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1 23:33: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媽媽對寶寶說的話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 寶寶,你今天在幼兒園聽老師話了嗎?
解讀媽媽心
很多媽媽認為孩子要聽話才好,這樣省事、好管、不容易有意外發生。可孩子如果特別聽話其實是種盲從,從小失去建立自己獨立見解的機會,長大后也容易謹慎膽怯、隨波逐流。
周老師說:當女兒非要夏天穿棉褲
我女兒周周兩歲多的時候,有次夏天38℃高溫我帶她出去玩,她不肯穿短褲短裙,卻偏要穿一條棉褲。一開始,我本能地阻止她:“周周今天很熱,不能穿棉褲,乖,聽話!”可是周周不肯,還扁著小嘴做出要哭的樣子。
后來我轉念一想,寶寶對冷熱沒辦法一下子判別,不如讓她自己體驗一下。我索性同意她穿上棉褲,然后在包里替她帶了一身連衣裙,我們就出門了。
那天一路上好多人圍觀周周!而且大太陽一曬,她就汗流浹背了。我問她:“周周,你舒服不?”她抬起熱得通紅的小臉,說:“好像是不太舒服。”然后我從包里拿出了連衣裙問她要不要找個地方換一下?周周馬上很痛快地同意了。
媽媽應該這樣做
很多媽媽不敢放手,其實是因為自己心里存在恐懼,或媽媽想找一個省事的途徑。其實寶寶對于媽媽的感知是先情緒――次行動――再語言的順序,僅有語言層面的信息,寶寶會很抵觸,那么最好的方法是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讓寶寶自己承擔一次結果。比如冷和熱的方面,寶寶一時做不出正確的選擇,媽媽可以提醒和建議,但如果寶寶一意孤行,媽媽也要鼓勵寶寶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現出來,并且讓他承擔一次。偶爾的一次感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相比之下,為寶寶建立一個較少受壓制的成長環境更為重要,如果寶寶成長的所有經驗來自于自己的體驗,會較早地建立真正屬于自己的價值體系和判斷力。
媽媽該放手讓寶寶自己選擇
穿什么顏色的衣服。年幼的寶寶往往缺乏社會化的性別觀念,沒必要因為男寶寶選擇了一只粉紅的短褲就大驚小怪。
交哪些朋友。寶寶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在安全的前提下,隨TA吧。
要不要分享。很多媽媽礙于面子會強迫自己寶寶“大方”,甚至搶奪過自己寶寶手中的玩具或零食交給親友家的寶寶。要知道,不分享不是寶寶自私,而是寶寶成長到一定階段的正常體現。
媽媽不該對寶寶說
3. 寶寶你整天搭積木有什么用?
還不如和媽媽一起念英語!
4. 該吃飯啦!等會再畫畫吧。
解讀媽媽心
你是否覺得寶寶做的事情很小兒科?整天無非是什么玩沙呀、搭積木呀、在紙上亂涂亂畫呀,你覺得有很多事情比寶寶正做的事情重要,比如按時吃飯、或者家里來客人時的“文明禮貌訓練”,所以你隨時隨地地打斷寶寶,讓他停下手中正做的事。
周老師說:不打斷寶寶的“無聊事”
周周小的時候,我也不太清楚做哪些事才是刻意培養她的專注力,我只知道不要打斷她,哪怕她只是不斷地做一些我們成年人看起來蠻無聊的事情――比如把盆中的水反復舀出來上百次,這時哪怕是要吃飯、要睡覺,我也耐心地等她自己玩完。還有自從周周成為我家的一員后,我家的電視就不再打開了,因為看電視這種被動接受的資訊對于專注力的破壞其實是很大的,而且電視也很嘈雜,如果一個幼小的孩子總身處于雜亂的環境中,對他的專注品質培養也會有負面的作用。
媽媽應該這樣做
幼年時期培養起良好的專注力非常重要。寶寶們既需要和同伴、師長有一起玩的時間,這會使他們學會友誼和社會交往;他們也需要有獨處的時間,這會促使他們尋找到內心的安寧、以及懂得思考。想想看,即使是我們成年人,如果沒有獨處的時間也很難進行思考,何況是那么小的寶寶呢!寶寶在獨處的時候他可能會看書、搭積木或是玩沙,無論TA在做什么,我們媽媽都不該隨便去打擾TA,要知道寶寶們安靜地游戲的時間越長,他們的注意力也就越持久,專注度也會越來越高。
媽媽幫寶寶提升專注力
讓寶寶睡足覺。睡前玩得太興奮不利于寶寶的睡眠質量,所以睡前最好安排些靜態的活動。睡得好,寶寶才更有精神!
給寶寶最純美的環境。寶寶應該有個可以自己安靜地做自己事情的小空間;寶寶房布置要簡潔、明快。
少買幾件玩具吧。當寶寶身邊充斥著無數玩具時,很自然地TA難以在任何一件玩具上集中注意力。
“寶寶社交”不是多多益善喲!過多的社會交往會使人興奮、浮躁,長期處于社交環境中的副作用是TA在課業上往往會漫不經心、缺乏恒心。
媽媽不該對寶寶說
5. 你好好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家玩,
爸爸媽媽上班掙錢,
給你買玩具、買好吃的……你要什么都可以!
解讀媽媽心
現在很多媽媽和爸爸都忙于事業,陪寶寶的時間少,內心覺得愧疚,就在物質方面盡量滿足和彌補寶寶。殊不知片面關注物質而忽視精神,寶寶會迷戀物質,但不會感覺到媽媽爸爸全心全意、真正的愛。
周老師說:僅有物質上的豐足不是愛
曾經有很多網友對我講他們童年的故事,物質上很豐足,卻總是看到媽媽爸爸走開時留下的背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寶寶,感覺不到被愛、沒有安全感,一生都在懷疑自己是否被接納和懼怕被拒絕中度過。
還有個廣州的網友,她的寶寶小時候媽媽爸爸陪伴得很少,并且在成長過程中頻繁變換撫養人,后來寶寶就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有強迫癥,并且很焦慮,上幼兒園會一遍又一遍地拉好書包的拉鏈;老師幫他脫衣服的動作稍微強硬一點,寶寶就非常恐懼,但晚上回家不會和大人講,而是到半夜12點多在噩夢中大叫,之后半夢半醒中“演練”一遍白天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這時候媽媽爸爸才知道寶寶的問題。
媽媽應該這樣做
工作再忙,也要有陪寶寶的時間,尤其是要有高質量陪寶寶的時間。在寶寶小時候,你對他每一點關注都會成為滋長他一生安全感的沃土。至于怎樣在工作和養育聰明健康的寶寶之間達成平衡,惟有依靠每個媽媽自己的智慧和平衡能力。
我們先來看看實驗是怎么進行的:
一位阿姨(實驗者)向寶寶們展示了一個紅色和一個黃色的杯子,然后,當著寶寶們的面,阿姨把一張小貼畫放在紅色的杯子下面。對于第一組寶寶,她故意告訴他們,“我把小貼畫放在了黃色杯子的下面”。對于第二組寶寶,她只是又在黃色杯子底部粘上一個小箭頭,什么也沒說。寶寶們被要求只能掀開一個杯子,尋找小貼畫,如果找到了,就可以得到這枚小貼畫。
結果,那些看到阿姨在錯誤的杯子底部粘小箭頭的寶寶們,很快就猜測到不能相信這種誤導,掀開了正確的杯子。而那些聽到阿姨說把小貼畫放在了黃色杯子下面的寶寶們卻相信自己聽到的話。實驗一共進行了8次(每次杯子的顏色會換,但過程還是一樣的),第一組16個寶寶中,有9個一次也沒有正確地找到小貼畫。
因此,研究人員得出這樣的結論:寶寶們已經發展出一種偏好,和自己看到的比起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聽到的。對于這么小的寶寶而言,只要相信大人說的話就好,不需要去衡量人們說的話是否正確,這是一種自然的生存能力。不過,在意識到寶寶們有這種易于相信成人話語的特點后,今后再對寶寶說話就要“三思”。
對寶寶說話要謹慎
根據上面的研究結果,爸爸媽媽們應該注意,平時對寶寶說話一定要謹慎,不可隨心所欲,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更不能利用寶寶的這一特點,讓寶寶聽從自己的指令。不僅爸爸媽媽要知道,也要讓寶寶的主要照顧者比如爺爺奶奶、阿姨重視這一點。以下這些類型的話,都是“語言的”。
1.恐嚇的話
當寶寶頑皮不乖、任性哭鬧時,很多家長都會使出“恐嚇”的招數:“你再哭,大怪物就把你叼走了”,“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再不吃飯的話,警察就把你抓走了”。這樣的招數用起來似乎效果不錯,但對寶寶而言,他真的會相信有大怪物,警察會動不動就把他抓走,如果不乖,媽媽會不要我了。如果生活中處處充滿威脅,會讓寶寶失去安全感,甚至會留下心理陰影。
建議這么說:要用語言接納寶寶的感受,“嗯,我知道你想……”遇到寶寶不合作、哭鬧的情況,爸爸媽媽可以采用轉移注意力的辦法,先使寶寶的抵觸情緒趨于緩和,再耐心地解釋其中原因。另外,爸爸媽媽也應該多從自身找找原因,少對寶寶說教和嘮叨。
2. 嘲笑、否定的話
相信沒有哪個爸爸媽媽真想嘲笑寶寶,但有時爸爸媽媽的一些“無心之話”卻讓寶寶覺得“爸爸媽媽在取笑我”。比如故意模仿寶寶比較模糊的發音;輕視寶寶的能力,“你還小,這些你不懂”;從消極的角度看待寶寶的行為“你就知道讓媽媽生氣”。這些帶有否定性的話語,在寶寶聽來是在暗示他“能力不足”,“我是個壞寶寶”,會導致寶寶膽小、緊張過度,有時還會激起寶寶的逆反心理。
建議這么做:爸爸媽媽要對寶寶積極的表現表示認可,對寶寶勇敢的嘗試表示贊賞,切忌模仿或嘲笑寶寶的不足。當寶寶在“搞破壞”時,不妨問問寶寶他的想法,用“媽媽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來緩和緊張的氣氛。
3.隨意發泄的話
“你能不能自己待會兒?”“你怎么這么煩人啊?”“都是因為你,媽媽才……”這些脫口而出、發泄自己情緒的話,對寶寶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它會嚴重傷害親子感情,會讓寶寶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自己,還會引發寶寶焦慮、不安、緊張、敏感等消極情緒,甚至會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發展。
建議這么做:在和寶寶相處時要盡量保持平靜且愉快的心情,不要將自己的壓力、煩躁等不良情緒發泄在寶寶身上。當你感到不安而又控制不住時,就暫時不和寶寶交談。
4.不能兌現的承諾
“乖寶寶,今天爸爸不能帶你去動物園了,下個星期爸爸一定帶你去。”這樣的話,想必家長經常跟寶寶說吧,至于能不能兌現,那就不一定了。爸爸媽媽不是要故意騙寶寶,但如果不確定能否兌現,那就不要向寶寶承諾了,你要知道寶寶是多么相信你對他說的話啊。
建議這么做:做誠實守信的爸爸媽媽,同時也不要隨意向寶寶許諾,更不要把“許諾”當作解決麻煩的好辦法。
小貼士:請爸爸媽媽經常大聲地、以肯定的語氣對寶寶說“爸爸媽媽愛你”,盡管你的每個動作都是對寶寶愛的表達。別忘了,比起他看到的,他更愿意相信他聽到的。
親子小實驗:開啟寶寶的實證精神
不妨在生活中用一些有趣的小實驗,讓寶寶在動手操作和觀察中判斷爸爸媽媽說的是不是真的,從而開啟寶寶的實證精神。
1:“咦?不見了”
準備材料:溫水、鹽、糖、沙子、三個杯子、筷子
操作過程:
(1) 在三個杯子里倒上溫水。
(2) 告訴寶寶,如果媽媽把鹽、糖還有沙子放到水里,鹽和糖會不見了,沙子卻還在水里。
(3) 讓寶寶自己抓一把鹽、糖、沙子分別撒進杯子里,用筷子攪拌,讓寶寶發現糖和鹽不見了,而沙子還在水里。哈,原來真的是這樣啊!
小貼士:如果寶寶有興趣,還可以試試家里有什么東西能溶化在水里的。
2:“會走路的小紙鴨”
準備材料:卡紙、從畫報上剪下來的一只小鴨子、吸鐵石、小鐵片
操作過程:
(1)將小鐵片用透明膠粘在小鴨子的背面。
從寶寶出生后,父母就可以開始和他們進行“語言”交流。對寶寶說話時,要伴隨相應的聲調、表情、眼光和手勢,以吸引寶寶的注意。這種早期交流能促進寶寶大腦的發育,為以后真正的語言交流做好準備。
二、因勢利導
父母對寶寶說話時,語音要正確、清晰,以供寶寶模仿。說話的主題,要和寶寶當前注意的事物和活動中心相一致,這樣,父母的話語才能為寶寶吸收。例如,當寶寶正在起勁地玩狗熊玩具時,你可以指著玩具說這是狗熊,是白顏色的,然后再談些有關狗熊的事。此時,如果要讓寶寶學習“狗熊”以外的話,就會吃力不討好。要注意,說話的內容和表達方式要適合寶寶的發展水平,盡可能使他們理解。對于寶寶說的話,不管是否完善,都要設法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揣摩其中的意思,給以語言或行動上的反應。這樣,一方面可以鼓勵寶寶說話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讓寶寶知道他說的話是否妥當、正確。
三、擴展口語
寶寶開始說話時,往往是用一兩個詞來表達一個意思,父母可以很自然地把這種單詞語、雙詞語擴展,改造成為一個完整的句子。例如,寶寶說“媽媽餅餅”,如果根據當時的情境,表明他說這話的意思是“媽媽在吃餅”,那么父母可以接著說:“喔,媽媽在吃餅餅。”如果根據當時的情境,推測他要表達的意思是“這是媽媽的餅”或“要媽媽拿餅餅給寶寶”,那么,父母就可以說一句話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通過這種方法,寶寶逐漸知道一個意思應該如何表達,從而掌握規范的表達方式。
四、可用兒語
寶寶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就是他來到這個世界說出的第一句話!之后,寶寶的每一次啼哭,細心的媽媽都能知道他所“說的話”是什么意思:餓了,尿濕了,還是希望媽媽抱抱?母子間的“對話”就這樣開始了。通過不斷地“對話”,親子間的紐帶就會越系越牢。
7個語言游戲:
1、模仿發音
抱起寶寶,在他面前做出張嘴、吐舌或其他各種表情,并用親切溫柔的聲音和寶寶“談話”,讓他注意到你的口型和面部表情,逗他發音。逐漸地,寶寶就會發出應答似的聲音來和你“交談”。這也是增進親子感情的有效方法。
2、放童謠CD
選擇節奏歡快的童謠CD,隨時放給寶寶聽,每次放幾分鐘就行。你也可以自己學會童謠以后唱給寶寶聽。喜歡聽歌曲是孩子的天性,童謠特有的節奏和韻律最適合小寶寶聽。
3、搖響鈴
你先搖動鈴鐺、撥浪鼓等發聲玩具,吸引寶寶的視線,讓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臉上。你同時叫他的名字,對著他說話。還可以在不同的方向弄出聲音來,讓寶寶去尋找聲源。這是很好的聽覺訓練,也和語言的發展有關,因為寶寶總是先學會聽,然后學會說的。
4、唱搖籃曲
寶寶哭鬧,或者每次睡覺前,媽媽都可以給他唱搖籃曲。這可以讓寶寶很快安靜下來,或為他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
5、學小動物的叫聲
你用夸張的表情,模仿小動物的叫聲給寶寶聽。擬聲詞很容易引起寶寶的興趣。你也可以在模仿小動物叫聲的同時,模仿不同小動物的動作,這樣更能引起寶寶的注意。
6、聽媽媽講現在的事情
你用親切的聲音、變化的語調,跟寶寶講他當前面對的事物和事情。比如對他說“寶寶在搖小鈴鐺”,“媽媽正給你換尿布呢”等等。這可以教寶寶在情景中理解語言,你也會養成和寶寶說話的好習慣。
7、拍手、點頭
和寶寶面對面坐好,握住他的兩只小手,教他對拍。邊拍邊說:“拍拍手。”然后不握他的手,看他能不能自己拍。同樣的方法,可以教寶寶做點頭的動作。這可以鍛煉寶寶理解語言的能力和模仿力。7個月以后的寶寶,在聽到一些特定的語言信號時,就能用動作表示出來了,因此不妨多和他玩類似的游戲。
“對話”Tips:
1.和寶寶說話,要看著他的眼睛。
2.你說的話要簡短、具體、準確和清晰,要多重復。
3.要在情景中和寶寶說話,這樣他才能更好地理解。
4.當寶寶自言自語時,你一定要及時接話,這會讓他“說話”的興趣大增。
5.多用肢體語言,寶寶喜歡看著你一邊說話一邊做動作的樣子。
6.變換各種表情和寶寶對話,因為孩子通常是看著媽媽說話時的表情來學習說話的。
0~1歲寶寶語言發展:
剛出生的寶寶就會對聲音作出反應。
兩周左右,能分辨人的語音和其他聲音的區別。
快滿2個月時,開始懂得聽到的話中所流露出的感情,分辨不同的語調。
3~4個月,玩耍時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如果你和他一問一答的,他會更加起勁地與你“交談”。(建議你把寶寶的這些發音錄下來,作為紀念。)這種發音興趣將逐漸發展為學習語言的能力。
6~8個月,開始能聽懂一些詞語,會無意識發“媽媽”、“爸爸”的音。
8個月左右,寶寶會真正懂得一些詞語的意思,比如會把“瓶子”一詞和真正的瓶子或看起來像瓶子的東西聯系起來,而不是和別的東西聯系起來。“媽媽”一詞的發音或類似的發音只代表媽媽,而不代表爸爸或其他人。不久,他就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指令,如“揮手再見”。
10個月左右,開始會用身體語言向主要看護人表達自己的請求。比如他向你靠近,可能是需要你的幫助,或者想和你分享讓人激動的事情。如果你給予積極的回應,寶寶就能獲得語言學習的良好結果。
10個月以后,有些寶寶開始會有意識地叫“媽媽”或“爸爸”了。此后開始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自娛自樂的言語游戲。你可以對他的活動充當解說員,逐漸使他說出真正的詞來。
1~2歲 從聽到說,“奇跡”發生
這個階段是寶寶語言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從簡單的一個詞,到說出完整的句子來,其中只經歷了幾個月,真讓人難以置信!可以利用這一階段寶寶對任何事物都有強烈好奇心的特點,就他所關注的事情,和他展開“對話”。
7個語言游戲:
1、小動物怎樣叫?
準備小雞、小鴨等小動物的圖片。你出示圖片,同時模仿小動物的發音。重復幾次,讓寶寶模仿。也可以教他模仿相應的動作,或者讓寶寶指出哪一張圖片是小雞,哪一張是小鴨子。這可以讓寶寶練習發音。
2、鼻子在哪里?
你和寶寶面對面坐好,讓他看著你。你說身體的某一部位,讓寶寶指出來。比如你問他:“媽媽的鼻子在哪里?”寶寶會用手指向你的鼻子。也可以讓寶寶按照你的語言提示,指自己的身體部位。
3、我說你做
你說一個指令,讓寶寶去做。比如,你對他說:“寶寶,把媽媽的拖鞋拿過來。”“把積木拿出來,和媽媽一起玩積木吧。”寶寶能夠按照你的意思去做。這可以鍛煉寶寶聽指令做動作的能力。
4、念念兒歌
選擇一首容易理解、每句最后一個字容易發音的押韻兒歌,念給寶寶聽。念的時候,你故意將最后兩個字的發音間隔拉長,比如“小娃――娃”,加重每句最后一個字的語氣,以強調押韻的那個字。這樣可以讓寶寶更好地模仿最后一個字的發音。
5、學說簡單句
當寶寶遇到事情來求你幫助時,你可以要求他用簡單的話語表示。比如,寶寶要喝水,你可以教他說:“寶寶喝水。”他也許說不出來,也許說的只是“水水”等兒化語,這都沒關系。注意,這種情景是寶寶所熟悉的,而且要求寶寶說的詞不要太拗口。
6、情景再現
你帶寶寶去過一個地方,回家后可以給他講一講,今天你和他一起看到的事物和去過的地方。比如你問他:“今天媽媽帶你去哪兒了?”“看到什么了?”寶寶可以用簡單的詞回答:“動物園”“老虎”等,也可以用動作表示出來。如果你和孩子經歷了同樣的事情,那么你們的對話就會有很多的共同語言。
7、和寶寶看書
每天陪寶寶看圖畫書。書的畫面形象要大而單一,對話簡單生動,詞語多次重復出現,便于寶寶模仿。經常和孩子一起看書,他對圖書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對學說話也會越來越有興趣。
“對話”Tips:
1.要慢慢地對寶寶說話,不要著急;寶寶說話的時候,你也要認真聽。
2.經常用清晰的語氣,重復寶寶說過的話,加深他的印象。
3.在情景中展開對話,效果最好。你對寶寶當前正做的事情談論得越多,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就會越好。
4.經常對寶寶說一些新詞,讓他學會理解更多的詞,同時要讓他有機會運用。
5.教寶寶用標準的普通話說,盡量不要對他說兒化語。
6.在寶寶掌握了某種物品的名稱之后,經常給寶寶講解它可以用來做什么,或者新玩具怎么玩,并進行演示。
7.每天至少給寶寶講一次故事。特別是晚上睡覺前給孩子讀一些有趣的故事,效果非常好。
1~2歲寶寶語言發展:
1歲2個月左右,開始對非常簡單的故事感興趣。
1歲半左右,雖然說的話還很少,但理解新詞語的速度非常快。
1歲8個月左右,開始非常喜歡聽你給他讀書,而且也喜歡自己看書了。建議你給寶寶多準備幾本書,鼓勵他看書。
20~22個月期間,可能會說包含兩個詞的句子。
2歲時,有的寶寶就能說出相當完整的句子了,平均懂得大約300個單詞,語言發展好的孩子能達400多個單詞,包括你在日常生活中同他對話時用到的大部分詞匯。
如果你的寶寶并不能說太多,但他的理解能力發展得很好,你也沒有必要擔心。2歲前的孩子主要任務是理解語言,而不是使用語言。
2歲半之前,孩子所理解的語言比他會使用的語言更能體現他的發育狀況。
2~3歲“能說會道”的小家伙
這一時期寶寶的語言發展處于爆發階段,能夠很自然地說出大段大段的話來。理解語言更是不在話下,在他今后一生日常對話中將會用到的大部分語言,他都能理解了。所以,不妨利用這一時機,為寶寶創造機會,讓他運用語言這一最好的交流工具,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你越多、越有效地運用語言和寶寶交談,他的語言能力就發展得越好。
7個語言游戲:
1、看圖說話
找寶寶喜歡的圖畫書,根據畫面內容,向他提一些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比如,“小鴨子自己跑出去玩,找不著家,它哭了。寶寶要想出去玩,應該怎么辦呀?”寶寶可以說:“要和媽媽一起出去玩。”等等。這不僅是很好的對話練習,也是在教寶寶如何處理簡單的問題。
2、念唐詩
很多唐詩都很押韻,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寶寶念。如《詠鵝》、《憫農》等,都是孩子喜歡并且很容易背誦的。注意,不要強迫寶寶理解,只是把它當作一種良好的語言練習方式。當然,要有淺顯易懂的生活游戲兒歌,會更適合寶寶。
3、開商店
準備一些實物、玩具等。你當顧客,寶寶當售貨員。當寶寶問你“你要買什么”,你說“要買小汽車”時,寶寶就把玩具小汽車遞給你。可以互換角色玩。這可以鍛煉寶寶對語詞的反應能力。
4、“猜謎”取物
你先描述一件東西的特征,要淺顯易懂,簡單明了,讓寶寶根據你的描述作出判斷,把物體取來。比如,你想讓他拿球,可以這樣說:“有一個東西圓圓的,這么大(配合做手勢),一拍它還會蹦起來,你給媽媽拿來吧。”這可以鍛煉寶寶的語言理解和分析判斷能力。
5、復述故事
選擇內容、情節簡單的小故事,講給寶寶聽。講完后把書合上,教寶寶復述。開始時你先說一句,讓寶寶跟著說一句。漸漸地,你只說出開頭,讓寶寶說出故事后面的內容,最后能自己完整地復述出來。這可以培養孩子的表達、記憶和想象力。
6、耳語傳話
媽媽先在寶寶耳邊小聲地說一句話,讓他傳給爸爸,再由爸爸傳給媽媽。看看寶寶是否聽懂,并能正確地傳話。開始時先說兩三個字的短句,逐漸加長句子,增加難度。這種游戲有一種神秘感,寶寶會很喜歡。
7、介紹相冊
很多寶寶都喜歡看自己的相冊。如果家里來了客人,可以讓寶寶根據相冊給客人介紹:這是誰,那是誰,寶寶在干什么等等。這可以鍛煉他的表達能力,擴大詞匯量,還可以幫助他回憶經歷過的事情。
“對話”Tips:
1.鼓勵寶寶多講,并經常夸他講得好(可以把你和孩子的精彩對話記錄下來)。
2.多利用玩具、游戲和寶寶喜歡的東西來進行對話,這樣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3.當寶寶的表達不順暢時,你不要著急,更不要隨意打斷他的話。
4.不要輕易對孩子說“這個不能摸”、“那個不能動”等帶有否定性質的話。如果他的行為有危險,你可以直接制止,并向他說明理由,寶寶是能理解的。
5.當寶寶說臟話、罵人的話時,要及時指出并糾正,讓他知道有些話是不應該說的。
6.適當擴展對話的內容。比如談到帽子很好看時,可以繼續往下說:帽子是藍色的,帽頂上有一只可愛的小鴨子。
7.教寶寶在別人面前作自我介紹。比如,叫什么名字,幾歲了等等。
2~3歲寶寶語言發展:
寶寶2歲以后,日常對話幾乎都能聽懂了,你給他發一些簡單的指令,他能照你的意思去做。
2歲多的寶寶喜歡不停地問“為什么”,其實很多時候他并不在乎答案是什么,只是把提問當作一種語言游戲。
2歲半左右,會使用介詞、數量詞等,所以比較復雜的句子也會說了。
會用語言請別人幫忙、拒絕做某件事,或者向別人提問等等。
能理解并回答“誰”、“哪兒”、“什么”、“怎么辦”等問題。
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幾歲了,是男孩還是女孩,屬相是什么等等。
知道在什么情況下用“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可以教他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了。
雖然會說很多話了,但有些音可能還發不好,經常也會犯一些小錯誤,這是正常的。
語言的良好發展,你需要了解什么?
在生命的頭兩年里,寶寶語言的充分發展有兩個要求:良好的聽覺能力和有效的語言環境。
寶寶聽力有問題嗎?
語言能力的獲得,依賴于良好的聽覺能力。對于初學語言的嬰兒來說,輕微的聽覺損失也會對他的語言理解和學習造成很大障礙。語言能力的低下,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而且還會影響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所以,及時了解孩子的聽力是否存在問題非常重要。
那么,爸爸媽媽應該如何為寶寶建起的城堡,好讓寶寶自由自在地“撿”呢?
巧用小標簽(標記)
爸媽要充分利用環境幫寶寶識字,首先要創設有文字的家庭環境,讓您的家里充滿文字和書籍。寶寶生活的環境是真實的、有實際意義的,在這樣的環境中“撿”來的文字才是寶寶所需要的。
爸爸媽媽可以在生活物品上貼一些文字標簽,讓寶寶隨時可以看到,并且隨時告訴他標簽上寫的什么字,例如,媽媽和寶寶一起出門,開門時媽媽可以指著“門”的標簽對寶寶說“門”,不知不覺寶寶的腦子里就建立了“門”這個字的影像,“撿”到了“門”這個字。爸爸媽媽還可以給寶寶做一些以寶寶名字命名的標志, 如“洋洋的房間”、“洋洋的玩具”等等,以此來提高寶寶認字的興趣。
日常生活環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標志,這些都是對寶寶進行文字教育的好材料,像公交車站牌、門牌號、廣告牌、衣服上、食品包裝袋上的漢字等等,爸爸媽媽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素材來對寶寶進行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材料是豐富的,只要爸媽善于發現和利用,寶寶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到很多東西。
爸爸媽媽也可以把一些有趣的漢字組合在一起給寶寶認,比如認識“木”、“林”、“森”,利用象形文字的特點作一定的文字衍生,可以引發寶寶對漢字本身的興趣。
閱讀“漫步者”
現在很多爸媽都給寶寶閱讀圖畫書,怎樣能讓寶寶在閱讀中不知不覺地“撿”到文字呢?
有的爸媽會發現,常常給寶寶講《母雞羅絲去散步》的故事以后,有一天寶寶在書本上或者電視上看到“散步”兩個字時,會突然讀出來。你會很驚訝,平時并沒有教寶寶識這些字,寶寶怎么會認識呢。其實,這就是寶寶在閱讀中“撿”字的效果。
寶寶的圖畫書一般都配有少量的文字,爸媽在給寶寶閱讀時可以采用點讀的方式,告訴寶寶書本的名稱,一個字一個字地指著讀給他聽。剛開始的時候寶寶可能并未意識到爸爸媽媽手指著的東西和所講的故事有什么關系,但是慢慢地寶寶就會意識到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之間相對應的關系,認識到爸爸媽媽所講的故事原來和書上的文字是相對應的。
對自己喜歡的圖畫書寶寶往往會要求爸媽閱讀很多遍,時間久了寶寶已經非常熟悉書中的故事了,甚至可以按照書中文字一字不差地講故事。你會發現,有的寶寶還會學著你給他們讀書時的樣子,一個字一個字地指著看書,或者給比自己小的孩子講故事呢。在寶寶手指文字閱讀的過程中,他可以將自己的口頭語言和書中的文字一一對應,漸漸地寶寶就可以在閱讀中“撿”到很多文字。
創意“書寫家”
家庭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讓寶寶學習早期書寫的機會,爸媽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機會來培養寶寶的早期書寫能力。利用生活中存在的書寫機會培養寶寶的前書寫能力,既可以讓寶寶在有趣的情況下“撿”得書寫能力,又避免了在學校中學習書寫的枯燥,萌發寶寶學習書寫的欲望,使他建立書寫的自信,讓寶寶在正式學習書寫時不感到畏懼。
1書寫游戲:寶寶的早期書寫通常是從玩書寫游戲開始的,游戲中假裝書寫,亂涂亂畫,這些書寫游戲不僅可以幫助寶寶建立初步的“書寫”信心,而且還有助于寶寶進行書寫活動的思考和嘗試。你可以和寶寶玩一些有書寫活動的游戲,例如,玩銀行取錢游戲時,讓寶寶扮演客戶,爸爸媽媽扮演銀行職員,寶寶要取錢,爸爸媽媽讓寶寶填寫取款單等等。
2家庭信箱:爸爸媽媽可以在家里設置家庭小信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箱,家人之間互相通信。對于不會寫字的寶寶,可以鼓勵他們畫畫,寫下想要對爸爸媽媽說的話,或者是圖文并茂(會寫的字就寫字,不會寫的字用畫表示)的形式來寫信。
3家庭便條:家庭便條尤其適合那些早出晚歸,不常和寶寶見面的爸爸媽媽。寶寶可以在白天寫下想要對爸爸媽媽說的話,把便簽條放在爸爸媽媽的床頭,爸爸媽媽也可以寫下自己想對寶寶說的話,放在寶寶的床頭。
4家庭小黑板:設置家庭小黑板,家里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版面,可以寫今天的活動計劃,或者今天的心情、天氣情況等等,爸媽自己參與到家庭小黑板活動,引導寶寶一起書寫。
5自制圖書:爸爸媽媽鼓勵寶寶自己制作圖書,可以畫上自己想畫的畫,寫上自己想寫的話,為圖書制作封面,并簽上自己的名字,然后爸爸媽媽幫助寶寶將圖書裝訂成冊。除了圖書,還可以在寶寶畫畫、寫字等DIY一類的制作成品完成后增加一項,為自己的大作起個名字,然后簽上大名,或者寫上想寫的話。
你會恰當地運用身體語言和寶寶溝通嗎?
身體語言要與你說的話保持一致――表明你的態度
1歲之后的寶寶,會爬了,會走了,甚至會跑了,這些運動技能的發展擴大了寶寶的探索空間,同時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評價也多了起來――當然有時是批評,有時是表揚。這時,你的身體語言要與你想表達的意思完全一致,含義要明確。
為什么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含糊的身體語言會讓寶寶誤解。比如,有一天寶寶突然打了你一下,這是他從來沒有過的行為。你會有怎樣的反應?你有些不高興,也有些意外,“這小子,居然會打人了,勁還真大”,“你再打媽媽,媽媽就打你”,然后你假假地拍了一下寶寶的屁股。你知道,當時你的表情是怎樣的?有一點點責備,但也有點興奮,眼睛甚至有點發亮。結果,這個態度不明的表情,在寶寶看來,意思是媽媽在肯定我的行為,鼓勵我再來一次,這是個不錯的游戲。
那么應該怎么做呢?表情嚴肅,簡簡單單地告訴寶寶“不能打人,打人會讓媽媽難受”。雖然寶寶不能完全領會媽媽說的意思,但他能從你的表情里判斷出這個行為會引起媽媽不好的感受。(請注意,這并不是鼓勵你用大驚小怪、驚慌失措的表情制止他)
同樣,當寶寶自發完成一個動作時,比如舀起一勺飯喂到嘴巴里,把玩具撿起來放到玩具箱里,媽媽可以摸摸寶寶的小腦袋,給他一個甜蜜的親吻。寶寶能從媽媽愉悅的表情、親昵的動作中知道這么做是正確的,受到了媽媽的贊許,今后他會更多地這么做。這甚至比你用語言表揚他“寶寶真棒”更能讓寶寶感到高興。
心理學研究說,這不是小題大作
在寶寶3歲之前,如果媽媽總是及時對寶寶的行為、感受作出正確、清晰的反應,那么寶寶就能逐漸明白什么樣的活動會產生什么樣的反應,是喜歡還是討厭。久而久之,他就可以預計別人會出現怎樣的反應,那么相應地他就知道這個世界是可以預期的。這可是寶寶社會化發展的基石。
要有意識地增加目光交流――向寶寶“示好”
還記得寶寶在剛出生的那幾個月,不管是睡著了,還是躺在你懷里吃奶,你都會充滿愛意地望著他,不過,當寶寶慢慢長大時,你還會這么做嗎?你還和寶寶有頻繁的目光接觸嗎?
溫柔的注視是給予安全感。一旦寶寶會走了,他和媽媽,和家里所有人的關系都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為什么這么說呢?回想躺在床上的寶寶,他只能用哭聲、哼哼聲把你叫過來,不過現在,他可以自己走過來找你,然后再走開一下。寶寶和媽媽是如何保持聯系呢?目光接觸。從心理學來說,與媽媽的目光接觸是為了消除空間上的距離。
在小區的游樂場,寶寶走出去幾步,又回過頭來望著媽媽,這時候媽媽用肯定的目光回應他,并點點頭。于是寶寶繼續往前走,去研究一下哥哥姐姐玩的滑梯。這是我們都熟悉的場景,寶寶其實在試探“我能走多遠”,但他又不確定往前走是否安全,所以他要回頭找媽媽,媽媽的及時回應能讓他知道媽媽一直在關注他,“寶寶在媽媽視野范圍之內”,讓他獲得安全感。
溫柔的注視是接納。2歲前后,媽媽和寶寶之間的沖突增加了,此時,媽媽的“目光表現”顯得尤為重要。當寶寶不合作時,其實他心里也是有些害怕和不安的。如果媽媽眉頭緊鎖,用責備、惱怒的目光注視寶寶,或者不直接看寶寶――回避寶寶的目光,如此消極的目光會讓寶寶感到更大的不安,反而激起他的反感和反抗。相反,如果媽媽改用柔和的目光,寶寶讀到的是溫和、接納的信號,寶寶消除了心中的不安,取得寶寶的合作會更容易一些。
溫柔的注視是尊重。媽媽常常不明白,為什么寶寶跑過來對自己說話時,總是要先叫一連串的“媽媽,媽媽”。這是因為,寶寶希望你看著他,聽他說話。大人之間溝通時,不總是面對面,眼睛對視著嗎?只有看著寶寶,寶寶才認為你在聽。如果媽媽一邊做著別的事情,一邊漫不經心地回應,會給寶寶造成一種不被重視的挫折感,甚至讓寶寶感到憤怒。表達和交流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也更容易讓寶寶反抗父母提出的要求。這也就是為什么,寶寶在外面走著走著,突然要媽媽抱,那是因為他想看著媽媽的眼睛,只有媽媽抱著他,他才覺得自己說的話,媽媽聽到了。
英國早教專家提示: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如果仔細觀察幼兒園老師是如何與孩子說話的,你會發現,老師們都是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的。道理其實很簡單,蹲下來,和孩子一般高,表示你樂意傾聽他,而孩子也會從中感到尊重。
在對寶寶提要求時,少說多做――用行動來示范
請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寶寶將玩具鋪了一地,媽媽要寶寶自己將玩具都收進盒子,此時如果媽媽一手叉著腰,一手指著地上的玩具,不耐煩地說:“快點把這些都收起來,你看家里亂成什么樣了!”寶寶會是什么反應呢――害怕,覺得自己犯了錯,不知所措。媽媽居高臨下的姿態給寶寶造成一種強勢的感覺,寶寶根本就不會聽。而且,即使寶寶聽從了媽媽的命令,心里也會感到委屈、不愿意,這種帶有一定強制性的、命令性的教導方式往往給寶寶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要么因為膽小而屈服,要么反抗父母的要求。
原因1:寶寶聽不清
當我們聽不清楚別人說什么,不知道這個單詞怎么發音,也就不能完整地把它說出來。所以,聽力喪失是導致語言交流障礙的一個重要原因。以下是2種主要的聽力喪失:
原因2:發育遲緩
有的孩子需要比同齡人更多的時間來生長發育,他們的語言能力也會受到影響,通常會有以下兩種表現類型:
語言表達延遲
語言表達延遲即寶寶傳遞其語言訊息有困難,比如:一個2歲大的小孩只會說一兩個單詞,或者說了一大堆的話,但別人卻聽不懂。
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需要語言病理學家的幫助,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的發音。
語言接受延遲
語言接受延遲會影響孩子理解傳達給他們的信息或指令。漢密爾頓的語言學病理學專家帕瑟里克?帕薩瑞提(PasilikePassaretti)認為,如果寶寶2歲還不能說出身體各個部分的名稱,就是這類語言延遲的典型表征。
當寶寶出現類似的問題,需要接受專業的治療訓練,時間可能會比較長,只要付出耐心,結果還是看得見的哦。
爸爸媽媽能做些什么?
針對發育遲緩導致的語言發育延遲,爸爸媽媽可以在寶寶不同的成長階段,一步一步地幫助他學說話。
1歲時
學會說第一個單詞。
對簡單的指令作出正確的反應。
能夠用手勢或者語言表達需求。
1歲半時
會使用大約50個單詞。
開始理解事物可以被分類為食物、玩具、動物和衣服等。2歲時
詞匯量達到200至500個。
會使用短語。
可以完成2個連續的指令。
會用“不”或者“不要”來表達拒絕。
3歲時
詞匯量已經有大幅度的增加。
可以完成較長的2個或3個連續的指令。
3歲半時
會用4個或5個單詞組成一句句子。
會用“什么”“哪里”“誰”和“為什么”提問。
4歲時
可以完整說出由5個或5個以上詞語組成的句子。
喜歡聽較長的故事。
Let’s try!
請嘗試運用美國專家給出的幾條小貼士,來鼓勵你的寶寶多說話吧!
1、從寶寶一出生,就開始和他說話,對寶寶發的任何聲音或說的任何內容都要作出反應。
2、常和寶寶玩簡單的聲音游戲。如:躲貓貓等。
3、學會傾聽,當寶寶和你說話時,要和他對視。
4、鼓勵寶寶說故事。
5、不要強迫你的寶寶說話。
6、讀書給寶寶聽,并不時地問一些問題,如:你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些什么呢?
7、唱歌給寶寶聽,并讓他多聽音樂。
案例:3歲的毛毛喜歡亂扔東西。為此,家里每天都要聽到這樣的叫喊:早晨起床,毛毛要對著媽媽大叫:“我的襪子不見了!”下午玩玩具要喊:“我的小飛俠呢?”媽媽一邊忙著替毛毛找東西,一邊不停地數落:“媽媽教過你多少次了,自己的東西要自己收拾好,怎么就當耳邊風呢?下次我再也不替你找了。”但到了下一次,一切如故。
自省:寶寶對你的要求為什么毫不在意?你對寶寶所說的話是危言聳聽,還是有令必行?如果只是危言聳聽,沒按所說的要求去做,寶寶會認為你只是說說而已。有了這樣的想法,你的話自然就成了耳邊風。你應以身作則、有令必行,違反規定就要堅決執行。當寶寶體會到你的要求是嚴肅的、認真的,他就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用打罵怒吼讓寶寶服從
案例:到了午飯時間,媽媽拉著涵涵回家。小帥哥玩得正起勁,不答應。媽媽變了臉,寶寶依然不聽,還要求媽媽把手機給他,要給姥爺打電話說晚點回家吃飯。媽媽沒了耐心,氣急敗壞中,手機掉地上摔爛了!媽媽頓時火冒三丈,對著寶寶一通亂打:“叫你回去不聽,看把手機摔壞了。你這孩子真是越來越不聽話!”
自省:寶寶為什么“不聽話?”你有沒有想過,是自己“仗勢欺人”,濫用權威和暴力?當你叫寶寶吃飯時,他可能玩興正濃。這時,你最好站在寶寶的角度想一想,他正被游戲所吸引,不妨留幾分鐘讓他結束游戲。或者抱抱他,告訴他:你知道他不愿意放下游戲,可是飯已經做好了,可以等吃完飯再繼續玩。這樣做,也許會讓寶寶欣然接受你的建議。要讓寶寶采納你的意見,改變溝通方式是需要的。
過度溺愛
案例:已經上了幼兒園小小班的舟舟幾乎天天被小朋友告狀。原來,舟舟從小就被爸媽捧在手心里。每次和小伙伴們一起玩,他都會動手打人、推人。媽媽為此不厭其煩地教育寶貝不可以沒有理由亂打人,但舟舟不聽,到了幼兒園毫不收斂“家中小霸王”的毛病。
自省:過度溺愛、有求必應,必然會培養出蠻不講理的“小霸王”。父母對寶寶的愛要拿捏好分寸,寶寶驕縱、無理取鬧時一定要制止,只要寶寶違背事先的約定,完全可以運用中斷活動、帶離現場等方式,讓他體驗不遵守約定的后果。請牢記:事先你要針對可能發生和曾經發生過的問題,和寶寶一起制定彼此都要遵守的約定,使他在心理上有準備,這樣寶寶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意見。
要求過高過多
案例:一位媽媽談到,她非常重視寶寶的教育,就怕寶寶“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從寶寶2歲開始就要求他學識字、學算數,家里廚房、衛生間、家具等到處貼滿了識字卡片。快3歲,寶寶看見識字卡片就又撕又扔,提起算數就摔玩具。隨后,媽媽又給寶寶報班學畫畫和舞蹈。起初寶寶還很感興趣,但過了一段時間,開始哭鬧不愿去。媽媽只得抱怨:“這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自省:違背嬰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急于求成,讓3歲的寶寶達到5歲孩子的要求,這只會增加寶寶的挫折感,使寶寶失去信心,甚至出現厭煩情緒。同時,你的橫向比較,如“別人做得到,你為什么做不到”,也會使寶寶產生“我不如別人”的想法,導致逆反心理。你應該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要求,并不斷予以他鼓勵和支持。
情緒化育兒
案例:櫻子的女兒剛剛2歲,對寶寶的管教隨心情而變。心情好時,對女兒親愛有加,寶寶提什么要求都滿足;心情不好時,如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就把脾氣撒在女兒身上,即使是寶寶的合理需求也不理會。
自省:寶寶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尊嚴。媽媽喜怒無常的情緒化態度會讓寶寶不明究竟、無所適從,逐漸產生極度不安全感。所以,你必須學會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寶寶,尊重他的個性和尊嚴。同時,努力完善自己,加強自身的情緒管理能力,不要把負面的情緒帶回家。
培養寶寶的語言能力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寶寶剛出生下來,要多對寶寶說話,聽是說的基礎,然后再引逗他發音等等。那么,媽媽怎么用游戲引逗寶寶發音呢?
引逗發音
媽媽有很多方法來引逗寶寶發音,比如:
做出各種表情讓寶寶注意,對寶寶說話,撓寶寶身上逗寶寶笑,學寶寶說話等,寶寶都會情不自禁地發聲。
寶寶剛生下來,媽媽就可以跟寶寶“嘮叨”了,不管寶寶能不能聽懂,媽媽可以對寶寶說自己在做什么,自己看到了什么等等,并引導寶寶也去觀察。
寶寶高興的時候會發音,他先能發出一些細小的喉音,然后能發元音,再發輔音,最后能說出一些詞語和簡短的句子。在這個過程中,媽媽不要著急,而是要高興的贊美。
認識事物
認識事物是從名稱開始的,寶寶只有知道這是什么才會知道怎么說。所以媽媽可以這么做:
在寶寶剛生下來就可以給寶寶說很多名稱了。
媽媽可以給寶寶說身體的各個部位名稱,抱著寶寶認識房間里的各種物體,去戶外去認物等等。
到寶寶能理解一些物名后,可以告訴他一些動作的名稱,事情的名稱等等,逐漸增加難度。
猜迷、兒歌、看圖說話、唱歌、對話和講故事
寶寶到了兩歲左右,就能更加復雜地表達了。
這個時候可以讓寶寶猜謎、復述故事、看圖說話、唱歌、對話等等,下面介紹一個小游戲:“自我介紹”。
* 媽媽可以拿起一只小貓玩具,模仿貓咪說:“我是小貓咪,白白的毛,軟爪子,我喜歡睡懶覺,還喜歡到處玩。”
* 讓寶寶學著自我介紹,請寶寶說出自己的姓名、年齡、自己的長相和自己喜歡什么。媽媽和玩具坐在下面當聽眾。
從寶寶幾個月大就可以開始讀書了。最初,寶寶并不知道這是書,他只是把這個色彩豐富的東西當做玩具,撕著玩,放在嘴里啃。因此,你可以買布書或是撕不破的書,當他看著一幅圖片時,告訴他畫面的意思,比如: “這是一只小青蛙,小青蛙蹲在水邊捉蟲吃。”最初,寶寶集中不了一分鐘時間,不過沒關系。慢慢來,這些信息會儲存在他的大腦里,別以為他聽不懂,他可以捕捉你說的每個字。并且與眼前的圖畫聯系起來,這對于他日后的語言發展,關系重大。
“讀書郎”入門課程
1 給孩子讀書的時間不要太長不要和孩子一起對圖書進行精讀,也不要在孩子明顯要進行別的活動時繼續給孩子讀書。開始的時候每天給孩子讀書1到2分鐘,之后慢慢把時間延長。
2 讀書的時候加上動作。和孩子做個接觸一邊講故事,一邊按說話的節奏輕輕地晃動寶寶,或者在講“小蜘蛛爬來爬去”的時候,用手指在寶寶的胳膊上“行走”。比如講到貓媽媽撫摸著小貓咪時。你就用手輕輕撫摸寶寶的背。
3 嘗試讓孩子閱讀可以互動的書籍
鼓勵8~12月大的寶寶自己拿著圖書,你可以幫著孩子翻動書頁。你要繪聲繪色的講故事,利用不同的音調,給寶寶更豐富的語言信息。布書或者有突起可觸摸的書,對寶寶的智力發展也有好處。
第二步:從配角做起
1歲多的寶寶,開始學說話,讀書時他已經能與你互動了。你指著小鴨子的圖片,告訴他,小鴨子嘎嘎叫,小狗汪汪叫。當反復幾次之后,你問寶寶:小狗怎么叫,小鴨子怎么叫?寶寶能夠輕松地說出來。這時寶寶對書產生了興趣,當他想看時,會拿著遞給你,讓你讀給他聽。
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聽的技能甚至比說的技能更重要。用這樣一個辦法可以鼓勵孩子同時提高聽和說的技能,即在你說出某些詞的時候要稍微停頓一下,以便讓孩子有機會幫你說完下面的話。如你講到“小兔子在吃……”時,可稍作停頓,觀察孩子如果沒反應,你可以繼續往下念:“蘿卜。”過不了多久,寶寶就會在你停頓時說出下面的詞語啦!
“讀書郎”初級課程
1 用自己的話給孩子講故事
大多數孩子愿意讓家長講解書中圖畫的內容,而不喜歡家長念書中的文字。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或許會對一邊看圖,一邊聽故事感興趣。即使到了這個時期,你最好還是用自己的話給孩子講故事,并按照孩子的理解能力來斟詞酌句。
2 翻翻看
孩子如果自己能翻書的話,他們就會對讀書更感興趣,因此要讓孩子在讀書時具有自己說了算的感覺,你不要主動教他識別圖畫上的東西或者告訴孩子圖畫上的內容,而是要等他自己指出某一張圖畫的內容,再為他講解其中的內容。
3 捉迷藏
起初,孩子感興趣的是書中的圖畫,他們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一本書的一兩張圖畫上,對他們來說,看書就像玩“捉迷藏”的游戲,他們會靜靜地翻書,直到發現自己喜歡的圖畫,然后把書合起來,再重新翻開。此時,父母也可以拿著書,與孩子一起分享這份欣喜。
4 每天堅持
每天都抽出一些時間,和寶寶一起讀書,每次只要幾分鐘就可以。寶寶不會太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
第三步:在閱讀中唱主角
2到3歲的寶寶,開始喜歡聽你講故事了。每晚臨睡前,睡前故事可能是你要做的功課。寶寶一遍遍聽著同樣的故事,不厭其煩。你可能會不可思議,為什么寶寶會總聽一個故事,聽都聽不厭呢?其實,這時寶寶已經把自己融入其中,想象著自己就是里面的主角,他想象著自己是小白兔,想象著如何打敗大灰狼,每一次父母的閱讀,都能讓他體驗一次,所以,他一遍遍要求媽媽講故事。
這時的寶寶,也許不會是你講什么他聽什么了,他會拿出自己想看的書,讓你講。
“讀書郎”進階課程
1 睡前故事
在寶寶睡覺前,給寶寶講故事,讓寶寶在故事中安靜下來,并且讓寶寶把讀書變成他所期盼的一件事。
2 不受干擾
在給孩子念書的過程中,你如果一會兒去接電話,一會兒又去處理其他家務事,這樣會破壞與孩子一起讀書的親密氣氛。你可以試著把日常家務擱一擱,一旦形成了這樣的讀書習慣,這種讀書式的休息,便會成為你一天中最輕松最愉快的時光。
3 掌握好音調
給寶寶讀書時,最好使用高聲調,有表現力的聲音。說話的速度要放慢,吐字要更清楚。讓寶寶聽清楚每個字,分辨出每個字發音的不同。有研究發現,小寶寶喜歡媽媽和他交流的時候,使用的那些比較夸張的聲音。還有就是聽歌曲里抑揚頓挫的聲調。
第四步:做個好編劇
3到4歲的寶寶,對于媽媽常講的故事太熟悉了。他的小腦袋瓜里開始改變主人公的命運。因此,當一個故事結束后,不妨讓寶寶接著講下去。比如:在講完《小紅帽》時,父母將結尾當作故事的開頭:“小紅帽和外婆被獵人救出后,在外婆家美美的玩了一晚上,第二天,小紅帽提著籃子回自己家了。路上,當她穿過那片樹林時,突然發現有一只狼寶寶正坐在路邊大哭,小紅帽上前去問:‘狼寶寶,你為什么哭啊?’狼寶寶答: ‘媽媽不見了,嗚……’”根據這樣一個新開始,父母可用問題引發寶寶的想象:“哎呀,狼寶寶的媽媽不見了,她上哪兒去了呢?這可怎么辦呢?”在此,父母給些提示,按照寶寶的思路編個趣味更強的故事。
“讀書郎”高級課程
1 激發寶寶的想象力
寶寶的想象力可能天馬行空,一會兒天上,一會兒地下,由著寶寶自由發揮吧!寶寶在這方面可比大人強得多。
2 鼓勵寶寶的全新創造
對寶寶新編的故事,要持鼓勵態度,并且幫助寶寶把故事講完整。
提升爸爸媽媽的早教閱讀IQ:
每天固定一個時間,爸爸或媽媽和孩子一起看書、講書,還可以在孩子提出問題時。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咱們去書里找答案”、“咱們看看書上怎么說”。讓孩子對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使讀書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選擇色彩豐富的圖畫書。寶寶的圖廁書。以畫為主,字為輔。一幅插畫,最好能夠配合書中的故事內容,表達出作者的思想。畫面好看,寶寶一見就會喜歡上了。
一本書的裝訂是否良好,也很重要。因為有的書裝訂不良,訂書釘釘在外面,或是邊角粗糙,這樣都很容易傷到寶寶的手。
有些父母,看到一本薄薄的圖畫書(或繪本),覺得價錢太高,總覺得不值得買。其實好的圖畫書可以激發寶寶的創意,獲得美的藝術享受。做父母的應該糾正這種觀念。
不必刻意去追求什么,不要在意寶寶又學會了多少個漢字,也不要在意他是不是能夠完全領會其中的意思。最重要的是讓寶寶在快樂的游戲中,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并持之以恒地堅持下來,從書本中吸取養分,享受到無窮的快樂。
第五步:成為故事的導演
4到5歲的寶寶,愛唱愛跳,活潑好動。這時你們可以一起把書的故事演出來了。在表演故事之前,爸爸媽媽可以用一本圖文并茂的大故事書來吸引孩子,父母聲情并茂的朗讀是激發孩子表現欲的第一步。孩子們都是善于模仿的小天才,因此父母在表演時,語速要慢,表情要豐富,便于孩子受到故事的氣氛感染而進入狀態,并且進行自主性地模仿。一旦孩子表示出參與欲望,父母就可以積極地鼓勵他加入表演,無論孩子的認知水平、語言表達水平和表現能力如何,父母都應讓他擔當主角,進而使他愛上表演、愛上閱讀。比如小白兔拔蘿卜。
“讀書郎”專家課程
1 父母是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