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5:56: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護理實訓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專業護士核心能力培訓”介紹了六個??频暮诵哪芰δK,包括血液透析專業護士核心能力模塊、手術室專業護士核心能力模塊、急診專業護士核心能力模塊、icu專業護士核心能力模塊、助產專業護士核心能力模塊和產科專業護士核心能力模塊。各專業又分為三大模塊,包括核心能力模塊、訓練模塊和評價模塊。通過培訓,各專業護士不僅具備了掌握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還具備了獨立護理常見危急重癥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各專業護士的基本素質和技術水平。
二、《臨床護理技術規范》釋義
《臨床護理技術規范》釋義著重介紹了如何提高護理評估的能力及患者的安全與舒適。護理評估的原則有如下幾點:
1、掌握評估時機,任何的護理技術操作及護理措施都必須從評估開始。患者入院8小時內進行首次全面、整體的評估,每次技術操作前必須評估,每個操作步驟之間也必須評估。
2、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向患者解釋評估的目的、方法與程序。
3、在安靜、私蜜性好的環境下進行評估。
4、評估者應態度和藹、耐心,評估過程處處關心患者。
5、重視患者的主觀感覺,相信患者的主訴,并表示理解和同情。
6、評估者注意與患者的非語言溝通,與評估對象保持必要的目光交流,用清晰、患者能理解的語言,必要時協助患者使用助聽器。
7、根據評估的對象、目的、不同的護理技術等因素來確定評估的內容和程度,并選擇合適的方法和工具。常用的方法有交談法、觀察法和身體評估;常用的評估工具有體溫計、血壓計、聽診器、評估量表、疼痛量表等。
8、評估發現用護理方法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與相關人員溝通。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65
Abstract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basic nursing, the main body position of the students is not outstand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experiment and training is single, the old teaching mode. Here the basic nursing experiment and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experiment and practical teaching effect,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rofessionalism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professional; basic nursing;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problem; reform strategy
基礎護理學是高職護理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對于豐富學生的護理基礎知識理論,提升學生的護理專業技能具有積極的作用。要培養優秀的護理人才,必須要重視基礎護理學課程教育?;A護理學課程實踐性較強,在教育中,要能夠積極完善基礎護理技術實驗實訓環節,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實驗實訓中,發展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A護理學教學要突出實驗實訓教學,要通過實驗實訓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通過實驗實訓環節有效引導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消化吸收,促進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有效培養。然而在高職基礎護理學實驗實訓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作為基礎護理學教師要能夠積極解決實驗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創新實驗實訓教學內容和模式,以實現學生理論學習和專業技能的有效發展,促進人才的有效培養。
1 基礎護理學實驗實訓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忽視學生學習實踐的主體地位
基礎護理學在實驗實訓教學中,實驗實訓教學多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學模式。實驗內容的設置,實驗步驟的制定和儀器設備的準備,實驗過程的組織都是有教師安排的。這種注入式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開展的實驗實訓教學模式,學生在整個實驗實訓過程中,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解的護理理論知識與技能,被動地識記教師的操作流程。即使學生進行練習操作也是在模仿教師的動作和操作流程。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1.2 傳統實驗實訓教學模式存在缺憾
在基礎護理學實驗實訓教學中,采用的依然是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如下:教師準備實驗實訓材料內容、教師一邊講解理論一邊進行技術示范、學生回示、分組練習、總結點評。這種授課模式單一、陳舊,不能激發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在實驗實訓教學中,教師過多強調的是精確的操作程序,強調的是規范的操作技能,學生只能進行模仿操作,掌握一些操作技能。基礎護理學實驗實訓內容與其他學科內容處理分離狀態,缺乏內容與操作技術的上的整體性與系統性,學生只能掌握單項的操作技能,其發展受到嚴重的制約。
1.3 學生對實驗實訓教學不夠重視
在實驗實訓環節,我們發現,有相當多的學生不是很重視這個環節的學習。一些學生認為,實驗實訓跟著教師做就行,自我主觀能動性在實訓環節中得不到充分挖掘,導致實踐效果不理想。一些學生認為,實驗實訓參與不參與,學不學都無所謂,到畢業實習后,再進行學習,也不晚。一些學生認為,作為一名護士就是做一些諸如注射、發藥、測血壓、量體溫等簡單的工作,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實踐操作技能,就能應付工作,因此,實驗實訓的積極性也不高。學生思想上不重視實驗實訓教學環節,就導致實驗實訓教學效果不理想。
1.4 實驗實訓考核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基礎護理學實驗實訓考核中,現行的考核標準存在問題。考核標準只重視實驗實訓操作流程,操作細節,操作時間。這種考核標準導致很多學生只是為了考試而進行實踐活動,考核靠什么,學生就練什么。不考的內容的學生就不練習。學生只是機械地實際模仿一些操作動作,對操作結果不能進行批判性分析,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很難得到發展。
2 高職護理專業基礎護理學實驗實訓教學改革策略
2.1 明確課堂教學目標
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是保障實驗實訓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教師要依據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明確出課堂實驗實訓教學目標,能夠對課堂實驗實訓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設計。設計出難度適中,切實可行,可以評價,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通過教學目標,能夠增加學生實驗實訓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教學目標的引導下,完成一個個實驗實訓任務,獲得有效的發展。
比如在實驗實訓教學中,這些目標設置就是較為成功的。比如,能夠應用本課所學的理論知識,評價人體力學在護理操作中的意義,并提出自己的見解;根據無菌操作原理,編制出一套有新意的6項無菌操作程序等等。只有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學生才能在目標的引導下,有效參與實踐,完成實踐任務,不斷提升實踐技能,獲得創造性的發展。
2.2 精心設計教案
精心設計教案是保障基礎護理學實驗實訓教學效果的基礎。在備課環節,教師需要立足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從學生實際出發,收集整理各種實驗實訓教學內容,要能夠根據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善于挖掘教材各知識點的內在聯系,能夠不斷豐富教案內容, 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教案設置中,要避免內容的重復,保障學科間的內容上的銜接。能夠找好課堂實驗實訓的切入點,突出重難點內容,適當安排演示實驗,安排一些學生的創新成果,以更好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要通過對教案的精心設計,為實驗實訓課堂有效開展打下基礎。
2.3 以學生為主體,突出項目任務教學法
傳統的基礎護理學實驗實訓教學,實驗實訓教師是知識技能傳播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跟著教師走,被動地接受知識與技能。在基礎護理實驗實訓教學中,病史的采集及評估、病例分析、護理程序設置、護理措施制定、實驗操作規程、實驗操作后的護理過程總結都是由教師按部就班地對學生進行講解,示范的。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缺乏自主探究實踐的空間和機會,只是被動地跟著教師走,跟著教師進行模仿練習。這樣,學生的實踐技能水平很難得到發展。因此,基礎護理實驗實訓教學需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要能夠以項目任務教學法為中心,使學生成為實踐的主體。
推行項目任務教學法,學生需要親自參與實踐過程,學生需要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確定目標任務,制定實踐步驟。學生需要自己設置護理程序流程,選擇儀器設備,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處理,搜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數據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需要為學生提供實驗資料,黨學生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為學生提供引導就可以,學生始終是實踐活動的主體。學生通過自主實驗,完成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任務,學生需要利用知識解決問題。這種實驗實訓模式能夠使學生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和應用技能,能夠發展學生的實驗實訓能力,有效提升學生實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4 通過多元化、分層次的技能訓練,培養實用人才
基礎護理學實驗實訓目標是為了通過實驗實訓環節提升學生的臨床護理能力,使學生能夠掌握護理技術,更好地開展護理工作。因此,在實驗實訓教學中,要能夠以臨床需要為中心,進行實驗實訓的內容選擇,完善實驗實訓教學環節。
基礎護理學實驗實訓教學改革,要能夠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中心,突出臨床技能和實踐性環節教學內容。要提升學生的臨床應用技能,在實驗實訓環節們可以通過情景演示、錄像觀摩、實驗室操作訓練、模擬人體操作、臨床見習、臨床實習等多元化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對人才進行培養。要能夠實施分層技術訓練,通過分層訓練的方式,逐漸提升學生的專業專項技能,發展學的綜合職業技能。要能夠通過多元化、分層次的技能訓練,有效培養護理技能型實用人才。
2.5 靈活利用示教手段
示教是一種傳統實驗實訓手段,是保障基礎護理學實驗實訓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雖然,現在提倡實驗實訓教學改革,但在實驗實訓教學中,示教手段的靈活應用也是必要的。作為教師,要靈活把握示教的時機。在學生操作前進行示教,是為了讓學生對新操作技術的程序、要領和操作步驟規范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其示教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掌握操作要領,能夠逐漸熟練地進行自主操作。在組織學生分組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對學生的一些模糊認識及提出的問題,適當通過示教的方式進行問題處理,通過這種示教方式對學生的錯誤認識和行為進行引導。在學生實踐操作練習結束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性示教。通過這種方式,對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進行總結性的處理。在基礎護理學實驗實訓教學中,雖然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教師必要的示教還是不可缺少的,示教可以有效解決學生操作中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有效保障實驗實訓教學的效果。
2.6 完善考核評估環節
完善基礎護理學實驗實訓考核評價環節是提升實驗實訓教學效果的重要舉措。傳統的基礎護理學實驗實訓主要是對學生操作過程,操作技能進行評價,這種評價內容較為單一,難以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完善實驗實訓考核評價環節,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完善:第一,完善預習階段的評價,包括對學生病例設計內容是否新穎,學生設計方法有無創新,設計方法是否可行,學生實驗實訓用物準備是否齊全等多方面的評價。第二,完善實驗課堂表現評價,這主要是對學生課堂表現情感態度,課堂操作是否規范,課堂操作是否具有創新等方面進行評價。第三,重視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評價,這主要是對學生操作程序是否完整,隨機應變能力是否具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等方面進行評價。要通過完善評價過程的方式,對學生的實驗實訓情況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對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要通過創新評價的方式,有效提升學生的實驗實訓綜合素養和能力,促進學生的創新發展。
總之,高職護理專業基礎護理學教學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基礎護理學作為護理專業的重要課程,其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要通過加強實驗實訓教學,能夠使學生有效地將知識、技能應用于實踐過程中去,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從業能力。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現高職護理人才的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湖南省教育廳自2011年始對高職院校護理專業開展技能抽查,主要目的是檢驗護生對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提升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質量,促進教學和臨床工作的有機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推進專業教學改革[1-2]。通過評審,本院被湖南省教育廳指定為護理專業技能抽查考試標準開發牽頭學校,2011年,通過專業調研,制定《湖南省高職院校護理專業技能抽查標準》(以下簡稱《標準》)。該標準既引領了高職護理專業的教學評價,也反映了用人單位最實際、最貼切的要求[3-4]。基于專業技能抽查,為了提高護生的綜合素養,本院采取了以下措施,在護理專業技能培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工學結合模塊式項目課程體系
專業技能抽查要求構建工作工程引領,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情境課程體系,需要根據典型工作崗位,分解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和核心技能[4]。通過對各級各類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護理人才需求市場調研、了解專業面向,分析職業崗位與工作過程、了解崗位工作任務,分解典型工作任務及職業能力、設計系列工學項目模塊與單元模塊,設計工學單元模塊項目任務、融合教學內容,建立課程標準、開發項目課程與教學資源,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工學結合模塊式項目課程體系。根據《標準》的開發思路和考核內容,從課程基本信息、課程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教學手段與方法、考核方法、教學資源等8個方面重新修訂了基礎護理技術、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急救護理學、母嬰護理等5門臨床護理核心課程的課程標準。
2重構實訓教學項目和比例
護理專業學生專業技能標準模塊包括基本護理操作和??谱o理操作兩大模塊共18個操作項目?;咀o理操作包括生命體征測量、藥物過敏試驗、肌內注射、口腔護理、導尿術、臥有患者床更換床單、靜脈采血技術(真空管采血法)、無菌技術操作、密閉式靜脈輸液,??谱o理操作包括單人徒手心肺復蘇術、新生兒撫觸技術、穿脫隔離衣與手的消毒、電動吸引器吸痰、快速血糖測定、氧氣筒給氧、四步觸診、四肢繃帶包扎、心電監護儀的使用。作者“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的創新教學模式,將18個實訓項目融入到各課程實訓教學中,并作為主要的實訓教學項目,臨床護理課程增加實訓課時比例至50%。在課余時間開放實訓室,安排專業教師進行輔導,增加學生實踐訓練的時間。學生每次在實訓室進行練習時需簽到,每個實訓項目的練習必須達到一定的學時才能參加實訓考核。
3創新實踐教學方法
傳統的實踐教學通常采用“示教—學生練習—總結一貫式”的方法,學生練習時就是“依葫蘆畫瓢”,而臨床上患者病情瞬息萬變,護理工作需要很強的應變能力,且技能抽查考核靈活。為了加強護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作者將《標準》中的108個試題作為案例在課堂上提供給學生,采用情境模擬教學法,教學步驟分為學生預習準備—觀看教學片—教師示教—情境練習—情境展示—師生評價總結—拓展訓練。在教學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提供案例和網絡學習資源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考、練習、歸納、總結,不但提高了臨床思維能力,同時在學習積極性、課堂參與度、溝通交流能力、職業道德修養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進步。
4重視實訓室的建設
實現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將技能抽查融入專業護理課程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教學地點就是實訓室或實訓基地。本院完善了設備齊全的理實一體化教室的建設,將護理實訓室均建成內、外、兒、婦、急、手術室等臨床科室仿真病房,每間教室配備多媒體教學設施和仿真模型,在理實一體化教室進行教學,能將臨床案例情境模擬化,學生能在角色模擬時,真正融入護士角色,達到“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效果。同時還爭取政府支持,建成了集“教學、科研、養老服務”于一體的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采取“課程發包”、“院中辦班”等方式與基地進行醫教結合。
5組織專業技能活動
本院每年舉行校園文化節,其中技能比賽作為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開始把護理專業技能抽查項目作為技能競賽的比賽項目,并給予獎勵,獲得獎項的學生在年終評優、獎學金評審、實習就業安排時都給予優先,提高了學生參與技能訓練的積極性,護理實訓室業余開放時模擬病床的利用率達100%。
6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
《標準》和題庫的內容體現了護理專業核心能力,反映了護理技術的進步和護理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這也對護理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院護理專業教師主要由新進教師、原有衛校的老教師、企業兼職教師組成;教師們各有長短,新進教師在教學基本功上欠缺,原有老教師與臨床護理技術新進展脫節,企業兼職教師不熟悉職業教育模式,于是本院按照“雙方聯動、雙崗交替、雙向培養”模式,實施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教學名師培養、人才引進、校本培養四大工程,建設教學、科研、管理3個團隊,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打造了一支雙師素質、雙師結構的專業教學團隊。根據護士職業崗位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由本院牽頭,聯合兄弟院校、護理專家、行業標準對接,共同開發《護理專業技能抽查標準》和題庫,并將其融入教學過程,有利于培養護生的核心基本技能和職業素養,有利于學習過程和工作過程對接,有利于培養出真正受歡迎的高級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尹耕欽,于坤安.基于專業技能抽查的高職機電專業課程改革[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5(1):42-45.
[2]袁卓玲.物流管理專業技能抽查標準融人課堂教學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2,34(8):119-120.
1 護理綜合實訓課程設計
1.1 在護理專業中增設綜合實訓課程的意義
護理專業作為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的一個重要專業主要由核心教學內容和職業技能兩大部分組成,實際教學中教師為使學生真正掌握這兩大部分,必須對全部教學內容進行分解,但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如果只是在分解狀態下進行,后果將是不能很好地讓學生理解該專業技能的實質,從而影響學生職業技能的提高,難以使其達到專業培養的全面要求。 這就要求教師在分解專業技能的教學內容時,必須將技能課程進行整合,將專業課中若干個核心技能要求合在一起進行實踐教學,從而使學生對整個專業的技能要求有一個系統和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能,專業課程各科目教師之間應達成共識,在教學實踐中互通有無,協調互補,把原來分散在各專業課程中的實驗進行整合,構建起具有專業整體性特征的綜合實訓課程,使專業課程的實驗教學朝專業一體化方向發展。該課程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運用護理程序完成整體護理的能力,使學生具備護士的核心素質。
1.2 開課時間
綜合實訓課程安排在第4學期末,學生臨床實習之前8周,每周2學時,共16學時。這個階段的學生已完成了護理學導論、健康評估、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基本掌握了常用的護理理論、護理程序,各種基礎護理操作技能,對臨床常見疾病的癥狀、體征和護理措施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由于接近實習,對臨床工作環境有強烈的向往,求知欲望高。
1.3 課程設計
綜合實訓項目將健康評估、護理學基礎、內、外、婦、急危重癥各科護理技能進行優化整合,融入護理心理學、護理倫理學、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識,精選、設計綜合性實訓病例和模擬臨床情景,形成“強化技能、注重綜合、體現人文”的綜合性實訓課程[2]。以真實臨床護理病例為基礎,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將具有典型癥狀和體征的常見疾病設計為綜合實訓題目,學生經過分析和查閱資料發現護理問題、提出護理診斷、確定護理目標,從而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3]。
1.4 課程實施
教師集體備課,選擇實踐性強,設計性強的臨床病例,進行一定程度的修訂和編輯,將學習任務與病例有機的融合,病案按科室共分內科護理模塊、外科護理模塊、婦科護理模塊和急危重癥護理模塊四大部分。
教師將準備好的案例于綜合實訓課前一周給學生,每班分成16組,每組5―6人。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相關文獻、分組討論、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以解決相關的護理問題。課堂上創設情境,在模擬病房創造條件,模擬患者住院的情景。由學生分角色、分任務按照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整體化護理。根據學生表現,教師給予指導、評價、考核及總結。
1.5 效果評價
我們對2010級護理專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綜合實訓課的開設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利于師生間形成融洽的關系;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應變能力;有利于把各門課程進行貫通,為進行臨床實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6 考核評價機制
考核主要分為個人考核和小組考核兩大部分,個人考核評分主要看該同學在實訓中承擔角色的任務完成情況,護理操作技能的正確與否及熟練程度,相關學科的綜合運用能力。小組考核評分主要包括角色分工是否合適,團隊協作情況如何,護理措施是否得當,是否存在護理錯誤,是否有獨到見解。
2 討論
首先,綜合實訓課程的開設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學生通過自己查詢資料尋找答案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4],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把病案真實再現,有助于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有助于提高自主能力、創新能力。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得到加強。
其次,有利于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綜合實訓課程將護理職業技能與專業臨床課程知識進行優化整合,構建模擬臨床真實情景病例,可以達到淡化課程、學科界限,體現相關學科、相關知識與護理技術的交叉與融合的目的。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歸納、運用,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質??蛇_到實訓教學與就業崗位的順利對接,學生在走向實習或工作崗位后會降低陌生感,從而很好的適應崗位需求。
最后綜合實訓課程的開設有利于高職高專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5]。教師們必須集體備課,充分討論,設計好病例,閱讀大量的相關內容, 以應對學生對問題的各種解答[6]。教師只有具備了全面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才能指導學生進行實訓操作,解決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因此,要加強實訓教學人員的培訓,提高其業務水平和技術素質。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綜合實訓課程質量的關鍵,因此我系教師在具有教師證的同時都具有護士資格證或者醫師資格證。并且我校要求專業課教師每年必須有不低于兩個月的醫院頂崗實習任務,以提高專業技能水平,避免教學與臨床脫節。
綜上所述可知,綜合實訓課程在高職高專護理專業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魏碧娜.在醫學檢驗專業中增設綜合實訓課程的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8):115-116.
[2] 雷芬芳,鄧翠珍,趙亞珍,等.護理專業綜合性實驗教學模式的構建[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3):216-218.
[3] 周彩云,袁俊.臨床實習前開展護理學基礎綜合項目強化訓練的探討[J].護理研究 ,2008,22(27):2529-2530.
二、根據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的單一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學需要,根據不同章節或疾病特點,采用不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講解疾病的發病機制時可采取啟發式教學,拋出一個知識點,啟發學生運用所學基礎知識一步一步推理整個機制;講解護理診斷、護理措施時可采取提問式教學,每講一個內容后隨機點名,讓學生說出其原因和原理;講解病案分析時可采取參與式或情景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等。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多讓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教師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和輔導,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兒科護理學的部分教學內容與內科護理學相似,根據此特點我們主要采取了自學和輔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如營養性缺鐵性貧血雖然是兒科護理學的重點防治疾病之一,但在內科護理學中已經學習過,所以我們采用的是教師提出自學目的、要求與思考題,學生根據教師的具體布置自主學習,學習時結合內科護理學知識,分析總結此病在內科護理學和兒科護理學的異同點,完成思考題,最后教師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輔導答疑。
三、根據教學條件,改革教學手段
目前大學院校都有條件進行多元化教學。在諸多的教學手段中,對兒科護理學來說,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多媒體輔助教學。目前學生雖有機會通過課間實習、臨床畢業實習接觸一些兒科常見疾病的癥狀、體征,但患兒多為獨生子女,孩子生病時常有多位家長陪護,家長對學生的見習有很大的抵觸情緒,往往不讓學生接觸或觀察患兒,這給學生對疾病的感性認識和對疾病知識的理解造成了很多困難。多媒體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學生接觸臨床少的不足,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形象直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思維過程。通過自制多媒體課件或配套光盤講授疾病,展示典型病例的臨床表現,學生一看畫面就知道該疾病的臨床特征,使學生易于理解和學習相關知識,促進學生的形象記憶。
四、根據市場需求,改革實訓教學
傳統的教學模式仍以課堂講授為主,雖然有傳授知識的優勢,但不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不適應護理教育的發展和護理人才市場的需求。要適應社會發展對護理人才的需要,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在鞏固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重視實訓教學,使學生掌握兒科臨床技能。實訓時不是單純操作練習,而是設計病例綜合練習臨床技能,需要學生思考操作的可行性、合理性及規范性,培養臨床思維能力。中醫院校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實訓中增加了中醫兒科護理操作技術(捏脊法、推拿按摩法等)和中醫內容,比如嬰兒撫觸時我們告訴學生每個部位相對應的穴位名稱及功能,使學生練習西醫操作的同時思考中醫的原理,實踐中西醫相結合的實訓模式,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西醫常規兒科護理操作技術,還能掌握中醫護理技術,體現了中醫院校護理學專業的特色,也為今后學生就業提供了一條途徑。
五、根據培養目標,改革教學模式
護理學專業的特色之一是護理操作能力的培養,所以課程設置上重視實訓教學的比例,逐漸增加實訓學時和實訓內容,加強臨床護理操作能力培養。目前社會環境下兒科臨床護理操作能力的培養主要還靠實訓教學,通過實訓教學使學生掌握常用兒科臨床技能,提高臨床適應能力和主動思考能力,培養高素質的護理人才。七、根據教學結果,改革考核模式傳統的考核模式基本上是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的綜合,平時成績主要來自于課堂提問及小測驗(占20%),這種考核模式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學習結果。鑒于這種情況我們改革了考核模式,目前的考核模式包括課堂提問、期中考試、實訓操作技術和期末考試。其中課堂提問為10%,期中考試為10%,操作技術為20%,期末理論考試為60%,實訓操作考核在所學的操作技術中隨機抽簽而定。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降低學生突擊學習也能得高分的幾率,更重要的是學生不僅掌握理論知識,還能掌握臨床兒科護理技能,可指導家長小兒日常護理知識,提高臨床工作適應能力。
根據臨床護理崗位對高職高專護理專業人才所需知識、技能和素質的要求,參考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以護理學基本技術為核心,整合、歸納和選取母嬰護理、兒童護理、成人護理、老年護理、急救及重癥監護技術的重要知識點、技能點。通過設計典型臨床病例,依據臨床護理工作路徑劃分模塊,采用崗位導向模式組織教學,在強化學生護理操作技能的同時,加強臨床思維、人際溝通和解決臨床工作實際問題能力的訓練,使學生盡快適應臨床護理工作崗位的要求,提高就業競爭力和職業能力。“妊娠高血壓疾病護理”是一個以病人入院到出院(經過治療—搶救—手術前—手術—手術后護理)的時間發展為橫軸劃分教學模塊,按病房和手術室護士(主班護士、治療護士和責任制護士以及器械護士、巡回護士)的崗位任務為縱軸進行情景設計的典型教學案例。
2、教學的條件和實施
(1)建設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模擬化病房模擬病房是保證教學順利完成的基本條件。模擬病房最好能夠配置智能模擬人,利用模擬病房的空間、布局和設施,通過模擬護理工作情景,引導學生遵循護理程序,練習各種操作技能,觀察病人治療效果和病情轉歸,對病人進行整體護理,從而達到綜合實訓的目的。
(2)教學過程
①分配任務:以每班50人為例,10人為一組,共分5組,每組承擔1個模塊的工作任務。各組的角色任務包括編?。▽懩_本)、導演(安排角色和排練)、劇務(物品準備)、病人、家屬、醫生、主班護士、責任護士、治療護士等。每組選出1位組長,并配備一位指導教師。
②資料準備:教師課前及時下發病例、相關模塊材料及任務要求。學生按要求積極準備,并通過網絡、圖書、見習等方式解決問題、收集材料。
③課前排練:按照模塊任務和要求,各組組長組織編寫腳本、分配角色、準備物品、進行排練。
④小組展示:每個模塊的情景教學均安排在模擬病房/手術室進行。每個模塊平均4學時,前2學時全班集中進行小組成果展示,授課教師和其他學生觀摩。
⑤課堂討論:小組組長對整個準備工作和演示過程進行說明和自評,再由教師和其他各組學生進行點評,點評內容包括學習態度、儀表著裝、溝通交流、團隊合作、應變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最后任課教師就本模塊及拓展內容進行提問和總結。
⑥分組練習:在展示、點評、討論和總結后,全班學生5人為一組,分為10小組進行練習,參與本模塊展示的10位學生,分別進入各小組進行指導。
⑦總結匯報:每個模塊教學任務完成后,學生上交實訓報告,教師進行教學總結,所有文字材料交教研室存檔。
(3)考核方法和形式
全部模塊完成后,進入考核階段。學生以小組(5人)為單位進行綜合實訓項目考核??己饲耙惶斐槿〔±?,每班考核安排4學時,每組平均20分鐘。考核分數按照理論提問,單項操作技能,醫療文件處理,綜合職業素質(包括儀表著裝、服務態度、溝通能力、臨床思維、健康宣教、團隊合作、應變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的權重進行計算。
二、特色與創新
臨床護理綜合技能應用課程的病例設計獨特,教學組織形式新穎。為全面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和實際工作能力發揮了以下積極作用。
(1)依據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經過治療—搶救—手術前—手術—手術后護理的過程劃分教學模塊,與護士真實的工作路徑結合,增強了學生的職業認同感,為學生以后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奠定了基礎。
(2)按照病房/手術室護理崗位工作任務設計教學情景,是行動導向高職教育模式在課程中的體現,通過對學科體系的解構和行動體系的重構,提高了實訓教學的時效性和完整性。
(3)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觀,組織情景教學和進行綜合技能考核,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合作性,對鍛煉他們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原有知識構建新的知識網絡以及提高職業能力和素養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護理學是一門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為一體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同時更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護理實踐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護理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規范的操作能力。[1]在全面加強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學生迫切需要一個自主、寬松、能夠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的實訓環境,因此,建立開放性實驗室就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2]我校自2010年開始對基礎護理實訓基地開放管理工作進行了嘗試,初見成效,現總結如下:
一、明確開放原則與目的
1.堅持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為出發點的原則。
2.堅持資源利用最大化的原則。實訓基地應充分挖掘現有師資、環境條件、儀器設備等資源,努力完善實驗環境,逐步加大實訓基地開放程度。我校實訓基地自投入使用以來,不斷完善軟硬件建設,努力實現全面開放。
3.堅持“面向全校、因材施教、形式多樣、講究實效”的原則。
4.實訓基地開放的目的是通過給學生創造進行實驗和實踐活動的環境,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有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做到因材施教,培養適應臨床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
實訓基地的開放既要體現開放管理的特點,又要井然有序,使學生能從中真正受益,這需要建立健全各種管理措施來進行制度保障。我校在原有實驗室和實訓基地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多項實訓基地開放管理的制度和辦法,如實訓基地開放管理規定、學生實驗守則、教師值班制度、學生預約制度、儀器設備使用管理制度、實驗物品損害賠償制度、安全與衛生管理制度、實訓考核制度等,使實訓基地開放式管理規范化。
三、各級管理人員明確職責
1.實行教師值班制度。在實訓基地開放期間,教務處安排基礎護理教研組教師輪流值班,以隨時解決學生在實踐時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另外,實驗指導教師在每學期初還需負責制訂實驗用品的購置計劃,并參與實訓基地日常管理工作。
2.使學生參與管理工作。根據班級容量不同,每30-50人成立一個實驗教學班,每班培養1-2名實驗助教,由責任心強、動手能力強、成績優異、熱心服務的學生擔任;每班分成6個小組,選出小組長。每次實驗所需儀器設備和用品由實驗助教統計好后向值班教師領取,發給小組長,再由小組長發給每位同學;實驗完成后再逐級清點、上交,并將實驗用物使用情況進行登記備案。這樣既減輕了值班教師的工作量,又鍛煉了學生的工作能力,同時有效地減少了消耗性物品的浪費。
四、實驗助教承擔一定的教學工作
開放實訓基地大多在課余時間及周末進行,若只有值班教師,由教師對每位學生進行單獨指導幾乎是不可能的。每學期初,教師在每個實驗教學班培養出實驗助教,由他們承擔對其他學生的實驗指導與監督工作,既培養鍛煉了這部分學生的工作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及時糾正其他同學在練習中出現的錯誤,使問題得以及時解決。如遇難度較高或較復雜的問題,由實驗助教反饋給值班教師,再由值班教師給予指導,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采取多種形式開放實訓基地
學生是開放實驗教學的主體,應通過開放實訓基地可以給學生提供一良好的實驗環境,充分促進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實踐,使學生從反復的練習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1.時間的開放。實訓基地在保證完成日常正常教學的基礎上,定出開放時間,即利用教學空擋,固定時間開放,并提前一周將開放時間進行公布,周六、日全天開放,提供時間保障。
2.內容的開放。在日常教學中,對于各種基礎實驗項目如鋪床法、注射法、靜脈輸液、口腔護理、導尿術、無菌技術基本操作等,不同年級的學生可根據日常教學進度選擇學習過或正在學習的項目進行練習,對相對薄弱的項目進行反復強化,使自己熟練掌握各項基本操作技術。在學期末或技能考核前,對于各種綜合性實驗項目、實驗考核、技能訓練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方案進行調整或修改,同時可以融入情景對話、角色扮演、病案討論等內容,使實驗方案更加貼近臨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3.設備的開放。高校對實驗室的建設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然而,設備利用率低是目前高校實驗室普遍存在的問題。[3]實訓基地的開放有利于儀器設備在保證正常教學的前提下實現資源共享。開放練習中,學生在值班教師帶領下自行準備實驗物品,做好儀器、設備和物品的使用登記;貴重物品或大型儀器在值班教師監督指導下使用,用畢立即歸還,既保證了儀器設備的合理使用,又提高了利用率。
六、結語
隨著醫學護理模式的轉變及當前社會對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高,如何培養面向21世紀能適應護理發展需要的人才是護理教育者面臨的重要課題。在實驗教學這一重要的途徑中,開放實驗室是較為關鍵的一環,地位不容忽視。[4]開放性實訓基地的實施要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線,把握開放的原則和目的,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安排好開放時間和內容,做好儀器設備使用及管理等。只有用行之有效的方法管理,才能保障開放質量,使實訓基地成為學生創造性學習的場所,強化學生綜合素質,為培養符合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目標的護理人員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柯一瓊. 基礎護理實驗室的開放與管理初探[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10,26(1):68-70
護理心理學是護理學與心理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是研究護理人員和護理對象心理現象及其心理活動的規律、特點,解決護理實踐中的心理問題,以實施最佳護理的一門應用性學科。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作為護理心理學教學中重要環節,有助于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實施整體護理服務,全面提高護理質量。當前,護理心理學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對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與護理崗位的職業要求不完全一致,理論、實訓等教學環節銜接不夠緊密等問題,不利于護理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因此,為了適應現代護理崗位需求,課題組嘗試建構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體系,探討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護理心理學實訓的教學效果,以期為探索培養臨床實用型人才的教育方式提供參考。
一、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2014年9月初,采用方便取樣,在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13級護理專業平行班級中隨機選取4個班級,其中兩個班為對照組,另外兩個班為實驗組,對照組117人,年齡(20.14±0.73)歲,實驗組118人,年齡(20.10±0.66),兩組均為女生,學生在性別、年齡方面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方法。具體如下:
1.對對照組實施傳統模式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即對照組先進行理論學習22學時,再安排實訓學習8學時。實訓分為若干項目,每個項目包括學習目標、操作流程、注意事項等內容。例如在放松訓練的實訓項目教學中,老師提出學習目標:掌握放松訓練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給學生進行操作演示后讓學生分組練習。
2.對實驗組實施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通過與臨床護理專家溝通調研,總結出醫院相關護理崗位職業能力要求護士具備護理專業操作技能、健康教育、人際溝通、團隊協作、人文關懷等能力,結合護理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將護理心理學的教學內容進行整改,分為基礎心理學知識、心理護理知識、護士職業心理知識三個模塊,每個知識模塊設計相應的實訓教學內容,分別為:基礎心理學實驗、心理護理技術、護士職業心理素質訓練三個模塊,即完成知識模塊的理論授課后進行相應的實訓課教學。每個實訓模塊包括若干實訓項目,每個項目包括任務引領、學習目標、操作流程、情境操作、注意事項、評分標準等教學環節。每個環節均按護理崗位需求進行設計,并遵照心理護理的工作過程“評估―計劃―實施―評價”四個步驟,組織“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訓教學。例如在心理護理干預技術模塊的放松訓練實訓項目教學中,課前由教師根據崗位需求,設計典型病例的劇本,培訓標準化病人;上課時先由教師模擬臨床情境,按照心理護理工作的過程,對標準化病人進行“評估病人―護理計劃―放松訓練―評價病人”的規范示教,并給學生提出與護理工作崗位有關的實訓任務及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學會放松訓練的心理護理操作技能、能順利與患者進行溝通、能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等;隨后學生3人為一小組進行角色扮演操作的分組練習,熟練操作的流程;練習期間,老師進行巡視,及時糾正學生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操作的質量;學生分組練習后,再對標準化病人進行放松訓練的操作練習,由標準化病人給出反饋和意見,老師亦進行點評和總結,指出學生是否完成護理崗位需求的任務和目標,學生進行反思和分享;課后學生完成與實訓教學相關的作業。
3.實施教學的場所及人員。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實訓教學的場所均為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學實訓室,實訓室配備了模擬病床單位、心理測評軟件、生物反饋儀等儀器設備,并裝有攝像頭、音響、電腦、大屏幕液晶顯示器等多媒體設備,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開展單向觀察、開展影像資料播放等多手段的教學活動。
進行實訓教學的教師為具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及高校教師資格的“雙師型”教師、骨干教師,并定期到醫院進行臨床實踐,具有豐富的臨床心理工作經驗及實踐教學能力。
(三)教學效果評價。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實訓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過程性考核為學生課堂表現、考勤情況及實訓項目教學后作業完成情況,作業包括完成基礎心理實驗報告、心理測量自評報告和護理人員心理素質培養的論文各一份,評分由授課教師來完成,總分為40分。終結性考核由學生抽取考核題目進行操作,考核成績由考核教師進行評分,總分為50分。考核后學生需完成與操作考核相關的理論知識問題,回答問題總分為10分。考核完成后采用自制問卷對實驗組進行教學效果的調查。
(四)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率描述;計量資料用均數和標準差表示(±s);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實訓前后兩組過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問題分,教學效果問卷調查進行組間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兩組過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問題分比較。教學后,實驗組過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問題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01)。
(二)實驗組對教學效果評價。實驗組118人,發放問卷118份,回收問卷118份,有效問卷118份(100%)。實驗組80%以上的學生認為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提高操作能力、語言表達及溝通能力、人文關懷能力,有利于加強對護理心理學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敬業精神,有利于促進心理健康。
三、討論
(一)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護理心理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反映護理心理學這門課程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很多實習護生及畢業護生反映,雖然學習了護理心理學這門課程,但在臨床工作中不知如何與患者交流,不知道心理護理如何開展。說明學生對心理護理的學習還停留在理論層面,難以應用到實踐中。在對實驗組的實訓教學中,模擬臨床心理護理工作過程及情境,使得抽象的心理護理工作更直觀,易于學生理解,同時老師通過規范化的示教及直接糾正學生練習中的不足之處,讓學生對標準化病人進行操作以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使得操作技能得到練習和強化記憶,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同時,在與操作相關的理論知識考核中,實驗組回答問題的分數高于對照組,說明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護理心理學知識。
(二)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性和促進心理健康。對照組的實訓教學在理論授課結束后進行,使得理論和實踐脫節,增加了學生在實訓學習的難度,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實驗組在完成知識模塊的理論授課后安排相應模塊的實訓課教學,使理論和實踐不脫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同時,教師課前精心準備案例,培訓標準化病人,模擬臨床情境進行示教,讓教學更接近臨床護理崗位的工作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等環節,掌握心理評估和心理干預的方法,也學會了解自己、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激發了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性,同時促進了心理健康。
(三)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及溝通能力。在實訓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練習,并按護理職業崗位需求,模擬臨床情境對標準化病人進行心理護理的操作,使得學生通過護患對話的練習,更好地學習如何接觸和了解病人,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
本文探討醫學院校護理專業學生如何上好護理實訓技術實驗課,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護理操作技能,并能夠靈活應用于實踐,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現代醫學護理事業的要求。那么如何能上好實驗課呢,以下是個人見解。
學院要提供足夠大的、布置合理的實驗教學場所,即實驗室
建立一個科學實用、布局合理的實驗室是護理教學的首要條件[1]。學院設有護理實訓中心,有實驗室26個,其中有6個實驗室配有兩搖床各8張,供鋪床及鼻飼、導尿、灌腸、吸氧等實驗用,有5個實驗室配有寬敞的中央臺及輸液架,供無菌技術操作等使用,有4個實驗室配有多媒體,余下的11個實驗室為臨床護理及急救實驗室,幾個班級同時開課完全沒問題,而且保證每個同學都有充足的時間練習,為上好實驗課提供了良好的場所。
要具備足夠數量的先進實用的實驗儀器與設備
實驗室要配備一定數量的先進的設備,如洗胃機、氧氣筒、吸引機、中央吸氧設備等等,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模擬操作,如果光有實驗室而沒有設備,護理實訓就成為一句空話,學生只有親自動手操作,才能學到真知識,不至于走向工作崗位后手忙腳亂。
要有經驗豐富的、技術精湛的實驗教師隊伍
要成為合格的實驗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①愛崗敬業,有愛心,有責任心,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來熏染學生。②認真備課,熟練掌握實驗的理論內容,了解大綱要求,突出重點,言簡意賅,又要面面俱到,便于學生掌握。③課前實驗儀器設備準備齊全,有些實驗要做預實驗。如吸氧、洗胃等需要課前檢查設備是否完好,確保實驗課的順利進行。④要保證示教內容準確,有一定的技巧性,如鋪床講究動作輕柔,動作美觀大方,還要掌握節力原則;注射時掌握無痛原則等等。⑤并注意知識的不斷更新,及時去臨床進修學習,了解臨床工作動態,緊密聯系臨床實際,不和實踐脫節。⑥及時統課,不給同學留下疑惑,使學生準確地把握知識,熟練操作。
實驗課開始課前回顧十分重要
開篇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明確此次課練習的內容。與學生一起回顧相關內容,比如概念、無菌注射原則、三查七對內容、各種操作注意事項等等,加強無菌觀念,防止實際操作中醫療事故的發生,造成不該出現的后果。
學生要態度嚴肅認真
學生課前要預習理論內容,運用理論指導實踐。實驗教學手段主要是角色扮演,互相實際操作,真刀真槍,不允許出現任何差錯,所以要求學生謹慎又謹慎,但也要果斷自信膽大,鼓勵學生戰勝膽怯心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愛崗敬業精神。操作中實驗教師要加強巡回指導,保證每一名操作中的學生都在你的視線之內,絕對避免事故發生,要有充分的搶救設備及豐富的搶救經驗。
課后總結不容忽視
學生操作練習后余下足夠時間,針對學生操作加以總結。指出缺點和不足,就出現的問題逐一解決,加深印象,提高實驗教學效果。
實踐技能考試
學期末,要對即將下去實習的學生進行實踐技能考試,通過考試可督促學生加強練習,系統復習,熟練操作,考試中按照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的每一個步驟及知識點制定評分標準,要求學生一絲不茍、態度嚴謹,更好地接近臨床,順利地走向工作崗位。
總之,現代護理道德的實質在于:珍視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力,為個人、為家庭、公眾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服務[2]。要培養適應現代醫學護理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就要上好護理實訓課,這是護理理論與實踐相互聯系的橋梁學科,需要學院、教師及學生的共同努力,目標一致,更好地為醫學事業做貢獻。
一、明確護理專業技術實訓課的重要性
護理專業技術實訓課是強化護理技術操作的一門綜合課程,是以能力培養為目標,以臨床為原則,以技能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現代護理模式為中心,在實訓中努力提高學生操作技能。同時,更重要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習過程中較快的適應護士這一角色,讓護生縮短崗位的距離,更能滿足社會對護理質量的要求。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一)靈活應用示教—練習—回示法:
1、示教—回示—練習:即教師示教后,任意抽取個別學生回示,之后學生展開練習。例:在穿脫隔離衣、無菌技術操作的教學中,如果采用示教—練習—回示法,在教師示教時,有的學生觀察不仔細,也有的學生由于印象不深刻很快就忘記了教師的示范。這樣,在練習中,就出現了一些錯誤的做法,甚至直到回示時才被發現。如果針對這樣的操作項目,采用示教—回示—練習法,即教師示范后,隨即找一兩名學生回示,由于學生是隨機抽取,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該生出現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是其他學生存在的問題,老師在回示的過程中給予糾正,使學生再次加深理解,強化記憶,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在回示過程中,即便學生出現一些問題,教師也不要批評,而是從某個角度給予鼓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學生示教—教師指導—學生練習:即由學生代替教師做示教,教師點評后學生展開練習,此法適用于相對簡單的操作項目。學生示教后,教師點評,對好的地方給予表揚,不足之處給予指正。該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鍛煉了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即由病例導出教學內容。
設置病例:王某,女,77歲,肝癌晚期,臥床4個月,請護士為該病人更換床單,在此過程中應注意什么?此病例的考察點不只局限于更換床單,也涉及了壓瘡的相關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病例模擬臨床情境,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在體溫圖的繪制、麻醉床、為昏迷病人插胃管等項目中可運用該法。
(三)角色扮演法即由學生扮演護士和病人,教師指導完成教學內容。例如:搬運法、壓瘡護理等項目,由學生分別擔當護士和病人,并在學生之間交換角色。此法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同時,由學生扮演病人,使學生體會到病人的真實感受,從而在工作中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培養了學生在今后從事的護理工作中所應具備的愛心和責任心。
三、優化護理實訓課堂教學,注重護生的綜合素質培養
(一)實訓內容與臨床實際相結合
實訓內容根據臨床發展而不斷更新,護理教師經常深入臨床一線進行臨床實踐,了解臨床護理操作的項目及最新技術,使教學與臨床實際接軌,達到護理實訓教學與臨床各項操作相統一,真正做到培養出具備實際操作技能的實用型護理人才。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1.案例分析法 課前教師把操作項目案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后時間進行預習。上課時組織學生結合所學醫學專業知識進行分小組案例討論。每個小組發表自已對案例的看法。有沒有更好的、更體現人文關懷的做法等。老師再對案例進行詳細的分析,要求學生掌握要點,提出實際操作中要注意的問題。最后老師對案例提問,對回答正確的學生加以表揚、鼓勵,積極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怎么樣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護理實訓課的課堂教學質量。
2.學生角色扮演 設計情景教學,讓學生運用角色扮演,如“家屬”、“病人”、“護士”等角色,模擬病房護理工作情景。然后讓學生互相總結角色扮演者做的對的,做的好的地方。讓角色扮演者自已總結哪些地方做的欠缺。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讓學生體會到如何在實際操作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應變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如何更好地體現人文關懷。
(三)護理實訓考核
為了加強考核力度,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的培養,我校對采取隨機抽簽方法,讓學生選擇考試內容,注重流程熟練程度,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護理程序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溝通交流能力,讓學生在訓練中掌握技能。
四、改進常規評價方法
(一)個人考核與小組考核相結合平時考核中,以個人考核為主,小組考核為輔。小組考核即隨機抽取一個學生,以該生的成績代表全組人的成績。鑒于學生動手能力、學習態度的差異,采用此法可給學生施加一定的壓力,使他們更認真,并主動向他人學習,也促進了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合作。
(二)平時成績納入總成績建立平時成績冊,該成績由出勤、儀表、態度、操作考核4部分組成。教師隨時記錄學生的表現,以此督促學生嚴格要求自己,遵守實訓課行為規范,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