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5:54: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再生資源回收經驗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特征
循環經濟主要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傳統的依賴資源凈消耗線性增加的粗放鏈式經濟,轉變為依附于自然生態良性循環發展的集約閉環經濟。形成“自然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循環過程,實現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經濟發展。這一觀點是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旨在解決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和經濟發展的矛盾,實現經濟增長與自然資源的和諧發展。
循環經濟是經濟增長方式的一種創新,是自然資源高效利用的最高境界,其創新性主要體現在:一是新的系統觀。循環是指在一定系統內的運動過程,循環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二是新的經濟觀。循環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三是新的價值觀。循環經濟觀在考慮自然時,不僅僅視其為可利用的資源,而是將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于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是新的生產觀。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創造良性的社會財富。五是新的消費觀。循環經濟提倡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就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2“5R”理論——循環經濟理論的新規范
傳統的循環經濟觀要求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原則。資源利用的減量化是在生產的投入端盡可能少地輸入自然資源;產品的再使用原則,是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種場合使用;廢棄物的再循環原則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實現資源再循環。
在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中,這三個原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在日本、德國等國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循環經濟的理論也是與時俱進的,它在各國的推廣和實踐的檢驗中不斷的發展、擴充和完善。循環經濟理念的最新規范體現在原則的變化上,已經從3R原則變成了5R原則。
2005年3月26~30日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阿布扎比舉行的“思想者論壇”大會上,我國著名學者吳季松教授參與了國際循環經濟理念從3R向5R轉變的討論,會上提出了5R循環經濟的新經濟思想,并得到一致認同,循環經濟的發展從此有了新的指導原則。5R理念主要包括:
再思考(Rethink):改變舊經濟理論。新經濟理論的重點是不僅研究資本循環、勞力循環,也要研究資源循環,生產的目的除了創造社會新財富以外,還要保護被破壞的最重要的社會財富,維系生態系統。充分挖掘資源節約的潛力。目前,由于管理水平低、監督不力,我國在資源開采、儲運、生產、消費等各個環節都存在著大量的浪費現象,節約的潛力十分巨大。加強管理監督,是近期節約資源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應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制訂明確的節約目標和切實有效的節約措施;建立資源節約技術服務體系,加強資源節約的統計工作和信息制度,為企業和各個方面節約資源提供良好的服務。
減量化(Reduce):除了原有的改變舊生產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工程和企業土地、能源、水和材料投入的概念外,還延伸到減少第二產業的城市化集中,在提高人類的生活水準中合理地減少物質需求。
再使用(Reuse):除了原有的盡量延長產品壽命、做到一物多用、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資源、減少廢物排放的概念外;還延伸到企業和工程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的領域。如盡可能利用地表水、太陽能和風能等。
再循環(Recycle):除了原有的企業生產廢物利用,形成資源循環外;還延伸到經濟體系由生產粗放的開鏈變為集約的閉環,形成循環經濟的技術體系與產業體系。如土地復墾、中水回用和余熱利用等。
再修復(Repair):自然生態系統是社會財富的基礎,是第二財富。不斷地修復被人類活動破壞的生態系統與自然和諧也是創造財富。科技園區是21世紀的新工廠,不僅要減少排污,逐步接近零排放,而且要承擔修復周邊生態系統的任務,創造第二財富。如建設生態科技園區和循環經濟城市等。
5R理論在原有3R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是對循環經濟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原有的3R理論主要著眼于人們在實施循環經濟過程中操作規范的約束,5R理論則從理論的角度審視循環經濟的深遠意義。循環經濟是一種經濟理念,它不等同于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完全改變了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的經濟思想。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開發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而循環經濟學的理念則是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益,實現能源的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不僅將生產資料視為一種資源,而且認為整個生產系統是一個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3國外循環經濟模式的啟示
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模式:杜幫公司側重于將3R原則用于企業生產,在企業內部實現效率最高和污染最小。通過組織廠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延長生產鏈條,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盡量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資源提高產品的耐用性等。通過放棄使用某些環境有害型的化學物質、減少一些化學物質的使用量以及發明回收本公司產品的新工藝,到1994年已經使該公司生產造成的廢棄塑料物減少了25%,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減少了70%。
工業園區模式: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使一家工廠的廢氣、廢水、廢渣、廢熱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業生態園區。典型代表是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這個工業園區的主體企業是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板生產廠,以這4個企業為核心,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自己生產中的原料,不僅減少了廢物產生量和處理的費用,還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形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德國DSD——回收再利用體系:德國則從環境保護入手,主要通過建立廢棄物資源化的雙元系統來發展“循環經濟”。德國的包裝物雙元回收體系(DSD)是專門組織回收處理包裝廢棄物的非盈利社會中介組織,1995年由95家產品生產廠家、包裝物生產廠家、商業企業以及垃圾回收部門聯合組成,目前有1.6萬家企業加入。它將這些企業組織成為網絡,在需要回收的包裝物上打上綠點標記,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業進行處理。任何商品的包裝,只要印有它,就表明其生產企業參與了“商品包裝再循環計劃”,并為處理自己產品的廢棄包裝交了費。“綠點”計劃的基本原則是:誰生產垃圾誰就要為此付出代價。企業交納的“綠點”費,由DSD用來收集包裝垃圾,然后進行清理、分揀和循環再生利用。
這些模式是各國在推廣循環經濟的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是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有益借鑒。但是各國的國情不同,我們所處的世界經濟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換,所以不能盲目照搬別國模式。我們可以從企業、區域和社會范圍層次出發,形成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的循環經濟。小循環是指企業內部的循環,在企業內,要根據生態效率理論,推行清潔生產,節能降耗,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實現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中循環是指生態工業園區循環,把不同的企業聯系起來形成資源共享和互換副產品的生態產業鏈,使得這家企業的廢氣、廢熱、廢水、廢物等成為另一家企業的原料和能源;大循環則是指社會層面的循環,引導公眾的微觀生活行為,通過廢舊物資的再生利用,實現消費過程中和消費過程后物質和能量的循環。
4我國走循環經濟之路的舉措
4.1提高公眾對循環經濟的認識
社會公眾的認識與接受程度將從根本上決定循環經濟發展的成敗。要形成全民參與、人人節約的良好社會氛圍。加強節約資源培訓工作,廣泛開展節約資源科普教育,使廣大群眾掌握節約資源的基本知識和方式方法。要加強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的宣傳交流,加大發展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引導各級政府將循環經濟的理念引入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等工作中,引導企業把工業生態理念融入企業文化中。
4.2加快法律建設,促進和規范循環經濟的發展
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經濟政策體系有待完善。循環經濟做得較好的國家都有循環經濟的相關立法。對中國來講,有必要完善自己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同時要抓緊制定發展循環經濟、走生態型企業之路的專項法規及相關的技術標準等。強化監督檢查,堅決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將走生態型企業之路納入法制化軌道。
4.3加大科學研發和技術研究的投入,支持循環經濟的落實
循環經濟的理論和指標體系、生態工業的技術、相關的標準和指南等研究不夠,要加大全國高校和研究所的科研投入,組織課題攻堅,按照循環經濟的指導原則,加快相關科研成果的研究進度,并迅速地將其轉化為可操作和應用的體系或產品等;開發研究循環經濟與生態工業的技術支撐體系。要借助現代高科技手段開發關鍵鏈接技術,對現在不能回收利用的大宗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提高生態技術的經濟合理性。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盡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
4.4加大政府的規劃和協調職能,統籌循環經濟的推廣
要通過政府的規劃和調節,對循環經濟應用薄弱的部門給予支持,推動各地區的學術和經驗交流,既要統籌規劃,又要協調好各地方部門的利益。政府相關部門、相關的行業協會,要把走生態型企業之路納入自己的工作規劃,建立相應的協調工作機制,認真研究走生態型企業之路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為走生態型企業之路提供優良服務。同時,大力宣傳走生態型企業之路的重要意義、緊迫性和必要性,抓好典型示范推廣工作,讓企業比有標桿、學有榜樣,促使更多企業加快走生態型企業之路的步伐,為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奠定堅實的微觀基礎。
4.5加快試點的建立和經驗總結,尋找適合我國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通過試點,抓出成效,提出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工業園區、典型城市節約型社會發展模式、重大技術領域和重大項目領域,提出按節約型社會模式規劃、建設和改造工業園區以及區域發展的基本思路,樹立節約型社會的先進典型,為加快推動節約型社會發展提供示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吳季松.循環經濟的最新規范與應用[J].環境經濟雜志,2005(8)
“沒有什么訣竅,圍繞農村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挖掘系統資源,推進產業化進程,加快‘新網工程’建設,盤活農村供銷市場,服務‘三農’” 。縣社學習實踐活動辦公室的同志如實說。
堅持宗旨,打造載體。學習實踐活動開展以來,__縣供銷社圍繞宗旨,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多措并舉,著力為農民和農業產業化服務。
據深入調研了解,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全系統結合企業改制,大力實施“新網工程”戰略,鞏固和完善現有服務網絡,為農民提供銷售、加工、儲運、農資、信息、技術、資金、文化娛樂、返鄉農民工就業、計生幫扶、拉動農村消費等系列化、全方位、全過程配套服務。
鎖定以縣社為依托、基層社為樞紐、村級綜合服務社為基礎的三級服務體系。同時,開展計生幫扶進鄉村活動,教育村民轉變傳統觀念,去年為九姑鄉白馬村出資、出人、出力對口幫扶,該村終于沖出籠子,獲全鄉綜合考核第一,今年對許嶺鎮甘霖村實施幫扶,使__供銷社真正成為該縣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繁榮的“三種力量”,積極打造有效載體。
“以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圍繞大局,服務‘三農’為宗旨,以‘保增長、保穩定’為目標,全力打好改革改制殲滅戰,繼續積極推進‘新網工程’建設,整合系統資源,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大力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和各種經濟組織,構建為‘三農’服務新體系。保持我縣供銷合作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新的貢獻”。3月13日,縣社劉德和主任在今年工作會議上所作報告的指導思想就是服務“三農”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現。
同時,葉鳳鳴副縣長從落實科學發展觀角度出發指出:“必須緊緊圍繞服務‘三農’這個核心目標,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找位置,在服務‘三農’中謀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作貢獻,努力探索服務‘三農’新思路、新辦法和新途徑”。她還強調要做到三個結合:“把供銷社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提升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相結合,與‘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千社千品工程’相結合。”
不辱使命,學踐結合。為找準不符合科學發展觀和農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該社做到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為農服務上水平,農民群眾得實惠。
“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放辦社,服務‘三農’,積極推進__棉花產業化進程,努力促使棉農增產增收。”3月31日來到程集基層供銷社,該社負責人對我們說:“利用改制后的剩余資產為平臺,采取‘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組建惠民棉花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該地區棉花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為讓農戶用上“放心肥、放心藥”,同時成立高嶺農資配送中心,構建為農服務新體系。
時下,正值春耕大忙季節,針對農民反映化肥價格和配送等方面突出問題,__縣供銷社積極行動,基層社和農資部門制定服務方案,把學習實踐活動落到實處。高嶺惠民棉花種植專業合作社發揮農資配送中心功能和作用,社員深入農戶和田間地頭送肥上門,一律低于市場價格,廠價直銷。據了解,目前銷售100多噸,惠及高嶺、社壇、雙河、青云等村周邊農民。這是該社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服務“三農”的一個縮影。
據調查了解,自去年和今年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以來,該社成立了許嶺宏源瓜子、復興天潤棉花、仙田優質米和高嶺棉花種植4個專業合作社、50個農村綜合服務社和鄉園禽業、晨隆合作經濟組織。
為拓展服務空間,該社整合系統資源,與輝隆集團皖江農資有限公司在該縣投資建省級化肥儲備庫正在開工,安徽宇順銀瑞、皖農棉業、四海廣進涉社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升為農服務功能。并且宇順銀瑞建1500畝優質棉良種基地,與300戶棉農訂立購銷合同,解決周邊棉農賣棉難一系列問題,提高棉農植棉積極性。同時,利用門點優勢,引資創辦許嶺、復興、涼亭、二郎、程集、城關6家農村連鎖超市為方便農民、促進家電下鄉、拉動農村消費、解決部分返鄉農民工就業起到了很好作用。
煙花爆竹、再生資源和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協會浮出水面,成為該社服務“三農”又一支重要力量。
邊學邊改,任重道遠。“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從實際出發,抓住重點,找準癥結,認真研究好方法、辦好農民群眾最關心的實事、解決好為農服務功能不足等問題,建立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促進供銷工作又好又快發展。”3月24日縣供銷社黨組書記袁嚴岳就全系統學習實踐活動提出要求。
調查發現,該社以“新網工程”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成長性、財源性、牽動性項目,增 強為農服務功能。目前,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日用消費品、煙花爆竹和再生資源回收五大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初具規模。
我國古代經濟管理思想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其思想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上有以“富國”為主的輕重論思想,下有以“富民”為主的“治生之學”思想。中國自古以來一直是一個農業大國,歷代君王都將發展農業作為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中之重,這也是“重農抑商”思想得以盛行的主要原因。由于古代生產力水平落后,防御自然災害能力薄弱,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古代經濟思想家熱議的話題。眾多思想家比如孔子、孟子、荀子等都主張“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思想,希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景。這也是中國出現最早的循環經濟管理思想的雛形,對我國正在建設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著重大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一、古代的循環經濟管理思想
1、遵循自然規律,按照時節生產
古人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總結出遵循自然規律,按照時節生產是獲得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順利進行農業生產的首要前提,并且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楚國的孫叔敖引導老百姓利用自然條件,按季節發展生產。“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管仲提出:“山澤各致其時。”孟軻提出:“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荀況也提到“山林澤梁,以時禁發而不稅。”“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財也。”管仲認為農事生產活動應遵循一定的原則,“根天地之氣,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雖不甚,皆均有焉而未償變也,謂之則。”按照這一原則從事農業生產,既不會因過度開墾而破壞自然資源,又可以得到循環利用獲得長足發展,正是“辯于地利而民可富”。在此基礎上,北魏賈思勰對先秦思想家提出的資源生態學經濟思想進行了科學總結,提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以上思想均體現了樸素的順應自然的生態保護觀,對自然資源開采取之有度,才能獲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經濟高速增長的今天,有多少是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獲得的發展呢?自然資源匱乏,脆弱、惡劣的生態環境,頻發的自然災害等問題,大自然已經向人類敲響了最后的警鐘。古人尚且知道竭澤而漁是不利于長期發展的,過度改造自然的現代人們就更應該停下來,好好深思反省下這個問題。
2、取之有度,節用生財
由于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技術落后,生產增長十分緩慢,不能充分滿足社會需求,節用成為普遍主張。孔子主張“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墨子認為“節于身,誨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財用可得而足。”墨子認為生財與節用是統一的,他認為禹遇到七年大水,湯遇到五年大旱,“然而民不凍餓”,是因為“其生財密,其用之節也”。管仲也多次提出生財和節用的主張:“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于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荀子把生財和節用的關系處理得較好,在消費觀上比前人更勝一籌。他認為“天地之生萬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繭絲、鳥獸之羽毛齒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夫有余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在處理生產和消費的關系方面,荀況主張“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他認為增加生產是富國富民的根本辦法和主要手段,節約消費是富國富民的重要手段。荀況還主張:“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藏其余。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必時藏余。”剩余的物品既可用作儲備,“歲雖兇敗水旱,使百姓無凍餒之患。”也可用于積累,發展再生產,形成“節用裕民―民富―田肥―出實百倍”的良性循環。荀子已經把節用的作用上升到富民富國的高度了,雖略有夸張,但是不能否認節用在建國守業中依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歷史上因揮霍無度致使毀國滅家的君王不勝枚舉,而因勤儉節約而流芳百世的帝王也不在少數。節用并不是限制消費,而是提倡適度消費,正如荀子提到的“墨子之節用也,則使天下貧”。他主張社會成員按各自的等級地位節用,同時用必要的消費激勵人們更加努力生產,使“財貨渾渾如泉源”。在思想家們看來,節用既是財富積累,生產擴大化的經濟手段,也是生產資料得到長久、循環利用,經濟得到持續發展的目的,這對于我們發展集約型經濟有著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3、控制人口數量,節制人口
古代經濟思想家已經初步認識到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主張把人口控制在適度范圍內。老子以“小國寡民”為理想社會。韓非子認為“人民少而財有余,故民不爭。……今人有五子不多,子又有五子,大父(祖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此思想把人口增長與生活資料增長聯系起來,具有前瞻性。明末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提出每對夫婦最好只生兩個孩子的主張。“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無增減,可以長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減,何以養之?”清朝學者洪亮吉認為,人口的膨脹可能導致社會危機,提出了兩個緩和的辦法,一是“天地調劑之法”,即“水旱、疾役”等自然災害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二是“君相調劑之法”,移民到邊疆,抑制兼并,減少賦稅等。這與馬爾薩斯的“消極抑制”和“積極抑制”有異曲同工之妙。晚清學者汪士鐸編寫了中國第一部主張“節制生育”的專著――《丙辰備遺錄》。他認為中國的人口已經絕對過剩,必然導致社會絕對的貧困和動亂,也會導致人口素質的下降、外敵的入侵,主張通過晚婚來降低人口出生率。古人已經意識到人口過多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不足而引起的矛盾既會成為社會不和諧的因素,也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家們認為要實現經濟的循環往復發展,對資源和生產資料節用是一方面,降低資源的消耗速度也是至關重要的,作為資源的消耗者――人口數量應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否則會出現“僧多粥少”引起社會動亂的情況。在現在看來,這些思想都是極有前瞻性和預見性的。但是現代的人們似乎并沒有做到防患于未然,人口數量越來越龐大,而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產生的矛盾已經無可避免,也成為經濟學家難以破解的課題。
4、積極開發、利用和管理水利資源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源,所以古人尤為重視水利資源管理,不僅注重水利開發,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還很注重水利的管理。一是用水的管理。西漢制定了《水令》,防止對水源的爭奪和破壞;唐制定了全國性的水利法規《水部式》,統一水利設施的標準和用水的規則,妥善處理上下游之間、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之間的關系。二是水土平衡管理。為了防止過度的漕運、造田等破壞水利建設,在水利資源管理方面,古人主張保持水土1:9的比例,對水面可以綜合利用,如養魚蝦等。豐富的實踐經驗使人們對水利資源的利用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將灌溉、防災、漕運、養殖結合起來,并且還對水利投資做出了效益評估。水利工程數量與農業用地的關系,不是水利工程越多越好,選址和匹配也很重要,在不過度損害環境的前提下,獲得最大經濟效益是最終目的。秦朝的李冰因勢利導,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項集防洪、灌溉、交通綜合受益的工程。由于保護得當,在使用了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在為人民服務,而且成為觀光景點。這種因地制宜、開發與保護并舉、循環利用的發展方式對我國現代農業生產管理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清朝的一位能人巧匠丁謂在修復宮殿時通過合理的方式使垃圾得到了很好的處理,通過挖溝(取土)引水入溝(水道運輸)填溝(處理垃圾)這樣的施工方案,不僅節約了時間和經費,而且使工地秩序井然,使城內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受施工太大的影響,在當時確實是一項科學的施工方案。因為這一決策使取土、運料、處理垃圾結合起來,“一舉而三役濟,計省貫以億萬計”。在兩千年后的今天這種垃圾填埋的方式依然還存在著,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聰明智慧,或許許多在現代使用著的方法和技巧在古代已經有先例了。
二、古代循環經濟管理思想對現代的啟示
“循環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生態經濟時談到的,中國于20世紀90年代引入了關于循環經濟的思想。循環經濟是相對于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單向流動的線形經濟而言的,是建立在生態學規律之上的一種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資源(特別是物質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避免、減少、再利用、資源化、熱回收、無害化處置作為處理廢棄物的先后次序,構造上高度接近于“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反饋式流程,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解決中國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的重要途徑之一。循環經濟的本質就是一種生態經濟,它是為了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之間的矛盾,緩解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沖突,實現人類在地球上生存與可持續發展而出現的產物。
循環經濟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環境保護思潮的時代,這樣算來,中國的循環經濟思想是啟蒙較早的了。中國古代的循環經濟管理思想不僅體現出了一種簡單、樸素的順應自然規律的生態保護觀,也是對古代勞動人民實踐活動的經驗總結。由于生產水平和技術的限制,最終并沒有發展成為一種經濟模式,但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思想以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都是現代循環經濟的核心思想,既為發展中國模式的循環經濟提供了思想源泉,也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同時也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著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除此之外,節制人口、提高人口質量等管理人口思想對于新型城鎮化建設也有著深遠的意義,而強本節用所要求的適度消費和穩健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是規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對策,對水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在古代水利技術比較落后的時期,如果不注重水利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就會引發不良的后果。譬如,唐宋以后,江浙一帶不少官僚豪強圍湖造田,使水面減少,“有水則無地可潴,旱則無水可戽。”明清之際的洞庭湖水域也是如此,政府不得不屢次禁令。在生態更加脆弱的今天,我們應該以史為鑒,無論是開發水利,還是修建水庫、大壩,都要做好充分的事前準備工作,還要不斷完善水利管理辦法,做好一切預防措施,更要注重周邊的生態環境保護。在傳統的水利綜合利用的基礎上,應該有所創新發展,如何讓水利造福一方民眾,如何讓產生的環境破壞達到最小,如何與當地的自然資源形成優勢互補等問題都是現代水利管理所需要思考的內容。
在生產技術落后的古代社會,資源開采是有限的,人們只能依靠節約資源來獲得長足發展,這不失為一個適當的管理辦法。而在技術先進的現代社會,世界每個角落都留下了人類開采過的足跡。但是由于人口的激增和資源的過度開采,很多不可再生資源已經枯竭了,所以節約資源的管理辦法已經在現代社會不夠用了,更多的是要利用先進的技術實現資源的可循環利用,以達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讓垃圾也變成一種可回收利用的資源,這才是現代循環經濟管理的核心內容。但是節約資源的思想在現代依然很重要,特別是對于提高市民的節約環保意識有著重要的宣傳號召作用。從人們的實際行動做起,讓節約資源由意識化為行動,由小部分人的行為轉變為所有人的共同行為和日常習慣,這也是循環經濟管理的目標之一。
三、結語
當然,古代的循環經濟管理思想并不都是盡善盡美的,依然存在著一些局限性。比如老子提出的“小國寡民”是很難實現的。而洪亮吉提出的控制人口數量的對策比較偏激,無法實行。雖有一些超前的經濟思想,但是并沒有得到實踐的檢驗。我們在學習這些經濟思想,特別是用于指導現代經濟活動的過程中,應以辯證的態度進行取舍,吸取精華,去其糟粕。這不僅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壯舉,也是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 左丘明著:國語?齊語[M].齊魯書社,2005.
[3] 朱熹集注:孟子?梁惠王上[M].出版社不詳.
[4] 荀子:荀子?王制[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5] 管仲?七法[M].中華書局,1982.
[6] 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谷第三[M].團結出版社,1996.
[7] 孔子:論語?學而[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中圖分類號:F92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0-0141-02
我國的環境保護立法在企業承擔責任方面已有不少規定,從環境法基本原則的確立到一些具體制度的設置,都使企業應該承擔相應的環境保護義務。然而,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企業環境責任的法律問題,以期更多的企業主動承擔環境保護之責。
一、企業環境責任的法律現狀
現代社會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環境保護要求企業依法承擔環境責任,要求現代企業在謀求投資者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必須考慮增進投資者利益以外的環境公益。為了促使企業在保護環境方面符合國家的要求,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企業保護環境的法律義務。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該法還規定,“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的選址、設計、建設和生產,都必須充分注意防止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在進行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時,必須提出環境影響的報告書,經環境保護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審查批準后才能進行設計;其中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各項有害物質的排放必須遵守國家規定的標準。已經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應當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制定規劃,積極治理。”
2.除了在《環境保護法》中對企業應承擔保護環境的義務以外,我國還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污染防治和自然資源保護的立法,如《環境影響評價法》、《清潔生產促進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在這些立法中針對不同的范圍對企業提出了保護環境的要求。如《水污染防治法》第22條規定:“企業應當采用原材料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潔生產工藝,并加強管理,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3.在各項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中明確規定環境法律責任主體為“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排污單位”等,顯然,我國法律規定防治污染主要是以企業為法律規制對象。企業應嚴格遵守法律,切實履行保護環境的法律義務。
二、企業環境責任存在的主要法律問題
我國的環境保護立法在企業承擔責任方面的規定不少,從環境法基本原則的確立到一些具體原則的設置,都使企業應當承擔相應的保護環境的義務,然而,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使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立法的不足,以期更多的企業主動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
1.《環境影響評價法》對法律責任的規定不完善,難以實現預防為主的環境保護原則。預防為主原則是人類同環境污染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在環境保護法中確立該原則意義重大。作為預防為主原則主要支柱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對此有詳細規定。然而,在企業承擔的環境責任方面,該法僅僅以罰款來彌補環境損失,并沒有作出“恢復原狀”的規定,但對企業進行一定的經濟懲罰僅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立法中在追究法律責任時只考慮到經濟懲罰而忽視環境整治的生態效益,無法實現環境保護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
2.企業合理利用資源缺乏有效的制度約束。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是企業發展和環境保護必須面對的問題,否則可持續發展也就無從談起。企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包括生產過程中的資源合理利用和廢氣物的回收利用兩個環節。我國現行立法所規定的合理利用資源主要從生產過程中利用的角度出發,如《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都有相關規定,但是,這些立法規定過于原則,且沒有相應的法律責任的約束機制,因而缺乏操作性。而企業對廢氣物的回收利用,《清潔生產促進法》第26條有規定,該法第27條和第35條分別規定了強制回收和利用回收原料的鼓勵措施――減征或者免征增值稅,但是,相應的稅費征收規定對此卻不明確。
3.立法對排污收費的規定不合理,難以約束企業主動采取措施實施清潔生產。企業環境責任的重要方面是清潔生產,而清潔生產是環境污染防治的核心,要求企業在材料采購、生產、包裝、銷售等方面減少污染的排放,我國相關環境立法對企業排污的最重要的規制是排污費的收取。排污收費制度是我國一項重要的環保制度,但目前的《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和《征收排污費暫行辦法》的規定存在排污費征收方式不合理、未能確立“排污收費、超標處罰”的原則等問題,并且在排污費征收和使用管理上忽視誘導機制的作用,使企業在主動防治污染方面存在制度上的障礙。
三、完善企業環境責任法律制度
企業環境責任體系在法律上的完善方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方面是理論上即立法完善方面,另一方面是實踐上即救濟機制的完善方面。理論聯系實踐,實踐檢驗理論,兩個方面相互依賴,缺一不可。
首先,是立法上的相關完善,對于企業環境責任,在立法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完善企業的環境責任法律體系:(1)首先要在憲法層面上明確公眾的環境權。把環境權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只有法律明文規定的情況之下,人們才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利。明確環境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法律位階是越高越好,這樣才能夠使該項基本權利不被下位階的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地方性法規所規避。因此,明確公民的環境權最好的法律當數憲法,其對于公民環境權的規定是一種宣言性的規定。(2)完善環境保護基本法的相關規定。我國目前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主要就是《環境保護法》以及諸如《水法》等相關單行法律法規。客觀地講,目前的法律體系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完善的,但是,我們不得不看到對于企業環境責任這一部分內容無論是在《環境保護法》中,還是各個單行法律法規中,都難以尋覓關于企業環境責任的相關規定。因此,我國目前的一個立法完善方向就是在法律中明確而又詳盡地規定有關企業環境責任。作為最主要的污染預防法律的《環境影響評價法》應當明確企業承擔的法律責任,并增加企業受到經濟處罰的同時應當承擔“恢復原狀”的法律規定。此外,在其他相關的環境保護立法中明確企業的環境責任,并建立相應的法律約束機制,以利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3)健全資源利用制度,改革排污收費制度。健全企業資源利用制度,促進企業主動提高資源利用率,推廣應用新工藝、新技術與新設備,建立資源回收利用制度,鼓勵企業建設廢物回用設施,并給予政策上的扶持和財政上的補貼,以提高再生資源的利用率,逐步開發、開放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對排污收費制度,在強化現有收費制度的基礎上,確立“超標處罰”的原則,改變排污費的使用管理方式,改變現行的無償撥款或貼息貸款給企業進行治污的方式,采用商業運作模式,促使企業積極防治污染,同時,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激勵企業主動減少污染排放量。(4)完善刑法等相關性法律法規中關于企業環境責任的規定。我國目前刑法中關于環境責任的規定主要功能還是在于維護公民的人身和財產權益。但是,隨著法律的社會化運動的興起,刑法的價值取向也應該適度發生一些轉變。企業作為一種社會組織體,對于環境和生態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因此,在刑法中可以考慮規定環境危險犯。這在發達國家諸如日本、德國等國家是有類似規定的。同時,應當嚴密法網擴大對環境的刑法保護,現行刑法中關于環境保護的條文不夠嚴密,這對于打擊環境犯罪遠遠不夠。
其次,如何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就是公民的環境權作為一項具有公共利益的社會性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如何得到救濟。傳統的權利救濟主要采取損害賠償的私法救濟模式。這種救濟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雙方當事人之間主體上是“一對一”的單一性,雙方當事人之間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從而容易確定侵權人和損害額,并通過一個單一的訴訟在特定侵權人和損害事實之間建立因果關系。但是,企業環境侵害的對象常常是相當地區范圍內的不特定的多數人或物,涉及范圍極廣,具有極強的社會性。
對于企業環境侵害造成的嚴重后果,責任當然應該由造成侵害的主體來承擔。但是,企業的環境侵權案件中的權利救濟卻難以通過傳統的損害賠償達到救濟的目的,因為主體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個人作為一方主體難以與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的企業相抗衡,而且在此過程之中,國家也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這就使得企業往往利用自己在信息上具有的優勢,采取隱瞞信息、扭曲信息等“逆向選擇”行為逃避法律的制裁。
參考文獻:
[1]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自20**年,我校另擇新址建校以來,校領導極其重視學校的環境建設,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由校外知名人士、校內有關職能部門成員、師生員工組成主要成員的環境教育領導小組,并由教導主任直接分管該項工作,積極組織指導師生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環境教育活動,學校特意聘請綠化行家到校實地考察、規劃,把環境教育納入教育和工作計劃之中,作為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和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制訂了一系列的管理規章制度,切實做到平時有檢查、有督促、整改措施、有總結,促進全校師生積極參與,把環境教育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共同搞好我校的“綠色學校”創建工作。
同時,學校領導和教師能積極參加各類環保培訓,并采取查閱資料,上網查詢等方式,多渠道地搜集有關資料,不斷提高自身的環境知識水平,積極探討研究環境教育理論,撰寫經驗總結,效果良好。學校還設有環境教育宣傳欄,各班黑板報增設環保專欄,定期向師生進行環保教育。校園里存有永久性的醒目環保宣傳標語,圖書室、閱覽室添置了許多有關環保宣傳教育的書刊,指定專人負責,讓師生方便查閱。另外,學校重視各類檔案資料的管理工作,有關環境教育的文件、計劃與總結、論文、學科滲透教案等資料,指定責任心強又具有環保基礎知識的教師專人管理且管理有序。
二、積極籌措資金,抓好學校校園環境建設。
我校地處永春縣最西部的山區鄉鎮,占地面積12畝,全校現有學生453人,教職員工26人,由于鎮財、村財比較拮據,幾年來,趙校長等領導班子成員四處奔波,多方籌措資金,修建了教學樓、教學綜合大樓和學生宿舍樓以及學生食堂、值班室、廁所、自來水等生活服務配套設施,校舍建設總體規劃科學合理、布局整潔美觀,既解決了師生的工作生活需要,又確保了校園環境的優美、生活質量的提高。
同時,校領導極其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先后籌集資金十幾萬元,投入學校綠化、美化建設工作。修建了莊嚴大方的校門和標準美觀的國旗臺;砌起了長達150米的溪砛和300米的圍墻;校園內的偉人、科學家塑像栩栩如生;別具一格的假山、噴池,還有那別致的花燈柱以及向行人行隊禮的少先隊員塑像更令人賞心悅目。學校的綠化工作切實做到平面綠化與垂直綠化相交,樹木與花卉并存,盆栽與地栽互補,大片綠化與小景布置結合,使校園成為四季長青、月月飄香的花園。同時,學校醒目的標語、校訓、名人名言、專欄板報布局得當,美觀大方,又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到目前為止,學校購買并培育盆花4000多盆,種植各類樹木300多株,草坪1000多平方米,綠籬310米,園林小品8處,綠地布局合理,喬、灌木、花草配置得當,學校綠化面積5畝,綠化覆蓋率達90%以上,學校已成為一所遠近聞名的花園式學校,受到了各級領導、村民群眾的高度贊揚。
我校不僅不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學校環境建設,而且加強對師生的規范養成教育,添置了大批垃圾箱、垃圾桶,并實行垃圾分類,創設環境教育宣傳欄;張貼了“學校是我家,清潔靠大家”、“人人有禮貌、個個愛學校”、“保護環境、愛我校園”等宣傳標語,教育學生做到凈化校園、美化校園、綠化校園,自覺主動保護校園清潔優美,校園可綠化地均能得到綠化,師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講究衛生,愛護花草樹木,無折枝毀木現象。學校能清除校園及其周邊環境污染源,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加以治理,杜絕一切污染源、噪聲源;師生食堂美觀整潔,符合衛生標準;廁所干凈、無臭味。師生養成了節水、節電的好習慣,再生資源能夠得到回收并加以利用,校園育人環境優美如畫、清新怡人,學生在花園里健康成長。
三、狠抓落實,再創佳績。
幾年來,我校一直大力宣傳環境教育,不僅把環境教育列入學校重要議事日程,而且要求思想品德、語文、自然、社會等學科的科任老師在具體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內容,內容正確,結合貼切,學生反映良好。學校每學期都能組織2次以上的環境教育教研活動和環境專題教育;學校團隊活動、少先隊活動及其他社會活動都能適當安排環境保護內容;學校、班級經常組織學生徒步到龍灣風景區、桃園以及家鄉其他風光秀麗的景點游覽,有機結合環境教育,感受環境保護的意義。每學期,學校還積極組織不少于2次的環保選修課和講座,指定專人負責,切實做到課內教育有計劃、有安排、有課時、有教案、有成效。
學校環境教育課內、課外“兩手抓”,成立了花卉培育興趣小組,環保督查小分隊、義務植樹小分隊,樹木修剪小組等環保活動小組,在責任心強且有一定專業知識的輔導老師指導下,積極參加社區環保宣傳、調查、監督等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帶動全校師生、社區居民群眾積極參與環保。學校每學期都能結合“6.5”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水日、植樹節、愛鳥周等紀念日,由少先隊總輔導員組織開展大型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舉辦環保講座,開展“保持生態環境,拯救地球家園”等班隊活動。學校環境教育活動有方案、活動形式新穎、效果良好,深受各級領導及村民的高度評價。學校綠化養管責任明確,有專人負責,責任落實到班級。學校積極開展“愛護綠地”、“愛護一草一木”、“為校園綠化獻愛心”等活動,組織學生動手參與綠化、美化、凈化校園勞動,草坪、綠籬定期修剪,樹木、花卉保持優美狀態,學校環境優美,花香怡人。
現今設計界開始倡導“綠色設計”,考慮如何節約能源,節省材料,甚至回收再利用。DfE的基本思想是:在設計階段就將環境因素和預防污染的措施納入產品設計之中,將環境性能作為產品的設計目標和出發點,力求使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為最小。對環境藝術設計而言,DfE提倡的是回歸自然,返璞歸真,是設計與自然的融合,而不是將人的意識強加于自然,更不是以犧牲自然而達到設計目的,在設計過程中要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而且要實現設計環節的再次設計,利用,能夠使產品分類回收并再生循環或重新利用。DfE理念的提出,要求人們更多的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了解自然的規律,DfE體現了人類對生命本能的渴求,按照相關資料所描述的那樣:“它摒棄盲目追求高技術的設計方法,強調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節材、高效、無害、循環再生成為它的基本原則”。這是DfE遵循的原則,其特征則從五個方面來看:“第~,與自然融合的設計,強調返璞歸真;第二,多元化設計思維的展現;第三,可再生、循環的運用性;第四,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相互參與融合;第五,始終處于不斷的可成長、更新與改善過程中。”可見,對于DfE的考慮是一個多方位的展現。其正是要避除對一種形態的破壞來成就另一種形態的現象。反映出現代社會更為理性、人性化的特征。
2DfE在裝飾裝修中的基本手法
2.1空間的整體性
首先應在考慮當地自然、生態、人文歷史、城市文脈等環境因素的前提下,對建筑及室內環境進行整體構思,力求做到與周圍的人文與自然生態環境有機地結合,同時能有效地關懷人類的舒適和健康,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材料使用效率。室內設計師必須和建筑師密切合作,除大幅度提高建筑物的科技含量外,更應注意綠色空間的整體性設計。它應是空間、造型、色彩以及虛實關系,功能分區關系、意境的創造以及對于周圍環境關系的整體把握。
2.2產品的藝術性
最具科技價值的新型綠色環保建筑裝飾材料及一切室內設施電器、家具、用品、擺設等產品都應具有藝術性的造型外表。室內設計師應從源頭上重視其造型藝術性,必須和科技工作者們密切合作。
2.3自然景觀的完美性
室內綠色環保設計中應最優化地引進一切自然美景。充分運用天然的建筑裝修材料。大膽地原封不動地顯露石材、木材、棉麻、原草等質地的原始粗獷之美。一切富有生命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都可運用到室內來,以獲得天然氛圍。
2.4人造景觀的模擬性
人造新型綠色環保建筑裝修材料及新技術、新工藝可以比自然材料具有許多優點,如阻燃、無味、防滑、防腐蝕、防水、防潮、可擦洗、不褪色、不變形等等。室內設計師可運用各種具象、抽象的設計手段模擬自然景觀、仿真植物,使人們聯想到自然綠色。也可模擬大自然的聲音效果、氣味效果,讓人產生回歸感[4-6]。
3室內環境污染類型及其來源
3.1化學污染
化學污染主要來自建筑材料、裝飾材料、日用化學品、香煙煙霧以及燃燒產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氨、甲醛、二氧化碳和揮發性有機氣體等,具體包括:(1)建筑材料(建筑物)污染;(2)裝飾材料(裝修)污染;(3)燃燒產物造成的室內環境污染:(4)室內家具產生的污染;(5)人體散發的污染物質:(6)家用化學品和空氣清新劑等產生的污染;(7)外部環境污染物產生的影響。
3.2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包括細菌、真菌、病菌、花粉和塵螨等。如果室內存在污染源則極易造成室內空氣微生物污染,主要有:(1)生活垃圾帶來的生物污染;(2)家用電器(電磁輻射)和現代化辦公設備產生的污染:(3)室內花卉產生的污染;(4)寵物污染;(5)室內裝飾擺設的污染。
3.3放射性污染
(1)建筑陶瓷產生的污染;(2)天然石材中的放射性污染。3.4電磁輻射污染室內電磁輻射主要由無線電廣播、電視和家用電器等產生。
4DfE在裝修裝飾上的研究
如何防止和減少裝修裝飾造成的室內環境污染,將DfE思想融入室內裝飾裝修,把室內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根據多年的經驗和實踐,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
4.1設計上的經驗總結
1)裝修整體設計時要有室內環境意識,要選擇一個合理的裝修設計方案。設計是指消費者對房間整體的結構材料和布局的設計。比如地面鋪的材料,墻面是刷漆還是貼壁紙,家具體積的大小和選用材料等等。因此,在確定室內裝修設計方案時,要注意空間承載量、材料的使用量、室內新風量和留好提前量四個方面。
2)合理地計算房屋空間承載量。由于目前市場上的各種裝飾材料會釋放出一些有害氣體,因此,合理地計算室內空間的承載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3)搭配各種裝飾材料的使用量。特別是地面材料最好不要使用單一的材料,因為地面材料在室內裝飾材料中使用比例比較大,如果選擇單一材料會造成室內空氣中某種有害物質超標。
4)保證室內有一定的新風量。按照國家《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室內新風量應保證每人每小時不少于30m。。比如住宅中廚房和衛生間的通風.不要人為地阻擋室內的通風,有條件的可以安裝室內新風機和有通風功能的空調機,特別是一些點式結構和通風狀況不好的住宅樓更要注意。
5)為室內購買家具和其他裝飾用品的污染留好提前量。因為室內空氣污染是各種污染物質在室內空氣中累加的,如果裝修工程結束時室內有害物質已經在國家標準上下,那么如果再購買家具和其他裝飾用品,因為這些物品中也會釋放有害氣體,就會造成室內污染物質超標。
6)在進行室內裝修設計時要考慮到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節能問題。盡可能選用節能型材料。如節能型門窗、節水型坐便器、節能型燈具,要盡量利用自然光進行室內采光,這些都會降低裝修后的能源消耗量。
7)在室內裝飾裝修的施工工藝設計上,要盡量選用無毒、少毒、無污染、少污染的施工工藝,特別是一些已經被實踐證明容易造成室內環境污染的施工工藝,一律不得使用。
4.2對室內裝飾裝修材料的選擇
1)在裝修選材時,要嚴格選用安全環保型材料,倡導進行裝修裝飾時選擇無污染或者少污染有助于消費者健康的綠色產品。選用不含苯的稀料,不含甲醛的粘膠劑,不含纖維的石膏板材,不含甲醛木工板、貼面板等,以便提高裝修后的室內空氣質量水平。
2)在裝修選材時,要盡量選用對資源依賴性小的材料。要選用資源利用率高的材料,如用復合材料代替實木:選用可再生利用的材料,如玻璃、鐵藝件、鋁扣板等:要選用低資源消耗的復合型材料,如塑料管材、密度板等,盡量避免使用資源高消耗的原木、石材等。
3)選用綠色飾材:“綠色飾材”是以環境和環境資源保護為核心概念而設計生產的無毒、無害、無污染的裝飾材料。它由國家指定的機構依據有關的環境標準和規定,對產品進行監測和頒發證書,并監督檢查,然后以圖形的方式告知消費者。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委員會(CCEL),是進行認證、授予環境標志的唯一機構舊卜””。“綠色飾材”主要內容見表1。
4.3建筑裝飾裝修環保設計對設計人員的要求
由于建筑裝飾裝修設計人員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人們的居住環境質量和健康質量,決定著人與環境的和諧程度,同時也關聯著居住在室內的人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良好的設計,既能保證人們處在美觀的居住環境之下,又能保證人們良好的健康狀況。
1)設計者要具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理念。設計者要把藝術構思與消費者的裝飾想法與愿望轉化為現實,就必須定好自己的位置,樹立服務宗旨,與消費者相互溝通了解,從而把握消費者的準確意圖。面對迅猛發展而又十分廣闊的裝飾市場,設計者要確立一個新的設計理念和服務行為去適應市場,以優良的設計服務贏得廣大消費者的依賴和歡迎。
2)設計者要成為環保裝飾裝修的好參謀。目前,裝飾裝修材料市場產品龐雜,質量水平良莠不齊,假冒偽劣產品混淆其問,給裝飾裝修帶來隱患與風險。作為廣大消費者來說,大多缺乏裝飾知識,缺少裝修實踐和產品優劣的分辨力,他們期望有行家指點迷津,幫助他們規劃、選料、預算、理財,希望裝飾效果與支出花銷相一致。而設計者長期從事于這一市場,對市場發展、市場信息,材料品性等方面了解頗多,能夠為消費者指路,維護消費者的利益。
3)設計者應成為溝通健康環保材料產、供、銷的橋梁。設計者應該是建筑裝飾裝修設計、施工質量、材料選用的信息員和監測員,要實事求是地把優秀廠家的高質量產品、健康環保型產品推薦給消費者,把裝飾材料的應用信息反饋給公眾,把材料的需求品種與數量提供給施工部門,同時把質量改進意見及時轉達給有關方面,這種統籌與引導綜合作用的發揮,無疑會促進裝飾產業的發展。
4)設計者應強化自身素質和完善管理制度。我國健康環保的裝飾產業起步遲,卻發展迅猛,這就要求設計者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強化內部管理,提高整體素質,努力在消費者中樹立良好的設計服務形象,克服“以錢定位”的趨利行為。同時要樹立和完善現代管理制度,實現向企業化全方位轉變,鼓勵強強聯合,實施裝飾裝修設計專業化、集團化、網絡化運作,建立裝飾設計資料信息庫,搞好收集、貯存與利用,充分發揮建筑裝飾裝修設計的先導作用”。
5建立裝修裝飾中的DfE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