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5:56: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藥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藥化橘紅為蕓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grandis‘tomentosa’或柚Citrusgrandis(L.)Osbeck的未成熟果實的外果皮,前者稱毛橘紅,后者稱光橘紅,為理氣化痰之常用中藥[1]。化州柚是柚的栽培變種,為化州市特有樹種,已有1500多年的種植歷史[2],自古以來,其未成熟果實外果皮即作為橘紅入藥,習稱毛橘紅,品質最優,曾列為皇室專用祛痰圣藥。柚外果皮作為化橘紅入藥,習稱光橘紅,其藥材雖非道地,但因種植面廣、產量高,在市場上也以化橘紅品名進行銷售,因品質差于毛橘紅,嚴重影響了化橘紅藥材的市場聲譽,給道地毛橘紅藥材的生產帶來嚴重沖擊。為科學區別兩種化橘紅藥材生源及性狀,現對化橘紅兩品種的原植物及藥材進行生藥學研究。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化州柚和柚原植物標本和毛橘紅與光橘紅未成熟果實全部采自化州市平定鎮化橘紅GAP種植示范基地,毛橘紅與光橘紅飲片按《中國藥典》加工方法加工。以上原植物標本及藥材標本均由課題小組采集,并由平定鎮化橘紅研究所林仁和主任鑒定。
1.2方法通過化橘紅GAP種植示范基地的實地考察,采集植物標本,進行兩種化橘紅的原植物組織形態學研究,并對毛橘紅與光橘紅兩飲片進行顯微特征鑒別。
2形態、性狀研究
2.1化州柚的植物形態學、性狀研究
2.1.1化州柚的植物形態常綠小喬木,高通常3~5m,嫩枝、葉背面、花梗、花萼和子房均密被柔毛;嫩枝壓扁且微有縱棱,并有微小針刺。單身復葉互生,嫩葉常暗紫紅色,成長葉厚,橢圓形至闊卵形,長7~13cm,寬3~6cm,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圓,邊淺波狀,深綠色;羽葉倒心形,長2~3cm,寬約2.5~3cm。花春季開放,白色,極香,單生葉腋或組成腋生總狀花序;花萼杯狀,4淺裂;花瓣4片,矩圓形,白色,子房近球形,被柔毛,萼直徑約1cm,4淺裂;花瓣長圓形;雄蕊20~25枚。柑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時直徑約8~11cm或稍過之,幼果綠色,被黃綠色絨毛,成熟果實檸檬黃色,絨毛不褪,果頂部稍凹,果皮厚約2cm,有極厚與果肉不易分離的白色海綿組織;瓢囊16瓣,味極酸;種子80粒以上,扁圓形,白色,合點淺紫色。
2.1.2毛橘紅飲片性狀呈類球形,已切成五角或七角狀。直徑8~15cm,厚1.5~6.5cm。外表面黃綠色,密布茸毛,無皺紋,有油室;內表面黃白色,有脈絡紋。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外緣有一列不整齊的下凹的油室,內側柔軟而有彈性。氣芳香強烈,味苦、微辛。
2.2柚的植物形態學、性狀研究
2.2.1柚的植物形態常綠喬木,高5~10m。嫩枝壓扁且微有縱棱,具明顯針刺,幼枝、葉背面被疏短柔毛,單身復葉互生,長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闊卵形,葉質較薄,長6.5~16.5cm,寬4.5~8cm,邊緣淺波狀,羽葉倒心形。花單生或為總狀花序,腋生;花瓣白色;雄蕊25~45;子房長圓形。柑果梨形、倒卵形或圓形,幼果綠色,無絨毛,成熟果實檸檬黃色,頂部稍凹,果皮厚約2cm,有極厚與果肉不易分離的白色海綿組織;直徑10~15cm,外果皮光滑無毛,油室大;瓤囊10~18瓣,味極酸;種子80粒以上,扁圓形,白色,合點淺紫色。柚葉基部闊圓形,邊緣有圓鋸齒,上面暗綠色,有光澤,下面有稀疏毛,葉質明顯薄于化州柚,其他特征與化州柚相似。
2.2.2光橘紅飲片性狀呈對折的五角或七角星狀。單片呈柳葉形。完整者展開后較毛橘紅大,直徑10~30cm。厚5~15cm。外表面色略淡,黃綠色或黃棕色,無茸毛,有皺紋,油室;內表面黃白色,有脈絡紋。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外緣有1列不整齊的下凹的油室,油室較毛橘紅大,內側柔軟而富彈性。香氣較弱,味苦、微辛。
3顯微結構研究
3.1莖橫切面特征
3.1.1化州柚表皮枯萎,表皮外有非腺毛。木栓層由4~5層細胞組成。皮層由3~8層細胞組成。石細胞散在,含較多淀粉粒。韌皮部20余層細胞,富含草酸鈣方晶,韌皮纖維2~3環,每環4~5層細胞。形成層環狀。木質部發達,有明顯的年輪,次生木質部可見導管、木射線和木薄壁細胞。髓部明顯。
3.1.2柚表皮外無非腺毛,韌皮部含方晶較少,皮層含淀粉粒較少,其他特征與化州柚相似。
3.2葉橫切面特征[3]
3.2.1化州柚(見圖1A)上下表皮均為一列。葉肉柵欄組織由3層短圓柱狀薄壁細胞組成,共厚約70μm,細胞排列整齊緊密,其長軸與上表皮垂直,形成柵欄。最外層柵欄組織含草酸鈣方晶。海綿組織位于柵欄組織下方,與下表皮相連,由一些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薄壁細胞組成,細胞間隙大,排列疏松如海綿狀,含油室、方晶和氣孔。葉脈維管束外韌型,韌皮部外有韌皮纖維環繞,皮層較厚,韌皮部富含方晶。主脈上方有柵欄組織與葉肉中的柵欄組織相連接。上表皮有非腺毛,多含方晶。
3.2.2柚(見圖1B)葉肉柵欄組織3層共厚約28μm,最外層柵欄組織不含草酸鈣方晶。葉脈皮層較薄,約為化州柚的1/3,其他特征與化州柚相似。
3.3飲片的橫切面及粉末圖特征[4]
3.3.1毛橘紅(見圖2A)表皮為一列類方形細胞,可見1~5個細胞的非腺毛,長可至110μm,基部直徑約25μm,外被角質層,有氣孔,氣孔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17~21μm,副衛細胞5~7個,排成放射式。中果皮薄壁細胞形狀不規則,壁不均勻增厚,排列疏松,外側有油室,徑向長90~365μm,切向長490~980μm。草酸鈣方晶主要存在于外側薄壁細胞中,長9~18μm,中果皮散有維管束,導管主為螺紋,直徑6~17μm,成束或散在。分泌細胞扁長形。
3.3.2光橘紅(見圖2B)表皮為1列多角形類方形細胞,外被角質層,有氣孔,氣孔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17~21μm,副衛細胞5~7個,排成放射式,無非腺毛。中果皮細胞類圓形,排列較疏松,外側有大型油室,不規則排列成1~2列,油室較大,長圓形,徑向長380~1220μm,切向長285~810μm。草酸鈣方晶主要存在于外側薄壁細胞中,長9~18μm,中果皮散有維管束。導管主為螺紋,直徑8~20μm,成束或散在,分泌細胞扁長形。
4總結
毛橘紅原植物化州柚為柚的變種,兩者親緣關系雖近,但兩者原植物及藥材在植物形態及顯微構造上存在顯著差異。毛橘紅外表面為綠褐色或黃綠色,密被茸毛,質堅實,不易折斷;光橘紅外表面為黃綠色,無茸毛,質脆體輕,易折斷。化州柚與柚的莖、葉橫切面有較大差異,與化州柚比較:柚莖橫切面表皮外無非腺毛,韌皮部含方晶較少,皮層含淀粉粒較少;柚葉脈皮層較薄,葉肉柵欄組織3層共厚約28um,約為化州柚的1/3,最外層柵欄組織不含草酸鈣方晶。現把兩品種的主要區別列于下表1、2、3,易于互相鑒別。
4.1毛橘紅與光橘紅原植物形態主要區別見表1。
4.2毛橘紅與光橘紅原植物顯微主要區別見表2。
4.3毛橘紅與光橘紅飲片顯微特征主要區別見表3。表1毛橘紅與光橘紅原植物形態主要區別表2毛橘紅與光橘紅原植物顯微主要區別表3毛橘紅與光橘紅飲片顯微特征主要區別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51.
1.1材料
樣品采自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經云南中醫學院普春霞老師鑒定為紫草科滇紫草屬植物昆明滇紫草OnosmacingulatumW.W.smithetJ.E.Jeffrey。
1.2儀器
NikonECLIPSX80i型高級研究用生物數碼攝影顯微鏡(日本);組織切片機(浙江金華無線電廠);101A一2電熱干燥箱(上海實驗儀器廠有限公司);XS一125A電子天平(瑞士)。
2方法與結果
2.1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80~120cm。主根呈倒圓錐形,長達20多cm,粗達2cm,紫紅色。莖直立,單一,不分枝,被伸展的長硬毛和反曲的短硬毛。基生葉多數,葉片狹披針形,通常較小,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漸狹。葉面被具圓形基盤的長硬毛和少數短硬毛,背面沿脈被長硬毛,其余被細的短柔毛,中脈在葉面微凹,背面隆起,側脈數對,不甚明顯,葉柄具翅。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但向上逐漸變小,中部以上者無柄。聚傘花序多數,生于莖先端及發自上部莖生葉腋內。排列成開展的圓錐花序;苞片披針形。花萼長約1cm,果時稍延長.5裂至基部,裂片線狀披針形,外面被長硬毛和短柔毛.里面除基部被長柔毛外。里面疏被短柔毛;花冠漏斗狀,粉紅色或紫紅色,長8~10cm。外面上半部緊貼向上的短柔毛,里面除基部被長柔毛外,其余無毛;雄蕊5,花藥基部連合,不伸出花冠外,花絲鉆形,無毛;子房4深裂,花柱絲狀,不伸出花冠外,無毛。柱頭小,2裂。小堅果近卵形,黑色,有光澤。花果期710月。
2.2藥材性狀
根長圓柱形,稍扭曲,少數下部具分枝,長10~26cm,直徑0.3~1.1cm,外皮淡紫紅色,木栓易成鱗片狀脫落,露出紫紅色內皮,具縱皺,偶有支根痕,頭部具殘莖,老殘莖常枯朽,中心為空洞狀,新殘莖基部具多數鱗葉,鱗葉被長硬毛。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白色,木部淡黃色。氣淡,味微甜、澀。
2.3顯微鑒別
2.3.1根橫切面
木栓層易脫落,由數列扁長形的木栓細胞組成,皮層較窄,薄壁細胞卵圓形、長圓形或不規則形,較大,壁彎曲。韌皮部較寬,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寬廣,約占整個根橫切面的3/5;中心無髓,由導管、木纖維和木薄壁細胞組成;導管單個或數個徑向排列,直徑34~120m,導管多角形或類圓形;常可見數個,十數個或成片聚集的木纖維,多呈方形或多角形,直徑8~35m,壁厚約3~5m。薄壁細胞中見大量色素分布。
2.3.2粉末特征
淺棕色,氣淡,味微甜、澀。
(1)木栓細胞多角形或類方形.壁厚。內含棕黃色的顆粒塊狀色素物質。
(2)薄壁細胞多角形或類圓形,有的薄壁細胞壁增厚。
(3)導管主要為網紋導管和具緣紋孔導管,直徑35~90m,壁厚約3~5m。
(4)纖維管胞,長梭形,成束或單個散在,邊緣不平整,末端鈍尖或平鈍,直徑7~42m,壁厚約6i.Lm,長至260m。
(5)木纖維,壁彎曲。直徑約9I.Lm,長至930Ixm。
2.4理化鑒別
據文獻報道,滇紫草主要含有的化學成分為萘醌類,包括紫草素、p,B一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寧和乙酰紫草素等,文獻報道,13,13一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寧和乙酰紫草素這兩種成分的抑菌作用及乙酰紫草素的抗炎以及抗過敏作用效果明顯,臨床應用廣泛。
2.4.1取昆明滇紫草粉末約0.5g置試管中,將試管底部加熱。生成紅色氣體,并于試管口壁凝結成紅色油滴。
2.4.2取昆明滇紫草粉末約1.0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10mL甲醇,稱定質量.超聲處理45min,放置至室溫,再稱定質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質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用石油醚萃取3次,每次10mL,合并石油醚層,濃縮至近干,轉移至lmL量瓶中,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供試品溶液。
另取B,B一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寧和乙酰紫草素各1mg,分別溶于5mL石油醚中,制成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3種溶液.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板上。以環己烷一甲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酸(5:5:0.5: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3小結與討論
3.1小結
中藥和生藥的全面發展階段我國的藥學工作者,在前輩開創的事業基礎上,不斷地將現代科學新技術、新方法引入中藥的研究中,中藥研究在近年來又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在“九五”、“十五”期間,開展了“中藥材質量標準的規范化研究”,最終建立150種常用中藥材國際參照執行的標準;將DNA分子遺傳標記技術應用于藥用植物的分類、鑒定研究中;2002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了《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GAP),促進了中藥種植與加工的規范化;在中藥制劑和質量控制方面推行化學指紋圖譜等先進技術,使中藥化學研究系統化、標準化,保證了中藥質量的穩定。這些新技術、新方法的廣泛應用,促進了中藥和生藥的全面發展。
我國生藥學科與中藥學科的關系
對生藥學科和中藥學科進行對比,發現它們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一致,研究成果共享,研究隊伍一體。1.研究內容及任務相同將藥學類專業使用的衛生部規劃教材《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1]和中藥類專業使用的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藥用植物學》[3]、《中藥鑒定學》[4]進行比較,它們的研究內容和任務均是準確識別、鑒定中藥(生藥)及其基源的種類;調查考證藥用植物(生藥)資源;制訂生藥(中藥)或其制劑的質量標準,并對其進行品質評價;通過植物類群之間的系統關系,尋找緊缺藥材的代用品和新資源;利用植物生物技術,擴大繁殖瀕危物種、活性成分高含量物種和轉基因新物種;為中藥材生產規范化服務[5]。由此可見,我國目前的生藥學和中藥學,其研究內容及任務是相同的。2.研究方法一致對生藥學和中藥學研究方法進行對比,它們都是通過生物自然分類方法確定生藥基源;通過分離提取和光譜等方法確定所含的化學成分;對藥材鑒定也是通過自然分類的方法確定原植(動)物,通過宏觀觀察法進行性狀鑒定,通過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進行顯微和超微結構的鑒定,利用物理、化學或儀器分析方法,對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鑒定真偽和品質優劣程度;利用分子遺傳學標記技術分析生物的基因型,揭示物種親緣關系、鑒定藥材;利用多種綜合方法進行中藥和生藥質量的限量和定量控制等。從研究方法看,生藥學和中藥學也是完全一致的。3.研究成果共享在生藥學或中藥學領域中的研究成果,最終都是共享的,諸如出版的各種教材和專著;創辦的各種雜志;進行的全國和地區中藥資源調查和品種整理;中藥材品種和質量標準研究;中草藥化學和藥理研究;中藥炮制研究;藥用植物生物技術研究等。這些同是生藥學和中藥學所共享的研究成果。4.研究隊伍一體在我國,研究生藥和中藥的隊伍分散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事業單位,但他們是一體的,研究內容相同,方法一致,成果共享。目前雖被人為地分割成生藥和中藥兩塊,實質上在我國無法分為兩個陣營,它們是有機的整體,最多只是研究人員工作單位不同而已。
我國生藥學如何發展
生藥學產生于歐洲,傳入日本,引入中國。生藥學的產生與西方醫學的環境及當時的科技水平是緊密聯系的,所以一開始以西藥的原料藥為主進行研究;當傳入日本后,由于日本早期從中國引入了大量的中醫藥,他們就將生藥學與中藥結合而取得了發展;生藥學被我國引入后,很快就深深地扎根于我國中藥學沃土之中,并不斷發展壯大,成為頗具特色的世界藥學領域的奇葩。1.發揮我國中藥的特色我國中藥以其悠久的歷史,系統的理論,完備的藥材種類,健全的生產、經營、應用體系,成熟的應用經驗,穩定而奇特的療效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在世界藥學領域中,中藥也是獨具特色的體系。世界其他國家,均難有如此全面發展的藥學體系。因此,西方的生藥學方法一旦引入我國,立即就被融入中藥廣闊的領域中。在今后的生藥學研究中,仍應緊抓我國中藥的特色。2.名正才能言順生藥學研究在我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學科名稱一直是令人尷尬的問題。在醫學院校中,以生藥學進行中藥為主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中醫藥院校中,又以《中藥鑒定學》及相應的中藥炮制學、藥用植物學、藥用植物栽培學等進行著教學和研究;在其他領域,人們又直稱中藥研究。我國生藥學先驅稱生藥學為現代本草學;生藥學前輩徐國鈞先生等人又將生藥學緊密結合中藥,出版《中草藥學》、《藥材學》、《中國藥材學》專著。解釋和劃清生藥學、中草藥學、藥材學、本草學、中藥鑒定學這些學科的界線也是一個頗為棘手的問題。其實這些學科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盡管生藥學產生與中藥無關,但被引入日本和我國后,早就融入到中藥之中。中藥也是一個廣納百川的學科,從《神農本草經》的365味中藥發展到《中華本草》的8980味中藥,廣泛接納了民族藥、民間藥和進口藥,成為世界藥學史上的一個奇跡。這些相似或相近的學科,用什么名稱才能使其更貼近于研究的內容、更能促進研究隊伍的整合、更能推動中醫藥的向前發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重點學科建設時,根據中藥的形成到應用,劃分為四個階段,每階段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即中藥生藥學、中藥藥劑學、中藥藥理學和中藥臨床學(或臨床中藥學)。目前,存在的生藥學、中藥鑒定學、中草藥學、本草學、藥材學等可以被《中藥生藥學》所包容。建議用中藥生藥學作為這幾個分散學科的共同名稱,中藥生藥學既表達了生藥學在我國與中藥結合的特色,又可與國際上生藥學科連結,使用中藥生藥學這個名稱可以達到名正言順的效果。如果大家能共同努力,撤去多年來人為設置的藩籬,擺脫目前的別扭狀態,堂堂正正地走到一起來,共商中國藥學發展大計,那該多好!3.保持特色,取長補短以生藥學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以中藥為主體的藥物,這是“洋為中用”。這種研究特色可能在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還是中國藥學研究的主流方法。另外,中藥的產生和發展在我國也走過了幾千年的路程,比起那些今天研制出來,不久就淘汰的短命藥物,中藥可以稱為老壽星。中藥能有如此穩定的療效并延續數千年,并沒有借助于現代技術和方法,而是本身存在著一套研究的方法和技術。將這些技術和方法進行整理,與現代的技術和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一定會促進中國醫藥學的發展。要想發現這些技術和方法,那就需要深入到傳統中藥之中去尋找。古人研究中藥很注重整體觀和動態觀,對中藥的認識與形態、生態、發育、演化密切結合在一起。如植物的不同器官,往往有不同的功效,根類藥材多有滋補功效,常用中藥中的人參、黨參、丹參、南沙參、北沙參、玄參、明黨參、甘草、黃芪、當歸、地黃、何首烏、白芍、麥冬等均是根類藥材,它們均是滋補藥物,有補氣、補血、補陰之效。換一個角度看,具有滋補作用的“參”類藥物全在根類藥材之中,而莖、根莖、葉、花、果實與種子中都沒有。莖類藥材中的藤類、節類和根莖類藥材的質地堅硬者等均有祛風濕作用,如天仙藤、夜交藤、川木通、大血藤、雞血藤、絡石藤、忍冬藤、鉤藤、白毛藤、松節、桑枝、桑寄生、桂枝、檉柳、菝葜、土茯苓、萆薢、穿山龍等。其實古人早就認識了這些,張志聰曾云:“皮以治皮,節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藤蔓者治筋脈,梢秒子實,其性主降”[6]。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不僅要保持目前的研究特色,還要不斷地從具有深厚底蘊的中醫藥寶庫中發掘出另一套思路和方法。古今兩套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使用,將會起到取長補短,相得益彰的效果。生藥學先驅引入生藥學的初衷是建立現代本草學;生藥學前輩們在為生藥學與中藥學的結合中付出了巨大努力;當代人更應該走好后面的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攜起手來,撤除人為設置的障礙,建立統一的學科———中藥生藥學,為我國醫藥學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中圖分類號:R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0-0039-02
圓錐南蛇藤為衛矛科植物圓錐南蛇藤(Celastruspaniculatus Willd)的干燥藤莖。圓錐南蛇藤為云南地區的俗稱,其根、莖、葉、果實均作藥用。現第一次對該藥材制定質量標準,為保持云南地區的習用名稱,并能區別藥用部位,確定藥材名稱為“圓錐南蛇藤”。圓錐南蛇藤傣醫稱為“嘿麻電”、“嘿嘛電”、“嘿嘛甸(heimadian)”、“喃蠻的(1anmande)”,意譯為“爆炸果”。其他稱謂:錐序南蛇藤、滇南蛇藤、燈油藤嘲;多花紅果藤(變種)、圓錐紅果藤(變種)性。油果、小黃果。味澀,性涼。入水塔。具有清火解毒,消腫止痛,止咳化痰,收斂止瀉之功。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腹痛腹瀉,下痢紅白,小便熱澀疼痛,風濕關節腫痛,跌打損傷。瘀腫疼痛,手足干裂,頑癬等。圓錐南蛇藤系西雙版納傣醫習用藥材。目前,此藥材制成的制劑有西雙版納州傣醫院醫院制劑“燈臺葉止咳合劑”(批準文號:滇ZJGF/2005-645)、“五淋化石膠囊”(批準文號:滇zJGF/2005-653)。有關圓錐南蛇藤生藥學方面的研究未見文獻報道,作者從藥材性狀、顯微特征、TLC方面對圓錐南蛇藤進行了生藥學的初步研究。
1 材料與儀器
1.1 材料 圓錐南蛇藤采自西雙版納州景洪市,經中國科學院勐侖植物園陶國達鑒定為衛矛科植物圓錐南蛇藤(Celastrus paniculatus Willd.)的干燥藤莖。
1.2儀器設備 LEICA RM-2016生物組織切片機(上海徠卡儀器有限公司)、SA3300PL生物顯微鏡(北京泰克儀器有限公司)、計算機顯微分析系統(北京泰克儀器有限公司)、UV-8三用紫外儀(無錫科達儀器廠)、硅膠G(青島海洋化工廠),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
2 方法與結果
2.1 植物組織切片法 取圓錐南蛇藤,切制成一定規格進行固定(FAA),經脫水浸蠟包埋切片脫蠟二重染色封藏貼標簽。置于生物顯微鏡下進行觀察,描述其植物組織特征。
2.2 來源鑒定 本品為常綠藤本灌木,高達10m;小枝被毛或光滑,皮孔橢圓形,通常密生,稀不顯著;腋芽小,三然形,長1~1.5mm。葉橢圓形、長方橢圓形,長方形、闊卵形、倒卵形至近圓形,長5~10cm,寬2.5~5cm,先端短小至漸尖,基部楔形較圓,邊緣鋸齒狀,葉兩面光滑,稀在葉背脈腋處有微毛,側脈5~7對;葉柄長6~16mm;托葉線形,早落。聚傘圓錐花序在頂生,長5~10cm,上部分枝與下部分枝近等長,稍平展,花序梗及小花梗偶被短絨毛,小花梗長3~6mm,關節位于基部;花淡綠色;花萼5裂,覆瓦狀排列,半圓形,具緣毛;花瓣長方形至倒卵長方形,長2~3mm,寬1.2~1.8mm;花盤厚膜質杯狀,不明顯5裂;雄蕊長約3mm,著生花盤邊緣,在雌花中雄蕊退化,長約1cm;子房近球狀,在雄花中退化成短棒狀。蒴果球狀,直徑達1cm,具3~6種子;種子橢圓狀,兩端稍尖,長3.5~5.5mm,直徑2~5mm。花期4~6月,果期6~9月。
2.3 生藥性狀描述 藤呈圓柱形,稍彎曲,呈結節狀膨大,大小不一,直徑2~10cm。表面灰白色或灰黃色,具類圓形或橢圓形皮孔,可見裂隙。質硬,不易折斷,斷面皮部棕褐色,木部寬廣,淺棕色或紅棕色,密布蜂窩壯小孔,排列呈同心環壯,多具裂隙,髓部小。氣微,味澀。見圖1。
2.4 顯微特征
2.4.1 根的橫切 面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由3~5列細胞組成,外側有一石細胞環帶,皮層散在纖維束。韌皮部小。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徑向單列。射線寬1~4列細胞。髓部薄壁細胞中可見草酸鈣方晶。見圖2。
2.4.2 粉末 淡紅棕色。木栓細胞多角形。具緣紋孔導管與網紋導管碎片,直徑20~155μm。纖維單個或成束壁厚,孔溝明顯。石細胞類橢圓形,類長方形及不規則形,壁厚,孔溝明顯,直徑35~53μm。草酸鈣方晶與棱晶易察見,直徑15~36μm。木薄壁細胞類長方形,壁孔明顯,直徑約31μm。淀粉粒隨處可見,單粒或復粒,復粒多由2~3分粒,臍點點狀、裂縫狀、人字狀、層紋不明顯,單粒直徑4~8μm。見圖3。
2.5 理化鑒別
2.5.1 化學成分 預試驗表明圓錐南蛇藤含有黃酮、有機酸、皂苷等成分。
目的對蒙藥材沙蓬進行生藥學研究。方法性狀鑒別、顯微鑒別、化學鑒別和薄層色譜鑒別。結果詳細描述了蒙藥材沙蓬的生藥學特征。結論為沙蓬的鑒別、質量標準的制定以及進一步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基礎性研究資料。
【關鍵詞】 沙蓬; 生藥學研究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pharmacognostic character of Herba Agriophylli.MethodsPharmacognostic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by identifying with Herba Agriophyllum's characteristics, microscope, chemical reaction and TLC.ResultsThe pharmacognostic character of Herba Agriophyllum was described comprehensively.ConclusionThe article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Herba Agriophyllun,the formulation of its quality standard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Herba Agriophylli.
Key words:Herba Agriophylli; Pharmacognostic studies
沙蓬來源于藜科植物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L.)Moq.的干燥地上部分,生于流動、半流動沙丘上,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及河南、西藏等地,主產于內蒙古及西北、東北各省區[1,2]。蒙古、俄羅斯等地也有分布。秋季采收,除去根、雜質、泥沙,陰干,切段備用。蒙醫認為沙蓬有祛疫,清熱,解毒,利尿之功能,用其煮散劑或入丸散治療瘟疫,頭痛,赤目,黃疸,腎熱,尿道灼痛,胃“赫依”,口舌生瘡,齒齦潰爛等癥[2,3]。有關蒙藥材沙蓬的生藥學研究未見報道,本課題對其性狀鑒別、顯微鑒別、化學鑒別和薄層色譜鑒別進行了研究,旨在為沙蓬的鑒別、質量標準的制定以及進一步的開發利用提供基礎性研究資料。
1 材料與儀器
沙蓬Herba Agriophylli,于2006年秋采集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和阿拉善盟左旗,并經內蒙古醫學院藥學院藥用植物教研室鞠愛華教授和中蒙醫學院蒙藥教研室松林教授鑒定為藜科植物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L.)Moq.。對照藥材由內蒙古蒙醫藥研究院提供。LEICARM-2016生物組織切片機(上海徠卡儀器有限公司),SA3300PL生物顯微鏡(北京泰克儀器有限公司)。硅膠G薄層板(青島海洋化工廠),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
2 方法與結果
2.1 性狀鑒別 采用常規生藥性狀描述方法。本品莖呈圓柱形,直徑1~7 mm,多分枝;表面黃綠色,具條棱,節部稍膨大;質地堅硬,斷面髓部為白色。葉無柄,披針形至條形,長1.3 ~ 7 cm,寬4 ~ 10 mm,先端漸尖,有小刺尖,基部漸狹,全緣;表面亦黃綠色,有3 ~ 9條縱行脈。花序穗狀,緊密,寬卵形或橢圓形,無梗;苞片寬卵形,先端急縮具短刺尖,反折。胞果圓形或橢圓形,兩面扁平或背面稍凸,除基部外周圍有翅。種子近圓形,扁平、光滑。氣微味淡[1~3]。
2. 2 顯微鑒別
2. 2.1 莖橫切面 表皮細胞1層,類長方形,棱脊處類圓形,外被角質層。皮層明顯,棱脊處為厚角組織,棱脊間外側為1~2列柵狀細胞,中層細胞類圓形,內含大型草酸鈣簇晶,內側細胞切向延長。維管束外韌型成環。髓寬廣,由大型薄壁細胞組成,內含草酸鈣簇晶。見圖1。
圖1 沙蓬莖橫切面簡圖(略)
2.2.2 葉橫切面
上、下表皮細胞各1層,類長方形,切向延長,外被角質層。葉肉組織等面型,上下均有柵欄細胞1~2列;海綿組織細胞類圓形,外側細胞含大型草酸鈣結晶,內側細胞大型,紋孔明顯。葉脈維管束外韌型,上下兩側分布有纖維束,上、下表皮下有數層厚角組織。見圖2。
圖2 沙蓬葉橫切面詳圖(略)
2. 2. 3 粉末 黃綠色。葉表皮細胞多角形,氣孔不等式或不定式。非腺毛分枝狀。草酸鈣簇極多,直徑10~18 μm。導管多為具緣紋孔、網紋螺紋,直徑15~18 μm。纖維壁薄,胞腔明顯,紋孔稀少,直徑15~18 μm。見圖3。
轉貼于
2. 3 化學鑒別 取本品粉末1 g,加乙醇10 ml,加熱回流10 min,濾過。取濾液點于濾紙上,噴以三氯化鋁試液,干后,置紫外光燈(365 nm)下觀察,顯黃綠色熒光。見圖4。
2. 4 薄層鑒別 按照薄層色譜法[4]實驗,取本品粉末5 g,加乙醇100 ml,加熱回流1 h,放冷,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乙醚(1∶1)40 ml使溶解,靜置分層,棄去乙醚液,水液用乙醚提取2次,20 ml/次,棄去乙醚液,水液中加鹽酸3 ml,置水浴中加熱水解1 h,取出,立即冷卻,用醋酸乙酯提取3次,20 ml/次,合并醋酸乙酯液,蒸干,殘渣加乙醇1 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沙蓬對照藥材,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4]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 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板上,以環己烷-醋酸乙酯-甲酸(10∶9∶4)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 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見圖5。
圖3 沙蓬粉末圖(略)
圖4 沙蓬三氯化鋁反應結果(略)
圖5 沙蓬薄層色譜圖(略)
3 討論
沙蓬是一種常用蒙藥材,資源特別豐富,本實驗研究為該藥材的鑒別,質量標準的制定以及進一步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應用基礎性研究資料。
本品入藥部位主要為莖,其表皮細胞、皮層、維管束等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鑒定意義。沙蓬葉雖占藥材比例不大,但其表皮、葉肉、葉脈等結構較為特殊,亦可作為鑒別依據。本品主要入藥部位莖和葉,都為綠色,隨貯藏時間延長顏色變淺變黃,故粉末顏色定為黃綠色。
目前尚無關于沙蓬化學成分的文獻報道,但根據同科植物豬毛菜主含黃酮類化合物,所以我們做了三氯化鋁反應和鹽酸鎂粉反應兩個理化鑒別實驗,三氯化鋁反應結果明確,但鹽酸鎂粉反應因葉綠素等色素的干擾,雖有顏色變化,但黃酮類化合物顯色反應不明顯或不好表述,故未作結果報告。
薄層色譜鑒別我們還試驗了正己烷-丙酮(9∶1)和氯仿-甲醇(8.5∶1.5) 兩個展開系統,但薄層結果不太理想。
參考文獻
[1] 內蒙古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內蒙古植物志, 第2版, 第2卷[M].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277.
[2] 朱亞民.內蒙古植物藥志, 第1卷[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299.
【中圖分類號】R931.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09)01-0017-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duct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Pharmacognosy identification, identifying effective active ingredient. Methods: The softening of conventional medicines, production slicing permanent method of identification of Pharmacognosy. Results: identify the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physical an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targets.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simple, accurate, reproducible and can be used for quality control of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Keywords: Health and drug identificationSchizonepeta tenuifolia
蒙藥材荊芥為唇形科裂葉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蒙名為哈熱-吉如格巴、吉如格-納格布。夏,秋兩季花盛開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味苦,辛,澀,性溫,澀,燥,輕。有殺蟲,防腐爛,療傷,祛巴達干之功效。化學成分研究表明,荊芥含有黃酮類、生物堿類成分。為了進一步研究和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本文對荊芥進行了化學成分預試和生藥學鑒別研究。
1 儀器及材料
1.1 儀器 UV 755b水浴鍋(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ZMD-2自動磨刀機(上海醫械專機廠),LZ-4012-2型回轉式切片機(浙江金華無線電廠),真空抽濾泵(浙江臨海市精工真空設備廠),生物顯微鏡(OLYMPUSJAPAN),電子天平(AUY120廣州市新英電器有限公司),101-1型電熱鼓風干燥箱(上海瀘南科學儀器聯營廠),HH-w600數顯三用恒溫水箱(江蘇省金壇市榮華儀器制造有限公司)。
1.2 材料 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采用內蒙古扎魯特旗罕山林場。經作者鑒定。實驗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
2 方法與結果
2.1 藥材性狀鑒別
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直徑0.2~0.4;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直徑約0.7,花冠多脫落,宿萼鐘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2.2 顯微鑒別
2.2.1 莖橫切面特征
表皮為1層長方形細胞組成,細胞排列緊密,外有角質層。外有腺毛和非腺毛。皮層由6~8層薄壁細胞,細胞排列緊密;韌皮部韌皮纖維發達,成束,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寬廣,由木纖維、導管、薄壁細胞組成,導管徑向排列,排列緊密,髓部細胞類圓形,排列疏松(如圖1)。
2.2.2 葉橫切面特征
上下表皮細胞1列,均有氣孔,下表面非腺毛較多,葉肉柵欄組織由1列細胞組成,排列緊密,海綿組織細胞排列疏松,主脈維管束外韌型,木質部發達,導管徑向排列(如圖2)。
2.2.3 粉末特征
粉末為黃綠色。纖維多成束,碎段,壁厚。導管多為具緣紋孔,少見螺紋、梯紋導管。非腺毛由多個細胞組成,不同程度地彎曲。腺鱗是圓球狀,由6~8個細胞組成。葉的下表皮非腺毛較多,多細胞組成。氣孔為不定式,副衛細胞3~4個。(如圖3)
2.3 理化鑒別
生物堿類 取藥材粉末3.00g,加入氯仿30ml和濃氨水0.3ml,浸泡18小時,過濾。取濾液少許,滴加碘化鉍鉀試液1~2滴,生成呈橙色沉淀;取濾液少許,滴加碘-碘化鉀試液1~2滴,則生成褐色至暗褐色沉淀;取濾液少許,滴加碘化汞鉀試液1~2滴,則生成白色沉淀。
3 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蒙藥荊芥的顯微鑒別特征明顯;有效活性成分中含有黃酮類、生物堿類等化學成分。
本項研究建立的方法簡便、準確、重復性好,可用于荊芥的質量控制。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28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5-0052-03
玉葡萄根為葡萄科蛇葡萄屬三裂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的根,本品為云南較常用的中草藥。別名金剛散[1~3]。
葡萄科(Vitaceae)植物全世界有16屬約700余種[4],主要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少數分布于溫帶。我國有9屬150種,南北都有分布[5]。云南有9屬96種18變種。蛇葡萄屬(Ampelosis Michaux),葡萄科16屬之一,世界有30余種。分布于亞洲,北美,中美洲。我國有17種,分布于甘肅,陜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省區。生于海拔50~2200 m的灌叢或山谷林中陰濕地帶,干燥的山坡罕有生長[6]。
玉葡萄根為云南地區民間使用的草藥,能了解到的使用歷史約一百余年。本品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消腫鎮痛之功,用于跌打損傷等。是“金品”痛舒膠囊、腫痛氣霧劑等系列藥品使用的藥材之一。曾收載于《中國藥典》(1977年版)、《云南省藥品標準》(1996年版)。目前對玉葡萄根的研究還尚少,本文對玉葡萄根進行系統的生藥學研究,以期對該藥材的使用提供技術參考。
1 實驗材料
1.1 實驗藥材 實驗藥材采自安寧、鶴慶、彌勒的潮濕山谷林中,原植物標本經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陶德定副研究員鑒定為葡萄科蛇葡萄屬植物三裂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標本存放于云南省藥物研究所天然藥物資源研究中心標本室。
1.2 試劑 乙醇(化學純),冰醋酸,甘油,甲醇,TO型生物透明劑,0.1%固綠,0.5%番紅,石蠟,FAA固定液,二甲苯,中性樹膠,雙縮脲試劑(Biuret)試劑,茚三酮試劑,α-萘酚(Molisch)試劑,堿性酒石酸酮(Fehling)試劑,堿式醋鉛試劑,堿性苦味酸(Baljet)試劑,異羥肟酸鐵試劑,重氮化試劑,硅鎢酸試劑,碘化鉍鉀,改良碘化鉍鉀。
1.3 儀器 FA2004N電子分析天平,BM-Ⅵ生物組織冷凍包埋機,CS-Ⅳ型攤片烤片機,QP-Ⅲ生物組織切片機,TS-12H生物組織自動脫水機,MicrE400Nikon顯微鏡,數碼顯微照相機,GZX-9030MBE數顯鼓風干燥箱,101A-2E電熱鼓風干燥箱,生物組織攤片烤片機(CS-IV型),生物組織刀刃磨機(MD-II型),超聲波清洗器(SK3200LHC)、ZF-Ⅱ型三用紫外分析儀。
2 實驗方法
按常規植物分類方法和藥材鑒定方法,制作實驗藥材的標本、葉橫切面、表面片及粉末制片等進行觀察比較、描述分析。并按預試方法進行化學成分鑒別及薄層色譜實驗。
3 實驗結果
3.1 植物形態 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有縱棱紋,疏生短柔毛,以后脫落。卷須2~3叉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葉為3小葉,中央小葉披針形或橢圓披針形,長5~13 cm,寬2~4 cm,頂端漸尖,基部近圓形,側生小葉卵橢圓形或卵披針形,長4.5~11.5 cm,寬2~4 cm,基部不對稱,近截形,邊緣有粗鋸齒,齒端通常尖細,上面綠色,嫩時被稀疏柔毛,以后脫落幾無毛,下面淺綠色,側脈5~7對,網脈兩面均不明顯;葉柄長3~10 cm,中央小葉有柄或無柄,側生小葉無柄,被稀疏柔毛。多歧聚傘花序與葉對生,花序梗長2~4 cm,被短柔毛;花梗長1~2.5 mm,伏生短柔毛;花蕾卵形,高1.5~2.5 mm,頂端圓形;萼蝶形,邊緣呈波狀淺裂,無毛;花瓣5,卵橢圓形,高1.3~2.3 cm,外面無毛,雄蕊5,花藥卵圓形,長寬近相等,花盤明顯,5淺裂;子房下部與花盤合生,花柱明顯,柱頭不明顯擴大。果實近球形,直徑0.8 cm,有種子2~3顆;種子倒卵圓形,頂端近圓形,基部有短喙,種臍在種子背面中部向上漸狹呈卵橢圓形,頂端種脊突出,腹部中棱脊突出,兩側洼穴呈溝狀楔形,上部寬,斜向上展達種子中部以上。花期6~8月,果期9~11月。廣布全省各地,生于海拔300~2200 m的山谷林中或山坡灌叢或林中。見圖1。
根一至數條,直徑大小不一,生于土壤中,呈圓柱形,不分支,長數十厘米至數米不等,略彎曲,根有明顯的節,根上栓皮呈棕褐色,易脫落。根的皮部與木質部易剝離,鮮時色澤淡棕黃色,粉性,極易氧化變為棕褐色。根皮味澀,微麻。見圖2。
3.2 藥材性狀 藥材玉葡萄根來源于三裂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的根(Radix),藥材的中文名叫“金剛散”或“玉葡萄根”。拉丁名為:Radix Ampelopsis Delavayana。根與藤有明顯的區別:藤莖表皮呈棕褐色,有縱皺紋。木質部質堅硬,色淺黃至棕褐色,中間有髓,白色,或灰褐色,質地疏松。根的斷面木質部與皮部較明顯,二者易剝離,木質部中間無髓。斷面由中間向外發出數條射線,射線間有排列較為整齊、細密的小孔。皮部斷面呈棕褐色,分層較明顯。層與層間有白色間斷分布的點組成的環,數環。見圖3。
3.3 顯微鑒別
3.3.1 根的橫切面 木栓細胞5~10余列,細胞扁平,可見落皮層。皮層窄,細胞類圓形或不規則形,有的細胞內含有草酸鈣針晶束。韌皮部被射線分隔成束,由里向外逐漸變小,有纖維散在或成群。形成層細胞2~4列,細胞扁平,斷續排列成環。木質部導管大型,有纖維伴隨,射線由里向外逐漸增多。見圖4。
3.3.2 葉橫切面 葉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細胞類長方形或類方形,上表皮細胞排列較整齊,下表皮細胞排列稍不規則。柵欄組織細胞1~2列,不過中脈,細胞中充滿紅棕色物。海綿組織細胞3~5列。葉中脈向上、下兩面突出,表皮外均可見腺毛和非腺毛,主脈維管束3~4個排列成不連續環,外韌型,束間有薄壁細胞,每一束外均有纖維群。大多薄壁細胞中含紅棕色物。黏液細胞中含草酸鈣針晶束。見圖5。
3.3.3 粉末特征 粉末棕褐色。草酸鈣針晶較多,散在或成束,長70~130 μm。黏液細胞多數,長橢圓形或長圓形,內含草酸鈣針晶束。色素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內含紅棕色物。淀粉粒多單粒,呈腎形、新月形、卵圓形或長卵形,直徑12~36 μm,臍點裂縫狀、點狀或一字形,有的可見層紋。木栓細胞淡黃色或黃棕色,類長方形、類方形或類多角形,排列整齊。導管梯紋或網紋,直徑50~130 μm。木纖維散在或成束,壁稍厚,有明顯的斜孔紋。見圖6。
3.4 理化鑒別 (1)取藥材粗粉2 g,加30%甲醇10 mL浸漬0.5 h,過濾。濾液2 mL滴加加醋酸鉛試液2滴,產生灰白色沉淀。(2)取藥材粗粉2 g,加30%甲醇10 mL浸漬0.5 h,過濾。濾液2 mL滴加膠鹽試液1~2滴,產生白色沉淀。(3)取藥材粗粉2 g,加30%甲醇10 mL浸漬0.5 h,過濾。濾液2 mL滴加三氯化鐵試液2滴,顯藍黑色。
3.5 薄層鑒別 分別取3個不同產地藥材粉末2 g,加甲醇20 mL,加熱回流30 min,濾過,濾液蒸至5 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玉葡萄根對照藥材2 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一部附錄)試驗。吸取上述2種溶液各4 u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甲酸(7:3:0.5:0.5)為展開劑,預飽和15 min,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結果:藥材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見圖7。
4 小結
根據玉葡萄根橫切、粉末、理化及薄層色譜鑒別研究表明,其均有一定的鑒別特征。為其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一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云南省藥材公司.云南中藥資源名錄[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11.
[2]《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72~273.
[3]曾育麟.云南金剛散的調查研究[J].藥學通報,1960,(2):63~65.
[4]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450~451.
【關鍵詞】 菊三七; 性狀鑒別; 顯微鑒別
pharmacognosy identification of ethno-medicine gynura segetum (lour.)merr.[g. japonica (thun)juel.;g. pinnatifida (l.)dc.]
li ying,yu tian,long yanqun,liu chao
1.ethnic pharmacological institut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 sichuan 610041,china; 2.health care school of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dentify gynura segetum (lour.)merr.[g. japonica (thun)juel.;g. pinnatifida (l.)dc.] by identification of pharmacognosy and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of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methodsthe original plant identification, morph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identification,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were adopted. resultsthere are exclusive in original plant morphology,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 the plants of gynura segetum (lour.)merr.[g. japonica (thun)juel.;g. pinnatifida (l.)dc.] can be completely identified by the methods.
key words:gynura segetum (lour.)merr.[g. japonica (thun)juel.; g. pinnatifida (l.)dc.]; identify traits;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菊三七,為菊科植物菊三七gynura segetum (lour.)merr.[g. japonica (thun)juel.;g. pinnatifida (l.)dc.]的根。侗族、壯族、畬族、拉祜族、彝族、苗族、阿昌族、土家族中均藥用[1~8]。《本草綱目》于“三七”條云:“近傳一種草,春生苗,夏高三、四尺。葉似菊艾而勁厚,有歧尖。莖有赤棱。夏秋開黃花,蕊如金絲,盤紐可愛,而氣不香,花干則吐蕊如苦荬絮。根葉味甘,治金瘡折傷出血及上下血病,甚效,云是三七,而根大如牛蒡根,……”。《云南中草藥》:“甘、苦、溫,有毒。止血散瘀,消腫止痛。主治跌打損傷,風濕痛,癰腫,皮炎,無名腫毒,外傷出血”。《草木便方》:“活血,續接骨。治內傷積血,痞塊,心腹疼痛”。《滇南本草》:“味甘,微苦。無毒。入足、手陽明經,兼入血分,治跌打損傷。生用破血,炙用補血,主治止血、散血、箭傷杖撲、跌打損傷,包敷患處,即可痊愈”。《天寶本草》:“治婦女血滯,腰腳痛,男子遺精,痢疾”。
彝族傳統用于治療乳腺炎、咽峽炎、扁桃體炎、外傷出血、跌打損傷、骨折、蛇蟲咬傷、干瘡(疥瘡)[8]。
作者在對常用民族植物藥菊三七進行了生藥學鑒定,以期為其鑒別及應用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1 材料與儀器
菊三七,采于云南大理古城邊,海拔1 900 m。經劉圓博士鑒定為菊三七gynura segetum (lour.)merr.[g. japonica (thun)juel.;g. pinnatifida (l.)dc.]的根。yd-1508輪轉式石蠟切片機(浙江金華科迪儀器設備有限公司);sony dsc-100 數碼相機(索尼公司);kq 3200 超聲波清洗器(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電子顯微鏡(上海興行實業有限公司)。
2 方法與結果
取部分新鮮藥材,剪成小段,用faa固定液固定一周,按常規石蠟切片法,經過脫水、透明、浸蠟、包埋、切片,并經固綠和番紅染色,制成永久石蠟切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成像系統成像。
2.1 原植物鑒定
為菊科植物菊三七gynura segetum (lour.)merr.[g. japonica (thun)juel.;g. pinnatifida (l.)dc.]的根。多年生草本。宿根肉質肥大,有疣狀突起及須根,斷面灰黃白色。莖直立,具縱棱。基生葉簇生,匙形,全緣或有鋸齒或羽狀分裂;莖下部和中部葉互生,長橢圓形,羽狀分裂,邊緣淺裂或有疏鋸齒,基部具2~5淺裂的假托葉2枚;莖上部葉漸小。頭狀花序排列成傘房狀,著生于枝頂;總苞2層;花全為兩性,筒狀,金黃色,花冠先端5齒裂,花柱基部小球形,分支先端有細長線狀具毛的尖端,長約4 mm。瘦果狹圓柱形,有條紋,被疏毛;冠毛豐富,白色。花期9~10月(見圖1)。生于海拔1 500~3 000 m的山谷陰濕處及樹林下。分布江蘇、河北、湖北、湖南、四川、陜西、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2.2 性狀鑒別根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全體多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弧狀溝紋,在突起物頂端常有莖痕或芽痕,下部有須根或已折斷。質堅實,不易折斷,新鮮時白色,干燥者呈淡黃色,有心。味甘淡后微苦(見圖2)。
2.3 顯微鑒別
2.3.1 幼根橫切面呈不規則圓形。表皮為1列不規則方形細胞,外壁增厚。皮層寬廣,超過橫切面的1/2。維管束為外韌型,導管單個散在或幾個成群。髓部小(見圖3) 。
2.3.2 幼莖橫切面呈花瓣狀。表皮為1列不規則細胞。皮層、韌皮部窄。每瓣凸狀起有2~3個維管束,為外韌型。導管單個散在或1~2個排列成行。韌皮部外側有較多分泌道。髓射線寬廣。髓部大,超過橫切面面積2/3(見圖4)。
2.3.3 葉橫切面上表皮為排列1列稍方形細胞,下表皮為1列扁平細胞,可見氣孔。柵欄組織與海綿組織分化不明顯。主脈表皮內有5個維管束,呈半月形,外韌型,可見分泌道(見圖5)。
2.3.4 粉末木栓細胞長方形或多角形,淡黃色。菊糖眾多,呈無色透明的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碎片。網紋導管多見。纖維單個或成束狀存在,紋孔明顯,纖維直徑12~17 μm。
3 討論
菊三七為多民族用藥,資源豐富,本實驗通過對菊三七在原植物、性狀、顯微等這些具有專屬性的特征的研究,能夠很好地鑒定菊三七,并為其鑒別、質量標準的制定以及進一步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基礎性研究資料。
由于所采取樣品的不完整性及切片過程等原因,未能對植物的其它部位進行顯微組織鑒別研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徐國鈞.中草藥彩色圖譜[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72.
[2]張 藝,鐘國躍.羌族醫藥[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285.
中圖分類號:R2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0)06-0056-02
糯米茶來源于爵床科植物蛇根葉(OphiorrhiziphyllonmacrobotryumKurz)的干燥莖和葉。產于云南南部,多分布于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地區,思茅、西盟、景洪、勐臘、臨滄、耿馬也有分布。生于海拔170m~1250m的密林、水溝邊潮濕處。糯米茶作為傣族群眾喜愛的一種飲品已有悠久的歷史,將之種于竹樓四周,以便隨時采收。由于糯米茶的特殊香氣,現已應用于大米的增香劑及制作糯米香茶的主要原料。通過對糯米茶植物形態、性狀鑒別、顯微鑒別、理化鑒別等方面進行研究,為糯米茶的種植、開發提供依據。
1 實驗材料
1,1 實驗藥材 實驗藥材來自于云南中醫學院溫室,經云南中醫學院楊樹德副教授鑒定為爵床科蛇根葉屬植物蛇根葉(OphiorrhiziphyllonmacrobotryumKurz.)的干燥莖和葉。
1,2 儀器及設備 高速萬能粉碎機春將牌(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生物數碼顯微鏡;組織切片機;恒溫水浴鍋;電熱干燥箱;可調式電熱板。
2 實驗內容
2,1 性狀鑒別 藥材干燥皺縮,全體呈灰黑色。莖圓柱形,上部四棱形,被棕色柔毛。葉對生,葉柄長3cm~6cm;葉片長卵形、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5cm~17cm,寬5cm~7cm,先端急尖或近圓形,全緣,兩面無毛。總狀花序橫生。全體具有濃烈的糯米香味。
2,2顯微鑒別
2,2,1 莖(直徑約2mm)橫切面 木栓層為3~6層木栓細胞組成,細胞切向延長,排列較整齊。皮層靠外側有4~6列厚角細胞,內側細胞較大;內皮層細胞1列,凱氏點明顯。形成層不明顯,韌皮部狹窄。木質部發達,排列成連續的環狀,導管徑向排列。髓部寬廣。皮層薄壁細胞含碳酸鈣結晶。結果見圖1。
2,2,2 葉橫切面 上下表皮均為一列細胞,外被角質層,可見非腺毛。上表皮細胞較大,切向延長,下表皮細胞較小。主脈部分上下表皮內側可見3~4層厚角細胞。葉肉組織柵欄細胞1~2列,通過主脈。主脈維管束外韌型,呈新月形。薄壁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和碳酸鈣結晶。結果見圖2。
2,2,3 粉末 灰綠色,有濃烈的糯米香味。含碳酸鈣鐘乳體的細胞眾多,類方形、長圓形或橢圓形,多單個散在,直徑27μm~42μm。非腺毛為單細胞或1~3個細胞組成,圓錐形,直徑7μm~12μm;細胞壁上有細小的疣狀突起。木薄壁細胞類長方形,直徑10μm~17μm,壁鏈珠狀增厚,壁孔明顯。螺紋導管及梯紋導管直徑12μm~34μm。草酸鈣針晶散在于薄壁細胞中。腺鱗頭部由8個分泌細胞組成,柄為單細胞。結果見圖3。
3 薄層色譜鑒別
3,1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藥材細粉1g,用石油醚浸泡,振搖,放置過夜,過濾,濾液做為供試品溶液。
3,2 對照藥材溶液的制備 取對照藥材細粉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
3,3 薄層色譜 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附錄ⅥB)試驗,分別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及對照藥材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乙酸乙脂(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浸漬于5%~10%硫酸水溶液中顯色,立即取出,放于濾紙上,吸干顯色劑,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結果見圖4。
4 小結
【中圖分類號】R28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0-047-1
刺槐又名洋槐、江南槐、胡藤。系豆科(Leguminosae)刺槐屬(Robinia L.)落葉喬木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原產美國東部的阿柏拉契亞山脈和奧薩克山脈一帶,我國引入栽培的有刺槐R. pseudoacacia L. 和毛刺槐R. hispida L.2種[1]。目前,刺槐栽培面積廣泛,覆蓋28個省(市、自治區),黃河和淮河流域為刺槐栽培中心區域[2]。民間以刺槐的花為藥用,藥材來源豐富。刺槐花始載于《貴州民間方藥集》:“止大腸下血,咯血,又治婦女紅崩”[3]。民間醫學利用刺槐花水煎液治療痙攣,胃病、風濕性關節炎和婦科疾病。止血功效與《中國藥典》收載的“槐花”(Flos Sophorae)具同等功效。化學研究表明,主要含有黃酮類化合物,以報道分離提純了山奈酚、刺槐苷和鼠李糖刺槐苷[4]。刺槐花入藥具有消癰治痔、健胃通腸等功效,是值得開發利用的藥用資源。目前尚未見有關生藥學研究的報道,故進行該方面的研究,為其鑒定和制定質量標準提供參考。
1實驗材料及儀器
1.1實驗材料刺槐花采于遼寧省朝陽葉柏壽小南溝(2007.
8),經遼寧中醫藥大學鑒定教研室初正云副教授鑒定為豆科刺槐屬植物刺槐R. pseudoacacia L.的花。
1.2儀器及試劑LEICA RM2235 石蠟切片機,Leica Micros
ystems Nussloch GmbaH (Germany) 生產。MOTIC數碼顯微系統,MOTIC CHINA GROUP CO.LTD.生產。乙醇、二甲苯、水合氯醛、甘油,均由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生產;蛋白甘油;純凈水;石蠟,中國醫藥(集團)上海化學試劑公司生產。
2植物形態
屬落葉闊葉喬木,樹高最高可達30m,最徑達110cm。樹皮深縱裂至淺裂,灰褐色至黑褐色。小枝光滑,無頂芽,具柄下芽。小葉7~25枚,長1.5~5.5cm,窄橢圓形或卵形,質地薄,兩面平滑無毛,對生或近對生,全緣,有小托葉。在總葉柄基部常有2個大小、軟硬不等的托葉刺。蝶形花,腋生總狀花序長10~20cm,花冠白色,有清香氣,花序軸細而下垂,雄蕊10枚。莢果扁平、帶狀長橢圓形,長4~10cm,沿腹縫線有窄翅。4~6月開花,花期3個月[5]。
3性狀鑒別
花序腋生,密生成總狀花序,長10cm,花軸有毛,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鐘狀,黃白色,具5萼齒,花瓣5,淡棕白色,旗瓣近圓形,先端微凹,具短爪,基部有一斑痕,翼瓣,龍骨瓣近長圓三角形[6]。體輕,氣微清香,味微苦。
4顯微鑒別
4.1制片方法石蠟切片、表面制片、粉末制片
4.2根的橫切面類圓形。①表皮細胞有1列細胞扁平的長方形細胞緊密排列組成,木栓化,②皮層較寬,由類圓形或橢圓形薄壁細胞組成,排列疏松,③維管束約占橫切面的1/2,為外韌維管束,排列成環;韌皮部狹窄,形成層不明顯。木射線由1~2列徑向延長的細胞組成。
4.3莖的橫切面類圓形。表皮由1層扁平的方形細胞緊密排列組成。皮層寬廣,由大形類圓形或不規則薄壁細胞組成,無細胞間隙。維管束8~9束,外韌型,束間區域窄。韌皮部窄,導管2~3個徑向排列或單個散在,髓部小。
4.4葉橫切面橢圓形。表皮由1列長方形扁平細胞緊密排列組成。為等面葉。維管束散生,皮層有類圓形薄壁細胞組成。
4.5表面片上表皮細胞不規則,垂周壁波浪狀。氣孔不定式。非腺毛眾多,長380um~1600um。下表皮細胞不規則,多深波狀。氣孔不定式較多。非腺毛眾多。
4.6粉末黃色,味微苦。①非腺毛細胞1~8個,多破碎。②花粉粒類球形,直徑26um~36um,萌發孔3個,明顯。③薄壁細胞中未見草酸鈣方晶。④具花瓣表皮細胞,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4~8個。⑤導管多為螺紋導管,直徑20-30um,偶見環紋導管。
5理化鑒別
5.1Molish反應:取刺槐花藥材粉末0.3g于50ml錐形瓶中,加25ml80%乙醇,超聲振蕩30min,揮干乙醇,加入25ml水超聲30min,過濾,定容到100ml取1ml,加5%萘酚乙醇溶液1~3滴,搖勻后沿試管壁加入濃硫酸,液面間由紅色產生。
5.2熒光反應:刺槐花水溶液放置在365nm的紫外光下觀察,呈鮮亮的黃綠色熒光,在水溶液中滴加AlCl3溶液數滴,在日光下呈亮黃色,在紫外下也可觀察到相似的亮黃色熒光[5]。
6紫外吸收光譜
取藥材粉末各3g,置于3個錐形瓶中,分別加石油醚、氯仿、無水乙醇各30ml,常溫下浸泡12h,過濾,各稀釋20倍,以其對應溶液作空白對照。在200nm~400nm波長測定紫外光譜。結果:石油醚提取液在222nm、260nm處;氯仿提取液在240nm、280nm處;無水乙醇提取液在210nm、270nm處有吸收峰。
7討論
采用基源、性狀、顯微、理化等方法,對刺槐花進行生藥鑒別,能夠很好的鑒定原植物,以便更好地控制藥品質量。方法簡便易操作,可作為該藥材的定性鑒別方法。對槐花和刺槐花的生藥學鑒別研究,明確了刺槐花藥材的來源、性狀與資源商品情況,為建立藥材的質量標準,結合藥材質量綜合評價,為刺槐花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1] 謝宗萬,余友芩.全國中草藥名鑒[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85-486.
[2] 張連翔.遼西地區刺槐人工林.北方林業新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研發中心[J].遼寧林業科技,2007,10.
[3] 江西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73.
[4] 國家醫藥管理總局中草藥情報中心站編,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M].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