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4:55: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本科翻譯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應用于德漢科技翻譯教學的可能
德國“功能主義”翻譯學派發端于上世紀70年代德國女學者萊斯(K. Reiss)提出的基于文本類型學的翻譯策略甄選法,經萊斯的合作者、美因茨大學翻譯學教授弗米爾(H.J. Vermeer)的“翻譯目的論”及女學者曼塔利(J. Holz-M ntt ri)的“翻譯行為論”發展為比較成熟的體系,又通過譯員培訓專家諾德(C. Nord)以英語撰寫的理論總結及大量教材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強烈反響。顧名思義,“功能主義”翻譯學派格外重視對翻譯文本在目的語境中“功能”(或曰“目的”)的研究,認為這一功能的順利實現比孤立地忠實反映源文本意圖或形式更為重要。在這一流派看來,譯文雖需與源文本關聯協調,但其自身也可在特定語境中具備獨立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神圣原文”的束縛。據此,“功能主義”翻譯學派將確立目的文本的功能排在了翻譯工作的首位,把與客戶(翻譯任務委托者)的溝通視為譯者工作的基礎及出發點。
“功能主義”理論因其倡導者皆有長期譯者培訓經驗而與翻譯教學結合緊密,操作性較強
。西方研究者普遍認為,該理論對文本功能及類型的劃分有過分簡化之嫌,因此在文學翻譯領域適用性有限。但是對于各類功能較為單一、文體特征顯著的應用文,“功能主義”卻能提供十分有效的翻譯指導,所以尤其適合成為特定專業領域譯者培訓的理論依據。
“德漢科技翻譯”在我國應用技術類本科院校德語系中主要被定為高年級學生的限制類選修課,其授課目標通常為提升學生的技術翻譯水平,培養服務于特定行業的譯員。但這門課的其實際授課效果卻往往與預設目標相去甚遠,個中原因較為復雜。除了新編教材相對匱乏、學生語言能力及科普常識都較薄弱之外,落后的教學模式也對“德漢科技翻譯”的授課效果制約頗多。據筆者觀察,一部分翻譯教師沿襲了始于詞句講解,終于作業評價的傳統教學法,授課形式與“高級德語”或“德語閱讀”無異,只介紹微觀的詞類、句型翻譯策略,不推廣宏觀的語篇、讀者接受及跨文化交際視角,向學生傳授的翻譯法跟企事業單位中譯者的工作嚴重脫節,不利于學生畢業后融入職場。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德漢科技翻譯教學中采取實踐性極強的“功能主義”理論,除了培養單純的語言應用能力外,也將對文本分析、文本編輯、客戶溝通等實用能力的訓練整合進授課內容。
“功能主義”理論在大學德漢科技翻譯教學中的應用可能性主要基于以下兩點:一、學術界十分認可功能主義對實用文本翻譯的指導,而常見的科技文獻基本全部屬于實用文本;二、功能主義強調翻譯目的的確定性及翻譯情境的真實性,而開設“德漢科技翻譯”課程的大學基本都具有一定行業背景,因此可以為課堂練習提供大量真實且新鮮的翻譯材料,還能一并附上翻譯委托人及譯文使用者的要求,有利于教師在課堂內模擬譯者的實際工作環境。同時也可邀請校內“雙師型”技術人員(非語言教師)從可用性、合規范性等角度點評學生作業,使譯文的評判標準包含更多的語外因素。
以下,筆者將主要從文本分析角度介紹“功能主義”理論在德漢科技翻譯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二、“功能主義”文本分析簡介
建國以來,我國與德語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關系日益密切,德語翻譯人才的需求也不斷上升。因此,對于翻譯教學的研究也就成為了德語人才培養中的重中之重。早在1965年,德語系前輩高年生老師就在其論文《改進翻譯教學》中提出了他對于德語專業翻譯教學的兩點主張:即高年級必須加強翻譯訓練和翻譯課應該以實踐領先。[1]改革開放后,德語翻譯教學研究越來越得到各個高校德語專業的重視。據筆者統計,從1985-2015年的三十年時間內,該領域共有64篇(論文來源:知網、萬方、維普),根據年份劃分如下:
一.我國德語專業翻譯教學所走過的三個階段:
1.1985-1995年德語翻譯教學起步階段:
這一時期,全國德語教學單位已經達到21所[2],主要分布在專業外國語學院和綜合性大學。起步階段的德語翻譯教學研究尤為重視對德國高校翻譯機構教學模式的參考和借鑒。《聯邦德國如何培養翻譯人才》一文[3]介紹了海德堡大學翻譯教學的特點和模式,指出了我國翻譯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缺乏、口筆譯脫節等問題和我國與德國翻譯教學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德語翻譯教學研究從一開始就摒棄了“重筆譯、輕口譯”的觀念,非常重視德漢口譯人才的培養。賈一誠《高年級口譯教學芻議》[4]一文以“口譯三部曲”,即理解、分析與表達入手,探討了口譯教學材料的選擇、口譯員應有的素質以及三個階段的實施步驟。此外,這一時期我國同德國展開了翻譯教學方面的交流,如1992-1995年在歌德學院北京分院舉辦的高級口譯培訓班[5]。該口譯班的口譯教學模式對我國德語翻譯教學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
2.1996-2005年德語翻譯教學發展階段:
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紀初,越來越多的高校德語專業一線教師在翻譯教學的實踐基礎上開始了翻譯教學研究,尤其是外國語大學的德語專業相繼提出了自己的高年級翻譯教學大綱。《德漢語對口筆譯專業_方向_建設構想》[6]一文介紹了天津外國語大學的高年級口筆譯教學實踐,勾勒了未來的口筆譯教學設想,明確地確立了翻譯教學在德語專業高年級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這一階段我國學者的眼光不僅局限于德國翻譯教學模式的借鑒,更多地將其投向翻譯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王京平《談翻譯教學的任務與目標》一文探討了翻譯教學中的幾個重要因素,如教材、教師、教學法和教學目的性,厘清了教學翻譯和翻譯教學等概念,并將一些語言學理論以及德國功能翻譯學理論的精髓和盤托出。口譯教學仍舊是各個高校教師研究的重點領域。天外董文博老師在本校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口譯教學中的若干原則:如譯前的準備工作、抓住意群、口譯的不同場合應采用不同的應對策略等等。[7]在口譯教學蓬勃開展的同時,有關筆譯教學的文章也相繼發表。《德漢翻譯中的詞類轉換和翻譯技巧》[8]一文結合翻譯教學實踐,為筆譯初學者提供了一些諸如詞類轉換法、語態轉換法、長句分譯等翻譯方法和技巧。
3.2006-2015年德語翻譯教學新時期
新世紀以來,我國德語教學單位如雨后春筍一般,2009年已經有73所高校參加德語專業四級考試[9]。上世紀七八十年源于德國的功能翻譯學理論傳入我國后也在這一時期獲得普遍的認可。理論的提升帶來的是高水平論文的不斷涌現。《基于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筆譯教學新思維》[10]一文探討了該理論對于實踐型翻譯人才培養的意義,在“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策略”思維的指引下,翻譯教學的重點不再是字詞層面的對等,而是追求翻譯目的的實現,因而有益于譯者的培養。2012年,北外、同濟、天外等高校在全國招收首批德語翻譯碩士,這也成為中國德語翻譯教學新的里程碑。《德語翻譯碩士培養模式》[11]一文中介紹了同濟大學德語翻譯碩士的課程設置、實施方案以及畢業生的反饋,提出翻譯碩士培養目標應是“通才”教育,唯有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由王穎頻撰寫的《基于順應理論的MTI學生翻譯決策能力培養研究》[12]一文運用順應論的四個維度探討了順應論對翻譯實踐活動以及翻譯教學的作用,結論證明其對于MTI碩士生主觀能動性、創造力的提升。此外,各個高校也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開展翻譯教學,同濟大學和東北大學結合理工科大學的特點在翻譯教學中重視“術語教育”,以便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科技術語,以勝任日后的科技德語翻譯工作。
二.從不同研究主題總結30年德語翻譯教學的發展歷程
根據上文所述,我國三十年的翻譯教學研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筆者參考了同類文章13中對研究主題的劃分方法將64篇論文按主題做出如下整理,如圖:
從上圖中我們不難看出,對于翻譯教學模式、方法和技巧的探討是我國德語翻譯教學工作者最感興趣的主題,無論論文總數還是在不同的時期的數量都能充分證明這一點。排在第二位的是翻譯課程設計與研究,尤其在2005-2015這一時間段里相關論文的數量迅猛上升,這和同一時期德語教學單位數量的上升趨勢呈正相關。前兩位的比例加在一起幾乎達到總數的一半,充分說明廣大教師對于教學實踐的關注。緊隨其后的是第三位翻譯教學理論和第四位借鑒德國翻譯教學模式,很多高校借“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在翻譯教學理念和翻譯教學模式上多有建樹。然而對于翻譯教學改革和翻譯教材研究卻為數不多,這也是未來我國德語專業翻譯研究所要努力的方向。
三.總結
三十年來,我國德語翻譯教學取得了很多成就。我國高校德語翻譯教師既注重借鑒德語國家的翻譯教學模式和翻譯教學理論的引進,同時也不忽視結合自身實際走出比較有特色的翻譯教學之路。無論是口譯教學方面還是筆譯教學方面都有研究成果的產出。但不容忽視的是:德語翻譯教學論文的研究規模遠不及英語等主要語種。實證研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很多論文沒有數據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作為支撐。該領域的絕大多數論文,尤其是高水平的論文基本都來自于北京、上海、西安和天津等地的高校,這點在核心期刊論文的來源可以得到充分體現,德語翻譯教學研究在我國仍呈現集中程度高、科研水平參差不齊的特點。
參考文獻
[1]高年生.改進翻譯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65(4):36-39
[2]賈文鍵.中國德語專業本科專業調查報告【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7-10
[3]桂乾元.聯邦德國如何培養翻譯人才--海德堡大學翻譯學院的啟示【J】中國翻譯,1990(2):48-51
[4]賈一誠.高年級口譯課教學芻議【J】外語教學,1994(3):50-53
[5]呂國軍.口譯與口譯教學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246-259
[6]劉純德.德漢語對口筆譯專業方向建設構想_【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3):10-13
[7]董文博.德漢口譯技巧教學.【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7(1):25-29
[8]丁偉祥.德漢翻譯中的詞類轉換和翻譯技巧【J】同濟大學學報.2003(4):110-115
[9]楊.基于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筆譯教學新思維【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3):113-116
[10]黃克琴.德語翻譯碩士培養模式探索【J】德語人文研究 2015(1):35-40
關鍵詞:教授;本科生;實驗教學
近年來,有些大學教授特別是名教授,把主要精力用于爭項目、找經費、作科研,出現無暇顧及本科教學的現象。學生沖著教授聲望入校求學,但在講臺上或實驗室中卻難以看到教授特別是名教授的身影,引起了“大學教授為什么不給學生教課?不教課算什么教授!”的公眾討論與社會關注。針對這種情況,南開大學調整和完善政策導向,生命科學學院制定相關規定,激勵并要求教授必須為本科生講課,而且要求教授以不同形式參加本科實驗教學,既保證了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也進一步提高了教學質量,深受學生的歡迎。
一、激勵并要求教授參加本科實驗課教學
為保證教學的中心地位,提高教學質量,南開大學在相關文件中,明確規定“教學和科研五個同樣對待”,即:要將教學帶頭人與學術帶頭人同樣對待,教學成果獎與科技成果獎同樣對待,教研論文與科研論文同樣對待,教研項目與科研項目同樣對待,教材與專著同樣對待。根據文件精神,生命科學學院制定了“關于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的有關規定”。其中明確規定:
1.教授必須給本科生講基礎必修課、專業必修課或專業選修課。
2.教授除為本科生講授理論課外,還應以不同形式參加本科實驗課教學。
3.院長、副院長、系主任、重點實驗室主任等主要業務領導以及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新世紀杰出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南開大學特聘教授要帶頭參加本科實驗教學。
該規定為教授以不同形式參加本科實驗課教學起了保證與推動作用。
二、組織教授以不同形式參加本科實驗教學
生物實驗教學中心除擁有一支長期從事本科實驗教學、相對穩定的中青年教授實驗隊伍外,還組織一批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和豐富教學經驗的教授以及包括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新世紀杰出人才等在內的名教授,以組織編寫實驗教材、主持實驗教學研究項目、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內容、開設新實驗課、指導部分實驗內容、指導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生物實驗新技術新方法系列講座、實驗課責任人等八種不同形式,參加本科實驗課教學。
1.教授組織編寫實驗教材
近幾年來,由教授組織編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等正式出版的實驗教材五本。其中《生理學實驗》、《現代生物學技術》兩本實驗教材納入“十一五”國家級教材選題計劃。2001年,楊文博教授參加并由多所高校共同完成的“普通生物學多媒體教學軟件研制與應用”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他參編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微生物學》榮獲教育部優秀教材成果二等獎。他主持翻譯出版了美國優秀教材《Brocks微生物生物學》,組織編寫出版了內容豐富新穎的《微生物學實驗》教材。另有多名教授承擔了南開大學教材建設立項,待出版實驗教材五本。
2.教授主持實驗教學研究項目
近幾年來,生物實驗教學中心組織教授主持天津市實驗教學改革項目3項,天津市精品課建設1門,國家級教學改革項目2項。刁虎欣教授非常重視實驗教學改革,努力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2000―2003年,主持完成了“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生物學本科實驗教學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實踐”國家級教改項目,在全國高校較早創立了本科“科研創新開放實驗”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起多層次、多形式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他參加完成的“構建學生科研平臺,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2005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主持完成的“生命科學本科實驗教學改革與建設”獲天津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3.教授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
依靠科研優勢和人才優勢,教授們不斷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蘇云金芽孢桿菌殺蟲晶體蛋白(ICP)基因的檢測”、"PCR擴增少根根霉6-脂肪酸脫氫酶基因”、“長春花愈傷組織的誘導及吲哚生物堿的提取測定”、“衣藻遺傳轉化”、“植物根莖維管組織過渡區的研究”、“微生物胞外多糖一黃原膠的搖瓶發酵和提取”等15項實驗內容皆由科研成果轉化而來。教授們將這些科研成果融入實驗教學,既拓展了學生們的學術視野,又將學生引到生物科學發展的前沿,顯著提高了實驗課教學質量和水平。
4.教授開設新實驗課和更新實驗項目
近幾年,從國外學成歸來的中青年教授不僅將科研成果和科研內容納入實驗教學,而且還主動開設新實驗課。白鋼教授,將科研成果編制成“綠色熒光蛋白(GFP)的轉化表達及免疫印記檢測”和“干擾素(IFN)基因的轉化表達及雙抗體夾心法檢測”兩個高水平綜合性實驗,為學生開設出1學分36學時的“免疫學實驗”。陳德富教授,將谷光甘肽酶基因研究成果,作為外源轉化表達基因,為學生開設了一門2學分64學時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必修課。宋存江教授為學生新開設“發酵工程實驗”,并把“聚羥基脂肪酸酯的研究”科研項目內容,納入“發酵工程實驗”,開成研究式實驗課。與2000年相比,新開設實驗項目40多項,其中15項由科研成果轉化而來,實驗內容更新顯著。
5.教授親自指導1~2個實驗內容
生科院院長卜文俊教授以身作則,帶頭參加本科生動物學實驗,他一進實驗室就受到學生的掌聲歡迎。他對節肢動物體形特征生動、形象的講授,對學生實驗一絲不茍的指導,深受學生好評。在院長的帶動下,多名系主任進實驗室,親自指導學生1~2個實驗。
6.教授親自指導學生作科研創新項目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生物實驗教學中心為本科生創立了多種形式的科研創新活動。教授們認為:高等院校應努力轉變人才培養觀念,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在教育內容上,要引進新的研究成果;在教育方式上,引導學生及早進入科學研究的過程,使學校培養的學生既具前瞻性的視野,又具有主動的創新能力。在這種先進的育人理念的指導下,包括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新世紀杰出人才在內的多名教授主動將自己的實驗室向學生開放,歡迎、接納、指導學生作科研創新項目,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
7.教授為學生作生物實驗新技術、新方法系列講座
生物實驗教學中心組織院內知名教授為學生作系列講座。原南開大學教務長張自立教授的“創新教育與人才培養”講座;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董金堂博士的“實驗課與生物學相關領域的職業”講座;新世紀杰出人才王寧寧教授、朱旭東教授、孔德領教授的“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真菌學是一門大科學”、“心血管學組織工程”等講座以及分子病毒學教授耿運琪的“病毒――朋友還是敵人?”講座;開闊了學生們的眼界。
8.教授作實驗課責任人
實驗教學中心聘請基礎課主講教授,兼任實驗課程責任人。李翠鳳教授多年主講“生物化學”,是天津市“生物化學”精品課程建設責任人,同時兼任“生物化學實驗”課程責任人,負責生物化學實驗內容的改革和建設。生物實驗中心主任張金紅教授,主講“普通生物學”基礎課,同時兼任“普通生物學實驗”課程責任人,并兼任“研究創新型實驗課”責任人。生物實驗教學中心共聘請7位基礎課主講教授兼任實驗課程責任人。
目前已有30多名教授,皆以不同形式參加本科實驗課教學,占生科院教授總人數的80%以上,深受學生歡迎。教授們以精湛的學術造詣,豐富的教學經驗,嚴謹的教學風范,高尚的師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對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起到重要作用。
三、教授以不同形式參加實驗教學的成果和效果
1.多項實驗教學成果獲獎
“普通生物學多媒體教學軟件的研制與應用”2001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
“構建學生科研平臺,努力提高學生創新能力”2005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
“免疫學綜合實驗課程的設計和實踐”2006年榮獲天津市優秀教學論文二等獎;
“植物生物學實驗改革與探討――形態與解剖部分”2006年獲天津市優秀教學論文二等獎。
2.出版或修訂再版實驗教材6本
《生理學實驗》(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生態學實驗與實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生物化學習題及實驗技術》,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年;《微生物學實驗》,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年;《現代生物學技術》(第三版),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現代分子生物學實驗原理與技術》,科學出版社,2006年。
關鍵詞:全英文課程;房地產經濟學;教學改革;小論文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52909(2017)01012304
房地產經濟學是我國房地產開發與管理、物業管理、工程管理等房地產相關專業的重要課程,開設學校眾多。近年來,隨著我國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凱德置地、仁恒置地、美國富頓、美林集團等海外房地產企業在我國大規模進行房地產開發的同時,我國綠地、萬科、萬達、碧桂園等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紛紛到海外進行房地產投資,對我國房地產從業人員的外語(尤其是英語)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部分國內高校(如東南大學)抓住這一契機,開設了雙語或全英文的房地產經濟學課程。但是,以“房地產經濟學”為主題,在“中國知網”中查詢教學論文,僅有14篇左右,主要關于房地產經濟學的學科體系[1]、案例教學[2]、教學方式[3]、實驗教學[4-5]、考試方法[6]、教學實驗室建設[7],未見其全英文課程建設的相關研究。為彌補這一缺陷,文章總結東南大學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改革與建設的主要經驗,提出進一步發展的方向,為兄弟院校的雙語或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建設提供借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一、面臨挑戰
(一)學生方面
長期以來,東南大學的房地產經濟學課程由土木工程學院負責建設,主要面向全院大三學生適時開設,其他院系學生亦可選修。自2012年春季的第三個學期開始,按照培養計劃的調整要求,東南大學房地產經濟學課程的授課語言
從中文改為全英文,課時仍為32學時。土木工程學院設有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給排水、工程力學等四個本科專業,其中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已經在大三的第二學期選修過房地產開發與經營,而其他專業的學生則沒有房地產方面的基礎,所以選課學生在房地產方面的專業素養有較大差異。此外,選課學生的英文水平參差不齊,也給全英文教學帶來較大挑戰。
(二)教師方面
首先,對授課教師的聽、說、讀、寫等英語水平要求較高,以便查閱國內外房地產經濟學方面的學習材料,準備授課講義,在課堂上清晰和準確地傳授課程內容。其次,對授課教師的專業水準要求較高,以便從不盡相同的房地產經濟學教材中,梳理出適當的教學內容,并以適當的形式呈現。最后,由于房地產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房地產市場變化又非常快,授課教師應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使選課學生快速掌握較為晦澀的房地產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因此,選擇合適的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的授課教師難度較大。
(三)教材方面
國際上,房地產經濟學課程的英文教材很多,題名包括《Real Estate Economics》《Essentials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Economics》《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等。雖然這些教材的核心內容多有重疊,但是其知識結構和側重點不盡相同,各有特色。譬如,《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Economics》側重于國際房地產市場的變化和投資組合,而《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則側重城市發展建設對房地產的影響。另外,這些英文原版教材基本上都是200多頁,眾多的專業詞匯使許多學生望而卻步。最后,雖然這些英文原版教材數據詳實,強調案例教學,但是選用案例基本上均為作者所在國家的案例。由于國情和文化背景不同,國內學生對英文教材中所舉案例缺乏感性認識,不僅難以舉一反三,甚至無法準確地理解教材的內容,極大地影響授課效果。
(四)素材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迅猛,房價上漲迅速,在快速提升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的同時,帶來了“房奴”“蟻族”“房地產泡沫”“學區房”“短命建筑”“居住隔離”等問題,給居民的住房消費、房地產企業的投資開發和政府的宏觀調控等利益相關者行為選擇帶來諸多挑戰,也為房地產經濟學課程提供了豐富的授課素材。考慮到全英文課程的要求,需要將搜集到的授課素材,如典型案例、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甚至是媒體上常見的習慣用語翻譯成英文,經過中文譯為英文,學生再將英文譯為中文的兩次翻譯,可能產生信息丟失,降低授課質量。
二、改革措施
(一)教學團隊
2012―2014年的東南大學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由香港理工大學建筑及房地產學系的房地產學科帶頭人許智文教授主講,筆者負責其助教事宜。許教授長期從事房地產經濟與管理方面的教學和學術研究,擔任多本國際知名期刊(如《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的主編、區域主編等職務,并于2012年7月被聘為東南大學的客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學士、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碩士和博士的尤佳老師,2015年春季接手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任務。許教授和尤博士的授課風格不盡相同,但都有過硬的英文授課能力,得到學生的普遍好評。
(二)教學材料
2012年,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首次開設時,許教授選用Dennis J. McKenzie和Richard M. Betts出版于Cengage Learning的《Essentials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Fifth Edition)為教材,并沿用至今。第一個原因是該教材已經被海外多所高校的房地產經濟學課程所采用,知識結構和內容體系已經得到國際同行的V泛認可。第二個原因是該教材已由孟繁瑜博士翻譯為中文版《不動產經濟學》,并于2009年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方便中英文對照相關知識點,加深理解。第三個原因是該教材內容比較詳盡和全面,從房地產基本要素到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因素,再到房地產開發和投資,一一進行了闡述。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師在教授的時候有所側重和選擇,也有利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在課后拓展閱讀。另外,考慮到成本問題,教學團隊將全英文的講義、課件和輔助材料制作成冊,便于修課學生循環使用。
(三)課程內容
借鑒前述英文原版相關教材的內容體系,綜合考慮課時、學生專業背景等因素,并盡量減少與房地產開發與經營課程的重復內容,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設計,編排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如Supply and Demand、Land Rent Theory),第二部分是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如Real Estate Market Cycle、Government Intervention),第三部分是經濟學理論在房地產中的具體應用(如Housing Market、Real Estate Bubble)。同時,精選國內房地產市場的熱點話題(如Chinese Housing Reform, Chinese Capital in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market),制作成相應的案例,安排在相應的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學會應用課程中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方式
除了傳統教師講授式的課堂教學之外,課堂教學還采用多媒體的方式。一是在課堂中播放關于中國房地產的英文短片,他們大多來自于英文媒體(如CCTV-9,鳳凰衛視,CNN)的采訪和電視節目。這些英文短片內容豐富,表達生動,緊扣房地產市場發展和政策變化。不僅讓課程內容更加豐富新穎,也可使學生從中學到地道的英文表達方式。而在看完每個短片之后,都會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個別發言。這樣不僅有意識地鍛煉了學生的英文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地接受信息。二是收集國際房地產機構的專業報告和英文報刊上的報道和評述作為學生的閱讀材料。近些年,這類的英文報道,尤其是與中國房地產相關的報道越來越多。因此,在選擇上除了選擇熱點話題之外,也要注意控制篇幅,使學生始終有興趣并主動地進行課后閱讀。
(五)考核方法
改變過去一次期末考試或一份課程論文的考核辦法,取消課程考試,改為過程考核,具體考核辦法如表1所述。其中,第一次作業和第二次作業都是個人完成,單獨考核,而第三次作業是需要小組(一般5~6名學生)共同完成。在第三次作業中,每個人完成部分占20分,小組完成的總體情況占30分,強調個人努力與團隊合作的有機結合。
第三次作業是小組作業,要求每組共同完成一個城市(建議為江蘇省內城市)的市場分析報告,要求能反映該城市某一段時期內(如“十二五”)的總體和細分房地產市場情況,具體包括該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房地產總體情況、住宅市場發展情況、非住宅市場發展情況、房地產市場政策和宏觀調控情況、知名開發商和(或)知名房地產項目(僅針對小組人數超過6人的時候)。小組內每位學生負責撰寫一個部分,如“XX市的房地產總體情況”、“XX市的住宅市場發展情況”,綜合起來即形成第三次作業的小組大報告。
三、結語
經過四年來的改革與建設,東南大學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效果顯著。首先,已經設置了符合學生專業背景、語言水平和我國國情的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內容體系,教學內容基本穩定,教學方法逐步成熟。其次,全英文的房地產經濟學授課、作業、研討等學習環境,擴充了學生的專業詞匯,鍛煉了專業英語的表達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英文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部分學生甚至能利用英文較為深入地探討房地產經濟與管理相關學術議題。最后,通過三次作業的過程考核,使學生學會利用課程所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房地產相關實踐問題,并形成團隊合作的學習氛圍。但是,課程建設仍面臨一些困難,包括講授全英文課程時,多次語言轉換可能導致的信息流失和扭曲,以及缺乏具有中國房地產案例的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教材。解決這些問題是筆者今后努力的方向,譬如在近年來課程講義的基礎上主編一本高質量的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教材。參考文獻:
[1]甄朝黨. 關于房地產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問題[J]. 云南財貿學院學報, 1993 (4): 23-27.
[2]孟戈. 案例教學在房地產經濟學中的應用[J]. 武漢工程大學學報, 2009, 31(11): 84-87.
[3]楊巧. 對房地產經濟學課程采取多樣化教學方式的探討[J]. 金融教育研究, 2013, 26(2): 80-83.
[4]張洋, 李瑞. 房地產經濟學的實驗教學研究[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 38(2): 149-151.
[5]張洋, 張紅, 李恒. 房地產經濟學領域實驗研究的方法論[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2014, 35(6): 13-17.
[6]楊巧. 高等院校本科生考試方法改革研究與實踐――以《房地產經濟學》課程為例[J]. 金融教育研究, 2015, 28(3): 80-82.
[7]張洋, 張紅, 薛永基. 房地產經濟學教學實驗室建設研究[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5, 32(7): 233-235, 248.
Abstract:
近年來大量優秀的英美影視作品通過各種途徑傳播人中國,并且受到了廣大英語愛好者的歡迎和追捧。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奧斯卡最佳影片(例如近年來獲獎的拆彈部隊和國王的演講等等)、好萊塢出品的動畫片(海底總動員和玩具總動員等等)以及BBC出品的紀錄片(地球的力量系列和美麗中國系列等等)。
2.英語雜志
專業的英語雜志內容包羅萬象,涵蓋經濟、社會、歷史、文學、藝術、體育與科技,不僅對提高英語有很大的幫助,還能擴大知識面,解放思想開拓眼界。比較優秀的英語雜志有《瘋狂英語原聲版》crazy English Echo、《空中英語教室》studio Class,room、《英語學習》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和《英語文摘》English Digest等等。
3.英文報紙
報紙有較強的時效性,閱讀英文報紙能夠更快更直接地掌握全球訊息。報刊亭上可以購買到的英文報紙主要有21世紀報21st Century,中國日報英文版ChinaDailv和環球時報英文版Global Times等等。至于外國報紙,則可以去圖書館借閱,比較好的城市圖書館一般都能提供2-3份的外文報紙,比如紐約時報The NewYork Times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mal等等。
4.小說和散文
通過閱讀文學名著學語言,是掌握英語的絕佳方法。隨著閱讀的展開,能發現自己的英語水平無形中有了大幅提高,并且對西方歷史文化的了解也日益深入廣闊。近年來在新華書店可以買到的原版英文圖書日益增多,品質出色的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發行的《世界文學名著系列》、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心靈雞湯》系列、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最美麗的英文》系列以及外研社出版的各種經典小說等等。
5.各類工具書
英語教師所需要的工具書主要有兩類,一是字典,另一類是語法書。英語教師應該多翻閱英語字典,從中既能了解單詞的意義,還可以掌握詞匯的各種用法。比較常用的英語字典有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和朗文當代英語詞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等等。市面上比較流行的語法書有薄冰編著開明出版社出版的《英語語法》和郭鳳高編著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語語法實踐指南》等等。
二、方法和原則
1.適當取舍,有的放矢
提高英語素養的途徑很多,很容易讓人眼花繚亂,不知從何入手,如果貪多求全,試圖面面俱到,恐怕一時無法吸收和掌握,反而無法達到效果。就閱讀英文報紙而言,可以挑選某一份報紙或幾份報紙中的個別板塊進行閱讀,例如專門挑選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中有關中國的新聞進行閱讀。能夠以更全球化的視角來分析中國發生的改革與變化。
2.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英語知識浩瀚無涯,有些淺顯易懂,有些高深莫測,因此切不可眼高手低,妄求一步登天,而應當遵循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比如權威英文雜志The E,conomist對閱讀者的詞匯要求極其高,沒有一定的基礎閱讀起來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收效甚微。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先訂閱中英文對照雜志《英語文摘》English Digest,其所選文章均來源于外國原版雜志和報紙,對照文章旁邊的中文翻譯和生詞注釋,閱讀難度大大降低,同時可以掌握許多有關經濟和政治的專業術語,為下一步直接閱讀The Economist或The Times這樣的權威雜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精讀精聽,突破瓶頸
泛讀泛聽是學習英語的一必要過程,但真要有實質性的提高還得通過精讀和精聽。而且青年英語教師在接受了四年的大學本科教育之后,有了相當高的英語基礎,但同時也意味著英語水平到了一個平臺,只有突破瓶頸方能讓英語水平更上一層樓,這就得靠精讀和精聽。只有通過反復的聽、讀、模仿和背誦,才能把地道的英語完全地吃透和吸收。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各種英語材料上,有針對性地進行積累,在英語水平上的突破就指日可待了。
4.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1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Activities
in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al Background
WANG Wenfa[1], WU Zhongyuan[2], XU Chun[1]
([1]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2]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Abstract Under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requirements and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o Yan'a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sub-level, sub-module" model of teaching and organization contest guidanc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in accordance with academic competitions, math majors and computer majors, two contests with a thesis project and Daiso, boutique website and digital-analog Association and second class "four convergence" approach to student innovation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personnel train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m building, professional building.
Key words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ch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contest;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reform measures
高等學校的大學生是國家科技發展的主力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決定著國家未來的科技創新能力。數學建模課程教學與競賽的廣泛開展對高等學校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數學建模課程教學與實踐中,既能增強大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又能提高大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計算機技術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目的,這個問題是近年來眾多高校關注的問題。延安大學作為一所地方高校,在近幾年數學建模課程教學與實踐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1 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認識數學建模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如經濟、計算機及軟件、管理、國防等,雖然數學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人們對其認識也不斷加深。但是,人們對數學類課程、數學學科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仍認識不夠深入,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評價措施等諸多方面,仍然沿用傳統數學類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思維方式,導致高校人才培養與創新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養需求完全脫節。正如著名的數學家王梓坤院士所說“今天的數學科學兼有科學和技術兩種品質,數學科學是授人以能力的技術。”面向21世紀,高等教育在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科技技術人才,數學作為一門技術,現已成為一門普遍實施的技術,也是未來高素質人才必須具備的一門技術。因此,在數學建模課程教學與實踐過程中,必須轉變傳統數學類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不能將其簡單地當作工具和方法,而要將其當作是一門技術,而且是一門普遍適用的高新技術,在保證打牢基礎的同時,力求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真正實現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目的。
2 數學建模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2.1 分層次、分模塊實施數學建模課程教學和競賽指導
一是在數學建模專業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教學中按照知識點及教師研究方向,將課程內容分為兩個層次九個模塊。第一層次包括數學軟件、初等模型、優化模型、數學規劃模型、微分方程模型等五個模塊;第二層次包括離散模型、概率模型、統計回歸模型、數值計算與算法設計等四個模塊。第一層次針對公共選修課教學,第一層次+第二層次針對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教學。具體措施是:由數學建模課程教學團隊集體制定課程教學大綱和實施計劃,每位教師按照課程教學大綱和實施計劃主講自己所從事的方向模塊,在保證課程教學內容完整性和系統性的同時,根據學生知識層次,充分發揮每位教師專業優勢,有效地提升了課程教學質量;二是在大學數學課程教學中,按知識點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其中,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同時,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培養;三是在校內數學建模競賽中,按照“建模知識+專題講座+模擬+競賽”的模式組織校內建模競賽,主要以數學建模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為內容,使學生對數學建模有更加深入的感知和認識,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積極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創新意識;四是在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中,按照“集訓+軟件應用+舊題新做+模擬選拔+強化訓練”的模式組織全國建模競賽,主要以培養學生的洞察力、聯想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吃苦精神為內容,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得到良好培養。
2.2 建立數學建模精品課程網站,為數學建模愛好者搭建學習交流平臺
網站將數學建模課程教學與數模競賽有機地融合,為學生全方位了解、學習和掌握數學建模的相關知識、相關技能開辟第二條通道。網站包括:課程介紹【課程描述、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建設規劃】、教學團隊【整體情況、課程負責人、主講教師】、教學資源【教學安排、多媒體課件、授課錄像、電子教案、課程作業、課程習題、模擬試卷、參考資源】、實驗教學【實驗任務、實驗大綱、實驗指導、課程設計、實驗作品、實驗報告】、教學研究【教學方法、教學改革、教學課題、教學論文、學生評教】、教學成果【教學成果獎、獲教學獎項、人才培養成果、教材建設】、在線學習【在線交流、在線自測】、成績考核【平時成績、作業成績、實驗成績】、下載專區【教學軟件、常用工具】、數模協會【協會簡介、協會章程、通知公告、新聞動態、競賽獲獎、優秀論文、往屆賽題、模擬賽題、校內競賽、新手入門】等,這些內容幾乎囊括了數學建模教育教學活動的所有內容,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資料學習就可以全面了解數學建模的相關知識與技能。
2.3 專業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學生各自專業優勢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現有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四個專業,其中兩個為數學類專業、兩個為計算機類專業。在課程教學中針對兩專業的長處和不足,按照專業結隊子、學生結隊子的模式組織教學和小組討論,強化計算機類專業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培養,強化數學類專業學生的計算機軟件應用能力培養;在競賽組隊中,每隊均配備至少1名計算機類專業學生和1名數學類專業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2.4 延伸數學建模競賽效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每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校內數學建模競賽試題都是從實際生活中提取出的實際問題。因此,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時,從往屆賽題或模擬試題中選擇一些題目,將其進行適當的延伸作為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選題。通過這一方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為學生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數學建模課程教學改革取得的成效
3.1 我校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成績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
我校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共獲得國家一等獎4項、國家二等獎6項、陜西省一等獎33項、二等獎71項,4次被評為優秀組織獎,1名指導教師獲陜西省數學建模競賽陜西賽區優秀指導教師,600多名學生參與大創項目,公開發表科研論文30余篇,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得到明顯提高。該賽事因此也成為了延安大學學科競賽品牌和亮點。
3.2 我校數學建模教育獲得多項教學成果獎、質量工程項目及教改項目
教學成果獎:“理工類大學生數學素質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榮獲2009年陜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地方性院校開展數學建模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榮獲2003年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計算機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榮獲2012年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厚基礎、重實踐、強化工程素質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榮獲2011年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數學建模課程改革及數學建模競賽的研究與實踐”榮獲2007年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
質量工程項目:“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為2010年省級特色專業;“數學建模教學團隊”為2011年省級教學團隊;“數學建模精品課程”為2012年校級精品課程;2014年“數學建模”課程獲批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4年“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獲批為省級專業綜合試點項目。
教改項目:“大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的改革與實踐”為2009年省級重點教改項目;“地方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途徑的研究與實踐”為2013年省級重點;“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研究與實踐”為2011年校級重點;“計算機相關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為2013年校級重點。
3.3 依托數學建模教育平臺,推動指導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升
數學建模教育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也為指導教師的教學、科研及綜合素質的提升起到了推動作用。數學建模課程是一門面向全校理、工、經、管、教各學科專業大學生開設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課程,主要以學生的洞察能力、創新能力、數學語言翻譯能力、抽象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使用當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計算機編程能力、數學軟件應用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組織協調能力等綜合素質培養為目標,以數學建模課程教學、數學建模競賽、第二課堂、畢業論文(設計)、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等為手段,通過“分層次、分模塊、四融合”的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在提高我校學生解決在理、工、經、管、教等學科專業領域遇到的數學建模問題的能力的同時,為我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做出貢獻。
基金項目:2013 “地方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途徑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3BZ37);2014年陜西本科高等學校“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項目“數學建模”課程建設階段性成果
本文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某大學商學院學生的實際需求為依據,對金融、經濟專業大一、大二學年的英語教學模式和策略進行探究,旨在探討一種既切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實際水平,又符合語言學習規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為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學提供經驗與借鑒。本文認為,獨立學院以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適合時代要求為目標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改革內容應該主要側重于創新教學理念,強調以人為本;改進評價方法,以素質教育為主;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側重策略分析。
進入21世紀,社會的快速進步對于經濟發展、科學研究和對外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中國將在更加廣闊的領域中更加深入地融入國際舞臺,經濟、文化、政治和教育等各個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對大學提出了新要求,獨立學院在回應這種要求時,應以課程為突破口,通過調整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等措施來增強大學人才培養的職能,回應社會對獨立學院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從而達到教育改革的目標。
本文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某大學商學院學生的實際需求為依據,對金融、經濟專業大一、大二學年的英語教學模式和策略進行探究,旨在探討一種既切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實際水平,又符合語言學習規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為以后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學提供經驗與借鑒。
根據創新人才培養所需的通識與專業、共性與個性、探究與實踐教育協調發展的教學理念,大學課程改革應遵循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把課程模式的改革與大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高效的英語教學模式應著力于研究課程要求和學生需求而因材施教,通過策略分析,運用有效策略和方法來達到這些要求和滿足這些需求已具備的和尚欠缺的條件與因素來確定教學重點和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在英語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英語生成能力、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同時探討外語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定位及應起到的核心作用。
某大學商學院是一所本科層次的全日制獨立學院,以金融、經濟專業為主。大學英語覆蓋大學一、二年級,其課程的指導思想是注重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全面提升大學生聽、說、讀、寫、譯各項語言技能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核心任務。學生普遍期望在大學期間,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或加強口語和聽力方面的訓練,或加強英語寫作方面的訓練,或加強翻譯能力方面的訓練,或拓展文化視野,或提高語言交際能力,或根據自己的專業側重專門用途英語的學習。學校以培養復合型、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適合時代要求為目標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改革內容主要側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新教學理念,強調以人為本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培養高素質人才是我國大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所提出的教育理念與基本要求,對構建個性化大學英語課程綜合體系、滿足社會和學生的雙重需要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教育部在實施“質量工程”的文件中也明確指出:要研究建立適合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制度,為高校優化專業布局和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提供指導。結合高校人才培養實踐,創新人才應具備三個基本素質:廣博與專精結合的知識儲備、批判精神與自由發展的個性、較強的探究能力。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要靠教學活動來實現,高校教師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學校在不斷改善師資深造和進修培訓條件,積極拓寬國際化交流交往平臺,擴大教師知識視野,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對西方文化和教學理念好的方面加以借鑒,以學生為主體搞好教學活動。
大學英語是一門跨學期、跨院系的基礎學科,其課程的指導思想是注重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聽說能力,其內容從單一的學科取向到跨學科的交叉融合,體現相關的專業知識和網絡化自主學習相結合,促進創新思維的產生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學校通過調整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等措施來增強大學人才培養的職能,回應社會對大學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從而達到教育改革的目標。
二、改進評價方法,以素質教育為主
任何科學的成果都需要有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和考核制度來進行制約,在及時了解教學執行效果的基礎上合理調整,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幫助最終實現教學的既定目標。大學英語教學分成聽說和讀寫兩門課,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堅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測試體系以考查語言應用能力為重點,借鑒四、六級考試形式,閱讀30%,翻譯與寫作占30%,詞匯結構與完形填空各占20%,題型主要側重能力考核,主觀題比例比過去增加了50%。平時成績占總考核內容的20%,強調課堂表現和平時的作業成績,加大考核力度,避免了使考試成為教學指揮棒的負面效應,也使教師能更好、更客觀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熱情,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化和個性化的學習,提倡以素質教育為主,提高基礎階段語言學習的效率,注重聽、說、讀、寫、譯各項語言技能的培養。
學校的大學英語測評以考核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為主,尤其是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具有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相結合的特色,從各學期考試結果來看,成績均呈正態分布,有效地促進和提升了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同時我們還強調過渡性評價。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如課堂上的互動、回答問題、小組交流討論、完成作業等,這些活動要求用明辨思維進行思考,評價體現了人文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得以提升,使評價更具有指導意義和實際意義。
三、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結合,側重策略分析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所提倡的新教學模式應能使學生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獲得學習策略的指導,逐步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它強調基于課程與網絡的現代教學環境下,如何培養學生有效地掌握適合其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最終形成自主學習能力。新教學模式不但注重傳承傳統模式中好的教學方法,而且更能組織語言知識的實際運用,引導學生朝著具備終身學習能力的目標邁進。
本文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為指導,以商學院學生的實際需求為依托,對他們的英語學習策略現狀加以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計劃制訂、方法選擇以及使用策略技巧,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使學生興趣大大增強,教學效果明顯改善。策略分析及其所產生的正面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手段多樣性。商學院的學生來自不同省份和地區,其中有一部分來自內蒙古、寧夏、甘肅、貴州、云南、江西等邊遠省份,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差別很大。學生普遍反映聽力口語對話能力較差,缺乏對外國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他們雖然有學習的熱情,但缺乏自主性;雖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但收效不很理想。通過策略分析,得知學生自我激勵總體策略水平較高,有制訂計劃、選擇方法等意識,但對學習效果進行評估能力稍差,因此建議授課內容豐富多彩,教學手段靈活多樣。
以學生為本,因人而異,難易兼顧,既能鼓勵好的學生向較高要求努力進取,又能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克服障礙,把基礎知識打牢。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標準,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感受自己的成長與變化,樹立更新的努力目標。教師既是知識的引導者和傳授者,也要扮演好“對話者”的角色,教學的主體應是學生。
2.注意培養協作性。在對母語依賴、孤立詞匯和聯想詞匯策略進行分析后發現,四級成績與前兩項呈負相關,與聯想詞匯呈正相關,這說明有些學生,尤其是基礎較差者,在英語學習中過多依賴母語,孤立地記憶詞匯,影響了英語成績的提高,因此建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設計各種場景和話題,讓學生組織對話、進行演講、做小組討論,采用聯想詞匯策略,利用上下文和其他語言知識記憶單詞。小組成員的能力與學習成績要有一定的差異,使彼此具有互補性,小組成員的個人能力與成績是其他成員學習與實踐可利用的資源,小組的目標是總體成績的提高。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12-0117-01
國家教委于正式頒布的普通高等專科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建國以來國家教育部在高等專科公共外語教學方面制訂的第一個教學指導性文件,它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高等專科英語教學開始進入改革發展的新階段。《基本要求》明確提出了“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目標,并規定高等專科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必需的、實用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具有閱讀和翻譯與本專業有關的英文資的初步能力,并為進一步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基本要求強調要突出實際應用,加強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1.教學模式陳舊單一。高職英語教學普遍存在教學模式和方法單一的問題,許多教師仍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形成一味地依賴于教材和老師,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忽視聽說教學,使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
2.學生生源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學校英語教學設施落后。不少學生入學時還遠沒達到此標準詞匯量,影響了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提高,成為英語學習的瓶頸,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英語教學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語音設備簡陋落后的問題,現代化教學設備手段有待充實和提高,使其在提高整體英語教學水平中發揮重要作用。
3.嚴重不足的英語師資力量。近年以來,高等職業學校不斷擴招,學生數急劇增加,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學任務繁重使得高等職業學校教師無法研究新的教學理念,學習新的教學模式所需的技能。
二、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探索
高職學生因學習專業不同而對英語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與本科教育有著不同的培養規格,必須服從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在教學中必須強調以應用能力為主線的思想,在加強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要從教學大綱、測試體系、教學模式、教材以及教師隊伍等方面進行改革。
1.建立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改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模式,突出專科特色。處理好語言基礎與學以致用的關系。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由于教學時數與學生入學水平的限制,以及學生畢業后參加第一線工作的需要,教學應緊緊圍繞實用能力的培養。要加強“實用閱讀”的訓練與培養,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改進英語教學環境和教學手段。
2.加強師資建設。隨著高職高專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高職高專學生在校時間的縮短,英語課時將大大壓縮。在這種情況下要完成教學目標,公共英語教師需要拓寬知識結構,具備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對任課教師制定短期與長期的培訓計劃,一方面提高教師對新技術、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的了解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增加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學習策略的職業教育培訓。科研促進教學,使師資隊伍由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過渡。鼓勵教師參加教學改革、教學法研究等活動,結合英語教學撰寫科研教學論文,不斷探索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最佳模式。
3.完善教學評估手段。在《基本要求》的指導下,教學效果如何,教學質量是否在不斷提高,只有通過相應的檢測手段,也即考試來檢驗。如果片面追求應試技巧和英語各種等級的通過率, 而導致應試教育,自然事與愿違。教學評估是英語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應實行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并重的考核方式。從原來的以評價語法、閱讀、理解為主轉變到評價學生的聽說能力及英語應用能力上來。充分建立了多樣化的評價體系,給每個學生建立個人檔案,公布評定細則,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并希望學生注重自身綜合能力的培養。在評價中還改變了以往僅僅由教師考試分數來評定學生的作法,增加了學生自評和同學互評。終結性評價以能力考核為主,尤其是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
一、引言
高級英語是英語專業高年級的一門必修核心課程,該門課程不僅是基礎階段英語精讀課程在高年級的延續,而且還為高年級開設的其他專業英語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該課程在學生的英語水平提高,文化素質提升的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合作式教學模式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學生共同參與教學,以此達到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技能的目的。本文通過對合作式教學模式的分析和總結,結合本人高級英語教學實踐,探討該模式在高級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以期對英語教學有所裨益。
二、高級英語的教學目標及其存在的問題
由于高級英語課文詞匯量大、句子結構復雜、文章篇幅較長,對教師而言,如何開展教學確實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在大多數教學實踐中,“教師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語法翻譯法和語篇分析法”。前者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講解為重點,從詞到句,從概念解釋到遣詞造句,從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全部講解。但運用這種方法,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字、詞、句等表層符號上,缺乏對文章的整體理解。語篇翻譯法與語法分析法不同,提倡學生應對文章有整體性的把握,培養學生理解作者的意圖和觀點,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但該種方法對學生要求較高,首先學生對文章的字面含義必須全部理解,否則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只是空談而已。但是不論教師采用哪種教學方法,教師授課模式一般都屬于“獨白型教學模式,它以統一的課程以及固定的教學程序將學生培養成統一規格的產品”。教師完全忽略了學生的創造性,學生對文章毫無敏感度,徹底依賴老師,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課堂發言的頻率降低,妨礙了學生說的能力的進一步提高,而且減少了他們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學生拒絕思考,毫無主動性,這種沉悶的課堂同樣也使教師感到沮喪,毫無成就感。通過對高級英語課程目標和分級教學要求的研究,羅長田認為,高級英語教學應“從側重教語言的形式到側重教語言的意義和功能,從句單位教學到語篇單位教學。將語言與文化相結合,語言和文學相結合”。因此,如何以一種能夠吸引學生的高效教學方式將高級英語教學目標完成是擺在每一名高級英語教師面前的任務,合作式教學是達到此目的的有效途徑。
三、合作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合作式教學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該教學方法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教師或者學生的角色來完成教學材料的實施,側重完成學習任務,從而獲得信息或者習得某種技能”。該種教學方法提倡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在課堂中,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資料和交流機會。與此同時,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既夯實了英語基礎,又提高了英語交際能力。教學中信息不僅僅在師生之間傳遞,“而是從老師到學生,從學生到老師,從學生到學生,從個體到群體,從群體到個體,從個體到個體,從群體到群體”互相傳遞。合作式教學的理論依據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學生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將新接觸到的知識與自己原有知識相互結合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并且強調“知識源于人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的互動,即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背景下,借助獲取知識過程中他人(包括老師或學習同伴)的幫助,通過人際協作,討論等活動,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在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中獲得的”。采用合作式教學既能鞏固學生的英語基本功,又能提高其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從而改善教與學的效果,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任務。
四、合作式教學的實踐應用
1.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
根據高級英語教學目標我們可以解析出,“高級英語教學共有四個層次要求,分別為:詞匯語法層次、句子理解層次、背景修辭層次、風格賞析層次”。在合作教學模式下,教師應將這四個層次進行分配,與學生合作共同達成教學目標。高級英語課程面對的學生都為大學三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基本掌握學習英語的方法,通過查字典和查資料,學生基本上能夠解決文章中的詞匯問題和基本語法問題,除個別句子之外,學生也大致可以對句子的含義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第一和第二層面要求可以被當成學習任務交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學習,并由學生組織這兩部分的課堂教學。學生組織課堂教學并不是請學生做傳統意義上的老師,一個人在臺上講,其他學生做筆記,而是指幾個同學臨時扮演教師的角色,在課堂上將他們理解的語言點及句子含義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溝通,當遇到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或者理解錯誤時,老師可以打斷并進行糾正。以《The Libido for the Ugly》一課為例,該文章共有九個段落,筆者在組織教學時,將學生分為四組,每組基本負責兩個段落的講解,每組中應保證有不同語言水平的同學,“中等語言水平者能從高水平者那里獲得更優秀的語言輸入,而高水平者同時也可得到更多輸出練習的機會”。因為男同學較少,必須保證每個小組都要有一定數量的男同學。學生在得知自己負責的段落后,在課下合作收集資料、分析句子、段落,共同完成任務。對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方式,筆者不會有太多限制,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其想象力,但會給出幾條硬性規定,比如必須要有PPT課件展示,組內成員職責明確,機會均等等。最后學生在課上展示其合作結果,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發言,筆者在此過程中要求每個成員必須參與發言,避免個別同學消極參加。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完成后兩項的教學要求,這兩項對于學生難度過大,學生需要教師的講解,幫助其理解掌握。教師在文章導入階段應為學生補充豐富的背景知識,包括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背景,只有充分了解上述知識的情況下,學生才能全面掌握課文內容和真正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其次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了解文章所寫時期的價值觀念,“這不但有利于學生梳理復雜的文化現象,正確解讀閱讀中的文化問題,而且能夠使學生掌握相關文化的價值觀念,分析作品的價值取向”。高級英語課文文學性很強,文章中應用了不同的修辭,教師可以以段落為單位,在一組同學講解完該組內容之后,再挑出該段落中的修辭,進行講解。在學生講解過程中,教師不要隨意隨時打斷,以保證學生教學和學習的完整性。在學生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學任務后,教師再從整篇文章的布局上重新解析文章,通過研究文章的格局、題材、布局,使學生在比字、詞、句更高的層面上把握原作的語體風格。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包括兩個方面,組內學生的合作和組內學生與其他學生的合作。根據王初明與Melton調查認為,“中國學生習慣于獨立學習(individual study),不喜歡集體學習(group learning)”,不善于與人合作學習。在多年經受傳統教學洗禮之后,學生學習呆板被動,缺乏分析問題的能力。對事物只會照本宣科,毫無原創性理解,而合作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學生講解篇章段落是要求很高的英語實踐活動,學生在分組之后,發現自己并不可能單獨完成這項艱巨的工作,必須與小組其他成員共同討論、合作、研究。他們需要重新整合自己所查資料,用符合口語特點的,簡單易懂的語言來闡釋自己要講的內容。除此之外,學生還必須用一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將其他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是鍛煉自己的難得機會。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教師會發現,有些小組的講解和展示非常有效而且很有創造性。組內同學配合默契,他們會為自己的講解配上豐富的圖片,會給其他同學看自己從網上找到的與文章內容相關的視頻,甚至有些同學會為自己的講解配上背景音樂,學生的講解形式活潑大膽,提高了他們的英語水平,同時鍛煉了自己的人際溝通與協作能力。在組內同學為其他同學講解時也存在著合作。在讓學生講課的過程中,會發現聽課的同學經常性的提問,在之前他們由于畏懼老師,不愿提問,但是在同學面前沒有顧慮大膽提問,組內成員必須接受挑戰,回答其他同學提出的即時性問題,雙方在交談過程中所談內容具有不可預知性,交談雙方輪流發言,自由表達,提高了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五、結束語
高級英語由于其課程難度和性質的制約,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合作式教學突出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通過合作式教學,學生在掌握語言知識的同時,提高了應用知識的能力。達到了如Kulich所說的“通過歸納性學習和互動性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解釋,演講能力的目的”。學生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生在合作教學中聽到小組其他成員的不同意見和觀點,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他們會尋找更多的信息或者接受其他成員的觀點”。在此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尊重他人的意見和看法,提升了自己處理人際關系能力。但這種方式也有其問題,組內學生性格不同,有些被動懶散,有些自以為是;其次,學生講課速度不一,表達能力也有差別,這都會對合作教學帶來不利影響,教師需要處理好這些方面的矛盾,更加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高級英語課程的學習。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研究(二) [A].21世紀大學英語教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曹德明.2006年第二屆中國外語教學法國籍研討會的相關發言 [Z].
[3]黨元明.新建本科院校高級英語教學現存問題及對策 [J].Crazy English Teacher,2010,(12):15.
[4]華瑩.從語用學角度彰顯高級英語教學的“高級” [J].經濟研究導刊,2011,(1):284.
[5]劉彬,文珊.將對話精神引入高級英語課堂教學 [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2):68.
[6]羅長田.論高級英語課程目標機教學原則 [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3):142.
[7]萬霖,李小莉.閱讀課的現狀分析與對策 [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6):56.
[8]姚克勤.論高級英語教學中文化因素對篇章的解釋力 [J].教育與職業,2010,(12):191.
[9]張廣君.多維視野中的教學關系 [J].教育研究,2003,(6):1.
[10]張瑛.高級英語教學方法漫談 [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6):44.
[11]Cazden,C.Classroom Discourse: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NH:Heinemann, 1988.
雙語教學是指在學校用非母語進行部分或全部非語言學科的教學。在我國的教學實踐中,雙語一般指代漢語和英語。雙語教學可從大的方向歸納為3種模式:浸入式、過渡式和保持式。“浸入式雙語教學”是指學校使用非母語的語言進行教學。教師使用第二語言講授語言知識及非語言類學科課程。這種模式下,第二語言既是學習的內容,也是學習的手段和工具。比如我國大學的英語專業教育,或小語種教育,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會使用第二語言進行講授。“過渡式雙語教學”是指學生進入學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為只使用第二語言教學。這種模式為一些高校打造以英語為教育優勢所使用的模式。為了加強學生的競爭力,學生入學時,就以母語和英語相結合進行教育,提高學生的英語基礎;等到學生進入專業階段的學習,就可以過渡為使用英語教學。“保持式雙語教學”是指學生剛進入學校時使用母語,然后逐漸地使用第二語言進行部分學科的教學,其它學科仍使用母語教學。該種模式為現時很多國內高校所采用的模式。例如會計專業,選取財務會計,國際會計和管理會計等科目進行英語教學,選用國外英文原版教材,其它學科,例如經濟數學、統計學、稅法等仍為漢語教學。設置這種模式,是考慮到部分學科在國外的研究較為深刻,希望學生能吸收世界上一些先進領域的實踐成果,補充到現有的知識體系中。
語言學習和專業學科內容的學習是滿足雙語教學的兩個重要方面,雙語教學的成功是建立在這兩個方面的成功之上,缺一不可。而且,我們要明白,學生必須要過好語言關,才能掌握以第二外語為教學手段的專業學科內容。也就是說,學生要英語基礎扎實,才能掌握英文教材所闡述的內容。這個關鍵點的把握不僅體現在國內高校的雙語教學模式中,也適用于國際合作辦學的教學模式。
一、雙語教學-會計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過程中展現的矛盾問題
國內高校的雙語教學一般選擇國外英文原版教材,或經過國內學者重新編輯的刪減版英文教材。 由于中西方會計體系和會計準則具有一定的差異,教師和學生都要清楚地承認存在的矛盾。但是往往學生到了大學的專業階段,會計知識體系仍未完整,學生對于中西方會計差異的認識是模糊片面的,更缺乏辨識差異的能力。這就給教師帶來很大的挑戰。學生會在課堂上面露驚訝之色,甚至于教師講授知識點時,就熱烈地提問某個計算題的程序和方法為什么不能用他們以往的方法處理等。作為教師,便要列舉例子,既要說明中國會計的方法,也要詳細解釋西方會計的處理方法,最后,還要將差異點明確指出,方為解答完滿。課堂上耗費的時間不少,甚至會擾亂原來的教學進度。教師要克服這樣的教學難點,必須延長備課的時間和準備更多的材料去說明問題。否則,教與學都會停滯在一個尷尬的境地。另外,學生的英語水平,單詞量也是一個要攻克的難點。不少學生反映英文教材里面有很多單詞不懂,預習和復習都基本上在查單詞而不是理解和使用知識點,耗時甚久。因此,雙語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時,往往還要承擔另外一個角色,就是學生的專業單詞英語教師。然而英語單詞的掌握屬于基礎階段的學習,現在卻要占用專業學習的時間。更進一步來說,國內缺乏相配套的中文翻譯教材,學生要看懂英文段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學習積極的學生會于課后主動提問,懶散一點的學生也就得過且過了,造成學生無法活用中英文對應的知識點。這些矛盾的存在阻礙了雙語教學的健康發展,急待完善。
(二)缺乏互動教學模式,學生參與程度低
國內學生長期接受“灌入式”教育,也就是“填鴨式”的教育,只有輸入,沒有輸出,令教師的講授積極性大受打擊。曾感受過教師在講臺上激情洋溢地講授,下面的學生神情呆滯,甚至老師連連發問,學生也疲于回答問題,樂于等待答案,然后抄錄。這與國外提倡互動式教學,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相去甚遠。雙語教學采用國外原版教材、教學大綱和評分標準等,就要求學生能與老師互動,積極討論問題,才能更好地發揮教材的優勢,充分掌握知識點,體現書本中的案例和課后習題的設置。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這些先進的理念和教學模式并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揮。
(三)學生“羞于啟齒”,英語口語鍛煉少
如前文提及,我國高校大多采用“浸入式雙語教學”或“過渡式雙語教學”模式。但是這兩種模式中,口語課程的訓練比例究竟又占多少呢?語言是教學的基礎,這里的語言包括聽、說、讀、寫的能力。語言基礎上不去,雙語教學就成空中樓閣。特別是在提倡互動教學的模式當中,學生如果英語口語水平差,羞于啟齒,又如何能暢所欲言?分組討論解決案例的模式也難以使用,影響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國外教材還提倡學生根據知識點和難點進行(Presentation)也即是自我演講的模式做PPT,梳理知識點。教學實踐中,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特別是英語口語,急待提高,以融合到雙語“教與學”的需要當中。
(四)教學“一刀切“,學生難接受
雙語教學是現時很多高校推進教學改革的創新體現之一,全國各地的高校相繼開展雙語課程。但是很多高校都忽視了雙語教學的目的和特色,盲目追求全英教學,國際合作辦學、出國辦學,出現了很多本末倒置,追求形式而輕視教學效果的問題。例如采用全英文教材,設置全英文考試模式等。有時會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水平和能力,以及專業課程的難易程度。造成學生壓力沉重,無法克服語言障礙等,誘發學生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厭學、逃課等后果。所以教學不能“一刀切”。高校可以認真研究并探索,例如針對不同年級、不同英語水平、不同專業的學生,認真設置雙語課程。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漢語和英語的使用比例多少才合適?以怎樣的互動模式上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等。這些問題都是各高校雙語項目和出國項目面臨的難題,需要不斷努力探索。
二、完善雙語教學-會計專業的建議
(一)認真考慮雙語課程的設置
要從根本上解決雙語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就不能被動地接受或簡單地照搬某一國外課程。本著尊重科學、尊重規律的精神,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學校的實際情況,合理取舍,擬定適當的課程體系。可以單獨成立一個研究小組,獨立分離為一個雙語學系,認真研究學系里面哪一個科目需要設置雙語教學,并且負責追蹤國際最新教學動態及與國外高校溝通聯系等事務。特別是國際合作辦學項目,要立足國內實際,結合國外資訊,及時調整教學目標。
(二)學習國外先進教學模式和思想
雙語教學或合作項目教學都要特出其先進性和靈活性,因此教學的核心應為幫助學生打好第二外語的基礎,引導并鼓勵學生學習,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雙語教學的研究可定位于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上。在教育手段方面,應設法活躍課堂氣氛,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工具。例如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PPT的展示,還可以通過視頻專輯,網絡郵箱、虛擬光盤和微博互動等形式豐富教學內容。由于國外教材還有很多深奧的詞匯和計算公式,教師應設法進行情景教學,如案例模擬、角色扮演、分組競賽等,激發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信心。從而使雙語教學擺脫舊有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逐步完善,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成功。
(三)合理規劃教育資源
雙語教學和合作辦學所涌現的問題的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多方的努力和支援。首先在教育體系方面,國家應有政策扶持,鼓勵辦學的多樣化,給予專項研究和獎勵資金,高校才能在這樣一個利好的政策環境下,創新理念,積極發展教育。其次,學校方面,提供多媒體教室,多媒體設備,完善圖書館資源,為雙語教學提供優秀的軟硬件設施。再次,教師方面,招聘和發掘優秀人才,例如聘請外教為學生的口語教師,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外教的語音語調;聘請高素質的海歸人員為專業教師,雙語教學就有了實質的保證。學生在接受第二外語為主的專業教育時,針對某一疑難問題,教師可以母語教學為補充,提高學生辨識問題的能力,突破由于語言不懂所帶來的學習瓶頸。最后,交流學習方面,給予部分優秀學生出國游學訪問的機會,切身感受異國文化。因此,必須合理規劃教育資源,做到軟、硬件的配合,人才的培養,資金的扶持,雙語教學和合作辦學才能有長足的發展。
(四)學生的分級教育培訓
學生能否吸收雙語教學和合作辦學的新知識、新理念,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學生自身的素質和基礎。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語言的感受力不同,參與解決問題的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將大大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分級教育。本文所提及的分級教育主要是體現在第二外語學習的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選修雙語科目前,英語成績的考核應該達至中上水平。以我國的英語考級制度來看,學生起碼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才能選修雙語課程。有雅思或托福成績也可。第二外語聽、說、讀、寫過關,以保證接受雙語教育的學生不至于有太多的語言障礙。如果高校希望在專業階段,學生都能接受雙語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那么大一、大二階段的基礎學習就可根據學生的語言能力分班分級教育。具體可設為1、2、3班,難度分為高、中、低,學生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進行考核,過關即躍上一級。考核不能過關的學生,再集中培訓,調整難易程度,使學生整體第二外語水平的基礎培訓壓縮在大一、大二完成,以便大三、大四再接受專業階段的雙語教育。另外,在外語基礎教育階段,可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滲透專業階段的外語詞匯,減輕學生過渡至專業雙語學習的負擔。
(五)加強優秀教師隊伍的建設
雙語教學和合作項目辦學對教師隊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應加強雙語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大力引進英語水平高,專業知識過硬的復合型教師。在這個目標上,應特別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例如讓這些教師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出國,到達外國院校交流中西方文化、教育理念,特別是教學方法,取長補短,增強雙語教師的國際視覺。然后將外國的先進教育方法引入國內,大力發展高水平的教育模式。此外,雙語教師工作量大,壓力大,學校應給予特殊照顧,提高雙語教師的工資獎金待遇,給予工作補貼等。如果條件允許,一些國際合作辦學項目還可以選派外教講授,使學生接受更原汁原味的西方教育,接受西方文化的思維沖擊,達到不同以往的教學效果。
(六)優化現有的考評機制
為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雙語教學和合作項目教學應該優化現有的考評制度,把學生的平時成績和最后考試成績有機地結合起來。平時成績可根據任課老師的考慮,例如考勤、課堂發言、課堂解答、小測驗、期中考、課后作業等給出一個適當的分值。期末考試也可設置靈活的考試形式,不局限于單選、多選、計算等題型。可設置一些開放式的題目,供學生開卷作答,或給出一個案例,拆分多種情形,讓學生以小組成員的形式承擔不同的角色解決不同的問題。因此,學生成績的體現是一個綜合的加總,而不是簡單地以期末成績作為該科目的學習結果。教師也可于這種考評機制中獲益,通過平時作業的布置,教師可監控學生的學習效果,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進行教學計劃的調整。雙語教學和國際合作項目辦學不僅吸收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也給國內傳統教學帶來了新的沖擊。希望雙語教學和國際合作辦學不斷研究,不斷拓展,借鑒外國的經驗,去粗取精,探索出一條創新的、有特色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傅淑玲等.關于雙語教學的調查分析與思考.現代大學教育,2003,(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