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畢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6 15:53: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畢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業畢業論文

篇(1)

農業是民生之本。農業發展關系經濟發展全局。作為百業之本,我國農業自從改革開放后政策變化就不太明顯。目前,隨著我國經濟供給側改革政策落實,我國正式提出了新的農業發展計劃,這必將帶動我國經濟的全局發展。工農經濟性質的變化以及新的發展趨勢這些都必然會倒逼我國的農業經濟格局新發展新變化。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在這樣的形勢下必然也要提升和發展,適應新的農業經濟發展狀況[1]。便是本文索要討論的問題。

一、農業轉型期經濟新特點

(一)工農產業性質的變化

中國建國之始,效仿的是蘇聯以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這一模式,自開始到改革開放這種模式為中國工業發展帶來了莫大的好處,以至于在改革開放后,中國的農業地位從封建王朝的百業之本淪落為工業、服務業的附庸。盡管農業在這段時間跟隨工業快速發展的腳步,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農業想要真正發展還需要等待契機。隨著我國社會轉型期工農性質的變化,我國的農業經濟模式必須改變。農業經濟轉型改革,是為了平衡城鄉差距,也是為了更好的增強國家農業宏觀調控能力。目前經濟改革大趨勢下,我國農業轉型已經具備了條件,國家農業轉型期已經到來,農業轉型勢在必行。

(二)城鄉二元結構的變化

我國城鄉經過了四十年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形態,格局,經濟發展狀況等方面都有了極大的變化。城鄉之間的二元趨勢已經逐漸縮小,目前國家城鄉結構想要進一步得到優化,必須不僅要在經濟發展狀況、社會福利狀況和教育水平這些方面下手,更應該從農村發展之本農業經濟著手整理。農業的發展,關系到了農村人均收入、城鄉經濟人均收入差距、社會保障和經濟增速等方面的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就必須要關注這些問題,這些問題也導致了農業經濟管理學科要必然與之變化。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必須在這樣的狀況下深入了解城鄉發展趨勢、差異,將城鄉之間的二元發展變成社會經濟一體發展。

二、經濟轉型期農業轉型新變化

(一)我國當前的工農性質變化為農業發展學科帶來的變化

農業經濟的重心應該不僅僅是簡單的農業生產,而應該更加緊密的關注國家工農業政策,國家工農業發展之間的聯系。目前,我國工業反哺農業趨勢正在不斷增強,打破了傳統的農業政策,其更加注重農業經濟生產全過程的研究。產品的深加工、綠色產品的發展、農產品產銷銷售鏈的發展、互聯網+與農業經濟一體發展、農產品的生產質量監察等方面都成為今后農業經濟研究的重點。

(二)城鄉二元結構變化為農業發展學科帶來的變化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必須對這一問題傾注必要的、足夠的關注。隨著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發展,傳統的城鄉經濟正在一點點從量變向質變轉化,農業經濟結構在不斷提升優化,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重要性也隨之提升。伴隨城鄉一體化,城鄉經濟生產要素的生產、流通、銷售將成為當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發展重點。

(三)農業現代化戰略性驅動為農業發展學科帶來的變化

農業現代化戰略性驅[2]動包含著農業生產、流通、銷售等多個方面,其政策為農業轉型提供了保障。農業現代化戰略性驅動將會深刻的影響農業經濟管理學科,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提升農業經濟管理學科走向生態化發展趨勢,農業經濟走向生態化是農業經濟提質提效的關鍵,實現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實質便是實現生態化。農業發展學科必然將會向著可持續發展方面發展,與新技術貼合性更強。其次農業現代化戰略性驅動必然會對我國目前農業發展緩慢、發展潛力不足、農業發展前景受限等方面問題進行解決,全盤提升農業經濟發展能力,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科學性,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將會更具備自己的部門獨立性,提升起產業聯系性,挺高農業產業國際化水平。

三、面對新特點、新變化、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新發展

(一)差異化學科戰略

農業經濟轉型期,是農業發展全方面的發展戰略。目前我國已經將農業4.0政策提上日程,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應該將培養專業的農業化人才提上日程,早日為國家工業4.0做準備。就農業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即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人才培養。在此之外要提升學科的可持續發展性,通過農業學科獨立性提升來提升農業發展的獨立性、高效性和可持續發展性,培養可持續發展行的農業經濟管理學科。

(二)科研人才戰略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想要做到轉型發展,最重要的是培養科研人才。人才是勞動力,只有提升勞動力素質,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才能持續發展,科學發展。我們的科研人才,要能具備吃的下苦,收的住心、忍受得了寂寞、愿意風險和付出的精神。目前,在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新變化引導下,其理論內容、教學內容、科研內容必然隨之變化,要適應得了變化,將提升自己與建設祖國的偉大理想聯系起來,提升科研人才比例,提高科研人員素質。

(三)學科互補性戰略

當前,我們所需要的人才不再僅僅是只懂得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人才,而是需要懂得國家經濟各個部門與農業經濟之間所有緊密關系農業經濟的人才。只有具備行業前瞻性,才能正確管理農業經濟發展,為農業經濟發展學科發展提供廣闊前景。這就是學科互補性戰略的意義之所在,命脈之所系。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轉型期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科研發展意義重大。要深刻了解農業經濟轉型,了解農業經濟轉型對農業經濟學科帶來的變化,培養農業學科人才,這才是當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所應該做的。對政施措,這是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前提;眾籌廣議,這是農業經濟發展學科發展的基石。要發展好農業發展學科,為國家經濟轉型發展、農業經濟轉型發展做好準備,真正為三農服務,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馬維東.經濟轉型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思考[J].吉林農業,2013,(22):15-15.

[2]李想,彭德遠.農業經濟轉型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思考[J].消費導刊,2015,(6):145-145.

關于農業經濟畢業論文范文二: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策略探討

摘要: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改變著人們的意識和生活,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形式也進入了人們的視線。長期以來,人們過度的重視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但卻忽略了環境問題,付出了高額且沉重的代價,為此要在發展中調整方式。低碳經濟講究的是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少,因此對于我國這個農業大國來說,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非常重要。文章主要從我國農業入手,分析了發展中的存在的弊端,對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和錯略做了深入的探析,以期能夠為低碳經濟時代下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農業經濟;低碳經濟;轉變;措施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關系著我國經濟的增長和社會根基的穩固,影響著人民的生活的穩定。由于長期在經濟發展中沒有足夠重視對環境的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愈發惡劣,霧霾等生態問題逐漸凸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經濟增長的方式,以更加環保、健康的方式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核心在于技術和政策的創新,提倡的是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少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我國要將此作為農業發展的方向,調整農業經濟體系,才能確保我國農業走向健康、穩定的發展之路。

一、傳統農業發展的弊端

(一)環境污染

由于我國大部分農民接受教育的水平相對較低,文化素質整體不高,因而在農業生產方面,很多人創新性不強,不愿意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新技術、新科技,仍然沿用傳統的粗放式的生產方式,不僅導致生產效率不高,農產品農藥殘留量超標、重金屬含量超標,也導致環境污染、環境破壞比較嚴重。隨著工業的發展,一些企業開始在農村建立工廠,給當地土地帶來了很大的污染,一些農民由于認識不到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而繼續在污染的土地上進行農業生產,進一步加劇了糧食污染的程度。

(二)農業科技滯后

農村地區一般都偏僻落后,農民大多都依靠種地和外出打工生活,整體生活水平比較低,再加上農村教育發展程度不高,農民思想觀念落后,因此,很多農民的文化素質都比較低,對于新型農業科技認識不足,也不愿意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因此,在很多農村地區,農業科技推廣與實施效果不是很理想,農業機械化程度比較低,農產品科技含量比較低,極大地降低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的質量。

(三)農業產能偏低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都是二、三產業發展的基礎,為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撐,而且,國家為了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也將支持的重點放在了經濟效益比較顯著的工業和服務業上,從而導致如今農業經濟之后、農村地區落后的局面。盡管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城市開始反哺農村,以促進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但是,因為農村地區廣闊,發展也需要一定的時日,因而,如今農村很多基礎設施,雖已有了很大的改觀,然而問題卻仍然存在,尤其一些落后、欠發達的中西部農村地區,其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比較滯后,土地生產能力不高。例如,農業必須的水利設施,很多農村地區仍然是沿用20世紀中期修建的那些,不僅灌溉能力不強,而且損壞嚴重,也影響了農業產能的提高。

二、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滲透低碳理念的重要性

低碳經濟相關概念是在21世紀初英國首次提出。不同的國家,對于低碳經濟的要求也不同。歐美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是減少碳排放絕對量,而發展中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是減少碳排放相對量。低碳經濟實現的是世界各國的長久的、可持續發展,每個國家都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進行低碳經濟發展,以有效杜絕環境污染和氣候改變,做到節能減排并促進經濟發展。低碳經濟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是一種強調綠色、可持續的經濟形式。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滲透低碳經濟理念,將有助于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于土地、環境和大氣的污染,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同時,還能提高農民保護土地、環境的意識,以及生產創新的意識,從而促使他們自覺地采用新技術、新生產方式來進行耕作,這樣,不僅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升,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也會提高,最終,將會從整體上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措施

(一)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實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

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不僅效率低,而且污染大,不利于農業經濟的長期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是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前提的,在確保人與土地、與自然、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基礎上,實現農業高效、高質地發展。可持續發展模式能夠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新技術、新能源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農產品污染。

(二)加強低碳經濟宣傳,提高低碳生產管理力度

目前,低碳環保理念在工業產業中,已經得到了大力的普及和宣揚,但是,在農業領域還沒有進行大力宣傳。農民對低碳經濟的認知和理解還不夠多,因此,在農村和農業生產中,要加大對低碳經濟的宣傳和推廣。在實行低碳生產的地區,要加強對低碳生產管理的力度,當地領導要從思想意識上重視,注意培養典范和標兵,讓更多農民認識到低碳生產的好處,這樣,將有助于低碳生產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三)提高對低碳農業的支持力度,促進低碳環保成本內在化

在推進農業生產低碳化的道路上,促進低碳環保成本內在化,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也是我國農業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此目標指導下,政府應在堅持市場調控的基礎上,加大對低碳農業發展的宏觀調控力度。根據農業生產實踐,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來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規范農業生產行為,以達到低碳環保的目的。例如,低碳環保稅就是一種有效的資源配置手段,它將環境污染的成本,融入到農產品生產成本中,利用經濟手段,從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環境破壞及資源浪費等行為,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有利于實現農業發展與保護環境和資源協調統一。

(四)強化文化教育,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人是生產的重要因素,在實行農業低碳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農民的文化教育,培養出一批文化素質相對較高、頭腦比較靈活、肯鉆研的帶頭人,在此帶領下,因地制宜地發展低碳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往往缺少豐富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因而,培養出一批帶頭人,將有助于加快農業低碳發展理念的宣傳和推廣,農民也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對于快速推進農業低碳生產發展進程,將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五)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對于農業低碳發展的問題,我國尚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為了規范低碳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國家必須要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只有以制度和法律作為發展的依據與參考,農業生產才會真正走上低碳發展之路。在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的時候,需要加強對農業實際的調查研究,使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和完善,都切實符合農業發展的實際,符合低碳經濟的內在發展理念,這樣,才會從根本上實現農業生產的轉變和農業機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我國農業走上健康、良性發展之路。

(六)加強新技術指導和培訓,堅持走科學化發展之路

農業生產方式低碳化的目的,就是實現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因此,在實踐中,應當加強對農民的新技術指導和培訓,提高農民的技術素質,合理配置低碳農業發展的各項資源,以促進低碳農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最大化。國家積極倡導走科學化發展之路,實現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科技日益成為重要的生產力,在農業生產中,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生產方式,將能推進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使農業、農村、農民都獲得充分的發展進步。

四、結語

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選擇。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要改變傳統粗放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注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和平衡,大力開發和利用自然能源和太陽能等新能源,逐步的改善農村環境,做好產業結構及社會、發展、生態三方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我國綠色、低碳、健康的現展之路。

參考文獻:

篇(2)

摘要:電商時代農業經濟管理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要想提升農業經濟管理的有效性,必須要結合時展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提升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基于此,本文就針對于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探究,找出電商時代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一系列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關鍵詞:電商時代;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策略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逐漸進入到了電子商務時代,這一時代為很多行業帶來了發展機遇,縮短了買家與賣家之間的距離,將信息化手段運用到多個行業中,提升了各行各業管理的有效性。農業是我國發展的基礎產業,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農業管理模式己經不符合時展,迫切需要對農業管理模式進行創新,提升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當前我國很多地區己經開始開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來看,在實際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導致管理效果不理想,迫切需要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模式進行創新。

一、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含義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指的是采用經濟學、管理學以及信息化等手段對農業生產發展進行科學分配與管理的過程,目的在于推動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強農業經濟管理的有效性。

在傳統模式下,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手段較為落后,基本上都是采用面對面、手動等形式來開展管理的,對信息的獲取也較為困難,需要對各類信息進行手動對比、統計等,以了解農業經濟管理的效果。并且在銷售農產品的過程中,也需要采用面對面銷售等形式,整體管理效率低下。而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則可以借助于信息設備來開展農業經濟管理,比如借助于相關的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等對農業發展的相關信息進行統計和對比,深入了解農業經濟管理的效果、過程等。還可以借助于相關的平臺農業信息,對農產品進行銷售等,這有助于提升農業經濟管理的效果,推動農業產業的穩定持續發展。

二、電商時代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一)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意識低下

電商時代雖然能夠為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帶來諸多有利條件,提升農業經濟管理的有效性,但是當前我國很多地區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認識都不足,在實際發展中不注重信息化手段的運用,導致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效果不理想。因為很多農村地區的農業經濟管理都缺乏系統、科學的管理模式,整體管理制度較為單一,而且大部分都是農戶自家管理,以一家一戶為基本單位,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不注重信息化技術的運用,所以整體信息化管理效果十分不理想,亟待對這一問題進行改善。

(二)缺乏專業技術人員

電商時代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開展離不開專業化的技術人員,由于農業生產的主體大部分都是農民,他們的信息化技術通常較低,如果不注重對其進行培訓,無法提升其技術水平,那么就難以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效果。當前我國很多地區都缺乏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技術人員,且不注重對農民開展信息化培訓,整體農村信息服務隊伍建設滯后,無法滿足時展需求,影響了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效果。

(三)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資源開發力度較低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其涉及到的內容較多,包含很多細節性的內容,只有做好每一個方面的工作,才能夠真正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但是當前由于農業經濟管理缺乏專業技術人員,以及人們對其認識缺失,導致其信息化資源開發的力度較低,各個方面的信息難以共享,影響了整體工作的開展。

三、電商時代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一)提升相關人員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意識

要想提升電商時代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必須要提升相關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認識,強化這方面的意識,如此才能夠更好地將信息化手段運用到農業生產和管理中,才能夠推動整體管理效果的提升。這就要求個地區政府要加強這方面的宜傳,為農民普及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知識,并加大資金投入,引進對應的設備或者系統等,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更好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為了確保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順利開展,政府還可以成立專門的資金管理小組,對所撥的資金進行系統管理,確保每一筆資金都可以運用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方面。

(二)加強人才培養

第一,做好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人才培養。人才是行業發展的關鍵,在電商時代,各地政府應當做好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人才培養工作,可以從外部引進專業化技能水平高的人員,也可以結合自身情況將本地區信息化水平高的人員送往專業機構參加培訓,使其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有效服務于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中。只有培養出來一批既懂得農村經營管理、有農業生產知識又有高科技信息技術的綜合性人才,才能夠為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開展提供充足的保障。第二,要對農民進行培訓,建立農業農村信息化服務隊伍。要重視農民培訓,積極為農民灌輸信息化知識,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使其有更高的信息認知能力,在農業發展中更好地引入信息化技術。同時,還要充分發揮農業推廣學校學生以及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站的作用,多鼓勵其開展公益農業技術講座或者開展相關的培訓等,采用各種形式為農民傳遞技術知識,促進農民技術水平的提升。

(三)科學整合資源,提升合作力度,促進信息服務水平的提升

第一,要構建適應農業經濟發展的機制,頒布相關政策,逐步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并對各方面的數據和信息進行整合,推動農業相關資源的共享和兼容。并且還要結合農民、農村、農亞的不同需求收集對應的數據和資料,確保農民對信息的需求。并提升農業信息源以及信息渠道的發覺、開拓等工作,對信息源進行全面把控,做好信息加工,去偽存真,確保所搜集的信息準確和完整。第二,要加強與社會的聯系,比如與相關媒體以及通信企業等進行合作,將農民在這方面的壓力降低,確保農民能夠在各方面得到幫助,提升信息化建設的效果。

農業經濟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鄉村農業發展模式已經不適合現在新時代的要求,但是在我們國家進行鄉村振興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困境,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我們國家新時期鄉村發展的腳步。本文結合了現如今鄉村狀況的分析,對如何更好地運用鄉村振興策略推動農業經濟發展進行了探究與分析。

關鍵詞:鄉村;振興策略;優化措施

一、我國現如今農業經濟管理現狀

我們國家現實性農亞經濟也隨著時展在不斷的改善與完善,但是我們國家農業經濟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們國家農業經濟境界的轉變[1]。

第一個問題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大部分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較為落后。農業是我們國家基礎性產業,同時在我們國家經濟中農業占的比額也是較大的,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對農業進行改革的工作是十分巨大且沒有辦法在短期內完成的。雖然我們國家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在不斷地進行改革,但是現如今我們國家的經濟管理體制與歐美國家相比還是較為落后的。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們國家部分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速度較快,這些地區逐漸了適應現代化農業的要求,同時他們的生產勞作方式也在不斷的按現代化的要求在逐漸轉變。但是在其余地區仍然采用較為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在這種經濟模式下,雖然所帶來的生產產值能夠給農業勞作家庭帶來溫飽,但是這種模式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的發展。在這些地區的農業生產中,他們缺乏支柱性產業,大多數的農戶都是按著他們過去傳統的經驗對產物進行種植,他們種植的方向也只是根據現如今他們的需求進行種植,同時,在部分地區人口流失十分嚴重,大多數人選擇進城務工以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這就導致了在農村地區進行農業工作的工作者嚴重不足或者是勞動力老年化現象十分嚴重[2]。

其次,在部分地區進行農業生產的時候,當地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就會導致大多數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人力去進行大量的勞作,這種勞作方式既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也沒有辦法帶來較高的經濟收益。而且僅僅依賴人力去進行工作,很大程度上對農產品的質量提高帶來了一定的組織。在人力的條件下,是沒有辦法給農作物帶來更好的生長條件,沒有辦法調控室外氣溫,沒有辦法對播種的時間以及澆水量進行精準控制。但是在完善基礎設施后能夠采用溫室種植等科技手段去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以及節約人力資源成本,同時完善基礎設施后也能夠對農作物的質量進行一定的提高與保障。在我們國家部分地區,雖然己經率先接觸了高興去農業,同時也對農業技術進行了一定的實踐與發展,但是在我們國家大部分地區仍然沒有辦法采用高科技農業產業,不僅如此有些地區連農業工作的基礎設施也較為老套落后,連正常的農業工作都沒有辦法保障。

最后是在我們國家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部分管理者管理理念相對落后,同時在他們所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對信息化運用水平也較低。在我們國家部分地區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仍然是采用傳統的管理方法,在農業生產中沒有設立合適的競爭機制,也沒有對從事農業的工作人員進行一定素質上的篩選和能力的培養。所以在這些地區的農業生產中大多數都是靠天吃飯,不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生產產值也沒有辦法得到提高。在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過程中,沒有辦法對信息化進行很好的應用。對一些農業生產的方式與方法沒有通過網絡等途徑進行及時的推廣與宜傳,造成部分地區農業生產時節滯后,造成后期農產品滯銷的情況[3]。

二、鄉村振興策略對農業發展的展望

為了推動我們國家農業經濟的發展,提出了鄉村振興策略。這一策略對我們國家農業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目標以及新任務。因為農業是我們國家的支柱性產業之一,所以推動農業的發展,對推動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提升我們國家綜合實力有著莫大的幫助。在鄉村振興策略中,首先堅持的一點就是要對農業的發展進行優先的推動,這種推動需要運用現代化的技術科技對農村中的農業生產進行不斷的完善與提高。其次,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中,要大量引進高素質農業生產人員回村,提高當地鄉村農業的生產質量與水平。鼓勵和推動農業工作者創新創業,著力對農民的收入進行提高,吸引城里務工的人員返鄉創業,同時,堅持把創新創業放在農業發展的第一位置,對農業的經營機制逐步的完善,并且打破過去傳統農業的局限性推動農業朝多方面發展。最后是在我們國家進行農業經濟轉變與發展的過程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可持續發展同時促進我們國家農業健康長久的發展。推動我們國家農業發展,并不是要求我們國家農業在短時間內所產生的經濟產值快速提高,而是要們國家的農業以一種綠色的,可持續的方式去逐步發展。同時,在我們國家農業生產方式的發展與轉變過程中,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而不是為了經濟產值而透支土壤的生產能力。

三、鄉村振興策略應用概述

如何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對農業經濟管理進行更好的優化,首先,我們要做到的一點就是對農業經濟管理體系上的法律法規進行健全與規范。法律從來都是一個國家的立根之本,完善農村經濟管理體系中的法律法規,從一個側面來說是為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提供了幫助。同時,在我們國家的法律法規之下,對農業經濟管理體系進行建立與完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確保農業工作者的根本利益,同時也能夠在農業工作中出現問題時候,能夠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規進行處理。在這些法律法規完善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立足于鄉村振興的理念,并且根據當地所屬的環境與條件對法律法規進行完善與推廣。在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傳統方式不同,所以在進行法律法規制定的過程中,要避免出現一套法規應用在所有地區上面。在完善法律法規之后,要對國家提出的農業經濟發展策略進行有效的推進與落實,優化鄉村中的生產管理模式,推動農業工作者創新創亞,并且對農業工作者給予一定的規范,以及對非法勞作的農業主作者進行一定的懲處。

其次,需要對我們國家現如今的農業科學技術水平進行推廣與創新。我們可以看到,在其他歐美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是進行科技化種植的,合理的科學農業耕作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工作的質量以及節約了在農業工作過程中的人力投入。同時,國家在進行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的過程中,對部分地區也要完善他們的農業基礎設施。確保他們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所需要的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能夠正常運行。

篇(3)

環境工程專業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為一門邊緣交叉性學科,其發展目標是解決不斷涌現的各種實際環境問題。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其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已成為一門集自然、社會和技術科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環境工程學科不僅研究水、氣、固廢、噪聲等主要環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術和措施,還研究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探討廢物資源化技術,以及對區域環境進行系統規劃和科學管理,以獲得最優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我國設置有環境工程專業的高校已超過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礎和重點學科存在明顯差別,其環境工程專業發展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大多數理工科類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養方案注重于對學生工程思維和設計能力的培養。我校的資源環境學院準備新設環境工程專業,在環境工程的人才培養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類大學,一定要突出農業院校的特色并發揮現有優勢,找準適合自己的立足點。

安排在第七學期末開始的畢業設計(論文)是環境工程專業實現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對學生所學理論和技能的綜合運用和檢驗,也是保證本科教學質量的最后一道防線。畢業設計(論文)輔導環節對學生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鞏固與擴展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培養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解決本學科領域的實際問題和初步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2.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和研究觀念,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傳統;3.使學生在方案設計、材料調查與搜集、工程繪圖、理論計算、實驗研究、數據處理、外文閱讀、使用計算機、查閱文獻、經濟分析、工具書的使用、文字表達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進一步的訓練和提高。鑒于畢業設計階段對于本科生培養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設置安排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途徑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希望能為我校環境工程新專業的建設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

和理工科類院校不同,農業院校的環境類專業一般都源于土壤學、生物化學、生態學等學科,其本科課程設置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以土壤、農業化學和農業生態資源等專業的知識體系。因此,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在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的安排上,也應與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從目前來看,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的設置比較單一,重實驗輕設計。很多農業院校的環境專業本科生畢業只有畢業論文可做,而無畢業設計的內容供學生選擇。由于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一般建設較晚,在師資、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設計及應用的教學、科研方面,農業院校環境類專業的基礎顯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農業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的師資力量尚難以開展對學生進行畢業工程設計的指導;同時,由于學生們受專業課程設置所限,他們的工程思維和設計能力與工科學生相比都有較大差距,因此很多學生也不愿意選擇他們感覺更為吃力的畢業設計工作。然而,目前環境工程本科生就業的去向主要還是與環保工程設計、施工、運行等相關的公司和企業,而諸如環境管理部門、環境監測站等事業單位現在大多都呈人才飽和狀態,可接受的本科畢業生非常有限。由于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在工程設計能力方面的弱勢,在就業時與工科院校同類專業的畢業生競爭時就處于明顯的劣勢。因此,有必要通過畢業設計來加強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思維和設計能力,使他們能夠具有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設計基礎和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轉我校該專業畢業生就業時面臨的不利局面。

2.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的設置未能充分突出農業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體現農業院校學生現有知識體系的優勢。與工科院校相比,農業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在專業的歷史沿革、學科組成和行業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為了提高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競爭力,需要在畢業論文(設計)這一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上充分體現農業院校的特色與優勢。農業院校的環境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學的方法,而應走有生態特色的辦學之路,培養出可投身于農村環境污染防護的人才。農業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態學科的優勢地位,畢業生相對于工科院校的學生具有更扎實的生態學知識。此外,當前環境工程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環境影響評價咨詢工作,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又在其中占據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慮讓一部分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時從事生態環境評價的工作。這樣一來可以發揮農業院校學生生態學基礎扎實、生態知識結構較全面的優勢,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二來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并適應市場需要,為從事生態環境評價特別是農村地區環境評價的單位輸送可用人才。

3.畢業論文(設計)立題與實際聯系還不夠緊密,約束性題目難以調動學生的創新熱情。由于教師設計的畢業論文(設計)題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來自于實際的工程項目,部分題目陳舊甚至經年不變,擺在學生面前的是一些舊知識舊問題,使得設計成果沒有實用價值和科學意義。這在一方面打擊了某些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熱情和積極性,也使得某些本來就對畢業設計(論文)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同學更加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對工作應付了事。

為提高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的完成質量,進一步加強農業環境類專業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在畢業論文(設計)的設置和指導上可以考慮以下的一些改進措施:

1.加入一些和農村環境保護治理相關的設計類題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環境工程大多是在給水排水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工科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在畢業設計的內容上受給水排水專業的影響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為排水管網和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設計。農業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設計內容,由于專業基礎所限,無法與之進行有力的競爭。因此,應在設計內容上著眼于和農村地區和農業環境相關的工程。如目前農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農村污水的處理都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相關的工程也建設了不少。可以設定一些如農村小型給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處理站的課題。在處理工藝選擇上,由于農村地區的特殊條件,一般應選擇操作較簡單且成本較低的常規處理工藝,這樣更符合農村地區的實際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藝處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濕地處理畜禽類廢水,都是可行的設計題目。學生經過這些設計工作的鍛煉,將有助于他們在畢業后從事農村環保治理的相關工作,不僅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也可為農村環境的治理培養可用人才。為達到這一培養目標,學校在青年教師的引進和培養上也要考慮有工程背景的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同時可以通過幫助青年教師去設計類單位進行工程實踐等措施,提高他們的工程素養和設計能力,從而達到輔導學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中體現資源與環境的緊密結合,設置適量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題目。工科院校的環境專業一般更側重于各種污染治理技術工藝的開發與研究,對環境與資源的重視不足。農業院校則注重于從宏觀側面上分析環境與資源的關系,將自身對土壤學、氣象學和生態學等學科的研究優勢體現在資源和環境管理方面。為進一步體現農業環境院校學生在這方面的特點,有必要在畢業設計時通過設置合適的環境影響評價的課題來提高學生的相關能力。另一方面,環境影響評價咨詢工作在當前對環境工程本科畢業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就業方向,其中主要的一個部分就是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做工作設計不同,由于農業院校學生在生態學方面有較扎實的基礎,因此和工科院校學生相比并不遜色,甚至某些方面他們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學生要更加深入,相關的知識結構也更加全面。為本科生畢業設計設置適當的環境影響評價課題,不僅發揮了農業院校學生在生態環境評價方面的一些優勢,也可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有效的幫助。當然,這同樣也對學校的師資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課程設置上需要加入環境影響評價的課程,對青年教師的引進和培養,也要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一個可取的方法是鼓勵青年教師考取國家的環境影響評價注冊工程師,通過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來保障本科生培養的質量。

3.將畢業論文與教師主持的科研項目或課題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環境工程專業由于本科就業的壓力較大,相當一部分的學生選擇畢業后繼續攻讀本專業的研究生。對于準備攻讀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別是已取得報送推免資格的學生而言,在本科畢業階段通過完成畢業論文來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鍛煉是很有必要的。對于無需復習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們盡早進入畢業論文的課題。在課題的選擇上,應盡量從老師的在研項目中選取適當的一部分讓學生來參與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簡單的讓本科生給在讀碩士生打下手。根據筆者的經驗,只要老師進行有效的輔導,并選取學生力所能及的課題,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本科生同樣可以參與到實際科研項目中,并做出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遜于在讀的碩士研究生。對于要復習考研和找工作的畢業生,也要盡早安排他們進入畢業論文的課題。老師要幫助學生按安排好時間,一方面要讓他們認識到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顧到學生復習考研和找工作的實際情況,盡量做到兩頭兼顧。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農業院校環境工程本科生的培養質量,有必要在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的進行適當的調整,提高畢業內容的多樣性,加強其實踐性,并突出農業院校的特色,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農村環境治理的人才而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蔣展鵬.環境工程學[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劉恒明等.環境工程專業實踐環節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齊向前等.不斷提高教學管理,切實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2005 (8):33-34.

[4]劉綺等.環境工程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改革研究[J].高教與經濟,2008,21 (2):18-22.

[5]徐微等.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學科特色及人才培養目標探討[J].河北農業科學,2011,15 (2):141-142.

篇(4)

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有其特殊性,可能會面對烈日炎炎、滿身泥水,因此會有同學對這一行業忘而卻步,特別是現在的一些獨身子女,吃苦精神不夠,專業思想不牢,甚至對農業有排斥的心態。這種專業思想不牢固會造成學生對畢業實習與論文寫作不夠重視,參與積極性不高,不能以嚴謹的態度與科學的作風來對待。另外,有的同學可能認為畢業實習就是干活,甚至有的同學覺得自己的文學功底很好,寫作沒有問題,不需要鍛煉,這些都是誤區。畢業實習的科研工作肯定會有一定的工作量,農學類專業還會需要田間操作,可能會有比較苦、比較累,但要認清正是在這些實踐工作中得到鍛煉與提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論文的寫作與平時的散文等寫作存在較大區別,更需要邏輯思維和科學嚴謹的試驗依據,是需要一個系統的鍛煉過程的。對于這些要有清楚的認知,才能得到很好的實習鍛煉效果。

2.客觀上的問題

(1)考研熱給畢業實習帶來了一定的難題由于就業觀念趨向的變化和大學生擴招帶來就業壓力增大的影響,報考研究生的同學越來越多,這些同學在大三到大四這段時間里一心投入在考研的學習沖刺上,爭分奪秒,忽視了畢業實習工作。導致畢業實習投入的精力不夠,花的時間較少,嚴重影響了畢業實習質量和畢業論文的質量。(2)就業壓力帶來的影響本科生的畢業實習多數集中在最后一學期,這半年里是畢業實習的關鍵時期,也是畢業生擇業就業的關鍵時期。現在就業壓力較大,特別是農科類大學生就業壓力尤其突出,而且現在的就業是雙向選擇,都需要一個考察選擇的過程。所以很多同學在四年級就開始到有就業意向的單位實習,嚴格按照單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而且為了更好的展現自己,一般不會請假。這就使同學沒有時間參加畢業論文的試驗研究工作。(3)畢業論文內容、效果上存在一定偏差現在的本科生畢業論文都是以做老師的科研課題為主,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很多同學的論的太尖、太深、面太窄,這對于培養學生從事科研工作有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數本科生同學畢業后是面向基層,或是到企業上班,真正從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是很大。這些太尖、太深、面太窄的研究內容畢業后用的較少,甚至根本用不上。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性,一般作物是一年一個周期,現在的多數同學畢業實習和論文試驗工作只能是作物生長的某個階段,不能跨整個生長季節,這使實習效果受到一定影響。對于本科生的畢業實習最好是能經歷整個作物生長周期,對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一次全面的、系統的實踐。

二、提升農學類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1.鞏固專業思想,提高對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與參與積極性

專業思想的培養與鞏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育:一是學科的發展前景與重要性;二是干一行愛一行的思想與意志;三是人生職業規劃的引導;四是教師和班主任隊伍與學生的溝通與談心。學校要求班主任老師與學生談心時,把“學農愛農、立志務農”的專業思想教育作為談心的重要主題。通過專業思想教育,大大增強學生學農愛農務農的信心與決心。

2.研究如何更好地處理考研同學的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寫作問題

總體原則是采取把畢業論文課題內容與考研方向結合起來的方式,如果導師的研究內容與學生考研方向差異較大,可以考慮轉導師,轉到研究內容與考研內容相近的導師。盡量探索一條兩全齊美的辦法。另外,畢業實習對考研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參加與考研學科相近內容的畢業實習,可以增加對研領域的深入了解,增強本領域知識的系統性,對考研題目的答題有一定的幫助,因為現在的考研試題一般為綜合性較強的題目,需要應試同學對學科知識掌握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3.研究如何對待提前到就業單位上班的問題

針對當前就業壓力大的形勢,對于畢業生提前到就業單位邊實習邊進行雙方選擇的問題不能一律禁止,對待這個問題的原則是要從方法上著手,嘗試在就業單位設立導師,探索一條學校導師與就業單位導師聯合共同指導模式,即要求有就業意向的單位安排一位指導教師,與校方的指導老師共同擬定與工作內容相關的畢業論文題目,由雙方導師共同指導實施。特別是加強就業單位導師與學校導師的對接模式,論文選題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與創新,共同聯手來提高農學類專業畢業生的實習效果與畢業論文質量。

4.鼓勵和加強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應用性內容研究

選題內容向應用理論或應用技術研究轉型,探索拓寬知識面、增加系統性的選題思路,避免太深、面太窄、實踐應用性不強的的選題內容,提高學生畢業后應對實際工作的能力。在這方面,本研究團隊在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上也做了新的嘗試,以應用研究為主,注重設計系統性強、內容涉及面較寬的題目。通過嘗試,感覺學生在動手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上有了較大的提高。現在已把相關內容進行了總結,并把這些想法與創新的方法進行總結集成,使其系統化、規范化,并在本科生實習中進行新一輪的實踐。另外,考慮到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問題,已嘗試從三年級升四年級的暑假期間開始安排學生利用暑假期間提前進行畢業論文的內容實施,在第七學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和周末參與畢業論文的研究工作。這樣同學在畢業實習中可經歷作物的全生長周期,使實習內容做到系統化。

篇(5)

1、畢業論文教學計劃安排未體現農業生產特點,研究時間不能保證

按照現行的教學計劃,農學專業往往論文和實習結合,安排在第6學期和第7學期之間,而其他專業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以河南當地農業生產情況為例,小麥一般在10月份種植,來年6月份收割;緊接著是玉米種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產,一年兩熟。而學生的實習被集中在一段時間進行,時間安排上跟不上農事進程,也覆蓋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長期。由于需要集中時間實習,另一方面也導致其他時間的理論學習時間安排很緊湊。在平時,同學們很難抽出足夠的時間參加到老師的實驗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學計劃,難以讓同學們有充分的時間對作物整個生長期進行實習和觀察,更遑論周年的觀察和研究了。由于時間上不能保證,即使有同學愿意提前參加到老師的科研中,以備以后寫畢業論文,也很難保證有足夠的時間承擔實驗任務,所得到的數據質量也不高,畢業論文的質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2、生產、科研與教學脫節,經費缺乏

作為地方院校,農學專業的老師課題申請競爭很激烈,不少老師基本沒有課題經費支撐研究。因此,對于農業生產,往往也離得比較遠。即使有部分老師有些小課題,也只能是小打小鬧,脫離生產。另一方面,學校擴招,教學經費卻并未相應調整。由于對畢業論文的指導,往往是由老師命題作文,出現與生產脫節,炒冷飯的現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題本身缺乏鮮活,也難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3、教學質量監督與評價體系存在缺陷,難以起到導向作用

盡管目前已經建立了畢業論文的監督與評價指標體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強。對畢業論文的評價,往往對格式、形式過于重視,對成績分布、材料是否齊全較多關注,而對于實習過程監管、論文學術水平的評價等實質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監控手段。老師們往往因為不忍心影響學生畢業,也存在放水的問題。由于這些原因,畢業論文評價指標體系并未真正起到導向作用。而同學們也往往因此而存僥幸心理,做論文時不好好做,寫論文時東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況。

4、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一些同學學習態度松懈,未能認真對待畢業論文工作。認為大四找工作忙,學校不會怎么樣。而學校也因為近年就業壓力大,而存在放松監管的情況。這更助長了學生們學習態度上的松懈。

知識面狹窄,求知欲不足,難以應付綜合性的作業。現有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養成了學生被動受學的習慣。不少學生,在大學四年中,習慣于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的學習模式,平時很少瀏覽專業期刊,知識面狹窄,對行業缺乏基本的了解。這樣的情況,是很難想象能夠在畢業論文寫作中能夠寫出新意和深度的。

綜合素質不強,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弱。一些同學缺乏基本的分析綜合能力,邏輯思維混亂,語言表達功底差。寫出來的文章,不知所云。語病連篇。大學院系往往沒有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使同學們失去了提高的機會。英語過級的強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學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背記英語單詞上面。

二、提高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教學質量的途徑

要提高畢業論文的教學效果和論文質量,根本還在于學生,畢竟論文是要學生自己寫出來的。而各種制度和教學計劃,都應該圍繞能否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如何杜絕學生的僥幸心理進行設計和管理。為此,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實現畢業論文教學質量提高。

1、鼓勵緊貼農業生產實際的選題

農學類本科生的培養,主要目的為服務于農業生產。如果學生學習時就脫離實際,畢業后即使參加農業方面的工作,也很難短時期內適應過來。當前不少農學類本科生畢業后,往往在農資行業工作。這類崗位酒需要扎實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因此,如果在畢業論文選題時,就貼近生產實際,將有利于畢業生的能力培養。

2、根據農業特點,對教學計劃作出相應調整

農業生產周期長,難以重復。因此,在畢業論文工作中,要求在實習實踐,論文工作時間安排上作出調整。如劉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實習模式,能夠較好地解決畢業論文時間難保證問題。但是,要實現全程實習教學,必須要在課程設置上作出較大的調整,嚴格控制學生理論課學習負擔,以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老師的科研工作。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取消專門的實習時間,通過教學時間表的調整,讓學生自由安排時間,達到實習和畢業論文工作的目的。

三、評價指標要作導向性的調整設計

在畢業論文評價指標中,應該減輕對形式審查的重視,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學術價值評價上,同時,應該把是否聯系實際,以及論文工作的過程納入考核的內容。這樣,真正從評價指標的導向上,讓學生和指導老師對畢業論文重視起來,并主動地把畢業論文工作于農業生產實際相聯系。院校各級管理部門應該嚴格把關,真正做到鼓勵先進,鞭策落后。這樣,從制度上杜絕學生僥幸心理。

四、鼓勵學生盡早參加老師的科研活動

大學生在進校后,應盡早完成專業教育,并在第二學期開始,鼓勵學生參加到教師的科研活動中去,在具體的科研中,認識農業生產,拓寬視野。學生們只有到具體的生產實際中去體驗,才有可能逐步培養專業興趣。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自己認識到畢業論文將從哪里出來。

篇(6)

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環節是本科教學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既是對本科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為創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礎,也是對本科教學質量的一個綜合檢驗。隨著本科教育的規范化,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已經成為本科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甚至有下滑的趨勢,這已經是本科教育中比較普遍的問題。筆者想把從事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工作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和認識提供給大家,拋磚引玉,還望方家多加指教。

1 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畢業論文教學計劃安排未體現農業生產特點,研究時間不能保證

按照現行的教學計劃,農學專業往往論文和實習結合,安排在第6學期和第7學期之間,而其他專業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以河南當地農業生產情況為例,小麥一般在10月份種植,來年6月份收割;緊接著是玉米種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產,一年兩熟。而學生的實習被集中在一段時間進行,時間安排上跟不上農事進程,也覆蓋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長期。由于需要集中時間實習,另一方面也導致其他時間的理論學習時間安排很緊湊。在平時,同學們很難抽出足夠的時間參加到老師的實驗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學計劃,難以讓同學們有充分的時間對作物整個生長期進行實習和觀察,更遑論周年的觀察和研究了。由于時間上不能保證,即使有同學愿意提前參加到老師的科研中,以備以后寫畢業論文,也很難保證有足夠的時間承擔實驗任務,所得到的數據質量也不高,畢業論文的質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1.2 生產、科研與教學脫節,經費缺乏

作為地方院校,農學專業的老師課題申請競爭很激烈,不少老師基本沒有課題經費支撐研究。因此,對于農業生產,往往也離得比較遠。即使有部分老師有些小課題,也只能是小打小鬧,脫離生產。另一方面,學校擴招,教學經費卻并未相應調整。由于對畢業論文的指導,往往是由老師命題作文,出現與生產脫節,炒冷飯的現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題本身缺乏鮮活,也難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1.3 教學質量監督與評價體系存在缺陷,難以起到導向作用

盡管目前已經建立了畢業論文的監督與評價指標體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強。對畢業論文的評價,往往對格式、形式過于重視,對成績分布、材料是否齊全較多關注,而對于實習過程監管、論文學術水平的評價等實質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監控手段。老師們往往因為不忍心影響學生畢業,也存在放水的問題。由于這些原因,畢業論文評價指標體系并未真正起到導向作用。而同學們也往往因此而存僥幸心理,做論文時不好好做,寫論文時東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況。

1.4 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一些同學學習態度松懈,未能認真對待畢業論文工作。認為大四找工作忙,學校不會怎么樣。而學校也因為近年就業壓力大,而存在放松監管的情況。這更助長了學生們學習態度上的松懈。

知識面狹窄,求知欲不足,難以應付綜合性的作業。現有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養成了學生被動受學的習慣。不少學生,在大學四年中,習慣于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的學習模式,平時很少瀏覽專業期刊,知識面狹窄,對行業缺乏基本的了解。這樣的情況,是很難想象能夠在畢業論文寫作中能夠寫出新意和深度的。

綜合素質不強,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弱。一些同學缺乏基本的分析綜合能力,邏輯思維混亂,語言表達功底差。寫出來的文章,不知所云。語病連篇。大學院系往往沒有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使同學們失去了提高的機會。英語過級的強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學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背記英語單詞上面。

2 提高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教學質量的途徑

要提高畢業論文的教學效果和論文質量,根本還在于學生,畢竟論文是要學生自己寫出來的。而各種制度和教學計劃,都應該圍繞能否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如何杜絕學生的僥幸心理進行設計和管理。為此,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實現畢業論文教學質量提高。

2.1 鼓勵緊貼農業生產實際的選題

農學類本科生的培養,主要目的為服務于農業生產。如果學生學習時就脫離實際,畢業后即使參加農業方面的工作,也很難短時期內適應過來。當前不少農學類本科生畢業后,往往在農資行業工作。這類崗位酒需要扎實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因此,如果在畢業論文選題時,就貼近生產實際,將有利于畢業生的能力培養。院校各級部門應該設計配套政策,鼓勵指導老師提供緊貼生產實際的選題。同時要鼓勵教師積極參加當地農業科研活動,既提高教師本身的業務能力,也為學生實習提供經費保障,以實現以科研促教學的目的。

2.2 根據農業特點,對教學計劃作出相應調整

農業生產周期長,難以重復。因此,在畢業論文工作中,要求在實習實踐,論文工作時間安排上作出調整。如劉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實習模式,能夠較好地解決畢業論文時間難保證問題。但是,要實現全程實習教學,必須要在課程設置上作出較大的調整,嚴格控制學生理論課學習負擔,以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老師的科研工作。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取消專門的實習時間,通過教學時間表的調整,讓學生自由安排時間,達到實習和畢業論文工作的目的。

3 評價指標要作導向性的調整設計

在畢業論文評價指標中,應該減輕對形式審查的重視,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學術價值評價上,同時,應該把是否聯系實際,以及論文工作的過程納入考核的內容。這樣,真正從評價指標的導向上,讓學生和指導老師對畢業論文重視起來,并主動地把畢業論文工作于農業生產實際相聯系。院校各級管理部門應該嚴格把關,真正做到鼓勵先進,鞭策落后。這樣,從制度上杜絕學生僥幸心理。

4 鼓勵學生盡早參加老師的科研活動

大學生在進校后,應盡早完成專業教育,并在第二學期開始,鼓勵學生參加到教師的科研活動中去,在具體的科研中,認識農業生產,拓寬視野。學生們只有到具體的生產實際中去體驗,才有可能逐步培養專業興趣。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自己認識到畢業論文將從哪里出來。

5 經常舉辦學習交流專題報告會,分享樂趣和經驗

篇(7)

2.職業滿意度在接受調查的畢業生中,專業對口的占38.46%,基本對口的占19.23%,畢業生對目前所從事職業滿意度較低,民營企業員工流失率普遍偏高(一些企業的員工流失率在40%左右),近半數畢業生有過轉崗經歷。調查結果顯示,愿意繼續從事目前職業崗位的員工占40.21%,不愿意但會堅持的占21.56%,有轉崗意向的占38.23%。

3.創業情況受調查畢業生中,有過創業經歷的有86人,其中創業成功的為32人,主要集中在種植和養殖專業。創業成功者大都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家庭承包的耕地和政府提供的小額貸款進行創業,資產總額大多在50萬元以下。

二、調查中發現的突出問題

1.學生就業意識差,對就業市場狀況認識不足受調查的學生普遍反映,畢業前對就業市場認識模糊,不能正確認識所面對的就業形勢,步入職場后發現對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一時難以適應。

2.職前準備不夠充分畢業生的專業技能水平與崗位要求間存在較大差距,增加了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的難度。一些農村職業學校沒有很好地落實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學生就業前對所從事職業的能力要求、崗位規范了解不夠,職業生涯規劃不合理等都使得畢業生初入職場時難以適應。

3.市場監管不到位調查中發現,一些民營企業用工不規范,主要表現如下:部分經過簡單培訓的農民工無證上崗,充當了生產主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中職生的就業空間。另外,民營企業特別是一些小型企業普遍采取生產車間分層承包的模式,企業只對產品負責,車間包工頭成了實際的雇主,存在延長勞動時間、拖欠工資等不合理現象。同時,民營企業大都為家族式管理,對員工事業發展缺乏長遠規劃,在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管理不規范。

4.創業意識與能力不強職高畢業生初入社會既謹小慎微,又雄心勃勃,忽視了家庭環境和本地產業優勢為自己創業創造的有利條件。一些畢業生憑著激情盲目闖進一個陌生的領域。例如,一名種植專業畢業的女生開了一家餐館,從選址、招聘員工到經營均無成熟的計劃,開業后勉強維持半年,虧損10多萬元,最后只好關門了之。

三、建議

1.深化校企合作,推進課程改革此次調查表明,農村職業教育與就業市場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脫節,學校的課程設置無法適應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企業和畢業生都認為學校專業課程開設缺乏針對性、理論與實踐脫節。建議深化校企合作,讓企業在學校專業建設、教材的確定、教學過程、專業實習計劃制訂等環節全面參與,強化實習實訓,實訓課程要占專業課的30%左右,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其動手操作能力。

篇(8)

國外農業科技服務推廣與服務體系的發展模式

篇(9)

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研究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人口與勞動力基礎發生了快速變革,傳統的農村社會形態逐步瓦解,農村社會加快轉型,表現為:傳統小農社會生活發生重大變化;農村居民老齡化群體比重迅速增加,老齡化社會提前到來;在城市及城市周圍,非正規居住的農村流動人口大量積聚。這就導致了農村家庭、集體和個人儲蓄、養老功能的減弱,家庭養老面臨挑戰,集體養老保障功能弱化,儲蓄養老保障功能不足。為此,加快建立農村社會化養老體系則成為解決農村居民養老問題的根本出路。

 

 

 

 

選題的科研現狀及前沿水平

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是采取個人、單位和國家等多方出資籌集養老基金并為老年人提供經濟幫助和服務,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項制度,它是農村養老模式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未來社會化養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礎。由于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和其它多方面的原因,至今處于早期試點的發展體制階段,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尚未建立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的農村社會保險制度。本文借鑒江蘇蘇州市吳中區解決農村居民養老的一些做法,力圖在我國農村解決農村居民養老方面做點探索。

參   

 

 

 

【1】唐鈞《問題與障礙:中國走向全面小康的社會政策思考》寧波出版社  2003年

【2】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小編著《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數據分析》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年

【3】黃黎若蓮《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與老年服務需求》《學習與實踐》(武漢)2006.12

【4】劉子蘭 《養老金計劃擠出效應研究評述》《經濟學動態》2006.12

【5】周德民《長株潭沛機構養老服務發展探析》《社會保障制度》2007.4

【6】宋斌文張琳《東部發達地區農村養老保障的實踐與探索》《農業經濟問題》2006.11

【7】盧海元《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條件分析》《經濟學家》2005.5

【8】樊天霞、徐鼎亞《建立農村養老保險體制的困境與出路》《上海經濟研究》2005.6

【9】許雄奇、賴景生《21世紀中國農村社會保險體系的構想》《農村經濟》2005.4

【10】武深樹、鄧真惠《構建非均衡的農村養老保障體制》《當代財經》2004.1

【11】姜木枝、張朝蓉《和諧社會背景下農村計生純女戶家庭養老保障問題》《社會保障制度》2008.4

【12】鄭偉《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困境反思》《保險研究》2007.11

 

 

 

 

 

 

 

 

 

 

 

 

我國改革開放已三十年了,城鄉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但城鄉差距卻沒有隨經濟的發展而縮小,特別是城市與農村在養老問題上,城市里職工退休后有國家和企業發放的退休金和社保基金及低保金,老人可以免除生活無保障的在家里自己與兒女或到養老院安度晚年,可以說養老問題已基本解決。而農村的老人,由于多種原因這一問題已十分棘手的擺在了各級政府面前,應該下大力氣給予重視和解決。基于此,進行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研究。

一、建立新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迫切性與必要性

農村社會形態處于快速轉型期

農村家庭、集體和個人儲蓄養老功能減弱

加快建立農村社會化養老體系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

二、當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現狀與問題

(二)影響因素

三、構建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思路與對策

(一)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思路

1、在制度設計上實現了重大創新

2、領導重視,組織有力

3、區鎮聯動,有序推進

4、宣傳有力,補貼到位

(二)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對策

1、加快建立社會統籌的基本保障制度框架

2、推進保障形式和補償保障模式的創新,將農村養老保險與其他社會保障相結合,提高保障能力和效果

3、加快解決重點人群的養老保障問題,著力提高保障水平

4、推進農村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

5、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扶持發展政策

 

篇(10)

中等職業教育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階段進行的職業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職業培訓,其定位就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億計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完善既是重點又是難點,不僅中心財政撥出專款大力支持,而且也引起了各界專家學者的關注和討論。然而筆者認為,單純發展以九年義務教育后為指向的中等職業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我國國情。當前,在我國農村初級中學中大力開展中等職業教育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緊迫。

一、在我國農村初級中學開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農村初中輟學率,增加農村教育吸引力。

輟學是中國農村教育的一個痼疾,已嚴重影響義務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農村教育的發展,也勢必影響新一代農民素質的提高,阻礙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2004年,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探究所對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6省14縣的17所農村初級中學進行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摘要:我國農村初中生實際輟學率遠高于國家控制的3%的標準,學生平均輟學率超過40%。新華網記者隨機對河北省一個“普九達標縣”進行的調查發現摘要:該縣每年初一入學學生保持在1萬多人,在初三中考時只剩下4000來人,三年內學生流失率高達60%,其中輟學的學生主要集中在鄉鎮中學。

引起農村初中學生輟學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現行農村初中學校課程和農村學生生活經驗相疏遠,偏重書本知識,忽視實踐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內容和職業教育內容未能溝通和相互滲透,引不起學生學習喜好和積極性,從而導致學生“厭學”,而家長也失去送孩子上學的積極性,認為“讀書無用”。“農村教育的實質是農村職業教育”,有必要在農村初級中學開展職業教育,增強農村初中普教內容和職業教育內容的相互滲透性,這也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向之一。要把普通文化課程的教學和學生未來職業聯系起來,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參和社會實踐活動,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適當開展職業技術教育,使學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適應就業的要求,從而增加學校和教育對農村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降低農村初中學生的輟學率。

2.有利于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就業觀念。

長期以來支配人們頭腦的“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儒家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我國農民供子女讀書的最大心愿仍是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考上大學,“跳出農門”,從而“光宗耀祖”,而職業教育學校似乎只是“差生”的“收容所”。所以,大部分家長不去考慮讓子女接受職業教育,中途輟學以及畢業沒升入普通高中的農村學生大多是直接進入社會謀求就業。另外,學校及教育行政部門在導向上也存在誤區,普通中學更受青睞,地方行政部門給予的各種政策支持也更多。所以造成了一個希奇的現象摘要:一方面,勞動力市場對職業教育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卻“等米下鍋”,農村職業教育嚴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初中階段納入職業教育內容,使學生及早受到職業生涯的指導和教育,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職業發展觀,從而改變人們傳統的教育觀和就業觀,推動我國社會、經濟和教育向著良性、健康的狀態發展。

3.有利于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對于大多數輟學或初中畢業即中斷學業的農村孩子來說出路無非有兩條摘要:一是在家務農;二是進城打工。而進城打工是他們最理想的選擇,但文化和技能的缺失,使他們只能從事一些諸如運輸、建筑等體力活兒,他們始終是游走于城市邊緣的人群。盡管在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八條中就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在就業前或者上崗前接受必要的職業教育的制度。”可現實的政策落實情況并不理想,現在的外出打工者大多持有初中畢業證書,極少一部分經過職業技術培訓,絕大部分還處于盲目和自發狀態,如親屬介紹、老鄉推薦等方式實現進城務工。

和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農業勞動者參加職業培訓比例差距很大。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現有4.8億農村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總量的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億,占87.8%。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或教育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13%,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13.6%,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竟高達76.4%。而美國、加拿大、荷蘭、德國、日本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都在70%以上。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素質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和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80%以上的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出現生存危機。根據目前我國農村教育目前狀況,要想從根源上解決現存的矛盾單靠大力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后的農村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是不夠的,解決好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之前的環節——農村初級中學職業教育缺失的新問題亦十分必要。

二、農村初級中學職業教育發展策略探究

1.轉變農村初級中學的教育觀念和農村職業教育的觀念。

盡管初級中學仍屬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其根本指導思想是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雙基”練習。但是鑒于目前我國農村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必須要轉變原有的初中單純實施普通教育的思想,樹立起職業教育的觀念。另外,要擺脫以農為“籠”的思想束縛,針對農村學生的職業教育要大膽跳出“農門”,不再局限于傳授種植、養殖技能。2001年,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第二產業的比例為49.9%,轉移到第三產業的比例為44.6%,轉移到外地仍然從事農業的僅占5.5%。可見,勞動力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產業的專業技能,農村的職業教育應該適應這種需要。在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有關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等有關精神的前提下,應把農業技術、進城務工、經營、管理等內容納入到農村初級中學的教育內容中,從而形成農村職業教育的新型模式。

2.在農村初級中學嘗試采取不同的形式,納入中等職業教育內容。

從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實際和當地經濟建設和農民致富的需要出發,結合各地經濟結構和產業調整,在“學生自愿、家長同意”原則的基礎上,在農村初級中學嘗試采取不同的形式,納入中等職業教育的內容。例如我國新疆地區2007年開始實行的“職業教育分流班”制度。

初中職業教育分流班仍屬于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性質,其課程堅持按基礎文化課和職業技術課并重的要求設置。分流班的學生和其他學生一樣同等享受義務教育的各項優惠政策。具體的模式有“3+1”和“3+2”式。“3+1”式即在初中二年級進入初中三年級時,在學生自愿和家長同意的基礎上,組織一部分學生,單獨編班舉辦職業技術教育班,調整普通文化課的學習要求,納入為期一年的部分職業教育課程,初三畢業后再完全接受一年的職業教育、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或者二、三產業的相關技能培訓。“3+2”式是針對初中畢業不能繼續升學的學生開展兩年職業技術教育。通過以上三種形式,使學生畢業后對自己今后的職業發展具有初步的熟悉和規劃,樹立起自信心,做到“升學有基礎、務農有技術、進城有本領”。需要注重的是,要切實抓好職業技術教育班的學生教育教學工作,防止“隱性輟學”現象。

3.課程設置堅持基礎文化課和職業技術課并重的原則。

初級中學職業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有關職業生涯和職業發展理念的教育,可以作為課余或課外知識教給學生,也可以專門提供技能學習和實踐機會。但是,基礎文化知識學習仍是他們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務。在設置課程時應重視文化基礎課的比重,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削減或調整課程門類和課時,利用節余時間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職業生涯、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教育。選擇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學生的基礎文化課縮減幅度可稍微大一點,但要保證其職業發展所需基礎知識的學習,專業課程科目應多于基礎文化課程科目,突出其“職業教育”性。

4.經費、師資和設備保障。

在農村初級中學開展中等職業教育,應當由當地教育部門介入并指導此項工作的開展,尤其是在經費、師資和設備的保障方面。由于發展職業教育所需經費相對較多,各地教育管理部門在分配基礎教育經費的時候應建立農村初級中學職業教育專項撥款機制,以提供資金保障。還可從中等職業教育經費中抽出一部分用以資助農村初級中學開展中等職業教育。基礎文化課教學借助現有普通初中的文化課師資,專業課教師可以借助各縣級職業教育中心和職業教育學校,也可將當地富有實踐經驗的農藝師、技師、能工巧匠或者個體戶、企業家引進校園。對于職業教育的設備新問題,除了可以根據各地和各校開設課程及專業所需購買一些設備外,也可和當地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開展合作,共享設備,節約資金。

5.實行“雙資格”制,建立初級中學職業教育同其他類別教育的溝通和聯系的機制和平臺。

建立“雙資格”認定制度,給主要接受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初中學生頒發兩種畢業證書摘要:一是普通初中畢業證,表明學生已經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文化知識和技能;二是職業教育資格證書,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和把握的職業技能程度頒發職業教育資格證書。“雙資格”制,有利于為學生提供升學或就業雙重選擇機會。根據學生的意愿,既可以申請參加普通高級中學的入學考試,也可以申請參加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入學考試,而且還可以憑借職業教育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術資格證書到社會謀求就業。“雙重身份”、多重選擇,不但可以實現農村學生個體發展的有效分流,還會大大緩解學生們的求學壓力,增強初級中學的吸引力,有利于緩解輟學新問題,促進教育普及。

參考文獻摘要:

[117所農村初中調查顯示初二學生輟學率超過40%[EB/OL.,2008-1-4.

[4李水山.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新問題和發展策略[J].教育和職業,2004,(21).

上一篇: 護士長半年工作計劃 下一篇: 舊貨市場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熟女久久国产 |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 亚洲成高清a人片在线观看 综合国产亚洲专区 | 亚洲一线高清精品在线观看 | 在线Ⅴ片免费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