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31 23:52: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民族經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分散居住對日報和月報的不同態度
由于西部的地域特征,交通不便,使得西部地區對征訂和分送書報刊所需的成本較高,發行困難,特別是更加難以實現對日報的需求。日報的信息新、周期短的特征是很多讀者選擇的首要原因,然而,在民族偏遠地區居住的人群根本無法使及時獲取此類信息的需求得以滿足,閱讀日報對他于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對于月報來說,盡管信息提供不及時,信息量減少,但由于時間較為充裕,偏遠地區的人們獲取月報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日報。因此,針對西部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分散居住這一特征,使得我們出版單位特別是新聞報業應從月報提供上做更多的工作。
3民族語言文字對出版物的要求
民族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方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促進民族社會發展和文明的一種重要力量,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所以,保護民族語言文字,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優秀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全民族精神力量,成為當前緊迫提出的新任務。語言文字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對民族的發展和進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我們必須尊重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而出版物用字量大,社會影響也大,帶有很強的示范性,是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的重要領域之一。所以,出版業在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中肩負著不可輕視的作用。出版單位通過民族文字出版物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使得民族地區人民能夠及時深刻地了解黨,認識黨,熱愛黨,貼近黨;通過民族文字出版物宣傳掃盲工作,普及文化知識,提高少數民族整體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交流科技文化成果,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通過民族文字出版物傳播先進思想,弘揚科學文化,逐漸轉變少數民族相對保守和落后的思想觀念,使廣大少數民族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另外,出版業還要認真實施民族語言文字出版物的“走出去”工程,在堅持引進外來先進文化的同時,還要做好民族語言文字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工作。綜上,出版單位特別是西部出版單位要結合少數民族實際來發展民族語言文字,使得其以服務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建設為宗旨,創新文化觀念,尊重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在發展少數民族出版事業的道路上不斷努力。
4少數民族農牧民對適合當地生產生活需要的科技知識的需求
西部農牧區整體經濟比較落后,這和廣大農牧民科技文化知識比較匱乏有直接關系,因此,加強科學技術力量的支持,提高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解決當前農牧區經濟發展、農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之策。提高,有多種途徑,重要的一條就是出版更多更好的圖書,滿足農牧民學習文化和科技知識的需求。由于西部大多數農牧區當前無法實現電子出版物的閱讀,所以,為其提供出版物仍舊主要以圖書為主。雖然,西部圖書出版品種、數量都在增加,但人均擁有圖書量還相當低,而農牧民買書、讀書、用書更是少得可憐。這就要求,出版業為農牧民出版的圖書,要和農牧民當地生產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農牧民看得懂、買得起、用得上。比如,為農牧民提供的圖書要“少講為什么,多講怎樣做”,“少在裝幀上花大錢,多在內容上做文章”。對廣大農牧民而言,好書就是讓他們從中得到脫貧致富的辦法而又物美價廉的書,畢竟,發展生產、改善生活、脫貧致富,是廣大農牧民最重要的需求。值得我們欣慰的是,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我們的出版人在出版工作中注意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他們深入了解農牧民的生產生活特點,了解農牧民的知識水平和需求,了解偏遠地區特殊需要的農牧業科技圖書,為他們出版最普及的讀物,盡管受地域的限制,發行量較小,出版此類圖書賠錢,但他們也要出。例如甘肅科技出版社開發的《紅棗優質高效豐產栽培技術》、《無公害畜禽養殖技術》、《無公害中藥材栽培技術》;內蒙古科技出版社結合當地農牧特點,組織了《牛的圈養新技術》、《羊的圈養新技術》、《舍飼肉犬》、《舍飼肉鴿》等選題;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維吾爾文版的草莓、紅花、沙棘、蓖麻、山雞、蜜蜂、山羊、火雞等“養殖技術問答”叢書等,既強調了地方特色,又注重了實用性。開發西部農牧業地區科技文化類圖書,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舉措。愿有關部門大力支持農牧區圖書出版事業,愿更多的出版單位為農牧民多出書,出好書,共同為西部地區農牧業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音樂帶有聽覺體悟這樣的特性,是審美架構中的感情藝術。欣賞美好樂曲,能激發潛藏著的強烈感情,撥動深層心弦,激發內在特性的這種共鳴。從文化視點看,音樂表征著共通的某一情感。不同區域以內的民眾,經由音樂特有的紐帶,能互通深厚情感,建構友愛關系。文化載體特性的民族聲樂,折射著鄉村獨有的民風、帶有市井特性的厚重風俗。親近的音樂,能拉近彼此關聯,讓人們接納美感熏陶。區域架構之中的經濟進展,可以依托音樂,來創設交往互通的最優環境。招商引資特有的歷程中,若能添加著音樂的互動,則能拉近距離,創設祥和的、帶有厚重關懷的互動氣氛。
1.2有序拓展內需
民族特性的多樣音樂,能滿足多層級的娛樂要求。民眾潛藏著的這一需求,應被看成延展之中的優良商機。傳統框架內的生動音樂,應能協同人們,去發覺更廣范疇中的內需市場。特色明晰的曲目表演,不僅創設了娛樂形式,還活躍了平日以內的經濟生活。
2區域經濟特有的促進路徑
2.1確認新穎理念
民族特色音樂,應被擬定成新穎架構中的產業理念。經濟全球化態勢下,應變更偏舊的認知路徑,采納經濟思維,重新預設民族音樂原初的定位。對于帶有偏差的認知,自覺予以糾正。類似區段中的旅游產業、關聯著的文物文化,民族音樂也帶有明晰的產業特性。民族音樂關涉的產業,耗費掉的投資偏少,后續時段的成效凸顯,且布設范疇很廣。區域中的主管部門,應當依循新穎思路,建構配套特性的文化對策、音樂推廣關涉的技術規程。這樣做,能建構音樂與區段經濟的密切關聯,助推健康進展。
2.2培育最優人才
民族音樂范疇以內的最佳人才,應帶有精湛技巧。調研得來的數值表明,熟識鄉土這樣的音樂家,能創設最優的表演成效,吸引眾多聽眾。當地群眾慣常喜好的、這一范疇的音樂家,應被組織起來。經由審慎的篩選,選出技術層級很高、事業心凸顯這樣的人才,予以接續培養。這種新型人才,應提升綜合架構下的音樂素養。傳統音樂建構起來的表演體系,也能經過預設的這種路徑,漸漸予以完善。擬定定期特性的業務競賽,對凸顯出來的音樂人才,賦予搭配的榮譽,或某層級內的職稱。添加多層級的補貼,創設更高收入。有序延展融資的途徑,擬定適宜特性的經濟收入。
2.3編創特色曲目
帶有鄉土特色的、趣味特性的新穎曲目,應被不斷創設。依托區域獨有的厚重文明,編創帶有區域特性的、風格明晰的這類作品。創設的新穎曲目,包含風格明晰的鄉土民歌、說唱及對應著的戲曲、器樂細化的多樣樂種。運用累積得來的編創素材,吸引外來特性的投資,建構區域進展的新路徑。編創的樂曲,應能凸顯特色,同時添加新時段中的新穎內涵。這樣編創得來的曲調,會涵蓋深層級的底蘊,也會滿溢著時代氣息。
2.4設定音樂節
為拓展民族特性的樂曲影響,可以擬定年度以內的音樂節。音樂及當地獨有的人文景觀,都表征著民俗的特色。依憑這種資源,創設經濟良機。年度之內的民歌節,應當整合著藝術特性、深層級的經濟特性;為當地進展,帶來凸顯的成效。邀請省市這一范疇的優秀藝人,介紹獨有的區域文明。音樂節范疇內的含金量,應被漸漸提升。創設高水準情形下的音樂節,匯聚各方來客。在音樂節之中,人們體悟出音樂特有的魅力,也產生對這一地域的好感。經由印象的累積,會鋪墊著后續時段的進展階梯。音樂節凸顯出區段中的經濟底蘊,便利人們了解。
(二)忽略了信息化和市場化的水平、過于注重法規和政策從西部民族地區來看,存在著比較低的市場化程度,這個因素也對投資產生了較大影響。然而,從西部民族地區有些地方來看,還未能破解政企關系的相關難題,沒有較高的市場化水平,投資者將會難以得到所需信息。但是,對企業的經營者而言,能否及時掌握信息是較為關鍵的。從相關調研來看,外企中51.2%的公司不具備特定的信息部門,而且還有34.3%依賴母公司所提供的信息;在此過程中,相關調研結果表明,32.2%的公司并不十分滿意西部民族地區眼下在信息資源方面的環境,覺得它難以達到企業發展的要求和需要。[5]在獲取這種信息方面,理所當然地涵蓋了企業與當地其他企業、或社會團體、或政府間所開展的談判的相關信息。假如西部民族地區的市場化程度比較高,有著相當規范的政府行為,市場中相關團體和企業會根據市場規則開展經濟活動,這樣的環境也最能吸引投資者。
(三)重視政府、團體行為,相對忽視社會文化體系的建立和個體行為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考慮,要認真地分析擬投資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文化環境以及個體素質,這也是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相互要素。對西部民族地區來講,分析它的社會文化體系,怎么樣才能把非常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變成有著強大前景的生產力,還需要進一步強化相關研究活動,使得它的社會文化體系具備持續開展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反之,傳統文化和歷史積淀的豐富性將以一定程度的固步自封和保守思想帶給了西部民族地區人民。對西部民族地區而言,這種人力資源的巨大優勢,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看成是低廉的低素質勞動力的不合理運用而造成的。
(四)不具備整體吸引投資的理念,區域間存在著顯著的不公平西部民族地區存在著較為顯著的資源稟賦差別,然而也有一定程度的相近狀況,難以避免地形成了爭奪投資的問題。本文認為,肯定是要進行爭奪,但如何爭奪是關鍵,是借助投資經濟環境的改善還是其他非正當手段,這是重中之重。對于少數民族不同地區而言,假如缺乏整體協調的系統或能力,相關地區間肯定會存在一些矛盾,從而造成更加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
(五)注重吸引投資者,忽略了被投資地區的社會經濟系統社會經濟系統屬于規模非常大的系統,從其中的子系統來看,相互之間都是彼此聯系,相互制約的,無論哪個子系統存在問題,均可能會影響相關子系統,或者會影響整個系統,包括被投資地區附近的人民生活水平、經濟的發展程度以及穩定性。從投資場所來看,周圍地區所具備的經濟形勢以及環境,也是必須要估計的投資環境方面的關鍵因素。假如周邊環境不是十分有利,肯定會以負面作用影響投資,地區如此,國家也同理。難以想象處在某個特別不發達的鄉村的被投資西部民族地區會存在著較為有利的投資經濟環境。還要認真關注投資項目的發展狀況,市場的發展重點處在廣袤的少數民族農村地區,但是農村的經濟發展形勢不好,不具備一定程度的購買力,難以達到投資的預期目標。
二、完善西部民族地區投資經濟環境四大路徑
(一)培育市場主體對西部民族地區而言,為了破解長時間以來的資金短缺現象,要更好地將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出來,還要合理地培養合乎市場經濟要求的投資以及融資主體。民營經濟在市場經濟中是合格的發展主體。它涵蓋了民營經濟等相關的非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和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涵蓋了個體、私營、港澳臺合資企業和獨資經濟,此外也囊括了外資獨資經濟以及合資企業,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經濟、股份制經濟和聯營經濟中的民營部分。在市場經濟中合格的市場主體是民營經濟,這是由于民營企業具備了非常清晰的產權關系,可以獨立地進行經營,而且實現了自負盈虧。這些民營企業有著較強的約束機制以及動力機制,較為靈活的經營機制以及強大的創造力。它們也在追逐企業經營利潤的最大化,盡可能地實現最佳效益的資金運營目標,這種投融資主體在市場經濟中也是非常合格的。[6]從東南沿海省份的經濟發展來看,能夠很好地證明這一點。為了高效地在西部民族地區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可以從兩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大力度在西部民族地區培育大量的民營企業,其次,對于西部民族地區而言,要想盡一切辦法吸引中東部地區的民營企業來投資,這樣才能更好地增強西部民族地區在民營經濟發展方面的支撐和力量。對民營企業而言,這種市場投融資主體對西部民族地區而言是非常合格的,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
(二)培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了更好地在西部民族地區將市場機制的巨大作用發揮出來,扎實地建立市場化的公平競爭環境,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1.嚴厲打擊造假、欺詐等不誠信或者違法行為如果發現存在著假冒偽劣商品,特別是多種類的大宗服務交易場所或商品市場,需開展嚴格有力的整肅活動,切實將制假售假的相關場所鏟除殆盡,嚴查大案以及要案,對肆意橫行的虛假廣告進行嚴懲,尤其是對那些包治疑難病癥的虛假廣告和保健食品領域要嚴查狠打;對商標侵權行為進行嚴厲的懲處;如果印刷企業出現了印制假商標、包裝以及標識,要對其從嚴查處;對包括逃稅、偷稅、走私、販私以及騙匯等花樣繁多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7]2.嚴格審查違法經營,規范市場主體的準入行為西部民族地區還要進一步強化審查市場主體的準入資格,堅決將那些不符合準入制度的市場主體從市場中清除出來:要對生產者、流通者以及企業家等相關主體的行為,進一步規范,確保流通主體的最低注冊資金。阻止部分市場主體,可能是能力不強,但是在進入市場后對相關的市場秩序進行干擾的丑惡行為;在市場退出機制方面,要遵守相關的手續和程序,制止它們侵害其他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中的合法權益。3.打破地區封鎖和部門、行業壟斷,規范市場競爭行為對西部民族地區的工商部門而言,務必努力地開展好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活動,更好地破除行業壟斷、區域經濟封鎖以及地方保護等,對相關單位或壟斷性行業采取多種措施,更好地提升和改進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環境,切實體現出市場競爭環境中優勝劣汰機制的巨大作用。
二、云南省鹽津縣大坪苗族村情況分析
大坪苗族村是西南地區苗族聚居村落,以它為例考察非正式制度與經濟發展的情況。鹽津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邊緣,與四川交界,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大坪村距縣城75公里,全村轄8個村民組,共302戶,1490人,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農民收入以種植業收入為主,2010年人均純收入為1426元。2011年,在云南省129個縣區中,GDP排名第95位,貧困面積大、程度深。公路方面,八個村民組已有七個修通,有三條進村公路,但晴通雨阻,甚至晴不通雨更阻。教育方面,村完小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初中入學率處于90%以下,但考入高中的寥寥無幾②。通過調研看出大坪村發展非常落后,存在物質基礎薄弱,農業生產結構單一、基礎教育不夠全面、村民消費水平低等各種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非正式制度的角度出發可以歸結如下。首先,受自然因素影響,大坪村相對封閉,山地環境塑造了山地意識,生產方式落后,村民發展意識薄弱,墨守成規,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滿足于自給自足經濟模式。其次,處于嚴重知識不足狀態,電話普及率遠遠低于全鄉、全縣的平均水平,互聯網用戶為零。長期的信息閉塞導致獲取、吸收知識的匱乏以及交流途徑的缺失,與外界的差距越來越大,發展滯后。再次,由于思想觀念落后,使得支持辦學的積極性不高,導致高輟學率,尤其是女童輟學率。這對于加強當地的基礎教育、培養能夠發展建設當地經濟的人才來說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另外,苗族的民族文化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承,民族文化的內容不夠豐富,沒能很好地發揮民族文化的作用,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看出,大坪苗族村的情況與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普遍情況很符合,非正式制度上存在著很多相似的問題,制約著經濟發展。
再次,它可以促進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發展。單個家庭無力購買的現代化耕種設備,農民合作組織可以購買,然后或租或借給農戶使用,這樣就會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力,同時勞動監督有效性將得以提高,監督費用將得以降低,使得農業規模經濟體現出來。
并且,它還可以有效地克服現有的農業產業組織不適應市場而表現出來的內部小規模不經濟和外部不經濟所帶來的農業生產的效益損失。建立以效益為中心,通過龍頭企業連基地,基地連農戶,實現產加銷、農工商、內外貿、農科教一體化的農村經濟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通過分工和專業化實現效益,這就可以提高規模經濟效益。
如上所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對家庭經營模式的補充與完善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正是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重要力量,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集農民家庭經營的個體劣勢為群體優勢,大大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克服農業生產內部效率損失而實現規模經濟。
3.3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農業規模經濟的實例
江蘇省東臺市高效農業實現的農業規模經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2007年以來,江蘇省東臺市按照省和鹽城市統一部署,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堅持把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強產銷對接,加大政策扶持,強化服務指導,高效農業規模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2007年該市實現農業現價總產值109.6億元,農業增加值4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和9%,其中新增農業增加值3.97億元,完成省定年度目標任務的147.6%,預計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7010元,比上年增長12.8%,農民收入連續四年增幅達一成以上。全市畝純收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農業面積發展到90.3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57.9%,其中2007年新增11.5萬畝,占省定年度目標任務的121.3%。新增高效漁業面積2.5萬畝,占省定年度目標任務的125%。全市畜禽規模養殖大戶發展到6萬多戶,生豬、肉禽、蛋禽、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提高到51.3%、81.9%、93.8%、75.6%,均比上年增加5個以上百分點。
在實現其規模經濟的高效農業規模化的發展上,該市作了以下工作:
(1)建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帶動產業化農業。2007年以來,該市堅持把產業化開發作為促進農業持續增效的戰略性措施來抓,堅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牽動推進。到目前,全市依法到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已達118個,居全省縣級之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涵蓋蠶桑、生豬、家禽、瓜果蔬菜等各特色產業門類,輻射帶動農戶17.5萬戶、高效種養面積70多萬畝、畜禽規模場戶5.3萬個。初步形成西瓜、青椒、三韭、甜葉菊、家禽、山羊、生豬、蠶桑、鰻魚、魚10大特色支柱產業,其中大棚反季節西瓜種植面積全國第一,大棚青椒種植面積全省第一,瓜果蔬菜面積、產量和設施栽培面積全省第一,家禽、山羊、乳豬養殖總量全省第一,蠶繭生產總量全省第一,土池養鰻面積全省第一。
(2)通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解決市場矛盾。目前全市各類農產品特色市場已達91家,銷售全市80%以上的特色農產品。2007年4月份,利用“東臺西瓜”榮獲中國名牌農產品的契機,在上海舉行新聞會,邀請上海、蘇州等地20多家大型市場及農民日報、新華日報、文匯報等國內15家知名新聞媒體參加活動,全面推介東臺農業。三倉鎮農民經紀人王青年購銷瓜果蔬菜3萬噸,2007年僅推廣新黑田五寸胡蘿卜就達7000多畝,全部實行保護價收購,基地農戶畝均增收500多元。坐落在市種畜場內的登奧禽業公司,高標準建設蛋禽生產基地,一年多的時間,已形成欄存蛋雞10萬只的規模,注冊了7個品牌,雞蛋主要銷往蘇果超市南京市場。
4結語
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的生產經營經歷了從個體私有為基礎的家庭分散經營到以公有制為基礎集中經營再到現在的統分結合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的過程,是從到家庭聯產承包的變化,從而形成了普遍的超小型土地經營格局。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中國加人世貿組織后農業所面臨的形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難以對接。細小分散的生產經營方式的直接后果是農業交易成本的提高、土地生產力和有效利用率的降低,不易形成農業規模經濟,約束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
在不改變農業小規模經營的前提下,要實現農業規模經濟,就應從要降低農產品的交易成本入手,建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因為它提供著與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密切相關的專業化服務,解決單個家庭難以解決的問題,其服務的內容包括向農戶提供合乎品質標準、價格合理的生產資料,種植、養殖、加工等生產性項目的技術培訓、生產指導、信息服務等等,從而實現由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所帶動的外部農業規模經濟。
參考文獻
[1]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2]林毅夫.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一、地方民族院校的特殊性
地方民族院校數量不多,學校規模一般不大,但卻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歷史和自然的原因,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民族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問題相比其他高等學校更為特殊。這些特殊性歸納起來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復雜的地理區位
民族地區大多處于高原、山區,自然環境復雜,條件艱苦,在地理區位上與發達地區相比不占優勢,設在民族地區的民族院校大多遠離中心城市,有的甚至在鄉鎮,交通不便,信息不夠暢通,經濟基礎薄弱,工作和生活條件艱苦。地理區位的特殊性,導致地方民族院校在辦學過程中面臨著更多的實際問題。
第一,高質量人才隊伍建設困難。建設高質量的人才隊伍是辦好高等教育的關鍵。雖然各高校都在大力引進和培養人才,但地方民族院校“培養一批走一批”的問題尤為突出。特別是高層次高學歷人才的引進和穩定尤為困難。
第二,生源量少質弱。地方民族院校所在民族地區特別是西部民族地區,地廣人稀,基礎教育薄弱,學生總量少,有的地區接受中小學教育的人數不及發達地區一個中等縣。地方民族院校所在民族地區沒有數量足夠的優質生源,雖然地方民族院校也在非民族地區招生,但由于自然條件艱苦和認識上的差異,實際報到的新生一般會比招生數少。
第三,學校辦社會的問題突出。學校是辦教育的,但地方民族院校由于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社會發展程度不高,城市化進程滯后,學校缺少可以依托的城市和相應的社會功能,面臨著既要辦教育、又要辦社會的現實問題。辦學是本份,辦社會則是為了辦學而不得不解決師生的生活問題,以彌補城市和社會功能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經濟和企業的支撐,學生的實踐教學、就業等也受到制約。
(二)豐富的地方民族文化民族地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每一所地方民族院校所在地都有其豐富的地方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是“人無我有”的特殊資源,是地方民
族院校得天獨厚的文化土壤,也是地方民族院校開展文化建設、文化教育活動的潛在優勢。
(三)發育滯后的社會經濟環境
高等學校辦學需要一定的社會環境作為支撐。地方民族院校的投入應該是國家投入和當地投入的“雙軌制”,但目前地方民族院校缺少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這里的支撐不足包括三方面:一是對高校的投入十分有限;二是缺少產業支撐,制約了高校的專業發展;三是缺乏面向社會的專業實踐教學平臺。高校的發展要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也依賴于地方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規模化的產業集群的發展。與發達地區相比,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這種差距導致地方民族院校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撐——特別是一些以“輸入性”財政為主的民族地區。
二、地方民族院校服務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地位與作用
地方高校服務社會經濟建設的地位與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是地方民族院校的神圣使命。但實踐中,地方民族院校的地位和作用往往受到功利方面的影響而被淡化。人們對地方民族院校服務地方的認識不到位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地方民族院校服務當地社會的地位與作用存在顯性和隱性兩個方面。顯性的作用是指院校招收了多少民族地區的學生、為民族地區培養了多少人才,這是統計數據可以反映出來的,是看得見的。隱性的作用是間接的,如招收非民族地區的學生,這些學生畢業后服務于民族地區;學校參與地方科技研發,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引領民族地方文明進步等,這些功能需要經過一定時期才能顯現出來,因而容易被忽視。地方民族院校服務社會經濟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地方民族院校功能和作用的發揮,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專業與課程設置不能滿足民族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地方民族院校的辦學功能與特色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從專業設置上看,地方民族院校的專業設置除民族語言類專業外,大多以長線專業為主,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以教師教育為主,理、工、農、醫等專業相對薄弱,多數地方民族院校與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還有較大差距。究其原因,多數地方民族院校在舉辦之初囿于經濟投入的制約,基本上是為了解決當地中小學教師資源的緊缺,選擇了辦學成本相對較低的人文社科類專業。再從基礎教育來看,由于中小學生的文化基礎薄弱,學校物理、化學、生物師資及實驗條件的不足,學校、家長、學生都偏向學習文科,理科學生少,地方民族院校除了民族語言、民族預科外,很難在民族地區招收到足夠多的新生,尤其是理科生,這又加劇了地方民族院校的專業不平衡。在課程設置方面,除民族語言類專業外,其他專業基本上與非民族高校的課程設置相同,雖然一些專業開設了民族語言、民族藝術、民族歷史方面的課程,但由于辦學資源的制約,還不能完全達到根據民族地區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來優化培養方案和設置課程,因而沒有凸顯民族高等教育服務民族地區的針對性。
(二)學校與社會互動機制不完善舉辦一所高等學校,既需要教學設施、師資等,也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和配套設施。地方民族院校一般沒有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總盤子”,在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與規劃中基本上沒有體現,學校還沒有完全融入地方經濟文化生活并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地方的許多重大經濟活動中,學校處于可有可無的層面,學校的發展和地方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不夠“合拍”。
(三)招生、就業體系不適應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除民族語言、民族預科外,地方民族院校與中心城市的同層次學校基本上執行統一的招生錄取標準,其結果是民族地區的考生大多數愿意到中心城市就學,而非民族地區的考生自愿到地方民族院校就讀的十分有限。在人才培養方面,地方民族院校一直以為民族地區培養“下得去、留得了、干得好”的人才為己任,但要真正實現這一目標,則取決于民族地區的人才流動機制。而據調查,民族地區――特別是縣以下的鄉鎮需要人才,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才流動機制難以將優秀人才吸引到條件艱苦的基層。地方民族院校為民族地區的基層培養輸送人才還缺少配套的制度。#p#分頁標題#e#
三、地方民族院校服務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開展民族教育、發展民族經濟、弘揚民族文化是地方民族院校的基本任務,也是地方民族院校服務地方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地方民族院校服務民族地區既是民族地區發展的需要,也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地方民族院校服務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途徑是多元的、立體的,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第一,面向地方經濟社會需求,努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民族地區的高等學校是民族地區人才成長的搖籃,為民族地區培養了大批人才,隨著市場化配置社會資源機制的深化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加快以及學校學科專業與課程的優化,地方民族院校為當地培養人才的功能將會進一步顯現。
第二,充分發揮橋梁作用,為民族地區輸送人才。由于自然條件艱苦,民族地區人才引進十分困難,即使引進來了,也因語言、環境、生活等困難難以穩定。甚至,民族地區的學生在外地高校、特別是重點高校學習畢業后也很少回到民族地區。民族地區的民族院校不僅僅是民族地區人才的搖籃,還是連接民族地區與非民族地區的橋梁,是展示民族地區的窗口。地方民族院校招收非民族地區的學生,這些學生通過民族文化與浸潤,加深了對民族地區的認識,有相當一部分畢業后自愿留在民族地區,對緩解民族地區人才緊缺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打造先進文化陣地,引領地方文化。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在《發揮大學第四功能作用引領社會創新文化發展》中指出:“大學從其誕生以來,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過知識傳播、知識創造,以及與社會的互動而對社會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大學具有與生俱來的、更為獨有的、影響更為深遠的引領文化的社會功能。”高校不僅培養人才培養,而且傳承文化。地方民族院校在引領地方文化建設與發展走向方面發揮著重要的陣地作用,這種作用是其他高校或文化機構難以替代的,這也是地方民族院校在民族地區文化建設方面的優勢。
第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地方民族院校所在地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院校作為文化教育傳播機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方面可作的工作很多。如:結合教學科研建設區域性專題文獻館、博物館等。地方民族院校結合區域文化特點,開辦民族音樂、美術等民族藝術類專業或課程,既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同時也能為地方培養藝術人才,這對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五,發揮科研團隊優勢,參與地方科學研究。在民族地區,地方民族院校擁有較為集中的科研人才,利用這些人才優勢,與地方合作開展有針對性的科學研究,是地方民族院校科研的主攻方向。不少地方民族院校的科研成果也證明其在地方科學研究方面的實力和作用。第六,產學結合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產學結合是近年來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地方民族院校通過地方經濟實體建立產學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培訓員工、鼓勵專業教師到生產第一線積累生產與管理經驗等,實現與地方經濟實體的合作,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四、地方民族院校服務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思考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屬于我國廣大西部地區的一部分,因此也被納入了西部大開發的范圍。西部地區與東南沿海地區相比較,主要特征是: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工業技術和產業水平落后,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針對以上區域經濟特點,中央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目的是利用西部地區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優勢,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09-0089-02
作者簡介:馬昕露(1990―),女,甘肅平涼人,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
《詩經》作為原典,本身就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和意義。以往學者們多從民俗學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這恰恰打開了讀者與《詩經》時代社會生活溝通的大門。本文將從情感角度對《周頌?閔予小子》組詩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能了解其中更為深層的文化意蘊及《詩經》時代人們的思想情感。
郭晉稀先生在《詩經蠡測》一書中認為《閔予小子》組詩均作于大亂未平之時,結合歷史典籍縱觀這組詩,我們可以體會到當時資歷淺薄的成王難以應對三監作亂的動蕩局面以及體現在詩歌當中的那種“未堪家多難”①的苦楚。
一、《閔予小子》組詩產生的歷史背景
(一)與祭祀活動息息相關
自周公制禮作樂以來,周代的史官文化逐漸代替了巫覡文化,在這背后禮樂精神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從此之后,禮樂精神就深深根植于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之中。禮樂精神具體體現在大量的禮制制度方面,它包含了很多的禮儀行為。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②,祭祀和戰爭是周代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過祭祀,我們可以了解很多那個時代的重大事件。
據《毛序》所說,這幾首詩都曾在周成王即位時被傳唱于宗廟中,也就是說,這四首小詩其實就是當時祭祀時的祭辭,而這些祭辭和當時社會的重大事件息息相關,這些在情感結構上互相關聯的祭辭為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那個時代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二)與音樂的關系十分密切
顧頡剛先生根據春秋時代“徒歌”不區別章段、語句復沓不整齊、歌詞鋪張等特點和《詩經》進行比較,進而得出《詩經》是樂歌的結論。可見,《詩經》中出現的這種復沓的章法不但反映了那個時代詩歌、音樂、舞蹈相互雜糅的特點,同時也為組詩的體式提供了有益的參考。《閔予小子》組詩其實就是在祭祀祖先的嚴肅場合中配合音樂詠唱的歌詞,所講述的是周初的歷史史實,通過這種可以被感知的語言,委婉地傳達了周成王向先王先帝祈求賜予福祉、得到保佑庇護的愿望。
這四首小詩產生于那個時代,還與配樂演唱的樂器有關。當時青銅樂鐘的鑄造以及調音技術不甚發達,導致無法發出像《大雅》《小雅》《國風》中那么整齊的聲音,其不分章節、篇幅短小、大多不押韻的詩體風格與當時的編鐘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③。
二、《閔予小子》組詩的文化意蘊
(一)親祖情感的流露
在天命觀的支配下,周人對祖先的崇敬之情愈演愈烈。這是一種以血緣為紐帶產生的感情的表露。穿過歷史的長河來看《閔予小子》《訪落》《小毖》三首詩,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后代人對至親至愛的先祖發自內心深處的傾訴。《閔予小子》的開頭就講述了周成王孤苦無助的境遇,有“遭家不造”“王王在幀敝句。世事難料,周邦未平又遇三監之亂,更是雪上加霜。成王經歷淺薄,擔憂自己不能接承祖先遺業,不能發揚先祖的光輝道德,所以憂心忡忡,與群臣在廟中謀始即政之事,所以我們不難理解《訪落》《小毖》中“未堪家多難”的深深感慨。這些看似是把自己屢屢受挫的境遇娓娓道來,亦真亦切,但從心理層面分析,人在極度困窘的狀態下往往會選擇向自己親近的人傾訴,這正體現了周人與先祖的親近。與之不同且形成明顯比照的是,《周頌》中的其他一些祭祖詩,主祭者更多的是宣泄情感,而不是徹底壓制自己的情感,形成了與一般宗廟祭祖詩不同的風格。
可以說,這一組祭祀詩從不同的程度表達了參加祭祀的主要貴族階層,尤其是周成王的情感,其情真誠動人,可見這種祭祀祖先的詩歌也有人性化的一面。當然,這種情感雖然真實純樸,但并非毫無節制。《詩經》祭祖詩里真實的感情和禮制的沖突,正是在合理的規范約束下適度放縱的體現,二者在祭祖詩中辯證的存在,正是《詩經》祭祖詩情感價值的外在體現,也是親祖情感的藝術化流露。
(二)崇尚先祖美德,勉勵后代
與周人不可抗拒的天命觀相比,頌揚祖先的豐功偉績顯得更為具象化,因而周人很重視宣揚祖先那顯赫的德業功勛。“德”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周代,所以在祭祀中被反復提倡。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言:“周之典禮,實則為道德而設”“周之典禮乃道德之器械”④。因而他們敬畏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品德高尚、不怕困難的人。詩歌中的“皇考”“昭考”被反復歌頌,他們正是被后代所敬仰的圣人。這不僅說明了周民族取代殷商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能讓后人體會先祖創業之艱辛,勉勵晚輩兢兢業業,繼承家業。
在“天命靡常”的思想主導下,敬德思艱是祭祀時達到政治訓誡的重要手段。這在《敬之》一詩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無日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維予小子,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①
黃天赫赫在上且不可抗拒,做為天地間卑微的臣子,不能沾沾自喜,因為我們無法掌控各自的命運。上天是一種至高無上的隱形力量,它無處不在,并且隨時隨地監督著我們。作為剛剛繼承父業的成王,不能不敬畏上天的警戒,更不能輕視上天的存在,唯有不斷學習,并且不斷積累、殫精竭慮,才能確保家國人民的平安。《閔予小子》中也講到,繼嗣的成王面對“遭家不造”的境遇,念憂在心,只有“夙夜敬止”,夜以繼日,不懈努力,謹慎踐行先王先祖之道,才能獲得更大進步。《訪落》中有“維予小子,未堪家多難”等句子,既是向群臣求助,又在向武王的靈德祈禱,誠惶誠恐,宛轉曲折。
《毛序》謂《小毖》:“嗣王求助也”。這首詩似是在向先王訴苦,但更多的是以自身的困境為出發點得出教訓并告誡、勉勵后輩:
“予其懲,而毖后患。莫予L蜂,自求螫鰲。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未堪家多難,予又集于蓼。”①
周成王吸取“三監之亂”的教訓,追悔莫及,家國的多重災難實在令年幼的成王不堪承受。但幸虧有圣賢的美德光照天下,終能挽回局面,得以安定。成王借此告誡后代要小心微患,不及時清除小患則會釀成大禍,就像鵑鶉終究有變成大雕的一天。
綜上所述,《閔予小子》《訪落》《敬之》《小毖》體制風格獨特,飽含政治訓誡意味,不僅表達了期望得到先祖庇護的愿望,更勉勵后代要敬畏仁德,謹慎處事,發揚祖業,與《周頌》其他詩篇相比,有更為動人且理性化的文化意蘊。
注釋:
①毛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②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③韓高年.詩經分類辨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④王國維.觀堂集林[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參考文獻:
[1]姚際恒.儀禮通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5-0-01
廣東民族地區一直以來受歷史、自然等因素的制約,經濟發展與全國相比,特別是與廣東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很大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對于廣東民族地區尤其是貧困民族自治縣來說,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等原因,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資金支持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民族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財政轉移支付的理論依據
轉移支付一種再分配制度,作為財政學范疇的專有名詞,簡單來說轉移支付指的是政府間財力的上下移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以國內各級政府間按照財權與事權相統一的原則,合理劃分財政收入級次和規模的一種分配形式,既包括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財政收入的補助,也包括下級政府對上級政府財政收入的上解。即凡是政府間財力的轉移與劃撥關系都可被視為轉移支付。狹義上的轉移支付一般指相鄰的兩級政府,上級對下級的財力補助。在實際工作和理論研究中一般都是按狹義的來理解。①
二、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財政轉移支付的現狀問題分析
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地處廣東西北部,是廣東省十六個重點扶貧開發縣之一。民族地區有其民族地方特點,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風情等有著民族特點。近兩三年,連南縣社會、經濟發展及財政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與進步,財政轉移支付工作的進展也取得不錯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不能忽視的問題。
(一)總體經濟發展遲緩,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差距大
連南瑤族自治縣作為一個廣東扶貧開發重點縣,地處偏遠山區,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交通不便,生活、工作環境艱苦,相對貧窮落后。經濟、社會基礎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各級財政比較困難,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近年三次產業比為19.9:41.2:38.9,與全省5.5:51.6:42.9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廣東最發達地區是珠江三角洲,珠三角人均GDP 2006年達到5300美元,山區包括少數民族地區在內只有970美元,珠三角是山區的5倍多。②2009年,連南縣GDP總量僅為14.63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5億元,經濟總量不大,而且2009年連南縣財政支出4億多,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二)財政轉移支付規模呈現遞增趨勢,對國家財政轉移支付依賴性大
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偏遠少數民族地區需省財政給予轉移支付補助,財政收支缺口逐年擴大,主要依靠財政轉移支付來解決縣級財政資金周轉包括工資發放等問題。享受轉移支付補助,其中省財政轉移支付補助超過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個別縣的補助額達到其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4倍以上。連南縣近兩年財政轉移支付規模呈現遞增趨勢,卻由于是財政窮縣,財政困難而對國家轉移支付依賴大。連南縣在工資發放、機構運轉、“三農”、民生、教育、綜合維穩、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等工作的開展,任務繁重,所需經費多。2009年連南縣財政支出項目大類14項,支出總計達30116萬元;2010年財政支出項目大類增至17項,支出總計達35077萬元。連南縣財政轉移支付規模逐年遞增,緊張的財政難以支撐、支持全縣的正常運轉與發展。可見,如果沒有國家財政的持續強有力支持,連南縣在社會、經濟發展之路上將舉步維艱。
(三)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度與廣度不足
當前,我國政治體制、經濟制度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財政改革的深入開展。現有相關法規制度體系相對滯后,對財政改革的保障和支撐力度不夠,特別是財權與事權不夠統一、基層政府的財權與支出責任劃分不對稱、稅收增長分成比例不盡合理等問題一直沒有徹底解決,影響了改革的縱深推進。雖然廣東省整體經濟實力較強,但省內不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財政實力差異較大,改革推進程度不一,改革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擴大。而連南縣財力薄弱、人力資源不足、管理水平低等條件的限制;推進預算約束力不強,定員定額標準較粗,在資金安排上還沒有徹底改變“基數加增長”的做法;國庫集中支付試點單位和資金比例偏低,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執行不夠徹底;政府采購、績效評價等工作進展比較滯后等,造成一些財政改革措施難以真正落到實處。③
三、結論
連南瑤族自治縣社會經濟等領域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研究其財政轉移支付問題,必須把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性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當地民族實際情況的特殊經濟因素、文化背景、少數民族的特殊利益、特殊愛好、特殊的、特殊的風俗習慣等區別對待,科學合理開展財政轉移支付工作以更好地促進連南縣的經濟發展。
注釋:
①李茜.省以下轉移支付制度問題研究—以廣東省為例分析,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
②廣東瑤族縣十三屆人大四次、五次會議文件。
③劉華偉.廣東公共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研究,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8。
參考文獻:
[1]李茜.省以下轉移支付制度問題研究—以廣東省為例分析[D].暨南大學,2006.
近年來由于就業形勢、人才需求等諸多因素影響,原本是高職教育中屬于熱門專業的商務英語,新疆地區高職教育商務英語專業卻遭遇了招生縮水的冷遇。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稱我院)商務英語專業招生人數從原來90人的班級規模已逐漸縮減到40人。在保證教學資源和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學院正逐步探索民漢合班的教學模式。因此,商務英語專業的少數民族學生自然要與其他地域生源學生在同一班級接受同等專業英語水平教育。但是,少數民族學生的英語基礎是在高中時期才開始接觸,學習英語時間短、底子薄。加上民族母語的溝通障礙,對商務英語專業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應用帶來諸多的影響。從近年教學情況來看,最終的結果就是商務英語專業少數民族學生在畢業時提交的畢業論文存在著十分突出的問題,集中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漢語水平有限導致英漢理解能力、英文寫作能力差。我院的少數民族同學多數來自各地州,基礎教育模式及成長環境的影響使他們對母語依賴程度很高。在進入高職教育階段,尤其是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母語,漢語,英語常常使得他們在理解方面需要先把英語轉換成漢語再轉換成母語才能理解其含義,這對于專業學習來說本身就是負擔;加上母語的語法規則有異與漢語和英語的語法規則,因此寫作成為他們專業英語學習的又一薄弱環節。
2、論文選題基本與專業無關,多以翻譯兒童讀物,編寫小學英語教案為主。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論文選題主要集中在英美文學作品賞析、英語語言技能的訓練和提高、商務實務操作、商務信函語言特征、商務交際技巧和禮儀、中西文化差異等五個方面。這些內容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無疑都是極大的挑戰。為緩解部分學生學業和就業的雙重壓力,大部分學生在論文的研究內容、研究方向、結構形式等方面不做嚴格的要求。但就論文選題及內容來看,多以翻譯兒童讀物,編寫小學英語教案為主。從論文質量來看,甚至直接抄襲剽竊網上論文,并形成惡性循環。
3、學生就業壓力大,以找工作為理由,敷衍論文寫作。就我院商務英語專業就業情況來說,近七成的學生選擇了與自己所學專業無關的工作。學生在畢業之際,少數民族學生既要面對學歷上的競爭,又要克服漢語交際帶來的影響。這就導致畢業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后,為爭取到現在的工作崗位,對撰寫論文的態度發生變化,不愿意再花更多精力和時間去完成畢業論文(如他們很少主動與指導教師溝通,對專業知識不進行系統化的積累和實踐等等)。最終往往導致論文是臨到畢業論文答辯的時候匆忙敷衍, 相互抄襲現象嚴重,同樣造成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現象。
4、論文審核較為簡單,指導老師放寬要求。指導老師出于對學生就業壓力的理解及少數民族學生情況的了解,對其上交的論文,無論從格式規范、內容結構、理論邏輯等方面都適當放寬了要求,這在很大程度上放縱了學生的惰性,學生從而投機地放棄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研究的機會。
根據國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專科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根本指導,結合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并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構成和層次因素,對以上少數民族畢業論存在的問題個人提出解決途徑如下。
1、從二年級起開設寫作課,為畢業論文寫作打好基礎。通過寫作課的強化鍛煉和實踐,使少數民族學生在面對畢業論文的寫作時增強信心和能力,不再束手無策。進一步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加大寫作訓練環節,通過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情景模擬訓練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搜集、整理資料,鍛煉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和綜述能力,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徹底改變少數民族學生“寫作恐懼”的現象。此外,在第五學期開設論文寫作指導課程,系統闡述論文規范,要求畢業論文任務書在本學期完成,并對論文的選題、提綱、開題報告、研究方法等做出明確的要求,增加論文鑒賞環節,使畢業生論文撰寫過程中不合規范的現象得以有效改善。
2、選派對民族生有經驗的老師,有針對性地指導論文。由于語言文化背景的不同,一般老師和民族生在專業論文溝通上存在較大的障礙。指派專業民族老師對其進行指導,一方面有利于發揮教學優勢,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強對專業畢業論文各個環節指導和質量監督,往往事半功倍。
3、加強實習單位的配合。學生出了校門進入實習單位,生活角色從單純學生的角色突然轉變成社會成員的角色,心理承受了從輕松的校園生活到忙碌、緊張的社會生活轉變的壓力。加上語言溝通問題,更是有了“工作忙,沒時間”等借口。此時實習單位的配合和支持就尤為重要。單位的領導同事此時完全可以充當了指導教師的角色,結合所學專業、選題范圍對學生在案例、思路、方法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指導,從而有效的幫助其完成論文撰寫。
4、以其他方式代替畢業論文。在畢業學習能力考核評審機制中,設置少數民族學生更加適合的方式代替畢業論文。比如撰寫指定或自選外文書目讀書心得或學習筆記,并最終通過答辯形式予以考核。在所學英語知識進行運用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商務領域的應用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李詩穎,劉雪春.加強大學英語“實用教學”改革的途徑[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3).
[2] 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一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3] 楊萍.民族地區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