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4:55: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關于元宵節的詩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宋) 劉辰翁
中齋上元客散感舊,賦《憶秦娥》見屬,一讀凄然,隨韻寄情,不覺悲甚。
燒燈節,朝京道上風和雪。風和雪,江山如舊,朝京人絕。
百年短短興亡別,與君猶對當時月。當時月,照人燭淚,照人梅發。
2、《醉落魄·預賞景龍門追悼明節皇后》
(宋) 趙佶
無言哽噎。看燈記得年時節。行行指月行行說。愿月常圓,休要暫時缺。
今年華市燈羅列。好燈爭奈人心別。人前不敢分明說。不忍抬頭,羞見舊時月。
3、《鷓鴣天·建康上元作》
(宋) 趙鼎
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
花弄影,月流輝。水精宮殿五云飛。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
(宋) 向子諲
華燈明月光中,綺羅弦管春風路。
龍如駿馬,車如流水,軟紅成霧。
太液池邊,葆真宮里,玉樓珠樹。
見飛瓊伴侶,霓裳縹緲,星回眼、蓮承步。
笑入彩云深處,更冥冥、一簾花雨。
金鈿半落,寶釵斜墜,乘鸞歸去。
醉失桃源,夢回蓬島,滿身風露。
到而今江上,愁山萬疊,鬢絲千縷。
2、《軒游宮十五夜》
唐朝文學家李隆基
行邁離秦國,巡方赴洛師。
路逢三五夜,春*暗中期。
關外長河轉,宮中淑氣遲。
歌鐘對明月,不減舊游時。
3、《鷓鴣天·上元啟醮》
(宋) 張孝祥
子夜封章扣紫清,五霞深里佩環聲。驛傳風火龍鸞舞,步入煙霄孔翠迎。
瑤簡重,羽衣輕,金童雙引到通明。三湘五管同民樂,萬歲千秋與帝齡。
4、《傳言玉女·錢塘元夕》
(宋) 汪元量
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
月臺花館,慨塵埃漠漠。
豪華蕩盡,只有青山如洛。
錢塘依舊,潮生潮落。
萬點燈光,羞照舞鈿歌箔。
玉梅消瘦,恨東皇命薄。
昭君淚流,手捻琵琶弦索。
離愁聊寄,畫樓哀角。
5、《辛亥元夕》
(元) 何中
頑坐故貪黙,忽行時自言。
(宋) 蘇軾
千騎試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東歸老客,遲留。白酒無聲滑瀉油。
飛火亂星球,淺黛橫波翠欲流。不似白云鄉外冷,溫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燭影搖紅·上元有懷》
宋朝文學家張掄
雙闕中天,鳳樓十二春寒淺。 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瑤池宴。玉殿珠簾盡卷。擁群仙、蓬壺閬苑。五云深處,萬燭光中,揭天絲管。
馳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換。 今宵誰念泣孤臣,回首長安遠。可是塵緣未斷。謾惆悵、華胥夢短。滿懷幽恨,數點寒燈,幾聲歸雁。
2、《臨江仙·都城元夕》
(宋) 毛滂
聞道長安燈夜好,雕輪寶馬如云。
蓬萊清淺對觚棱。
玉皇開碧落,銀界失黃昏。
誰見江南憔悴客,端憂懶步芳塵。
小屏風畔冷香凝。
酒濃春入夢,窗破月尋人。
3、《踏莎行·元夕》
(宋) 毛滂
撥雪尋春,燒燈續晝。
暗香院落梅開後。
無端夜遮春,天教月上官橋柳。
花市無塵,朱門如繡。
嬌云瑞霧籠星斗。
沈香火冷小妝殘,半衾輕夢濃如酒。
有關元宵節的古詩1、《詩曰·元宵爭看采蓮船》
(宋) 姜夔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2、《詩曰·貴客鉤簾看御街》
(宋) 姜夔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注:珍品這里指元宵)
3、《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宋) 姜夔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里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描寫元宵節的詩句1、《和黃門舅十五夜作》
唐朝文學家蘇颋
聞君陌上來,歌管沸相催。
孤月連明照,千燈合暗開。
寶裝游騎出,香繞看車回。
獨有歸閑意,春庭伴落梅。
2、《解語花·上元》
(宋) 周邦彥
風消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游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3、《生查子·元夕戲陳敬叟》
早飯后,我坐到了電腦前,上起網來,瀏覽頁上已經變換了紅色的元宵節皮膚。打開追更的網絡劇看了起來,看了幾集就差不多午飯時間到了,吃完午飯,我又寫了會作業便上街去了,街上沒有了昔日的表演,有的只是空無一物的街道,覺得沒趣便回去了。
晚飯后,站屋頂上看了會煙花就進了屋里,拿起手機搶了會紅包覺得眼乏了便去睡覺去了。
元宵節初中日記作文2022年最新1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后一個重要節令。
大概因為歷年元宵節前后學生都要準備報名開學了,上班的人也早早的返回了工作崗位,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元宵節僅僅是春節的最后一天,過了元宵節也就意味著春節的結束。尤其近幾年過年的年味兒越來越淡,大概也就大年三十晚上會熱鬧一點兒,然后除了街道上許多關閉的鋪面外,與平日里便沒有區別了。想來現在大家的日子越來越好,每天都可以過得像過年一樣,于是到了過年的時候便也不再覺得有什么特別的了。更別說元宵節了。
幸而這幾年古裝劇的熱播,并且大多數里面都會涉及到元宵節,似乎古代的人對元宵節都特別的重視,比我們現代人還有節日的儀式感,于是我才真正的去了解了一下元宵節。
元宵節要吃元宵,南方這邊主要是吃湯圓,象征著團團圓圓。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放焰火,后來還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和扭秧歌等“百戲”內容。結合辛棄疾的詩句“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想想那樣的場景,實在熱鬧非凡。
那時候娛樂活動少,所以人們對節目格外的重視,不像現在,生活水平在提高,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呈現多樣化和豐富化,即便是春節聯歡晚會看得人也越來越少了,更遑論重視這些節日的習俗和儀式了。
不過無論怎樣,早上出門的時候媽媽便說了晚上回家自己動手包湯圓吃,她會準備好糯米粉、黃糖和芝麻,所以對于元宵節我還是很期待的。
元宵節初中日記作文2022年最新2“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這正是古代著名詩人歐陽修用來贊美元宵節的詩句。每到正月十四時,我們都會吃羹、賞花燈、猜燈謎、看煙花……但最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是那一碗香噴噴的湯圓。
廚房里,媽媽正在包著湯圓,我立即趴在媽媽旁邊“欣賞”她包湯圓的過程。只見媽媽先將一包糯米粉倒進一個大碗里,再加入一些水,將它揉成一個大面團,然后放在一旁。她又把芝麻用攪拌機打碎,放在一口小碗里,往里面加入少許的白糖和少許的豬油,用筷子攪拌均勻后,把餡料搓成一個個圓滾滾的小球,再放入冰箱中冷藏,等到它們凝固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包湯圓了。在等待芝麻餡凝固的時候,媽媽拿出剛才放在一旁的面團,找出搟面杖,把面團分成一個個小圓球,接著把它們用搟面杖搟成了一張張小巧玲瓏的湯圓皮,等到芝麻餡凝固時,就把它拿出來小心翼翼地包進湯圓皮里,因為如果不小心的話,湯圓皮就會破掉,“露了餡”的湯圓的口感就沒有特別好吃了。包好湯圓后,媽媽就把水燒開,讓可愛的小湯圓們一個個排隊“泡溫泉”。
我站在一旁,看著湯圓在鍋中時沉時浮,我想這應該就是它有一個別名叫作“沉浮子”的原因吧。湯圓在鍋里轉來轉去,活像一群又白又胖的小孩子在溫泉中翩翩起舞。不一會兒,它們就浮上水來對“觀眾鞠躬謝幕”。我連忙盛起一碗湯圓,低頭聞一聞,那撲鼻的香氣迎面而來,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皮很薄,又很Q彈,里面的芝麻餡一下子就流了出來,溢滿了口腔,甜甜的,好吃極了!甜而不膩的味道在舌頭上打轉,真是一種美妙的享受!
今年的元宵過去了,可美麗的煙花和五彩的花燈卻一次比一次漂亮。我不禁為祖國的飛速發展感到驕傲!我期待下一次的花燈,下一次的湯圓!
元宵節初中日記作文2022年最新3盼著,盼著、春節結束,團團圓圓的元宵節又來叩起家中的大門啦!
正月十五上午,我的家熱熱鬧鬧,哥嫂回到家中,一家人便包起了餃子,做起了酒菜。大人們嫌我們礙手礙腳,讓我帶侄兒侄女一邊玩去,我們無所事事,便聚在一起玩玩電腦、放放鞭炮。但我不滿足于這種熱鬧。我期盼著元宵夜早點到來!
終于元宵夜等到了,我陪著父母出去看紅火、逛街,好漂亮啊!街上讓彩燈點綴的五光十色,閃耀繽紛。我們漫步走到廣場,廣場上更是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眼前擺滿了各種玩具,叫賣聲此起彼伏。賣小吃的攤販在大顯身手,各種香味撲鼻而來,讓我這只“饞貓”直流口水。再往前走,便是各種各樣的民間絕活:剪紙、捏泥人、編動物……絡繹不絕,讓我看的久久不愿離去。最有趣的還是猜燈謎活動,一位笑容滿面和藹可親的阿姨問我題目,經過一番思索后,我正確的答了出來。得到了一個掛飾。這讓我分外開心。晚上的焰火更是耀眼美麗,讓我大飽眼福!
回到家,打開電視,看著熱鬧的元宵晚會,我的心情更是分外開心。一家人團團圍坐在一起,喝著熱騰騰的元宵,看著有說有笑的家人,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團圓之夜,溫馨之放!是啊,月亮代表我的心!
看著元宵夜皎潔的月光,暖意頓時變成了一縷微笑,是啊,元宵夜,給人們帶來了多少歡樂!煙花爆竹五光十色的在頭頂響著,一聲聲響徹云霄,人們在驚呼,在贊嘆。夜色中,人們的臉上都浮起了溫馨的笑容……
元宵節初中日記作文2022年最新4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從此,元宵節吃元宵便成了一種歷史。
還有一種說法,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后,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
關于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于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是一種中國人依照習俗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和春節烹制食用的食品。曾有多種名稱,如面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明永樂年間正式定名為元宵。
吃元宵的習俗源于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
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大致過程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后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后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粉,“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食品,從種類上分,可分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餡一般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的菜餡元宵,稱“五味元宵”,意寓勤勞、長久、向上。
元宵節初中日記作文2022年最新5春節是熱鬧的,幸福的,可元宵節更是我期待的。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賞花燈、猜字謎,蘊含著新的一年團圓吉祥幸福。
今年的元宵節更是讓我難忘,晚上,我們全家早早地吃完香香甜甜的湯圓就趕往鳩茲古鎮賞燈了。一路上,只見觀燈的人群如潮水般從四面八方涌來,他們肩并著肩、手牽著手,個個臉上充滿了期待與興奮。鳩茲古鎮里面有許多典型的徽派建筑,在燈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走過五顏六色的時光隧道,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一只威風凜凜的大公雞和三只憨實可愛的小狗,寓意著送走了雞年,又迎來了狗年,祝福人們狗年吉祥,生活更美好。古鎮道路的兩邊掛著喜氣洋洋的大紅燈籠,還有古色古香的蓮花燈、玲瓏剔透的繡球燈,一只鮮艷奪目的鳳凰和一條生龍活現的長龍特別引人注目,它們昂首挺胸,盤繞在旋轉燈籠上翩翩起舞。一個個主題花燈把廣場裝扮得多姿多彩,我們來到了名人故居,小朋友喜愛的'詩人“杜甫、白居易”也來參加燈會了。
一看,那兒正在鬧花燈。只見那些阿姨手持扇子,翩翩起舞。她們那輕盈優美的舞姿,讓我們看得眼花繚亂。還有的手中拿著絢麗多彩的小花傘,花傘上下翻飛,緊接著她們團團圍在一起,邊歌邊舞,就像是花朵一樣美麗。接下來,又表演了獅子燈,兩只獅子爭繡球,它們騰空翻轉,互不相讓。真好看!
后來,我們又來到津五路上看花燈。看,第一個是“雷峰塔”,里面轉動著畫卷,還有人民幣,我想,這表示祝賀人們在新的一年里多財、多福、有好運。還有“孔雀開屏”,那孔雀的羽毛五顏六色的,美麗極了!兩旁還有許多丹頂鶴呢!接下來,還有“武松打虎燈”、“牛郎織女燈”、“八仙過海燈”、“海豚戲水燈”、“輝煌三十年”等許許多多的燈,真是看也看不完,說也說不盡。
聽了我的介紹,你也一定覺得很美吧!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500字二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又來到了,元宵節又稱上元佳節,是春節后迎來的又一個傳統佳節。
元宵節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歲月不斷流逝,但元宵節的很多民間習俗至今非常盛行。比如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放煙花等活動,給元宵節增添了光彩。
除了這些活動以外,元宵節還有包元宵的習俗。今天我有幸跟爸爸媽媽到外婆家,正巧碰到外婆在包元宵,我就跟外婆學了起來。外婆先用開水來和糯米粉,然后不斷地用力揉面,一直揉的像橡皮泥一樣有韌性,接著把面揉成寶塔的形狀,從“寶塔”的頂兒上拽下一塊塊面團,搓成圓團,中間掏個洞,兩只手相配合把洞越揉越大,把準備好的豆沙餡,放在這個洞里,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接著把洞口封住,最后,把做好的元宵放在手心,兩只手柔和地將元宵搓圓,這樣一個元宵就做成了。看了外婆包元宵,我的手忍不住癢癢了,卷起袖子也包了起來。雖然我包的元宵餡子少、大小不一、奇形怪狀,但還是得到了外婆的表揚。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煮元宵了,我們把元宵放在燒開的水里,不一會兒水滾開了,元宵一個個漂在水面上。看到這一個個白花花、圓滾滾的元宵真叫人眼饞!我們大家吃著這熱騰騰的元宵,心里感到非常舒暢,我的臉上堆滿了笑容樂呵呵地說:“元宵象征著我們的生活甜甜美美,團團圓圓。”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500字三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正月十五,今天也是一個賞花燈的好時機。
我和李世紀、李世宇早早的就來到了燈會上,我們等啊,等啊!好不容易等到七點鐘,花燈開放了,我們便蜂擁著去賞花燈。今年的花燈可多了,有“迪士尼樂園”、“斗牛”、“金童賀春”、“桃園三結義”、“空城計”……我最喜歡“十二生肖燈”了。關于十二生肖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傳說玉皇大帝傳來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種動物,讓它們比賽游泳。規則是:誰先游到玉皇大帝身邊,誰在十二生肖當中的位置就靠前。聰明的小老鼠知道自己的實力比較弱,就請求老牛說:“牛大伯,都說您愛幫助人,您幫我排名第一吧。”老牛說:“那就試試吧。”說著,小老鼠就躥到了老牛的角上,快到岸時,小老鼠就從牛角上躥了下來,,搶到了老牛的前面,果然小老鼠就得了個第一。老牛第二,老虎第三……
看著這迷人的花燈,想著這美麗的傳說,我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500字四正月十五,我和爸爸媽媽去鳳凰廣場看花燈。
來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大喊:“哇!簡直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啊!”這里人山人海,到處充滿了元宵節的歡樂氣氛。
這里有各種各樣的花燈,有百花盛開、鯉魚跳龍門、龍舟、哪吒鬧海、孔雀開屏、荷塘月色……
現將第十二屆中國中小學校園影視工作評選活動的相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評選項目
(一)校園影視節目,共分八類:
包括校園新聞、校園專題、校園綜藝、校園微電影、影視教學、校園主持人、校園欄目和綜合類。
(二)校園影視教育實踐與研究論文
(三)2015年度全國優秀校園電視臺
(四)優秀組織獎
二、獎項設置
(一)校園影視節目(含播音與主持)評選設立金獎、銀獎、銅獎(分類設獎)、特別獎(非中小學校園電視臺制作的校園題材影視節目)。另設最佳主持人、最佳攝影等單項獎,單項獎名稱定為金犢獎。
(二)論文評選設立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
(三)校園電視臺授予年度全國優秀校園電視臺稱號
(四)優秀組織獎
三、參評辦法
參評單位和個人可到中國教育電視協會中小學校園電視專業委員會官方網站.cn下載第十二屆中國中小學校園影視工作參評說明及評選申請報名表,原則上由各省級電化教育館(教育電視臺)統一組織報送。
校園影視節目評審總則
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教育方針,堅持對未成年人在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導向教育。
二、突出學校師生的主體參與,節目的內容密切聯系社會,貼近校園,貼近師生,真實記錄和反映校園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與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三、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較強的影視藝術表現力、視覺沖擊力和較高的美學價值。
四、能夠充分發揮影視藝術的技術優勢,做到語言清晰,畫面生動,鏡頭流暢,音效得當,達到較高的制作水平。
五、校園影視節目的創作過程和創作成果,能夠有效提高師生信息技術技能和素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活躍校園生活,促進學生、教師與學校的綜合發展。
校園影視節目項目界定與評價標準
本屆校園影視節目評比共設以下八項,其形態界定與依據《校園影視節目評審標準》和不同類型節目特征制定的具體評價標準如下:
一、校園影視節目內容及格式要求
1.校園新聞類
校園新聞是利用影視方式制作和傳播的校園新近、正在或即將發生的事件和事態的報道。校園影視新聞分為短新聞和長新聞兩種。短新聞的特點是僅僅圍繞一個事件、一個現場、一個動態、一個主題攝制,片長不超過1分30秒。長新聞的特點是選題重要、題材新穎、內容豐富、剖析深刻,片長不超過4分鐘。
評選標準:視角獨特、選題新、內容真實,有同期聲和字幕,有新聞價值和時效性;表現方式現場性和影視特點突出。
2.校園專題類
校園專題是利用影視方式制作和傳播的宣傳學校辦學特色,記錄校園大型文體活動和其他重要活動,介紹校園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深度探討校園生活的熱點問題,根據教育教學需要攝制的主題集中的影視節目。校園專題節目長度為5-15分鐘。
評價標準:主題鮮明、有新意;提倡以小見大,挖掘深刻有深度、有思辨性和正確的導向性;結構新穎,資源豐富,具有較強的可視性、說服力和感染力。
3.校園綜藝類
校園綜藝類影視節目主要指:利用影視方式制作和傳播的校園歌曲MTV和電視散文。校園歌曲包括校歌和其他適合中小學生演唱的歌曲,節目長度為3-5分鐘;電視散文是根據師生的散文作品或其他名家的名篇拍攝的、藝術地將文學語言與影視語言融為一體的、長度為5-10分鐘的電視節目。
評價標準:主題積極健康有導向性;表演者以師生為主體;形式生動、活潑、有趣,具有較強的參與性、可視性和感染力。
4.校園微電影類
校園微電影是具有微時長、微周期、微投入、主題集中、故事情節完整等特征,適于在各種媒體(特別是移動媒體)上播放的、長度不超過10分鐘的影視故事片。
評選標準:主題源于校園生活,積極、健康,傳遞正能量;故事情節有趣,演員表演生動、逼真;影視技術與手法運用嫻熟,具有較強的可視性和藝術感染力。
5.影視教學類
影視教學類是指:根據現有課程、教材的教育教學需要攝制的教學影視節目。主要包括:
(1)教學微視頻(微課):真實記錄教師在新理念指導下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新方法進行教學的具有創新性、研究性、示范性特點的教學過程,經過后期精編長度在20分鐘之內的影視教學節目。
評價標準:教學方法具有創新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廣性;鏡頭與畫面要準確展現教學過程的重點與創新點;至少雙機位攝制。
(2)課本劇:根據教材內容攝制的、具有戲劇表演特征的、不超過30分鐘的教學影視節目。
評價標準:改編與再創作要忠實原著;藝術性要為教學;編導作用明顯,表演生動、真實、感人;盡可能根據分鏡頭腳本拍攝;多機位拍攝、后期制作精良。
6.校園主持人類
參評對象以學生為主,參評片時長不超過5分鐘,內容為新聞播音(2分鐘左右)或欄目(節目)主持(2分鐘左右,要有采訪對象,或訪談嘉賓)、才藝展示(2分鐘左右)。
評價標準:語音功底(普通話標準、語音清晰、有感染力)實;主持狀態(化妝、服飾得體符合節目定位,具有較強的現場掌控能力)親切自然;主持效果(有凝聚力、吸引力、感染力)好。
7.校園電視欄目類
校園電視欄目是指有特色的校園固定自辦欄目,參評欄目時長5―30分鐘,有明確的欄目定位,有相對固定的節目模式和形態;有鮮明的校園特色,在校園有影響力,師生美譽度高。
評價標準:欄目設置新穎;欄目內容有吸引力;欄目制作與播出過程參與性、互動性強;欄目構成要素齊全(有整套包裝,包括欄目片頭、欄目角標、人名條、同期聲字幕、片尾標版等)。
8.綜合類
難以歸入上述七種類型的作品,歸入此類。評價標準參考相近類型作品的評價標準。
參評作品統一使用電子(MPG、WMV)格式。凡技術質量不符合要求的參評作品,取消參評資格。光盤盒上請注明參評單位、節目名稱、參評類別、時間長度等信息。節目創作說明在500字以內。
二、校園影視實踐與研究論文的寫作要求
1.校園影視實踐與研究論文的選題
校園影視性質、功能、價值取向的探索;
校園影視促進素質教育、學校特色建設的實踐與研究;
校園影視促進課程與學科教學改革的實踐與研究;
校園影視促進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培養的實踐與研究;
校園影視作品劇本創作研究;
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如何提高校園影視對中小學生的影響力;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校園影視創作的影響。
2.校園影視實踐與研究論文的參評文本要求
詳見中國教育電視協會中小學校園電視專業委員會官方網站中國校園電視網.cn中的說明。
三、校園電視臺選送要求
在校園影視節目制作、播出、人才培養等方面成績顯著,并能充分利用校園電視臺培養、教育人的作用的校園電視臺,均可參加優秀校園電視臺的評選活動。評選需提供能較直觀地反映校園電視臺系統全貌實景的照片(不少于10張),工作介紹和實績材料(500字以內),請把以上圖文材料刻成光盤遞交。
四、參評費用
校園影視節目300元/部、主持人參評費400元/部;論文參評費200元/篇;校園電視臺參評費1800元/家。報名截止日期2015年5月30日(以郵戳為準)。參評費用匯至承辦單位中國教育電視協會中小學校園電視專業委員會指定帳戶(針對學校賬號直接轉賬)。
戶 名:中國教育電視協會中小學校園電視專業委員會
開 戶 行:中信銀行無錫中橋支行
賬 號:7322810182600013398
如參賽者個人直接匯款需要通過郵局匯款。(參照以下聯系方法和地址)
五、聯系方式
參評資料郵寄至中國教育電視協會中小學校園電視專業委員會秘書處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運河東路578號 郵編:214023
電話(傳真):0510―85726567 82820224
聯系人:陳惠蓉 董云斐
QQ群:59610197、151684877、165849203
郵箱:
六、評選說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筆者喜愛傳統節日,喜愛古代詩詞,更喜愛描寫傳統節日的古代詩詞。在筆者看來,傳統節日是一道道大餐,那古典詩詞便是盛放這大餐的精美的餐具。如果沒有這些精美的餐具,傳統節日就失去了華麗的載體,成為散落的珍珠,同時也會失去很多很多詩意。在我國,有節日就有詩詞陪伴,傳統節日與古代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歷來以隆重熱烈著稱。正月初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這個美好的日子因為是歲首,因而是一個象征希望、充滿喜慶的佳節。北宋詩人王安石《元日》是一首最有名的春節詩。他對春節這樣描寫道:“爆竹聲中除舊歲,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歡樂喜慶之情溢于詩人言表,詩中“屠蘇”是一種藥酒,“桃符”即今天的對聯。不難發現,貼春聯、放鞭炮是至今仍然保留著的兩大習俗。清代孔尚任寫有《甲午元旦》:“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詩的前四句說除夕,圍爐守歲,飲酒消夜;后四句轉入寫元旦,點爆竹,換桃符,聽樂曲,拜新年。字里行間,躍動著作者一顆赤誠的童心。從古到今,歷代文人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關于春節(古人或稱之為元日、元旦)的詩詞。
最浪漫的傳統節日我以為要數元宵節。有兩句耳熟能詳的詩為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出自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元宵節又稱燈節,是日,人們早晨吃元宵,晚飯后舉家出動,逛街賞燈。屆時,“花市燈如晝”,“一夜魚龍舞”,男男女女,流連觀燈,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唐朝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正是這樣的放燈賞燈的開放時節,男女青年能夠比較自由地相互接觸,從而為他們表達愛情提供了絕佳機會,創造了一個古代的浪漫時空。元宵節還有一項集娛樂與智力于一體的活動――猜燈謎。這游藝活動無論謎面、謎底還是猜謎方法,都顯示典雅的詩意,洋溢著強烈的人文氣息。如“傍晚”(打一字),可用會意法想到日落西山,得謎底“曬”字,都富有詩意呀。
清明節一般在公歷四月五日。此節應屬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這一風俗沿襲至今,并且人民群眾仍用這個節日來祭奠革命先烈和先輩們。正是這樣,清明節自有其特殊的氣氛。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其詩將清明時節氛圍渲染殆盡。南宋詩人高翥《清明》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直擊墓地凄然情景,氣氛沉重,令人難忍。至于清明節的來源,一般都認為是出自春秋時代晉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據記載,晉文公在燒山找到介子推尸體時,發現了寫有“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詩句的血書。可以這樣說,原始意義上的清明節,既有祭祀之意,又有統治者執政自省之功能。
傳承千百年的端午節,有著深厚的文化氣息。目前,大部分人接受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著名愛國詞人屈原的說法:相傳屈原救國無望,于農歷五月初五沉身汨羅江,當地百姓為了不讓魚蝦蛟龍傷害屈原遺體,紛紛把粽子投入江中。這就是端午包粽子、吃粽子風俗的由來。唐詩人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便很吻合這一說法:“靈均死波后,是節常浴蘭。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但只是詩人很天真,他認為后人對屈原的紀念不夠莊重,殊不知以一種歡樂的方式紀念先賢其后一直流傳著。且看陸游《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詩和詞是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形式,而同樣古老的傳統節慶與詩詞結緣也已十分久遠。早在我國流傳至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年節時人們慶祝豐收、拜賀新歲的詩句。魏晉已降,與詩詞藝術進入巔峰時代相同時,傳統節慶也日漸發展和完善,為社會各階層所接受和喜愛。文人墨客參與其中,難免高歌淺唱,矚筆成句。僅在流傳至今的古典詩詞之中,以節慶為主題的佳作名詩即層見疊出,許多文字早已成為流傳不輟的千古絕句。
1 古典詩詞中的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在1911年以前稱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漢武帝頒行《太初歷》始,新年就定在夏歷的正月初一,此后歷代相延。春節,在數千年的傳承發展中形成為一個巨大的歷史文化傳統,它負載著厚重的文化積淀,是億萬中國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節,是辭舊迎新的時刻。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每到此時,總是詩興大發,賦詩言志,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這些詩篇,有的描寫春節的習俗,有的抒發詩人的情懷,是春節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們通宵達旦地守歲,等待天明。南朝詩人徐君倩的《共內人夜坐守歲》,描寫了除夕之夜,闔家團圓,一邊飲酒一邊等待天明的情景:“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碳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歲》一詩中描繪了皇宮之內除夕守歲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其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唐代詩人張說的《欽州守歲》表達了春節辭舊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義:“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日來。悉心隨斗柄,東北望春回。”宋代晏殊的《元日》描繪了人們斟滿美酒,貼上門神,祈求福壽的情景:“屠蘇醴酒盈金校郁壘神符衛紫關。三境上真垂介福,綿綿洪算等南山。”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了一派喜慶吉祥的節日景象:在嗶嗶啵啵的鞭炮聲中,人們送走了舊的一年;春風把溫暖吹進屠蘇酒里,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飲著屠蘇酒,迎接新年的到來。每天的旭日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忙著除舊布新,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慶賀新春佳節。
春節有拜會、拜年的習俗。三國曹植的《元會》:“初會元祚,吉日為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衣裳鮮潔,黼黻玄黃。珍膳雜沓,充溢圓方。俯視文軒,仰瞻華梁。愿保茲善,千載為常。歡笑盡娛,樂哉未央。皇室榮貴,壽考無疆。”描繪了皇帝在“元日”這一天朝會群臣的景象,君臣穿著有華美紋飾的禮服,朝堂上陳列著美味佳肴,君臣歡笑喜悅,祈祝皇家榮貴,祝愿皇帝萬壽無疆。
普通農家的新春佳節也別有一番風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此詩風格清新,展現了農家慶祝新年的情形,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清代吳曼云的《壓歲錢》:“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蕭價,添得嬌兒一夜忙。”描寫了兒童得到壓歲錢,悄悄藏在枕頭底下,琢磨著是買爆竹還是買蕭吹,興奮得整夜睡不著覺。清新自然,十分傳神。
春節還是辭舊迎新的時刻,容易讓人感到歲月的無情,因此,感慨時序變化和時光流逝,勉勵人們珍惜光陰,是春節詩詞的另一大主題。北宋文學家梅堯臣的《除夕》詩云:“莫嫌寒漏盡,春色應來早。風開玉砌梅,熏歇金爐草。稚齒喜成人,白頭嗟更老。年華日夜催,清鏡寧長好。”
2 古典詩詞中的元宵節
元宵節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據一般的文獻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漢已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元宵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賞月、觀燈是元宵節的主要活動,也是歷代元宵詩詞歌詠的主要內容。唐朝詩人崔液的《上元夜》描繪了元宵之夜家家賞月觀燈的盛況:“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唐朝盧照齡的《十五夜觀燈》:“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褥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描寫了元宵節的各種燈飾,遠看如繁星落地,近觀如明月高懸,更有少女的笑臉相映成輝,為節日增添了無限的情趣。宋代曾鞏的《上元》:“金鞍馳騁屬兒曹,夜半喧闐意氣豪。明月滿街流水遠,華燈入望眾星高。風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闌送目勞。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尋前事鈾毛。”詩人登上高樓,憑欄遠眺,只見月光如水,花燈似星,一群少年騎馬馳騁,意氣風發。詩人感慨萬千,勉勵向年輕人學習,煥發生命的活力。
元宵觀燈賞燈之際,人們還參與猜燈謎的游戲。清人顧震濤有一首《打燈謎》的詩:“一燈如豆掛門旁,草野能隨藝苑忙。欲問還疑終繾綣,有何名利費思量。”除了觀燈賞燈,元宵節還有一項傳統活動,那就是吃元宵。在歷代的元宵詩詞中,也有很多歌詠這種節慶美食的篇章。宋朝周必大“”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形象地描繪了煮元宵的情景。清代李調元在《元宵》中描繪了元宵節深夜小販叫賣湯圓的情境:“”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3 古典詩詞中的清明節
清明作為重要傳統節日,它是唯一兼節氣與節日于一身的時日。在唐宋之前,清明主要為時令的標志,時間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今公歷的4月5日左右)。清明時節,天地明凈,空氣清新,自然萬物顯出勃勃生機,“清明”節氣由此得名。唐宋以后清明逐漸將與自己日期臨近的寒食節俗納入名下,清明由普通節氣演變為重要民俗節日。作為清明節文化的載體,清明節詩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人統計,在《全唐詩》和《全宋詞》中,與清明節有關的詩詞達八百首以上,現存清明節詩詞的總數可能幾倍于此。
提到清明節抒懷的詩詞,就不得不說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千古佳作《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的廣為流傳不僅在于其意境的深刻,更在于其置“清明”二字于首,描繪了清明時節的物候。在每年清明節的絲絲細雨中,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這首詩。
早在戰國時代,介子推的故事就與清明節產生了聯系,后世更相傳清明節就是起源于介子推,在清明節歌頌介子推就是理所當然了。北宋黃庭堅《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由清明時節百花盛開的景象聯想到埋葬在荒郊野外的逝者,進而思考人生的價值。
凄風苦雨再加上離愁別緒,使清明節詩詞籠罩在一片愁云慘淡中。如唐代張繼《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鳴玉慚時輩,垂絲學老翁。舊游人不見,惆悵洛城東。”大唐帝國的兩座都城長安與洛陽,聚集了無數文人墨客,也飽含了這些人的辛酸血淚,洛陽城東,張繼惆悵;長安城內,顧非熊憔悴,其有詩《長安清明言懷》:“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厭此生。春色來年誰是主,不堪憔悴更無成。”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詩人在清明節都是愁云慘淡的,比如宋代大文豪坡,一生雖然歷經坎坷,但始終保持著“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平穩心態,一首《南歌子》一掃哀節悲涼,讓江南的春意躍然紙上:“日薄花房綻,風和麥浪輕。夜來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人們在清明節掃墓,緬懷逝者,寄托哀思:“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宋代高翳《清明》);人們懷念親人和故友:“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羅隱《清明日曲江懷友》);人們踏青郊游:“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北宋程顥《郊行即事》);人們蹴鞠“白打”,強身健體:“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露雀罄礎!保ㄌ拼韋應物《寒食》);人們蕩秋千,放紙鳶:“好似隔簾紅杏里,女郎繚亂送秋千”(韋莊《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石馬當道立,紙鳶鳴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貍渡道中》)。節慶活動在古典詩詞中生動再現,古典詩詞也因為節慶文化而有了更深沉的底蘊和更加長久的生命力。
4 古典詩詞中的端午節
古代有以地支記月的習慣,稱五月為“午月”。從史籍上看“端午”一詞最早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為夏季大節,它從夏至節俗演變而來,人們要在仲夏之月(五月)的端午這一天煮粽子吃,人們把這一天當做夏至一樣的大節日來對待。唐代以后,端午才用來專指五月初五。
《全唐詩》與《全宋詩》中有95篇作品與端午節有關,這些詩詞記述了節日的意緒,描摹了節日的習俗,追憶了節日的源流,寄托了詩人的感遇,成為了端午節慶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屈原與端午節的關系最為密切,所以歷代在端午節歌頌屈原的詩詞也最多。古典詩詞以其特有的魅力弘揚了屈夫子”“好修為常,懷瑾握瑜”的獨立不遷的文化人格。如唐代文秀的《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的習俗也會勾起詩人對屈原的感慨,如唐代張耒在觀看龍舟競渡時寫了一首《和端午》憑吊屈原:“競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端午節紀念屈原這樣的愛國先賢,不僅來自民俗社會的樸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更應該是國家層面的祭祀,在詩的國度對愛國詩人的紀念,其意義重大而深遠。“多難興邦”,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必定會歷經磨難與挑戰,我們需要培養屈原那樣的對國家忠誠、對人民悲憫的家國情懷。
端午節是傳承家國情懷的重要節日,端午節在起源時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動等,隨著歷史的推移,人們逐漸在端午節日中加注紀念愛國先賢的內涵。自漢朝以來,屈原成了端午節文化習俗的核心,但我們也發現,各地端午紀念的歷史人物不盡相同,除了楚地紀念屈原之外,越地紀念勾踐、曹娥,吳地紀念伍子胥、古蒼梧郡祭祀陳臨等,但在歷史長河的淘洗中,同時由于區域的局限性,歌詠除屈原之外其他愛國先賢的詩詞較少,影響也有限。如北齊魏收的《五日詩》:“麥涼殊未畢,蜩鳴早欲聞。喧林尚黃鳥,浮天已白云。辟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因想蒼梧郡,茲日祀陳君。”在這首詩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當時的端午習俗,并且可以感受到當時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背景,處在北方的鮮卑族政權已經知道南海之濱的蒼梧郡于五月五日祭祀陳臨的風俗。
端午節習俗眾多,在古典詩詞中多有反映。在這一天,人們吃粽子,插艾枝,儲草藥,配藥方,飲雄黃酒,如南宋陸游的《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在這一天,人們龍舟競渡,百舸爭流,如唐代張說《岳州觀競渡》:“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土尚三閭俗,江傳二女游。”在這一天,人們還擊球、射柳,如清人饒智元:“簇簇朱衣分兩隊,百花深處蹴珠隆薄《天啟宮詞百首》:“飛鳳三花逐電流,例逢e柳拜前旒。”在這一天,人們還插石榴花,采藥,系五彩線,貼辟兵符,蔣之翹有詩云:“葵榴初纈藥闌敷,彩線珍成續命需。遙聽三韓烽火急,真人剛進避兵符。”
5 古典詩詞中的中秋節
中秋節,是仲秋之節,以仲秋十五月圓為節日標志。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禮俗,唐朝時期中秋明月為游歷之人思鄉的物象寄托。唐代還出現了影響深遠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滿浪漫色彩。宋朝中秋節開始成為社會民俗節日,明清時期中秋節上升為僅次于春節的民俗大節。古代詩詞中關于中秋節的內容有很多,但廣為傳誦、最為廣大世人所熟知的,當屬唐朝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和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
張九齡在唐玄宗時,當過中書侍郎等大官,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一生寫下不少詩歌,但最為著名和廣為流傳的就是這首《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氣象恢弘,意趣不凡。
另一首家喻戶曉關于中秋節的詩詞,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詞人在一個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子由”就是蘇轍,感時傷情,大醉,對月抒懷,發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吟嘯。這一聲長嘯,成為后世親友之間憶念、共勉的永恒絕唱。就是在千年后的今天,這些句子依然令人動容,因為這是最接近生命本體的人生情懷,具有千古不滅的普世價值。
古人對于中秋的重視,僅次于春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更遠勝過年。因為在這個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無限感慨涌上心頭,于是想及關于它的傳說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經有了月亮上銀蟾玉兔的傳說。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詩中說道:“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宋代詞人辛棄疾在《滿江紅?中秋》一詩中也說:“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唐代詩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認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高高在上的那輪明月,成為詩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關于中秋的詩詞中,不僅僅只是懷念親人、感懷身世,充盈著惆悵和低沉。也還有很多關于中秋風俗、節慶飲食等方面的描述。有個叫袁景瀾的詩人,專門為中秋的月餅寫了一首《詠月餅詩》。詩中道:“形殊寒具制,名從食單核。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這應該是對制作月餅最為詳細的詩歌了。
可以這樣說,翻開古代文人關于中秋節的詩詞歌賦,從中不難窺見那高掛天空的一輪圓月在中國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6 古典詩詞與傳統節慶的關系
古詩有云:“有雪無梅不精神,有梅無詩俗了人。”我們則可以說,有人類活動而無節慶活動則無精神,有節慶而無詩詞的點綴則俗不可耐。幸運的是,中國傳統節慶不僅與文學藝術早早結緣而行,而且相得益彰、澤被后世。
㈠傳統節慶在內容上賦予古典詩詞強烈深刻的啟發刺激,同時又提供給其以充分展示、不斷創新的機緣。
中國的傳統節日,從悠遠的時空隧道一路走來,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慶文化。中國的傳統節日,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多姿多彩的傳統節日,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要,清明節的懷祖情思、端午節的愛國情懷、七夕節的愛情絕唱、中秋節的團圓之盼……飽含了人們多少情感和寄托。傳統節日也折射著中國人對“天、地、人”的思考,體現了中國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諧統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中華民族的節慶文化,體現著一種民俗情結,凝聚著一種民族精神。傳統節日,使每一個中國人加強了同家庭、家族、家鄉和國家的情感聯系,尋找到了個體融入群體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這一切,都為古典詩詞在內容和氣度的提升上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
㈡古典詩詞不僅大大活躍了節慶氣氛,擴展了節慶影響,提高了節慶品味,而且它們本身也成為節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節慶文化載體。
“詩言志”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可以說詩歌歷來便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其文化身份的獨特標志。對一個詩歌大國來說,詩歌便是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大至憂國憂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懷感悟,迎來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態,幾乎無不成詩。因此,大量以節慶為主題的佳作名詩早已成為流傳不輟的千古絕句。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這些人人都耳熟能詳的佳句,早已成為了節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節慶文化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蕭放.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現代語境下的春節習俗意義[J].江西社會科學,2006(2).
[2]蕭放.傳統節日:一宗重大文化遺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3]柏宏軍.中華傳統節日詩詞賞析[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
[4]趙東玉.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等.全唐詩[Z].北京:中華書局,1960.
[6]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020元宵節的致辭1同志們、朋友們,父老鄉親們,大家好!
盛世和諧,喜迎新春,值此元宵佳節之際,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元宵焰火晚會。首先,我代表縣委、縣政府向全縣人民拜個晚年,祝大家身體健康、闔家幸福、萬事如意!并向一年來為x經濟社會發展付出辛勤勞動的廣大干部群眾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慰問,向支持、關心和幫助x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過去的一年,我們緊緊把握三個發展定位,圍繞“三縣”建設,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放松,勵精圖治、開拓奮進,全面開創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局面。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x億元,同比增長40.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x億元,同比增長44.7%,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x萬元,同比增長39.6%。
一年來,我們堅持項目帶動,發展后勁顯著增強;轉變發展方式,工業經濟強勢增長;優化種植結構,農民大幅增收;積極發展內外貿易,商貿經濟保持繁榮活躍;財政收支增勢強勁,保障作用明顯增強;城鄉建設速度加快,發展環境顯著改善;關注民生民利,社會發展更加和諧。招商引資、生態旅游開發、經濟開發區建設邁出新步伐,教育、文化、衛生、科技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回顧過去,我們豪情滿懷;展望未來,我們信心百倍。20x年是深入貫徹黨的x屆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x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和衷共濟,頑強拚搏,全縣經濟發展就會跨入一個新階段,社會事業就會邁上一個新臺階,x的明天會更加美好,百姓會更加幸福安康!
最后,再次祝全縣人民:佳節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2020元宵節的致辭2老師們同學們:
新年好!
按照中國傳統,不出正月十五,不算過完年。我們剛歡度了喜慶祥和的春節,再過三天,我們又將迎來元宵節了。元宵節目前雖然還沒有像除夕、清明、端午、中秋這四個傳統節日一樣被確立為國家法定假期,但從古至今,元宵佳節同樣也承載了中華民族太多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歷代文人墨客反復歌吟,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
“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元宵是熱熱鬧鬧中國年的“壓軸戲”。這一天,一切活動的主題強調一個“鬧”字。然而,這里面傳承的是怎樣的一種傳統文化呢?下面請允許我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天上明月,人間情懷,元宵節的明月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月亮節、團圓節、狂歡節。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用“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的詩句來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把元宵節燃燈比作天上明月、流星雨一樣耀眼絢爛。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更是留下了許多歌詠元宵節的優美詩篇,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等佳句更是千古流傳。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由于滿族入侵,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寫燈迷,猜燈謎的人眾多。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還有吃元宵的習俗。人們把這種食物叫做“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鬧元宵的活動越來越豐富,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老百姓認為這些民俗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的華人也年年歡慶不衰。
我們松江一中這所百年名校歷來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歡度元宵佳節已成為我校傳統民俗文化校本課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去年我校就成功地舉辦了一次鬧元宵的盛會,被《松江報》、松江電視臺等一些媒體爭相報道,獲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那歡度元宵佳節的情景大家還記憶猶新吧!教室門上一幅幅學生自擬、自寫的春聯,一盞盞形態可掬、造型各異的元宵燈掛滿了校園,表達了同學們的奇思妙想和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夜幕降臨時,校園內張燈結彩,璀璨的煙火更是映得校園一片火樹銀花、流光溢彩,頓時整個校園成了歡樂的海洋。
最熱鬧的要屬同學們猜出燈謎后參加的抽獎活動。同學們看完煙火后涌進了掛滿燈謎的教室,仔細琢磨著藏在謎面背后的答案,一旦猜中謎底就立即沖向抽獎處抽取獎品,歡呼著自己的智慧和幸運,而根據這個活動拍攝的校園電視片《一中師生慶元宵》,也在第四屆全國中小學校校園電視評比中喜獲金獎。
老師們同學們,一系列的傳統節日,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折射出豐富的人文內涵,凝聚著千百年來中華兒女的情感精髓,是一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重要源泉,而傳統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斗的不竭動力,傳統節日則是傳統文化的最好載體之一。讓我們用自己的熱情和智慧,去營造20x年美麗元宵夜的歡樂氛圍吧,共同祝愿我們的祖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我們的學校輝煌燦爛、前程似錦!最后我謹代表語文組衷心祝愿我們全校師生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學業進步、闔家歡樂!
2020元宵節的致辭3各位來賓,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辦20x年元宵焰火晚會。首先,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向各位來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全市人民、向華北油田廣大干部職工、向所有關心支持任丘發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誠摯的問候和良好的祝愿!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年。全市上下政通人和、百業興旺,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推進,淀邊油城洋溢著蓬勃生機,x故里孕育著新的希望。新的一年里,市委、市政府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著眼加快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步伐,強力實施工業強市、石化興市戰略,下大力改善民生,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發展成果,過上更加富裕、和諧、美滿的生活。
今天的夜晚風清月圓,今夜的焰火絢爛多姿,今朝的任丘物阜民康。我相信,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們x的明天必將像今晚的煙花一樣更加異彩紛呈,更加光輝燦爛。
祝各位來賓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祝全市人民,祝x油田廣大干部職工幸福美滿、闔家歡樂!
謝謝大家!
2020元宵節的致辭4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們:
大家好!
伴隨著新年的鐘聲,我們走進了x年。在這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新春美好時節,我們在這里歡聚一堂,共慶鼠年元宵佳節。在此,我謹代表所有的青年教師向我們可敬可愛的領導和精心組織、籌備這次活動的所有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大家!
x,新的一年,新的氣象,新的征程。春敲起了戰鼓,年吹響了號角!我們把愿望寫在今天,等待事業的口哨響起,和學校一起在明天的跑道上沖刺!
作為青年人,我們有著“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嬌嫩與美麗,有著“天下任我行”“敢為天下先”的灑脫與進取,更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叛逆和勇氣。在項城中專這個大家庭里,在組織的信任、包容下,在老教師的悉心教導和幫助下,我們感受到了在孤獨時的安慰,在彷徨時的鼓勵,在自大時的提醒,為我們構筑了展示自己、歷練自己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們不斷地成長、成熟,逐步的體驗和實現著自身的價值。
奮戰在職教一線的青年人,一幫平凡但不平庸的職教教師,將朝著既定的目標奮力前進,咬定青山不放松,誓為“中專”繪藍圖!
最后
祝愿各位靚妹們:愿你像山茶一般亭亭玉立,像青蓮一般阿羅多姿,像百合一樣冰清玉潤,像玫瑰一樣嬌艷動人,愿你盡早看中心儀王子,有情人終成眷屬!
祝愿各位男同胞們:愿你像大地一樣厚重踏實,像海洋一樣寬廣澎湃,像山峰一樣偉岸堅毅,像磐石一樣真摯永恒,愿你盡早得到知心愛人,相敬相扶白頭偕老!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玩的開心,工作順心,生活舒心,家庭溫馨!
謝謝大家!
2020元宵節的致辭5各位領導、同志們、朋友們、全縣的父老鄉親們:
大家晚上好!
盛世和-諧,喜迎新春,值此元宵佳節,為慶祝過去一年我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展現我縣欣逢盛世、和-諧安定、民心思進的精神風貌,鼓舞和激勵全縣人民向著新的目標闊步邁進的昂揚斗志,、縣政府在此舉辦元宵節焰火晚會,與全縣人民一道共度元宵佳節。首先,我代表、縣政府向全縣人民拜個晚年,祝大家身體健康、闔家幸福、萬事如意!并向一年來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付出辛勤汗水的廣大干部群眾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慰問,向支持、關心和幫助我縣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今夜,這一束束、一蓬蓬五彩繽紛的焰火,既代表著縣四個班子的感激和崇敬之情,同時也預示著全縣人民在新的一年里繼往開來,預示著延長的明天如同盛開的禮花一樣絢麗多彩。
在這美麗的元宵節之夜,每一朵禮花的粲然開放,都是對過去歲月的頻頻回眸。過去的一年里,、縣政府團結和帶領全縣人民,迎難而上,奮力拼搏,全縣經濟社會呈現出健康協調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年來,我們堅持“項目帶動、城鎮帶動、產業富民、工業強縣”發展戰略,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農業產業化程度明顯提升,工業經濟速度效益同步攀升,城鎮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教育、文化、衛生、科技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縣政府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結果,是全縣廣大干部職工齊心協力、合力攻堅的結果,更是全縣人民真抓實干、鼎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四大班子再次向全縣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良好的祝愿!愿這漫天紛飛的吉祥焰火為大家洗去所有的煩惱與疲憊,給大家帶來平安幸福的一年。
在這快樂的元宵之夜,每一個焰火的激-情燃燒,都是對美好未來的聲聲呼喚。20x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一年,也是我縣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的關鍵之年。、縣政府將繼續團結和帶領全縣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握縣情,振奮精神,凝聚力量,迎難而上,全力提高工業化、產業化和城鎮化水平,全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集智合力,多措并舉,努力實現全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一次在年級老師集體備課中,有老師對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春夜喜雨》中“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兩句中,“花重”的“重”應該讀哪個聲調,產生了疑問。課文上沒有標明聲調,也沒有解釋,而我自己從讀書學習這首詩以來都是讀“zhòng”,意思理解為“雨后的花朵上有水,因而顯得沉重”,所以自然也是想著教讀“zhòng”。但是有老師提出疑問,說這個應讀“chóng”,原因是春天花開了很多的意思。我翻閱了一些有關資料發現沒有明確提到這個問題。后來在網上我看到了有關討論帖子:“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天亮了,看看這帶著雨水的花朵吧,嬌艷欲滴,整個錦官城已經變成了繁花簇擁的世界。“重”字在這里理解成“重重疊疊”更為恰當,因為只有重重疊疊的花朵才能成就錦官城繁花簇擁的景象。如果讀“zhòng”,“花重錦官城”就被解釋為錦官城里雨后的花瓣顯得格外的濕漉漉、沉甸甸。也就是說“花重”被理解為花的重量很大。而且,從平仄的角度來看,“重”字在這句詩里的位置應該是平聲,古人是非常講究詩歌的平仄的。更重要的是,詩歌講究意境,杜甫關于春夜“喜”雨的“喜”意不在于花瓣的沉重還是輕盈,而滿城鮮花怒放,正是詩人“喜”之所在。由此看來,“重”字在“花重錦官城”里應該念“chóng”,解釋為“重重疊疊”更為恰當。
通過網絡查找資料,教師可以迅速解決研讀文本時產生的疑問,尋求備課中難點問題的答案,直接獲取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同時,我們還會看到,網絡搜索提供了更豐富更全面的背景資料。
二、豐富古詩文課堂教學方法
開放、交互、自由的網絡使基于網絡的古詩文教學充滿了生機。在校園網建立主題學習網站,有利于學生健康有效地學習。
小學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古詩《寒食》,這一課是我利用網絡進行語文教學的一次嘗試。在課內的常規教學中,學生很興奮地表示我們之前還學過表示節日的古詩,如明代唐寅寫的關于元宵節的《元宵》,唐代詩人杜牧寫的關于清明節的《清明》,唐代詩人林杰寫的關于七夕節的《乞巧》等,對古詩中有沒有春節、中秋節等節日很感興趣。根據課文關于中國傳統知識性較強,為課外的拓展閱讀留下了較大的空間這一個特點,在第一課時學生學習的基礎上,我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為基礎制作成主題學習網站,進行了語文拓展閱讀的教學。我把古詩中豐富的描寫節日的古詩引入課堂,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嘗試自己學習、積累有關的詩句和知識。小學生是各種學習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對孩子今后的學習有重要的作用。四年級的小學生大部分都已經簡單學習過使用電腦上網了,現在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網絡學習顯得非常便捷。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將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