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7 14:55: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論文

篇(1)

調查發現大部分的會計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目的是學習最新的知識,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或是為了會計技術職稱考試和評定的需要。但不容我們忽視的是仍有不少的會計人員只是為了應付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注冊登記,面授學習上課積極性不高,上課不認真聽講,甚至無故不上課;網絡學習只是掛課時而已,對繼續教育不感興趣,從而使得繼續教育變成例行公事,沒有取得實際的教育效果。雖然《規定中》要求“會計人員所在單位負責組織和督促本單位的會計人員參加繼續教育?!钡杂胁糠制髽I單位對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無規劃或規劃不科學、支持力度不夠、經費投入少。單位領導認為,繼續教育是會計人員自己的事情,與單位無關。單位在制度與物質上不能夠給予會計人員足夠的支持。并且會計人員是否參加繼續教育也不與單位考核掛鉤,既不影響晉升又不影響加薪,這樣反過來也導致會計人員消極對待繼續教育,應付了事。

2.培訓機構不規范,培訓的教學質量不高

開展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培訓單位有的不符合財政部門的資質要求,承擔培訓工作的教學場所、設施、師資隊伍、管理團隊等缺乏規范性,導致培訓計劃不科學、師資隊伍陣容不符合要求、授課內容脫離實際、教學方法滯后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培訓效果和質量。

3.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內容單一,缺乏多樣性、層次性和系統性

在實際培訓中,不分高、中、初,一視同仁,尤其集中培訓更是如此。高、中、初三級會計人員一塊報名、一塊聽講、一塊考試,完全忽視了不同職稱級別往往有著不同的工作實踐,不同的工作實踐又有著不同的理論需求,不同的理論需求決定著不同的教育內容。目前的培訓內容缺乏多層次性,導致持證人員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培訓效果甚微。系統性是指教育內容的條理、連貫及遞進;前瞻性是指教育內容的超前性。就以單位組織的集中培訓分析,現在的集中學習存在著“一刀切”現象,不分高、中、初,統統學習指定的、相同的會計法規。這樣,繼續教育的行為是“補丁”的行為,作用是“補丁”的作用。培訓內容前后期之間沒有聯系,缺乏系統性。培訓疲于補漏,計劃性不強。缺乏前瞻性,主要表現為,現在的繼續教育前瞻性問題研究得不多,缺少對不同對象長期發展學習內容的研究與制定。

4.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培訓方式單一,考評不嚴,形式化嚴重

盡管會計人員可以自愿選擇繼續教育的形式,但從調查來看去培訓機構采用面授培訓為主要方式,而且培訓者不了解培訓對象的需求。培訓結束的考試形式有開卷和閉卷兩種。采用閉卷形式的,由于監考不嚴,往往造成了實質上的開卷考試,形成造假的不良風氣,使繼續教育流于形式。

二、加強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建議

1.增強認知,加強自我導向型學習模式建設

當今時代,全球化市場經濟一體化模式不斷發展、以知識經濟為載體的多元化思想文化方式不斷發展,給目前會計人員的自身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發展儲備情況帶來了較大挑戰,會計人員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知識文化建設,隨時更新知識管理體系,積極加強自身會計繼續教育學習,才能從根本上增強工作中的實際能力和素質,為構建學習型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加強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建設不但是構建終身學習型社會的外在需求,并且還是會計工作人員的實際需要,會計人員要在將繼續教育作為績效考核一部分的前提下增強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建設,強化自我導向型學習模式,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提升實際工作和策劃能力。此外,用人單位要從長遠的綜合角度出發來強化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工作,利用前期的教育資金投入成本換取更多的實際性人才效益和先進的管理效益,并且還要不斷更新繼續教育的培訓費用和管理手段,通過將繼續教育納入到企事業單位規章制度來使各項培訓報銷、教育考核實施條例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

2.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在內容上應注重適用性、層次性

會計繼續教育不是為了漫無邊際地幫助受教育者進行知識儲存,而是以適用性為宗旨,增強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以快速有效地將會計知識和技能運用到企業的管理活動中去為目標,選擇對提高會計人員執業水平有幫助的內容進行相關教育。改革原有不分受教育對象的水平、職業和企業實際發展需要,由行政命令統一組織、安排和學內容的繼續教育方式。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就其接受面來講具有廣泛性。從參加繼續教育人員的知識結構看,有高、中、低不同層次;為此,可以進行針對性教育,其中高級會計人員的教育目標是高層經營管理人才,主要對企業的經營戰略進行策劃和規整;中級會計人員要對企業中的具體會計實務進行處理,并積極協調各方部門的工作關系;初級會計人員要學會進行基本的會計業務操作和實踐。從而滿足不同層次的培訓需求,最終提高會計繼續教育的有效性。

3.加強會計繼續教育的組織管理

為搞好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單位應進一步改進培訓組織管理。加強對培訓前、培訓中和培訓后管理。在培訓前應進行深入調查,包括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主管部門、培訓教師,特別是參加繼續教育的會計人員,真正了解會計人員的工作所需,拓寬培訓內容,增加與會計工作密切相關的稅收法規和其他相關經濟法規的內容,通過有針對性地安排培訓內容,使會計人員能夠學有所得,成為培訓的受益者,以此調動他們參加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在培訓中合理安排培訓班級的分配,配備專職管理人員,加強考勤管理和課堂紀律管理,加強與培訓學員的溝通,了解學員對教師授課情況的評價,了解培訓目標的實現程度,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在培訓結束后,應認真組織考試以檢查學習效果,并通過問卷等形式了解學員對培訓的意見和建議,以便不斷進行改進,提高培訓效果。

篇(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二十條之規定:持證人員應當接受繼續教育,提高業務素質和會計職業道德水平。

新會計準則從2007年1月1日起實施。盡管在實施新會計準則之前我國廣大會計從業人員已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培訓,業務素質也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而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確切準確執行對于會計從業人員來說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目前我國會計人員職業素質現狀

1、會計從業人員結構失衡

現階段,我國會計從業人員達1200多萬,從學歷上來看,低學歷或無學歷的會計人員還占有相當大的比率,受過大專會計教育的不足15%,有的甚至沒有受過專門的會計教育;從職稱上來看,高級會計師的比例只有1.16%;會計師只有8.51%;助理會計師和其他高級資格的比例只占到11.4%;其中居然有72%的從業人員沒有從業資格證書。雖然有的會計人員在多年的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但整體知識結構遠遠跟不上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高層次會計人才匱乏,與我國的新會計準則實施人員要求不相適應。

2、會計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存在問題

就會計從業人員而言,其綜合素質包括: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素質、會計業務素質、綜合文化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等五個方面。其中業務素質指的是一個會計從業人員應該具備的熟練的記賬、算賬以及會計電算化技術等操作技能的能力,編制財務計劃、財務分析、財務決策等方面的能力。

會計人員業務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會計工作的質量。有的會計人員雖然經過正規的學習,但由于滿足于現狀,缺乏鉆研業務、精益求精的精神,導致業務知識貧乏老化,專業技術水平低;有的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不強,對政策法規的運用和業務處理不夠準確,導致業務處理的估計、判斷偏差較大,會計信息失真,給經濟管理決策者帶來了失誤;有的會計人員知識結構老化、更新較慢,不認真學習新知識,繼續教育學習不積極參加。

3、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法制意識不高

會計職業道德是指在會計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征的,調整會計職業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在我國一些企業沒有建立一個能夠保證會計從業人員具備優良品質的機制,內部牽制制度不健全,對會計人員的管理監督較為松懈。通常情況是只要從業人員通過會計資格考試之后拿到頒發會計證,之后的工作就沒有相應的再對從業人員進行考核的機制,有的會計人員缺乏理想信念和敬業精神,有的會計人員竟然沒有會計職業道德的概念,對職業道德規范和政策法規似懂非懂,十分模糊。

二、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特點

1、科學性。新會計準則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其科學性主要體現在會計理念上,新會計準則體系比以往更加關注企業資產的質量、更加強調對企業資產負債表日財務狀況進行真實公允地反映,更加強調企業的盈利模式和資產的營運效率而不僅僅是營運效果,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趨同,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會計準則體系。

2、全面性。新會計準則體系從縱向看,是由基本會計準則、具體會計準則和應用指南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從橫向看,38個具體會計準則和兩個應用指南基本上涵蓋了各類企業的主要經濟業務,既有各類企業一般的、共同的會計業務處理規范,又有特殊行業和特殊業務的會計處理規范。有了這套新會計準則系統,即使現在沒有,將來可能出現的新會計業務,也可以根據基本會計準則進行判斷和處理。

3、可操作性。從1992年至2005年底,我國先后頒布了16個具體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也經歷了從13個行業會計制度、股份公司會計制度和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統一為三個企業會計制度,還了一些補充規定,對會計教學和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都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會計政策變更要調賬、調表問題,增加了會計人員實務操作的難度,使得處理出來的會計信息由于經常調整,其嚴肅性也大打折扣。新會計準則對這一現象作了徹底的改觀。不僅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提供了一般原則指導,而且對如何運用會計準則提供了操作指南。由于此次新會計準則體系出臺,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思考和完善,其科學性有助于該準則的運用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穩定性。

4、可持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

在結構方面,新會計準則體現由基本會計準則、具體會計準則和應用指南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體例合理,定義科學,表述清楚。整個準則體系,兼顧各方面利益,著眼于企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和保障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不是對國際會計準則的一味模仿,而是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實際國情,在很多方面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三、新會計準則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

1、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全面系統地進行新會計準則培訓

會計人員在新會計準則實施前都習慣于執行會計制度,會計業務發生時直接套用“借”與“貸”的相應科目,但新會計準則規范的是確認計量和列報的一般原則,甚至沒有具體的科目名稱,這從客觀上就要求會計從業人員要對會計準則有較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這就要求培訓過程中,加深學習者對新會計準則頒布的背景和意義理解,明白會計準則制定的目的和出發點,全面系統地進行新會計準則的培訓,明確新會計準則的體系結構和各層次的理念,使其更多地從報表使用者的角度考慮,讓報表使用者更真實地看到企業的財務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以適應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

2、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提高職業判斷能力

會計人員職業判斷是指會計人員根據會計法律、法規、企業會計準則、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和會計慣例等會計標準,充分考慮企業的理財環境和經營特點,利用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工作經驗,對日常會計事項的處理和財務會計報告編制應采用的原則、方法、程序等方面進行判斷與選擇的過程。即:對企業采用什么樣的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及會計一般原則的應用進行判斷與選擇。

新會計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強調“商業實質重于法律形式”,對某些交易或事項不再規定具體的會計處理法,而是給出某些判斷的標準和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對具體事項的處理只能依靠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再者,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的加劇和企業經營風險的加大,企業的會計環境和經濟活動日趨復雜,使不確定性經濟事項日益增多,職業判斷的難度加大。這就需要會計人員在對會計要素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時,必須依據現有會計法律規范和制度,對會計政策和方法做出選擇。

3、更需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由于新會計準則在許多業務的處理方面不像以前的會計準則規定的那么具體和清晰,從而給會計人員進行會計操作上留下了很大的可自由選擇的空間,如果不注重職業道德的修養,這些空間會成為他們做假賬的一個理想場所。這樣做將給企業、會計人員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所以加強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的教育,提高職業道德觀念,嚴格按照會計信息質量進行財務處理,客觀反映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真正做到操守為重、不做假賬。

4、強化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相關的學科知識

隨著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更加突出,會計從基礎的會計核算服務向單位經濟預測、決策、控制等高端服務轉變,這就要求會計人員精通各項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熟知財務管理、審計、金融、證券、人力資源等相關學科知識。只有具備了這些立體經濟知識,才能從較高的視角上把握財會工作運行規律,才能根據客觀環境做出正確的職業判斷,選擇適當會計政策,做出合理會計估計,提供真實會計信息。

5、開展廣泛的、分層次的培訓活動

新會計準則培訓過程中,要針對不同財務人員進行分層次的培訓,其中企業領導層應重點關注準則新變化對企業經營策略的影響;中層會計管理人員應深入了解新會計準則的實施背景和特點,實現對企業內部經濟業務會計處理方法的合理選擇;基層會計工作人員應認真學習和掌握新會計準則應用方面的相關內容,認真學習與會計實務緊密聯系的會計處理方法的改革,將其切實貫徹到今后的實務操作中去。

新會計準則體系的改革是我國會計準則同國際接軌的必然趨勢,它的理念、體系結構及具體內容都是前所未有的創新,對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和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保證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必須從改變會計人員思想認識出發,從加強新會計準則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出發。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篇(3)

所謂繼續教育,又稱后繼教育或在職教育,是指對正從事會計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職稱)的會計人員進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質、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為目標,使之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再培訓、再教育。這是會計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一項嶄新的事業和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會計繼續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須認識到持續教育的必要性,其次要有明確的目標,最后還要精心地組織管理。

一、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必要性

1.適應經濟發展“兩個轉變”的客觀要求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法制經濟,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的信息時代,要求現代會計必須隨之轉軌變型,由報賬型向管理型、決策性轉變;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過程轉變;由被動型向能動型、自主型轉變;由傳統手工方法向現代高科技、網絡化、規范化轉變。適應形勢,更新知識,不斷進行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學習,是科教興國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企業改革、會計主體變化對提高會計人員基本素質的必然要求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想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組織形式多樣化,會計主體多元化,在企業錯綜復雜、激烈競爭的新形勢下,要求會計人員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包括: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具有強烈的市場經濟意識、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等);

3.扭轉我國會計隊伍落后狀況的現實要求我國當前會計人員領域存在三個主要問題:

一是合格的會計人員數量不夠;

二是會計人員素質不高;

三是風氣不好,做假賬、造假賬,違反財會制度和職業道德。只有通過大規模的培訓,提高會計隊伍的政治、業務和整體素質,實行強制的定期的繼續教育學習,更新知識,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我國會計隊伍的不利局面。

二、進一步明確繼續教育工作的目標,增強繼續教育的層次性和針對性

關于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目標,財政部頒布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第四條規定:“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會計人員政治素質、業務能力、職業道德水平,使其知識和技能不斷得到更新、補充、拓展和提高?!痹诘谄邨l又規定:“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內容

(1)立堅持聯系實際、講求實效、學以致用的原則。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與實務;

(2)“財務、會計法規制度;

(3)會計職業道德規范;

(4)其他相關法規制度?!稌盒幸幎ā穼嬋藛T繼續教育主要內容的規定從總體上講是合理而明確的,它涉及到了對會計人員工作勝任能力各項要求的要素。同時也不難發現《暫行規定》對繼續教育目標的規定不具有層次性和針對性,沒有針對不同層次的會計人員確立不同的教育目標,在現實培

訓過程中往往將不同級別的會計人員和不同對象的會計人員混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從而出現教學內容(包括知識結構和知識深度兩方面)不能很好地適應培訓對象的現象,進而影響培訓工作的實效。因此,從聯系實際、講求實效、學以致用的原則出發,筆者認為繼續教育必須做到分層次、分對象地進行。

三、會計繼續教育的組織與管理要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艱巨性和緊迫性,立足基層,籌劃未來,精心組織,嚴格管理,檢查督促,保證質量。

l.大力宣傳,提高認識。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財會人員和其他有關人員都積極支持、關心、投人會計繼續教育的活動中?!皯B度決定一切”,針對成人教育,只有調動起學習的熱情.才能取得好的培訓效果,否則流于形式,白白浪費時間,浪費人力、財力和物力。

2.明確主體,形式多樣。會計繼續教育的組織管理的機關是各級財政會計管理部門,培訓以中華會計函授學校為依托,發揮其他部門的積極性,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培訓學習,有自學、有培訓;可自己組織,也可委托辦班;有函授、電教、錄像,也可課堂講授、網絡查詢、實地演練戶j集中上來,也可分片下去等。

篇(4)

【關鍵詞】會計教育 職業道德

這就要求我們在會計職業道德方面加大力度,建立一支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會計隊伍。

一、我國目前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學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存在重動手操作;而輕思想建設,輕道德建設的誤區。會計專業更重視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如做會計賬表,手工技能是培養的重點,學生在會計方面的業務水平提高了,但是職業道德水平教育卻沒有隨之提高。有的學校并沒有開設相關課程,學生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很容易受周邊環境的影響,誤入歧途。

從社會這個大課堂來說,由于目前我國還未建立起內容全面、操作性強的會計職業道德準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是會計人員履行會計職業道德義務,會計人員面對復雜的經濟環境,面對各種利益的誘惑,很容易掉以輕心,將職業道德拋之腦后,做出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一些會計人員為了滿足個人私欲,不顧職業操守,利用專業優勢,鋌而走險,大肆造假。

會計人員的工作缺乏獨立性。會計人員需要依附于企業而生存。在單位上會計人員需服從領導,并按領導的指示來完成工作,這種地位上的從屬性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會計職責的履行。目前在我國的會計實務中,有些企業仍然存在兩套帳的做法,會計人員根據不的同會計信息做出不同的會計報表的。這些都不利于會計人員形成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素質。

二、目前我國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方式

第一種方式,主要體現在通過外在各種各學習途徑形成的職業道德教育,在學?;蚱渌鞣N各樣的培訓機構學習,形成的道德觀念,這主要是來自于外部,通過學習,有的人形成了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養成了良好的職業道德,而有的人雖學但不一定能接受,并用它來指導自己的工作。

其次,是在工作過程中受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可能會自我約束,接受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通過自我學習,調整,從而一步一步的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并終生接受它的指導。

對于會計工作人員來說,不管是通過外在學習,或是通過內部的自我調整,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指導自己的工作,實現以誠信為本的職業道德目標。

三、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措施

學校方面,應該在專業課程設置,校園文化建設、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加大職業道德教育的力度,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培養他們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以及誠實守信等良好品質。同時也要加強會計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重視言傳身教。老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都要給學生灌輸誠實守信,客觀公正,堅持原則這些優良的職業道德品質,使這些未來的會計從業人員在上崗之前就能認識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從一開始就應按照職業道德的要求,堅持不懈地進行自我約束和調整,不斷提高自身覺悟和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從業觀念, 把履行會計職責轉變為自覺遵守的道德行業準則。實事求是,依法提供會計信息。

社會大課堂方面,加加強宣傳教育。通過一定手段和方式系統地傳播、闡釋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通過營造濃烈的輿論氛圍,要讓人們認識到,誠信是重要的并且有益的,誠信是必然趨勢。 健全監督機制,建立職業道德評價體系,加強司法和政府監管力度,發揮法律和行政力量。要通過監督和檢查、督促和教育,幫助會計人員提高職業道德水平。

另外,通過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加強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建設,但是不要讓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流于形式。加強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培訓和誠信教育,改進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一方面要加強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課文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對在崗會計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注重業務知識和職業道德教育并重,使會計從業者充分認識到職業道德缺失的行為做造成的危害性,在工作崗位上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風范。

總之,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是當下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措施,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是一項涉及多面廣的社會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隨著會計改革不斷深入,會計行業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講求會計誠信,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尤為重要,因此加強我國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5)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2)04-0123-04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創新能力形成的唯一動力源。人才的創造性主要是在實踐中培養出來的。實踐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大學生系統思維、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關鍵手段。同時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需要大量的具有動手實踐能力的創新應用型高級人才,地方高等院校承擔著這一任務。

一、當前地方高校財務管理專業

實踐教學面臨的挑戰和困境(一)財務管理工作特點對實踐教學的挑戰

財務管理首先是一種創造性價值管理。而價值管理是基于資本市場這個主體的,而資本市場本身就是千變萬化的,市場是沒有標準化的作業。環境造就千變萬化的市場,如何在學校課堂上模擬出這樣的市場環境呢?這是當前財務管理課堂實踐面臨的難題。其次財務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管理工作,與企業各方面具有廣泛的聯系。透過財務信息企業每個部門都會通過資金的收付與財務管理部門發生聯系。這樣我們發現要在財務管理實驗室復制企業的全方位活動和安排完全獨立的財務管理實驗,也是實踐教學安排的難點。

(二)企業財務管理主體內容對實踐教學的挑戰

財務管理的基本內容總括兩項:籌資管理和投資管理。要求學生的專業技能中包括必須熟悉國家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投融資政策、未來產業發展政策和經濟法律法規等,這樣的專業人才對不管是宏觀層面如政府的項目投融資還是微觀層面如企業的項目投融資都是非常適合的,讓學生在學校期間就參與到實際的投融資項目中去或者高仿真的項目運作中去,這樣的人才成品在進入社會時才能縮短學生的繼續培養的時間成本和物質成本。而我們的純粹課堂教學是不可能復制國家經濟環境或者地方政府環境的。

(三)財務管理專業現有主要實踐教學設置的困境

1. 純粹校企合作的挑戰

應對財務管理的管理內容,大多數地方高校都努力提高學校實訓的仿真性和實踐多層次性,其中校企合作就是比較好的實踐培養方法。我們在肯定這種實踐教學的時候,要談的是純粹的校企合作是難以長期維持的。從企業來說投融資項目都具有一定的商業機密性,要讓學生 真正參與這樣的項目是相當困難的,學生畢竟不是員工,是不受企業體制約束的。從學校來說,這樣的方法只能解決極少量的學生,對擴張后的高校是不適合的,而且高校不可能讓很多的企業都接受并參與到學生的實踐教學培養中去,可以說雙方缺少一個類似公證和溝通的服務者、監督者,這樣就極可能形成人才培養的惡性循環:企業需要學生畢業后能迅速成長,但不愿提供讓其成長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學校想提供企業需要的財務管理人才,但缺少強化學生應用性的基地和平臺,這樣實際雙方都達不到目的,但校企要真正合作又缺少具有公信力的媒介。

2. 學校實訓的困境

實踐教學課程的仿真性一直是實踐教學追求的目標。長期以來該專業的實踐教學課程設置依附于會計學的情況較多。由于財務管理專業本身從會計專業中分離出來,帶上會計的深刻烙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財務管理活動更傾向于沒有完全制度框架下的創造性活動,所以完全標準化的會計仿真實踐教學是不能適應我們對財務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的要求的。

二、實踐教學創新模式

――校地合作的可行性校地合作是院校與院校地理位置所處或者其他區域范圍內的地方政府、企業等部門的合作。[1]

(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共識基礎

2009年7月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巴黎召開,會議最后通過的公報在“學習研究與創新”中提出 “高等教育機構應拓展研究和教學領域,找出與人口健康發展有關問題的解決方法,并為與地方相關的科學和技術構建強大的基礎?!薄氨就恋闹R系統能擴大對新興挑戰的理解,高等教育機構應與社區和民間團體建立互惠合作的伙伴關系,促進相關知識的共享和傳播。”這些成果在2010年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再次成為重要的議題并達成基于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共識。我們從這些信息中能夠充分體會并理解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地方化是高等院校的社會責任的現實體現,同時創新并靈活組織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研究體系促進服務地方社會也成為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

(二)地方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的雙向良性互動的需求

當前,我國地方經濟發展迅速,各地競相挖掘地方特色經濟,甚至組成區域聯盟,尤其需要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就地方政府而言,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高等教育社會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強化政府職能,統籌規劃地方高等教育,高度重視地方大學的建設發展,在政策導向、城市規劃、經費投入、校園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建設、學校周邊環境建設等方面給予高校更大的扶持,促進區域院校盡快提高辦學水平,提升服務地方的能力,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真正發揮作用;就高校而言,要充分認識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因和條件,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理念,加強與地方的合作和交流,主動承擔起促進地方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神圣使命。[2]

(三)地方高校財務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要求的需求

我國高等院校的分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已經逐步形成,地方高校大多數都根據自身特點提出為地方經濟服務,培養適合地方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對財務管理人才的培養定位地方高校具有一定的同質性,如要求掌握管理學、經濟學、財務與金融管理、會計學、財政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投資和融資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計算機輔助解決管理問題的能力;熟悉我國有關財務與金融管理方針、政策、法規,以及了解國際相關慣例與規則;具有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以及分析和解決投融資實際問題能力等。

這些具有同質性的目標定位和培養要求都直接表達了人才的“應用性”、“創新性”和“學科融合性”特色,這些要求從財政、金融、管理等各個方面貫徹在財務管理的投融資里面。投融資從主體來說,不外乎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政府投融資和企業投融資都是財務管理,而政府的投融資是企業投融資的導向,所以校地合作就可能成為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一種有效的體現創新性、應用性和學科融合性的手段,這樣可以在盡可能的程度上緩解單純校企合作和課堂實訓的壓力。

三、地方高校培養財務管

理人才校地合作探索(一)基本原則

1.創新應用型人才必須創新實踐教學。學生的應用性離不開實踐教學,創造性離不開創新實踐教學。學生只有在實踐中追求創新才能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也就是說在校地合作這樣的實踐教學中要將實踐教學的創新型和人才的創新教育結合在一起。

2.校地合作可以開展多種形式,應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將教學計劃中的社會調查、學年論文、畢業論文、課程實訓等融合在校地合作中。

3.創新實踐教學必須能體現校地雙向互動。雙向才能形成良性循環,這樣的實踐教學才能持續下去。

(二)校地合作的探索

要開展有效的校地合作,培養創新型財務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可以探討如下:.

1.一個目標

創新財務管理實踐教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政府在現代社會有著引導社會投融資的責任,地方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各項產業、經濟、金融等政策的引導,而這些正是財務管理人才的作用領域,因此我們將財務管理的實踐教學融入地方經濟發展中,實現地方高等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同時促進專業實踐教學創新的良性循環。

2.兩個層次+八個模塊

應用基礎實踐和應用發展實踐,并拆分成相應的細化的實踐模塊,分解應用性技能需求,再掌握綜合分析能力。應用基礎模塊主要針對財務管理人才培養的某單項技能,應用發展模塊傾向于人才培養中財務管理能力的綜合技能。見下面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構成圖。

3.三種合作流向

這種合作是雙向的,從企業投融資到政府投融資都在這樣的校地合作模式中。

4.四種合作模式:

(1)校地合作以科研項目為合作基礎。這種模式是地方政府首先表現為主動,通常的模式是地方政府圍繞產業投融資等課題,要求和熟悉地方經濟環境的高校合作。地方政府出資,高校出人,這樣高校既解決實踐不足又有資金支持,更為地方發展服務。企業有政府扶持,不會排斥參與到學生的實踐教學中去。

(2)校地合作建立實訓基地。建立實習基地,是保證實踐教學的重要條件。按照校地相互提供服務、互惠互利的原則,比如和地方財政局合作,由學校財務管理專業人員為企業的財務、會計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培訓和職業教育培訓,企業為財務管理學生提供實習場所和其他條件。

(3)財務管理人才的創業教育實踐

財務管理的特點向我們展示了這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尤其是投融資的主要內容更是為大學生創業打下了理論基礎。目前大學生作為人力資源中的優質資源,具有一定的研究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自主創業理應成為大學生就業的新趨勢。而且在國家鼓勵政策的出臺下,有很多地方政府專門開辟大學生創業園區或者大學生創業教育基地。任何創業都離不開投融資,可以說財務管理專業是最適合進行創業實踐教育的專業。要提供這樣高實踐性的教育,和地方合作進入地方的創業園或者創業基地,與正在創業的團隊進行合作、組織創業團隊或者進行創業可行性規劃等是非常理想的模式。而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據自己對人才的需求,從創業教育中獲得適合地方發展的財務管理人才。而且還可以通過校地合作,利用當地政府資源,聘請校外專家進行兼職指導,引進企業家導師,在企業設立各類實習實訓基地,能為學生創業教育提供專業性指導,也能為地方性高校的創業教育提供較多的實踐平臺。

(4)校地合作提供投融資調研報告。這種模式和科研項目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這種模式的主動權在高等院校的實踐內容的設計上。在社會調查和創業實踐環節的設計上,教學內容緊緊圍繞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重心,這也是實踐“校地合作”成功的關鍵問題,如對市場區位與產業投融資趨勢等問題進行實地觀察和調查, 以便于對區域投融資信息系統相關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為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布局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很容易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并予以資助。這種模式下的地方政府的作用和優勢尤其突出。沒有地方政府的“通行證”,學生不可能到機關或者企業進行調研,而財務管理本身涉及的面廣,如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業,提供未來投資方向的發改委,地方政府的財政政策,投融資所涉及的行業等等。校地合作讓學生參與到地方政府中的投融資的領域調查,為政策決策提供調研報告依據。

總之我們認為財務管理是一項創造性的資本市場活動,實踐教育應貫穿該專業教育的全過程。在設計出的基礎模塊和實踐模塊基礎上,教師應著重進一步研究每一項實踐教育和校地合作的可行條件,這樣才能推動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課程的優化和整個教學課程的完善。

[參考文獻][1]何根海,張勇.校地合作共建視野中政府與高校角色定位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9).

[2]何根海,劉國慶.池州學院實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09,(4).

[3]程光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創新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9,(1).

[4]蒲蕊.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中政府的角色和作用[J].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3).

[5]王,宋斐.淺談廣東校地合作中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7,(2).

[6]彭曉英,張慶華.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一體化模式改革的研究[J].經濟師,2011,(4).

上一篇: 干部工作要點 下一篇: 醫院志愿服務活動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观看3级AV | 亚洲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无遮挡 | 一级a一片免费久久 | 久久国产综合91 | 在线观看免费大黄美女片 |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