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6 15:53: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博士研究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博士研究生論文

篇(1)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篇(2)

2加強臨床技能訓練,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臨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是使之成為高水平的臨床醫學專家。但許多獲得臨床博士學位的畢業生仍不具備獨立進行臨床工作的能力,畢業后盡管按其資歷或學術成就很快晉升為高級職稱但仍需在主治醫師的指導下工作,從住院醫師重新做起,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嚴格規范的技能培訓體系。將研究生納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制定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學分制考核方案,按主治醫師標準考核。根據眼科學專業培訓細則要求,明確提出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眼科學作為二級學科,又分為角膜病、白內障、青光眼、眼底病、眼眶病、眼屈光及眼肌、眼科病理等三級學科。根據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的專業方向,制定重點突出、全面培養的科室輪轉計劃,明確在輪轉科室、??朴柧毱陂g,在理論和技能上應達到的要求,制定出臨床能力訓練的量化指標,如訓練時間、掌握病種、操作技能、主管病例數及手術例數等,要求研究生在臨床實踐中認真完成,既有利于保證臨床能力訓練的時間、內容和質量,又為臨床能力考核與評估提供可靠的依據。通過擔任或協助總住院醫師,對臨床常見病種的診斷治療充分掌握,保證臨床能力訓練的系統性。利用臨床技能訓練仿真模擬教具及實驗外科動物訓練,加強臨床操作技能培訓。導師對眼科治療和手術方式設計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案,實施研究生臨床準入制度,使研究生利用教具和實驗動物充分掌握操作技能后逐步參與臨床實踐。導師及指導小組負責為學生創造臨床實踐機會,落實各項技能的訓練及輔導,定期組織考核。定期進行教學查房、專題講座、病例討論、疑難病例討論、會診、競賽等臨床學術活動,訓練研究生的臨床思維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改變以往研究生參加討論時的被動狀態,為研究生提供表達觀點的機會,培養其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和敢于承擔的工作作風。

3開展以培養臨床科研能力為特點的科研訓練

隨著我國人才評價標準的變遷,對科研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科學研究是目前體制下衡量醫學人才水平的重要指標。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在實驗室進行基礎研究的時間和機會有限,為適應臨床工作的需求,加強研究生臨床科研能力的培訓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必由之路。具體方式包括:強化研究生公共衛生學基礎,訓練科學的臨床研究基本方法和技能,將研究生作為導師臨床課題的主要參與者負責課題的設計和實施??剖叶ㄆ谂e辦科研方法、課題申請、成果申報等系列講座及高水平學術講座,培養臨床科學思維能力。開展國際間學術交流,加快研究生教學國際化進程。通過臨床科研能力培養,研究生選擇臨床醫療實踐中出現的理論或技術問題為研究課題,利用已有的研究手段,進行臨床應用或臨床應用基礎的研究,從中學會臨床科學研究方法,從而掌握了從事眼科臨床科學研究的能力,同時可以促進臨床經驗的積累和提高。

4加強人文教育和自我修養

篇(3)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篇(4)

目前我國會計論文主要分為學術論文和畢業論文。學術論文又稱科研論文、研究論文、專題論文,是會計學界和從事會計工作的專業人員及科研人員總結科研成果,送交國際、國內學術刊物、學術出版社或學術會議發表或宣讀交流的論文。

畢業論文主要是指學位論文。在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畢業前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親手完成論文寫作。學位論文是各類畢業生或同等學歷人員為申請授予相應學位而寫出的論文,即學士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等。對于學士論文,要求能較好地運用所學基礎知識技能,解決不太復雜的課題;對于碩士研究生論文,要求能夠充分地反映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對研究課題要有一定的見解;對于博士研究生論文,則要求反映作者淵博的知識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在該學科某一領域有獨到的見解,在理論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創造性成果,對會計學科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此外,畢業論文還包括在我國接受高等??平逃斀涱悓W生的畢業論文。

二、會計論文作用和特點

(一)會計論文的作用

1.會計論文的寫作是會計研究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會計研究的必要手段。隨著我國會計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發展,廣大理論和實務工作者及會計學者,緊密結合我國會計改革和發展的實際,圍繞貫徹執行新《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法律、法規,通過撰寫會計論文,對企業會計制度轉軌和企業改革(如兼并、破產、關閉、出售、公司制改建、債轉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業集團)中的財務管理、資金成本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及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等方面,以及會計新領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和社會會計等)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2.會計論文是總結會計經濟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發展會計理論,以指導會計實踐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國,有上百家財經類期刊刊登會計論文。中國會計學會秘書處為了總結前一年度的會計理論研究成果,每年還組織前一年度會計學論文評選活動,并將獲獎論文匯編成冊出版,由此激發了廣大會計工作者進行理論研究的熱情,推動了會計理論的發展,并以正確的理論支持和指導會計改革深入進行。

3.寫作會計論文是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是考核會計專業人員和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及研究生等業務能力和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

(二)會計論文的特點

1.學術性。學術性即科學性,是指在論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嚴謹的理論體系。會計論文的學術性不僅表現在應用價值上,而且表現在理論價值上。主要表現為:

會計論文的寫作目的是建設與發展會計學科領域,描述會計經濟活動中某一新的現象、新的發現,對會計學科的發展具有實踐上的價值;

篇(5)

關鍵詞:

軟件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改進措施

0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的促動下,我國軟件工程學科高層次人才隊伍培養經歷了跨學科培養、海(境)外引進、相近專業轉行等方式。2001年12月,教育部首次批準全國35所高校試辦示范性軟件學院(教高[2001]6號)[1]。以2011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學位[2011]11號)[2]為起點,軟件工程專業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脫胎”出來,正式成為一門新的學科,標志著我國軟件工程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完成了由學科從屬型向學科獨立型的跨越。這一跨越無論對于軟件工程的學科建設,還是對于其高層專業人才的培養都具有頂層設計意義。正是由于這一頂層設計的作用,2011年8月教育部首次在我國48所高校增設了軟件工程一級學科的博士點和碩士點[3]。截至2015年,全國擁有軟件工程學科“博士一級”授權的高校已達52所,具有“博士二級”授權和碩士授權的高校達到106所。我國軟件工程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撐了國家信息產業的發展,基本適應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需要,縮短了我國此學科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由于軟件工程學科高度的交叉性、領域的滲透性以及需求的無限性,我國軟件工程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無論在基礎理論、課程設置,還是在培養方式、評價體系等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問題。

1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學科課程體系特色不彰顯

我國軟件工程學科是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分化而來的,雖然已經獨立為一級學科,但由于其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緊密聯系,在博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的設置中,仍然有很多內容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下的二級學科“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和“計算機應用技術”極為相似。根據對國內60所具有軟件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39個單位)和一級學科碩士點(21個單位)的高校官網上所公布的研究方向和培養方案進行的統計分析,計算機軟件與理論二級學科和軟件工程一級學科相似度高于70%的研究方向占到了25%,相似度低于20%的研究方向僅為8.33%。從兩個學科開設課程相似度的比較來看,同一課程類別開設學校比例相似度高于70%的占80%之多[4]。這些統計數字表明,當前我國對軟件工程學科和計算機軟件與理論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并沒有本質區別。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博士生相比,軟件工程教育的核心是能夠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軟件工程學科的博士生要熟悉一個或數個應用領域的相關知識,并強調綜合應用各種軟件工程方法與技術[5]。他們在軟件工程知識廣度和深度、工程實踐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方面比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博士生要更加優秀。但在目前軟件工程學科課程體系下,軟件工程學科博士并沒有顯著特色與優勢,這將影響本學科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1.2科研考核指標缺乏本學科特點

為了保證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我國各大高校都相繼出臺了博士生研究生考核指標體系。博士研究生依靠發表“垃圾論文”,以“論文灌水”等方式蒙混畢業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一般來說,規定在國內重要學術期刊或在國際SCI檢索期刊上是博士生畢業并取得學位的基本條件之一。這些科研考核指標的制定給軟件工程學科的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劃定了紅線。但這一考核體系仍具有“重期刊、輕會議”“唯SCI檢索”等特點。筆者認為,這種機械式照搬的考核體系擠壓了軟件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的學術空間。軟件工程是一門知識更新非常迅速的學科,通常情況下,每3~5年就會有一輪知識熱點的更新。對軟件工程學科而言,國際會議是最新穎、最優秀的論文展現舞臺。學者們通過這個學術交流舞臺,與國際同行近距離交流最新、最有價值的學術成果,從而達到掌握該領域學術前沿的目的。如果一味地要求軟件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只能通過發表國內一流學術期刊或者國際SCI期刊作為畢業條件,將導致兩方面問題。一方面,SCI國際期刊或者國內一流學術期刊發表周期相對較長,從投稿到出版一般需要1~2年的時間,有些國際頂級期刊則需要2~3年或者更長時間的出版周期。我國軟件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的學制一般為3~4年,時間窗口有限,致使不少博士研究生放棄從事創新性強但有一定失敗風險的科研課題,而愿意選擇創新性較低但比較穩妥的科研課題去做,從而確保早日發表期刊論文而盡早獲得學位。另一方面,即使軟件工程國際一流學術會議可以代表該學科一流的學術水平,但僅發表國際會議論文往往并不能滿足軟件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畢業的基本條件,導致一些博士研究生不愿將最新最好的成果在一流國際會議上發表,而寧可選擇一些水平一般的期刊。這種做法顯然不利于我國軟件工程學科的博士研究生與國際同行們的交流,實際上造成了我國高檔次研究成果的流失,對培養優秀的軟件工程人才得不償失。

1.3對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

軟件工程學科本質上是一門工程科學,要求學者們運用數學、工程和管理方法去解決軟件工程實踐中所遇到的人力所無法解決或者很難解決好的問題。因此,軟件工程學科與工程實踐問題具有高度的結合性。在軟件工程領域,除了少數的博士研究生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外,大部分研究課題是與具體實際相關的產業化問題。這就需要軟件工程學科的博士研究生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將理論概念轉化成為原型系統或者用實證實驗驗證理論、方法的動手能力。在實際過程中,一些單位對軟件工程學科的博士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有的博士生在攻讀學位期間編寫程序的代碼行數不超過1000行,有的甚至沒有編寫過代碼;有的博士生導師或博士研究生認為編寫程序不是創新性的工作,工程實踐是浪費學生或自己的寶貴時間;有的博士生由于在本科及碩士階段沒有打下良好的工程實踐基礎,導致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其能力不能勝任工程實踐。無論出于何種原因,工程實踐能力的不足給博士研究生及其所在課題組的科研工作都會帶來負面影響。其結果是,博士研究生所提出的方法、理論無法得到工程實踐檢驗,導致科研成果無法落地;另外,缺少原型系統或者實踐驗證的研究論文也很難在國際高水平會議或者期刊上發表,造成科研工作成為無果之花。

1.4博士生導師指導時間尚顯不足

博士生導師對博士生的悉心指導是提高培養質量的關鍵。相比發達國家,我國軟件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指導的博士生數量普遍較多,甚至出現一位導師一屆招收3~4位博士生的現象。有的博士生導師擔任單位的行政職務,因此普遍感覺“日常雜事較多”“工作壓力較大”,這些因素從客觀上使得博士生導師沒有充裕的時間去指導每一位博士生,為數不少的博士生在讀期間感到與導師間的交流時間較少。有的博士生反映“長期見不著導師的面”,甚至“一個學期沒有和導師單獨交流”。這種“放養”現象有悖于對博士研究生的精心指導原則,對提高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十分不利。

2改進措施

2.1構建軟件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課程體系

軟件工程的學科內涵是:“以計算機科學理論和技術以及工程管理原則和方法為基礎,研究軟件開發、運行和維護的系統性、規范化的方法和技術,或以之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其研究對象為軟件系統,學科涵蓋科學與工程兩個方面。”據此,我們建議培養單位應當反思當前軟件工程學科博士生課程的知識體系,明確該學科博士研究生所應該掌握的學科基礎知識和學科特定的高級知識,構建以數學、計算機科學、系統科學、管理學為基礎,以軟件需求、軟件設計、軟件構造、軟件測試、軟件維護、軟件配置管理、軟件工程管理、軟件工程過程、軟件工程方法和工具、軟件質量等[6]為架構的軟件工程學科博士生課程體系,使之具有鮮明的學科特色,培養真正能在軟件工程學科內進行創新性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

2.2鼓勵博士研究生向國際一流學術會議投稿

目前,在軟件工程學科領域,國際一流學術會議的學術水平已與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相當。建議有關主管部門適時修改軟件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的論文考核體系,不再將“國內一流學術期刊”或者“國際SCI期刊”作為博士研究生論文考核的唯一硬性指標,而將國際一流學術會議論文的發表也納入可選的硬性指標之一。博士研究生通過參加國際一流學術會議,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而且更能向本學科的權威專家請教和學習。通過參加學術會議,博士研究生還可以提高自身的外文水平,擴大學術交流圈。筆者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UniversityofTechnology,QUT)信息系統系訪學期間,了解到該系的博士研究生每年均有一次參加所在領域國際一流學術會議的機會,費用可通過博士研究生所在系的培養部門和研究生導師所在課題組協商解決。這種做法是值得借鑒的。

2.3將工程實踐能力納入博士生入學和畢業的考核體系

將實踐動手能力納入博士生入學和畢業的考核體系,有利于培養更高科研素養的軟件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譬如,QUT信息系統系的每位博士研究生在攻讀學位期間,除了開展理論研究外,還須將自己的理論研究內容通過工程實踐實現出軟件原型系統。這種做法的益處是:一方面,可促使博士生研究出真正經得起實踐檢驗的高質量科研成果,杜絕了空洞而無實際價值的所謂成果;另一方面,因為博士研究生在各高校院所中實際上已是科研的生力軍,由他們動手實踐得出的原型系統,對于課題組高質量地完成科研課題也極為有益。建議將工程實踐能力的考查納入博士生入學考試的評價體系中,對于工程實踐能力欠缺的考生,要提前排除;同時建議博士生導師高度重視對博士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不能將形成的理論進行原型系統實現或者進行實證實驗的博士研究生,在畢業環節上要嚴格把關。應當鼓勵博士研究生在發表科研論文的同時,申請軟件著作權或發明專利,從而形成理論研究緊密聯系實際應用的良好培養機制。

2.4建立博士生培養的導師組制度

實行導師組制度不僅可以有效彌補博士生導師由于精力不足無法有效指導博士生的問題,而且還有利于形成知識結構合理、思維方式相互補充的導師指導團隊,這對培養博士生的團隊精神和發散性思維都十分有利。筆者在QUT訪學時,校方給我安排了由三位導師組成的導師組。兩位副導師很好地配合了第一導師的工作,整個導師組對我進行了非常有效的指導。其中,第一導師負責訪學期間學術研究方向的制定及總體研究方法的確定,主抓研究的方向;兩位副導師各負責一部分研究細節的指導,主抓研究的具體工作。通過導師組的指導,使我在訪學期間不但在學術上有較大的進步,而且還對國外博士研究生的指導方法有了一定的切身感受。事實上,導師組指導制在英式或美式的博士研究生培養中是很常規的做法。在博士研究生培養中,建立導師組制度對于多方面利益群體均有益處。第一,對博士研究生而言,可以接受由兩(或多)位導師構成的導師組的指導。由導師組構成的更加豐富的知識平臺,可以給予博士生更加全面的指導;第二,對博士生導師而言,導師組制度有可能使主導師從指導工作的細節問題中升華出來,而將有限的精力更加聚焦于宏觀上的指導和學術方向上的把握;第三,對副導師而言,通過指導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也可以促進自身學術素養的提高,在豐富學術成果的同時汲取主導師的經驗,為未來的學術道路打好基礎。與主導師不同的是,副導師一般聚焦于從學術的細節上對博士生給予指導。副導師不一定要求具有高級職稱,只要能力具備即可,與博士生的關系更加接近于合作者之間的關系,而與主導師的關系可以定位為助理的關系。

3結語

軟件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方面所引發的問題,既有應當提請教育主管部門加以研究的共性問題,如我國博士階段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服務面向等宏觀方面的問題,更多的則是各培養單位在實踐中所需認真解決的具體問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創新成果已經深度融合于軟件工程的學術研究與產業實踐中,這就預示著我國軟件工程學科的博士研究生培養將更加國際化、工程化。教育主管部門和從事軟件工程學科教育的實際工作者必須牢記歷史責任,認真研究“互聯網+”時代下軟件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提出積極的應對措施,使我國軟件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邁上新的臺階。

作者:馮在文 何敏 何克清 單位: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 國防信息學院信息管理中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國家計委關于批準有關高等學校試辦示范性軟件學院的通知(2001年)[EB/OL].[2016-03-05].

[2]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EB/OL].[2016-02-28].

篇(6)

我2006年秋進入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跟隨余恕誠先生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的碩士、博士學位,迄今已經六年。恕誠師是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在學術界特別是在安徽省的文化教育界享有崇高聲譽。從教半個多世紀以來,桃李滿園。能夠忝列門墻,親承教訓,對我而言確為一種莫大的榮光與幸運。在侍學余門的六年里,我與老師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對老師的道德文章,也有了更加真切的體會,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他在研究生論文指導上的深入思考、大膽探索。

研究生階段的教學,學術論文的寫作處于中心環節,是檢驗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最重要標尺。恕誠師作為后第一批研究生導師,在幾十年的研究生培養實踐中,一直高度重視對論文的指導。他反復強調,研究生論文絕不能簡單當作獲取學位的敲門磚,而是要讓學生真正受到鍛煉、得到提高;強調研究生的論文寫作,導師必須切實擔負起指導之責。在論文指導中,恕誠師首先最重視的就是論文的選題。他多次嚴肅指出,現在少數導師給研究生設計的論文題目,就如同開采“雞窩煤”一樣,目光短視,缺乏應有的學術價值,無論是對學生個人發展,還是對推動學術進步,所起的作用都是有限甚至負面的。在恕誠師看來,一個真正好的論文選題,應當遵循三個原則:一要幫助學生打下厚實全面的專業基礎,使學生具備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二要能讓學生的科研能力獲得提高,學術視野得到拓寬,提高是根本,創新是關鍵;三要題目本身要具備深入鉆研的空間,要有后勁,要能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長遠的學術能力。一句話,既要厚植根基,又要著眼未來。

既要厚植根基,又要著眼未來。這是恕誠師幾十年辛勤探索的思想結晶,也被他始終如一地貫穿于指導研究生論文寫作的全過程中。我自入學以來,親身經歷了老師對自己所帶六屆博士、碩士研究生的論文指導工作。他所直接或參與指導的研究生論文,選題多圍繞著重要作家(如李白、王維、張籍、王建、元稹、溫庭筠);重要文學史現象(如中唐樂府詩、駢散文關系、民國唐詩學);或能體現古典文學當代價值的學術話題(如皖南地域詩歌史、唐代戲謔詩、唐代涉外詩歌)。這些選題本身無一不是老師在長期研究深入思考基礎上形成,全都瞄準學術研究的前沿或薄弱環節。有些選題,討論的對象或許并不新鮮,但是由于所取的往往是一個獨特的視角,因此就能獲得全新的學術意義。還有一些選題更是直接從他本人所正在從事的研究中派生出來。由于老師本身就是一位有著學養深厚的大學者,且一直密切關注學術動態,經他用心思考而得的論文選題,自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老師多次講,給學生一個選題并不容易,因為這也考驗著導師的知識水平,如果導師自己都怠于學習、疏于思考,對于學術發展的敏感度不高,那么就很難想出什么有價值的選題來。他一直篤信這樣的道理:一個老師要想讓學生種好一分地,自己必須先具備種好一畝地的本領,否則就會誤人子弟。

論文題目確定下來以后,還面臨著一個交給什么樣的學生來研究的問題,這同樣不能率意而為。因為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知識儲備,乃至于今后的職業選擇,都會千差萬別,好題目如果交錯了對象,同樣會損害題目的應有意義,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提高。譬如老師所招收的第一屆博士研究生徐禮節,由于已在高校任教,原先又并未接受系統的碩士課程學習,為了讓其進一步夯實基礎,老師給他設定了中唐詩人張籍、王建研究的選題。徐禮節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圍繞這一選題刻苦鉆研,不僅撰寫出高質量的學位論文,并且在畢業以后仍與老師合作,全面整理了張籍的詩集,最終形成《張籍集系年校注》的成果,在中華書局出版。又如2005級博士研究生方錫球、2006級博士研究生莫山洪與鮑鵬山,入學之前在明代詩學、駢文與先秦諸子研究上已有相當基礎,老師則又量體裁衣,為三人選定了符合自身特點的論文選題,同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恕誠師作為著名的唐詩專家,又曾擔任安徽省政府參事、安徽省政協常委多年,樸素的赤子情懷與自覺的社會擔當,使其一直對傳承安徽地域文化高度關注,并且很希望能從自己專業角度為宣傳安徽地域文化、推動安徽文化發展盡一份心力。早在21世紀初,老師便與他最早兩屆研究生周嘯天、丁放兩位先生合作編著了《詩情畫意的安徽》一書,引起社會廣泛好評。2008年,任職于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的朱文根投考老師門下,攻讀博士學位。鑒于他的工作性質,恕誠師將研究魏晉至唐五代一段的皖南詩歌史的任務交由他來做。與此同時,又命2008級的碩士研究生朱少山著手撰寫北宋一段皖南詩歌史。如今,經由二人的工作,南宋以前的皖南詩歌發展脈絡已經得到初步梳理。曾經不止一次聽老師談起,一個學者應該要有人文關懷,要能承擔自己的文化責任,學術研究也要能夠盡量做到立足現實、關注當下,具有當代意義。有關斷代皖南詩歌史的撰寫,便突出體現了老師這方面的鮮明意識。老師的確是一個對社會熱點抱有濃厚興趣的學者,可舉一例為證。以我這些年的觀察,老師至少常年訂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人民政協報》四份報紙。這不僅能使老師能緊密把握時代脈搏,且往往會從中獲得重要啟發。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片面地強調兩耳不聞窗外事,可能真的是一種故步自封,對學術研究絕非幸事。

將北宋皖南詩歌史這樣的“大題目”,交由一個剛剛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的人來做,在很多人看來,或許過于冒險。但恕誠師卻敢于放手,且最終完成任務,這固然離不開他對研究生本人各方面條件的充分考察與評估,但這更是他這幾年在碩士生培養環節中主動試驗的結果。一直以來,基于對碩士生尚處于儲備知識階段的基本判斷,一般不主張碩士生涉及大題目。這種意見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也帶來明顯流弊,碩士生的論文選題基本上局限在三流四流的作家作品或一些過于冷僻的小問題中,以至于造成一個碩士生即便是獲得學位,也基本沒有什么科研能力可言,甚至專業素養還不如本科生完備。這誠然有違研究生培養的初衷,也會嚴重損害知識體系的傳承。恕誠師常常引用《易經》中“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擔憂。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他在自己指導的碩士生身上開展試驗,鼓勵他們敢于觸碰大題目(老師曾有“放野馬”的形象比喻,看似信馬由韁,不管不顧,殊不知,馬兒只有在原野上奔騰起來,才能真正鍛煉本領、砥礪意志。一味圈養,雖然草食無憂,但終將品種退化),哪怕失敗了也沒有關系。這一思路從我所在的2006級唐宋文學方向的碩士生中即得到充分體現。唐宋文學方向自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以來,就一直延續著集體指導與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優良傳統。我們這一屆總共是11人,最后論文指導時,陳有斌、鄭傳銳、胡玉蘭和我四人安排由恕誠師負責。我們四人個性不同,知識結構與主客觀條件也有很大差異,但恕誠師給我們四人確定的選題卻無一陷于瑣碎。在此基礎上,考慮到陳有斌對于作品較熟、又年紀稍長、且畢業后將要從事中學語文教學,恕誠師給他設計了《李白與唐代詩歌》的題目。鄭傳銳韌性較強,長于材料搜集整理,他的題目就被確定為《唐代涉外詩歌匯考與研究》。胡玉蘭是女生,根據她的情況,老師建議她做《李商隱的愛情詩研究》。通過這些題目的撰寫,同學們大都進一步地夯實了基礎、開拓了眼界、培養了能力、提高了品味,對于個人今后的發展是大有益處的。

給學生設計好論文選題,只是指導研究生論文寫作的第一步。接下來還有更為繁重的工作要做,這就是學生論文寫作中,要密切跟蹤關注,隨時引導修改。但凡是研究生,無論是攻讀碩士學位還是博士學位,自身的知識儲備與學術經驗,都還有這樣那樣的欠缺,因而很容易出現偏差。如果不及時匡正,就會事倍功半。恕誠師雖然從戰略規劃上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敢闖敢試,但具體到實際的戰術指導上,則是慎之又慎、精益求精的。幾乎每一位學生的論文,從開始撰寫到最后成型,都經過恕誠師多次修改。凡是由他指導的學生,論文寫作中推倒重來的事情時有發生,程序上無疑是繁復周折了一些,但是那無疑是為了保證論文的質量。如果輕易蒙混過去,將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也是為師者的失職,更是對學術尊嚴的一種不尊重,恕誠師一直這樣“固執”地認為。

作為僅有的幾位碩士、博士階段學習都由恕誠師直接指導并且未有間斷的學生之一,我本人這六年來的學習與成長,似乎更是對恕誠師培養指導研究生理念的生動詮釋。由于性格家庭的原因,我自幼較為喜愛文學與歷史,上大學讀中文系之后,又有幸獲得相對正規全面的專業訓練,尤其是在古代文學與古典文獻學兩方面下了一定功夫。所以2006年秋,我以相對靠前的成績考入安徽師范大學。但是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里,對于研究生階段如何組織學習,對于學術論文如何撰寫,我是不甚了解的,連續交上去幾篇作業,都很不理想。這反映了我的基礎仍然比較薄弱。2007年6月中旬,導師組召集我們開會,詢問我們的論文設想,我大著膽子提出一個題目,恕誠師當時并未表態。事后,他專門打電話給我,向我提出他的意見,認為那個題目雖然有一定價值,但更多屬于文學研究,不利于發展與提高。接著他又問我是否知道《兩都賦》與《二京賦》,我說知道(但直至當時,我對這兩篇賦的作者歸屬,都十分模糊,只是大學本科在文學史課上接觸過相關名詞)。于是他說,今年春天《光明日報》上面搞了一個“百城賦”,是寫城市的賦作,與《兩都賦》與《二京賦》淵源很深,問我能不能做一個歷代都邑賦的研究。當時聽著老師平靜的敘述,我整個人都懵了,因為我是唐宋文學的研究生,竟然讓我面對賦這種毫不熟悉并且一般被當做兩漢文學代表的文體,并且還要研究一個通代的發展史,這的確是我沒有料到的。電話那頭,老師可能也感覺到我的猶豫,于是讓我暑假回家之前去他那里一趟。2007年7月13日,我懷著忐忑的心情去面見老師。坐定之后,老師拿出了他早已準備好的從當年三月開始收集的“百城賦”剪報,厚厚一疊,交到我手中。又讓我利用假期時間,先閱讀《文選》與馬積高的《賦史》,熟悉熟悉賦這種文體以及都邑賦題材的基本特點,然后再看看自己能不能把這個題目做下來。我就這樣“暈暈乎乎”地接過了老師的剪報,也接過了老師的囑托與期待,開始了一段在當時并不能確知未來的旅程。

事后知道,老師之所以想到這個題目,一是由于他在進行自己所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詩與其他文體關系”的研究中,認識到賦這種文體的確有其特色,對文學史的正面推動作用也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二是從《光明日報》當年所開辟的“百城賦”專欄并獲得轟動的現象中受到啟發,覺察到賦這一久遇冷眼的古典文體,即便是在當代社會仍有很強的適應性,仍擁有廣大的受眾,因此若就中國古代都邑賦的發展歷程作一梳理,將會很有意義。而老師最終決定把這個題目交由我來做,也同樣是出于替我補課,打牢基本功的初衷,經過慎重考量之后做出的。此后的兩年時間,我認真按照老師的指示,一頭扎進圖書館內,一邊閱讀大量原始文獻與研究專著,一邊積極深入進行理論思考。最終于2009年7月交出了《都邑賦史論》的學位論文,順利通過答辯。通過這篇論文的撰寫,我等于再一次復習鞏固了古典文學的基礎知識,并且有重點有方向,受到了很好鍛煉。這篇論文后來連續獲得安徽師范大學首屆優秀碩士論文獎、安徽省第三屆優秀碩士論文獎。2012年3月,我又獲得了安徽省首屆高校古籍整理優秀研究生獎,這篇論文同樣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過頭來想一想,如果當時不是恕誠師為我在研一快結束時較早確定論文選題,那么我可能仍會繼續迷茫,不知方向。人其實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惰性,一旦徘徊得久了,覺得希望渺茫,原先還可能存在的豪情壯志自然就會衰退,也就會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自甘沉淪、百無聊賴的境地中。此時如果能有一位伯樂及時指點迷津,那么局面就可能會完全改觀。這篇論文最后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完全是老師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結果。在開始時,恕誠師并未對我提出過高的要求,甚至只是讓我簡單描述一下即可,消除了我的顧慮,給我以充分的空間。而等到真正進入論文寫作中,恕誠師卻又在旁全程指導,屢屢糾正我的錯誤,多次給我提供意見與材料,使我不敢有絲毫懈怠之心,自我加壓。論文中的《走出俳優――論〈兩都賦〉的賦史意義》《論古代都邑賦的現代價值》《“賦代志乘”說評議――以都邑賦為中心》等章節均曾以單篇論文形式刊發于國內有影響的學術刊物上。《走出俳優》一文還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試想如果我抱著在付過去的態度,就不會對諸多理論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也就不會形成上述這些具有一定價值的研究成果。

正是因為有了撰寫碩士論文所受到的學術訓練以及表現出了一定的學術潛力,2009年上半年我又順利通過了安徽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的博士生入學考試,并有幸繼續跟隨恕誠師攻讀博士學位。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我與老師一直保持十分頻繁密切的聯系,從老師那里也得到了更為嚴格系統的指導。

篇(7)

筆者曾擔任研究生處長和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秘書多年,根據往年的工作經驗和兄弟院校的有關情況,對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規范和質量監控進行了較為詳細地分析研究,認為目前我國農業院校研究生畢業論文較普遍地存在選題重復前人研究、參考文獻收集不全、統計分析方法使用不當、論文書寫欠規范、研究工作創新性不強等問題。大家往往認為研究生畢業論文質量一定要通過同行專家才能進行評價,因而造成研究生畢業論文質量測評無法下手開展,使得許多研究生培養單位的研究生畢業論文質量監控或名存實亡或根本就無人提及。而實際上上述大部分問題不一定要通過同行專家才能檢查和監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制訂規范化的要求,由學校統一組織的學術組織進行審查鑒別。在同行評價難于全面展開的情況下,可制訂一般性的研究生畢業論文質量測評指標體系,供學位評定委員會或由其指定的專家組對研究生畢業論文質量進行測評,而關于學術創新方面的內容則組織同行專家進行選擇性的測評,即規范性評價與創新性評價相結合,全面評價與選擇性評價相結合。這不失為當前狀況下監控研究生畢業論文質量的優選之策。由于研究生學科眾多,所屬門類較廣,不同門類之間的研究生畢業論文撰寫要求和質量可能存在較大差別,此處僅對農科類研究生畢業論文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質量標準和監控措施分為如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選題要求

目前,研究生畢業論文選題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重復他人研究,缺乏創新性及難度不當等。有的研究生為了保證論文工作的順利完成而選擇難度過小、工作量偏少的課題,或置理論和應用研究價值而不顧,完全照搬前人的研究路徑選擇相對容易的研究材料開展工作。

研究生教學行政管理部門應針對上述類似問題提出具體的規范要求以約束指導教師和研究生的選題工作。論文選題應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所學專業和研究方向來確定,盡量與指導教師的研究課題相結合。論文選題的具體原則及要求應包含如下內容:

(一)論文選題應具有-定的創新性研究生論文選題,一般分為基礎、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等類型。無論是哪一類選題,都應重視其在學術方面的創新和開拓。所選題目應是前人沒有專門做過的;或已有人研究但當前還尚無理想的結果,有進一步探討的廣闊前景;或是目前在學術界有分歧,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或原研究方法、手段和技術過于陳舊落后,有待創新后得出新的結論。學校和基層培養單位應鼓勵研究生實行風險選題,向未知領域進行探索,但這必須要有相應的機制,避免造成研究生非個人原因而延誤畢業。

(二)論文選題應具有^定先進性研究生論文選題要注意在技術方法應用方面的先進性,即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和技術應先進適用?;A理論研究要選擇處于學科前沿,在科學技術發展與應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應用基礎研究應選擇既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又有實際應用前景,力求是國家或部門的重點科研課題,或是企業、科研單位急待解決的科研課題。

(三)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等類型的論文選題應考慮其社會經濟應用前景這類選題要密切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一些急需解決的科技難題,力求使其能產生一定的社會、經濟或生態效益。

(四)選題難度和工作量大小要適中,要體現較高的水平,杜絕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復別人做過的工作論文選題不宜過大,過大不能深入,也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得出結果,但更應避免為了順利完成任務而有意選擇取材容易、難度偏小或路徑過于簡單的課題。在指導研究生論文選題時,指導教師要注意了解題目實現的可能性,充分考慮現有實驗設備、場地、資料、經費等具體條件。同時,還應考察課題涉及的理論范圍及數據計算方法與規模,并對試驗手段進行初步分析,以確定論文選題的可行性。

在具體進行畢業論文質量測評時,可重點根據上述幾個方面制訂測評指標,并確定相應的權重。

二、論文規范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它用途的書面文件。

學位論文是表明作者從事科學研究取得創造性的結果或有了新的見解,并以此為內容撰寫而成,作為提出申請授予相應的學位時評審用的學術論文。研究生學位(畢業)論文即為學術論文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在撰寫研究生畢業論文時必須遵守學術論文撰寫的基本規范。

(一)論文格式在格式上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有關“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中的有關規范要求,在數字用法、符號和計量單位使用等方面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使用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業標準》等法規條文中的有關規定。至于畢業論文中的各層次標題與序號、參考文獻、字體及其大小、各部分應包含的主要內容等方面的寫法除了應遵守學術論文撰寫的一般性要求和常識外,還應遵守學校有關此一方面的規定。很多高校為了統一研究生學位論文書寫形式,還相應制定了有關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形式規范。

目前,研究生畢業論文在規范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數字符號、略縮語和計量單位使用不規范,如有的研究生仍以畝來作為面積單位;論文格式失范,如有的學位論文未按規范要求使用三線表,參考文獻的排列和書寫格式不規范等;表達不夠流暢,邏輯性差,循環論證等。

(二)英文摘要目前,研究生畢業論文英文摘要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撰寫不符合學術論文摘要的基本規范,“漢語味”太濃,句式和詞匯使用不地道等方面。如在科技論文英文摘要中應用過去時態敘述作者工作,用現在時態敘述作者結論,但很多研究生未能按此要求撰寫,在時態使用上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除此之外,甚至出現文法不當和略縮語、代號及法定計量單位使用錯誤的現象。

英文摘要是應用符合英文語法的文字語言,以提供文獻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論述文章重要內容的短文。英文摘要必須符合“擁有與論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的原則,應重點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4個要素。據此,農科類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質量標準和監控指標可包含:內容的完整性,英語語法錯誤率,符號和法定詞語使用錯誤率等。

(三)參考文獻目前研究生畢業論文中有關參考文獻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參考文獻收集不全面,部分研究生則為了湊數,竟然將二次文獻不經查閱原文甚至摘要都未看就列入,而將文摘性刊物中的文獻作為正式參考文獻列入的情況就更加普遍了。該問題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是部分參考文獻的年代過于久遠,這主要是因為部分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在某些領域的藏書和期刊訂購不夠全面,無法滿足研究生查閱文獻資料的需要,或盡管有相關的圖書和期刊收藏,但部分研究生仍然不愿花功夫查閱;現在各研究生培養機構信息化建設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但部分研究生仍不愿意花時間收集校外的文獻資料。

參考文獻應著重考察學生選用參考文獻的數量、外文參考文獻的比例、參考文獻發表的年代。具體進行測評時可就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列出具體的指標要求,供評估該項指標時使用。

三、創新工作

創新是學術發展的靈魂,是科學研究的原動力所在。創新在研究生學位論文方面可體現在研究思路的創新,研究方法、技術和手段的創新。在研究過程中對自然現象、實驗結果或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細微變化等超乎尋常的洞察力,并導致對此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好奇心及由此得出的異于常態的結論,這更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具體體現。

現在在學的研究生中很多人經歷的是從校門到校門的學習過程,由于我國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機制的束縛,使他們在過去的學習階段里較少接受到創新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以至創新意識比較淡薄,他們在實際科研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思維方式較多的是“模仿式”的。這些研究生也“喜歡”閱讀本專業的文獻,但他們閱讀文獻的目的并不是找尋某一研究領域新的生長點,以便另辟蹊徑做出開創性的工作,而是從文獻中找尋他人的研究思路或是套用別人的研究方法、手段來完成自己的“學位論文”。殊不知,創新的對立面即“模仿”,創新最大的禁忌就是鸚鵡學舌、人云亦云,這種“邯鄲學步”式的研究方式最終必將遭到無情的淘汰。

篇(8)

引言

新聞自由源自作為民主制度下的言論自由,但是又不同于言論自由,新聞媒體被稱為繼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種權力”,新聞記者更被稱為無冕之王,新聞媒體似乎可以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然而另一方面,司法獨立作為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后屏障,天然的排斥外力的干預。任何社會不能拒絕新聞自由,否則這樣的社會將是極權社會;任何社會也不能缺少司法獨立,否則這樣的社會將是不存在公正、犯罪橫行的悲慘社會。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平衡問題,不僅關系到個人權力的有效保障,也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一、新聞自由與公眾知情權

在西方,最初的大眾傳播手段即印刷術的出現,成為推動民主建立的原始動力之一。當時,作為新知識新思想載體的書籍承擔起批判傳統社會的功能。雖然各國統治者和官方教會都極力實行言論控制,但西方社會具有多元化特征,各民族國家并立但又相互緊密聯系和影響、各國發展的不平衡、政教分立、教會內部的分裂等因素,以及思想家和學者追求真理的勇氣等,都使思想的控制難以奏效。

同樣,那些曾為民主理想而奮斗的政治思想家都認識到言論自由是民主制度的基石。民主制度以公民和各種社會集團自由平等地參與為基礎,在各種政治力量的公平競爭和妥協中形成政治決策。新聞自由是民主價值觀在傳播領域的表現。民主社會的大眾傳播不能允許傳播手段為政府和少數權勢集團所壟斷,從而形成對人民大眾一邊倒的強制性灌輸,它要求保障不同意見的自由表達,實現一種不同知識和觀念的自由市場。

美國民主之父杰斐遜留下了一段十分著名的話:“民意是我們政府的基礎。所以我們先于一切的目標是維護這一權利。如果由我來決定,我們是要一個沒有報紙的政府還是沒有政府的報紙,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边@段語錄被美國新聞界作為標準高懸于各報社的墻上。杰斐遜堅信:“人可以靠理性和真理來治理。所以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向他開放一切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為止所發現出來的最有效的道路便是新聞自由?!彼J為,“可以放心地信任”人民,“讓他們聽到每一種真話和謊言,并且作出正確的判斷?!保?)

在現代民主社會,公民有獲得參政的權利。但人民只能根據得到的信息作出決定,而這些信息主要是由媒介提供的。如果公民沒有得到充分、正確、全面的信息,也就沒有“充分知情的民主”(well-informed democracy),因此新聞自由是民主得以實現的前提。新聞媒體向公眾提供信息,也就是滿足公眾知情權的要求。知情權(right to known),國內又譯為獲知權、知曉權等,指公民了解政府和行政機關的各種公共信息的權利。它是在當代西方得到承認的一項新的公民權利、民主權利。知情權連接新聞自由和公眾參與權,如果公眾不能有效獲取新聞信息,甚至不能獲取信息,那么知情權得不到保障,公眾在對信息不能有效占有的情況下參與國家和社會活動,必然導致參與范圍狹窄,參與深度不夠,進而使參與行為表面化形式化。實現知情權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政府和行政機關主動將信息公開,另一種是便是新聞記者對信息的挖掘。前一種是政府機關應盡的義務,后一種則關系到新聞采訪和出版問題。有關對政府不理的事件,政府很大程度上不愿意公開,但公眾又有權知曉,這時媒體就必須擔當這個任務。媒體擔當這個任務的理論基礎就是新聞自由,通過新聞自由實現公眾知情權。

二、司法獨立與社會正義

另一方面,司法獨立作為一項基本原則也規定在各國憲法之內。司法獨立是司法的當然要求,裁判者獨立于兩造超然于待決糾紛是案件得到公正審理的前提條件?,F代法律理論的發展將正義區分為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其中程序正義基本內容中就包含著司法獨立。司法獨立作為程序正義的基本內容,其含義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法官中立,任何人不能充當自己的法官,法官與待決糾紛之間不存在任何可能影響使糾紛公正審理的因素;法官獨立,法官僅憑自己的良心和理性以及經驗裁判,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制約,法官可以基于特定理由排除該因素的影響;3、消極裁判,法官審理案件嚴格遵循不告不理原則,不主動審理案件,審理事實限于所控事實,所深被告限于指控書所載被告,裁判罪名限于指控罪名。一般而言,司法獨立主要又指法官或法院獨立于其它機構和個人,其它機構和個人不能干預法官審理案件,不能對法官施加任何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裁判的外力。對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的評論報導,應當受到特別限制,新聞采訪只能是紙面的記載,不能懈怠錄音機、錄像機進入法庭。

司法獨立被無數次重申作為司法乃至憲法的基本原則不是偶然的。司法最終解決的原則表明司法作為社會糾紛解決方式的終局性、不可重復性,因此司法必須保證絕大部分糾紛得到公正處理,使整個社會正義在司法過程中得到絕大部分的實現,否則司法就會被人們拋棄。在實體法公正的前提下,案件得到公正審理的基礎就是審理過程必須公正,無偏私,即程序正義(又稱程序公正)。司法獨立對社會正義的保障,就是通過對審理案件的裁判者的規范,保證裁判者中立獨立的地位來實現,任何有違裁判者獨立中立性行為的出現,都是對司法獨立的嚴重違反,法庭必須排除,甚至不惜重新開始審理過程。

三、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

新聞自由保障公眾知情權的有效行使,但新聞本身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由于電視新聞必須吸引大量觀眾和壓縮報導以適應節目時間緊湊的特點,所以幾乎不可避免地有過于簡單化、瑣碎和嘩眾取寵的毛病。由于追求效果,往往熱衷于新聞的刺激性。所以很自然,事務的常態不是新聞,變態才是新聞?!昂孟⒉皇切侣劇保皦南⒉攀呛眯侣劇?。人們都在工作不是新聞,罷工才是新聞;西方新聞界流行一句很形象的話,“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另外,新聞到底應當深入到社會何種程度,如何解決新聞自由與其它權力(權利)的沖突?在司法方面,新聞自由在何種程度上才是既保障了自由又無害于案件公正審理?媒體監督是一把“雙刃劍”,在實現審判公開的同時,又可能對另一重要的法制原則——司法獨立構成威脅。誠如有學者所言:“現代大眾傳播工具如新聞報紙、無線電與電視等之發達,往往對于法官獨立性構成威脅。由于大眾傳播工具對于司法領域之報導,而對司法之影響程度亦日漸上增,因為整個社會輿論,均為大眾傳播工具所控制,有些法官之審判,就可能受此等組織之傳播系統所控制之輿論所左右,而失卻獨立審判之立場?!笨梢?,對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作一番有效分析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首先,新聞在司法上作用就是新聞監督,以媒體報導間接實現審判公開,具有以下特點:一方面,現代社會人們工作繁忙,時間緊張,居住分散,不太可能經常以旁聽的方式去了解司法、監督司法,因此使直接審判公開呈現一定的局限性,而公民對于法院審判的案件應當享有知情權,這樣就為間接審判公開留下了合理的空間。媒體報導和監督恰恰充當了擴大審判公開范圍、最大限度實現公民知情權與監督權的角色。另一方面,直接審判公開需要必要的物質條件,許多地區法院由于受審判場所、設施的限制,往往不能滿足群眾旁聽的需要,有時甚至發生影響法庭秩序的情況。通過媒體報導實現間接公開,可以彌補審判場所、設施的不足,成為公民了解司法、監督司法的主要途徑。

其次,司法對新聞報導具有天然的排斥傾向。司法的獨立性要求法官必須保證自身的超然性,美國法院規定:法庭和法庭的一切設施受法庭控制,法官有責任嚴格控制法庭和法院處所的環境以確保傳媒和公眾不干預被告接受公正審判。法官可運用若干程序上的方法來排除報導帶來的不利影響,包括:(一)推遲審判案件直到偏見的危險消除;(二)如果有關的報導尚未充斥整個州,將案件轉移到另一縣區,或從另一縣區引進陪審員以代替轉移案件;(三)監督對陪審團成員的預先審核,以確保對被告的清白與否抱有先入為主的候選人不能入選陪審團;(四)隔絕證人或至少警告他們在作證前不要聽從傳媒對于訴訟的報導;(五)命令重新審理;(六)限制性命令,禁止案件的所有當事人向傳媒做出帶有傾向性的陳述。保證司法獨立是案件審理的前提,無論媒體發表何種言論,只要可能影響案件審理,法庭就必須加以排除。

但是必須指出,雖然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之間存在著矛盾,但是并不表明二者不可調和。美國雖然1972年布朗茲伯格訴哈耶斯一案中聯邦最高法院否定了新聞記者享有不披露秘密信息來源的特免權,但是由于是以5:4微略優勢票獲勝,且投決定性一票的鮑威爾大法官贊同另外四位法官的看法,認為在其它情形下應當給予新聞記者至少是有限的拒絕披露秘密信息來源身份的作證特免權。自此,給予記者作證特免權以保護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所規定的言論和出版自由就成為美國法律界和新聞界熱切探討的問題。目前美國一共有31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建立了保護記者不披露秘密信息來源身份的作證特免權,一些州通過法院判例也確立了限制性的新聞記者作證特免權,顯然如果沒有司法獨立,法院一定不能確立保護新聞自由的判例比國內影響立法機構立法。(2)司法獨立由此對新聞自由產生了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新聞監督作為保證審判公開的一項舉措,使法官在公開中裁判案件,有力的防止其它機關和個人的不當干預,有力保障了法官獨立判案,毫無疑問促進了案件的公正審理,對維護司法獨立有著極大的保障作用。

處理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必須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則。筆者認為,新聞自由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引申出來的權利必須得到保護,同時司法獨立作為維護社會正義的基礎也必須得到體現,在一般情形下,應當堅持新聞自由的優先地位,新聞記者應當享有包括采訪、出版司法事件的權利,新聞記者對秘密信息來源應當享有拒絕披露的權利,只有在記者掌握的材料是對案件審理的關鍵證據時才能被法院強制披露,但是如果新聞自由所保護的利益面對的是司法獨立所保護的國家安全利益時,則必須讓位于司法獨立??傊稇斒欠浅G樾尾诺靡栽试S。

篇(9)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已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國際間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精英教育,承擔著培養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的任務,只有大力加強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才能更好地為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人才保障。

 

1 我國研究生教育評價現狀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研究生教育呈現出由擴大規模向提高質量轉型,學位論文是研究生經過長期知識積累、理論總結和實驗研究后的科研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養單位研究生教育的質量監督及管理水平。為提高研究生培養的教育質量和國際競爭力,我國通過三級(國家級-省級-校級)開展優秀學位論文評選工作,博士研究生有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評選工作[1](簡稱“全國百篇”,該評選自1999年開始,至2013年以后不再開展),而對于碩士研究生,每個省每年都進行優秀碩士學位論文評選,在國家對研究生培養“質量主導”的影響下,各高校也高度重視優秀學位論文的培育和遴選。本文重點探討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的培育。

 

采取評選優秀學位論文這一舉措,有利于推動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促進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評優也逐漸成為各高校擴大自身影響力的重要平臺。[2]不過,這一措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主要表現在評價標準方面,現行優秀學位論文評選遵照的一系列評價標準往往主要來自官方條款,與具體學科和專業領域結合不夠密切。另外,這些評價標準在具體操作中會受到評審專家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偏移,這些主觀因素可能包括對評價標準理解上的偏差導致執行尺度上的誤差,還可能包括一些情感因素等。因此,建構科學合理的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可以相對更客觀、公正地評選出優秀學位論文,從而在真正意義上促進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升。

 

2 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的原則性建議

 

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是保證評價結果準確性的基礎和前提。建構一套科學合理的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使之評價指標內涵明確、測量標準盡量統一,兼顧不同學科專業和學位類型的差異性,最大可能消除名校名師“光環效應”和評審專家“主觀片面”帶來的誤差,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2.1 指導性原則

 

學位論文是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業務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綜合體現,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應引導高等學校在各自層次上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吨腥A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對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是這樣規定的,[3]即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著重點是在打基礎和進行能力訓練,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可在此基礎上提出更高要求,如優秀學位論文應有創新思維,提出新見解、新觀點,進而推動研究生教育中對創新性的培養。

 

2.2 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原則

 

統一性是指根據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而設計的體現學位論文共同要求的評價標準。多樣性是指根據不同學科專業和不同學位類型的差異性而設計的不同的指標分類和特征描述。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兼顧邊緣學科與交叉學科,兼顧學術性學位與專業學位,精心設計各模塊指標,使之既能夠反映不同評估對象的實質,又可以相互兼容,從而保證評價標準的平衡性和完整性。

 

2.3 實事求是原則

 

評價指標應該符合實際、客觀可信,才能較確切地反映出評估對象的真實水平。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應從評估目標出發,切忌從主觀臆想出發,脫離具體實際。評價標準應忠實于評估目標,每個指標都能如實地反映客觀的本質,同一層次的各條指標必須是相互獨立,不重復、不矛盾。由此簡化了指標,保證了評估的科學性,防止因評價指標過細,看似會提高評價精度,卻給專家帶來過多的麻煩,引起人為的偏差,反而會降低評價的準確性。

 

2.4 可操作性原則

 

制定評價標準必須簡單易行才具有實際意義,離開了可操作性,無論怎樣科學合理,都將失去存在的價值。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要把抽象的、復雜的不同專業、不同類型的學位論文細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指標體系和評價要素,在“質”的規定上, 應確定關鍵指標, 剔除無關或相關度不大的指標, 形成簡易可行的指標體系和評價要素。如學術性學位論文選題意義應突出理論創新、發展學科知識,而專業學位應注重理論知識的應用,選題應具有工程應用背景和應用價值。

 

2.5 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原則

 

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盡量建立在可測量的基礎上,對于能夠量化的指標逐項量化,力求簡約,在權重確定時要用數學等邏輯方式來驗證,做到客觀、公正、合理。而對于論文的創新性、寫作能力與學風等指標不能完全用定量的方法進行評價,除了給出一個綜合評分,還應加上一個綜合評語,最后綜合多位專家意見,使意見趨于一致。定量與定性有機結合,即防止因過度量化而割裂評價的本質,又防止因主觀權力過大導致不公平。

 

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不是一成不變,而應該與時俱進,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3 優秀學位論文培育策略建議

 

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的過程同時也是對如何培育優秀學位論文進行深刻分析和認識的過程,優秀學位論文的培育工作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展開:

 

3.1 把好選題關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確定好的選題是高質量學位論文產出的關鍵前提。確定選題之前應進行大量文獻閱讀,對所選課題領域的研究現狀及前沿知識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導師和研究生應就論文選題是否為學科前沿,是否具有科學性、創新性,提出的技術方案是否可行,研究方向是否明確等方面進行詳細、深入的論證。開題報告還應經過導師組嚴格論證,對于不適當的選題,一定要堅決給予否定,開題報告必須經過導師和學院主管領導簽字同意后,才可以開始論文寫作。由于論文寫作周期比較長,經常會出現前松后緊現象,因此還須重視中期檢查工作,及時發現研究生論文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后期的研究提出指導性的意見。

 

3.2 實施培育工程

 

為了在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取得突破,許多高校設立了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基金,[4]同樣,我們也可以設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培育基金。優秀學位論文的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培養單位應制定培育計劃,設立優秀學位論文培育基金,從已經開題的研二學生中選拔優秀學位論文的種子選手,重點資助有創新性的科研項目,進行開展科學研究的初級訓練。培育基金立項前,研究生管理部門對項目申請書進行嚴格的形式把關,導師組對項目研究內容和技術創新的新穎性、前沿性、可行性及對學科發展的意義等材料進行認真嚴格審查和答辯論證。培育基金立項后,加強過程管理,中期對項目進展隨時檢查, 發現問題, 及時解決,幫助研究生初步形成自己的科研計劃。并進行嚴格的項目結題驗收,對結題報告、研究成果的各項指標綜合打分,評出優、良、中、差,將評估結果反饋給學院,與再申請直接掛鉤, 建立獎罰政策。

 

3.3 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優秀學位論文評選是評學生,也是評導師。研究生論文是否優秀與導師的精心指導是分不開的。導師的學術水平、科研水平、治學態度甚至為人處世的方式都對其所指導的研究生影響深遠。創新型的人才須由具有創新意識的導師來培養,優秀的導師能夠鼓勵學生大膽探索,指引學生在科研活動中少走彎路,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加強導師隊伍建設,首先,要建立健全嚴格的導師遴選制度,真正將學術水平高、指導能力強、具有創新能力、治學嚴謹的教師選拔成為導師。優秀的導師隊伍是指導研究生寫出優秀學位論文的關鍵。其次,加強考核,引入競爭機制,推行導師競爭上崗制度和流動原則,打破導師終身制,比如三年或五年內沒有新的研究成果,不再擔任導師,或者保留導師資格,但不分配研究生。最后,學校應定期召開研究生導師經驗交流會,交流培養經驗、共同探索、相互借鑒、以老帶新,促進導師隊伍建設。

 

3.4 加強科研條件建設

 

研究生培養單位優越的科研條件是優秀學位論文產出的重要保障因素。高水平的科研平臺、豐富的圖書資料、完善的硬件設施、充足的科研經費以及良好的學術環境等都屬于非常重要的科研條件,此外,學科建設也是科研條件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科建設在研究生教育中不僅是一種條件,更是一種環境?!盵5]加強學科建設,推動學科發展走向學術前沿,有助于研究生學位論出具有一定學術水準的研究成果。

 

篇(10)

作者簡介:王建江(1963-),男,浙江溫嶺人,軍械工程學院基礎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黃(1972-),男,山西運城人,軍械工程學院基礎部,副教授。(河北石家莊050003)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07-0016-02

隨著軍隊院校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招生規模的調整優化,跨專業招收、培養研究生在一些學科與專業正日益顯現并會更加突出。近五年來,在筆者培養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工程碩士、同等學歷碩士、全日制碩士中,跨專業研究生占到了70%左右。分析跨專業研究生特點,研究培養跨專業研究生的有效措施,保證培養質量,提高培養水平顯得格外重要。

一、跨專業研究生的特點分析

1.生源和專業基礎分析

近年來軍械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跨專業招收的研究生主要有三種情況。

(1)跨專業調劑。由于受多種政策和因素影響,考生生源不足,上線研究生不多,夠復試條件的研究生數量小于招生計劃數量,每年不得不從其他富裕專業(通常是機械類專業)調劑研究生。這部分研究生除了在本科階段學習過40~50學時的“工程材料”課程外,基本上沒接觸材料科學方面的課程和知識。

(2)跨專業報考。這部分學生對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具有濃厚的興趣,立志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習與研究。為了考取研究生,他們自學了大量的“材料科學”課程,特別是對研究生入學考試確定的初試專業課程和復試專業課程下功夫較大,準備比較充分,成績也比較好,具有一定的專業基礎,但他們畢竟沒有系統學習過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為了考取研究生,突擊學習痕跡明顯,死記硬背的東西較多,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能力偏弱。

(3)為躲避研究生入學考試課目“數學一”而跨專業報考。我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確定的研究生入學考試數學課目為“數學二”而非“數學一”,部分考生由于數學功底較弱,擔心“數學一”難度大,考不出好成績,受社會現實的驅動選擇報考了本專業,由于目的和動機不同,這部分學生材料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也較弱。

總之,跨專業報考的研究生相對于本專業研究生而言,在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礎理論積累方面比較薄弱。

2.心理和優劣勢分析

跨專業學習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切從頭開始,這需要勇氣、動力和毅力??鐚I研究生能夠和本專業研究生坐在一起,站在一個起跑線上學習和研究,這本身就說明了跨專業研究生勇于挑戰、肯于付出和戰勝自我的精神。當遇到挫折、困難或不公正待遇時,跨專業研究生會表現出更加堅強的心態、信念和理想。

另外,跨專業研究生也具有非跨專業研究生所不具備的優勢。首先跨專業研究生大多具有交叉學科的知識結構,無論是基礎理論還是專業實踐,跨專業研究生受到來自不同學科方向文化和知識體系的熏陶,具有復合型人才的優勢;其次,跨專業研究生容易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會注意取長補短,發揮長處。

二、跨專業研究生培養措施

1.搞好入學教育,樹立學習信心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在大學期間除了學習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外語、計算機等公共基礎課外,還要學習材料科學基礎、材料現代分析方法、材料制備工藝、材料性能分析、新材料、材料實驗、材料管理等專業課。本科四年的學習使得他們掌握了扎實的材料科學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建立起了材料科學概念,形成了材料思維習慣。而跨專業研究生在專業知識結構、知識積累上有所欠缺,常常會造成在進入研究生學習后“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現象,表現為不具備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差,材料概念不清,不熟悉專業學術話語,缺乏創新思維。為此必須搞好他們的入學教育,糾正動機偏差,講清跨專業學習的利和弊,在認識差距的同時看到優勢,使他們明確學習目的,樹立學習信心,要求他們勇于克服困難,按期完成學業。

2.補修基礎課程,夯實專業基礎

對跨專業考入的研究生,軍械工程學院在課程設置上與本專業考入的研究生沒有區別,課程設置統一,培養計劃剛性,不考慮個體差異,不照顧個體要求。由于跨專業研究生與本專業研究生的專業基礎相差太遠,研究生授課教師往往顧此失彼,常常會使本專業的學生覺得授課深度不夠、提高有限,而跨專業研究生卻難以理解,從而使正常的研究生教學受到沖擊和困擾,影響教學效果。

材料科學學科具有一套獨立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式,它不僅在專業基礎上與計算機、自動化、電子類專業相去甚遠,而且思維方式獨特。盡管學生學習努力,但由于缺乏系統的材料科學基礎培訓和思維訓練,對材料類課程的學習難以擺脫夾生不熟的狀態,聽課的過程似乎明白,但難以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對一些概念和理論似懂非懂。

授課教師應優化教學內容,注重因材施教。指導老師要加強個別指導,篩選本科階段“材料科學”3~5門重要核心課程作為補修課程,強化跨專業學生的“材料科學”基礎。為幫助跨專業學生建立對材料科學的感性認識,培養材料學思維習慣,安排他們到實驗室指導本科生畢業實習,做到教學相長。督導跨專業學生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自學相關知識,彌補跨專業研究生所需要的基礎理論未來向深度和廣度拓展的缺陷,從而為培養其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創造條件。

3.依據學生特點,選定研究方向

導師是培養研究生最為重要的環節,在研究生培養中起著其他個人和機構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大多需要通過導師才能有效落實。導師在充分考察、了解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后,在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幫助其選好論文方向。如數學、計算機基礎較好的研究生更多地安排一些材料制備過程中與數值模擬、仿真有關的課題;動手能力較強而理論功底較弱的研究生,安排一些傾向于材料制備工藝方面的課題;機械制造專業的研究生安排一些注重與材料制備設備相關的課題,這樣有利于學生揚長避短,增強自信,提高對材料學研究工作的興趣。通過撰寫論文鍛煉和提高實際工作能力,他們畢業后達到與本專業生源同樣的培養質量。

4.凝煉導師文化,促進師生互動

(1)堅持師生在教育上是授受關系,導師處于主導地位。堅持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關系,導師應以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地對待學生、熱愛學生為基礎,進行正確地指導、嚴格要求和民主型的管理。

(2)堅持師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進關系。導師應該強烈感受社會的迅速變化和知識的不斷更新,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自覺不斷地自我充實和提高,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形成有組織的討論、研究氛圍,在教育培養研究生活動中不斷發展自己。導師要注意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觀察和評價,形成對學生新的了解和認識,及時修改對學生的某些要求與期望。導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感化學生,增進學生對導師的了解,從而激發學生更加自覺、主動地學習和工作。在研究生中間提倡互幫互學,博士生帶碩士生,高年級研究生帶低年級研究生,本專業研究生幫跨專業研究生,在研究生中廣泛開展學習研討活動。

5.加強學術交流,營造創新氛圍

要培養高質量的跨學科研究生,必須要有好的學術氛圍。廣泛開展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多種多樣的學術活動,有利于學生了解本領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專業水平和表達能力,有利于學生開闊眼界、拓寬知識面。近年來,我們堅持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外出參加學術交流會議人均不少于3次,碩士研究生人均不低于1.5次。研究生們通過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進一步了解到本領域科技與學術發展的信息,增長了他們的專業知識,提高了學術水平,拓寬了研究思路,并結交了一批同行,同時,也提高了他們對信息的認識程度以及捕捉、分析、判斷和吸收信息的自覺性。

6.嚴格跟蹤檢查,嚴把論文答辯關

嚴格研究生中期篩選制度,對課程學習成績出現黃牌的研究生進行個別談話,達不到要求的推遲開題。

對待跨專業研究生和其他研究生一視同仁,實行統一的研究生開題評審制度和研究生論文進展中期檢查制度,組成專家組聽取研究生匯報,回答專家組的質詢,檢查學術情況,對個別較差的學生推遲開題、延期答辯,在研究生中營造一種警示、促進和努力學習的氛圍。

幾年來的堅持與實踐,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得到充分保證,研究生論文的盲審平均成績達85分以上,所有研究生都如期完成學業,順利獲得碩士學位。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小班心得體會 下一篇: 投資項目實訓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少妇爽的嗷嗷叫视频 | 精品v大片在线观看 | 综合激情丁香久久狠狠男同 |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 | 在线永久免费看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