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學習材料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6 15:55: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民族團結學習材料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民族團結學習材料

篇(1)

__同志作為一名翻譯工作者,她認識到將黨和國家的民族語言文字政策落實到基層,貫徹到每個具體工作是做好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的前提,是根本保證。為此,她在全旗范圍內帶頭學習黨和國家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政策,并利用工作業余時間,深入到農村牧區、廠礦企業,將每項黨和國家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政策宣傳到鄂托克旗每個角落,有效提高了廣大干部群眾學習黨和國家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政策的自覺性,促進了蒙古語文在全旗范圍內的廣泛使用。尤其《蒙古語言文字工作條例》出臺后,她認真學習《條例》,將宣傳《條例》作為自己的一份主要工作來抓,與旗民族工作主管部門聯系,采取巡回宣講和發放宣傳單等有效措施,全方位宣傳《條例》,使全旗范圍內掀起了學習貫徹《條例》的良好氛圍。

二、敬業愛崗,出色完成本職工作

__同志的工作主要任務是完成政府各類文件、材料的翻譯。在工作當中她首先,將翻譯內容分類建檔立卡,做到分門別類,井然有序。其次,她積極主動與辦公室同事聯系,掌握旗人民政府下達的各類文件,并及時高效翻譯后下達到基層,確保了上情下達,為提高政府各類政策的落實起到了促進作用。再次,他刻苦鉆研,經常向權威翻譯工作人員談討翻譯工作實踐,及時掌握翻譯工作的新動態,并認真研究翻譯工作的新趨向,發表自己的觀點與認識,使成為全鄂爾多斯市范圍內具有較高水平的翻譯工作者,尤其在新漢語名字的翻譯和使用方面達到了全區先進行列。

篇(2)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1-294-01

藏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一個古老民族,在幾千年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他們用智慧和勤勞創造了豐富多彩、風格獨具的璀璨文明――藏族文化。藏族文學無論是民間文學還是作家文學,都有著其豐富的蘊藏,歷史久遠,種類齊全,獨具特色。其中很多作品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珍品,如長篇史詩《格薩爾》享譽世界。在藏族的文化長河中,曾經誕生了像宗喀巴、更登群培、賽倉等享譽世界的哲學家、文學家和理論大師。藏族文化通過與漢文化及其他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內容豐富,全面的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

針對這些得天獨厚的文字傳承和文化積淀,要針對性的開展文化背景下的藏族文學深度研究,以尋求藏族文化更好的為西部大開發戰略服務的途徑。通過一系列的研究、探討,挖掘藏文化的內部魅力,目的是要在民族地區掀起學習民族語言的熱潮,進一步整體提升我州民族語言文化的水平和質量。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時,在局部地區更要形成自己的優勢和鮮明的特色。

藏語是我國多元一體文化體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從書面語看,它具有完整的語法體系;從口頭語看,以地域可分為三大方言,其語言現象較為復雜。現行的藏文拼音符號系統,源于古印度文學。在這之前青藏高原曾出現過結繩符號系統、象形文字、象雄文字,而象形文字現存活在民間,并與東巴文、古漢文等關系密切。

1、語言是各民族關系中的重要紐帶,通過對語言詞匯等研究,進一步證明漢藏民族同出一源。

2、不同的語言珍藏者不同的文化心里現象,從語言研究入手,探究藏民族文化心理深層底蘊。

3、語言是最敏感的社會現象,對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推動藏族傳統文化現代化,現代文化民族化的根基在語言。

5、藏文拼音符號系統,在現代文學信息化處理系統中以快捷、簡便、科學享譽世界,在世界文字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現在,藏族文化,這顆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因地域差別,話語差別及環境變化等原因,有一些亟需改進的地方。特別是甘南的幾個地區之間,藏語基礎差別明顯,主要原因是各方面的,有環境原因,人文地理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有些地區對藏語的認知度有嚴重偏差。我以為要針對性的開展文化背景下的藏族文學深度研究,以尋求藏族文化更好的為西部大開發戰略服務的途徑。通過一系列的研究、探討,挖掘藏文化的內部魅力,目的是要在民族地區掀起學習民族語言的熱潮,進一步整體提升我州民族語言文化的水平和質量。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時,在局部地區更要形成自己的優勢和鮮明的特色。以迭部為例,淺談個人的一點拙見。

1、我縣的民族文化發展較晚,較之青海、四川等地的發展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基礎薄弱,后備力量不足,且水平層次不齊,藏文方面的輔導教材缺乏,人們對藏文的重視度不夠,都是制約藏文發展的瓶頸。

2、本地口語和藏語安多教學法之間的協調問題,因語言障礙,安多教學法本地學生聽不懂,本地方言語外地教師又聽不懂,形成語言交流障礙,影響藏語教學質量,最終影響成績,這無形中減弱了藏語的魅力。

篇(3)

1、普法宣傳教育工作:

今年是“五五”普法的第三年,也是普法工作的關鍵之年,作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的主要任務仍是依法治社區、依法治村,在進行普法宣傳教育的基礎上,達到依法治理的目的。

一是根據我鎮的實際和上級業務部門的要求,在年初就制定了普法依法治理年度工作計劃。并與各村黨支部簽訂了“目標責任狀”,明確了工作任務,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標,。一年來,各村(社區)委會、及有關部門都能依據“目標責任狀”的要求,完成普法宣傳教育工作,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二是采取多種形式,積極開展普法宣傳教育。

各村根據不同實際、不同情況,及時宣傳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各種規章。上半年由于土地征用引發的各種上訪、糾紛較多,我們就充分利用下鄉宣傳《土管法》、《城市房屋拆遷條例》、《農村土地承包法》等。在農村開展反警示教育活動中,利用墻報、版報、過街橫幅標語,書寫標語和發放宣傳材料等形式,對憲法、刑法等進行宣傳。據統計、各村及辦事處機關在此次活動中,書寫標語240多條,辦板報8塊、墻報8塊,懸掛過街標語10條。

三是利用“科技之冬”和各種集會活動進行法制宣傳教育。辦事處根據民族團結月活動,各階段的嚴打整治、集中整治活動、游園活動、6.26禁毒日等各具體情況,進行咨詢和宣傳活動。發放《憲法》、《婚姻法》、《行政許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知識問答等學習材料2000多份,接待咨詢人數200多人。在“科技之冬”三下鄉活動中,講授《合同法》、《土地承包法》8場次,受教育人數達400多人次。對機關干部、村干部舉辦集中培訓2期,專門法律講座2期,較好地發揮了司法所在普法宣傳工作中的作用。

2、創建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單位工作:

創建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單位工作是今年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重點是依法治街道、依法治村,以期達到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之目的。今年,我們在創建活動中所做的工作:

一是加強領導、健全機構、明確責任。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分管領導為付組長,各村支部書記和各單位第一責任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形成了上有人管、下有人抓,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管理。

二是積極動員、明確目標、認真規劃。今年一開始,全鎮各村、社區上下動員,先后兩次召開專門會議進行安排,確立一個目標即力爭在今年轄區各村、社區創建率達75%以上。要求各村、各有關單位上報年度工作規劃,依“雙目標責任狀”具體細化并落實到實處。

三是強化教育、抓好普及、提高素質。我們從機關干部到村兩委成員、從人大代表到村民、從領導干部到普通群眾,有針對性的舉辦培訓班2期,各村委會出墻報、板報10塊,張貼宣傳掛圖160多幅,充分利用民族團結月、嚴打整治階段等進行宣傳,使廣大的干部和村民的法律意識明顯增強,從今年各村發生的各類矛盾糾紛明顯減少就可看出,村民的依法維權依法辦事的意識大大提高。

四是突出重點依法治理。各村、社區都依各自的實際制定相應的制度,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約束人,實行政務公開、村務公開,提高辦事透明度。

二、人民調解,安置幫教,法律服務工作

1、人民調解工作:

全鎮共有調解委員會11個,共有調解人員1*人,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和基石,調委會今年主要工作有:

(1)堅持服務大局,化解矛盾糾紛。今年的不穩定因素主要來自二輪土地承包遺留問題和因土地被征用而引發的一系列矛盾糾紛。

(2)鞏固一個基礎、抓好培訓教育。一個基礎即人民調解工作的“五有四落實”;由于客觀原因,各調委會除印章和標示牌外,均已達到上級的要求。同時將人民調解與法制宣傳教育、業務集中培訓結合起來,統一組織調解員集中學習3次,業務培訓2次,使各調解員的業務技能和整體素質有所提高。

(3)建立各項制度,完善信息網絡。由司法所統一打印并發給調委會,包括糾紛排查、糾紛登記、請示匯報、統計、檔案管理、回訪和工作制度等,有效的規范了調委會的工作,強調落實的是糾紛排查制度,這樣就建立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信息網絡,使各情況在一線掌握,問題在一線解決,把群眾的情緒作為“第一信號”。

一年來,全鎮各調委會共調解糾紛57件,非訴訟案件30件,防止民間糾紛引起自殺14件,防止民間糾紛轉化為刑事案件13件。共為當事人避免和挽回經濟損失28.9萬余元,為推進我鎮農村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2、安置幫教工作:

加強對刑釋解教人員的排查,對全鎮20*年被解教12名人員進行了建檔立卡進行安置幫教,幫教率100%。

3、法律服務工作:

此項工作的開展,主要為前來咨詢的村民提供服務,解答生產、生活和其他方面的疑惑和有關法律問題。今年解答咨詢人數50多人次、代書5份、非訴訟案件2件。

篇(4)

一、“有效問題串設計”是中學政治課堂教學設計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1、問題設計突出任務導向性。這里的問題是一種學習任務性問題,它是對一堂課的每個學習任務板塊進行具體化分解。這樣學生的學習任務更明晰,學習目標更細化。在本節課第一板塊“理解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中,通過六個材料提出相應問題展開政治教學活動。如第一個問題是在學生欣賞完舞劇《格桑花·茉莉花》片段之后,問:“該舞劇反映了我國現在形成了怎樣的民族關系?”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感悟我國民族關系發生的根本性變化,這里的問題是一種核心問題,不是課堂中隨意問,或簡單的追問。

 

2、及時設計歸納性問題。兩類問題:

 

一類是設計鞏固性任務問題。本課第一板塊中在講第一個原則后,老師問:“民族平等原則還體現在哪些方面?請同學們舉例說明。”這種鞏固性任務問題主要是為了及時觀察學生對這一板塊的學習情況所設計的。

 

另一類是設計反思性任務問題。在每一板塊內容學習后,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元認知發展,提升他們對知識探究過程中的自我調節,自我監控能力。如本課中“對于我國的55個少數民族,你有多少了解?”這個問題主要是引導學生從風俗習慣、服飾、飲食、宗教信仰等方面感受少數民族的豐富多彩,激發愛我中華的自豪感。

 

3、適度設計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的問題。課堂中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把提問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是數學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目標。因此,在“問題串設計”中,完全可以設計一些引導學生自主提問的問題。如課堂中,當我們呈現學習材料后,可提問題:同學們根據材料信息你能提出一些問題嗎?并如何解決它。本課中,有同學認為當前我國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此,各民族共同繁榮比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更重要。學生提出這一疑問之后,老師引導學生分析:你如何看待三原則的關系?這既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也很自然地解決了知識目標,提高了課堂的生命力。

 

二、“有效活動串設計”是針對問題呈現后,學生采用何種學習方式的設計

 

即針對教師所提出的每個核心問題,學生應采用怎樣的學習活動方式所進行的“預設”設計。設計中,選擇合適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有效活動。同時,教師還要設計出相關的活動要求。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據先前認知結構主動和有選擇地感知外在信息。那么學生活動的設計如何能展示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真正達成這種活動建構的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設計時,針對每個問題,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與基礎,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是傾聽,是獨立思考,是同伴交流,是上臺展示,還是小組合作等等。同時設計時要明確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能給予怎樣的支持。

 

在本課第一板塊出示材料四后老師問:“西藏全面實現15年免費教育這一政策是否違背了民族平等原則?”針對這一問題,設計由學生獨立思考后同桌交流,這是基于學生懂得民族平等的含義后,聯系實際進行分析,以及考慮到問題的思辨性,讓同學們相互交流,生生互動,讓思維得到碰撞,得以深入,在爭辯中理解國家的政策。這種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多樣化設計學生學習活動,是有效課堂教學設計中不可不考慮的重要環節。

 

三、“目標達成反饋串設計”是針對學生學習活動后,用什么樣方式來檢測活動效果的設計

 

即用何種反饋方式來觀察學生學習效果,以便檢測目標是否達成,這在備課中也需預設。以往的教學設計側重于“教”的行為設計,忽略了“學”的行為設計與效果的檢測,“板塊三串”填補了學與評價的空白。“目標達成反饋串”設計常見的方式有:一問一答,教師巡視,并在巡視中及時幫助學生,可在巡視觀察后根據學生學習結果,呈現學生各種學習情況進行資源分析,可采用同伴互助互評,還可由個別學生(或小組)與其他學生進行互動式生生交流等。

 

在本節課第二板塊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我們該做什么、能做什么,對這個問題的探究,我設計了三個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探討,這樣讓學生有話可說,因此這里的反饋方式是讓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然后請學生回答,同伴互評互糾,最后師生進行簡要歸納。只有在課堂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學習后的目標達成反饋方式才能真正及時關注學習效果。

 

篇(5)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正日益廣泛地應用于各學科的教學,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一支粉筆、一本課本的單一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必須適應時代潮流,抓住機遇,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利用網絡提供的條件,去研究、去探索、去創造,把信息技術集圖像、聲音、視頻為一體的多媒體輔助教學介入運用,構建中學歷史教學的新模式,來提高課堂效率,拓寬教師和學生的歷史視野,推動歷史教學改革,為歷史教學開辟一片嶄新的天地。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教材中靜態的文字、圖表等轉變為聲音、文本、圖像、視頻等構成的動態教材,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賞心悅目的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

比如,執教“一國兩制的構想與實踐”一課,在導入時,筆者向學生展示配有優美音樂的港澳特別行政區的美麗風光圖,在學生陶醉之余,指出明珠似的香港與澳門都曾離開過祖國母親的懷抱,那么他們又是經過怎樣的歷程,重新回到祖國懷抱的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與好奇心進入本課學習,并通過視頻讓他們重溫港澳回歸的盛況。學生看得都非常投入,在五星紅旗升起的那一刻,有的學生竟流下激動的眼淚。這節課通過多媒體的運用,避免了教師對照課本進行枯燥乏味的講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好像身臨其境,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 突破教學重難點,降低歷史學習難度,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歷史是一門綜合學科,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豐富,時間空間跨度大,學生要想真正學好并非易事,如果枯燥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因此,筆者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用多種方式向學生提供學習材料,變無聲為有聲;使某些抽象的、難以表現的不可能重現的教學過程得以實現;通過直觀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與課堂教學融合在一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講授“動蕩不安的世界”時,對于中東戰火頻仍、動蕩不安的原因學生很難理解。筆者播放3幅圖片和2部電影片段:1)中東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石油資源圖;2)以色列建國后不斷擴張領土;3)圣城耶路撒冷;4)第二次中東戰爭中英法聯合以色列進攻埃及的電影片段;5)第三、第五次中東戰爭阿以對水資源爭奪的電影片段。學生在觀看之后自然總結出中東錯綜復雜的矛盾:1)大國爭奪是中東地區沖突不斷的重要根源,中東地區地理、戰略位置重要,并蘊含豐富的石油資源,是各個歷史時期列強爭奪的焦點;2)幾十年中陸續形成的領土爭端是阿以之間爭奪的實質問題;3)水資源問題在中東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圍繞著水資源問題,阿以進行著殊死的斗爭;4)耶路撒冷的和歸屬問題,是巴以關系中最為棘手的問題。這些因素是造成中東戰火頻仍、動蕩不安的原因,從而解決了這一教學難點。

3 利用信息技術來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歷史教學離不開插圖、地圖冊、掛圖,有時為了把歷史事件講清楚,教師在授課時經常動用大段時間對地圖進行詳細的講授,以達到教學目的。地圖展示法無法充分體現動態進程,多媒體課件則彌補了地圖教學中的許多不足,對提高課堂效率起著良好的輔助教學作用。

在教學中,筆者根據教材具體內容設計制作聲像結合、動態展示、色彩豐富的表現效果強烈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思考問題。在講述“”時,制作多媒體課件路線圖,隨著鼠標的跳躍,流動的紅色醒目箭頭并配以聲音,經過的地點逐一呈現在學生眼前,形象、生動、直觀;講述“新航路的開辟”時,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擴張的地區用不同的顏色加以區分,同時用藍色的條幅打出擴張的重點,并請學生通過觀察地圖辨別擴張的方向――閃出字幅。課堂上學生神情專注,積極參與,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樣通過動畫、顏色、聲音的刺激,調動學生的感官,記憶深刻,學習起來比較輕松。

4 拉近歷史與生活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的感悟能力,進行德育教育

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通過歷史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然而歷史知識具有過去性,不可能再現重演,因此就有了學習歷史沒有什么現實意義的誤解,其實不然。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續,是正在譜寫著的歷史,歷史與現實的聯系非常密切。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憑借其容量大、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等優勢,把枯燥的歷史學習與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

篇(6)

中圖分類號:G62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2-0083-01

一、師生關系民主和諧

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順利開展,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學活動組織起來才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真正是樂中求學,學中有樂。

學生是質樸、農村的孩子尤其多一份鄉土氣息。教師和他們如何營造濃厚的感情,融洽的氛圍呢?第一,平時多與學生接近,別嫌棄孩子的鄉土味,談談鄉間的趣聞樂事,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下課后,到學生當中去和他們一起談天說地,和他們一塊玩一些有意義的游戲活動等。第二,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教師的言行就是學生的表率,中肯的說理才能使人心悅誠服。第三,多一點關愛。特別是對現在農村的留守學生、特殊學生(如殘疾孩子),他們渴望親情,渴望幫助和關愛。老師的愛猶春風化雨,會讓學生心里希望的小草長起來、綠起來。第四,多些微笑。如果課堂上多帶些微笑,對學生多幾句鼓勵的話語,多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見解或主張,課堂上必然會出現積極舉手發言,爭搶回答問題的局面,課堂上就會形成思維活躍,學生樂學的氛圍,學生也會感受到樂中求學、學中有樂的滋味。在這樣課堂上,學生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個人的長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學生的膽量也會逐漸大起來,有利于促進師生關系健康和諧的發展。

師生民主、平等、自然的對話,積極的、平等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在這種融洽鮮活的關系的背景下,學生樂于接受、信任、喜愛老師,自然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素材的選取貼近實際生活

實踐證明:教學內容越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越感興趣,道德觀念越易被學生認同、接受。要做到不脫離課標,又不拘泥教材。

第一,搜集身邊實際的故事,及時生成教學資源。例如我鄉一位老太太趕集賣兔子,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伙騙子用計騙取了老人僅有的三百元錢。就這項真實、及時生成的教學材料讓學生討論。學生用不同的形式發表了看法,大家在討論中指責那伙騙子,同情老人,還想出了一些防騙的辦法;有的寫了作文,有的寫短詩,還有的編短劇。學生對這些學習材料很感興趣,事后他們也成為了各種德育素材搜集者,把搜集的材料交大家交流。這就是鮮活的品德教學。

第二,與社會時事相結合,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理,讓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就5.12地震而言,這項材料所包含的德育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對不同年齡的學生有著豐富的學習資源挖掘空間。如民族團結、顧全大局、克服困難、堅持強面對、富有愛心等等。這個話題是當今社會生活的焦點,學生談興高漲,各抒己見,時而悲傷,時而激昂,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心境,所彰顯出來的德育魅力是另人驚嘆的。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當災害降臨的時候”一課結合其教學是最好不過的了。

第三,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種資源。筆者曾經在教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走進大自然”時,就根椐季節的特點將教材教學時間作了調整。以春季作為教學內容,在開花品種最多的時候,安排了“大家動手做”的活動,全班學生一起做一棵“萬花樹”。學生們對此項活動很感興趣,在家長或監護人的陪同下走進了春意盎然的農村大自然,。這項活動

第四,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生活搬進課堂。自制課件,精選光碟,音像感染,激發興趣,培養情感,升華認識。例如,在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第二課“讀懂爸爸媽媽的心”中,筆者增加了“家庭因我而美麗”的教學內容。教學前就帶著攝像機到了幾個學生家里,經允許拍攝許了學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斷――幫助做飯、割草、喂豬、喂雞養兔……并且采訪了學生及家長,把這些音像處理制成片段,然后在多媒體上放映,學生感到真實、親切,教學效果很好。

第五,增補認知或行為實踐的練習。還是在有關“地震”的討論后,學生辦了“了解地震知識、地震中如何自救”的板報,以地震為主題作文、作畫,學生明白了很多道理,用行動見證了自己的成長。

三、教學活動形式多樣

“小組學習”是我們常用的活動形式,合作探討,培養集體精神。活動前教師要有明確的要求,活動中要善于發現問題,有選擇地加入到小組學習中,收集學生活動的情況,及時啟發引導,使活動能有序開展。

篇(7)

一、趣味性教學是時代的呼喚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歷史教師只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和教學進度的完成,原本應該生氣勃勃的歷史課變得死氣沉沉,不僅影響到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還嚴重影響到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是很不利的。

現在我們大力提倡教育改革,要求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教、學生學,只抓基礎、忽視能力與興趣的“滿堂灌”式教學已經不合時宜。課堂教學應該采取趣味教學法,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把學生由被動的接收者轉變成主動的探究者、從厭惡學習轉變成渴望學習,這才是教學改革的出路,也是唯一非常有效的出路。

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鉆研探究,從而增強學習效果。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都說明了興趣對學習的巨大促進作用。

實踐也證明,學生對某一學科的興趣越高,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就越好,最后越容易考得好。不但可以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還能促進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促進自主學習、終身學習。

二、趣味性是歷史學科的優勢

仔細想想,初中學生的興趣愛好雖然呈現出個性化的特點,但還是有很多的共性:他們正處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處于快速發展期,一般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表現力,愛說愛笑愛玩愛鉆研。因此,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時,應針對學生的特點,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習效果。

有的教師很羨慕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教師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活動,可以廣泛開展板演糾錯。也很羨慕語文、外語等語法類學科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活動,可以廣泛進行思想發掘和語法轉換等。這種說法,只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和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學科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優勢學科。

1.好“看”:圖片、視頻、錄像,學生都很喜歡看。

2.好“聽”:歷史上的歷史典故、人物軼事,都是學生愛聽的。

3.好“學”: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不同,主要由文字和圖片構成,沒有外語的單詞、語法,也沒有數學的公式、定理,學習難度要小得多,其中還穿插著很多耐人回味的歷史故事,有利于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趣味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群眾基礎。從我所教的班級情況來看,并非學號在前(我們學校是按成績排學號的)的學生成績最好,相反,學號在后面的學生反而會給我帶來相當大的驚喜。

4.好“玩”:說到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活動,歷史學科也有絕對優勢。歷史故事可以表演,戰役中的戰略戰術可以展示,重大問題可以討論、辯論。這些都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

因此,沒有哪一門學科像歷史學科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普遍、長期、濃厚的興趣。歷史學科教師應該結合課本內容,針對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廣泛的歷史教學資源,采取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學大綱也明確要求:“要充分運用歷史地圖、圖畫、圖表,還要積極創造條件,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等教學手段,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打造趣味性歷史課堂

興趣屬于學生!因此,教師趣味教學設計的根本出發點也應該是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面、生活習慣,甚至是教學模式等一切相關因素,選擇更合適的趣味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

1.讓學生“聽”出興趣。這主要滿足學生聽覺上的需要,進而對歷史學科產生興趣。聽源于講、源于聲,教師可以自己講,也可以讓學生講。聽出興趣還可以采用故事激趣、比喻激趣、歌曲激趣、鄉土激趣、時事激趣等方法來實現。歷史上有很多成語典故、趣味故事,很有啟發性,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起來。如管鮑分金亭、孫臏和龐涓、孟姜女哭長城、指鹿為馬、破釜沉舟、鴻門宴、約法三章等,這樣的例子很多。只要教師善于講解,學生一定愛聽、愛學。對于一些比較深奧、學生難以理解的名詞、概念,教師可以用對比或比喻來促進學生理解。如我講第二次“英法是主兇,美俄是幫兇”時,我簡單說明幫兇“雖然沒出兵,但是為侵略行為服務,就像幫兇放哨,主兇偷竊;幫兇抱人,主兇殺人。當然幫兇也要獲取好處的”。雖然不是很科學,但學生卻感到很有趣,也容易理解。講授“九一八”時,選擇歌曲《松花江上》導入,既可以創造一個悲涼的學習氛圍,又為后面的教學內容做了鋪墊。這樣的材料數不勝數,關鍵看教師在備課時的選取。

2.讓學生“看”出興趣。教師在上課時還可充分利用圖片、材料、視頻(不管是課本上的還是網上下載的)來豐富教學內容,滿足學生視覺上的需要,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圖片可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資料可以激發、培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如對《都江堰》圖片的展示和講解,可以讓學生明白工程的原理,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理解;詩歌《炮子謠》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深刻認識到鴉片的危害。這樣的圖片資料非常多,選取的范圍非常廣。又或者播放相關的影視視頻,我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更高。

3.讓學生“說”出興趣。學生的“說”又可分為問出興趣、答出興趣、討論出興趣。教師應該創設教學情境,適時提出問題,指導學生探究、回答;也可以讓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或教師回答;還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甚至相互辯論。在這樣的互動說話中,學生能表達自己的知識或觀點,體會到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激發信心,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4.讓學生“玩”出興趣。愛玩是青少年的天性。優秀的教師能充分利用學生貪玩的特點,促進課堂教學活動的圓滿成功。玩的花樣很多,關鍵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選擇。有時可以組織辯論賽、猜謎語,也可以搞特長展示,還可以讓學生模擬情境表演。我在教學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時候,就讓學生對上網的利與弊進行辯論,學生大多能結合自身的體會表達各自的觀點,比課本上內容深刻得多,效果很不錯。如講授《民族團結》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先跳少數民族的舞蹈、唱各族的民歌,表演的學生興致高昂,觀看的學生也興致勃勃,對本課教學是個極大的幫助。歷史資源豐富的地區,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近)歷史遺址(物),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作用無疑更大。

四、趣味性歷史課堂上的注意事項

日常的歷史課堂趣味教學必須在內容選擇、時間選擇、方法選擇、語言選擇上多做準備,才能避免生硬、呆板,實現既激發興趣,又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教學目標。

1.與教材聯系密切。歷史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是上課不僅僅是講故事的。有的教師抓住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故事,即興發揮,一節課下來,故事還沒有講完。這就嚴重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完成。趣味性教學本質上還是一種教學活動。我們要堅持以大綱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據,結合教學進度安排,尋找趣味性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理解、記憶歷史知識。

2.思想進步,貼近學生實際。歷史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趣味性素材的選取要堅持積極上進的原則,形成正確的指引方向。還要選擇學生能夠理解、對學生有巨大啟發作用的內容來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備課充分、熟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卡殼”將影響到教師上課的節奏、影響到正常教學秩序,進而影響到學生學習歷史、探究歷史問題的熱情和興趣。

4.知識技能全面。除了歷史學科專業知識,歷史教師還應該善于學習其他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淵博的知識和技能除了可以增添課堂風采外,還會讓學生對歷史教師產生強烈的敬仰之情,進而喜歡歷史教師,喜歡歷史課。隨手繪圖能讓學生驚叫“真像”;其他如獨特的歷史點評、紀年法的換算,都能讓學生覺得“真狠”,無形中增添了教師上課的魅力。如果教師還能把知識唱出來、演出來,無疑會更增加課堂趣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5.語言幽默。教師上課的風格也會影響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我校歷史教師有備課組,集體備課后,備課的內容基本一致,但課堂教學氛圍、學生表現出來的興趣卻是有些不同的。教師需要強化內功,既要有威信,又要有親和力。

6.善于設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語言簡潔、重心(提示語)明確。如“為什么”、“內容有哪些”、“有什么作用”等需要加重語氣,讓學生明白問題,才能回答好問題。教師還要注意分層設問,先要在備課時設計好問題,然后在上課過程中根據難易程度選擇不同的學生回答,這樣才能兼顧全體學生,激發大家的探究熱情。

篇(8)

的教育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的,和平解放前,的現代教育基本是空白,寺廟教育和針對貴族子弟的文官教育是人們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但是與全國相比,的教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辦學條件和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后,師資力量較欠缺、教育質量和教育理念不高等方面。

在向藏族孩子教授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鼓勵他們在德、智、體全面發展,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使青少年得到健康發展。大力提倡啟發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養成從小獨立思考、追求新知、敢于創新、敢于實踐的習慣。重視加強科技教育。廣泛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發揮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展覽館、科技館等豐富的資源,加強中學生科技活動場所建設,拓寬中學生的知識面,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

學校積極探索以藏族青少年為教育對象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和教學過程規律,從藏族學生心理與社會背景出發,調整教學進度。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從學生認知心理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吧提高學習能力作為重點,注重發揮主體意識,引導掌握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能有顯著的飛躍,為今后奠定了基礎。

作為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重視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合格人才的有效措施。音樂是一門高雅的藝術。在高雅藝術的熏陶下,藏族學生自然也就變得高雅起來。從小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提高其自身修養,就可在日后步入社會時得到益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課堂上學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老師講授,能否樂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識,并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自覺地用腦、用耳、動嘴、動手去完成老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關鍵在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作為非主課的音樂課,興趣更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在浩瀚無邊的音樂海洋中,只有擁有一條興趣的小舟,才能其樂無窮地暢游和探索。使其在音樂課中愉快的學習,從而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這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這是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心理學也指出:人的情緒和興趣,對人的認識活動有很大的影響,情緒高漲、精神愉快,認知效果就好,學習興趣強烈就積極主動地學,喜歡學和堅持學。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音樂修養、健全審美心理、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有著重要作用的。對于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認為以下一些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一、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有利于興趣的培養

良好的音樂氣氛可以使學生置身于音樂美的熏陶中。這種氛圍包括課內與課外。課內,指課堂教學氛圍。課堂內應創造寬松、民主的氛圍。課外,泛指校園氛圍。如,利用課余、課間、廣播等途徑,播放優秀的中外兒童歌曲、世界名曲。在櫥窗、教室張貼音樂圖片;定期開展歌詠比賽、集體文藝比賽、學校藝術節等活動開創設學校音樂氛圍。讓學生在充滿藝術的環境中接受熏陶和潛移默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

二、在實踐中啟發學生的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自主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一個人的興趣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音樂的實踐活動有很多。如:演奏樂器、唱歌、欣賞、舞蹈、創作等。在各種音樂藝術實踐中也可進行競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在課外,還可組織合唱隊、舞蹈隊、樂隊等興趣小組,給他們排練節目,參加校、縣演出、比賽。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技能在大庭廣眾中進行表演,不僅能是增加他們的成就感,而且提高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鍛煉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

三、不斷更新和豐富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興趣。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因此精心選材、合理安排音樂教學內容;課堂中盡量多的留給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提出新問題、提供新信息……。如:可經常將學生喜愛的歌曲、音樂、知識、故事等內容等納入教學中,還可以把樂器引進課堂。如:口琴、豎笛等,這樣不僅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更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辟了廣闊天地。

綜上所述,激發學生學習音樂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有重視音樂興趣的培養,才能順利的、很好的完成音樂教學任務,才能真正使學生感受美、體驗美,在藝術的空間中盡情遨翔,馳騁,才能真正使藝術教育的教育目標得以真正的落實。

除了音樂之外,還有藏族學生最為熟悉的藏族舞蹈。藏族舞蹈是融文娛與體育為一體,不僅花樣多,技巧高,而且與藏民族藝術相結合,揉體育、音樂、舞蹈為一體,表現出高超的技藝水平,既是娛樂又能強身健體。“顫”、“開”、“順”、“左”、“繞”是各種類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從而構成了它區別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歷史條件、社會制度、風俗信仰、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文化傳統等有著密切聯系的,是長期在人民群眾中凝成的審美標準。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點外,在舞蹈的動律上還普遍存在著最基本的“三步一變”、“后撤前踏”、“倒腳輾轉”、“四步回轉”的共同規律。在這種共同規律的基礎上產生出種種不同的變化,再加上手勢的運作、腰身的韻律、音樂的區別而構成不同的舞蹈風格。藏族民間舞蹈中,松胯、弓腰、曲背等是常見的基本形象,它和高原地區繁重的勞動生活,虔誠的宗教心理、宗教禮儀及習俗有密切關系,他們跳舞時,這些動作會自然地體現在舞蹈中,使動態形象帶有明顯的宗教心理因素。然而,這些動作主要來自勞動者為減輕體力負擔的自我協調,從舞蹈角度來看,具有另外的一種勞動形成的身體各部分協調的美,帶有藝術性的創造。如中甸鍋莊舞者腰部多合著節奏,規律地起伏顫動,給人安詳和諧的美感;膝部松弛和腰、胯動作的結合形成了特有的動律。藏族舞蹈具有廣大的群眾參與基礎,男女老少共賞,夫妻同悅、母子同樂,而且不受時間、場地、器材、人數、氣候等條件的限制,還可以因地制宜的即興發揮。因此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在上音樂課的同時,還可以把自己的藏族舞蹈引進課堂,不僅使藏族學生能夠很快的吸納上課時所學到的知識,還可以以唱歌和舞蹈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邊唱邊跳,加深印象、鞏固所學到的知識。高等教育經過近五十年的發展,正在走向規范和成熟。同樣,與中學教育發展成長相伴而行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在走向成熟,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整個辦學體制中和教育教學工作中,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新時期全國中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現了一些普遍性的困難。受特殊的地理環境、經濟、文化、教育、宗教等因素的影響,中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區高校的一些特殊性。

一、中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發展歷史回顧

中學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歷史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可以看作是中學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初步探索時期。

(2):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可以看作是中學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穩步發展期。在這一時期,各中學根據本校實際情況,按標準配備專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3):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乃至以后的一段時間,是中學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相對成熟時期和難度增大的時期,這個階段,中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對發展成熟。但是,由于各高校全面擴招,學生人數快速增長,包括師資力量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在內的各種資源跟不上辦學規模擴大的速度,而且現在學生受到外界各種信息的影響致使思想復雜多變,這些現象全國普遍存在,但是對于高等教育起步晚、起點低的高校就表現得更加明顯。

二、新時期中學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難點及成因

(1)漢語言基礎參差不齊,既是學生本身學習上的困難,也是中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其原因主要是基礎教育薄弱。

(2)部分學生受濃厚宗教氛圍的影響,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對宗教的本質認識不清,這是中學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難點。

篇(9)

[中圖分類號] G633.5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6008802

情境教學法是指以情境為載體,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可以為學生營造愉快寬松的教學氛圍,學生在課堂上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及強烈的學習熱情,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教學活動,對抽象的地理知識進行理解與掌握,可以幫助學生分析問題,提高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情境教學法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下面我結合一線的教學經驗,就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談幾點粗淺的見解。

一、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推動著我們人類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動力。當學生心中有疑問時,他們就會積極主動進行思考和學習。布魯納曾經提出: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一般情r下,學生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使下會產生主動探究的強烈動機,會對問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積極地調動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來進行探究,以解決心中的困惑。我們一線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提一些問題,以問題為突破口,使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當然,提問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教師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與其相關的更多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提高運用與整合知識的能力,獲取更多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勇于跳出教材的條條框框,不要被標準答案所束縛,慢慢學會自己獨立思考,在此基礎上提出富有價值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進行學習。

在教學“中東豐富的石油”一課時,師生一起暢談石油枯竭后世界會是什么樣子,我特意設置了這樣的疑問:中東因為將石油出口全世界而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區之一。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肯定會有開發用完的一天,當中東沒有石油的時候,中東國家的經濟出路在哪里?乍一看,好像這個問題在教材中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但是其實學生還沒有具備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這是一個困擾了中東多年的問題,甚至是困擾世界多年的問題,年齡尚小的初中生根本無法展開討論。如果換個方式來提問:中東憑借石油資源已經如此富有了,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國家在積極發展旅游業或者發展節水農業呢?此時,學生就會思考利弊關系,可以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解答: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為了在石油枯竭后,國家可以持續發展,因此要發展其他產業。這樣就順利地進入到后面知識的學習當中。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運用與學科教學深度整合,現在已經成為學科教學的探索重點。多媒體的出現,為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直觀、真實生動, 這對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充分運用多媒體強大的視聽沖擊力,創設聲像結合、圖文并茂、動靜相伴的教學情境,服務于教學,這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上,沒有學生開小差,他們始終有著較高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級“河流”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課前利用網絡收集有關河流資料,比如我國南北各地區河流的分布情況、水資源相關圖片、保護水資源的措施等等。學生還真收集到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如宣傳保護水資源的漫畫《砍伐》《干涸》,動畫《河堤是這樣形成的》等。課堂上,我篩選有用的資料、圖片,制作成PPT給全班學生播放,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相互交流討論。如有一位學生展示哈爾濱、北京、海口等地的年降水量變化柱狀圖,和其他學生認真分析材料所反映出的內容――水資源地域、時間分布不均;有的學生展示南北降水量大小的比較材料,提出問題解決策略;有的學生舉出一些事例――國家現在建成多個水利樞紐工程,比如長江三峽工程、黃河小浪底工程等,從中可以了解水庫的儲備意義,認識水庫的實際作用。但是學生忘記了一個最重要的工程:南水北調工程。這項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把有關視頻下載下來,給學生觀看,學生發出一陣陣驚嘆,因為它的作用是這樣明顯。當教學完成后,我還要求學生設計節水宣傳語,粘貼于學校水池邊,以提醒大家要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

三、在課堂中創設生活情境,促進教學的生活化

地理是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學科,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地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地理教學要緊密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善于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象與生活中的事物入手來進行教學。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能把那些抽象枯燥的語言文字與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知識放在更為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生活化情境中,帶領學生步入地理學科的寬廣殿堂,讓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體會地理的有趣,學生會更積極主動學習,改變循規蹈矩被動學習的狀態,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諸多實際問題。

如講到“交通運輸線的布局”時,為了讓學生知道社會經濟因素在交通運輸線布局中起決定性作用,我用多媒體播放了修建青藏鐵路時的場景,以及相關的背景材料,接著問學生:“在青藏高原上建鐵路會碰到哪些難題?”學生很快地給出了許多答案,有的從地質條件角度分析,有的從氣候角度分析,還有的從水文角度分析,學生的興趣很濃。我接著問:“既然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這么惡劣,為什么還要在上面建鐵路呢?”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問更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學生議論紛紛,連平時課堂上最愛睡覺的一個學生也參加了討論,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有的學生從青藏高原的資源開發方面展開想象,有的學生從民族團結方面思索,有的學生從國家安全方面分析,還有的學生從全國的鐵路布局方面考慮。巧妙地運用多媒體展示熱點問題,做到了書本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與靈活運用。

又如講到秦嶺―淮河一線南北方的差異時,我用多媒體展示北方人民的各種風味食品、房屋建筑及野外風景等圖片,接著問學生:北方人每天吃的主食是什么?為什么北方的耕地以旱地為主?為什么北方的房屋墻體較厚,而且南面的窗戶較大而北面的窗戶較小?為什么北方的樹木冬季落葉?……這時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由于創設的情境和問題貼近生活實際,學生發言踴躍。有的說,北方人每天主要吃饅頭;有的說,由于北方冬季氣溫低,墻體厚窗戶小是為了保暖;有的說,北方降水少,所以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就這樣,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理解了教材,掌握了知識。

再如“區域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環境的差異比較”的教學,我講授日本經濟特點時運用多媒體播放了日本從國外進口原料,出口汽車、電子、機械的錄像,然后要求學生根據日本的國情分析日本人為什么把眼光瞄準海外市場。實踐證明,教學時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對創設的情境質疑問難,善于想象、創新。

四、適時創設小故事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篇(10)

[作者簡介]羅元(1958- ),女,海南文昌人,廣州大學社科部黨總支書記,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與思想政治教育。(廣東 廣州 510006)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09-0061-03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近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但是由于各種因素,部分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制約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其優秀部分貫穿著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之源。本文試圖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一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二是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十分重要;第三誦讀經典是汲取優秀傳統資源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

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如何認識和實現自我身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最有特色的精華部分。

1.自我身心和諧的理想人格資源。孔子把古代文化傳統加以提升,使之理論化,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仁禮之學,確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以“仁”為核心的人文精神主導了中國文化兩千多年。

孔子認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動物,是因為人有精神需求,最高的精神需求是道德需求,道德需求是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孔子主張“圣人”“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他還提出了“仁、智、勇”作為理想人格的三要素。仁是德性,智是才學,勇是魄力。理想人格要以仁為統帥,以智為基礎,以勇為推動,三方面缺一不可,否則會造成人格的重大缺陷。這種以理想人格為培養目標的教育傳統,強調道德修養應成為每個社會成員自覺的人生選擇和實踐。塑造理想人格的途徑是,發揮道德主體的自覺能動性,修身養性、道德踐履。

2.人與社會和諧的道德精神資源。中國古代哲人認識到,人是社會的人,人“能群”,在家庭和社會中過著群體生活。因此,人在群體中必須遵守一定的行為規范。道德的人文精神并非只是要求人們被動地遵守道德信條,而是強調人的道德自覺,主體自愿自覺地履行道德規范,把人的主體德性與規范道德結合起來。這種倫理道德,孔子高度概括為“仁”。孔子把愛人作為仁的一種定義。“仁者愛人”的主體德性外化為行動,體現為遵守倫理道德規范即 “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常”是對人與人關系雙方雙向的協調,不僅約束平民百姓也約束君主貴族。

在對待個人與他人的關系方面,孔子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在人和人的相處中,與人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方面,“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特別重視主體自我修養和道德實踐的重要意義,強調“克己復禮為仁”,符合了“禮”,就實現了“仁”,達到 了“和”。儒家以追求“仁”為起點,從愛父母、愛親屬、愛朋友,推而廣之愛人民、愛祖國, 達到“仁”的目標,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即“人和”的理想境界。

3.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觀念資源。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追求“天地人和”的境界,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的人文精神。在這方面,道家學派留下了豐富的頗有價值的人文思想。老子探索了自然和宇宙的起源,認為“道”為宇宙本體、萬物之源, 主張樸素的唯物主義。他把天地萬物的運行生滅看作純粹的自然規律“道”,“道”具有物質和物質變化的特性。老子把“道”視為宇宙萬物運行的必然規律,主張人不要違背自然規律,要遵循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只有如此,才能達到“天地人和”的境界。莊子進一步探索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在莊子看來,從生到死,從死到生都是自然之氣運行的結果。

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十分重要和迫切。

二、優秀傳統文化對提高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意義

1.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給予中華民族以悠長的審美烙印。中國歷代都出了許多重修養、重氣節、重獨立人格的仁人志士, 他們都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熏陶、培養和激勵分不開的。當代大學生也莫不如此,迫切需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滋補我們大學生活的精神營養之不良。人與自我的關系是大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話題,從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中,從每年大學生自殺、他殺案件原因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部分大學生難以調節自我以實現身心平衡的和諧狀態。當代大學生需要用祖先留給后人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來塑造高尚的人格,實踐證明,人格的完善與否,對一個人的立身做人至關重要。有了高尚的人格,就能堅持做到“見利不忘其義”,就能抵制各種誘惑。如果喪失人格,寡廉鮮恥,就必然失去做人的操守,難免見利忘義,乃至出賣人格國格。在今天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充分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自我身心和諧的理想人格資源,使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現代人格塑造有機結合,對于大學生修身養性,培養健全心靈,塑造自我身心和諧的健康人格,將起到積極作用。

2.以“仁”為核心、人與社會和諧的道德精神在涵養中華民族精神,增強凝聚力、加強民族團結、實現社會和諧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迫切需要中國傳統道德精神的滋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莫不如此。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首先就是缺乏以“仁”為核心、人與社會和諧的道德精神,因此迫切需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滋補我們大學生活的精神營養之不良。當前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要以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核心,以“八榮八恥”明是非、知榮辱為主要內容,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在指導當代大學生如何處理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方面,應當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將其精華有選擇、有目的地加以改造、整合到社會主義的倫理道德體系中。譬如儒家的仁者愛人、推己及人的觀念;道家的“上德若谷”“為而弗爭”的寬容精神;墨家的兼愛博施、助人為樂主張;法家的依法共存、合法共榮思想等,先哲的智慧對于現實社會人際關系的調整,對于遏制私欲極端膨脹、惡性競爭都有重要的認知價值,有助于大學生修身養性,可以滋養當代大學生的和諧精神。大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仁愛”“貴和”的和諧精神,可以涵養以“仁”為核心的道德人文精神,培養仁愛和諧的人文品格,學會做人,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達到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和諧。

3.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保持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強調“合二為一”,要找出矛盾對立雙方的同一性,追求真、善、美的和諧統一,并且是建立在人的內在心靈完整性這一倫理基礎之上。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倫理思想,可以啟發大學生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從道德倫理的高度來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從而自覺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

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作為極其重要的任務,納入高等教育的內容。大學應該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充分發揮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作用。各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對大學生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豐富多彩的形式通過各種途徑汲取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其中,誦讀經典是汲取優秀傳統資源的有效途徑。

三、誦讀經典是汲取優秀傳統資源的有效途徑

誦讀經典是汲取優秀傳統資源,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下面以廣州大學積極開展中華經典誦讀的教育實踐作為案例。

作為教育部、國家語委中華經典誦讀活動試點高校的廣州大學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之源。學校認為,開展中華經典誦讀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傳承民族精神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有著基礎性作用。

1.以第二課堂為陣地。學校將《中華經典誦讀》作為全校學生第二課堂必修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出臺了《廣州大學本科生第二課堂》實施辦法。實施辦法規定自2010級新生起,“凡我校本科生在校學習期間,除必須課內完成人才培養方案所規定的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通識類選修課之規定學分外,還必須至少累計獲得4個第二課堂學分方能畢業(其中中華經典誦讀學分1學分為必修學分)”。如在校期間未通過中華經典誦讀考試,取得相應學分,學生則不能畢業。這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開展中華經典誦讀進第二課堂的重要制度保障。

2.以組織建設為基礎。學校建立了由分管學生工作的校領導帶頭,教務處、學生處、團委、學生會、各個學院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投入了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有效地推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展開。

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充分發揮校團委網站以及各學院網站、QQ群、宣傳欄、宣傳海報等宣傳平臺,廣泛宣傳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倡導“每天半小時,經典記心中”的經典誦讀學習習慣,切實提高同學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實效性。各學院圍繞活動意義和主題,通過學院的網站、QQ群等宣傳陣地廣泛開展相關的、形式多樣的宣傳推廣工作,使同學了解中華經典誦讀的重要性。

3.以教材建設為抓手。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校長(中文教授學者)親自帶頭組織編纂出版了《中華經典誦讀選本》,作為中華經典誦讀必修課的教材。本書體例簡單,以實用為目的,研究遴選反映中華文化傳統精髓、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經典名篇,共收錄了詩、詞、曲、賦、文共100篇,涵蓋了自先秦至近代的經典文學作品。中華經典誦讀考試以此書為準,要求學生背誦經典篇目,以機試的方式進行考核。

4.以網絡媒介為平臺。信息時代,網絡已成為最能滿足大學生信息需求、知識需求、娛樂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媒體,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著強烈而深刻的影響。學校充分利用網絡手段,占領網上陣地,率先開設了“中華經典誦讀”網絡教學平臺,及時為學生搭建一個中華經典誦讀網絡學習交流平臺,旨在著重提高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的影響力,著力培養經典誦讀的學習習慣和氛圍,充分推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的全面開展,并為新生參加中華經典誦讀學分考試提供良好的網絡備考環境與手段。

該網站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制作精美、形式多樣,其內容包括:誦讀角、專家講壇、經典100篇、經典拓展、詩書音畫、交流園地、誦讀考試等欄目,為同學們提供豐富的中華經典音視頻學習材料,提供了學習交流和模擬測試平臺。

5.以校園文化為載體。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學校深入廣泛地開展豐富多彩的中華經典誦讀文化活動,弘揚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組織開展“中華經典誦讀”博學講壇專題講座,邀請相關專家對中華經典進行解讀,幫助同學們在充分消化理解的基礎上記誦中華經典。還有各種中華經典誦讀競賽與交流,如演講比賽、詩文朗誦會、讀書討論會、讀書征文活動、學術交流等。在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禮儀等領域也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還頗有創意地開展類似“英語角”的中華經典“誦讀角”活動,校學生會、滄浪誦讀社組織各學院學生會每周在大學城校區和桂花崗校區開展“誦讀角”活動,引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 激發誦讀者的閱讀興趣。與此同時,全校各個學院都圍繞中華經典誦讀各自設計開展主題班會和團日活動,認真總結提升,努力做到中華經典誦讀進課堂、進網絡、進宿舍,增強誦讀活動的實效性。

6.以社會實踐為橋梁。學校積極推進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從校園走到社會,使經典誦讀得以與提升全民素質、建設文明城市、文明社會有機融合,使這一活動影響更深遠,意義更重大。

其中“廣州大學中華經典誦讀文化宣傳實踐服務隊”獲批作為2011年社會實踐省級重點社會服務隊。例如由校團委、新聞與傳播學院團委共同組織策劃,以“經典浸潤人生,文明共建和諧”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誦讀文化宣傳服務進社區展示活動,在廣州番禺區坑頭村隆重舉行。這標志著學校暑期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全面啟動。此次在坑頭村的經典誦讀展示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為坑頭村小學生講解中華經典文化、做有關中華經典學習情況調研以及經典誦讀文藝演出。文藝演出將經典誦讀的高雅本質與社區群眾文化的活躍性有機地結合,用舞蹈、朗誦、歌唱等形式將中華經典文化融入節目的表演當中,引來近千名村民冒雨觀看,不時對我校學生精彩的表演報以熱烈的掌聲。

廣州大學通過深入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既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大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無窮魅力,從源頭獲得豐富的人文精神,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凈化了靈魂、提升了人文素質;又把提高大學的文化品位與格調落到了實處,而且還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如2010年廣州大學先后舉行了校園第二屆中華經典誦讀大賽和承辦了教育部、中央文明辦、中國教育電視臺主辦的“中華誦·端午篇”2010經典誦讀晚會,該晚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和廣州電視臺、南方電視臺等多家媒體播出,社會反響熱烈,為推動“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作出了積極貢獻。國家語委2010年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廣州大學被授予“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特別貢獻獎。又如《傳承中華經典,滋養大學精神,培育具有民族文化品格的當代大學生——廣州大學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的實踐與探索》獲得了2011年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特等獎,這是廣東省唯一獲特等獎的高校。

廣州大學正在開展的豐富多彩的“中華經典誦讀”教育實踐活動,是汲取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和積極探索。

當然,汲取優秀傳統資源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不僅僅是誦讀經典,本文僅從這一角度做了探討,由于文章篇幅所限還有許多方法和途徑并未涉及。如何更有效、持續地使大學生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源獲得豐富人文精神的滋養,還必須把它作為一個長遠的目標不斷地去努力追求和積極地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季羨林.提高高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必要和可能[J].教學與教材研究,1996(1).

上一篇: 衛浴活動總結 下一篇: 高級工程師職稱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 综合国产在线中文字幕 | 真实国产乱子伦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6页 | 香蕉在线一本大道 | 亚洲午夜成人国产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