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學生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4-22 22:41: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等學校學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等學校學生論文

篇(1)

高校教育連續擴大招生規模成為“九五”教育發展成就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201。年“高等教育規模有較大擴展,人學率接近15%高等院校擴大招生,促進了居民教育消費增長,緩解了就業以及學生升學壓力,受到了全社會的歡迎,也為高等教育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必將帶動我國高等育辦學體制、管理機制和辦學思想的重大變革。然而,隨著高校擴大招生,如何保證教學質量成為巫待探討的主要問題之一。

1高校擴招后公共體育課教學面臨嚴峻考驗

1.1場地器材對擴招教學質f的制約

目前,全國高校體育運動場館、器材設備短缺現象普遍存在,隨著高校擴招的實施,更是增加了滿足正常體育教學的難度,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四川師范大學體育系副主任陳建嘉專門就此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調查對象包括綜合性大學以及師范、醫學、地質、石油等各類院校共計55所。調查表明,38所大學各類體育場館設施數量很少,按擴招前有學生210633人,擴招后有285408人計算,生均擁有量大大低于國家教委1992年關于《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的定額標準。如,田徑場(40。米標準)共35塊,平均6018人/塊,按最低標準5000人/塊算,原來差7塊,擴招后差22塊;籃球場,共389塊,平均541人/塊,按標準250人塊計算,原來差454塊,擴招后差753塊;排球場,共233塊,平均904人/塊,按標準250人/塊計算,原來差61。塊,擴招后差904塊一以上的現狀成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障礙。

1.2師資數量、質量對教學質量的制約

教師在教學環節中起主導作用。保證教學質量,教師是關鍵。當今社會,經濟的發達、科技的進步,使人類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從而給現代體育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體育教育發展的規律,今天的高校體育師資正呈現出從技術型向技術理論型過渡、低學歷向高學歷過渡、低職稱向高職稱過渡的特征。在這種背景下迎來高校擴招,給正在建設中的高校體育師資進一步適應新的形勢增加了難度。從下列數據中我們對高校體育師資現狀可見一斑。在對全國不同規模的38所院校調查結果表明:38所院校共有體育教師991人,平均每校26人,師生比為1:213,擴招后師生比為1:288;體育教師的職稱結構也不合理,38所院校中,教授25人,僅占教師總數的2.5%,副教授244人,占24.6%,講師、助教占很大比例,而且一些院校教師中還有少數(3.7)沒有職稱。從學歷上看,以本科畢業生為主.大專學歷的占87%,無學歷者占1.9%

1.3世俗偏見對高校體育教學質里的制約

資料表明:美國大學生每周要進行12個小時以上的課外體育鍛煉,80%的人參加了各類體育俱樂部;而我們的大學生呢,做廣播操得請老師點名監督,組織運動協會得攤派名額……反之.吸煙成了提高學習效率、消除心理疲勞、表達友情的“最佳方式”,喝酒談天、通宵打牌等等成了“休閑”。日前,北大、清華對。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學生們除了上課外,一半以上每天還要花2至5小時做作業:每周能從事1至2次體育活動的僅占41%。來自上海33所高校的抽樣調查顯示.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學生人數僅為18.5%。不少學生認為自己運動能力差,沒時間,沒必要,不如搞公司、搞創業。

這樣的觀念使我們的大學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原國家教委曾對12萬名大學生身體健康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顯示,80%的學生視力近視;23.3%的學生因心理壓力而患心理疾病;每年因病退學、休學和自殺的學生數字更是觸目驚心。全國第六屆大學生運動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顏振痛心地說:學校體育常常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很多高校體育教育只有令人遺憾的低水平,學生基本上是學完丟光,健康狀況怎不令人擔優?如此現狀如何對應擴招帶來的教學質量問題!因此,國家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大聲疾呼:提高大學校長的體育意識刻不容緩。

2建議

2.1加大對體育教育投入力度

這里的體育教育投人主要指經費、場館和器材建設的投人。增加體育教學投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事情。首先要取得管理部門決策者的支持,要使決策者充分認識到加大體育投人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其次,樹立不等不靠、多方位籌資的思想。通過行政、社會、學校、部門等多種渠道共同解決,同時,發揮自身造血功能.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如:場館有償對外開放、運動技術服務、運動競賽服務、培訓等;第三,以《體育法》等政策法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將師資隊伍建設的重心放在提高教師質量上,以便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要創造有利條件鼓勵和支持教師大力開展教學研究與交流,自覺地把體育教學工作納人研究的軌道,努力學會在研究狀態下教學,使實踐從盲目走向自覺,使理論從含混趨于清晰,提高教學水平。

2.3靈活安排教學時間

擴招后驟增的學生人數、班級和一時無法配套的教學設施之間成為相互對立的矛盾。同時.為保證質量,學生學習的課程門數、每門課程的學時數不能減少,因此,如何合理安排教學時間以便更大限度地利用教學設施成為每門課程要解決的問題。于是.出現有些課程占用課外活動時間上課的現象。體育教學也應打破傳統的授課時間只安排在上午最后一節課或下午,應該在任意教學時間段安排,更好地利用場館、器材。

2.4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教材

運動場館、器材、教師數量和質量的缺乏造成體育教學各個環節的連鎖反應,涉及到教材選擇問題。教材要在多樣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需要和場館、器材的實際情況選擇,尤其是一些鍛煉效果顯著、受學生歡迎、占用場地器材少的運動項目應加大開設比重,如健美、健美操、武術等。

2.5強化教學管理

篇(2)

高等農業院校的傳統優勢專業主要圍繞農業學科設置,這些農學類專業作為學校的特色專業和品牌專業,擁有一流的師資力量、齊備的科學研究設施,這是高等農業院校傳統專業對留學生具有強大吸引力的主要原因。30多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在向世人展示教育成果的同時,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也備受青睞。然而,當前對于外國留學生而言,他們更傾向于選擇與中國傳統文化、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文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使得高等農業院校的留學生數量始終保持在比較小的發展規模上。

(二)來華留學生生源所在地以亞非為主

高等農業院校的留學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亞洲和非洲,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這種生源來源非常符合我國的國情。改革開放30多年來,盡管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類似的文化產業結構使得我國高等教育更具親和力。另外,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學學科的國際學術地位比較高,農業科技發展水平毋庸置疑。多年來,我國針對亞非國家制定了合理的留學生招生政策,這些亞非國家愿意繼續向我國高等農業院校派遣留學生。

(三)來華渠道以政府獎學金資助為主

留學生來華渠道主要分為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外國政府獎學金資助、校際交流項目派遣、自費留學四種。目前,高等農業院校接收的留學生主要以政府獎學金資助生為主,他們在政府的經費支持下學習農業科學知識的愿望非常強烈。同時,由于學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亞非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這也是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構成以政府獎學金資助為主的主要原因。

二、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留學生教育理念需要轉變

高等農業院校的留學生教育對于擴大國際影響力、加大學術宣傳、促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留學生培養不僅要滿足他們對于科學文化知識的迫切需求,還要滿足他們對于中國文化的興趣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知識、技能、文化、思維等角度教育他們,不僅要履行好教書的職責,還要擔當起傳遞文化的使命。在日常教學中要打破傳統的東方文化思維方式,轉變教育理念,從多元文化的視角培養留學生。

(二)留學生教育問責制度缺失

留學生教育作為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的一部分,其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校的整體人才培養質量。目前,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數量較少,學生培養還沒有形成規模。相對于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顯得十分薄弱。在師資隊伍、教學資源、項目劃分、管理制度等方面還不夠完善,這種局面導致留學生教育問責制度缺失,對于培養效果和水平要求得不夠嚴格。

(三)留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落后

留學生教育管理體制存在不適應時展需要的現象,高等農業院校在留學生教育管理方面受限頗多。填鴨式教學堪稱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代表,留學生與國內學生在思維、文化、習慣上存在著眾多差異,他們比較開放、自由,對于學校的管理模式很難適應。部分農業院校的課堂教學方法不適合留學生教育,教師選擇的教學形式不具有針對性。同時,在留學生教育中還存在教學設施不齊備、英語授課不足、課程內容陳舊等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留學生教育質量。

三、基于留學生教育的教師教學發展策略

教學發展是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勝任教學工作、促進教師全面和整體提升的一個過程。教師只有結合留學生的愿望和需求開展教學活動,才能事半功倍。

(一)完善制度,創造教師教學發展氛圍

教師是高等教育建設的主體,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很多留學生漢語水平很差,基礎薄弱,過語言關、適應教學環境是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要適當放寬課堂教學要求,以幫助其順利渡過調整適應期。學校要為教師教學發展創造相應的環境和氛圍,引導他們學會與留學生溝通和交流,結合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設計,靈活多變地應用教學方法與手段,在課堂組織和語言表達上要符合留學生的習慣。同時,還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知識性。教師要加強學習,及時了解最新的專業發展動態,以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緊跟時展趨勢,滿足留學生掌握世界前沿知識以及創新性科研方法的教育需求。

篇(3)

通過與影像專業的學生成績進行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公管專業的學生普遍成績較低,尤其是不及格的同學,所占的比例比較大,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該專業的學生數學基礎較差。影響專業的學生都是里科生,而很多同學選擇報考文科的原因就是因為數學學的不好,甚至有一些同學在高考時因為數學考的不好,而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因此,在大學中學習《高等數學》時,必不可免的會出現聽不懂,跟不上的問題,這是成績不好的第一個原因。

2.學習目的不明確

通過與預防專業的學生成績進行對比,我們發現,雖然兩個專業的平均成績相近,但總體來說,預防專業的同學成績還是普遍偏好。這兩個專業在錄取時分數都不高,學生的基礎相差不多,導致后來成績間有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文科同學在學習《高等數學》時都會存在一個困惑:"文科生學數學,有什么用處呢?就算要用,也往往是在用之前,就被遺忘和荒廢了。"這種實用主義的思想在學生中很常見,學了沒有用,所以不用學,也不想學,正是因為這種不正確的思想,使得很多同學放棄了對數學的學習。

3.學習態度不端正

臨床專升本科班的同學是從大專甚至是中專通過專升本考試考到該專業的,可以說這些同學的基礎比公管專業的學生還要差,他們絕大多數人已經3年沒有學習過數學了,甚至有些同學壓根就沒有經歷過高中教育,但是通過對這兩個專業學生成績的比較,我們會看到專升本的同學比公管專業的同學成績要好,所以可見,數學基礎、學習興趣只是決定數學成績的一部分原因,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堅持與努力的精神。

二、教學方法初探

1.從培養個體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

文科生在學習數學時,必不可免的會遇到很多的困難,這就要求授課的教師,不能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一刀切”,應該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及該專業對于數學的實際需求來制定相應地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要以人為本,從培養個體的角度出發,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2.明確教學的目的

在正式學習數學之前,教師應首先明確學習的目的及意義。文科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主要有兩個:第一,為后續課程打基礎。什么是文科?文科不能一概而論,都與數理化無關,例如很多的文科專業,像歷史、藝術,但是如果日后做文化市場調查,還是會用到統計學,而統計學是以數學作為理論基礎的;而作為人文學科大類的管理學和經濟學,和數學的關則系更加緊密。在醫學類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統計學甚至是專業課及考研的主要課程。由此可見,數學學不好,對于專業課的后續學習還是有一定影響的。第二,學習數學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雖然很多人都認為文科生學習數學沒有用處,但是,大部分專家學者都認為數學能訓練文科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文科學生形成互補,所以“肯定要學”,但與理科生相比,難度應該有所下降。

3.多種教學方法并用,提高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傳統的“傳授式”教學、“填鴨式”教學向新的教學形式過渡。教學是一個雙邊的過程,首先教師應將學生看成的平等的個體,采用探討、研究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其次,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去講解一些新的知識,通過授課,加深對于知識的理解,并且主動的去吸收知識。再次,在授課時可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同學們自己去總結解決問題的方式,通過引入一些與專業有關的例子,解決一些與實際相關的問題,幫助同學們理解數學,掌握數學,應用數學。

篇(4)

2.新生入學教育教育形式單一。新生入學教育往往是以講座的形式開展,把老師作為課堂的主體,學生作為課堂的客體,把大量的理論知識單一地灌輸給學生,缺乏互動,影響了學習效果,而且有些內容并非通過一兩節課的講解就能讓學生掌握的,需要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停地加以引導。

3.新生入學教育缺乏層次感。當前,新生入學教育往往是在規定時間內把所有內容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的同時灌輸給學生,對學生而言,如此巨大的知識仿佛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是急需掌握的,這樣下來很多內容卻沒能掌握。

4.師資不足,教育理念不穩定。在入學教育中,除專業介紹由相應專業負責人或資深教授來完成外,多是由從事學生工作的學院黨委副書記、團委老師、學生輔導員擔任,有的還包括學生干部,人員不固定,隨意性很大。不僅師資水平參差不齊,而且人員流動性大,使得辦學理念、專業發展思路等因個人的理解不同而異,這種散漫的局面導致學校或學院沒有類似于中心思想的理念,不能形成凝聚力。

二、改進新生入學教育思路與方法

1.尊重認識規律,實行長期教育。新生入學教育不應該是學生進校時的短期的常規工作。新生從踏入高校到完全熟悉高校,專業的認知,專業思想的確立,學習方式的轉變,安全意識的形成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并可能短期就能完成的。我們應當尊重人們的認知規律,實行長期的教育,將新生入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學風建設相結合,注重隨時、隨地、隨性的教育,形成課堂上理論教育,生活中矯正強調的教育機制。

2.科學的設置教育內容,使新生入學教育內容具有整體性、層次感。當前新生入學教育內容是學校的工作人員根據以往學生入校時存在的問題總結而來的,對新生適應大學生活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開學開展這項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入校的新鮮勁還沒過,對什么是大學沒有感覺,在這個時候就要把大量、關聯性不大的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不僅不重視,聽起來也不認真,即使認真聽了,在這個階段也不知道如何使用。我們可以科學系統地設置新生入學教育內容,使它符合學生熟悉新校園的過程,讓學生感覺我們所講解的內容符合當前他們的生活學習狀態,認真接受知識的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的關懷。

篇(5)

一、大學生信息素養能力

1.1信息素養能力的構成和實質

信息素養能力是在信息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學生運用科學的信息策略獨立尋找、獲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個性特征和信息技能。任何信息活動都是在學生已有的信息知識、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的定向調節和控制下進行的,如果學生缺乏必要的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則信息活動的定向和執行環節就不可能實現,也就無法形成相應的信息素養能力。因此,我們認為,構成信息素養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信息基礎知識、信息基本技能和信息基本策略。前兩者在后者的統整、導向下,內化并結構化、網絡化,形成相對穩定的結構,即構成了信息活動者的信息認知結構。從靜態來考察,信息認知結構就是信息活動者的加工、同化新信息,處理新信息的“先行組織者”,它在不斷同化、激活、加工、提取、儲存所獲得的諸多信息,使之處于有序的、組織化和網絡化的狀態。因此,信息素養能力的實質就是結構化、網絡化、程序化的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也就是說,信息素養能力不是空洞無物的心理官能,也不是泛泛存在的一般信息能力(Informationability),它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是實實在在的專門化的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結構系統,即所謂的信息認知結構和信息操作方法系統。

1.2信息素養能力的形成過程

信息素養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通過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的獲得及其廣泛遷移,經過不斷的信息活動實踐,從而使它們得到不斷綜合和概括而實現的。這一形成過程,從信息活動者的內因分析依賴于學生對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的掌握質量及其結構化、網絡化和程序化水平,依賴于信息活動者一般智力水平以及信息活動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控制。從外部環境來分析,主要受以下教學因素的影響:①知識的外部結構化水平;②教學過程的科學化水平;③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水平;④教學評價的適時性和促進性水平。

信息素養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分層遞進的。首先,學生要學習和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這是構成信息素養能力的基本要素,但它不等同于信息素養能力。其次,學生通過積極地思考和不斷地整合,將這些知識和技能要素與原來的知識技能相互作用,內化為結構化、網絡化的信息知識技能結構,信息知識和信息技能的結構化、網絡化水平是決定信息素養能力水平高低和發展程度的關鍵;再次,在解決特定任務的問題情境中,學生運用一定的信息策略、方法,以信息活動任務和問題類型為線索和中心,將不同信息知識技能結構進行組塊,實現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信息方法、信息策略的融會貫通和高度網絡化、系統化,形成有利于問題解決的、程序化的信息活動經驗結構,這標志著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和狀態。

由此,我們可以將信息素養能力的形成過程劃分為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三個階段,由低到高依次為:第一階段,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要素的學習掌握;第二階段,信息知識和信息技能結構的組織與形成;第三階段,程序化的信息活動經驗結構的構建。

隨著信息活動的進行,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水平不斷提高,對信息活動的定向和控制作用不斷增強,使學生信息知識和信息技能的學習不斷深入,信息活動任務的難度不斷增加,從而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也在不斷達到新的水平。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要遵循知識、技能和策略的學習規律,分階段進行整體建構,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不同,相應的教與學的起點行為也不同,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活動內容和方式必定隨之而異。只有全面優化這些因素,才能加速形成和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

二、信息素養能力的結構

信息素養能力是靜態結構與動態結構在信息活動中的統一。從信息素養能力的構成和實質來看,信息素養能力的結構是靜態的,它是信息知識、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經過內化和概括化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信息認知結構。但從信息素養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來看,這個結構是動態的。其動態性一方面表現為信息素養能力是在學生信息活動中形成的,是以信息活動為內容中介,通過信息活動而形成和發展的,并隨著信息活動的豐富、信息活動內容的深入,信息素養能力的結構也在不斷完善和深入發展;另一方面,信息素養能力在信息活動中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已經形成的信息素養能力有助于學生對新信息技能的學習,并為順利地進行信息活動提供符合信息需求特點的信息活動程序、步驟、策略和方法等,提高了對信息知識掌握的速度和質量,從而又促進信息素養能力向更高層次發展。就是說,信息素養能力結構是一個多因素、多形態、多層次的結構,它具有以下特點。

2.1信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是制約信息素養能力發展的信息心理基礎

信息素養能力是學生在信息活動中通過對信息知識、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的內化和概括化而建立起來的比較穩定的信息心理特征,信息活動是信息素養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信息活動是學生信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協調運作的過程,信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約著學生掌握信息知識技能的速度和質量,制約著信息素養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水平。信息活動中智力因素主要是由信息感知、信息記憶、信息思維、信息想象、信息語言等信息心理因素構成的,它直接參與信息過程的具體操作;而非智力因素通常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信息過程,但對信息活動起動力和調節作用的信息心理因素,如信息動機、信息興趣、信息情感、信息意志、信息性格等。忽視了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就不可能有效地形成和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學生的信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水平是信息素養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內在信息心理基礎。

2.2基本信息能力和綜合信息能力是信息素養能力在信息活動中的不同表現形式

信息素養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與學生所進行的信息活動方式和水平有著直接的關系。學生的信息活動是由內部信息活動和外部信息活動兩部分構成的,即有兩種形式的信息活動,內部信息活動即信息心理活動,它是通過信息語言、信息行為對信息需求的感知、言語表達等信息心理活動,以實現對信息需求的內化和概括化。這一信息活動過程有利于形成和發展學生的信息觀察、信息思維、信息表達等信息心理能力。這些信息心理能力雖然彼此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又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是學生進行各種信息活動必備的基本信息能力。外部信息活動,在信息活動中主要是學生的信息實踐操作性活動,如信息查尋、信息選擇、信息評價、信息利用等,這種直觀的外部操作可以加速學生掌握信息技能的內化過程。信息活動的外部活動必須有內部活動的參與和支持,二者是不可分離的。外部信息活動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基本信息心理能力的發展,而且在外部信息活動中學生通過對信息知識的操作運用,逐步學會獲取信息策略,形成信息實踐操作技能,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進行創造性思維和想象的策略,從而形成和發展學生的獲取信息能力、信息實踐操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新知識能力等綜合信息能力。這些綜合信息能力需要多項基本信息能力的支持,是在學生的基本信息能力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有關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的結果。

信息活動是學生內部信息活動和外部信息活動的統一,二者在信息活動中相互轉化,從而實現學生對信息知識的系統掌握和信息能力的全面發展。信息素養能力在信息活動中直接表現為信息觀察、信息思維等基本信息能力和信息查尋能力、信息選擇能力、信息評價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信息創造能力等綜合信息能力,信息素養能力水平的高低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不同信息活動或信息活動的不同階段中的信息行為表現加以測量和評價。

2.3信息思維能力和信息活動策略是信息素養能力的核心

學生的信息活動是一種信息思維活動,信息思維貫穿于信息活動的始終。離開了信息思維活動,任何信息能力都難以形成和發展。從信息素養能力在信息活動中的表現形式分析,我們認為信息思維能力是信息素養能力的核心。信息思維活動是一種指向信息問題解決的間接的、概括的信息認知過程,概括性是信息思維基本的特征,也是信息思維能力發展的基礎。學生通過信息思維獲得的信息知識的概括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信息素養能力的發展。因此,抓住了概括能力,也就抓住了信息素養能力的基礎與核心。培養學生信息思維的概括性是發展其信息素養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學生的信息過程是一種運用信息策略的活動過程。無論是信息知識的掌握、信息問題的解決,還是要具備信息素養,都得運用一定的信息策略。如果從信息素養能力的形成和實質來看,信息策略比信息知識和信息技能具有更高的概括、更強的遷移性和更廣泛的適應性,在信息素養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信息素養能力的核心。信息策略是學生在信息活動中有效活動的規則、方法、技巧及其調控,它是由直接對信息進行查尋、選擇、評價和利用等信息過程的具體方法和對信息活動過程調節和控制的信息認知策略兩大部分組成的,就是說,信息策略具有方法性和自我調控性兩大特征。研究表明,造成學生信息素養能力不同的原因并不是他們的信息知識水平,而是他們信息元認知水平不一致。因此,我們認為,信息元認知策略是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關鍵成分,在信息活動中起重要作用。

把信息知識、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納入信息素養能力的構成之中,強調信息素養能力的實質是結構化、網絡化、程序化的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強調信息活動是信息素養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途徑,這一能力觀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它對信息知識、信息技能的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明確的結構和功能要求,也為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使信息知識、信息技能教學與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不再是孤立的兩張皮;其次,它也找到了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發展的基本途徑,即構建具有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信息活動,通過活動促進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主動發展。

【參考文獻】

篇(6)

而且,國外一些語言學家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從不同角度探討研究第二語言的閱讀過程,創立和豐富了外語閱讀教學理論.語言學家盧利亞認為:"復雜的閱讀理解至少有三個環節組成區分單詞的確切意義;把握詞與詞之間的句法關系以及由詞組成的復雜的結構."他的話指出了閱讀理解過程中語言知識的重要性.1967年Goodman借助心理語言學的觀點,提出了嶄新的閱讀理論,他認為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語言活動過程,是作者,語言信息,和讀者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心理學,心理語言學,應用語言學和篇章語言學研究的發展,人們對閱讀理論的探討不斷深入.20世紀80年代初,Carrol等人提出了"現代圖式理論".它強調了讀者的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目前,在國內對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人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閱讀教學模式方面,則主要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自下而上"的模式,認為閱讀教學的基本路子是先教單詞,再講句子,最后擴展到全文.另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強調"Reading is a psycholingual guessing game"此外,國內的閱讀教學理論也認為,閱讀過程是一個主動的,有目的的,有創造性的心理過程.倡導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通過對整篇文章的整體把握來獲取文章信息,掌握語言知識,培養其閱讀能力.隨著國內外對閱讀教學過程的不斷深入,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將會變得顯著突出.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使其能創造性地解決課文話題所引出的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由應試向素質教育轉變,將成為一個備受注目的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本課題擬在外語教學法的范疇內,通過探討如何運用課堂提問技巧,一方面為學生能夠根據問題更快,更準確地把握對文章的綜合理解,更好地獲取文章的內在信息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本課題的內容在目前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出現很少,而本課題的研究將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也為廣大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技巧提供了一項參考.它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將會十分顯著.

2,研究目標:針對課文內容的不同,在閱讀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中精心設計問題,為引導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閱讀教學,使其能夠帶著疑問對文章進行閱讀,并向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直接使用語言的機會,讓學生回答問題,分析問題或就某一問題進行討論,幫助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文章的內在信息,提高其閱讀速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改善閱讀課堂教學的質量.

3,研究的內容:主要探討如何在閱讀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設計課堂提問來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盡可能地引導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閱讀教學,在活躍的課堂教學環境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本課題研究主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對閱讀課堂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通過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來改善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2),根據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探索和總結適合于閱讀教學的課堂提問的技巧特征.

(3),總結和探索在閱讀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課堂提問的技巧能否有利于優化閱讀課堂教學的各環節.

4,研究的方法和手段:(1),方法:調查法,歸納總結法,例證法,教學觀摩法,查閱文獻資料法.(2),課題的研究手段主要是以實際應用為主,兼以完善這一理論研究.

5,研究的進度安排:統一按照院系領導和指導老師的安排,并結合論文寫作的實際情況,認真完成論文協作的每項步驟.

參考文獻:

1. 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M]. 上海: 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 2019

2. 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9

3. 胡春洞,王才仁.英語閱讀論[M]. 南寧: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8

4. 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6年10月第1版

5. 施建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五種問題設計[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9(2): 41.

6. 遲克曉.設計創新問題 優化教學環節 培養創新思維[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9(7): 128.

7. 沈正南.高中"開放式"課堂教學初探[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9(4): 11.

8.何文琴.高中英語課堂提問藝術初探[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9(2):18.

9.楊李花.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天津教育,2019(11): 54.

10.范煜華.精心設計課堂問題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9(6): 22.

11.余冰清,謝建珍.充分利用新教材 培養學生閱讀能力[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9(6): 21.

12.孫曼麗.高中閱讀課導入與小結的創新教學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9(9): 21.

13. 周春敏.談談高中英語任務型課堂教學設計[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9(5): 20.

14. 林松青.創設教學活動情境 培養學生創造個性[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19(9): 56.

15. 葛文山,朱俊爽.淺談課文教學中問題的設置[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9(3): 6.

篇(7)

高校檔案就是指高等學校從事招生、教學、科研、管理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學生、學校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載體的歷史記錄。高等學校檔案工作是高等學校工作的組成部分。由于檔案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因此,高等學校要把檔案工作納入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及時研究和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逐步改善工作條件,使檔案工作能與學校的各項工作協調發展。要把各種文件材料的歸檔工作列入學校各部、系、所的崗位責任制,納入教學、科研和各項管理人員的職責范圍。加強有關檔案工作的宣傳,使廣大教職工進一步認識到檔案工作的意義和作用,積極支持檔案部門做好工作。

目前,我國高等學校教學類檔案關于教材和畢業論文類目的歸檔范圍是1994年制定《高等學校實體分類法與檔案工作規范》時規定的,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我們覺得這兩個類目的歸檔范圍應做一些適當的調整或補充,才能適應今天不斷發展的工作需求。本文擬對這些需要調整或補充的問題加以討論。

歸檔的范圍要求歸檔的文件材料,必須對學校和社會有史料和研究價值,具有參考價值和憑證作用;歸檔的文件材料,必須反映學校各項活動的全過程,保證完整、準確、系統;歸檔的文件材料,必須遵循其自然形成規律,保持文件的原貌,保持彼此間的有機聯系和成套性特點。

《高等學校實體分類法與檔案工作規范》(以下簡稱:分類法和規范)在JX18教材類下只對自編和主編的教材進行歸檔。該分類法和規范制定之初,當時國內各方面的發展情況與現在大不相同,各高校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上沒有面臨社會需求的巨大壓力,沒有市場的選擇,沒有辦學的競爭。然而今天卻不同,面對著社會的需求和畢業生就業的壓力,各高校為了自身的生存發展被迫要做出適應性的轉變。當初各高校在教材選擇上幾乎是統一的,除了統編教材,校內教師自編和主編的教材基本上可以滿足教學的需要,所以,該類目只收錄自編、主編的教材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現在各高校的專業設置越來越復雜多變,僅靠本校教師自編、主編的教材根本滿足不了教學的需要,必須向國內外引進大量的、適宜的優秀教材。這些教材在本校的教學活動中使用之后,也應當加以歸檔,不然,這些教學活動如何紀錄呢?現在該類目的名稱是:“自編、主編教材” ,建議修訂后的類目名稱能把“用于教學的外編教材” 包括進去。

JX18教材類之后是附錄:存系教學類檔案,其中第一條類目是本科生畢業論文及評審意見。分類法和規范制定之初設立該類目時,國內高校研究生、博士生很少,可是現在已經很多,時過八年之后,該類目同樣顯得不合時宜:一方面類目過窄使研究生和博士生論文放不下,同時又對本科生畢業論文不加限制地全部吸收,使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收藏數量急劇增加,造成了檔案存放架位緊張,浪費了檔案室寶貴的面積。如何對待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收藏,筆者認為: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收藏在本院校內部和圖書館是一個交叉收藏的類目,檔案室和圖書館都應收藏這類資料,但從這類資料的收藏價值和利用價值來看,檔案室和圖書館在收藏上應加以協調、有所選擇。這些資料如果都放到圖書館,檔案室就會缺藏;如果都放到檔案室則會限制讀者對這些資料的利用。最近幾年,由于高校招生規模迅速擴大,本科畢業生檔案在檔案室的收藏數量急劇增加,許多高校為了緩解庫房和架位緊張,便利廣大學生對畢業論文頻繁的借閱使用,將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全部放在圖書館收藏。實際上這種只重視利用、不重視存檔的做法同樣不可取,因為一方面畢業論文在圖書館的保存條件遠不及檔案室,另外圖書館對畢業論文的借閱沒有限制,極易造成丟失和損毀,畢業論文作為教學檔案的一部分在圖書館保存,最終造成流失是無法避免的。綜合各方面的有利因素,較為合適的做法應該是,檔案室只宜收藏一些優秀的本科生畢業論文,其副本和大量的普通本科生畢業論文應由圖書館收藏,這樣,檔案室即避免了本科生畢業論文在收藏上的過多過濫,又兼顧了廣大師生對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充分利用。現在該類目的名稱是:“本科生畢業論文及評審意見”,建議修訂后的類目名稱能改為:“博士生、碩士生、優秀本科生畢業論文及評審意見”。

從以上兩類目的設置情況來看,分類法和規范制定之初,限于當時教學的環境條件,對今天的教學發展無法予以充分考慮,在教材和畢業論文的類目設置上造成了類目過窄。長期以來由于該類目的限制,已經造成了教學過程中大量外編教材使用紀錄未予保存、研究生、博士生畢業論文放不下以及本科生畢業論文收藏混亂、丟失損毀的情況。本文在此所論,期望該類目的修訂能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篇(8)

[作者簡介]員寧敏,廣西大學校長辦公室副研究館員,廣西南寧530004

[中圖分類號]G64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04-0137-03

研究生學位論文是指申請研究生學位的學生(碩士、博士),為獲得不同級別學位資格,在導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理論,結合科研實踐活動,經過大量的創造性思維勞動撰寫的學術研究論文。研究生學位論文檔案是指在學位申請活動中所形成的檔案材料,包括學位申請書、答辯通過的學位論文以及論文開題、評審、答辯等材料。研究生學位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情報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對這一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在開發利用過程中,也面臨著如何使研究生學位論文檔案得到有效的利用,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和科學研究服務,同時又確保其著作權不受到侵犯的問題。探索研究生學位論文歸檔管理的有效途徑,已成為檔案管理工作面臨的新課題。

一、研究生學位論文檔案著作權內容

著作權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單位依法對其創作的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享有的專有權利。研究生學位論文檔案一經形成,便包含了作者的人身權與財產權。

(一)研究生學位論文著作人身權。研究生學位論文著作人身權是與作者人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權利。具體有以下幾種:(1)發表權。即研究生學位論文作者或著作權人對尚未公開的檔案有權決定是否將其公之于眾的權利。(2)署名權。即研究生學位論文作者在學位論文檔案上署名的權利。署名權具有永久性,作者終生享有,不因作者生命的終結而取消,不因著作財產權的轉讓和繼承而發生變化。(3)完整權。即任何人不得違反研究生學位論文作者的意愿,對檔案內容進行歪曲、篡改、斷章取義等實質性的變更。

(二)研究生學位論文著作財產權。研究生學位論文著作財產權分為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具體包括:以復制、發行、出租、展覽、表演或者改編、翻譯、注釋、編輯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權利,以及許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并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

二、研究生學位論文檔案的著作權歸屬

確定著作權人,即誰依法享有著作權,是保護著作權的重要前提。《著作權法》第九條規定:著作權人是指創作作品的作者和依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完成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其著作權人也因此而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著作權完全歸論文作者享有。《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規定:著作權屬于作者,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如果從論文的開題、構思、寫作、修改到最后定稿,主要由學生本人完成,其論文的來源既不是導師的科研項目,也不是學校安排的科研任務,并且論文內容的獲得沒有主要利用學校的物質條件,指導教師雖然也給予指導、修改,但沒有參加直接創作,這種情況下學生是《著作權法》規定的著作權人。

(二)研究生學位論文的作者僅享有部分著作權(如論文的署名權),其他著作權歸學校所有。《著作權法》第十六條規定: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造的作品是職務作品。其第二款規定: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等為職務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

研究生參加由學校主持,指導教師承擔的各類科研項目,許多科研成果便成為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在這種情況下,從論文的選題到創作思路及最后定稿均由指導教師完成,凝聚著導師大量心血,不僅是由所在高校主持并承擔全部責任和風險,而且還完全利用學校的各種物質條件、技術條件完成,利用了學校的資源(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等),研究生學位論文只是實現對該項目研究過程和智力活動的真實記錄,是反映科研項目成果的載體。教育部《高等學校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規定》第九條規定:由高等學校主持、代表高等學校意志創作、并由高等學校承擔責任的作品為高等學校法人作品,其著作權由高等學校享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具備著作權人的條件,不能成為權利主體,法定著作權人是該生所在的高等學校。

(三)在職申請學位人員只享有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所在單位享有。《高等學校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規定》第十三條規定:在高等學校學習、進修或者開展合作項目研究的學生、研究人員,在校期間參與導師承擔的本校研究課題或者承擔學校安排的任務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及其他技術成果。除另有協議外,應當歸高等學校享有或持有。一般情況下,這類人在攻讀學位其間開展的研究往往與實際工作相聯系,在履行工作職責的同時,利用工作單位所提供的物質條件完成研究工作,其研究當屬于職務作品。

三、研究生學位論文檔案的合法使用

研究生學位論文檔案的利用從法律角度審視可分為合法使用與非法使用。檔案的合法利用是法律賦予公民的一項權利,學位論文檔案管理部門在開發利用工作中,為了避免可能發生的侵權行為,必須準確理解著作權合法使用的范圍、界限、條件等,在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合法使用研究生學位論文。

(一)超過著作權保護期限的研究生學位論文檔案的開發利用情況。我國《著作權法》對一般作品的作者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的完整權實行永久保護,而對作者發表權與復制權、獲酬權等財產權的保護期限為作者有生之年及死后50年。已經超過著作權保護期限的研究生學位論文檔案,除人身權永遠屬于作者外,可不經作者授權,不付報酬地查閱、復制或在網絡上傳播等自由利用。

(二)著作權保護期內的研究生學位論文檔案的開發利用情況。這里就有一個合理使用的問題。所謂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他人可以不必征得著作權人的許可或同意,不向其支付報酬。基于正當目的而使用他人著作權作品的合法行為。合理使用規定了三個必備條件:第一,僅適用于已發表的作品,未發表的作品不屬于合理使用范圍。第二,合理使用的目的僅限于個人學習、研究、欣賞或為教學、科研、公共文化利益等12種利用情況。第三,合理使用的“量”必須有嚴格限制,只能“少量”或“適當”,否則視為侵權行為。

(三)無論著作權保護期是否超期。合理使用的方式必須合法。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人身權等其他權利,并且必須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

稱。已存檔的研究生學位論文有相當部分是未發表作品,按《著作權法》的規定不屬于合理使用的范圍。筆者認為,之所以這樣規定,主要從未發表作品不具有公示性的方面考慮,但是制訂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目的在于維護公共利益的需要,對著作權行使的限制,界定是否合理使用的關鍵在于使用作品的目的,高校作為非贏利目的使用者,應充分享受著作權這一立法實質,應將這一寶貴的資源納入合理使用范圍。

三、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及法律責任

所謂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是指既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又無法律認可,擅自對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行使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權人的專有權利,使權利人合法利益受到損害的違法行為。研究生學位論文檔案利用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侵犯著作權人權益的法律事實的發生。

學位論文檔案管理部門在利用活動中容易發生的侵權行為有:未經著作權人許可,擅自以各種方式(包括網絡傳播)公布學位論文檔案,侵犯了著作權人享有的公布權;改變作者的署名方式,對作品內容進行歪曲、修改,侵犯了著作權人享有的署名權;以合理使用為名,利用保管作品檔案的便利條件大量復制學位論文檔案并贏利,侵犯了著作權人享有的復制權;擅自對學位論文檔案進行編輯、出版、發行,侵犯了著作權人享有的出版、發行權。在贏利模式下未經著作權人授權,未支付其著作權人報酬使用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學位論文,侵犯了著作權人的財產權。

用戶在利用學位論文檔案中容易發生的侵權行為有:以合理使用為名,剽竊、抄襲他人學位論文檔案;以合理使用為名,蓄意歪曲、篡改、下載他人作品的名稱、內容等;擅自將未公布的學位論文檔案公布;超出合理使用權限等侵權行為。

篇(9)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2-0035-02

畢業設計(論文)是本科生培養目標中一個實踐性、綜合性的教學環節,也是實現本科培養方案的重要階段。畢業設計(論文),能使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各種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全面、系統、嚴格的技術及基本能力的練習;也是全面衡量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重要尺度。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及教學水平。做好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對保證大學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由于多種原因,畢業設計(論文)有的流于形式,質量已經出現嚴重下降。因此,研究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確保畢業設計教學的質量,對突出辦學特點和提高辦學層次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畢業設計質量監控的重要意義

1.畢業設計(論文)在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占有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重要。高校培養的各種人才,不僅要有過硬的基礎和專業知識,而且要能在專業領域內擔負起生產過程中所出現的創新性任務,創造性地解決生產技術過程中所出現的實踐及理論問題。[1]高校不斷地加強大學生畢業設計(論文)這一教學環節,就是為了更好地培養本科生的這種能力。這一環節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所占時間長達一個學期,甚至時間更長;也有很多高等院校為了保證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將畢業設計(論文)成績作為本科生獲得學位的必備條件之一。由此可見,大學生畢業設計(論文)在高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也是越來越顯著。

2.畢業設計(論文)成績對本科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大學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大學畢業生面臨著自主擇業和雙向選擇的問題。大學擴招以來,就業市場供過于求,很多單位對大學生在校的學業成績,特別是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成績越來越看重。因此,在大學生就業雙向選擇中,招人單位更加傾向招聘畢業設計(論文)成績優秀的學生。

3.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對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展,這就更加要求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要具備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與此同時,國家的創新人才體系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對高等院校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都要求作為培養大學生實踐綜合能力的畢業設計(論文)必須要保證有高質量的教學效果。

二、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現狀

邵陽學院是一所省屬多科性本科院校,注重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培養實用型人才。畢業設計(論文)是實現大學生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對培養高校本科生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研、尋求真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等很多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2]近年來我國很多高等學校辦學的規模不斷擴大,教師與學生的人數越來越多,學科與專業也越來越多樣化。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不斷向大眾化教育轉化。一些高等學校還形成了多公寓管理、多校區辦學的局面。由此,畢業設計(論文)工作變得越來越復雜,有著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從我校生物工程專業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情況來看,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和教師思想上不夠重視。目前很多指導教師一邊指導學生畢業設計(論文),一邊進行專業教學;同時還需要承擔一些科學研究任務。很多高等學校對教師的考核存在輕教學重科研的現象,因此,教師對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也存在一些忽視。他們對學生偶爾把關不嚴、要求不高,未能引導、充分啟發學生做好畢業設計(論文)。同時有些學生通過努力找到了較好的工作,他們認為工作已經確定,畢業設計(論文)成績不會影響到畢業,因此思想上也消極對待。更有甚者,有些學生由于所找工作和所學的專業知識關聯性很小,因此他們把畢業論文看成是沉重負擔,缺乏動力也很難靜下心來寫好畢業設計,從而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2.指導教師隊伍力量不足,教學硬件條件欠缺。由于多年來,高等學校不斷擴招,我校大學本科畢業生人數隨之也越來越多,學校對畢業論文的質量要求也是逐漸提高。因此,教師指導力量不足的矛盾也顯得越來越突出,有些教師指導學生人數在10人以上,一些助教也承擔了指導工作。由于經歷了高校規模擴張,我校生物工程專業指導教師數量也出現了跟不上學生數量增長的情況,師生比例擴大;同時新進的教師比較多,且青年教師占的比例較大。而理工科類專業由于實驗設施配備跟不上學生數量的增加,從而對學生的畢業設計也造成一定的影響。

3.畢業設計工作與就業工作的沖突。畢業設計(論文)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最后一個環節,一般被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而這時,有很多人才招聘會。由于大學生普遍就業壓力較大,很多大學生急于參加招聘會,希望盡早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這對畢業設計工作帶來很大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雙向選擇時限的影響。很多大學生為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而到處奔波,畢業設計(論文)很多時候都只能為找工作而讓步,從而造成投入畢業設計的時間不夠,只得勉強湊合。二是有些招聘企業要求已簽約的學生提前上崗工作,從而導致學生沒有時間顧及自己的畢業設計。

三、建立畢業設計質量監控的有效途徑

近幾年來,很多高等學校在建立健全畢業設計質量監控體系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很多成功的經驗與理念。根據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現狀,畢業設計質量監控體系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改革和創新。

1.重視畢業設計的選題與開題工作。

(1)選題。畢業設計的選題按照自我選擇和指導教師指定相結合的原則。學生根據自己的學術興趣與實際科研能力撰寫自薦書,闡述已經所具備的所有基礎知識及專業知識、實際科研能力以及興趣愛好以及希望自己做哪個方向或者哪類型的論文題目。導師同時也根據自已承擔的實際教學情況或者科研課題,初步擬定一些畢業設計題目、大概的研究方向和具體的要求及內容等,上交到相關的教學研究室,以便學生和導師進行雙向的選擇。[3]為了讓學生對畢業設計論文盡早有所了解,能盡快專心地投入到資料的收集和準備工作中,導師在第7個學期初就可以向畢業生公布自己已擬定的論文題。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及就業工作需要進行選題。如果學生自己有更合適的選題方向,也可以和指導老師商定后進行自我選題。

(2)開題。開題報告包括綜述、關鍵技術、可行性分析和時間安排等四個方面。開題報告由學生把自己所選的課題的概況,向導師們進行陳述。然后各小組導師集體對選題進行評議,從研究方向、技術路線等方面進行嚴格把關,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對論文選題資料不齊全的學生要求進行進一步的補充,選題不恰當的要求及時更改或者由導師幫助重新進行選題,;順利通過了開題的學生撰寫的開題報告,由指導老師簽字認可并存檔。開題報告后,原則上不得更改畢業論文題目和論文的主要內容。

2.探索基于QQ群、微信等平臺的畢業設計師生溝通機制。畢業設計(論文)一般被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而此時也正是畢業實習找工作的高峰期,因此畢業設計工作與就業工作等常常容易發生沖突。學生與導師見面指導的機會就變得更少。然而借助QQ群、微信等平臺工具,指導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就會變得更加便捷、方便,可以不受空間等的限制。導師借助QQ群可以和學生通過網絡隨時進行溝通交流、疑難解答、資料共享、網上評閱、語音或視頻在線交流等,及時掌握學生畢業設計的進展情況。尤其是長時間在校外培訓或實習的學生,建立以QQ群、微信等平臺為紐帶,以導師為單元,師生定期交流的互動機制,將能更好更及時地解決他們關于畢業設計的問題,為畢業設計工作順利完成奠定良好基礎。

3.強化過程監控,構建系部、導師、實習單位三位一體的畢業設計監控模式。進一步完善畢業設計的工作流程,在畢業設計的教學管理中,建立系部、導師、實習單位三位一體的監控模式以保證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質量。對學生畢業設計和論文進展情況進行過程跟蹤、全過程信息監控等,以過程監控為核心,由系部、導師、實習單位三方進行協調監控。

畢業設計(論文)作為本科階段最重要的最后一個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是為了培養畢業生對理論知識的創新和綜合應用能力。由于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是一個比較系統的工程,學生的任務比較繁重,學校的管理工作也相對會比較復雜,且時間跨度比較長,還涉及到不少深層次的原因,因此畢業設計質量監控體系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接受考驗并逐漸得以完善。

參考文獻:

[1]景志紅,于曉紅.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8(4):32-33.

[2]方利國,陳礪.畢業設計指導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及嘗試[J].化工高等教育,2005,(3):99-101.

篇(10)

一、當前高校管理涉及的法律問題

 

各式教育訴訟層出不窮,但主要與高校發放畢業證、學位證行為,招生行為,紀律處分行為這三個高校管理中最主要的部分有關。其中涉及的法律問題是多樣的,但就其共性分析包括以下幾種:

 

1.相關法律、法規的混亂及缺位。雖然《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學位條例》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都授予了高等學校學生管理的權利,但相互之間的關系不夠明確,且低位法缺乏可操作性。如《教育法》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執行國家教學標準,保證教學質量;《學位條例》規定,國務院已批準授予學位的單位,在確認不能保證所授學位的學術水平時,可以停止或撤銷其授予學位的資格。但在這些法律、法規中卻沒有規定保證教學質量的方法和不授予學位的情形,也沒有授權高等學校不授予學位的權利。高等學校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和所授予的學位而制定的校內規章制度,又多次在司法審查中被認定為沒有法律依據。由此出現了對有學位授予權的高等學校而言,其對所有層次的畢業生,不授予學位都是沒有法律依據的現象。因為法律、法規沒有不授予學位的具體規定。由于法律、法規的缺陷,學生畢業時獲得學位的權利與高等學校履行管理義務不授予不符合學校規定條件的學生學位的權利之間出現法律沖突,產生糾紛也就是必然的了。

 

2.規章制度的陳舊和不規范。在高等學校自行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中,我們不僅看到有立法技巧上的不足,而且其本身在制定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規范。主要表現有:(1)規章、制度設定的內容不規范。如對受教育者的知情權、申辯權、申訴權規定不明確;有些規定過于模糊,沒有具體規定,不便于操作;而有些規定又因太過于具體,不能包括現實生活中新出現的具體現象,使自己在進行管理時缺乏依據。(2)規章、制度設定的形式不規范。如有部分規章、制度是以《……規定》、《……制度》的形式出現的,有一部分卻并不是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出現的,而是以《……通知》、《……意見》等形式出現的,即不規范也不嚴肅,卻仍在發揮著規范性文件的效用。(3)缺乏程序性的規范。高等學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對某一項管理活動需要的程序缺乏規定。如對學生的處分如何申辯、申訴;在什么時間內進行;向哪一級組織申辯、申訴等缺乏程序,性規定。從法院判決學校敗訴所采用的法律依據上看,這一部分的內容往往是高校容易忽視或不容易做好的地方。

 

3.高校與學生之間模糊的法律關系。首先,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是一種內部的管理行為,還是一種外部的管理行為的法律關系模糊。從理論上看,學校與學生之間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法律關系,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共識。從司法實踐來看也不明確。如:在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案中法院認定高等學校對學生的管理行為是外部行政行為;而在六名學生訴湖南外語外貿學院案中,法院認定學校對學生的管理行為適用的又是屬于內部行政管理行為的法律、法規。由于不能準確判斷學校對學生的管理行為到底適用內部行政管理行為還是外部管理行政行為,又導致了學校與學生之間的管理與被管理者的法律關系模糊。這從另一方面來看,也表現了司法界內部亦對高校管理行為可訴范圍存在爭議。

 

其次,權利和義務之間的關系模糊。高等學校根據《教育法》、《學位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承擔保證教學質量和學位授予水平的義務,實現這一義務的對象是高校的學生,即是通過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業水平來體現的,但是,對學校通過什么途徑來履行這一義務,法律、法規規定模糊。其表現形式是學校規定的學位授予條件沒有法律、法規確認。由此,高等學校是否需要制訂自己的學位授予條件,有沒有權利規定,高等學校規定什么樣的條件是合法的等問題仍然模糊不清。從學生方面講,學生的合法權利應當予以保護,但他們需要履行哪些義務并不清晰。由此引出學校合法的規定他們是不是應該遵守,遵守學校的合法規定是不是他們的義務等與此相關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也是模糊的。

 

二、當前高校管理涉及的管理問題

 

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是硬性的管理規則,高校的管理活動引起諸多的法律糾紛也顯示出,高校在管理活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漏洞:

 

1.高校管理理念滯后于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由于在教育活動中,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處于受動的地位,因此,在教育法律關系中,受教育者的權利一直得不到充分重視。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都是國家舉辦的,學校作為國家授權舉辦教育的單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內部管理一直沿用行政管理體制,校內的各種主體關系,如學校與老師、學校與學生之間一般是“我命令,你服從”的行政隸屬關系。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這種關系得到了逐漸的調整,但是高校的管理理念仍跟不上這種調整的需要。

 

2.高校管理行為脫節于依法治校。在依法治校方面,高校從主觀上來講仍存在一些誤區,如認為依法治校就是用法規治理學校,再由學校用法規治老師和學生,卻忽視了依法治校的主體應是所有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管理者依法得到授權也要受制于法,因此出現了有的高校自行制訂的一些內部規定與現行法律法規明顯相違背的現象。這種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相對滯后于教育體制改革的矛盾,使得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產生法律糾紛成為必然。

 

3.高校管理職能設置存在越位和不合理。由案例可見,職能設置上最明顯的已產生沖突的是答辯委員會和學位(術)委員會。答辯委員會是一個學術性的專家組織,其決議不應為其他組織推翻,除非其組織成員不合格,答辯中有弄虛作假或違反程序的情形。學位(術)委員會是一個具有行政權能的機構,它代表學校作出是否授予學生學位的決定。它雖然也是由專家組成,但其在審查非本專業的論文時則是外行。因此,學位委員會一般不應審查學生論文的學術質量,而應只審查學生的學習成績表、論文答辯委員會的組成、資格、答辯程序等。但是高校在學位管理中兩者往往職能混淆,以致學位委員會多數委員不得不去評價、審查非本人專業領域,從而自己完全不懂或僅懂得某些皮毛的天書式的論文,并還要盲目地去就其論文學術質量是否合格投上一票。

 

4.高校管理中責任機制的缺失容易使民主流于形式。一個學校如何創造一個責任機制的問題,也就是責任要明確的問題,高校現行的委員會制度、無記名投票制度,使得最終決策責任的相關承擔者不易分辯,極易出現爭功諉過的現象,沒人負責亦成為此類集體主義制度最大的缺陷之一。責任沒有人負,榮譽也不能夠得到特定化,懲罰和獎勵都不能產生很好的穩定和激勵效用,對高校的長遠發展而言存在負面影響。

 

三、解決高校管理問題的對策

 

高校的管理,既是法律行為,亦是管理行為。在這一層面上,教育法律體系與高校管理是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的。如何針對上述高校管理中諸多問題來提出對策,需要法律界人士與教育學、管理學專家的共同努力。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在以下方面來綜合構建一個高校的法律管理體系:

 

1.要建立健全高等學校管理法律體系。首先,要通過修改《學位條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明確國家對大學生管理的具體要求,特別是要明確哪些相應的規章制度可授權給高等學校制定等問題,并進一步明確國家立法與學校制定校紀校規的法律關系,從而使高等學校的規章制度真正具有法律賦予的權威,性;其次,要清理與現行的法律法規相抵觸的規章制度。在長期的教育管理活動中,各高等學校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對于穩定學校的各項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些規章制度存在著不足或逐漸的不合時宜也是可以確定的。對高等學校現行的規章制度中的那些不符合或者違背法律法規的部分要取消,對那些規章制度中不完善的部分要根據現實情況予以完善,使之適應法律規定和公民道德準則的要求;第三,要通過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明確高等學校與大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高等學校與大學生之間既有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又有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高等學校與大學生之間作為民事法律主體的權利保護,我國《民法通則》及其相關法律法規已經有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而他們作為行政法律主體的權利保護,還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以明確,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高等學校學生管理的法律體系。

 

2.要加強法制教育,牢固樹立依法治校的觀念。加強法制教育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要提高高等學校的管理者的法律意識。要在高等學校的管理者中樹立對學生進行管理要立法有據,并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管理的法律意識。既要嚴格要求又要規范管理。高等學校的性質、任務和特點決定了維護學生正當合法權益也是法律賦予高等學校的義務。因此,在學校對學生進行管理時既要保障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又要維護學生的正當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加強學生法制教育,要使其明確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要通過法制教育使學生明確既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任何權利和義務都是相適應的。只有認真履行義務的權利才是受法律保護的權利。高等學校的校紀校規,作為校內管理的規范性文件是高等學校實施內部行政管理的必要和有效方式,在校紀校規合法的前提下,是可視為法律規范的延伸。它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是高等學校依法管理的必不可少的制度規范。對高等學校制定的這些符合法律規范的各項規章制度,大學生也必須要遵守。

 

3.以人為本。不斷探索適應大學生的管理新模式。高等學校的學生管理與其他類型的學校的學生管理具有特殊性,需要在管理模式上不斷探索。首先,高等學校學生管理的模式要適應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大學生是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群體,高等學校對大學生的管理不能繼續適用以往長期實行的大包大攬的管理模式,而應該建立一套充分尊重受教育者權利,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權利義務關系相一致的管理模式。其次,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要注重以人為本。這也是現代法律精神的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尊重被管理者的基本權利,充分調動被管理者的積極性,建立起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能使個體與社會發展協調統一的管理模式。第三,高等學校學生管理的模式要鼓勵大學生個性發展。這是由高等學校的特殊性決定的。高等學校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人才,如果高等學校的學生管理忽視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就無法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也就無法實現高等教育的目的。

 

上一篇: 初中英語高效課堂 下一篇: 產品質量整改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亚洲日本最新在线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91 | 亚洲高清网址中文字幕 | 日本码亚洲成a人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