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育碩士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6 15:54: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英語教育碩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二、課程教學目標設計

課程整體目標是以能力為本位,實際工作為導向,以行動導向為基本出發點,遵循“應用為主、學以致用”以及學習者為主體,教授者為主導的教學準則,有針對性地培養和訓練學生聽說表達的語言交際能力,使學生掌握相當的詞匯量和口語表達策略方法,提高興趣,拓寬英美國家的文化知識??偰繕撕w下屬五個子目標。知識目標:各個交際語境模塊中的語言知識點,包括詞匯、短語、句型、主題相關知識點等;能力目標:學生能聽懂第一母語者的語言并且能適應不同語境和地方口音的變化,能流利表達觀點,根據不同語境靈活運用語言交流技巧,并能適當使用常用非正式場合的口語,能熟練使用自主學習系統,在課外增加對聽說的訓練;情感目標:通過電影片段的引入和視聽感覺帶動,拉近學生與語言的心理距離,讓學生愛上學習;策略目標:利用語用策略,如對會話涵義的理解,對語碼的切換,對于合作、禮貌、順應等語用原則的遵循,以達到最佳交際目的;素質目標:提升語言文化素養,全方位體味跨文化交際,拓寬視野。

三、課程體系內容設計

該課程以視聽說為核心,分為六大模塊,每個大板塊又由下級具體的交際小板塊構成,小板塊中的主題覆蓋真實交際各個層面。它們分別是:生活模塊(包括孩子、成長、家庭、節日、健康、運動、音樂等主題)、工作與學習模塊(涵蓋學校生活、學習、留學、找工作、升職等主題)、社交模塊(涉及娛樂休閑、旅游、冒險、信息交流、聚會、社會儀式、特殊場合、社交禮儀等主題)、自然環境模塊(包括人與自然、自然災害、環境保護)、科技模塊(涵蓋網絡、多媒體、人工智能、信息技術、魔力等主題)、人文模塊(涉及戰爭與和平、偉人與英雄、夢想、神秘現象、信仰與宗教)。每一個板塊的主題由不同的教學單元來承載,課程體系的設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主題與主題間的語言文字和聽力表達的難度等級呈現遞增的趨勢,有助于能力層次的逐步提高。

下面以一個交際主題音樂為例具體介紹實施步驟。主題引入:教師以文化為切入點,為學生介紹與音樂相關緊密的背景知識,使學生對該交際主題有大致了解。電影片段視聽:教師先對整部電影的劇情和所選片段的場景簡要介紹,使學生明確剪輯片段的位置和背景信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片段中的重點難點詞匯短語并講解所含文化負載詞;以任務型習題(簡答、選擇、填空、復述、判斷、連線等)為導向使學生進行視聽,促進學生對片段內容的理解和對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谡Z交際:基于該主題所涉及的文化內容設計口語交際活動,形式力求多樣靈活,例如角色扮演、電影對白配音、小組討論、辯論、陳述報告、給題目演講、即興表達、詩朗誦等。表達拓展:補充與該主題語境相關聯的口語句型和表達法,可以是教師講授,也可以是學生預先搜集整理,或者二者相結合,由此而強化拓展學生的言語輸入。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或課堂外對提供的電影片段進行自主學習,完成設置的學習任務,鞏固和加強該主題相關信息。

四、教學組織形式

在教學方法中,教師應遵循靈活、互動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能力主體進行工作和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交替并進。讓學生盡可能成為課堂的積極元素,而不只是被動接納知識。因此有必要在教學中靈活地貫穿各種教學法,如情景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站位法、關鍵詞卡片法、旋轉木馬法等。當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時,課程實施也取得了相應的成功。在學生學習方法培養中,教師的主旨應是授之以漁。好的學習方法的形成是達到學習效果的必經之路。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基礎學生的學習模式,合理調動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意識把聯想記憶、循環法、歸納分析等方法融入教學之中,而指導學生自己通過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手段方面,本課程主張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相融合以及多媒體技術的輔助。多媒體課件作為本課程的一大特色和必要工具,需要語音室和多媒體教室進行支撐。此外,教師還可通過網絡的方式與學生分享優質教學資源。

篇(2)

一、建構主義理論分析

建構主義理論是認知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二、建構主義下英語新聞視聽說教學的實踐原則

1.以學生為中心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結果,強調學生作為認知的主體,而教學則為學生主動進行意義建構提供了促進、指導和合作。學生應該轉換態度,從原來知識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知識主動的構建者。該理論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他們對知識的主動獲取和探索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意義建構能力,教師也應更新觀念,從傳授知識的角度轉變為引導、支持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角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主動搜集分析相關學習資料,提出問題和假設,將所學內容與已知事物聯系起來并加以認真思考,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2.以掌握視聽說為目的

建構主義主張“為理解而學習”,這就要求英語新聞視聽說教學要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獲得系統化的知識,不僅僅能解決書本和課堂上的問題,學生要主動對知識進行意義建構,突破英語學習的基本層次,把握英語新聞中想要真正傳達的信息和意義,提高英語新聞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英語新聞的視聽說課程,學生能夠充分掌握基本英語知識,例如一些單詞句子,同時理解英語新聞中的信息和含義,并能夠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建議。

3.以協作為方式

語言的學習只有在于他人的交流中才能充分掌握,所以進行語言意義的建構,要通過學生與教師、學生之間的多方交流,而且教師和學生需要進行學習資料的交換和探討。協作方式在英語新聞學習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更大程度地促進整個學習團隊共同目標的達成,并能夠激起學習團隊的合作和進步精神。在英語新聞視聽說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或自行組織下,組成學習小組,相互交流討論,分享學習經驗和相關知識,共同達成學習目標并形成一定的激勵機制,激發學習的動力和熱情。

4.以情境創設為手段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的情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獲取新的知識并賦予其某種意義,或者對原有知識體系進行重建,達成新的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英語新聞視聽說教學中的情境創設,能夠提高課堂學習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使學生熟悉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掌握常見的表達方式,以適應現實中多變的語言環境。所以,教師需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選擇真實的符合現實情況的任務,以提高學生的基本功和知識面,支持幫助學生意義建構的達成,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三、建構主義理論下的英語新聞視聽說教學實踐策略

1.科學安排教學實踐過程

英語新聞視聽說的教學過程包括課程前的準備,課程中的操作和課程后的擴展三方面,下面對這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第一,課程前準備的程序是,首先教師選擇合適的教材交給學生,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背景資料和媒體信息,整理相關詞匯句子,提前做好知識準備。其次教師在播放視聽說材料之前提出問題,播放自己整理的學習資料讓學生進行思考。再次教師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與學生互相交流,根據他們自己的學習材料對背景進行分析。

第二,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播放時的技巧,讓學生能夠在安靜專注的環境中進行視聽,減除外在干擾,讓學生能夠掌握材料所要傳達的信息,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內容和聽不懂的語句。在重復進行播放視聽材料時,教師要為其設置的問題提供線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提出疑問。在精聽環節,教師要針對問題進行具體必要講解,補充視聽材料和更多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視聽材料的內涵和所要傳達的真正信息,并為他們傳授視聽技巧。最后,教師再次讓學生分組討論并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經過一系列的視聽過程,使學生掌握基本英語新聞知識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視聽說教學結束后,首先,教師要督促學生在課下對英語新聞材料進行認真聆聽跟讀,學習英語表達語調和語氣;其次,教師還應該為學生提供廣泛的視聽內容,讓他們在課下進行泛聽以提高聽力能力和理解能力;再次,教師可以組織一系列有趣的活動或比賽,或者鼓勵學生自己組織競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學習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2.英語新聞的導入形式多樣化,合理使用視聽材料

篇(3)

一、引言

在我國的外語教學中,一直存在著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脫節的現象。在視聽說課堂上如何有效開展文化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就成為很多教師研究的課題。本文所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如何利用視聽說課優勢,發揮它內容豐富真實的特點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根據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交際者的習慣得體地、合適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包括語言能力、非語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適應能力等方面??缥幕浑H能力是口語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2000)指出,外語教學的原則之一是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中,則指正確且恰當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其中包括交際能力和文化能力。本文中論及的“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兩個方面。前者指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的掌握,后者指運用語言知識進行交際的能力;“文化能力”則主要涉及社會和文化的行為和事實,具體為“熟悉、了解外國文化知識”,“理解外國文化中的價值觀”,認識并“正確評價中外文化的差異”,能夠“靈活地應付與處理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實際問題”。

三、視聽說教學的現狀及分析

長期以來,文化因素在視聽說教學中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在英語教學中,許多英語教師一直采用“語法-翻譯法”,把語言當成一套孤立的符號系統來傳授,詞匯和語法幾乎成了英語教學的全部內容。其結果是許多學生學了十多年的英語,卻無法應付簡單的日常英語。而在“直接法”、“聽說法”等教學模式中培養出來的學生,運用語言的準確性和流利程度雖有所提高,但在真實的語言交際中卻常常犯語用錯誤,造成交際障礙甚至誤會。由于不重視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學生對相關文化知之甚少,無法順利進行文流。

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對學生英語學習的觀察,筆者將語言失誤原因分析如下:

1.缺乏對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認識。

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一直強調對語言系統的教學,即強調對語言系統知識、語音、語法及詞匯的教學,忽視了文化的導入,致使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價值觀不了解,從而導致語言運用上的錯誤。比如對“老人”的用法,很多學生一提到老人,就會想到old people,殊不知西方人并不喜歡用old這個詞,而是用senior citizen,the elderly,或婉稱distinguished gentlemen,the seasoned。

2.缺乏言語交際的環境。

傳統的口語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學生只是簡單、機械地背誦句型,缺乏言語交際訓練,在英語學習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即使對一些固定的表達形式或習慣用語了如指掌,但一旦真正使用時,由于總是使用書面文體,對于母語國家比較常見的口語表達很陌生。比如“What’s up?”“Not really.”“Tough”。

3.缺乏對語體的認識。

語言形式的選擇受許多因素的制約。對話雙方關系,討論話題的內容、背景,交際方式等都影響對話形式的選擇。Hughes(1989)曾指出:“選擇錯誤的語域,是外國人學習另一種語言時最常犯的錯誤?!眰鹘y的語言教學和應試教學讓學生經常死記硬背,結果學生難以靈活地運用語言。在言語交際中,他們往往不注意對方的身份、說話的氛圍和場合,不注意使用恰當的語體而導致交際上的不得體。例如,對熟人、朋友使用過于禮貌的語言,或對陌生人及在正式場合使用過于隨便的表達方式等。

四、在英語視聽說課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有所側重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視聽說課程的特點就是使用多媒體,而多媒體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優勢可以幫助教師傳遞大量的信息,給學生提供各種訓練方法和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由于英語視聽說課中的語言輸入多為真實自然、豐富鮮活的口頭語言,使學生能接觸和感受英語語流的節奏、重音和語調,因此往往能在經意或不經意間成為語音教學的課堂。這也正符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1989)所提出的“語音教學不是一門孤立的課程”的要求。

2.利用本課程的“視”、“聽”、“說”的結合的特點和優勢,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

Krashen指出,聽話從本質上說是輸入信息,聽的過程是接受和解碼的過程;說話屬于輸出信息,說的過程是編碼和傳送的過程。兩者互為基礎,相互促進。

根據視聽說課程的特點,筆者通常在視聽前中后安排問題,從而進行任務型教學,并對將要聽到的內容進行有效預測。在視聽時,學生的任務是獲取并理解新的信息,同時要完成檢驗理解能力的練習。在視聽后,我們可以安排多種形式的口語活動,包括問題問答、內容總結、復述、話題討論、角色扮演、觀點辯論等。這三部分活動將視、聽和說有機結合,即說為視聽做準備,聽又為說提供了語言素材和知識積累,聽和說就可以相互促進。語用能力包括理解和表達兩方面,而聽是理解能力,說即表達能力。通過創造模擬場景,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其語用能力。

3.利用視聽語言材料,有效地開展文化教學,培養學生的主體文化意識和跨文化知識。

主體文化是指母語文化,與客體文化一樣,也是交際能力的一部分,是提高交際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缥幕浑H中若不能回答外國人關于主體化的問題,會帶來種種不便??缥幕浑H中話題是受雙方制約。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即與本國有關的傳統文化、現代文化、民族及民族信仰、婚俗文化、飲食文化、社會制度、文化古跡等,從而有效避免交際中出現的沖突。

文化知識的傳授著眼于分析視聽材料中交際話語中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尤其是人們的話語中體現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審美情趣等深層文化方面的內容。在視聽說課堂,我們能聽到各種情景、各種場合中,各種身份的人所進行的有關各種話題的對話。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關注材料中的文化知識;同時,在完成視聽理解活動后,讓學生對材料中涉及的文化知識點進行復述、總結,或開展文化對比討論,等等,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的印象,達到通過聽說訓練導入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4.關注和改善學生的心理素質,激發學生學習語言文化的興趣。

影響學生口語表達的消極情緒有很多因素,比如說自卑、缺乏自信、怕出錯、焦慮。教師要采用輕松、多樣的教學方式組織課堂教學,營造寬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對學生要誠摯地關懷和幫助,適時地表揚和鼓勵,善意地糾錯,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進行語言文化學習的內部動機,使學生有進步感和成就感。

五、結語

盡管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現在已受到廣泛的重視,但是在日常教學中,還存在著需要探討的問題。視聽說課程是一門綜合語言技能課,教師應注意課程特點,將語言技能文化知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融合在一起,實現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Heaton,J.B.Writ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2nd ed)[M].New York:Longman,1988.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4]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1998.

[5]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篇(4)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摘要: 本研究以中國學生和英語母語學生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中的四詞詞塊為調查對象,從結構和功能角度對比分析了中外大學生在英語學術寫作中的詞塊使用情況。研究發現,與英語母語學生相比,中國學生使用了更多數量和更多種類的四詞詞塊,更偏愛使用被動結構的詞塊,較少使用介詞短語詞塊,但對“參與者主導的詞塊”的使用明顯不足。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surveyed the use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in Master’s theses by Chinese and English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disciplin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reveals that Chinese students employ a larger number and a larger variety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than their English counterparts and show more reliance on lexical bundles of Passive V+(complement) structure. However, Chinese students use lexical bundles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structure less frequently and use participant-oriented lexical bundles inadequately.

關鍵詞 : 詞塊;英語學術寫作;語料庫語言學

Key words: lexical bundles;academic English writing;corpus linguistics

中圖分類號:H310.43/.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2-0252-03

0 引言

美國心理學家Miller和Selfridge于20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了“組塊”(chunking)的概念,用以闡釋單個信息集結成塊的過程[1]。這個“組塊”的概念后來被語言學家移植到語言學領域,就有了“詞塊”的概念[2][3]。詞塊(或稱預制語塊、詞塊、組塊等)是由連續或非連續的兩個或多個詞組合而成的、有一定心理現實性的(即使用時可以整存整取而不經過語法生成或分析)預制語言單位[4]。詞塊整存整取的特征,大大提高了交際時語言表達的地道性、連貫性和生動性。詞塊的學習能夠減少大腦處理信息時的負擔,有利于自動識別和提取,有助于提高表達的流利性和理解的速度,語塊習得逐漸成為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

國外語言學界對詞塊現象進行了較為深刻的理論探討及實證研究,國內對詞塊的研究始于本世紀初,對詞塊在二語習得或教學中的作用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探索[5]。經筆者綜合檢索,發現國內關于詞塊研究的文章數量穩步增長,2009年至今,研究文獻迅速增加。國內過去十年左右時間里對詞塊的研究囊括了詞塊的定義、分類、識別,詞塊與語言水平(聽、說、讀、寫)的相關性研究,二語學習者詞塊(口語、筆語詞塊)使用特點,詞塊教學的成效性等多方面的內容。上述各類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既有理論探究又包含基于語料庫或語料庫驅動,基于教學實踐的實證研究。數十年的詞塊研究打破了結構主義語言學詞匯語法二分法的觀點,提出了以詞匯語法為其一,以詞塊為另一內容的語言習得二重模式,這是語言學研究的重大進步。

然而,綜觀國內外學術語篇中詞塊的相關研究,很多都是對比研究二語學者和本族語學者使用詞塊的差異,鮮有中國學生與英語本族語學生詞塊使用的對比研究。針對該研究空缺,本研究自建語料庫,通過對比分析2011-2013年中國學生和英語本族語學生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中的四詞詞塊,探討中外學生詞塊使用的異同。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首先自建了兩個總字數約100萬的學習者語料庫,分別命名為語料庫A和語料庫B。前者由2011至2013年中國英語學習者所撰寫的30篇碩士論文組成,后者則由2011至2013年英語本族語者所寫的30篇碩士論文構成。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為避免體裁和學科差異造成的詞塊使用方面的差異,自建的兩個小型語料庫中的文章均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領域的英語碩士學位論文。接著,用AntConc 3.3.5w軟件提取符合條件的四詞詞塊。本研究選擇Cortes[6]較保守的20次/每百萬詞的提取頻點,并要求所提取詞塊至少分布在5個文本中。最后,根據Hyland[7][8]的四詞詞塊結構及功能分類(分別見表1和表2)對兩個語料庫中的目標詞塊進行分類,對比分析中國學生與本族語者學術寫作中四詞詞塊使用的異同點。

2 結果及討論

本小節將通過考察語料庫A和B中四詞詞塊的結構及功能分布,對比中國學生和英語本族語者的詞塊使用情況。根據統計,語料庫A共有字數約521,330,其中滿足提取條件的四詞詞塊類符總數為222,形符總數為4,325;語料庫B共有字數約528,344,其中滿足提取條件的四詞詞塊類符總數為177,形符總數為3,550。由此可見,中國學生比英語本族語者在碩士學位論文中使用了更多類型和更多數量的四詞詞塊,對詞塊依賴程度更大。

表1顯示了兩個語料庫各結構分類中四詞詞塊的種類數以及占詞塊總的種類數的比例。根據表1,在兩個語料庫中,結構為“名詞短語+of短語片段”、“介詞短語+嵌帶of短語片段”和“其他形式”的四詞詞塊使用較多,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名詞短語+of短語片段”結構的詞塊種類,在語料庫B中占22.6%,在語料庫A中則多達26.1%。該研究發現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結論。如Hyland[7]發現,碩士論文前50個高頻四詞詞塊中,“名詞短語+of短語片段”結構的詞塊最常見。相比之下,本族語學生更偏好介詞短語詞塊。在語料庫B中,介詞短語詞塊種類數的比例(“介詞短語+嵌帶of短語片段”與“其他介詞短語片段”比例之和)高達31.7%,而在語料庫A中僅為20.7%。值得注意的是,屬于“其他介詞短語片段”類型的詞塊“on the other hand”在兩個語料庫中都是最高頻的詞塊,在語料庫A、B中的標準頻次分別為205、214次/每百萬詞,說明英語本族語學生和中國學生一樣,對“on the other hand”詞塊依賴性很大。

表1顯示,中國學生碩士論文中“被動動詞+短語片段”結構的四詞詞塊明顯多于英語本族語者碩士論文。具體而言,語料庫A中被動結構的四詞詞塊種類占9.9%,語料庫B中該比例為6.2%。這一現象似乎說明中國學生比本族語學生更偏愛使用被動結構。Wei & Lei[9]也曾指出,同專家作者相比,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明顯使用了更多的“被動動詞+短語片段”詞塊。由表1可以看出,在兩個語料庫中,“先行詞it+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片段”詞塊在語料庫A中占到3.6%,在語料庫B中稍微高一點,占到4.5%。Wei & Lei[9]發現學習者對“先行詞it+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片段”結構使用的頻率明顯低于學者型作家,因而學習者,尤其是中國學生對于該結構詞塊的使用能力有待發展?!跋刃性~it+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片段”結構性詞塊雖然數量和類型較少,但是此類詞塊可以為作者表達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等態度提供很好的話語資源。

從總體上看,語料庫A和B中短語類詞塊(主要包括“名詞短語+of短語片段”、“其他名詞短語片段”、“介詞短語+嵌帶of短語片段”和“其他介詞短語片段”)的種類都比句子片段類詞塊的種類多,該特點進一步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結論,即學術英語詞塊更偏短語化[9][10]。

表2顯示了兩個語料庫各功能分類中四詞詞塊的種類數及占詞塊總的種類數的比例。根據表2統計數據,兩個語料庫中四詞詞塊的種類數及比例從“研究主導的詞塊”到“文本主導的詞塊”再到“參與者主導的詞塊”呈遞減的態勢。這一現象與Hyland[7]及Wei & Lei[9]的研究發現一致,說明學術寫作中的新手作者想通過對于研究材料、研究過程等的清晰表達而非通過話語資源來證實自己的學術能力。同時,本研究中選取的應用語言學學科中的論文大多是基于實證數據的,從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研究主導的詞塊”的高頻使用。根據Hyland[7]的研究,“文本主導”和“參與者主導”詞塊從碩士到博士再到專家學者,其使用比例越來越高,該結果似乎表明“文本主導”和“參與者主導”詞塊的使用頻率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而顯著增加。據此,中國學習者及英語本族語者都應當提高本文意識,同時注重讓讀者更好地融入文章。表2顯示,中國學生對于“參與者主導的詞塊”的使用同本族語者相比更加不足,只有11.7%,低了4.1%。

在“研究主導的詞塊”的五個小分類中,語料庫A和B都使用了很多類型的“描述詞塊”,該類四詞詞塊種類數在語料庫A中占到22.7%,在語料庫B中占到19.8%,遠高于“時間、地點詞塊”、“過程詞塊”、“量化詞塊”及“和研究話題有關的詞塊”的比例。這說明中國學生和本族語學生在學術寫作中都特別注重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設備、環境等信息,體現自己研究的客觀性。相比而言,中國學生比本族語學生更加注重該類詞塊的使用。語料庫A和B中“文本主導的詞塊”比例差不多,分別是22.5%和21.5%,差異主要體現在每個小類的數量和比例上。例如,仔細觀察可以看出,本族語學生“限制詞塊”使用最多,而中國學生比較偏愛“結果詞塊”。但是中國學生“參與者主導的詞塊”種類數明顯低于英語母語學生,而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對“觀點、態度詞塊”的使用上。這說明,英語本族語者使用了更豐富的詞塊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評價。

3 結束語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可以得知:中國學生2011-2013年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比同時期的英語本族語者碩士學位論文使用了更多數量和更多種類的四詞詞塊。同英語本族語者相比,中國學生2011-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中較少使用介詞短語詞塊,但是“被動動詞+短語片段”結構的詞塊明顯較多,說明中國學生比本族語學生更偏愛使用被動結構。中國學生和本族語學生一樣,對“先行詞it+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片段”結構使用不足,能力有待加強。中國學生對于“參與者主導的詞塊”的使用同本族語者相比更加不足,主要表現為:中國學生較少使用“觀點、態度詞塊”明確自己的立場、凸顯自己的研究身份。在詞塊功能小類上,中國學生比本族語學生更加注重“描述詞塊”的運用,來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設備、環境等信息,強調自己研究的客觀性。本族語學生“限制詞塊”使用較多,而中國學生比較偏愛“結果詞塊”。

中國學生在詞塊使用方面,和英語本族語者還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建議外語教師使用基于語料庫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更好地認識和使用詞塊。

注釋:

①結構類別8是本研究加進去的。

參考文獻:

[1]戚焱.英語專業學生口語中詞塊使用情況的跟蹤研究[J].外語界,2010(5):34-41.

[2]蔣宇紅.詞塊教學促進英語學習者口語交際的實證研究[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8(3):86-90.

[3]董麗云.語言哲學視域下語塊對二語學習的成效性反思[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4):17-22.

[4]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5]李繼民.國內外語塊研究述評[J].山東外語教學,2011(5):17-23.

[6]Cortes, V. Lexical bundles in published and student disciplinary writing: Examples from history and biolog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4,23(4): 397-423.

[7]Hyland, K. Academic clusters: Text patterning in published and postgraduate writ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8a, 18(1): 41-62.

篇(5)

一、課堂導入的概念

新課的導入,在英語教學中也叫“引入”,它是指課堂教學開始的幾分鐘內,教師和學生所有的教學活動。所謂“導入新課”,即一“導”二“入”。“導”指的是教師以教學內容為目標,用巧妙的方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方式。“入”即是將學生引導到學習的課題上來,讓學生從導語中捕捉到即將進行的教學內容的頭緒,形成學生學習的內部誘因,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進而積極地接受教師的啟發誘導,從而愉快地進入師生交流(邵細芳 歐陽菁,2002:90)。袁昌寰(2002:23)指出,“導入技能(the skills of introductory procedures)是教師在進入新課時運用建立情境的教學方式來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明確學習目標,形成學習動機和建立知識間聯系的一類教學行為?!?課堂導入是在教學開始時, 進行課前的心理準備,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教學行為。

二、課堂導入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的知識建構,是通過新知識學習和原有的知識經驗相互作用而實現的,而不是簡單地從外到內的信息輸入。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生是在原有知識或經驗的基礎上構建知識和加強對新知識的理解的。在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是通過教師或他人的幫助,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達到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嚴明,2009)教師要成為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就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引導。指導學生溫故而知新,激活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有利于新的知識結構的建構。課堂上積極創設情境,組織各種語言活動,加強學生的合作學習與探究,使學生在良好的英語學習的情境中建構自己的新知識。

三、有效的課堂導入方式及教學案例

有效的英語課堂導入,要有針對性,根據不同的篇章類型及學生不同的年齡層次,采取的方法各異。有時開門見山,切中要害;有時順藤摸瓜,演繹推理;有時設置情景,如臨其境;有時藝術欣賞,陶冶身心。下面筆者就這些年的教學實踐及平時聽課,觀看優課視頻總結出以下的一些導入藝術方式。

1.多媒體導入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的運用越來越廣泛?,F代教學理論認為語言學習過程是輸入(閱讀、視聽)—吸收(加工、記憶)—輸出(說、寫、譯)的過程。多媒體教學遵循語言學習的自然規律。學生欣賞精彩的畫面,聽讀,模仿純正的發音,對所學信息進行整合,記憶,最后達到交際的目的。這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增加文化背景知識都大有裨益。運用多媒體進行導入,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十分普遍。例如在教授An adventure in Africa這篇文章時,課堂開始呈現了大量的具有非洲風情的圖片,使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置身于那片廣袤而神奇的土地。然后順勢引入:“After enjoying so many beautiful pictures, do you have the urge to travel in Africa? ......Let’s start our adventure in Africa.” 又如在講授M4U4 Project Writing a film review時, 以電影《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的片段作為導入,電影精彩的特技效果吸引眼球,也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然后教師提問: “Are you interested in Harry Potter series?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film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很自然地引入了主題,又結合了學生觀影的真實感受,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再如講授課文Lost civilizations時,開始播放了視頻羅布泊與樓蘭古國,視頻介紹了神秘的樓蘭古國消亡的過程,學生們對這段歷史不是很熟悉,這段視頻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急于揭開樓蘭古國和龐貝古城神秘的面紗,探尋湮沒在歷史中的昔日文明。急于求知的心態使他們課堂效率大大提高,順利達成了教學目標。

2.溫故知新導入法

孔子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知覺有賴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人們在感知事物時,與該事物有關的知識經驗越豐富,感知就越迅速、越全面。認知心理學的同化理論也認為: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的觀念,教者可以把它當成連接新、舊知識的紐帶和橋梁。因此,教師應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和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通過回顧已有的舊知識,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在教M5U1 Project Teenager’s friendships時,提出問題:“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in a friend?” 由于本單元word power中學習了描述性格的形容詞,聯系所學知識,進行頭腦風暴,學生積極地回應: “generous, reliable, warm-hearted, open-minded......” 氣氛熱烈。又如在學習M4U2 Project Entering a new sport into the Olympics時,讓學生回憶奧運會已有運動項目,學生們積極思考,開動腦筋,給出了很多答案:“high jump, balance beam, platform dive, parallel bars......”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既回顧了所學單詞,又為接下來的討論做好了鋪墊。溫故知新的導入法還經常在學習語法結構和語言知識的過程中應用。比如在時態的學習中,學到過去完成時和現在完成進行時,可將這些時態與已學的現在完成時進行比較,進一步了解它們的區別。這種導入法聯舊引新、不落俗套, 既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 又能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3.想象導入法

根據現代中學生的特點, 大多數學生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 有個性,有追求。因此,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 使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既鍛煉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又可以訓練他們的思維。比如在教M4U3 Tomorrow’s world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們呈現一些圖片,如未來機器人,未來交通工具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然后教師提出問題:“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me of our wildest dreams could come true in the future. What developments would you like to see happen in the future?” 學生們立刻發揮了無窮的想象力,勾畫出一幅幅未來世界的藍圖,一些對科學技術有興趣,有想法的學生甚至可以說出一些具體的發明創造,顯示出無窮的創造力。又如在教授M5U3 Reading The perfect clone一課時,教師向學生們展示了克隆羊,克隆馬等圖片,并提出問題:“Do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to clone humans some day?” 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立刻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如果克隆人出現,會有克隆人替自己完成任務,可是,也會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克隆技術復制戰爭狂人,妄圖控制世界......

就像科幻大片一樣,各種情節在腦海中閃現,使得學生們既直觀,又生動地了解了克隆技術的優缺點,自然地過渡到了課文的學習中。這種導入方式盡可能地提供了發揮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機會,培養創造性人才,這也正是素質教育所必須的。同時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讓學生主動參與,成為學習的主導者。

四、課堂導入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首先,有效的課堂導入,時間不宜過長,以3-5分鐘為宜。如果時間過長,反而會喧賓奪主,從而影響整節課的質量。畢竟,導入的目的只是讓學生快速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來,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同時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2.其次,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應該采取不同的導入方法;對于不同年齡階段和層次的學生,導入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對于同樣的學生群體,導入方法也應經常變換,這樣才有助于保持學生的新鮮感。

3.最后,從系統論的觀點看,教學過程的結構也是一個系統。導入、呈現、理解、鞏固和結尾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視導入,而忽略其他環節,那么,再精彩的導入也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課堂開始就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旦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被調動起來,就應抓住這個教學過程的“黃金時刻”,達成教學任務。

精彩的課堂導入是一門藝術。正如英國教育家羅素所說:“一切科學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開始,教學語言應當是引火線、沖擊波、興奮劑,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焙玫恼n堂導入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學生學習以巨大的動力,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課堂教學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陳正久,2003, 新課程標準下英語課堂的導入《考試周刊》總第35期

陳允成,2007, 《教育心理學一實踐者一研究者之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傅建明,2005, 《教育原理與教學技術》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胡春洞,1990,5《英語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淑珍,1996, 《教學技能》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胡慶芳,2007,5《精彩課堂的預設與生成》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賈冠杰,1996,5《外語教育心理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 企業工作問題整改方案 下一篇: 教育統計年度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一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 | 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又大又黄又爽视频一区二区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1级乱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