會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企業職工文化建設的重任,調動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發揮企業職工在企業各方面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

二 工會在企業職工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第一,工會在企業職工參與文化建設中居于組織保障地位。企業是職工的企業,沒有職工的廣泛參與,企業的文化建設就是一句空話。職工參與文化建設的基本途徑就是企業工會,企業工會是職工利益的代言人和表達者。企業職工文化建設是主體性文化建設的一種,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職工文化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敗,關系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因此,我們可以說,工會是職工廣泛參與文化建設的組織保障點,企業職工文化建設離不開廣大職工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

第二,工會在企業職工文化建設中居于職責保障地位。工會有效地保障了企業職工各項權益的實現。

首先,企業對職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是企業職工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這一重要內容的實施主體就是企業工會組織,也是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責的體現。

其次,企業工會在企業中擔負著教育、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能。[1]這不僅包括對職工進行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而且也包括對職工合法利益的維護,保障職工民利的實現。同時,要積極維護職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使職工得到必要的精神文化享受。企業職工文化建設的組織開展,有利于不斷滿足職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外樹企業形象,內樹企業職工素質,是提升企業綜合素質和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企業外在形象的樹立,離不開企業精神的展現,企業精神的形成更是需要工會組織對職工的辛勤培育;同時,企業內練素質,更是需要企業工會開展勞動競賽、技術比武與創新來實現。

第三,工會在和諧企業職工文化建設中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離不開和諧企業、和諧廠礦等一個個和諧主體的形成。

從一定意義上說,企業工會擔當著凝聚職工、激勵職工、團結職工構建和諧企業的角色。企業工會組織通過搭建職工文化建設平臺,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提高職工的素質,形成一個學習、互助、寬容、和諧,人人主動、個個自覺為企業建言獻策的大好氛圍。因此說,基于這樣一個理念,我們認為,工會在和諧企業職工文化建設中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 工會在企業職工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除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工會在企業職工文化建設中還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首先,工會起到了導向和最大面積的覆蓋作用。工會是一個企業的重要組織之一,是職工的群眾組織,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稱作是在單位的“職工之家”,這個“家”的含義必然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從而對職工起著導向作用。[2]同時,工會都具有健全的組織體系,不僅有各級領導層的工會,還有基層工會、車間分會,再往下甚至還有工會小組,在基層工會還設有各專門工作委員會,正是這種嚴密的組織體系使工會組織基本覆蓋到絕大多數職工,在此情況下如果充分發揮各級工會組織的作用,就可以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層次職工的積極性,組織職工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創造企業工作的活力。

其次,工會還起到對群眾活動方式的凝聚和滲透作用。工會組織的一個重要責任是參與企業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同時采取多種形式的民主管理引導職工參與企業的管理和監督,提高職工參政議政的意識,增強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從而將職工凝聚在各盡所能、共促企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周邊;在提升了凝聚力之后,企業就能很便利的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結合與職工溝通思想和情感,使職工圍繞企業的共同目標在參與活動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滲透,以思想帶行動的推動企業生產經營的發展。

最后,工會對企業職工文化建設具有競爭推進作用

工會是一個靈活性的組織,它不僅可以通過較為正規且嚴肅的教育方式促進企業的文化建設,也可以通過開展勞動競賽、合理化建議、革新創新等較為靈活、機動的活動來激發職工的勞動熱情,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競爭且獎勵的方式對職工進行業務和思想的推進,有利于從文化建設入手,最終推動企業綜合實力的提高。

篇(4)

關鍵詞 國有企業 基層工會 文化建設

一、基層工會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企業文化性質對企業文化建設具有決定性影響,而文化建設是在職工基礎上進行的,需要職工的共同參與,具有一定群眾性,而群眾性也是基層工會的特性之一。

(一)凝聚力作用

工會對職工具有重要意義,是職工權力的反應和需求的歸屬。在國有企業中,每個職工都有一種企業歸屬感,一種文化氛圍的親和感,工會就是將這種情感進行集合和傳輸的紐帶,把職工團結在一起,形成企業的群體凝聚力。

(二)能動作用

工會有著得天獨厚的群眾基礎,是最了解職工要求和意愿的,因此對職工來說,也是企業向心力和吸引力的源泉。工會能夠為職工著想,員工也就自然能夠回應工會的相應和號召,積極主動的參與到企業文化建設中,利用工會的能動優勢,激勵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參與動力,引導職工行為。

(三)組織作用

工會能夠組織開展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教育活動,組織各類興趣協會,滿足員工的精神需求,使職工在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中感受到潛移默化的文化教育,在各種活動中灌輸企業丈化建設的理念。

(四)宣傳作用

工會的作用是弘揚主旋律,通過樹立典型,對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的評選表彰活動,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弘揚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企業精神,陶冶職工的情操,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人生追求和行為方式,培養共同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基層工會如何發揮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為適應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就要把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作為一種長期戰略任務,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在物質和精力上舍得投入。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以人為本”為中心

企業文化建設的途徑和辦法有很多,切入點、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工會要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要圍繞“以人為本”來開展工作,其精髓在于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致力于人的精神開發引導,讓職工在企業感到被尊重、被關心、被理解、被愛護。

如關注企業內的弱勢群體,建立幫扶機制和幫扶對象檔案,設立互助保障基金、扶貧幫困基金,幫助困難職工攻讀難關,不讓一個員工掉隊等等。關心每個員工及其家庭生活,營造企業團結、有愛、和諧的氛圍。如過節“送溫暖”、“防屠降溫”、家有高齡老人的“送愛心”、家有上大學的“送助學金”,用心、用情經營好職工之家,讓職工感受到人家庭的溫暖。

(二)以宣傳教育為途徑

抓宣傳,搞好企業文化建設,首光要讓員工了解企業義化建設的內涵,向員工廣泛宣傳企業文化建設的意義。工會可以通過廠務網站、文化墻、文化長廊、企業畫冊、媒體宣傳,走出去參觀,請進來學習,擴大企業的影響,宣傳企業形象,展現企業亮點、企業風貌,從而擴大企業知名度,謀求企業文化的輻射效應。比如利用重大節日開辦文藝演出、唱黨歌。其次要大力宣傳勞動模范、先進人物典型事跡,通過評選表彰先進典型,來弘揚正氣,注入正能量。

其次,要培養企業精神,提高員工素質,開展一系列系統教育很有必要。比如建立職工終身教育學校,為職工量身打造獨具特色的培訓計劃;舉辦專業講座,開展業務培訓,技術練兵,普法學習等。把企業各種制度法規通過光盤介紹給員工,讓員工自覺樹立符合企業文化的自律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

(三)以文體活動為載體

工會依托主體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為載體,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把生動活潑的文體活動與企業文化建設緊密聯系起來,寓教于樂。營造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在文體活動中培養職工高度自覺、符合規范的行為習慣,培育團隊精神,有力的促進了企業文化的普及和滲透。

工會要成立各種職工趣味性協會,豐富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加大體育文化設施投入,如興建職工足球場、職工健身房和圖書館。工會組織開展一些主題讀書會,演講正文、猜燈謎,各種體育比賽等活動,這些活動生動,群眾喜聞樂見,愿意參加。通過落實這些活動,不斷擴大中的參與面,增加活動人數,把文娛活動融入企業文化建設中,使工會的功能作用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得到廣泛發揮。

(四)以民主管理為手段

篇(5)

一個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并非一線社工,主要以管理者、教育者居多。據了解,一個復旦大學畢業的研究生從事企業社會工作,月薪達到8000元,選擇了會計領域的一個學生則拿到了5萬月薪。而從香港回來的社會工作博士生,如果成為一個社工項目督導(督導:社會工作專業訓練的一種方法,它是由機構內資深社會工作者對機構內資淺社會工作者或學生,透過一種定期和持續的指導程序,傳授專業服務的知識和技術,以增進專業技巧,并確保對案主服務的品質),年薪可以達到60多萬。

筆者從全國首批開展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試點工作的33所高校之一的江西財經大學獲悉,其首屆社會工作碩士生26人順利畢業,就業形勢非常喜人。其中,有6人到延安大學、瓊州學院、銅仁學院、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等院校工作,7人到廣州、深圳等地社會工作機構任職,2人到《社會工作》等雜志社工作,3人到金融部門就業,4人到研究所和企業部門工作等。 因此,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了社會工作專業的考研,復旦今年的MSW(社會工作碩士)中有近10名的跨專業學生,有行政管理、社會保障、統計學、法語等專業的學生。

因此,正如一位香港督導所說,中國社工事業的發展正如中國的改革開放一樣,一旦開啟,潮流不可逆轉,只能向前,倒退或停滯不前都是沒有出路的,所以我們可以放心地補充自身的知識,等待發展的機遇。專業學位解析:社會工作碩士 基于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遵循社會工作學科研究生教育一般規律,根據專業學位教育特點,借鑒、吸收發達國家和地區高層次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的有益經驗,制定本培養方案。

一、學位名稱 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英文譯為“Master of Social Work”, 縮寫為MSW。

二、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專業價值觀,掌握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熟悉我國社會政策,具備較強的社會服務策劃、執行、督導、評估和研究能力,勝任針對不同人群及領域的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的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

三、招生對象及入學考試方法 招生對象一般為社會工作及相關專業或具有一定社會工作實踐經驗的其他專業的學士學位獲得者。

入學考試實行全國統一組織的統考或聯考及招生單位自行組織的專業復試,主要依據考生的考試成績以及面試情況并結合工作業績與資歷擇優錄取。

四、學習年限 實行彈性學制。可以全日制學習,也可以非全日制學習。全日制學習期限為2年;非全日制學習期限為2—4年。

五、培養方式

1、實行學分制。學生必須通過學校組織的規定課程的考試,成績合格方能取得該門課程的學分;修滿規定的學分方能撰寫學位論文;學位論文經答辯獲得通過可按學位申請程序申請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

2、教學方式采用課程講授、案例研討和專業實習等多種形式,重視實踐教學。實務課程要配備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社會工作實驗室等硬件設施,要聘請有實踐經驗的優秀社會工作人才為學生上課或開設講座,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授課,加強社會工作實務技能的訓練,兼顧研究能力的培養。

3、重視實習環節。要求學生至少有800小時的專業實習。發揮學校督導與機構督導的雙重作用,提高實習教學水平。

4、成立導師組,發揮集體培養的作用。導師組應以具有指導碩士研究生資格的正、副教授為主,并吸收社會服務與管理部門的優秀社會工作人才參加;實行雙導師制,即學校專職教師與有實際工作經驗和研究水平的優秀社會工作人才共同指導。

六、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課程設置

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課程的總學分不低于36學分。

(一)、必修課 公共必修課

1.政治理論

2.外語 專業必修課(不少于12學分)

1.社會工作理論

2.社會研究方法

3.高級社會工作實務

4.社會工作倫理

5.社會政策

(二)、選修課(不少于8學分,以下課程只做參考)

1.人的行為與社會環境

2.家庭與家庭服務

3.貧困與發

展 4.社會服務管理

5.社會項目管理

6.社會工作評估

7.中國社會政策

8.社會保障制度

9.社會福利思想

10.比較社會福利制度

11.社會統計分析

12.兒童社會工作

13.青少年社會工作

14.老年社會工作

15.女性社會工作

16.殘疾人社會工作

17.精神健康服務

18.學校社會工作

19.醫務社會工作

20.社會矯正

21.企業社會工作

22.農村社會工作

23.由各個學校根據需要開設的其他社會工作類選修課

(三)、社會工作實習(必修,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不少于600小時,其他學生不少于800小時,6學分)

實行有專業督導的社會工作實習,可分成同步實習、集中(團塊)實習兩部分,在兩年內完成,分別計學分。

篇(6)

關鍵詞 :美國 企業社會工作發展歷程 啟示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4828(2015)04-0073-07

DOI: 10.3969/j.issn.1672-4828.2015.04.009

盧磊,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民政部培訓中心)雙師型講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MSW教育中心實務導師,香港理工大學一北京大學社會工作碩士,社會工作師(北京101601)。

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社會工作是工業化進程中企業追逐經濟利益和人們對工作或職業福利追求的產物,縱向來看,其整個發展歷程階段性特點較為明顯,也顯現出企業在社會工作引入和推動進程中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開拓的基本過程,而企業社會工作的服務內容也隨著不同問題的呈現和服務對象的實際需求而不斷變化,服務內容和方法得到拓展和延伸。美國是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社會工作的典型國家,對其企業社會工作發展歷程的全面梳理不僅有助于了解美國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脈絡,而且有益于借鑒其發展經驗并積極推動我國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

一、國際企業社會工作發展概述

企業社會工作的誕生和發展與工業革命進程、工人運動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則是直接因素。工業革命使得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隨之而來的則是社會問題的產生,包括不同階級間的矛盾斗爭、貧富差距拉大和社會階層分化等(李曉鳳,2008)。19世紀中期后,在階級斗爭中獲得巨大政治力量的工人階級迫使資產階級實施社會改良措施,建立起了初步的社會保障制度,以緩和彼此間的矛盾。企業社會工作由此萌芽,此時的企業社會工作發展還處于非專業化階段。

接下來的企業社會工作發展歷程基本上都與企業管理革新或企業管理中出現的新問題有直接關系。19世紀下半葉,由企業管理改良運動帶來的福利運動,催生了社會福利秘書( Welfare Sec-retary)制度的產生,福利秘書也成為企業社會工作者的先驅,諸多企業引入這一制度,使得企業社會工作發展迎來了專業化雛形階段。進入20世紀,強調效率的泰勒制使得福利秘書制度失去了實際意義。20世紀30年代,職場酗酒問題的產生和影響再次推動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直至20世紀50年代末,“工業酗酒方案”(Industrial Alcoholism Programs,IAPs)成為企業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同時大學開始介入企業社會工作領域。隨著歷史的推進和員工需求的變化,20世紀60年代在“工業酗酒方案”的基礎上衍生出了服務內容更加豐富的“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簡稱EAPs),這也標志著企業社會工作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服務方法,在企業和工業世界中普遍使用。企業社會工作發展進入專業化和職業化縱深發展階段,并不斷得以豐富完善和突破性發展,如美國的“員工增強方案”(Employee Enhancement Programs,簡稱EEPs),企業社會工作者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協助員工處理的議題也越來越多,在職場領域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發揮的社會作用與價值也越來越大,并得到企業、政府和服務對象的認可。

除了以上這條發展主線外,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在不同同家和地區的發展往往與社會學有著一定的關聯性。例如Durkeim在《社會分工倫》指出,在分工發達的產業社會必須加強人與人的協作,使得群體形成有機的聯系。歐洲和日本還發展形成了“產業社會學”,日本學者杉政孝和萬成博所著《產業社會學》中有如下相關表述,“現代產業社會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工作群體、領導、士氣的經營組織問題;工人、工會、勞動關系的勞動問題;職業、地方社會、大眾社會和產業化的產業社會問題”(王雅靜,2012)。從這一內容來看,產業社會學與企業社會工作關注的內容人部分是一致的。

二、美國企業社會工作發展歷程

沈黎(2008)提出,可以將美國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歷程劃分為如下四個階段:早期醞釀階段、職業戒酒方案階段、員工協助方案階段和員工增強方案階段。本文以重要的歷史事件和實務探索為基準線,結合美國學者的觀點,將美國企業社會工作發展劃分為四個時期:起步萌芽期、成長發展期、全面拓展期和成熟穩步期。演變歷程和重要事件可用下圖來表示: (一)起步萌芽時期(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 企業社會工作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可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由企業世界發起的社會福利運動尤其是社會福利秘書制度的建立是該時期的重要事件,決定和影響著這一時期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狀況。

1.企業內部發起的福利運動

社會福利運動源于當時企業內部發生的企業管理革新運動。這場運動之所以發生有三個方面的背景因素:一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迅速,企業規模急劇擴大,員工人數增速增量較快,對企業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如何有效激勵員工投入工作、避免消極工作等情況的出現,成為企業考慮的重要問題。二是19世紀末階級矛盾較為突出的時期,工人階級和資本家存在強烈沖突,迫于勞資關系緊張、矛盾激化等壓力,為了安撫工人,企業紛紛引入福利計劃,為工人提供服務,建立起包括傷殘、醫療和困難救濟等項目的社會保障制度,組織開展娛樂休閑活動等(李曉鳳,2008)。三是當時有大量婦女進入企業工作,基于女性生理特點等特殊性,需要建立適合她們的一些福利制度,以解決她們的獨特問題和滿足基本需求。這場福利運動的主要目的:消除工人不滿,培養他們的積極性和對企業的忠誠,以創造更高的勞動生產率;讓工人安于現狀,不去組織工會組織和開展工人運動,以減少企業經營的風險和損失(蘇景輝,1989)。

2.福利秘書制度

實際上,福利秘書制度是這次福利運動的重要內容,或者說這場福利運動催生了一種新型的企業管理崗位——福利秘書,這便是企業社會工作的先驅。1875年,Aggie Dunn女士受雇于H.J.Heinz Company,成為美國第一位也是20世紀前美國唯一的福利秘書。1917年,明尼亞波利市北方州電力公司聘用Thomapson女士為社工員,紐約的Macy百貨公司也首創社會服務部門,參與處理員工及家屬的相關問題。1922年,紐約大都會保險公司聘精神科醫生,提供精神醫療服務。

福利秘書是一個兼顧企業福利的行政事務和社會工作服務的職務,目的在于幫助員工解決個人及家庭問題。基于企業的雙重考慮,福利秘書主要的職能有兩個方面即行政職能和服務職能:行政事務上,主要處理員工的福利事務和進行相關的人事管理;社會工作服務上,主要為員工提供咨詢、輔導、治療和支持等服務。蘇景輝(1989)將福利秘書的工作概括為四個方面:

第一,物質福利,包括安全保護、醫療衛生、餐廳、宿舍及交通等;

第二,經濟福利,包括工資、撫恤、貸款等:

第三,文化福利,包括娛樂、體育、教育、圖書、出版刊物等;

第四,個人輔導,包括為員工個人及其家庭提供治療和支持。

從福利秘書的工作職能和工作內容來看,福利秘書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專業社會工作者,但其已經具有了企業社會工作的雛形,福利秘書成為企業社會工作服務的開拓者。另外,福利秘書的崗位擔負著既服務企業又服務員工的雙重使命,但本質卜-還是以服務企業為主,這也是由企業引入福利秘書的主要目的所確定的。

3.泰勒制、工人運動與福利運動的衰落

進入20世紀后,強調生產效率的泰勒制興起。使得企業更加關注牛產過程,而不是員工的需要,因此也使得福利運動和福利秘書失去了實際意義。同時,工人運動逐步深入,提出了新的政治與權力的要求,工會的作用和力量也逐漸強大,具備了法律地位、獨立的政治和社會地位。工會組織從更高的要求出發,認為福利秘書制度根本上代表的還是資本家,是為資本家和企業服務的工具,并且認為它消磨了工人的階級意識,使得他們安于現狀。因此,在工會組織的反對下,很多企業取消了福利秘書制度(錢寧、張默,2009)。

另外,福利秘書制度主要存在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但隨著西方產業結構的大調整,該制度逐漸被取消。

(二)成長發展期(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

“1業酗酒方案”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事件,也直接促使了企業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的開始。

1.“工業酗酒方案”的產生背景

在美國,工廠里存在的普遍的酗酒問題成為企業社會工作制度建立的直接關聯性因素。在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工人酗酒的問題相當嚴重,并且帶來了很多危及生產安全、出勤率不足、工作效率降低等問題并直接影響了生產力。因此,一些企業開始嘗試協助員工戒酒。企業管理者為了減少酗酒帶來的損失,推行所謂的“工業酗酒方案”,聘用社會工作者在員工中實施戒酒方案,對酗酒者及其家庭提供輔導和服務,使得社會工作者以專家身份進入企業開展戒酒者服務。工業酗酒方案就此產生并成為企業服務的主流。

2.“工業酗酒方案”的推進過程

1935年,美國第一個“工業酗酒方案”產生。1940年,俄亥俄州柯達公司推動職業戒灑方案,第二次世界大戰更加促使了該服務方案的擴人和發展。到了20世紀40年代,“工業酗酒方案”逐步得到企業的認可,更加正式化并在一定范圍內得到普及,部分企業也逐步關注和參與解決員工精神與心理困擾。1957年,波士頓社工學院的成立開啟了高校對企業社會工作的介入,比如協助東北電話公司等一些企業開展服務。

3.對“工業酗酒方案”的基本認識

“工業酗酒方案”是企業社會工作因應企業管理的新問題和服務對象需求的變化產生的,是一次社會工作介入企業領域解決問題的嘗試,對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具有歷史意義。它啟發了企業管理者解決員工問題的基本思路。但是它主要還是企業自身解決管理問題的工作方案,出發點在于通過解決酗酒問題來提升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提高生產力,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對員工的福利,從本質上講,這還是基于企業自身發展利益的行為,員工的實際需求是其次的。企業社會工作要實現系統化發展,還需要具備自身特有的專業服務方法,“員工協助方案”則具備了這一條件,標志著企業社會工作及其特有方法的形成(錢寧、張默,2009)。

(三)全面拓展期(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

“員工協助方案”是企業社會工作全面拓展期的重要事件,這個時期是企業社會工作的重要形成期和全面發展階段。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不是從“工業酗酒方案”直接邁進到“員工協助方案”的,在其中一段時期里兩大方案是并存的,在一定意義上“工業酗酒方案”為“員工協助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員工協助方案”的推進過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員工協助的雛形開始產生。戰爭催生并促使了“員工協助方案”的出現。在二戰期間,有很多企業是為戰爭服務的,這使得這些企業的員工與家人分離,戰爭給這些員工帶來了大量情感、婚姻以及家庭生活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美國政府專門聘用一批社會工作者從事相關輔導服務,并演變成為美國企業社會工作的主要實務方法即“員工協助方案”。在英國,貝弗里奇計劃的出現也促使了企業建立工業福利制度,將受戰爭影響的家庭作為救助和服務對象。這時的“員工協助方案”主要是為了滿足戰爭的需要,是戰時臨時干預的措施。

到了20世紀60年代,藥物濫用、暴力、沮喪和離婚事件層出不窮,職場酗酒也不單是個人行為的問題,還內隱著包括家庭環境、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在內的外部因素的影響,這使得有些“工業酗酒方案”開始拓展服務內容,并逐漸轉向“員工協助方案”,此時的企業社會工作已經開始注重個體與環境的互動關系。1962年,美國坎波公司將服務對象擴展到員工家屬,內容包含了家庭、情緒、法律、藥物濫用等方面。之后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采取“員工協助方案”,并強調更大范圍的服務內容和注重提升員工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具有了較為明顯的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1964年,哥倫比亞大學成立工業社會福利中心(Industrial Social Welfare Center),推動企業社會工作的研究與實務。1970年,美國政府正式成立美國聯邦酗酒研究機構和勞工與管理者酗酒咨詢機構,負責工業酗酒方案的倡導和員工協助方案的發展。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勞工與管理者酗酒咨詢機構改名為員工協助專業機構( Employee Assistanc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并開始推行考試與認證制度即進入了職業化發展階段。

2.“員工協助方案”的基本范圍

“員工協助方案”的獨特性在于其不只是關注企業領域中的人的某些問題,更是從不同層面關注和協助企業領域的人尤其是工人,關注他們不同層面的需求。20世紀70年代,美國最先在企業管理中開展“霍桑試驗”,開始認識到員工的情緒可以影響生產效率,從而最先揚棄了古典經濟學的“人是經濟人”的管理理念,進入了“人是社會人”的現代管理理念中(高鐘等,2007)。這也是美國企業社會工作發展較快的重要因素。這種變化內含了理念的變化,也帶來了服務內容的變化和豐富。

按照相關學者的總結,“員工協助方案”分為三個方面的內容(謝鴻鈞,1996;田鵬,2003):

第一,員工咨詢,主要是參與處理員工身心健康及處理可能間接影響工作表現的個人問題;

第二,生涯發展,主要是進行對員工的評估、咨詢、計劃、培訓用以協助其規劃職業生涯,同時協助企業人力資源規劃與管理;

第三,健康服務,主要側重預防員工生理、心理問題發生,促使組織人力資源有效發揮。

就人的需求而言,其實只是這三個方面還是難以滿足更加多元化和變化著的需求。比如在現實情境中,員工較多地會遇到勞動權益保障的問題、婚姻家庭的問題,以及如何有效平衡與協調工作關系和家庭關系等方面的問題。這就是說企業社會工作的服務范圍需要更深層次更多面的服務。

另外,企業社會工作不同于其他領域社會工作,這種特殊性體現在它注重追求協調個人(員工)與組織(企業)的關系,在幫助組織實現目標的同時使得個人生活的目標得到實現。這也就是臺灣學者蘇景輝所說的企業社會工作的雙贏策略。

(四)成熟穩步期(20世紀80年代至今)

“員工增強方案”促使美國企業社會工作進入成熟穩步期,并已經被借鑒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1.“員工增強方案”的生成和發展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新的概念逐漸延展“員工協助方案”到“員工增強方案”,并使之成為了企業社會工作的新豐流。到1991年,美同約有45%的全職工作者接受過企業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服務,截止目前全美擁有100位員工以上的企業60%以上都有“員工增強方案”。如何調節組織和個人的行為,并將它們置于倫理與法律的規范之下,盡量避免企業行為中經濟理性的過度張揚,及其對員工、社區甚至消費者的福祉帶來不利影響,成為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社會工作發展的新問題。具體來說,一是全球性貿易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發展中依然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首要目標,持續造成了組織與個人、生產與環境、企業與社區等多方面關系的緊張,也引起了國際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的普遍關注。二是在企業內部,分工越來越精細,對勞動者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企業員工的高流動性一直都是企業面臨的問題,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三是企業員工有了對個人價值實現的更高追求,他們將工作與個人生活相結合,視為一體,因此現代的勞工對工作表現得更為積極與投入,因此對工作環境的要求更高了(謝鴻鈞,1996)。企業管理者需要考慮更多的人性化元素。

2.企業社會工作的新突破

基于企業管理和經濟發展中的變化,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突破了“員工協助方案”的范圍,發展出包括對員工服務、對組織和企業管理者服務、對消費者服務、對企業社會責任服務以及對與企業活動相關公共政策服務等五方面內容在內的專業服務體系。這五大方面的內容也分別形成了西方企業社會工作多種各具特色的模式,如員工服務模式、雇主組織模式、企業外模式、工會模式、企業內模式、企業社會責任模式、公共政策模式等,既為個人、家庭和社區開辟了新的服務途徑,也為眾多的勞工提供專業服務(王瑞華,2008)。企業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和服務范圍得到進一步的擴展。

當前,美國企業社會工作有了新的稱呼,即“職場社會工作”,這一稱謂延展了企業社會工作的服務范圍和社會工作者在其中的角色(Michal&E.M.&David&B,2000;徐婷,2013)。社會工作者可以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多,包括家庭問題、經濟問題、法律問題、娛樂問題、孩子照顧、員工發展計劃、壓力管理計劃等。

三、美國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經驗

美國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經歷了百余年的艱辛探索,它以企業管理改革為契機,以解決企業問題、提升效率和為員工提供福利服務為雙重目標,通過一個個具體而重要的發展性事件,逐步豐富和完善了企業社會工作的服務范圍、內容、方法和經驗(張默等,2014)。這也對我國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一)具有完備的制度保障

美國企業社會工作得以快速和良好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便是美國社會保障立法和有關勞資社會政策的推動。美國自20世紀30年代頒布實施了<社會保障法》,強調工作中的安全問題,并在后來逐步通過醫療和失業保險等法律加以保障。這為企業社會工作服務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政府還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勞動法規,比如最高工時的規定、最低工資的規定等。

美國總工會社區服務部主任Leo Perlis于1976年積極倡導人性契約理念,即要求企業重視勞動者福利和服務,包含財務、家庭、健康和其他服務(如法律援助)等。這也是美國工會社會工作服務的重要內容。

(二)形成了一套專業服務系統

美國企業社會工作的快速發展得益于社會工作方法、理念和服務在工業服務領域的應用。這些保障了美國企業社會工作的品質,其服務成效得到了企業和員工的接納和一致認可。

美國企業社會工作有一套專業倫理守則,包括以員工利益為先、保障服務對象的隱私權和知情權、保密原則、禁止不當得利等等。在這些倫理守則的前提下,美國企業社會工作還形成了具有實務指導價值的工作指引,確立了其專業特征和服務范圍,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實務技巧,包括甄選與離職面談技巧、特殊形式工人問題面談技巧、方案評估和轉介與咨詢技巧等。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積累,在遵從社會工作價值理念、服務方法和倫理守則的基礎上形成了該領域的發展特色。

(三)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實務活動

美國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還得益于各類不同組織的動員和參與,并以此發展和拓展了企業社會工作早期的幾種模式:第一,“公司模式”(或廠內模式),主要是企業在其組織架構中直接成立一個“員工協助方案”,聘請專業社會工作者為員工提供服務,比如拍立得公司的咨詢部;第二,契約模式(或外部模式),這種模式是企業出資,以契約方式由獨立的民間社會服務機構為員工提供服務,比如羅徹斯特家庭服務中心、美國鋼鐵公司的格諾瓦廠;第三,工會模式,豐要是指工會組織為其會員和家屬提供輔導服務,推行服務的社會工作者由工會聘用,比如紐約市的國際女服工會的社會服務部(劉斌志、沈黎,2006)。目前為止,這三種模式還是企業社會工作發展的主要模式。

不同的模式都提供了比較豐富的活動,其中包括:(1)為有困難的員工提供咨詢輔導,協助解決個人問題;(2)訓練一線工作人員,使得他們能觀察員工的表現并給予適當的協助或轉介服務;(3)整合社區資源以滿足服務對象需求,并與其保持長期聯系與合作;(4)協助辦理員工福利和醫療衛生方案等;(5)推介社區有關健康、休閑娛樂和教育等活動;(6)記錄服務材料并建立檔案系統;(7)為包括婦女、少數民族、殘障員工等弱勢群體提供策略計劃并執行之;(8)向管理者提供人力資源策略,作為決策參考;(9)鼓勵工人組織起來,共同關心相關福利法律法規等等。

美國企業社會工作已下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服務介入焦點也越來越廣泛,成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可鑒樣本。整體來看,美國企業社會工作發展的主要條件在于:其一,專門的組織和專業人才保障;其二,較為清晰的服務內容,如咨詢、企業改革、小組工作、專項特別方案、相關研究等;其三,工作原則清晰,如對工作成效的掌握、對企業管理者進行社會工作培訓、直接服務的能力以及對轉介服務的跟進:其四,對象、方法、成本、效益量化;其五,社會工作教育界的參與推動和理論總結,包括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理論研究和學術研討等。比如1978年,美國社會工作者協會、社會工作教育委員會和哥倫比亞大學等合辦的“工業社會工作研討會”,就對美國企業社會工作發展起到了宣傳、總結和促進作用(高鐘等,2007)。這些基本經驗也應成為我國探索企業社會工作本土經驗的重要參考。

[

參考文獻]

[1]高鐘等,2007,《企業社會工作概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李曉風,2008,《社會工作:原理·方法·實務》,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杉政孝、萬成博主編,1986年《產業社會學》,楊社、包政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3]劉斌志、沈黎,2006,《工業社會工作:美國經驗與本土探索》,《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

[4]錢寧、張默,2009,《工業社會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蘇景輝,1989,《I業社會工作》,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6]杉政孝、萬成博主編,1986年《產業社會學》,楊社、包政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7]田鵬,2003,《一個有效緩解員工壓力的系統-EAPS》,《中圍勞動》第5期。

[8]王雅靜,2012,《企業社會工作介入國有企業工會工作研究》,北京:北京郵電大學碩士論文。

[9]王瑞華,2008,《國外的企業社會工作模式》,《中國社會導刊》第18期。

[10]謝鴻鈞,1996,《工業社會工作實務——員工協助方案》,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1]徐婷,2013,《外企員工壓力疏導的社會工作介入實踐》,《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第6期。

[12]張默,2014,《企業社會工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篇(7)

隨著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社會工作作為社會服務的重要承接主體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新的機遇同樣蘊含新的挑戰,即新形勢下對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挑戰,亦即如何培養更多的優秀社會工作人才。高校關于人才的培養,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思想培養,二是理論培養,三是實踐培養。作為既重理論培養,又重實踐培養甚至實踐培養重于理論培養的社會工作專業,對學生的實踐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本文對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培養提出一些拙見。

一、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一)實踐教學是諸多學科的必然環節。從宏觀上來講,高校關于人才的培養,既包括思想方面的培養,也包括理論方面和實踐方面的培養。如此可見,實踐方面的培養是我國人才培養體系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實際上,我國《教育法》也對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保護,第四十七條明確提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及社會組織等要對學校組織的實習和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幫助和便利。從微觀上來講,我國各學科的培養方案和教學方案都明確規定了實踐教學的時間和比例。因此,說實踐教學是各學科的必然教學環節是有理論根據和實踐根據的。

(二)實踐教學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科特性所需。一般而言,任何一門學科都具有其學科特性,否則就不能稱其為一門學科。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科特性包含理念、方法等多個方面,本文僅從理念和方法兩個方面予以分析。社會工作堅持“助人自助”的專業理念。從理念特性可以看出,為達到“自助”的目標,首先得“助人”。這一“助人”的過程就要求專業社會工作者具備“助人”的能力,而這“助人”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經過專業訓練才能獲得的。這種專業訓練就需要通過實踐教學才能實現。從社會工作的方法特性來看,專業社工有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三大直接方法和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研究兩大間接方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工作行政明顯都建立在社會工作實踐基礎之上,即使是社會工作研究,有時也需深入實地獲取一手資料。顯然,社會工作方法上的特性更加需要社會工作者的實踐能力。

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有其特殊性。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具有法律性、政治性和組織紀律性等特點,其實這也可以視為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的特殊性。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同其他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不同,不少學生畢業后選擇在公、檢、法、司等司法領域工作。因此,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在理論教學方面就增加了不少的法律課程,而且注重對學生法律性、政治性和組織紀律性培養。法律性、政治性和組織紀律性的培養單靠理論教學是難以達到要求的,必須靠實踐教學、班級活動、校園活動等課外活動共同帶動。

(三)符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需求。隨著《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等文件的出臺,各地各部門也相繼出臺了相關辦法和措施,全國掀起了新一輪的創業。加之我國當前加大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力度,并且出臺了推進民辦社會工作機構的系列辦法,作為我國民非企業主體力量之一的社會工作機構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社會工作機構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尤其是創業型社會工作人才。近幾年,我國雖然有不少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但是真正加入到社會工作隊伍的較少,優先社會工作人才更少。因此,需要加強實踐教學,引導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加入到社會工作創業隊伍中來。

二、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六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的總體構想

(一)“六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的內涵。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入學前實踐。入學前實踐指的是學生利用錄取之后和入學之前的假期,在所在地公、檢、法、司等政法系統,以及社區、社會工作機構進行入學前的實踐。這種實踐方式雖然在具體操作層面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對學生和對學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學生而言,首先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于提高其專業意識。其次,有利于學生進行專業選擇。經過實踐,學生可以根據實踐感受,決定是否選擇該專業,避免入學后的選擇困境。對于學校而言,一方面有利于對新錄取學生實際情況的掌握,另一方面這也可以成為學校的招生特色。

2.課堂實踐。課堂實踐指的是專業課教師利用上課的時間,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教學。這里以課程為例比較便于解釋。如講授個案工作的課堂,任課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模擬相關角色。又如講授小組工作的課堂,任課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組,然后由各組去承擔組別角色。當然這種分配方式可以選擇抽簽等多種方式。再如講授社區工作的課堂,任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深入一線社區進行現場教學。課堂教學靈活多樣,需要任課教師具備較好的實踐教學能力和教學方法,充分引導學生加入到課堂實踐中來。

3.課程實踐。課程實踐指的是每門課程必須進行針對本課程特點的實踐活動。社會工作專業至少有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研究、心理咨詢與方法、社會調查方法等方法課,還有婦女兒童社會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禁毒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等方法課,還有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學概論、法學概論等理論課。這些課程各具特點,因此需要有針對性的課程實踐,提高學生對課程理論的把握能力及實踐能力。

4.實驗室實踐。實驗室實踐指的是利用實驗室模擬社會工作情景,讓學生參與到其中來。實驗室看似是工科類的教學專利,其實不然,作為強調實踐教學的社會工作而言,也可以進行實驗室教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諸多高校已經建立了社會工作實驗室。社會工作實驗室如同政法院校的模擬法庭一樣,目的就是讓學生身臨其境,切身體驗社會工作情景,感受社會工作的專業魅力。

5.寒暑假實踐。寒暑假實踐指的是學生利用寒暑假實踐,深入到相關專業領域進行實踐活動。寒暑假是一個相對集中的時間,學生可以利用學校建立的專業實踐基地進行實習,也可以自行聯系實踐基地實習。當然,這需要班主任和專業教師在假期前就做好工作安排,給學生布置假期實踐任務。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鞏固前一學期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自身實踐能力。同時,有利于促進學生專業學習的連續性,避免因假期帶來的學習斷層。

6.畢業實踐。畢業實踐指的是利用一個到兩個學期的時間進行帶有總結性的實習活動。畢業實踐是學生所有學習和實踐的總結。畢業實踐的做法在各高校已經具備較好的基礎,在這里只提出一點,那就是處理好畢業實踐與畢業論文、實踐報告、就業等之間的關系,此處不做贅述。

(二)關系。具體分析如下。

1.六者之間互為一體。從入學前實踐到課堂實踐、課程實踐、實驗室實踐、寒暑假實踐,最后再到畢業實踐,看似多階段的實踐,實際上具有一定的內在邏輯性。入學前實踐、課堂實踐、課程實踐、實驗室實踐、寒暑假實踐、畢業實踐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入學前、學習中和畢業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對應入學前實踐,第二階段對應課程實踐、課程實踐、實驗室實踐和寒暑假實踐,第三階段對應畢業實踐。三個階段存在一定的次序性,前一個階段為后一個階段打下基礎。因此,六者之間是一個有機統一體。

六者之間互相促進。第一階段的入學前實踐有利于第二階段的課堂實踐、課程實踐、實驗室實踐和寒暑假實踐,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實踐又有利于第三階段的實踐。在第二階段中,課堂實踐可以促進課程實踐、實驗室實踐和寒暑假實踐。同理,第二階段中的某一實踐也可以促進其他實踐。因此,六者之間不是相互制約的,而是相互促進的。

三、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六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的實現路徑

(一)學校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在我國現行行政體制之下,為確保各項政策的制定及措施的實施,必然離不開頂層設計這一環節。政法院校實行社會工作專業“六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尤其是“六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中的入學前實踐,這是一個較新的方式,若不加強頂層設計,后期工作難以開展。而且,實踐教學對內幾乎涉及學校所有部門,對外涉及實習基地及相關部門。具體來說,就是在學校層面要形成正式的文件,讓社會工作專業“六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有據可依,確保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其實,待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模式較為成熟時,也可復制推廣到其他專業中去。當然,學校層面也不只是制定單一的政策即可,還需要相關配套政策才能真正促進學校的教學改革和發展。這些配套的方案包括合理的職稱評審制度、教師考評機制、學生管理制度等。

(二)院系層面:負責制訂完善的實踐教學方案。相對于學校層面來說,院系層面才是真正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而且是溝通的橋梁,上要面對學校,下要面對教師和學生。在這里應重點強調的是,院系在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核心任務是要負責制訂完善的實踐教學方案。實踐教學涉及校內外的關系,對內涉及教務處、招生就業處、學生工作處、后勤處等多個部門,對外涉及實習基地管理及建立新的實習基地。實踐教學從內容上來說涉及六個階段,還涉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平衡機制。因此,院系一方面要聯系校內外相關部門,理順好行政層面的關系;另一方面,要組織專業教師及相關專家,對社會工作專業培養方案認真研究、不斷完善,制訂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方案。

篇(8)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2009年8月14日至1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在成都舉辦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眾所周知,去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部分區市縣嚴重受損,災后重建任重道遠,社會各界給予非常大的關心和支持,眾多的企業無私奉獻愛心,關心災區恢復重建。

2008年12月9日,在國家環保部宣教中心舉行的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研究會上公布,截至2008年11月,已有121家中國企業了社會責任報告,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將近翻了一番,這個數字也接近了中國企業歷年的社會責任報告的總和。

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國家、社會在關注,同樣也得到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的認同,我國企業也開始更多地關注其自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但在目前,我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還不系統和深入,社會公眾、企業等機構對企業社會責任缺乏系統認知或認知度還不夠,把部分單一指標或把捐款多少作為企業盡沒盡社會責任的衡量標準,顯然是帶有偏見和不完整的。

(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本論文研究的目的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理論、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與趨勢進行分析。結合中國實際國情,讓社會公眾和企業等機構充分、系統認知企業社會責任,正確評價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狀況。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途徑進行系統闡述,以幫助我國企業結合自身情況選擇更有效的社會責任實現途徑,更加有效的促進企業自身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

二、企業社會責任綜述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tkesponsibility,簡稱CSR)一直以來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不同的人可能對企業社會責任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把股東的經濟價值最大化,也有人認為是要對企業經營過程中所有的利益相關方都負有道德責任。

1851年,Titus Salt開始在Saltaire鎮實施被稱為“慈善家的住房建設”計劃時就表示“商人應肩負社會責任”。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克拉克(Clark J.Maurice)教授是最早于1916年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思想的。

1924年,英國學者歐利文?謝爾頓第一次從學術角度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概念,他把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經營者滿足產業內外各種人類的需要的責任聯系起來,并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含有道德責任。

較為規范和明確的“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是由鮑恩(Bowen)于1953年在他的著作《商人的社會責任》中首次提出的。由此,鮑恩被譽為“公司社會責任之父”。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指的是商人有義務按照社會所期望的目標和價值,制定政策、進行決策或采取行動,如果公司在決策中認清了更廣泛的社會目標,那么其商業行為就會帶來更多的社會和經濟利益。但他將責任主體限定為“商人”。

1967年,戴維斯將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擴大到機構和企業。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他將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企業考慮或回應超出狹窄的經濟、技術和立法要求之外的議題,實現企業追求的傳統經濟目標和社會利益。

1979年,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卡羅爾(ArchJe B.Car-roll)提出了公司社會表現的三維空間模型,并提出企業社會責任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自愿責任。他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是社會在一定時期對企業提出的經濟、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

斯蒂芬?P-羅賓斯(Stephen P.Robbins)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超過法律和經濟要求的、企業為謀求對社會有利的長遠目標所承擔的責任。

除了學術界的定義以外,很多組織和學術機構對企業社會責任也給出了定義,盡管他們對企業社會責任有不同的表述,但大家普遍認可的定義是: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要承擔社會責任,在守法的同時也要合乎道德規范,維護企業利益相關者,包括勞動者和環境的利益,以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企業社會責任理論

企業社會責任的觀點最早是由美國鋼鐵集團公司創始人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meg~e)提出的,他認為企業經營管理者應當將自己視為社會利益的受托人。他所宣揚和所執行的企業社會責任是通過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體現的。

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大部分研究只是針對商人來定義企業社會責任。后來,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逐步轉移到社會責任行為的特征上。企業社會回應理論的提出將企業社會責任與戰略管理相結合,強調公司的主動責任行為,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重點從“什么是企業社會責任以及是否需要企業社會責任”開始轉向“如何實施企業社會責任”。在80年代,企業倫理觀念、企業社會表現研究開始盛行,企業社會責任被納入公司管理框架之內。被賦予了更多的實踐意義,企業社會責任表現也開始全面衡量。到90年代。利益相關者理論已逐漸發展成熟并與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相結合,同時出現大量將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的財務表現相聯系的實證研究。在本世紀開始時,公司公民理論的出現使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進一步深入,公益創業將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創造相結合,給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帶來了新思路。

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的一大重要貢獻是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最早是由美國斯坦福研究所(StandfordResearch Institute)于1963年提出的。早期的利益相關者理論研究將企業看成社會的一部分的古老傳統,而不是將企業看成一個獨立的、純經濟的機構。利益相關者泛指與公司存在各種關系的個人或團體,它從某一群體對于企業的生存是否具有重要影響,是從企業生存的角度研究利益相關者,是一種狹義的定義。1984年,弗里曼(Freeman)對利益相關者給出了一個更廣義的定義。他把“那些能夠影響企業目標實現,或者會被企業實現目標的過程所影響的任何個人和群體”都稱為“利益相關者”。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卡羅爾又對社會責任理論進行了了進一步的拓展,提出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矩陣。他認為,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從而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企業需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對股東應當承擔經濟責任,對顧客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和倫理責任。卡羅爾的這一理論模型是結合企業和社會兩種視角,利用利益相關者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全新定義進行闡述…。

(三)企業社會責任在國外的發展

1 企業社會責任在美國的發展

在美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大概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這一階段主要是探討企業經營者的職能問題。最為典型的事件是貝利與多德關于企業地位與責任的論戰。最終結果表明,企業不只是股東利益最大化的機器,而是考慮公司對社會的責任。

第二階段為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對經營者職能認識的逐步清晰,隨著更多的公司認識到“權力帶來責任”,慈善和管家原則開始為美國工商界廣泛接受。這時,企業的社會責任探討從經營者轉向企業的慈善捐贈問題和深化經營者社會責任職能的探討。60年代中期,企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與自然環境破壞等公害形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這時的企業社會責任不再僅指傳統的企業家道德,而是開始轉向社會實踐性問題。

第三階段為20世紀70年至今。70年代初期,企業行為產生的包括偽劣產品、物價上漲等在內的社會問題在各國引起人們的關注,中東戰爭引發了世界石油危機,導致石油價格上揚,企業因此囤積居奇、乘勢漲價,造成物價紊亂,使企業社會責任成為焦點。90年代,由于全球化步伐加快,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活動,一種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新概念“企業公民”應運而生。“企業公民”就是把公司看成是社會的公民,它描述企業怎樣通過其核心業務為社會提供價值的同時,也向社會顯示它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如今,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標準又有了新的變化,企業社會責任開始轉向注重社會人的因素,轉向企業是否受到消費者的擁護,轉向企業是否保護環境,不產生公害等的法律要求。還有更多地轉向企業的道德責任方面的要求,如產品安全、廣告誠信、雇員權利、道德行為、公平等。

美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三種行為方式:市場行為、監督行為、自愿行為。美國企業基本上是從這三個方面規范其行為的。

2 企業社會責任在歐洲的發展

在歐洲,無論企業社會責任在社會的最初推動者是政府、企業還是社團,歐洲各國普遍認識到,社會責任的有效執行可以提高社會福利,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包括使弱勢群體得到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進行能力培養投資,提高公眾健康水平,對自然資源更合理的開發使用,減少污染,對人權保護,減少貧困。

歐洲委員會大力倡導企業社會責任,對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在歐洲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2001年7月,歐洲委員會發表綠皮書,正式引入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并提出如何倡導和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共同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歐洲政策架構。2002年,歐洲委員會又發表公告,提出切實的落實方案和措施,得到了極大的社會回應。歐盟機構、議會、經濟與社會委員會、地區委員會對綠皮書表示歡迎并做出積極評價。

歐盟各成員國政府也積極響應歐洲委員會的指導意見,采取相關政策支持企業社會責任的執行。它們各自向歐洲委員會做出執行報告,并由歐洲委員會對政府的行為進行了三個方面的考察:推廣企業社會責任,保證信息披露透明度,制定企業社會責任的輔助政策。

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發展中,歐洲企業社會責任協會(CSK EUKOPE),歐洲工會聯盟,歐洲雇主聯盟,歐洲外貿協會等非政府組織都發揮重要作用。

(四)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現狀

30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令世界矚目。中國政府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規范企業行為、加強市場監督等方面都制定了很多的措施,我國企業在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與國外的社會責任發展相比,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些差距表現在資源的浪費,環境的破壞,勞工問題等。

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階段,由于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片面追求GDP和政績,導致企業忽視了對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采用粗放型增長方式。這種增長方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實際上是剝奪了后代的發展空間。我國單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印度的2.8倍。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生產每噸鋼材的綜合能耗要高出21%,發電耗煤要高出22.5%,我國社會勞動生產率水平只相當于美國的1/46。法國的1/34。與高能耗相伴隨的是高排放和高污染,目前我國廢棄物的排放水平大大高于發達國家,每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4倍,每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倍以上。2003年,我國S02的排放居世界第一。七大水系劣五類水質占30%,酸雨面積占國土面積已達1/3。此外,企業違反勞動安全法律法規,侵犯勞動者權益的事件屢見不鮮。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逼人,礦主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缺乏社會責任意識。一些企業靠低工資,低福利,無償延長勞動時間,違法雇用童工等方式增加經濟效益,“血汗工廠”、“黑磚窯”事件就是典型。這些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政府在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政績觀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滯后。監管不力,甚至可能是行政不作為。另一方面就是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意識,說明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建設還非常落后。

目前我國國內對企業社會責任在認識上還有些誤區:

1 片面地將企業社會責任等同于《國際勞工標準》、跨國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守則》、SA8000認證,或者將企業社會責任等同于企業捐贈或企業所做的公益事業

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就層次而言,不同層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企業社會責任最基本的內容是企業有遵守法律的責任,包括遵守商業道德、安全生產、保護勞動者權益等各項內容。這些內容是明文規定的,遵照執行即可。但這是最低要求。高層次的企業社會責任要求,要推動環境保護,社區建設,支持慈善事業,公益事業,保護弱勢群體等。這些內容沒有明文規定,不是強制性的,而是企業應承擔的道義上的義務。如果一個企業在前一方面做到了,并不是說在社會責任方面就無所作為,而后一方面做的好,而前一方面做的不好,那么企業也沒有很好履行社會責任。不可將企業社會責任簡單化、面具化。

2 國內的供應商把企業社會責任等同于應付跨國公司的檢查

中國在全球化經濟中,成為很多跨國公司的供應商,考慮到中國的社會責任推進情況達不到國際標準。一些跨國公司針對中國的勞工問題制定專門的企業社會責任守則,要求中國出口企業必須遵守。如家樂福、耐克、阿迪達斯等公司都對國內供應商進行社會責任審核。一些公司為通過審核,不惜做假以應付檢查,這是一種被動的行為,目的是為獲得訂單,而不是接受和推動企業社會責任。

3 將企業社會責任看成是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競爭力

很多企業把社會責任看成是一種負擔、成本,這是對企業社會責任認識模糊,只看到成本的一面。而沒有認識到對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一面。這種觀念是把社會責任完全推給政府和社會。履行社會責任是大勢所趨,一個有不良記錄的企業,將得不到公眾的認可。一個有良好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將得到同行、消費者、社會的尊重,為其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會給企業帶來長遠利益。因此,從長遠來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追求利潤最大化并不矛盾,它會提高企業長期

的競爭力。

(五)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趨勢分析

1 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相結合

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主旋律。企業與社會同命運,共呼吸,逐漸成為企業和企業家的共識。

企業作為當今社會的經濟細胞、最有力量的組織之一,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處于特殊的地位。企業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的理念是一致的,應該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框架下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

2 促進社會責任投資發展

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的一些事件體現了金融市場和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進步,深交所2006年9月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同年12月,人行與國家環保總局合作,把企業污染記錄的信息納入企業信用數據庫。“綠色奧運”及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投資加大,相信社會責任投資會在中國得到長足發展。社會責任投資將通過改變投資方式改變社會,實現經濟利益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雙重目標。

不同組織價值實現有其不同的側重點,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作為變革促進者創造社會價值并使之持續,將社會工作者的熱情和企業家的創新、效率結合起來,就是公益創業。對于公益創業企業來說,在將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實現相結合起來的過程中,主要目標還是創造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是為了可持續的實現社會價值。

三、企業社會責任實現途徑

(一)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是首要的社會責任

企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富有活力,整個社會才能勃勃生機。企業作為經濟實體,可持續獲得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經營目標,企業經營必須能滿足利益相關方的要求,現在管理學界已經不再把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作為企業經營的終極目標了。企業的經營業績是判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企業的盈虧狀況和企業在社會上的地位緊密相關。同時作為一個經營主體,企業為國家納稅,給民眾提供就業崗位,維護社會的穩定。企業社會責任是分層次的,必須清醒的認識到,企業生存和發展是企業的首要社會責任,若忽視了這一點,喪失了企業的可持續獲利能力,企業就會陷入困境,這是最不負責任的行為,這是企業執行社會責任必須把握好的一項原則。只有把企業的首要社會責任執行好,也就是把企業經營好,才有能力去執行更高層次社會責任。

企業在執行社會責任中。要正確處理企業與政府的關系,其功能不能錯位,政府的職能是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企業的職能是為社會提供各種商品,企業必須履行社會責任,但企業決不可重蹈計劃經濟時代“企業辦社會”的覆轍。“企業辦社會”是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的錯位:本應由企業自主經營的事卻由政府“指令”去完成;本應由政府負責的社會責任卻由企業來承擔。

(二)保障勞工權利,提高勞動者幸福感

保障勞工權利是企業社會責任基本要求之一。中國企業目前存在的侵犯勞動者權益的現象還很嚴重。部分企業不按國家要求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使勞動者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和住房得不到基本保障。很多企業還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致使國家不得不在《勞動法》實施多年后,又頒布實施了專項的《勞動合同法》,并提出勞動合同三年行動計劃,來推進勞動合同簽訂工作,提高簽訂率。部分企業讓勞動者超時加班,更有甚者加班還不按照規定支付加班費。同時也存在使用童工,對未成年人和婦女的保護措施不落實等現象。山西洪洞縣黑磚窯事件,令人發指,在今天的社會中,還存在如此侵犯勞動者權利的事件。說明我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路還很長。

企業是社會的細胞,勞動者是企業的細胞,企業除履行法律規定的應當保障勞動者的權益外,還應當通過創建優秀的企業文化,和諧的工作氛圍,以人為本,增強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快樂感和幸福感。這是企業社會責任較高層次的要求。勞動者在企業中感受到快樂和幸福,必將更有效的服務于企業,為企業創造價值,為社會創造價值。

(三)對消費者負責,提供社會和消費者需要的、安全的產品

消費者是企業服務的對象,可以說是企業的最終所向,企業必須對消費者負責,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行細分,在進行了交易時,避免出現欺騙或間接欺騙消費者的現象。作為交易商品的提供者,企業有責任提供質量安全的商品,以及正確的商品信息,有義務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保障消費者的利益。

在國內,尤其是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令人擔憂,蘇丹紅事件,多寶魚事件,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等,引人深思在國內也激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廣泛討論。

企業同時還要關注國家的產業政策指引,向社會公眾需要的產業進行投資,優化產業結構,避免重復投資,形成過剩的產能,浪費資源。

(四)節約能源,保護環境

在本文的2.4已論述了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破壞。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

為了降低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中國政府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政府采取了各種優惠措施,加快發展服務業,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政府還堅決關停小火電、小水泥廠等高污染、低能效的落后產能。今年前9個月各地已關停高耗能、高排放的燃煤小火電機組250多臺,合計裝機容量903萬千瓦。中國也在努力與國際社會合作研究清潔煤技術,這將為中國清潔利用豐富的煤炭資源提供可行的技術條件。

可大力發展企業社會投資,企業社會投資是基于環境準則、社會準則及金錢回報的投資模式,通過投資者對財務、社會和環境三重考慮,做出投資決策,也被稱為“三重盈余投資”。

(五)安全生產

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保障勞動者的生命安全,近年來安全生產形勢一直非常嚴峻,安全生產事故頻發。煤礦透水,瓦斯爆炸,天然氣井井噴,特大火災。化工廠爆炸,無數人的生命被無情的剝奪。

2004年,國務院做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安全生產的中長期目標,其中到202a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實現全國安全生產狀況的根本性好轉,億元國內生產總值事故死亡率、十萬從業人員事故率等指標達到或接近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作為企業。尤其是礦山、建筑施工單位和危險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更是應該關注和保障勞動者及相關者的生命安全,努力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安全安全生產規章制度,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安全生產的投入,創建安全文化,實現本質安全。

(六)支持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當注重對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上投資。這種投資一方面履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一方面也通過履行社會責任,在政府、社會公眾、消費者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它還會提升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感,提高企業的銷售收入,是一種良性循環。

企業對教育和衛生等公益事業的支持,不僅僅是捐一些錢,或間斷性的做一些項目,這樣做效果往往很短暫,無法持續。許多大企業設有專門的CSR機構,僅捐款是不夠的,比捐款更重要的是企業在精力和時間上的投入,這種投入是自始至終的,是長期的。企業應該對社會責任進行規劃。設立具體的目標和行動計劃,在實施中要關注細節。并且還可以與相關機構合作,擴大影響力,使更多的企業參與社會責任實踐。

(七)積極應對突發洼事件

企業應當采取積極的措施,包括制定突發性事件應急預案,來應對突發性事件,如5?12汶川大地震,3?14事件,新疆7?5事件等,在這些社會突發性事件面前,企業應當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幫助受災受難的同胞,包括海外同胞渡過難關。同時,企業在突發性公共事件面前捐款出力,應當量力而行,既能夠解燃眉之急,同時也要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5?12汶川大地震時,網絡上對一些企業捐款多少提出很多疑義,我認為,評判一個企業,我們要看它是不是長期實實在在地在做對社會有益的事,履行社會責任,而不是一時捐出多少錢。

四、結論

篇(9)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21世紀,一方面,大量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應用,淘汰了大批傳統產業的勞動力,對新型勞動力的要求與日俱增;另一方面,隨著廣大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對技術應用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高職高專教育勢必得到極大的發展,同時也決定了高職高專培養的畢業生必須具備熟練應用新技術的能力,具備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的不同于以往本科教育的鮮明特點,可與企業直接實現無縫對接。要達成這樣的培養目標,關鍵在于實踐性教學環節的科學設計,特別是接觸社會、接觸企業的實習方式的創新。

1實習觀念的創新

高職高專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高職高專辦得好不好,有沒有特色,應該由社會、企業對高職高專畢業生的認同情況來決定,也就是說高職高專教育改革必須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和企業需求為參照基準,最終以較高的就業率來贏得高職高專的發展空間。要提高就業率,就必須緊緊抓住作為學校與企業之間橋梁的實習環節,對舊的實習觀念加以創新,開發多元化的實習方式,使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諸要素更加協調,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變不適應為適應,變不協調為協調。因此實習環節的教學指導思想應包括這樣的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實習強化關鍵技術的訓練,將學生的“有所知”變為“有所為”,體現以“應用”為主旨的高職高專教育特色;二是通過實習讓學生以“準職工”的身份較長時間地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快速適應企業對高等技術專門人才的需求,力爭做到就職就能勝任崗位工作,完成由“學校人”向“社會人”、“企業人”的過渡,以達成培養和提高學生就業素質的最終教育目的。

2開發多元化的實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就業意識

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要把教學活動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開發與技術推廣緊密結合起來,把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道德培養緊密結合起來,保證實踐教學時間,嚴格要求,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專業技能、敬業精神和嚴謹求實的作風”。按照以上精神的要求,我們為學生設計了“實踐一理論一再實踐一再理論一就業”的五步培養方案,在3年的學習過程中安排了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三個不同階段的實習。

第一階段的認識實習,我們嘗試“先實踐,后理論”的新模式。譬如辦公自動化專業,在學生完成公共基礎課程的第一學年結束時,安排到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頂崗實習,雖然學生在這一時期還沒有具備任何專有知識,但通過實習學生可以感性地了解企業生產第一線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對理論教學將要接觸到的知識建立一些基本概念,為今后教學中突出“應用”的理論學習作準備;通過頂崗的生產過程,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調整對就業的期望值,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一種平穩的心態。一般學生在經過這一階段的實習后,都能對今后要學什么、畢業后要做什么有比較清楚的認識,而最大的收獲應該是對就業態度的轉變和對企業職工敬業精神的認識,有80%的學生在實習報告中都會有“師傅的工作真不容易”的感想。

第二階段的生產實習,將辦公自動化專業的學生安排到云南金碧辦公設備公司及云南華業高科技公司實習,這一階段的學生經過理論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在企業中基本上可以獨立勝任一些維修和銷售工作,我們對這次實習的要求是將理論知識運用到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強化專業技能,首先在專業技術上實現與企業需求的“零距離”。通過生產實習,大多數學生對今后的就業取向已經有了一定的概念,一部分學生甚至已經形成了清晰的就業思路。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校畢業生整體已進人了“大眾化就業時代”,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已成為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的重中之重。針對這樣的現實,第三階段的畢業實習,我們采取了開放性實習的方式,在實習中更加強調學生不同個體個性化的發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技能專長、就業取向選擇自己認為適合的企業單位進行實習。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一是進行就業練兵,學生在聯系實習單位時,就已經在不斷地調整就業期望值,如果說生產實習實現了專業技能與生產崗位的零距離,那通過聯系實習單位,大部分學生都能自覺或不自覺地完成就業理想和就業現實之間的“零距離”。一位學生是這樣說的“其實,找實習單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難,只要你走出校門,只要你敢于去找,只要你眼光放低一點再低一點,你一定可以找到一個可以發揮自己能力的地方。”其實,這也同樣可以用在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過程中。二是創造就業機會,近半年的畢業實習,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和素質的機會,讓用人單位能更全面更深人地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考察和了解,我們要求學生在半年的實習中,將自己定位于企業的職工位置,著重完成從學生到“企業人”、“社會人”的轉變,實現學生素質與企業環境的“零距離”。實際上大多數學生在畢業實習期間就在企業技術人員的帶領下承擔了實際崗位的工作,已經成為企業的準職工,也同樣接受企業的管理,這樣在提高專業實踐能力的同時還獲得了重要的非技術能力,如:職業道德、企業文化、社會工作能力、人際關系等等。我們發現通過畢業實習的“準職工”鍛煉,學生在觀念上成熟了不少,同時也學到了許多課堂上不可能學到的知識,談到相關的辦公設備,如打印機、復印機等,頭頭是道,已經可以稱得上“專家”了。

通過上述三個階段的實習,打破了以往實習僅僅是了解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情況的舊觀念,強調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更多地考慮學生的個體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實現個人成才、實現自我價值的愿望同時使學生對企業和社會的了解由淺人深,對業的期望值由脫離實際到切實可行,把實習和就業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實習成為就業的預演和彩排,實現理論知識與職業技能、就業理想與就業實際、個人素質與企業環境三方面“零距離”,在就業上給學生更充足的時間準備和更平和的心態,讓學生畢業后能順利就業。

3建設具備專業特色和水平的實習基地

實習基地是學生實現三個“零距離”的載體,是學校的“練兵場”,是學生的“習武地”。所以,實習基地要真正體現專業特色和水平,體現先進性、實用性和配套性。譬如針對辦公自動化專業我們發動各位專業教師進行聯系,先后走訪了近l0余家與辦公設備相關的企業,最后本著就近、有實力、有特色的原則,選定了4家具有實習實踐價值的企業和公司作為實習基地,分別是: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金碧辦公設備公司、云南華業高科技公司和華震高科技公司。在聯系、實習、交往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與這些企業建立感情,并逐步開展合作,最后簽約成為正式的實習基地。

實習基地按計劃接收學生進行實習,無償或優惠地提供實習設備和實習材料,有效地解決了學校教育經費的不足,同時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最新的設備,了解行業的新動態;另外實習基地還可以提供兼職教師參與實習指導、技術培訓,緩解了校內實習教學安排上的壓力,他們用在實際工作的經驗教訓直接與學生交流,既生動又實用,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縮短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的差距。在實習中更突出“實”、“專”、“新”的特點,所謂“實”是指內容的實用性;“專”是指職業技能的專業性;“新”指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方法。

高職高專教育必須體現“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人才的目標必須與企業社會的需求緊密結合,這就要求我們更加貼近企業,了解企業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類型。針對實習基地反饋的企業人才需求信息,學生的實習情況,我們及時調整了課程結構,增加了“辦公設備市場營銷”的課程和相關的設計內容,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針對實習與就業掛鉤的想法,在各個實習階段都安排學生到各實習基地頂崗實習,并由實習基地指派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指導,使學生置身于現實工作環境中,建立模擬就業環境,既磨煉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又調整了學生的就業心態,培養學生自理自律、與人合作、完成任務、應急應變、耐勞耐挫的綜合職業能力,提前適應企業和社會的要求,為順利就業創造有利條件。作為實習基地的企業同時也接收或幫助推薦表現突出的學生,實行預就業制,這激發了學生的就業潛能,對實現學生向“企業人”、“社會人”的轉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4完善實習的管理和評價體系

針對就業的實習方式要取得成效,關鍵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方法和評價體系,為此我們主要在以下三方面進行了創新:

1)層次性。在制定實綱時,應以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從學生應掌握的專業技能人手,針對企業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進行編寫。例如,認識實習階段主要要求學生了解專業的發展狀況,對將學習的理論知識有感性的認知;生產實習階段主要要求學生強化專業實踐能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畢業實習階段主要是進行就業預演,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學生適應企業環境、社會環境的能力。

篇(10)

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C-0137-02

近十年來,國家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它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能型人才,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而目前高職機電類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其一般特征為:學習目的不夠明確,學習主動性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敷衍學習,不善于獨立思考,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等等,若不創新教學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的教學就難以達到高職教育的目的。為此,在教學中,要圍繞學生能力的培養為核心,突出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專業能力。就此,我們開展了一些教學改革嘗試:

一、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專業課教學思路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備課時,大多習慣于本課程的內容知識與技能就事論事,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和設計教學方法,不考慮相關的課程知識,缺乏現代教學理論、缺少行業的新知識、新技能和企業文化的滲透,教學模式單一。缺少師生的教學互動,使課堂教學就成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機械傳遞知識的過程。由于學生長期難以自主參與教學、也很難聽得懂課堂講授和獨立完成作業,而導致學生盲目地敷衍上課。課外,學生很少有或根本沒有社會性與實踐性較強的拓展性訓練。顯然,這不利于學生的能力培養和個性特長的形成。

針對上述弊端,應改革教學模式,基于行業標準,培養提高教師教學技能,開展圍繞能力培養的教學實踐,通過“做—學—訓”合一,創新高職的教與學;創設學習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分層遞進,激發思維,促進建構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校企合作,加強“工學”社會實踐等方面,以利于加強師生的教學互動,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

二、基于行業標準。培養提高教師教學技能

高質量的高職專業教學,關鍵在于要有高素質的教師。當今世界大多數發達國家在培養專業教師教學技能方面,是由政府制定激勵機制,并由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共同參與完成的。具有代表性的CEB/DACUM教育模式、TAFF教育模式、“雙元制”教育模式等。這些國家對職業教師的要求,既能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專業實踐。如美國要求職業教師應取得學士以上學位,對所教技術課有一年以上的最新工作經驗,或者在合適的技術領域有5年以上的實際經驗,還要有當顧問和單獨判斷與研究的能力。澳大利亞的技術與繼續教育(TAFE)規定:教師必須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受過教育專業和相關專業的培訓,有5年左右的專業實踐經驗;并要求專職教師受聘后,參加相關的專業協會,以保證能及時了解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德國專業課教師必須具有大學畢業水平,具有2年以上的實踐經驗,同時還須經師傅學校培訓獲得有關證書。由此看出,發達國家專業教師具備的條件是學歷保證必備的專業知識基礎及學習發展能力,專業實踐技能保證一定水平的動手能力和操作示范技能,工作經歷可以豐富專業實踐經驗和提供必需的職業素質。應確保教師的教學技能與行業標準相吻合,以使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符合行業需求。

然而,我國職業教育起步晚,相關的專業教師培養措施還有待完善。在目前情況下,如何縮短教師教學技能與行業標準的差距,盡快提高汽車專業教師的教學技能。按照有利于專業建設、有利于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和有利于實施“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原則,培養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高職院校許多教師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從事高職教育,大多沒有受過職業師資的專門訓練,也未經過國家統一組織的、考核標準嚴格的專業技能資格認定。盡管他們掌握了較系統的汽車專業理論知識,但缺少在汽車行業、企業社會實踐工作經驗,在專業技術能力和工程實踐經驗方面存在較大缺陷,更談不上熟悉汽車行業的新技術、新技能。

鑒于汽車專業教師結構成分和師資隊伍現狀,應按照全國高職高專師資隊伍建設總目標的精神,制定符合汽車專業教師現狀的培養計劃。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為例。該院制定了汽車專業教師培養的五年規劃,努力打造具有“行業標準”的教師隊伍,力爭達80%以上的教師具有汽車技師職業資格,堅持“立足培養、積極引進”的方針,結合汽車專業服務于廣西工業重鎮柳州的汽車、機械等機電類行業的特點,挖掘潛力,通過與東風柳汽、上汽五菱、康明斯等著名企業的合作師資培訓,大力開展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打造“汽車職業師資培訓”、“汽車售后服務技術培訓”、“資源共享”等教育實踐平臺,加快汽車專業師資隊伍的教學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加大對青年專業教師的學歷(對口專業研究生)再教育的投入,以確保完成汽車專業的五年“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目標,加強專業教師的學歷教育和汽車職業技能資格培訓。

三、改革教學模式。開展圍繞能力培養的教學實踐

(一)改革教學模式,“做—學—訓”合一,創新高職的教與學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學生好奇、好動、喜歡動手的特點,在汽修專業課的實踐教學中,盡可能地采用“一體化”教學,將“教—學—做”合一,也加強了直觀教學和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在“做中學”,加深感性認識,再由“學中做”上升為理性認識。例如,在汽車維修技術課程的起動系故障的教學中,通過案例“日產藍鳥U13轎車不能起動”的一體化教學,讓學生自己分析“一輛92款日產藍鳥U13轎車發動機在一次洗車后出現起動不了的故障”原因并排除,學生在學習中帶著“工作(學習)任務”,情緒高漲,好奇心強,紛紛自己檢查分析該故障,發現該車高壓無火、故障報警燈不亮、關閉鑰匙后儀表燈不滅。結合案例的條件“該車發動機剛進行保養”,排除了機械部件不良的故障原因。結合該車在洗車后出現故障,判斷故障可能在電路部分。但實際檢查故障報警燈電路(該車故障報警燈由微機34PIN腳控制搭鐵)時,電路正常,又懷疑微機內部或外部搭鐵不良。于是部分學生能將107PIN腳搭鐵時,故障報警燈點亮,關閉鑰匙后儀表燈熄滅,發動機能正常起動,就此認為微機外部搭鐵不良。經檢查發現107、116、6、12PIN腳在分電盤處的公共搭鐵線未裝,可能是以前維修時忘記接好該搭鐵線。進一步檢查,發現在右側防火墻處,搭鐵線虛接(教師設置的故障),已搭鐵不良,學生處理好后,故障排除。通過類似的案例一體化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工作技能,也培養了學生分析思維能力。

(二)創設學習的情景,由“任務驅動”激發興趣,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和自學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帶著“工作任務”,就會對“工作任務”涉及的新知識、新技能感興趣,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去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為基礎,去建構這方面的知識和專業技能。例如,在汽車維修技術課程的“發動機故障檢測”教學中,讓學生帶著“故障現象:汽車行駛中突然熄火,再也無法啟動”的學習任務,自己分析認為可能的“電控系統故障、全車沒電、其他故障原因”,學生檢測中啟動時發現有火說明點火沒有問題,拆下節流閥體空氣導流罩再啟動發動機發現無油。更換一新的ECU后故障依舊,在檢查線路時發現連接噴油嘴的一根線由于被多次拆卸而磨破短路造成搭鐵(教師人為設置的故障),將此線路連接好后故障排除。學生通過分析故障動手實踐排除,加深記憶理解,當再現其他型號汽車類似的故障時,能按照原有的技能去創新故障原因并排除。顯然,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自己在認識活動中建構的結果。從而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和能力。

(三)分層遞進,激發思維,促進學生建構知識、技能的遷移

上一篇: 政策性農業保險論文 下一篇: 機關黨建工作經驗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永久在线免费视频 | 日本一二区中文字幕在线 | 一本久久伊人精品中文字幕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不卡 | 亚洲伊人精品午夜在线视频 | 精品国产高清在线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