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5:54: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發酵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2酵母菌培養基活化培養基:黃豆芽10g、葡萄糖5g、水100mL、瓊脂1.8g、自然pH值。富集培養基:黃豆芽10g、葡萄糖5g、水100mL、自然pH值。
1.3分析方法總酯測定:按GB/T10345—2007方法進行。乙酸乙酯測定:利用Agilent7890N氣相色譜儀進行檢測。色譜條件:進樣口溫度230℃,載氣He(99.999%);恒流1.0mL/min,分流比50:1,進樣量1uL;程序升溫,初始溫度60℃,保持1min,以5℃/min升至155℃,再以3℃/min升至180℃,保持10min。感官品評:按照標準感官分析方法GB10345-2007進行。
1.4實驗步驟在公司同一個實驗班組上進行,以保證實驗過程當中工藝操作的一致性。實驗分4組實驗進行,以正常大生產為對照。實驗組間除了FJ-5菌液(OD值為1.6~1.8,620nm處測定)用量不同外,其它因素全部相同。各組實驗配料、堆積時間、堆積規格等參數結果見表1。每個實驗組分別連續重復實驗5d,其他未涉及工藝參數參照汾酒傳統工藝執行。
2結果與分析
2.1發酵品溫變化規律白酒釀造過程酒醅品溫變化規律或是紊亂能夠直接反映材料發酵情況是否正常。而發酵材料當中酵母菌、細菌等功能微生物有序代謝、有序放熱正是酒醅品溫有規律變化的一種內在驅動。從圖1中各實驗組品溫的變化來看,堆積過程中,實驗4組的最高品溫變化可達到36℃,超過了酵母菌最適宜的生長溫度。而實驗1、實驗2、實驗3三組在堆積過程當中的最高品溫并未超過33℃。而且實驗3組的最高堆積品溫要比實驗1和實驗2組高出2℃~3℃。分析可能實驗3的酵母菌強化劑量與材料堆積規格的匹配對于提供酵母菌適宜的生長代謝溫度較其他3個實驗組更加合理所致。發酵進入地缸以后,除實驗4組明顯沒有遵循汾酒發酵“前緩、中挺、后緩落”的品溫變化規律外,其它實驗組均與正常大生產酒醅表現出相似的品溫變化趨勢。而且由于實驗組材料有前期堆積富集微生物的過程,所以整體上來說實驗組特別是實驗1和實驗3組材料的頂火時間要比正常大生產要長2~3d。
2.2堆積發酵過程中酵母菌數量分析材料堆積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提供酒醅本身攜帶的酵母菌一個有氧環境,使其進行數量的大量繁殖;另一方面,通過堆積,也可網羅一部分空氣當中的酵母菌[9]。通過微生物平板培養計數,結果如圖2所示。圖2結果表明,實驗4組由于堆積過程當中堆積溫度超出了酵母菌最適宜的生長溫度,導致在堆積過程當中,其酵母菌數量最高僅達4.15×106cfu/g,遠遠低于實驗1、實驗2、實驗3組中酵母菌的數量。其中,實驗3組當中酵母菌富集效果最好,達到了3.72×108cfu/g,結合圖1中的品溫情況,說明要保證后期發酵材料的較高的頂火溫度和較長的頂火時間,前期的堆積過程必須控制好堆積溫度,堆積溫度最好不要超過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最適生長溫度。
2.3在制品(15對時)酒度、出酒數量對比清香型白酒釀造過程當中,7~15對時這個階段,是酒精發酵的主要階段,15對時之后,隨著酒醅中酒度、酸度的積累,對大多數酵母菌生長代謝造成負面影響,一般酒醅中酒精含量變化不是很大。所以15對時的酒精度可代表酒醅發酵過程當中整體酒精生成量的多寡。圖3中數據可以看到,實驗組15對時酒精度均低于正常大生產。通過t檢驗顯著性分析,其中實驗1、實驗2、實驗3組分別與正常大生產15對時酒度在0.05水平下p值(0.23、0.45、0.28)均>0.05,差異性不顯著。而實驗4組酒醅15對時酒度與正常大生產顯著性分析p值(0.03)<0.05,差異性顯著。分析實驗1、實驗2、實驗3組酒醅15對時酒精度略低于正常大生產的原因在于實驗組在堆積過程中散失了部分水分有直接關系。而實驗4組酒醅產酒精量較少可能是由堆積過程中過高的堆積溫度殺死了一部分產醇酵母菌所引起的[10]。出酒數量方面,各實驗組最終出酒數量多寡基本與15對時酒精度的對比情況一致,結果見圖4。
2.4原酒總酯、乙酯/乳酯比值及感官品評結果
2.4.1原酒總酯、乙酯/乳酯比值結果分析原酒中總酯含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酒液放香特點是否良好,此外,汾酒中乙酯與乳酯的比例對于保證清香風格有重要作用。目前清香白酒的生產實踐表明,適當提高乙酯與乳酯的比例對于酒體品質的改善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從圖5中數據可以看到,4個實驗組中實驗3組所產原酒總酯含量最高,可達8.3g/L,比正常大生產的4.7g/L高出76.6%。而實驗1和實驗2組總酯含量相當,分別是7.3g/L和7.5g/L。其中,實驗4組在四個實驗組中總酯含量最低,但比正常大生產也高出19.1%。這說明堆積發酵結合生物工程技術強化生香酵母的方法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提高汾酒總酯含量的方法。從圖6中各實驗組及對照組乙酯/乳酯的比值數據可以看到,通過實驗組乙酯與乳酯的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實驗3所產乙酯/乳酯比例提高最多,高達1.5。
2.4.2實驗組感官品評分析根據1.3方法對各實驗酒樣進行品評,結果見表7。結合表7描述,可以看到實驗原酒普遍較正常大生產原酒表現出更明顯的蘋果香,清香風格典型。而且實驗3所產原酒經品評放香、口感均比較理想。
3結論
3.1經中試實驗可知,采用將3‰的FJ-5酵母菌液強化到正常汾酒配料當中,堆積發酵2d之后再進行入缸發酵的方法可較大程度地提高汾酒的總酯含量,提高幅度高達76.6%,能夠很好地保證和提升汾酒品質。
3.2通過堆積發酵結合生物工程技術強化發酵體系中生香酵母數量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汾酒中乙酯/乳酯的比值,最高可提高至1.5,在提高總酯的同時,實現了“增乙降乳”的目的,可大大地提升了汾酒的放香和口感。
3.3通過實驗發現,由于大多數生香酵母具有好氧繁殖、厭氧代謝的特點,通過人工強化結合堆積自然網羅微生物的方法大大地豐富了汾酒發酵體系當中生香酵母的數量,進而為發酵后期提高汾酒總酯含量和產品品質打下基礎。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傳統書法教學比較枯燥、乏味,而小學生年齡小,天性好動,自制力差,有效注意力不長,再加上手指手腕發育不成熟易疲勞等,學生開始時還覺得新奇,然而時間一久就會漸漸地就會失去學寫字的興趣。因此,在書法教學中,要善用多媒技術展示色彩明麗的圖像,演示鮮活生動的視頻,播放優美的音樂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書興趣。(一)美妙的音樂——動情。“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主要條件?!睂W習書法需要氣定神閑,即所謂的“心躁則筆躁,心靜則筆安。”據心理學家分析,音樂對人的心理、情緒有一定的調節功能。在優美的韻律之中,學生更容易屏息凝神進入書境。因此,或在課前休息時,或在新課導入時,或在欣賞作品時,或在課中學生自由練字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優美的古典名樂,如《平湖秋月》《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讓學生靜心靜氣,在輕松、平靜、舒心的氛圍中,心悅神凝,進入書法學習的狀態。另外,書法與音樂都具有節奏、旋律、變化、和諧等相通之處。當代書法家李斌權先生在維也納霍夫堡皇宮表演音樂書法《高山流水》等令人震憾。同樣在欣賞課中也可根據不同書法家、不同作品、不同書體配以節奏快慢、起伏相似的旋律來引導學生欣賞作品,既能培養學生的情趣,陶冶情操,又能讓學生對獲得更多的書法作品信息,感悟書法的魅力。(二)精美的畫面——激情。精美的畫面讓人賞心悅目,興趣盎然。在教學《“山”字與山字旁的書寫》時,先通過讓學生觀看一組雄險的泰山、秀甲天下的武夷山、奇峻的黃山等祖國名山圖片(配樂),讓學生被江山如畫的美景所吸引,然后出現甲骨文讓學生猜這是什么字。教師用動情的語言一邊敘述一邊展示“山”字“甲骨—金文—篆隸—草楷行”的演變的精美圖片。此刻,筆者從學生眼里流露出的驚奇眼神中,深信其在這好奇心的驅使下,既感悟到古代書法“山”的多樣寫法,又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出無限的學書情趣。(三)優美的視頻——燃情。視頻具有視聽同步化、圖像動態化的優點,傳遞信息生動形象。片中人物外貌、神態、動作歷歷在目,印入腦海。教師如能根據學生的表現和課程的安排,適時地穿插有關書法家學書的奇聞軼事視頻,如歐陽詢夜宿觀碑、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張旭觀物悟書、懷素蕉葉練字、智永筆冢故事等,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部分三年級學生,剛開始學寫毛筆字的,耐心不足,隨意亂畫,甚至問教師練好字的秘訣,想一蹴而就。此時播放《王獻之依缸習字》這一動畫故事給學生看。當看到王獻之不論嚴寒還酷暑堅持不懈練習,洗筆之水竟把水池染成墨池時,學生明白了“秘訣”是什么。由于移到主人公鍥而不舍和持之以恒精神的感染,學生的“野性”自然收斂了許多,學書熱情也就多了一份。
二、融合媒體技術,優化書法教學
(一)微課講演,省時高效。“微課”這種以視頻為載體、利用文字、圖像、動畫、音頻等多媒體技術,整合各種教學資源來輔助的教學手段越來越被教師的鐘愛。如在書法教學中嵌入微課會讓教師一勞永逸,事半功倍。教師在課前可以把基本筆畫的運筆方法的講解,漢字結構的安排,以及部分教學中的重難點,以微課的方式錄制好,在課堂上播放。學生看得清楚,聽得認真,更容易掌握書寫方法。如教學“山”字旁時,把事先錄制好的微課(“山”在左時,“山”字偏字的左上,字形稍小,中豎稍長,豎折的折較斜如“峰”、“峻”等字;“山”字在上下時中豎較短,在上時字形稍小,在下時字形稍扁如“崇”“炭”“岳”等)進行播放時,竟連平時最好動的學生都聽得十分細致,后來在練習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對字形結構掌握得又快又好。教師既教得輕松,又省時高效,一舉多得。。近兩年來筆者從基本筆畫的運筆方法、字體結構的安排、章法布局等方面精心錄制了30多節微課,并與其他教師分享,有效地促進了學校書法教學的開展。(三)展臺展示,直觀形象1.強化指導。書法是一門技藝性很強的學科,受班生數的制約,一堂課很難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如果采取集體示范,因學生離講臺遠近、角度不一致等問題,無論是把紙平鋪著范寫,讓學生站起來圍著看,還是把紙掛起來書寫,都不能把信息全面、及時、有效地傳達給每一位學生。再者也很難組織課堂紀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體展示臺示范,學生在大屏幕上可以全方位地觀摩到教師起筆、行筆、收筆,以及運筆的輕重、緩急和提按的運行走向,甚至筆墨滲透效果等。學生看得真切,印象深刻,學起來也更容易。特別是在突破重、難點上,更是優秀至極。例如,初學寫字的學生不知如何中鋒運筆,為解決這一重難點,筆者首先在投影下分別用側鋒和中鋒在宣紙上書寫兩組橫和豎,讓學生仔細觀察對比不同點。經過一番討論、分析、感悟,發現中鋒寫的筆畫沉穩、厚實、凝練、富有立體感和力透紙背感;接著拿著一支毛筆告訴學生毛筆的筆頭分為三個部分:筆尖(筆鋒)、筆肚、筆根。把筆尖筆肚運行在筆畫的中間,就像汽車行駛在馬路中間一樣就叫中鋒行筆;然后把事先用單線鉤畫、紅線標注好行筆步驟的橫和豎畫擺在投影儀下,提筆示范并講解寫橫:①空中取勢輕入斜頓(引導學生觀察此時的筆尖在上筆肚在下),②運指腕把筆肚向外推送至筆畫中間(這一細微的調鋒動作,教師反復示范,讓學生觀察細致后,反復練習),③中鋒右行(再引導學生觀察此時的筆肚在右前,筆尖在后),④頓筆收筆。寫豎:①逆鋒輕入斜頓(引導學生觀察此時的筆尖在左上筆肚右下),②運指腕把筆肚向內推送至筆畫中間(教師反復示范),③中鋒下行(引導學生觀察此時的筆肚在正下方前,筆尖在后),④頓筆收筆(或出鋒)。這樣學生細致觀察了指、腕細微運行變化的全過程,明白了運筆方法,掌握起來也更容易,正如孫過庭所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2.促進評價。學生的表現欲強,讓學生在展臺上“實戰演練”,其積極性高。教師既可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書法的動態情況,又可捕捉學生存在的共性錯誤,作統一指導,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此外教師還可選取有代表性的作業,利用展臺把作業的局部放大,與原帖對比,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對寫得好的地方畫個紅圈,或評四星、五星。不但能讓學生看到自己所寫的字與范字之間的差別,也能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學之間的差別,既加深了對作品的認識,又提升了臨寫水平,而且有益于催化學生的學書樂趣。3.開闊視野書法課不能上成單純的練字課,還要適度融入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教育,使學生對漢字和書法的豐富內涵及文化價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書法家沈尹默先生指出:“世人承認的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就是因為它顯示出驚人的奇跡,無色而具有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人欣賞,心暢神怡。”教師可充分利用展臺展示:如妍美勁健、瀟灑俊逸的王羲之《蘭亭序》;寬博遒勁、樸拙雄渾的顏真卿《勤禮碑》;骨力峻拔、結構嚴謹的柳公權《玄秘塔》;欹側險峻、清和秀健的歐陽詢《九成宮》等不朽的經典之作來開闊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從經典作品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墨色的濃淡、行筆的疾緩、章法的變化等處細微觀察,學習欣賞,學會審美,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藝術的熏陶,感悟書法的博大精深,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形成樂學的心理傾向,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另外,教師還可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通過聲、色、光和對字的部件的移高、降低、拉長、縮短、放寬、變窄等,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掌握構字規律;通過鏡頭的放大、慢放、定格、循環播放等形式,突出重點或細節部分,讓學生細致觀察、揣摩、感悟;通過一些簡單的線條、幾何圖形、動畫設計等來幫助學生找準筆畫的位置??傊?,教師巧用課件既能讓學生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最終把每個字寫得規范、美觀,又能創造出精彩、有趣的書法課堂,激發學生學書興趣。
三、融合媒體技術,拓展學書空間
《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鼓勵學校、教師、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豐富的書法教育資源,加強交流,構建開放的網絡書法教學平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生動活潑的書法教學。”(一)互聯網+多元學書。書法學習是一個“時習”加“恒習”的漸近過程,一周一節課的書法教學既滿足不了好學書法學生的熱切需求,也無法有效提高學生書法水平。而利用互聯網交流學習,能拓展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筆者先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搜集大量書法技法知識,學習古人碑帖中的范字,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和不同時期的大書法家及其作品的風格特點;二是推薦學生進入《中國教育書法網》中的書法常識,《福建書法教育網》中的書法課堂了解書法知識等網站,獲取豐富的書法學習資源;三是特別介紹學生每天觀看央視“書法頻道”中午12點30分《一日一字》或晚上20點30分《名師講堂》,通過親近名師,感悟書韻,提高書寫技藝。(二)微信交流,便捷有趣。微信是當下最便捷的交流平臺,可跨越時空,隨時交流溝通。筆者充分利用微信的特點,創建了班級書法微信群來加強書法學習交流,把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在群里筆者有時上傳部分優秀的書法教學視頻、微課、名貼等供學生在家一邊看,一邊寫,學生對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反復揣摩,然后再寫;有時把教學中發現的普遍問題在微信中強調指出;有時也可以針對個別同學進行指導交流。與此同時,學生也會把在家練習視頻和作品上傳群里,而教師也會及時點評,對寫得好的地方“點贊”,不足之處及時糾正,對優秀作品發表情包贊賞。另外還搜集學生優秀習作,拍成照片,利用媒體技術裝裱成冊發到群里(或在課堂展播)。當學生看到自己的習作變成精美的作品更是興奮不已,而寫得不是很好的學生也會效仿、趨從。參與交流的學生越來越多,在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中,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成就感越來越強,漸漸形成學習書法的內驅力。
作者:劉武平 單位:邵武市實驗小學
開發智能是各國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近10多年來,國際上研究并推廣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
在數學教育中,問題是學生面對一項任務時才出現的,這項任務通常是由教師或教科書布置的,而且往往沒有給問題規定解決方法。當學生在問題中找出一個適當的“模式”時,他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把問題解決作為數學教育的核心,是美國數學教師協會于1980年正式提出的,此后很快跨出了美國國界,被英國、日本等國引進。美國數學課程把“解決問題的數學”作為第一項標準,認為解決問題是數學課程的中心,是全部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所有數學活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這一標準強調,在鼓勵和支持解決問題的課堂中,要進行廣泛而豐富的解決問題的探討。學生應與其他同學以及教師分享他們的思考和探討,應學會用幾種方式表達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另外,他們應該像評價問題答案那樣,學會評價解決問題的過摸。當兒童通過幾年的發展,他們應遇到較多的完全不同類型的復雜問題,這些問題產生于現實世界和數學內容本身。
重視問題解決已成為發達國家數學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日本最近公布的學習指導要領中,十分重視將數學活動全部納入“問題解決”的視野。德國在數學的跨學科目標中,將“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列為五大目標之一,并指出:“促進這兩種能力的首要條件是安排以解決問題為方向的教學。在教學中向學生提供最佳可能,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發現和推測答案。”
2.強調數學應用
強調數學應用已成為發達國家的共識。他們的課程從一年級開始就將數學知識和應用相結合,作為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各年齡階段安排了相關的內容,如錢幣的兌換和計算,價格和購物計算,各種購物方案的確定和評估,時間和行車時刻表的使用,長度、面積、體積、容量與重量的估計和測定,旅游中的問題,居室與建筑問題,出版印刷中的問題,說話頻率的測算等。
3.促進數學交流
美國學校數學課程與評價標準之二,就是作為交流的數學,認為:如果學生想要進行數學交流,并且經常地應用數學,就可以把數學作為一種語言。數學交流即通過聽覺、視覺、觸覺(多用游戲的方式)來接受他人的數學思想;將自己的數學思想用動作的、直觀的形式或數學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交流可以幫助兒童理解直覺的觀念與抽象的數學語言、符號之間的聯系。描述、交流、傾聽、書寫和閱讀是交流的技能,在交流過程中,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有助于構建知識,學習他人思考問題的方法,并且澄清自己的思維。當教師提出要探索的問題,并要求學生解釋他們的想法時,教師就推進了交流的過程。
教學中的交流過程,有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社會的交流。特別重視創設情景,提供機會鼓勵學生去動手、去講、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接受別人的表達。因而課堂中教師要十分注意學生小組活動和大組交流。
4.加強數學思想方法
當前和21世紀很少會有人用那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去解決問題?,F代社會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從小受到數學思想的熏陶和啟迪,以便為將來能夠解決社會面臨的實際問題打好基矗這也是一直將發展數學思維作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的原因。
交換設備是人類信息交互中的重要實施,在相互通信中起著立交橋的作用。交換技術的發展總是依賴于人類的信息需求、傳送信息的格式和技術,以及控制技術的發展而螺旋型發展。從電話交換一直到當今數據交換、綜合業務數字交換,交換技術經歷了人工交換到自動交換的過程。人們對可視電話、可視圖文、圖象通信和多媒體等寬帶業務的需求,也將大大地推動異步傳輸技術(ATM)和同步數字系列技術(SDH)及寬帶用戶接入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廣泛應用。
從交換技術的發展歷史看,數據交換經歷了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和綜合業務數字交換的發展過程。
一、電路交換
自1876年美國貝爾發明電話以來,隨著社會需求的增長和通信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電路交換技術從最初的人工接續方式,經歷了機電與電子式自動交換、存儲程序控制的模擬和數字交換、第三方可編程交換等技術的變革,當前正在發展中的融合多媒體格式相互通信的軟交換技術。
隨著電子技術,尤其是半導體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在交換機內引入電子技術,這類交換機稱作電子交換機。最初是在交換機的控制部分引入電子技術,話路部分仍采用機械接點,出現了“半電子交換機”、“準電子交換機”。只有在微電子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后,才開始了全電子交換機的迅速發展。
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對交換技術的發展起了巨大的影響。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脈沖編碼調制(PCM)技術成功地應用在通信傳輸系統中,對通話質量和節約線路設備成本都產生了很大好處。隨著數字通信與PCM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于是產生了將PCM信息直接交換的思想,各國開始研制程控數字交換機。1970年法國首先在拉尼翁(Lanion)成功地開通了世界上第一臺程控數字交換系統,標志著交換技術從傳統的模擬交換進入到了數字交換時代。程控數字交換技術采用PCM數字傳輸和數字交換,非常適合信息數字化應用,除應用于普通電話通信以外,并且為開通用戶電報、數據傳送等非話業務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在電信網中使用的電路交換機全部為程控數字交換機,可向用戶提供電路方式的固定電話業務、移動電話業務和窄帶ISDN業務。
二、報文交換
報文交換方式的數據傳輸單位是報文,報文就是站點一次性要發送的數據塊,其長度不限且可變。當一個站要發送報文時,它將一個目的地址附加到報文上,網絡節點根據報文上的目的地址信息,把報文發送到下一個節點,一直逐個節點地轉送到目的節點。
每個節點在收到整個報文并檢查無誤后,就暫存這個報文,然后利用路由信息找出下一個節點的地址,再把整個報文傳送給下一個節點。因此,端與端之間無需先通過呼叫建立連接。報文在每個節點的延遲時間,等于接收報文所需的時間加上向下一個節點轉發所需的排隊延遲時間之和。
三、分組交換
分組交換是交換技術發展的重要成果,代表著網絡未來演進的方向。分組交換方式兼有報文交換和線路交換的優點。分組交換技術使用統計復用,與電路交換相比大大提高了帶寬利用率。這要求在交換節點使用存儲轉發,從而導致掉隊現象的發生。因此,分組交換全引入不固定的延遲的概念。分組交換網絡主要有面向連接和無連接兩種方式.分組網絡包含3個功能面,分別是數據面、控制面和管理面。數據面負責分組轉發,因此需要高性能的實現。目前主要的分組交換網包括面向連接的X.25、幀中繼、ATM、MPLS以及無連接的以太網、CP/IP網絡。
分組交換網有兩種主要的形式:面向連接和無連接。對于分組交換技術來說,面向連接的網絡與電路交換類似,也需要通過連接建立過程在交換機中分配資源;但由于它采用統計復用,所分配的資源是用邏輯標號來表示的。自分組交換技術出現以來,已經有多種分組交換網投人運行。電信領域最早提出的是X.25網絡,但由于它協議復雜,速度有限,逐漸被性能更好的網絡如幀中繼代替。幀中繼網絡可以認為是X.25的改進版本,它簡化了協議以提高處理效率。
計算機領域的一個側重點是局域網,即小范圍、小規模的網絡,用于互連辦公室內的計算機。目前以太網已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局域網技術。
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因特網獲得較大發展,規模持續擴大,對核心路由器吞吐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由于路由器對IP分組進行轉發時路由表的查找比較復雜,轉發速度受到很大限制。前面指出,面向連接網絡使用邏輯子信道標號進行轉發表查找,速度是很快的。人們結合ATM技術在這方面的優點,提出將核心網絡改為使用類似于ATM的交換機,而只在邊緣網絡使用路由器的IP交換技術,最終發展為多協議標記交換(MPlS)。然而,在隨后的幾年中,提出了多種實用的高速路由查找方法,使其不再成為瓶頸。此時,MPLS最大的優點就是流量工程(TramcEn小needng)能力,即人為控制分組流向。但是由于目前高速路由器還能夠很好地工作,MPLS技術并沒有被廣泛使用。
四、綜合業務數字交換
綜合業務數字網是集語音、數據、圖文傳真、可視電話等各種業務為一體的網絡,適用于不同的帶寬要求和多樣的業務要求。異步傳輸模式ATM(AsynchronousTransferMode)就是用于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的一種交換技術。ATM是在分組交換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使用固定長度分組,并使用空閑信元來填充信道,從而使信道被等長的時間小段。由于光纖通信提供了低誤碼率的傳輸通道,因而流量控制和差錯控制便可移到用戶終端,網絡只負責信息的交換和傳送,從而使傳輸時延減小。所以ATM適用于高速數據交換業務。
隨著通信技術和通信業務需求的發展,迫使電信網絡必須向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方向發展。這要求通信網絡和交換設備既要容納非實時的數據業務,又要容納實時性的電話和電視信號業務,還要考慮到滿足突發性強、瞬時業務量大的要求,提高通信效率和經濟性。在這樣的通信業務條件下,傳統的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都不能夠勝任。電路交換的主要缺點是信道帶寬(速率)分配缺乏靈活性,以及在處理突發業務情況下效率低。而分組交換則由于處理操作帶來的時延而不適宜于實時通信。因此,在研究新的傳送模式時需要找出兩全的辦法,既能達到網絡資源的充分利用,又能使各種通信業務獲得高質量的傳送水平。這種新的傳送模式就是后來出現的“異步轉移模式”(ATM)。
ATM是在光纖大容量傳輸媒體的環境中分組交換技術的新發展。在大量使用光纜之前,數字通信網中的中繼線路是最緊張也是質量最差的資源,提高線路利用率和減少誤碼是最著重考慮的事情。光纜的大量使用不僅大大增加了通信能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傳輸質量。這使得人們逐漸傾向于寧可犧牲部分線路利用率來減少節點的處理負擔。
與此同時,人類對于通信帶寬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別是傳送圖像信息和海量數據,
已經使人們對于數據通信的速率由過去的幾千比特/秒增加到幾兆比特/秒。這樣,節點的處理能力成了數據通信網中的“瓶頸”。ATM對于節點處理能力的要求遠低于分組轉送方式,更能適應現代的這種環境。
ATM方式中,采用了分組交換中的虛電路形式,同時在呼叫建立過程中向網絡提出傳輸所希望使用的資源,網絡根據當前的狀態決定是否接受這個呼叫。可以說,ATM方式既兼顧了網絡運營效率,又能夠滿足接入網絡的連接進行快速數據傳送的需要。
五、計算機網絡數據交換技術發展的展望
近年來。以Internet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傳統的電信觀念和體系架構,并且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已經離不開網絡,這導致了人類社會對網絡業務需求急劇增長,并且對網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提供話音、數據、視頻業務,也要同時支持實時多媒體流的傳送,并且要求網絡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性能。下一代網絡應是—個能夠屏蔽底層通信基礎設施多樣性,并能提供一個統一開放的、可伸縮的、安全穩定和高性能的融合服務平臺,能夠支持快速靈活地開發、集成、定制和部署新的網絡業務。
下一代網絡將是—一個以軟交換為核心、光網絡為基礎、分組型傳送技術的開放式的融合網。軟交換的出現,可通過一個融合的網絡為用戶同時提供話音、數據和多媒體業務,實現國際電聯提出的“通過互聯互通的電信網、計算機網和電視網等網路資源的無縫融合,構成一個具有統一接入和應用界面的高效率網路,使人類能在任何時間和地點,以一種可以接受的費用和質量,安全的享受多種方式的信息應用”的目標。
參考文獻:
作者:張磊 單位:華東政法大學
訴請被駁回后,該案被允許直接上訴至南非,南非認為,該國憲法要求政府有義務考慮來自那些遭受別國國際不法行為損害的公民提出的外交保護請求,并且對這些請求做出適當處理。其他類似案例也經常被援引。還有的學者指出,在過去的30年里,個人越來越多地控訴自己的國家沒有為他們實施外交保護。與早先駁回所有訴請不同,今天的法院已經開始對行政決定進行司法審查。實施外交保護的義務可以在國內司法系統中找到。德國、瑞士、英國和南非的法庭都從本國法律中找到或演化出這種義務,他們的結論仍然是外交保護作為斟酌權的性質正在改變。然而,筆者認為,這樣的理由存在諸多漏洞:1.保護的義務并不等同于外交保護的義務。如果仔細閱讀上述所援引的這些國家的法律條文,包括我國《憲法》第五十條和第八十九條,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條文只要求國家保護海外國民,并沒有明確要求國家必須采取外交保護的方式。很顯然,外交保護并不是國家保護海外國民的唯一方式。2.國內法上的義務并不等同于國際法義務。退一步講,上述論據最多只能證明這種保護義務是該國國內法上的義務。在外交保護領域,我們要區分國際法義務與國內法義務。外交保護是一項國際法領域內的法律制度,所以,我們講外交保護是國家的權利是就國際法層面而言的。外交保護的法律性質不因國內法的規定而改變,這種國際法與國內法并行不悖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美國,要成為有對外效力的美國公民,在美國出生或者入籍是必須條件,但要成某個州的公民只需在那里居住即可。所以“州公民”在國際法上可能不是美國公民,美國政府對“州公民”的法律義務也只是國內法層面的。3.國內法的趨同并不能等同于國際法規范。再退一步講,即使大多數國家國內法都規定國家有外交保護的義務,那么這種趨同也不必然導致一項新的國際法規范。首先,由于目前關于外交保護并不存在國際條約,因此,國家義務論沒有條約依據。其次,國內法的趨同也尚未構成國際習慣。國際法委員會特別報告員約翰•杜加爾德(JohnDugard)在提交國際法委員會的《關于外交保護的第七次報告》中曾經建議將外交保護界定為國家的義務。但沒有被各國所采納。正如奧地利的政府意見所言,在制定《草案》的過程中,各國對外交保護是國家權利幾乎都不持異議。這些都足以證明國際習慣所要求的心理要素尚未成立。再次,國內法的趨同也尚不構成《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所謂的“一般法律原則”。國際法院尚未在任何判例中將國家實施外交保護的義務論作為一般法律原則加以運用。事實上,一般法律原則并不是一項獨立的國際法淵源,因為《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將其限定在“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所謂“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就是指經過國家的同意。正如勞特派特(HerschLauterpacht)所分析,這種同意的表達方式有兩種———明示同意和默示同意。前者構成國際條約,后者構成國際習慣。因此,無論采取哪種途徑獲取國家的同意,所謂一般法律原則都難以避免地成為國際條約或國際習慣。
部分學者提出,外交保護的最終目的是保護人權,國家既是權力和權利的主體,也是責任和義務的主體。作為保護人權的重要手段,外交保護已是國家的責任。另一部分學者從國家職能的角度也得出相同的結論,即外交保護作為政府職能,即保護人權,是國家核心本質的必然結果。所以,國家理所當然地有義務對個人實施外交保護。然而,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并不一定正確。國際社會既強調保護人權,也強調法治精神在強調保護人權的同時,國際社會也在朝著法治化的方向前進。法治化意味著國際法自身的發展更加謹慎,然而,人權保護理論在很多方面還不成熟,各國存在分歧。如果簡單地以模糊或有爭議的理論來改變一項存續百年的制度,這似乎是武斷的,與法治化背道而馳的。外交保護并不一定總是保護國民的最優選擇有的學者認為,從人權保護角度來看,將外交保護定性為國家義務會更有利于保護海外公民的權益。然而,現實情況可能并非如此,聯合國大會2005年通過了《世界首腦會議成果》,它指出人權保護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途徑得到實現。至于哪一種程序或補救辦法最有可能實現有效保護的目標,這取決于每個案件的具體情況,所以,外交保護不是唯一的選項。事實上,外交保護也不一定是最優選擇。外交保護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國家之間的激烈對抗,因此,國際法才要求首先用盡當地救濟,要求用盡當地救濟最有力的理由就是它使國家間的友好關系不致因為眾多細小爭端而受到威脅。所以,不應當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求國家必須實施外交保護。另一方面,外交保護還涉及一個成本問題。如果其他方式能夠用更小的成本取得與外交保護一樣的效果,那么就沒有理由將外交保護作為國家的義務。例如,領事保護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實施條件簡單,不要求等到實際損害業已發生,不要求首先用盡當地救濟,不會引發國家之間的激烈對抗。將外交保護規定為國家的義務缺乏可操作性首先,假如外交保護是國家的義務,那么,世界上的一些強國將不幸地淪為一些個人營私的工具。個人完全有可能通過變更國籍或者獲取多重國籍的方式來驅使一個或幾個強大的國家來保護自己的私人利益,而國家卻對這種裸的“利用”無法拒絕。這一缺陷的最大受益者很可能就是跨國公司。在新時代,跨國公司國籍中的效忠義務正在逐漸淡化,他們第一效忠的是利潤,而不是個人雇員或者他們從事商業活動的地方或者國家。其次,國際爭端是紛繁復雜的,國家需要斟酌來應付種種不確定的因素,傳統外交保護制度就是按照這個思路來設計的。
例如,國籍持續原則是外交保護條件之一。該原則要求個人在從發生損害之日到保護國正式實施外交保護之日持續具有保護國國籍。換言之,即使個人在保護國實施外交保護之后不再具有保護國國籍,外交保護可以繼續,也可以被終止,這取決于保護國的態度,因為外交保護是國家的權利。然而,假使外交保護是國家的義務,那么在上述情況下,國家就不得不繼續保護一個“外國人”。這無疑是尷尬的。再次,假如外交保護是國家的義務,那么不實施外交保護的國家就要承擔國際法上的國家責任。那這種國家責任該如何追究,目前尚無有效的國際法途徑。即使《歐洲人權公約》可以對千百萬歐洲人提供救濟辦法,但很難說《美洲人權公約》或《非洲人權和人民權利》也取得了同樣的成功。此外,世界人口多數都在亞洲,但亞洲卻至今尚無一項區域性人權公約。即使可以追究,這種問責制度也還有很多限制條件需要明確,否則,國家將因為種種瑣事而疲于應訴。國際法人本化思潮的發展并不意味著外交保護的法律性質已經轉變為國家的義務。各國國內法的趨同與國際法規范的產生之間并沒有必然聯系,因此,這不能成為外交保護性質變化的依據。即使從保護人權的角度提出外交保護是國家的義務,在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都存在值得質疑的地方。事實上,保護人權并不一定要給增加義務;給予斟酌的余地也并不等于不保護人權。所以,綜上所述,外交保護仍然是國家的權利。
二、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步驟
1.創造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教學中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課程的“組合邏輯電路設計”教學中,詢問學生有沒有獻過血。通過此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究獻血和所學知識的相關性;接著詢問血型匹配知識。通過此問題調動大家探討的積極性;最后提出能否利用所學知識設計一個血型匹配判斷電路。通過前期的情境培養,使學生對“組合邏輯電路設計”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2.圍繞主題,逐步深入。
學習了典型的時序集成電路后,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集成電路的理解和應用,繼而引導學生作進一步討論:能否用現有知識設計數字電子鐘?數字電子鐘的設計包含哪些模塊?學生對數字電子鐘比較熟悉,能夠確定數字電子鐘需要實現哪些功能。學生通過研究和討論,設計出數字電子鐘的總體結構圖。數字電子鐘的模塊包括:秒脈沖信號產生、計數、譯碼、校時和顯示等基本模塊,利用Multisim仿真軟件實現各電路模塊的獨立調試和仿真,再進行系統的級聯調試。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數字電子鐘的關鍵問題:秒脈沖信號如何產生?時計數電路,即二十四進制計數電路如何設計與實現?分、秒計數電路,即六十進制計數電路如何設計與實現?時(分、秒)譯碼電路如何設計與實現?時(分、秒)顯示電路如何設計與實現?怎樣實現對時、分的校準。
3.模塊化設計,團隊合作。
基本設計思路確定以后,進入項目的實施階段。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應從多個方面考慮團隊成員的組合,如知識結構、特長、性格等。確定了小組成員后,明確每位同學職責。項目負責人將項目任務模塊化,負責項目的整體組織和協調,確保項目有條不紊地開展;成員兩人一組完成子模塊的設計與調試;最后以小組為單位,梳理項目,由項目負責人組織編寫和完善所有項目文檔和報告。在項目的設計過程中,學生參考他人的設計及實現方法時,主要是學習他人的設計方法,如編碼、接口和電路的工作原理,而不是原封不動地使用他人的電路。在項目的方案論證過程中,鼓勵學生開展討論。學生可以通過提方案、相互補充和正反對比等多種探討思路,對所擬定的方案進行仿真或試驗驗證。教師在這一環節中力求全面把握學生動向,主動獲取學生設計過程中的認知錯誤,加以指導。最后學生可以得出電子鐘每一子模塊的設計內容。數字電子鐘的第一部分是時間基準,即時鐘。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發現,為了獲得可能的最高精度,時鐘電路選擇比較常見的32.768kHz的晶振,而32768是2的15次方,所以對這種晶振進行15次分頻的話,就可以得到準確穩定的1Hz的標準時鐘信號。數字電子鐘的第二部分是秒計數器。秒計數器的工作原理為:給其裝載一個初始值并執行減計數至零。當計數到達零時,產生一個時鐘脈沖并將其傳遞給分計數器。在這里,裝載的初始值根據需要設定的時間和時鐘基準信號來計算,若時鐘基準信號為1Hz,則60s的設定時間所需的初始值為60,若時鐘基準信號為2Hz,則60s的設定時間所需的初始值為120。也就是說,裝載的初始值等于需要設定的時間乘以時鐘基準信號。數字電子鐘的第三部分是分計數器,它實現分的計數和顯示,且進行小時比較。每當秒計數器減至零時,分計數器加1。電路需包含一個比較電路的8位計數器,以實現分的復位并使小時計數器加1。通過仿真,學生發現,為了保證LED顯示的正確性,當復位為零時,設置顯示值為59。數字電子鐘的第四部分是時計數器,當分計數器計數到60時,小時計數器加1。在計數器的設計過程中,學生最容易忽略計數器的工作特性,在仿真時就會出現問題。例如,在電子鐘設計中計數器選用74LS193時,就要考慮其工作特性,在分計數器的值小于而不是等于60的那一個時刻加1。這樣做可以避免使用額外的邏輯運算,來使比較器的輸出轉化為小時計數器的輸入時鐘脈沖。小時計數器電路中也應該包含一個比較器,用以檢測當前值是否為12(電子鐘小時顯示為12進制),如果是,立即將小時計數器復位。
4.總結問題,共同研討。
在項目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在做到整體掌握、全程引導的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設計,協助學生解決遇到的難題。如學生在校時電路的設計中遇到了如下問題:校時電路的開關在接通和斷開時均存在抖動問題,使電路無法正常工作。這時學生在教師的鼓勵、引導下查閱資料,了解到常用的消除抖動的方法:軟實現(編程實現)、硬件實現。軟實現即處理器查詢或者監視開關的狀態,當開關在規定時間內沒有改變狀態時,即認為開關已經不再抖動。常用的硬件去抖動的方法有:(1)使用施密特觸發器電路;(2)使用CMOS555定時器;(3)基本RS鎖存器電路。利用施密特觸發器電路消除抖動時,應確保施密特觸發器的門限電壓盡可能小,以保證能被電容上的電壓觸發;當開關存在很多抖動時,最好的方法是采用CMOS555定時器構建單穩態電路來消除抖動。當開關按下時,555定時器可以輸出一個穩定的脈沖信號,代替開關來觸發實際;利用基本RS鎖存器電路,將鎖存器的S端接開關輸入,R端接應用電路,將開關的狀態鎖存,當操作完成后取消鎖存。學生可以分組,應用不同的方法消除抖動,比較去抖動的效果,確定最佳方案。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不僅解決了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發散了思維,擴展了知識面。
5.時序仿真,實現目標。
學生通過原理圖設計,得到了秒脈沖信號、二十四進制計數器、六十進制計數器,通過仿真可以得到其時序圖,引導學生總結利用集成計數器芯片實現其他進制計數器的方法,最后通過級聯實現數字鐘的設計和仿真。每個小組實現項目設計后,教師應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項目組負責人應向全班匯報并展示本組設計的作品,列舉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6.拓展項目,鼓勵創新。
在學生實現了項目任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項目的拓展,增強學生的靈活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如現在市場上的電子鐘定時有何特點,學生自身對定時功能有何要求等。學生可以通過提方案、互相補充、多方面對比等探討過程,實現電子鐘個性化定時的設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思維探索,而且提高了對知識的理解記憶,為課程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不要局限于一套設計方案。在系統設計前,將學生分組,要求每組同學采用不同的方法達到設計目的。例如用數字電路設計一個閃爍式LED時序電路,在設計時序發生器時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1)555定時器;(2)慢時鐘;(3)快時鐘,通過計數器來分頻。
1.創設問題情境
在講這節課的內容之前,應當事先要求學生自行練習制作簡單的幻燈片,等正式開課后,筆者拿出準備好的范例與學生自行制作的幻燈片進行對比。由于學生事先已經參與到實際制作之中,因此在實際上課時積極性很高。對比完成之后筆者向學生提問“:你發現自己所制作的幻燈片與老師提供的幻燈片之間存在哪些區別?”當然,在對學生進行提問的過程中,對于各個層次的學生也應當有選擇性地調整提問內容,比如說向高層次的學生進行提問時可以提出下面的問題:請你談談自己是怎么利用多媒體工具來對自己的作品進行美化與設計的?而對于中層次的學生來說,將問題內容變為:請你談談自己的作品與老師的范例存在哪些設計上的區別?對于低層次的學生,要求他們說出兩個作品之間的不同點。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從中獲得成就感,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學生設計討論
當提問結束之后,不同層次小組的學生對于幻燈片的制作有了基本理解,這時筆者要求各個小組的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對設計的幻燈片作出進一步處理,要求組內每一名成員都參與討論,讓小組成員自行進行分工。筆者給學生提出這樣的建議:組內成績落后的成員可以負責對幻燈片背景的著色工作;中層次的學生主要負責幻燈片的版面設計工作;成績較好的學生完成音視頻剪輯制作這部分內容。最終再由小組內所有的學生共同對“初成品”進行討論修改,并得出最終方案。
3.學生合作設計當各個小組都完成了合作討論環節之后,學生的思維都得到了很好的擴展,這時筆者要求學生可以進行實踐操作。學生根據討論的結果,自由地發展自己的創造力來制作幻燈片,運用各種操作設計方法,憑借小組成員之間的默契配合設計出了各種各樣的幻燈片,可以說每組學生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來進行操作設計的。若成績較高的學生很快地完成了此次任務,我們可以找一些新的知識來幫助他們進行拓展;若成績落后的學生完成起來相對困難,則我們應當在學生操作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從而保證基本上所有學生都能夠完成學習目標。通過上述三個環節的設計,能夠非常明顯的地體現出合作學習教學法的思想內涵,合作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它在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兒童從家庭來到學校,老師成了他們最親近的人,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對孩子們的學習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皫煇邸豹q如母愛,又勝似母愛,學生在他喜歡的老師面前不會因為“怕”而不得不學,而是更主動地去表現自己,這就由“被動”的學而變為“主動”的學。這恰恰是老師的愛,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熱情。
那么,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呢?我體會最深的一點是要“見縫插針”,因為數學教師一般都不是班主任,和學生接觸的機會比較少,所以更需要人為地創造一些機會,在生活等各個方面去關心學生,尤其是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他們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都能縮短師生心靈間的距離,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從而建立起愛的氛圍。
二、以趣“激”學
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他們的求知欲望,針對兒童的特點,可以采用猜謎、講故事、對口令、游戲、操作等多種形式,無論哪一種形式,只要恰到好處,都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學“7加幾的加法”時,設計了一個猴子摘桃的游戲,讓小朋友來扮演小猴子,每個小猴子拿著一個“7加幾”的算式,去摘寫著這道題答案的桃子,誰摘對了桃子就歸誰所有,小朋友們爭先恐后熱情可高了,學生在游戲中深深地感受到“湊十法”的妙用,接著我又用趣味性的語言說:“猴王看到小猴子們又對又快地摘到了桃子,非常高興,他又給小猴出了一道難題。”接著,我出示算式“6+7=”,結果,小朋友們在高漲的情緒下,一下子就想出了三種方法。這樣,既復習了看7想3的湊十法,又順帶復習了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知識;聰明的小朋友還類推出看6想4的方法,為下節課學習6加幾做了良好的鋪墊??梢娏己玫慕虒W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疑“激”學學起于思源于疑,采用設難質疑的方式,激發學生渴求新知識的心理
例如:我在教“面積和面積單位”時,開始,我拿出一個正方形的框,然后演示把一只球放在框的中間,球掉下去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觀察回答:“球為什么會掉下去?”進而再問:你能想一個簡單的辦法,讓球不掉下去嗎?,學生會想到在框的的中間加一片硬紙擋住球就不會掉下去了,從而引出了“面”,通過這樣的置“疑”,使學生對“面”有了一個感性認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激發了興趣,使之樂于學。另外,在課結束前,出一道難易適當的思考題,也可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善于設“疑”的教師,無疑是一個好老師。
四、以“信”激學
2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效果
在課堂的實際教學中我常常采用項目教學法,在運用中,預期的效果得到了明顯的體現。項目方法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由學生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獨立組織和實施工作的教學方法。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對“項目”的選取和創設情境,主要由學生自己合作完成預定“項目工作”的學習方式。項目教學法又稱做行為導向法,它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世界職業教育教學論中出現的。行為導向教學法是學生同時用腦、心、手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是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是全面的和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學生能運用已有知識、技能的同時,在一定范圍內學習到新的知識技能,也解決過去從未遇到過的實際問題。要完成一個項目必須調動完成項目所需的綜合知識和綜合技能,因此項目教學法具有綜合性,并非教材中每個知識點、每項技能都能運用項目教學法。當一個一個學習任務完成后,需要運用相關知識完成一個實際項目時,使用項目教學法。因此,項目教學法多用一門課程或一個單元的結束。
3電子專業教學要因材施教,不斷滲透道德教育
中職學生一畢業就走上工作崗位,從事方方面面的工作,所以我們在專業教學中很有必要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目前,職業學校的招收生源中大部分的學生在初中階段綜合素質不高。這就給職業學校的教學管理帶來很大負擔,特別是電子技術基礎課的教學更是難上加難。不停得灌輸吃苦耐勞的思想,才能使學生走上社會能適應社會需求,能立足社會。
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一定時間和程度上,學生能接受的知識量是有限的。如果學生做好了預習,自然課堂教學的效率一定會提高,學生獲得知識量就可以最大化。為此,必須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前把老師要講的內容掃描成PDF文檔,發給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課中要提問,課后要復習。
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教好這門課程的關鍵。
③增強師生互動。討論是掌握課程知識精髓、激發思維、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
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癕EMS技術基礎”由于內容設計的知識點比較多,模型和實物就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因此,理論教學與實例教學的有機結合會有利于學生對課程難點和重點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二、多種教學方法在“MEMS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一)課程教學方式改革
1.理論授課方式。理論授課方式,既借鑒了傳統的教學方式(PPT+板書),又采用了多種與傳統授課方式不同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模式。課堂中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通過提問、演示、討論、答疑等方式開展交互式教學,根據課程內容適時調整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的過程。改變了過去以教師為主體的“填鴨式”、單向知識傳播的教學模式,極大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將實物引入課堂。為克服理論講授枯燥、抽象的現狀,根據教學內容不同,針對某些直觀性強、學生可以通過實物獲得感性認識的課程內容,引入實物教學的手段。比如將MEMS常用材料和實際加工的MEMS微器件引入教室,邊講解邊演示,產生情景教學效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力,激發了學習興趣。
3.討論課。討論課的前提是學生必須在課前認真預習,對課堂內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開展討論課時,可分為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老師提問,將學生分組討論后進行回答和講解,其他組同學進行評價,最后由老師來評價和總結;另一種是由同學提問,其他同學來回答和講解,提問的同學來評價,最后由老師來評價和總結。
4.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在講課過程中將“理論與應用背景”密切結合,引入研究型教學模式。即將教師的科研興趣和科研成果融入到本科教學中,形成互動的統一過程,以真正有效地為社會培養出擁有系統知識結構、具有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的本科人才。同時,為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和概念的能力,開闊學生視野,在教學過程中引入MEMS典型產品實例教學的內容和方法。通過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
傳統的一次考試決定學生成績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傷害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種考試模式下,有些學生平時學習不刻苦,但善于臨時應付考試,往往取得較好成績。而有些平時學習比較好的學生,但在考試中并沒有發揮出來,反而得到的是不理想的成績。為改變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情況,采取相對比較全面合理的考核方式。在保留傳統理論考試基礎上,增加“自主學習式”、平時題簽式、交流討論式等多種考核方法。所謂“自主學習式”考核方法,是由主講教師根據工程實際需求,確定幾組MEMS微器件設計題目。學生通過自學和與任課教師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式,經過課程設計題目選擇、文獻綜述、構建原型、MEMS結構設計、微加工工藝流程的制定,運動分析與性能評價等,最后撰寫課程報告,ppt答辯。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扎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可根據課程實際情況分階段增加交流討論、書寫報告等環節,采用鼓勵式評價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測試,促進學生知識的積累,避免學生考前突擊和死記硬背現象,使學生真正學到知識。上述不同的考核方式和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了全面評價,使最終的考核成績比較合理。在這種考核體系下,學生要想取得好成績,就得從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兩方面全面提高。
三、教學效果對比分析
為評價教學方法的成效性,選擇了2013~2014春季學期的授課班作為教學方法改革的試點對象。對改革試點班與非試點班的考試成績從平均考試成績和優良率兩方面進行比較。平均考試成績和優良率的對比結果見。圖中,2014年度代表改革試點班,2011~2013年度代表非試點班。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改革試點班的平均成績和優良率明顯高于非試點班。同時筆者對試點班的10名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同學們對教學方法和考試模式的改革比較認可,對工程應用實例比較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