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4:54: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跳舞專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跳舞,中國社會古已有之,但中國的傳統舞蹈終未能形成一種社會現象。后,隨西風東漸而來的西式跳舞卻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中國社會漸掀波瀾。西式跳舞進入中國社會后,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碰撞,二者間的沖突和融合折射出中國近代都市社會演變的曲折過程。同時,東來的西舞還催生了社交公開、男女平等、個人自由、享樂主義等思想和觀念,是近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內容和文化轉型的一個重要體現。筆者認為,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國近代的跳舞問題能夠一窺中國近代轉型過程中社會風貌的變遷。
西舞雖東漸于晚清,但勃興于民國。目前,史學界對民國時期的跳舞問題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現雖已有學者對民國時期的大都市如上海、天津的跳舞問題進行了可貴的探索,但跳舞問題作為民國時期城市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理應成為學界進一步關注的對象。因此,筆者擬將社會文化史范同內關于民國時期跳舞問題的研究進行梳理,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該問題做一鋪墊。
一、娛樂生活研究中的民國跳舞問題
娛樂生活研究是社會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跳舞又是娛樂生活的一種。民國時期,西舞在上海、天津、北京這樣的都會城市中日益盛行,并漸成風氣。 故而,在研究民國時期京津滬娛樂生活的論著中,幾乎皆有對當時舞現象的論述。筆者現將這類研究中頗具代表性的論著作一綜述略陳如下。
將整個上海娛樂業納入視野并將舞廳業包含其中的兩部典型著作,一是高福進的《“洋娛樂”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娛樂產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二是樓嘉軍的《上海城市娛樂研究:1930-1939》(文匯出版社2008年版)。高著中“室內娛樂:男女同舞同樂時代的來臨”這一章,概述了晚清至民國時期交際舞傳人上海的流變過程,但失之過簡,且錯誤較多。樓著中,作者為佐證整個上海娛樂業的空間結構、經營主體、娛樂特征等方面,對近代上海娛樂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舞廳業的發展概況作了分析,但略嫌泛泛,不夠深入。
李歐梵的《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一書,將舞廳作為一個重要的樣本,探究了以“聲、光、化、電”為特征的中國近代城市尤其是上海的“現代性”,是一部頗具影響力的著作。
扶小蘭的《近代中國城市文化娛樂生活方式之變遷》一文中的第五部分介紹了西方交誼舞在中國由初現到勃興的情狀,并認為交誼舞成為都市人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乃是近代社會發展之必然趨勢,并彰顯出其特殊的意義,但在筆者看來,作者以單薄的史料所得出的這一觀點,有以偏概全之弊。
李少兵的《1927-1937年的北京娛樂文化——官方、民間因素與新時尚的形成》(《歷史檔案》,2005年第1期)一文,從官方、民間因素對娛樂文化的參與以及二者之參與同新娛樂時尚形成之間的關系這一角度,介紹了1927-1937年間北平舞業的情況,但多側重于北平當局對舞業的管理。此外,作者于1994年出版的一部著作——《民國時期的西式風俗文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中,有一章專門論述民國時期的西式舞蹈,介紹了傳統的中國舞蹈和現代西式舞蹈的主要區別,交際舞從傳入中國到逐漸流行的過程,中國舞蹈家戴愛蓮,以及洋人對中國洋舞的看法。其中諸多內容鮮見于其他研究民國跳舞問題的論著中,不失為該文之亮點。
其他論及民國時期跳舞問題的社會文化史論著還有很多,比如忻平的《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羅蘇文的《滬濱閑影》(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版),安克強的《上海-19-20世紀中國的和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魏斐德的《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許慧琦的《故都新貌——遷都后到抗戰前的北平城市消費(1928-1937)》(臺北學生書局,2008年版)等等,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具體評述。
二、民國跳舞問題的專項研究
目前,在社會文化史范疇內,對民國時期跳舞問題作專項研究的論文有十多篇,但著作屈指可數。筆者在此略作綜述,以助后繼之研究者了解此專項研究的概況。
馬軍對上海的跳舞問題研究得頗為深入。他的《1948年:上海舞潮案——對一起民國女性集體暴力抗議事件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以1948年上海舞女反抗政府節約消費禁令而引發的暴力事件為研究對象,梳理出了這一事件演變的詳盡脈絡,并整理出珍貴的口述歷史文本,研究較為深入。他的另一重要著作《舞廳,市政——上海百年娛樂生活的一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則系統介紹了交際舞從清末傳人中國一直到改革開放后再次出現的百年發展脈絡。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導論中較為細致地梳理了國內外涉及上海舞廳、舞女的研究,為后來者之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除此之外,馬軍還發表了《1948年上海舞潮案中的舞業同業公會》(《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從“舞潮案”看戰后上海市社會局的處境和職能》(《老上海透視——中日青年學人的上海史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論1948年上海舞潮案》(《上海研究論叢》第14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上海舞廳業的消逝(1949-1954年)》(《國史研究參閱資料》,總第290期,2004年8月)、《幾點鐘打烊?——論舊上海兩界三方圍繞公共娛樂場所關門時間的交涉》(《城市史研究》第24輯,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12月版)、《兩界三方管理下的上海舞廳業——以1927至1943年為主要時段的考察》(《社會科學》,2007年第8期)等論文分別從舞業同業公會、社會局、舞潮案、舞業的取締、舞廳的關門時間、舞業管理等方面對上海的跳舞問題進行了研究。
張艷的《激蕩與融合: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國》一書,“主要探討在近代百年間社會變遷的背景下,西方舞蹈傳人中國之后引起的舞蹈藝術、社會風俗、社會心態、價值觀念、文化市場、政府文化管理等方面的變化,透視國人認識西方舞蹈和西方文化的心路歷程,探討多元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規律和特征。”
依筆者拙見,可將目前國內學界專門研究民國時期跳舞問題的十余篇學術論文分為如下三類:
第一,論述舞廳功能的文章。主要有:葛平的《交際舞場的交際功能和娛樂功能》(《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86年第3、4期)和胡俊修的《近代上海舞廳的社會功能——以20世紀30年代(申報)廣告為主體的分析》(《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其中,胡文還指出了上海舞廳長久存在和興盛的原因。
第二,從舞女、都市化、現代性和公共空間的角度,論述民國時期跳舞問題的文章。主要有:陳文婷的《上海舞女:以休閑報刊與小說為中心(1927-1949)》,萬妮娜的《民國時期舞女性質探析——以上海舞女為中心》(《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第4期),張金芹的《另類的摩登:上海的舞女研究(1927_1945)》,趙鳳玲的《交際舞東漸與近代都市女性的“摩登生活”》(《江漢論壇》2008年第5期),李從娜的《從(北洋畫報)看民國時期都市交際舞業》(《中州學刊》2010年第1期),以及郭亮亮的《空間與想象——舞廳、舞女和穆時英的小說》(《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第三,以禁舞為研究對象的論文。主要有:左玉河的《跳舞與禮教:1927年天津禁舞風波》(《河北學刊》2005年第5期),唐小兵的《象牙塔與百樂門——民國上海的大學生“禁舞”事件考述》(《開放時代》2007年第3期),趙巧萍的《1946-1948年廣州禁舞及其失效的原因》(《傳承》2009年第3期),以及前文所述馬軍的上海舞潮案的相關論文。
此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研究生費嘉炯及該國社會學家保羅·克雷西亦曾對跳舞問題進行過專項研究,且其成果不容忽視,后繼研究者理應仔細研讀。
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總體而言,目前學界對民國時期跳舞問題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筆者認為尚有諸多遺憾。
其一,僅將跳舞問題作為近代娛樂生活的一個方面而有所提及的論著多于對民國時期跳舞問題的專項研究。對于民國時期的跳舞問題,前者的研究多失之泛泛,或者材料單薄,有以偏概全之嫌,而后者的研究對象大多為西式交誼舞,似乎近代以來東漸至華的西式跳舞只有交誼舞而別無其他。實際上,存在于民國社會的西式跳舞除了交誼舞外還有西方各國的民間舞、芭蕾舞、現代舞等等,它們都曾對近代國人產生感官刺激,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遷。
我放假在家想練練毛筆字,于是我們一起出去逛街時,她說,你那個2B的毛筆要不要買一支;
我給她聽王力宏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她問,歌詞“有了你什么都不差”里面那個“你”是不是指錢?
我教她打字,她給我發信息說能不能拍個照片就能把字放進word里,打字太麻煩了。
她因為工作需要,讀完大專又讀本科,跟我炫耀,她是帶薪讀本科,然后等我放假回家幫她寫畢業論文;
我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放假回家要給幼教專業的某人寫論文,還被逼著看幼教專業的課本;
威逼利誘我給她寫論文,如果我不寫論文她就不買肉給我吃。
小時候,她規定我每天都要練字,大年三十兒也不例外,但是周末從來沒有補習班,總是帶著我去郊外;
她去挑薺菜,幾次蹲下站起就累得不行嚷嚷著要回去,卻還四處尋找,嘴里喊:我累啦,要回家啦,回家吧……哎呦,你看看,這邊好大一棵啊……
晚上我跟著視頻學跳舞,她就賤賤地在我面前飄來飄去,還說是在飯后散步;
突發奇想要跟我學復古爵士舞,然后就變成了機械舞,被她說成是擦玻璃和爬繩子;
自己發明機械舞動作然后教我5歲的妹妹爬繩子,妹妹對虛無的動作和想象中的繩子表示不能接受和理解,我個人覺得妹妹會得妄想癥和精神分裂;
跟我一起跳健美操時自己創新偷懶動作,讓我無力吐槽;
我學跳sorry sorry時,她在旁邊看了半天,說,這個舞蹈編得不錯;
她讓我教她跳騎馬舞,每天都教,一個寒假,還是不會。
有天她突然抱著幾張卷起的涼席嚷嚷著要洗要洗,然后就又過了N天,之后某天終于打算實施行動,還一臉無辜地跟我說,這幾張席子去年夏天也沒有洗;
她進廚房,總是忘記掉要干什么,還總是會順路進來我房間陳述一下這個事實;
她把盒裝牛奶直接放在煤氣灶上加熱,牛奶盒膨脹到爆破,她還忘了這事,問我:什么東西活過來了;
晚上煮粥時把不銹鋼飯架子一起放進高壓鍋蒸了,其實什么東西也沒有放,但是這樣她就可以不用洗架子了,第二天晚上我問她你還蒸架子么,不蒸我就把它洗了,她說你不洗我就繼續蒸它;
她煮的白木耳都被吃光了,然后在洗碗的時候自言自語:都吃完了,這么好吃,我是怎么煮出來的?
我讀大學,她就等我放假回家教她大學生流行詞匯和新潮事物,比如龔琳娜和鳥叔的新歌;
回家的時候發現5歲的妹妹被她教得開始說腳腳、豬豬等各種賣萌疊詞,小孩子本來就口齒不清,害得我把豬豬聽成了蜘蛛;
她覺得龔琳娜的《金箍棒》好聽,一邊聽一邊笑抽抽,想跟著唱,結果發現自己連歌詞都讀不清楚,于是放棄;
她聽了《High歌》后第一天晚上讓我放了N遍,然后第二天早晨起來跟我說昨晚睡覺時腦子里一直都是“mountain top”;
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實踐性教學主要包含四大內容,即:實踐教學課程、幼兒園實踐活動、教師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科研訓練以及社會實踐。
(一)實踐課程教學。實踐課程教學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實踐,學生才能真正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目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大致分為三個課程,即:專業課程、活動課程、素質課程。三大課程又可以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大類,理論課程應該與實踐課程相互結合,以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學校在實施教學時,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老師的正確引導,讓學生參與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要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采取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老師可以采取案例教學、現場教學、任務教學等教學模式,幫助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幼兒園實踐活動。幼兒園實踐活動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一個有效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從事幼兒實踐教學的能力,同時也是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學生主要通過實習見習和頂崗實習兩種主要模式,實習內容主要包括課堂教學、班級管理、課堂游戲、衛生安全等方面。高職院校應該要求本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每學期都要到幼兒園進行實習見習,在畢業前的最后一學期到幼兒園進行頂崗實習,為學生以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教師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學前教育專業對學生的才藝技能有著很高的要求,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要熟練掌握繪畫、跳舞、歌唱、鋼琴、手工等多項才藝,學校可以要求學前教育專業每學期舉行一次才藝競賽,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參加,競賽內容即為日常教學中所要求才藝,對競賽成績優異者給予獎勵,并頒發榮譽證書,鼓勵其他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才藝能力,為學前教育教學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科研訓練。科研訓練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教學科研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是學生自主研究教學內容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校應該對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給予高度重視。學校應該從大三上學期就開始鍛煉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學校應該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加強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培養。(1)選題。老師應該引導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論文選題,要求學生所選論文的范圍盡量小而精確,要針對幼兒教育的某一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研究。(2)寫作。學校應該安排講師以上級別的教師擔任學生的論文指導工作,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論文的寫作。(3)答辯。學校對學生的答辯要嚴格要求,對于答辯不合格的學生,要求其對論文進行認真修改,然后進行二辯,最后根據二辯成績決定學生的論文是否合格,如不合格則推遲畢業。
嚴格的論文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入學習,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原創科研意識,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提升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實踐能力措施
(一)加強學生技能訓練,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根據國家對學前教育的職業技能培訓標準,學校應該結合學前教育的發展現狀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突出鍛煉學生技能的實際運用能力。有關研究證實,專項實踐能力是一個人整體實踐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實踐操作能力對于學生以后的工作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學校根據當前學前教育的工作需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技能培訓,以提高學生的技能實踐能力為目標。培訓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熟練掌握課程所要求的各項技能,包括繪畫、跳舞、唱歌、鋼琴等多項技能,在熟練掌握的同時還要靈活運用,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幼兒書畫比賽、幼兒舞蹈編創比賽、幼兒歌舞表演等形式,在鍛煉學生基礎技能的運用能力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幫助學生結合實際教學情況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關鍵詞:城市居民;廣場舞;休閑文化
一、前言
廣場舞不單單是一種全新的文化現象更是舞蹈藝術全新的表現形式,甚至演變為一種社會現象,反映出了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國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的現狀,體現了中國不同城區居民精神文明發展的程度, 具有典型的象征意義。
二、廣場舞產生的背景及相關研究
廣場舞有一段很悠久的歷史,甚至說在王朝時代就已經產生了廣場舞,據記載,在古代廣場舞是統治階級對的一種祭祀活動,是在原始社會和古代社會中一種十分常見的智力活動。舞蹈是人類藝術的起源,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之前,舞蹈就是人與人交流、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的最好方式。廣場舞蹈完全來自人們的生活,是在人民群眾中產生的娛樂方式,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人們不光創造了廣場舞蹈,還將廣場舞蹈發揚起來,使這種藝術形式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占據著很高的地位。
如今廣場舞的形式多種多樣,以其動作簡單易學、音樂風格輕快多變的特點深受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們的喜愛,小孩子與老年人的互動也成為了廣場舞中的一種特色。正是由于廣場舞有這么多的特點,可以滿足不同人的精神要求,這才使得廣場舞成為了一種長時間流行的藝術形式,它已經不僅僅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更成為了當代社會十分熱點的話題。
三、城市居民廣場舞現狀調研
本文研究的對象中的廣場舞是限定發生在城市里面的,其中除含在農村地區以外的所有地域的縣鎮及各大中城市里的廣場舞蹈,這里面的廣場包括的就有這些地域當中的中心廣場、公園空地、社區廣場、街邊路旁、天橋底下以及一些旅游景點里面的露天廣場等。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本文研究的廣場舞主要是指在城市中一個開闊的場地上人們自發的或是有組織的聚集在一起進行身體的舞動的舞蹈行為。它既有“自娛性舞蹈”也有“表演性舞蹈”,但這些舞蹈共同的特點是人們群眾出于某種目的廣泛參與的,是在一個開闊的敞開式而不是傳統的劇場里的鏡框式舞臺上開展的舞蹈活動。
四、廣場舞的休閑文化特征及發展趨勢
(一)包容性文化。廣場舞通常是在一個沒有圍墻的舞臺中進行表演的,只要想加入其中的都可以,沒有年齡、性別等限制,跳的好與不好也沒有人責備你,不像在專業的舞蹈上,在這個舞臺中,你可以隨性發揮,舞出自我,不分舞種。
(二)聚集(愛熱鬧)文化。大多數中國人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熱鬧,人越多的地方就越愛湊過去,看看熱鬧。而廣場舞正好能夠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只要有廣場舞的地方,你總能看見很多人,參與的人多,但圍著周邊看著跳的也不少。
(三)文化多元性。廣場舞還是一個能夠體現多元文化的一種舞蹈,如果仔細觀察的話不難發現,在不同的廣場舞中體現出的風格是不一樣的,有歡快的、悠閑的、快速的等等舞種,這在另一個層面反應了參與者的文化異同。
五、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一)問題
1.噪音大、擾民。雖然我國已經在很多個城市都開展了廣場舞運動,并且在人民群眾中也有很高的呼聲,但是由于廣場舞也引發了很多問題和社會矛盾。比如說在武漢的某個小區,小區居民在跳廣場舞的時候,被樓上居民潑了一身糞,在詢問原因后得知,樓上的居民實在無法承受廣場舞音樂的干擾,在十分無奈的情況下,以這種方式訴說著心中的不滿;在成都的某個小區,幾家居民由于長時間受到廣場舞音樂的干擾,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向跳舞人群扔水氣球。由于跳廣場舞而引起的問題,問題雙方也都多次進行了討論協商,但是雙方都說自己有理,這就使得雙方都不肯讓步,總是不能達成共識。
2.占用公共休閑用地。許多舞隊由于周邊沒有公園或者廣場只能借助小區活動場地、人行通道一側或者周邊超市、單位門前空地等作為舞場,在街道旁邊進行鍛煉難免會阻礙交通,發生撞人的危險事件。
3.安全隱患(聚眾、兒童安全、交通安全)。根據對廣場舞參與者進行調查,其組織參與大部分是自發性質,很少有專門的組織管理者,大部分社區內、街道附近的廣場舞練習點,都是自發組織的,在鍛煉時經常有丟失衣物的現象發生。
4.民眾缺乏文明意識。在最近一段時間里,經常可以在報紙和電視上看到關于小區居民在參與廣場舞活動的時候,被打或是被扔垃圾的現象,或者是跳舞的場地被機動車或者是商販占有,使得想參與廣場舞運動的人沒有地方進行活動。
5.缺乏管理。廣場舞健身和噪音擾民的矛盾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此矛盾對立也可以理解,但由此矛盾激化發展為極端的傷害行為就說明問題了,因為這不是無法解決的矛盾,只能說明目前在社會管理中,針對民間不同利益群體的尖銳矛盾,我們缺乏一個緩和、解決的機制。在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涌現的今天,政府應該及時跟上認真解決管理滯后的問題,純民間不同利益集團對話交流的機制應當及時建立,這既是社會管理方式的一種補充,又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大趨勢。鍛煉身體停不得,過激維權亦不可取,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政府為民眾提供更多健身場所,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二)建議
1.對居民文明教育與管理,提高自身素養。針對廣場舞噪音擾民現象,一方面,應不斷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質,加強公德意識教育,引導跳舞的居民盡量不要影響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跳舞時自覺地調低音量;另一方面,行政管理部門應聯合相關單位,加強對廣場舞的管理,如對跳舞的時間、地點、音量予以限制規定,并加強執法監督。如此雙管齊下,就不難做到“舞照跳,不擾民”,讓城市生活變得更美好、更和諧。
2.在公共空間中劃分一定區域給廣場舞者。為了解決人民群眾跳廣場舞場地的問題,使得人們群眾能夠更好地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國家的很多部門都投入了很多的資金和人力,希望可以修建更多的城市廣場讓人民群眾可以舞蹈起來,為更多的廣場舞愛好者提供一個干凈衛生、設備齊全的舞蹈場地,讓更多的人加入廣場舞的隊伍中來。
3.加大管理。在廣場舞場地方面,應該由政府或者是一些社會職能單位多為大家開創更合適的活動場地,將廣場舞與其他的活動分開;或者是能夠有專門的負責人能夠詳細地規劃小區內外的活動場地,使場地得監管制度更加完善,合理利用社區周圍的場地。
4.民間組織機構引導開展。政府部門也應該積極的采取行動,不光是在硬件上達到人們的需求,更要爭取從軟件上也可以為城市居民舞蹈提供幫助。最主要的也就是,政府各級部門最好分別建立群眾藝術館和文化站,這些政府部門所創立的組織可以更好地引導人們將廣場舞這項健身活動發揚光大。不僅可以請多名專家共同編寫教材,甚至說可以培養專業的師資力量,教給大家更專業的舞蹈知識,為喜歡廣場舞的朋友贈予教學光盤,組織一些正規的廣場舞比賽。
六、結語
廣場舞的動作難度大部分都不是很大、是一種步法變化很少的通俗舞蹈,所以,不管是什么年齡層的人都可以加入進去。廣場舞不需要跳舞的人有多么扎實的基本功,也不需要他們有很高的舞蹈天賦,只要你想加入廣場舞的隊伍中來,你就可以伴隨著音樂,與大家一起在廣場享受著舞蹈帶給你的快樂,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一、無聲時期動畫電影的誕生
國外動畫片大約在20 世紀20 年代傳入我國上海。據中國著名動畫電影導演萬籟 傳入我國的。”[1](第40 頁) 1920 片傳入我國。最早來到我國的動畫無聲片有《大力水手》《從墨水瓶里跳出來》《勃比 小姐》等。另外在上海的一些娛樂場所還設有一種稱為‘活動西洋鏡’的原始動畫片 作為游戲向人們展示。”楊 1918 制的《大力水手》《勃比小姐》和《墨水瓶里跳出來》等動畫片在上海12 家電影院上 映。”國外動畫片傳入中國的確切時間還有待考證但正是這些動畫舶來品在中國的放 河南科技大學林業職業學院畢業論文 6 映引起了中國動畫電影始創者的興趣從而開始了艱難的探索歷程。萬氏兄弟作為中國 動畫電影的開拓者在電影和西方動畫電影的啟發下運用極其簡陋的影像設備經過艱 苦的實驗探索于 1922 年創作了第一部中國動畫廣告《舒振打字機》從此拉開了中國 無聲動畫史的序幕開啟了動畫電影“無聲”的藝術征程。在接下來的 13 年里創作了 多部動畫電影實現了一次次技術的躍升。從動畫電影技術史的角度看 1926 年第一部 真正意義的與真人合成的動畫電影《大鬧畫室》(長城畫片公司萬籟鳴、梅雪儔編導 ) 看從具有廣告效用的動畫(《益利汽水》等)到逗趣娛樂的動畫電影(如《紙人搗亂記》 等)從寓教于樂的動畫片(如《龜兔賽跑》等)、緝毒查案的動畫片(如《狗偵探》等) 到抗日救國的宣傳片(如《國人速醒》《精誠團結》《航空救國》《民族痛史》等)這些 動畫電影彰顯出鮮明的社會功用特別是抗日救國宣傳片標示著中國動畫電影在誕生 初期就與國家民族的利益緊密結合。根據當時電影放映經常用音樂“伴奏”的經驗該 時期的動畫電影或許在放映時也有伴奏性音樂。
二、有聲動畫電影的濫觴
電影劇作家和理論家徐葆耕認為“我們的古人早就說過人的耳目是相通的。正因 為人的視聽會通所以總是希望耳目并用耳目口鼻并用諸感覺器官密切合作實現一種 ‘綜合性的感官享受’”[4](第 217 頁-218 頁)因此動畫電影作為人類創造的綜合藝 術品對聲音的追求也不例外。
20 世紀 30 年代當國外有聲動畫電影以及國內外有聲電影以視聽綜合的影片滿 足觀眾審美欲求而迅速廣泛地受到青睞時它們對中國無聲電影市場迅速形成壓力而 對個性鮮明的中國無聲動畫電影更是形成了巨大壓力。對此萬籟鳴曾在回憶中說“我 國動畫藝術進一步發展就一定要解決聲、光、畫的合成問題否則無聲動畫必將迅速被 淘汰連一個唱挽歌的人也是無處可尋的。那時我思想上緊張異常我深深知道在電影各 這一關。”為了盡快走出這一困境在缺乏資料、資金和技術的情況下萬氏兄弟進行了 千百次試驗終于摸索出了錄音方法解決了“無聲”問題于 1935 年創作了第一部有聲 動畫片《駱駝獻舞》初步實現了聲畫的結合。對此萬籟鳴在《憶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 河南科技大學林業職業學院畢業論文 7 片〈駱駝獻舞〉》文中寫道“這部動畫片叫《駱駝獻舞》。駱駝跳舞的聲音試了很多次 不象(像)后來一位喜歡京戲的同志靈機一動說是京劇中的擊鼓聲可以錄為跳舞聲一 試果然很好。大象的吸水聲也順利的解決了用了一根空心管吹水成聲聽上去非常逼 真。難處理的是駱駝在翻斛斗時的配音因為這里不但要‘象聲’而且要照顧到他的神 情我們在各種樂器中動腦筋最后用了輕尖的笛聲最能表達。在駱駝賴在臺上不走酒瓶 橫飛這一段我們用真的玻璃相擊來處理錄好一段音之后玻璃瓶已碎了一大堆整個動 畫片的配音效果真可以說是‘挖空心思’。影片的音樂配音還是從唱片上一段段的(地) 收錄下來的。”中國動畫電影就這樣開啟了自身的“有聲”史。
最后說說國產動畫音樂的現狀從某些方面講一直在進步但是一點都不明顯幾年 前的《寶蓮燈》華麗的啟用內地港臺當紅歌手劉歡、張信哲、李玟獻唱論當時的影響 力可謂不小同時也將流行音樂同動畫相結合但是之后幾年呢現有經典曲目直到 2006 年發現了《象棋王》主題曲演唱信樂團作詞方文山相當華麗的陣容可惜的是動畫貌似 河南科技大學林業職業學院畢業論文 9 被禁播了我無言徹底的無言好東西就這么被封殺再到幾年初再現曙光一部《秦時明月》燃起了我對國產動畫的希望而胡彥斌的一首主題曲《月光》更是極為配合意境的 好曲這次倒是沒有讓我失望片子重視度不小看看未來的發展吧……
參考文獻:
節日之外,土家人也舞姿婆娑,樂此不疲。族群成員的人生大事如出生、成年、生子、生病、死亡等,族群的全體成員也要“緣事而發”盡情歌舞,為生者歡樂,為死者哀悼,以舞傳情,以舞會友,用形體動作來表達族群間彼此溫暖的關愛。關于土家族舞蹈源流的考察與研究,過去主要集中在民族學界,舞蹈界似乎還未見有深入探索的研究成果問世。由于學科、專業劃分和研究者學術背景方向的限定,民族學界過去對土家族舞蹈及其源流的研究,大都將之視為民俗現象來進行考察和討論,其中知名專論成果如上世紀80年代段緒光的《巴渝舞的源和流》、李萬生的《土家舞蹈探源》,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黃兆雪的《擺手舞的社會功能及發展趨勢》、盧亞的《毛谷斯之迷初探》、陳廷亮的《土家族舞蹈中的動物仿生學》等。2005年陳廷亮教授的《土家族“毛谷斯”文化本源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發表,雖然從專業劃分和學術背景來說,該論文應該劃歸為“民族學”或中國民間文化中的舞蹈發展史成果范疇,但作者思路開闊、論述縝密,眾多例證材料的具體內容都顯示出“毛谷斯”這種土家族古老原生態舞蹈的表演形式及其與土家文化本源關系。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土家族舞蹈的人文歷史背景,所以我們把著眼點放在了土家族舞蹈文化的生存狀態上。土家族舞蹈經過數千年的傳承演變,至今還流傳于土家族聚居區內,它們基本保留著原始的舞蹈形態。
土家族人自古以來愛跳舞,《華陽國志•巴志》載:“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令樂人習學之,今所謂巴渝舞也”。[2](P170)在清朝,土家族詩人彭施鐸寫道:“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這首竹枝詞生動地描繪了當年湖南永順土司城土王祠前跳擺手舞的盛景。在土家族地區,原始宗教極為盛行。巫師“梯瑪”威望極高,他們利用宗教祭祀活動把大量文化遺產繼承下來,為宗教服務,對于舞蹈藝術而言,他們成了土家族舞蹈的傳承人,梯瑪在解錢、許生、許愿、求子等祭祀儀式中,表演了許多傳統舞蹈,如八寶銅鈴舞就是由梯瑪表演的非常有代表性的儀式舞蹈。土家族舞蹈生存狀態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在其中也就包括了生產勞動、婚喪嫁娶、談情說愛、宗教儀式、祭祖祈神、節日聚會等各種民俗事象。土家族舞蹈是土家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形成了獨特的節日、祭祀、習俗,并以年為周期,循環往返,周而復始,不同的節日、祭祀、習俗形成了程式化、儀式化以及禁忌等約定俗成的風俗。民族風俗為土家族舞蹈提供了廣泛的舞臺,也增添了民族文化色彩,土家族日常生活習俗具有極其豐富的內容,是民間藝術取之不竭的源泉;在土家族舞蹈“擺手舞”、“毛谷斯”、“跳喪”等舞蹈中體現了土家族民俗文化精髓,也是民俗思想的體現。
陳廷亮教授在其《土家族舞蹈中的動物仿生學》一文中指出:“土家族舞蹈大都具有模擬動物形態的舞蹈形式,對這種極具情趣的動物模擬型舞的研究,已形成了獨立的學科———舞蹈動物仿生學。沿著歷史的長河逆流而上,我們發現土家族舞蹈中對動物的模擬源于圖騰崇拜、狩獵和娛樂。”[3](P27)原始宗教在土家族地區極為盛行,巫師梯瑪成了土家族舞蹈的傳承人之一。“巫舞”作為一種原始宗教文化的發生,“巫”最初便是以“舞”事“無形”者,而“舞”則是以“巫”籍以事“無形”的唯一手段。土家族舞蹈作為土家先民狩獵、遷徙、生產、生活的藝術反映,伴隨著巫文化在土家族地區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土家族舞蹈中,無論是擺手舞、毛谷斯舞還是跳喪舞等,都屬巫祭舞蹈,都帶有巫風色彩與特色。
二
土家族人善舞的表現最能體現在擺手舞的技藝上。擺手舞是土家族地區傳播最廣,名聲最響,規模龐大的舞種。擺手舞按跳舞人數規模可分為“大擺手舞”和“小擺手舞”兩種形式,“大擺手舞”表演的多數是軍功戰舞,“小擺手舞”表演的是祈禱年豐農事,“大擺手舞”三年舉行一次,“小擺手舞”每年都舉行。擺手時,一般都要開展三天三夜,在活動中人們以歌舞為主,中間穿插著古老的土家族舞蹈。擺手,土家語稱作“舍巴巴”,意思就是玩擺手,它是土家人祭祖娛神的一種儀式。
據考證,這種稱謂相當久遠,自有這種習俗以來,擺手就此定型。它成為了土家族人綿延千年的風俗。擺手舞動作節奏輕重分明,以鑼鼓伴奏指揮擺手隊伍和變換動作與隊形,動作以手擺動最多,腳是隨著手的擺動踏著節拍,雙膝自然閃動,手一般擺得較低,不超過肩,其節奏多為重拍在下,即第一拍始終往下沉,顯得穩重粗獷,健美有力。根據收集的有關資料顯示,擺手舞動作可分成四類:一是娛樂性動作,如單擺、雙擺、回旋擺;二是旱地生產動作,如砍火砂、挖土、摘包谷等;三是水田耕作動作,如插秧、踩田、割谷、打谷等;四是生活動作的模擬,如打粑粑、打蚊子、梳頭、喝豆漿、打草鞋、釣魚、打豬草等。土家族人善舞表現也體現在銅鈴舞的技藝上。銅鈴舞又稱“八寶銅鈴”,它是土老司“解錢”時的儀式舞蹈,是土老司舉行宗教祭祀活動的一種方式,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土老司在“解錢”活動時,主人家殺豬宰羊,賓朋來自四面八方,人們紛紛前來觀看,久而久之,它就成了土家族人喜愛的一種舞蹈形式。銅鈴舞在表演時,土老司頭戴法帽風冠,身穿八幅羅裙,手拿八寶銅鈴,邊搖鈴邊舞蹈,他雙膝稍曲,順拐搖鈴,顫抖擺扭,粗獷有力。據民間傳說,“八寶銅鈴”象征土老司的一匹寶馬,土老司搖鈴舞蹈時,常出現一些喂馬、逗馬、上馬、跨馬、奔馬和下馬的形象動作。土家族人善舞表現在毛谷斯舞的技藝上。
毛谷斯舞是土家人紀念祖先、開拓荒野、刀耕火種、捕魚狩獵等創世業績的一種原始舞蹈。[4](P103)毛谷斯舞近似于戲曲的寫意,既具有舞蹈的雛形,又帶有戲劇的表演性,是土家族祭祀的一種舞蹈。跳毛谷斯舞,土家族人叫“拔步長”或“玩拔步”,就是用茅草、稻草、棕樹、桐葉或芭蕉葉織成衣服,一般作成5塊,一塊扎在腰間,一塊圍在肋下,兩塊搭肩系在左右臂上,一塊作頭套蒙面,要裝扮15大個“毛谷斯”,意為祖輩兒孫一家人。他們表演的內容大多為祭祀祖先和教育后代,在土家族傳統的擺手活動中穿行。毛谷斯舞表演時曲膝抖身,渾身抖動,全身茅草唰唰作響,頭上五條大辮子左右不停擺動,它的動作古樸,是土家族先人對狩獵生活及大量動物姿態的模仿。湘西土家族人的毛谷斯舞已有千多年的發展沿革史了,若定要考證出準確的產生年限,誰也說不清。但可以肯定,它和土家族擺手舞是同源同時的,因為毛谷斯舞是穿插在擺手舞活動中的一種原始戲劇表演活動。據《永順府志》(清乾隆版)載:“土家各寨有擺手堂,又名鬼堂,謂是已故土官陰署,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間打鑼擊鼓,男女聚集跳舞大歌,名曰擺手。”在土家擺手中,它包括了祭祀儀式及毛谷斯舞等多項內容,可見,毛谷斯舞這種戲劇表演形式是宗教原始文化的殘存,它是宗教同藝術的接連,從毛谷斯舞的產生條件來看,千百年來,宗教與藝術都是血肉相連的整體。土家人善舞還表現在跳馬舞的技藝上。“跳馬”是土家族的習俗,舊歷正月十五以后,第一個屬馬曰,土家族舉行驅邪、遣送瘟神祭祀活動,跳起一種名為“跳馬舞”的舞蹈,屬祭祀舞蹈的范疇。
據《土家族風俗志》載:“湘西古丈縣熱溪向家祖公,遠古時從沅陵縣清水蓮花池搬來,曾家祖公從石馬潭遷到熱溪來住,這里山高林密,不見天日,陰森森的。每天夜晚,山林里常出現藍火焰,飄來流去。兩家祖公認為是鬼怪作祟,決定豎起山林土地廟,請山林土地趕鬼怪。他們想山林土地趕鬼,要騎馬方才能趕得上鬼怪,于是興起了扎馬、敬馬、跳馬,祭祀山林土地,祈求平安吉利的活動。世代相承,演變成了祈神的祭祀性舞蹈。”[5](P123)人們在正月十五后的第一個“馬日”,舉行跳馬祭祀,三天前就將馬扎備好,親朋好友相繼而來,寨里裝點打扮馬場,宣布祭祀俗規。馬日那天,參加跳馬的人全部睡覺休息,午時,第一聲鐵炮響,跳馬人起來,第二聲鐵炮響就開始裝馬,第三聲鐵炮響,嗩吶、長號鑼鼓齊鳴,馬隊便向馬場出發。馬隊進入馬場后,踏著鑼鼓點,依次跑圈和變換動作。跳馬的人頭戴草帽,身穿各色便衣、便褲、草鞋,表演著馬跑、馬嘶、馬踢腳、馬打滾、馬搖頭抖鬃、馬甩尾巴等動作。傳說瘟疫蟲旱災情是判官放出來的,所以殺判官是跳馬的,跳馬者將判官殺倒,算是驅走了瘟疫蟲旱災情。接著,馬隊奔馳跳躍,大家將“馬”堆積焚燒,表示將馬獻給了山林土地,跳馬舞也就宣告結束。土家族人善舞也表現在造旗舞的技藝上。造旗舞是土家人每年正月在“調年擺手”之前跳的一種風俗舞蹈。人們首先要選定“調年”地點,然后旗手們踏著鼓手所擊出的節奏,耍旗舞動。造旗舞的動作有“細步”、“慢步”、“進退步”、“換位”等,跳時自由、流暢,每個動作都可任意反復,主要是根據擊鼓者指揮變化,直到人們圍成大圓圈,旗手們才將旗幟靠于或插于“調年”場的四周,眾人便跳起“調年擺手舞”。
三
土家族人用舞蹈祭祀祖先祈愿幸福。土家族崇拜祖先,祖先是他們心目中最親切最神圣的神祗。在他們看來,冥冥之中祖先的英靈無處不在,主宰著家族的興旺發達和個人的前程命運。土家人崇拜“八部大王”,一年一祭,形成了土家人特有的節令習俗,因祭祀“八部大王”時必須跳擺手舞,所以祭祀活動也稱“擺手”。擺手舞作為祭祀舞蹈,它是用“擺手”這種特殊的形式告知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祈求幸福。擺手舞以它淳樸的舞姿和巨幅的畫面,展現了土家族歷史和生活圖景,作為祭祀舞蹈,它與祭祀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系和與當時人們所處的社會是分不開的。它是時代的產物,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隨著本民族的發展,經過不斷的豐富、發展而成為今天風格獨特的民族舞蹈。土家族舞蹈生存傳衍的空間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土家族人總是喜愛用本民族的舞蹈來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的情感,舞蹈成了他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在調查時發現,土家族舞蹈始終保持著“實用———審美”的綜合價值結構,具有很強的功利性。比如,在古代,土家先民還對洪水、瘟疫等自然現象不甚了解,又缺乏征服自然的能力,于是將這種天災人禍歸結為“神靈”的力量。加之統治階級趁機愚弄人們,利用其作為統治工具,使祭祀逐漸演變為一種世代相傳的儀式,并使舞蹈的性質發生了某些程度變化。舞蹈祭祀功能基本上是消極、落后的,尤其是對一些文明程度較為落后的地區影響較大。但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加強了土家族人民之間的凝聚力,使他們團結在一起,在促進宗族團結和諧與抵御外來侵略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土家族用舞蹈驅邪逐鬼保佑平安。在原始的土家族社會,巫與醫是不區分的,人生病了,或家中動物生病了,都被認為是撞上鬼了,要請巫師到家來驅除惡鬼,趕走瘟疫。小病做小的儀式,大病做大的儀式,有舞蹈參與的儀式往往是大的儀式。男巫師,土家族人稱“梯瑪”;女巫師,稱“仙娘”。在土家族人心中,巫師通常被視為神靈的使者,是人間此岸與冥界、天界彼岸的精神媒介,具有一定的超人的神秘性。在土家族舞蹈中,我們常常可見到巫師的身影。例如,農歷八月十五到十月十五日內,梯瑪要為人們求子、求富、解結、消災、治病、求雨和遷煙火。在此期間,梯瑪要為其作法事。祭祀活動一般從下午太陽下山開始,吹牛角、搖銅鈴、舞師刀、唱神歌、作法事。請梯瑪,一般要殺牛,要接客吃牛,牛頭和牛的四蹄要給梯瑪作為酬謝。梯瑪在祭祀中必跳粗獷健美的銅鈴舞。舊時銅鈴舞只是梯瑪獨舞,現今逐步由一人舞發展到“行堂”與“坐堂”。“行堂”是走著舞,行堂以舞為主,動作豐富,幅度較大,技藝較高;“坐堂”是坐在長凳上舞,坐堂以歌為主,動作零碎,一邊搖鈴,隨著歌聲腿和身體不停的顫動,迷信色彩比較濃厚。建國后銅鈴舞逐漸形成男子集體舞形式,成為土家族舞蹈代表性舞蹈之一。土家族用舞蹈超度亡靈祭奠死者。土家族舞蹈的喪祭功能十分明顯,它是每一個土家族人都最珍視的文化傳統。喪葬舞蹈的舞蹈形式最為原始古老,舞蹈中帶著隱秘的話語,堪稱人類肢體語言的“活化石”。古代土家族人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和需要找到用舞蹈來溝通祖先亡靈的方法,用舞蹈姿態中隱藏的神秘話語連接人與鬼魂的世界,向活著的人解釋人生,解釋世界。
美國某名校考官曾經總結中國留學生的申請材料:“一模一樣,特長都是彈鋼琴、跳舞、繪畫之類,毫無特色;論文千人一面,觀點幼稚,表達平庸,就像是同一個工廠生產出來的機器人。”
一位負責留學咨詢的美國人從中發現商機。他為中國學生做留學咨詢,一年收費十幾萬元;但只要是他經手的留學申請,哪怕是常春藤名校也百發百中。
思路其實很簡單,就是把美式做法搬到中國來,協助每個小孩找到自己的獨特性,打造自己的品牌。
比如有的孩子關注慈善,就可以尋找一些有創意的慈善方式,逐漸成長為“青少年慈善家”;有的孩子喜歡寫作,就鼓勵他去辦一份中學生雜志,邀請各個學校的學生投稿。
老實說,協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并鼓勵他們在喜歡的領域不斷探索和深化,這本該是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該做的事,但是中國的家長們通常做的不是讓自己的寶寶變得特別,而是變得跟別人一樣。別人家的孩子在學英語,我們也得學;別人家的孩子上鋼琴課,我們也不能落后。跟別人一樣,他們會更有安全感,而且可復制的成功也更簡單。
其實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興趣點和擅長之處,只是家長對興趣的理解非常狹隘。除了繪畫、音樂、跳舞等主流興趣愛好之外,其他的都是瞎扯淡――小孩身上本來擁有的多種可能性,統統被扼殺了。
有兩個小孩,小時候都對昆蟲感興趣,都喜歡法布爾的《昆蟲記》,每天去小區院子里玩,趴在地上觀察螞蟻,在草叢里捉螞蚱,還把毛毛蟲帶回家研究――其中一個小孩被家長訓斥,每天只能在家認字、學算術、拉小提琴,幾年之后,他順利成長為一個眼神呆滯的小孩。而另一個小孩得到爸爸媽媽的鼎力支持,他們陪著小孩去各個昆蟲博物館,搜集蝴蝶標本,給蜘蛛拍DV,現在這個小孩在班上組建了昆蟲興趣小組,每個月定期出一本《昆蟲手冊》,照片、文字、排版都自己負責,據說這個暑假,他們打算全家去臺灣的蝴蝶谷考察。
很多男孩都喜歡飛機、汽車、火箭、槍、坦克,但是真正鄭重對待這些愛好的家長有多少?在深圳,有的小孩從小被爸爸帶去看各個航展,看很多航空專業雜志,9歲就能口述世界航空發展史;有的小孩才10歲,已是資深軍事迷,給奧巴馬寫信請他停止對日軍售――他們的背后,一定有英明而又有遠見的家長。
若即若離的舞蹈緣分
命運真是一種讓人捉摸不透的東西。是它的安排,張莉愛上了跳舞;然而又是它,讓張莉險些與舞蹈擦肩而過。
4歲,張莉第一次站上舞臺。在幼兒園的舞臺上,她夾在一群小伙伴中間,跳著老師編排好的簡單舞步。一首終了,底下的家長都指著她說:瞧,這個孩子跳得多好!第一次跳?喲,她對舞蹈的感覺真不錯。“這是我第一次在舞蹈上受到表揚與關注。對舞蹈產生好感,從那天開始。”短短幾分鐘的演出,在她心中播下了舞蹈的種子。進小學后,她的舞蹈才華被進一步發掘,很快擔起了領舞重任,由此,成為舞蹈家的夢想由此在心中生根發芽。
然而,這個夢想和父母對她的期望相差很遠。教中學政治的母親和做律師的父親從未有意培養女兒的舞蹈天賦。在傳統、保守的爸爸媽媽的設想里,張莉可以繼承爸爸的衣缽,成為一名出色的律師,也可以像媽媽那樣,享受桃李滿天下的幸福。因此,他們對舞蹈在女兒生活中的定位一直是“興趣”而非“主業”。因此,父親雖然同意了她的選擇,但明確提出,只能報考師范類藝術院校,而不是專業藝術院校。
“我那時還小,盡管有自己的想法,但不得不聽從父母的意見。而且,我想,即使是師范類藝術院校,也離自己的理想近了一步。”就這樣,張莉最終考入了山東師范大學音樂系。
原以為畢業后做一名普通的中學音樂老師,但是,一位老教授的話改變了張莉的人生軌跡。大三那年,教授中國古代音樂史的劉再生老師發現,張莉在課堂回答問題、寫文章時思辨性很強,于是對她說:“我覺得你思維不錯,如果有興趣,你可以試試考我的研究生。”
張莉至今還感慨:“當時,我還不知道研究生究竟意味著什么,只是覺得他們應該很有學養,令人羨慕。”然而,就在大四,她全力以赴準備沖刺時,命運似乎有意戲弄,又猛地抽回了拋出的橄欖枝――按系里的統籌規劃,老教授當年不招生。
面對這樣的尷尬,張莉心有不甘:“那么用心地準備了,不能說放棄就放棄。”考哪兒呢?她再次站在選擇的路口。與音樂相比,舞蹈在心中的分量更重。借著暑假到北京舞蹈學院進修芭蕾的機會,她拜訪了芭蕾舞系的許定中老師,許老師的建議給張莉打開了一扇窗,根據實際情況,他認為報考上海師范大學鄭慧慧導師的舞蹈教育研究生更為合適,但是,想要考上,并不容易。之前她準備的專業內容是中國古代音樂史方向,而現在專業考試中的舞蹈理論、舞蹈欣賞、中外舞蹈史,是她之前從未接觸過的。她回到了考研準備的起點,但心懷希望,充滿干勁。一年后,她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成為了鄭慧慧老師的研究生,從此與上海結緣,也真正開啟了舞蹈研究的旅程。而這些,是她從來沒有想過的。
張莉說:她熱愛舞蹈,是童年歡樂的記憶,也是生命真實的體現,跳舞能夠給她帶來快樂。每一次命運在她和舞蹈之間設下一座山時,她會懷著對舞蹈的熱忱,抓住命運在只言片語中給與的暗示,大膽地邁步向前,在山前她總能看到蜿蜒小路,憑著信念前行,曲徑通幽后必是柳暗花明,另一番開闊景象。
真實是她最大的追求
張莉一直記得碩士論文答辯時,老師說的一句話:“畢業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的確,三年研究生生涯對于學術研究來說只是剛剛入門,要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需要踏踏實實地付出長期的努力。
記得剛進學校時,導師問他們:“在你們面前,未來有三個方向:做舞蹈老師、做研究和做管理工作。你們會怎么選?”
張莉脫口而出:“研究和管理。”這兩份工作對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要求:前一份要求人能靜得下來,忍受得住坐“冷板凳”的寂寥,后一份需要人八面玲瓏,應對周全。她說:“我既不喜歡完全陷入事務性工作而沒有理性高度的思考,也不欣賞書齋學者紙上談兵,最好是理論與現實完美的結合并相互促進,也許這就是天秤座善于尋找平衡的性格使然。”
在行政崗位上的張莉,處事圓融,做事細致,而在從事舞蹈研究時,她是毫不妥協的完美主義者。每次提起筆,真實是她最大的追求。她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不寫也就算了,要寫我就要表達真實的想法。以前上研究生的時候,導師常說:舞蹈創作要發揮創造性。這句話讓她特別印象深刻:評論不也是一樣嗎?應該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用心去感受,用思辨的方式去思考,而非人云亦云。
憑著敏銳的觀察、獨立的視角,張莉的文章漸漸受到舞評界的關注,然而隨著對舞蹈評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她對真實有了更深的思考――真實不僅是忠于自己的感受,更應該客觀地去評價作品,對舞蹈創作者負責。為了一句恰當、到位的表達,她常常會琢磨半天才下筆。于是,每一次寫作又成了一種耗盡心力的磨礪。尤其在寫第二部著作《舒巧舞劇創作評析》時,這種磨礪差點讓她“入了魔”:每天睜開眼,除了工作以外,洗臉、吃飯、走路,她的腦子里只有舒巧和她的舞劇;即使所有的資料已經了然于胸,所有影帶中的橋段都已爛熟于心,每次在寫作時遇到難點時,她仍會不厭其煩地翻資料,放影帶,然后是長時間的沉默與思考。這般如癡如狂的生活令身體也對她提出了抗議……
既然這么喜歡評論,也為此付出了那么多心血,有沒有想過辭去管理工作,做舞評家呢?
“有時,寫作與工作確實會發生沖突,但是我不想放棄工作。因為我不愿做關起門只知埋頭苦讀的書齋型學者,希望能切實地感受舞蹈界的現狀而發聲。管理工作讓我能接觸到舞蹈界最真實的狀況,所以對做舞評是有利。”在她的書里,也道出了把舞評作為“業余愛好”的好處:“首先,它帶來的是精神活動真正的快樂和自由,不為生存所迫。其次,它保持了精神活動更多的純潔和真實性,不為利害所屈。所以,能夠在文字中真實地表達自我是一件幸事……”
愛惜手中的筆,守住心中的熱忱與真誠,我們希望張莉在舞蹈的世界里走得更好、更遠。
Q&A
Q:近年來舞蹈節目越來越多,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怎么知道一部舞蹈作品好不好?
A:用感覺。第一眼能打動你,吸引你的就是好的。好的舞蹈從內到外透著生命的熱情,像一團火,像一朵盛開花,像一條潺潺流動小溪,幻化作世間各種生命形態。不需要學習特別的技巧去識別,它底子里透露出的生命力自然會感染你,讓你感受到美。這和不同舞蹈評論不同,評論是研究作品為什么會給人美的體驗的原因,它需要專門的研習。
Q:除了舞評,業余時間還喜歡做什么?
A:喜歡練瑜伽。我是從2006年開始喜歡上練瑜伽的,不寫書的時候會堅持一周練一次阿斯湯加瑜伽。在練習的時候,它能帶我進入冥想狀態,很喜歡這種感覺。
Q:平時作息有特殊安排嗎?
老實說,協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并鼓勵他們在喜歡的領域不斷探索和深化,這本該是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該做的事,但是中國家長們通常在做的,不是讓自己的寶寶變得特別,而是變得跟別人一樣。別人家孩子在學英語,我們家也得學;別人家孩子上鋼琴課,我們家也不能落后。跟別人一樣,他們會更有安全感,因為中國向來鼓勵大家要平庸、要合群、要一致、要泯然眾人矣。
我曾經擔任過幾次寶寶大賽的評委,老實說,大部分小孩的表演難看、乏味。幾百個小孩,要么背唐詩,還都是“床前明月光”;要么走模特步,姿態表情一模一樣;要么講故事,搖頭晃腦的幅度都差不多。這不是小孩,是肯德基麥當勞的漢堡,就那幾款,差別還不如雞肉堡和牛肉堡大。
其實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興趣點和擅長之處,只是家長對興趣的理解非常狹隘,對他們而言,除了繪畫、音樂、跳舞等主流興趣愛好之外,其他都是瞎扯淡——小孩身上本來擁有的多種可能性,統統被扼殺了,被送去了統一的寶寶制造車間,切除各自的特性。
有兩個小孩,小時候都對昆蟲感興趣,都喜歡法布爾《昆蟲記》,兩三歲開始,就在一起討論幾十種蜘蛛的不同,每天趴在地上觀察螞蟻,在草叢里捉螞蚱,還把毛毛蟲帶回家研究——其中一個小孩被家長訓斥,毛毛蟲被家長捏死,扔進垃圾桶,每天不能下樓玩了,只能在家認字、學算術、拉小提琴,幾年之后,順利成長為一個眼神呆滯的枯燥小孩;而另一個小孩得到爸爸媽媽的鼎力支持,他們陪著小孩去各個昆蟲博物館,搜集蝴蝶標本,給蜘蛛拍DV,現在這小孩在班上組建了昆蟲興趣小組,每個月定期出一本昆蟲手冊,照片、文字、排版都自己負責,據說這個暑假全家打算去臺灣的蝴蝶谷,做詳細考察,一代昆蟲學家冉冉升起啊。
專業 學歷 聯系方式
求職意向:銀行、企業法務、優質律師事務所
教育狀況:2006-至今 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專業,國際經濟法方向,攻讀碩士研究生
2002-2006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法學學士
2003-2006四川外語學院,英語專業,文學學士
資格證書:法律:法律職業資格證,于2007年通過國家司法考試,
計算機:國家計算機二級證書
外語:公共外語六級(CET-6)
四川外語學院專業外語四級TEM-4,且在法律英語方面較有優勢。
學術活動:2006年在《中國經法論叢》“論外資并購在華的法律規則”
2007年在《政法研究》“論我國證券市場國際化”
2008論文“國有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研究”評為2008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論壇優秀論文
社會活動:2003-2006大學期間,擔任三年文藝班長職務
2002-2003大一到大二,擔任院刊物《法府青年》編輯
多次參加義務團體組織,曾任校“紅巖義務講解隊”隊員
2006-2009研究生期間,擔任班級的文藝委員
批注:社會獲得應該與社會實踐合并。
獎勵:2004-2005年被評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優秀班干部”
2005年因積極參加團內各類活動評為“校優秀團員”
2006年評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06屆優秀畢業生”
2007年評為研究生部“優秀班干部”
2005年獲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大型文藝晚會表演三等獎
04-05獲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文藝活動三等獎學金”
03-04,06-07獲得綜合測評“三等獎學金”
2002獲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迎新晚會”表演一等獎
2003獲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迎新晚會表演一等獎
2003年獲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健美操大賽”中一等獎
2005年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英語話劇比賽二等獎
批注:獎勵應該整理成幾個簡單項目,現在給人感覺太多,有些不重要的也不必列出來,簡歷的原則就是簡潔,這樣繁雜的獎項羅列未必會加分。
社會實踐:2008年4月—9月在校外兼職中天司法考試學校的老師,同時擔任考研機構的考研輔導員,協助學校完善對學生的管理,幫助同學完善學習計劃,解答難題,對同學進行考前的心理輔導。
批注:社會實踐是應屆生的最被HR關注的經歷,應該詳細,突出個人與求職目標想匹配的特質。
愛好:跳舞,旅游,舞蹈給了我激情,旅游給予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