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5:55: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私營經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發展虛擬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
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形成虛假繁榮,于是經濟就像泡沫一樣膨脹,最終結果是泡沫破裂,發生傳遞性強、破壞力大的金融危機。虛擬經濟的過度增長,會導致財政風險,這是因為舊產業的衰退和新產業的不能及時形成會造成兩種后果:一方面經濟增長放慢或中斷,會使財政收入銳減;另一方面是不能實現充分就業,陡然增加財政支出,擴大赤字,迫使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四是釀成政治動蕩。虛擬經濟過度增長客觀上要求重新分配國民收入,而眾多投機商的加盟,勢必會加劇貧富兩極分化,由此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并釀成政治動蕩。
(二)發展虛擬經濟對推動中國經濟的積極作用
虛擬經濟通過各種金融工具,可增加投資者的吸引力。近幾年,中國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力擴張政府投資之后,民間投資并未跟進,投資需求不足主要表現為民間投資增速不斷下滑;同時在降息等擴大內需的政策出臺之后,不僅社會儲蓄傾向并未減弱,貸款需求不足反而有增強的趨勢,銀行存貸差急劇增大。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措施是大力發展虛擬經濟,將間接投資轉化為直接投資,培育民間資本。主要是擴張股票市場,開始規模性地嘗試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發展地方產權交易市場等。
中國經濟曾出現過通貨萎縮,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物價下跌,信用緊縮。其貨幣方面的原因在于貨幣化和虛擬經濟的發展對貨幣的需求日益增大,貨幣供給量卻由于信用的緊縮而偏小,結果人們貨幣支付能力不足,供給相對過剩,導致經濟衰退。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發展虛擬經濟,考慮活躍資本市場和短期融資市場發展的需要,加大貨幣供給量,將貨幣供給量的控制目標主要放在流動性最強的貨幣上,同時發展股市和債市,使之與增大貨幣供給量同步。
在發達的金融市場條件下,虛擬資本是趨利流動的,其虛擬資本的載體有價證券,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能夠借助現代信息、通訊金融等條件,非常靈敏地由效率低的領域向效益高的領域運動,使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實現這種“虛擬性”產權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間的轉移,按效率最大化原則不斷重新分配和組合,進一步實現了存量資本在實體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再優化配置,從總體上提高實體經濟的運行效率。
經濟全球化就是全球范圍內經濟的市場化、開放化,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發展虛擬經濟,提高資本市場的吸引力,有利于我們獲得更多的國內資本要素,支持現代化基礎建設和高科技領域發展,有利于融資者在世界范圍內選擇成本最低的資本,選擇利潤最豐厚的項目,實現全球范圍內各種資源的最佳投資組合。
對在中國適度發展虛擬經濟的幾點建議
1.要有正確的金融發展戰略。金融適度發展是虛擬經濟適度發展的先決條件,否則最終會產生泡沫經濟,我們一方面要制定循序漸進、依托實物經濟發展的金融發展戰略,同時,結合本國國情,制定科學的調控措施,避免出臺激進的金融改革政策;另一方面必須提高金融資產質量,減少經濟增長中水分的“虛幻”性增長,減少引發金融風險的隱患。為此,一是實施制度創新,適度推動金融工具的發展和應用;二是進一步解決金融部門所有者缺位和內部個人控制問題,建立利益與風險、權利與責任相對稱的現融資體制;三是在全社會進行信用觀念宣傳教育,形成良好的遵法守信環境;四是保持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基本匹配,防止泡沫經濟的形成。
2.要與產業結構調整相協調。發展虛擬經濟應與產業結構調整相協調。一是在產業選擇上以高新技術產業,高增長產業、有發展優勢產業和經濟支柱產業為對象,為其提供虛擬化支持;二是加快區域產業調整,為產業轉換與區域性專業化分工提供轉換空間和依托;三是產業調整、制度安排與產業政策制定必須符合國情,警惕和防范虛擬經濟可能帶來的危害與沖擊。國家可以綜合考慮利用稅收、財政貼息、政府采購等政策,通過金融租賃公司,更有效地支持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穩定、持續發展。
傳統產業如制造業等是建立在分工和專業化基礎上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生產和供給,其生產和供給不僅要有固定資本的投入,而且還要不斷地有流動資本的投入,其發展變化受規模經濟和邊際收益遞減趨勢的影響。而新經濟不同于舊經濟的最突出之處是,它以特定條件下的服務產品為特點,一次性的固定資本投入很大,獲得成功后并不消耗實物資源,卻提高了實物產品的使用量,其再生產所需的流動資本投入很小,但產出很大,再加上網絡的外在性效應,需求不斷擴大,引致更大規模的供給,從而會出現收益遞增的趨勢。
不少民營企業的事實已表明,新經濟作為一種注重技術創新的經濟,對企業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例如,技術創新的速度不斷加快,使產品從導入到增長或擴大、再成熟、再到老化諸階段的生命周期急劇縮短,并使勞動生產率的增速日益提高。應該說,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永恒的主題。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許多民營企業在其賴以生存的產品完成生命周期以后,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但在注重技術創新,實現外向型的產業整合以后,這些民營企業又煥發了青春活力,甚至有可能做到長生不老。加之,新經濟中的知識產品幾乎沒有運輸成本,市場又具有高度統一性,因而會出現企業強者恒強和贏家通吃的局面。這有別于舊經濟中由于存在巨大的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運輸成本,市場又可以被分割,因而市場競爭說得極端一點不過是雙寡頭壟斷競爭,贏家通吃局面幾乎不會出現。
當然,新經濟之所以產生和發展,除了技術進步以外,還有其制度前提。這就是:
(1)必須建立有激勵動力的現代企業制度。這種制度允許知識轉化為資本入股,并明確界定知識的所有權,使得知識資源的占有者的界定劃分更個體化,知識的共享更具有廣泛性;從而讓掌握專業知識的經理、經濟專家、工程師、會計師和律師等專業人才都可以在企業里以知識專利換取股份。這樣,這些專業人才就可以既有勞動收益權,又獲得股份分配權,并使得工資與利潤都具有激勵的性質。
(2)高利率的資本市場。只有知本產權資本化,才能讓知識產權利用資本市場,包括創業板和股票期權,實現資本的最大利好。民營企業家作為創業者,一定要建立適合自己企業的知識產權制度,使知識創新者不僅獲得一般的勞動報酬,還能分享企業發展的長期利潤和資本市場的最大利益。像美國納斯達克創業板市場的存在,就出了一個微軟和以比爾·蓋茨為代表的一批知本創業者,更重要的是它為人類的經濟發展推出了全新的制度。此外,資本市場上的大量資源投入到互聯網公司中,形成了一批優質高價的網絡股,成為投資者追捧的對象,得以迅速拓展新經濟的發展空間。
(3)杜絕政府不必要的干預。這是經濟學說史上以18世紀亞當·斯密為代表的經濟自由主義的繼續和發展。民營企業必須做到產權清晰、自主經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創業自由,使開業資本低到任何一個想成為企業主的個人都可以承受的地步;與此同時,投融資體制必須市場化,使手無分文而有知識產權的創業家能夠獲得資金的支持。
為了加速我國民營企業新經濟的成長,我們需要培植新經濟的沃土,諸如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為知識積累提供有效的所有權激勵;建立與激勵相容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新經濟的金融支持體系;鼓勵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市場創新,為新經濟的發展提供多方面的條件;發展教育,增加人力投資,提高知識(包括技術形態的知識和信息形態的知識)存量和流量的積累;等等。所有這些,都需要獲得政府的有力支持才能達到目的。
民營企業如何應對新經濟的沖擊
談到新經濟,當然并不是希望凡是民營企業都搞高科技,事實上也不可能家家民營企業都搞高科技。何況,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舊經濟尚未得到充分發展,新經濟發展的基礎更差,提供培植新經濟的沃土也絕非易事。但是,民營企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需要高度重視新經濟的沖擊,因為新經濟對舊經濟、對整個產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市場、機制、觀念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這是全球性的浪潮,在其沖擊下,可以預見今后幾年,傳統產業有相當大一部分會退出歷史舞臺,相當大一部分通過改造提高會脫胎成現代產業,還有一部分通過重組,以更大的規模、更低的成本、更優良的質量,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而以信息、網絡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產業或“科技板塊”,將影響未來產業的變動方向。無視這一潮流,不參與全球新經濟的競爭與角逐,我國的民營經濟就有可能在經濟全球化中落伍甚至被淘汰出局。20世紀80年代浙江的不少響當當的民營企業為什么輝煌不再,為什么民營企業會出現“你唱罷來我登場,各領三五年”,就是因為它們無視或輕視新經濟的潮流,不進行相應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公司經營體制的調整和治理方式的調整的緣故。
談到發展新經濟,也不要忘了我國還面臨發展傳統工業的繁重任務。我們應該通過技術創新并利用信息網絡技術來武裝傳統工業,使其融入新經濟的浪潮中。現在許多以傳統模式經營的民營企業紛紛投資網絡建設,運用網絡來提升自身的層次,利用實用的信息和服務,在“后發效應”作用下趕上全球新經濟的形勢是不成問題的,而不像舊經濟需要資本和技術的長期積累。由于獲取知識的渠道遠比獲取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的渠道方便,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并借助于網絡來完成,其流動不受空間距離限制,所以成本也要低得多。只要建立起有效的所有權制度,就可以使知識以極快的速度和極低的成本不斷地進行擴大再生產,而不需要有形的要素投入。
應該指出,在由舊經濟邁向新經濟的過程中,民營企業的領導者最重要的責任是要向舊傳統挑戰,向舊規則挑戰,在挑戰中提出自己的設想,并將其付諸實施。這就要求民營企業家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創新精神。如果沒有創新精神,民營企業是很難發展的,而民營企業的發展,又正是創新的動因。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任何民營企業家都可以充分自主地進行創新活動。但是,民營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培養。這其中,民營企業家應該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努力更新知識結構,使觀念創新具備必要的基礎和前提。在我國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的時代,民營企業家要進行觀念創新和思維創新,必須開闊自己的知識面,更新知識和改善知識結構,否則,觀念創新和思維創新只能停留在口頭上,無法付諸實踐。按照西方知識經濟學家的說法,“世界上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無知。”民營企業家的責任要求其自身必須認真地研究知識經濟的理論,提高發現優化配置生產資源機會的敏銳力,關注知識經濟理論融入企業的實踐后,對企業經濟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第二,敢闖敢冒敢試,從企業不協調因素中發掘出新的東西。民營企業家如果墨守成規,按部就班
,那是很難有所作為的。這是因為,創新并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套,必須將強烈的進取精神與堅韌果斷的魄力統一起來,才能達到目的。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P·F·Drucker)在其《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中舉出一個例子,道破了企業家創新精神的真諦。這個例子是說,有夫妻倆到市郊開設了一家餐廳,把賺錢的希望寄托在那個地區到外面就餐的人日益增多這個預測上。盡管對自身而言,他們從事的是一項新的經營,但他們不是企業家,他們既沒有給顧客帶來新的滿意,也沒有激起人們新的消費需求,因而沒有體現創新精神。再以麥當勞快餐公司來說,它盡管沒有發明任何東西,但卻應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術,使產品實現標準化,生產工藝和服務水平不斷改進和提高,資源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從而開拓了新的市場,招攬了新的生意。這種敢闖敢冒敢試的做法就體現了一種創新精神。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保險體系發生了深刻變化,一個以國有商業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并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多元化市場格局已經初步形成。隨著國內保險業的競爭日益劇烈,迫切要求國內保險公司加強自身管理,提高經營績效。因此,能否科學合理地衡量保險公司的經營績效水平并據此分析經營管理中的優勢與不足變得十分關鍵。目前國內對保險公司績效的考察主要是從定性的角度出發,多是采用一些常規單因素指標,存在極大的局限性。本文采用極效率DEA模型,有效區別出有效決策單元(績效值=1)之間的績效差別,對我國9家保險公司經營績效做出有效排序,并對各保險公司經營績效簡單評價,為其進一步發展提出自己的建議。
極效率DEA模型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是Charnes和Cooper等學者在“相對效率評價”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系統分析方法,其功能是進行多個同類樣本間的相對優劣性的評價。利用數學規劃技術,該方法可以較好的解決具有多輸入多輸出特征的同行業企業生產率評價問題。學者魏權齡也證明了相對有效的決策單元就是在相同情況下采用多目標規劃解出的Pareto有效解。
假設有n個決策單元DMUj(j=1,2,Λ,n)的輸入輸出向量分別為
xj=(x1j,x2j,Λ,xmj)T>0
yj=(y1j,y2j,Λ,ymj)T>0
極效率模型是以CCR模型為基礎,利用極效率來甄別有效DMU的效率差異,從而可以給出所有DMU的效率排序。極效率模型如下:
minθsup
s.t.
保險公司經營績效的評價指標分析
指標的選擇必須滿足評價的要求,能客觀反映評價對象的競爭力水平,在技術上盡量避免投入產出指標具有較強的線性關系。從全面性、客觀性、代表性、可得性的原則出發,本文把各個保險公司作為決策單元,選取投入指標為逆費用率、逆賠付率、資金運用率、逆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而產出指標則選取資本利潤率、營業利潤率。其中,費用率為營業費用與保費收人的比率,反映保險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經營保險業務發生的成本費用;賠付率則是賠款支出與保費收入之間的比率,可以用來衡量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益;而資金運用率是指保險公司在一定時期內投資總額占企業全部資產總額的比例;資產負債率為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率,主要用來衡量保險公司在清算時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程度;最后,流動比率為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衡量保險公司的流動資產在某一時點可以變為現金用于償付即將到期債務的能力,表明保險公司每一元錢流動負債有多少流動資產作為支付的保障。另外,作為產出指標的資本利潤率為利潤與實收資本的比率,說明一定時期內利潤總額與全部資本金的關系,表明保險公司擁有的資本金的盈利能力;而營業利潤率則是利潤與保費收入的比率。實證研究
由于數據來源的限制,本文選取我國9家主要保險公司作為決策單元,分析的樣本容量為9,投入產出指標為7,很明顯樣本容量大于指標個數,滿足DEA分析的要求。首先采用DEA對偶模型對保險公司績效進行評價,結果θ列。華泰、太保、天安、大眾、永安的相對績效為1。再利用極效率DEA模型對這五個保險公司進行相對效率評價,結果華泰最優效率,永安緊隨其后,接著是太保、天安和大眾。最終的效率排序結果在最后一列。
從結果可以發現,華泰、太保、天安、大眾、永安相對于人壽、平安、新華、新疆而言,是有效的。其中,人壽、大眾可以看作弱有效,天安、太保則是比較有效,華泰、永安是非常有效,表明它們的投入產出指標值比較平衡。具體分析,華泰、永安在營業利潤率、資產負債率的指標值上較其他保險公司高出許多,反映綜合盈利能力較強。雖然,天安資產負債率是所有保險公司中最高的,但其在營業利潤率方面表現較差,從而導致其在綜合盈利能力方面低于華泰和永安。另外,新疆雖然在營業利潤率方面表現較好,但是其資產負債率卻只有1.064,低于平均水平,從而使其綜合盈利能力下降。在費用率和賠付率方面,華泰、永安及天安、大眾遠遠高于人壽、平安、新華。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它們經營效益的差異。在資金利用率方面,無疑華泰、永安顯得尤為突出。最后,流動比率是人壽最高,達到10.014,說明其流動負債,包括應付手續費、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未交稅金等項目,在所有保險公司中最少。資本利潤率最高是平安、新疆,分別達到0.637和0.538。不過,從本質上而言,雖然資本利潤率可以衡量盈利能力,但是其反映的是創造單位盈利所需資本金數量,即盈利的成本。
相關建議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壽、太保、平安、新華、天安在營業利潤率方面都較低,一方面與其保費收入投資渠道狹窄有關,另外,也受金融機構分業經營、利率下調等市場化因素影響較大。為此,應當注意增強綜合盈利能力,提高經營績效。可以通過開發新險種和產品,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裁減冗員并控制人員過快增長,加強理賠工作,以此控制賠款支出。資金運用方面的不足。此外,國家也應采取措施為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例如放寬投資限制、豐富投資品種等。而對于新疆兵團保險公司,雖然其綜合盈利能力表現尚好,但是其流動負債相對其經營規模和收入情況而言,顯得不合理,究其原因在于成本控制較差,資源浪費嚴重。為此,新疆兵團保險公司應當注意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在公司內部實施嚴格的預算管理,以此控制費用降低成本。人壽、大眾、新華的資金運用盈利率都比較低,因此,對于這三家公司來說,除了努力拓展保險業務以便擴大投資資金來源的規模外,更重要的還在于對保險投資進行科學管理與高效運作。這包括科學的可行性研究、正確的投資方式、選擇合理的投資結構和有效的執行與控制。對于華泰、永安而言,雖然綜合績效排名最前,但是它們在流動負債方面表現均不理想,而且永安在體現效益的指標賠付率上也存在不足,所以,它們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措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對自身經營狀況進一步加以改進,以至發揮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2藝術設計中運用逆向思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所謂逆向思維不是簡單的表面上的逆向處理,而是真正從逆向思維中得到科學的、獨特的超出正向思維效果的成果。上海“螢七人間”餐廳是一家集餐廳和酒吧于一體的休閑聚會場所,大門常閉不開,從外形看,全不像其他正常營業的餐廳,當天若不電話詢問開門密碼,保證你吃一閉門羹連門都進不去。“螢七人間”餐廳,在室內設計上也有別于傳統,創意無處不在,巧妙分割的廳堂,只用黑白二色裝點的整間餐廳,眼能所及之處沒有一塊完整的墻面和地板,就連衛生間也暗藏玄機,會作弄你一番。餐廳地處靜安寺,優雅清靜的環境自然是不用多說,幽幽的燈光,情調的氛圍,就連菜肴也追隨時尚走“概念”路線,非常精致。其次,要堅持辯證統一的思維方法。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本身雖然是對立的,但又是密切不可分割的。所以,以正向思維作為坐標和參照,進行逆向思維設計,才能顯示其突破性。例如:在野生動物園里,野生動物是采用開放式放牧的,為了防止人們受到猛獸的襲擊和傷害,讓游人坐在汽車里面進行參觀游玩,則完全是另外一番情趣。例如,還有一些高檔酒店采用開放式的餐廳制作間,整潔衛生的制作間就設置在營業大廳中間,設置在就餐顧客的眼前,不僅增加了顧客的食品安全感,現代的廚房設備更讓人感到另有一番風味。
根據對我國能源需求的分析、研究,在全社會大力節約用油的情況下,我國有可能將2020年的石油消費總量控制在4.5億噸以內。原油對外依存度將從2004年的42%提高到2020年的60%,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越來越大,中國石油公司走出去的迫切性也越來越強。
一、國際化經營存在巨大挑戰
目前,我國石油公司在海外的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油品銷售業務剛剛起步,與之相關的人才培訓也較少,國際化經營的相關經驗也較缺乏。總體看來,我國石油公司國際化經營基本處于初級階段。
與跨國一流公司相比,我國石油公司的整體實力尚存在一定差距。國際市場競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技術競爭”,也就是說這種市場的競爭,不但要依靠大規模的資金和人力的支持,還需要靠技術水平和以技術為核心形成的綜合實力。從我們的裝備和技術水平來看,目前我們與世界大石油公司尚存在一定的距離。
作為戰略物資,石油是各種政治力量博弈的延續,石油公司面臨更多的風險。作為當今世界能源主體的石油,對工業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被人們稱為現代工業的“血液”,因而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爭奪的主要目標。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隨后爆發的海灣戰爭,以及最近美國侵略阿富汗和伊拉克,背后都有石油的影子。難怪有人說:“許多地面上進行的戰爭,起因都是地下的石油。”
二、國外石化公司發展的啟示
埃克森美孚、殼牌、BP、雪佛龍德士古、道達爾菲納埃爾夫五大公司,其營業年收入均在1000億~2000億美元,跨國經營程度較高,業務分布在100個國家和地區以上,油氣儲量、產量、煉油能力的50%以上在海外,營業收入的50%以上來自海外,資本支出的60%左右投向海外,海外員工比例也接近60%。這些大型石油石化公司正在實施以增強全球資源和市場控制力為特征的國際化戰略,將會促使世界石油石化工業的格局發生新的變化,競爭也會隨之加劇。
縱觀國外大型石化公司國際化經營取得的成功,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全球石油資源供需不平衡,石油資源爭奪激烈
國際大石油公司對全球資源的控制力增強。近年來,世界大型油氣田發現數量銳減,儲量發現越來越集中在深海、邊遠和極地地區,中亞、非洲和環里海地區已經成為國際大小石油公司共同角逐的目標地區。國際大石油公司憑借規模實力、戰略聯盟和各種非股權安排,增強對全球有潛力前景資源的控制和影響。例如在1990年~1999年全球新發現的76個巨型油氣田,絕大多數項目的作業權已被國際大石油公司及其聯盟控制。為了控制資源,各大國積極采取多種手段爭奪控制權,產生了一定影響:例如,“911”事件后美國借反恐插足中亞,試圖控制中亞地區的油氣資源;伊拉克戰爭是美國強化對中東產油區控制的手段;超級跨國石油公司已經形成了對世界優質石油資源的控制。
(二)重視零售業務,積極搶占零售市場資源
大石油公司通過積極占領市場資源,帶動煉油和化工業務的發展。例如1995年沙特阿美公司在希臘購買了300個加油站和其他相關資產50%的股份,此外,沙特阿美占50%股份的星企業公司負責在美國的石油煉制和油品銷售業務,還經營了50個石油分配終端和1000多個加油站。
2001年中國石化、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三方合資達成協議,建設福建煉油化工一體化項目。根據合作協議,中國石化、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三方還將成立石油產品營銷合資公司,在福建省范圍內批發和零售合資公司生產的石油產品。沙特阿美將通過該合資公司,進入中國成品油銷售市場。
此外,TOTAL在北京、天津、河北和遼寧四省市開發約200座加油站的零售網絡;Shell與中石化在江蘇共建500座加油站;BP在廣東和浙江合資經營500座加油站;ExxonmMobil在福建經營600座加油站和一些油庫。
(三)通過資本運作及結成戰略聯盟等多種方式拓展自身業務范圍和發展空間
BP通過兼并阿莫科、阿科、嘉實多后成為世界最大的乙酸生產商和全球第二大聚丙烯生產商,全球70%的乙酸生產能力均采用BP技術,其油占全球份額的5%,占歐洲市場的13%,成為繼埃克森美孚、殼牌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油生產商。實施兼并聯合重組后的BP公司在1999年節約費用21億美元。重組后的BP公司年銷售額達到1268億美元,凈利潤達91億美元。擁有煉油能力1.70億t/a,石油產品銷售量2.50億t/a,化學品年銷售額71億美元。EXXON公司與Mobil公司的合并也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有利的宏觀環境和發展的時機,把握市場機會
BP公司充分利用認購中國石油公司的股票的機會,加大自己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2000年,BP支持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的海外上市,認購了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2%的股權和中國石油股份公司2.2%的股權。為此BP在中國的發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BP的合作企業上海賽科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投資金額高達27億美元。該石化聯合企業的核心部分是興建一個規模為90×104t/a乙烯以及生產其它化學中間體的生產裝置。這將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乙烯生產裝置。同時,BP還投資近4億美元在珠海合資建設了一座精對苯二甲酸生產廠。
在油品營銷方面,BP的獨資和合資企業以東南沿海各省市為依托,輻射全國,經營包括航空油料、液化石油氣、加油站和優質油。BP公司利用支持中國公司海外上市獲得了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并在拋售中石油股票中,獲得了超額的利潤回報數十億港元。
(五)深化基礎資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注重投資項目的前期論證
國外石化公司注重對基礎資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對于可能進行投資的業務和行業發展動向反應敏銳。通過決策支持系統對所獲取數據的有效的分析和整理,以科學的方法進行對項目的相關因素進行深入評價反復論證,決策的速度快,質量高。
(六)政府參與
例如日本政府為了獲得穩定的石油供應,除了提供本國公司到國外勘探開發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外,日本政府還從非洲國家購買石油資源儲量,企圖從中獲得一定的產品支配權。為了從非洲國家獲取更多的石油資源,日本通過淡化政治、突出經濟、提供財經援助、發展經貿關系等手段,發展與非洲國家的關系。日本首相在東京舉行的第三屆非洲發展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說時稱,日本將在今后5年內無償向非洲國家提供總額為10億美元的援助,并計劃放棄對非洲重債務貧困國家總額約30億美元的債權。三、中國石油國際化經營建議
(一)要積極參與海外原油業務
中國石油公司應積極參與海外的油田勘探開發業務,增加可控原油產量的能力,同時還可以考慮以國內市場換海外原油資源,實現戰略擴張,將國內巨大的市場資源與開發海外原油資源相結合,與戰略伙伴的雙惠雙盈,將主營業務做大做強跨越式發展和投資價值最大化。
(二)要加強與政府的溝通
石油作為一種戰略物資,作為國家之間政治博弈的一種延續,在當今石油作為一種稀缺資源,石油是政府間進行能源外交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在國外經營石油業務,尤其是上游的勘探開發,需要以政府作為后盾,在一些重大的決策上需要及時與政府溝通,在某些時候需要政府出面進行與國外政府進行交涉。
(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開展國際化經營,必須樹立國際化經營的戰略意識,這種戰略意識就是指要創造優勢戰略,例如創造管理優勢,人才優勢,信息優勢,技術優勢等,以謀取絕對利益和相對利益,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中國的石油企業在國內已經發展多年,也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例如已經擁有一定的資金等,這是中國石油企業走向世界的基礎。
(四)加強國內石油石化公司整體協調,共同發展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蘇丹一條長1380公里的石油管道招標項目,成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石油)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石化)在海外石油工程市場競爭廝殺的戰場。幾個回合下來,中石化國際石油工程公司在中石油苦心經營了10年的地盤上上演了一回“奪寶奇兵”,以總報價低于中石油管道局6000多萬美元參與競標,拿走了這個項目的部分承包權。其后,中石化與中石油在蘇丹的鄰國利比亞再次拉開了架勢,準備再打一場競標爭奪戰。國內企業在國際承包市場競相壓價競爭在損害了企業自身健康發展的同時,也極大損害了國家利益。對外承包工程商會“走出去”企業的指導思想是:找準定位,一致對外,強強聯手,打造共贏局面。這是國內企業應該遵循的原則。
(五)加強國際化經營風險分析
與在國內經營相比,在國外經營不可控因素增多。經濟風險,包括價格風險、匯率風險和債務風險等需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仔細考慮;在現有條件下,政治風險往往會對經營造成致命的影響。因此,在跨國經營的時候,應該認真考察研究,綜合各種因素,把風險降至最低。
目前,中國石油公司在國外已經進行了嘗試,部分大石油公司在國外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成長,政府更加重視充足、安全的石油的獲取。在可預見的將來,在國家的鼓勵和支持下,中國的石油公司必然能夠取得更大的成績。
參考文獻
假設有n個決策單元DMUj(j=1,2,Λ,n)的輸入輸出向量分別為
xj=(x1j,x2j,Λ,xmj)T>0
yj=(y1j,y2j,Λ,ymj)T>0
極效率模型是以CCR模型為基礎,利用極效率來甄別有效DMU的效率差異,從而可以給出所有DMU的效率排序。極效率模型如下:
minθsup
s.t.
保險公司經營績效的評價指標分析
指標的選擇必須滿足評價的要求,能客觀反映評價對象的競爭力水平,在技術上盡量避免投入產出指標具有較強的線性關系。從全面性、客觀性、代表性、可得性的原則出發,本文把各個保險公司作為決策單元,選取投入指標為逆費用率、逆賠付率、資金運用率、逆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而產出指標則選取資本利潤率、營業利潤率。其中,費用率為營業費用與保費收人的比率,反映保險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經營保險業務發生的成本費用;賠付率則是賠款支出與保費收入之間的比率,可以用來衡量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益;而資金運用率是指保險公司在一定時期內投資總額占企業全部資產總額的比例;資產負債率為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率,主要用來衡量保險公司在清算時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程度;最后,流動比率為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衡量保險公司的流動資產在某一時點可以變為現金用于償付即將到期債務的能力,表明保險公司每一元錢流動負債有多少流動資產作為支付的保障。另外,作為產出指標的資本利潤率為利潤與實收資本的比率,說明一定時期內利潤總額與全部資本金的關系,表明保險公司擁有的資本金的盈利能力;而營業利潤率則是利潤與保費收入的比率。
實證研究
由于數據來源的限制,本文選取我國9家主要保險公司作為決策單元,分析的樣本容量為9,投入產出指標為7,很明顯樣本容量大于指標個數,滿足DEA分析的要求。首先采用DEA對偶模型對保險公司績效進行評價,結果θ列。華泰、太保、天安、大眾、永安的相對績效為1。再利用極效率DEA模型對這五個保險公司進行相對效率評價,結果華泰最優效率,永安緊隨其后,接著是太保、天安和大眾。最終的效率排序結果在最后一列。
從結果可以發現,華泰、太保、天安、大眾、永安相對于人壽、平安、新華、新疆而言,是有效的。其中,人壽、大眾可以看作弱有效,天安、太保則是比較有效,華泰、永安是非常有效,表明它們的投入產出指標值比較平衡。具體分析,華泰、永安在營業利潤率、資產負債率的指標值上較其他保險公司高出許多,反映綜合盈利能力較強。雖然,天安資產負債率是所有保險公司中最高的,但其在營業利潤率方面表現較差,從而導致其在綜合盈利能力方面低于華泰和永安。另外,新疆雖然在營業利潤率方面表現較好,但是其資產負債率卻只有1.064,低于平均水平,從而使其綜合盈利能力下降。在費用率和賠付率方面,華泰、永安及天安、大眾遠遠高于人壽、平安、新華。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它們經營效益的差異。在資金利用率方面,無疑華泰、永安顯得尤為突出。最后,流動比率是人壽最高,達到10.014,說明其流動負債,包括應付手續費、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未交稅金等項目,在所有保險公司中最少。資本利潤率最高是平安、新疆,分別達到0.637和0.538。不過,從本質上而言,雖然資本利潤率可以衡量盈利能力,但是其反映的是創造單位盈利所需資本金數量,即盈利的成本。
關鍵詞:馬克思經濟學市場營銷交換競爭
馬克思的思想體系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1999年,馬克思被英國BBC評為“千年偉人”。作為一代偉人,馬克思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經濟學是的基礎,對馬克思經濟學體系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是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整體。馬克思經濟學有別于政治經濟學、經濟學。馬克思經濟學更加明確地是指馬克思本人在其有生之年確立的經濟學基本范疇、方法和結構的總和。通過對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可以發現,馬克思不僅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為我們留下珍貴遺產,而且還形成了馬克思市場營銷思想,這對市場營銷理論的產生與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一、馬克思關于交換的理論
馬克思經濟學,對交換做了較多的闡述。馬克思指出:“分工和交換是人的活動和本質力量———作為人的活動和本質力量———的明顯外化的表現。”這表明馬克思對分工有足夠的認識,因為分工的不同產生了交換。在存在社會分工的條件下,交換是可能產品向現實產品轉化的基本途徑。馬克思進一步指出:“產品是作為價值,作為交換價值,作為等價物來生產的,不再是為了它同生產者直接個人關系而生產的。”這個觀點是馬克思對交換的重視,因為交換是經濟社會中最普遍的現象,這種物與物或通過貨幣為媒介的物與物的交換,都是勞動交換。而交換是市場營銷的核心內容。馬克思還指出:“一切商品對它們的所有者是非使用價值,對它們的非所有者是使用價值。因此,商品必須全面轉手。這種轉手就形成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使商品彼此作為價值發生關系并作為價值來實現。”在商品生產和商品經濟條件下,任何商品生產商和經銷商,都是為他人需要而生產和經銷商品的,都要通過交換實現價值增值和經營目的,以保證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順利實現。
二、馬克思關于產品實現的理論
馬克思經濟學,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產品必須滿足市場的需要。馬克思指出:“產品不同于單純的自然對象,它在消費中才證實自己是產品,才成為產品。”這表明,只有消費才能使產品最后完成,才能使潛在產品或可能產品變成現實產品,這個過程是一個由商品變貨幣的過程。馬克思的論述指出了企業市場營銷活動必須對消費者的需求進行調研,根據消費者需求來設計產品,組織產品生產,這樣才能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同時也為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指明了方向,使人類社會做到可持續發展。馬克思還指出:“要生產商品,它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馬克思所闡述的使用價值,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商品是否有用,商品質量好壞,而是產品的整體概念———消費者購買產品所追求的利益(核心產品)、產品的物質形態(形式產品)、消費者得到的銷售服務與保障(附加產品)、消費者在購買該產品時期望得到的與產品密切相關的一整套屬性和條件(期望產品)以及消費者購買產品包括所有附加產品在內的可發展成為未來最終產品的潛在狀態的產品(潛在產品)。也就是說,生產者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還要生產滿足市場需要的使用價值。馬克思的這個觀點,實際就是市場營銷觀念的問題。即生產者要從滿足市場需要出發,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安排產品的生產,合理配置企業的資源。只有生產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才有可能使生產的產品具有一定的價值,進而實現其價值。
三、馬克思關于商品經濟條件下競爭的理論
馬克思指出:“社會分工則使獨立的商品生產者互相對立,他們不承認任何別的權威,只承認競爭的權威。”馬克思的論述表明,競爭是商品經濟規律的要求,不是人們的主觀想象。因此,要發展市場經濟,必須要有適當的競爭。馬克思還指出:“自由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律作為外在的強制規律對每個資本家起作用。”“競爭的結果總是許多較小的資本家,他們的資本一部分轉入勝利者手中,一部分歸于消滅。”在這里,馬克思著重強調了市場經濟是在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的,一個沒有競爭力的企業遲早會被淘汰。在市場經濟中,沒有競爭也就無法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市場調控經濟運行過程只有在競爭前提下才是有效的,市場經濟歸根結底是競爭經濟,競爭是市場經濟內在要求的基本制度原則。競爭本質上體現的是競爭者相互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即經濟利益關系。馬克思還進一步指出“某種產品今天滿足一種社會需要,明天就可能全部地或部分地被一種類似的產品排擠掉。”這表明,一種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是相對于競爭者的同類產品而言的。今天你生產的產品能比競爭者的產品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明天可能競爭者生產出了更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產品,這樣,你生產的產品就被排擠掉了;再有,企業本身的資源也在發生變化,今天的資源生產的產品,明天可能就被新材料、新技術生產的產品所淘汰。值得指出的是,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會引起消費者消費傾向的變化,從而引起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由此,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要使產品符合日益變化的消費者需求,就必須研究市場,研究消費者的需要,不斷進行市場創新,產品創新。綜上所述,馬克思經濟學的重要論述,對準確理解市場營銷理論,喚起企業、政府對市場營銷理論的研究與重視,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營銷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馬克思雖然沒有明確使用“市場營銷”這個術語,但他對市場營銷理論的認識,對其重要性的闡述,要比現代西方市場營銷學者的論述更深刻、更全面。因此可以說,馬克思是創立市場營銷理論的先驅者之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
2.楊春峰.《資本論》選編[M].人民出版社,1997
[中圖分類號]F293.2[文獻標識碼]A
城市土地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載體,是城市功能發揮和經濟活動的基礎。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必然使具備一定規劃條件的城市土地變得更加稀缺。為此,城市政府在促進土地資源轉變為土地資本的過程中,必須以經營理念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范式來配置稀缺的城市土地。這正在和已經成為各級各類城市政府的共識。然而,城市土地經營不是“炒地皮”,而是為產業集聚提供空間載體;在“優地優用”的土地資源配置中使土地收益最大化。因此,在城市土地經營過程中,把土地資源轉變成為土地資本,無疑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套和協同。
一、城市功能的優化是城市土地經營的前提
城市土地的經濟價值與城市功能的優劣呈正相關:城市功能越是優化,城市土地的經濟價值越大;反之則反。城市的綜合競爭力直接取決于城市功能的經營,而城市綜合競爭力集中體現在經濟實力,經濟實力是城區功能集中優化的結果。都市經濟的核心是城區經濟。城區集聚程度(包括人口、資本、消費、基礎設施)高,社會分工發達,科學技術先進,交通運輸便捷,其活動具有明顯的聚集性、擴散性、商品性、高效性和開放性等特征。城區是創造力的中心,財富的中心,也是企業競爭的中心。[1]因此,培養整個城區的綜合競爭力,培育城區經濟增長級,增加城市土地的經濟價值,關鍵在于優化城區功能。城市要加快發展,須圍繞中心城、衛星城、小城鎮的發展來帶動整個城市經濟發展,以合理的功能分工,實現城鄉經濟的交融。按城市的城市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和優化城區分工。比如,將城區內的某些區位發展成為中心城區內主要的工業區;某些區位為科學文化區,重點發展科研、教育、文化及高新技術產業等功能;某些區位為以風景旅游和居住功能為主的片區,重點完善休閑居住環境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某些區位為對外交通、倉儲及商貿功能為主等等。同時,以擴大城市中心區輻射為依托,擴張城區配置和利用資源的范圍,調整區域分工格局,優化城區功能,構筑更大范圍的經濟協作體系,增強區域經濟的整體實力,進一步鞏固城區在城市經濟中的中心和樞紐地位。所以,城市土地資源的配置要在優化城市功能上下功夫。
首先,城市土地資源的配置要適當疏散中心城區密度。針對城市各級機關團體絕大多數擁擠在城區核心范圍的情況,著手規劃疏散中心城區密度。要積極建設和完善高新區,堅持城市向非耕地和耕地利用率不高區域發展的原則,建設城市副中心。中心城區的建筑容積率不能過高,這也是這次SARS在一些地區流行給城市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提出的新課題。
其次,城市土地資源的配置要進一步提高中心城區對各區(市)縣的輻射能力。按輻射區域進行統籌規劃,協調衛星城建設和發展。城市“環狀加放射”的地面網絡已基本形成。著重抓好地鐵項目,母城中心區走地下,向外輻射走地上,既方便市區交通,又帶動衛星城建設和發展。搞好城市管網和其他配套設施建設,在城市周邊形成一批二、三產業群,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帶,使城市的城市功能分區更加合理。除保留中央商務區、中心金融區等幾個中心功能區外,大量的都可外遷、疏散。同時,要增強各區(市)縣承接輻射的能力,主動要靠近大都市的方向發展,努力形成特大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
第三,城市土地資源的配置要根據城市作為區域經濟中心和樞紐的功能定位,聚集城市科技、金融、商貿、交通、通訊等功能,力爭做大做強,進一步增強城區在特大城市經濟中的吸引和輻射力,鞏固和發展城區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以促進城市更加繁榮。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優化縣域城區功能,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特大中心城市是大城市帶大郊區,城市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的相當部分來自區(市)縣經濟。這說明區縣經濟不僅是城市經濟的支撐,也是城市加快發展的希望所在。搞好縣域城區建設,培育縣域城區主導功能,造就經濟增長帶頭區域,帶動和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將其建設成為實力較強的縣域經濟中心。努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優化區域經濟布局,擴張經濟總量,提高經濟質量,重點抓好體制創新、工業強縣和特色經濟,促進區縣經濟快速發展。以強市富民、農民增收為目標,沖破傳統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行城鄉一盤棋,一二三產業互動,城鄉經濟相融,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推動農村城鎮化,加快城市縣域經濟發展。要不斷完善城鎮管理體制,保障人、財、物、信息的合理流動,增強城鎮的聚集功能,樹立城鎮品牌,提升城鎮形象,促進城市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城市土地經營的解析與新思考
二、城市規劃和功能的優化是提升城市土地經營效率的基礎
理論和實踐已經證明,城市土地價格受其區位的直接影響:“第一是區位,第二是區位,第三還是區位”。這里所指的“區位”不是簡單的城市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而是經濟地理位置。因此,區位的內涵包括了城市規劃、功能、品牌、產業、市場、商機、人氣等在內的精髓。根據馬克思的地租地價理論,筆者以為,城市規劃和功能的優化,是城市級差地租和級差地價形成的條件,從而是提升城市土地經營效率的基礎。
筆者以為,城市規劃的優化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注重的是城市內涵型發展,而不是外延型擴張。城市建設不是單純的建廣場、辟街或擴地開道,做簡單的“加減法”和“攤大餅”式地向地帶和城郊延伸。千城一面、單純追求“量變”的建設已經違背了城市建設作為一門科學的特性。如在不少城市的新城區的入口處,大都會有一個大的圓形雕塑廣場,在新蓋的城市政府大樓前都有一塊巨大的草坪地,靠河的地段都會開辟一條景觀路,舊房扒掉后都一式蓋相同層樓、格調相似的新房。在急功近利、短期行為的驅使下,一些城市內部工業、商業、住宅等各項功能區分不盡合理。在建筑風格上,許多地方沒有任何特點,臨街建筑以及“火柴盒式”的“鋼筋加水泥”的“灰色森林”,成了許多地方城市的建筑模式。誠然,建設新城區不是不要廣場、草坪,但是必須是要根據不同城市的實際情況進行規劃,要實用。城市街道兩邊的房屋并不是整齊、同一式樣就氣派。
論文城市土地經營的解析與新思考來自
目前,我們不僅要關注產業同構性問題,而且要防止城市建設和城市經營中的同構性問題。城市功能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可以說是經營城市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個城市的生機和活力在于它的產業經濟特色和獨特的歷史文化積淀。城市建設規劃、城市建筑風格的同構性只會使其顯得呆板死沉。即使在一個城市的街道兩旁,其建筑物也應風格各異,其建筑物可以有進有退,有高有低,色調有冷有暖,突出層次和色調的和諧。另外,城市建設過程中一味地求新求大,只會浪費財力資源、土地資源,更浪費了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意大利、希臘、法國等歐洲國家的許多城市的迷人魅力,不是它的高樓大廈,而是它歷史賦予的濃厚的文化底蘊。另外,有的城市在建設和改造中缺乏整體長遠規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擴地建路、蓋房造屋后,卻將城市應該必備的配套設備,如給排水、供電等設施給淡化了。剛修好的路,不久又被挖開;建好的綠化帶又推倒重來;有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因缺少排水系統,要么蓄在一地形成水洼,要么直接排入河流,與飲水源混雜,以致造成居民生活質量的下降。筆者以為,在城市建設中除了量的變化外,最重要的是質的變化。也就是說,要讓城市的居民享受到城市生活的文明進步,如城市化的供水、供電、供氣以及其它內容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等等。
一個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經濟、環境等方面的水平與城市土地的地租、地價和土地貢獻率呈正相關。堅持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者和諧統一的基礎上,把經營城市的思路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產業與市場運作的全過程,樹立城市形象,營造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檔次,從而使城市土地在價值上不斷增值。所以,在城市規劃和城市功能的優化上,城市政府應該把軟硬環境創新擺在突出位置,以人為本,綠化、美化、亮化城市,優化和深化城市功能;以產業、市場和人氣的營造為核心,增強城市的內需力;以建設標志性建筑為亮點,增添新的人文景觀,把城市形象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著力打造有利于投資創業和經濟運行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政府服務環境,不斷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以此造商機、造人氣,帶動城市土地增值。
三、嚴格執行建設用地供應總量、階段和區位控制制度是經營城市土地的關鍵
城市土地的供求關系是城市土地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運行的基礎性關系。城市土地的價格高低與城市土地的供地總量密切相關。根據城市土地價格形成機制,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城市土地的價格由城市土地的供應總量制導:城市土地的供應量愈大,其單位面積的城市地價就愈低;反之則反。所以,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穩健提升的階段,嚴格控制建設用地供應總量,不僅是加強用地管理的基礎條件,也是經營城市土地和提高城市土地經營效率的關鍵。那種在城市土地供應總量上不顧市場需求和城市建設的現實需要敞開口子、相互攀比的做法,不是解放思想的表現,而是不懂經濟規律、竭澤而漁的蠻干。
為此,我們必須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計劃,嚴格執行建設用地供應總量控制制度,控制增量建設用地供應量。同時,要根據土地供應總量與地價之間互動機理,來有序安排土地的供應數量、供應時間、供應區位。土地主管部門要把盤活存量建設用地作為城市土地供應的重要來源,切實負起控制建設用地總量的職責。土地管理部門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不能隨意改變,每年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總量控制計劃,不得隨意突破。有關部門要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當地各項建設的實際需要,模擬財政預算管理硬約束制度安排來供應城市土地,充分發揮政府宏觀管理在城市土地市場的調節作用,對建設用地總供應量實行嚴格控制,嚴禁單位和個人亂占濫用土地,以保證城市土地得到合理和優化的配置。
城市土地經營的解析與新思考
城市土地在供應上不僅要注重控制總量,而且要把握好供地的時間階段和區位安排。供地的時間階段和區位安排,要根據用地性質、城市功能、市場需要、資金來源、建設時間、配套條件等等來進行抉擇。從而才能確保城市土地經營,運用土地供求和價值規律打好“時間差”和“空間差”,進而使城市土地經營的成本最低,產生的效率最大。
城市政府要高度壟斷和統一建設用地特別是經營性用地的供地渠道,對新增建設用地,要采取統一征用、統一提供的方式。同時,要堅持城鄉土地的統一管理,實行省市對縣區土地管理的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禁止開發商與城市郊區的村鎮直接簽訂用地項目,禁止直接租用農地進行非農建設項目的開發。不允許各種各樣的“園、區”行使土地管理的政府職能,對以各種各樣名目另立“園、區”開發房地產項目和以所謂的“生態項目”實為囤積城市土地、待價而沽的圈地作法,甚至炒賣土地謀利的行為,一定要采取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和輿論的手段,加以制止和制裁。
四、健全和完善城市土地交易制度是城市土地經營的重要條件
在推進城市土地經營的過程中,城市政府在根據市場需求確定城市土地上市節奏、開發程度和質量的同時,還必須下大力氣解決城市土地交易制度不完善的問題。
首先,城市政府要切實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建立健全經營性用地的招標、拍賣或實行掛牌公告方式交易的運作機制。屬于經營性房地產項目和其他具有競爭性項目用地的交易,應該采用招標、拍賣方式進行;其他類型的用地應掛牌公告,如在規定期限內有多個用地申請者的,亦應采用招標、拍賣方式交易。為了規范城市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和掛牌交易行為,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要不斷完善經營性用地招標拍賣機制。在進行城市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活動時,事前應制定詳細的招標、拍賣文件和投標、競買規則,并招標、拍賣公告;城市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時,參與競投或競買的人員應達到規定的人數,有的地塊還應設立最低保護價。未達到規定人數和最低保護價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或交易機構重新作出安排;城市土地使用權的招標應設立評標小組,評標工作由委托招標人或交易機構主持。除主持人外,其余成員在開標前一天從評標專家庫中隨機選定。要明確城市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范圍、程序、組織辦法,認證一批具有國有土地招標拍賣資格的主持人。在城市土地使用權的掛牌交易中,其公示內容應包括報價期限、地塊位置、土地級別、土地面積、土地用途、使用年限、規劃條件、交易底價、當前報價等。城市土地使用權掛牌交易的報價期限,應根據城市土地市場供求等具體情況確定,一般不應少于10個工作日。要嚴格城市土地使用權的交易制度,出讓土地成交后,必須在一定時間內保證地價款足額到位。同時,在城市土地使用權的招標、拍賣和掛牌交易的過程中,要減少審批環節,降低交易費用,保障交易安全,促進城市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
其次,要積極推行城市土地交易許可制度和城市土地交易申報制度。城市土地使用權有形市場是建立健全城市土地市場秩序的重要平臺。各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要充分利用城市土地使用權的有形市場,促進城市土地使用權依法公開的交易。要積極推行城市土地交易許可制度和土地交易申報制度。涉及原劃撥土地使用權或改變原土地使用條件的交易,應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后,方可按相應的規則入市交易。對此,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確認地價評估結果并核定應補交的出讓金,明確繳納辦法。出讓土地的首次交易,經交易機構對出讓合同履行情況初審后,必須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核準,達到轉讓的條件后方可進場交易。涉及集體建設用地的交易,要首先取得原集體經濟組織的同意,再經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方可依法流轉。城市土地使用權轉讓必須進入土地有形市場公開交易,禁止通過隱形市場私下交易。同時,要嚴格執行土地交易價格申報制度,以便于政府部門全面、及時掌握地價信息,實施城市土地優先購買權。
再次,要實施城市土地使用權市場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城市土地市場信息的公開程度和交易信息的對稱性是衡量城市地產市場是否規范的重要指標。目前,由于地價管理受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不少地方的城市土地市場信息的社會化服務程度普遍較低。地價以及建設用地信息、土地登記信息等內容仍掌握在一些部門的少數人手里,土地信息不公開,或公開的信息不全面、不完整,城市土地使用權市場交易信息的不對稱,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城市土地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為此,我們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使用權市場交易信息的披露制度,公開公布供地信息、地價信息,為社會、為投資者提供服務。土地交易管理的程序要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要定期公布和提供土地供求信息,收集、儲存、土地交易行情、交易結果,提供有關土地政策法規、城市土地市場管理規則、土地利用投資方向咨詢等。要實行土地登記的可查詢制度,采取切實措施增加土地登記的覆蓋面,充分發揮土地登記在市場監管和產權保障中的作用。除涉及國家保密要求外,土地登記結果要接受社會公開查詢,做到查詢資料全面、查證及時、簽證準確。
城市土地經營的解析與新思考
第四,要加強和完善城市地價管理制度。城市地價管理是城市土地市場管理的核心,城市地價確定得合理與否,關系到宏觀調控城市土地市場與經濟建設的發展;地價評估的高與低,關系到土地收益的再分配等問題,從而關系到城市土地經營的效率。基準地價作為地價體系中屬控制性地價,是城市政府調控城市土地市場供求關系、制定地價管理政策、指導土地交易、征收土地稅費的重要依據,也是地價管理的重要基礎。盡管有關法律法規已明確規定,城市基準地價應定期修訂和公布,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還有部分地方把基準地價作為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內部資料,嚴格保密,影響了基準地價在整個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在基準地價的修訂、公布的程序、方法、內容以及法律效力等也缺乏明確的規定及具體的操作規則。為了規范城市土地市場秩序,必須嚴格執行基準地價定期更新和公布制度,嚴格執行城市土地定級規程和土地估價規程,科學地開展基準地價更新與土地定級的修訂工作。要把基準地價以及標定地價的定期修訂和公布,作為地價管理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加以落實。在基準地價以及標定地價評估、更新完成后,應及時報請城市政府向社會公布,作為城市政府宏觀調控城市土地市場,管理地價,引導市場的依據。要規范基準地價以及標定地價公布的方式、內容、時間等要求,建立地價可查詢制度。要實行土地交易價格申報制度和地價定期檢查制度,組織力量對各地土地招標拍賣底價和土地收購補償價格的確定情況進行定期檢查,重點檢查是否進行了地價的評估、其土地招標拍賣底價和土地收購補償價格是否是集體決策,以從制度上杜絕暗箱操作而引發的尋租行為。
第五,健全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場中介組織的執業制度。目前,仍有不少土地評估機構以及相關的中介組織,依仗自己過去的政府背景或與政府千絲萬縷的聯系,其執業行為很不規范。“中介不中”對城市地價的管理,對培育和規范城市土地市場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政府機構與土地市場中介組織必須徹底脫鉤,以推動房地產中介機構真正成為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土地市場中介組織應該圍繞完善管理、創新經營的要求,對現有的財務、勞動、人事、分配、民主管理等制度以及內部經濟責任制進行全面的梳理和修訂,規范和完善法人治理機制、民主監督機制、競爭機制、分配機制,建立健全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競爭上崗機制,以資金管理為中心的財務管理機制和以審計為中心的監控機制。政府部門要加強土地估價人員的資格管理,加強土地評估機構的資質管理,加強評估技術標準的管理和為社會提供信息服務。對違規機構要加強處罰力度,真正保證城市土地市場中介組織能獨立、客觀、公正地從業。
最后,要進一步完善土地監察管理體制。當前,城市土地交易和經營中還存在不少違規、違紀、違法行為。例如:劃撥土地轉為經營性用地未按法律規定,向政府主管部門繳納土地出讓金;出讓國有土地已按有關程序確定價格后,有關部門又擅自減免地價;改變城市土地用途,需補交地價而不補交地價款;未達到現行國家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的投資開發條件,擅自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將批租土地化整為零,逃避上級主管部門審批;土地掛牌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假掛牌等虛假行為;土地資產管理和土地市場運行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等。要進一步整頓城市土地市場秩序,首先必須重點整頓清理城市土地市場中的違法違紀行為。要加強劃撥土地使用權使用、轉讓、出租、抵押管理,規范已出讓土地使用權的使用、轉讓、出租、抵押管理,加強農村集體土地包括投資、入股、出租、抵押、轉讓等在內的土地流轉管理。要進一步加大對城市土地市場監督力度,堅決糾正土地資產管理工作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行為,嚴肅查處土地交易中的違法、違紀行為。特別是,要重點防止化整為零批租土地的行為,對同一主體在相鄰地塊累加批租土地要嚴加管理。要按照依法行政、規范行政審批行為、強化權力制衡的要求,建立健全集體決策制度,可參考有關城市在出讓土地中實行的“四步會審制”(即專業隊伍評估、地價辦公室初審、地價評議委員會審核、局長辦公會集體決策,形成出讓招標方案),對涉及建設用地審批、土地資產處置、地價確定等土地資產管理的重大事項,一律經過科學民主的決策程序,實施集體決策。時間內保證地價款足額到位。同時,在城市土地使用權的招標、拍賣和掛牌交易的過程中,要減少審批環節,降低交易費用,保障交易安全,促進城市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隨著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土地市場的發育完善,土地管理部門的職能應該實現土地利用管理為主向土地市場管理為主的轉化。當前,要根據WTO的游戲規則,進一步強化土地監察執法手段,維護土地市場正常秩序。可以考慮建立土地監察執法的垂直管理體制,以減少來自“塊塊管理”的約束,并進一步探索土地管理執法機構的人事管理新體制。同時,要加強土地監察執法隊伍建設,以確保土地監察執行人員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國土資源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分散性等特點,使得土地資源的供求信息不透明,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從而為政府實施土地監察管理帶來了困難。因此,有必要將建立數字化國土資源信息系統工程納入政府議事日程。通過建立數字化國土資源信息系統,可以及時公開土地供應計劃、需求狀況等相關信息,隨時對城郊結合部地帶的土地進行監測,并可實現土地政務管理辦公自動化,以形成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雙向互動交流,從而增加土地行政行為的透明度,減少人為因素參與到土地審批過程中去的可能性。因此,建立數字化國土資源信息系統,可以使土地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得到一定的規范和制衡,從而有利于消除土地行政中的腐敗現象。
城市土地經營的解析與新思考
五、構建土地儲備制度是城市土地經營的蓄水池
為了實現城市土地的可持續經營,必須構建城市土地經營的蓄水池。筆者以為,城市土地經營的蓄水池就是城市土地儲備制度。城市土地儲備制度是指城市土地管理部門或機構集中對土地征購、整理、儲備、供應和開發的體制安排,它是城市政府主導和調控城市土地市場的基本手段之一。城市土地儲備的運行機制應根據城市社會、經濟、生態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整體利益和長遠目標來運作。在此基礎上,對列入土地供應計劃的土地,可根據城市建設的具體需要和城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等要求,在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進行分區規劃的制訂,即對用地(包括增量和存量土地)結構進行重新調整,再進行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建設方案的設計。
建立城市土地儲備制度需統一開展城市建設用地的征用工作,有計劃地集中和積累建設用地。其土地來源包括征用農用地、劃撥土地使用權的機制,從城市土地二級市場中收回土地使用權等。然后,政府再將進入儲備體系的土地進行拆遷、平整、歸并、整理,從宏觀上進行平衡,進行城市基礎設施與配套設施的建設,使儲備土地成為可供出讓和出租的建設用地(熟地)。為此,地方政府應從土地出讓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建立土地收購儲備基金,以確保土地收購制度的實施。在建立城市土地儲備體系的前提下,政府應將城郊結合的土地納入城市土地儲備體系,在其尚未整理為建設用地時,將這些土地視為同質化的土地儲備范圍,將來根據城市規劃的需要,調控房地產周期的需要(主要是地價水平),通過調節土地的供求量達到宏觀調控地產市場的目的。目前,要把市地和農地結合地帶作為重點監控區。任何農地轉為市地必須經過政府征用的法定程序,由政府壟斷供應土地資源的源頭。目前,可以考慮把城郊結合部作為城市城鎮發展“特區”,在城市或城鎮規劃指導下適當給予優惠政策,引導其健康發展。其具體建議是:對近期城市的空間拓展,政府可根據城市規劃成片征為國有土地,作為城市土地儲備。對中期城市規劃區內的土地,有條件的可以先征用,然后租賃給農民在保持原用途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政府需要時隨時收回。對中長期規劃區內的土地,政府未作征用處理的,也應將之納入城市土地儲備計劃,允許集體或農民個人在法律和城市規劃許可的范圍加以利用,并保護其權益。對于現在已經進入“市地”的農村集體土地、但不符合城市規劃的,予以清退,并依法對有關責任人員進行處罰;對符合城市規劃要求的,應補齊有關手續,使之依法轉為國有土地。通過把城郊結合的集體農用地納入城市土地儲備體系,可以避免土地供給和用地結構安排的盲目性,從而可以有效地調控進入一級土地市場的土地、供應數量、用途結構及布局的合理性,進而促進土地利用管理水平的提升。
舊有的城市土地供應方式即是一種城市土地使用權通過劃撥、出讓等方式,由原土地使用人手中直接進入房地產市場的供應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城市土地進入市場的速度快,程序簡單,政府不必或極少在城市土地上進行開發投資,因而也沒有任何投資風險,而且還可以在城市土地的出讓中獲得一部分級差收益。但是,這種模式的弊端也十分明顯,最突出的是市場運行不規范,容易因追求短期內的城市土地收益而造成城市土地供應總量上的失控。因此,從城市土地儲備制度運作模式優化的角度看,深化改革可以從以下措施切入:
(1)吸收國外土地銀行運作模式的優點,通過土地收回、收購、置換、征用與整理等方式,將出讓和年租土地完全納入政府土地供應總量控制的范疇。
(2)改變城市土地從原使用者手中直接進入城市土地市場的作法。通過城市土地儲備機制,將納入儲備的城市土地進行開發或再開發,使生地、毛地變為“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的熟地后,再逐步將其推向城市土地市場。
(3)采用靈活多樣的城市土地儲備形式,盡可能減少政府的財政支出。根據我國各大中城市的實際情況,可以通過努力建立和形成一個分層次、多形式的城市土地儲備體系。[2]“分層次”,是指在城市政府統一的土地儲備總量計劃之下,按照目前各大城市“兩級政府”、“兩級管理”的管理體制,建立市、區兩級,以市為主的城市土地儲備網。“多形式”,是指在城市土地的儲備形式上可以多樣化,包括規劃儲備、計劃儲備和通過收購地塊后的直接儲備。“規劃儲備”,是指運用規劃的手段,對列入城市規劃中需改造或需調整結構的地塊進行開發時間、開發進度上的控制。“計劃儲備”,指對“九五”、“十五”期間已批準征用的大批土地,按照其規劃狀況、市政配套等條件,編制計劃,控制其開發進度。“直接的地塊儲備”,是指市區兩級政府,通過“收回、收購、置換、征用、整理”方式取得的城市土地使用權后的直接儲備。通過這一體系,有助于使政府對城市土地的開發利用狀況、進度等實行全方位的有效調控。
籌集購地資金是征購土地的關鍵所在。城市土地儲備機制的運行通常伴隨著資金的運行,要進行大量的土地收購儲備活動,并將生地變為熟地,需要巨額資金。因此,建立城市土地儲備制度的核心是要建立城市土地儲備基金,并通過專業機構對城市土地儲備基金進行運作,從而實現土地“征購、儲備、出讓”在土地資產和資金上的雙向良性循環運動。城市土地儲備機制的運行總是伴隨著資金的運動,城市土地儲備機制的良性運行需要巨額資金支持。因此,建立城市土地儲備基金便成為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儲備制度的重要財力保障。建立我國城市土地儲備基金的可能資金來源主要有:一是政府撥款,目前各個試點城市政府都劃撥一定數量的款項作為啟動資金。二是政府貸款,城市土地儲備機構的運行,必然帶來較為可觀的運行收入。因而,用于城市土地儲備的政府貸款可以說是一種低風險甚至是無風險貸款。在初期啟動階段,城市土地儲備與開發公司完全可以用貸款方式建立土地儲備基金。三是政府預劃撥部分城市土地給城市土地儲備與開發公司。這相當于政府以土地資產實物的形式投入到城市土地儲備基金之中。四是土地收益。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已實施多年,城市土地有償使用制度的引入,已經為政府積累了一筆可觀的土地收益,這些收益一部分已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剩余部分可列入城市土地儲備基金。五是城市土地儲備收益。城市土地儲備制度運作一段時期后,將會產生土地儲備收益,這些收益也可列入城市土地儲備基金,滾動使用。六是由城市土地儲備機構發行土地債券。土地債券通過城市土地儲備收益來還本付息。七是其他資金,包括各種按有關規定可以進入土地儲備基金的公共基金、社會基金,如各種保險基金、離退休基金、養老基金等等。
另外,還要建立城市土地儲備基金的運作主體。筆者建議,可以考慮建立具有一定壟斷性質的城市土地儲備與開發公司來實際運作城市土地儲備基金。作為城市土地基金運作主體,城市土地儲備與開發公司的職能是受城市政府委托,承擔土地征用、城市土地使用權轉讓、租賃和回收以及存量土地的收購;組織城市土地供應、土地開發整理和土地資產的管理等公共事務工作。運作土地基金,既要接受政府計劃指導,又要按照市場機制進行高效運作,確保國有土地資產收益的最大化。
城市土地儲備基金是一種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土地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運行機制的結合。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城市土地儲備基金架構,必然涉及到我國現行的土地管理體制、土地供應機制和法律法規等一系列層面的創新;同時,還直接受城市土地市場發育程度的影響。因此,必須認真研究城市土地儲備基金與城市土地資產管理、土地收購與儲備、土地資本化運營和土地證券化等方面的關系,并著重研究和解決好建立城市土地基金與現行法律法規的適應性問題。城市政府通過征購方式,集中進行城市土地儲備和供應,現行法律中有一些依據,但不盡明確和完善。我國現行《土地管理法》第二條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該法第九條規定:“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可見,我國政府代表國家行使城市土地所有權,用地單位只擁有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權。政府代表國家行使對土地的最高處置權,國家對土地的處置權利應當包括回購土地的權利,但是,現行法律對此尚無明確規定。《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條和第六十五條僅作了如下規定: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或為實施城市規劃進行舊城區的改建,可以依法收回或調整使用的國有土地或集體土地。收回或調整土地的,對原土地使用人給予適當補償。上述規定為建立城市土地儲備制度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據,但很不充分,覆蓋范圍太小。關于建立城市土地儲備制度的法律建設,可以借鑒國外賦予政府土地優先購買權的作法,根據我國土地基本制度,從根本上解決建立城市土地儲備制度的法律保障問題。瑞典、荷蘭等歐洲國家都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支持土地儲備機制的運行,如規定政府對土地擁有優先購買權(或征用權)以及對政府擁有的開發條件還不成熟的土地,可以出租給農場主和森林主等等。[3]建立和完善我國城市土地儲備制度,不僅要在繼續完善國家對農地征用權的基礎上,賦予城市政府對土地的優先購買權,而且應從法律上明確城市土地儲備的范圍。根據我國城市用地的復雜性,可以將以下十類土地納入儲備范圍:市區范圍內的無主地;為政府代征的土地;土地使用期限已滿被依法收回的土地;被依法收回的荒蕪、閑置的國有土地;依法沒收的土地;因單位搬遷、解散、撤銷、破產、產業結構調整或者其它原因調整出的原劃撥的國有土地;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后無力繼續開發而又不具備轉讓條件的土地;因實施城市規劃和土地整理,市政府指令收購的土地;土地使用人申請市土地儲備中心收購的土地;其他需要進行儲備的國有土地。另外,還應當從法律上規定對政府擁有的開發條件還不成熟的土地,可以依法實行年租或短租,并將租賃收益納入城市土地儲備基金進行管理。同時,還應當對城市土地儲備基金運作主體及相應的監督機制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4]
主要參考文獻:
(1)趙炳賢.資本運營論[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7.
(2)楊繼瑞.中國城市地價探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
(3)楊繼瑞.城市土地使用者產權的“長約年租制”探討[J].四川大學學報,1998,(1).
(4)朱寅傳等.杭州市土地儲備體系及模式[J].中國土地,1999,(8).
(5)LIWen.YANGJirui.ReformoftheUrbanLandSysteminChina[J].SocialSciencesinChina,1992,(2).
OntheProblemsoftheUrbanLandOperation
(一)盤活民間資本規模逐漸擴大
2009年末,吉林市共9家小額貸款公司開展業務,資本規模累計約3.42億元,截止2013年6月,吉林市小額貸款公司數量增至56家,資本規模累計約25.53億元,累計增長近8倍。從表1可以看出,公司數量與資本規模都在不斷增加,資本實力不斷壯大。從資本構成來看,小額貸款公司資本中,80%—90%資本來源于自然人和民營企業,可見民間資本是小額貸款公司資本的主力軍。調查發現,由于小額貸款公司業務開展和盈利,不斷吸引諸多民間資本流向小額貸款公司,或成立新公司,或參股入股,從而有效聚攏社會閑散資金,使盤活的民間資本規模不斷擴大。
(二)投放資金杠桿作用日益明顯
我們以2010至2012年連續3年數據進行資金效率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近3年來,小額貸款公司資金投放量一直增加,整體保持上升趨勢,帶動投資量持續增長。為準確測算小額貸款公司資金投放效應,我們用資金杠桿率指標來測算,即資金杠桿率=帶動投資量/資金投放量,從表2可以看出,資金杠桿率從2010年的1:1.67,上升到2012年的1:4.55,即投放資金每增加100萬元,就能帶動455萬元投資增長,可見投放資金的杠桿效應日益明顯。
(三)最優經濟規模范圍開始顯現
按照美國現代經濟學家斯蒂格勒提出的適者生存法(The Survival Technique),我們對小額貸款公司行業最優經濟規模進行研究,該方法的運用原理是對行業中現有企業按規模大小進行分組,然后對其市場占有率等某個增長指標作時間序列分析,生產效率高的企業集合在市場上的占有率或其它某個增長指標就會不斷提高;相反,效率低的企業集合在市場上的占有率或其他某個增長指標就會不斷降低。通過對增長指標進行進一步比較、分析,就可確定在市場上適于生存的企業規模范圍。我們對小額貸款公司按資產規模分類,按投放資金行業占比為效率指標進行。
規模小于2000萬的公司個數雖然增加,但投放資金行業占比卻持續下降,同樣,規模介于2000萬與3000萬之間的公司個數從2010年末的6個增加到2012年的11個,投放資金行業占比卻從29.17%下降到9%,因此,可以推斷出這兩類公司規模有很大的不經濟性。而公司規模介于3000萬—5000萬和5000萬以上的兩類公司,隨著公司個數的不斷增加,投放資金行業占比也大幅度提升,故有較大的經濟性。3000萬及以上的公司規模增加或保持份額,從而構成最優經濟規模的范圍。
(四)貸款品種有了較大創新
隨著業務的開展,各小額貸款公司積極研發新的貸款品種,增加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轄內某小額貸款公司推出的“信元樂”品種貸款,被農戶稱為“流動信貸部”。該產品主要針對那些信譽較好的農戶在不符合其他商業銀行貸款條件的前提下,通過信用貸款或聯保貸款對農戶進行融資,并隨著農戶信用度的提高增加授信額度。同時,該公司還專門為農村貸戶設置了一臺專用服務車,在農忙期間,信貸員走家串戶,為農戶就近發放貸款,并通過隨時走訪,及時了解農戶的貸后情況,有效解決了部分農戶在農忙期間的貸款需求問題。截止到2013年6月末,“信元樂”共為660農戶累計發放貸款758萬元。
二、存在的問題
(一)后續資金嚴重不足
從前面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小額貸款公司資本金80%—90%來源于民間資本,即自然人或民營企業的自有資金,然而自有資金畢竟有限,雖然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的《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中規定小額貸款公司可以吸收銀行業金融機構資金,但金融機構出于風險及收益考慮,基本不對其融資,加之只能貸款不能吸收存款,目前小額貸款公司只能依靠自有資金進行經營,后續資金嚴重不足,而對于資產規模小于3000萬的小額貸款公司,增資不足便達不到最優經濟規模,從而不利于其行業競爭,有被迫退出市場的風險。
(二)經營稅負較重
目前,小額貸款公司為從事貸款業務的工商企業,享受不到與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同樣的稅率待遇,加之其貸款周轉速度較快,一筆資金每年至少周轉三到四次,而對于行為稅(印花稅)、流轉稅等稅種,每年要重復繳稅多次,相當于提高了稅率,加重了稅負,影響了小額貸款公司的收益和經營積極性。如轄內某小額貸款公司要繳納占營業收入5%的營業稅、占營業收入0.5%的營業稅附加、占利潤25%的企業所得稅、占合同金額0.05‰的印花稅(多次繳納),總稅負約占營業收入的30%,遠遠高于農村信用社及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
(三)風險防控能力較差
首先,從人員構成來看,小額貸款公司缺乏專業的風險管理人才,風險防控意識淡薄,風險管理不完善;第二,從市場競爭看,小額貸款公司極易因偏好貸款規模擴張和增加市場占有率而忽視貸款風險;第三,從信息對稱情況看,目前,小額貸款公司尚未納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也沒有征信系統查詢權限,因此不利于對借款人信用狀況進行準確判斷,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容易造成信貸風險。
三、政策建議
(一)應采用多種方式拓寬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渠道
在只貸不存的大前提下,建議采用以下方式促進小額貸款公司融資,一是對內控制度健全、不良資產率低、盈力能力強、資信評價系統和風險控制系統較為完善的小額貸款公司,允許其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基礎上,與民營資本、法人單位、自然人在資金上進行合作,擴大資金規模;二是對風險控制出色的小額貸款公司,可適當放開金融市場,包括銀行間拆借市場、短期與中期票據、再貸款等。
(二)應加大對小額貸款公司政策扶持力度
考慮到當前小額貸款公司非金融機構性質及資金周轉快的業務特點,應制定適合其發展的特殊的扶持政策,建議從以下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銀監會等有關部門出臺相關辦法,讓小額貸款公司享受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一樣的稅收減免和政策補貼待遇;二是在個別稅種優惠上給予政策傾斜,有關部門可出臺相關辦法,避免小額貸款公司因資金周轉較快而多次繳
稅問題,減輕小額貸款公司在行為稅和流轉稅上的負擔。 (三)應盡快將小額貸款公司逐步納入征信系統
虛擬資本與虛擬資本利率對經濟的影響
(一)實物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區別
相比較而言,實物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運行其最大的區別是,實物經濟要求穩定,而虛擬經濟主張變動。但是,我們應當關注的是,在一定時期內,金融資產價格的上漲與利率政策有關。每當經濟需要降低利率時,貨幣政策的本意是通過降低利率提高實物經濟領域的投資規模,而實際上降低利率的貨幣政策卻導致資金流入資本市場,金融資產主要是股票的價格上漲,促使資本市場泡沫的形成。這表明了利率政策受制于利率運行機制的不健全,而利率運行機制的健全,需要完善的投資體制、符合市場經濟的信貸政策的支持。虛擬資本作為一種資本形式,通過投資易創造金融收入,包括借貸和投資利息、拋售證券獲得的收益、傭金、紅利等。虛擬經濟是指與金融資產、衍生工具等虛擬資本,以及投機性的實物資產依托金融市場進行的各種交易活動所形成的經濟領域。由于虛擬經濟獨立運行和自我繁衍的特征,當虛擬資產價格大幅度地偏離或完全脫離實體經濟時,虛擬經濟的運行就為以資產符號變動為主要內容的虛擬膨脹,形成經濟泡沫。在經濟虛擬化趨勢下,虛擬資產的數量激增,價值迅速膨脹,虛擬資產對經濟生活的影響日益突出,經濟虛擬化趨勢實際上在不斷造就產生泡沫的條件,而泡沫破裂的結果通常就是金融危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金融危機也是一種虛擬經濟危機。例如,房地產的投機易的目的不是為了居住的消費,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住宅投資行為。例如,20世紀80年代,日本東京的土地總價格達到創歷史記錄的15萬億美元,是面積比日本大25倍的美國土地資產總值的4倍,在其泡沫經濟的高峰期竟超過了整個美國,全日本的土地總值占全世界土地總值的60%,僅日本皇宮的土地價值就超過了加拿大。一些發展中國家,趁機出售東京的大使館還清了債務。還有,畢加索、梵高等的名畫,曾經高達5000、8000萬美元。這些案例都是虛擬資產與實物資產分離的鮮明證據。造成上述現象的重要原因是,日本的銀行利率一直走低,貸款有時幾乎沒有利息,低價的資金導致經濟主體大肆借貸。低利率的本意是為了鼓勵日本公司增加實物投資,讓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元升值時仍能夠在國際間具有競爭力。但結果是股票和房地產價格劇增,廠商又用這些價格劇增的股票和房地產做抵押,向銀行借貸,然后從事金融資產的交易。
(二)虛擬資本高利率的經濟影響
我們將虛擬資本的利率稱之為“虛擬利率”,“虛擬利率”是虛擬經濟交易中金融資產以及投機性實物資產的價格。虛擬資產的本質特征是其價格與成本高度脫離,并且這種脫離是長期均衡的。[2](P122)也就是說,虛擬資產價格即“虛擬利率”高是一種常態。而且高虛擬利率根源于其預期收益。人們考慮虛擬資產的價格時,是從虛擬資產的預期收入流出發的,并把預期收入流的貼現值作為虛擬資產定價的基礎。但有一個問題需要指出,如果公司從金融投資中獲得了資金是否進一步增加實物投資呢?一般來說不會增加實物投資的比重,因為此時的金融投資收益率高于實物投資,公司的實物投資與實物領域是通過商品和勞務的生產,然后通過銷售產品而獲得銷售收入增加盈利的,而金融投資是直接通過金融資產的買賣就可以獲得收益的。盡管金融投資也存在著風險,但其投資與獲得收益的環節少,可能成本低而收益高。只有在實物投資收益高于金融投資收益時,才可能增加實物投資。關于資本市場的運動與實際經濟的關系,一種觀點認為,兩者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如果從實物經濟的資金來源取自資本市場來看,這一關系確實存在。另一種觀點認為,資本市場的運動與實物經濟并無必然聯系。如果從兩者各自獨立運動的過程分析,兩者之間在一定時期不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例如,1982年底至1990年間,美國工業生產指數持續8年呈上升的態勢,即使在1987年10月19日股市的“黑色星期一”,道-瓊斯平均股票指數與上一交易日相比下跌22•6%,自8月份開始股票總損失達10000億美元,但其實際經濟的增長卻沒有中斷。1988年9月,美國失業率在5•4%的水平,是197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消費品物價上漲率為4%,批發物價上漲率為2•7%,通貨膨脹率表現比較平穩。還有,根據日本經濟企劃廳的《月度經濟報告》,日本經濟自1986年11月至1991年7月,經歷了56個月的擴張。在此期間,東京證券交易所一部平均股價,1989年年終(12月29日)的交易以38915日元收盤,1990年年終(12月28日)的交易以23848日元收盤,跌幅為38•7%。就1990年全年看,股價大多在15067日元的水平,而1990年度經濟的增長率為5•5%,如此之高的增長率大大出乎政府和許多著名經濟學家的預料。出現了實物經濟持續繁榮,而金融經濟出現了歷史最高的股價暴跌。[3](P1-6)與日本的經濟形勢相對應,日本銀行不斷調高利率,1989年12月25日,貼現率由3•75%調至4•25%,1990年3月20日,由4•25%調至5•25%,在8月23日,由5•25%調至6•0%。[3](P7)可見,利率的提高并沒有使股價提高,也沒有造成經濟的緊縮。中國的股票市場自2001年6月以來股價基本處于比較低迷的態勢,但中國的經濟增長仍處在高速增長時期。2001年GDP為95933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7•3%;2002年GDP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達到102398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8%;2003年GDP為116694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9•1%;2004年GDP為136515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9•5%。[4]這充分表明了資本市場的運動與實際經濟的分離,它們各自存在著不同的規律和制度安排等。
(三)經濟虛擬利率的運行規律
當貨幣越來越多的滯留在虛擬經濟領域,貨幣更多的投向具有投機性的股票和房地產市場。這些貨幣對于貨幣供給總量變動的方向越來越起著主導的作用,由此更多的影響著物價水平的變動。在虛擬經濟領域運行的貨幣一旦投入或撤出股票、房地產市場,股市、樓市的價格在數量巨大的貨幣沖擊下,往往出現暴漲或暴跌。而當虛擬資產以及房地產價格暴漲或暴跌時,會引起信貸活動的大幅度波動(股票和房地產交易通常與貸款相聯系),從而造成特有的“實物和虛擬利差波動”現象,包括實物經濟領域和虛擬經濟領域兩個領域之間的利差波動,以及兩個領域各自的利差波動。假設,初始的實物經濟領域的資本所有者和虛擬經濟領域的資本所有者的收益率(即利率)相等,兩個領域皆處于均衡狀態,此時沒有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當金融資產交易膨脹出大量虛擬增值或利率時,便吸引貨幣資本流入虛擬經濟領域以獲取高收益。由于資金的注入,總體上更助長了金融資產交易以及投機性實物資產交易的增加,“虛擬利率”水平將上升,虛擬泡沫隨即不斷累積。與此同時,實物經濟領域的利率水平可能隨貨幣資本的轉移有所上升,但由于實物經濟的投資與生產經營調整的時間遠比金融資產交易的速度緩慢,所以,實物經濟領域的利率水平比虛擬經濟領域低。反之,當金融資產交易萎縮時,上述情況正好相反。于是產生了兩個領域的利差。當虛擬經濟領域的泡沫破滅之后,金融資產和投機性實物資產的價格急劇收縮,銀行由此產生大量的呆賬、壞賬,從而引起信用收縮;金融資產和投機性實物資產的持有者的財富大量縮水,甚至形成巨額債務,致使破產倒閉。總之,這種利差波動既是實物經濟領域與虛擬經濟領域之間資金流量和資金流向變動的原因,又是兩個領域之間資金流量和資金流向變動的結果,最終必定引起整個經濟的波動和導致經濟的衰退。例如,日本在1986—1989年間,虛擬經濟急劇膨脹。首先是股價飆升,1989年末,東京日經指數升至38915點這一前所未有的高位,年平均上漲率(年末值比較)達31•30%。其次是房地產的價格,土地價格從1987年開始大幅上升。1987~1990年間,日本住宅用地分別上漲7•6%、25•0%、7•9%和17•0%;商業用地分別上漲13•4%、21•9%、10•3%和16•7%,兩者算術平均上漲率分別為14•4%、15•6%。而1985—1989年日本的名義GNP平均增長率為5•7%。(朱立南,《虛擬經濟膨脹與日本的對外經貿關系》,《日本經濟研究》1993年第1期)1989年末,日本的國民資產總額的價值相當于GNP的17•19倍,其中,金融資產為GNP的7•07倍,地價為GNP的5•47倍,股票價格總額為GNP的2•24倍。(日本,《經濟學家》,1991年第4期第37頁)在政治、經濟等諸多因素的觸發下,虛擬經濟泡沫在1990年終于破滅。截止1992年2月,股價跌幅高達60%以上。當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資本市場不發達,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間接融資時,低利率政策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發展。但在金融自由化時代,當日本的資本市場高度發達而且開放的條件下,低利率政策卻招致了虛擬經濟從膨脹到破滅的后果。日本官定利率(貼現率)從1985年的8•5%連續9次下調,降至1987年2月的2•5%,大量資金流入股市和房地產,加上名目繁多的“生財術”,投機資本的價格迅速上漲,虛擬經濟不斷膨脹。最終造成了一方面實物經濟領域的收益急劇減少(日元升值等原因),實物資產領域資本所有者的利率水平低下;另一方面,由于實物經濟領域的收益下降,資金轉入金融資產的交易,虛擬經濟領域的投機交易和獨立運行,導致“虛擬利率”上漲甚至惡性膨脹。這樣,經濟的振蕩就不可避免的出現。據統計,東京日經指數上下變化100點,金融資產所有者的金融資產將增減20億日元。股價膨脹和暴跌如同在天堂與地獄之間的變化,利率的反復沖擊是這一變化的重要動力。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的貼現率5次上調,達到6%,實物經濟領域和虛擬經濟領域的資金全面緊縮并且改變著流向。正是利率的變動搖動了惡性膨脹的虛擬經濟,1990年10月股市的暴跌終于來臨。東京股市暴跌40%,金融資產縮水高達約295萬億日元。90年代以后,虛擬資本的國際流動明顯增多,經濟國際化在促進虛擬經濟發展的同時,由于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和國際游資的投機和沖擊,這一階段發生的虛擬經濟危機也是接連不斷。1992年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2000年納斯達克股市泡沫的破滅等,幾乎每隔兩三年就會爆發一次就為嚴重的虛擬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