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5:53: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信息技術研修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計算思維是信息技術的核心素養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是信息技術的核心素養。其中,計算思維是指“個體在運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方法形成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具備計算思維的學生能夠采用計算機可以處理的方式界定問題、抽象特征、建立結構模型、合理組織數據;通過判斷、分析與綜合各種信息資源,運用合理的算法形成問題解決方案;總結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并遷移到與之相關的其他問題中。
筆者特別珍惜具有思維培養成分的課程。比如,信息技術基礎(必修)中“信息的編程加工”,教材設計只有2至3課時,每年學業水平考試停留在記憶編程加工基本過程(分析問題、設計算法、編寫代碼、調試運行)的水平上。全省高中學校多數只把這一節膚淺地一筆帶過,或直接跳過不上。而筆者卻愿意用6個課時甚至更多時間去上這部分能夠更好地培養思維能力的內容。
貴州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管理和學業水平考試飽受爭議,體現計算思維和計算機文化的最核心內容“算法與程序設計”被排除在學業水平考試選修模塊之外,考試命題也多是需要記憶的知識,或者按照命題者指定的步驟操作,對思維成分的考查很少。
課程和考試的偏差,讓以往熱火朝天的信息學奧賽也基本偃旗息鼓,導致師生對信息技術教學也失去了興趣,計算思維能力不僅得不到發展,反而退化嚴重。
筆者曾為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選擇題:
觀察下面(圖1)用Flash制作小球移動的動畫過程截圖,整個動畫時長是
A.25秒 B.12秒 C.2.1秒 D.2秒
測試結果顯示,不僅絕大多數學生選錯,甚至信息技術教師也只有1/10的人能選對正確答案D,這是因為他們不能靈活應用圖中“12.0fps(每秒12幀)”的已知條件,所以也就找不到“(25-1)/12”這么簡單的計算方法。
很多信息技術課堂缺乏生氣,特別是理論課,學生參與思維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自然不好。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師自身沒有在思維層次上下足功夫,無法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更談不上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于是出現了“會的學生玩游戲,不會的學生也玩游戲”的局面。如何提高信息技術教師自身的思維能力?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呢?
二、構建理想研修平臺,促進學員思維碰撞
工作室搭建了國際上流行的網絡在線課程管理與研修平臺MOODLE(模塊化面向對象的動態學習環境)。它的在線教學采用可自由組合的動態模塊化設計,可以像搭積木一樣自由組織網絡教學。能夠幫助教師高質量地創建和管理網絡課程,使教育者和學習者在教學活動中,平等地相互協作,并依據已有的經驗共同建構知識。
中學信息技術的學習工具主要是與因特網相聯的計算機,以便使學生真實地接觸到遠程教育體系、終身學習和社會化學習,教師培訓研修也是一樣的道理。利用MOODLE的在線培訓研修,強調教師的在線學習、互動交流與分享,從而實施主動的專業化發展。
目前,工作室在自己的MOODLE平臺上為學員規劃設計問題,準備能力測試題庫、教學參考等數字化研修資源,讓學員帶著問題在線研修,集中跟崗培訓結束后就可以進入注冊登錄,回到崗位即可跨時空交流討論、完成每周研修任務。
為研修學員所出的測試題要富含計算思維成分。例如下面的題目。
如果一張圖像大小為640×480像素,把它保存為Windows系統下16位色彩深度的bmp格式的文件,文件大小是 KB,計算式 。
學員們反映在教材與學業水平考試練習題中都沒有見過這類題目,沒想到圖像教學里面還有計算題。
又如,筆者通過學員的匯報課發現,很多教師有效駕馭課堂的能力欠缺,控制不好教學時間,提問也總是那幾個學生,不能激發大多數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于是,筆者通過網絡平臺把這種現象提出來,讓大家交流,發散式研討解決辦法,然后通過大家實踐、反思、研發、修改,最后得到一個很好的課堂教學管控工具――限時抽簽程序,被學員們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大面積地提高了學生課堂思考與操作的積極性。后來還被應用到其他學科和會議,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
筆者充分利用教育部國培(2015)貴州高中信息技術在線研修項目線下指導專家及工作坊坊主的優勢和資源,為所有學員申請了國培研修賬號,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優質研修資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以上研修平臺,突破了時空限制,降低了學員研修成本,提高了研修效率。此外,工作室通過在學校門戶網站開辟名師工作室專欄,把每期活動簡報對外公開宣傳,傳播正能量的同時,也使每一位跟崗研修學員受到激勵、鼓舞。
三、精心創設情境,啟發舉一反三
有學員反應,在外地陌生環境參加優質課比賽時,不能快速獲得學生配合,因此賽課效果總是不理想。筆者在集中培訓上說:“不可否認,信息技術教師應該注重學科的科學性和技術性。但是‘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科學性和藝術性的辯證統一,是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征,也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好課雖然因學科不同有諸多差別,但都有一個重要的共性――重視課堂教學藝術。筆者為學員舉了一個“用自然樸實的導語快速與學生拉近距離”的例子。
上海一位語文教學專家來銅仁一中授課,課文是坡的《定風波》,講課前他出示一張銅仁市導游圖,然后說:“昨晚在銅仁賓館宿舍里偶爾翻看“旅游指南”才知道坡也曾經路過銅仁……”
這種信手拈來的素材,加上親切自然的話語,一下子就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后來一些學員在異地嘗試用故事導入新課,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很多非計算機專業的人,在信息技術領域取得了比計算機專業人員更大的成就,可見一個人的專業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興趣、思維能力和執著的精神。
四、精選案例,將思維引向深入
清華大學最受本科生歡迎的張學政教授說:“講一千句真理不如講一個案例!”通過一個精心設計的教學案例,可以將學生從簡單獲取信息中得到的淺層興趣,提升到發揮創新能力,并獲得成功體驗的更深層的興趣。這樣,學生就不再認為信息技術課只是上上網、聊聊天,而是要發展對于自己的現在和未來都有重要意義的思維能力,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并感受學習的快樂。
有一位教師在參加高中信息技術優質課比賽時,教學“圖形圖像的格式”一課,提前十幾分鐘就講完下課了(成績自然最差)。筆者以這節課為例,請跟崗學員觀看視頻并研究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辦。
大家頭腦風暴式研討,找到了一些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如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教師的基本功不扎實,教學設計任務簡單,師生交互問題單調乏味,思維的層次深度不夠等。然后大家提出了改進的4個任務的教學設計。
[任務1]對“任務1”文件夾內的圖像進行分析、研究,填寫表格,對比文件大小及清晰度。
嘗試分類:以上 格式為一類, 格式為另一類,分類依據是 。
[任務2]利用Windows附件中“畫圖程序”或者Photoshop軟件打開“任務2”中“101.bmp”圖像,將該圖像分別以gif等格式保存在“任務2”文件夾中,文件基本名不變,比較三種圖像的大小及色彩豐富程度,填寫表格,對比文件大小及色彩豐富程度。
思考:bmp、jpg、gif、wmf是四種常見的圖像格式,一般在網頁中常見的圖像是jpg和gif格式,而很少見到bmp格式,為什么?(隨機抽簽提問)
[任務3]將“任務3”文件夾中所有圖像類型的文件放置圖像文件夾中,并將圖像文件夾中的圖像進行分類存放。(沒有的文件夾請自己創建)
[任務4]思維拓展探究(根據學情判斷可否深入)
(1)假如你用Windows附件中的“畫圖”軟件打開一張色彩豐富的數碼圖像“梵凈山1.bmp”,然后另存為“梵凈山.gif”,發現“梵凈山.gif”圖像文件占用空間小了,但色彩質量變差了。然后你又用“畫圖”軟件打開“梵凈山.gif”圖像文件,再另存為“梵凈山2.bmp”,則 。為什么?(隨機抽簽提問)
A.梵凈山2.bmp”與“梵凈山1.bmp”圖像色彩質量與占用空間都一樣
B.梵凈山2.bmp”比“梵凈山1.bmp”圖像色彩質量差,但占用空間也少
C.“梵凈山2.bmp”比“梵凈山1.bmp”圖像色彩質量差,但占用空間可能一樣
D.梵凈山2.bmp”比“梵凈山1.bmp”圖像色彩質量好,但占用空間也少
(2)如果一張圖像為640×480像素,把它保存為Windows系統下16位色彩深度的bmp格式的文件,文件大小是 KB?計算式 。
此后,學員在不同班級進行試教時,只是導演式地把這4個任務交給學生(主體),在層層推進中將學生的思維逐漸引向深入,教師講得非常少,不僅保質保量完成了教學任務,還潛移默化地滲透了計算思維和有損壓縮技術,為下一步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學效果非常好。
因此,教師要做好真正的引路人,就要深刻理解、挖掘教材的思維成分,為學生精心設計促進思維遞進的任務,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五、聚焦課堂生成性問題,
用反思促進思維水平提升
《教師專業標準》別強調要“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找到新意、找到樂趣、找到靈感,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為學生營造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氛圍。
筆者所在貴州省高中信息技術名師工作室的跟崗研修學員,每期集中研修一周時間,重點聚焦課堂教學實踐,關注教育信息化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同時,通過觀課議課、專題講座收集信息技術課堂中的生成性問題,緊抓關鍵性問題深入反思,促進學員專業成長。
例如,工作室做了微課制作技術培訓后,有的教師就去嘗試利用微課教學,獲得成功后,大家討論積極。于是,筆者趁熱打鐵,提出了以下問題。
目前,反轉課堂,全國提的這么響亮,為什么?(大多數教師都知道);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嘗試過嗎?(沒有);怎么實現?(不知道);我們面臨什么問題?(時間少,每周一節課;學校禁止學生使用智能終端;學生有做不完的其他學科作業……)
那我就把這個任務交給大家,去查查資料,深度思考一下怎樣解決這些問題。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強學習。
更新教學觀念,組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師學習年新頒布的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進一步把握好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目標。提升對課程的理解和實施能力。繼續組織高中學科教師認真學習高中《技術課程標準》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通過技術課程標準教學要求》深入鉆研教材。
重點突出對“信息素養”和“技術素養”認識與理解。組織全體教師開展互動研討,對這兩個指導性文件的學習與研究中。對“信息素養”與“計算機操作能力”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辯析,倡導大家認真比照新頒布的指導綱要》與舊版綱要的變化與發展、與高中新課標的異同。期望通過深入的學習與研究活動,達到提高認識,明晰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方向之目的
二)加強指導和管理。
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狀況勢必將發生一些變化。為此繼續開展全市九年義務教育學段學校信息技術課程開設情況的調查與分析,隨著《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實施。解動態情況,明晰問題所在
總結已有經驗,對我市各高中通用技術課程開設情況、課時保障情況、課堂教學與資源建設等狀況進行調研。掌握這門課程的實際狀況。尋找主要矛盾,分析影響與限制學科發展的主要因素,理清理順課程內部關系,把握學科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
三)改善教研方式。
進一步明確教師在備課、上課、測試與評價、教學研究等各個方面的基本要求,1.組織全體技術任科教師認真學習《市中小學學科教學建議》并通過交流討論。促進教師對專業發展基本途徑的認識,養成專業發展的良好意識。
以期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課堂教學新模式,2.引導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研討、教學沙龍和教學觀摩活動。具有學科特色的課堂教學新方法,具有實踐特色的學生學習新方式,以及具有動態特色的過程評價新亮點。引導教師認真進行教材分析、開展教學創意或教學設計競賽、推進案例與課例評析以及練習與試題編制的研究,切實提高對學科的理解與分析能力。
3.組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師加強對新版教材的研究和解讀。針對新版教材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開展專項研究。如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和初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銜接、各年段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把握各年段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內容的螺旋式上升問題、不同年段信息技術學科適用教學方法的差異、義務教育階段中信息技術課程相關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何在學科教學中體現出以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為宗旨的課程目標等等。
積極推動技術學科網絡教研平臺的建設與應用,4.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的優勢。加強對課堂動態生成資源的開發、建設、使用與評價策略的研究,幫助教師確立動態發展的課程觀點,激發教師創新課程價值的意識,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智慧與教學實踐能力。
四)重視教育科研。
新學期中,1.做好學科中心組研究課題《信息技術教學多維度目標達成的行動研究》持續研究工作。本項課題研究已經全面展開。要根據課題研究方案繼續開展以教學實踐為核心的行動研究,并做好中期評估的準備工作,要認真開展相關資料的整理、搜集,中期研究成果的總結與等工作。
將課題組成員的學習與研究活動從文本引向實踐,2.繼續以課題研究為載體。多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活動。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B-0036-02
當前,信息技術教育處于關鍵的轉型期,這一時期需要先進理念的指導,需要核心理念的轉變,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新標準符合全面轉型的要求。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制定經過了嚴格的論證,是符合我國高中生發展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新課程理念直接決定著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定位和未來走向,與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成敗直接相關。
一、新課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興起,全球進入信息化時代,掌握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各國教育的共識。伴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各地區的信息技術教育呈現出顯著的不平衡性,學生學習差異較大,需要構建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新標準,用新課程理念進行指導,這是信息技術教育時代轉型的必然。新課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順應時展潮流,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養。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計算機教育逐步向信息技術教育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已經成為國際共識,培養具有信息素養的新時代公民成為各國的目標。信息素養不僅包括信息處理能力、信息問題解決,還包括信息交流和信息創建,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高中生的信息處理能力,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使高中生掌握信息獲取、加工、管理、交流和表達的技能,感受信息的魅力,提升信息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二)以新課程的實施為契機,創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平臺。信息技術包含內容廣泛,涉及計算機和網絡在內的各種媒體、通信和溝通方式,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不可能包含全部的信息技術內容,只需綜合反映信息技術中最為核心和關鍵的內容即可,掌握這些技術和內容,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學校需要借助各種手段和條件創設良好的信息學習環境,注重技術和方法的教學,培養學生掌握基礎技能的能力。信息環境的創設不僅包括硬件、軟件設備的創設,還包括信息觀念層面的創設,借助多方力量,引導高中生參與,使學生安全、負責的使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課程改革對推動我國經濟不發達地區的信息技術教育意義重大。
(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信息素養善異,同時注重地區差異。基礎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各地區、每個學生的發展,新課程改革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在課程設置和科目教學中全面滲透這種思想。因此,新課程理念下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應關注不同學生的信息素養差異,考慮地區發展差異,兼顧不同學校、不同班級和不同個體的差異,在新課程標準中留下一定的彈性空間,鼓勵各地區針對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地發展,鼓勵和倡導個性化學習,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處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自我選擇和設計,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為培養高精尖人才儲備后續力量。
(四)強調問題解決,注重信息技術與實際生活的結合。信息技術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教會學生問題解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改革注重和強調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這是創新人才的關鍵,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需要結合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教會學生自主設計問題,然后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同時注重教授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具體問題的思想和方法,這有助于學生充分發揮創造才能和想象力,培養和鍛煉創新能力,使得信息技術教育有現實層面的實際意義。
(五)鼓勵積極表達,鼓勵信息技術教師創造有特點的教學。信息技術本質上是一種信息交流技術,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從頭到尾都需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交流和合作,高中生的思想和操作能力已經逐步成熟,擁有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應該鼓勵學生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恰當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人交流,在合作與交流中資源共享,表達情感,更好地進行社會化。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師要轉變原有的教育和思想觀念,將自己作為學生學習的伙伴、朋友,平等的參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與學生共同學習。
二、新課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信息技術課程的地位有待提高。雖然信息技術課程已經在高中普遍開設,國家也給予一定政策支持,但是學校、家長、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視還有待提高。有的教師和學生認為信息技術課程不參與高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只追求能考試過關,對考試結果的關注大大多于學習過程。當課時數不夠時,甚至會擠壓信息技術課程的學時,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有待提高。
(二)信息技術教師跟不上新課程的發展。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要求有較大提高,教師要在深入了解信息技術課程新課標的基礎上,將新課程理念落實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之上。相關調查表明,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在新課改實施的前提下,仍然在課堂教學中教授計算機的一般層次操作,還沒有將重點放在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和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這與新課標的要求不符。
(三)學生的水平差異顯著。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出臺后,急需解決不同地區、不同班級、年級與不同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差異問題,如何做好信息技術教育在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不同內容的銜接成為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實施的重點和難點。通常情況下,學生在初中和小學階段就有接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高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所針對的教育對象不是完全零基礎的學生,教師需要熟悉和掌握學生已有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注重學生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三、解決措施
(一)更新教師觀念,樹立正確的新課程理念。任何正確的行動都需要先進觀念的指導,信息技術課程的有效實施也離不開正確觀念的指導。課程理念影響著從課程標準的研制到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但是,課程理念是理想化的,理想化的構想需要在實踐中落實,在實踐中縮小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課程理念如何才能內化為每個教師、每個管理者的內在認識,進而自覺地轉化為實際的行為,這是教育者應當深入思考的問題。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用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教學。要針對特定目標、特定內容和學生實際,合理繼承傳統教學方法,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在教學評價上,要充分體現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新思維,突出評價對教學的激勵、診斷和促進作用,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要發揮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創造條件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教師、學生、教育信息主管部門以及家長都要意識到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并為更好地開展和實施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提供條件。
(二)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能力素質水平。信息技術教師不僅要具備課程設計能力、教學組織管理能力、文化素養,還要有信息素養、研究創新素養等。新課程理念對教師有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盡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質和水平以符合時展需要。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積極參加學校的校本培訓、集體備課、討論交流、定期調研等,注重信息資源共享,或進行信息技術自主研修,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高自身教學技能。
(三)結合學校實際,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新課程標準在信息技術教學方面做出了新的規定和建議,教師要參透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選擇適合學生接受和發展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創造性地運用新技能和新方法,探索新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模式,創造有自身特色的教學課堂,在兼顧教學有效性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能力強和能力弱的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教學和引導,分層次教學。同時,課堂上不僅要有基本操作層面的教學,還要有一定的技術內涵,與學生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的內容,在教授技術的同時,也傳授方法,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四)加強對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的研究。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師轉變了以往教書匠的形象,成為新時代的教育專家和教學研究者。信息技術教師要積極加強課程教材、資源、教學、評價研究,努力探索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不斷開拓創新、優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和學習需求,記載教學心得,及時總結提高。開展校內聽課、校外觀摩課的分析對比教學,學習優秀的經驗,指導自己的教學。進行教學研究和實驗,在反思中成長,在研究和實驗中提高。教師要加強自己科研素養的培養,學習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善于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并將研究成果教學體會歸納表達出來,以教學促進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
總之,新課程理念重在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新課程理念對課程標準的制定和課程的實施有深遠影響,沒有新理念的指導,整個信息技術課程就會失去方向。新課程理念應成為每個教師、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共識,作為課程改革的先導。我們對新課程理念要深入領會和了解,提高認識,并切實落實到信息技術教育實踐中。
【參考文獻】
[1]李藝.中小學信息文化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問題觀察報告(上)[J].中國電化教育,2002(5)
為了解學生的計算機水平,筆者組織隴東學院500名新生進行了一次信息技術課摸底考試,主要內容為鍵盤操作、WindowsXP、Word2003、PowerPoint2003、Excel2003、Internet等6個基本應用模塊。摸底考試結果如下。
1)鍵盤:80%的學生對鍵盤不熟悉,找不到頓號、雙引號、單引號、省略號,不會標點符號的全角、半角切換方法,不會使用快捷組合鍵;30%的學生不會計算機的安全關機方法。
2)XP:對復制粘貼,80%的學生只會一種方法,還有5%的學生不會復制粘貼;99%的學生從未使用過幫助信息;99.5%的學生不會使用控制面板;95%的學生對開始菜單和任務欄的屬性設置不熟悉。
3)Word:95.5%的學生首行縮進采用的是空格的辦法,而不會用段落設置。
4)PPT:72%的學生不會插入新的幻燈片,85%的學生不會設置背景和選擇設計模板,99%的學生不會修改設計模板。
5)Excel:98%的學生不會插入新的工作表,99%的學生不會設置打印區域。
6)Internet:有40%的學生沒有自己的QQ號,78%的學生沒有自己的郵箱。
而這些內容都是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要求的最基本的內容。為了弄清楚學生信息技術基礎能力普遍較差的原因,筆者對從隴東學院8個班級抽取的40名新生進行了訪談,訪談的結果為:1)初中的信息技術課基本就是玩游戲,高中開設信息技術課做一些簡單的Office練習;2)一般在初中開設0~3年信息技術課,在高中開設0~2年的信息技術課;3)在初中基本都是其他學科的教師兼職信息技術課,高中部分學校有專任的信息技術教師;4)每周的課時量大多數都是一個課時,還有一些學校因停電不開機房或信息技術教師不到位等原因,經常以上自習或上其他課代替;5)學校對信息技術課的重視程度普遍較低。
由于升學的壓力,甘肅省各中學不得不壓縮信息技術課的課時,高中畢業生有沒有達到新課改的要求無人問津,中學信息技術教師的教育問題更是無人監管。這些高中生接受大學教育時,大學層次的教育無法進行,大學的信息技術教師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學習高中信息技術課標要求的內容上。長此以往,大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技能也得不到提升。因此,要建立一個信息技術教師教育的共同體,成員包括中小學和大學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2 甘肅省信息技術課程教師教育共同體的任務
信息技術教學研究與教師教育共同體是指由具有研究實力的普通小學、初中、高中和高等院校組建的,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研究與信息技術教師教育水平提升的研究機構。共同體的人員構成是以高校或高中為主持單位,團隊成員由30%的高校信息技術教師、30%的高中學科教師及教研員、各20%的初中和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構成。教學改革研究共同體的基本任務應包括下面幾個主要方面。
1)研究學科課程標準、教材或教科書、考試大綱以及與實驗相關的文件等,開發與信息技術課程實驗教學相關的教學資源,研究影響學科教學活動的各種因素,建構符合甘肅信息技術教學實際的教學模式,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理論價值、體現甘肅特點且能指導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成果。
2)每個共同體至少選擇一所小學、一所初中、一所高中與一所高校進行教學改革實驗活動。以網絡研究與指導平臺為載體,以網絡學習活動設計理論為指導,把研究過程中形成的理論與實踐成果進行系統化設計,建立網上學習空間,構建開放性網絡學習與指導環境。
3)每個共同體在一個周期內要系統指導不少于3所小學、3所初中、3所高中的18名以上的學科教師,采用網絡研修與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研究活動,指導學科教師進行系統的學習與實踐活動,使研究成果在學科教師所工作學校的學科教學中得以推廣應用,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同時要開放所建設的學習空間,供廣大學科教師參與新課程有效教學的學習與研討,指導學習者在學習空間中進行學習,引領學科教師的發展。
3 甘肅省信息技術課程教師教育共同體的監管措施
共同體應工作的基本要求 共同體主持單位要提供辦公場所、實驗設備、研究資料等支持環境,確保團隊活動的時間;要保障共同體開展活動的經費,使研究共同體各項經費支出合理、高效;制定研究計劃、指導計劃、研究與指導方案及相應的總結報告,形成工作過程材料;制定學科教學研究共同體的管理條例、共同體成員管理與考核辦法,方便對團隊成員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反饋,確保共同體的正常運行。
共同體研究活動的基本原則 根據研究計劃,圍繞新課程教學改革中的重難點問題,設計研究主題,并能夠促進學科教師新課程有效教學能力的發展。
針對新課程有效教學的實際問題確定研究內容,能重點突出,體現學科的特色,發揮教學研究共同體的優勢,促進新課程有效教學經驗的傳播。
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研究活動,過程完整,充分利用網絡研究與指導平臺,開展高頻度、深層次的在線研討活動,形成豐富的成果。
空間建設的基本要點 依托網絡平臺構建學科教學改革研究與教學實驗及指導學科教師的空間,內容組織方式合理,結構層次清晰,對共同體開展教學研究實踐與指導工作提供保障。
空間建設中形成豐富的新課程有效教學的資源,展示研究、指導、實驗驗證的過程及成果,資源具有示范性、擴展性、更新性,可供廣大學科教師借鑒學習,運行流暢,易用、擴展性良好。
共同體運行應實現的基本效果
形成豐富的成果材料,反映共同體成員專業發展的成長軌跡,能說明學習前后教學行為、研究能力的變化。學科教師在參與指導學習后,能夠將所學內容運用于教學實踐,促進學科教師發展。將相關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學后,推動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
教育共同體要以甘肅省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和教師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研究對象,廣泛借鑒國內外學科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成果,研究推動甘肅省信息技術課程有效實施的策略,總結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形成適應甘肅省實際需求的成果,為提升全省信息技術教育研究和教師教育水平服務。
參考文獻
一、培養意識和習慣,掌握知識和技能,創新教育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教師不僅承擔著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任務,還要在學校運用信息技術改革教學管理與對各學科的輔助教學中,扮演著計劃方案的制訂者、工作的協調者、信息系統配置方案的規劃者與執行者的角色。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在專業素養方面要比其他學科教師具備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掌握各種現代教學媒體和技術,具備開發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的能力,以及各種軟件的操作與使用能力,信息資源的利用、開發能力,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應用、鑒別評價等能力,這些都應訓練有素,才能適應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在教學之余,要及時了解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尤其是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同時在教學實踐中,要以現代化教育思想為指導,從知識學習的指導者轉變為設計者;從文化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知識體系的構建者;從傳導型教師轉化為引導型教師;從復制型教師轉化為創造型教師;從專制型教師轉化為交流型教師。在新的教學環境下,要具有利用信息技術不斷培養利用信息資源的意識,具有關注新技術發展,嘗試將其應用于教學的意識,并將這種應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轉換成教學習慣。
二、注重學習交流,拓展知識視野,開展教學研究,提升專業層次
借鑒是自我提升的有效手段,信息技術學科,年青教師多,經驗少,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聽同行的課、多參加網絡研修是必不可少的捷徑之一。要積極參加學校和教育部門組織的學習、交流、培訓和研討活動,認真學習,總結經驗,這樣既有利于自我提高,也有利于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還有利于青年教師學習優秀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使自己能更快地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在聽課過程中,要觀察教師和學生的合作交流過程,因為教師上課是門藝術,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設計方法:有的教師幽默風趣,課堂氛圍輕松快樂;有的教師激情澎湃,學生的情緒高漲。他們堅實的基本功、嫻熟的教學技巧和方法,都在提醒我們需要學習和改進。
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教育教學生活實際,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從小處著手,積少成多,由小而大,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基本價值取向,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做教育教學研究的有心人。新課程要求教師自己由“教書匠”轉變為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以發揮課程資源的整合效應。面對新課程,信息技術教師要積極參與教學研究,通過教學研究促進信息技術教師之間的合作,增強同行之間的凝聚力;通過教學研究開發專業潛能,激發創造力;通過教學研究提升專業層次,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12―0111―03
一 “技能”目標概念的界定
2003年2月,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以下稱《標準》),對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是“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統一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的全過程之中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實現三維目標的基礎,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銜接三維目標的橋梁,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這三維目標進一步得到升華。[1]”
其中,“技能”和“過程與方法”兩類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相關性,區分好二者的關系是把握好三維目標、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筆者通過分析高中技術領域課程標準中對于“技能”和“過程與方法”兩種目標的詳細表述來解析二者的含義。
《標準》中對技能目標的要求是“能熟練地使用常用信息技術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能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而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要求則是“能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儲和管理”、“能采用適當的工具和方式呈現信息、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或“能對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能歸納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等等;技術領域課程中另外一門課程《通用技術》是我國這次課程改革在課程形態上的歷史突破,這種新的嘗試同樣給出我們明確的技能目標:“具有正確使用生活中一些常用技術的基本技能”,在“過程與方法”上則要求“經歷技術方案的實現或轉化為產品的過程……體驗意念具體化和方案物化過程中的復雜性和創造性,發展動手實踐能力。”
綜合以上課標關于“技能”和“過程與方法”的陳述,筆者對此二維目標做了一下分析對比,得出如下結論:
技能目標側重于某一學科中某種具體操作能力的培養,比如完成“8+17=?”的計算過程、使用物理和化學實驗儀器進行具體實驗操作、使用Internet進行遠程學習、或完成某一特定的體育動作……;而過程與方法則更側重于通過參加特定的學習過程培養某方面的能力,相對于“技能”而言,這些能力更加宏觀。比如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發展社會交往能力、通過完成任務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筆者的這一結論與邵瑞珍[2]教授在《教育心理學》一書中對于技能的定義有一定的相關性:“我們把技能定義為‘在聯系基礎上形成的按某種規則或操作程序順利完成某種智慧任務或身體協調任務的能力’”。當然,此定義中的“身體協調任務”屬于動作技能的范疇,不在《信息技術》課程研究范圍之內,我們考慮的主要是“完成智慧任務”的認知技能。
二 “技能”目標教學方法的理論依據
1 課程標準“教學建議”模塊的啟示
《標準》中設有實施建議這一章節,其中的“教學建議”模塊對任課教師具有很大的指導性意義。比如,其中的第二條建議中專門以“任務驅動”為例說明了如何“合理選用并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第三條建議“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親歷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 [3]又詳細介紹了問題解決式教學方法的使用。
仔細研讀這些建議,我們會發現,每一條建議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學習理論基礎之上的,如上面兩條建議中提到的“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就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比較典型的教學方法。將這些方法在課標中加以詳盡的闡述,無疑會給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莫大的幫助。
2 程序性知識的教學策略
邵瑞珍在《教育心理學》一書中將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并指出:“技能都可以用程序性知識來解釋”,那么在探究技能目標教學方法時,我們可以從程序性知識這一角度出發來進行研究。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的《教育學基礎》一書中,對于程序性知識的教學給出了非常詳細的步驟[4]:
(1) 分析學習任務,找出必備技能
(2) 加強理解
第一,示范和講解先結合。
第二,降低示范速度,防止信息負擔過重。
(3) 進行有效的練習
這是一種典型的基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認知示范和模仿練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筆者將在下面以具體案例加以說明。
3 新型教學理念的支持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我國教育界得到廣泛認可并迅速普及開來,接踵而來的是各種建構主義理念下的教學方法,因此熟悉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是探究三維目標教學方法的前提和基礎。從另一方面來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倡導的“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精神,“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無不依賴于建構主義所提倡的新型教學理念。
目前已開發出的、比較成熟的建構主義教學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 Instruction)、拋錨式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和隨機進入教學(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5]。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如前面提到的任務驅動教學法,經實踐證明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 認知技能目標教學方法探討
1 行為主義理念下的教學方法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統治著我國各式各類教學活動。行為主義學派主張心理學只研究外顯行為,反對研究意識和內部心理過程。他們把個體行為歸結為個體適應外部環境的反應系統,即所謂的“刺激――反應”系統,學習的起因被認為是對外部刺激的反應,但是他們不關心刺激所引起的內部心理過程,認為學習與內部心理過程無關,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為和預測行為,從而也就能控制和預測學習效果。
(1) 認知示范[6]
認知示范和模仿練習是行為主義比較典型的教學方法。在一般的示范性教學中,教師會采取以下步驟:
先解釋和示范需要學生掌握的技能;
一邊指導學生做練習,一邊檢查學生的理解程度;
如果大多數學生在做練習時遇到困難,教師會把技能再教一遍;
當大多數學生已經基本該技能時,則讓學生自己進行練習,教師每隔一段時間檢查一下學生做作業的情況。
案例1:必修《信息技術基礎》――用word制作網頁
教師先解釋和示范如下技能:
① 打開WORD,新建WED頁,背景,標題、保存為WED類型;
② 插入表格、輸入文字、插入圖片……;
③ Web頁預覽;
學生按照教師的示范進行練習,教師檢查學生的理解程度。
如果大多數學生在做練習時遇到困難,教師會把技能再教一遍。
學生進行強化練習。
實踐證明,這種形式在教學中會出現以下問題:在教師示范性講解過程中,會出現學生懶得聽或者不喜歡聽,自己忙于動手嘗試,而實際動手做的時候又問題多多,并且多數問題都是老師已經講過的,由此導致教師不得不重復示范性講解,降低教學效率。
(2) 嘗試挫折
這種教學方法是筆者在總結認知示范法的不足之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其具體思路是:先讓學生完全脫離教師的指導來學習,再讓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來進行提升,二者是一個相比較的過程。比較的結果,就是學生意識到課堂上教師講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學生在情感上對教師偶爾的喋喋不休有所理解。學生對教師講授的過程重視了,他們在教師示范性講解的過程中獲得到的真正有利于學習和操作的知識就更有針對性,學習的效果也就提高了。
為了讓學生更有興趣接受教師的示范性講解,應使其明白講解的必要性,因此具體實施過程可如下進行:
教師給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問題的設置應做到必須依靠新授課程,否則學生可能會遇到挫折);
教師幫助學生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使學生意識到教師講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復認知示范的操作步驟。
案例2:必修《信息技術基礎》――用word制作網頁
教師先讓學生欣賞幾個同齡學生做的個人網頁,引起其制作自己的網頁的興趣;
讓學生嘗試用已經學過的輸入文本、插入圖片等技能制作WORD文檔,看其是否能呈現出網頁的效果(在這一環節學生一定會遇到挫折);
教師給學生分析原因,使學生明確接下來將要講授的內容會幫助他們實現用WORD設計自己的網頁;
教師解釋和示范制作網頁的相關技能①、②、③、④;
學生按照教師的示范進行練習,教師檢查學生的理解程度。
如果大多數學生在做練習時遇到困難,教師會把技能再教一遍。
學生進行強化練習。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將案例1的內容分別以“認知示范”和“嘗試挫折”兩種方法進行對比,結果表明,嘗試錯誤法能更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技能類目標的教學過程中效果明顯高于簡單的“認知示范”。
2 建構主義理念下的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理論作為目前的主導教學理念,為我們提供的多種教學方法均能有效地利用到技能教學中來,現以下面兩則案例加以說明:
(1) 拋錨式教學策略
拋錨式教學策略由如下環節構成:
案例3:選修《算法與程序設計》――窮舉法與問題解決
創設情境:
百錢百雞問題:我國古代數學家張丘建在《算經》中出了一道題“雞翁一,值錢五;雞母一,值錢三,雞雛三,值錢一。百錢買百雞,問雞翁,雞母,雞雛各幾何?”。
確定問題:
讓學生分組討論,找出此問題的算法,提示學生用“窮舉法”來完成。
假設X,Y,Z分別為雞翁、雞母和雞雛的只數,以題意可以得到聯立方程組如下:
X+Y+Z=100 (1) 三種雞的數量總數為100只;
5X+3Y+z/3=100 (2) 三種雞價格的總和為100元;
三個未知數,只有二個方程式,所以X,Y,Z可能有多組解,因此,可用窮舉法,X,Y,Z可能滿足要求的組合,最后把符合上述兩方程的X,Y,Z判斷出來。假設X,Y的值已知,那么由方程(1)可求出Z的值來,而X,Y的值只可能在0-100的范圍之內。所以可以用二重循環來組合它們,每個X和Y的組合都對應一個Z值,若X,Y,Z的值滿足第二個方程式(2),則X,Y,Z滿足要求。
自主學習:
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提醒學生利用循環語句(while或for循環)的嵌套來實現算法。學生自己編寫程序,上機調試、運行。
協作學習:
全班同學分組討論、交流、調試、修正,通過不同循環語句的應用,得出了幾個不同的程序,加深了每個學生對窮舉法解決問題的理解。
效果評價:
教師對用不同循環語句實現的程序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解決問題最佳方案的建議。
(2) 任務驅動教學法
案例4:必修《信息技術基礎》――Excel函數的應用
教學內容:Excel函數Sum(求和)、Average(求均值)、Max(最大值)、Min(最小值)的應用。
根據教學內容,如果運算數據量比較少,那么學生感覺不到Excel函數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優勢。因此,選用制作“畢業班考試成績總表”這一任務,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習相關技能。教學過程可設計如下:
教師布置本課任務――制作“畢業班考試成績總表”統計。并明確該表制作要求:統計總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給出相關函數的使用說明;
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過的排序、設置條件格式等操作技能;
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完成各項任務。
小組內部做明確分工,如學生A統計語文相關數據,學生B統計物理相關數據……最后將各科數據匯總。如果學生遇到問題,可以互相尋問,或查閱相關資料,或直接請教教師。教師在此過程中做好引導。
各組學生代表依次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在每組展示完畢時,其他學生或教師都可以向小組代表詢問。回答問題時,既可以是學生代表,也可以是小組同伴幫助回答。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歸納總結。
教師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概括出規律性的知識,指明各種函數應用的注意事項,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四 結語
綜上所述,教學方法必須緊扣新課程標準的脈搏,技能目標教學方法的探究必須與新課標所倡導的“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理念相一致。筆者通過對部分技能類課程教學方法案例的分析,使課標理念清晰可見,從而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均有很強的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2007年秋季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遠程研修課程簡報第16期:
[2] 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9-6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DB/OL].
項目拉動式教學
楊振寧教授,是眾所周知的創新教授。他為什么能成為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他說有幸獲得了兩種思維的培養,一種叫演繹思維,就是他在中國所受的教育,中國式的教育是循序漸進的。另一種是問題式思維,他的研究生和工作在美國,那里強調的是歸納思維。我想21世紀的學習應該是一個個性化的結合式的學習,一方面我們重在掌握知識的培養,一方面重在探究問題上面培養,所以我們信息技術如何更好的支撐學生這種能力的培養,將是我們21世紀教學信息化要研究的重點問題。
針對學生,我們軟件學院采取了“項目拉動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這對學生的就業起到了較好的幫助效果。讓學生有一個項目,他就會圍繞這個項目去思考,圍繞這個項目,他可能去參加很多研討活動,這樣就把他內在的潛能激發出來了。那么在項目研究的過程中,學生的素質得到了提高,便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溝通力,調理性。這樣讓學生在以后的就業當中,能夠很好地跟企業去溝通。
針對教師,我們也做了一個高級研修項目,分成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學習與思考,有專家的報告,有典型的案例,激發老師去思考,激發老師怎么去結合他自己的教學,去進行方法的改進。第二個階段,實踐與研究,先實踐后研究。第三個階段,展示與深化,在展示的基礎上,大家進行交流、研討。第四個階段,總結與成果,我們希望把一些名師的方法,做成教學典型案例來進行推廣應用。目前,我們每年在做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大賽,大賽涉及27到28個省的小學、初中和高中,以推進老師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
對于學習來說,信息技術的革命讓教師的課堂教學在弱化,而教師的輔助支持在推進。教育的真正目標不是實現利用科技的教學,而是實現科技的支持與服務,幫助教師發掘學生自身的邏輯和組織能力,激發學生的自學能力。
劉曉中 東北師范大學信息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打造面向知識分享的校園社交網絡
清華大學做網絡教學在全國高校當中是起步比較早的,可以追溯到1997年,到現在已經十五六個年頭了。
現在清華每年有6000多門課程,其中大概有4000多門課程是清華網絡學堂做的,已經超過三分之二了。雖然說成績很大,但是跟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還有一些大的差距,比如現在網絡教育平臺的深度交互并不多,大多數只是放放課件,有一些網絡作業,有一些論壇式的討論,只此而已。另外,這些內容基本上都是以課程為載體去組織的,所以對老師和學生的角色考慮并不多。
最近兩年我們正在改版——打造面向知識分享的校園社交網絡。這也契合了最近教育領域的一個新變化,即MOOC模式的興起。我覺得MOOC是一種未來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究竟能不能改變教育,能不能引領教育,現在還處于探索階段。但必須肯定的是,MOOC模式有很多積極性的要素,有很多教學亮點。
只有教育內容在線的時候,大學才能開放。并且,只有在開放在線做得比較好的情況下,才能決定是否大規模在線。但也要注意,一旦大規模在線會產生許多新的問題,所以從當前階段來說,少數學校可以探討一下MOOC這種模式,更多學校的信息化工作應將重點放在小規模教育資源在線上,知識的開放要一步一步走。
現在是一個時時可學,處處可學,人人能皆學的學習型社會,新技術正在改變學習形態,學習的改革已經來臨。那么,傳統的學校向何處去?未來,傳統大學優勢的保持不是靠知識壟斷,而是靠知識創新,靠學校的文化。
蔣東興 清華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管理中心主任
什么是大學追求的目標
信息技術在高校中的應用,我們簡稱高校信息化,這個概念聽起來是非常籠統的,實際上在大學里面,教學信息化、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都屬于信息技術。為什么大家都愿意談教學信息化?因為教學信息化是最難實現的。在這方面,北京大學起步比較晚。直到2008年才正式有了全校統一的網絡教學平臺,到現在也只有1500門課上線。
討論教學信息化首先要明白一個概念,教學信息化的目標是什么?一般而言,就是促進學校教育中信息的傳遞和范圍,效率和范圍確實已經實現了,但是我覺得這遠遠不夠,我相信在未來的一個世紀里,信息技術應該幫助我們的教育實現創新,更多的是要實現我們學生受教育的一種創新能力的發展,這才是信息技術未來的發展。
換個角度,我們大學追求的目標是什么?對985高校來說,一定是追求世界一流。但世界一流的大學追求的是排名,追求的是SSCR,是科研成果,而不是教學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7-0142-02
隨著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普及和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進,網絡技術與教師教育的結合愈發廣泛與密切。現代遠程網絡教師培訓開始逐步取代傳統院校集中培訓,充分發揮了網絡培訓中信息技術在資源共享、遠程交互等方面的優勢,表現出互動性、高效性、開放性等特征,成為國家和地方解決教師培訓規模大、成本高、管理難、工學矛盾突出等問題的重要手段。
教師網絡培訓的實施和教師培訓網絡平臺的建設應用漸漸成為政府、教育系統、相關業界關注的焦點,以中國教師研修網、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新思考等網站為代表的一批教師教育遠程培訓平臺應運而生。這些培訓機構在近年來承接了許多國家級、省級、市級等不同等級的大規模網絡教師培訓項目,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在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指導下,天津市自第三周期(2002~2006年)起全面推進培訓模式改革,在全國率先使用自建網絡教學互動平臺——天津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為實施載體,通過自建網絡課程開展全市范圍內中學教師的網絡培訓教學。
天津市中小學教師第四周期繼續教育全員院校培訓包含專業發展課程培訓、專項培訓與特色培訓、教學實踐與教學研修三大模塊。中學教師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共144學時)全面實行網絡培訓。其中,高中教師由天津師范大學負責組織實施網絡課程建設和網絡教學;初中教師參加國家級教師培訓機構——中國教師研修網的學科教師遠程研修。參加中國教師研修網的學習,很好地體現了教師繼續教育的開放性,特別是培訓內容與培訓者的開放性。開放性的教師培訓是教師培訓發展的趨勢所在。為了更好地探究遠程網絡教師培訓的平臺、資源及其應用,現以天津市為例,對天津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和中國教師研修網兩個教師教育遠程培訓平臺進行對比分析。
一、平臺概況
天津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作為天津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及管理的門戶網站,在天津市教育委員會的領導下,由天津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開發建成并實施具體管理。服務全市十萬中小學教師及20個區縣的教師培訓機構。自2003年開通,經過持續建設完善,現已發展為集信息,資源共享,網絡培訓教學,繼續教育信息管理于一體的綜合性網站,為全市教師培訓提供有力的網絡技術支持。
中國教師研修網由全國教師教育學會主辦,在教育部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校本研修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中應運而生,為全國中小學教師搭建研訓一體的專業發展平臺,實現教師個人、學校、區域教學組織的知識管理,創建全員參與、團隊合作、資源共建、可持續發展的網上學習共同體。①
二、課程模式
現階段應用于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網絡課程主要有電子書模式、講座模式、有指導的學習任務模式。天津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所提供的網絡課程包括大部分自建課程和少量引進課程,自建課程大多結合電子書模式與講座模式于一體,課程由文本及多媒體素材組合構成,以網頁形式呈現的教學內容、視頻內容和拓展資源。引入課程以講座模式和任務體驗模式為主。課程建設在市教委領導下,由天津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承擔,依托天津師范大學完成。課程開發建設專家團隊主要來自天津師范大學。
其優勢在于:在統一的網絡課程制作標準下,每門課程均有課程導學、教學腳本、內容導航、資源素材等部分構成,課程形式多樣、內容完善、整體性及系統性強,課程開發團隊主要來自高校,因此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科學性、前瞻性。不足之處在于:開發團隊較少有來自中小學校一線教學崗位的成員,實用性與實踐性略顯不足。
中國教師研修網所提供的網絡課程大多為講座模式的視頻課程,由教育部支持建設,開發建設專家團隊來自全國各地,課程內容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引領,針對教學實際問題以講座或案例形式進行深度剖析,總體上是目前全國性的較為優質的教師繼續教育課程資源。
其優勢在于:視頻課程具有專題性,內容明確且就事論事,著力解決某一具體問題,每門課程的信息量小,觀看學習視頻課程所需時間較短。實踐表明,專題性的短小課程更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中小學教師的歡迎。不足之處在于:課程形式單一,學習者較難集中精神持續觀看不間斷的視頻講座,不易從中提取有用信息。
三、組織形式
天津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采取課程制的教學組織形式。學員可以通過網上選課,系統選擇感興趣或需要的課程,每門課程配備主講教師,且自建課程的主講教師均由該網絡課程的設計開發者擔任。在天津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提供的課程交互平臺上,主講教師通過教學公告和通知、與學員進行教與學的在線交流和答疑、組織課程主題研討、進行學習過程評價與反饋等方式開展網絡教學活動。
其優勢在于:學員對課程的選擇余地較大,由課程開發者擔任主講教師能夠對參訓者進行深入有效地指導,更好地保證學習效果。網絡學習中學習者學習質量的高低不僅取決于課程質量,也與指導教師的引導息息相關。不足之處在于:課程制下的指導教師身兼數職,工作量大,既要組織討論、答疑解惑,還要批閱作業、組織考核乃至給定成績。在選課人數略多的課程班級中,勢必影響對個體學員的關注度。
與此不同,中國教師研修網采用課程+班級制的教學組織形式,即以網上班級為組織單元,每個網上班級配備一個班主任作為網絡學習交互的發起者、組織者。班主任同時承擔批閱學員作業、發起并組織班級討論、編寫學習簡報等工作。學員在課程導師的集中線上指導和班主任的日常組織下進行網上學習。
其優勢在于:在網上班主任的組織和管理下,班級氛圍濃厚,班級活動頻繁,班級成員之間交流密切。不足之處在于:課程導師與學員的交流只在培訓進行中根據需要安排在線集中答疑直播,課程導師缺少與學員間深度有效的探討。
四、考核形式
在天津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的教學評價考核系統中,主講教師根據本門課程的特點設計提供多種教學評價方式。課程考核通常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部分,過程性評價通過平時作業和課程討論等方面考察,終結性評價則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采取在線考核平臺試卷考核、線上提交教學設計、線上提交考核作業等方式進行。
其優勢在于:能夠根據每門課程的不同特點設定考核方式及內容,考核方式靈活多樣。不足之處在于:課程缺少統一的考核標準,量化評價指標不夠明晰。
中國教師研修網按照培訓方案中設定的考核細則,對培訓進行完全量化,包括學員的課程學習時間、課程作業、研討交流、培訓總結等部分。所有數據均由培訓平臺進行過程記錄。
其優勢在于:量化的考核數據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培訓的公平性。不足之處在于:考核過分強調量化的數量結果,對質量把控不足。
迅速擴大的大規模教師遠程網絡培訓對于遠程教育而言是一個新的挑戰,形形的遠程教師培訓各具特色,各有利弊,其中也存在不少虎頭蛇尾、弄虛作假、浮于形式等現象。教師網絡遠程培訓解決了傳統院校集中培訓的許多問題,但沒有一種網絡教學平臺是為了完成所有類型的學習或者為適應所有學習風格而設計的,也沒有一種網絡教學平臺可以滿足所有學習者的所有需求。網絡環境下,如何選擇各級各類的教師培訓網絡平臺和網絡課程資源,如何保證培訓質量是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切實問題。筆者認為,現代遠程網絡教師培訓的關鍵與核心資源在于課程,而有效的課程學習指導也是不可或缺的。
注釋:
①百度百科 /view/2644222.htm.
張老師從小酷愛無線電制作活動,從制作電視機,到自行設計晶體管特性圖示儀,他總能夠找到樂趣,樂此不疲。這些一方面鍛煉了動手能力,為張軍老師從事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從這些制作活動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使他受益終身。除此之外,張老師興趣廣泛,參加過北京的環城長跑和冬泳表演,至今還堅持鍛煉,看書和上網學習更是他每天必做的事情。
張老師為人謙遜,熱心指導青年教師,深受教師喜愛。在培訓過程中,張老師侃侃而談、深入淺出,從教學案例入手,深入探討、分析學科教學基本問題:從分析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如何面對新課程到如何進行課堂教學,從指導教師如何說課到如何寫教學論文,從指導教師做公開課到為教師講解評課的藝術。此外,張軍老師被北京師范大學聘請為免費師范生的兼職導師,被首都師范大學聘請為特級教師指導中心成員。張老師還多次在中央電教館、中國教師研修網、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進行高中新課程的講座和現場直播答疑工作。張老師嚴謹的態度、務實的作風,帶動和影響了一大批青年教師。
張老師在教學崗位上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已經成功地創建了一套適用于培養學生不斷獲取新計算機知識能力的教學方法。他創新性地提出,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要進行角色轉換、恰當地創設教學情境、互動、培養自學能力,這四個方面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教學中,張老師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張軍老師重視知識更新,不斷自我完善,時刻關注前沿的知識、課題,并與學校教學相結合。1999年將單片微型計算機引入中學課堂;2000年策劃創建了機器人實驗室和八中業余電臺;兩次被中央電視臺教育節目部聘為科技講座的主講教師,講座的內容已在全國播放三次;多次參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編寫的《計算機》、《計算機教程》、《高中信息技術》等教材的編寫工作;編寫了《計算機輔助設計——中望3D輕松入門》、《樂智機器人簡明教程》、《走進電子世界》等著作。
此外,張老師分別被市區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門授予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骨干教師、優秀園丁、優秀科技園丁、學科帶頭人等稱號。
所謂的技術學習領域是高中新課程的一種提法,它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門課程。在此,我們將分別對大家在這兩門課程的教學中所遇到的一些比較困惑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課堂教學
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進行課堂教學,是當前每位教師最為關心的問題。近些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的很多理念已悄然進入我們的課堂,影響著我們的教學模式。在此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 角色轉換
傳統意義的課堂,教師是當然的主講教師,學生的任務就是認真聽教師講課,教師讓干啥就干啥,教師教、學生學是必然的。
新課程所倡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再是主講教師,而是引導者,學習的指路人,帶領著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取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經過努力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加以適時指導和講解;對學生經過努力獲取的知識,進行多角度地提問和安排相關任務,以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深化。這種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對課堂進行精心的設計與安排。而這種設計絕不是第一步講什么,第二步講什么,怎樣講。這種課堂設計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在確定好教學目標后,應考慮如何導入,展示問題,凸顯問題和任務,引導學生怎樣去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了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可以有多種方法,為學生自學創設一些有益的環境和資料。整堂課應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的安排,為此教師為這一節課的安排(教學設計)要付出比以往多幾倍的艱辛。正是如此,很多教師對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模式的實驗,表現出畏難情緒。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目前學校對教師工作量的考評與課程改革的實際情況不匹配。但是也有很多教師克服重重困難,已經設計了很多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課例。大家的感受是:這樣設計一節課,好比寫一個小劇本,進入課堂時,教師相當于一名“導演”,整個課堂教學完全是圍繞怎樣安排和帶領學生去完成學習目標。
案例一:北京44中楊翠英老師在講授《體驗、發現、思考——揭開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紗》一課中關于人工智能的魅力的片斷,就是按照以上思路設計的。楊翠英老師備課時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下載了一些體驗人工智能的軟件,親自實踐后篩選出其中的三個,并為每款軟件設計了體驗報告,以引導學生操作。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各組體驗不同內容,然后進行交流。四組分別體驗了五子棋博弈(人機大戰)、手寫識別、 機器翻譯(中英文互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手試驗,興趣濃厚。隨后各組推選代表發言,闡述學習感受及體會,各組發言后教師針對學生操作中的一些問題給予了指導,起到了總結的作用。在這個環節當中,教師由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讓位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一個 “學習共同體”。教學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開放的、探索的過程,學生們在教學中收獲了知識,體驗了探索的樂趣,增強了信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教學真正成為了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案例二:北京31中牛英會老師在Excel應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家庭擁有電腦、汽車、寵物等情況,在各班小組范圍內開展調查,然后各班將小組調查結果用Excel建立數據表并進行統計,再將統計結果數據表上傳到教師機。教師再將各班統計結果數據表發送給學生,學生應用Excel建立年級數據表(注:年級數據表中的數據引用的是各班統計數據),并進行統計。最后,學生根據年級統計表創建圖表進行分析,學生們在分析中感受到:“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寵物數量的增多,不僅會造成地面環境的污染,還會浪費資源。如果每一個人有一只寵物,那么全世界就會有N多只寵物,每天將會為這些寵物花多少精力、時間和金錢呀!” “汽車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但是汽車數量的快速增加,排出的尾氣會污染空氣,傷害人的身體,能源會不斷地減少,堵車的‘長龍’也會越來越長。” “電腦這一類高科技產品所占比例較大,消耗電能較多,淘汰的廢舊電腦無法處理,將成為電子垃圾。”本節課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
我認為教師要從以下幾方面扮演好學生學習引導者這一角色。一是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二是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四是創建一種接納性的、支持性的、寬容互助的課堂氣氛,采取各種適當有效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五是與學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六是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七是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學生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我認為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首先應成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促進者。
2. 恰當地創設教學情境、更好地承載教學任務
好的課堂導入,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其思維量充分發揮到最大值,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情境展現在學生眼前時,就應成為學生感知的刺激物。呆板的、常見的、多次重復的事物,往往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時學生的學習意愿幾乎為零,這種抑制的狀態是不利于學生智力發展的。當刺激物發生了變化,具備了新異的特點時,將會引起學生的注意。中學生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容易被課堂上新奇情境所吸引,這是一種好奇心理。
案例三:北京八中李寧寧老師在講授《圖像合成》一節課時采用如下方法創設情境:教師采用TOP2000進行廣播教學,展示一張本人在背景中的照片。教師問:“大家看老師展示的這張照片,是什么地方呢?”學生集體回答:“布達拉宮。”很多學生齊聲說:“啊!老師什么時候去的呀?”教師說:“老師沒去過,那照片中怎么會出現我呢?”學生答:“修改過了。”教師說:“怎么修改過了?通過什么軟件修改的呢?我們在網上能看到很多這樣的照片,我們把它們叫做合成照片。剛才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老師合成的。”通過一張照片,創設了一個小的教學情境,幾句對話引出了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的感受是自然、明了。
案例四:北師大實驗中學的馬靜老師在講授 《電子表格的應用》一節課時 ,為了讓學生對電子表格的一些常用功能留下深刻印象,創設了一個警察抓小偷的破案情境:在這個情境中教師扮演警察,某學生扮演報案人。一上課報案人向警察報案,家里被盜,警察(教師)首先讓學生根據報案人的描述,提取出作案人的許多特征,然后給出一個有若干犯罪記錄的人的電子檔案,該檔案包含這些人的姓名、年齡、性別、身高、體態、發色等特征,接下來讓學生對照已提取作案人的特征,利用電子表格的篩選、查找等功能,找出最有可能的犯罪嫌疑人。在這一破案情境中,學生很自然地掌握了電子表格的一些常用功能的應用,使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這一教學情境很好地承載了教學任務。
引發思考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是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有疑才能激發學生認識上的矛盾,使學生處于提問的狀態,從而激發強烈的求知欲,點燃思維的火花。在一般情況下,可以把結果事先展示給學生,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他們會在心里想:“老師是怎么做到這種效果的呢? 我應該怎么做呢?”恰到好處的設疑,可造成懸念,引發學生思考,尤其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層層推進式設疑,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散性思維。比如在教學生利用Flash 制作雨滴效果時,可以先把自己做好的效果用大屏幕展示給學生看,然后分析是如何一步步制作的,層層遞進,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的設計還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群體,設計出適當的情境,做到師生同步、互動,就能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3. 開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如何具體體現的呢?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空間和機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同時,積極實踐與探索,把學習間接知識的活動變為學習直接知識的過程,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用學生自己的語言歸納結論,教師適時點撥、評價和積極引導,及時地“推波助瀾”。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間的交流活動,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不輕易表態或下結論,讓學生暢所欲言地發揮想象力,對學生出現的明顯錯誤,正確對待,在分組交流與討論中讓學生自我鑒別,總結規律與思想方法,既要鼓勵學生“愛講”,還要引導學生“會聽、會講”。實施以“活動——探究——發現——交流——反思”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進一步完善在反思中創新的教學理念。
案例五:北師大實驗中學董玥老師在講授 《視頻剪輯——蒙太奇剪輯手法》 一課時,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并掌握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讓學生提高視頻剪輯的藝術性。為了能把通過觀看就比較容易理解的知識介紹給學生,本課采用學生自學、教師引導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先提供給學生相關的知識講義,同時讓學生觀看視頻素材,并布置任務,讓其找出每一個視頻例子所對應的蒙太奇剪輯手法(平行式組接、平行交叉式組接、積累式組接、比喻式組接)等,然后再由教師進行引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選擇理由和各種蒙太奇剪輯手法的特點。由于自學材料對概念和特點的敘述簡單明了,學生是在帶著任務的情況下學習,因此課堂氣氛緊張有序,每一位學生都全神貫注地看視頻素材,而后又非常認真地在自學材料上找對應于視頻短片中的蒙太奇剪輯手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學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案例六:北京八中李寧寧老師在講授《數字化圖像加工及簡單合成》一課時,采用貫穿任務驅動與評價相結合的良性互動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教學流程依次是:看圖分析——摳圖——合成——評價——提出創意——引起興趣——自主學習——思考實踐——互相觀摩、增長知識——激發靈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現成作品的問題、讓優秀作品的作者介紹自己的做法、讓學生互評作品成為當堂課的亮點。
當然,我們也發現學生對于明顯的問題比較敏感,對于復雜的問題還難以發現,拿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也還不多。還有學生在評價他人作品時不夠全面、易受其他同學影響。這說明什么呢?不是教學模式有問題,而是學生的適應性不強。長期以來受“師講生聽”模式的影響,不愛思考,懶于發現,被動接受成為這一代學生的通病,尤其在學習比較復雜的信息技術課時,學生的畏懼心理更為明顯。因此,教學時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大膽放手,要讓學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討的時間和空間,圍繞信息技術的主干知識,提出一些有利于學生思維培養的,特別是能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激勵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結論,并且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這樣掌握的知識才是學生“習得”的知識。
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熱點問題
1.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學沒有課標怎么辦
信息技術是一個發展中的學科,目前從全國看,在義務教育階段各地都不同程度地開設了信息技術課,也有信息技術教師。但由于信息技術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科的位置始終沒有確定。因此到目前為止,教育部還沒有頒布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這對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據悉,有關專家正在努力做這方面的工作,有望近期得到解決。
在此我建議,在沒有課程標準的情況下,各地區教研部門應建立本地區的臨時性的課程標準。這個標準的建立可參考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學指導綱要》和2004年頒布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同時參考眾多版本的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課本和參考書,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區的情況制定一個臨時課程標準。如果當地沒有人做這事,教師還可根據本校情況自己確立一個臨時性的課程標準。總之,這是有利于教學和教學研究的大事。
案例七:北京西城小學信息技術教研員朱慧老師經過多方調查,組織了部分小學兼職教研員和骨干教師,經過學習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學指導綱要》和2004年頒布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編寫了《西城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標準參考》。經過三年的使用,大大方便了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和教研工作。
2.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之間計算機知識差異不斷擴大,怎樣解決
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之間計算機知識差異不斷擴大是一個普遍問題。曾經有人提議分班教學,但在實際操作時學校管理部門很難實現。為此,我們也做過多種實驗。新課程倡導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經實驗,我覺得只能在教學設計上想辦法,應采取任務分層的方法來滿足不同水平的學生。這樣做同樣加重了教師備課的工作量,教師要應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很多不同水平的任務,來滿足全體學生。對于有顯著專長的學生,還可以請他做專題講座。
案例八:北京八中××同學,對計算機病毒特別感興趣,見我面經常問:“張老師,最近有什么新病毒嗎?”他到處收集病毒,有些癡迷。這位學生上課聽課不夠全神貫注,因此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在班里也不受關注。通過聊天我感覺他對計算機病毒的知識懂得很多,有一次我和他商量,請他為全班做一次關于計算機病毒的講座。他聽了很振奮,在家足足準備了一個多星期,甚至家長都找來問我:留的是什么作業,孩子天天在看計算機的書。講座那天,他從容地給全班同學介紹了病毒的形成、發展趨勢、如何判斷和防治等,全班同學聽得非常認真,結束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掌聲是每一位同學發自內心的真實的掌聲。事后很多同學很感慨:××同學是怎么學的,懂那么多病毒知識。同學們有緊迫感,覺得一定要認真上信息技術課,比起××同學,感到自己太無知了。××同學對我說:“老師,我這次可感受到當好學生的滋味了。”我鼓勵他說:“如果你認真學習各門功課,同學們對你會更佩服。”××同學由于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習的內動力被調動出來,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反過來又得到同學、家長和教師的認可形成了良性循環。畢業時,他考入了自己理想的軍校。
通用技術課的熱點問題
1. 什么叫通用技術?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是怎樣的關系
媒體上經常這樣報道:開設通用技術課是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同時也是“難點”。亮在什么地方呢?這門課的開設引人矚目,體現了我國教育的一大進步。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國民的科技素養和技術素養。現在自動購票系統和自動取票系統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智能手機也悄然進入我們的生活,一定的科學素養和技術素養是現代人生活所必須的。那么什么叫“通用技術”呢?它與“信息技術”是什么關系呢?
在技術課程標準中,對通用技術有一個說法:除了信息技術以外的,所有技術都叫“通用技術”,在課標解讀中同時有這樣兩句話:通用技術不是專業技術教育,也不是職業技術教育。而通用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技術素養”。根據以上這些要點,我認為,開設這門課,不是必須讓學生學會某種專業技術,而是將盡可能多的技術介紹給學生,對重點的技術加以體驗,從而達到提升技術素養的目的。信息技術是當前最大的通用技術,由于內容很多,又很重要,因此被單獨分出來,成為技術領域的一個分支。
2. 通用技術課和勞動技術課的關系
高中新課程中,將原有的勞動技術課取消,隨之而來的是通用技術課。由于勞動技術課的取消,很多學校都安排原有的勞技教師教通用技術課,這些教師有很好的優勢,他們動手能力很強。但通用技術課與勞技課有本質的不同,勞動技術課以勞動技能的培養為主,而通用技術課是理論和實踐并重,不但對重點的技術要加以體驗進行實際操作,而且要明白很多科學原理,并學會設計方法。因此通用技術課對教師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對重點技術有較好的操作水平,又應有比較寬泛的、多學科的知識。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教研部門的努力,相信通用技術教師隊伍也會逐漸成熟。
3. 很多教師感覺,技術與設計1和技術與設計2,教材內容空泛,缺乏教學載體
通用技術教材和教師一樣年輕,由于是一門新開創的課,編寫這樣的教材是一件很難的事,是創造性的工作。技術與設計1和2教材中理論知識較多,教師處理不好就會變成純理論課的講解,因此在講解時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教學載體進行教學。
案例九:月餅盒做外殼(廢棄物)制作的電容充放電學具。
我校使用的是地質版的教材,我們將第三章《體驗設計實踐》、第四章《展現設計成果》、第五章《再創設計新意》三章內容選擇了一個作品為載體,即“電容充放電實驗學具”的制作。
圖1為電容器充放電的原理圖。電路接通后,先按下K1,VD1紅色發光管亮,表示充電的過程。松開K1后,電源斷開,此時按下K2,VD2綠色發光管亮,表示放電的過程。
制作內容:自行布元件、布線;焊接元器件;設計外殼(包括選材料);選寫使用說明書。
教學目的:學會根據原理圖安裝實物(鞏固設計的“表達與交流”這部分內容);通過實驗觀察電容器充放電現象(很好地配合了高二物理教學,同時認識了發光二極管等元器件);學會布元件、布線(體驗設計實踐);學會焊接、安裝元器件(練習焊接技術、學會使用工具、體驗工藝的一般過程);學會設計外殼(體驗設計實踐、畫草圖等、學會使用工具打孔等、選擇材料并學會加工、體驗工藝過程)和撰寫使用說明書。
在制作選材時我們提倡廢物利用,下面展示的兩個作品分別是選用月餅盒(圖2)和壞鼠標殼(圖3)制作的“電容充放電實驗學具”。
圖2 用月餅盒制作的電容充放電學具
莘縣現有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處,在校生人,其中小學處,在校生人;初級中學處,在校生人。此外,有普通高中處,在校生人;職業中專1處,在校生人。
(一)改善辦學條件,夯實均衡發展的基礎
1、大力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堅持政府為主,不斷增加教育投入,積極爭取上級扶助獎勵資金,大力開展校舍改造建設,逐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按照市縣中小學長遠規劃布局,實施了撤點并校和危房改造工程。、兩年,我縣新建農村中小學項目樓29幢,建筑面積40861平方米,投資5000萬元。年以來,校舍改造力度加大,當年新建農村中小學教學樓21幢,建筑面積31106平方米,投資4000萬元。年首批新建農村中小學教學樓19幢,其中農村中學餐廳5幢,教學樓14幢,建筑面積27213平方米,投資3800萬元。全縣長期保留的117處農村小學將在2012年全部改建完畢。目前,全縣共有省市縣級規范化學校119處,到2012年全縣長期保留的學校均能達到縣級以上規范化學校級別。
2、不斷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為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惠民政策,縣教育局成立結算中心,實行校財局管,堅持并完善教育經費撥付、學校經費支出審計監督制度,經費使用做到了科學、安全、高效。同時,不斷改進義務教育經費管理制度,義保經費重點用于學校正常運轉、教育教學和改善教師辦公條件。設立了學生資助中心,對家庭困難的中小學生進行資助。年以來,發放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費258.75萬元。
3、全面實施農村中小學教學儀器更新工程。年以來,為中小學配備安裝教學儀器價值1297.94萬元,其中中學裝備試驗室投入795.08萬元,小學408.49萬元,中小學儀器藥品使用存放設備94.35萬元。今年計劃裝備中小學音體美器材價值403.70萬元,其中小學103.7萬元,中學300萬元。
4、大力推進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實施農村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和“校校通”工程,加快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逐步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目前,我縣已經建立了54個中小學計算機網絡教室、54個多媒體教室,53處學校網絡實現了光纖連接,112處農村完全小學實現寬帶(ADSL)連接。在農村中小學建立了23個衛星教學收視點和236個教學光盤播放點。其中,配備DVD293臺,彩電239臺,微機980臺,服務器54臺,項目總投入417.8萬元。年投入254.8萬元配備計算機922臺,投入23萬余元征訂電教軟件,滿足了全縣初中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需要。
(二)狠抓隊伍建設,打造均衡發展的人力資源
1、加強教育干部隊伍建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育領導干部的選拔和培養,堅持把提高教育干部素質作為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按照選賢任能、教育領導干部由教育內部產生的原則,年,給縣直5個學校提拔了16位科級干部,極大的激發了學校教師的工作熱情,使中層干部認識到,實干就有前途、干好就能重用。鄉鎮聯校、初中校長公開選拔,經過個人報名、組織考察、登臺演講等程序,讓能力強、水平高、素質好的人走向領導崗位,實現了校長隊伍的年輕化、專業化,得到了社會公認。全面實行教育干部競聘上崗制度,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使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優秀教師走上了學校領導崗位。突出辦學以教師為本,實行全員聘任、因崗設職、定員定崗,做到了在編在崗、人人有崗。
2、完善新教師招考聘任機制。從2003年開始,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依據自然減員與新增教師1:1.2的比例,每年從應往屆大學畢業生中招考中小學教師,截至目前共招聘教師1484名,有效補充了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極大優化了教師的知識和年齡結構。年,縣教育局與聊城大學聯合開展大學生頂崗支教雙提高工程,先后有571名大學生到我縣鄉鎮中小學進行頂崗實習支教。幾年來,有87名三支一扶大學生在我縣支教,為我縣教師隊伍增添了生機與活力,也給大學生提供了很好的鍛煉機會。
3、不斷提高教育隊伍的整體素質。一是教育干部實行述職承諾制。每年年初,全縣各級各類學校校長和縣教育局機關中層干部公開述職,總結工作,分析問題,落實措施,接受監督。二是抓好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年,全縣教師參加校級培訓110000余人次,參加縣級集中培訓6000余人次,參加省市級培訓5000余人次;組織名師送課下鄉活動5次,有8個學科的5000余名中小學教師觀摩了名師的課堂教學。今年上半年,先后組織1166名教師參加了北師大班主任高研班、華師大名師高級研修班和省市小學心理健康、農村中小學校長素質提高、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班;今年暑期還將舉辦1800多名教師參加的義務教育階段班主任培訓和“知行中國”遠程培訓,多層次多學科的培訓提升了廣大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創新能力。三是強化師德教育。積極開展師德師風集中教育整頓和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活動,激發廣大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四是注重培養名師名校長。在第一屆聊城水城名師名校長評選中,我縣有4名教師和3名校長當選;在第二屆水城名師名校長評選中,我縣有6名教師、3名校長當選,其中1名入選“齊魯名師建設工程”人選;在莘縣首屆名師名校長評選中,共評選出11名莘縣名師、5名莘縣名校長,名師名校長隊伍逐步壯大。
(三)深化教學改革,推動均衡發展的規范提高
按照“小學抓規范創特色,初中抓教改打基礎,高中抓鞏固促提高”的辦學思路,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
在小學階段,立足抓規范創特色,突出加強“書香校園”建設管理和“家常課”管理,遵循發展規律,注意學生的習慣養成。年6月,全市小學教育工作現場會在莘縣實驗小學召開。去年秋季開始,縣教育局開展“區域性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教師集體備課,教師之間互相借鑒、互相學習,促進個體發展,提升教學水平,逐步實現城鄉教學“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目標,今年4月在櫻桃園鎮召開了全縣小學集體備課研討現場會。
在初中階段,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為目標,以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創建高效課堂為工作重點,以蹲點包校、跟進指導、培養典型、創辦特色為工作策略,全面提高學校辦學層次,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均衡發展。一是以“課改”為杠桿,推進學校內涵發展的均衡。年3月,組織全縣初中校長分四批去黛溪中學進行為期一周的輪訓,以學習推廣黛溪中學“激情”課堂教學模式為突破口,確定了莘亭初中等四處學校為試點,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實驗。二是以教研點為單位,分區域開展教研活動。教研員走進課堂,每學期聽課150節以上,和一線教師探索規律、尋求對策,有針對性的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總結并推廣教師們的先進經驗,共同提高教學水平。三是對口幫扶,促進學校均衡發展。選擇六所優質學校對口幫扶三所基礎相對薄弱的學校,圍繞學校管理、高效課堂創建、學生良好習慣養成、學校隊伍建設、學校文化建設五個方面,幫扶指導3個月,期間舉辦各種講座10余次,提高了鄉鎮薄弱學校的整體水平。四是成立名師團,送教下鄉。今年起,從城區學校抽調了12名市級教學能手組建名師團,分組到鄉鎮學校巡回授課,開展送教下鄉活動8次,搭建城鄉學校聯系的橋梁,拉近了城鄉教師之間的距離,發揮了名師的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了全縣城鄉初中教學水平均衡提高。
(四)建立長效機制,提升均衡發展的管理水平
1、大力開展體制、機制和措施創新。引導廣大干部職工充分認識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及時調整工作思路,明確工作重點,敢于推陳出新,將好政策用足、用好、用到位。改革干部管理體制,不斷完善校長聘任制、任期目標責任制和教師崗位責任制。各學校不斷修訂完善管理制度,研究理順運行機制,深化民主管理程序,學校內部管理初步實現了用機制管理人,用制度約束人,用同一標準衡量人的格局。
2、規范中小學招生行為,促進中小學均衡發展。多年來,始終堅持義務教育學校學生在戶籍所在地就讀的原則,規范招生,規范辦學,規范教育教學秩序。小學招生確保適齡兒童全部入學。各招生學校提前摸清服務區內所有應當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底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招生劃片錄取控制規模。各初中必須招收轄區小學畢業生,不許跨轄區招生,特別是城區初中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和班額。
在此基礎上,高中招生分配指標平分生源。對初中學校進行綜合評估,將重點高中學校招生計劃的70%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在生源上側重支持薄弱學校。特別是從今年起,在莘縣一中和實驗高中統一招生的基礎上,莘縣二中和莘州中學也實行了統一招生,即兩處高中統一分數線、統一錄取、平分生源,從而形成了重點高中和普通高中兩個層面相對均衡的發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為初中學校的均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義務教育階段的均衡發展,為高中和職業教育打下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莘縣高中學校堅持“優化藝體,突破文理,重點突破文科”的教學方針和“應屆往屆并重”的教學策略;堅持素質教育方向,廣泛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大力搞好教學改革,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扎實開展“創建高效課堂”活動,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以高考為標志的高中教育質量連年攀升,自2000年起,莘縣高考已經實現了全市“十連冠”,今年高考參考學生發揮正常,據不完全統計實現十一連冠沒有問題。特別是文科一二本上線人數連續十四年全市第一。截止年,已為北大、清華輸送學生31人。
年,縣委、縣政府將職業中專、勞動技校、農機學校、體校、衛校進行合并,組建了莘縣職業教育集團。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進一步擴大,年職業教育集團南擴100畝土地,投資3000萬元建設教學綜合樓、宿舍樓和學生餐廳,固定資產接近1億元,在校生達到1萬多人,辦學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辦學效益進一步提高。可以說在聊城莘縣職教集團是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中職學校。學校學生一次就業率100%,很多學生進入上海大眾、天津一汽、三星重工等國內知名大企業工作,工資最高的年薪10萬元。在年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職教集團做了典型發言。目前,縣政府確定依托職教集團規劃建設莘縣職教科技園區,積極爭取國家、省級實訓基地的建設項目和國家級示范校項目,尋找合作高校籌建職業技術學院。
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莘縣是教育大縣,財政弱縣。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讓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迫切,但是由于莘縣財政狀況相對較差,在城鄉中小學均衡發展上,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工作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涉及到各個領域和不同的層面,全社會支持教育、尊師重教的力度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二是經費投入不足。近年來各級都加大了教育經費的投入,義務教育經費雖然能保證學校的正常運轉,但和上級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例如按年國家的標準,初中生均占有校舍面積(不含學生宿舍)基本指標6.66平方米,小學生均占有校舍面積(不含學生宿舍)基本指標6.35平方米,我們就是要達到學校建設的最低標準,不含教輔用房、宿舍、餐廳,初步測算就需投入5億元。三是辦學條件不適應現在教育現狀。城區學校生均校園面積普遍不達標,農村中小學教學設備簡陋陳舊,危房還一定數量的存在,農村寄宿制學校食宿條件有待改善。四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城區學校班額超標,優質學校更是“生滿為患”,農村小學生源減少;城區學校教師超編,農村中小學教師缺編特別是結構性缺編,英語和藝術學科教師缺乏,尤其是農村小學,有相當數量民辦教師轉正的老教師,年齡偏大,接受能力差,不能適應新課改要求,教育質量很難提高。
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工作措施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