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調查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6 15:54: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三支一扶調查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一是作為高校公共必修課或者公共課,按照規定已納入高校教學體系和考核體系。該課程擁有其它公共課同樣的課時、學生和考查模式,當然在學習內容、考查模式方面相對寬松。二是學時較短。作為公共課占有一定學分,但做不到全程化教學,雖然輔助手段多樣化,但學時總數遠遠少于其它課程。三是以輔導員為主體的教學隊伍賦予了職業生涯規劃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伴隨著各高校不同的發展規劃,其發展思路通過教師隊伍映射到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中。

2.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問題

(1)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內容,重課堂、輕實踐。從霍蘭德SDS職業興趣測試、五個“w”思維測試、碧瑞斯的性格測試到職業生涯規劃的八條原則、MBTI職業性格測試。本來緊張的學時數就在游戲化的測試中度過了大半。當學生面對企業以銷售為主的招聘和各類專業不對口的招考時,這些理論顯得無力又無用。職業生涯規劃強調個人的發展也重視終身發展,沒有與企業對接化的教學過程,學生們很難了解各類崗位的發展和優劣。教學過程重視學生職業道德、職業觀念和求職技巧等方面,但缺少實踐演練,脫離實踐需要。

(2)師資隊伍建設體現著對課程的重視程度。高校普遍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這是教育理念的提升,但止步于此很容易讓這門課程流于形式。與企業溝通、與工商行政溝通及對崗位做出科學的評估是輔導員隊伍日常工作中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到的。高校本身不會支持輔導員外出與企業和單位進行這一方面的對接,只是需要有一部分人把這門課上完就行,依托專門的教育機構速成式的培養出來的教師隊伍也僅僅是能達到這一要求。輔導員在了解往屆學生就業情況這方面似乎有優勢,但專業的劣勢讓他們不能總結就業規律、挖掘職業規劃本質,膚淺地將往屆就業情況進行傳授不是科學職業規劃的手段。輔導員繁忙的日常工作很難實現對他們的嚴格教學檢查,課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保障體系也就無從談起。

(3)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不明顯。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講授法進行教學,體驗式教學和移動學習等教學方法多數停留在理論層面,不具備實施的環境。教學內容的理論化讓教學目的偏離,教學效果更多的是體現在學生考取學分而不是獲得實踐鍛煉的能力。本身應該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局限于課堂、局限于講授和自我剖析,即使做到了由單向灌輸到雙向互動的轉變,仍回歸不到實踐教學的正途上去。

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對策

1.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從重視職業生涯規劃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開始,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做好組織管理和實訓教學,規范考核辦法,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從“了解”狀態上升為“認識”狀態,最后升華為實踐能力。職業生涯規劃涵蓋面廣,實踐教學過程不僅僅是簡單的產學研模式,簡單的課堂、實訓場所和企業的三方結合,更應該通過模擬課堂、目標教學等手段達到實踐教學目的。

2.轉變師資隊伍構建模式

篇(2)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5)06-0048-05

根據《201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統計,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校學生總規模達到3 460萬人①。在政府和高校構建的獎助學金、助學貸款等體系的扶持下,很多貧困的農村籍大學生“上學難”的現象有了明顯改觀。然而,伴隨著擴招引發的國內高校畢業生數量連年遞增,就業形勢卻顯得越發嚴峻,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已突破700萬人。在近期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全國六類重點青少年群體研究報告》中顯示,2008―2014年,大學畢業生(不含博士生)中,未就業的大學生占20.7%,來自鄉鎮和農村的分別占27.1%和25.7%,來自省會城市和直轄市市區的僅占13.2%。②由此可見,農村籍大學生在就業中面臨的困境與艱難更值得關注。

一、農村籍大學生就業難引發的連鎖反應

高校擴招增加了農村籍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如果他們千辛萬苦讀完大學而不能順利完成從校園到職場的過渡,不僅會給個人、家庭造成經濟負擔,同時也會給社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連鎖反應。

(一)就業難導致家庭更加貧困

根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4》的數據顯示,2013年,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8 895.9元,③由于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存在明顯差距,很多西部農村的家庭收入要遠低于平均值。然而,公辦普通高校的學費標準普遍提高,培養一名大學生4年至少需要5萬元左右。支付這筆巨額學費,對于年收入不足萬元的農村家庭可謂捉襟見肘,有的家庭甚至是舉家向鄰里親友借債來承擔這筆巨額投資。巨額投資的背后是這些農村家庭希望可以通過子女畢業后順利找到工作,獲得穩定的收入以緩解家庭經濟負擔。然而,在現實中,農村籍大學生的就業困難導致部分學生在畢業后處于失業或就業不穩定狀態,高額的教育投資不能及時得到補償,辦理的助學貸款不能及時償還,使本就經濟負擔沉重的農村家庭雪上加霜,不但無法改變家庭貧困的現狀,反而會進一步導致農村家庭更加貧困。

(二)就業難導致棄學現象突顯

對于很多農村家庭而言,對教育的投資主要期望日后子女在個人前途、家庭收入及家庭榮譽等方面得到回報。然而,在農村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實面前,很多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產生了“讀書無用”的想法,認為“讀萬卷書不如找份工”,放棄了“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很多農村家庭的子女中途放棄學業,進入城市打工成為家庭收入來源的主要支柱。棄學后在城市打工的過程中,由于自身在學歷、技能上的欠缺,他們僅能從事一些收入低、工作環境差、不穩定的臨時性工作,且由于是農村戶籍,難以融入城市生活,成為城市邊緣的弱勢群體。從長遠看,農村籍大學生數量的銳減勢必會導致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降低。

(三)就業難導致資源嚴重浪費

農村籍大學生畢業后不能順利就業,導致所學知識不能及時轉化為社會生產力,而知識、技能又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變化,如果知識不能及時轉化為物質成果,必然會造成日后競爭力的減弱,導致知識和人才的嚴重浪費。

此外,殘酷的就業現實使未就業的農村籍大學生生活窘迫、精神壓抑,飽受來自個人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及社會的排擠。從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的《2014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數據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家庭、社會層面,還是在個人壓力源維度,來自鄉鎮的畢業生都較城市畢業生感受到更多的現實壓力。④(見圖1)

超負荷的壓力很容易導致農村籍大學生出現如仇富、憤世等極端的觀念或扭曲的心理。同時,急功近利的心態也使他們很容易被違法犯罪分子蠱惑,為了獲取巨額收入不惜鋌而走險,參與傳銷、販毒等非法活動,從莘莘學子到階下囚的例子不勝枚舉,成為威脅社會安定和協調發展的隱患。

二、農村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對于造成農村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可主要從社會、學校和個人三個方面進行歸納。

(一)社會方面

1.就業容量小

伴隨著高校擴招,每年涌入勞動力市場的新成長勞動力呈井噴態勢。從社會的角度看,面對勞動力供給數量的激增,社會必然要為大學生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從而平衡勞動力的供需總量。但在實際操作中還存有不足。以天津市為例,2013年,高校畢業生為14.1萬人,而新增就業人數中新成長勞動力為13.77萬人。⑤通常中小企業是吸納勞動力的主力軍,從國際上看,一個國家99.5%的企業屬于中小企業,應有65%~80%勞動者在其中就業。但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數量過少,截至2013年,注冊的中小企業數量僅4 200萬個,在城鄉私營企業就業及個體就業人數為21 856.3萬人,占2013年就業總人數的28.4%。⑥《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在2013年畢業的大學生中,有51%的畢業生選擇在300人及以下規模的中小型用人單位就業,且大多為民營企業或個體,⑦但由于部分企業存在用工不規范、工資待遇低、發展空間小等問題,導致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在調查的各用人單位類型中最低。

2.戶籍限制

現行的戶籍制度成為阻礙農村籍大學生在城市就業的因素之一,如在一些公務員、事業單位編制招工考試中,都對非本地生源進行了限制。此外,一些用人單位以降低人才費用為由,通常選擇有當地戶籍的大學生,而把農村籍大學生拒之門外。另外,在城鄉二元分割的體制下,城鄉間的教育資源分配也存在明顯差距,弱化了的農村基礎教育導致農村大學生先天“營養不良”,為日后參與激烈的就業競爭埋下隱患。

3.就業歧視

勞動力總量的供過于求使得用人單位的用人自過度強化,從而引發了不可遏制的就業歧視。農村籍大學生由于處于一個相對較弱的地位,自然很容易成為就業歧視的對象。農村出身、素質不高、不善溝通、家庭負擔重、缺乏文藝才能等都成為用人單位拒絕錄用農村大學生的理由,導致很多農村籍大學生在同等條件下失去了就業機會。

(二)學校方面

從學校的角度看,高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脫節和錯位導致大量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目前,我國大學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缺乏前瞻性,不能依據市場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造成畢業生供給結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結構不匹配。此外,高等教育對人才綜合能力的培養質量不過硬,培養的技能型和創新型人才不足,導致畢業生缺乏實踐經驗和實操技能,無法適應崗位需要。據《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70%的本科畢業生、64%的高職高專畢業生認為學校安排的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⑦另外,高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忽略了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的個別差異,按照統一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進行批量培養,導致農村大學生缺乏競爭優勢。此外,雖然很多高校都設有就業指導中心,并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在職業指導過程中,偏重于就業指導,方法手段單一,針對農村籍大學生特點的就業幫扶指導力度不夠,導致他們就業觀念落后、職業技能缺乏,很難實現就業或穩定就業。

(三)個人方面

1.缺乏社會資源

在很多畢業生群體中存在“找工作靠關系”這種觀念。人才的競爭以實力為重,但也不可否認,勞動力市場的擇業競爭仍存在不公平現象,人際關系不可避免地滲入到人才選聘環節中。例如,機關、國企甚至私企在招聘時,托關系走后門的現象屢見不鮮。城市籍大學生的父母多多少少擁有一些社會關系,利用這些“人脈”資源可以為子女就業鋪路搭橋,但農村籍大學生的社會資源主要集中于農村,且多是處于社會底層、社會影響力相對較小的農民。社會資源的相對貧乏使農村籍大學生在各種完全不透明的招聘中失去去平等的就業機會。

2.競爭能力薄弱

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除了看重專業成績外,更看重求職者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根據《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重要的工作能力主要包括有效的口頭溝通、積極學習、協調安排、學習方法、時間管理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與城市籍大學生比較,農村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明顯偏弱。一方面,農村籍大學生在入學時,其語言表達、組織協調、電腦操作、英語口語、文體才藝等方面的能力及素質普遍低于城市籍大學生;另一方面,根據《2014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的數據統計,在校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的畢業生由于承擔了更多的事務壓力,得到了更多的鍛煉,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與抗壓能力明顯高于沒有擔任過學生干部的畢業生,如圖2所示。在大學四年期間,由于經濟、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農村籍大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和擔任學生干部等方面表現出參與意愿不強烈或競爭力不夠,缺乏鍛煉提高的機會。早期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的“營養不良”導致其在就業時的競爭能力往往拼不過城市籍大學生。

3.就業觀念落后

根據《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數據統計,2013屆本科畢業生選擇在泛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體、泛渤海灣區域經濟體和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體就業的比例分別占27.2%、23.6%和20.2%,而在陜甘寧青區域經濟體、東北區域經濟體和西部生態經濟區就業的比例僅占6.1%、1.9%和0.8%。⑦“魚躍龍門”的觀點在農村籍大學生中可謂根深蒂固。很多農村籍大學生寧愿在大城市的一級勞動力市場“哭”,也不愿意回到農村的二級勞動力市場“笑”,國家一系列“三支一扶”、“支援西部”的就業扶助政策沒有引起大學生的足夠重視與響應。農村籍大學生在擇業時通常會選擇工資高、社會保障及福利待遇高的國家機關和“三資”企業。一方面,主要是迫切希望通過“好工作”收回前期的教育投資,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另一方面,渴望通過體面穩定的工作實現“光宗耀祖”。殘酷的就業現實將很多就業期望值過高的農村籍大學生擋在就業門檻之外。

三、學校針對農村籍大學生開展職業指導工作的內容和方法

提高農村籍大學生就業率,破除其就業困境,需要國家、社會、學校、用人單位及學生個人多方參與,共同努力。國家需要進行政策引導,改革傳統城鄉戶籍制度,對于接受農村籍大學畢業生的用人單位在稅收等方面給予補貼或減免,制定鼓勵農村籍大學生回鄉的政策等。社會應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國家政策的正面宣傳,傳遞正能量,引導農村籍大學生轉變擇業觀念。高校在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方面,應注重社會需要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對于農村籍大學生,一方面,要加強針對農村發展需要,如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科技應用、生態旅游、農村醫療、基礎教育等課程的設置;另一方面,要提升農村籍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促使他們在城市和鄉村都可以有用武之地;農村籍大學生則應在國家、社會和學校搭建的平臺上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觀念、提升技能。筆者擬就學校層面具體探討對農村籍大學生展開職業指導工作的具體內容及有效方法。

高校在對農村籍大學生展開職業指導工作時首先應該明確一個概念,即職業指導非就業指導?!秳撔侣殬I指導――新理念》一書對“職業指導”的定義是“為求職者就業、就業穩定、職業發展和用人單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詢、指導及幫助的過程”。⑧據此,在對農村籍大學生開展職業指導時應明確三個目的:一是幫助其完成從校園到職場的過渡,順利就業;二是注重其職場工作技能的提升,穩定就業;三是根據其自身特點規劃職業生涯,成功就業。根據這三個目的,對農村籍大學生開展職業指導工作時的側重點及有效方法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詳解政策、樹立典型

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針對農村籍大學生就業,尤其是返鄉就業的,如“三支一扶”、“到村任職”、“西部計劃”、“農技特崗”等各類基層就業項目,⑨以及自主創業的扶持政策,目前并沒有引起農村籍大學生足夠的重視,從而導致戶籍在農村的大學生仍然在大中城市苦苦尋找著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返鄉就業是緩解農村籍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出路之一,他們了解農村的實際情況、擁有專業知識及技能、掌握一定的人脈資源,更能夠開展實際工作,不僅可解決就業問題,更可以通過積極創業實現個人價值。戶籍在農村的大學生畢業后不愿返回原籍就業,一方面是由于個人觀念問題,那些一心扎根大城市的農村籍大學生并沒有意識到返鄉就業所具有的“成本低”、“機會多”、“有歸屬感”等優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們對于國家相關扶持政策的具體內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學校應擔負起為農村生源的大學生進行政策解讀的責任,通過開展系列講座、政策問答競賽、櫥窗展示、校園板報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徑地讓農村籍大學生能夠詳細了解全國性的和地域性的優惠扶持政策的具體細則,如各類基層就業項目的申請條件、受理程序、服務年限、待遇及保障政策、服務期間的檔案管理以及在服務期滿后可享受的優惠等,以及針對自主創業方面如貸款的辦理、稅費減免的優惠舉措等。同時,可通過樹立返鄉就業成功的典型作為榜樣,進行積極的正面引導,以點帶面傳遞正能量,增強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的信心和決心,使其投身于新農村建設,在廣闊天地大顯身手。

(二)心理疏導、調整觀念

城鄉分割的體制導致基礎教育資源在城鄉間的分配并不合理,從而使很多農村生源的大學生入學時在英語、溝通、才藝甚至普通話等方面與城市大學生存在一定差距,物質條件、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加之有些農村籍大學生性格內向靦腆,使他們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不愿主動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甚少參加集體活動,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容易產生極端偏執的想法,在遭遇就業挫折后一蹶不振。針對這一普遍現象,學校應注意對農村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通過課堂授課、個別咨詢、案例分析、人員素質測評等方法幫助他們正確進行自我剖析,正視自身的弱勢,采用光明思維法、積極性心理暗示等方法進行心理調適,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為他們搭建平臺,開展“展示農家子弟風采”等系列活動,提升其外在形象、內在修養及綜合素質水平,加快他們融入城市集體生活的速度。同時,根據其自身特點結合職業選擇理論通過專業講座、專家咨詢等手段幫助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進行職業選擇,避免走彎路、走錯路,提高就業成功率。此外,對于部分農村籍大學生所持的非國家機關不進、非“北上廣”不去、返鄉就是沒出息等狹隘不良的擇業觀念要及時進行糾正,幫助他們擺正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位置,避免高期望所帶來的現實沖擊,應將眼光放遠,立足于長遠的個人發展。

三、增強技能、穩定就業

針對農村籍大學生開展的職業指導工作一個最基本的目的是幫助他們順利就業,所以幫助他們掌握有效的求職技巧,為他們提供可靠的用人需求信息,提供供需雙方洽談的機會是非常必要的。學校可以通過專題講座的方式為他們講解職場禮儀、簡歷撰寫、面試技巧等方面的注意事項,并通過情境模擬的方式使其將學到的知識靈活使用,盡可能多地積累足夠的經驗以準備接受考驗。此外,學校應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廣泛的聯系,一方面,為農村籍大學生提供在學期間的實踐、實習機會,幫助他們提升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專場招聘會的開辦為農村籍大學生的就業架橋鋪路。

學校不僅要為農村籍大學生提升就業技能進行專業指導,更要注意基本工作能力的培養與塑造,因為順利就業只是暫時的成功,而穩定就業、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目標才是最終的成功。然而,在《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關于離職類型及就業滿意度的分析中,畢業生工作半年內的離職率為34%,三年內發生工作轉變的為41%,這中間有48%的畢業生轉換了行業;畢業生進入職場半年后的就業滿意度為56%,而三年后的就業滿意度下降為43%。⑦就業不穩定、滿意度低與自身能力不能滿足工作要求有著密切的聯系。根據麥可思研究院參考美國的SCANS標準對理解與交流能力、科學思維能力、管理能力、應用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等五大類型基本工作能力的評定,應屆畢業生對上述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平均低于工作崗位要求的水平,能力滿足度為81%。在基本工作能力中重要程度較高的如口頭溝通能力、科學分析能力、疑難排解能力等是成為優秀人才(三年內晉升次數三次及以上)所必須具備的。這些能力不可能從課本中習得,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突擊提升,只能通過實際鍛煉,需要長期的培養才能具備。所以,學校應特別對在這些方面相對更弱的農村籍大學生進行能力塑造與提升,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團活動,擔任一定的職務,參與一些活動,并積極為他們聯系實習、實踐單位,切實參與到用人單位的實際工作中去。

在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緩解大學生就業困境,特別是解決這其中的弱勢群體――農村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多方共同努力,其中學校應擔負起對農村籍大學生進行職業指導的重任,增強其自信心,塑造并提升其就業競爭力及基本工作能力,使他們在廣闊天地里大有作為、大顯身手。

注釋:

①數據來源:《201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②數據來源:《全國六類重點青少年群體研究報告》

③數據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4》

④數據來源:《2014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

⑤數據來源:《天津年鑒2014》

⑥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4》

⑦數據來源:《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

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1年版

⑨教育部積極采取措施力促農村大學生就業[EB/OL].[2015-01-07]..

參考文獻:

[1]熊漢忠.2014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EB/OL].[2015-03-23]..

[2]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天津年鑒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篇(3)

2行政管理畢業生就業現狀與困境分析

2.1行政管理專業的發展和畢業生就業情況從1986年起,武漢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陸續設立了行政管理本科專業,開始招收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生。20多年的時間,行政管理專業在我國的發展蒸蒸日上。截至目前我國至少已經有345(2015年6月統計)所院校開設了行政管理這一專業。按照國家教育部最新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的要求,該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那么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他們的就業情況又如何呢?在2015年《中國高校本科113個專業畢業生就業率排行榜》中,行政管理專業排名70且985、211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明顯高于省屬高校和省政府與地方共建高校的就業率。如此現狀似乎與大學生美好的就業憧憬大相徑庭。還有2015年廣東警官學院行政管理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中過去兩年畢業生就業率雖不低,但只有10%和8%的畢業生對自己的工作滿意。我國高校在對于行政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上大同小異,幾乎無創新可言,因此普通高校畢業的行政管理大學生的素質無法與人才市場的需求相掛鉤。而隨著黨政機關實行精簡機構和人員、提高效率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行政管理畢業生進入黨政機關工作的難度日益加大。

2.2行政管理畢業生就業方向與困境行政管理畢業生面臨這樣幾條路:一是考研,將來從事有關行政管理的科研工作。二是考公務員,然而逢進必考的門檻并未使他們占得什么優勢。2014年和2015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總人數分別為152萬人和141萬人,因而行政管理畢業生想要進入公務員的行列難度是非常大的。三是自己找工作。由于大部分高校實行灌輸式教學,許多行政管理畢業生缺乏實踐能力,根本達不到企業的要求。四是通過考編、司法考試等轉行。河南大學一位行政管理學生說:“我同學有考研、考公務員的,也有當教師的,還有到企業里做與行政管理專業無關的工作的?!本C上所述,不少院校行政管理畢業生正在遭遇就業難的困境。

3影響行政管理畢業生就業的因素

3.1國家政策1999年高校擴招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學生人數劇增,為了緩解由此帶來的就業壓力,也為了得到更好的就業機會,每年各高校都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行政管理學生選擇考研,許多畢業生便放棄了一些公務員的招錄考試和企業的招聘,這就造成了畢業生喪失了一些就業機會。與此同時,行政管理畢業生在公務員考試中無任何優勢,而且公務員招考職位中更多的是對會計、中文、計算機及法律等專業人才的需求。

3.2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到行政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就不得不說那飽受詬病的人才培養模式。一些高校為了自身建設盲目設立專業,行政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沒有足夠的教師資源的情況下匆匆上陣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學,這樣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可想而知。

3.3畢業生自身的擇業觀行政管理畢業生普遍認為自己畢業后不應該選擇小城鎮企業或是基層服務崗位而應該在黨政機關、中外企業工作,由此可見不合時宜的職業價值取向和就業觀念是造成畢業生們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4結束語

盡管行政管理專業在我國已經得到迅速發展,但是其存在的問題、畢業生的就業現狀等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筆者深知自己的學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有限,文章中難免會帶有主觀性的觀點或是出現片面性、膚淺性的詞語,行政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困境及影響就業的因素也絕不像本文中所論述的那樣簡單,筆者只是想借這篇文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因為解決行政管理專業存在的問題,幫助行政管理畢業生更好的就業,還需要更多學者和專家共同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王小斌,邵燕斐.從社會需求思考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2).

[2]姜士偉.行政管理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J].行政論壇,2009.

[3]楊懷軍,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生就業狀況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4).

[4]張畔全,當代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與對策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2(4).

[5]夏維鵬,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4.

基金項目:

阜陽師范學院學生科研立項《困境與出路:行政管理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探析》(FSYXSKY24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錢詩穎:女,安徽蚌埠人,阜陽師范學院政法學院大三,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

篇(4)

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創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就業,學院把職業生涯教育列入課程規劃,把就業指導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學院首先在職業生涯及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建設上下工夫。2008年6月,學院與河南城建學院共同成立“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課題組”,就大學生職業生涯及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教材的編寫,相應的課程標準、課程體系,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基地建設等問題共同開展研究與探討。同時,學院挑選了一批專業課教師和輔導員組成首批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師隊伍,并進行系統培訓和強化訓練。學院還不定期開設就業指導講座,邀請有關專家、用人單位有關領導和有成就的畢業生來院作報告。此外,學院還常年開設大學生心理咨詢和就業指導咨詢服務。目前,學院已成功舉辦三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為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了舞臺。

在教學方面,學院于2008年9月出臺相關文件,決定在2008級9個專業450名學生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試點,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編寫了《專業導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教材,按照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組織實施教學,采用全程化指導教學,即從學生入學起就從《專業導論》入手,使學生三年在校期間都有自己的指導老師對他們進行全程化指導。從2009級學生開始,這一試點已經擴大到9個專業的全部新生,受益學生2000余名。

學院還積極開展就業工作研究,不斷探索就業指導工作規律,結合實際制定并實施就業指導專職教師集體備課和學期考核制度。集體備課分現場交流、點評和演示三部分,每周選定一名專職教師以本周講授內容為專題進行現場教學演示。然后,所有教師針對本次課程的講授方法展開討論,從教案準備、語言表達、教學內容側重點等細節提出建議和改進方法。集體備課為全體就業指導課教師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使他們能夠深入研究就業指導課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加強經驗交流,不斷完善就業指導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環節。

二、抓好就業服務環節,完善就業信息化建設優勢,引導就業

學院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做好就業服務工作,把加強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就業信息化服務貫穿學生就業的全過程。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學院始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全過程,在畢業生中唱響“志在四方、深入實踐、服務基層、創業成才”的主旋律。學院從學生入學起就開始對他們進行“定位”教育,學院各級領導親自給新生作報告,介紹學院的專業特色和就業方向,使學生從入學起就能科學認識自我、明確發展目標、樹立就業意識,從而在學習中較好地把就業能力培養與專業知識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學院還把就業形勢教育貫穿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中,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理性的就業觀,利用網絡、報紙、電視等進行廣泛宣傳,引導學生到西部、到基層、到艱苦的行業就業,號召畢業生繼承和發揚學院的優良傳統,把個人發展與國家、民族的振興結合起來。

2.加強就業信息網建設,提高就業信息化服務水平。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信息化已成為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手段。學院領導對畢業生就業信息化建設高度重視,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建立了“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就業信息網”,開辟了求職、求才、就業指導、形勢分析、就業信息滾動欄等板塊,及時學校專業設置、畢業生信息、用人單位需求信息,宣傳國家的就業政策,介紹擇業技巧等。與“全國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立體化平臺”等眾多大型就業網站聯盟,努力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方便、快捷、準確的信息服務,致力于形成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相互貫通、用人單位與畢業生良性互動的信息服務體系。學院還利用“飛途網職業在線測評系統”為學生免費提供職業測評服務,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認識職業,進而科學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3.大力開展就業調查與研究,不斷提高就業質量。學院對畢業生就業工作情況進行跟蹤調查的做法已形成制度,每年都要組織人員到用人單位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寫出調查報告,把調查分析的結果用來指導招生計劃的制訂和專業教學計劃的調整,推動教育教學改革。

三、抓好就業市場環節,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優勢,支持就業

學院積極培育、開拓就業市場,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學院堅持“立足河南、面向全國,依托軍工、服務社會”的原則廣泛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不斷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一是以“河南國防科技工業高等職業教育集團”為依托,建立了以河南省內軍工企事業單位為主的就業市場。學院每年有近40%的畢業生依托這個市場就業,4個軍工特色專業的學生全部在軍工單位就業,充分體現了學院行業辦學的特色。二是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大區域就業基地。以廣州、深圳等地的知名公司為主,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城市建立了廣闊的就業市場,這個就業市場現已成為學院穩定的大型就業基地。三是就業市場向西部和基層轉移。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外向型企業受到較大沖擊,學院及時調整就業市場開發方向,把就業工作的主戰場從東南沿海地區向西部和基層轉移,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大區域就業基地為主體,西部地區為補充,以及以河南軍工企業和西部企業為主體,以南方和沿海地區為補充的“兩主體、兩補充”的就業格局。四是擴大“訂單”式培養的招生規模。學院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訂單”招生層次,擴大“訂單”招生計劃,先后與6家企業合作開展“訂單”式培養。培養形式也從原來的單一模式變為從新生入手或者從一、二年級學生中預選學生,開設企業需求的課程,在實踐教育環節中讓學生及早到用人企業完成實習,從而使畢業生更加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五是倡導靈活就業。學院充分利用國家的靈活就業政策,鼓勵大學生應征入伍,參與“三支一扶”計劃。

此外,學院還采用“專業企業”“就業創業”的“四業”模式和“招生即招工式行業訂單”“導師制培養拔尖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以河南國防科技工業高等職業教育集團為依托,先后建成了集學生技能訓練、職業技能培訓、職業資格鑒定、技術開發與生產等功能于一體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校內實驗實訓室建設和教學內容設計、設備配置努力做到“三個貼近”(貼近生產、貼近技術、貼近工藝),仿照真實的職業環境,使學生用上當前較先進的儀器設備,學到較前沿的技術和工藝。學生在校期間還定期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頂崗實習,在真實的環境中了解現代化的生產現場,學習掌握新技術、新工藝,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扎扎實實提高動手能力,實實在在體會到軍工質量的“精、優”觀念,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觸。

四、抓好工作條件環節,夯實就業基礎優勢,服務就業

加強就業工作基礎條件建設是做好就業工作的重要保證。近年來,學院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基礎條件建設,專職工作隊伍不斷壯大,經費投入大幅增加,硬件條件顯著改善。

在硬件建設方面,學院在2008年籌資近100萬元建成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功能齊全、設施完備,擁有一個就業服務大廳、兩個面試洽談室、一個會議洽談室、一個信息查詢和測評室、一個網絡遠程面試室和一個多功能廳,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并配備電腦60臺、傳真機2臺、打印機6臺、復印機2臺、電話5部、投影儀2臺、網絡視頻設備5套。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為全院學生提供了就業信息查詢、網絡遠程面試、就業手續辦理、職業測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高效率、高質量的“一站式”服務。

篇(5)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1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問題。只有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市場經濟體制高度完善,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在一段時間內,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各方面應該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從最大程度上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不使矛盾深化。

(一)政府加強宏觀調控

1、鼓勵到偏遠地區、基層就業

首先政府應加強輿論宣傳導向,樹立大眾化就業觀。政府應該幫助畢業生調整就業心態,降低就業期望值,通過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來實現順利就業。其次,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和措施。如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村官等。再次是加大經濟投入,提高愿意到基層就業的畢業生的待遇水平。

3、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在就業難的大趨勢下,引導年輕人投入創業大軍,不但可以緩解就業壓力,而且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對此,政府要給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勵。第一是政策上的傾斜。建立健全各方面政策,形成一套完整的扶持體系,全方位的鼓勵大學生創業。第二是資金上的扶持。政府部門一方面通過銀行貸款、減免稅收等措施減少他們的開支,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用。

(二)用人單位樹立正確用人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用人單位和就業者之間實行“雙向選擇”的模式。在目前大學生整體過剩的情況下,用人單位擁有越來越大的選擇余地。這也同時助長了某些企業在挑選人才方面的不理。目前很多企業在招聘員工時都要求有工作經驗,這一關就關閉了很多剛剛畢業大學生的求職之門。其實剛畢業的大學生也有著他們特有的優點??梢蕴岣咂髽I的整體素質、更富有創造力、對工作熱情飽滿,能夠帶動企業的活力。

(三)合理安排高校課程,深化教學改革

1、優化專業設置

學校要及時展開合理有效的社會調查,根據市場的需求適時的調整招生計劃和專業設置。對于社會大量需要、就業率高的專業適當加大招生力度,而對于一些市場淘汰的專業也可以酌情減少招生人數,通過市場導向調節高校專業設置,達到科學高效的目的。對高技術專業加大資金投入,提升專業含金量,優化專業結構設置。另外社會現在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高校必須在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上下功夫。

2、加強就業指導

首先,完善就業指導的內容。當前,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存在的普遍問題是就業指導內容簡單,形式單一。這就要求學校就業指導部門及時的補充相關內容,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其次,加強高校就業指導機構與隊伍建設。不僅要保證專職人員齊備,還要給予充分的物質條件保障,從而搭建一個物質基礎牢固、人員專業,嗅覺靈敏、反省迅速的整體化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平臺。最后,改進就業指導方式方法。不局限于傳統的講座、報告等方式,充分發掘諸如企業見習、素質拓展和心理培訓等多樣性、非傳統化指導方式。不但讓學生了解就業,更讓學生感知就業,學會就業。

其次,指導內容有所側重。在山東大學(威海)就業指導中心對2012屆畢業生的調查報告中發現,面試是就業過程中令畢業生最頭疼的環節,住宿、交通,獲得招聘信息緊隨其后,是畢業生就業過程中最難的兩個環節之一。而參加招聘會、確定就業區域、簽訂就業協議、準備簡歷、投遞簡歷等環節也是令畢業生頭疼的??傊?,無論哪個環節,都有很多畢業生為其頭疼,而在本次調研中還發現,招聘信息、學習應聘技巧是畢業生最希望從就業指導中心獲取的信息。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高校應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更科學搭配專業課,進行通選課程更合理的配置,進一步加大社會實踐的力度,更廣泛的開展三種經歷,全方面進行素質拓展與能力的培養。在就業指導上,就業指導中心通過各種途徑盡可能多的提供招聘信息,在應聘技巧、職業規劃、求職心理上進一步加大指導,堅持“重點培訓,全面兼顧”的原則。

3、積極開拓就業市場

第一,發動多方力量,拓寬就業渠道。學校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來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一是利用全校教職工的關系,動員學校有能力的教職工,充分利用他們的社會關系,通過各種渠道推薦學生就業。二是注重同往屆畢業生的聯系。往屆畢業生時學校拓展就業市場的一筆寶貴資源,他們對學校有著深厚的感情,對企業有豐富的人脈,通過往屆畢業生推薦應屆畢業生,營造一個“傳幫帶”的良好氛圍。三是與用人單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注重加強同用人單位的溝通聯系,不但可以及時得到市場對人才需求的反饋,更是建立長期用人合作關系的渠道,在解決企業的人力資源需求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就業機會。

第二,準確把握市場脈絡,適時“請進來”和“走出去”。在維持原有就業市場的基礎上,積極為畢業生就業打造更寬廣的平臺。一方面,主動加強和企業的溝通聯系,在學生畢業之際,通過校園招聘會等方式,邀請企業進駐校園挑選畢業生。另一方面,強化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推銷意識,變被動為主動,帶領畢業生走出校門,推向市場。就業部門抓好大學生質量固然是本職工作,但是做好畢業生“推銷”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只有這樣,學校才能保證在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中長盛不衰。

(四)全面提高畢業生素質

1、轉變就業觀念

大學生不要單純的以就業為目的,應該將個人需要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以自我的就業最終實現為社會創造財富。這就要求每一個大學生要充分利用大學這個“課堂”,打好扎實的基礎,學會思考,學會動手,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此外,還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能夠將自己現有的能力與希望的崗位結合起來,能夠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準確的定位,才能使得學以致用。

2、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大學生順利就業最根本的途徑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F在社會需要的是符合社會發展的具備多種能力的畢業生。這些包括創新能力、組織能力、動手能力等等。這些能力的形成要求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要走出課堂,充分豐富自己。

其次,具備良好的擇業心態。一是要相信自己,敢于競爭,要學會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和興趣選擇自己期望的職位;二是勇于承受挫折,不管就業的崗位如何,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從工作中獲得樂趣、收獲成長,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3、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第一,對自我的正確認識和評價。

篇(6)

畢業后是考研還是就業,對大學生來說向來是個兩難的選擇。在金融風暴之后,考研更被本科生瘋狂地追逐著。但即便是考研,就業仍然會在兩年后不期而遇,我們依舊要面對市場的考驗。不得不說,無數的學子在做出考研決定的那一刻,并沒有想清楚很多事,比如研究生畢業后的出路,比如自己要成為一個什么類型的人——學術科研型、教學型、企業職場型等等,便貿然報名研究生入學考試,缺乏自己的規劃。然而,當畢業生們讀完研究生,畢業的那一刻面臨的可能是比之以前更為嚴峻的就業態勢。研究生的身份非但沒有讓自己添加多少實質性的競爭力,相反的,前后6.5年和社會脫軌,已不清楚如今的現實是什么樣子。所以,不能簡單的人云亦云跟風隨大流,錯失了良好的機會。那么,到底出國、讀研和工作對于畢業生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一、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因素

要想知道出國、讀研和工作到底意味著什么,首先要討論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具體因素,也就是用人單位到底看重畢業生那些方面的條件。

不同的用人單位對于招聘對象的要求具有較大的差別。以國企和外企為例,根據“2009年在滬外企人才需求調查報告”,在這項調查涉及在滬的104家外企。調查顯示,外企在招收應屆生時,最看重的依次為專業是否對口(36.36%):社會實踐經歷(24.24%),如是否在知名企業實習等;畢業生的在校表現(22.73%),如學習成績,是否學生干部等;以及應屆生的畢業院校(16.67%)。而在應聘者的能力方面,外企最注重的依次為溝通與交流能力;執行與動手能力:學習與科學思維能力;應用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及其他能力,如時間管理能力、英語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從這個數據上顯示,外企對于學歷的重視程度低于實踐的重視程度。而眾所周知的是,國企對于學歷的要求是十分硬性的,是否具有碩士文憑是許多國企對于招聘對象的一條直接考核。

另外,性別也是用人單位??紤]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對于經管類的專業就業而言,用人單位對于性別的歧視情況相比較工科專業來說比例相對較低,原因在于經管類的工作性質與體力活相去較遠,沒有什么女性無法勝任的工作,甚至女性在某些方面更適合于做這類的工作,例如文秘、會計等。但是,并不是完全沒有性別的歧視現象,女性的年齡會是用人單位考慮較多的一個方面。據某會計師事務所中層管理人員透露,對于研究生畢業的女生他們通常會多考慮是否簽訂合同,原因在于事務所對于女員工結婚生子的年齡預估在27歲左右,而大部分女研究生畢業年齡大約為25歲,而事務所高強度的工作非常不適合女性在孕期工作,繼而產生各類假期增加公司的成本,影響員工在公司的穩定度,還可能會造成人才的流失。所以,女生是否要讀研還需要考慮自己的年齡因素。

應該說,先考研還是先就業,見仁見智。不過,無論是選擇考研還是就業,首先都要從自身情況出發,理性地選擇,不要盲目地跟風。考研之前一定要問問自己,我為什么考研?是找不到工作而考研,還是想深入研究專業而考研,或者是其他原因。如果想通過考研逃避就業壓力,就是不現實的。一旦決定考研,首先要對考研的各個流程熟練掌握。不過,考研還是就業也要根據大環境,如果大環境對就業有利,不如先就業。

二、選擇發展道路需主要考慮的因素

近幾年,考研人數總體上升,今年考研人數再創新高,反映了當前考研文化的興盛。與考研一族同樣忙碌的還有求職一族。2011年11月是招聘會扎堆兒的月份,數以萬計的大學生涌入招聘會,開始了他們的求職之旅。一張張簡歷,一次次面試,伴隨著他們走過寒冬。對于畢業后選擇工作或是其他,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1.畢業生自身興趣愛好

考研或是工作并沒有定數,對于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結果??佳惺且粋€難度相對較大的過程,如果畢業生并不喜歡研究,對于成為一個研究型的人才沒有太大的興趣,這樣的心態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較小,可以選擇走出校門進入社會鍛煉自己的實務能力;如果畢業生致力于進行學術方面的研究,那么自然考研會更適合他。

2.具體的專業要求

經管類專業有其固有的特點。對于會計等專業性較強的專業,對于實務的要求非常高,用人單位對于經驗的看重程度甚至高于學歷,并且市場對于這類專業的需求度仍然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就業難度不大。但是對于經濟學、信息管理等管理類學科,本科學位在人才市場上不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另外就業難度也相對較大。

3.個人未來的職業規劃

在校就讀期間,學生就應該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有相應的規劃考慮,畢業之時的選擇應該符合自己職業生涯規劃的方向,避免跟風現象或者逃避現象發生。以會計專業為例,財會類是非??粗貙崉盏膶I,就業崗位對于專業性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大部分的財會專業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機會。由于對于實務經驗的要求,會計專業的學生,是否選擇讀研并沒有那么重要。如果未來對于自己職業生涯的規劃就是進入事務所,那么在本科期間多取得一些社會上認可度較高的證件例如CPA,ACCA等就可以達到目的;如果對于自己的職業發展要求較長遠,尋求更高的發展,根據現在企業中絕大部分的中層以上管理者都是碩士學位以上,可以選擇讀研;另外也可以先工作,再就讀在職的MPAcc,學習工作兩不誤,在鍛煉了自己職業素質的同時還能夠獲得學位。當然,這需要根據個人時間決定。

4.是否有合適的工作機會

不少畢業生會遇到已經獲得學校保研資格或是正在準備考研,但同時有接到公司offer的情況。如果offer的機會非常好,符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大方向,那么盡早的走出校門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畢竟人才市場也是風云萬變的,兩三年后的就業形勢到底如何、能否獲得比現在好的offer并沒有辦法預測,所以善于抓住機會才是正確的選擇。

三、考研失利后的選擇

對于選擇考研的學生,每年的秋季雙選會都在考生的備考階段,并且是最為緊張的沖刺時期,大部分準備考研的考試都會錯過了秋季雙選會機會。如果來年一月份的考研失利,這個時候考生可能會覺得彷徨不定,究竟應該做些什么,這需要看考生的情感傾向是什么。

如果仍然是希望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專業實力和素養,緩解就業壓力,可以有以下的選擇。

1.拒絕就業專心考研

如果考生具備相當強的毅力和恒心,可以選擇堅持考研而不就業。但是,不能由于學生本身對于社會、就業存在著恐懼和逃避心理而做出這樣的選擇。對于經管類的畢業生來說,部分學科在本科階段確實不具備競爭力,名校的高學歷可以為自己的求職道路做良好的鋪墊。在審視自己的確具備一定的實力之后,可以選擇專心復習備考。

2.暫時就業“臥薪”備考

面對考研失利,可以選擇在較短時間呢找一份比較輕松的工作,這樣可以有很多業余時間繼續學習,從而在最佳合適的時機達到考研的目的。可能找到的工作會與自己的專業不稱,但是工作清閑,可以在滿足自己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時繼續備戰考研。

3.攻讀相關專業雙學位

由于自身所學專業面很廣、技術性不高,就業時崗位目的性不強,為了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及專業能力,加重就業時的砝碼而提高命中率,失利的考生可以選擇考取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雙學位”。

另外,考生雖然錯過了上一年年末的秋季就業雙選會,但是考研結束之后的三月份,各高校仍然會舉行春季雙選會。這會是另一個不錯的就業機會,考研失利的學生可以在春季雙選會上尋找合適自己的職業。此外,還可以在考研失利后為就業做以下的準備。

第一,支邊工作。如果在春季雙選會上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還可以考慮響應國家政策進行支邊。由于國家“三支一扶”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考研失利者可以選擇去農村基層工作。由于年輕,體力、精力旺盛,去邊遠的地區任職、從教等對于年輕人來說是很好的選擇??衫米陨淼奈幕R服務于貧窮落后地區,為貧窮地區的發展建設盡應盡的義務,服務期滿還將獲得國家政策上的優惠。

篇(7)

1999年,教育部在本科專業目錄中增設了農村區域發展這一專業,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為我國的農村發展、扶貧、資源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日益深入,在科教興農戰略指導下,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關鍵是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農村人才的培養,因此農業技術和實用管理人才的需求將不斷加大。廣西財經學院2008年經教育部批準增設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于2009年開始招生,是目前廣西唯一一所開設此專業的學校。

一、廣西農村人才需求情況

由于廣西財經學院是一所地方財經類本科院校,從歷屆畢業生的就業來看,大部分集中在廣西區內,少部分學生在區外就業。因此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人才培養要立足于廣西區內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稄V西壯族自治區人才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適應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堅持以農業技術人才為重點,以提高科技素質、實用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大力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钡?015年,統籌城鄉人才協調發展,深入實施“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農村特設崗位教師計劃和西部志愿者計劃,推進城鎮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社會工作者服務新農村建設、科技人才和文化人才下鄉支農。到2015年,全區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37萬人。因此,在新農村建設、西部大開發、北部灣經濟區快速發展等諸多利好政策背景下,廣西農村與農業發展對懂技術、會經營、擅管理的應用型復合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二、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建設情況

廣西財經學院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即培養具備農村區域發展方面的理論和知識,接受農村發展調查分析、規劃設計與實施、管理與評價等方面的基本訓練,能在黨政機關和涉農企事業單位等從事農村發展政策的研究與制定、區域發展規劃的設計與實施、區域發展項目的管理與評價、企業和農協的組織與管理、農產品策劃與營銷、農業綜合開發與推廣等工作應用型、復合型的高級人才。開設的主干課程包括管理學、西方經濟學、農村發展概論、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農業推廣理論與實踐、農業資源與區域發展、農業項目投資與評估、社會經濟調查方法與實務、涉農產業組織與管理、土地資源管理、農村發展規劃、農業產業化與營銷等。

從三年來的專業實際發展來看,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與華南農業大學聯合培養農業推廣碩士(農村區域發展方向),基本形成了“雙體系―雙平臺―多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相關領域內的學術成果明顯增加等等。但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思考:如專業特色仍不突出;部分學生對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缺乏認同感,基于這種心理和觀念,專業學習主動性稍不足;師資隊伍有待于加強,主要表現為相關研究專業師資不足,教師進修和實踐機會不多;實踐性教學形式大于內容,缺乏針對性;對學生多方面發展提升引導不足等方面。

三、現階段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發展的建議

(一)引導學生對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客觀認識,樹立專業認同感和信心

出于調劑的因素、對專業前景的設想因素及親朋好友、社會觀念影響的因素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部分同學對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認同感不強。學校和老師要積極、客觀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專業,特別是對大學一年級新生需要進行更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專業介紹,盡量減少學生的負面情緒,以樹立專業發展的信心和保持積極身上的學習態度。

(二)根據實際突出專業特色、廣西地方特色與財經特色

迄今國內開設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高等學校有四十余所,其中較集中地屬于農林類大學、綜合性大學及財經類院校這幾類。不同類型的學校、不同的教學資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辦學特色。與其他高校比較起來,廣西財經學院開設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之前沒有開設過農業經濟學或發展經濟學等相關專業,所以專業基礎比較薄弱,突出特色的專業建設也需要在實踐中慢慢探索。特色建設中應該參照兩個原則,一是突出地方特色,作為唯一一所開設該專業的廣西高校,無論是人才培養模式,還是培養目標和就業前景的選擇都應該突出廣西的地域特征;二是突出財經特色,與農林類大學不同的是,財經類院校經濟管理方面的教學資源得天獨厚,要緊密結合學校辦學特色,集結全校優勢教學資源探索專業建設的發展思路。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多層次教師團隊

現有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師資大部分是來自經濟系,雖然近兩年引進了相關專業的博士和碩士,但從專業建設和教學科研工作的實際來看,師資相對薄弱。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特別是引進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等高水平人才,提升專業建設的高度與層次;二是加快現有教師隊伍的專業優化與調整,著眼于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特點、本校特色及現有教師研究方向,安排和鼓勵教師進修和參與社會實踐;三是打造研究團隊,團隊建設要力求層次性與長效性,現有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邀請客座教授、兼職研究人員及吸納對本專業發展有意向的年輕教師來加快團隊建設速度。

(四)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以實驗室和項目作為實踐教學的突破口

實踐教學是突出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特色的重要環節。現在實踐教學體系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基礎認識性實踐、專業性實踐、綜合應用性實踐和創新性實踐四個模塊。在現有實踐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大實訓課教學及完善教學內容與手段,利用實驗室、實訓基地等教學條件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彌補校內教學資源的有限性與不足;上述四個模塊的實施過程盡量與專業建設研究項目對接,使教學實踐活動、研究團隊、實訓基地、專業特色等方面內容相銜接,研發模擬實驗項目,提高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專業實習力度,建立定點實習單位,加強與企業、農業相關部門及農村信用社等多單位的溝通與合作,建立實習合作工作機制,力求實習環節的制度性和延續性。

(五)完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學生多元化發展

應用型復合人才的培養,在關注和充分考慮學生興趣的前提下,為學生發展提供更有效的參考和引導。首先確立合理課程體系,科學安排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等課程比例,在夯實專業基礎的同時,注重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和專業興趣的培養;提倡學生以課程論文、調查報告為依托,學習學術論文寫作方法及積累科研成果,加強指導教師與學生在研究領域的互動,提高學生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并結合就業前景與要求準備相關考試及培養社會交往能力;鼓勵學生提高學歷層次,開設研究生考試相關輔導,介紹國內學科前沿的高校,提高學生考研積極性,形成良好學風。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大學生;暑期;家訪;活動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我們漯河醫專老師從2007年在大學生家訪和社會實踐中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

近幾年來,我校重點在大學生中及時發現典型、培育典型、宣傳典型,密切師生聯系,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學校研究制定了《漯河醫專暑期家訪活動的通知》,安排我校各級學管人員利用暑期對我校部分家庭貧困貸款學生和優秀學生進行了家訪和社會實踐活動。五年來我校共派出老師近300人次,開支數萬元、對分布在我省18個地市、60多個縣市區的500多名優秀學生、貧困學生、三支一扶學生以及其他情況特殊的學生進行了家訪。在家訪中摸索出一條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新路子,形成了立體育人的新機制,并將家訪工作長期化、制度化,在我省高校中獨樹一幟,并在教育部人才評估中受到了領導和專家的好評。在家訪中了解掌握了學生的成長環境和家庭狀況。發現了一批自強不息,孝敬父母等先進典型,在全校表彰和樹立了一批優秀學生,用身邊人、身邊事來教育和引導廣大學生,我校歷年來評選出的“月度二十佳”、“年度百佳”、“年度感動校園十佳學生”有多名是從暑期家訪中挖掘和發現的典型。通過開展家訪活動進一步增強了領導干部教師的育人意識、責任意識,將三尺講臺延伸到了田間地頭,延伸到了學生、社會、家長的心中,從而推進了學校德育工作的深入開展,在學校中形成了濃厚的育人氛圍。近年來,我校有多名參與家訪的學管老師因為工作突出被授予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黨員,“三育人”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學生工作部部長受到上級表彰。

我校用千里家訪賡續三尺講臺情,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結合起來,共同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環境。尤其針對我校助學貸款貧困學生,家訪老師通過走村串戶,了解其家庭狀況,并盡快為其辦理了助貸手續。針對特別困難的學生,我校發放“愛心助學金”并安排其參加勤工助學,解除學生學習中的后顧之憂。自07年家訪以來,我校助貸工作已經連續四年被省教育廳評為“優秀”等級,今年我校被省廳評為“優秀”助貸,同時資助工作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家訪老師主要針對欠貸畢業生和在校助貸生進行家訪,絕大多數被訪學生居住在農村甚至山區,同時由于家訪持續時間長,家訪期間要么天氣炎熱、要么突遇暴雨道路泥濘,交通極為不便,部分村莊不通公交車或三輪車,下車后需要踩著爛泥路或者頂著驕陽曝曬,徒步一兩個小時才能到達學生家,有的地方甚至穿過草叢,翻越丘陵才能到達。家訪進行到后幾天,我省多地連降暴雨,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家訪老師仍然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克服了交通、住宿、飲食等種種困難,穿戶到家聽取家長、鄰居、村干部口述學生家庭成員基本健康狀況,家庭收入狀況和重大支出項目。實地查看住房條件,室內擺設等方式,全面了解學生及其家庭情況,真實填寫家訪登記表,并高質量撰寫調查報告,為學校進一步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貧困生資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部分家訪學生情況:王宏偉:05級臨床三班學生、欠費10050元,家住安陽市安陽縣都里鄉東小村4隊,該生家有4口人,母親患病,需要長期治療,主要經濟來源為父親外出打工。劉國強:06級高護1班學生,家住安陽市內黃縣中召鄉徐砦村6組。該生家有4口人,其父親患有輕度精神病,該生學費、生活費全靠其母親打工所得,家中有8000元左右的債務,為還清債務,該生放假期間在縣城一家飯店打工。王利剛:男07級三年制藥學1班學生、貧困生,國家助學貸款受助者,家住平頂山市寶豐縣鬧店鎮李官營村6組,家有五口人,其祖母常年有病、現年88歲。其父,王金中,在家務農,患糖尿??;其母,周存,在家務農,患腰椎間盤突出;其弟,王利輝,現年22歲,在家務農。家境貧寒,有舊房四間、薄田四畝,因上學疾病欠債3萬余元。其父母性格隨和雖患病但生活態度樂觀。王利剛學習勤奮,經常照顧祖母,幫父母干活、陪父母散心。

篇(9)

[作者簡介]高存福(1978- ),男,山東濟寧人,山東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學生科副科長,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田兆富(1969- ),男,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山東 淄博 255091)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3-0092-02

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是指他們在擇業就業過程中對職業價值追求、定位、評價和選擇的一種傾向性態度和對職業目標的追求和向往。恢復高考初期,畢業生以國家的需要為自己的就業價值取向,完全服從國家分配。1985年開始,大學生就業模式從“國家包分配”轉變為“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畢業生開始尋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就業價值取向功利化傾向初顯。近幾年來,受經濟全球化、社會結構調整和人才需要結構失衡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相對于過去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調查研究新時期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新特點,對解決大學生就業中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新特點

(一)就業態度更加積極,求職準備更加充分

目前,雖然大部分學生對就業形勢持不樂觀的態度,但是絕大多數大學生能以積極的心態,努力通過多種渠道提高自身素質,為擇業做好準備。首先是思想上的準備,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已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努力迎合自身發展的需要,盡早選擇就業方向,明確就業途徑。通過問卷調查得知,93.8%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參加過大學生職業規劃或就業指導類課程的學習,44%的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過一定的規劃。其次是專業知識和能力上的準備,73.6%的被調查者承認專業知識缺乏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最大困擾,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熱衷于參加各項專業技能和職業通用技能的培訓,以拿到更多的職業技能證書為未來更好地就業奠定基礎。越來越多的學生熱衷于參加暑假夏令營、義務支教、科技下鄉等活動,在奉獻愛心的同時進一步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能力,為順利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就業目標更加務實,就業意向趨于穩定

面對當前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的現實,“90后”大學畢業生就業目標更加務實和理性?!跋染蜆I再擇業”“到基層就業”“自主創業”等觀念已普遍被大學生所接受,盲目的“考研熱”和“公務員熱”悄然降溫;在就業地域選擇方面,我校畢業生選擇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就業的人數比例穩中有降。2013屆的375名畢業生有超過8成的學生選擇山東省內就業,近58%的學生選擇離家較近的地區就業;畢業生在對薪資待遇的期望上也開始趨于現實,在擇業時更加關注發展因素和職業健康,不再把薪酬作為選擇的重要砝碼。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近年來大學生在擇業時出現了追求職業穩定性的“新實用主義”。大多數學生就業傾向于選擇政府機關、學校或國有大企業等傳統穩定的行業,這些行業具有的穩定性強、福利高、體面舒適、競爭壓力小、退休后保障健全等優勢,是大學生就業趨于保守的重要原因。

(三)擇業多元化,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傾向

受網絡信息全球化、多元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群體已進入一種網絡化的生存狀態,他們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就業價值取向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改變。目前,幾乎95%以上的大學生利用網絡搜集就業信息和投遞求職簡歷。通過網絡,大學生可以接觸各種各樣的就業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高效快捷地了解全球的就業信息,使得他們思維靈活,敢于創新,對就業有想法、有主見、有創意,因而也促成了他們多元化的職業興趣和擇業方式。他們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專業找工作,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職業,愿意跟著自己的感覺去創業,敢于擺脫世俗的束縛投身于“三支一扶”。網絡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選擇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的同時,也產生了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盲目崇尚西方價值觀念,貪圖享受,過分注重自我等。加之,不少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家庭環境優越,缺乏艱苦生活的磨煉,導致了物質價值追求與精神價值追求之間的失衡,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功利化日趨明顯。

(四)就業心理有待調適,簽約后工作穩定性稍差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就業壓力,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也暴露出了許多阻礙他們就業的心理問題。一些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看到別人獲獎證書、成果一大堆,而自己什么也沒有時,表現得過于膽怯,缺乏信心,不敢大膽自薦,結果是有壓力沒勇氣,白白錯過機會;有的畢業生對當前緊張的就業形勢估計不足,盲目自信,過分依賴家長和親戚朋友,主動就業意識差,在就業過程中十分被動;一些女大學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想當然地認為所有企業在招收員工上存在性別歧視,因此在求職中不敢正視自己的能力,畏手畏尾,一旦被拒絕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繼續求職的勇氣。“90后”大學生的個性鮮明、接受新事物能力強,但也存在著選擇隨性和自控能力差的弱點,據調查了解,當畢業生對初次工作與期望不一致時,47%的被調查者選擇“預備跳槽”,33%的被調查者選擇“工作后考慮繼續深造”,僅有20%的被調查者選擇“提升工作能力,積極適應工作環境”。目前,在近3年的畢業生就業工作中了解到,大學生就業協議隨意違約的現象日趨嚴重,主要原因是初次就業社會經驗不足,考慮欠妥,另外也暴露了新時期大學生信用意識不強、法律知識欠缺的問題。

二、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價取向的正確引導和教育

(一)以人為本,強化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1.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目前,傳統的《大學生發展與生涯規劃》課程已經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應根據“90后”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建立職業發展咨詢中心,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實際,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專業發展、求職心理、應聘藝術與技巧等方面的具體指導,使其盡早確定職業定位和發展目標。另外,從大一開始,要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文明修身教育、專業思想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有機的融合起來,讓職業規劃教育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使大學生確立牢固的專業思想,勤奮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力。

2.進一步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和信息網絡平臺建設。選拔優秀骨干承擔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切實加強就業工作人員在大學生職業輔導、職業咨詢、職業測評和職業信息采集等多方面的系統培訓。結合當前大學生實際需求,還應積極開展公務員招考培訓、GCDF培訓、KAB創業培訓等多種形式的輔導活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就業需求,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滿意度和就業質量。進一步加強學校和學院兩級就業信息網絡化建設,建立完善的集信息、指導、培訓、服務于一體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為畢業生求職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務。

(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1.努力提高大學生專業技能和自學能力。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能力養成的主陣地,高校專業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及時吸納新的科研成果并融入教學過程,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在教學中要注重大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積極通過自主學習、啟發式學習、互動式學習等方式提升大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意識。在大學期間還應鼓勵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和愛好,選修或自學其他課程,擴大自身的知識面,為畢業后更好地適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積累實踐經驗,提升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目前,企業在關注員工專業技能的同時,更加注重求職者的實踐工作經驗。大學生在寒、暑假期間應積極參加一些與專業相關的實習和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與人溝通與合作能力,積累經驗,使之適應社會的需要。大學生還應積極參加校內外文化名人、知名專家、企業家舉辦各類講座、報告會,開闊視野,激發創新思維;另外,大學生積極參加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科技競賽、第二課堂科技創新和創業競賽等活動,將課堂理論與課外實踐進行有機的結合,努力提高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

3.加強就業基本能力的訓練,努力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團隊能力和自律能力。溝通障礙是大學生求職受挫的主要原因,大學生在日常交往中要學會主動與他人交往,把握人際交往中的各種方法和技巧,以誠交友,以誠辦事,用真誠換來與別人的交流與溝通。團隊能力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缺失的根本因素之一,迫切需要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多參與集體活動,在協同奉獻的氛圍中互相幫助,互相配合,積極培養良好的與人相處的心態,為適應就業激烈的競爭掃除障礙。自律能力作為最起碼的職業道德,是大學生提升大學就業競爭力的基礎。要求大學生要養成守信、準時、節儉、勤快的生活習慣,培養條理清楚、精準干練、和諧融洽的工作習慣,形成寬宏大量、謙虛忍讓、寧靜致遠的利益觀以及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制觀,用自律的行為創造一種有序的環境,為職場生活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從自我認知角度出發,引導大學生樹立新型的就業觀念

1.未雨綢繆,樹立就業在平時的理念。機會只屬于做好了準備的人,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所以大學生要盡早感受到就業的危機感和壓迫感,樹立“就業在平時”的就業理念,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做好就業的知識儲備,鍛煉基本的社交和就業技能,通過精心準備、提前謀劃,掌握就業主動權。

2.放平心態,樹立務實的就業理念。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當代大學畢業生要摒棄好高騖遠,盲目追求“高待遇、高地位”的傳統就業理念,從最基層、最基礎的工作干起,樹立“先生存,再發展”的務實就業觀念,正確調整對工作崗位的認知,以發展的眼光看清形勢、以理性和務實的態度選擇崗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驗工作帶來的實現自我、收獲成功的快樂。

3.強化創業教育,引導大學樹立多元化的就業理念。創業教育可以幫助高校畢業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更多的就業。學校要針對“90后”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一系列的創業論壇、創業比賽、創業實踐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業意識,成立大學生實習基地和創業孵化園,為有志于自主創業的同學提供了解創業和實踐鍛煉的機會。引導大學生根據個人的職業興趣選擇職業,而不一定根據自己的專業找工作,鼓勵大學生勇于嘗試自主創業這個新領域,走出一條自我成才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常素枝.90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分析及對策[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3(2).

[2]方留,孫祥,李宏偉.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趨勢的實證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7(12).

[3]李茂.網絡新媒體條件下大學生發展新特點――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角[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5).

[4]劉天瑞.引導就業觀念轉變 創新大學生就業方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3(4).

篇(10)

人才滯銷?!在宣揚“人才就是競爭力”的今天,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但是隨著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人才滯銷”似乎正在被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論證。大量待業的大學畢業生和虛位以待的用人單位本應一拍即合,現今卻呈現出水火不容的陣勢,實在令人堪憂。在這場“人才滯銷”的熱論中,不妨冷靜下來,作出理性的分析。

1大學生就業市場中供需雙方的矛盾現狀及原因

1.1令人費解的現狀:十三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卻只占了我國勞動者比例的不到5%,這個比例本身已經過低,正日益制約著我國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但作為這5%的一份子——大學生,在苦讀數年后競還找不到工作,被市場無情的閑置,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來自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大學本科畢業生待業人數在逐年增長,2001年是34萬人,2002年是37萬人,2003年是52萬人,2004年是69萬人,2005年是79萬人,2006年是100萬,2007年是144萬人,2008年更是增加到150萬,預計2009年的大學畢業生將有155萬人找不到工作。

與此同時,用人單位正求賢若渴,招賢納士的廣告俯拾皆是。根據新浪網人力資源總監段冬出示的一組數據以及翰威特關于中國最佳領導力發展公司的研究顯示:2003年最佳雇主中,70%存在關鍵人才缺乏問題,82%的非最佳雇主存在類似問題;2004年,據大約3O%的公司成長期的主要障礙是人才匱乏;2005年的最佳雇主中,92%存在人才匱乏問題,2006年……

1.2大學生不愿(不能)就業與用人方不愿錄用的矛盾解析:乍看之下,大學生待業與用人單位人才匱乏同時存在的局面是讓人費解的,但仔細分析會發現這又是情理之中的事。雖然造成此種局面的原因復雜紛繁,歸結起來無非兩個方面:大學生不愿(不能)就業;用人方不愿錄用。

1.2.1大學生不愿(不能)就業的原因分析:

(1)傳統觀念對大學生就業的束縛。我國是一個在歷史與傳統上尊重知識與知識分子的國家,自古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古訓,加之,傳統文化重視人際關系和權力等級,有“學而優則仕”,計劃經濟時期有“干部意識”,新經濟時代有“白領情結”,因而知識分子在社會角色的認識上形成了自視優越的獨特社會心理結構,當今大學生在歷史傳統、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下將這種社會心理結構內化,對自己將要扮演的社會角色有很高的期望值。

然而我國的高等教育僅用了短短幾年時間就完成了大學的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型教育的轉變,面對這樣的轉變,當代大學生一時間難以將心態調整過來,多數畢業生仍將就業目標鎖定在國企、外企或沿海一帶等地,但我國目前的現實是中小企業已經超過了80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工業新增產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大學生的自我定位始終是制約就業的障礙。從“天之驕子”淪為“老百姓”的心理落差,以及來自社會不絕于耳的質疑聲,都讓大學生顯得無所適從。部分大學生就業理念從一種偏執走向另一種偏執,用功利而短視的態度來應對就業市場的變化,長遠需求明顯退位。

(2)高等教育——失衡的人力資本投資與收益。“僧多粥少”的殘酷現實和巨大的就業壓力,使大學生懂得“先就業再擇業”的道理。據媒體報道,廣東某企業計劃招聘15名賣豬肉的員丁,結果競有1500名研究生投送簡歷。無獨有偶,在西南大學的畢業生招聘會上,某環保公司招聘清掏化糞池的業務員,也有很多大學生躍躍欲試。這說明傳統就業觀對當代大學生的束縛是有限的,真正讓大學生耿耿于懷的是失衡的人力資本投資——收益關系。

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生產要素分配收入,進一步拉大了貧富差距,而教育往往被視為最有效的縮小差距、躋身上流社會的投資途徑。特別是對于農村大學生而言,“上大學”曾經是個多么炙手可熱的詞,它讓農村家庭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很多家庭不惜舉債供孩子讀書,透支了后幾十年的收入來投資子女的大學教育。以西部地區為例,一個大學生一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當于貧困地區九個農民一年的純收入。在這樣“高投入”的背景之下,大學生就業的“低收益”現狀委實讓人難以接受。當大學生苦讀數年踏入社會,卻只能勉強維持自身生計時,感到絕望的不僅僅是大學生,還有他身后的整個家庭。當然,任何投資都會存在難以估計的風險,作為一種人力資本投資,高等教育同樣不能確保所有的投資者都能夠從中獲利。失衡的人力資本投資與收益對比,成為大學生心中真正難以跨越的坎。

(3)大學生欠缺就業競爭優勢。從人力資本理論的角度,大學生作為高校培養的“產品”,其質量不高也是造成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企業需要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和扎實職業技能的人才,然而當前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重傳授輕個性、重計劃輕需求等為教育而教育的模式,往往難以培養出用人單位青睞的大學生。

一項麥肯錫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只有1O%的求職者適合外國企業中的9種職位?!笨鐕镜恼衅溉藛T也通常感覺中國的學生太偏重理論型,離跨國公司要求的標準相差甚遠。

許多人都將接受高等教育視為解決就業的一個過程,忽視了接受高等教育是為了提升綜合素養和培養技能的目的,導致大學生為學習而學習,甚至對自己所學專業、將來立命之本根本沒有興趣,結果文憑越來越高、證書越來越多,檢驗“學以致用”的實踐技能卻愈漸匱乏。

隨著大眾化教育的進一步推進,為數不少的高校為了打造綜合性大學,以急功近利的態度對待教育工作,不顧自身師資力量,盲目追求學科齊全,這種閉門造車的行為必然造成供給與需求的脫節,最終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大學生經過數十年的教育后,除了一紙學歷外很少具備職業技能,因此在就業的過程中,不能及時將所學知識轉換為現實生產力,被迫處于就業競爭的劣勢地位。大批搭不上就業車的大學畢業生和思賢若渴的企業形成對峙局面,不得不引人深思。

1.2.2用人方不愿錄用的原因分析:短期利益最大化的驅使。市場經濟條件下,用人單位之間為了在互相的發展競爭中取得短期優勢,普遍采取降低用人成本的用人決策。希望招聘過來的員工能夠“招之即來,來之即干”,具備工作經驗,能夠馬上上崗,減少培訓成本。

應屆大學生從校園到社會需要一個過渡時期,此段時期大學生在崗位上主要是學習和適應,產出相對較低,錄用一個應屆大學生通常會與用人單位實現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相悖,在這種情況下,用人單位更樂意選擇學歷較低,但有工作經驗的技術工人,而非應屆大學生。知識往往需要一定的時問和技巧才能轉化為財富,用人單位注重以“物”為中心的發展觀,缺乏以“人”為中心的用人理念使大學生的初次就業顯得尤為困難。許多用人單位都以一種短視的思維去對待人員的去留問題,“重使用輕培訓”的用人理念使用人單位的長遠發展受到束縛。

招聘中,用人單位往往忽視大學生所具備的潛力和可塑性,大學生的優勢在于綜合素質較強,這將使其在實踐中以最快的速度成長起來,成為用人方可以委以重任的大將。但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用人方寧可選擇技術工人,也不愿輕易給大學生一個就業機會,采用短視思維去應對市場危機。

當然,“人才滯銷”是所有人都不愿目睹的狀況,暫且不談國家每年對高等教育數以百萬億的投入和家庭的巨額支出,單就個人十幾年寒窗苦讀而言,如果大學生畢業后無用武之地,不但不能為政府和社會分憂,連自身生存都要受到制約時,大學生就業難將不再只是待業大學生個人的悲哀,更是整個民族的遺憾。因此必須積極采取措施應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2解決當代大學生“人才滯銷”問題的措施

2.1政府的宏觀調控:大學畢業生不是一般產品,而是準公共產品,僅僅依靠個人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介入,并且政府的職責不能僅僅停留在培養和生產階段,還必須延伸至大學畢業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動中。只有這樣,投人高等教育領域的大量公共財政資源和稀缺的大學畢業生資源才不至于過度浪費。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無論是日本、德國、法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還是韓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政府都對大學生就業采取了積極干預的政策。例如,日本以正式立法的形式(《零短工勞動法》),承認和鼓勵大學畢業生以非正規方式就業,保障了這一就業群體的基本勞工權利;法國政府的“青年就業法案”,旨在幫助面臨困境的大學畢業生和青年群體就業:巴西政府頒布實施了“初次就業計劃”,以鼓勵企業雇傭大學畢業生,這些企業可以從政府獲得資助,享受政府資助的企業必須保證在12個月內不辭退這些初次就業者,從而給予了大學生實質性的就業幫助。

我國也出臺相關政策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如: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政策等,但仍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具體而言,打破戶籍制度對人才流動的束縛,暢通就業信息渠道,并通過立法規范就業市場,特別是非國有企業的就業需求市場,保證就業大學生有合理的報酬和底線工資,使個人的教育投資有合理的回報率,都是現今面對大學生就業難所急恃采取的措施。

2.2教育模式的改善。對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內涵的解讀,各大高校尚需進一步加深,如何培養出有思想有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摒棄“千校一面”的辦學理念,調整高校的專業和課程設置,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和諧就業力的生成而教育,都是各高校需要深思的問題。

就目前而言,高校教育模式至少應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革:第一、改革考評制度。實行多元化的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使學生從應試教育的“死記硬背”中走出來,強化大學生應用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第二、強調實踐教學。這是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提出的要求,充分重視實踐教學環節,不僅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在實踐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快樂,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深層次領悟第三、改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典型的“講授式”,這種“我講你聽”的教學方式不注重教學的的互動性以及學生創新型思維的培養,無形中使學生思維被禁錮,不符合社會對新型人才的要求,應在教學方式中引入討論法、情景法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鍛煉學生主動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從這三方面去改革,增強大學生的生存能力,才是高校應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明智之舉。

從理論上說,高校應被視之為人力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場所,為了保障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率,高校必須深度關注市場動態,并在教育教學全過程中強化職業意識和指導功能,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現教育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由學歷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變,使教育教學與就業指導工作進行統籌研究和決策,切實解決高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

上一篇: 結構設計開題報告 下一篇: 科技教育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丝袜中文综合 | 一本久久A精品一合区久久久 |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综合日本 | 伊人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特级婬片免费看 | 亚洲va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