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4:55: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法學辯論實訓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刑法案例教學法,是指在刑法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典型的刑事案例為載體,引導學生探尋其中蘊含的法律關系,在互動討論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掌握相關刑法學理論的一種教學方法。
刑法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刑法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啟發式、參與式和民主式教學,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廣泛應用于刑法教學之中,有利于改善我國傳統法學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重知識傳授、輕技能培養;重理論講解、輕實踐培訓;重法條注釋、輕法律精神培育;重教師講授、輕學生能動性;重考試、輕能力;重考試分數、輕素質提高”的缺陷。
一、運用刑法案例教學法的實踐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國內各高校法學專業一般從大一學年就開設刑法學課程,對于剛接觸法學課程的學生而言,社會經驗不足,法律意識不強,面對抽象的法律規則往往不知從何入手。運用刑法案例分析法開展教學,促進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互動,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其創造性思維,幫助學生消化理解刑法知識和原理,活躍課堂氣氛。
(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過讓學生搜集、分析、討論案例,在抽象的法學理論與具體案件事實之間建立聯系,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查閱資料、知識運用、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和開拓創新等綜合能力。
(三)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參與案例分析與討論的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對刑法學相關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程度,準確作出教學效果評估,肯定成績、找出不足,進行反思,有針對性的更新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為搞好刑法案例教學,教師必須加強理論學習、關注法律實踐,提高自身素質。
(四)提高學生就業率
法學畢業生就業時常面臨難就業或專業不對口的窘境,一個重要原因是處理法律實務的動手能力差,理論與實踐相脫節。運用刑法案例分析法開展教學,注重培養學生法律思辨能力,分析解決實際案件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助于幫助學校提高學生就業率,提升社會聲譽。
二、刑法案例教學法更多模式的探索
(一)師生互動模式
師生互動模式,即師生共同參與案例討論。強調師生互動式的教學理念,是一種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絕對權威的主導地位,創造出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師生在知識、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實現教學相長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它的本質是平等與相互尊重。③既包括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為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某個刑法知識和理論,在講授理論之前先提出一個引例,將案例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圍繞案例和案例所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再由教師總結、講解相關知識和理論的模式,這是在刑法教學中經常運用的由教師主導的教學方法。還可以采用另一種學生主導式的刑法案例討論模式,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課前自主搜集、整理、分析案例材料,上課時由主講學生介紹案情,從定罪、量刑、社會影響等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其他學生參與討論,之后由教師總結點評的教學方法。
筆者在本學期刑法分論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學生主導式的刑法案例討論的師生互動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積極參與,表現出極濃的學習興趣。過程中始終貫徹“三個互動”,即課前互動、課中互動和課后互動。課前互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由主講學生選擇有討論價值的典型案例,研究案例本身及其涉及的法律規定和法律原理,師生都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并提前將案例通過QQ群發給學生,使學生充分了解案情,啟發學生思考。課中互動是指,在課前十到十五分鐘的時間,由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共同參與案例的分析和討論。筆者一般讓主講學生先用五到十分鐘時間先陳述案例、提出問題,再其他同學共同分析、討論案例所涉及的刑法問題,最后由筆者針對案例和學生的討論作總結發言,更進一步分析案例,補充漏點、糾正錯點。指導學生發言、辯論技巧。學生針對教師的總結,也可以提出質疑,大膽發言時行辯論,以求得真知灼見。課后互動是指如果學生對所討論案例仍有疑惑或有更深的思考,可以課后在學生之間繼續討論,或者請教教師。
在互動教學模式中,教師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善加引導、控制好課堂討論節奏、避免學生討論偏離主題。二是要進行合理的成績評定,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給其打分,在平時成績上加分,以激勵學生學習熱情。
(二)教師對抗模式
教師對抗模式、又稱同臺競技法,是指在刑法案例教學過程中,由兩名以上教師針對同一刑法案例,從不同角度提出觀點,互相爭辯、學生也可以提出見解、參與案例討論的刑法案例教學模式。此教學模式借鑒了律師在法庭審判中針對同一案件,根據相關法律,分析案件、提出證據、互相辯論以證明各自主張成立的法庭辯論模式。這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把法律視為一種實踐理性,強調法律教育的實踐性、技能性、職業性的獨特理念,④具有如下特點:(1)形式上由兩名教師主導,多名學生參與。(2)內容上以案例為載體開展教學。(3)核心環節是教師之間針對同一案例進行辯論。(4)以培養學生法律思辨能力為宗旨。
現以一堂刑法課為例,介紹筆者在實踐中的運用情況。
教學內容:刑法案例分析
教學老師:法學系崔征老師和呂天宇老師
教學對象:法學09級本科生
案例來源:杭州胡斌飆車案
案情簡介:2009年5月7日晚,19歲的胡斌駕駛紅色三菱跑車在鬧市區超速行駛,將正在穿過斑馬線的25歲浙大畢業生譚卓撞死。
首先由筆者簡要介紹案情并提出問題:胡斌交通肇事是否構成犯罪,若構成犯罪構成何罪?當時這個案例新近發生,社會影響很大,學生大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該案,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積極踴躍發言。幾乎全部學生都能準確認定胡斌構成犯罪,但對以何罪名定性有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分歧。兩名教師對此也存在分歧,分別主張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進行定罪,并各自進行分析和辯論,辯論的焦點是被告人胡斌的主觀心理態度是故意還是過失?筆者認為胡斌在鬧市區駕駛改裝的跑車超速行駛,明知可能危及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而放任可能致人死傷的危險,其行為方式屬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犯罪構成中要求的“危險方法”,應當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呂老師則認為,胡斌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規,駕駛機動車輛在城市道路上超速行駛,造成一人死亡并負事故全部責任,主觀方面為過于自信的過失,其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在社會危害程度及量刑方面兩名教師也存在認識上的分歧,筆者認為被告的行為社會危害性大,危及公共安全;呂老師則堅持認為這只是一個普通交通肇事案件,只不過由于被告富二代的特殊身份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如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過重。學生針對被告主觀方面和行為社會危害性以及量刑問題也各抒己見。最后筆者總結:通過這個案例幫助學生們掌握分析案例的基本方法,運用犯罪構成的工具,從定罪和量刑兩個角度展開,注重疑難、相近罪名之間的辨析,比如本胡斌案中對被告主觀方面的把握是準確認定犯罪性質的關鍵,故意和過失的不同心態在罪名上有很大和差異,量刑上也不同。
這種自由開放的教學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兩名教師同臺競技,使學生對交通肇事案件應如何定罪量刑有了全面、清晰和深刻的認識,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受到學習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啟迪。教學形式新穎,課堂氣氛活躍,是學生獲得演講、辯論技能的絕好鍛煉機會和途徑。
(三)模擬實訓模式
模擬實訓模式,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扮演法官、檢察官、律師、案件的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等,以司法審判中的法庭審判為參照,模擬審判某一案件的活動。通過親身參與,將所學到的法學理論知識、司法基本技能等綜合運用于實踐;通過分析和研究案例,模擬案件的處理,解釋法律規定,掌握案情與法律之間的關系,了解熟悉法學理論活學活用,以達到理論和實踐相統一。
筆者每個學期中后期利用課后時間指導學生進行模擬法庭實訓,大致流程如下:
1.前期準備
(1)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利用網絡或其他途徑(如法院案卷),自主確定案件及參與所需總人數。(2)確定案例后根據具體案件性質進行參加人員的選拔。(3)準備開庭所需要的司法文書,證據材料和手銬等道具,介紹庭審程序,講解有關的法律基本知識,提供有關的資料和訓練辯論技巧。
2.模擬法庭庭審
(1)由主持人通過PPT和播放學生事先自拍的DV短片簡要介紹案情,以吸引學生學習興趣。(2)介紹參加人員。(3)按照我國現行法庭審理的正規模式進行模擬庭審。即庭前準備、宣布開庭、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合議庭合議、宣判,閉庭的法定程序。
3.指導教師和聘請的法院法官、檢察官或職業律師現場點評指導
模擬法庭實訓活動為法學專業學生提供了實踐空間,有利于培養法學專業學生實務操作能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提高專業素養和綜合素養。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活躍而有序,學生參與熱情高,教師從中也受益良多,也督促教師關注實踐,提高自身法律實務處理能力。
三、選編刑法教學案例應注意的問題
刑法案例教學法成敗的關鍵在于案例的選編和運用。不同模式的刑法案例教學對案例的組織和運用方法不同,前文已論及,此不贅述,僅介紹如何選編案例,好的教學案例應當具備如下特點:
(一)針對性
刑法案例的選編應根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需要,有的放矢。不同案例教學模式對案例的要求不同,如學生主導式的師生互動模式由于時間所限適宜選取小案例,教師對抗模式時間相對充裕可以選擇有一定爭議的中型案例,而模擬法庭由于按照真實庭審規則進行,適宜選取案件內容豐富的大案例。
(二)典型性
刑法案例的選編要注重案件事實與所蘊含法律知識、法律規則具有密切聯系。而且力求真實,真實的案例易激發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如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殺人案等,學生感興趣,積極發言,課堂氣氛活躍。
(三)啟發性
刑法案例的選編必須使案例蘊含具有法律價值和疑難性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誘導學生深入探究,鼓勵學生對現有法律知識進行質疑和辯駁。如廣州青年許霆案,許霆利用ATM機故障漏洞取款,取出17.5萬元后潛逃,其行為性質的認定具有一定的疑難性,是民事的惡意占有、還是刑事上的盜竊罪或者盜竊金融機構罪?學生對這類具有啟發性的案例很感興趣。
中圖分類號:G424.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2)12-0058-02
一、法學專業綜合性模擬實訓的界定
法學專業綜合性模擬實訓是一個從教學目標厘定、案例選編、教學組織到后期分析、信息反饋的系統化、全方位、綜合性的實訓過程。它是在教師指導下,組織學生根據精選的典型案例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以庭審、仲裁、調解、商事談判為參照所進行的模擬教學活動,是融實踐、理論與思想于一體的實訓方法。綜合性模擬實訓具有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公開性、知識運用的綜合性和實效性、能力培養的全面性和實用性等特點。通過綜合性模擬實訓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辦理刑事、民事、經濟和行政案件的基本知識,提高應用法律處理各類法律案件和各種糾紛解決方式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和社會交往能力,以適應未來從事法律工作的實際需要。
二、法學專業綜合性模擬實訓的意義
1.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
法律的生命并非邏輯,而在于經驗。因此,法律人才的培養應尤其注重培養學生關注法律現象、思考法律問題、提高法律運用的能力。綜合性模擬實訓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融入具體生動的案件中,并通過模擬審判、調解、仲裁、談判等模擬情景加以展示,這就要求學生既要學好基礎法學知識,能夠對案件材料進行分析、歸納以形成對案件性質的正確判斷以及法理上的充分闡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辯論技巧和談判技巧,提高了法律化的語言表達能力及系統的邏輯思維能力等。通過綜合性模擬實訓,不僅可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可增強學生在庭審、調解、仲裁、談判中的各種技巧和能力,提高學生的法律職業素養。
2.有利于活化學生的法律思維
良好的法律思維品質是法律職業綜合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現代法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綜合性模擬實訓既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將法學理論知識轉化為案件審理需要的實踐知識、普通思維轉化為法律思維、通俗化的表達轉化為法言法語的平臺,又可以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敏感地意識到并且尋找到既存法律規則在適用特定事例中的“不確定性”,找到所謂法律的“邊緣”,從而為日后的法律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3.有利于實現師生的教學互動
在綜合性模擬實訓中,學生扮演模擬角色既有原告、被告、法官、證人、調解員、仲裁員等不同角色又有案情陳述、邏輯推理、法律論證、質證辯論、調解、仲裁、談判等不同的法律行為要求,使學生身臨其境,換位思考,充分滿足了學生的思維需求以及求知欲、參與欲與表現欲,使其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和興趣得到極大激發。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挑選適當的案件、提供具體的指導,而且要能夠控制教學過程,充分發現庭審、調解、仲裁中出現的問題并認真分析總結,及時反饋改進,有效地實現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
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觀念
綜合性模擬實訓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熟悉、掌握糾紛解決的各種方式和過程,較直接地面對法律實踐問題的考驗。由于模擬所采用的案例一般來源于社會生活實際,在具體的案件處理中,要從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風俗、倫理等各個角度去研究、分析,這會使學生對案例進行全方位的思考,深刻分析社會生活實際,了解廣闊復雜的社會。通過不同角色的訓練,使其理解不同職業的內涵,塑造其職業責任感與職業道德觀念,為今后的從業奠定良好的職業道德基礎。
三、法學專業綜合性模擬實訓的實施策略
1.要明確綜合性模擬實訓的內容設計
所謂訴訟模擬就是我們通常所知的模擬法庭。但是對現有的模擬法庭作了改革創新,建立了綜合性模擬法庭實訓演練。針對模擬法庭課程實踐教學的不足,如真實對抗不足、模擬內容單薄、模擬方法簡單、模擬設備缺失、模擬教材空洞、缺乏相關制度等弊端,我們需要豐富模擬法庭的內容,重新制定教學大綱,設計模擬實訓環節,構建綜合性模擬實訓模式并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同時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時配置充足的課時量。
這種綜合性體現在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橫向的綜合實訓是指對同一個案例分別適用大陸法系、英美法系進行對比模擬的模式,使學生在了解訴訟法具體程序的基礎上,能夠清晰地感悟兩大法系審理模式的不同,進而加深了對實體法的認識;縱向的綜合實訓是指對同一個案例分別適用馬錫五審判方式和當代的審判模式進行對比模擬,使學生了解我國審判模式的歷史變遷,并對當代的能動司法有更深刻的感悟。
除了常規的訴訟模擬之外,本文所指的綜合性模擬實訓還可拓展至非訴訟模擬,即由單純的模擬法庭拓展至模擬仲裁、模擬調解、模擬商事談判等非訴訟的糾紛解決方式,見圖1。
(1)模擬仲裁
在溫習仲裁法課程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仲裁的程序和技巧有更深入的認識與運用,并培養仲裁中各主體的職業道德修養;掌握仲裁文書的寫作技巧;分組、分角色進行仲裁的模擬練習并作出各小組的總結。
(2)模擬調解
在溫習有關調解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調解的計劃和實施步驟,進而培養學生調解的技巧與技能;分組、分角色進行調解的模擬練習并作出各小組的總結。
(3)模擬商事談判
在了解商事談判的含義和作用的基礎上,重點掌握談判的步驟與技巧,并進行模擬練習,通過商事談判,培養團隊精神,追求合作與雙贏。
2.綜合性模擬實訓應從課內延展到課外
豐富的綜合模擬實訓內容僅憑課內的實訓是不夠的,為了很好地實現綜合實訓的目的,筆者認為,有必要將課內實訓延展至課外。課外實訓的形式可采取以下兩種方式實現:
(1)設立綜合性模擬法庭訓練營
綜合性模擬法庭訓練營是一個法律人職業訓練培訓基地,其設立的直接目的在于通過訓練營的系統培訓,締造一支參加各種模擬法庭比賽的學生精英隊伍,而其設立的根本目標則是通過鍛煉學員的法律思維,提高其處理法律實務的能力,進而為促進學生直接與社會接軌提供一個實踐的平臺。同時,訓練營也力爭為擴展學生的國內外視野、加強與國內外法學院的交流搭建平臺。
該訓練營面向有志于參加模擬法庭大賽、鍛煉法律實務能力的學生。訓練營成立后,將開設各類模擬法庭賽事的培訓課程,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項國內外的重要模擬法庭賽事。
綜合性模擬法庭訓練營是一個新興事物,其如何設置,如何有效地開展活動,特別是要保障建立的訓練團隊在各項賽事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是一項有待摸索、嘗試和研究的艱巨任務。筆者建議,訓練營擬設立總部、辦公室、培訓部、組織部等部門。訓練營總部總體負責模擬法庭訓練營的宏觀事務,包括訓練營的制度建設審批、團隊建設等;辦公室負責各部門的協調管理、各種賽事的后勤保障及設備道具的購進維修等工作;培訓部主要負責模擬法庭培訓課程的設置及具體培訓等工作;組織部主要負責組織和管理各種模擬法庭比賽項目、對外宣傳以及總結留存各項教學成果等工作。
(2)成立12355青少年維權中心工作站
12355工作站是青少年維權中心設立的青少年維權工作機構,各法律院校可以與青少年維權中心合作設立工作站。設立該工作站的目的在于面向全校師生及社會提供法律服務。其與綜合實訓模擬交相呼應。一方面,工作站解決的實務案例可以作為綜合模擬實訓的案例來源,另一方面工作站可以作為學生真正的實訓平臺,實施診所式教學。該工作站可由各法律院校類似于法律實踐中心的部門負責運作,由擁有法律執業資格的雙師型教師輪流值班帶領學生團隊接洽當事人。
3.要加強相應的教材編寫工作
現有的模擬實訓教材只是針對三大訴訟法編寫的模擬法庭教材,無法滿足綜合性模擬訓練的需求。綜合性模擬實訓的具體操作不僅包括程序法的模擬,也包括實體法的運用,不僅包括庭審訴訟的模擬,也包括非訴訟的模擬,如仲裁、調解、談判等;不僅包括大陸法系的模擬,也包括英美法系的模擬,并進行對比研究。相應地,配套教材也應體現這種綜合性,對各種糾紛解決方式進行模擬設計。為此,應編寫與綜合性模擬實訓相配套的綜合性實訓教材、實訓指導手冊及相應的教學大綱。
4.要強化綜合性模擬實訓的規范化管理
綜合性模擬實訓的規范化組織管理是發揮綜合實訓功效的重要前提,也是加強專業建設規范化管理的核心部分。因此,必須制定綜合性模擬實訓的規范化管理制度,如《模擬法庭大賽選手遴選方案》、《模擬法庭大賽操作細則》、《模擬法庭教學管理細則》、《模擬調解規則》、《模擬仲裁規則》、《模擬實訓講評制度》以及《模擬實訓教學資料管理制度》、《模擬實訓教學記錄制度》等等。通過建立健全這些管理制度可以實現綜合模擬實訓教學的規范化高效運作,加強專業建設的規范化管理,同時,通過不斷地探索、實踐及相關的課題研究繼續完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
參考文獻:
[1]郭英杰. 創新商法教學方法,培養有競爭力的法學應用型人才[J]. 中國大學教學,2009(10).
作者:崔征 單位:吉林財經大學信息經濟學院教師
刑法案例教學法更多模式的探索
(一)師生互動模式師生互動模式,即師生共同參與案例討論。強調師生互動式的教學理念,是一種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絕對權威的主導地位,創造出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師生在知識、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實現教學相長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它的本質是平等與相互尊重。③既包括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為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某個刑法知識和理論,在講授理論之前先提出一個引例,將案例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圍繞案例和案例所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再由教師總結、講解相關知識和理論的模式,這是在刑法教學中經常運用的由教師主導的教學方法。還可以采用另一種學生主導式的刑法案例討論模式,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課前自主搜集、整理、分析案例材料,上課時由主講學生介紹案情,從定罪、量刑、社會影響等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其他學生參與討論,之后由教師總結點評的教學方法。筆者在本學期刑法分論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學生主導式的刑法案例討論的師生互動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積極參與,表現出極濃的學習興趣。過程中始終貫徹“三個互動”,即課前互動、課中互動和課后互動。課前互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由主講學生選擇有討論價值的典型案例,研究案例本身及其涉及的法律規定和法律原理,師生都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并提前將案例通過QQ群發給學生,使學生充分了解案情,啟發學生思考。課中互動是指,在課前十到十五分鐘的時間,由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共同參與案例的分析和討論。筆者一般讓主講學生先用五到十分鐘時間先陳述案例、提出問題,再其他同學共同分析、討論案例所涉及的刑法問題,最后由筆者針對案例和學生的討論作總結發言,更進一步分析案例,補充漏點、糾正錯點。指導學生發言、辯論技巧。學生針對教師的總結,也可以提出質疑,大膽發言時行辯論,以求得真知灼見。課后互動是指如果學生對所討論案例仍有疑惑或有更深的思考,可以課后在學生之間繼續討論,或者請教教師。在互動教學模式中,教師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善加引導、控制好課堂討論節奏、避免學生討論偏離主題。二是要進行合理的成績評定,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給其打分,在平時成績上加分,以激勵學生學習熱情。(二)教師對抗模式教師對抗模式、又稱同臺競技法,是指在刑法案例教學過程中,由兩名以上教師針對同一刑法案例,從不同角度提出觀點,互相爭辯、學生也可以提出見解、參與案例討論的刑法案例教學模式。此教學模式借鑒了律師在法庭審判中針對同一案件,根據相關法律,分析案件、提出證據、互相辯論以證明各自主張成立的法庭辯論模式。這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把法律視為一種實踐理性,強調法律教育的實踐性、技能性、職業性的獨特理念,④具有如下特點:(1)形式上由兩名教師主導,多名學生參與。(2)內容上以案例為載體開展教學。(3)核心環節是教師之間針對同一案例進行辯論。(4)以培養學生法律思辨能力為宗旨。現以一堂刑法課為例,介紹筆者在實踐中的運用情況。教學內容:刑法案例分析教學老師:法學系崔征老師和呂天宇老師教學對象:法學09級本科生案例來源:杭州胡斌飆車案案情簡介:2009年5月7日晚,19歲的胡斌駕駛紅色三菱跑車在鬧市區超速行駛,將正在穿過斑馬線的25歲浙大畢業生譚卓撞死。首先由筆者簡要介紹案情并提出問題:胡斌交通肇事是否構成犯罪,若構成犯罪構成何罪?當時這個案例新近發生,社會影響很大,學生大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該案,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積極踴躍發言。幾乎全部學生都能準確認定胡斌構成犯罪,但對以何罪名定性有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分歧。兩名教師對此也存在分歧,分別主張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進行定罪,并各自進行分析和辯論,辯論的焦點是被告人胡斌的主觀心理態度是故意還是過失?筆者認為胡斌在鬧市區駕駛改裝的跑車超速行駛,明知可能危及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而放任可能致人死傷的危險,其行為方式屬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犯罪構成中要求的“危險方法”,應當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呂老師則認為,胡斌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規,駕駛機動車輛在城市道路上超速行駛,造成一人死亡并負事故全部責任,主觀方面為過于自信的過失,其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在社會危害程度及量刑方面兩名教師也存在認識上的分歧,筆者認為被告的行為社會危害性大,危及公共安全;呂老師則堅持認為這只是一個普通交通肇事案件,只不過由于被告富二代的特殊身份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如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過重。學生針對被告主觀方面和行為社會危害性以及量刑問題也各抒己見。最后筆者總結:通過這個案例幫助學生們掌握分析案例的基本方法,運用犯罪構成的工具,從定罪和量刑兩個角度展開,注重疑難、相近罪名之間的辨析,比如本胡斌案中對被告主觀方面的把握是準確認定犯罪性質的關鍵,故意和過失的不同心態在罪名上有很大和差異,量刑上也不同。這種自由開放的教學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兩名教師同臺競技,使學生對交通肇事案件應如何定罪量刑有了全面、清晰和深刻的認識,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受到學習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啟迪。教學形式新穎,課堂氣氛活躍,是學生獲得演講、辯論技能的絕好鍛煉機會和途徑。(三)模擬實訓模式模擬實訓模式,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扮演法官、檢察官、律師、案件的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等,以司法審判中的法庭審判為參照,模擬審判某一案件的活動。通過親身參與,將所學到的法學理論知識、司法基本技能等綜合運用于實踐;通過分析和研究案例,模擬案件的處理,解釋法律規定,掌握案情與法律之間的關系,了解熟悉法學理論活學活用,以達到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筆者每個學期中后期利用課后時間指導學生進行模擬法庭實訓,大致流程如下:1.前期準備(1)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利用網絡或其他途徑(如法院案卷),自主確定案件及參與所需總人數。(2)確定案例后根據具體案件性質進行參加人員的選拔。(3)準備開庭所需要的司法文書,證據材料和手銬等道具,介紹庭審程序,講解有關的法律基本知識,提供有關的資料和訓練辯論技巧。2.模擬法庭庭審(1)由主持人通過PPT和播放學生事先自拍的DV短片簡要介紹案情,以吸引學生學習興趣。(2)介紹參加人員。(3)按照我國現行法庭審理的正規模式進行模擬庭審。即庭前準備、宣布開庭、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合議庭合議、宣判,閉庭的法定程序。3.指導教師和聘請的法院法官、檢察官或職業律師現場點評指導模擬法庭實訓活動為法學專業學生提供了實踐空間,有利于培養法學專業學生實務操作能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提高專業素養和綜合素養。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活躍而有序,學生參與熱情高,教師從中也受益良多,也督促教師關注實踐,提高自身法律實務處理能力。
選編刑法教學案例應注意的問題
不同模式的刑法案例教學對案例的組織和運用方法不同,前文已論及,此不贅述,僅介紹如何選編案例,好的教學案例應當具備如下特點:(一)針對性刑法案例的選編應根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需要,有的放矢。不同案例教學模式對案例的要求不同,如學生主導式的師生互動模式由于時間所限適宜選取小案例,教師對抗模式時間相對充裕可以選擇有一定爭議的中型案例,而模擬法庭由于按照真實庭審規則進行,適宜選取案件內容豐富的大案例。(二)典型性刑法案例的選編要注重案件事實與所蘊含法律知識、法律規則具有密切聯系。而且力求真實,真實的案例易激發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如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殺人案等,學生感興趣,積極發言,課堂氣氛活躍。(三)啟發性刑法案例的選編必須使案例蘊含具有法律價值和疑難性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誘導學生深入探究,鼓勵學生對現有法律知識進行質疑和辯駁。如廣州青年許霆案,許霆利用ATM機故障漏洞取款,取出17.5萬元后潛逃,其行為性質的認定具有一定的疑難性,是民事的惡意占有、還是刑事上的盜竊罪或者盜竊金融機構罪?學生對這類具有啟發性的案例很感興趣。(四)新穎性刑法案例的選編必須在形式或內容上新穎,給學生以新鮮感,激發其學習興趣,盡可能地選取新類型案件或者疑難案。如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近年來網絡上出現的“”現象。如北京一家庭婦女以E話通方式在網絡上與多人進行“”的中國首例“”案,學生表現出極大的學習興趣。筆者對刑法案例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和探索,略抒己見,以期拋磚引玉。
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責任。在大學生能力體系中,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居于關鍵地位。法學教育既要注重傳授法學理論知識,又不能忽視訓練法律實務能力。在我國,法學本科教育主要應當圍繞法律實務工作的需要培養學生的能力,致力于培養法律實務人才。[1]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正符合了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層次要求,需要在整個培養方案中設置多個教學環節、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通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相互銜接、配合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我校法學專業在學校全面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的總體思路下對法學專業本科生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實踐。
一、教學環節的安排
應用創新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大學四年中都應結合具體教學環節進行培養。總體來說,針對國家允許應屆畢業生參加國家統一司法考試的政策,法學專業課的開設較之以往通常在第二學年才開始開設專業課的慣例有所不同,從新生入學開始的第一學期就開始開設專業課,截至第三學年結束即完成主干專業課的學習。并結合法學專業本科生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安排了以下教學環節:1、理論課堂中討論、案例分析、專題辯論等實踐環節的設置;2、實驗實訓課程的開設;3、認識實習、業務實習與畢業實習相結合的實習環節設置;4、開展社會調查、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相結合的科研訓練;5、專業方向強化班與本科生導師制引導下的符合法學專業特色的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
二、教學環節的開展
(一)第一課堂教學環節的開展
1、第一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課堂。理論課程中傳統的講授式、灌輸式教學已經難以適應新時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我們要求教師尤其是高年級課程教師結合課堂中的討論、案例分析、專題辯論等實踐環節向研究式、討論式、友愛式授課方式轉變,向師生學術地位平等方向過渡,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乃至對特殊問題特殊處理的創新能力。
2、實驗實訓課程的開設主要圍繞學生科研訓練的開展設置諸如《科技文獻檢索》、《社會調查數據分析》等課程。提高學生查閱資料、搜集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
3、系統考慮認識實習、業務實習與畢業實習相結合的實習教學環節的開展,采取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認識實習的主要內容是觀摩,是學生對法律實務工作的感性認識,以集中實習方式進行,主要以聽取法官、檢察官、律師報告、觀摩法庭等方式開展;業務實習則是為了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由學校統一將學生分別安排至各個法院、檢察院或律師事務所參與具體的法律實務工作,以分散實習方式進行;畢業實習是學生檢驗本科學習效果、搜集畢業論文資料的重要環節,采取學生結合就業方向自主聯系實習的方式分散進行,學校對實習過程進行不定期檢查以實施監控。[2]
4、社會調查、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相結合的科研訓練是培養方案內綜合培養學生應用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此環節注重與學生第二課堂教學環節的開展密切結合,并注意三者的遞進關系。
(二)第二課堂教學環節的開展
高等教育第二課堂作為大學生第一課堂時間外進行學習的又一課堂,對學生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嘗試以專業方向強化班與本科生導師制作為載體加以開展,部分環節落實于具有專業特色的學生活動之中。具體體現在學生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及法律實務能力的培養。
1、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法學是一座瑰麗的殿堂,積累著豐腴的智慧,而這些智慧主要記載于浩如煙海的著作里。又由于法律現象涉及社會生活諸多領域,所以除法學著作以外,很多法律思想還蘊藏在其他部門學科的著作之中。假如對這些著作沒有一個大體的了解,我們甚至不能具備法學的基礎知識,更勿須說在法學方面有所創造了。所以,多讀書實在是法學研究的首要功夫。[3]我們遴選了若干教師作為本科生導師,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組成若干閱讀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加入,形成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閱讀過程中,教師指定研究方向下若干(不宜過多)必讀材料,學生在必讀材料基礎上進行自主擴充。閱讀中教師負責指導學生寫好讀書筆記和讀書報告,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進行總結和概括,定期以討論或學術沙龍的形式表達出來。
2、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法學是一種實踐性的應用學科,法律事務工作的開展離不開語言表達能力的具備。具體來說,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法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由于第一課堂中能夠用于討論、案例分析、專題辯論等環節的時間不多,能夠參與訓練的學生人數及訓練時間都有所限制。因此,我們選擇在時間相對充裕的第二課堂組織演講比賽、專業辯論賽、學術沙龍和模擬法庭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結合并采取多種方式循序漸進。(1)第一課堂講授、討論、辯論中的爭議問題、前沿問題由教師布置課下作業供學生繼續討論或收集資料撰寫文獻綜述、小論文;(2)利用假期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研,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問題意識;(3)指導學生對各種問題進行甄別,去除不是問題的問題和有明確答案的問題,對實質性的問題展開研究,培養學生完成論文選題的能力;(4)結合文獻檢索課程布置題目鍛煉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5)組織、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別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
4、法律實務能力的培養
法律實務能力是處理具體法律案件的能力,是法學專業應用能力的實質內容。該能力除在培養方案內安排的實習環節聘請司法實務部門工作人員作為兼職導師對學生加以培養外,我們還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成立法律志愿者協會深入社區進行日常法律咨詢和特殊紀念日的特定法律宣傳與解讀,并積極探討組建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搭建大學生直接參與法律實務工作的平臺。同時,隨著司法考試的命題從對法條的單純記憶加以考核逐步向解決具體案例的實務能力考核進行轉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授課內容加以調整的同時,還結合第二課堂進行專門訓練,進行司法考試備考的專門輔導。
三、取得的成績
從學生的培養過程和結果來看,教學環節的安排與開展體現了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學生應用創新能力明顯得到提高。我校法學專業本科生在第十屆“挑戰杯”遼寧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獎11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近兩年內學生一次性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70余人,(據遼寧省司法廳統計,我校是遼寧省高校中法學專業本科生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人數最多、辦證人數最多、通過比例最高的學校。)考取外校研究生30余人,畢業后直接進入檢察院、法院工作的學生20余人。
四、今后的工作及應注意的問題
1、進一步科學地安排培養方案
業務實習作為學生直接參與司法實務工作的教學環節,在法學專業本科生應用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實施過程中學生反映時間安排較短,我們將結合我校提出的與用人單位合作辦學、學生頂崗實習的新模式逐步加大實習力度,將實習安排在第二學年末的后四周和第三學年初的前四周,中間的暑假期間有學生自由選擇參與連續性實習,滿足一部分學生想要在假期繼續鍛煉自己的需求。另外,法學專業本科生面臨第四學年上學期期初的司法考試與期末的考研備考及就業壓力,各教學環節的設置應充分予以考慮,為備考與擇業減壓。
2、能力培養過程中各教學環節的整體性
大學生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補充,應結合法學專業特點與第一課堂教學環節設置相銜接。同時,第一、第二課堂內及教學環節也應講求系統性,如學年論文與畢業論文銜接,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的綜合培養。
3、建立切實有效的學生激勵制度
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仍有部分學生對應用創新能力培養的各個教學環節,尤其是第二課堂教學環節的開展積極性并不是很高,抱著一種應付的心態參與其中,使得一些活動的開展對于他們而言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因此,我們正在探討一系列的激勵制度,如對在專業方向強化班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可以在學院的推免碩士研究生的資格、“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的評選中、學院的資料室和實驗室使用、參加各類培訓和競賽等方面給予優先權,對于學生,按期刊的層次給予出版費用的報銷。[4]
4、教師的能力提升與角色把握
教師在學生應用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處在引導者地位,教師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效果與質量。大部分青年教師都是從校門到校門,自身的應用能力就有所欠缺,必須加以提升。針對此種情況,學校擬定分期分批選派青年教師深入司法實務部門進行鍛煉。同時,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應盡量以學習方法、研究方法為主要指導內容,樹立師生學術地位平等的觀念,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空間對問題獨立思考,提出個人觀點,消除學生的依賴心理,不能抹煞學生“求真”的科研精神。
5、硬件教學環境的保障
學校應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與所在地法院、檢察院及律師事務所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協議,保證學生實習的開展;加強校圖書館、院系資料室及電子閱覽室的建設,購買豐富的圖書資料資源。
參考文獻
[1]陳彬.法學專業本科學生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N].光明日報,2007年12月4日(第002版).
[2]孫振江.法學專業實習教學環節的不足與創新[J].經濟研究導刊,2011(14):272~274.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242-02
一、選擇和設計法學課程教學方法的依據
第一,首要依據是法學教育的任務和目的。方法作為途徑和手段,首先應當服務于其目的。法學教育是精英教育,它不僅要為法律職業培養后備力量,也要面向全社會培養法治國家的建設者和管理者,培養各行各業所需要的法律人才。專業素質的培養是法學教育的中心任務,就法學教育來說,其素質教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法律素質。包括法律思維能力,特別是準確掌握法律術語,正確把握法律命題的能力;法律評論和創新能力;法律表達能力;對法律事實的探知能力;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能力;二是文化素質。法學教育要加強外語和計算機技能培養,加強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環境學、生物學等跨學科的知識和理論教育;三是法律職業倫理的教育。要提高法律人才的道德素養和公共責任心,使法學學生在受教育階段就牢固樹立權利和義務觀念、民主和法治觀念、公正和效率觀念、理性與寬容精神等。
第二,教學內容。方法屬于形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法學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法律思想、學術流派、價值標準在內的法律知識體系,以及高度專業化的法律思維、法律意識、法律語言、法律方法、法律推理、法律倫理等等。這就要求法學教育在方法上應當注重實用性。中國法學教育過去對應用教育重視不夠,大部分法學教育資源被用于發展基礎教育,這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法學教育剛好相反。為此,我們在法學教學內容上應當加強法學的應用性教育,加強法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所以,就相應的教學方法而言,在教授實體法內容時應注重選用案例法和模擬法,在教授程序法內容時則要注重講授法和討論法的使用。不同的內容適用不同的方法。即使在同一門課的教學過程中,也應當依據每一次課教學內容和目的的不同,在教學方法上做必要的調整。
第三,學生狀況。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教師是主導,但學生是主體,教師的“導”完全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只有通過學生的學才能起作用。所以,任何學科和課程的教學方法都必須適合學生的需要,這是共性。無論是法學教育,還是其他教育,都應當確立“學生本位”理念。作為老師應當把教育當做服務行業來看待,都應當確認,教師是服務者,學生是教師的服務對象。而在事實上,我們一些高校教師,包括法學教師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主導兼主體”,學生成了被動的、單純的“受體”。教師沒有“學生為本”的觀念更新,是很難在教學上漸入佳境的。關于了解學生的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座談會、平時師生交談、師師交流、聽課評課、意見反饋等途徑了解學生的學習、思想、生活、志趣以及希望和要求等狀況,然后因材施教。
第四,其他微觀方面的依據,例如學生人數和教學空間。我們法學專業生源較廣、在校生人數較多,上課時可能有一兩個班的小班課,也可能是若干個班的大班課和階梯教室的合班課。教室越大,人數越多,越難于使用模擬法、討論法等較激趣的方法。對此,教師可以加強講演法、案例法的使用,著重從教學內容和表達上去吸引學生。再如教學時間。方法隨時間、地點而轉移。一周或一天內的不同時間會使師生的體力、智力因素,尤其是非智力因素有著不同的狀態。一般而言,第一節課,或者上午,或者周一、周二時,師生的狀態較積極,而最后一節課,或者下午,或者周五時,師生的狀態較倦怠。所以,同一教法在不同教學時間的效果會有所不同,不同的上課時間要求教師在教法上有相應的微調。當學生處于上述積極狀態的時間段時,教師可多使用信息容量較大、要求學生聽、思、記較多的教法。反之,在學生容易倦怠的教學時間中,多使用一些較生動、活潑、激趣的教法或技巧。
二、應用法學教學方法的選擇和設計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法的主線是教師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討論來指導學生去理解法律理論和原則。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所以在應用該法時,教師應首先選取一定數量的有代表性、有相應難度的教學案例打印成冊,提前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課前對案例資料認真閱讀、分析并作出判斷。必要時還應要求學生去獨自查閱更多的資料,而教師則負責提供參考文獻目錄和出處。選取案例的途徑要拓寬,既可以從“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現在開庭”中選擇,也可以從《法制日報》、《文摘報》中選擇。案例編寫中提出問題這一步非常關鍵,這關系其利用價值大小的問題。所以,從何種角度評價并提問,必須既要集中抓典型側面,又要綜合考慮,從深層次、多方面挖掘。案例教學法離不開教師的講解,但是應當精講多練,教師要精心提煉和設計必須講授的理論內容,以騰出足夠的教學時間給師生研討案例。另外,還要注重貫穿啟發式精神。在案例法教學活動中,教師扮演的是經驗豐富的“引導者”角色,教師應當給學生足夠的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輕易地就某一問題下結論,而是通過各種巧妙的設問、提問、討論等去幫助學生培養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那么,案例教學如何進行呢?教師在課堂上講述一定的法學原理根據需要采用虛構或真實的案例,展示了法官根據這些案例所作的各種判決來反映各種法理學流派的特點,讓學生們可以了解,法官是如何根據他對法律的本質和目的認識以及對法律制度的認識來參與法律程序的。同時,為了做到公正的判決,法官是如何解決他們所面臨的難題的。根據這些虛構或真實的簡要案件事實讓學生將扮演律師和法官,根據他自己對法律的理解,以及他所學到的法律知識和法學理論(如民法、刑法、合同法、公司法等)對此作出判斷和裁決。教師將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出學生在運用法律推理時出現的錯誤和法律知識上的缺陷,引導學生對法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二)模擬教學法
“訓練學生能力需要教師講,但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靠學生自己去學習。”法學教育要注重應用性教育,要大力培養法科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能力,“模擬教學”在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模擬教學方法包括模擬律師辦案、模擬法庭審判、模擬檢察、模擬公安辦案、模擬法律咨詢、模擬非訟實務等。該法有很強的綜合性,往往同時涉及若干課程內容的應用,從而要求教師必須做好指導工作。以模擬法庭教學為例,首先要精選難度適中,貼近生活,不涉及過多專門知識的案例,事先把盡可能詳細的案情資料和有關法規打印出來交給參加模擬法庭的學生,以使他們事先做準備,同時也要求他們到圖書館和網上去查找更多資料。教師事先應當有針對性地對開庭程序及注意問題做重點講解,并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庭審,實地觀摩。在模擬法庭開庭過程中,除非迫不得已,教師不要打斷學生的進程,而是要做好看、聽、記的工作,以便在開庭結束后做好總結講評,幫助學生逐步提高。
(三)讀書指導法、課堂討論法
該法有助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自由討論、激烈爭辯的氛圍中求得共識,獲得新知。它還能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獨立思考和求異思維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法學專業的學生在其學習和未來工作中非常需要的。討論內容可以是法理,也可以是案例等。為了保證效果,教師在討論前應精選討論題目,并要求學生先行準備,寫出發言提綱。在討論中,教師要做好控制和引導工作,使討論圍繞中心議題展開并逐步深入,使學生積極參與進來。討論完之后,教師要做好歸納總結,畫龍點睛,使學生的認識得以升華。該法的具體應用形式可以是全堂、半堂、十分鐘、五分鐘討論;可以全班、分組、前后桌討論;可以課上、課下討論:可以課前準備、當堂準備、無準備討論;可以先講解后討論、先討論后總結;可以適用于舊課或新課。總之,不拘一格,以課堂效果兼教學效果雙佳為取舍標準。
(四)師生對話法
指課堂上師生間問答式的口頭交流。“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該法不同于簡單的課堂提問,而是教師就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雙向交流,教學相長。這也是法學教師必不可少的教法。該法可分為問答式和誘導式。問答式主要適用于復習鞏固學過的知識,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以溫故知新。誘導式是為了啟發學生思考,進而理解掌握新知識。所以,誘導提問時應符合學生的知識和認識水平,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另外,備課時對所提問題要有所準備,不能上課時跟著感覺走,隨心所欲地問。提問的形式要靈活多樣。如以舊帶新式提問、案例引發式提問、反面設疑式提問、比較區別式提問等。
(五)實訓教學法
法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必要的實訓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實訓教學法中,可利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為更多的學生提供經常性的實習場所,按制定的教學計劃進行定期固定的各項法律業務的專業實習即學生在法律援助中心、法律事務所進行義務法律咨詢,在校外實習基地法院、檢察院參加具體辦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夠有親自處理各種法律事務的機會,使學生既增強對法律的感性認識,又鍛煉處理法律實務的能力,以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此外,也要加強對學生口才與寫作的培養。因為從事基層法律工作,對口才的要求很高,學生不僅要掌握法律理論和實踐知識,還要有雄辯的口才,才能在法庭辯論和日常法律服務工作中取得優勢。書面寫作能力也是法律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所以,口才的鍛煉和寫作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定期安排學生寫專業論文,然后課上互相交流,采取一方闡述,一方提問的方式,通過這種論文方式,學生不僅可以加深掌握相關的法律專業知識,還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和口才能力。提高寫作和交流能力還可通過其他方式,如就某一專題進行討論交流,或辯論、演講等方式。
參考文獻:
21世紀最熱門、最受青睞的職業中包括律師、法官、法律職業者。這些都為我國的高職法學教育提供了契機,因而許多高職院校設立了法學相關專業。但目前我國高職法學教育尚存在著教育理念滯后、教學方法陳舊、課程體系混亂、實習流于形式、教材脫離實際等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高職院校的法學畢業生將無力參與社會的競爭。那么,高職法學教育該如何打開局面,開拓一條生存之路呢?這無疑給我們高職院校的法學教育提出了一個嶄新而緊迫的課題。學術
高職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實踐能力強、能夠迅速投身崗位的畢業生,實踐是實現其教育目標最直接的途徑。長沙民政職院法律事務專業近年來通過完善課程體系、加強實踐環節,對高職法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我國高職法律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
1、教育理念滯后,阻礙了高職法律教育的發展
高職法律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學校若一味地追求就業率,鼓勵學生早就業,甚至辦理預就業,就將教育變成了買賣畢業證書。因為就業率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下一年的招生指標,在這樣的氛圍下,學校忽視了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加之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不重視個人特長、能力、綜合素質的養成,使得許多學生法學基礎薄弱,動手能力差,社會責任感不強,沒有團隊精神,無法適應社會生活。
2、教學方法陳舊,不能適應市場法律人才需求
我國高職法律教育大多用傳統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教師是教學的中心,學生是被教對象,課堂上教師講授,學生臺下聽講,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討論和交流。教學的目標大多是教師完成預定教案,學生記完上課筆記為圓滿。學生很少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往往害怕自己的觀點與教師相左而通不過考試。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法律實際問題的能力。走向社會時,便會發現原本明確的法律規范存在大量的伸縮余地,面對紛繁復雜的法律現實問題,顯得手足無措、無所適從。
3、課程體系混亂,缺少技能訓練方面的課程
高職法學教育出現的時間不長,課程的設置還處于探索階段,許多高職院校法律專業的課程設置安排往往是普通高校本科體系和課程的壓縮,基礎理論重視不夠。據了解,部分高職院校法學專業壓縮法理學、法制史等基礎理論課程門數、課時,增開了民商法實用性課程,甚至出現了國家頒布一部法律學校就開設一門相應法學課程而緊隨立法指揮棒的奇怪現象。同時,忽視了相關學科知識的教育,很多高職院校不重視學生的文史哲教育,甚至不開設與法學專業密切相關的政治學、經濟學、證券、保險等選修課程,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這樣的結果既達不到學術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又形不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特色,學生理論功底淺,動手能力差。
4、實習流于形式,達不到職業能力培養的目的
現行的高職法律專業學生畢業實習流于形式,無論是校內實踐課程還是學生畢業實習都急需完善。以往學生畢業前夕由學校統一安排去法院、檢察院或律師事務所實習,學校負責監督管理。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公、檢、法等部門難以安排更多的實習學生,個別高職法律院校便以資金保障不足為由,不再統一聯系實習單位,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允許學生去任何一個單位實習。到底在哪里如何進行的實習,學校及指導老師的安排幾乎是流于形式。
5、教材脫節老化,影響了法學教育效果
我國高職法律教育尚未準確定位,高職法律院校一般是專科,專科畢業生就業的壓力很大,法學專科畢業生既沒有參加司法考試的資格,也沒有參加公務員考試的資格,將來的生存問題使一些高職法律院校教師人心不穩。雖然一些學院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編寫了一些教材,但是這些教材或多或少有一些摘抄本科教材的痕跡,甚至一些院校仍用本科教材,其內容根本不能突出高職的特點,適應不了市場的需求,跟不上法制建設的步伐。即使是一些新編的高職法律教材,教師們也沒有進行專門的培訓,不知道給學生講多少內容,沒有真正理解“夠用”的內涵。
二、高職法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長沙民政職院法律事務專業面對高職法律教育的這些現實問題,通過市場調研,調整專業方向,找準學生就業對應崗位,完善課程體系,大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學生職業能力,在高職院校法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
1、課堂教學,踐行職業行為導向模式
長沙民政職院法律事務專業結合自身專業特點,課堂教學中大力推行職業行為導向教學法,遵循職業教育的基本目的,貫徹和落實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文化管理的基本理念,在教學中始終突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將學生推到臺前,教師退到幕后,大量運用模擬法庭教學法、角色轉換法、案例教學法、頭腦風暴法、辯論式教學法等職業導向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要求在案例中學會思考、學會分析,調動了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為理論聯系實際找到了結合點,使理論課教學更加切合學生的特點,夯實了職業技能培養,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模擬法庭教學法是在模擬教學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全力承擔整個流程的全部具體事項,從案例的選定、角色的分工與演練、法律文書的撰寫到模擬法庭的組織與實施、案卷的整理歸檔、模擬法庭的總結等活動都由學生完成。在這些具體的職業行為訓練中,學生收集、篩選、處理資料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語言表達及邏輯思維能力、實際動手能力等各方面的職業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鍛煉。辯論式教學將辯論全面引入到法律專業的學習過程中, “以學生為主體”,將課前的準備、課堂的教學和課后的總結、輔導等教學環節有機地結合,結合現實深入思考、提出問題,通過辯論活動獲取知識、拓展視野、鍛煉口才、培養膽識。頭腦風暴法則更加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性素質,鍛煉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創造思維能力、事實認證辨析能力、案例分析能力、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協作應變能力、社會交際能力等。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職業行為導向教學法深受學生歡迎,為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奠定了基礎。
2、實訓平臺,開展定期法律援助(診所式教育)
長沙民政職院法律事務專業與長沙市天心區法律援助中心、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雨花區人民法院、芙蓉區人民法院、雨花區雅塘村社區、香樟社區、井灣社區、湖南通程律師集團等二十余家單位建立了實習實訓基地。學生每周定期深入社區,開展法律援助,教師進行診所式教學。法律援助是在職業真實情景下的解決法律問題,成為鍛煉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法律援助活動,使學生走入社區,走向社會,接觸各類人群、各種法律問題,既彌補了課堂教學的欠缺,又凸現了法律援助突出的教學優勢,二者相得益彰,使學生的職業技能大大提高。同時,法律援助對象常常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更能讓學生培養“愛眾親仁”的職業道德。長沙民政職院法律援助站自2005年11月成立以來,到目前為止,共接受法律咨詢1000多人次,辦理援助案件346起,其中刑事案件55起,民事案件218起,行政案件11起,依法調解民事糾紛62起,為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10多萬元,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被評為長沙市“社區法律援助先進單位”,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職業技能顯著提高。
3、能力提升,工學結合的頂崗實習制度
法律事務專業根據《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頂崗實習制度》,在第五個學期的十七周起,全部學生進入為期6 個月的頂崗實習階段,學生根據教研室的統一部署,分布到二十余個實習基地進行頂崗實習。實習期間,學生對照相應崗位需求,培養職業技能。法律事務專業制定了《法律事務專業頂崗實習規則》,內容包括實習目的、實習要求、實習紀律、實踐報告要求等;每位指導教師均制定了本實習小組的頂崗實習制度方案,包括實習要求、實習規則、成績評定等。頂崗實習階段,要求學生掌握相關司法實踐活動的主要工作內容和程序,熟悉該部門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紀律要求、工作方式等,并根據頂崗實習中收集的第一手資料,完成畢業實踐報告;頂崗實習過程中,了解社會關注的法律問題,掌握法律熱點問題,跟蹤某一法律案件的全部過程,通過協助法官、檢察官、律師辦理案件,在實習單位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堅實的職業技能。
三、高職法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與不足
美國大法官霍姆斯指出:“法律的生命是經驗而不是邏輯。”長沙民政職院法律事務專業近年來在課堂教學中大力踐行職業行為導向教學法,搭建定期開展法律援助形式的實訓平臺,實現為期半年的工學結合的定崗實習制度,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職業能力明顯增強
高職法律專業的人才目標是培養有一定法律實踐能力和輔助管理能力的基層實用型法律服務人才。通過課堂的職業行為導向教學和頂崗實習,學生的法律職業能力明顯提升,尤其是參加了法律援助活動的學生,具備良好的處理法律問題的能力。有的畢業后短期內通過了司法考試,并直接考入法院、檢察院從事審判和檢察工作;也有的直接考入法院從事審判輔助和書記員的工作;有的進入了律師事務所從事律師或律師助理的工作。這表明,通過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們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
2、專業知識進一步夯實
在法律援助和頂崗實習中,學生接觸到一個個真實的案件,面對著每一個法律援助對象,聆聽著真實的法律故事,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案情,查閱相關法律法規,或答疑解惑,評估法律風險,或調查取證,尋找相關證據;或出席法庭,為其據理力爭,使得專業知識進一步拓寬和夯實。同時,學生掌握了不斷獲取新知識的方法能力,這樣既能使學生解決眼前遇到的現實問題,又能使其提升自身專業素質。
3、就業競爭力大幅提高
在法律援助和頂崗實習中,學生深入社區,走向社會,接觸各類人群和各種法律問題,對于提升學生在人際交流、公共關系、組織能力、團體意識等方面大有裨益。這些恰恰是課堂教學所欠缺的一面,卻又正好是實習實訓活動所突出的教學優勢,二者相得益彰,就業競爭力大幅提高。例如2009年7月,長沙市雨花區人民法院招錄5名書記員,結果4名為長沙民政職院法律專業學生。
當然,目前高職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
首先,高職法律教育的定位不準確。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如何理解“應用”的內涵?許多高職院校發生了偏差,因而不重視實踐教學,沒有將學生的實習實訓作為重點來抓,實踐性環節不突出。
其次,高職教育思想上的認識不足。一是認為高職是高等教育中的“次等教育”;二是認為高職是短學制專科教育層次;三是政策上不能一視同仁。這些教育思想上的錯誤認識,無疑會影響高職法律教育。
再次,高職教育經費上的困難。近年來雖然我國高職教育辦學規模有很大發展,但辦學經費短缺仍然是限制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的重要因素,政府出資十分有限,學校辦學壓力普遍較大。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5-0152-02
一、傳統法學教學方法的不足——法學實訓教學的缺失
美國著名法學家霍姆斯有句至理名言:法律的生命始終不是邏輯,而是經驗[1]。意為法律的生命根本在于生活實踐(經驗),而不在于邏輯推理。傳統的法學教學方法將學生禁錮在法律理論之中,而無視大量既存的、鮮活的現實生活。這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沒有市場競爭力的,這樣的教學方法致使法學這門學科喪失了活力。
作為大陸法系的代表國之一,我國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中過于強調知識的灌輸,教學中以演繹法進行案例的講解,不重視學生法學應用能力和實際法律案件操作能力的培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這種傳統法學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與現實工作要求嚴重脫節,畢業的法律書生空有滿腹經綸卻不知如何應用之,應了中國的古話“茶壺煮餃子——有話說不出”。這是中國法學教育之痛、更是法學畢業生之痛。畢業生難能快速地適應社會,投入到豐富多彩的實際工作中,導致當前中國法學院系的畢業生就業難。實訓課程長期缺失,對于一個實踐性學科的法學來說是學科建設的失誤;實訓課程長期缺失,對于一個應用型職業教育的高職教育來說是職業教育的損失。高職法學教育應體現素質教育、開放教育和能力教育理念,樹立服務學生的思想,構建高職法學實訓教學體系具有時代的緊迫性和現實意義。
二、高職法學實訓教學體系的構建
2004年4月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 明確提出高職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的發展道路”的發展思路。高職院校要“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法學專業作為高職教育中的一門實踐性的獨特學科,有必要從高職教育目標出發,構建高職法學實訓教學體系。
(一)法學實訓教程的選編
傳統法學教材編寫大多重視理論的闡釋或內容龐雜,如楊紫烜和徐杰教授主編的《經濟法學》(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共5編31章內容 ,如李昌麒教授主編的《經濟法學》(第4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共四編31章內容。這樣的教材無論是對只有64學時,亦或是對于高職專業的學生們顯得格外地厚重。法學實訓課程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是科學合理的實訓教程的編寫,保證法學實訓教學的順利進行有據可依。首先,要根據課時、學生的實際,制定合理科學的實訓教學大綱,這個大綱要在法學實訓的進行中與時俱進地進行修編;其次,在法學實訓教學大綱的基礎上,設計實訓課程的模塊;再次,在實訓課程模塊的基礎上,充實內容并形成適合本校、本專業的實訓教程。
(二)法學實訓師資的培養
新的教學環境,要求具有扎實法律理論功底、法律實務經驗的專業教師,這是法學實訓教學中活的因素。基于扎實的法律理論素養和豐富的實務經驗傳授法學實訓中的理論知識,指導法學實訓中的實務工作,幫助法學實訓中的經驗總結和提升,這樣的實訓教師保證了法學實訓教學的順利、有序開展。法學實訓師資建設,可以聘請實務部門的律師、法官來校兼職;同時,鼓勵本校的教師從事實務工作,在律師事務所、企業法律顧問等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實務工作能力。
(三)法學實訓課程模塊的設計
模塊式課程是一種由國際勞工組織(ILO)研究開發的兼有學科課程和經驗課程長處的課程結構類型,全稱是“職業技能模塊組合式(簡稱NES)課程”,常用于職業技能的培訓。模塊式課程的優點是靈活性大,針對性強及拓展性好。由于模塊式課程可以以搭積木的方式對模塊進行刪減、增加和組合,所以這種課程結構可以較好地根據學習者已有的經驗、知識和技能靈活實施個體化教學。針對性強表現在由于課程是完全按照職業領域的工作標準來開發的,因此培訓的效果十分明顯。最后,由于模塊式課程能夠比較方便地結合職業領域的最新發展成果隨時編寫新模塊替代舊模塊,因而這種課程的拓展性能也就非常好。也正因為這些特點,近年來模塊式課程開發的思路大受贊譽,而且在中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及成人教育領域也應用得越來越廣[2]。根據法學14門主干課程設計法學實訓課程的模塊,稱之為母模塊(或初階模塊),并在各母模塊項下根據其具體情況建立子模塊,如在經濟法學母模塊項下設計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競爭法等子模塊,而在商法母模塊項下可以設計商法主體、商事行為等子模塊。同時,伴有單項模塊和復合模塊的交叉,如作為法學14門主干課程的民法、刑法、經濟法、商法模塊等為單項模塊,而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民法與民事訴訟法等為復合模塊的設計。各年級學生可以根據課程的開設、學習情況,循序漸進地參與到各母模塊與子模塊、單項模塊與復合模塊的學習中。在法學實訓課程的選擇上,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專業方向和學生的興趣所在指導學生有所側重地參與具體的實訓模塊。如書記官方向可以多選擇文書寫作模塊的實訓。這樣,一方面其法學理論知識越來越全面,另一方面其法學實踐應用能力越來越綜合,既具備其專業方向的理論知識又擁有實踐操作能力。
(四)法學實訓課程教學內容的充實
當前,法學教學多重視理論教學,缺少實踐環節。學生往往學了一個學期的法學課程,對于理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于實務問題卻常常束手無策。因此,有必要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法學實訓學習。首先,是面對龐雜的教材內容進行取舍,以實訓導向和培養目標為原則,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實現理論和實訓教學的有機統一。其次,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應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可以學習借鑒姚建濤的“五環教學法” (設疑—閱讀—討論—釋疑 (精講)—練習)組織教學,在法學實訓教學中應用[3]。再次,考核評價應用化。要改變傳統法學閉卷考核學生理論知識的單一方式,在考核中,增加檢測學生法學實際應用能力的實訓部分考核。在實訓考核中,可以選取模擬場景、文書制作、辯論等形式。
(五)富有實效的法學實訓課程活動的開展
首先,根據學生的專業和興趣,分派學生去法院、律師事務所、企業觀摩、實習,親歷法院案件的審理、律師案件的、企業法務案件的處理。其次,充分發揮模擬法庭的再現功能。一改以往學生根據枯燥的教材案例模擬案件,實訓歸來的學生可以分角色將其在法院、律師事務所、企業所學所見再現模擬法庭。再次,充分利用現有診所式教學的成功經驗,將其作為法學實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法學實訓教學法在經濟法教學中的實踐
(一)就經濟法學實訓教程選編而言
目前高職經濟法教學中普遍使用本科的經濟法教程,如筆者所在的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選用高等政法院校法學主干課程教材之一的李昌麒教授主編的《經濟法學》(第四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為理論課的教程。在理論課的講授中,在既定的課時下較全面的介紹課程體系重點講授實訓課程部分的章節。而在實訓課程中重點安排第三編市場秩序規制法律制度的內容,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律制度、反壟斷法律制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產品質量法律制度、廣告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結合學生在法院、律師事務所和企業接觸的具體案例和身邊熱點問題,編寫實訓教程,并用模擬法庭重現之,建立經濟法實訓課程的體系和案例庫。內容選取上突出重點,體系安排上適應培養目標。
(二)就師資力量而言
筆者所在的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具有豐富的“雙師型”的教師,很多教師在律師事務所做律師、在企業做法律顧問,更有多位教師被聘為哈爾濱仲裁委的仲裁員。而筆者本身曾任法官多年、教學多年、律師從業多年,是法學實訓教學的力導者和踐行者。
(三)就經濟法的實踐教學而言
筆者根據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的學生所學專業方向并結合學生擇業意愿對學生進行分組:法官、書記官方向的學生安排去法院進行實訓;律師方向的學生安排去律師事務所進行實訓;法律事務、文秘專業的學生安排去企業等進行實訓。在法院,學生親歷經濟法案件的審判過程;在律師事務所,學生們參與經濟法案件的過程;在企業,學生參與公司等經濟談判、糾紛處理等。在這些實訓中,學生們接觸到第一手的案件材料,通過大量的事實材料的分析和提煉,找出其中的法律問題,并運用所學的經濟法理論知識解決之。在這些實訓中,學生們投入到各自的法官、律師、企業法律顧問(公司法務)的角色中,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主動,學生們積極地利用網絡等資源收集、整理資料,基于各自的角色熟練地運用法律。在這些實訓中,學生們發現自己理論知識的欠缺并及時補上這一課,這時候,學生的理論學習一改以往教學中課堂上的填鴨式教學的被動,學生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積極主動地補上理論課的內容。在學校的模擬法庭等場所,參加實訓的學生們模擬再現各自實訓的內容,并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理論和實踐能力。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高職法學實訓教學方法要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機結合,才能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大力開展高職法學實訓教學法同時,也要兼顧其他教學法的應用,并根據具體學科的特點有所側重。只有多種教學法的有機結合,明確了學習和擇業的方向,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才能有效實現高職法學教學的目的,實現高職法學教育的既定目標。
參考文獻:
目前,我國法學本科專業教育基本以理論教學為主導,課程的設置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基本知識的學習,而課堂教學也相應地基本遵循“教—學”的單向交流方式。在這種模式之下,學生被動接受的知識在實踐中并不能如愿地轉化,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普遍較弱。此種現狀彰顯傳統法學教育偏重理論教學,而實踐教學不足。鑒于此,我國的法學專業教學模式需作必要的調整,構建基于法律思維能力培養的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以實現法學專業教育的目標。
一、設置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的必要性分析
民法學家王澤鑒曾提出作為法律人應具備的能力有三:一為法律智識,即明了現行法制的體系、基本法律的內容、各種權利義務關系及救濟程序。二為法律思維,即依循法律邏輯,以價值趨向的思考、合理的論證,解釋適用法律;三為解決爭議,即依法律規定,作合乎事理規劃,預防爭議發生在先,處理已生爭議于后,協助建立、維護一個公平和諧的社會秩序。
反觀目前高校的法學專業教育現狀,停留在第一層次的居多;法律思維的養成與法律爭議的解決能力則因高校而異,參差不齊;導致法學學生存在“四有余四不足”:即專業有余而廣博不足,理論有余而實踐不足,動口有余而動手不足,考試成績有余而辦事能力不足。彌補這些不足,僅依靠著手改良和豐富理論教學已經不足夠,有必要設置實驗教學體系來補正理論教學的不足。
設置實驗教學體系,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指導地位,可以訓練學生如何像法律職業者那樣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并且通過該課程中的實踐操作模擬的訓練,將法律實務操作融入理論學習之中,在操作過程中學到知識,鍛煉實踐技能,在辦案流程、綜合處理疑難問題的技能和律師職業責任、職業道德等方面得到了學習、加深理解,學會批判性地思考法律問題,既能切實有效地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又能在法律實踐中引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式,提高實踐與協調能力,增強學生全面綜合素質。法學專業實驗教學是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法學人才的必然要求,其發展壯大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就目前來講,實現實驗教學體系的形式化、模式化和系統化是當務之急。
二、法學專業實驗教學的研究現狀
1.對“問題式學習”模式的研究已經成熟
設置法學專業實驗教學的想法,受啟蒙于國外建構主義教育改革。在國外的建構主義教育改革中,以問題為基礎來展開學習和教學過程已經成了一條基本的改革思路,即基于問題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也被翻譯成“問題式學習”)。
PBL的典型教學過程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為了解決問題,學生往往需要獲得一些必要的專業知識,即所謂的學習議題,學生分頭查找資料獲取知識,然后相互交流所獲得的知識,并討論如何用所獲得的知識來促進問題的解決;如果在討論的過程中,小組發現還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學習議題,學生們就需要反復循環地學習議題、分頭查找資料,小組交流并討論問題解答,直到問題得到解決;問題解決后,學生們還需要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總結所獲得的知識和思維技能。
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幫助學生打下靈活的知識基礎,發展解決實際問題、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合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這與信息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我們目前進行法學專業實驗教學研究即是遵循這條思路,設置系統的實驗教學課程,使之與現行的理論教學銜接。
2.研究并引入現代案例教學模式
“問題式學習”催生了現代案例教學模式。以美國的法學教育為例,美國的法學3年的職業教育是以4年的通識教育為基礎和前提的。在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法學院注重教給學生以不變應萬變的基本知識,處理各種復雜法律問題所必備的法律原理、原則;法律職業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發現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會學生能夠“像法律職業者那樣去思考問題。”為此,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的法學院普遍興起了“臨床法學教育”,又叫“診所式法學教育”,仿效醫學院利用診所實習培養醫生的形式,通過指導法學院學生參與實際的法律應用過程來培養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
現代案例教學模式則是指以學生對案例的分析討論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它主要表現為教學內容圍繞案例的討論分析而展開,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引導和評判,學生則積極投入討論并自由發表見解。案例教學法通過給學生提供一種認識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模擬臨戰的機會,使其法律職業的思維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訓練。
轉貼于
三、基于法律思維能力培養的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
1.基于法律思維能力培養的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的基本含義
法學教育應當成為一種素質教育,通過這種素質教育,培養既有扎實的知識背景,又有教強的實踐能力和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的法律人才。針對這一目標,我們一方面要充分認識理論教學的重要作用,將其作為法學教育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們要將實踐教學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將其滲透于法學教育這一工程之中,使其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是指以法律思維訓練為核心,以實體法和程序法教學為基本載體,以實務操作為基本方法,圍繞如何建立以實訓教室為主要平臺,融合傳統的課堂教學與課外實習為一體的程序化的教學體系。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是為補正傳統理論教學之不足而設立的,需要針對法學本科教育的學制分層次設置,可以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模塊。在不同的模塊中設置不同的法律思維實訓項目,依托于不同年級所學的基本理論,使學生得到實戰思維的訓練和拓展。
2.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的基本設置
從全國范圍來看,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并沒有形成一種統一的、系統的模式,各個高校情況差異也非常明顯,遠遠不能適應形勢要求的狀況。所以,將法學實驗教學具體內容和方法程式化、模式化、系統化的確是當務之急。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宜根據目前法學本科教育學制分層次設立。首先,各高校應確立系統合理的理論教學體系。然后,在此基礎上確立與之相銜接的實驗教學體系。具體而言,實驗教學體系可設置如下。
(1)法律實踐活動觀摩。司法實踐活動觀摩主要針對一年級在校生設立。目前,各高校為發展法學教育通常都會建設一些實踐基地。這些實踐基地往往是高校附近的法院、檢察院或律師事務所。組織學生去上述實踐基地觀摩法律實踐是比較有效的方式,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防止此類觀摩流于形式。具體組織時,可在觀摩前組織學生熟悉與法律實踐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材料,并向學生指出觀摩的重點;觀摩結束后,應以學生為主導討論觀摩啟發,撰寫報告。
(2)社會調查。社會調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我國的社會現狀,培養學生運用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與創新意識,培養和訓練學生認識、觀察社會的能力。因此,社會調查應在學生掌握部分基本法學理論和技能后設置。通過選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與法學相關的社會問題,讓學生進行實地調查,通過深入社會,具體接觸當事人和事件的過程,增強學生對社會中法律問題的了解和認知,增強對社會的認識。
(3)法律診所教育。“法律診所教育”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借鑒美國“實踐性法律教育”的模式而設立。“法律診所教育”使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現代案例教學方式,從具體的事例入手,展示案件事實,使學生弄清案件的客觀事實;考察案件事實所涉及的法律關系(特別是核心法律關系);考察法律適用;將法律規范與法律關系適當連接。通過這種分層次、有步驟地學習、研討,使得學生逐步培養具備法律思維能力和實務操作能力。
(4)法律咨詢。法律咨詢這種實驗教學方式適合已經掌握了基礎法律知識和法學理論的高年級學生,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接受他人的法律咨詢,接觸到各種法律關系的第一手面貌,經過識別,發現問題的關鍵,進而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尋找解決方式,因此逐步具備解決爭議的能力。法律咨詢同時也是真正的法律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真實體會到其理論學習中需要補足的地方、其邏輯思維中尚不完善的地方;進而對理論學習形成良好的反作用。
中圖分類號:G40-0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4-0030-03
曾幾何時,法律(法學)專業是文科高三學生趨之若鶩的專業。不料想,近兩年該專業已成為就業率墊底的若干“老大難”專業之一。司法警官職業學院中,應用法律系學生的就業率與其他系也存在一定差距。筆者認為,這一就業壓力主要是專業開辦門檻太低造成的。目前,全國有一千余個法科專業,可以說普通高校中一半的學校開辦了“法律(法學)”專業。描述得形象一點――在許多地方,只要有兩支粉筆,一本教材,就開辦了法學專業。再加上授予“法學”、“法律”學位的相關專業太多,使得法科畢業的學生數量劇增,直接拉低了該專業的就業率。
壓力要轉化為動力,才是積極的應對態度。對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的法科學生來說,從自身技能著手,增強就業競爭力,是微觀角度的有效措施,這與國家、省政府增加就業機會的宏觀政策并行不悖。
一、學歷限制亟需寫作強項來補短
蔡曉琪于2014年4月23日登陸智聯招聘網,搜索并篩選出在廣州招聘的128家企業共144個法務類崗位。法務經理/主管崗位(管理崗)共有56個,法務專員/助理崗位(事務崗)共有88個。這些企業提出的招聘要求共計656條。在法務崗位任職資格中,絕大部分崗位的最低學歷要求為本科,占84.7%,其次是大專,占11.8%,要求碩士以及學歷不限的分別占2.1%和1.4%。[1]這一調查有參考價值。
2014年10月,教育部針對、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自治區、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十三地編寫了《西部地區職業院校職業指導現狀調查》(在校生問卷)。[2]筆者曾采用這一問卷對云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的學生(分屬兩個年級)進行了調查。調查共計350名學生,回收問卷342份,有效問卷309份。從此次調查獲得的數據發現,學生對“高職高專”的學歷層次大都存在“不自信”的心理。可見,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的學生,迫在眉睫的事情是如何尋找“突破口”,鍛造自己的職業技能,形成自己的特長,化解“學歷自卑”。
二、法科職業要求熟練的司法文書寫作技能
在以往的高等教育中,人文學科的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比較多的時間花在了講授“三個特征、五個作用、七個條件、九項意義”上面。期末考試考查也較多地從這些知識點出發進行測試。試卷的題型一般由名詞解釋、單選題、多選題、判斷、簡答、論述、案例分析題七種題型構成。這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就業壓力如此巨大的今天,學生、家庭、社會不免將其視為“屠龍術”。高職高專對此合理要求,不能熟視無睹,而應當反應靈敏,及時調整,做出回應。
蔡曉琪調查發現――專業技術可以說是招聘要求的核心,在整理出來的專業技術要求中,了解行業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程序的有73項,占到了32.6%,文字表達功底強的有51項,占到了22.8%,法律實務水平較高的有23項,占了10.3%。[1]蔡曉琪調查還發現――招聘企業對工作經驗的要求將許多應屆畢業生排除在外。因為大部分企業不愿意在培訓上花費過多成本。[1]鑒于此,在校學生更應該提升自我技能。然而,在極少數學生中,由于高考之后自我要求放松,訓練不夠,以至于三年高職學習之后,其寫作能力還不如高中三年級的水平。法科學生尤其要警惕這種“退化”現象,努力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使司法文書的寫作成為自己(應屆畢業生)的強項,在就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充分利用教材,培養司法文書寫作能力
要培養法科學生的文書寫作能力,不是要給每個教學班(分隊)普遍再開設一門《寫作》課程,不需要也不宜另起爐灶,關鍵是要立足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課堂,立足教科書。比如,黃京平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的“教育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刑法》,比較成熟,現在已經出了第五版;王新清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的“教育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刑事訴訟法》,也比較成熟。授課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參照司法文書格式(事先做成PPT),將教材上的“本章引例”、“參考案例”、“(每章之后)案例分析”改寫為立案報告、搜查筆錄、逮捕證、拘留證、通緝令、提請批準逮捕書、解除強制措施申請書、偵查終結報告、補充偵查意見書、書、刑事自訴狀、開庭通知書、判決書、辯護詞、裁定書、執行通知書等。
在《民事法律原理與實務》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參照司法文書格式(事先做成PPT),將教材上的“本章引例”、“參考案例”、“(每章之后)案例分析”改寫為合同、公證書、支付令、仲裁書、民事訴狀、民事反訴狀、民事答辯狀、第三人參加訴訟申請書、財產保全申請書、先予執行申請書、合議庭評議筆錄、判決書、詞、調解書、宣判筆錄、民事申訴狀等。
在《行政法律原理與實務》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參照司法文書格式(事先做成PPT),將教材上的“本章引例”、“參考案例”、“(每章之后)案例分析”改寫為行政復議申請書、行政狀、行政撤訴申請書、行政賠償申請書、行政答辯狀、行政申訴狀、行政上訴狀、行政判決書、舉證通知書、行政裁定書、共同賠償決定書、強制執行申請書、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決定書、公證書等。
還可以要求學生自己撰寫“模擬審判”所需要的全套司法文書。這樣,既鍛煉了寫作能力,也熟悉了法律條文的內容,還可以逐漸養成法律思維習慣。這些措施使學生在將來的實習階段能夠較快適應律師事務所、法院、社區矯正崗位的工作要求。
如果課時太少,也可以重點訓練幾種主要的司法文書,將一部分文書的寫作訓練放到課余時間。
四、改革考試考查制度,培養司法文書寫作能力
以往,《刑事法律原理與實務》期末試卷的題型由單選題、多選題、判斷、簡答、案例分析題五種題型構成。有必要進行改革,突出實作實訓。筆者主張,如果期末試題難以改革的話,教師可以考慮在平時的課堂作業、課后作業、期中測驗中進行變革的嘗試,將司法文書的寫作納入考核的內容,并逐漸加大其比重。以往的案例分析是圍繞著“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罪重與罪輕”、“單罰與并罰”、“為什么”來展開的。其實,這些知識點都可以用“司法文書寫作”這一載體來完成考核、檢查。比如司法文書中,在“本院認為……”部分,重點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為了保證考卷題目總量適中,考題難易度適中,考題覆蓋大綱要求,題型結構基本合理,可以考慮刪除判斷題,甚至減少選擇題與問答題,增加司法文書寫作題;甚至在一套試題中設計兩份短小的司法文書寫作題。
改革考試制度,需要大量的嘗試,需要長期的試錯、糾偏,積累了足夠的經驗之后,再著手改革期末考試制度。
五、循序漸進,培養司法文書寫作能力
要培養司法文書寫作能力,可以先在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中進行嘗試。
在《刑事法律原理與實務》、《民事法律原理與實務》、《行政法律原理與實務》幾門課程中都有實訓教學大綱,且已逐漸成熟。其中,司法文書的寫作已成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刑事法律原理與實務》除完成課堂理論教學的規定學時外,還安排了適當的學時用于實踐教學。根據司法警官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通過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了解公、檢、法適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全過程,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小組討論、模擬庭審辯論、組織參與模擬刑事審判,使其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得以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刑事法律分析、解決刑事訴訟中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實訓共20學時。實踐教學成績由教師根據學生實踐情況考核評定,作為形成性考核,占課程總成績的20%。
其中,有幾個實訓項目占用課時較多。例如:“實訓項目五――旁聽庭審。(1)實訓目的和要求――讓學生通過觀摩法院庭審過程,直觀了解刑事審判各個環節。(2)課時――4課時。(3)實訓內容――普通一審案件。(4)實施步驟――①聯系法院。盡量選擇交通便利、和我們單位有業務聯系的法院;旁聽的案件必須是和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相適應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件。②提前介紹基本案情。為確保旁聽能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應提前向學生介紹基本案情,提示學生控辯雙方在定性、裁量方面可能的主張。③落實往返交通工具;強調組織紀律,確保安全;要求遵守法庭秩序。④點評與總結。旁聽結束后,教師應對此次法院旁聽進行點評,總結控辯雙方適用的法律主張,并析解案例。(5)考核――法院旁聽以后最好要有相關討論,或者要求學生作一些書面的總結等。針對發言結果或者書面材料以及學生在整個旁聽活動中遵守紀律的情況進行評分。成績評定標準為:合格、不合格,并按比例記入平時成績。”又比如:“實訓項目六――模擬法庭。(1)實訓目的和要求――通過扮演刑事訴訟種類角色,讓學生熟悉刑事審判流程,掌握審判理論與技巧,能夠在具體的案件中準確運用相關法律服務社會需要。(2)課時――8課時。(3)實訓內容――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模擬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刑事案件開庭程序。(4)實施步驟――①選定案例。選題要結合教學內容的要求,并考慮到實踐教學的特點,所選案例要具體、務實,具有可辯性。②按角色需要由學生自行組成審判、公訴、辯護、證人等團隊。③各組學生按角色擬定任務,草擬各自的法律文書(書、判決書、公訴詞、辯護詞)。④教師根據學生需要進行先期指導,幫助審、控、辨各方設計實施方案,確定辯論思路。⑤實施模擬庭審。⑥教師點評、總結。(5)考核――擔任角色的同學的成績考核主要以其在模擬法庭相應工作中的表現來評定;其他同學的成績評定可以以參與活動的程度、積極性及分組撰寫相關材料的完成質量給分。成績評定標準為:合格、不合格,記入平時成績。”
目前,一部分專業基礎課中沒有實訓教學大綱。對實訓教學的重要性,一些教師的認識還不夠充分。
提高就業競爭力是一個系統工程,加強寫作訓練,不單單只在專業課中進行,也不是擴大到專業基礎課就行了,最終還是要推廣到所有理論課程中。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及其他的六百所職業高校,不應該像研究型大學那樣,把大部分時間精力花在理論講授、文獻綜述、邏輯思辨、理論創新上面,而要以“夠用即可”為尺度,少講、精講理論,多進行技能訓練,并輔之以個別指點、因材施教。為了提高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法科畢業學生的就業率,必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寫作技能,尤其是司法文書寫作技能,使之在就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一、該院的法學專業創辦和發展現狀
該院的法學專業是1980年設置的重點專業,是江蘇南京高校中最早創辦法學專業之一(南京大學是1981年開始招收法律專業學生),這個專業當時也是應南京市司法界急需法律人才的需要而開辦的,本專業二十多年來一直非常重視對學生對法律實務實踐能力的培養,先后在校外與南京市各級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以及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長期的實習基地,并且為了體現我院高等法學專業應用型特色,我們在南京市同大律師事務所、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的支持和幫助下,在校內成立了南京同大律師事務實訓所、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金大分部和南京市司法局法律人員培訓基地、模擬法庭實訓基地,既為培養雙師型教師提供了場所,又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親自處理法律事務提供了機會,以培養他們既熟悉法學理論有能處理法律實務的能力。我院法學專業先后培養750多位畢業生,其中擔任各級法院的院長、副院長4人;擔任各類審判庭的庭長、副庭長20多人;各級檢察院的檢察長、副檢察長,反貪局局長、副局長6人,擔任各類處長、副處長10多人;擔任司法局局長、副局長3人,擔任省司法廳、司法局處長6人;擔任律師事務所主任的10多人,擔任法官、檢察官、律師及法律工作者不計其數,幾乎所有的歷屆畢業生都在司法行業內直接從事法律實務工作,成為司法、企業、事業單位各界的中堅骨干力量,受到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司法行政機關、企事業等單位普遍好評。
只有一流的教師才能帶出一流的學生。要培養高素質的法律職業化學生,必須有高素質的法律職業化師資隊伍。本專業二十多年來一直非常重視對教師對法學教育事業的崇高使命感和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及法律實務實踐能力的培養,法學專業的專職教師,特別是法律專業課教師既具有副教授、講師等教學資格,同時又具有律師執業資格的職業化能力,除應具備寬廣厚實的專業知識功底和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外,還有忠誠和獻身于國家法學教育事業的崇高使命感和強烈的工作責任心。目前本專業已有90%教師先后具有雙師資格。本專業的現有專職教師9人和兼職教授若干,專職教師中4人是副教授以上的高級職稱,3人以上是講師,3人以上是法學碩士,一人是法學博士,7人獲得律師資格;數名來自于法院的高級法官、檢察院的高級檢察官、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律師被聘為兼職教授,重點高校法學院的法學專家、教授擔當客座教授。
二、該院的法學專業的教育、教學實踐
從法學專業開辦二十多年來,本專業一直堅持人才培養與地方法制建設需求相結合,突破傳統的學科性人才的培養局面、針對法律職業崗位群設置培養方向,構建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緊緊圍繞理論與實踐兩條主線,實施教學大綱與實踐教學大綱并行、理論教學為實踐活動服務、建立以本專業雙師為主,司法實踐專家為輔的師資隊伍、設立既有校內實習基地又有校外實踐基地的教學互動體系,積極探索走出去請進來職業化開放式教學的新途徑。
該院認為,法學專業專科階段的培養目標應定位為:培養應用型的高級職業化法學專門人才,即法學專業專科階段應培養專才而不是通才。這種專才只能是應用型的,而不是研究型的。培養研究型的高級法律專門人才是碩士學歷教育階段的任務,而不是專科階段的任務。應用型的高級職業化法學專門人才應當具有多元性的知識結構和復合型的能力,即法學專科畢業生除具有一定的法學專業理論知識的功底和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外,還應具有相應的人文科學、經濟學、自然科學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外語和計算機等。在確定法學專科階段的培養目標時,不能將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對立起來。專業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忠于法律,公平公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也是法學專業職業化教育所追求的目的。
首先,本專業明確我們的培養目標和進行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
現代法學人才應當是除具備基本法學理論知識外,還要了解熟悉社會各個領域,從中吸取必要的營養。作為法律應用型人才既具備深厚的法律專業知識,又有廣博的社會學、倫理學、經濟學以及邏輯學方面的知識的必備性。因此培養應用型職業化開放式法律人才應當是既掌握法學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又擁有處理各種法律實務專業技能的高等應用型人才,使其畢業后能夠直接勝任法院書記員、檢察院助理檢察員、助理公證員、企業法律顧問、律師助理等司法第一線的法律實務工作。
其次,圍繞著培養職業化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教學改革指導思想我們開展具體工作。
本專業教學改革的緊密結合法律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以市場為導向,合理地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本專業重視對司法實踐部門的市場調研,注重做好人才需求的預測工作,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以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部門及立法部門法官、檢察官、專家、學者等組成的法學、經濟法專業指導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就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相應的課程設置以及教學計劃的制定等工作相關問題進行研討和反復的修改,最終合理制定出突出開放式職業化特色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格、教學計劃體系以及相應的課程設置等。
所謂實施教學大綱與實踐教學大綱并行教學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不論理論課程還是實踐課程,都要制定教學大綱,即理論大綱與實踐大綱,按大綱的要求進行教學與實踐,并且整個實踐環節占總課時的比例不低于35%。
所謂理論教學為實踐活動服務教學,就是指教學進程緊緊圍繞理論與實踐兩條主線進行,為學生適應司法實踐提供理論支持。
所謂建立以本專業雙師為主,司法實踐專家為輔的師資隊伍進行教學,就是指本專業開放式職業化法律人才培養的教師同時具有兩種資格,即具有副教授、講師等教學資格,又具有律師資格,同時又聘請司法實踐部門的司法人員以加強法律職業化教育。
所謂設立既有校內實習基地又有校外實踐基地教學,就是指既有校內實訓基地,又有校外實習基地,以便更好的實施開放式教學改革的要求。目前該法律專業擁有包括模擬法庭實訓室、法律援助中心、律師事務所等3個校內綜合實訓基地,擁有南京市各級法院、南京市各級檢察院、南京各級律師事務所、南京市各級法律援助中心、南京市各級公證處等多個校外實習基地。為廣大教師從事雙重素質鍛煉提供了實踐場所。學校通過一系列引導、激勵措施,鼓勵教師從事實踐鍛煉。目前已有7位教師先后取得了律師執業資格,這些教師直接受理各類民事、刑事案件,其他老師參與共同辦案,通過辦理大量的案件鍛煉了教師處理各類法律事務的能力,增加實踐教學的素材,他們通過實踐,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進行理論教學時結合辦案實例使課堂教學生動活躍,進一步提高了該專業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了教學品質保證。
本專業還以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法律援助中心等單位為依托,聘請部分校外兼職教師講授司法實務性較強的課程,請進來聯合培養符合司法實踐需求的職業化開放式應用性法律人才。
近幾年來,為了確保構建應用型職業化法律人才的開放式培養模式與教學改革的開展。該專業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上,主要以培養職業化的高等應用型法律人才為目標,課程設置方面突出法律實務課的設置,加大對職業化法律人才的實踐環節的課時數,注重對職業化的法律人才的處理法律實務能力培養。針對法律職業崗位群的需要進行組合,以達到培養職業化應用型法律人才的目的。
本專業在法律專業課的課堂教學中實行互動式分析討論式案例教學,特別是庭審抗辯模擬教學(模擬法庭的庭審、庭審評析)已作為常規的教學手段,經常性的到法院旁聽使學生保持與司法實踐部門密切聯系。受到司法實踐部門的普遍歡迎。
本專業還利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進行定期固定的專業實習,并且利用本校的律師事務實訓所、法律援助中心為學生提供了經常性的實習場所,學生在校內法律援助中心、法律事務實訓所進行義務法律咨詢和處理法律事務,在校外實習基地參加具體辦案,提高理論聯系實際處理法律實務的專業技能,又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親自處理法律事務提供了機會,以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用所學的法學理論處理法律實務的能力。為開辦專科培養高等應用型法學人才、構建法學教育開放式職業化的培養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經驗。
本專業依托法律、經濟法專家指導委員會,不僅在其指導下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法學教育的法學教學計劃、教學實踐大綱,而且通過法律、經濟法專家指導委員會組織學生廣泛參加社會法律咨詢、法律服務以提高法學專業學生處理法律實務的能力。為法學人才應用型開放式培養模式提供場所。
通過對該院法學專業開辦法律專科二十年來堅持職業化開放式教育的不懈努力為該院法學專業開辦專科階段培養法學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構建職業化開放式法學教育的培養模式提供保障。我院法學專業主要有下列特點:
1、教學計劃突出職業化的應用型的課程特色
本專業的教學計劃的制定,主要以培養職業化的應用型法律人才為目標,課程設置方面突出法律實務課的設置和實踐的機會,加大對職業化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實踐環節的課時數,特別注重對職業化的應用型法律人才的處理法律實務能力培養。
2、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注重實踐與理論互動性的特色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實行互動分析討論式案例教學,特別是庭審抗辯式教學(模擬法庭、旁聽、庭審評析)已作為經常性的教學手段,受到司法實踐部門的普遍認可與好評。
3、校外和校內實習基地相結合的特色
我們已同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建立長期固定的校外專業實習基地,并且本院建立了律師事務實訓所、法律援助中心為學生提供校內經常性的實習場所,既鍛煉學生的處理法律實務的實踐能力,又為開辦本科構建應用型法學人才的開放式培養模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4、師資結構具有雙師資格、雙師素質的特色
我們的師資結構已具有雙師資格、雙師素質,通過辦案實踐,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進行理論教學時結合辦案實例使課堂教學生動活躍,提高了本專業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高素質師資為培養應用型法學人才的開放式教學品質和教學研究提供了保證。
5、專門建立法律、經濟法專家指導委員會的特色
我們專門建立了法律、經濟法專家指導委員會,并在其指導下制定了我們專門建立了法律、經濟法專家指導委員會,并在其指導下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應用型法學教育的法學教學計劃、教學實踐大綱,并通過法律、經濟法專家指導委員會組織學生廣泛參加社會法律咨詢、法律服務以提高應用型本科法學人才處理法律實務的能力。為開辦應用型本科法學人才開放式培養模式提供可借鑒的依據。
三、該院法學專業關于建設應用型特色法學專科的探索
(一)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
對法學專業學生的培養,應當在加強學生專業基礎的前提下,注意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為此,在法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上,首先要強化學生專業課的教學和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但同時又要兼顧到學生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識,從而使之成為具有多元知識結構和多種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的法律專門人才。專業課的教學,除開設教育部確定的14門核心課程外,根據社會情況、市場經濟的變化開設實踐性、技術性強的法律運用課程,如律師訴訟技巧、商務法律實用、非訴處理、談判技巧等課程,增加實踐性課程在整個教學實踐中的比重,注意保持我院法學專業已有的自己特色,即法律人才的開放式應用型教育的培養模式(即重視對學生法律職業化和法律事務實務能力的培養)如用更多時間安排學生旁聽、觀摩庭審,進行模擬法庭,在司法實踐部門實習等。使主流教學與特色教學結合起來,避免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的僵化。
在教學中不應忽視學生個性的發展,采用與培養法律實務人才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比如案例教學法、觀摩審判、法律診所(現在的法律診所效果還是比較好,它成為學生們初步了解法律實務的途徑和窗口)、模擬審判,形成一整套有利于培養法律實務應用型人才的法學實踐性教學法體系。當然,這也要求相應的改革措施跟上,比如法院判例的公開。法院判例如果不能公開,對于案例教學法和實施性教學法會形成制約。教師組織教學應強化理解教材理論對實踐法律運用技巧的講解,采用更多、更適用的案例分析教材。
(二)模擬法庭與案例教學法------對傳統法學教學方法的挑戰
專科段的法學教育不僅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和學術培養,而且是一種職業訓練。但是我國法學教育長期以來片面地強調前者,從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后者。比如,我國的法學教育過于強調知識的灌輸和純理論的探討,忽視了分析及處理實際法律案件和糾紛的能力的培養。如何才能改變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經院式教育模式?如何才能彌補我國法學教育中能力訓練和培養的不足呢?我院開辦應用型法學的專科時應當繼續保持二十多年專、本科法學教育的經驗與特色,同時,注意借鑒了國外法學教育的有益經驗。在傳統的課程中大量地采用了案例教學法,而且專門開設了諸如"模擬法庭"、"律師實務"、"案例分析課"等以能力訓練為目的的實踐性課程。借用美國法學院的一句格言,這些課程的宗旨是:"訓練學生像律師那樣思考"。換言之,學生應當學會如何像律師那樣思索、寫作、陳述和行為。聽、說、思、寫、辯,舉手投足都應當表現出法律職業者應有的素質、能力和才智。模擬法庭的訓練不僅僅局限在法庭上的辯論,而是一種系統的、全過程的訓練。
學生不僅要處理法律問題,而且必須處理事實問題,學生要學會如何在庭前形成法律意見和開庭時進行法庭陳述和辯論。這種能力不僅依賴于對相關法律知識的了解,而且依賴于對各種相關學科和知識的了解與應用,比如對于當事人、訴訟參與人以及法官的心理分析,法庭陳述和辯論的技巧,對于邏輯學熟練運用,對于與案件相關的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了解,等等。因此,模擬法庭的訓練能夠為參與者提供一種綜合的素質訓練。其作用遠非其他傳統的課程所能達到。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