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5:57: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書育人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在“翻轉教研”后英語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立德樹人
1.縱向銜接,夯實基礎,全面呵護學習情感,優化學習方法
初高中英語的教學銜接,歷來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可總有人提、有人論,但落到實處的并不多,究其原因,無非就是所謂的教學任務使然,但毋庸諱言的是,關注學生成長的責任意識使然。由于中考的負反撥效應及教學層面多重的功利化作為,新入高中的學生既有基礎知識與能力的負積累問題,也有學習方法和對英語語言學習情感和理念偏差的問題。探明了問題的歸因,才會有解決問題的鑰匙。在“翻轉教研”的促進下,在立德樹人意識的引導下,酒鋼三中英語教師尊重學生,呵護學生,從“語言、語法、語境”到“聽音節拼單詞”1,從規范的課堂筆記到延伸閱讀,從“課堂”、“課學堂”到“學堂”的三級跨越,都是為了縱向銜接,幫扶學生漸次形成外語學習的核心能力。所有過程中,多元多樣的即時評價,助推發展,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找回成功體驗,體態、眼神和言語中,全面呵護學生的學習情感,消除信息錯配。英漢對比,文化品位,結構透析,漸行漸優,將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和欣賞方法扶到了一個高效的軌道。在某一節課上,老師用一個圓詮釋了英語語言意群的活性。“一個英語語句有如一個封閉的圓,有起點亦有結點,起點大寫首字母,結點就是也能表情達意的標點。”圖畫、色彩、笑聲、笑臉,構成了一幅對英語語言中意群、句式和情感表達的生動畫卷,演繹了語言,也詮釋了情感與文化的美。摘一例而窺全貌,酒鋼三中立德樹人的英語教育有個性也有高度。
2.學理層面上,增強由課堂到學堂教學模式的立德樹人功效
立德樹人的“學堂”模式的整體構架已經完成了第一步,即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層面,幫助高一新生自主或合作地優化了其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優化了他們對英語語言的學法;具體表現為:首先,學生能感恩地提出英語學習中的困惑,有了對語言學習過程及方法理想的思考,積極尋求老師的建議,消除師生間信息錯配的通道被有效地打通;其次,英語課堂上,受英語語言學習的正反撥效應影響,學生開始使英語語言學習回歸生活,在英語語言學習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層面,開始有策略地描述、表達、質疑,自主、合作、展示,在逐漸高效地習得英語語言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培養了他們多元的生活與社會交往能力;第三,相較而言,實驗班學生就英語科的學業負擔明顯得以減輕,除基本的練習外,其它一切教輔已經悄然遁形2,將曾經被剝奪的時間和精力還給了學生,他們研習、拓展、思考、質疑,從學理的高度上給了他們提高英語學習力的時間與自由;第四,因為學生的英語學習,也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師生間有了默契的立德樹人的英語“學堂”的明顯基礎架構。工作在分步實施,三級跨越已經有了明確架構。
(1)師生間明確立德樹人概念,要幫助學生夯筑起自己的立德樹人目標,即成為一個在中國環境下會學習英語這門外語的人,也成為一個有學術道德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不斷地修為學習后,更成為一個有多元能力國際視野與交往能力的完整的人。
(2)細化立德樹人“學堂”模式建構的過程與方法,鼓勵學生合作建構;不管課堂還是學堂,學生總是學習的主體,那么在信息錯配最小化的基礎上,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立德樹人“學堂”模式的構建中來,這才是課題研究3和立德樹人英語教育富有生命力的前提和根本;他們的需求,需要被科學轉化為立德樹人“學堂”共建的支柱,他們的智慧與創新,需要被激活,使立德樹人落地生根,成為全體的共識;在學堂構建和立德樹人英語課堂教學效益的激勵下,使他們能將此立德樹人的教育模式潤物無聲地嫁接與其他一切知識得學習環節中去。
(3)模式三級跳,即由“課堂”到“課學堂”和“學堂”的三級跳。課堂,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但在課題預設支持下,課堂基本上還是由老師主宰,幫助學生銜接知識和對學習態度與方法等調整和優化,培育立德樹人英語學堂的知識、學習策略與思想基礎;“講”、“聽”、“記”就是整個的特征,“講”表面上只占三分之一,但它仍然是核心過程,這一過程將持續整個一個學期。“課學堂”,就是在前期課堂基礎上的一個過渡期,期間只是半個學期;本周期內,最鮮明的特點就是課堂與學堂模式的交互,要么一節課內有機交互,要么在條件相對成熟的情況下,基本完整地交互,即課堂和學堂的整體交互,中間沒有穿插,相互完整,激活課堂與學堂中師生間隱性的競爭與互促因子,讓立德樹人的英語學習過程充滿樂趣與智慧,拉近師生的合作距離,遠離低效和負效;整個過程中,“學”、“查”、“驗”,特征明顯,“學”即自主地學和合作地學,課內學,課外學;“查”即線下查,線上查,對知識等全面查證;“驗”即在課堂交流和展示中驗證自己的“知”、“能”、“用”及其他尤其包括語用和溝通等多元能力。在此過程中,漸漸隱去的是教師主宰式的干擾,漸漸淡入的是學生知識與能力的生成,學生對英語語言學習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全面感知和理性認識,有了有生成能力的自主立德樹人意識,在基本的公德和對英語的學德方面有了基本理性的認識,全面為“學堂”而準備。“學堂”,即在前兩級基礎上,完全進入一種由學生主宰,老師主導、主推,師生間深度合作的模式。師生間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引領與被引領情感,生生間有高效的合作情感,學堂中有“溫度”,欣賞感知包括英語語言和文化在內的美;(4)全面做好實驗研究。每節課有一定量的反思,對課例進行“翻轉”4研究,集中反饋,以期形成對立德樹人英語教育全面升級實踐和“翻轉”推廣5的成型模板來。
二、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感受生活化
縱觀數學的發展與形成歷程,數學與當代人文社會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新課程改變了傳統學科課程之間過分學科本位、互相割裂的弊端,注重了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更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在數學人文教育中,一是要把數學訓練與語言積累訓練相結合。發展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感悟和表達能力。如讓學生寫數學日記,有位教師從一年級抓起,學了數的認識,讓學生觀察家中、校園以及上學路上的事物,每次上課前用2~5分鐘時間交流,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又如,在應用題、文字題教學中以及試題講解的過程中,可通過分析題中的語言表達,用抓關鍵詞的方法進行數學語言訓練;二是要把數學與社會、自然、體育等學科知識結合起來,如在《統計》教學中,結合本地實際,讓學生對本地人口、新建房屋、家電使用,各種車輛購置、社區建設等進行調查統計、分析,使學生對計劃生育國策、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國家對地方建設的投入等有所了解和認識,從中感悟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再如,在體育教學中鉛球、鐵餅場地的畫法,也讓學生感到數學與各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三是學數學與用數學相結合,如在學習小數應用題時,可為學生創設超市購物的情境與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解決問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能感受到數學的價值。
三、讓學生在思維訓練中滲透生活化
數學新課標前言中要求“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在“實施建設”中指出:“使學生感受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領略數學命題和數學方法的美學價值?!睌祵W的美體現在符號、公式、邏輯、語言的簡潔美、數和形的對稱美、統一美,還體現在數學命題、解題的方法巧妙、靈活、有趣的美等方面。不管是誰,每解開一道有趣的難題,心中總會有一種妙不可言的成功感,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盡力展現數學的美學價值,通過利用數學美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地感受數學美,追求數學美。例如,在一次考試中,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在一個正方形地里設計了一座花壇,使花壇的面積占正方形的三分之一。小小設計師們各盡其能,設計了形式多樣的花壇,不少學生在設計中注重了對稱美。又如,在教《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筆者安排了一節“24點游戲”的活動課,要求學生分別抽取四張撲克牌,其中紅色表示正數,黑色表示負數,計算±24,列出算式并寫出計算過程,然后公布在游戲期間采取多種比賽方式,使學生在游戲快樂、競賽的氣氛中感到樂趣無窮,學得輕松、玩得愉快,同時滿足了他們的好勝心,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四、讓教師在引導探究中貼近生活
從數學方法看,要堅持啟發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它們自己發現和掌握有關規律。教師要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思考。所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實際問題還是理論問題都應緊密結合數學內容,并編抓成科學的探究程序,使學生能形成一條清晰的思路。如在應用題數學中,把應用題與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再去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然后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如數學《工程問題應用題》可以補充這樣的題目:老師帶了一些錢去買一套上、下兩冊的書,帶的錢如果只買上冊,恰好能買20本;如果只買下冊恰好能買30本,那么老師帶的錢能買幾套這樣的叢書?這道題能使學生領悟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從數學手段看,要重視綜合實驗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他們嚴肅認真、實事求事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習慣。還要盡量使用先進的數學手段,增加數學的現代氣息,使他們感受到現代科技成果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在中學階段,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數學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與其它學科有著密切聯系。以及它在社會實踐中有著廣泛應用,更重要的是數學的學習能訓練人的思維方法,完善人的個性品格。從這個意義上講,數學所代表的進步觀念已經超越了自身的范疇,數學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文科學的進步,影響著社會文明的進程。
中學數學內容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因素,表現出科學性、知識性和思想性的統一。數學教育具有巨大的智力價值,它以數學知識內蘊的思想方法引起人們思維方式的建立、完善和變革;不僅如此,它還具有極大的精神道德價值,能夠引起人的思想品質、觀念和道德價值的深刻變革。比如,通過數學思想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愛國主義思想立場和良好的個性品質;通過數學審美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在美的感染中變得精神豐富和道德高尚。一言以蔽之,就是數學教育在全面提高人素質方面具有極大的作用;在新的時期,應該倍加重視數學育人的作用。
二、數學教學中實施德育的主要內容及方法
1、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數學史是我國中學數學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不完全統計,中學課本中直接介紹中算史的就有17處,涉及數學家、數學發現、數學方法等近50個方面的內容,并以習題、注解、課文(如“勾股定理”一節)、附錄等多種形式出現。這些內容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素材。教師應當結合教材介紹我國在世界數學發展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產生了從有限中認識無限、從近似中認識精確以及以等積變換求體積等樸素的數學辯證思想,劉徽的“割圓術”就是最好的例證。我國在現代數學發展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例如:我國在數論、微分幾何等領域的研究都處在世界領先地位;我國中學生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連續奪魁……這些史實和事例,說明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而且也為整個世界的現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2、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數學是辯證的輔助工具和表現形式。中學數學中含有極其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因素。教學中應當注意滲透以下觀點:①運動、發展的觀點。在中學數學中,任何一個數學概念、判斷、推理都有自身的內在矛盾,都是運動、發展的,使學生充分認識一個數學對象自身的矛盾形態,而且利用這種矛盾揭示事物間的相互聯系、相互轉化,能有效地達到教育的目的。例如中學數學中的曲線與直線、點與圓、點與橢圓、無窮小量與零等都處在這種矛盾形態中,而這種矛盾恰恰為解決問題提供了過渡和說明。例如:過圓上一點P的圓的切線方程,就可視為該圓與P點所對應的“點圓”的公共弦方程。
②對立統一的觀點。中學數學中的對立統一關系比比皆是。例如:“未知與已知”、“相等與不等”、“常量與變量”、“有限與無限”、“動態與靜態”等等。我們在解某些系數中會有字母的方程組時,可視未知數為已知數、已知數為未知數;在解一個含有兩個未知數的方程時,可以考慮用不等式取等號的條件求解;在含有參變數的問題中,參變數既是變數,又是常數;在處理極限問題時,往往是變無限為有限來處理;幾何中探求動點的軌跡的本質,就是尋求處在動態的對象中的不變因素……這些方法就是對立統一觀點在數學中的具體運用。
③量變質變的觀點。數學對象的運動、變化過程,往往也是一個量變質變的辯證過程。犂紓滄肚叩耐騁歡ㄒ逯校孀爬胄穆蔱的大小變化,而引起橢圓、拋物線、雙曲線的質變;又如,圓的切線就是割線運動的特殊狀態……在教授這些內容時,教師應盡量創造條件,如使用彩色粉筆作圖,或利用電化教學手段,把其間的關系表現得更為生動逼真,淋漓盡致。
④普遍聯系的觀點。任何一個數學問題內部的諸因素都是互相聯系的。例如一個命題中的條件與結論總是互相制約的;一個數學分支的因素與其它分支的因素也存在著橫向聯系。要教育學生從不同的側面把握數學對象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類比、聯想、變換、數形結合等,既體現了普遍聯系的觀點,又提供了探尋這種聯系的方法。
3.個性品質方面的教育
嚴謹與抽象是數學的特征,也是數學對于一般文化修養所提供的不可缺少的養分,通過數學中嚴密的推理、論證,通過錯例分析、檢驗解題過程的合理性及條件的等價性等,可以培養學生嚴密思考、言必有據以及實事求是、不輕率盲從的科學態度和作風。
數學需要智慧,更需要熱情和毅力,尤其需要開創精神。數學是發展的,其歷程又是艱難曲折的。通過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還可以通過一題多解、推廣命題、難題巧解等手段,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
4.審美方面的教育
“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敝袑W數學中有著豐富的美育素材,數學語言的簡練,數學思維的靈巧,數與形的融合,數式形的對稱……它們無不展示了數學的美,數學的美,具有無比的感染力。
易被忽視的,是發揮數學美在學習知識、深化理解這方面所起的作用。其實,這時數學美是有其獨到之功的。比如,可以根據數學美的和諧性特征,讓學生對前后知識進行比較、串聯,溝通它們的內在聯系;適時闡述解題中的和諧化思想原則、方法等等。揭示了數學真與美的有機統一、豈不是使學生的思想在數學學習中步入新的天地!
數學教師,不要忘了美的誘因,美的魅力。
三、數學教師要強化德育意識
當前,認知心理學在心理學研究中占主導地位,研究結果層出不窮,對教育技術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教材一方面要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而改變教學方式,還必須研究和應用不斷發展的教育理論特別是教育心理學的認知學習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教與學,從而達到在教育技術條件下的教學最優化。因此,探討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術的觀念更新,把握課堂教學的未來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認知學習理論的具體內容和具體觀點。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人類傾向或才能的一種變化,這種變化要持續一段時間,而且不能夠把這種變化簡單的歸之為成長過程。它包括三層含義:
1. 變化的時間是相當長期的,而不是一時的;
2. 變化的內容是記憶之中的知識的內容和結構的變化,以及學習者行為的變化;
3. 變化的原因是學習者環境中的經驗,而不是動機、疲倦、藥物、生理條件或環境條件等原因。
由此可見,認知主義對學習的定義強調知識的變化。因此,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教育教學論文,學習的效果只能夠間接的確定,即在學習者行為的基礎上作出判斷。學習結果與行為操作不是一回事,學習到什么不能單是指外部行為操作,應包括大腦中認知結構的變化和心向、態度的變化。學習的結果是頭腦中認知結構的變化、認知方式的變化,即認知策略的變化,當然也會表現為相應的行為操作上的變化。學習的過程,不是消極的接受強化的過程和嘗試錯誤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地去理解(或對反饋信息加以解釋)的過程。
二、認知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體現。
認知理論致力于研究教學操縱如何影響內部的認知過程。如注意、編碼、記憶、回憶;這些內部認知過程如何導致新知識得獲得及認知結構的改變;新學來的知識或新產生的認知結構如何影響操作。由此可見,認知心理學把教和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更重視學的作用;既注意學習的外部條件,但更重視學習的內部條件。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教學過程從本質上講是一個認知過程,即將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的過程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認知過程是一種主動、積極的建構過程,同化和順應是建構基本環節,也是兩種基本的認知方式,認知過程就是由這兩種基本的認知方式組成的。所謂同化,是指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對新知識進行改造,把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以充實、完善、發展原有的認知結構:所謂順應,當現有認知結構不能同化新知識時,就需要學生將此進行調整,一順應新知識的產生,重建新的知識結構,使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更新和擴展。教學過程就是認知結構不斷建構并提高的過程。
我們可以將認知學習理論的教學觀分為三個主要論點:加工過程論、認知結構論和學習中心論。
1.加工過程論
認知心理學把人腦的功能與計算機的運算程序進行類比,認為認知過程就是信息加工過程。因此認知心理學關于教學的研究,主要探討不同的教學方法如何影響學生的認知過程,進而影響學習結果。教學方法只有通過影響學生的認知過程才能夠影響教學結果,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學結果的間接因素,學生頭腦中的認知過程才是決定學習好壞的直接因素。
2.認知結構論
現代認知學習理論不僅重視認知過程,而且十分重視認知結構。奧蘇倍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就是把新知識和原有知識聯系起來,將新知識納入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比較注重教材的知識結構或邏輯結構,而不太重視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當代認知心理學十分重視認知結構的研究。關于學生頭腦中認知結構的研究,能為我們改革教材和教法提供科學的依據。
3.學生中心論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只有認知因素(包括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才是決定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學習時的認知加工的深度和策略是決定學到什么的充分條件。總之教育教學論文,學生的學才是決定學到什么的最關鍵、最直接的因素?;诖耍覀兛梢詮闹械玫降膯l是:在創造學習的外部條件時,必須加以內部的認知規律為前提;應該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應樹立教學目標的新概念;應重視內在的認知動機的作用。
三、認知學習理論與教育技術相結合的意義
隨著科技的不斷向前發展,現代教育與信息技術已經無法分開,這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各種技術(包括視音頻、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對支持和提高教與學的效果是肯定無疑的。在一些有條件的學校中,投影儀、幻燈機、多媒體等電教設備實施已經進入了課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正確合理的使用這些電教器材,才能夠真正發揮他們的作用,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此外,認真研究學生的認知結構,結合認知學習理論,潛心鉆研教學教法,進行教學設計,同樣能夠優化教學。由此可見,將認知學習理論與教育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調動學習興趣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曾經說過:“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作為內驅動程序系統中積極活躍的心理因素,對于學習起著催化劑的作用。所以說,激發和維持和維持學生內在學習動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是指向學習活動的動機類型,,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認知內驅力是指一種掌握知識,技能和闡明、解決學業問題的需要,即一種指向學習任務的動機,求知的欲望。認知內驅力既與學習的目的性有關,也與認知興趣有關。因為當一個人清晰的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意義,并以它來推動自己的學習時,這種學習的目的就會成為一種有力的動機。而具有認知興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會廢寢忘食、津津有味的學習,并從中獲得很大的滿足。
2. 創設感知意境
心理學表明,感知越具體,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進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化,從而建立概念,培養能力。認知心理學認為創設感知意境就是在講授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間制造出一種“不協調”教育教學論文,將學生引入一種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中去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多媒體教學所創造的美妙的教學情境,適時適度地為學生提供直觀刺激變抽象為具體,可集中顯現出時空變換的流動美,視聽兼備的立體美,景色物體的色彩美,師生的和諧美。這種情境能把學習的內容在大和小、動和靜、遠和近,快和慢,局部整體,外表和內顯之間相互轉化,打破了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給學生在視、聽、思等方面帶來的局限,學生的視野可在瞬間內完成時空的大跳躍。這就加大了教學的密度,極大的節省了教學時間,尤其是教學信息傳遞的增值率擴大,多次反復重現和化抽象為具體的特點。是教學內容鮮明生動,富于感染力,減輕了學生的負荷,優化了教學效果。
3.培養思維能力
認知心理學家沃特海默依據自己對在校生的實驗,宣稱兒童普遍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傳統的教育制度往往被傳統邏輯和聯想心理學理論所支配,應對阻礙兒童創造思維能力發展負責,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動的畫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說會使學生處于驚奇探索的學習氛圍中,既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又有利于學生創造精神的激發,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的思維是很活躍的,對同一個問題往往有不同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造一種民主的氛圍,鼓勵學生能夠大膽的各抒己見,往往可以使他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增強其思維能力。
四.認知學習理論與教育技術相結合的方法
認知學習理論可以促進教育技術的發展,而教育技術的廣乏應用又實現了教育的優化,因此如何將認知學習理論與教育技術相結合,成了教育技術領域廣乏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1. 發展和培養學習者的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過程的同部組織起來的技能”,是處理內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術中計算機的運用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是作為教學傳遞的工具傳遞知識或訓練及技能教育教學論文,現在更多的是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注重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認知策略。為此,教學軟件的類型也變得多樣化,除了過去大量開發的練習型、輔導型、游戲型、模擬型軟件外,問題解決型軟件開發有了很大的進展。這類軟件除了傳遞有關的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是簡單的了解有關知識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學習者參與到其中去,運用發現法進行學習。強調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它的特點是關心學習過程甚于關心學習結果,要求學習者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過程中。發現學習有利與策略性知識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識結構的形成。
2. 重視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
元認知就是指主體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認知,其中包括對當前正在發生的認知過程和自我的認知能力以及兩者相互作用的認知??梢哉J為元認知能力的發展就是為學習者在心理上培養一位“老師”。根據認知學習理論,教學強調學生相互之間的相互合作,合作學習可促進學習者的意義建構,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這是因為:(1)學生相互之間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學生建構起新的、更新層次的知識結構;(2)在交流過程中,學習者的想法、解決問題的思路被明確化和外顯化,學生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監控;(3)在學習者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的交流中,他們要達成對問題的共同理解,建立和合適的問題空間表征,而這時解決問題的關鍵。
3 .注重教學媒體的認知作用
在與西方社會交流頻繁的今天,理應在英語學習中加強母語文化的積淀,要充分認識到在跨文化交際中英語語言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文化本身并沒有優劣之別,其實質是雙方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根植于不同的民族土壤,作為青年人的大學生,應建立母語文化扎實的基礎,能用英語嫻熟而準確地表達中國文化,以讓世界了解和尊重中國的文化。
二、高職學生中國文化認同存在的問題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職學生對民族文化認同方面產生認同困惑。由于受到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對傳統文化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失落感,學生個人主義思想嚴重,具有很強的功利心。大學生們了解文化的途徑主要是電影、網絡等,對真正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理解,對中國民族文化的認同逐漸淡漠,青年們在很多時候內心世界充滿著迷茫與困惑。對涉及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層文化的理解不夠,反映了高職學生在文化認同方面的問題,不能真正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制度文化。
在英語教學方面,忽略了中國文化輸入在英語教學中引導大學生確立文化立場。應該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價值矛盾和沖突,使高職學生辨別能力有待提高,這是由于他們缺乏文化選擇和文化辨別能力,而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文明的沖突與融合是無法避免的事實,但他們對于各種文化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表層的階段,西方文化是影響我國大學生文化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面對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對我國大學生文化認同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弱化大學生民族文化的認同。
隨著全球化發展趨勢,現在的許多媒體很商業化,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世界各民族和國家的文化交融于網中,缺乏辨別能力的大學生很容易被無序失控的網絡文化消蝕。再加上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缺失,英美文化被越來越多地引入到課堂,對英語的盲目認同和過分強化,忽視了對學生的中國文化的教育,使中國民族文化弱勢。它最終導致了大學生對對本民族的文化產生了認同困惑,因此,大學生辨別能力有待于在教育中提高。
三、構建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認同教育
在全球語境下,當代大學生中國家的棟梁,社會的中堅力量,因此,英語教育者要充分意識到,大學生的文化認同狀態與民族文化息息相關。英語教學任務是培養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跨文化交際人才,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中國文化輸入的內容,使學生了解和吸收中國文化,具體來說,應導入的中國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最重要的還是人生觀價值觀的知識。
當前,在高中數學教育中,立德樹人也成為重要的教學要求,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學生人格的完善,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因此,在教育中進行立德樹人,對于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立德樹人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必要性和意義
(一)立德樹人是高中數學學科本身的要求
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不只要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還要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不斷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能夠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而這些品質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影響著他們以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立德樹人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途徑
當前,我國的課程改革不斷深化,在新課改中,德育教育也是作為主旋律被提倡。因此,立德樹人作為德育的主要內容,也是當前課改的主要模塊。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實現知識的增長,并且學會觀察和實驗,能夠獨立進行實踐,養成數學思維方式,增強他們的探究能力,養成科學的核心素養。這樣才能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樹立立德樹人的思想。
二、高中數學進行立德樹人的途徑和策略
(一)利用教材課后的閱讀材料進行德育的滲透
在新課標教學中,教材后邊常常有很多的閱讀材料,但是,教師在教學中,常常忽視了這些材料。比如,在人教的教材中,有華羅庚的故事,他雖然在年輕時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但是他卻在數學上有著很大的貢獻,還有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這些材料中所講的多為一些著名數學家的故事,利用這些材料,學生不僅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會樹立他們的自豪感,使他們找到學習目標和榜樣,同時可以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二)利用應用題進行德育滲透
在數學教學中,通常接觸最多的就是各種幾何圖形和數字符號等等,這些在教學中,是很難與德育相聯系的。但是,在數學應用題中,可以進行題目的設置時,滲透德育思想,比如稅收問題和一些時政應用題中,可以在題目設置中,進行生活常識和生產知識的滲透,這樣使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了解到我國的國情和民情,從而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養成獨立思索的習慣
傳統教學中,多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他們興趣的培養。將德育滲透在教學中,需要加強教師的備課,提高學生的興趣,從而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比如在記公式時,教師可以想一些有趣的方式,促進學生的記憶,這樣不僅能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還能促進他們的獨立思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四)加強對多媒體的利用,進行德育的滲透
根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規定,在數學教學中,要增加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比如,在學習《變化率》課程時,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關系和概念,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視頻的播放。在視頻的選取中,可以選擇劉翔奧運會奪冠的精彩片段,做成慢動作為學生進行播放。利用這種方式,使學生直觀地了解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同時,也使他們受到了鼓舞,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和生活實際相聯系,在課外學習中進行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滲透
由于成人美術教育的對象是已經具有一定美術基礎的成人學員,其教學也更富挑戰性,不能簡單地重復專業院校的教學模式,要探索出符合成人認知特點的美術教學方法。筆者在多年從事成人美術教育教學的工作中,根據學員的不同能力,實踐各種色彩教學方式,不斷提高培訓者色彩創作能力和審美能力。
一、色彩教學中的個性化培養
個性差異體現著人類多樣因素與社會因素交互作用的豐富性,而這種豐富性又與美術的豐富多樣性所一致。也正是學員審美個性上的差異,為我們開展美術教學提供了基礎。與此相反,劃一的教育卻導致美術豐富多樣性的缺失,也就失去了美術的真正魅力。個體在審美活動中的差異必須被重視和尊重,尤其是在富有情感的色彩表現上。尊重個性差異應該體現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它要求教師無論在備課、上課、指導、評價等環節中,都要以此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不能根據自己的審美喜好影響甚至干涉學員獨特的審美習慣,確保他們在愉悅的環境中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被尊重,使學員自覺地保持和發展這種審美的獨特性,而不是趨同于同學和老師的審美感受,最終喪失他們寶貴的人格魅力。例如,講課時要對色彩作品客觀分析,理解不同色彩情感的表現抒發:莫奈《睡蓮》《教堂》系列中光影色感的撲朔迷離、歡快豐富的色彩世界;凡·高的《向日葵》《自畫像》充滿強烈的個人情感和心理因素,以狂熱的色彩語言描繪了痛苦焦灼的心靈,那奔放的筆觸和強烈的色彩,以及整個畫面的律動感令每個觀者能體會到當時作者的繪畫激情;蒙克的《吶喊》《生命之舞》中色彩傳達的苦難、恐怖等等。
指導寫生訓練實踐時,不應要求每個學生都按老師本人的方法和色彩感受去完成作品,應該允許學生在表現手法和工具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應鼓勵學員勇于用個體獨特的色彩風格表達自己對事物的審美感受。在色彩表現過程中要調動學員表現對象的激情,強化畫面的主觀色調,營造強烈的情感氖圍,根據需要選擇運用寫實、夸張、變色、反色、變調、抽象、象征等手法,強調筆勢的動力感,如用平涂無痕的色塊、長筆觸的強烈扭曲的拖擺、細筆觸的輕微的顫動、旋渦筆觸的綿轉,彎曲筆觸的起伏等,突現色彩的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當學員處于興奮的狀態中,活生生的對象就會融化為生動的線條,鮮活的色彩,寫生就不會是冷漠的復制,而是熾熱情感生動的表現。教師尊重學生的審美個性,發現、顯示、愛惜、培養每個學員的獨特的個人才能,便意味著把個性提高到人的尊嚴充分發展的高度。
在色彩教學中培養學員的審美個性,要求我們從客觀心理結構出發,充分意識到教育和環境對審美活動產生的影響,并避免影響其發展的不利因素,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尊重、培養、發展學員獨特的審美個性。
最大限度體現差異,編排合理的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是成人美術教育的重要部分,而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成人學員是具有極大差異性的群體,整齊劃一的要求和內容對他們肯定是不合適的,應該盡可能地照顧各種層次的學員的身心特點。以終身教育為目標的成人美術教育,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體現出一種彈性,這種彈性體現在對于表現方式的寬容、工具材料的多樣性和教學內容的難易方面。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注意適應不同基礎學員的審美喜好,在準備要欣賞的藝術作品材料時,應盡量多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但又風格迥異的作品,以體現出教材內容對不同審美個性的寬容度。從學員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學員感受各類作品的不同審美形態,從而引發學生內在情感的自然流露,這樣,學員對美術的體驗、感受和表現才會得到充分發揮。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工具,利用各種色彩作品資源開發色彩課程,培養學員的美術素養和人文精神,建構個體對于本民族、本地區文化的人文關懷,從而形成獨特的富有民族特點的審美個性。
二、各種繪畫材料技法在色彩中的運用
不同繪畫材料的運用會形成畫面不同的肌理表層,肌理是經過許多藝術家用不同的物質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法不斷嘗試探索創造出來的。這種效果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并作為一種特殊的形式語言被采用。畫面中所出現的肌理,使藝術手段更趨豐富,從而可以充分體現作者的創造性。
同樣,在色彩訓練之中,也可以運用各種繪畫材料產生不同的色彩肌理效果,來拓展學員色彩的表現力。過去的色彩教學中,只是運用水粉、水彩、油畫等常用材料,對材料與技法觸發的色彩肌理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學生不了解畫面肌理的功能及其所生發的效應,如可以表現豐富的質感和光感,或傳達精致、和諧、微妙、柔和、厚重、粗獷等感覺。重視媒介和手段的研究、增加各種特殊材質的必要的感性認識,即不同材料、技法形成的不同肌理表層,其本身就體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心理、情感動向及其精神價值取向。色彩肌理本身就會使觀者引發不同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反應和變化。同樣的肌理表層又會因不同的材料選擇,傳達出不同的情感信息。
不同材料和技法的選擇運用,引發不同的色彩肌理表層效果,同時也會導致不同的審美趨向差異。收集、保護和學習前人優秀的傳統技藝,是我們創新的根本和基礎。我們在色彩訓練中學習傳統技法的同時,鼓勵學員大膽嘗試多種繪畫材料技法,如水彩、水粉、丙烯、國畫色的綜合運用,油畫和金屬、木、陶、蠟、纖維等各種材料的混合交替使用,還有刀刮、平刷、罩染、浸染、滴灑、劃痕、厚堆等方法的運用,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極為豐富的肌理效果,從而啟發學員的創造靈感。經過深思熟慮并富有想象地利用工具和技法,以不同媒介來創作美術作品,在表現技法的探索、研究和體驗中,最大限度地發展個體的審美個性,同時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不同繪畫材料技法運用可產生不同的肌理,而對肌理的研究與綜合運用模糊了畫種的界限。實際上,我們已經看到跨畫種的技法被廣泛運用和借鑒,不同畫種材料的綜合應用已成趨勢,因此,我們嘗試在色彩教學中,充分而綜合地運用不同畫種的材料和技法,從而真正實現色彩教學的五彩繽紛,使學員感受色彩的獨特魅力。
三、引入豐富的色彩評價體系
對于成人美術教育學員的色彩作品評價,相對較為理性和成熟,應尊重其自身的思想和體驗,在具體的色彩訓練中拓寬自己色彩的經驗和感覺,建立起自己獨特的感受體系,形成豐富多樣的評價體系。
在成人美術教育中將評價作為色彩教學的重要學習方式,目的是為培養學員色彩評價能力,促進色彩創作和審美能力。美術教育加強學員的色彩評價能力培養,能提高學員的色彩意識,還能培養學員的色彩審美敏感性,發展其感受力和思維力。在色彩作品評價中,可采用學員自評、互評、討論、階段性的色彩作品匯報展覽等形式,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和創作熱情。也就是說,現代教學評價體系是一個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斷自我完善的組織系統。傳統的評價都簡單地以學員最終的作品來給他們的能力進行定位,可是每個學員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長環境,個性的不同、專業基礎、工作環境的不同,表現出來的內在氣質也就存在著差異。因此,學員努力的過程就是學員素質能力發展的過程,我們應該從學員參與學習活動和表現作品的過程中,去發現學員學習表現色彩的熱情,從他們的作品中發現學員本質的有個性的東西,培養學員的觀察力、想象力,挖掘他們的色彩創造力,保護學員的個性特點。
傳統的教學評價比較單一,教師往往以學員畫的色彩關系對不對,把眼光總放在美術學科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等來評價,忽視了學員在其他方面所呈現的閃光點,忽略了學員在色彩表現過程中的自我情感抒發、審美情趣、構思創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評價。因此,評價不僅要關注學員的學習成績,更要發現和發展學員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員發展的要求。在學業評價的范圍上,不僅應該有美術學科的知識和能力,還要關注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表達、審美情趣、構思創意、綜合能力、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綜合評價。只有綜合全面的評價才能使學員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揚長避短,提升色彩創作能力。
其實,學員的色彩作品,原本就浸透了個人的各種情感,有些想象的、抽象的作品可能畫面效果不是最好,也可能是學員造型能力、構圖能力的局限,甚至是因為某些個性的因素使然。所以教師應盡量給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讓他們以異于他人的表現方式來表達其獨特的思想和情感,并樹立起自我表現的信心。教師必須站在每個學員的角度上,用他們的眼光去理解他們試圖表現的內容,做到理解和尊重學員。在色彩呈現中,發現他們的才華,體會他們的情感,教師在評價作品時應抱著一種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態度,運用平等和恰當的評語談出自己的體會和對學員的期望,可以起到鼓勵學員創造能力和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在美術教學中要注重對美術活動表現的評價,評價的核心是促進個體的發展,要通過突出評價的過程性和個體的差異性等,建立發展性的評價體系。
通過培養學員色彩表現的個性化和多種繪畫材料技法的嘗試,引入豐富的評價體系,改進色彩教學方法,使學員從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中解放出來,與開發潛能個性化的學習環境相適應,探索以自我指導為導向,以個性化學習為中心的新學習模式,形成符合成人學員可持續發展的認知規律的知識結構以及教學方式,培養建立學員色彩創作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自新課程標準頒發以來,我校在美術與人文教育上得到充足的發展,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和對美術與人文的探索結合同事的經念,對我校美術與人文教育總結如下,以供同行賜教。
美術與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養為核心內涵的藝術教育活動。從大的方面來說,是通過美術教育強調目前科技與經濟高速發展影響下低落的人文價值和反思。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人在社會中的認識與體會,尊重個性的發展,培養良好的品質和素養。從小的方面來說;是通過美術教育來培養學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對美術的鑒賞能力及動手能力。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與美術,我校在課程目標的制定上突出了三個層面:
A探索與創作:上好每節藝術課,挖掘教材中人文內涵,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是我校向任課老師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為音、美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極高的人文情懷、文化底蘊相當豐富的藝術門類。它更多的關注人的精神境界,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注人類靈魂的呼聲。應當說音、美藝術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培養的極好教材。老師們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關注美的熏陶,不光說教,不靠灌輸,把教學內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藝術感染力的亮點挖掘出來,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去感悟美、發現美,從而形成一種積極樂觀的求知態度。關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四個方面去教學。第一、讓學生了解美術與社會的關系。美術是一種藝術,它來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即美術必須建立在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的,但美術作為一種藝術是對生活的加工和提煉。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號性載體之一,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第二、發揮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運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創作。美術是表現和激發學生創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美術活動最能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來感受生活。體驗來自生活的情感和樂趣。如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生活、自然環境、自然景觀等,并用點、線、面、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繪畫要素,進行對比、和諧、節奏、韻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積、組合等構成因素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美感相聯系,將自己對生活和自然的感受、體驗與藝術家對它們的表達聯系起來。嘗試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表達出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或將自己對生活和美的理解寫進美的成長記錄里。第三、聯系社會:找出美術與社會的結合點,運用恰當的方式和技法表現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和看法。了解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文化發展,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生產、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學會分析、綜合和評價的思維技能,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比較、討論、體驗、思考、鑒別、判斷等方法以及各種形象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等,增加直觀形象感受,提高其審美能力。使學生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使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擺脫物質利益的束縛,并具有文明感和歷史感,是我們應不斷追求的人文精神。第四、結合學科,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現相同的題材。在方法的選擇上充分遵從學生的個性,發揮其長處。取得最好效果。學科間整合或統整,是現代教育理念,亦是美術課程改革的內容之一。未來社會需要具有探究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人才。通過建立在廣泛的社會、文化情景中的、以美術為主體并聯合其它學科部分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在新情景中探究、發現與美術有關的問題。在尋找解決問題方法時,主動地融會不同學科內容,使各種知識與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聯系,使他們真正獲得探究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求得和諧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發展。由于美術學科具有人文性質,因此美術學習的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美術自身的領域中。需要在美術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架起橋梁,通過引導學生對一些美或跨越美術學科的課程進行綜合與探索性的學習,能使學生在良好的時間內比較全面地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發展規律與趨勢。美術與其它學科相結合的活動內容可表現為:
(1)美術與文學:創作童話故事的插圖、連環畫等。
(2)美術與戲曲:舞蹈:設計、制作并表演皮影戲、影子戲等。
(3)美術與音樂:用造型藝術的方式來表現音樂,包括描繪樂感,設計制作樂器,并用這些樂器演奏等。
(4)美術與地理:繪制地圖、設計、制作游樂園模型等。
(5)美術與物理:設計與制作會發光、會轉動的環境藝術模型等。
(6)美術與自然:創作居住地區昆蟲、植物、風景的圖鑒,創作反映居住地區風貌的美術作品等。
(7)美術與歷史:調查當地文化遺產以及傳統藝術,用報告、畫、雕塑或建筑模型表達調查結果等。
B審美與辯證:在美術課堂中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使每個學生能通過美術教學了解藝術的價值,重視藝術作品和文化,提升生活素養。首先、我讓學生主動學習書上的基本知識,了解藝術的起源與
發展,了解我國及國外美術的各種風格及流派,知曉藝術發展的方向。其次、讓學生參加各種活動,諸如觀看畫展,拜訪名家并觀其作畫,相互交流。提高鑒賞能力。通過各種美術實踐活動,使學生的美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從而獲得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正如英國的懷海特所說“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喚起智慧和美感”。美術課程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并聯系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經驗相聯系。如利用游戲、表演等方法,讓學生來參與、交流、體驗、表現生活,使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過創設多種多樣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內涵,使學生從自我中心走向與他人共處。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體驗,能夠積極主動學習,由生活激發興趣,帶著飽滿的熱情去體驗、表現、創作。再次、分析社會與藝術的關系及相互之間的影響,對一些社會活動或建設做出比較積極的建議。
自新課程標準頒發以來,我校在美術與人文教育上得到充足的發展,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和對美術與人文的探索結合同事的經念,對我校美術與人文教育總結如下,以供同行賜教。
美術與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養為核心內涵的藝術教育活動。從大的方面來說,是通過美術教育強調目前科技與經濟高速發展影響下低落的人文價值和反思。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人在社會中的認識與體會,尊重個性的發展,培養良好的品質和素養。從小的方面來說;是通過美術教育來培養學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對美術的鑒賞能力及動手能力。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與美術,我校在課程目標的制定上突出了三個層面:
A探索與創作:上好每節藝術課,挖掘教材中人文內涵,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是我校向任課老師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為音、美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極高的人文情懷、文化底蘊相當豐富的藝術門類。它更多的關注人的精神境界,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注人類靈魂的呼聲。應當說音、美藝術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培養的極好教材。老師們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關注美的熏陶,不光說教,不靠灌輸,把教學內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藝術感染力的亮點挖掘出來,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去感悟美、發現美,從而形成一種積極樂觀的求知態度。關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四個方面去教學。第一、讓學生了解美術與社會的關系。美術是一種藝術,它來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即美術必須建立在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的,但美術作為一種藝術是對生活的加工和提煉。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號性載體之一,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第二、發揮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運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創作。美術是表現和激發學生創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美術活動最能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來感受生活。體驗來自生活的情感和樂趣。如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生活、自然環境、自然景觀等,并用點、線、面、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繪畫要素,進行對比、和諧、節奏、韻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積、組合等構成因素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美感相聯系,將自己對生活和自然的感受、體驗與藝術家對它們的表達聯系起來。嘗試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表達出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或將自己對生活和美的理解寫進美的成長記錄里。第三、聯系社會:找出美術與社會的結合點,運用恰當的方式和技法表現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和看法。了解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文化發展,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生產、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學會分析、綜合和評價的思維技能,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比較、討論、體驗、思考、鑒別、判斷等方法以及各種形象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等,增加直觀形象感受,提高其審美能力。使學生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使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擺脫物質利益的束縛,并具有文明感和歷史感,是我們應不斷追求的人文精神。第四、結合學科,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現相同的題材。在方法的選擇上充分遵從學生的個性,發揮其長處。取得最好效果。學科間整合或統整,是現代教育理念,亦是美術課程改革的內容之一。未來社會需要具有探究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人才。通過建立在廣泛的社會、文化情景中的、以美術為主體并聯合其它學科部分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在新情景中探究、發現與美術有關的問題。在尋找解決問題方法時,主動地融會不同學科內容,使各種知識與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聯系,使他們真正獲得探究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求得和諧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發展。由于美術學科具有人文性質,因此美術學習的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美術自身的領域中。需要在美術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架起橋梁,通過引導學生對一些美或跨越美術學科的課程進行綜合與探索性的學習,能使學生在良好的時間內比較全面地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發展規律與趨勢。美術與其它學科相結合的活動內容可表現為:
(1)美術與文學:創作童話故事的插圖、連環畫等。
(2)美術與戲曲:舞蹈:設計、制作并表演皮影戲、影子戲等。
(3)美術與音樂:用造型藝術的方式來表現音樂,包括描繪樂感,設計制作樂器,并用這些樂器演奏等。
(4)美術與地理:繪制地圖、設計、制作游樂園模型等。
(5)美術與物理:設計與制作會發光、會轉動的環境藝術模型等。
(6)美術與自然:創作居住地區昆蟲、植物、風景的圖鑒,創作反映居住地區風貌的美術作品等。
(7)美術與歷史:調查當地文化遺產以及傳統藝術,用報告、畫、雕塑或建筑模型表達調查結果等。
B審美與辯證:在美術課堂中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使每個學生能通過美術教學了解藝術的價值,重視藝術作品和文化,提升生活素養。首先、我讓學生主動學習書上的基本知識,了解藝術的起源與發展,了解我國及國外美術的各種風格及流派,知曉藝術發展的方向。其次、讓學生參加各種活動,諸如觀看畫展,拜訪名家并觀其作畫,相互交流。提高鑒賞能力。通過各種美術實踐活動,使學生的美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從而獲得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正如英國的懷海特所說“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喚起智慧和美感”。美術課程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并聯系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經驗相聯系。如利用游戲、表演等方法,讓學生來參與、交流、體驗、表現生活,使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過創設多種多樣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內涵,使學生從自我中心走向與他人共處。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體驗,能夠積極主動學習,由生活激發興趣,帶著飽滿的熱情去體驗、表現、創作。再次、分析社會與藝術的關系及相互之間的影響,對一些社會活動或建設做出比較積極的建議。
C文化與內蘊:我校美術課堂力求使每一個學生了解每種藝術的發展脈絡及其風格流派。讓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提高鑒賞能力,尊重科學與人格,擴展藝術視野。第一、我國地大物博,有極為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讓學生了解并珍視它們。第二、比較地方文化古跡、景觀的特色,加強對歷史文化的了解。第三、珍視、探討多元文化。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號性載體之一,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通過美術與文化的聯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學會尊重多元文化。我們所接觸到的很多美術作品都有象征意義,這是由文化所規定的。人類社會的神話、史詩、傳說、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規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蘋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著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藝術中,由于蘋果是夏娃從智慧樹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著人類的墜落,而嬰兒耶穌手拿蘋果,其實是象征著贖救人類。這些象征關系的規定性是來源于希臘神話,如果我
們不理解這些規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讀作品,甚至還可能對作品做出錯誤的解讀。所以美術教學可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多元文化的總體效益,整合社會、社區、家庭各方面教育影響,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會。通過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等特征;通過描述、分析、對比與討論等方式;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通過走進博物館、美術館、民俗館,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間美術、藝術等文化,了解它們與其他地區或其它民族美術文化的異同;通過參觀、座談、調查、訪問藝術家工作室等參與活動,了解中外藝術家的藝術思想、生活及作品誕生的過程,或結合有關資料,讓學生了解相關國家的地理、歷史、風俗人情、社會風貌、增進對不同國家、民族,不同風格畫派的了解與尊重。
美術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提出:“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边@些都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人文精神,體現了“基于學生發展――關于學生發展――為了學生發展”的核心目標。下面就談談我對人文精神回歸美術課堂的看法。
在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進一步強調與強化人文精神在美術課程里的重要地位,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僅僅從美術本位的知識和技能角度理解美術課堂教學,將美術課堂教學當做單純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訓練,而應從廣泛的民族傳統文化背景中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美術,并讓學生通過對美術的學習,領會人類豐富的人文內涵,培養人文精神。因此,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是人文性質的課程,人文學科關心的是人,單純的技術教學是缺乏人文意識的?!懊佬g與人”的問題使美術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如何讓人文精神回歸美術課堂”。
1.確定美術課堂教學中有效的人文精神滲透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應該成為美術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新課程之所以稱之為“新”,其根本就是將過去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片面強調,變革為“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變單向發展為全面發展,不僅適應時展,還體現美術學科教學中的人文精神。
美術創作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性表現,任何藝術表現形式都包含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學生通過美術與情感生活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學習用藝術的方式表達和交流情感,獲得創造、表現和交流能力,達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效果。引導學生從感受作品形象入手,逐步走進作品,美術家只有借助生活事物,經過藝術加工創造出成功的藝術形象,才能表達他們的思想情感,凡是成功的美術家都是用心血和深情創造藝術作品的?!把谬S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鄭板橋),從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坎坷的人生道路、艱辛的創作過程及時代背景等生動的事實材料中都可感悟作品表達的思想情感及藝術技巧。
2.在繪畫中滲透人文精神
繪畫是一門用線條、色彩造型的藝術。但這靜止的線條、色彩不僅可以用來表現形象,而且可以表現不同的質感和情感。教師在指導繪畫時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形式感受力和形式美感,還要引導學生用繪畫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對社會、生命的理解,并且善于捕捉學生在作業中反映出來的精神、思想傾向。如一位學生畫的“我的家庭”,線條雜亂,色塊堆積,以灰色調為主,那么很有可能這位學生對自己的家庭缺乏一種“幸福感”,甚至有“厭家”情緒,教師就要幫助他建立起正確的家庭觀,樹立起對美好生活的信心,并鼓勵他畫一畫“理想中的我的家”,以此培養學生開朗活潑的性格和直面人生的精神。
3.結合生活進行美術人文性教學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是學生學習美術的重要領域??梢岳妹佬g與各種社會現象的連接點,設計各種美術活動。比如,現在鄉村的污染日益嚴重,因此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人們渴望有充滿生機的綠色生活環境,帶領學生用考察、調查、收集資料等方法,研究探索人們居住環境的現狀,以及理想的居住環境,再組織學生收集、利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設計并制作各種模型以供展出,讓大家評議。
4.結合優秀美術作品體現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