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教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6 15:56: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

篇(1)

一、更新教學觀念,營造質疑氛圍

以往的課堂,有些教師總認為:為什么我們的學生上課不愛提問呢?我認為根源是教師的課堂不夠開放,教師的觀念沒有更新,教師沒有給學生營造質疑的氛圍。“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為此,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提出不懂的問題。然而,教師應給學生營造一個質疑的氛圍,特別保護、鼓勵學生的偏離教案之問、超出教師現有知識之問,這樣,才能使學生敢想、敢問。

二、給予充分的時間,發揮質疑潛能

要讓學生學會質疑,教師首先要在確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思維,特別是要解放學生的時間。教師應把本該屬于學生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像蜜蜂一樣自由自在地采集“花蜜”。

我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我采用了以下方式進行教學。

1.師生共同制訂學習目標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明確學習目標。我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題。通過學生的認真讀題、思題,他們從課題中的“找”字發現并提出了很好的問題:(1)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它們的媽媽是誰?(2)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3)它們找到媽媽了嗎?我把學生的問題給予肯定之后也問: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它們的媽媽是什么樣子?這樣,師生在平等和諧的課堂中,共同制訂了學習目標。

2.學生圍繞目標自主探究

探究是自主地由疑生問、由問而探、主動釋疑的過程。在這一教學中,教師要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要用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帶著學習目標反復地自讀課文、品讀課文、感悟課文。當我把學習的任務交給學生,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后,此時的課堂是生動活潑的,朗朗的讀書聲頃刻而起。你聽,他們時而大聲朗讀,時而慢慢輕讀,時而感情朗讀,時而無聲默讀。

3.學生反饋探究結果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當好傾聽者,耐心地傾聽學生對問題的解答,對課文的理解。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生能滔滔不絕地講述對問題的見解,對課文的理解:“小蝌蚪的媽媽就是青蛙,它們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由于小蝌蚪不認識自己的媽媽是什么樣子,誤認了鯉魚阿姨、烏龜是自己的媽媽。同時,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變化:先長出兩條后腿,慢慢地又長出兩條前腿,然后尾巴漸漸地變短了,最后尾巴也不見了,變成了青蛙了。但小蝌蚪和青蛙的特點不同:小蝌蚪是大腦袋、黑身子、長尾巴,而青蛙是寬嘴巴、大眼睛、綠衣裳、白肚皮、四條腿。”聽,講述得多好呀!語言是那么的通順,條理是那么的清楚。這就是他們通過自己辛勤地勞作而獲取的豐碩“花蜜”。

4.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不懂的問題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對“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不夠明白。這時,我又引導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聯系生活實際,給學生進行點撥、疏導,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明白了尋找的原因。

三、巧妙設計問題,激發創造性思維

教師巧設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好像一把金鑰匙,能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猶如一根導火索,能引爆學生的思維。同時,為學生樹立了質疑的榜樣。顯然,這樣的問題設計必須具有多維性、思辨性、信息性、趣味性。

篇(2)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4-0097-01

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能夠轉變我們的教育教學理念,開闊我們的視野,優化我們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校的教育教學發展。人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由于小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嚴謹的邏輯性,而小學生的思維又是以直觀的、形象的思維為主,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必須借助事物的具體形象進行思維,將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機結合,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遠程教育資源就為我們解決了這些問題,讓我們在教學中感受到了現代信息教育的優越性。

1.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遠程教育的積極作用

遠程教育的發展將對語文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習和教學方式產生重大的影響。語文課程要重視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遠程教育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使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活動中去。在教學實踐中,應將遠程教育運用到語文教學和研究活動之中,努力提高現代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1充分利用"課件",激發學生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爾基曾經這樣說過。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好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設計也不會取得預期的教育教學效果。遠程教育輔助教學的出現,對誘發學生的情趣、產生學習的興趣、增強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優勢。同時,使教學變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生動形象,扣擊學生的心弦,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出現旺盛的求知欲,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時,我課前先設計出課件,一開始首先向學生展示小壁虎的圖片,讓學生從直觀上認識小壁虎,并產生一種想了解小壁虎的興趣,然后誘導學生進行質疑,再輔以直觀的教學手段:"小壁虎為什么借尾巴?向誰借尾巴?結果怎樣?學生頃刻間活躍了起來。問題一個接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提高了,情緒處于亢奮狀態,為學習課文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隨著疑問一個個被解開,最終教學目的也就水到渠成,自然達到了。

1.2發揮"動畫"模擬效果,啟迪學生思維。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把多種現代化媒體的視聽功能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運用,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形象,讓學生能眼見其形,耳聞其聲,形成大容量的信息傳送,使抽象的概念成為具體的事物,使靜止的畫面成為活動的情景,從而使學生認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更恰當地把握好教學的重點,掌握好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啟發學生課后自行探求和應用知識,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在學習語文活動中進行深度思考,產生假設與推斷,引起想象與聯想,發展發散與聚合等思維能力。

2.調整語文課堂結構,提高教學質量

2.1遠程教學資源打破時空限制,突破了語文課堂教學難點。對農村小學而言,遠程教育資源中的"小學頻道",是具有針對性的欄目,它包括:時事動態、課程資源,學習指導、專題教育、教師發展、少年文化等。課程資源中每一課都有教案示例、媒體展示、探究活動、習題精選、擴展資料等內容。這些資源有著豐富、高質以及適用的特征,這對于缺乏教學資源的教師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作為農村的孩子,對于"大海"、"海島"的理解只能是憑空想象。對這篇課文的描寫景物難于理解。在教學時,根據課文的結構層次,運用課程資源中的媒體課件,讓學生在感知大海的波瀾壯闊,海島的明艷絢麗中,展示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接著利用媒體錄像放映,帶學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島的假象旅游。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銀幕上五彩斑斕的圖像,向學生們揭開了海底的奧秘:五光十色的海水,豐富的海產品和島上旖旎的風光……使學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從而懂得它"是我國的海防前哨","是鑲嵌在祖國大陸南邊的一顆明珠"的真正含義。油然而生出對祖國寶島--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

2.2遠程教育資源幫助學生釋疑解難,豐富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中的"課程資源"還可以查到非常豐富的學科相關資料,仿佛有了一個神秘、奇妙的圖書館。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對于"'人字形線路'、'兩端向中部鑿進'和'中部鑿井法'"的理解,憑講解、想象,再加上畫圖,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利用遠教資源,學生一下子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這樣不僅突破了教材的重點,釋疑了難點,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詹天佑針對不同情況采用不同方法的創新思維,以及他在實踐中大膽創新的精神。再如教學《趙州橋》第一課時,全班同學都知道趙州橋的外觀到底是什么樣子的,而學生又不能親臨現場去看。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運用遠程教育學科教學資源庫中的媒體素材,從視頻節目單上查到趙州橋的外觀圖片,學生對趙州橋的近景,全貌有了真切的感受,大有如身臨其境之感。

2.3遠程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利用學生的班隊會計劃地播放"專題教育"里一些科普之窗、人物星空,歷史大觀等節目。"科普之窗"使學生了解了科學的發展,體會到科學的力量,憧憬著美好的未來,誘發了孩子們的幻想和創新。"人物星空"中偉大人物的故事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使學生明白了個人命運與祖國前途戚戚相關,只有建設好祖國個人才有美好的未來。

總之,遠程教育充分發揮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縮短了地區教育的差距。利用好遠程教育資源來進行教育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的素質,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減輕了老師的負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參考文獻

篇(3)

所謂“本子”,就是指課本。在我們的語文課本里,每一冊的“基礎訓練”中,都安排了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內容,低年級的有些課文后面還設有“說話”的作業。這些內容,都是編者精心設計的,體現了各年段的說話要求,我們必須要認真對待。

要教好這些內容,我每次都做到四有:有詳細教案、有訓練方法、有時間保證、有效果檢測。在課堂中采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說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說、大聲說、大方說。

二、搭好“梯子”

在每一節語文課中,我都十分重視給學生創造說話的機會,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會說,實話實說。

1.仿句式說話

教材中有不少句式很有訓練價值,讓學生仿這種句式說話,效果很好。如二年級《小壁虎借尾巴》里有一句“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樹下”,老師讓學生仿句式說:誰走〔想、唱)呀(想、唱),走到(想起、唱得)……以培養說話能力。再如五年級《魚游到了紙上》一課中,寫那位青年人畫畫“有時……有時……”,讓學生仿著這句式說話。

2.看板書說話

老師上課都會對重點的詞句板書,在教學的適當時候,可讓學生看著板書的詞句練習說話。如《高粱情》一課,在學完“根”這一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連貫地講出高粱根的特點,但要用上黑板上的一些詞“很深很深堅韌鷹爪擒拿 龐大的活物”。

3.看演示說話

演示直觀形象,讓學生看后就說。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教師用一玻璃瓶裝了大半瓶水,從瓶口往里放石子,水漸漸升高,讓學生看后說話。

在《田忌賽馬》一課的教學中,老師用紙的馬演示比賽場面,讓學生看后說,也可以讓學生用左右手的手指當各等級的馬,邊比試邊說。

4.看圖畫說話

這在低年級用得最多。如教學《兩個名字》一課,老師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畫,讓學生看圖說話:小蝌蚪長大了變成了( ),( )小時候叫( )。

5.用關聯詞語說話

這種方式,既訓練了說話,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使用關聯詞語。如學了《太陽》一課的最后一段,老師讓學生用“如果……就……”說這段的內容,然后再加上“不是……而是……”延伸說話;教學《我們家的貓》這課,在學生了解了貓性格古怪的特點之后,讓他們用“既……又……既……又……”說出貓的古怪性格來。

三、出好“點子”

要讓學生興趣盎然地進行說話練習。老師還要想點辦法,使學生津津樂道,越道越好。

1.當解說員

一些以介紹知識為主的課文,老師可以嘗試讓學生當解說員或當導游,以鍛煉其說話能力。如六年級《馬踏飛燕》學完后,讓學生當解說員,向“觀眾”介紹這一名聞天下的文物;《鏡泊湖奇觀》一課學完后,讓學生當導游,給“游客”介紹這一自然奇觀。

2.當推銷員

一些介紹產品的說明文,如《我的新朋友—一電腦》,就可以嘗試讓學生當當推銷員,介紹產品特點,力爭讓“顧客”對產品感興趣并購買。這也是將來言語交際的需要。

3.當配音員

教學網絡的逐步普及,為這一活動提供了保障。學生對這一說話方式很感興趣,對提高說話能力很有幫助。

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出示課件后,關閉聲音,但保留畫面,讓學生看著畫面,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對畫面的理解,給畫面配音。

四、揭開“蓋子”

課堂中,老師要善于打開學生辯論的話“蓋子”,鼓勵學生質疑、爭辯,對問題提出異議。“真理是由爭議而確立的。”(馬克思語)學生在爭議中明理,在爭議中長知,課堂活了,思維活了,說話的能力也提高了。

1.于無疑處生疑

有一些看似沒有問題的地方,老師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表述。《落花生》一課,文中用蘋果、石榴與花生比較,老師問: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因而值得贊頌;蘋果、石榴外表好看。到底好不好呢?引起學生思考,爭辯,從而加深對“只講體面”的理解。在《草船借箭》一課教后,啟發學生思考、討論:諸葛亮其實是騙箭;課題為什么用“借”箭呢?讓學后思考后有話可說。

2.于對立處爭辯

在教學中,學生常常能提出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老師要引導學生從對立的兩方去爭辯。如《苦袖》一課,學生質疑:課文表現了小女孩誠實的美德,可她前后說的話卻不一致,前文說柚子“有點兒苦”,后文卻說“苦味很濃”。老師讓學生爭辯:到底小女孩是否誠實。在《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中,有學生提出:地球資源枯竭了,我們到火星上去。針對這一提法,我讓持正反不同意見的學生辯論。

在爭辯中,我們要注意訓練學生說話的規范性:我同意XX的意見,但還想補充一點……;我不同意XX的看法,我認為……

3.于延伸處討論

對有些教材的結尾;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討論,談出自己的見解。如《凡卡》學生,讓學生討論:爺爺能否收到信?假如收到信,爺爺會帶凡卡回家嗎?《窮人》一課,文章寫到“桑娜拉開了帳子”就結束了,老師讓學生續說,談自己對結局的看法。

五、放開“膽子”

在教學中,我們要相信學生能說好,要大膽讓學生去說。我在課堂教學中用得比較多的語句是:

你讀完后,想說點什么?

你發現了什么?發現什么就說什么。

你還能告訴大家些什么呢?

你怎么會有這個看法呢?能把思維的過程告訴大家嗎?

沒關系,說錯了不要緊,老師會幫助你的。

說對了給100分,說錯了給120分,因為你進步了嘛。

說得真好,我為你感到驕傲!

篇(4)

一節公開課,捻斷三根須

因為喜歡語文,我成了一名語文老師。一開始教學,每天把作業改完后就忙著抄教案、背教案。把備課手冊上的教案抄下來,再花功夫背出每個步驟,準備小黑板,再到課堂上實施,竟然也漸漸教得有模有樣,得到了隨堂聽課的老校長的鼓勵。

而第一次真正執教公開課,是在我工作后的第四個學期。我代表學校參加全市情境教學課題的研究課展示。當時教的是一年級,這是一個正在進行情境教學研究的實驗班。我執教的課題是《小壁虎借尾巴》。如何設置有效的教學情境,體現情境教學的特點?如何在課中進行朗讀和語言訓練?此前,我曾認真閱讀過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與研究》和《李吉林情境教學詳案精選》,也曾在《小學語文教師》《小學語文教學》等教學雜志上研讀過情境教學的相關專題研究與報道。其時,我對情境教育的思想精髓已有了一定的理解。特別是幾種情境創設的途徑,在教學中重視語言訓練,重視朗讀、思維能力的培養,關注課文的語表形式等內容,已經成為我日常教學的重要關注點。

于是,我在認真鉆研教材之后,把“知道小魚、老牛和燕子尾巴的作用以及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的特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課文的對話方式練習說話,仿寫對話”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并設計了初步的教案。那時,學校沒有什么電教設備,而課堂之中又要設置角色扮演環節,我就自己動手設計了小壁虎、小魚、老牛、燕子的圖片及頭飾,后來為了拓展又做了啄木鳥、小馬、公雞等動物的頭飾。我的繪畫功底不太好,就從幼兒園借來圖畫書,認真臨摹書上的動物簡筆畫……

第一次試講是在學生放學之后,自己面對空空的教室,一邊做老師,一邊演學生,自問自答,自說自做。在扮演學生時,我想了好多種答案,有的甚至是錯的,以此“為難”自己,讓自己“引導”。第二次試講,我的同事當學生。他們按我的要求學習,回答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故意使些絆子來“為難”我,讓我順學而導。課后他們簡單鼓勵了我幾句,便開始給我“挑刺”。那種發自內心的真誠,讓我現在想起來都心生暖意。開始進班試講了,在年級組內選了一個班,請區教研室的老師和本校教研組的老師一起來聽。他們也給我提了不少好的建議,我對教案又做了進一步改進。為了把課上好,我還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練習教學基本功:粉筆字、簡筆畫、普通話等。回到宿舍就對著鏡子試講,看自己的表情動作,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案……

正式上課那天,來自市、區教研室的領導、兄弟學校的老師,濟濟一堂。面對這么多聽課者,當時的我竟然沒有一點緊張感,真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味道。課堂上,我全心投入,娓娓引導,把預設的教學環節逐一落實。學生們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敢說敢演。上完之后,市教研室的領導作了點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這次公開課讓我第一次經受磨練,可謂捻斷三根須,也成了我教學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后,我上公開課的機會漸漸多了起來:送教下鄉,校級、區級、市級的研究課、賽課,后來到了省級……在這過程中,我感到自己在不斷地成長、進步。

一張稿費單,喚醒夢中人

一直以來,我似乎從沒認真地對自己的職業人生規劃過。我始終認為,做任何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往最好的方向努力。一直感覺自己積累太少,文筆生澀。發表文章對我來說可望而不可即。直到1996年的一天,郵遞員送來一張50元的稿費單,才一下喚醒“夢中人”。

我從來沒有投過稿件,哪來的稿費單?幾天之后,收到《淮陰師訓》雜志,刊登了我撰寫的期末教學經驗總結。經過打聽,原來是學校推薦給市教研室,市教研室推薦給雜志的。

初嘗甜果之后,我更加認真地完成學校布置的寫稿任務。再后來,市教研室、市電教館幾乎每學年都要舉行一次教學論文或教學設計比賽,我都能主動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用心撰寫。這樣被動地寫作,也讓我陸續在《淮陰教育》《教師教育》等雜志上發表了幾篇文章。

真正開始主動寫下自己教學感受的,是在2002年之后。其時,新一輪課改已經開始,作為市骨干教師、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我參加各級培訓或教研活動的機會逐漸增多。我開始嘗試用新課標的理念去實踐與反思,也學著留心觀察學生的學習生活,捕捉教育的契機……

2005年冬,我有幸聆聽了江蘇省特級教師楊獻榮老師執教的《春聯》閱讀課。楊老師精妙的教學設計,扎實的教學基本功,獨特的教學風格,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快樂,學有所獲。聽后,我頗為感慨,當晚就寫了《意蘊獨特 情懷雋永》一文。幾經修改之后,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向《小學語文教師》投稿。大概過了四五個月,竟意外地收到了用稿通知書。這次中稿讓我信心倍增:只要用心,我也能在省級雜志上發表文章!

就這樣,帶著思考去實踐自己的教學,帶著思考去欣賞別人的教學。在這過程中,三十余篇教學論文或教學設計陸續在《語文教學通訊》《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管理》等雜志上發表。與此同時,經我指導的學生作文也有數十篇在《全國小學生優秀作文選》等刊物上發表,我本人也多次獲得優秀作文指導獎。

一項真研究,追尋語文路

2008年4月,我校《和樂文化下教學文本適度開發的實踐研究》獲批江蘇省“十一五”規劃課題。校長黃艷梅提出了醞釀已久的“言語主題”的教學構想。我很有同感,課程標準關于各學段的習作目標表述比較上位,在能力要求上過于籠統,教師的教學目標模糊,寫作訓練沒有方向和重點。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用課程視野觀照當下的作文教學,以科學的理論做指導,努力構建合理的小學習作教學體系,使作文教學朝著正確的方向行進,促進語文課程目標的達成。我們建立了語文學科工作站,帶領學校骨干教師,積極進行語文教學改革。我深入課堂聽課,掌握第一手資料,主動上研究課。同時認真研讀潘新和教授的《語文:表現與存在》、李海林的《言語教學論》等書籍。

通過深入的學習與研究,我們感到語文教學以表達為中心展開,更利于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發展。當前語文教學課型多樣,看似熱鬧,卻難見成效。究其原因,恐怕與這些課各自為政有關,與教學的目標模糊有關。事實上,這些課往往缺少一條主線貫穿其中。即便在一個單元中,教者也會忽略他們之間的聯系,因而教學效益會大打折扣。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就必須讓寫成為語文教學的主線,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作為語文老師,要想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增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無論是在作文教學,還是在閱讀教學中都要有明晰的判斷。要增強寫的意識,想方設法整合幾種課型,讓幾種課型聯動。特別是閱讀教學課,要發揮教材作為語言學習范本的導寫作用,讓讀指向寫,使教材學習為寫服務。要重點從關注教材的言語形式著手來學習課文,始終把讀寫結合放在心里,落實在教學行為上,讓學生在閱讀中習得寫作知識。由此,我寫出了《讓寫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關注“前作文”指導 讓習作變得輕松》分別發表在《江蘇教育》和《小學語文教學》上。

研究的過程充滿了艱辛。為了讓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以及學生的生活實踐等建立聯系,我們積極進行課例研究。圍繞一個主題同時展開課內閱讀課、口語交際課、課外閱讀運用課、習作指導課、習作講評課等研究。我和工作站老師一起研究教學設計,深入聽課,進行課后點評、總結,進行課堂的重構。經過幾年的探索,我們以學生年段思維特點為依據,構建了小學作文能力目標序列;以言語主題單元為抓手,構建了小學作文內容序列;以寫的訓練為主線,構建了小學多種課型的聯動體系。隨著研究的深入,我的《作文命題:為兒童的心靈松綁》等十多篇研究論文應運而生,發表在《小學語文教學》《小學教學研究》等刊物上。作為副主編,與同事們一起編寫了小學語文“言語主題”系列圖書:《讀出好作文》《教出好作文》和《寫出好作文》。我校的省級課題《和樂文化下教學文本適度開發的實踐研究》也于2012年6月結題。我負責開發的校本課程《和樂禮儀》被淮安市教育局評為優秀校本教材。

一段深反思,風格漸形成

2004年,我走上了學校行政崗位。身份發生了變化,我也對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2007年10月,走上了副校長崗位的我,主抓學校的教學和教科研工作,但仍然堅守教學第一線,教高年級一個班的語文。回望自己的成長經歷,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去看,我經歷了“由新手到熟練”的階段,但有沒有進入第二階段——“由熟練到成熟”還不敢說,更不敢說能否進入第三階段——“由成熟到卓越”。

課改搞得轟轟烈烈,各種教研活動層出不窮,與之相應的教學流派異彩紛呈,一位位名師登上教學舞臺,盡展自己的教學技藝。他們豐厚的文化修養、高超的教學技藝、獨特的教學風格……讓我羨慕不已,也讓我望塵莫及。

在這眾多的名師中,最讓我敬佩的是于永正和薛法根。雖然他們是兩代人,但他們的課堂教學卻有著相同的特點:樸實、扎實、真實。他們都把課文當做一種教學語文的資料,課堂教學是根據學情的發展而發展的,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體現了生本思想。他們的課非常準確到位地把握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關注了語文學科的內在本質,采用簡單而又有效的語文手段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實現“寫好字,讀好書,作好文”的語文學習目標,使人真正產生了一種“語文回家”的感覺。

對比這兩位名師的課堂,再反思自己的教學,我不禁問自己:我真正把自己放到了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了嗎?我關注到全體學生了嗎?我是在走教案,還是關注學情,做到順學而導、以學定教嗎?在我的課堂中,學生既“得意”,又“得言”,真正得到“生長”了嗎?……通過對比反思,我認識到自己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決心努力去改變、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于是,我認真搜集了兩位名師的課堂實錄、教學視頻等資料,一有時間就觀看、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我以他們的課為例寫了《談第一課時的實與效》和《好課之好,指向學生》兩篇文章,分別發表在《山西教育》和《小學教學設計》上。我的課堂也在發生變化,不再追求新穎、熱鬧,而是盡量給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關注學情,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努力探尋本真的、言意相生的課堂,追求讓學生“生長”的課堂……

篇(5)

案例二:某老師教完《小壁虎借尾巴》主要內容后,安排了這樣的環節:說說其它動物尾巴的作用,簡筆畫松鼠或其他動物續編故事。(無關活動妨礙了語文學習,這里重點是續編故事,而讓學生畫其它動物等行為是無效的語文學習活動。)——無效活動沖淡學科味。

案例三:某教師教圓的面積,當學生說可直接用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時,教師感到茫然。學生敘述正確的推導過程后,老師仍不置可否。(教師對數學“轉化”和“極限”思想理解不全面、應用不靈活。)——學科思想把握得不好。

案例四:某老師教《草船借箭》諸葛亮斗智周瑜時,引導學生思考兩人當時是怎樣想的,見學生沉默不語他又請大家合作探究。討論時有生舉手:“這段話總是周瑜問,諸葛亮答,是不是太簡單了”?師答:“古人寫文章提示語一般很簡潔”。(教師未能捕捉到學生問題的價值,若能抓住問題順藤摸瓜,讓學生反復誦讀揣摩,給文中提示語加上表示動作、神態、心理等修飾語,再讓學生品讀緊湊的語言交鋒,才能體會人物斗智的過程,更好理解人物性格)——缺少學科教育智慧。

由此可見:教師有效的學科性學習活動開展不落實、無效活動沖淡學科味、不遵循學生學科文化的習得規律等,是學生學科性學習活動缺失、實效性差的直接原因。

我們問卷調查周邊區縣小學教師學科素養發現:只有提高了教師學科教學素養,才能讓學生習得學科文化。我們對本校學生數學學習情況調查分析發現:學生對符號化思想方法、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等基本學科思想方法運用掌握不好,對數學事物相對性陳述這一貫穿教學始終的必備能力未能得到足夠訓練,說明教師學科教學素養亟待提高。

綜上所述,學生學科文化習得能力受制于教師學科教學素養的高低,有效提升教師學科教學素養是教師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

幫助學生充分習得學科文化,必須讓教師在學科教學活動中形成比較穩定的、長期起作用的、能生成學生學科素養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形成具有學科思想方法、學科知識積淀、學科教學技能、學科價值態度、學科教育智慧等較高的學科教學素養。

培養提升教師學科教學素養,是校長教學領導的一個重要問題。我校把教學領導的著力點放在改革優化教師教育教學行為、提升教師學科教學素養上。

一、文化浸潤,強化自我發展意識

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教師在學校發展中擔負著什么樣的重任?教師必須對這些問題有一個清醒認識,從而具備較強的自我發展意識。實踐證明,最有效的辦法是讓教師浸潤在校園文化中,自覺承擔引導和培養學生的重任。我校教師在“新月”主題校園文化研討過程中形成共識: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培養者,教師必須終身學習、不斷提高,用愛、責任和過硬的教學功底,引領學生主動發展、快樂成長。學科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不斷提升教學素養,增強課堂有效性,讓學生充分地習得學科文化和學科素養。

二、關注教師的教學問題

支持教師的著力點就是改革課堂教學,培養教師設計、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能力。首先改革備課,“逼”老師們思考:如何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有效,如何讓學生習得更多的知識技能、價值態度、學科思想方法,并用以解決學習和生活實際問題。我校備課先由年級組集體研究教材并書寫教案,完成首次備課;教師結合班級學生情況修改教案,完成二次備課;課后反思、撰寫教學后記;最后將教案及教學后記上傳“教師博客群”,讓全體教師共享。其次,校長參與教學質量分析、研討、指導,如針對教師學科教學素養的培養研究。

三、有效開展培養實踐,提升教師教學素養

教師學科教學素養體現為教學行為并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為讓教師優化教學行為,我校搭建了各種培養平臺。

其一,競賽、交流。一是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把教師校內競賽獲獎等同于縣級競賽獎次,記入教研組考核和教師個人年度考核。競賽活動在全校教師中選拔評委,依據《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和評獎辦法對參賽課進行評獎。參賽教師教學設計、磨課都由中老年教師悉心指導,彰顯了教研組團隊的力量。二是說課、評課。課堂教學競賽期間,學校集中開展以學科大組為單位的說課、評課活動,參賽教師闡述教學設計后,由年級中心發言人評課和全體教師自由評課,促進了教師團隊整體發展。三是校際交流。積極融入各級校際交流,與四川省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共同體成員學校互相切磋、共同促進,與市縣兄弟學校進行教學交流,近年來已有大批中青年教師分別在省、市、縣各級校際交流平臺獻課,在活動中強化了自我發展意識、強化了學科教學能力、提高了學科教學素養。

其二,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我校現有省、市級學科課題,主要進行學科文化研究與教師學科教學素養的培養。課題組多次探討學科文化及教師教學素養問題,對學科教學素養與教學質量、教師專業成長關系進行分析、研討,并達成共識:教師沒有較高的學科教學素養,教學質量無從談起,教師專業成長也是無本之木。推進教師培養從廣度走向深度,著重通過開展學科文化和教師學科教學素養的培養研究,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和教師專業成長。我們通過重點關注小學生語文、數學學科文化習得現狀,培養教師學科教學素養,成立了語、數學科研究小組,編寫校本培訓必讀書,如《小學數學思想方法》和《小學數學知識板塊結構》。近年來學校每月進行一次語、數學科思想方法講研活動。課題研究的開展,有效改善了學生學科文化習得現狀,實現了教與學方式的根本改變,提高了教師學科教學素養,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

其三,科學評價,制度保障。一是制度保障,充分利用各種管理制度,讓教師專業成長有制度保障;二是理解教師,多元評價,引領教師創造高績效,激勵全體教師不懈努力、不斷成長;三是欣賞教師、品味教師,對教師多一點理解與鼓勵、支持與合作,少一點批評與埋怨。關注教師生活、工作和專業成長狀態,關注教師生命自覺,真心陪伴教師成長。

篇(6)

筆者認為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做到用教材去教,在課堂教學中要融入自己的科學的精神和智慧,對教材和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去探索,讓學生自主學習。

那么一線教師如何才能開發和利用好教材呢?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從學科課程標準出發開發課程資源用好教材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指南,教材是對課程標準的一次再創造、再組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編寫體例,其切入視角、呈現方式、內容選擇及圖像系統都有所不同。學科課程標準規定著學科的性質、內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導性的教學原則和評價建議;它不包括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具體內容;它規定了不同階段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應達到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和具體的要求是最低要求。由此一線教師只要勤于學習、善于探究研究課程標準及教材、學生三者的連接點,就可以因材施教,就能正確的理解編教材的思路、編寫意圖,這本身就是一種發現,一種創造。若教材不能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就需要一線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取舍、整合。例如:全國著名語文教師于永正老師在處理《落花生》一課“要做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不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閱讀要求時,他放手讓學生去細細地品味、閱讀、體會,然后說出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和書本中有不同的見解。由于學生思維空間開闊了,學生在匯報時有了明顯的創新。

二、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開發課程資源用好教材

可以從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出發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這一點上成尚榮老師主編的《為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而教》中“十里長街送總理”教學片段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子。教學時老師出示句子:“靈車緩緩地前進,牽動著千萬人的心。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奔跑。人們多么希望車子能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同時強調大家聯系“千萬人”、“許多人”、“人們”這些詞,再讀讀這段話,想一想在這些人中有你認識的人嗎?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讀過的書報,看過的影片,想一想,如果有,此時此刻他們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在這里老師那巧妙的引導喚醒了學生相關的閱讀積累,使學生原有經驗在學習中有效地發揮了作用。也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用好教材。例如:于永正老師從“一位四年級的小朋友把一塊吃剩下的面包扔進了垃圾箱”。這樣一件經常發生在孩子們身邊的事,他巧妙設計了一節“一塊面包”口語交際課。在課堂上于老師不僅提供了事例而且提出相應的要求:“你們說,這事應該如何處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辦?說說自己的心里話。”由于這是學生身邊經常發生的事,有些同學很可能曾經也有過類似的做法,所以學生參與率特別高,孩子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像放歸森林的小鳥自由飛翔、高聲鳴唱,課堂氛圍十分活躍。這也正是因為于老師所設計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才使得課堂資源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和利用。

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新舊知識的聯系開發和利用教材。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早春》一課時,為了突破“草色遙看近卻無”這一理解難點,他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找類似的情景。這時有的同學想到了集市上的人群,遠看真是“人海”,而走近了才知空隙很多;還有同學想到了水利建設工地上,遠望去真是彩旗的海洋,走近了才知彩旗雖多但并不像遠看的那樣密,這實際上就是老師巧妙地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使得教材內容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三、從具體的教學情境出發資源用好教材

教學前的設計只是對教學現實的預計、構思。它是建立在教師的經驗基礎上的,有很強的主觀性。在教學現實中,往往會出現預想之外的許多事件、問題、情境。教師的教案、教學設計是事先準備好的,盡管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但預案不可能百分之百都實現。因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動態的,是活動的主題因素,他們在課堂教學中會出現怎樣的情況,教師往往是估計不到的。所以教師一定要活用教材,當課堂臨時出現問題時,教師要把握好課堂,靈活處理突發事件。

上一篇: 環藝考察報告 下一篇: 考研心得體會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亚洲欧洲免费无线码 |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 亚洲尤物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无线在线视频观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艾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