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知識點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7 14:55: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理八知識點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地理八知識點總結

篇(1)

八年級地理會考范圍包括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涉及知識點較多。由于地理學科課時少、任務重,地理教師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把握考試方向,突出復習重點,做到詳略得當、有的放矢,有效提高復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復習中,教師要對重點知識多加復習,對不考知識大膽舍棄。

二、立足教材,提取主干知識,提高復習效率

每年的地理會考試題都是緊扣課本內容,側重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是,這些知識點比較分散,學生普遍感覺無章可循,無從下手,達不到預期的復習效果。因此,教師要以課本為主,對知識點進行合理的整合,提取主干知識,提高復習效率。

八年級學生因知識水平有限,并不能很好地進行復習,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主干知識,充分利用寶貴的復習時間,構建知識網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三、培養用圖能力,突破復習瓶頸

在“無圖不成題”的考試理念下,如果學生沒有讀圖意識,脫離地理圖像進行學習,就無法取得良好的成績。由于學生不注重培養閱讀地理圖像的習慣,因而缺乏從地理圖像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無法利用地理圖像解決地理問題。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使用地理圖像,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強化讀圖指導與讀圖訓練。

在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的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落實到相關地圖中,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又能減輕學生的負擔,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復習“中國的地理差異”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圖”中描出四大地理區域的界線,并注明界線的組成、界線的劃分依據、區域的主要差異和特征等信息。

四、講、練、補相結合,提高復習質量

講是指教師要根據課標、考試說明和復習指南,向學生講解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做到重點突出,并將所講知識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明白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

練是提高復習質量的重要途徑。學生只有通過練習,才能掌握解題的技巧,鞏固與深化所學知識,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也只有通過學生的練習,才能檢查學生的復習效果,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精選典型性和啟發性較強的試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力爭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補是在練的基礎上進行的評析與補充,是提高復習質量的重要環節。教師要根據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再次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與練,彌補學生的不足,消除學生的知識盲點,突破知識難點。

五、增進溝通與交流,提高復習動力

八年級學生既沒有七年級學生剛入學的那種新鮮感和認真勁,也沒有九年級學生升學的那種緊迫性和壓力感,他們正處于初中階段的轉折期,其行為規范和學習習慣都亟須進一步培養。

首先,教師要開展思想動員工作,通過開年級會、班會、家長會,使家長、學生重視會考。

篇(2)

一、實施地理復習的“三步走”

初二下學期從開學到地理會考,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要進行八年級地理下冊的教學,還要把初中地理四冊書的知識點復習完,時間緊促但任務繁重。我的具體做法就是合理規劃復習時間,實施三步走的復習策略:第一步,用大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八年級下冊的教學;第二步,用大約一個半月的時間把四冊地理教材的知識點給學生串一遍,讓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更系統的認識和把握,為后面的綜合復習奠定基礎;第三步,剩下的一個多月的時間,對每冊教材重難點有所側重,引導學生重點突破,同步進行的是章節測試或全冊測試,通過考試反饋學生的復習效果,隨時調整復習方法,教師真正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二、構建地理知識的“經緯網”

地理會考試題的靈活性強,覆蓋面廣,這就要求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貫穿和靈活應用能力強,不能出現知識斷層現象。指導學生復習時,要做到一個知識點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如復習中國的農業時,可把中國的氣候與同是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美國和俄羅斯結合起來,進行橫向對比,得出地理位置對不同國家氣候帶來的影響,以及延伸到農業的影響;復習我國四大地理區域時,可把八年級上冊的地形、氣候、河流、交通、工業和農業的內容縱向聯系起來,形成地理知識的經緯網,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三、抓好地理插圖的“圖形鏈”

地圖是地理學習的第二語言,是打開地理知識之門的金鑰匙。在歷年的地理會考試題中,讀圖分析的試題幾乎占到總分的80。而實際學習中大多數學生的圖表的識別和運用卻是軟肋所在。復習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所有插圖、多媒體課件的示意圖和教材閱讀資料的圖表,幫助學生掌握總結填繪圖表、閱讀圖表、分析圖表的基本方法和規律,使學生熟練應用圖文理解知識,形成圖文互換技能的方法與操作能力,真正利用“圖形鏈”的作用來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如在復習“兩極地區”一課的內容時,對于如何判斷兩極地區兩點間的相對位置是本節內容的難點。我引導學生回憶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北逆南順”,在黑板上分別畫出在北極上空和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示意圖,然后讓學生思考,既然地球自轉是自西向東,那兩幅圖中自轉弧線的箭頭代表的都是哪個方向?北極地區兩點間的南北方向如何判斷?南極地區兩點間的南北方向又該如何判斷?通過對比,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在兩幅圖中判別兩點相對位置的方法,這樣化難為易,很輕松地讓學生掌握了讀圖的技巧。

四、關注地理熱點的“影響力”

篇(3)

    初中地理科目作為基礎教育的副科,在整個課時安排方面,處于一個比較不利的地位,經常安排在下午第一節,這個時間段學生在課堂上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提高學生對地課這門學科的興趣,地理老師在上課前需要做好充分準備,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把握好學生的心理,從一開課就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在傳授教材內容時,結合新課標的具體要求把握好學生的興趣與心理,精心設計教學方式,有效地解決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可以較好地激起學生對學習地理知識的渴望。例如:在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方式有通過精彩小故事提高學生的興趣法、運用猜謎引導學生思考法、結合時事熱點新聞解析法、圖片導讀法、游戲互動法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引導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進入聽講與互動的狀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總結與創新,有效提高學生對學生地理知識的興趣。

    二、把握關鍵,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地理知識包括一些關于地理原理、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圖像都是比較繁雜的概念,而且比較抽象,所以地理教師需要按照新課標的規定,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創新出更多的教學形式,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例如:將教學內容概要化、圖像化(地圖化)、趣味化,優化教學過程,營造輕松、和諧、探討、競爭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情境,使學生積極地、能動地、自覺地學習,開發學生潛能。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如下教學方法。

    1.模塊教學法。將教材內容分成幾個模塊,逐一解決問題,層層遞進。比如在講八年級地理第三章第二節《長江》時,可設計成“知長江—愛長江—頌長江—憂長江—治長江”幾個模塊,由了解長江—歌頌長江—憂長江—我為長江獻計策四個層次,重新整合教學內容,由淺入深。

    2.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引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作為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科目,地理學科的知識點跳躍性較大,但教學空間往往比較小,這時引入多媒體教學可以解決空間小的問題,使繁雜和抽象的知識點通過多媒體的展現變得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通過形象化的課件,從感官上感受地理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初中地理知識點“地球的運動”這個比較抽象的知識,學生無法通過書面完全理解,地理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出地球公轉、自轉和晝夜變化的動畫,學生通過對動畫課件的觀察,從各個感觀感受并理解“地球運動”的知識點。可以在課件中插入五帶的景觀圖片。傳統的教學形式是通過一些簡單的圖表對地理知識和原理進行展示,這樣的形式比較呆板,很難讓學生深刻理解,所以在教學中用多媒體動畫活化圖表則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如:講我國的水系圖時,用不同的顏色,依次閃現長江、黃河、珠江等。講中國政區圖時,也可以逐項變化閃動各省區,使靜態圖活化并呈動態化。談環境惡化、水土流失、酸雨等問題時,用計算機將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酸雨、臭氧空洞的影響,植物在不斷枯萎,水被污染,魚類數量不斷減少乃至絕跡等制作成漫畫式動畫,這樣的教學形式除了加深了學生的記憶之外,還讓學生在歡快的課堂氛圍動手動腦,有效提高了學生對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

    3.多與學生進行互動,根據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學生的興趣多提一些有質量的問題。師生進行互動,循序漸進地增強學生的動腦能力。

    4.采用角色扮演法,如講述“土地資源”保護時,由學生分別扮演不同行業人士(政府官員、專家、環保人士、鄉村干部、農民)給國家土地管理部門出對策、出高招,學生興致盎然。又如,學習“交通”時,把學生分組,分別扮演鐵路運輸隊、公路運輸隊、航空運輸隊、水路運輸隊,探討各自所代表的運輸方式的優點、缺點,用角色的視角發現“課本知識”,用“心”體會。

    5.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多組織實驗教學。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親身參與到地理實驗當中。按照課程大綱要求通過模擬實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的同時,有效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傳授地球自轉這個知識點時,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地球儀和電燈泡模擬演示地球自轉,認真觀察晝半球和夜半球的交替變化,感受時差變化的特性。

    6.愛玩是學生的天性。教師往往通過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教材內容,開發和組織學生進行游戲,以游戲結合知識點的形式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能讓學生通過各種精心設計好的游戲學到地理知識,而且能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興趣。例如:傳授“經緯網的定位”知識點時,就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很簡單就能解決了難以通過書面圖表理解“經緯網定位”這個知識點的難題。在教學形式中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學生從中獲取有用的地理知識,既開拓了思維,又提高了興趣和積極性。

    7.創設情境,通過各種表達方式,把傳統的課本中表現的非實物性課程進行形象化的表達,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采用較多的是借助于多媒體課件,將地理事物在大與小、遠與近、快與慢、靜與動、虛與實之間轉換,這種現代教育技術既有化虛為實的功能,又有交互功能,能更好地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積極參與。

    8.采用合作學習法,即小組合作學習,首先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一些比較簡單內容,其次進行合理分組,并指導小組內部根據職責分工,最后組織合作學習時采取“閱讀教材—落實基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質疑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這七個步驟。初中地理老師采用任何教學方式,都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對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篇(4)

地理課程標準是地理教學的主要依據。新課標在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上提出了新的理念。關于學習內容,新課標提到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改變長期強調的“依綱(教學大綱)扣本(教科書)”,要把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編入教學內容中。要超越以往地理課程只限于課本和課堂的觀念,擴大學生接受地理教育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關于學習方法,新課標明確提出“改變地理學習方式”。這要求我們必須改變過去那種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在復雜多變時代求生存、求發展所需要的一種基礎性的學習能力,“使地理知識恢復到鮮活的狀態”,呈現出生命活力。

新課標的實施,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如何使地理課堂教學符合地理新課標的要求,成為地理老師研究的新課題。鄉土地理作為地理課程學習的載體之一,又是新課標規定的“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應該引起廣大地理教師的注意。把鄉土地理和案例教學結合起來,尤其是學生接觸較多、容易理解的鄉土案例教學就成為一種值得探討的教學方式。

在高一地理必修教材的教學中,必修一的氣候類型和必修二的傳統工業區、城市的區位因素、城市化等都是實際教學中學生普遍反映的知識難點,易學難懂。如果采用互動、探究性的教學方式,引用淮南市的資料以案例的形式教學,則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教材中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而且能讓學生把課本中的地理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成為真正的“生活地理”,實現新課標的教學要求。

一、利用鄉土案例,加強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理解。

在上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的“全球氣候類型”時,學生對全球氣候類型的分布這一部分內容掌握比較快(可以死記硬背),但是對各種氣候類型的成因和特點卻不能理解。針對這一情況,我在實際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對照教材第39頁的圖2.16確定淮南的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然后讓學生比較淮南的夏季和冬季的氣溫、降雨量及風向,在學生回答出淮南夏季氣溫平均在25℃左右、降雨量為一年中最多、風向多為東南風,冬季氣溫平均在0℃左右、降雨量為一年中最少、風向多為西北風后,引導學生結合前面學過的內容思考原因并幫助學生總結:一是夏季氣溫高、冬季氣溫低是由所處的緯度位置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決定的。淮南地處北半球中緯地區,氣溫比低緯度地區低,比高緯度地區高。并在此說明全球氣候依據氣溫的高低分為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二是夏季降水多、吹東南風,冬季降水少、刮西北風是由淮南所處的中低緯地區大陸東岸的大氣環流決定的。夏季風從東面的海洋上吹來,比較濕潤,吹東南風而且降水較多;冬季風從西北高緯大陸內部吹來,比較干燥,吹西北風而且降水較少。在引導學生回憶氣壓帶和風帶及高、低壓的基礎上,總結出全球氣候按年降水量的變化分為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最后得出氣候類型的判斷原則:“溫度定帶,降水定型”。

最后把上述總結歸納,并套入教材的圖2.16,學生基本上可以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對于學生而言,全球的氣候太抽象,而從學生所熟悉的當地實例著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不熟悉的知識時找到一個突破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二、利用鄉土案例,加強教學的互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新課標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求教師不僅教給學生知識,而且應該教給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在教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節《傳統工業區和新興工業區》時,我就采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淮南是一個重工業城市,主要的工業部門就是煤炭、煤化工、電力等傳統工業,這和教材中的內容吻合,而且淮南也經歷了和德國魯爾區近似的興盛―衰退的過程,并且魯爾區的經濟復蘇也值得淮南借鑒。

在上課之前,我要求學生先把教材自學一遍,并給學生留了課前作業――調查淮南市的工業發展現狀,讓學生試著發現淮南的工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及解決途徑。結果在上課時,我意外地發現學生找到的資料非常豐富,對淮南工業在發展過程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不僅把課文中對魯爾區工業發展、興衰的觀點很好地運用到了對淮南工業的分析上來,還找了許多資料佐證,甚至有的同學把整個工業化進程都整理了出來。這對我在上課講解傳統工業區時起到了很大的幫助。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都積極踴躍地發言,對其他學生提出的觀點進行討論、評價。一堂課下來,學生不僅很快掌握了課本中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對于淮南的工業發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甚至為此寫了一些小論文,在文章中詳細闡述了自己對淮南工業發展的觀點,還部分涉及工業活動對城市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大大地拓展了知識面,提高了學習能力。

三、利用鄉土案例,進行課程改革,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新型課程模式,它從學習者個體發展的需要和認知規律出發,以“問題”為中心,以“創造”為指向而展開一系列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對于學生而言,能夠最大限度地開闊學生學習的視野,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學生擺脫傳統學習的被動式學習方法,增強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就現在的素質教育而言,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面提高學生能力、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加深學生對家鄉地理環境的了解和熱愛的比較先進的學習方法。

在學習高一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時,由于課本知識比較抽象,缺乏實例說明,學生學習起來比較枯燥,實際上這一知識點教好了,學生的興趣還是比較濃的。鑒于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擁有非常典型的地質特征,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輔例,我向學校申請了《八公山地質公園中石林的成因》這一校級研究性學習課題,帶著學有余力的學生到八公山實地考察,以八公山的石林成因分析為切入點,結合書本中關于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的知識,實地考察、分析石林的成因,并初步和云南路南石林的成因進行了比較。學生在去之前找資料,上網查素材等,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實地考察時,一些學生隨身帶著大量的收集的資料。在考察過程中,學生都能根據自己所掌握的資料提出觀點,并對課本中的知識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此過程中,我拍攝了大量關于典型地質構造的照片,在之后的課堂教學中適時展現給學生看,讓學生獲得視覺上的映像,加強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學生在學習了本課知識后,均對淮南有這么多典型的地質地貌感到自豪。

通過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學生一方面對地理,尤其是淮南市的地理環境加深了了解,對家鄉豐富的自然景觀嘖嘖稱奇,另一方面在探索相關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自主學習、自主研究的能力。學生在自主求知的過程中學會了課本的知識點,使地理教學真正意義上回歸了鄉土地理,“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參考文獻

篇(5)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0—047—01

高中地理的知識面非常廣,雖然有時候難以理解,但只要仔細的思考再結合實際就會很容易弄明白。地理是非常貼近生活的一個學科,學好高中地理對于以后的旅游出行都十分方便。高中地理還涉及到很多風土人情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對于以后想要出國或是到其他地方旅游都十分有幫助。

酈道元之所以能夠寫好《水經注》與他能夠親自實地的進行考察分不開關系。《水經注》這一書中記載了酈道元在地理研究上的重大成就,在野外考察中取得了很多成果。《水經注》這本書表明酈道元為獲得真實的地理信息,親自做實地考察,根據《水經注》的資料,可以發現酈道元的足跡踏遍長城以南、秦嶺以東的中原大地,通過他的親身考察,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和地理資料。從《水經注》中可以看出來,學習地理是需要實際考察的,實際的考察可以讓同學更加理解地理中所描繪的變化。

但是因為教學時候資源有限,很多同學都不能夠進行實地勘察,所以很多時候老師所講的內容都是一知半解的,這就是現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困難。但是就算沒有實地考察,現在的網絡如此發達,所以學習高中地理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的死板,只能夠通過書本了解高中地理中的知識。想要學好高中地理,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樣還要有自己的學習方法,下面就是很多高中的地理老師總結出來的學習經驗。

一、結合地圖,走遍天下

中國的土地面積十分廣闊,而且分為多種氣候區,每一帶都有每一帶的氣候類型,所以想要僅憑記憶將這些東西記住是十分困難的,但如果能夠結合地圖的話,高中地理的學習就會變得簡單。首先就要想到我們中國的領土十分遼闊廣大,遼闊廣大到底是多大呢?這就是一個知識點,高中地理中的知識點非常的多,所以就要能記住一個是一個的學習,而且只要結合現實的話,知識點其實也就沒有那么難以記憶了,看到地圖就在心里默念中國領土遼闊廣大,占地960萬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這就是同學在看到地圖之后要有的第一印象。高中地理的學習就是繁瑣,這就是文科的特點。

一般的地圖上面標注的都是城市的位置和特別行政區,這些知識對于高中地理來說就已經足夠了。查看地圖的時候一定要細心,努力記好地圖上的每一塊所占的位置和名稱。地圖上標識了中國的行政區域的劃分,地圖上面相鄰的板塊的顏色都不一樣,而板塊的顏色就是根據行政區域的劃分。我國現在共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雖然地圖記憶地理很方便,但因為人的記憶力有限,同樣地圖太過于死板,要多記憶幾次才能記住地圖上的劃分。

二、綜合記憶,結合現實

高中地理中行政區域的劃分可以通過地圖來記憶,同樣中國的山區,盆地,還有平原的分布同樣是可以通過地圖,但是地圖不是萬能的,高中地理中的很多的知識在地圖上是找不到的,比如說是氣候的分布,無論是中國地圖還是世界地圖上都沒有氣候的分布,所以關于氣候的記憶就是要靠書本了,而全球氣候分為熱帶氣候,亞熱帶氣候,溫帶氣候,亞寒帶氣候,寒帶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如此多的氣候只死記硬背的話,過不了之后還是會忘記,所以關于這些知識點的記憶,就需要同學們結合現實,并且有技巧性的記憶。

全世界有六種大型氣候類型,總體來說是共有13種,而我們國家就占有了五種,這個時候結合到自己的國家就可以非常容易的記住氣候類型,而氣候類型都是有規律的。例如熱帶氣候分為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這四種氣候都是屬于熱帶氣候,而記憶的時候就只要記住,熱帶氣候中有四種分別是草原,雨林,沙漠,季風就可以了,這樣一來實際上要記憶的只有八個字,但是這八個字一擴展就成了高中地理的一個知識點,所以在記憶氣候的類型的時候要有一定的方法。

以上的方法雖然對于記憶很簡單,但是也不是萬能的,要想記住氣候類型這類實際一點的地理問題,還是需要結合實際的,結合實際就是考慮到中國的因素,在學習每一個知識點的時候都能夠聯想到自己的國家,或是自己的身邊的事物,學有所用,這樣的記憶才能夠長久,比如說學到氣候類型的時候,就要了解中國自身的氣候類型。我們中國有五種氣候類型,那么這五種氣候類型分別是什么,都有什么樣的特點。這些問題是都需要考慮到的。學習的時候就考慮這些問題,如果老師沒有講到的話,那么就自己查找資料,主動的去學習,這樣才能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并提高地理成績。

在學習的時候聯想地圖,我國的國土廣闊,既有東北方向常年冰川積聚的地方,又有南方常年都是夏天的海南,所以我國就占有了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高原山地氣候。結合實際之后記憶起來就沒有原來那么的枯燥乏味了。

篇(6)

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大部分學生的“病根”,尤其是部分學困生上課精力很不集中,東張西望,講小話,打瞌睡,或者做菩薩一動不動。我從初一開始,我就注重培養學生上課除了做筆記外,一定要看地圖的習慣。記憶知識點也對應地圖來記。

對初二的學生來說,臨近生地會考,學生壓力極大。我只能立足于課堂這塊主陣地,緊緊抓住40分鐘,盡量讓學生多讀、多寫。下課時,人人必須完成課堂訓練,交給老師后才能離開教室。課堂上抓緊分分秒秒,關注每位學生,課堂效率明顯提高了。課后作業盡量減少,學生負擔減輕了。

二、夯實基礎,注重解題方法的指導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基礎是根本。沒有基礎,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抓好基礎題,這樣既節省時間,又能出成績。初二會考內容繁雜且瑣碎,讓學生將所有的考點背出來,對于絕大多數的學生是不太現實的做法,對學生而言,記憶是一件看似簡單可實際上最為困難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進攻”,把中考考點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內容下做好標記,印發給學生,每天布置任務,逐日檢查。其次,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再次,重點難點各個擊破。

扎實的基本功是應對考試的第一步,但僅僅記憶知識點是遠遠不夠的。會考的綜合題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因此第二步就是針對會考題型進行有效訓練。題目是千變萬化的,關鍵是掌握解題方法。

三、培養興趣,激發潛能。

初一上冊地理難度較大,部分女生總認為地理難學,缺乏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習就有了動力。我堅持在每節新授課中采用多媒體教學,大量的圖片資料,不斷刺激學生的視聽效果。我還在教學中采用做些簡單的小游戲、分組比賽等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使課堂生動了、有趣了,學生自然而然就喜歡上這門學科了。

四、關注后進生的成長

后進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成績的提高。如何提高后進生的成績?這是我們面臨又一個棘手的課題。后進生需要老師傾注更多的愛心、給予更多的理解,來驅散他們內心的孤獨和自卑。初二的班主任在這方面也為我們出了很大的力氣。一是安排成績好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幫助;二是每天清查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三是與家長聯系,要求家長配合;四是對于基礎差的學生任課老師單獨輔導。五是多給學生以信心與鼓勵。

五、精誠合作,虛心學習

由于我是非地理專業的老師,專業水平不如同行兩位老師。于是我主動向他們學習、請教,對教學所遇到的問題,我們共同探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我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雖然我是有著明確目標,也朝著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前進,但還是有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應該更細,更實,更好。

八年級地理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7)

【關鍵詞】 高中;地理;記憶;方法;創新

高中地理是一門知識繁雜,涉及方面較廣的學科。高中生在學習地理時,會遇到許多需要背誦、記憶的知識點。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方法,不僅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還會降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那么,記憶方法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創新呢?筆者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展開簡單研究。

一、根據字面,進行創新

眾所周知,我們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大部分有文字組成,也就是說,學生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可以化成記憶文字。文字的規律有很多,我們可以根據知識點的首句文字、文字的諧音等等作為記憶的依據。找出需要記憶的文字內容的規律,經過創新和設計之后,再讓學生進行記憶,能夠有效加強學生的記憶效果。

字頭記憶法和諧音記憶法是根據字面創設出的較為創新的知識記憶法。字頭記憶法,簡單來說就是把知識點的每句話的首個漢字,排成一段話,這樣一來,需要著重記憶的就只有由字頭組成的這句話,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記憶負擔。復習知識時,只需要快速想起這句話,并根據這句話的每個字進行展開回憶,就能夠快速將知識點的內容進行回顧。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這樣需要記憶的知識內容:季風區與非季風區范圍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這組山脈為界。界線西北為非季風區,界線東南為季風區。這條界線較長,學生記憶起來有些困難,此時,我將這個界線涉及到的山脈的名稱的首個漢字進行排列,利用字頭記憶法讓學生持久記憶。既非季風區與季風區的界線為“大陰賀巴岡”,記憶這五個字要比記憶整條界線的全稱要簡單的多,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記住了這個知識點。這樣的記憶方法不容易忘記,學生需要想起時,很快就能夠想起。再比如說諧音記憶法,在記憶地殼的化學元素:氧、硅、鉛、鐵、鈣、鈉、鉀、鎂時,我對這八個字的諧音進行創新和設計,處理為“養閨女,貼給哪家美(男)”,這樣一來,記憶知識點就變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二、縱情拓展,延伸記憶

對于地理教學中需要記憶的知識點來說,它們有著無限拓展的可能性。教師在教導學生如何快速記憶時,要著重對需要記憶的知識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并找出其中可以進行創新拓展的地方,縱情拓展,延伸記憶,從而達到讓高中生牢固的記憶和掌握該部分知識點的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我對許多知識點都進行了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并且發現,利用歌謠、順口溜等形式的記憶方法能夠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除此之外,將知識點的內容進行聯想,也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舉個例子,在學分二至晝夜長短狀況時,其知識內容大致是這樣的: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北半球春分(3月21)和秋分(9月23)時,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各12小時。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圈以及以北地區出現極晝,南半球相反。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北極圈以及以北地區出現極夜,南半球相反。同學們一看到這段又拗口又復雜的話,就對記憶失去了興趣和信心,此時我將這段話進行精心的整理和總結概括,將這部分內容變化成幾句簡單的順口溜: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夏至冬至;晝夜極至。簡單的幾句話,將二分二至晝夜長短的問題進行概括,學生記憶起來更加方便了。這樣的方法還可以運用于其他知識上,例如在記憶二十四節氣時,可以利用節氣歌進行記憶: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實踐證明,這樣的創新記憶效果很好。

三、理清體系,系統記憶

在高中地理學習內容中,需要著重記憶的知識點之間有著重要的聯系。作為教師,在幫助學生進行記憶時,要找準這些聯系,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結構體系,從而更加系統地記憶這些知識。地理事物、現象之間互相聯系,教材中的每一節、每一單元、每一本書也互相聯系,找準關系,系統記憶,是創新記憶法的有效途徑之一。

地理知識,相互制約,相互聯系,形成了一個統一的知識體系。在引導學生對關鍵的知識點進行記憶時,也要幫助學生理清各部分知識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掌握知識之間的關系,并對各部分知識進行分析和研究,理清它們之間的聯系,重點記憶關鍵部分。因果關系是地理知識中常見的關系,在引導學生記憶時,如若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因果關系,對學生的記憶有著非凡的益處,例如降水的形成,在大氣中,飽和水汽、動力和凝結核是興云致雨的必備條件。因此,降水形成的一般規律是:上升氣流或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氣流,氣溫由高變低,水汽易于凝結,降水機會較多;下沉氣流或由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氣流,氣溫由低變高,水汽不易凝結,降水機會較少。因此,在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終年以上升氣旋為主,形成赤道多雨帶和溫帶多雨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極地少雨帶,終年以下沉氣流為主,則形成副熱帶少雨帶和極地少雨帶。掌握了知識之間的關系,學生才能夠形成學習知識的統一體系,在記憶知識點時也會更加清晰快速。

高中地理記憶方法的創新,取決于需要記憶的知識點的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程度、學習發展規律。讓學生輕松掌握需要記憶和背誦的知識點,并加深印象,是當前高中地理教師需要共同努力的教學方向。

【參考文獻】

[1]但艷超.高中地理教學中比較法的運用[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華聲卷1)[C].2015

[2]塔吉古?艾哈買擔.探析多媒體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A].2015年現代教育教研學術論文集[C].2015

篇(8)

一、思維導圖在復習地球運動知識方面的運用

地球運動這一方面的知識邏輯性較強,學習起來相對較難,高中地理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這一方面知識時,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協助其邏輯與想象能力的平衡發展,使其掌握地理知識內在聯系,從而提高復習效率。首先,學生根據自己的筆記將重要知識點梳理出來,學生雖在初中時學過這些知識,但還會遺漏一些知識點,高中地理教師要合理指導學生,使其掌握必學知識點如地球的形狀、大小和經緯線等相關知識;其次,教師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來繪制思維導圖,此時,可使用樹狀圖。第一層可為地球運動,這也是樹狀圖的頂端,第二層可設置地球概況、地球自轉、地球公轉內容,第三層和剩下的層級可讓學生進行補充,通過添枝加葉,使樹狀圖更加茂盛。再次,教師可再讓學生添枝加葉的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和游戲教學法,通過讓其運用各種符號、線條、顏色等對知識點進行分類,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并通過組與組之間的pk提高其復習效率。采用這種復習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也是他們思維開發收獲在其中,加深了他們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提升了復習質量,增強了其地理學習的能力。

二、思維導圖在復習氣候知識方面的運用

思維導圖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和聯想能力,而我們高中地理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提升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整體掌握能力。比如,在學習氣候這一部分內容時,要從思維導圖的制作要求出發,確定出中心主題為氣候,然后以氣候為落腳點,展開想象,聯想出與氣候有關的關鍵詞,如類型、變化等,之后,在引導學生對該關鍵詞進行擴展,這樣就形成了以氣候為中心的思維導圖。例如,在復習“熱島效應”這一部分內容時,應以“局地小氣候”為中心發散思維,全部學習內容均圍繞這個為中心進行知識的擴散。這樣一種構建知識系統的方式,就是在理解地理知識的基礎上,對相關知識按照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發散性理解和記憶,改變死記硬背、被動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象。

三、思維導圖在復習城市知識方面的運用

城市這一章節包括三方面知識,分別是城市區位條件分析、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化過程以及城市問題。這一章節由于和客觀世界聯系比較緊密,內容相對淺顯,學習難度不大,因此,與自然地理的思維導圖相比,這一部分的學習在利用思維導圖時要使用大量的繪圖,每幅圖中都涵蓋很多詞語,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筆者在帶領學生復習這一方面知識時,首先為學生展示未做好的思維導圖,并設置問題,然后讓學生查找資料,根據課本內容,將思維導入繪制完整。也可以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小組通過討論和交流,共同繪制思維導圖。在這一過程中,高中地理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勇于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并保證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互幫互助,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四、思維導圖在復習荒漠化防治知識的應用

高中地理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法,為每個學生設定自己的任務和制作完整的流程,提升思維導圖復習的效率。以“西北荒漠化的治理”為例,教師以“荒漠化”為主題,知識點內容包括定義、成因和措施三個次主題。首先,進行分組。我將每個學生分配任務。一號學生負責荒漠化的定義,二號學生負責荒漠化的自然特征,三號學生負責荒漠化的成因,四號學生負責西北荒漠化的防治,五號學生負責我國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經驗。學生根據自己的任務完成,制作出思維導圖的雛形。此外,學生可以將自己在制作思維導圖中遇到的問題,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出來。其次,探究思維導圖。我會組織學生探究思維導圖的內容,并達成一致意見,與此同時,我會加入學生的討論中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并解決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的問題。而學生通過充分地交流,編制作出思維導圖。再次,相互交流。小組展示思維導圖,教師對于小組的展示成果進行評價,并完善思維導圖。

五、思維導圖在復習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高中地理知識點較多,知識脈絡較為復雜,因而地理地位導圖的時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我們地理教師可以制作相應的模板,從而使學生在制作地理導圖時,更加高效。例如,在復習《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這節內容,我制作了如下的模板,即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板塊:第一板塊為能源的概況。第二板塊為能源開發的區位條件。第三板塊為能源開發面臨的問題。第四板塊為能源的基地的建設。第五塊,能源的綜合利用。第六塊,環境的治理和保護。第七塊,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進行補充。學生根據我提供的模板,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動手,從而回憶掌握的內容,并適時地對于模板的內容進行補充。而學生通過自己的回憶,會使自己加深對于各個知識點和結構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清晰的脈絡圖,增強利用思維導圖復習的時效性。

六、思維導圖在復習區域經濟發展的運用

思維導圖可以很好地展示知識點和知識結構之間的關系。但是復習《區域經濟發展》這節內容時,我發現有些學生將大部分內容都總結到思維導圖中,從而導致其分不清知識點的主次。因而地理教師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進行教授學生制作思維導圖。1.盡量用詞和詞組表達,比如學生可以將“區域農業發展狀況”改寫成“農業概況”。2.表達要清晰見解。學生可以用符號、圖形等進行表達。3.學生制作思維導圖時,各個節點應表達的清晰,有層次感。比如,學生可以用圈的大小、字體的顏色和箭頭,表示各個知識結構之間的關系。4.思維導圖展示的地理知識點應完整,重點突出。教師要指導學生將一些內容重復,或是內容不合理的部分進行刪除,并添加新的知識點,使整個思維導圖更具有層次感。5.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根據思維導圖,口述內容,從而檢查思維導圖是否存在漏洞。而通過這種做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能力,而且還會讓學生更加清楚知識內容的關系和側重點。

七、思維導圖在復習區位知識總結的應用

高中地理教師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教授學生正確的繪制思維導圖,還要讓學生將思維導圖進行對比,建立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不同,從而更好地發揮地位導圖的積極作用。比如,在講授“區位條件”這節內容時,我讓學生將自己總結的工業區位和農村區位的條件相對比,從而找出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而學生通過對比就會很容易發現兩者的異同點,比如相似點,兩者都需要平坦的土地,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礎設施,廣闊的市場,國家政策的支持;而不同點則為,城市應適宜人居住,而農業對地形要求有不同的條件,比如有的植物適合在平原,而有的則適合在山上或是丘陵,而且其要求雨熱同期,為植物的快速增長創造良好的氣候條件,還需要較低的低價。而學生通過對比思維導圖,可以對于知識的共性和個性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知,對于降低錯誤率,提升學生的理解力,有巨大的幫助。

篇(9)

如何把握最后的寶貴時間以提高高考前沖刺階段復習的效率,這問題始終困擾了眾多考生。有的學生對下一步該怎么辦心里沒底,產生了恐懼心態,心理壓力很重,這樣勢必影響學習效果。根據近幾年文綜考試命題走向特點,結合考生應考能力實際情況,我認為在這個時期的地理復習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以利于提高地理復習的有效性。

一、系統梳理,建構網絡

《考試大綱》《考試說明》反映了命題的走向,通過研究考綱,讓考生從宏觀層面準確了解考試動態,使復習不超綱,不作無用功。還可以從微觀層面細心推敲各種考點需求,明確哪些是一般理解,哪些是重點內容,并靈活、綜合運用重點內容。所以考生應根據《考試大綱》、《考試說明》要求梳理知識點,做到橫向串聯和縱向并聯。學生回歸考試大綱和教材,不是簡單通讀課文,而應該注重主干知識,把書讀薄,不要面面俱到。文綜體系中最重要的是具備有學科特點的主干知識,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呈現有序和網絡化,形成有認知結構的知識鏈。所以,關鍵是提煉形成濃縮的、網絡化的知識結構存儲在頭腦里。結合近幾年全國各地的高考命題趨勢,研究發現高考地理試題特點已經由知識型向能力型轉變,考察能力方面呈現出“跨小步,不停步”“穩中求改”的特征。應該看到試卷年年呈現新題型、新情景,但是總體還是穩定的。因此學生復習的著眼點應放在建構完整學科“知識網絡”上,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突破弱點培養能力的目標。

二、專題復習,領會方法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實質是進行知識專題和方法專題相結合的。知識專題復習方面可以加強鞏固一輪復習的效果,實現地理主干知識的綜合運用。方法專題復習方面探討研究中學地理的重要思想方法,牽涉到地理空間的定位、區域的綜合、分析區位因素、判讀地理圖表、獲取地理信息、地理計算、區域差異和因地制宜等。地理思維方法要掌握分析方法以及答題思路,通過方法運用以達到解答具體問題。地理方法是地理學習的精髓,只有運用歸納、領會、應用,才能讓學生將地理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轉化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二輪地理復習中還有必要進行針對性的專題復習,如工農業區位專題、地圖專題、地質地貌專題、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專題等。地圖專題點多面廣,題型豐富,要解決這類問題,學生需要有較強的抽象思維、判斷與計算能力。首先學生要熟悉地圖,打好基本功,特別是要理出重要的經緯線和地理分界線, 用線串點、點帶面的方法去突破。訓練圖表題,一要掌握不同圖表的分析方法;二要構建圖表網絡系統;三平時要多讀圖、多用圖,對比總結,提高分析圖表的能力。在最后的20多天時間里,特別要加強對地圖的閱讀和記憶的補充訓練,注意重要地理事物相對位置關系。

三、縱橫聯系,夯實基礎

點、線結合,縱橫聯系。“點”是指零散的知識點,“線”是指系統的知識線索。高考復習最后階段,要以“線”為主,有機地串聯知識點,達到綱目并舉,在區域地理中可以將某個國家或地區作為線索,搜羅該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生物、資源)和人文社會環境(工農業的發展區位條件、特點、發展方向和趨勢)等。自然地理要注重地理原理與規律的運用,達到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尤其在地球、大氣、水循環、地殼以及板塊構造理論等方面的內容,實現地理基本原理與實際生產生活現象相結合貫穿于整個自然地理范疇。人文地理要注重地理觀點、地理方法的運用,結合該地實際情況進行評價、反思,分析時注重整體,通過整合書本內容及現實國內外時政熱點,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學以致用的能力。回憶和聯想每章節涵蓋的知識點,探討能否解決哪些題型,以及聯想知識點看看能否解決哪些題型,實現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夯實基礎。

四、拓展遷移、提升能力

當考題中發現教材沒有講過的地區時,學生要懂得學會對知識進行遷移。如分析我國不同地區的工農業區位條件時,可以借鑒書本中提到的世界不同國家的經驗、教訓。如講解東北工業基地振興時,可以學習德國魯爾區的措施,重現魯爾區工業發展的區位條件、衰敗原因和治理措施;研究我國的溫州鄉鎮企業的發展狀況,可借鑒意大利普拉托工業小區的經驗、做法,做到加強各企業間的聯系、相互協作,避免鄉鎮企業之間獨立、競爭。還有講到我國農業的區位條件,可借鑒書上提到的亞洲季風水田農業和美國商品谷物農業的區位條件。另外還要認真研究全國各地高考試題,剖析試題典型性、趨向性,達到能力立意,情景呈現;問題設問,做到思維縝密;文字表達訓練,掌握解題技巧,觸類旁通,學會 遷移。

五、重視反思,減少失誤

在最后三個月的復習中,可以將導向性好、難易適中的試卷作為考前訓練,力求做一份試卷達到預期效果。做完后,及時認真歸納總結,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認真及時補上。分析在解題方法上是否還存在欠缺,通過總結解題策略,提高解題能力;分析在思維上是否還有欠缺,轉變角度、創新思維和求異思維,以期提高學生思維靈活性、創造性。要求學生每人有一個專門記錄錯誤小本子。一是累積失誤,積累自己的失誤,同時累積其他同學的共性、典型的失誤。第二整理錯題,把錯題分門別類整理。分析出會做的題做錯的原因,找出不會做的題具體原因。三是分析錯誤,把病因找到。具體來說,“失”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確實不會做的題的原因是什么,要學生自己分析,或者與同學探討,也可以問老師。高考重在考察學生的能力,因此務必要搞清楚過程,只有過程清晰,結果自然而然就對。二是本該會懂得做的但卻做錯的題目,一定要弄清楚為什么做錯了: 是題目沒看清楚,還是學科間轉變沒到位。這樣,如果每一套題都能夠做到認真總結得失,學生就會在摸擬考試的臺階一個一個上升。

六、重視審題, 總結策略

在最后階段要求學生拿出近期模擬試題,對審題和答題的思路、步驟、方法進行認真總結。記錄答題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需要改進的具體措施,歸納綜合題的答題模板,以及應該關注的問題。綜合題答題方面需要發散性思維,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解答,對于簡答型綜合題的答題思路要做到三步。首先,要準確審題、充分獲取有用信息。考試中,學生審題能力較差表現為審題不清,考慮不周,誤入圈套,答非所問,主次不明,重點不分等,這就要求我們在復習時結合具體題目,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審題能力的培養。其次,對接地理知識與試題。審題完,要有正確的解題思維,靈活應用平時積累的知識儲備,正確解答試題。最后,要注重答案文字的錘煉、組織,做到言簡意賅。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答題要有邏輯性,做到文字表述前后連貫、有層次, 達到因果關系;二是用規范性專業術語回答問題,不能引用岐義的詞匯;三是回答的內容力求簡約、完整、協調。簡約是指文字上不羅嗦,完整是指回答的內容要緊扣問題,有一問,必有一答。

七、回歸教材,彌補不足

地理考題中牽涉的考點主要集中在地圖、地理空間定位、地球運動、氣候、工農業區位、人口城市、環境問題、國土整治與可持續發展等,重要知識點在最近幾年試卷中多次出現。考前要認真閱讀對照《考試大綱》《考試說明》中的學科考試范圍,大綱中的考點相應教材中的知識點,看到考點要能清晰地聯系到知識點,才算是真正的掌握。包括對要求了解的內容能否復述“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對要求理解的內容,能否說明“為什么”;對要求掌握的內容, 能否懂得“應用”。并根據自身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的復習某一部分教材。在補弱項、漏項過程中要注意“回歸”課本。一方面要注意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在題中是如何體現的,以便掌握解題思路。比如分析區位因素都要從自然、社會經濟、技術方面著手,闡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多少、水位變化、含沙量、結冰期等等。另一方面要主意地理分布、地理規律是否都落實到地圖上,以便形成空間概念。

八、結合時事, 關注基礎。

篇(10)

有了前面的基礎,尤其有了“西北地區”作鋪墊,如果教師能設計出適合學生探究的教學方案,通過自主探究,學生掌握“新疆”應該不是問題。關鍵要解決的是探究的興趣問題,這是探究的關鍵所在。既要讓學生了解新知識,又不能讓學生感到是“西北地區”的簡單重復。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探究問題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另外在知識過渡上也要進行巧妙的構思,在每一個知識環節上創設探究情境,這樣學生才會在課堂中一直都保持濃厚的探究興趣。

首先設計一系列困惑,讓學生來幫助教師解惑。

問題一:暑假我到新疆旅游,下飛機時烏魯木齊是傍晚,人們剛吃晚飯,我給家里打電話報平安,可家里人埋怨我打擾了他們睡覺,這是為什么?

問題二:新疆到處可見頭戴小花帽、身披絢麗多彩絲巾的婦女,這是哪一個民族獨特的服飾?

問題三:新疆的“疆”字能體現新疆的地形特點,你能給出合理的解釋嗎?在海拔2000多米的天山,游客們夏天也穿較厚的衣服,你知道原因嗎?

問題四:在蘭新鐵路一些路段兩旁的小樹苗,都有很長的管子經過每棵小樹的根部,這是為什么?

問題五:新疆買的葡萄干為什么回到家稱比買的時候重?

問題六:公路、鐵路、城市為什么都分布在盆地邊緣的山麓?

問題七:新疆大部分地區降水不足400 ,為什么還能種植瓜果糧棉?而且那里的瓜果還特別甜?

問題八:明明是沙漠廣布的塔里木盆地,怎么在新疆人眼里也是一個“聚寶盆”呢?

同學們能不能用本節課的知識解答上述問題?

二、合作學習:探究、交流、共享

問題提出后,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新疆多幅景觀圖片以及地形圖,學生根據學過的區域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地圖很快就能根據新疆的地理位置(跨經度廣,時間差異大)解決問題一;運用民族、地形(三山夾兩盆)、氣溫的垂直遞減等知識解決問題二、問題三;“干旱的氣候”可解決問題四、問題五;“降水稀少”以及“河流的分布”可解決問題六;“坎兒井”的知識以及“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可解決問題七;“潛力巨大的能源”可解決問題八。

上一篇: 班長事跡材料 下一篇: 農業標準化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永久免费播放片 | 色午夜日本高清 | 在线观看免费午夜A级毛∧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影视在线 | 在线观看国产二级 |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 | 久久9国产影视大全99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