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5:56: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電子信息類專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引言
隨著我國微機事業的發展,目前微型機在我國工業過程控制、智能化儀器儀表、機電一體化、辦公自動化等領域已得到迅速發展。許多現代通信設備都融合了當今最前沿的計算機技術,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通信類人才必須了解和掌握計算機在通信領域的應用技術。為培養綜合性人才,我系將《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作為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主要課程,主要闡述微型計算機的基本組成結構和應用系統設計,以及匯編語言程序設計。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獲得微機軟硬件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為深入學習計算機控制技術、智能儀器的設計打下良好基礎。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難”、“活”、“繁”,屬于“困難課程”之一。從如何提高微機原理課程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促使學生個性化發展等方面,談談在教學上的一些體驗和認識。
2課堂教學
2.1明確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點
《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作為一門技術基礎課,其中需要記憶的內容較多,而且比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學生普遍反映難學,隨著所學內容的增多,越學到后面越覺得亂,理不出個頭緒來,更談不上好好理解并加以應用了,經常是顧此失彼,窮于應付。我們認真地分析了學生所反映的問題,從本專業的特點、學生的素質及教材系統性出發,主要以8086/8088為主,從CPU的組成、內存單元的存儲原理、尋址方式入手,講述指令的組成及應用,實驗部分強調基本接口電路的原理與編程及系統設計的基本方法。
在每一章節講授之前,先指出重點和難點,重點部分精講,要求學生全面掌握。例如:在講8086/8088結構一節時,存儲器地址分段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講課時應配以大量圖表形式進行重點闡述并輔以例題和練習題加深理解,而關于計算機硬件和軟件一節,學生在前修課程中已經學過,只是粗略復習一下即可。其他章節也采用類似的方法。這樣,學生知道每一章節的重點、難點,學習有了目標,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加了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
2.2有選擇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基礎,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課堂教學的效果決定了授課過程是否成功,決定了這門課程能否達到授課目的,也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加強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可以采用邊理論教學邊進行演示實驗的方法,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的學習中掌握理論。例如,在講解芯片引腳圖和芯片的內部結構圖時,可在課件中通過點擊相應文字或按鈕來控制這些圖片的顯示或隱藏,并在圖片旁邊顯示文字說明或語音提示,從而增強圖片的可讀性;又如,匯編語言指令和數據尋址方式是課程的基礎知識,可在課件中用動畫效果來模擬原本無法看到的指令執行過程和數據流動方向。在此課程中,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采用多媒體教學一方面可以加快教學速度,彌補教學時數的不足,另一方面圖文并茂,動感演示,無疑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后閱讀時容易產生聯想。
2.3利用形象比喻法,加深內容理解
本課程有一些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初次接觸時會覺得很難弄明白,例如:堆棧、存儲單元、寄存器、各種尋址方式等等。在教學時,不妨把這些內容和現實中的事情聯系起來,比如:在講解堆?!昂筮M先出”工作方式時,可以將“堆棧”比喻成火車站,先到的火車排在最后,最后到的火車排在最前,出站時,后到的火車必須先走,先到的火車才能出發。又如,在講存儲器物理地址和邏輯地址時,可用學校的教室做比喻,每一個教室是一個存儲單元,有且只有一個唯一的教室編號,而該教室又屬于某一個教學樓,即存儲器的段,在該段里通過偏移量找到該存儲單元比喻成在該教學樓里找到該教室。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實踐證明,凡是比喻恰當的地方,學生就容易掌握,只要我們認真地去探索和聯想,課本中許多枯燥、抽象的問題都能與生活中的事情聯系起來,從而使它們變得生動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微機原理與接口實驗是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今后從事系統設計、研究、開發和應用的一門重要實踐課程,學習最終結果是要求學生具有開發嵌入式系統能力。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除了課堂講授原理外,還要靠實踐加深理解,要通過對一些典型軟件、硬件進行設計,編寫程序、調試,直到正常運行,才能讓學生具有基本的微機開發能力。我們在實踐環節上主要作了以下一些探索:
3.1注重實驗的選擇
在傳統教學中,匯編語言的實驗占用了大部分課時,而實際效果卻并不理想。為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匯編語言的調試過程即可。重點學習與輸入輸出相關的指令,并通過實驗熟練掌握。中斷和接口技術對于電信類學生而言,可在今后的實際中直接進行應用,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有重點的學習。
3.2注重實驗方法的運用
在實驗課程中,適當采用逆向教學方式,例如在中斷技術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先做實驗。在實驗中,學生們只要將電路按規定連接好,并輸入預先編好的程序即可。然后再在課堂教學中在對實驗的原理和實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和分析,學生參與共同討論。由于學生通過實驗已經建立起感性認識,因而在理論學習上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4結束語
從我系學生的平時反映及成績來看,本文所提倡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過對“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方法的探討,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通過教學改革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培養出能盡快適應社會的應用型人才。我們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不斷總結,相信一定可以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馮博琴.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陳靜.淺談《微機原理及應用》課程教學的幾點體會[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2(增刊):187-188.
引言
專業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礎和保障條件,同時也是高校綜合水平和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反映指標。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和創新型人才的日益需求,特色專業的建設正逐漸得到各高校的關注,尤其在師范類院校的工科建設中更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國家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社會對電子信息類的人才需求變得非常突出,很多師范類院校順應社會發展也開設了電子信息類專業,但是如何在傳統的師范類院校中開設工科建設,建立起獨具特色的工科專業,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一、專業定位和辦學指導思想
一個新辦專業如果沒有特色,那么培養的人才就無法得到社會的認可,專業的發展也會受到阻滯,因此專業的定位和辦學指導思想的確立,是一個專業能否發良好發展的基礎。
師范類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要圍繞一個中心,突出兩大特色,以行業發展為依托,充分發揮師范院校中工科專業的特色,構建多層次、多類型、全方位的創新人才的培養體系?!皣@一個中心”是指堅持以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為中心,使其作為一切活動的出發點?!皟蓚€特色”是指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工科特色和師范院校的教師教育特色。電子信息本身是工科專業,因此專業課程、實驗和培養方案的設計以工科教育為核心,通過優化和創新課程體系,完善教材和實踐基地建設,推動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手段創新,發揮第二課堂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探索和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另外,基于師范類院校教師教育特色,在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前提下,培養部分具有較高從教技能的新型電子信息人才,建立職業技術學校電子專業教師的培養模式,為社會輸送“雙師”型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和教育教學人才。
二、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有效的教師引進培養進修機制,按照專業發展的要求,建設一支具有教育觀念新、師德高、教學水平高、實踐能力強,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實際工作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和教學骨干,培養在國內同行業中有較大影響的專業學術帶頭人。
(1)注重人才引進。充分利用學?,F有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的引進力度,整合學術梯隊力量,促進科研創新團隊的建設。
(2)加強師資力量培養。積極發揮學院現有的學科、學位點和實驗平臺作用,采用“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每學期聘請1-2名專家學者來校做有關科學研究與教學改革方面的學術報告,每年選派2-3名中青年教師外出進修或攻讀博士學位,支持開展廣泛的國內外合作研究。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各種研討會和學術會議,時刻跟蹤電子行業的最新發展和技術應用前沿。
(3)提高教師科研開發能力。積極鼓勵全體教師申報國家級和省級等各類基金項目,重點支持“產學研”項目申請,鼓勵發表高水平的科研論文,從而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學術水平的提高。在工程應用方面,進一步加強與公司企業的技術交流,加強應用技術合作。
(4)執行青年教師導師制和教學監督制。嚴格執行青年教師導師制和教學監督制,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和教師教育技能培訓,定期開展青年教師優秀教學評比、教學競賽活動,打造教學名師,構建教學團隊,促進教師整體教學水平提高。通過專業實驗室的建設計劃,為教師提供相應課程的高標準配套實驗裝置,使教師不僅在理論上和國際接軌,而且在實踐動手方面也有大幅提升,實現“雙師型”的轉換。
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通過對其他名牌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的調研,提出了適合師范類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的人才培養方案,把建設信息類技術人才和信息類教育人才作為培養模式的兩大重點。
(1)優化課程設置
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完善“公共基礎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專業課程、課程實驗、自選課程、實踐課程、素質教育課程”六大板塊構成的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著力,強化實訓實踐技能培養,突出工科特色;拓展學生知識視野,部分體現師范教育特色。同時為進一步凸顯工科教育特色,強化其實踐性,探索實施“3+1”新型電子信息人才的培養模式(三年的理論學習和一年的實踐實習),并在二三年級的暑假各增加一個短學期開展金工實習、認知實習和課程設計等實踐活動。
(2)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進一步嚴格現有教材選用、編寫、審核制度,選用國家面向21世紀教材和“十五”、“十一五”規劃教材、省部級以上獲獎教材。充分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教學資源,強化主干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和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穩步推進雙語教學。完善課程負責人制度,加強電子信息類專業精品課程建設在電子信息類專業積極推行“四雙改革”方針,即:雙綱:制定理論教學大綱和實驗實訓教學大綱;雙教: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雙材:每門課程都有理論教材、實驗實訓教材;雙基: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和校外實驗實訓基地。 轉貼于 (3)實踐與創新
完善實驗教學體系與內容改革,加大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采取引導、指導、討論、嘗試、探索交流等形式,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實驗教學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為主的學生學習方式,加大開放實驗力度,激發學生實驗興趣,不斷提高實驗課程教學質量。在培養方式上大膽創新,在保證理論知識的前提下,著重培養學生的設計制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應變能力、創作能力。除了校內建立的實驗實訓室外,還積極與國內外著名的電子生產企業、自動化研究所等聯系,為學生與社會架起一條直通的橋梁。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電子設計競賽、大學生課外科技制作以及大學生技能大賽等活動,提高大學生的專業素質。為了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積極倡導以本科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驗改革,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不斷提高其創新實踐能力。學校可以每年撥出專項資金,舉辦科技創新大賽,鼓勵大學生申報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對于成功申報的項目,給予資金資助和專業指導。同時加強畢業論文的規范化管理,進一步加大實驗類和基礎教育研究類論文選題比例,促進科研型后備人才和新型教師的培養。強化畢業論文與創新性實驗相結合,讓學生盡早進入畢業論文工作,實現本科生與研究生培養的互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4)從教技能的培養
很多地方性中專(技校)均開設有電子信息類專業,因此對電子信息類專業的老師需求量很大。師范類院??梢约訌姟半p師”型人才培養,對于專業知識掌握較好并有意于從事教育行業的學生,聘請高水平的教育學專家,開設“電子信息技術教學論”、“教育心理學”等教育技能選修課程,進行教育教學技能的前期培訓。對在電子技術專業的從教技能作全程指導,強化對教師職業的認識,激發從事電子技術教育的熱情。
四、管理體制改革建設
一是積極鼓勵和支持高學歷、高職稱、熱心教學人員擔任學院基層管理工作,加強管理能力培訓,注重在實踐中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健全“所室合一”管理體制,充分發揮研究所科研對本科教學水平提高的輻射與帶頭作用,研究所為本科學生探索性實驗、綜合性實驗、開放性實驗、畢業論文提供平臺,同時充分調動教研室在教學管理、教學研究中的積極性,形成教學科研的良性互動;三是完善課程負責人制度,構建“學院—教研室(實驗中心)—課程負責人”三級管理模式;四是強化教學質量監控,堅持“教學一票否決制”等各項教學管理制度。
結束語
特色專業的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師范類院校進行電子信息類特色專業建設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不斷探索的過程,本文對該問題在專業指導思想和定位、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相應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討,有一定的實際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郭銀章,曾建潮等.地方高等工科院校新辦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模式與創新體系研究[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6(8):22-25.
[2]吳杰康,杭乃善.特色專業建設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8):
34-36.
中圖分類號:H31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6-0069-03
1 前言
專業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1],是基礎英語的后續課程。電子信息類專業英語正是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通信工程專業等電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2-3]。當今社會日新月異,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迅速。在此過程中,大量的優秀信息技術資料來源如期刊、報紙、新聞、字典、手冊、論文等絕大部分用英文寫作,優秀的研究者為了傳播個人研究成果,往往也需要用英文撰文發表。在這些過程中都無法避免與專業英語打交道。因此,專業英語的學習對于電子信息專業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
然而,筆者作為從教多年的專業英語教師,發現現今高校中的專業英語教學仍然存在較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積極性不高。專業英語課程作為一門涵蓋內容豐富、實用性較強的課程,卻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上課表現得無精打采。
2)教師積極性不高。教學任務分配時大部分教師不愿意接手專業英語課程教學,許多教師反饋不知道如何上這門課程。
3)校方積極性也不高。多數高校的專業英語課程被設置為考查課。眾所周知,考查課的考核要求大大低于考試課,安上考查課的帽子的課程,似乎本身就在宣示:這門課程不重要。
面對這些問題,筆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這樣的困局,找到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還得先詳細摸清現狀。因此,筆者在近年幾次授課期間,對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
2 問卷調查及分析
筆者自行設計了書面問卷。問卷形式主要是選擇題,其中包含多選和單選題。問卷調查對象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三個班級,總計約90人次。筆者在給這些學生教授專業英語課程期間開展了問卷調查。經過詳細的統計,筆者截取其中三個問題的調查結果,如圖1~圖3所示。
圖1顯示了關于課程必要性的調查。從結果來看,雖然沒有學生認為該門課程不重要,但仍有近四成的學生認為該門課程一般重要。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很明顯,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意識到該門課程對自己未來發展的重要性。這部分引導教育的缺失,將直接導致學生對該門課程提不起多大興趣。學生之間亦是相互影響的,當四成學生沒有意識到該門課程的重要性時,整個班級學風都可能受到牽連。
圖2顯示了關于授課教師屬性的調查。從結果來看,傾向于本專業教師授課和傾向于英語專業教師授課的學生比例幾乎對半分。目前,據筆者所知,幾乎沒有英語專業教師承擔電子信息類專業英語課程教學的情況,而學生中卻有近一半的人希望英語專業的教師來承擔該門課程,學生的夙愿并不是沒有道理。專業英語,課程雖然開設在電子學院,但是這門課程本身是有“兩條腿”,一條是專業知識,一條是英語知識,“兩條腿”缺一不可。電子專業的教師雖然能夠用中文講清楚課本內容中的相關原理知識,卻往往難以對其中文法知識進行透徹分析介紹,所以由電子專業的教師授課,經常見到的局面是專業英語課生生被上成科普型的專業課。
但是,英語專業的教師缺乏電子行業的基本知識,光憑其所接觸的語言詞匯,很多時候也無法正確解讀課程文章內容的意思精髓。況且,很多詞匯的一般用法和在電子專業內的用法不一致,中文含義也不一致,對英語專業教師來說,這是巨大的門檻。所以,校方也通常不考慮由英語專業教師來承擔專業英語課程授課。
細看調查統計的結果,會發現在支持英語專業教師授課的學生中又分化為兩部分:三分之二的學生支持外教授課,剩余的三分之一支持本土教師授課??梢姡瑢W生對外教資源的渴望更為強烈。然而,大部分高校目前做不到引入外教資源來承擔電子信息類專業英語課程。
圖3顯示了關于課程考核的調查。超過60%的學生傾向于開卷書面考試,而贊成寫小論文考查形式的學生占18%,贊成演講匯報的占12%,贊成閉卷書面考試的僅占6%。英語作為應用工具,尤其需要注意聽說讀寫[5],因此,從專業英語課程考核的需求來說,筆者認為小論文、演講匯報、閉卷書面考試這三種形式是最有益的:小論文的寫作可以考查學生的英文寫作能力,演講匯報可以考查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閉卷書面考試可以考查學生的詞匯掌握情況。
然而,在調查結果中偏偏是最雞肋的開卷書面考試最獲學生芳心。為什么?筆者認為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
首先,開卷書面考試,在大部分學生看來是一種較為簡單容易的考核方式,雖然試題不一定簡單,但是考前無須花時間強記,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心理負擔減輕不少,所以他們都避難擇易。
其次,因為這門課程是考查課。在高校中有這樣一種十分常見的現象,在所有課程中,考查課似乎永遠是“二等公民”,學生考查課認真聽講的程度遠不及考試課,考查課作業完成的水準遠不及考試課。連考核方式,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既然是考查課,那就不應該以考試尤其是閉卷考試的方式來考核。其實不僅是學生有這種思想,很多教師也抱有這種思想,于是在備課、教案設計、批改作業等各方面都降低水準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催化,使得這種習氣越發盛行,甚至成為“規則”。這實在是一個十分危險的情況。
4 方案對策
針對以上調研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專業英語課程教學現狀。
首先,增加課程實踐,提高學生對專業英語課程重要性的認識。通常來說,學生重視一門課程,無非幾個條件,或這門課程是考研課程,或這門課程是考試課、學位課,或這門課程對個人作用十分重大。專業英語這門課程不滿足前兩個條件,那么為了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可從第三個條件出發。如何讓學生意識到這門課程對自己十分有用?可以通過課程實踐,讓學生參與專業英語資料翻譯、專業英文論文寫作等實踐環節中,讓其切身體會到專業英語的用處所在。
其次,充分挖掘教學資源,提高教師專業水平。一般包含英語專業的綜合性大學,本土英語教師資源,或者外教資源,其實都不匱乏,匱乏的是沒有合理利用這些資源的機制。整合公共英語、專業英語兩種教學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才能避免讓本學科教師承擔教學,或者讓公共英語教師承擔教學所導致的教學“瘸腿”的情況。此外,建設具有可持續性和發展性的師資隊伍,規避讓新進年輕教師“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局面,才能有效持續提高該門課程教師的平均水平。
最后,從提升所有考查課教學水平的角度,校方應當加強對考查課的監管,不能讓考查課成為散漫自由缺失監管之地。只有改變目前教師、學生都不重視考查課的心理,才能徹底提高專業英語這類考查課的教學質量。
5 結語
文章對電子信息類專業英語的教學現狀進行了調研分析。文章所提問卷針對學生而設計,因此,文章所提調查結果是從學生反饋的角度引發的深層思考。為更全面地剖析電子信息類專業英語教學的問題,后續筆者還將開展針對電子信息類專業英語任課教師的問卷調查。
參考文獻
[1]張沛泓.電子信息專業英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6(16):142-143.
[2]鄭蕊蕊,李敏,韓桂英.電子專業英語教學改革探索c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34):90-91.
1.電子信息專業英語課程的性質和作用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將專業英語作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較高或更高層次的要求中都有明確的要求,在一般要求閱讀理解能力中也要求能借助詞典閱讀本專業的英語教材和題材熟悉的英文報刊文章,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實和有關細節。電子信息類專業英語作為選修課程面向電子信息類專業高年級學生開設,目的是讓學生在現有專業知識結構和公共英語水平的基礎上,了解專業英語特點,熟悉專業英語詞匯和術語,增強英語科技文獻資料的閱讀理解、翻譯和寫作能力,提高運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和獲取專業知識的能力,將英語學習與專業知識的獲取和處理有效結合,真正發揮英語語言工具的實際效用,為學生個人發展和素質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1]。
2.電子信息類專業英語的教學現狀
目前專業英語在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普遍開設,但是總體來看效果不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態度不端正;教學方式單調乏味,教學內容不充實;專業英語教師不足;考核方式不科學等因素都直接造成了當前教學的困窘局面。
(1)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專業英語往往在大學的基礎英語之后開設,學生學習英語的勁頭就松懈了下來了,意識不到專業英語對個人今后就業及進一步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
(2)教學方式單調乏味,教學內容不充實、教材不統一。目前多數高校在此課程教學過程中只是照本宣科,采用“單詞講解、語法分析、課文翻譯”的傳統教學模式,嚴重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了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高。教學內容往往僅局限于教材中出現的專業術語和生詞的講解,復雜句的語法分析,課文的翻譯等,缺少相關知識的背景和鏈接,無法成功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F有教材版本很多,雖內容涉及面廣,但課文內容多是一些概念性的、簡介性的英文書刊的文章組合,學科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專業的核心知識點涉及較少,也很少有以英文形式描述的原理圖、電路圖、電路工作機制和過程等,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內容枯燥、單一,專業知識和英語應用結合不夠,能獲取的信息量少,因而學習興趣不高。
(3)專業英語教師不足。很多高校的專業英語教師往往由專業教師擔任,而且往往專業教師的英語能力比較薄弱,在教學中感到力不從心。即使教師有很高的英語水平,由于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也無暇深入研究語言教學的特點和方法,無法達到教學要求。
3.電子信息類專業英語的教學探索
(1)制定合理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使教學活動做到有綱可循,掌握專業英語的特殊現象使專業英語的學習由“應試型”過渡到“實用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閱讀和翻譯能力,并進一步掌握專業英語寫作能力。
(2)改革授課教材、重視教材建設。選取趣味性濃的書籍作為教材,或者從眾多版本的教材中選取部分內容進行講解,學生興趣有了,則專業英語的學習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選取的教材或內容應具有常用單詞的附錄、中文翻譯和英文寫作等等。
(3)加強師資培訓。電子信息類專業英語教學需要教師既要有較高的英語語言基礎,又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還應具備雄厚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而目前具備這些條件的教師少之又少,因此要加大專業英語教師的培養力度,從學校、教學院系層面、教師個人層面形成一支合力,加強電子信息工程教師和外語教師的業務合作,定期開展專題培訓,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各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尋求有效教學模式和方法。積極引進雙語教學人才,邀請外國專家學者承擔部分教學,通過雙向交流提高師資水平。加強師資梯隊建設,讓英語基礎較好的青年博士、碩士畢業生走上高校講臺。
(4)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改革教學模式。為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獲得最大的收益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如在課堂生詞講授過程中, 要善于把專業詞匯與相關的專業知識聯系起來, 作進一步的引申, 促進學生的記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作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較高或更高層次的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應緊跟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步伐,在建構主義、有效教學等先進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采用多媒體和錄像機使專業英語教學圖文并茂,科學構建適合專業英語的教學模式,靈活運用有效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注重學生在知識獲取過程中主體性作用的發揮,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果[2]。
由此可見,專業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有在教學中積極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才能出色完成課程教學任務。
(5)改革考核辦法。專業英語的考核應該不同于基礎英語教學的考核,不能單純地從筆試的角度去考核學生對專業知識、英語詞匯、語法的記憶和理解水平,而應著重考核學生綜合應用英語解決相關專業問題的水平。這是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保障。因此,專業英語的考核重點應該放在讀、寫、譯方面,突出其實用性,以此衡量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水平[2]。
4.結論
電子信息類專業英語教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專業英語教學又有其特點,如何教好這門課程值得深思。在當今社會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環境下,我們應該重視專業英語教學,深入開展專業英語教學改革,提高專業英語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1-0139-03
眾所周知,電子信息類專業屬于新興的現代技術科學,只有一百余年的歷史,卻受到各個國家的高度重視。特別是近三十年來,電子信息技術作為科技發展的主流,極大的推動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給世界帶來了新的挑戰和競爭格局,同時為新興學科的孕育和發展提供了沃土,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新學科得到了發展和壯大,形成了電子信息學科群。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的較量,最終歸結為人才的競爭,從而必將沖擊傳統的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如何更新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新的教學體系和方式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1] [2]
一、優化培養目標,明確社會對學生的能力需求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20世紀中葉發達國家提出的一個概念,是伴隨著這些國家的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現狀而提出并得到發展的,其側重點是工程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統計30所世界著名大學的電子信息學科學院的設置,有如下特點:首先,人才培養學院的設置采用多學科并存,互相促進和補充的方式,往往把計算機技術、電氣類專業、通信工程等放在都在同一學院;其次,統一學科平臺培養,打通相關學科的基礎平臺,同一學院不同學科的學生在相同的基礎平臺上受教育;第三,實行學分制,嚴格推行選修課和必修課制度,選修課學分所占比例大;第四,按學生個性實際,因材施教,多種培養模式并存,本科統一招生,分出層次培養,向社會輸出不同類型和要求的人才。[3]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的各領域大量引進國際先進科技和制造技術,加大了市場對從業者技術能力與職業素質的要求。高等教育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適應不了多類型科技人才需求,也適應不了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4]
世界范圍內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其出發點是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才的個性化差異。我國目前所面臨的經濟發展現狀,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更趨明顯,從調研分析、規劃設計、應用服務等各色工程技術人員都有較大需求。具體到電子信息學科,其快速的技術更新換代,對人才多樣化需求尤為明顯。應對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進行調查和數據歸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并根據這些重點制訂教學體系。
二、根據需求,建立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
研究實踐教學體系需要深入分析傳統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科發展和區域經濟現狀,確立專業培養目標,改革和確定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總體架構,規劃和完成實踐教學體系的如下功能。[5]
1.針對基礎理論和專業課,設置相關的實驗并明確實驗要求,培養學生知識廣度。
2.構建利于學生長期乃至終生學習的實踐技能總體架構,力爭使學生融會貫通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并能吸收跨學科的知識。
3.理論聯系實際,密切結合工作和應用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知識脈絡、前因后果,具備基本知識容量。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生產管理、質量控制等內容講授時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因地因時制宜。
社會要求大學生不僅要有專業知識,還應適應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所以,要培養學生具有較好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系統的專業知識,還應下大力氣提升其創新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為此,需要構建多門課程有機聯系、靈活運用的專業知識點網絡,構建課內、課外融合的知識集合,構建理工、人文互相促進的知識側面以及理論和實踐結合的知識框架。目前電子信息類學生對以下幾個方面感到困惑:
1.知識太抽象。在電子信息學科,像信號與系統、電磁場、通信原理等課程都是專業核心課,其知識體系依賴于數學建模和分析,理論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而實際問題解決需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進行較為深刻的分析。
2.雖然計算機在現代社會很普及,但計算機編程能力依然體現了一種綜合性素質,包括分析能力、設計能力、編碼能力等。電子信息類專業中單片機、DSP等智能芯片,網絡協議,圖像編程更是適用性技術,如果編程能力跟不上,就會造成專業應用能力不足。
3.系統化、網絡化思維的建立需要學生對多門專業課形成系統,因為課程知識的組合能力決定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盡管設置有一些精品課、課程群,但是其有效作用需進一步整合和提高,特別是應及時應用和更新知識補充。
4.在全社會鼓勵創新的大背景下,學生往往抓不住實際創新的“點”。
由于這些原因,可能學生在學校接受了大量的理論學習和訓練,可是到實際的工作崗位上以后卻感覺知識大多用不上,特別是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例如,學生學習過大量的電路設計和分析,但在面對實際應用時卻不會設計電路了,有時就直接使用書本上講過的電路。然而書上介紹的電路往往是較長時間以前的驗證過的知識,有時是過時的,其大小、功能、性能有時是不合適的,甚至有些地方可能是不合理的,這樣就會造成加工好的PCB電路板調試時可能會出現問題。還有大部分的學生就認為從網絡上下載的東西是正確的,不認真甄別就拿來直接使用。
為此,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要重視這些不足,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努力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或更高的學習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因而需強化幾個訓練:①借助課內實驗,使學生明晰基礎理論;②突出三個世界信息轉化,凝練算法思想、熟練掌握開發環境,提升編程能力;③建立各級各類實習實訓基地,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創新能力。通過這些措施,讓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前得到預備訓練和實戰工作的機會,將來在工作中就能盡快適應。
三、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構建適于學科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學校應緊緊抓住國家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瞄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趨勢,跟蹤區域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形成學科鏈、專業鏈對接產業鏈,產學研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6]
(一)整合與優化電子信息類專業理論課程體系
1.優化專業課程設置。根據“基礎扎實,寬口徑培養,應用型創新”的原則,構建學科平臺課程,建設核心課程的特色化,加強前沿和交叉學科選修課程,使學生理論與實踐、基礎與專業、軟件與硬件、能力與素質平衡發展。
2.深化課程體系和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建設電子信息類專業的精品課程體系,建設學科基礎課的精品課程或精品課程群。開展“軟件開發類課程群”、“系統集成類課程群”、“電子產品研發類課程群”、“控制類課程群”建設,從而促進教育質量全面提高。
3.開設“應用型創新拓展課程或講座”。聘請校內外有實踐經驗的專家上課,從生產實際出發,啟發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深入理解,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
(二)改革和優化電子信息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減少和優化驗證型實驗,在明晰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精簡驗證型實驗的內容,優化組合多課程的驗證性實驗。如把數字邏輯、模擬電路與微機原理等課程的實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綜合性課程設計;將計算機網絡和通信原理的驗證實驗結合,形成綜合訓練等。探索實驗單獨設課、單獨考核的可行性和實現機制。
2.增加設計型、綜合型實驗。設計型、綜合型實驗可規劃為教師案例式和學生自我規劃式,可以涉及多門課程知識,個別試驗可以充分論證后形成創新項目或創業項目,也可與社會上的相關的學科專業競賽相結合,如電子設計大賽、數學建模大賽等。學生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即可以綜合應用知識,又可以形成創新團隊,孕育創新能力,培養和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獲得的成果和發表的論文均可取得學分。
3.改進實驗方法和手段。除了傳統的在實驗室借助設備實驗模式外,可以結合論文、調研、綜合性設計、參與科研和生產項目等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開展實驗。在實驗方法上可以借助計算機軟件設計和模擬、虛擬儀器等多種手段,學生可自主開發虛擬實驗相關的軟件,在開發過程中既掌握了基本的實驗方法,也充分考慮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掌握最新技術的應用。
(三)學科和專業的交叉、融合和知識滲透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電子信息系統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功能變得越來越強大。結構變得越來越復雜。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也相應的越來越多,但有一點必須把握,這種變化的知識核心是基礎,主要包括電路相關和計算相關,宏觀上就是硬件和軟件。如何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工程實踐教育就成了一個試金石。例如機電一體化作為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向機械行業滲透,產品不再是單獨的“機械”,也不是“純電子”,而是一個機械電氣系統,是由機械、電子、計算機等集成的產品。探索電子信息類專業教育過程中的學科和專業交叉、融合和知識滲透問題,是各級各類高校面臨的迫切問題。
四、抓師資培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要培養適應經濟發展的合格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就必須首先著力建設好人才培養的教師隊伍,切實重視“雙師型”人才,爭取做到科研和教學并重,以教學為中心。目前有些高校過于重視教師的科研能力,有的高校強調教學但或多或少忽略教師的實踐水平,這對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都有負面作用。所以,高校在引進新教師或培養原有教師時,除了關注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外,應該特別關注其創新能力,這種創新能力不單單是科研水平和論文數量的量化,更應該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也就是不僅要求教師有學術性,而且要求教師有工程實踐性。
高校在積極引進高水平人才的同時,應注重加強對青年教師的選拔和培養工作,還應最大限度地用好教學經驗豐富的專業基礎課教師隊伍,共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設計和創新能力。
另外,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思想指導,特別是創新理念,學校、學科領導應與時俱進,接受創新教育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理解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積極引領和實施國際化戰略,努力營造自我和學生的終身教育理念等。大學作為知識傳承和再生產的主體,應緊緊圍繞知識和傳授知識,以培養人才特別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己任,追求知識創新。[7]
五、結束語
我們應明確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學科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需求,大膽實踐,勇于探索。我們要聚焦人才培養,轉變思路,圍繞地方經濟建設和學科產業發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強高校與企事業單位、科研院等的合作,實現社會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注重學生的道德教育與專業教育協調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加強大學科融合,強化基礎課程,增加拓展課程。
當然,由于電子信息學科專業理論技術的不斷發展,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仍需要不斷完善和創新,因此這個過程應該是永無止境的。
[ 注 釋 ]
[1] 朱高峰.中國工程教育的現狀和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2]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邱捷,胡增存,等.國外著名大學電氣信息類專業教育研究[A];第二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簡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應用型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產業的人才平臺,著力于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面廣專業知識,過硬實踐能力的高級電子工程技術人才[1-3]。在整個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體系中,畢業設計由于其體現出的綜合性、實踐性、系統性,無疑成為整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重要的環節之一。然而,作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歷和調研發現:省內外各高校畢業論文抄襲現象嚴重,近年來,雖然各高校引入大學生論文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加以約束[4],但仍有部分學生對拷貝論文進行簡單的句型改變、段落重組來規避檢測,使得畢業論文質量提高不顯著;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的畢業設計環節流于形式,甚至有些同學通過網絡購買相關畢業論文與實物來應付畢業。
1存在問題成因分析
1.1傳統畢業設計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妥,導致學生
在高就業壓力下,無暇顧及畢業設計一般本科院校大都將畢業設計環節安排在大四下學期來完成,而該時間段正是用人單位的招聘和考研的高峰期,大部分本科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于就業或考研,甚至一些大學生將畢業論文看成是就業或考研過程中的一個包袱,導致畢業生很少有精力顧及自己的畢業設計。
1.2傳統的畢業論文選題方式已不能適應當前應
用型高校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定位目前大部分高校仍采取約束性的選題方式,即由指導教師提供確定題目,再由本科生進行選題。有些導師將自己的學位論文或科研學術論文進行分解,以供本科生進行選題,由于學生對導師論文的內容缺乏深入系統的了解,加之難度太大,要求過高,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圍,大多數學生均無法完成相關題目,最終依靠導師提供數據和實驗結果才得以勉強過關。有些選題過于簡單,其完成難度甚至不及平常的課程設計。另外,選題“假大空”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顯然,傳統的選題方式不能滿足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需求,同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
1.3孤立、滯后的畢業設計實施模式,限制了多元化形式的發展
隨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及就業體制的變化,傳統的畢業設計實施模式已略顯滯后,已不能滿足多元化課題的要求。傳統模式要求學生在大四下學期內必須完成畢業設計的整個過程,一刀切的將畢業設計與前期的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踐孤立開來,并沒有考慮前期學生參加見習、企業實習、學科競賽、創新創業項目等因素,讓學生在大四下學期重新面臨新的課題選擇。對于前期參加學科競賽、企業實習、創新項目的同學,傳統模式做不到因材施教,而是死板的要求其默守陳規,打壓了學生和指導教師的積極性。
1.4應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師生比嚴重不足,影響畢業設計指導工作
由于目前地方性應用型高校的學生數量大幅增長,導致師生比嚴重不足,有些院校某些專業的指導老師平均需要指導十幾個學生才能完成相應教學任務。而且大多數指導教師同時還要承擔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等繁重的任務,加之傳統畢業設計環節存在時間上的集中性與周期性,嚴重影響了教師投入在畢業論文環節上的時間與精力,從而直接影響了畢業設計的質量[5]。綜上所述,傳統高校的畢業設計工作體系已不能夠適應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從而導致該類學校整體畢業設計質量的嚴重下降,針對傳統畢業設計環節的相關改革迫在眉睫。
2畢業設計的“專題化”實踐模式改革
本文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的特點,將本科畢業設計環節的時間跨度進行擴展,提前至大二下學期啟動,進行“專題化”的管理與運作,即將畢業設計環節一體化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的專業學習中,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逐漸進入所選專題的領域(如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類專題,電路與系統類專題,信號處理類專題,自動控制類專題),做到邊做邊學,邊學邊做;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諸多平臺,完善畢業設計多元化的選題模式,并根據各個選題的來源分類制定相應的畢業論文實施模式,支撐選題的多元化發展;將項目團隊管理方式引入其中,實行學生團長輔助導師管理,“以老帶新,逐級傳承”等方式,一方面減輕指導教師的指導壓力,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針對所各類畢業論文的實施模式,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畢業設計評審與答辯制度。具體改革內容如下:
2.1時間安排及專題化運行機制改革
將畢業設計環節的啟動時間擴展至第四學期開始,將其與專業教學體系相融和,形成一體化的畢業設計實施新模式,以解決傳統畢業設計環節存在的問題。該模式將整個畢業設計環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第四學期至第五學期):畢業設計準備階段該階段,各個指導教師向學生公布各自的專題方向,進行師生互選,確定專題大類后,導師首先讓學生熟悉該專題所涉及的學科競賽、學術課題、產學研合作、實驗實訓等多個課題來源平臺,初步明確其興趣方向;指導教師向學生介紹畢業論文的相關管理機制,強調畢業設計環節的重要性,鍛煉學生寫作論文及格式排版的基本能力;經過前期準備工作,學生對所涉及專題有初步的認識,然后與導師進行探討來確定畢業設計題目,并進行開題。第二階段(第五學期至第六學期):畢業設計實施階段該階段要求學生根據所確定的課題,開展實際的畢業設計工作,如掌握導師課題中的實驗技能,投身于大學生學科競賽的備戰,進入校企產學研合作基地進行專業實踐,自主完成整個課題的設計、制作、測試過程,凝練相關成果,在導師指導下撰寫學術論文及專利,完成進展報告,開展中期答辯。第三階段(第七學期至第八學期):畢業設計完成階段針對前期的工作進行完善,優化,根據要求開始撰寫畢業論文,并于第七學期完成首次的畢業設計答辯工作;第八學期,針對首次答辯及申請補答辯的同學組織二次答辯。
2.2選題與實施模式改革
在選題方面,可根據學生興趣或實習方向及將來可能從事工作領域的實際情況,采取選題多樣化的形式,選題來源可包括導師科研課題、大學生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校企產學研合作、參與實習或實踐工作取得的成果、自擬等;可以是學生在企業調研中遇到技術問題或直接來自于企業提出的技術問題;可以是從教師科研課題中分離出來的小課題;可以是從參與各類學科競賽中凝練的問題,也可以是自己與本專業相關的興趣課題等等。各種形式的選題均來源于實際,形成多元化的選題模式,滿足學生各種實際情況的需求。在實施模式方面,由于各個題目來源各不相同,相應課題的實施模式就該有所差別,如對科研有興趣的學生,教師應從開題源頭注重對其科研素質的培養,鍛煉其科技文獻檢索、創新點提煉、學術論文寫作等方面的能力,指導學生逐步邁進科研之門。對于參加學科競賽及創新創業項目的同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指導其從所取得的成果凝練創新點,申報專利,軟件著作權等;對于參與校企產學研合作及已經簽訂就業合同的學生,鼓勵學生以在企業參與的實際技術課題為畢業設計選題,學校采取校內外雙導師制聯合指導,以保證人才培養質量[6]??傊?,畢業設計工作可以在不同情況下采用合適的個性化實施,以滿足個性化需求,提高畢業設計制作的實際效果。
2.3指導方式改革
采用學生團隊合作的指導方式,按照類別將學生分成若干團隊,實行學生團長負責,以老帶新,成員之間相互配合,相互促進,既分工又合作,共同為完成專題而努力。這種團隊式的設計制作,不僅能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而且能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減輕導師的指導壓力。
2.4評審與答辯制度改革
為適應本體系中的畢業實施模式,指導老師根據學生畢業論文的過程完成情況進行分段評價,并根據學生在過程中取得的成果進行激勵,如在以主要完成人在三類以上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在國家級學科競賽中取得獎項、獲批專利的學生,可直接免于答辯,直接認定畢業設計優秀等級;在答辯時間上進行靈活性操作,可由學生根據課題完成情況提前申請答辯,將常規畢業設計答辯時間放在大四上學期進行,對于首次答辯未通過及申請緩期答辯的同學,于大四下學期進行補答辯,以避免與學生就業高峰與考研時間相沖突。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973 (2010) 02-164-02
近年來,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招生人數不斷增多,社會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電子信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要將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起來,適應外在環境的客觀變化,認真審視既往的人才培養方案并采取相應舉措,不斷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以進一步提高電子信息類專業辦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1樹立有利于學生實踐的觀念
1.1勤于學習新知識
一個人如果沒有開拓的知識面,就不可能有綜合全面的能力。當今是一個信息化、知識化、市場化的時代,是一個終生學習型的社會,如果固步自封,淺嘗輒止,不努力學習、勇于實踐,不適時揚棄和更新自己,就難以順應時代洶涌澎湃的潮流,就會被歷史所淘汰。因此,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必須不斷學習,善于積累,努力掌握相關業務知識。
1.2勇于探索新領域
實踐必須有探索的精神,實踐本身就是一種探索、一種嘗試,是一種“闖”和“試”。然而探索是要冒風險的,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為了創造新事物、新成果、新經濟,達到新境界,就必須勇于實踐,敢于付出代價,有敢闖、敢冒、敢為天下先、敢承擔責任的精神和勇氣。因此,我們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一方面要努力培養追求科學真、善、美的探索精神,一方面也要樹立勇于接受挑戰、不怕失敗的勇氣,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有意識地克服消極情緒,堅定信心,培養排除萬難、奪取勝利的堅強意志。
1.3敢于建立新思維
培養實踐能力必須建立創造性思維,提高實踐的科學思維能力。實踐思維是在一定知識、經驗和智力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思維方法,創造出新成果的思維活動。實踐思維不滿足于常規思維方式,不甘于步人后塵、亦步亦趨,而是在求異圖新中發現新的思想火花,發現改變現狀的契機和機遇;實踐思維又是整合性思維,它運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對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新的組合、遷移和應用,從而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實踐思維也是發散性思維,它推陳出新,表現為一種批判性思維,敢于對原有邏輯框架、范式進行懷疑、否定,努力尋求不同于原框架的某種新框架,為思維對象作出新的闡釋。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必須努力站在時代前列,建立科學思維方式方法,積極進行實踐性思維。
2建立有利于學生實踐的制度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信息技術革新與多元社會需求的變化,大學作為知識首要來源的角色遭到嚴峻的挑戰。同時,由于高等教育發展的階段性,外部制度環境對大學的創新發展存在著一定的障礙。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建設既需要院校自身的努力,同時在宏觀上也需要一個有利的制度環境。建立學校大學生實踐制度,增加大學生的危機意識,從而形成大學生自主進行制度實踐的動力,只有完善外部制度環境,才能正確引導大學生積極投身創新實踐。要重視和鼓勵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設立校實踐設計基金,制定獎勵政策。實踐設計基金主要用于資助運用新思想、新技術、新器件的電子設計與制作的課題,學生每年都可以申請。鼓勵學生進行課外科技活動,將課外科技活動取得的成果寫入學生檔案。設立主講教師崗位,安排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多講課并提高課酬。設立校、院創新教學改革課題基金,并計入工作量,教學改革成果、教學研究論文與科研成果、科研論文同等對待。
3營造有利于實踐型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
3.1改善實驗實踐設備建設
必須高度重視對學生實踐教育的投入,改善硬件設備,有效提高實驗條件,努力建設符合電子信息類學生實踐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培養條件。通過硬件設備的改善,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和設備,能有效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設計能力,給優秀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研究的環境,展現新思維、新設計的舞臺,必須建立一個現代電子創新設計實驗室。加強大學生創新基地建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創新實踐,培養科研能力。
實驗中心加強網站和教學管理系統的建設,建立網上預約實驗、網上虛擬實驗和網上儀器設備使用說明與試用等界面,實現網上的自動化教學與管理,提高實驗管理效率和水平,進而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提高。
3.2加強科學交流與研究
廣泛開展各類學術講座,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各種學術講座,通過這些學術講座,不僅能使學生了解本領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專業水平,而且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創造欲望。
制定學生科研政策,鼓勵學生參與導師科學研究。鼓勵學生參加科學研究,學生可以申請國家、省、市、學校等各級各類實踐課題,通過自己成立實踐小組,主持項目,進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參與教師科研課題,還可以在畢業設計等鍛煉中提高實踐能力。
3.3探索聯合培養基地的建設模式
以“產、學、研”學生聯合培養基地為載體,吸納社會科技教育資源,加快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倡企業在高校建立科學研究機構,高校在企業建立實踐實習基地。通過建立校企聯盟,鼓勵學生參與企業課題研究與開發,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梢試L試讓學生到開發園區進行創業,帶動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4建立科學有效的教學管理體系
4.1修訂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
規劃并建立了與綜合實驗實踐配套的理論教學課程體系以支撐學生的實踐能力――電子信息類學生實驗教學系列課程。為了使學生系統的掌握實驗原理以及將本科及學生課程學習期間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驗訓練中,在培養方案中設置電子信息類學生實驗教學系列課程,使學生能夠有機會更深刻的學習掌握電子信息工程實驗實踐訓練的理論和應用。加強學生電子專業技能訓練,增加專業技能訓練課時比例。
為切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驗實踐和動手能力,可以設置認知性實驗、綜合性實驗、開放性實驗,認知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是電子信息類學生的必修課實驗,對非電子信息類學生是選修課實驗。開放性實驗是電子信息類學生根據學科需要所進行的更深一步具有研究性質的實驗,能為所從事的專業研究提供一個實驗開發平臺。開放性實驗不對非電子信息類學生開放。每個平臺都編制了實驗指導說明書。實驗指導書反映了各個平臺的學科發展概況、實驗概況、實驗的原理方法、實驗的具體內容和步驟以及能啟發學生思維的有價值的思考題等。
4.2改革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
在電子信息類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樹立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并重的實驗教學觀,從人才培養實際需要出發,建立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多模式、相互銜接、科學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切實改進實驗教學內容,改進實踐教學方法,推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的實驗教學模式,發揮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本科學生教學中,更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參與,實現角色的轉變。 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以科學發展的實例或以科學家的發明思路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采用案例教學法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4.3完善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
健全校、院(系)兩級教學質量監控組織,分工合作,分層指導。校級督導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的督導人員;各院(系)組建由副教授以上職稱教師組成的實踐教學質量督導小組,充分發揮他們在實踐教學改革中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完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實行督導評價、同行互評、學生評價相結合。逐步構建由專業評價、課程評價、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實驗教學評價、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評價、教學管理質量評價等方面組成的實踐質量評價體系,促進實踐教學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5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需要一支能夠適應科技創新、責任心強、師德高尚、在學術界享有聲譽、有能力跟蹤學術前沿的師資隊伍。
5.1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弘揚優秀學風
要把師資隊伍的學術道德建設和學風建設放到突出位置上。培養追求真理、獻身科學、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厚積薄發等學術精神,養成求實、嚴謹、科學的優秀學風,力戒浮躁,多出精品。重視并發揮老教授、老專家在學術承傳等方面的傳、幫、帶作用,加強對年輕教師的培訓,培養年輕教授和專家過硬的學風和實踐教學科研水平。在選拔學生導師時,不但要看重學術能力、學術成果,更要看重學術道德。 導師必須具有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優良的思想品德,不但教導學生如何做學問,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5.2建設一支多元化、高水平的專兼職師資隊伍
造就一支適應電子信息類實踐教育發展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必須在擴大師資隊伍規模的同時,切實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質量。建立并完善開放式管理機制,多方吸納人才,特別是充實有國際教育背景的實踐教育專家、具有相當理論水平的實業家、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的技術精英,形成多元化、高學術含量的專兼職師資隊伍。積極推進師資選聘制和任期制,強化師資的崗位意識,競爭擇優上崗,動態管理,促進師資跟蹤學術前沿,拓寬學術視野,提高學術水平,不斷取得新成果與成就。聘請外國知名學者、教授、企業高層人員、政府及其他部門有一定理論或實踐水平的專業人員擔任導師或兼職導師。
5.3強化導師責任,充分發揮導師在實踐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推進師資負責制,師資應成為電子信息類學生實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充分發揮師資在學生實踐教學方面的主導作用。要給導師創造良好的科研條件、生活條件和民主、融洽的學術氛圍,解決其后顧之憂,使之專心致志地從事科學研究和實踐指導工作。導師自身應注重個人綜合素質的養成。導師要主動適應社會變化,改變實踐教學觀念;導師要用科學發展的新理念重新審視人才培養的模式和目標,要有為國家培養合格的高層次人才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培養高水平的學生是以高水平的科學研究為前提的,導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站在學科前沿,從事對學科發展有重要影響,對國家經濟建設有重要價值的研究工作;導師要處理好學科基礎研究與開發研究的關系,把握好提高學術水平和獲取充足科研經費之間的平衡,保證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協調進行。
根據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專業目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由原來的十多個本科專業合并而成,可見該專業的涉及面相當寬廣。其業務培養要求中指出,本專業是一個電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較寬口徑的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信號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受到電子與信息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在這樣一個基本培養要求的基礎上,各個高等學校如何根據自己的特色與優勢,揚長避短,制訂針對性更強、更切合實際地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十分必要。我們在進行多次調研和討論的基礎上,確定了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重點,力求突出特色,在競爭激烈的高等教育領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
不同層次的高等學校應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也應多樣化。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屬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據我院戰略發展綱要及人才培養規劃,確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國、依托建筑業、服務城鎮化”的辦學定位。在學院辦學定位前提下,我們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定位是:具有較寬理論基礎、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綜合應用所學專業知識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目的是:通過加強本科學生培養方案與工程實際的結合,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強化實踐環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鼓勵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實驗室成為學生動手能力訓練和技術創新的主要基地。
2就業目標
比較重點院校,我院學生的入學成績顯然較低,尤其高等學校擴招以后,進入我院學習的生源質量進一步降低,如何適應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培養符合社會需求、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和一定創新能力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是我們面臨的、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經過對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分析發現,我院畢業生的就業主要集中在全國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電公司、設計院等部門,大多數學生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系統運行與維護、技術支持等工作,因此就業單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較高。針對這樣的就業目標,我們對本科專業的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做出進一步調整,基本要點是:強化電子電路的設計能力;增設選修課程,拓寬知識面;依托我校與建筑相關的專業,設置智能建筑專業方向;開設其它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特別強調電子綜合設計能力的培養。同時,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外科技實踐活動,參加各種科技比賽。從而擴大了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面。
3專業特色建設
處在建筑類一般本科院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特色建設,不僅要注重符合社會需求、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和一定創新能力的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還應注重結合建筑類院校的特點和優勢,形成自己獨到的專業特色。
3.1智能樓宇控制專業方向的設立
建筑院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如何體現它的專業特色,我們認為應緊緊依靠建筑院校的特點和優勢,設立與建筑相關的專業方向。1998年我們在98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設立智能樓宇控制專業方向,如表1所示,經過幾年的建設,已基本成熟。智能樓宇控制(既樓宇自動化系統)屬智能建筑范疇。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為平臺,綜合應用現代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及電氣技術等方面的先進技術,使建筑物成為具有遠程通信功能、辦公自動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動化功能的建筑。實現建筑物自動化功能的系統稱作樓宇自動化系統(或稱建筑物自動化系統,簡稱BAS)。樓宇自動化系統的含義是將建筑物內的各種機電設備以集中監視、控制和管理為目的,構成的一個綜合系統。智能樓宇控制專業方向適應了現代建筑電氣行業的迫切需要,滿足了建筑電氣行業中從事產品開發、系統集成、工程設計、施工、監理和物業管理人員對相關知識的需求。近幾年,該專業培養的學生供不應求,且大部分學生被分配到建筑行業。
3.2學生能力的培養
培養工程型應用人才的總體特征是“能設計、會操作、懂管理”,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有創新精神。實踐教學是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關鍵環節。對此,我們除了加大實踐性教學環節,還對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實驗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根據實驗教學基本內容整體優化實驗教學選題,重組實驗教學,增加獨立的綜合實驗課程,構建新的實驗教學體系。整合實驗室和實驗教學設備,最大限度地提高現有教學設備的使用率。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能從實驗中領略各專業學科之間的最本質的聯系和內在規律,更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增設信息電子技術綜合實驗和智能樓宇控制綜合實驗課程,其中信息電子技術綜合實驗涵蓋:《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單片機原理》、《嵌入式系統》等課程的實驗,智能樓宇控制綜合實驗涵蓋:《智能建筑設備》、《安全防范》、《電氣控制與PLC》、《電纜電視技術》、《智能建筑及小區總體方案設計》等課程的實驗。同時,由學生參與組建我院“智能建筑實驗室”的建設,目前,“智能建筑實驗室”已正式批準為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重點實驗室。同樣,其它信息類專業根據各自專業特點,增加相應的綜合實驗課程。
中國-(2)因材施教,以“優生導師制”促進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為加快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挑選優秀學生,創建各種人才創新基地班,并配備具有豐富實踐(工程型)的老師作為他們的導師,指導他們有針對性地學習某些科目,或直接進入老師的科研課題組,接受科研能力的訓練,接受創新意識的熏陶,進行特色培養,以充分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優勢,同時積極開展理論研究與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最終將基地建設成為集教學、研發功能于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在信息類人才培養領域起到示范、輻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來,我們取得如下成果:培養的學生,分別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竟賽二等獎一項”、“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竟賽安徽區二等獎一項”、“西蒙杯征文競賽(智能建筑)二等獎一項”、“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銀獎一項、銅獎一項”。
(3)開設綜合課程設計,體現職業培訓技能
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既需要科學家,也需要工程師,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師。為提高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在原有的畢業設計的基礎上,開設部分綜合課程設計。如電子信息專業開設信息電子綜合課程設計和智能建筑綜合課程設計等。綜合課程設計覆蓋工程訓練的各個環節: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現,系統調試,系統測試與性能評估;既培養工程能力,又積累工程經驗。職業化素養訓練應訓練學生工作的規范性,綜合課程設計引入一定的工業界規范與標準來進行學生職業化素養訓練,同時,包含一定數量的符合工業界需求的輔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訓練。
4結語
我們還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等專業開設與建筑相關和能力培養方面的課程。信息類專業開設與建筑相關的專業方向,是我院在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所進行的一次探索和創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發揮了高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優勢,同時積極開展理論研究與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最終為社會培養出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的有用人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體現建筑內涵,是建筑類高校的優勢和特色,是其它類型的高校無法比擬的,是電子信息與建筑兩大學科相互滲透的具體實現。它所培養人才,將會占領它所獨有人才市場。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徐達文(1981-),男,安徽安慶人,寧波工程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講師。(浙江 寧波 315016)
基金項目:本文系寧波工程學院高教研究課題(NG1201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2-0024-02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1]
在國外,以德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早在近一個世紀前就已開展了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形成了一整套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和實踐體系。例如,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已形成從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到教學內容、課程設置都比較完善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對我國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2]
由于我國工程教育所處的歷史階段與西方發達國家完全不同,我國工程教育面臨的國家使命與西方發達國家完全不同,只能走建設中國模式工程教育之路。文獻[3]指出保證卓越計劃應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二是創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三是建設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師隊伍;四是擴大工程教育的對外開放;五是制定“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標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是成功進行卓越工程師培養必須完成的一項至關重要而又具有挑戰性的關鍵工作。文獻[4]面向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分析和研究相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提出采用模塊化結構進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課程體系的設計和構建,形成一個“厚基礎、寬專業、重實踐、強個性”的課程體系。文獻[5]研究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的教學模式,包括研究型專業課教學模式、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產學研結合教育模式。文獻[6]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企業實習等方面探討了電子信息類專業的教學改革。
2010年,寧波工程學院成為教育部首批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其中“電子信息工程”為卓越工程師培養試點專業。為切實增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學校以實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為契機,不斷深化校企合作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本文結合本校的客觀實際,主要從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兩方面探討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教學模式。
一、構建適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大學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是大學教育理念付諸實踐和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橋梁。[4]作為“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建設內容,通過對國內相關高校先進教學經驗調研的基礎上,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充實和更新,同時與企業聯合開發課程和實踐環節,優化課程體系結構,突出電子信息類“卓越工程師”的知識交叉和復合型能力結構的培養,并有機地滲透到本科四年課程教學里。
課程教學體系實行模塊化設置,包括通識教育(30.5%)、工程基礎教育(35.2%)、工程專業教育(29.6%)、素質拓展教育(4.7%)等4個課程模塊,如表1所示。課程設置以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注重工程系統的思維訓練,協同業界一同參與,充分考慮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體現針對性、實用性。在按照模塊化結構進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課程體系的設計和構建時重新修訂相應課程大綱,適度縮減理論教學學時數,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例如,根據“卓越計劃”的人才培養方案及工程人才的培養特點,“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作了以下幾方面修訂:教學減少“理論性”,突出“做中學”的教學理念,以實現工程能力的培養;增設了“數字聲效”章節,分析了混響、均衡、回聲等數字產生原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前面章節所學的數字信號處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設計實際的信號系統的能力和過程。教學采用大作業形式,通過團隊協作、討論等方式鍛煉工程能力。目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分配比例已達到33.1%。
二、構建全程步進式實踐教學體系
在實踐教學環節的學時得到加強的基礎上,為充分培養、拓展學生的專業實驗技能和綜合素質,學校構建了由各實踐環節層次推進、縱橫結合、環環相扣的立體化、層次化、開放的實踐教學體系。在縱向上由認知實習、驗證實驗、綜合型實驗、設計探索型實驗(開放實驗)、畢業設計等層次漸進,實現專業技能及設計、創新能力的由易及難、由簡單到綜合的訓練和培養,同時輔之以思維和方法的訓練。在橫向上由課程實驗、課程設計、企業實習、第二課堂等輔助拓展和強化知識點,達到與應用型本科電子信息類專業理論教學體系緊密結合的改革目標,確實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
1.搭建豐富的實踐教學平臺
具體的實踐教學平臺由基礎實驗教學平臺(包括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訓練、物理實驗和相關的基礎課程實驗等)、工程基礎訓練平臺(包括金工實習、電子實習、認識實習和電子設計工程師考證等)、綜合運用實踐平臺(包括畢業實習、綜合設計或學年論文、畢業設計、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和科學研究訓練等)、素質拓展與社會實踐平臺(包括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和參加各種知識技能競賽等)構成。
采用“3+1”培養模式,即3年在校學習+1年企業學習,培養過程中引入行業和企業的深度參與。在校內,加強校內公共基礎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加強公共共享的教學實驗配套設施建設,加大校內實驗、實習場所的開放力度。同時按照相關規范和行業標準,統籌考慮不同課程體系實驗教學和科研訓練的需要,積極推動與企業合作共建的專業實驗室,為學生核心應用技術能力培養創造更為真實的工程環境。目前,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已建成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電子技術實驗中心、計算技術實驗中心)、市級重點實驗室以及校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等。這些實踐教學基地教學設備完善、開放性好,已成為學生課程實驗、開放實驗、學年論文、部分課程設計等專業實習的主要場所,并能夠滿足專業實習教學要求。在校外,學院聯合行業企業建立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已經選擇5~6家電子信息企業作為重點實習基地,每年選派試點專業本科生到企業進行實踐環節的培養,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假期社會實踐等內容。
為促進學校工程教育國際化特色的形成,還實施“海外實習計劃”,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接受海外工程教育,分批、分期組織學生赴國外境外實習。深化與現有國外簽約院校的合作,互派“專業實習團”等聯合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嘗試將試點專業“3+1”培養模式中的一年實習環節放在海外友好院校或國外企業進行,擴大對海外境外專業實習的宣傳力度,增強學生的海外境外專業實習意識。加強學生外語應用能力培訓,鼓勵試點專業開設“國際班”,培養卓越人才的國際化素質。
2.改革實踐教學模式
在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應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一是實驗課,整合實驗課教學內容,大幅增加設計性、綜合性的實驗比例,增加前沿技術、工程技術的應用性實驗,并將相關較為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實驗內容中。專業基礎課程實驗中的設計性實驗的比例達到30%~40%,專業課程實驗中設計性實驗的比例達到60%以上。二是課程設計。通過課程設計,訓練學生的基本工程技能。通過改革,每個課程設計環節全部由多個綜合性、設計性的課題組成,每個課題分為基本要求和拓展要求,供不同層次學生選用,每個學生可選擇一個或多個課題選做。三是實習。通過生產一線的工程訓練增加學生接觸社會的經歷。四是畢業設計。畢業設計(論文)是學生在專業學習四年知識的綜合運用和檢驗,也是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最后一個環節。畢業設計(論文)選題來自于教師的研究項目,企業的開發項目和技術革新,切實做到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結合。五是課外實踐活動。通過產學研合作、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及校園各種科技活動營造濃厚的工程實踐氛圍。實踐環節(含企業學習)采用“工程項目驅動”培養方式,通過一系列適合教學的典型工程項目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結論
電子信息產業是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重點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對于促進社會就業、拉動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白吭接媱潯钡膯訛殡娮有畔㈩悓I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為加速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奠定了基礎。結合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特點,對電子信息類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和研究,構建適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和全程步進式實踐教學體系,以滿足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林健.談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引發的若干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0,(7):30-32.
[2]劉建強.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模式對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0,(6):50-52.
[3]王寶璽.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15-19.
電子信息類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是對實踐性要求很嚴的課程,要求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強,以此來適應相關崗位技能和創造性的需要,培養具備優秀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專業人才是高等教育院校的任務。而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于實踐教學環節,因此實踐教學具有重要的教學地位,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教學方法。
一、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
現階段,電子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對實踐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形勢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電子信息類專業實踐教學的創新與改革勢在必行,我們需要構建一個新的實踐教學體系。堅持以社會需求為主要目標,以服務于社會為主導宗旨,將實踐教學環節與理論教學環節合二為一,融為一個整體,運用創新的培訓方式培訓學生,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著重培訓學生的基本技能能力和綜合實踐技能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建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能充分發揮出實驗教學的優勢,有利于提高教學的質量有重要意義,同時有利于素質教育的高度強化。
二、實踐教學內容的改革
根據當前形勢,對教學內容重新整合,對實踐教學環節重點加強,使實踐與理論密切結合。實踐教學是使學生深入理解和充分掌握理論知識,學習關于實驗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是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傳統的實踐教學內容是教師根據課程需要設定一些驗證性實驗,關于什么原理,學生很少做出分析。一些設計性的實驗,也是教師做出設計,學生用實驗來進行驗證。這樣的實踐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在實踐教學內容的改革方式上主要包括實驗課教學和課程設計兩個方面。
(1)實驗課教學方面:增加實驗課教學的比重,把每門課程的實驗分為四個方面:由單一驗證性的實驗變為復雜的基礎性實驗;要求學生獨立思考來完成的比較復雜的設計性實驗;學生獨自選題設計的綜合性實驗;學生操作能力的操作性實驗。這四個層次的實驗的內容由淺至深,逐漸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基礎性實驗著重于加深學生對基本理論和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設計性實驗著重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性實驗著重于使學生綜合運用本門課程的內容,掌握多個重點和知識點;操作性實驗著重于使學生加強動手操作與實踐能力。通過四個層次的實驗,學生會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綜合運用,完成實驗,做出優秀合格的作品。
(2)課程設計:課程設計是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它不僅能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其目的是讓學生能自動自發的學習,牢記理論知識并做到自主創新。課程設計任務要有靈活性,使學生有較大的創造空間,有充分的創造機會。教師要多為引導,在授課過程中,不時提出幾個實際問題,讓學生分組思考并進行討論,每組在統一后開始實施操作。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培養其思考問題的能力、理論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實踐教學方法的改革
電子設計自動化技術是現代電子工程中的一項新技術,是一種基于計算機和信息技術之上的設計方法。它具有圖形直觀、仿真度高、準確性高等優點。在實踐教學中可以將它運用到理論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彌補了傳統設計上的不足之處,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有效率。電子設計自動化技術使學生接觸到現代工程技術,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分析設計,運用到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中,提高了實踐教學的效果。工程實踐技術與基本理論的相互結合,數字解析方法與計算機輔助方法的相互結合,是現代教育技術中的一次重要飛躍。
四、電子設計競賽活動的改革
電子設計競賽是面向大學生的科技活動,既有理論設計又有實踐制作,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給學生一些電子產品電路的原理圖,對學生的要求標準提高,學生可以自主選題,看懂電路原理圖之后,選擇一個課題并給出其基本的設計原理,在教師的監督下完成設計過程。這樣的活動不僅鞏固了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通過自己親手設計掌握了制作步驟和方法,提高了實戰技能。還可以在校內建立電子科技小組,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利用課余活動時間進行技術創作,設計不同的研究課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報名參加。積極的參加全國、全省的電子設計大賽,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有積極的作用。
五、總結
本文針對電子信息類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特點和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設想,在實際運用中起到良好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電子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與需要,我們必須要進行改革和創新,這是一項長期任務,是需要長期改革和實踐的過程,需要長期的研究與探索。
參考文獻:
[1]吳文全. 徐建霖.電子技術實驗教學改革中的問題及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4):68-70
[2]別其璋. 王向喬.電子技術系列課程實驗與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1(5):516-518
[3]王汝言.電子設計類課程理論與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2007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議論文集.2007;1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