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權力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6 15:57: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權力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濟權力論文

篇(1)

經濟法的學理研究和立法實踐中,對經濟利益獨立性的認可表現在其作為一個經濟法上的基本原則,即社會經濟利益原則的確立。但是,社會經濟利益原則既出現在私法法域,亦出現在公法法域和以經濟法為代表的第三法域。這種狀況導致了法律體系內部的混亂與沖突,同時也阻遏了法律對社會經濟利益的保護。實現社會經濟利益和法律保護的有效協調與統一,從歷史中搞清社會經濟權力或社會經濟權利的起源是非常必要的。

一、前國家社會的利益觀念、分類及其關系

摩爾根在對印第安人進行了長期觀察后提出,處于蒙昧時代的人,“財產是極其微弱的。他們對財產的價值、財產的欲望、財產的繼承等方面的觀念十分單薄。這里的財產觀念單薄指的是私人財產的觀念。與此相反,古代人卻有著極強的集體觀念,如低級野蠻時代的村莊周圍就出現了木柵,中級野蠻社會的人們用石塊砌成堡壘保衛公共住宅。原始人的這種做法充分表明,他們有著明確而且肯定的集體觀念。

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呂振羽先生在《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中對我國鄂倫春族的“烏力楞”制度的考察為我們解析史前社會的利益觀念提供了直接證據。鄂倫春人的季節性狩獵一般都采取集體的形式。狩獵工具是各家自己購置的,平常歸各家私有。但是在出獵的時候,所有“烏力楞”的財產都是公用的。他們獵獲的食物一律在整個“烏力楞”中平均分配。由此可見,鄂倫春人不但有“我們的”觀念,也有“我的”觀念,而所謂“我的”就是私有觀念。簡單講,“我的”觀念中體現的就是個人利益,“我們的”觀念中體現的就是社會利益。

綜上所述,原始人不單產生了“我的”和“我們的”的利益觀念,而且還萌芽似的觸及了“我的”和“我們的”的關系問題。鄂倫春族的“烏力楞”制度中關于獵物的分配就具體體現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的關系。此外,原始社會中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還表現在財產繼承制度上。摩爾根在論述這一問題時使用了“權利”這一概念。摩爾根的考察表明,伊羅奎人曾經出現過三種重要的順序相連接的繼承法。第一種是遺產必須由死者所在氏族的全體成員分配;第二種是由死者的同宗親屬分配;第三種是由死者的子女繼承。但是無論如何死者的財產必須保存在氏族之內。

基于以上的考察、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原始社會時期利益分為私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私人利益和社會利益既相互依賴也存在著長期不間斷的沖突。沖突的結果產生了古代社會的分配制度和繼承制度。第二,社會利益的產生先于私人利益。摩爾根認為氏族社會是由最初的血婚制家族發展而來的,中間經過合婚制的過渡。摩爾根認為,社會中的個人一開始就是存在于集體之中的(先是家族后來是氏族社會)。盧梭認為社會的形成是因為“當時自然狀態中不利于人類生存的種種障礙,在阻力上已超過了每個個人在那種狀態中為了自存所能運用的力量。于是,那種原始狀態便不能繼續維持;并且人類如果不改變其生存方式就會消滅。于是,人們之間達成了一個共同的契約,每個人將自己及其自身的一切自然的權利交給整個的集體,于是社會產生了。同樣,在盧梭看來私人利益的產生是早于社會利益的產生的。第三,私人利益依賴社會利益而存在。第四,私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相互限制。私人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會利益的擴展范圍,社會利益一也決定了私人利益的實現和延及的范圍。第五,社會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實現方式有區別。社會利益在一定社會范圍內以社會規則來支配,而私人利益則完全由私人支配,這就是利益在實現動力上的表現。

二、前國家社會的社會經濟權力或權利的重合

按馬克思·韋伯的觀點,權力意味著在一種社會里哪怕是遇到反對也能貫徹自己意志的任何機會,不管這種機會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上。進而,邁克爾·曼又將權力分為集體權力和個體權力、權威性權力和彌散性權力。

結合上述觀點,筆者認為,首先,本文所指的前國家社會的社會經濟權力是一種典型的彌散性權力,同時又是一種集體性權力。值得關注的是,在人類歷史的演進過程中,這種集體性權力對內作用時又有一種向個體性權力轉化的趨勢,同時,社會經濟權力在實施過程中也積淀了一定的權威性。社會經濟權力的集體性表現在,這種權力的形成是基于人們為了生存的需要而結成的相互之間的合作,而不是一個人通過暴力對另一個人強行的貫徹自己的意志。這一點可以從歷史學家們對前國家社會中狩獵和灌溉農業的考察中得到證明。這種社會經濟權力的彌散性表現在它對社會內部的調整、規范,個體權利的實現不是依靠明確的命令和有意思的服從,而是從一種更加本能的、無意思的、分散的方式分布于整個社會的人口之中的,是靠著人們之間相互的理解和共同的道德或者來實現的。其次,這種前國家社會中的社會經濟權力的功能是保護社會公共利益中的經濟利益。

從上述對前國家社會利益形態的分析中我們得知,社會利益存在著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分,并且它們之間存在著顯見的區別。從外在條件上看,只要具備了利益、自由和度量三個要素,權利就可以形成。因此,相對于社會經濟權力,社會中的每個個人也同樣存在著個人私權利。若干個個人的結合就構成整個社會,而若干個個人權利的重合構成社會整體的權利,也就是相對于社會公共利益對應存在的社會經濟權利。在后者的構成中同樣存在利益、自由和度量這三個權利要素。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社會經濟權利和社會經濟權力在主體、利益和實現方式上完全是重疊的,所以在前國家社會,社會經濟權力和社會經濟權利是混同的,或者我們可以認為它們是重合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由于人類史前社會中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并存,因此,在社會經濟權力保障、實現社會利益的同時,社會經濟權利在確認和保障若干個體權利的集合中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前人類社會中,社會經濟權利和個人權利的共生也意味著社會經濟權利和社會經濟權力的并存,他們共同的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發展變遷。同時,社會經濟權利和社會經濟權力在某些特定語境下也能實現并存融合。

三、社會經濟權力與國家權力的對抗與融合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國家的出現便產生了對權力和權利的渴求,國家的本質決定了只有得到其認可才能成為合法的權力或權利,尤其是權力,其合法的擁有者只能是國家。經典國家學說認為,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經過法律確認的國家權力是統治階級用來對被統治階級實施的合法武器。

而作為私權的權利是階級利益沖突和被統治階級對統治的妥協的產物。其中,被統治階級的反抗和統治階級的讓步都對私權利的產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兩種力量協調的結果是權利和權力的共存。這樣,國家權力和個人權利都被認為是合法的。

但是,社會經濟權利或社會經濟權力因其本身的彌散性并未在國家產生后融人到國家權力之中,還消極的彌散在社會生活中,也未取得合法性,甚或有時還成為非法的權力或權利。而社會經濟權力或社會經濟權利本身具有的集體性,或者說具備的社會基礎決定國家權力并不能將其瞬間兼容或者消滅,由而國家權力與社會經濟權利或社會經濟權力呈現了一種既對抗又融合、既消滅又補充的發展態勢,總之,對國家權力來說,其發展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兼容社會經濟權力或社會經濟權利的過程。

與我們的觀點不同,國家起源融合論的代表人斯賓塞認為,國家的形成是因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引發并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相互依賴,因此“各個部分組成了一個在同一個基本原則上構成的集合體”。融合論的觀點可以從邁克爾·曼對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農業國家的形成的分析的得到證明。按照這種觀點,國家經濟權力完全是前國家社會經濟權力的延續或者說是由其演變而來。對此筆者不敢茍同,其道理在于:在前人類社會中,無論是沖突論還是融合論都不能否認國家和社會在主體方面存在著本質的區別。社會意志體現為一種公共的意志,而國家意志在階級利益沖突中或者在集團利益沖突中,最終只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階級的意志和集團的意志。這樣就使得以利益為內核的國家權力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經濟權利相悖離。對社會經濟權利來說,如果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權利受到國家法律的認可,作為其利益內核的社會公共利益中的經濟利益,只能在私人權利中得到保護。而作為私法的核心的私人權利,卻反對任何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借口的權利。因此,融合論學說的結論只能是,公共利益的社會經濟利益在很長的時間被人們所遺忘,并進而使社會經濟權利在這一階段缺失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

四、社會經濟權利與國家經濟權力的分離

篇(2)

一、水權制度的基礎——產權經濟理論

水權,也稱為水資源產權,其理論基礎源于西方經濟學中的產權經濟理論。產權表現為人與物之間的某種歸屬關系,是以所有權為基礎的一組權利。產權具有可分解性,可以分解為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和使用權。任何產權都是排他的,這意味著兩個人不能同時擁有控制同一事物的權利。

經濟學所要解決的是由于使用稀缺資源而發生的利益沖突,西方產權經濟理論主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的界定和交易。西方產權經濟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科斯,后來其理論又由布坎南、舒爾茨等豐富和發展。科斯的主要觀點是:(1)經濟學的核心問題不是商品買賣,而是權力買賣,人們購買商品是要享有支配和享受它的權利;(2)資源配置的外部效應是由于人們交往關系中所產生的權利和義務不對稱,或權利無法嚴格界定而產生的,市場失效是由產權界定不明所導致的;(3)產權制度是經濟運行的根本基礎,有什么樣的產權制度,就有什么樣的組織、技術和效率;(4)嚴格界定或定義的私有產權并不排斥合作生產,反而有利于合作和組織;(5)在私有產權可自由交易的前提下,中央計劃也是可行的。

科斯在研究產權交易的外部性時,全面分析了產權明晰化在市場運行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產權的主要經濟功能在于克服外部性,降低社會成本,從而在制度上保證資源配置的有效性。產權經濟理論的最大意義在于它對“看不見的手”的市場運行機制背后的制度前提——產權結構做出了富有特色的分析,是我們研究水權制度的基礎和出發點。

二、水權制度的起源及其特點

水資源產權,或水權,是水資源所有權、水資源使用權、水產品與服務經營權等與水資源有關的一組權利的總稱,是調節個人、地區與部門之間水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一套規范。水資源所有權是水資源分配和水資源利用的基礎,由于水資源的流動性和稀缺性,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的是水資源國家所有的水資源所有權制度。因此水權可以認為是一種長期獨占水資源使用權的權力,同時也可以認為是一項財產權。

水權制度的起源是與水資源緊缺密不可分的,在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早期階段,水資源利用是采用即取即用的方式,隨著人口增長和開發活動,水資源成為一種短缺的自然資源,水權就作為解決特定地區社會系統沖突的制度而產生了。

在大部分可開發的水資源已被分配占用的情況下,人們關注通過銷售和轉讓來重新配置那些已經被分配的資源,多數水權轉讓是從較低收益的經濟活動向較高收益的經濟活動轉讓,如從農業用水向城鎮供水和工業用水轉讓。在這種情況下水市場就應運而生了。80年代初期,美國西部的水市場還僅僅稱為“準市場”,是不同用戶之間水權轉讓談判的自發性小型聚會,而現在“水資源營銷”、“水資源銷售”已經是水管理雜志上常用的術語,在門戶網站的搜索器上鍵入“水市場”,可以找到無數個正在進行網上交易的水市場,甚至可以“買者”或“賣者”的身份登錄。

水市場的意義在于通過重新分配現有水資源來滿足城市化與工業化對水資源的需求;抑制或避免新建供水工程;通過水資源的有效利用,增加可利用的資源量;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以市場方式實現水權在不同行業部門間的轉讓。

三、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權制度探討

我國《憲法》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1988年頒布的第一部《水法》規定“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水塘、水庫中的水,屬于集體所有。”對于水資源所有權做出了明確規定,為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可持續利用奠定了必要的基礎。然而現代產權制度的發展導致法人產權主體的出現,所有者和經營者可以分離,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都可以分離和轉讓,在我國,由于水資源的所有權與經營權不分,中央和地方之間,以及各種利益主體的經濟關系缺乏明確的界定,導致了水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低效利用。因此,明晰水權,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權制度,對水資源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至關重要。

建立水權制度應有以下幾個步驟:

1.摸清水資源家底

通過水資源評價摸清水資源家底是建立水權制度的基礎。水資源是指由降水產生的,具有一定的量和質,能夠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多方面用途的可更新的動態資源。水資源量僅是一個說明一個地區自然地理和水文氣象條件的指標,與開發利用關系更為密切的是水資源的可利用量。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指在流域水循環過程不致發生明顯不利改變的前提下,從流域地表或地下允許開發的一次性水資源量。水資源可利用量的大小與經濟實力、技術水平、水污染狀況等因素有關,是最大可能開發利用的水資源量。通過水資源評價確定流域和區域水資源可利用量,是合理配置水資源和確定初始水權的基礎。2.分析需求結構

水資源具有公共物品和私有物品的雙重屬性,在供水、水能利用、灌溉等領域具有私有物品的屬性,在維持生態系統、防洪等領域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水權是一種獨占水資源使用權的權利,是一項收益權,同時也是一項財產權。因此在配置初始水權之前,有必要分析水資源的需求結構。水資源需求可以分為基本需求、生態系統需求和經濟需求三種。基本需求是指公民滿足生存與發展的需要而必須的水量,即使在市場經濟國家,基本用水需求也作為人權的范疇由政府保障,這部分需求必須無條件滿足,不能通過市場解決,每個地區按人口計算的水資源基本需求在水資源配置中必須優先滿足;生態系統需求是維持生態系統和水環境而必須的水資源量,是一種非排它性的公共物品,難以進入水市場,應由政府負責提供;經濟需求是指工業需水、農業需水等多樣化用水,具有競爭性、排他性、收益關聯性等私有物品特征,可以通過配置初始水權、通過市場機制轉讓水權的形式實現水資源在地區和行業間的優化配置。通過需求分析發現,只有多樣化的經濟用水適合通過水市場轉讓和交換。

3.配置初始水權

按照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原則,水權實質上是對一定量的水資源在一定時段內的使用權。配置初始水權,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則分配用于經濟目的的水資源的使用權。由于我國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土地、水資源等基本生產資料屬國家所有,而地方政府是地方各種經濟組織和與水有關的利益相關者的主要代表,因此可以把地方政府作為水權制度的主體和水權的代表者。配置初始水權可以理解為通過水資源總體規劃和水資源配置方案,在不同地區之間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參照有關國家建立水權制度的經驗,水權配置應該體現以下原則:

優先考慮水資源基本需求和生態系統需求原則:流域水資源可利用量在按人口分配各地區基本需求、考慮生態系統需求的基礎上,對多樣化的經濟用水需求進行水權初始配置。

保障社會穩定和糧食安全原則: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任何時候,保護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都是水資源配置中需要優先考慮的目標,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不考慮社會效益。

時間優先原則:以占有水資源使用權時間先后作為優先權的基礎。

地域優先原則:與下游地區和其他地區相比,水源地區和上游地區具有使用河流水資源的優先權,距離河流比較近的地區比距河流較遠地區具有優先權,本流域范圍的地區比外流域的地區具有用水的優先權。

承認現狀原則:在一地區已有引水工程從外流域或本流域其他地區取水的條件下,承認該地區對已有工程調節的水量擁有水權。

合理利用原則:申請水權的地區必須能夠證明所申請的水權是節約使用和合理利用的。

公平與效率兼顧、公平優先的原則:作為確定初始水權的水資源配置,必須充分體現公平性的原則,這樣落后和欠發達地區才能在發展階段通過轉讓水權獲得發展資金,而發達地區可以通過在市場上購買水權滿足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在滿足公平性的前提下,應把水資源優先配置到經濟效益好的地區。

留有余量原則: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各異,需水發生時段不同,人口的增長和異地遷移會產生新的對水資源的基本需求。流域水資源配置在考慮生態系統需水的前提下,水資源配置還要適當留有余地,中央政府保留這部分預留資源的水權,不能分光吃凈。

篇(3)

國外證券經紀業務的類型化十分明顯。一是交易方式上的差別,是網上交易還是現場交易。二是服務質量上的差異,是只提供交易手段,還是附加高質量的咨詢服務;三是經紀業務種類上的差異,是提供單一的證券經紀服務,還是提供綜合理財業務。每一類券商(投資銀行)重點發展一類到兩類經紀業務,占據優勢,形成特色和品牌,不可能在所有類型上都占盡優勢。

近年來,國內券商甚至每家營業部都在努力尋求差異化服務,也采取了各種手段和方法,但最終結果的差異不大,效果不明顯。一些營業部為追求硬件上的差異進行了過大的投資,反而套了進去。核心原因是在固定傭金制下,差異化服務沒有和差別化傭金結合起來,這樣無論對券商還是對客戶,驅動性都不強。

目前的證券經紀業務,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大券商提供的,將現場交易和非現場交易結合起來,同時附加咨詢服務;第二類是網絡經紀商(新型券商)提供的以網絡交易為核心的非現場交易經紀業務;第三類是中小券商或落后地區營業部提供的以現場交易為核心的低附加值經紀業務。這三類跟西方相比都有很大差異。如國內大券商都想跟美林靠攏,在經紀業務中以優質咨詢取得優勢。但是美林提供的是綜合理財咨詢和服務,國內券商只能提供證券投資咨詢服務,兩者的附加值有很大區別。綜合理財業務的開展要與金融混業化結合在一起,目前國內做不到。國外的網絡經紀商主要提供互聯網式經紀交易服務;國內互聯網交易比重低,電話委托等其他通信手段實現的交易比重大。國內網絡經紀商也不想發展成單純的互聯網交易商,而想發展成集各種非現場交易手段于一身的服務中心。部分中小券商、落后地區或中小城市營業部,既沒有能力提供高質量的咨詢服務,也沒有技術條件擴展非現場交易,適合當地市場狀況的方式仍然是傳統的低附加值現場交易。這三類證券經紀業務,在特定市場環境下都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短期內很難說孰優孰劣。

目前對券商來說,一要準確定位,二要采取行動。現在不在于你標榜如何定位,而在于你為這種定位實際做了什么。你怎樣把自己跟別人區別開來。大券商都聲稱要提供高質量、高附加值的咨詢服務,有的聲稱要提供綜合理財服務,要推行經紀人戰略。但是在如何提供高質量的咨詢服務,如何改革對營業部的咨詢服務模式,如何將經紀人制度和研究咨詢平臺結合起來等方面并沒有實質性舉措。目前還很難看出大券商與中小券商有什么本質區別。網絡經紀商在如何以非現場交易替代現場交易的同時又不降低服務質量,如何將各種通信手段有機配合起來,如何提供有效的非現場交易咨詢服務等方面,也沒有邁出實質性的步伐。很多網絡經紀商仍然停留在對大好形勢和美好前程的展望上。中小券商和落后地區營業部,在如何充分利用區域壟斷優勢,如何提供地方性特色化服務,如何利用采購的咨詢產品對客戶提供服務,如何在以現場交易為主、中小散戶為主的市場環境下有效控制成本等方面,也沒有實質性舉措。

準確定位是為了取得某方面的競爭優勢:或成本優勢、或技術優勢、或咨詢優勢。什么優勢都沒有,那就只能被淘汰。

2如何形成以客戶資源開發和管理為核心的業務流程?

實施浮動傭金制后,營業部有一點變化很明顯,大家都認識到爭奪和占有客戶資源最重要。爭奪的目標不再是中小散戶,而是大客戶特別是機構客戶。有的營業部適應不了這種變革,不但增量客戶來不了,存量客戶也被挖走。這意味著營業部的核心職能變了,由經紀業務的經營場所,轉變為客戶資源開發、服務和管理中心。過去營業部的崗位設置和人員安排都是按照經紀業務的流水線來確定的,柜臺、財務和電腦是核心崗位,現在要轉變為客戶開發和管理中心,就必須要進行業務流程再造。

業務流程改造的首要環節是員工思想觀念的改造,要在員工中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工作理念。以客戶為中心,這類口號并不新鮮,但是要真正轉變為員工的工作理念,時時刻刻體現在各項具體業務中,就并不那么容易了。長期以來,營業部員工都是以經紀業務鏈條中的某項業務為中心,業務流程和崗位劃分得相當細。一個員工只要做好崗位業務就符合要求了。對員工來說,以客戶為中心就是做好本職工作。至于本職工作以外的客戶資源開發和維護,那就與己無干了。客戶資源的開發和管理是一項彈性極大的工作,很難標準化,員工必須時時刻刻盯住客戶、關注客戶、主動了解需求并及時調整工作。目前之所以普遍采取經紀人來承擔這項工作,就在于這項工作有很大的彈性。

以客戶為中心,還要牽涉到以什么樣的客戶為中心。客戶的種類多種多樣,必須要根據客戶對經營的貢獻度,以及客戶類型提供差別。服務資源也是有限的,必須要優化配置。

以客戶為中心,還要關注以客戶的什么方面為中心。營業部的客戶是從事證券投資活動的客戶,客戶的最終目的是資產保值和增值。這是客戶的核心需求。一切服務必須以客戶資產的保值增值為核心。一些營業部將大量資金用在硬件設備上,有的過多關注對客戶的生活服務。這雖然也是以客戶為中心,但是服務的重點抓偏了。

要進行營業部業務流程再造必須要理清新業務流程的核心環節。營業部新的業務流程起碼要包括四個層面的工作:第一層面是最前端的市場營銷和客戶開發工作,核心職能是引來增量客戶。這是直接面對市場、爭奪客戶資源的工作,是營業部能否取勝的關鍵;第二層面是對客戶資源的維護和管理工作,核心任務是對存量客戶的服務,這是業務流程中的核心環節;第三層面是客戶資源管理系統和咨詢信息平臺的維護工作。系統的總體維護需要依靠總公司和有關職能部門,但是營業部要做好銜接工作。這個層面工作的核心職能是為經紀人提供優質高效的工作平臺;第四層面是經紀業務的具體操作環節。這是傳統層面的工作,要盡量壓縮。四個層面的工作流程要相互銜接,形成一個完整的客戶資源開發和管理業務流程。

為適應業務流程再造,營業部要進行人員的重新配置。這點難度最大。按照新的業務流程,營業部原有人員要進行重新配置,大量從事具體業務的員工要轉變成客戶開發和服務人員。這種轉變對很多員工來說是脫胎換骨式的。部分員工難以適應這種轉變,將最終被淘汰。

業務流程再造是營業部職能轉變的關鍵。沒有業務流程的再造,一切其他改革的制度構架就不存在。業務流程再造一定要和人員觀念更新以及崗位職能調整結合在一起,否則一切流程再造都只能流于形式。

3如何合理使用定價策略?

實行浮動傭金制,意味著經紀業務的價格放開。只要放開了價格,定價就必然成為重要的競爭手段。打不打價格戰都只是相對的。長期以來,營業部習慣于固定傭金制度,現在被授予定價權,反倒不知道該怎樣使用了。在定價策略的制定上總體要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要根據營銷目標,采取不同的定價策略。吸納增量客戶和維護存量客戶所運用的定價策略應有所區別。

第二,要根據營業部所處的市場環境實行不同的定價策略。市場環境主要包括兩方面因素:一是區域經濟和文化特征所決定的投資者素質和行為特征;二是區域內市場競爭的狀況。不同市場環境下,營業部交易量、收入和成本總額、收入結構、成本結構、客戶結構差別很大,必須針對區域市場競爭格局和投資者對價格的敏感度實行差別定價。例如,一些中小城鎮就那么一兩家營業部,或獨家壟斷,或寡頭壟斷,價格競爭不那么激烈,定價就可以適度高一些。

第三,要對附加服務的質量實行差別定價。浮動傭金制實施以后,咨詢業務和經紀業務分離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單純的經紀業務收費和咨詢服務業務的收費要區別開來。從發展趨勢看,經紀業務的傭金收入將逐步轉化各種費用收入。傭金收入受市場交投活躍程度影響太大,收入極不穩定。美國證券公司都強調經紀業務以費用收入為主,包括股票投資咨詢費用、綜合理財費用等。我們也要開始將傭金和費用分開,不要打包在一起,要讓客戶養成享受服務必須要付費的習慣。

第四,要根據交易額度和交易量實行差別定價。大宗交易和小額交易,機構和散戶應該區別開來。還可以實行交易量積分制,對達到一定交易量的客戶給予對應的傭金優惠。

4如何選擇合適的經紀人制度?

營業部為什么要實行經紀人制度?因為經紀人制度是適應客戶資源最大化經營目標的一種有效制度安排。營業部的職能要轉變為客戶資源服務和管理中心,就必須要實行經紀人制度。

各家券商對經紀人模式都進行了探索和嘗試,但是落到實處的東西并不多。一些營業部對經紀人制度的效果表示懷疑,總覺得現在這種方式還能維持,用不著進行傷筋動骨式的改革。當然目前的核心問題在于全面實行經紀人制度,必然要進行大范圍的人事調整,很大一部分現職人員要轉變成不吃皇糧的經紀人。營業部現有的員工在營業部的發展和建設上立有功勞,在業務上并無差錯。人員大范圍調整,在工作和感情上總難過得去。

經紀人隊伍的建設,應該在營業部現職人員分流和改造的基礎上,再吸納部分優質人才來解決。關鍵是要做好現職人員的調整工作,并根據調整后的隊伍情況有針對性地補充新人。老員工的利益要考慮,能改造的盡量改造。當然肯定會有部分員工在素質、能力和觀念上難以適應轉變,被淘汰。這也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

分配制度是經紀人制度的核心。經紀人所從事的是一項彈性極大的工作,靠日常的考核難以解決問題,必須要在分配制度上下工夫,做到激勵機制最大化。一些公司在經紀人制度上作了很好的設計,但是在分配制度上改革不徹底。這只能使這種制度有形無神,難以發揮作用。分配上突破難原因有二:一是大部分經紀人由原營業部員工轉化而來,怕擔風險,總希望固定收入部分大一些,彈性收入部分小一些。二是部分券商擔心客戶資源和經紀人收入掛鉤太密切,經紀人收入差距太大,部分經紀人收入會太高。經紀人制度的效應就是要使一部分經紀人能通過其發掘客戶資源的非凡才能而富裕起來,這才能形成示范效應,提高經紀人在公司中的地位,體現這個職業的魅力。

對什么樣的人可以從事經紀人工作,目前不宜帶有色眼鏡去看問題。很多營業部大量充實應屆大學生和研究生,這種思路未必正確。經紀人所從事的是客戶關系的管理工作,重在開發、掌握和維持客戶資源。不管你過去從事什么工作,只要在這方面有能力,又具有起碼的咨詢服務能力,就可以從事這項業務。經紀人的學歷層次未必越高越好。誰擁有客戶資源,誰就能當經紀人。這雖然有片面之處,但在經紀人發展初期,這種理念還是值得提倡的。

證券經紀人是一個新興行當,跟國內已經有了一定發展歷程的保險和房產經紀人差別還很大。因此,對證券經紀人進行培訓十分重要。目前券商雖然也重視對經紀人的培訓,但是在培訓思路上有問題,把培訓定位為證券分析師的要求,并把培訓中心放在如何提高經紀人的證券分析能力上。經紀人當然應該具備基本的證券分析能力,但是其核心職責是如何利用現有的咨詢產品進行客戶營銷和服務。經紀人的培訓重點應該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進行市場營銷、客戶資源開發和管理工作;二是如何利用研究部門提供的咨詢平臺,結合自己客戶的需求和偏好,為客戶提供一對一的顧問式咨詢服務,將咨詢平臺上共性化的咨詢產品,轉化為對客戶的個性化服務。

5如何建設客戶關系管理系統?

建設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是營業部職能轉型的需要,也是推行經紀人戰略的需要。營業部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是按照客戶資源開發和管理的業務流程來構造的技術支持系統。目前大券商都熱衷于開發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但是對于應該開發一個什么樣的系統,分歧很大。

首先,這個系統應該能滿足經紀人層次的需求,作為一個經紀人的工作平臺,具有客戶資源基礎管理的職能。經紀人通過客戶關系管理系統能夠實現對客戶的各項信息資料進行查詢和檢索的功能,建立起客戶與經紀人交流的直通道。經紀人在了解客戶需求、行為特征、偏好等的基礎上,利用這個系統可以對客戶提供個性化的咨詢服務。

其次,這個系統應該能滿足營業部經營管理層次的需求。營業部可以根據客戶的資料和交易數據,按照資產、交易和對傭金的貢獻率等指標進行合理分類,并對客戶的交易行為進行跟蹤分析,幫助營業部找到核心客戶,調整營銷策略。通過這個系統,營業部還能對經營成本和收益進行預算管理,并可設置多樣化的傭金收取標準,自動完成計算各種情況下的傭金收入。

再次,能在這個系統中嵌入咨詢平臺。經紀人制度的實施必須要咨詢平臺作為后臺支撐。既然建立了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就應該將咨詢平臺嵌入進去。經紀人利用客戶關系管理系統追蹤客戶需求,分辨客戶的行為特征,再根據咨詢平臺提供的咨詢信息為客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對客戶如何使用咨詢產品進行必要的指導。

另外,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也應該成為對經紀人工作的監管和管理平臺。經紀人的工作業績體現在所提供咨詢服務的實際效果和客戶資源開發上,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及時反映出經紀人的工作績效,并加以監督、提醒和指導。

必須明確的是,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不僅僅是一個軟件系統,而且是一個管理系統,一套管理理念。軟件系統只是其技術載體,其核心是營業部在理念上的轉變和業務流程的再造。沒有理念的轉變,光開發一個系統沒有用。

6如何對營業部提供咨詢服務?

實施浮動傭金制以后,各家券商都強調要加強對營業部的咨詢服務,也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競爭策略上,大券商都在打咨詢牌,以高質量的咨詢服務作為吸引客戶的重要手段,但是都沒能打出像樣的牌。對營業部提供咨詢服務,這項工作國內券商和投資咨詢機構早就在做,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沒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服務模式。問題的關鍵點可能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證券公司研究機構原有的咨詢產品,主要是針對機構客戶設計的基本面研究產品,與客戶操作需求脫節,層次太高。一些研究機構也有對營業部的咨詢服務部門,提供的是市場盤面分析產品,與基本面產品脫節,層次又太低。

第二,隨著營業部核心職能的轉變和普遍推行經紀人制度,對營業部的咨詢服務方式要作新的探索。過去是研究機構直接面對客戶做咨詢,現在要轉化為首先為經紀人提供一個咨詢平臺(隨著業務的深化,這個咨詢平臺可以逐步轉化為針對客戶的新產品設計平臺),再由經紀人利用咨詢平臺對客戶做咨詢。

第三,對營業部的咨詢服務要分層次進行。目前起碼要分成對經紀人、一般客戶和機構客戶三個層次。要根據三個層次服務對象的不同特點,設計不同的咨詢產品和服務方式。

第四,要解決對營業部提供咨詢服務的傳輸渠道問題。目前大致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網絡傳播。這是當前發展最快的一種咨詢方式。網絡傳播速度快,容量大,能將咨詢產品、分析系統和數據服務結合起來。隨著網絡技術的進一步完善,還能逐步實現雙向互動式咨詢;并能將網上交易和網上咨詢結合起來,這是證券咨詢發展的主要趨勢。二是電話咨詢。電話咨詢形式簡單,成本低,傳輸速度快,能夠實現互動交流,在電話委托交易方式所占比重較大的市場環境下很有發展前景。三是內部電視咨詢。電視咨詢覆蓋面廣,形式活潑多樣,能將圖、文、聲和咨詢人員的表情結合起來,是一種符合現代人接受習慣的咨詢方式。在對中小投資者進行面上咨詢時,是一種有效方式。四是嵌入行情顯示系統,如嵌入錢龍和分析家系統等。這種方式便于客戶在盯盤時隨時獲得咨詢信息。各種傳輸渠道都有特定優勢,必須根據咨詢產品的特點和服務對象有機搭配。

第五,要提高經紀人利用咨詢產品對客戶服務的能力。現在各家券商的研究部門都為營業部設計了一些咨詢產品,但是真正發揮效用的部分不多。核心原因是經紀人缺乏消化咨詢產品并轉化為對客戶服務的能力。一些經紀人把能得到的咨詢產品一股腦傳給客戶,造成了咨詢資源的浪費和污染。經紀人必須要做好兩個層面的工作,一是充分了解自己的客戶在投資策略上的需求;二是十分了解自己可以掌握的咨詢產品。在兩個"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客戶需求有針對性地篩選咨詢產品,并經常對客戶加以提示。這樣共性化的咨詢產品,通過經紀人的轉化,就變成了對客戶的個性化服務。如果最后一個環節沒有解決好,對營業部提供咨詢的產品再多也難以發揮實效。

7如何有效降低營業部的經營成本?

成本競爭和價格競爭是對應的。價格競爭的結果是傭金的普遍下調,成本必然要降下來。過去,不成熟市場的高換手率和固定傭金制,支撐了營業部進行過度投資,經紀業務運行成本太高。現在營業部一方面要爭奪客戶資源,提高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要降低成本。誰能有效控制成本,誰就能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在降低成本上有下面幾點值得關注:第一,要將降低成本跟業務流程的再造結合起來,不能只是簡單地補補漏洞,減少幾項支出就了事。成本控制和業務運作模式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降低成本的關鍵是提高支出的效用性。第二,控制人力資源成本不能采取簡單的裁人或減薪的方法,關鍵是通過實施經紀人制度,將大部分二線人員變成一線人員;同時進行分配制度的改革,讓大部分員工收入跟客戶資源的開發結合起來,通過分配制度來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第三,要適度清理過去為客戶提供的不切實際的、與證券投資沒有實質意義的生活。第四,要將在過去價格戰中對客戶提供的各種實物性補貼,轉變為明補,體現在傭金定價中。第五,營業部固定成本特別是場地費,一時間難以降下來,要通過科學測算散戶大廳、中戶室和大戶室等各類場地支出對利潤的貢獻度,并根據測算結果,對場地功能進行調整。

8如何將現場和非現場交易的優勢結合起來?

傭金自由化為網絡經紀商帶來了發展契機,大券商也在加速推進非現場交易的發展。

互聯網交易盡管具有很多優勢,但是目前最得到券商重視的是包含互聯網交易在內的非現場交易,而不是單純的互聯網交易。非現場交易是利用各種現代通信手段實現證券交易方式的復合交易方式,包括互聯網、電話、手機炒股、營業部遠程終端等形式,其中電話委托所占比重最大。非現場交易發展的核心思路是,替代營業部的現場交易而又不降低服務標準。一些券商已經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目前非現場交易對有形網點的依賴性仍然很大。互聯網交易基本可以脫離營業部,但由于受到我國互聯網本身發展的限制,普及率還很低。電話委托、遠程服務站這類非現場交易方式,對有形網點的依賴程度仍然很高。盡管一些券商也在設法解決跨區域電話委托中長途電話費用過高的問題,但是目前并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在開戶方式上,完全依靠互聯網實現自動開戶還難以做到。很多網絡經紀商是通過與銀行合作的方式,由銀行代客戶開設帳戶。

根據從事證券經紀業務的交易方式來劃分,目前的券商基本可以分成三類:一類是以現場交易為主的中小券商;一類是以非現場交易為主的網絡經紀商(或稱新型券商);一類是強調現場和非現場同步發展的大券商。從發展趨勢看,強調現場交易和非現場交易同步發展,實現現場交易和非現場交易功能互補的經紀業務仍然是經紀業務的主流方式。美國多年的競爭過程及結果表明,采用實體加網絡形式的交易商,無論在市場占有、資產總額和交易量上,都較單純的網上券商占有優勢,當然也超過純粹的實體交易商。其中,發展網上交易較成功的美國嘉信理財也是同時以店面、電話、WEB向投資者提供服務的。

篇(4)

(二)不合理的布局結構中國跨國企業中大部分會出現布局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出現,出現不合理布局結構主要體現在地區結構和產業結構兩個方面。從地區結構上來講,投資的區域和集中,造成了我國企業內部因爭客戶等原因發生互相壓價等現象,這不僅僅損害了企業自身的利益,還大大增加中國商品的反傾銷案件。而從產業結構上來講,中國大部分的跨國企業哈時候還是偏重于加工和制造等比較初級產品產業的投資,導致跨國企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嚴重缺失。

(三)缺乏核心技術和復合型管理人才我國企業的出口產量很大,很多產品在全球范圍內也占有一定的價格優勢,占領的市場份額也不少,但常常會因為產品缺少核心技術而讓產品性能受到壓制,只是價格低占領市場,進而導致產品利潤低下,不能為企業獲得最大利益。我國企業在一些高科技技術上還很缺乏優勢,雖然我國企業的某些技術在該領域或者方面站在世界領先水平的地位上,從總體上來說,和發達國家企業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我國企業的很多技術還是從發達國家技術引進,然后再向發展中國家技術輸出,但是輸出還是一些手工藝技術等;同時,在我國企業中許多高新技術從無到有的時候,發達國家企業中卻已經是從好到精,始終不能跟上發達國家發展腳步。在經營管理中,常常缺乏相關的優秀管理人才,導致一些專業人員因為外語的原因不能管理好企業經營,而有些則是懂得外語,卻沒有相關專業知識而影響企業經營的管理和發展。

二、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管理改善的策略

1.我國企業想要真正的實心跨國經營,就應該向考慮好企業要如何開拓國際市場,僅僅是為了增加企業產品銷售量,是為了了解全世界消費者的需求,以此實現企業產品領導世界主流,還是為了能夠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提高企業生產水平,以此提高企業競爭優勢。只有明確了企業的經營目標之后,企業才能夠更好的針對目標提出企業跨國經營管理的相關策略,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國企業在進行跨國經營管理的時候,可以借鑒國際跨國公司發展的經驗,將人員當地化作為基礎,再將管理當地化作為管理核心,以生產當地化和行為當地化為兩翼,實現跨國企業的效益經營。2.企業要選擇合適的產業結構和投資地區。企業首先要具有全球化的視野,對產業進行全方位的選擇,要詳實進行可行性研究以及論證調研,然后根據獲取的利益和風險回避的原則上,選擇適宜的經營國家和區域。在實際經營管理中,還要積極的學習國外企業的先進技術,將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管理的起點高,并且積極快速地進入到高附加值產業中去。我國企業在海外經營有一些相對優勢,這些優勢主要體現在發展中國家、獨聯體和東歐國家中,因為我國經濟和前面列舉的三類國家的互補性比較強,在技術上我國企業也2014年第10期中旬刊(總第567期)時代Times是具有很多相對優勢,尤其是某些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很適合在這些市場進行發展,擁有比較廣闊的企業發展前景。由此可以得出,我國企業跨國投資的市場跨國經營方向是:確立亞太地區作為投資的重點區域;繼續保持對歐美這兩個市場投資;積極開拓東歐、拉美、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地區)市場。3.因為我國很多跨國企業都沒有屬于自己企業的核心技術,所以在跨國經濟管理中投入大量的產品技術研發,打造出屬于企業自己的核心技術。因為在WTO協議中有意向重要內容就是知識產權的保護。但是對于我國很多企業經營管理者來說,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知識和意識還是十分薄弱,因此需要引起企業經營管理者足夠的重視,通過加強學習逐步掌握這一銳利武器。這都是為了跨國企業能夠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而先進的技術就是支持品牌的一種重要因素,所以企業就要加大研發力度,開發出具有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和產品。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國外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穩妥并快速的發展。4.還要加強企業內部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企業可以采取內部員工培訓和高薪聘請專家等多種路徑,培養出一批既能懂外語,又能懂得相關貿易、經濟和法律等專業知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并讓其在企業跨國經營管理中發揮出重要作用。也可以利用當地人才inanceNO.10,2014(CumulativetyNO.567)資源,實施國外機構人員的當地化管理戰略,為企業提供管理人才,提供企業經營管理水平。除了加強對人員的培訓,還要致力于開發和完善獨特的人才培養機制,形成終身學習、永恒成長的能力提高機制。

篇(5)

二、研究方法

(一)TM模型

Treynor和Mazuy(1966)他們建立了一個包含二次項的模型,用來檢驗基金的市場時機把握能力(以下簡稱TM模型),即:(1)其中Rp,t為基金收益率,Rm,t為市場基準組合的收益率,Rf,t為無風險資產收益率,α為常數項,反映了證券基金選擇能力,ε為隨機干擾項。市場時機把握能力可以通過觀察二項式系數β2來檢驗,如果β2大于零,則表明基金經理成功地實施了市場時機把握策略,否則表明基金缺乏市場時機把握能力。

(二)HM模型Henriksson和Merton(1981)秉承Merton(1981)的思路,提出了一種市場時機把握能力的參數檢驗模型(以下簡稱HM模型),該模型的表達式為:(2)如果,則,,β2表示組合的市場上升貝塔。如果Rm,t-Rf,t≤0,則β2表示市場下降貝塔。如果β2顯著高于β1,則表示期望的投資組合的上升貝塔要高于下降貝塔,這表明基金經理具有市場時機把握能力。

(三)FF3模型

Fama和French(1992a,1992b,1993)加入市場收益率、規模、賬面與市場價值比率形成FF3模型:(3)其中,SMBt表示小盤股組合收益與大盤股組合收益的差值,HMLt表示高賬面市值比(B/P)股票組合的收益與低賬面市值比股票組合的收益的差值。該模型認為,一個證券組合超過無風險利率的預期回報由它的回報對三因素的敏感性解釋。

(四)特征擇時模型Daniel等人(1997)也設計了一種度量基金經理擇時能力的模型———特征擇時模型(“CharacteristicTiming”model,簡稱CT模型),其具體形式為:(4)模型中,CTi,t表示第t季度基金經理的擇時能力,R軓tbj,t-1表示在季t-1度中與股票j相匹配的基準投資組合在第t季度中的收益率,ω軘j,t-1表示在第t-1季度中股票j占基金投資組合的權重,R軓tbj,t-5和ω軘j,t-5的定義類似,N表示第t季度中基金投資組合所包含的股票數量。

(五)G-I-I模型

Goetzmann,Ingersoll,Ivkovic(2000)使用了相關指數的日收益率進行累計和無風險收益率一起構建了G-I-I模型,以評估每日市場時機把握產生的月度價值。該模型如下:(5)其中,Pmt表示每日基金市場時機把握能力帶來的單位基金資產增加值,β1為基金組合承擔的系統風險,β2為基金的擇時能力指標。當β2大于零時,表示基金具有擇時能力。

(六)波動擇時模型

Busse(1999)提出的波動擇時能力研究(VolatilityTiming)。有別于預測市場走勢的傳統研究,波動擇時是從預測投資組合未來的波動情況,并根據相應走勢來調整投資組合的風險水平,以提高投資效用。波動擇時反映的是組合Beta系數和市場波動之間的時變關系。模型如下:其中,α代表風險偏好因子(riskaversion,Rubinstein,1973),在此視為一固定常數;βipt表示基金p在t時刻的第j個Beta系數;σj,t+1表示第j個因子在t+1時刻的標準差;Et(Rj,t+1)表示第j個因子在t時刻的條件期望收益。

三、中國實證

李敏(2008)選取2003~2006年間我國市場上的41支封閉式股票型基金,將數據分為兩個階段:2003~2004年(股市正處于熊市)和2005~2006年(股市由熊轉牛市)。利用JensenIndex(α)對基金業績的持續性進行檢驗,利用SharpeRatio對基金業績的持續性進行檢驗,采用TM模型判斷基金的擇時能力。實證結果為我國封閉式股票型基金從基金凈值的角度來說,總體上在熊市與牛市均取得了正的超額回報。封閉式股票型基金的絕對業績和相對排名在較長的時期中都表現出持續性。我國基金普遍缺乏市場擇時能力。在市場處于熊市時,具有市場擇時能力的基金的業績表現明顯優于不具有此能力的基金;而牛市中兩者差異不大。郭文偉等(2010)選取2004年之前成立的40只開放式股票型基金研究表明從投資類型上看,平衡型基金在研究期內表現出顯著的選股能力,其他投資類型基金均不具備顯著的選股能力。成長型基金具有相對明顯的價值/成長風格擇時能力。在捕捉市場溢價方面,指數型基金由于其特殊的市場組合投資而具有明顯的優勢。從投資風格類型上看,股票型和積極配置型基金具有顯著的選股能力。總體上,沒有基金顯示出顯著的小盤/大盤風格擇時能力。大部分基金具有一定的價值/成長的風格擇時能力,但不顯著。總體上,大部分基金具有顯著的擇時能力。唐元蕙(2013)采用國泰安數據庫提供的162支基金,所選基金必須包含至少60個2005~2010年度的月度收益。在TM模型的基礎上將市場行情引入風格飄移與基金業績,探討了不同市場行情下風格飄移對于基金選股能力與擇時能力的影響。為排除基金類別的影響,采用虛擬變量區分基金類別,創新模型為:其中,Yi(i=1,2)代表不同市場形勢下以選股能力和擇時能力表示的基金業績;α1-α9是衡量基金風格類型的啞變量;SDSi代表基金風格漂移分數。僅僅在市場下跌時,風格飄移才能提高基金的選股能力,而在市場上升期,風格飄移對于選股能力而言則不存在明顯關系。陳浪南等(2014)采用2004年12月31號之前成立的開放式基金,樣本期間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月)。該文分別對基金在不同投資市場的擇時能力進行評價,借鑒以往研究中用市場信息變量來解釋投資組合的貝塔值變化的處理方式,但是不同的是,采用基金經理對市場的預期來解釋貝塔值的變化。采用CDM-TM-FF3和CDM-HM-FF3模型測度擇時能力。結果發現股票型基金表現出一定的債券市場擇時能力,債券型基金則表現出一定的股票市場擇時能力,部分混合型基金同時表現出股票市場擇時能力和債券市場擇時能力。

篇(6)

2基于層次分析法AHP證券投資基金業競爭力各權重的確定

層次分析法(AHP)是系統工程中對非定量事件一種評價分析方法。它首先將復雜問題層次化。根據問題和要達到的目標,將問題分解為不同的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聯以及隸屬關系將因素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根據系統的特點和基本原則,對各層的因素進行對比分析,引入1~9比率標度方法構造出判斷矩陣,用求解判斷矩陣最大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的方法得到各因索的相對權重。基于AHP的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可按以以下步驟進行(:1)構建風險評價指標體系;(2)兩兩比較結構要索,構造出所有的權重判斷矩陣;(3)解權重判斷矩陣,得出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并檢驗每一個矩陣的一致性。若不滿足一致性條件,則要修改判斷矩陣,直到滿足為止。計算出最底層指標的組合權重。

2.1確定綜合評估體系按照AHP計算方法的要求建立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即層次結構模型。通常該模型由目標層(最高層)、準則層(中間層)和指標層三個層次組成。本文將證券投資基金業競爭力分為準則層和指標層兩個層次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圖所示。

2.2以A層為例確定其指標體系的權重(1)A層次權重確定對應圖評價體系,逐一構造判斷矩陣,求出權重系數。下面以A層為例確定其A層因素對最高層O層的權重,其它各層應用同樣的原理即可求出相應下層對上一層的權重。

2.3組合權重的計算在計算了各級指標對上一級指標的權重以后,即可從最上一級開始,自上而下的求出各級指標關于評價目標的組合權重。最終經過總體一致性檢驗的證券投資基金業競爭力各指標權重如表5所示。

3證券投資基金業競爭力評價

將2013年數據歸一化處理后,根據歸一化的上下限及權重綜合計算中國基金業競爭力量化處理后的結果為0.63,這表明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競爭力的總體水平較好,但較好層次中較差的水平,差距主要來自于產業創新與市場開放度不足上。

篇(7)

一、作品精神權利的起源

作品精神權利是與著作人身權等值的一個概念,根據《伯爾尼公約》羅馬文本的規定,其包括作者身份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和修改權這兩項最基本的著作權權利內容。因此,我們若要探討作品精神權利的起源,則必然要從著作權的起源說起。

有關著作權的起源可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時代。以他們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包括作者在內的一切藝術創作不過是對自然界的鸚鵡學舌一般地機械模仿。[1]在他們看來“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通常亦并非由其所首創,他的一切工作、勞動只是被動地、消極地遵循著客戶或者委托人的指示與要求。”[2]直到后來,一批杰出的藝術家(如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開始嘗試將科學知識運用于勞動中,以使其藝術創作更加逼真。到18世紀中后期,隨著文學、藝術領域中的浪漫主義的興起以及笛福等新生派作家又在其作品中注入“首創性、靈感及想象力”等新的內涵,作家(author)與創作者(creator)逐漸成了同義語,其工作也被肯定為是一種創作活動。人類社會出現了傾向對作者自身關注的學術思潮,此外,由于印刷術的產生使對作品的修改和歪曲成為可能。至此,促使著作權產生的條件已經具備。繼1710年英國《安娜法》之后,許多國家紛紛制定著作權法對作者的法律地位予以確認,對其創造性的勞動進行法律上的保護。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著作權立法的理論基礎是存在差別的。這就注定了他們后來在作品精神權利立法方面分道揚鑣。英美法系以“激勵說”為立法原則,即法律賦予作者專有權,旨在激勵作者創作熱情,從而為社會創作出更多更有價值的作品,而激勵的最好方法便是對作者的經濟利益予以保護。英美法系“社會本位”的立法思想和“純粹功利主義”的立法哲學使得著作權立法偏向了對作品經濟權利的關注。然而,大陸法系(主要是法國)則以“自然權利”學說為立法指導思想,強調著作權是因為作者創作作品這一事實而對于作品所享有的一種“自然權利”,法律的規定只不過是對這一“天賦人權”進行確認和明確而已。這種“個人本位”的立法主意更注重對人本身的關注,這也成為后來作品精神權利理論產生的前提。

事實上,作品精神權利理論首先起源于法國,之后逐漸為大陸法系國家所接受。我國《知識產權法》領域所使用的著作人身權概念最早即是在1878年由法國學者莫里洛明確提出并在法律意義上使用的。莫里洛在提出著作人身權的法律概念之后,又進而論述了著作權的雙重性質。他認為:著作權由兩項內容構成,一是屬于“完全的人身自由權”,這一權利禁止違背作者的意愿而發表其作品,禁止以作者以外的他人的名義發表作品,以及所有惡意及拙劣地復制作品;著作權的第二項內容是專有使用權,它是由實在法賦予的一種純粹的經濟權利。[3]不可否認,莫里洛對著作權本質的認識是全面而深刻的,在其之后許多大陸法系的學者(如吉爾克,皮奧拉·卡塞利,約瑟夫·科勒爾等等)也都對著作人身權理論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持一元論的代表,吉爾克極端地認為著作權中僅僅只有人格,除此之外別無其他。這種抹殺了著作權經濟性的主張固然有其有失偏頗之處,但在一定程度上卻使我們對著作人身權或說作品的精神權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另一位對著作人身權理論起到奠基作用的學者當屬皮奧拉·卡塞利,他將著作人身權與一般人格權作了很好的區分。他指出,作者個人性質的權利不產生于一般人格,而產生于創作作品的人的人格,因為這種權利是著作權的一個基本成分,不同于有下述特點的其他個人性質的權利:它們能夠以作品為對象、為作者或其他人持有,而且它們不以作品的創作為依據,但屬于人身權利的總的范圍。[4]就這樣,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后,在以“天賦人權”為旗幟的自然法思想的影響下,作品被視為作者人格的延伸,而作者對作品不但應當有權像對待財產權那樣控制作品的經濟利用,更應當有權維護作者人格與作品之間無法割斷的精神聯系。[5]對作品精神權利加以保護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贊同。

二、保護作品精神權利的價值基礎

大陸法系的學者之所以能在百家爭鳴之后達成一個共識——應當對作品精神權利予以保護,正是建立在“對作品精神權利予以保護”存在合理性進行論證以及對其價值進行探討的基礎上的。價值即是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滿足,它指明了客體存在的意義。

作品精神權利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經濟學價值

在英美法系,版權法大多通過經濟報酬來鼓勵作者創作,而大陸法系的版權法則是特別注重作者的精神權利,通過創設署名權、發表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收回權來激勵作者的創作。英美法系以“社會本位”為立法指導思想,因此,作品精神權利的激勵作用往往被忽視了。

主張精神權利具有激勵作用的學者大都以作品精神權利能實現人格利益為由,如“著作權制度中相對于作者人格價值實現較小的作品來說,賦予作者的精神權利對于作品創作的刺激完全超過經濟權利。如前所述,在中國古代,許多作品之所以被創作出來,對精神利益的追求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創作動機。”[6]其實,從經濟報酬的角度,作品精神權利的激勵功能亦不能被忽視。如版權法賦予作者署名權,作者可以通過提高創作質量和適當的宣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就如同企業的商標一樣,作者的署名會和作品的銷量、價格形成直接的聯系。版權法賦予作者的發表權也與作者經濟收益相關,因為作者只有行使了自己的發表權,其它的著作財產權的實現才成為可能。而版權法賦予作者的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收回權,都保障了作者有進一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

正是因為作品精神權利與作者經濟利益存在相當的相關度,對精神權利的立法保護也必然對作者的創作產生激勵作用,這也即是作品精神權利經濟學價值的表現。

2.文化價值

一國文化事業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我國目前處于經濟轉型期的特殊階段,社會上存在物質主義盛行、極端個人主義、嚴重信仰危機的現實。因次,發展文化事業,振興文化產業,提供豐富而健康的文化產品,無疑是必要和緊迫的。

作為文化載體的作品,其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到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作品是一時期文化的再現和反映,同時也能促進文化的繁榮和傳承;反過來,文化的繁榮又將給作品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和發展的動力,最終促進作品的創作。以作品為媒介,作品精神權利與文化之間也產生出一衣帶水的關系。對作品精神權利的保護有益于社會中出現更多更好的作品。正如上文已經提到的,對作品精神權利的保護會激勵作者的創作熱情。除此之外,保護作者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能夠有效地防止作品被歪曲,從而使大量優秀的作品得以源遠流長。只有對作品精神權利充分尊重和保障,才能使人類優秀的精神食糧不被惡意歪曲,使其承載的文化得以客觀完整的傳播和傳承。

因此,加強對作品精神權利的保護,也就是在為繁榮人類的文化而努力,對文化領域的勞動者給于尊重和保護,才能使人類的精神文明繼續蓬勃發展下去,這即是作品精神權利的文化價值所在。三、各國對作品精神權利的保護現狀

(一)大陸法系國家對作品精神權利的保護

盡管法國大革命后,受自然法學說影響,大陸法系國家都逐漸接受了作品精神權利理論,但在各自的立法實踐中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立法模式。

一類是以法國為代表的國家,其采取將著作權中的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分開保護的立法主義,在學界被稱為“二元論”。具體規定是:經濟權利可以與作者人身分離,在商業流通中可以自由轉讓或者由作者放棄,但它只能在一定期限內受到保護;而精神權利則不能與作者人身分離,也不能轉讓和放棄,只有在作者死后才可以轉移至作者的繼承人或受遺贈人。[7]持此立法主義的國家還有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大部分大陸法系的國家。

另一類則是采取“一元論”立法主義的國家。著作權被看作是經濟權利和精神權利的有機復合體,無法加以分割,只有將作者精神權利和作者經濟權利放到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才能更全面的發揮其保護作者的作用;精神權利并不永恒受到保護,而是與經濟權利一起享有同樣的保護期,除了作者死后版權可以整體轉讓于繼承人之外,作者的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都不得轉讓。[8]“一元論”的代表國家是德國,還包括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

(二)英美法系國家對作品精神權利的保護

深受功利主義哲學“社會契約說”影響的英美版權法,從一開始就將作品精神權利排除在了版權法之外,但隨著《伯爾尼公約》等國際版權公約的簽署,英美法系版權立法在作品精神權利的保護問題上才有改觀。

英國是版權法誕生地,卻直至1956年出臺《英國版權法》時,在第43條才明文規定了作品精神權利的部分權能,至1988年,英國制定并頒布了現行版權法,該法第四章才詳細規定了精神權利,明確作者享有確認身份權、反對對作品進行損害性處理權、反對“冒名權”、某些照片與影片的隱私權。不過1988年《版權法》又為上述權利的行使規定了諸多限制。這些限制包括:作者署名權的行使必須以事先聲明為前提,聲明可以采用單獨通知的形式或作為版權合同的一部分,但只能約束接到通知或依據該版權合同主張權利的人;改動作品的行為只有造成作者名譽或聲望的損害時才構成對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侵犯等等。美國最早的版權法同樣不保護作品精神權利,但“吉姆案”在美國版權法中是一個具有分水嶺意義的案件,因為在該案中,美國法院第一次承認了有關精神權利的案由。盡管該案并非像精神權利的倡導者所希望的那樣使國會完全接受精神權利,但自此之后,一些州法院和立法機關對精神權利的態度開始漸漸好轉。至1989年,經過100多年的爭論,美國最終決定加入《伯爾尼公約》。公約確立了作品精神權利的保護,這促使美國國會接受了精神權利這一概念,美國1990年通過了“視覺藝術家權利法”,保護視覺藝術作品作者的精神權利。

英美法系版權立法經歷了從不承認作品精神權利到對其加以有限保護的轉變。盡管這種保護較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而言,無論在權項設定上還是在適用主體上都受到諸多限制,但畢竟已是法制發展中的進步,而且,限制的存在也并不意味著作品精神權利在英美版權法中得不到充分保障,只不過這種權利在更大程度上被視為普通法上的權利,或者說是一般人格權,通過假冒之訴、侮辱之訴、合同之訴、反不正當之訴等等,作者的精神權利同樣可以獲得充分的保障。

(三)國際版權領域中作品精神權利的保護

在國際版權領域中,明文規定保護精神權利的公約是1928年修訂的《伯爾尼公約》羅馬文本。該公約第6條之2規定:“與作者財產權利無關,甚至在該財產權利轉讓之后,作者對于他人篡改、刪除其作品或作其他更改,以致損害作者名譽聲望的行為,有權制止。”該條明文確立了對作品精神權利保護的立場,開創了國際保護作品精神權利的先河,對西方諸國版權立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也是英美法系國家為加入該公約而不得不修改本國版權法的原因之一。

由于受到美國等國家的影響,作品精神權利被排除在《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適用范圍之外。1996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公約》對作品精神權利保護沒有新的規定,完全適用《伯爾尼公約》的有關規定。

四、結語

綜觀國際社會對作品精神權利保護的現狀,我們不難發現,各國對此問題的認識體現出很強的主觀性。無論是對作品精神權利的價值判定上,還是對其具體權能的認定上都體現出這一特色。但無論如何,作品精神權利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價值是不容抹殺的,對作品精神權利予以日臻完善的立法保護,已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參考文獻]:

(1)楊延超博士論文《作品精神權利論》。

(2)DanRosen,“Artists''''MoralRights:AEuropeanEvolution.”CardozoArts&Entertainment,2.

(3)孫新強:《論著作權的起源、演變與發展》,載《學術界》(雙月刊),總第82期,2000年3月。

(4)參閱皮奧拉·卡塞利《Trattatodeldirittodiautore》,那不勒斯譯,馬爾吉耶里出版社和都靈,UnioneTip.都靈出版社,1927年,第42頁(注釋1)和第58頁。轉引自:楊延超博士論文《作品精神權利論》。

(5)SeepaulGoldstein,Copyright,Patent,TrademarkandRelatedStateDoctrines,TheFoundationPressInc.(1981)at855.

篇(8)

二、消費者的概述

權利的定義是根據利益說來定的,也就是消費者在進行合理消費的時候可以依法享有法律的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體現在消費的時候可以根據法律使自己在消費過程中的一些行為可以進行,或者終止。

三、消費者權利的提出與確定

美國早就在1962年的3月15日就提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利了,到了1985年,聯合國才確定消費者有七項權利,而我國則制定了九項消費者的基本權利,分別是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求償權、結社權、接受教育權。

四、自主選擇權

消費者在消費工程中享有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或者是選擇自己覺得滿意的服務,不但如此,消費者還有權選擇自己喜歡或者是信得過的經營者進行合作。在消費過程中可以決定有權可以就不同的經營者進行比較,來決定自己的選擇。

(一)公平交易權

在平時的消費過程中,消費者是享有公平的交易權利。在交易的過程中,消費者有權可以了解商品的真實信息,獲得質量的保證還有合理的價格,對于那些經營者強制消費者消費的行為,消費者絕對有權拒絕。

(二)求償權

求償權顧名思義就是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服務過后受到人生或者財產的傷害時,可以依法享有獲得賠償的權利。這對消費者的權利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至少可以讓受損的消費者可以得到賠償。

(三)結社權

結社權就是消費者為了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利,可以組織消費者以維護自己的利益為主成立一些合法的社會團體。這個權利是從消費者相對于經營者處于劣勢的地位而提出保障他們的權利出發的。

(四)接受教育權

接受教育權就是消費者可以依法享有獲得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權利。消費者應該接受有關商品或者服務方面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己對這方面的了解以達到維護自己的消費權益為主。

(五)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受尊重權

我國是一個各民族團結平等的國家,所以在消費的時候也要做到平等的對待各民族人民,在消費者消費的時候應該尊重消費者的民族風俗習慣。

(六)監督權

監督權是消費者除了在消費過程中,還有在平時也可以對經營者的商品或者服務進行監督,發現有不合理的行為或者現象時可以進行舉報或者控告等,這些行為都是可以維護消費者的權利。

五、消費者權利定位經濟法屬性的意義

(一)完善行政法目標

在行政法生產背景方面,行政法是控制政府職能的擴張,是為了預防政府過度干預經濟而進行設計的,這一制度的設定是完善市場的不足以及保護消費者的權益。通過發揮經濟法的作用,不及可以不斷的完善市場的不足,而且可以維護消費者的權利。但是單單依靠行政法的改變是不行的,還必須得結合兩只手,分別是市場與國家,才可以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得采用經濟法的手段。然而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很多時候還是采用經濟手段為主,因為在一些消費者權利受損以及市場秩序受到破壞的情況下都是采用經濟手段來解決的。在大多數人多的了解中行政法都是以“授權”、“維權”以及“控權”為主的,在保護消費者權利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是通過控權來達到目的的。

篇(9)

近年來,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逐步完善和投資者的日漸成熟,二級市場年交易總量出現了萎縮的態勢,藉此,國內眾多券商紛紛報虧。究其原因,無外乎對經紀業務依賴過重使然,一旦行情不好,交投冷淡,券商的收入就會出現大幅下降。加入WTO后,隨著國外證券公司的進入和交易傭金制度的國際接軌,券商在經紀業務上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由于經經業務是券商最基礎的業務,誰也不會輕言放棄,因此,我國證券公司只有通過塑造經紀業務品牌,才能在將來激烈的競爭中勝出。

當前證券公司經紀業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行業集中度低,競爭激烈

在產業組織理論中,集中度是衡量市場結構的主要指標,它反映一個產業內廠商分布的狀況以及顯示產業內市場壟斷或競爭的程度。一般用行業集中率指數(CRn)表示,公式如下:

nN

CRn=∑Xi/∑Xi

i=1i=1

式中:CRn—某行業前n家最大廠商的有關數值(銷售額、總資產等)占全行業的比重,n的取指取決于計算的需要。

根據公式,我們可以計算出1995年-2002年我國證券二級市場上經紀業務的集中度。

從表1可以看出,較低的市場集中度,折射出目前國內券商在經紀業務上的競爭相當激烈,這和當前的市場狀況完全吻合。雖然1995年以來我國券商經紀業務集中度不斷提高,但其增長速度較為緩慢,預示著激烈的競爭在短期內將不會有大的改觀。

業務趨同率高,缺乏創新我國證券公司業務雷同,同質化嚴重已是不爭的事實。這種狀況,在經紀業務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眾多券商對經紀業務過度依賴,證券交易傭金收入構成了證券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當前,我國證券市場整體疲軟,券商之間在經紀業務競爭中更是采取傭金回扣、挖墻角等惡性競爭手段,而在服務質量的提高尤其是經紀業務創新方面乏善可陳。這種局面長期持續,必將導致全行業經營行為的扭曲。

我國證券公司塑造經紀業務品牌的舉措

證券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知識服務行業,其品牌效應非常顯著。品牌是一個證券公司的標識,這個標識提供了與其他證券公司相區別的特征,是證券公司與顧客之間的關系性契約。在經紀業務中建立各具特色的品牌,才能實現細分市場,鎖定客戶群,增強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度,并以此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進而在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度達到一定程度后,實現品牌游離于產品和服務之外而獨立存在,取得持續的品牌效應。

經紀業務的品牌塑造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塑造品牌的實際價值,使客戶能享受到滿意的、有別與其他品牌的服務;二是塑造品牌的吸引力,通過品牌的吸引力的不斷增強,提高客戶對品牌的忠誠度。打造經紀業務品牌,可以培育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形成獨一無二、與眾不同和難以模仿的競爭優勢,以此擴大市場占有率,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保持長盛不衰。

不斷拓展業務廣度,通過規模擴張提高市場占有率資本規模本身就是一種品牌,較小的資本規模必然會導致業務面狹窄和業務能力不足。在證券經紀業務中,交通便利的證券交易設施、先進的交易設備和高素質的研發管理人才,無不需要雄厚的資本作后盾。而遍布全國的證券分支機構,既可以提高市場占有率,同時也是公司品牌的最好宣傳。所以,資本規模是品牌塑造的前提條件。我國的證券公司資本規模小,總資產不過3000多億元,平均資產僅為20多億元,與國外證券公司相比,差距十分明顯。

從表2中可以看出,美國證券公司的平均凈資產是我國券商的20多倍,總資產平均是我們的100多倍。因此,我國證券公司要塑造經紀業務品牌必須首先解決資本規模小的問題。

我國證券公司要解決資本規模偏小的問題,必須通過有效途徑擴展資本規模。資本規模擴張的模式主要有增資擴股、收購兼并、與外資證券公司合作成立中外合資證券公司、發行上市、組建證券控股集團等。證券公司應根據各自的優勢與特點,抓住機遇,迅速擴張規模以應付即將到來的機遇和挑戰,進而實現品牌塑造戰略。證券公司在規模擴張中,應當考慮到公司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對資本的支配能力,然后決定適當的規模擴張速度和程度,也可隨著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變化,分步實施資本擴張的長遠目標。

致力挖掘業務深度,通過業務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從本質上講,證券經紀業務是為滿足客戶需要而提供的一種金融服務活動,其服務的內容分為基本服務、咨詢服務和附加服務三個方面。基本服務是證券公司接受客戶委托買賣證券并提供基本信息及資料的服務活動,是整個證券經紀業務的基礎,也是目前證券公司主要提供的服務。咨詢業務是證券公司根據客戶證券投資的需要,而提供的各種分析資料、研究報告和投資建議的服務。附加服務是基本服務和咨詢服務的一種延伸,是證券公司為追求經紀服務產品的差異化而提供的特殊服務,是適應市場環境和投資者需求多樣化的一種需要。

要塑造經紀業務品牌,創造特色化的服務優勢,提升核心競爭力,證券公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要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根據目標市場不同,合理選擇服務產品。證券公司應按照區域位置、投資偏好、職業特點等標準細分市場,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提供有差別的服務項目。

要促進服務的有形化,形成難以替代的市場品牌。為了保持特色化服務優勢,證券公司可將特色化服務附在業務品牌上,使其在市場上具有鮮明的形象標志,并通過大力宣傳品牌的特色和內涵,使品牌形象更加鮮明和豐滿。另一方面,證券公司應在充分研究客戶需求的基礎上,導入“CRM”戰略,對基本服務包括設施環境實行標準化管理,樹立統一的企業品牌。

要充分運用附加服務手段,進一步創造特色服務優勢。咨詢服務的優勢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才能逐步體現出來,而采用附加服務手段來創造特色化服務優勢則成本較低,形勢靈活,見效較快。目前,部分國內證券公司已開始運用這一手段,如推出“商務套間”、“客戶俱樂部”、“銀證一卡通”等形式。

要不斷對創造出的特色化服務進行創新。證券公司必須在交易技術和業務方式兩個方面根據市場新需求,積極探索新的適應市場需要的服務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始終走在市場的前列。

綜上所述,我國證券公司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危機之中,應該充分認識到品牌塑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過樹立公司的經紀業務品牌,打造核心競爭力,以適應社會和市場的發展需要,從容應對新形勢下的各種挑戰,謀取健康長遠的發展。

參考資料:

1.王良忠,《證券市場基礎知識》[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楊彩林,《內憂外患:我國證券商如何應對》[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2.6

篇(10)

全球化以其廣泛性,接近經濟一體化的理想狀態,但恰恰由于全球化這種一體化方式涉及范圍太廣,各個國家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的水平差異性使各國對一體化的基本考慮往往難以形成共識,無法實現生產要素在全世界范圍內的自由流動。而區域化以其多樣性蓬勃發展,卓有成效地推動經濟一體化在局部地區的發展。

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全部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以比較優勢基礎的國際格局是當代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和必然趨勢。比較利益的普遍存在,是傳統國際貿易的基礎,也是后興起的跨國投資的基礎。

全球化和區域化的影響

1、推動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進程,并為世界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

全球化和區域化都從不同領域和范圍推動了上一世紀已經興起的科技革命進程、全球范圍的電子信息技術應用和區域安排內的科技開發分工。具體表現有三個方面,一是信息技術產業在世界高新技術發展中已成為關鍵;二是全球化和區域化安排實現了高新技術從發達國家向全世界的擴散和轉移;三是以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為主的新技術將逐步與傳統工農業結合,形成新的產業增長周期。

2、全球和地區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全球化和區域化在相關領域引起了革命性變化,實現了產業的重組,并購企業跨越國界、洲界和產業界限,各種虛擬的經濟形式如雨后春筍,使經濟的二元特性具有了新的涵義,以萬億美元計數的虛擬經濟使機械化大工業變得如此渺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從GATT到WTO,從APEC清邁宣言的相互貨幣支持到歐元啟動,世界已經創造出了130多種全球性和區域性的經濟一體化方式。全球化和區域化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產業結構和經濟運行結構。

3、對世界經濟秩序產生深刻的影響。

各國、各地區間經濟存在巨大差異的現實狀況使全球化的進程只能是次優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區域化方式雖然基本上解決了體制內的最優安排,但由于它嚴格的排它特征,使之與非成員之間又形成了新的貿易與投資壁壘。但從總體上和發展進程上,經濟區域化恰恰是經濟全球化的階段性補充,而且在結果上,區域化最終將促進全球化,已有的區域化實踐已經證明,區域化關稅壁壘與非關稅壁壘的逐步消除,擴大了成員間的貿易,其進一步的結果是隨著相互間市場的開放,資本、技術、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實現了利潤最大化和最優效率,促進了經濟增長。而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的持續增長,必然增加對區域外產品和生產的需求,到這時,區域內經濟就需要跨越區域界限與區域外經濟交流,或者是擴大區域化的范圍以實現經濟進一步發展。

隨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而進一步發展國際貿易的規模、數量將在區域內和全球范圍內同時增長.由于生產的跨國特征與全球經營,使全球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增長將更大面程度地依賴于貿易。

貿易與投資相互促進,二者又與全球化和區域化相互促進。為追求貿易與投資便利化,出現了各種區域化與全球化方式,區域化與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為貿易與投資提供了相對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秩序,從而進一步推動了貿易與投資的發展。隨著全球化與區域化的不斷完善,貿易與投資的相互促進將表現得更為充分。

區域化和全球化要求金融自由化,也將導致金融風險加劇。為滿足和適應生產與貿易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各國普遍在金融領域逐步放松管制,開放市場。金融自由化進一步加速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隨著經濟金融化的不斷演進,國際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金融活動為生產與貿易帶來便利的同時,國際金融的風險也同步增長。相對于軟弱無力的國際金融監管,如果國際金融體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金融危機再次發生極有可能。

區域化通過區內優惠安排實現了區內較為充分的合作,但卻造成區域之間的激烈競爭,競爭不僅表現在生產領域和市場范圍,而且還表現在優惠安排的攀比與競賽,這最終必然導致區域組織間差別的縮小,競爭的結果使其中一些組織消亡,而另一些組織則在不斷壯大,作為一個自發的過程而更接近全球化。聯合國貿發會議的多次磋商,烏拉圭回合、GATT向WTO的轉變,雖然有種種不盡人意之處,但還是完成了向一攬子貿易自由化的過渡,這構成了本世紀全球化進程的堅定基礎。

經濟的不均衡性將會隨著全球化與區域化的發展而更加突出。在全球化與區域化中發揮核心作用的發達國家及其跨國企業,以其明顯的競爭優勢,通過資源配置和生產要素重組,將獲得越來越多的利潤和超額利潤,由于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以及新技術革命的深化,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將進一步強化和完善生產國際化,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的戰略選擇與回旋余地極為有限。并且,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未能在經濟全球化中獲益,不平等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體制則進一步加大了南北差距,世界經濟的不均衡性將更加突出。

應對之策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以其深刻的影響作用于各國經濟,那麼,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該如何作為,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首先,應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為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

其次,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

第三,努力提高企業的經營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改進技術和管理,擴大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進入能力和占有份額。

第四,建立風險防范意識和機制。全球化和區域化進程,使各成員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模式都受到挑戰,面對較為頻繁的外部制度的影響,內部制度沖突的機率與風險不斷加大,存在著管理環境和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這在短時期內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勢研究及時提出對策。

上一篇: 支部年終工作總結 下一篇: 三八婦女節的由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第一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有效 | 又大又黄又爽视频一区二区 | 婷婷六月在线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网中文字幕 | 日韩免费福利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