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5:57: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書法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文化傳承。我以為,缺乏書法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是缺乏中國特色的教育,是缺乏傳統甚至割裂歷史的教育。我們不能漠視中國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傳統教育、素質教育和藝術教育缺陷。大學教育關系到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在抵制境外垃圾文化的侵蝕,弘揚民族文化方面高校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書法教育作為我國獨特的教育門類,大學應將它變成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行為習慣教育的重要抓手。大學教育是一種相對寬松的教育,需要多種協調方法,使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步入健康的軌道。學習書法便是其一。事實證明,接受書法教育的學生能獲得較強的協調和自控能力。書法教育是一門獨特的藝術教育形式。除專業教學外,高校應將其列入通識文化教育或公共藝術教育的范疇。書法深深地植根于國學的沃土之中。提高書法水平需要學生有良好的傳統文化基礎,同時也有助于學習其他傳統文化課程。書法課可與大學語文等必修課和古典文學鑒賞、詩詞欣賞、藝術概論等選修課相互促進,使大學公共教學體系更加科學和完善。
(二)學生成長所需
孔子曾言:“里仁為美”。可視為對中國傳統審美觀的高度概括。如果說西方藝術重視外在的造型,那么中國藝術,特別是書法則重視內在的蘊涵。年青一代對我國民族文化及傳統藝術了解不多,而西方不良文化正力圖使他們變成外表黃皮膚內心卻西化的“香蕉人”。書法教育具有“立人”功能,能夠培養一大批修身重德,熱愛傳統藝術,以繼承和弘揚書法為己任的學生,有利于樹立事業心和使命感。書法具有培養性情的良效,能促進學生生理和心理健康。書法如同練靜氣功,書寫時要求入靜、入定,排除雜念,符合養身規律。它可以調整心態,減緩壓力,排遣胸臆,頤養性情,抒懷。書法是一門講究悟性的藝術,對于訓練學生的耐心、想象、準確和條理,是一項不可多得的心智活動。書法能使學生具備更多知識和技能。毛筆字具有形態多樣、變化優美、富于藝術感染力的特色,其多種實用功能和藝術價值仍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書法在諸如廣告、裝飾、設計、傳媒、教育等行業都有較好的用途,對于學生成才具有激勵作用,而且也能為就業提供切實的幫助。書法作為選修課一般課時不多,課程開設并不妨礙主體課程。書法具有藝術表現和文化交流功能,學生通過書法活動能開闊眼界、擴大社會交往。
二、書法藝術全面引入大學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國家和地方教育部門引導
國家應在書法基礎教育與繼續教育方面有一定的舉措。要明確規劃,由國家教育部門出臺引導性政策,提出綱領性、指導性意見。明確哪類院校需要開展書法教育,不失時機地在高校推廣書法課程,充分發揮書法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將書法等民族文化藝術教育納入高等教育的法規之中。另一方面,解決學科定位造成的發展障礙問題。如,由于建國后推行的是西方的學科劃分體系和教學模式,而西方并無書法這門學科,因此在教育部專業目錄中書法長期被列名于美術學科之下,即美術學(書法),成為三級學科。張法認為:“書法為什么不成為二級學科,而只是美術學下的一個研究方向呢?原因大概是沒有專門的書法學院,不必特殊照顧?!比绱耍瑢崬榻逃巹澤系囊环N短視和失誤。
(二)高校組織自身建設
要實現高校書法教育的規模化與規范化,首先要營造書法教育的氛圍,大力倡導用書法來修身養性、提升素質的活動,從多方面拓展書法的人文價值和實用價值。本身設有書法專業的高校具有教學優勢,要將書法課程面向全校開設,調動專業教師的積極性。尚未開設的高校要積極籌劃,制定科學的教學體系。通過開設書法課程,配備書法教師,改革評價機制。要結合辦學特點,“因校制宜”。書法教育可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課程建設方面?!熬徒逃袨檠?,書法是古典教育的最后一塊領地?!毙鑼ㄅc本校培養方向結合起來。如,可分別側重傳統型、實用型、藝術鑒賞型等不同方向。教師隊伍建設方面。要形成師資梯隊,形成正規的培訓機制。書法課由美術教師擔任,易出現“畫家書”現象,不利于書法教育。師資不足的高校要引進和培養專業教師。如,可從專業優秀畢業生中選用,或從專業團體引進與聘請。教材方面。高校書法教材不少,其中不乏出版較早、影響較大的。如,1985年啟功主編的《書法概論》,經多次再版,發行10萬余冊。由于書法理論和教育理念的發展,教材需要有序更新??煽缧?绲貐^聯合編著教材。教材編寫與采用切忌“文人相輕”與門戶思想,要積極探索教學規律,真正將教材規范化、科學化。
(三)示范與培訓競賽活動的開展
由于高校書法教育發展存在不平衡狀況,要使更多高校高起點加入其中并逐漸形成書法教育傳統,就需有示范性教育活動。開展書法教育卓有成效的學校具有示范作用。如,北京師范大學是我國高校書法教育的先驅,從20世紀早葉至今一直沿續。20世紀60年代后,北師大面向全校學生開設書法講座。1987年受教育部委托,北師大舉辦了第一屆全國高校書法教師講習班,培養了一批書法教師和創作骨干。此外,不少省份也有較早開展并取得成效的高校。同時,教育部門和研究團體可定期開展全國性或區域性培訓競賽。1981年,由中國書協、、全國學聯等聯合舉辦的“第一屆全國大學生書法競賽”,有來自全國各高校的近千名大學生書法愛好者參加了比賽,百余名獲獎者中,不少人后來成為了當代書壇中堅力量及高校書法專業教師。現在,一些省份成立了高校書法教育研究會,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要通過這類組織積極推進工作,并對發展模式進行探索。
三、樹立大學書法藝術教育的正確理念
(一)明確培養要求
大學書法不同于中小學寫字。教育部門將寫字作為中小學學生素質的培養途徑,將規范、端正、清楚作為寫字的三個基本要求是適宜的。但若大學階段仍維持這種要求而不變更,藝術靈性難免受到壓抑。寫字和書法雖密不可分,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寫字的目的是交流信息,重實用性,書法更多的是創作和欣賞,重藝術性;寫字力求以最少時間和精力掌握技能,書法則重探索的過程和樂趣。可以說,寫字為書法起到了由實用美向藝術美過渡的橋梁作用。大學書法教育不僅應重視技能教育,還應重視其美育功能。要從中小學存在的應展教育中擺脫出來,轉向美育性質的素質教育。另一方面,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高等書法教育完成了從???、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系統的教育層次和結構,并逐步走上規范化、專業化和學術化的道路。但在推進高校書法素質教育方面,顯得不足。素質教育不同于專業教育,需要進行專門探討,在培養機制、目標方面更加明確、切實。
(二)提高書法水平
國家教委早已明確規定書法課為中小學的二級課程,應受到與體、音、美等課同等對待。中小學練毛筆字(一些地方作為地方課程),這是學生的起步階段。若缺乏連續性,之前數年所學難免荒廢。2010年6月,本人在學校三個不同專業的文科班調查發現,95%以上的學生中小學練過毛筆字,5%的還參加了特長班,但堅持下來的不多,幾乎都前功盡棄。藝術興趣的培養需要契機,若到了各方面走向成熟的大學階段書法卻尚未入門,那么學生今后就很難再與書法結緣,達到較高境界。書法教學中要革新教學手段。如傳統教學中,寫字技法演示有較大局限性,直觀效果欠明顯,不便于大課堂教學。運用多媒體技術則能解決諸多難題,如通過定格、放大、慢放、循環播放等形式突出重點,使學生觀察細致入微。提升書法水平是長期的過程。大學書法教育一方面要訓練學生技能,同時,要進行理論培養,通過開設名家講座等方式提高鑒賞水平,準確把握“師碑”與“師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21949年頒布的《教育法》首次要求地方政府設立特殊教育學校
二戰后的韓國百業待興,李承晚政府要建立民主社會制度,1948年頒布憲法,1949年頒布《教育法》?!督逃ā分刑岢鎏厥饨逃龑W校的教育對象、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水平,還規定各道要設立一個以上特殊教育學校。但50年代由于朝鮮戰爭,只在濟州島和釜山增設公立特殊教育學校,到了60年代韓國雖然政局穩定,但政府把經濟發展作為國家第一大政策,教育的重點在初等教育和掃盲教育,特殊教育未成為國家和地方政府關心的話題。雖然《憲法》和《教育法》都賦予身心障礙者教育權利,但沒有具體的措施及促進政策,韓國公共特殊教育發展緩慢。而民間宗教人士熱衷于特殊教育,陸續創辦私立特殊教育學校。僅60年代新增設的私立特殊教育學校有14所,而新增的公立特殊教育學校只有2所??梢哉f20世紀五六十年代,私立特殊教育學校承擔了韓國特殊教育的重擔。
31977年頒布的《特殊教育振興法》標志著韓國特殊教育進入國家化時代
20世紀70年代隨著經濟的復蘇和國力的增強,韓國政府開始關注特殊教育。以1971年在大邱市的普通學校設置特殊班為契機,韓國政府逐漸擴大公共特殊教育。而1977年頒布的《特殊教育振興法》則可視為韓國特殊教育從民間力量為主轉變為國家政府職責為主的重要標志。在特殊教育學界的大力推動下韓國政府1977年12月頒布《特殊教育振興法》,1978年頒布其施行令和施行規則。之后多次修訂,其中1994年的修訂最為全面。
3.1《特殊教育振興法》強調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職責
《特殊教育振興法》全文共有16條,其宗旨是保障身心障礙者的教育權益。提出特殊教育的目的在于對特殊教育對象提供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使之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特殊教育對象包括視覺障礙、聽覺障礙、精神遲緩、肢體障礙、情緒障礙、言語障礙以及其他身心障礙者。在義務特殊教育方面對國公立和私立特殊教育學校有所區別,國公立特殊教育學校實施小學階段義務教育,幼兒園、初中和高中階段實施無償教育*。而私立特殊教育學校僅對小學階段實施無償教育,這也成為《特殊教育振興法》頒布后備受爭議的一個條文?!短厥饨逃衽d法》中明確要求國家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振興特殊教育。在施行令中具體規定,文教部設置特殊教育審議會,審議特殊教育振興相關的重要政策,由文教部的副部長擔任,由15-20名成員組成。施行規則還要求各市、道設置特殊教育對象鑒定委員會,主要負責鑒定身心障礙程度以及教育安置。除了頒布專門的特殊教育法律外,韓國政府出臺專門政策振興特殊教育?!短厥饨逃衽d法》出臺后的十年韓國特殊教育取得了三方面可喜的成果。(1)出臺國家層面的特殊教育振興計劃。第四次經濟開發5年計劃(1977-1981年)中專門提出強化特殊兒童教育的計劃,這個計劃是真正從國家層面擬定的特殊教育振興計劃。計劃中提出在未設置特殊教育學校的市郡,新增設特殊教育學校或特殊班。為緩解私立特殊教育學校的運營困難,逐漸擴大政府財政補助。(2)大力發展特殊班,擴大身心障礙學生公共教育機會。韓國政府主要通過大幅度增設普通學校特殊班,發展公共特殊教育。1971年韓國只有1個特殊班,到1976年增加至350個,1986年猛增至2260個。80年代隨著特殊班數量的增多,60%以上的身心障礙兒童在特殊班接受公共特殊教育。(3)修訂《特殊教育振興法》,促使國公立和私立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享有相同權益。根據《特殊教育振興法》的規定,私立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只能享受小學階段的無償教育。民眾和學者對此深感不滿,要求修訂相關內容。1987年對《特殊教育振興法》中的義務教育相關條文進行修訂,至此無論就讀國公立特殊教育學校還是私立特殊教育學校都能接受無償特殊教育。
3.2全面修訂《特殊教育振興法》強調“適當而均等”的特殊教育
在《特殊教育振興法》的推動下,韓國政府大幅度擴大了障礙學生的公共教育機會,但也出現特殊教育發展不均衡和質量不樂觀的現象。中重度障礙兒童入學率不高,特殊教育學校和特殊班過于集中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學前、高中和大學階段特殊教育發展不理想。1994年全面修訂的《特殊教育振興法》以提供適當而均等的特殊教育為目的,促進特殊教育均衡發展,還首次提出個別化教育計劃和融合教育的具體規定,使特殊教育從重數量向重質量發展。1994年的修訂雖然延續《特殊教育振興法》的名稱,但其目的及具體內容發生較大變化。全面修訂的《特殊教育振興法》最大的亮點在于五個方面。(1)特殊教育概念的變化。1977年的《特殊教育振興法》中的特殊教育是狹義概念,認為特殊教育是“采用盲文、手勢語和身體輔具進行的教育”。1994年重新定義特殊教育,強調特殊教育要采用適合特殊教育對象特性的課程、教育方法和教育媒體,實施學科教育、治療教育、職業教育。(2)義務特殊教育范圍的擴大。義務特殊教育的范圍從小學擴大到初中階段,幼兒園和高中階段實施無償特殊教育。(3)規定特殊教育對象的鑒定及安置流程。障礙類型在原有的視覺障礙、聽覺障礙、精神遲緩、肢體障礙、情緒障礙、言語障礙等其他身心障礙基礎上,增加學習障礙,并將自閉癥納入情緒障礙。但并不是具有上述障礙就是特殊教育對象,特殊教育對象是因這些障礙,被鑒定為需要特殊教育的人。修訂法中規定特殊教育對象的鑒定及安置流程,高中以下的特殊教育對象由教育監根據審查委員會的審議進行鑒定,并指定適合的安置學校。教育安置綜合考慮特殊教育對象的障礙程度、能力及居住地,并參考監護人的意見。(4)特殊教育形式的多樣化。1994年修訂中提出多樣化的特殊教育形式,包括巡回教育、融合教育*、個別化教育、治療教育。首次在法律條文中提出融合教育概念,“特殊教育對象在普通學校就讀或者特殊教育機構的在校生參與部分普通學校課程稱為融合教育”。為了有效落實個別化教育,還要求為每個特殊教育對象擬定個別化教育計劃。這是第一次以法律用語規定個別化教育計劃的擬訂和實施。(5)保障特殊教育對象及監護人的權力。在修訂法第25條專門規定特殊教育對象及監護人的權力。特殊教育對象及監護人對鑒定和教育安置有異議,可以向審查委員會提出再審申請,而審查委員會在接到申請30天內把重審結果通報申請人。1994年全面修訂《特殊教育振興法》后,韓國政府通過兩次專門的“特殊教育5年發展計劃”,提升特殊教育質量。韓國政府首先通過加強特教師資培養體系,提高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水平。為改善融合教育質量在普通學校教師培訓中開設特殊教育相關課程,2007年該比率達到79.9%。除外還逐年增加特殊教育財政預算,改善特殊教育辦學條件。特殊教育財政預算1998年占教育預算1.9%,2007年計劃提高到3%以上,實際完成情況各地區不均衡,如釜山增加到2.7%,仁川增加到4.4%。為解決學前特殊教育和高等特殊教育發展滯后的問題,1998年至2007年之間逐漸擴大身心障礙者早期教育和高等教育機會。普通幼兒園特殊班數量從5個增加至1414個。招收身心障礙學生的大學也從1996年的20所增加到80所。
42007年頒布的《特殊教育法》開啟“融合、生涯、支援”為核心的韓國特殊教育時代
進入21世紀隨著韓國特殊教育理念和思想的革新,特別是身心障礙者及其監護人權益意識增強,頒布30年的《特殊教育振興法》面臨新的挑戰?!短厥饨逃衽d法》主要涉及初、中等特殊教育,在障礙嬰幼兒早期教育、障礙者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極少涉及。學者和家長認為《特殊教育振興法》不夠具體明確,不能有效保障身心障礙者的權益。2007年韓國政府廢止《特殊教育振興法》,頒布新的《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把韓國特殊教育引向促進融合、關注生涯、提供支援的特殊教育時代?!短厥饨逃ā饭灿?8條129項條文,比1994年多10條55項,條文更加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4.1重新定義“融合教育”概念
1994年的《特殊教育振興法》把特殊教育學校學生部分參與普通學校課程也納入融合教育范疇,在《特殊教育法》中重新定義融合教育,提出融合教育是“不受障礙類型和程度限制,特殊教育對象在普通學校與同齡人一起接受滿足個別教育需求的適當的教育”。從此新定義下的融合教育迅速發展,成為韓國特殊教育主流。根據2012年特殊教育年度報告書,6707所普通學校設有14562個全日制融合班級,實施完全融合教育。1994年以前特殊班以分離式教育為主,1994年《特殊教育振興法》修訂之后逐漸轉變為部分時間融合教育,2007年以后大部分特殊班采用部分時間融合教育。為了保證融合教育質量,在《特殊教育法》及其施行令中具體規定融合教育支援措施。有障礙學生的普通學校即使沒有特殊班,學校也應為障礙學生擬定融合教育計劃,本地區的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為普通學校融合教育提供巡回服務,要保證每個學生每學年150課時。
4.2提出貫穿身心障礙者生涯的特殊教育體系
《特殊教育法》共有6章,其中第四章主要闡述嬰幼兒、初、中等特殊教育,第五章則重點闡述障礙者高等教育和終身教育,這為韓國身心障礙者生涯教育體系奠定法律基礎。身心障礙者義務特殊教育范圍擴大到15年(3-17歲),實施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特殊義務教育,對未滿3歲障礙嬰兒和特殊教育學校專攻科階段學生提供免費教育。為促進身心障礙者的高等教育和終身教育,《特殊教育法》專門用6個條文規定相應內容,要求大學應設置特別支援委員會專門負責障礙大學生相關事宜,為障礙大學生提供人力支援和輔具支援。21世紀終身教育備受韓國民眾的關注,為了促進身心障礙者終身教育,《特殊教育法》規定開設專門的障礙者終身教育課程,擴大障礙者終身教育機會。
4.3為“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的有效推行提供法律保障
在第二次特殊教育發展綜合計劃(2003-2007年)中,曾規劃推廣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支援安置在家庭、醫院以及普通班級的特殊教育對象,但因沒有法律依據,沒有得到實質性發展?!短厥庹呓逃ā分忻鞔_要求設置特殊教育支援中心,其主要任務是早期發現、診斷評估、信息管理、特殊教育研修、支援學習教學活動、支援特殊教育相關服務、巡回教育等。1994年《特殊教育振興法》中提出治療教育,在《特殊教育法》中轉變為治療支援,作為特殊教育相關服務的一種。從此治療教育從教育活動轉變為有專門治療師提供的治療支援。在之后頒布的施行令再次強調治療支援包括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聽力治療、心理行為治療等,治療支援的提供者應獲得“醫療技師法”或“資格基本法”規定的國家認可資格證。特殊教育對象需要治療支援,但特殊教育學校和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無法提供時,教育長或教育監聯系障礙福利機構提供治療支援。2008年,韓國政府頒布第三次“特殊教育發展5年計劃(2008-2012年)”,這是《特殊教育法》頒布后的第一個特殊教育發展計劃。第三次特殊教育5年計劃最大的成果是實現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的義務特殊教育和障礙嬰兒以及??齐A段學生的無償特殊教育。正在進行中的第四次“特殊教育發展5年計劃(2013-2017年)”,其宗旨是提供能夠實現夢想和才能的適當特殊教育,促進障礙學生主動參與社會。根據韓國教育部頒布的2014年特殊教育年度報告書,2014年就讀普通學校特殊班級和全日制普通班級的障礙學生共有61451人,其中就讀全日制普通班級的障礙學生占25.5%,74.5%的障礙學生在特殊班級接受部分時間融合教育。2007年以后,有了法律保障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數量持續增長,到2013年韓國共有201個特殊教育支援中心,安排人員1432名,包括特殊教育教師、康復教師、治療師、輔助人員等。近幾年韓國障礙者的高等教育和終身教育也有長足的發展,2014年高中畢業的障礙學生共有6991人,升學率為46.4%,其中66%的障礙學生升入專攻科,16%升入專科大學,還有18%升入本科大學。為了支援障礙大學生順利完成專業學習,投入39億韓元用于輔助人員的聘用。2014年承擔障礙者終身教育課程的機構(包括夜校、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特殊教育學校等)共有209個,財政預算達到28億韓元。
近年來,高師美術教育在“藝考熱”、擴招熱及火爆的藝術品市場推動下,其辦學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多數高師院校打破了單一培養教師的傳統,面向市場設置應用型藝術設計專業,形成一種辦學模式多元化的強勁態勢。同時,在基礎教育新課改和以數字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教師教育專業化、教學過程數字化兩種趨勢也十分明顯給高師美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培養目標趨于多元化
(一)設計藝術成為高師美術教育新的生長點
傳統上,我國美術教育大體延續著美術學院工藝美院和高師美術教育三大類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術學院設置國、油、版、雕、史論等傳統專業,培養專業美術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工藝美院以實用設計門類劃分專業,培養應用型專業設計人才;高師美術教育大體沿襲了美術學院的專業設置,以培養各級各類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為專業培養目標。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社會對純藝術類人才需求量不斷縮小,中小學美術教師在大中城市也漸趨飽和,而設計類實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遞增。至90年代,設計類專業成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熱點。全國各大美術院校都爭相開辦設計類專業,而高師美術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繼增設了“平面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以教育部屬六所師范大學為例,華東師范大學設有綜合繪畫、美術教育和環境藝術設計三大學科,并按“綜合繪畫和美術教育”、“環境藝術設計”兩個方向招生;東北師范大學設有美術教育、油畫、水彩畫、中國畫、雕塑、環境藝術與服裝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與電腦美術設計等7個系,其中只有美術教育系為師范類專業;陜西師范大學設油畫、國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四個系,并按照美術教育、繪畫、裝潢設計三個專業培養人才;北京師范大學下設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專業,專門培養從事美術、書法、藝術設計教學、創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級人才;西南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繪畫及雕塑四個本科專業,只有美術學為師范類專業;華中師范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本科專業,其中藝術設計為非師范類專業;華南師范大學現有美術學、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三個本科專業,設有美術教育、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新媒體藝術等系,多數為近年來新興的非師范類應用型專業。
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席卷全國的大學綜合化總趨勢的一部分。從高師美術教育的角度看,這種綜合化趨勢是從兩個層面展開的:一是美術教育的綜合化。在以往,美術學專業有師范類與非師范類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中,“師范類”被“教師教育”所代替。這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而是為培養主體多元化開辟了道路。當前,不少藝術學院都開設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其在師資、科研、教學基礎等方面的優勢立刻顯現出來,并對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形成了強勁的挑戰。二是教師教育綜合化。近年來,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趨勢。1991年,在歐洲教師聯合會上,由歐共體12個成員國60位專家共同提出了“教師教育大學化”的口號,認為“大學應該在教師培養和培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國,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工作,在有條件的綜合高等學校中試辦教育學院。2003年11月,全國一百多所非師范類院校召開會議,共同《非師范院校積極參與教師教育的行動宣言》,明確指出:“中國教師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從數量滿足向質量提高轉變的歷史新時期。實現這種轉變,鼓勵師范院校綜合化和綜合大學參與教師教育,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睂嵺`證明,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其辦學經費充足、硬件設施先進、學校認同感較好等優勢,他們的畢業生后勁足、適應性強,更加受到中小學校和同行的好評,這也成為高師院校實現培養目標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養目標多元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專業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科專業的綜合化。但在現有的高師本科教學模式下,學科專業化和教師專業化二者間存在著不可協調的矛盾,因而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也是大勢所趨。主要途徑有:一是形成“大美術”的理念。今天,美術在人們的觀念中除了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外,還有建筑設計、工業造型、服裝設計、家具設計、環境設計、廣告設計、染織設計、裝潢藝術、多媒體網頁設計等等,在這些專業中還可以分出多個分支,它們都是美術的范疇。二是實行按院招生制度。當前,多數高等師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實行按院招生制度。學生入學后不分專業,統一進行基礎教學,在充分了解各專業的具體情況及就業形勢之后,再由學生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少高師院校,已經開始試行彈性學制和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學師資、“3+1”的中學師資培養模式。小學師資前兩年學習基礎公共課和主修專業,后兩年進行輔修專業和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教學實踐;中學師資前三年進行基礎公共課、主修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學習,最后一年學習教育理論并進行教學實踐。(2)輔修及雙專業、雙學位模式。許多高校都允許學有余力、并對教師工作感興趣的學生選擇輔修教育類課程,修讀雙專業并獲得雙學位,為其以后取得教師資格證打基礎。(3)“4+X”的教師教育模式。其中,實行“4+0”模式者,學生畢業即就業;實行“4+2”模式者,學生本科畢業后再讀兩年碩士學位,培養目標是重點中學的骨干美術教師;實行“4+3”教師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碩連讀的辦法獲取碩士學位,學生畢業后可以到美術類高校擔任專業課教師。
二、教師教育趨于專業化
(一)“教師專業化”已經從理論走向現實
我國傳統的美術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其職業意識更傾向于是一個畫家而非美術教師。這種狀況隨著教師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隨著“教師專業化”理論的提出而有所改變。教師專業化理論最早是由社會學家卡爾·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來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組相繼發表的《國家為21世紀準備教師》兩份報告,指出公共教育質量只有當學校教育發展為一門成熟的“專業”時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國,1993年頒布的《教師法》明確提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000年,《職業分類大典》也將教師歸人“專業技術人員”。從2001年4月1日起,國家首次全面開展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這些都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奠定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教師專業化是針對其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性不突出,以至于產生較大的職業可替代性提出來的,意在提高教師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和專業地位。盡管與“畫家”的名頭相比,美術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仍比較低。但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術教育必將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職業而獲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進專業發展是高師美術教育的義務
在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本質上看仍屬于職業教育,其課體系基本上是參照美術學院繪畫專業設置的,教師專業化程度很低。為此,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三個層面來提高未來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一是加強專業課教學。教育部于2005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明確指出,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具備初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根據這一目標,《課程方案》從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專業基礎、專業技能以及身心素質等方面提出了五條規格要求并從課程體系中辟出一個專門領域——“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其中“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與“美術教育實習”為必修課,“中國美術教育史”、“教學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外國美術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為選修課,其目的就在于體現課程的師范性。二是增強人文內涵。多年來,我國的高師美術專業一直以培養畫家、雕塑家和設計師為取向,注重專業技能課訓練,忽視美術史論課學習,這種知識結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也指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边@在美術課程觀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在新課程方案中,美術欣賞課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僅需要教師對美術實踐有親身體會,更需要教師具備全面的文化素養,因而需要在美學、美術理論、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乃至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有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還應在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有一定的修養,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人。三是要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一般說來,教師的知識可分成兩類,即“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其中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在教師的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師美術《課程方案》中的實踐性課程達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會實踐(軍訓、社會調查、就業指導、勞動等)、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答辯、藝術實踐、藝術考察等,這些都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專業發展。
三、教學過程趨于數字化
(一)數字化改變了人們關于美術的感知方式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教學手段較為落后、陳舊,粉筆和黑板是最主要的教學工具,現代科學技術在教學手段中很少體現。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幾十年來幾乎沒有什么改進,仍然以課堂講授法為主。教師的任務是讀講義、做演算,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是記筆記,做練習。這種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利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相互作用;制了課堂的信息量,教師在課堂上難以把大量的新信息、新知識傳遞給學生,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上課忙于記筆記,無法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
因此,要注意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將現代媒體諸如投影、錄像、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多媒體技術等運用于課堂教學。不僅有利于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
二、高校教育技術的定位及特色
教育技術的應用劃分為三個領域,即教育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在培訓中的應用和作業技術方面的應用。隨著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新技術都應用到教育領域之中,教育技術的應用模式呈現出多樣性,選擇哪些應用模式,對高校教育技術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教育技術領域中以媒體應用的教學模式:基于傳統多媒體(幻燈、投影、電影、電聲系統和語言實驗室系統等)的“常規模式”,基于多媒體計算機的“多媒體模式”,基于廣播系統的“遠距離教學模式”,基于Internet的網絡模式,基于計算機仿真技術的“虛擬現實模式”。其中常規模式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目前仍然是教育技術應用的主要模式。多媒體模式在我國尚處在實驗性的階段。高校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重視常規應用模式的同時,積極選用其他教學模式,為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進行大膽的探索。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現出的獨特的風格和色彩,它反映了事物的個性。高校教育技術的特色是指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外部環境在促進高校教學改革與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培養高素質人才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并為國家和社會所承認的風格和鮮明的色彩。從功能上說,主要表現在教學設備電子化和數字化、電教教材形聲化、教學媒體多樣化、教學手段先進性、教學系統整體性、教學技術綜合性等方面。從實力和水平上,體現在建立了具有軍隊特色的教育技術學科;在理論與實踐中,硬件設備設施已具一定規模;電教教材的品種多、質量優、門類齊;電教理論水平高、專家學者多、力量強;隊伍的整體素質好,事業心和責任心強。這些實力和水平推動了軍隊院校教育技術的發展,也形成自身的特色。三、高校教育技術工作堅持以教學為中心
1.更新觀念和轉變職能是前提
更新觀念就是要以教育技術理論為指導,徹底擺脫束縛我們發展的陳舊觀念,一改過去落后的工作方法,拓寬我們的工作領域。樹立起現代教育的觀念、開拓創新的觀念和質量效益的觀念。轉換職能就是要擺正位子,要從單純的教學服務型提高到以教學為基礎的教改型,促進教學教改和課程建設。
2.堅持開展“三深入”的教學活動是重要途徑
堅持開展教育技術“三深入”是高校教育技術置身于教學之中的重要體現。教育技術“三深入”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而優化又必須通過教學設計才能實現。教學設計是用科學的方法,對教學全過程的諸多要素進行規劃和安排。在整體規劃的前提下,再進行每段每節甚至每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包括了教學目標、學生特征、教學方法與媒體、教學效果評價四個要素。
3.處理好與其他工作的關系是重要保證
高校教育技術是一個大系統,包含教學在內與教育有關的若干項工作,高校教育技術必須適應這個大系統中各種工作的需求。這也就要求高校教育技術中心必須是個綜合性很強的教學單位,不僅要堅持以教學為中心,還要兼
顧其他工作。許多實踐證明,要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完成必須處理好與其他工作的關系。
四、高校教育技術的內涵發展
高校教育技術的發展,應當以系統思想為指導,以現代教育媒體研究與應用為核心,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側重點,作為教育技術體系的現實基礎。本著立足于現在著眼于未來,高校教育技術的內涵發展應著重于以下幾個方面。
1.以培訓為龍頭,加強隊伍建設
高校教育技術能否適應未來形勢持續發展,其關鍵是加強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的素質?,F階段隊伍建設可采取兩種方式。通過引進和培訓要逐步提高電教人員的教學設計、軟件編制、教學培訓、應用開發、理論研究和科學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使教育技術人員具有現代教育思想理論、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硬、軟件技術)和現代教學方法(媒體教學方法),能夠指導專業學科老師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從而實現提高隊伍整體素質水平的目的,為高校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2.以教師為主體,促進教育技術發展
教育技術工作的出發點及歸宿都應落實在實現教育過程最優化和提高教學質量上,所以必須有廣大教員的積極參與,因為教員是教學的主體。如果離開了教員的參與,教育技術將成為一句空話。調動和發揮教員參與教育技術的積極性必須有一套相應的政策和措施,起保證作用。只有措施得力,落實政策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21世紀將是一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高校教育技術必將順應時代的發展。作為軍隊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電教只有以開拓創新的精神面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才能把一個充滿希望、生機勃勃的高校教育技術帶入21世紀。
[摘要]在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嚴峻的挑戰面前,高校教育技術工作如何正確地評價自己,找準自身的位置,并把握機遇,促進軍事教育技術事業的大發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著重從高校教育技術的定位、特色及發展三個方面,對高校教育技術的深入發展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健詞]高校教育技術定位內涵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高等院校就必須把教育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的改革建立在教育技術的平臺上,運用教育技術對教育內容、方法、體系進行改革。作為任職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現代教育技術,理應為高等院校的改革與發展服務,提供更多的教育技術支持。因此,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是崗位任職教育的必然趨勢和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南國農.世紀之交,電教者的使命[J].電化教育研究,1998,(1).
2.經費投入不足。公辦學校經費保障力度不夠,民辦機構靠租賃場地和自聘教師運轉,維持都很困難。硬件和軟件提升的經費要“雙保障”。
3.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發展水平偏低。學前康復教育停留在私立微型幼兒園層次;中等職業教育停留在短期培訓班層次,就業鞏固率低。
4.隨班就讀資源支持保障體系未建立。隨班就讀是殘疾人接受教育的主體安置形式,這一塊沒有加強就談不上特殊教育辦好了。應有專業機構、編制和資金來保障此項工作。
5.師資水平有待提高。公辦學校和機構師資培養滯后、專業水平不高、教學交流困難、職稱評定困難、特教教研員不專業、教師幸福指數低,民辦機構更是難上難。
二、對我省特殊教育發展的建議
1.成立特殊教育集團。將各市縣特校更名為“海南(XX市縣)特殊教育學?!?,辦學主體為市縣政府,教學業務和招生范圍歸省里。聾教育由幾所大校辦,市縣特校集中精力辦培智教育和隨班就讀巡回指導。建立省特殊教育資源中心,配備專業人員編制和資金,統管全省特殊教育教學業務,實現??谔匦:褪锌h特校教師定期互換崗位的工作機制,實現傳幫帶效益最大化。
2.加強師資培訓和教學交流。由省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統籌,覆蓋所有公立、私立機構,開展師資培訓和教學交流活動。
3.建立隨班就讀巡回指導體系。我省特殊教育資源中心下設立隨班就讀巡回指導中心,在市縣特殊教育資源中心中設立隨班就讀巡回指導專任教師崗位,輻射鄉鎮點校,開展巡回指導。
用越來越大。數學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新世紀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膽創造,不斷進齲因此,小學數學課程應以未來社會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數學思想為主線精選教學內容,力求加強基礎,反映本質,建立新的知識結構;著眼于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思想和方法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和開拓精神。
2.充分體現數學的基礎工具性。
是人們進行交流的工具。數學的符號、圖象、術語和表格是一種專門性的科學語言,這是信息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語言。數學課程應當讓學生掌握這種科學語言,并運用它去理解和表達思想,運用它儲存和傳遞信息。
3.突出數學在實際中的應用。
生活中、生產中和市場流通中所遇到的數學問題的能力,小學數學課程應精選出最具有實用價值、最基礎的知識作為教學內容。
教學方向大眾化
近年來,國際數學教育界提出“大眾數學”、“人人都要學會的數學”等口號?!按蟊姅祵W”主要針對以前數學太難、太深、要求太高,只有少數學生能學好,大多數學生望而生畏,對數學產生冷漠、恐懼、討厭的狀況而提出來的。其含義有兩層:一是數學要為大眾所掌握;二是大眾所需要的數學,要為大眾所利用。事實上,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所規定的數學課程內容應當是人人都能學,人人都需要學的。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已使數學從神秘走向現實,從書齋走向社會,從學者走向大眾,21世紀的數學課程,應該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學得主動、生動活潑。
教學方法自主化
近十幾年來,各種新教法不斷產生和引進,如發現教學、嘗試教學、愉快教學、情境教學等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但從總體而言,當前小學數學的教學基本模式,仍然是僅僅著眼于學生數學知識的增長和積累,滿足于學生對知識的機械記憶和學會模仿解題。
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已沿襲了千百年,有著極大的慣性。有些課,看上去有了啟發提問、課中游戲、學具操作等,顯得熱熱鬧鬧,但還是按照教師預先設計的框框在運行,學生仍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
新世紀的數學教育,在教學方法上應該有所突破,關鍵在于真正做到自主化。
所謂自主化,簡單他說,是在教師指導下,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過程是學生在一定的條件下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過程,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作為認識對象的知識并不像實物一樣,可以由教師簡單地傳遞給學生,必須靠學生自己來建構,并且納入他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別人是無法代替的。數學教學主要是思維活動的教學,教師應要求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自由地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猜想,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課堂結構高效化
教改的關鍵是教師,教改的核心在課堂,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它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其他如課外活動、個別輔導、家庭作業等僅是教學的輔助形式,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續。因此,教改的重點應該放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上。
新世紀的數學教育,必須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為教改的首要問題,向課堂教學時間要質量,向教育科學和教學方法要質量。用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犧牲學生的健康來提高教學質量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也是不允許的。
課堂結構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節奏和高要求,衡量課堂結構達到高效化有五個主要因素: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程度;學生掌握知識、能力和方法的水平,學生當堂練習的數量和質量;課堂信息反饋暢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時反愧及時調節;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學時間。
基本訓練序列化
小學數學教育中的一條成功經驗是加強雙基(基礎知識教學、基本能力訓練),使小學生打好扎實的知識基礎,有良好的數學基本功。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什么時候加強雙基,教學質量就提高;什么時候削弱雙基,教學質量就下降。從第二次國際教育成就評價課題測試結果看,在參加的2l個國家或地區中,我國小學數學成績名列第一,表明我國小學生有扎實的數學基本功。
新世紀的小學數學教育,應該繼承和發展我國抓雙基的成功經驗,為了加強基本能力的訓練,必須先解決基本訓練的規范化、序列化、科學化問題,其中關鍵的問題是序列化。首先應確定哪些是基本訓練的內容,然后根據各年級的教學要求,由淺入深地安排,形成一個符合小學數學特點和兒童年齡特點的基本訓練序列,使基本訓練走上科學化的道路。
教學手段多樣化
傳統的數學教育,從概念到概念,教師靠粉筆和黑板講解,學生靠筆和紙學習。這種落后的辦法沿襲了幾百年。
新世紀的數學教育必須采用新技術使教學手段現代化和多樣化。小學數學的教學手段主要有教具、學具、電教手段以及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等。
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教具有重要作用:為學生提供數學模型和豐富感性認識;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和潔則;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利于節省課堂教學時間,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因此,應該積極開展研制工作,為學校配置全套數學教具。
教師有教具,學生應該有學具,教師演示教具,學生看得見,摸不著,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學具,一邊操作,一邊思考,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思維品質的發展。因此,應該抓緊對小學數學學具的研制和開發,通過試驗,逐步推廣使用。
電教手段和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在21世紀數學教育中將被廣泛應用,目前也應抓緊研究開發,并注意規范、系統,逐步積累經驗和推廣應用。
計算工具電子化
21世紀的數學教育,必將從原始的紙筆計算轉到使用計算器和計算機,這是新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關于計算器是否適合小學生使用,國際上曾有三派意見第一派主張小學生可以使用計算器。理由是:①適應時展的需要,社會上已普遍使用計算器,小學生學會使用計算器是一種必要的能力;②可以減輕學生的計算負擔,使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概念和進行推理思考上;③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二派主張禁止小學生使用計算器。理由是:學生會依賴計算器,造成學生計算能力低下。
第三派是既不反對又不主張,采取等待觀望態度。
經過多年的爭論和實踐,目前已逐步趨向一致意見:計算器必須進入小學數學課堂。各國在做法上有所不同,有的從一年級就開始使用;有的在低、中年級不用,到高年級開始使用。我贊成后一種做法,在低、中年級不允許使用計算器,可以使學生集中精力學好練好基本的計算技巧,養成一定的口算、筆算能力。到高年級允許學生使用計算器,有助于學生解決比較復雜的數學計算,減輕負擔,把主要精力放在思維活動方面。
考試方法標準化
減輕學生的過重課業負擔問題已經強調了多少年,社會各界人士大聲疾呼,教育行政部門也三令五申,為什么學生的過重課業負擔始終降不下來,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深思。
追究原因,有的責怪教師,片面追求升學率;有的埋怨出版社,濫編復習資料、練習冊。我認為這些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考試命題超大綱、超教材,要求過高,題目又多又難。
1.使高職師范生的教學設計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以及信息技術實踐能力得到有效培養,使其更多理解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在實踐教學中的地位。
2.讓高職師范生學習到如何把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實際中,而不是糾結和關注某種信息技術的使用。
3.讓高職師范生更多的加入到教學環節中去,在教學過程中構建以高職師范生為中心的學習情境,讓其在互動活動中領悟如何學習。
4.使得課程成績的評估手段多樣化,改變以往將教師作為課程成績評價的唯一主體,取而代之以高職師范生的自評和互評作為評價主體,教師進行評價審核。
二、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與教法課程的方法
1.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課程內容的整體把握。整個內容分為理論與實踐兩大模塊,其中理論部分包含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踐部分包括案例課程的分析與設計、素材獲取、素材處理、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等。內容突顯了以教學設計為主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2.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課程具體課程的編排。為了適應高職師范生的學習特征,課程總體上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參與式”的“活動”設計方法,“案例”分析式的教學手段。具體教學中將課程分解為7項基本任務:任務一:了解現代教育技術任務二:學習圖像素材采集與處理任務三:學習視頻素材采集與處理任務四:熟悉現代教學媒體系統環境任務五:教學設計、教學和評價任務六:利用網絡資源任務七:回顧學習歷程每個任務中以“課件制作或授課演練”為情境編排“活動”,各“活動”給出活動要求及“學習要點”,引導學生從“學習要點”的資料“案例”中探究、獲取所需的理論與技術,在自主學習、教師指導下完成整個“活動”流程,達到“任務”要求并自主設計完成課件或整個授課過程。
具體活動流程以任務二(學習圖像素材采集與處理)為例:活動1:學習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學習要點1: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活動2:討論并分析信息技術如何與所在專業課程整合學習要點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活動3:小組為單位研討《認識物體》課程并制訂課件制作計劃學習要點1:課程教師用書電子版學習要點2:計劃提示活動4:了解數碼相機的功能和基本操作規范,和教師一起學習,并利用說明書仔細熟悉學習要點1:數碼相機的介紹學習要點2:數碼相機的使用技能活動5: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拍照活動6:學生得到數碼相片,用掃描儀掃描書中圖片,利用Photoshop軟件進行圖片處理學習要點1:圖像素材處理活動7: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協作完成課件制作學習要點1:flash相關知識點講解學習要點2:《認識物體》課件案例學習要點3:《認識物體》課件案例視頻教學活動8:每個小組選派一名同學用所做課件進行試講,小組其他同學作為學生進行配合。活動9:根據試講修改完善課件。每個任務完成后學生會提交成果,教師給出評價,并組織學生互評討論。
三、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與教法課程有利于高職師范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1.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與教法課程后,教學方法由原來的以“教”為主替換成以“導”為主,引導學生完善學習能力,提升科學素養。高速發展的社會對高職師范生的科學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高職師范生缺乏創新的意識、探索的精神,就無法適應這個社會。所以我們要改變單一的知識教授,以設計為中心,活動為引導,使學生走進實踐進而走向社會。將以教師為主講解和實踐的方法,改變為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分組合作,自主探究和學習??茖W探究活動應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要用切實可行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科學探究,并激勵學生通過動腦、動手自主學習知識,提高各方面能力。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和培養需要反復的練習和實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創設探究性活動,多引導學生積極合作,開展小組學習和自我學習,完成探究性活動,不斷提升完善自己的學習能力,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
2.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與教法課程后,課程的案例中所需素材由原來的教師提供,改變為學生自主收集,提高了高職師范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學生在每個任務中都有一個活動進行素材的采集,有很多素材需要學生分組收集和處理,通過這樣的設計,鼓勵引導高職師范生使用計算機網絡的資源,網絡環境中搜索功能,解決素材缺乏的問題,還使高職師范生的學習自主性在網絡環境中得以實現,激發了學習興趣,培養了高職師范生的收集處理信息能力。
1.1學習目的明確
在授課過程中通過一個或幾個獨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讓學生在案例的閱讀、思考、分析、討論中,建立起一套適合自己的完整而又嚴密的邏輯思維方法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技能素質。在所有授課過程中,通過學生成績管理系統及圖書館管理系統數據庫設計及管理,講解數據庫理論知識,學生能夠學有所用,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項目中。
1.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網絡數據庫中的案例來源于企業真實項目,通過分析討論,學生會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例如,我們在授課過程中引入東軟等公司真實項目員工管理系統數據庫設計及實現、網上購物系統數據庫設計及實現等。在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到較高的水平,有利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同時,學生是主角,由過去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接受并積極去探索,便于學生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相關問題,通過認真思考,提出解決辦法。
1.3較強的實踐性
案例式教學過程中所選的案例必須與學生的實際項目需求相結合,所學案例要具有準確性及代表性,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對案例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應有較深刻的認識,選擇適合教學需要的高質量案例。所選案例必須與學生的實踐項目相結合,通過案例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具備一定難度的案例,激發學生進行深入仔細地調查研究和分析評價,便于對這些難點和重點問題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效果
案例教學法通過一個個典型案例,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學生在學習中能夠舉一反三,對案例進行完善和擴展,符合高職院校對學生能力培養要求。案例式教學實現了教學相長,即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是講授者和組織者,而且是討論中的一員,通過交流,產生思維共振和學術共鳴。學生的思維如果都活躍起來,他們在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往往會超越教師,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成為可能。合理運用案例教學法法,積極實行啟發式教學,對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運用已有的能力解決它,為學生提供在“做”中“學”的學習機會,為以后更快更好地適應就業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眾所周知,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能更好地在特定的現實環境中進行交際?!陡咧杏⒄Z課程標準》也強調不要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許多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干脆對英語語法的教學持否定態度,輕視語法規則對英語學習的指導作用。他們更愿意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英語的聽說和對話演講中來,在他們看來,這樣做對于英語語言的應用與實踐更具效率性與速成性;從英語應試模式角度來看,近幾年高考英語題型一直在變化,英語語法的考查題型分值越來越低,語法結構繁雜不易掌握,花大量的時間用于英語語法學習的價值并不高。認知差異導致學生的英語語法基礎普遍薄弱,語法意識較為淡薄。但事實上,英語語法對交際英語的準確應用能起到很好的規范作用,在英語口語學習初期,更應該注重遣詞造句的準確性和規范性,過分淡化英語語法的教學,很容易導致學生在交際過程中口語表達用詞不準,或者無法弄懂句意,口語的積累也僅限于死記硬背,不會舉一反三,對學生后期英語長難句學習,閱讀理解以及寫作均造成不可避免的障礙。
(二)仍采用傳統“填鴨式”的英語語法教學方法
目前,很多高中英語教師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其基本的教學理念和方式都圍繞著高考題型與要求而展開。在英語語法的教學過程中,依舊采取傳統“填鴨式”方法,老師將書本上生硬的語法知識毫無創造性地灌輸給學生,學生機械地按照老師傳授的語法知識死記硬背,應付一場場既定模式的考試,考試過后便忘掉大部分,或只存在于課堂上所記的筆記上。這種灌輸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形成一種錯誤思維,認為學習英語語法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在英語考試中取得高分,從而忽略了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扼殺了學生的學習創造力,把學生訓練成了沒有思想卻只會考試的機器,久而久之,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致不高,學習效率低下。有些教師受自身專業素質的限制,不愿意接受新課程的改革任務,怠于轉變教學模式以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求,使學生在英語語法學習中難以做到學以致用,降低了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大多數學生的聽說能力低下,學了十幾年的英語卻無法開口講出來。
二、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新策略與新措施
(一)培養學生在英語交際中掌握語法規則的能力
語言是人們進行交際的工具,英語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重視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而語法教學應該作為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重要環節。教師在對學生平時英語的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相關的語法知識,培養學生在交際英語中運用語法規則的能力,促進學生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與流利性。同時,應該吸取傳統英語語法教學的優點,帶領學生全面地、扎實地掌握基本知識,在遣詞造句過程中能做到舉一反三,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語言環境之中去感受和理解英語語法規則,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語法的興趣,在語言交際中逐步認知和掌握規則,為其今后進行深層次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將現代教育技術引進英語語法教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教育資源也隨之豐富,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教學為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創造了極好的條件。英語語法教學作為新課程改革的對象,如能將現代教育技術引進英語語法教學之中,輔助形成一種新的英語語法教學模式,技術運用促使教師順應時代潮流,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與素養,讓現代教育資源為教師靈活備課和教學帶來方便,比如用新的教育技術下載一些原聲電影,著名動漫,經典英文歌曲等等,讓這些資源在語法教學中適時應用,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拓寬學生學習英語語法知識的路徑,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從而更能調動學生學習英語語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彌補學生在接受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缺陷。
阿榮旗刺繡大師、剪紙大師獨特的民族藝術技巧和手法,無不展現出獨特的價值觀和審美特性。初中生在接觸到現實生活中的藝術作品時,會對整個構圖、色彩和創造完成自我的理解和認知,美術教師在課堂上通過互動問答和引導解讀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認知想法,能高層次地完成對學生表現的總結和評價。藝術是起源于生活的。只有真正接觸并體會,從民族藝術作品中感悟工藝品圖案中表現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從合理的構圖和絢麗和諧的色彩中感悟藝術的魅力,才能讓初中美術課堂更加鮮活,才能讓民族藝術真正融入初中美術課堂,提升學生們對民族藝術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而這種源于現實生活對民族藝術的追求,相信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心靈震撼。
二、崇尚自由,騰飛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