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5:53: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傳統外貿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課題名稱:中國對外貿易條件惡化問題探討
學生姓名:
系別:經濟與管理系
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
指導教師:
2006年3月5日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1)國內外研究動態:
貿易條件惡化論是阿根廷著名經濟學家普雷維什在一份名為《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及其主要問題》的報告中提出來的。在該報告中,他考察了英國自1870年至1938年間進出口貿易條件的變化,發現初級產品相對于制成品的貿易條件在70年中下降了35.9%。由此他得出結論: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在不斷惡化,那些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愈來愈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并提出了改變貿易條件惡化的進口替代戰略。貿易條件惡化論經過辛格、伊曼紐爾等人的發展,其影響愈來愈大。他們認為,自由貿易并沒有帶來普遍的富裕,反而造成馬太效應,使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發展中國家要改變這種命運,只有實行工業化,更確切的說是走進口替代戰略之路。經過經濟學家們長期實證分析,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已經對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價格貿易條件長期以來趨于惡化的論點不再表示懷疑。在傳統的國際貿易格局下,發展中國家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進口以制成品為主;而發達國家正好相反,出口以制成品為主,進口以初級產品為主。由于發達國家對初級產品的進口需求趨于疲軟和發展中國家對來自發達國家的產品和技術進口需求持續強勁,發展中國家價格貿易條件也就自然趨于惡化了。由此可以看出,貿易條件惡化論比較正確地揭示了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的事實,并得出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實際利益分配中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地位這樣一個正確的結論。
既然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是不斷惡化的,那么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他的貿易條件又如何呢?是否也存在貿易條件惡化的情況呢?為此,國內許多部門和學者進行了研究。商務部的研究表明:1993—2000年,以1995年為基期的中國整體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3%,工業制成品價格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4%,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2%。2000年后貿易條件仍有惡化的趨勢。2003年價格貿易指數下降了4.6%。收入貿易條件指數上升了22.7%。目前國內各方人士對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事實已經沒有大的爭議,但如何看待這個事實卻有爭論。北京大學宋國清教授認為貿易條件惡化是貨幣匯率扭曲導致的;廈門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范良聰指出,我國出口的產品大多數是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為主的,而外貿企業在出口時竟相壓價,導致“價格戰”硝煙四起,出口上出現增量不增價的現象;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認為,進出口產品結構的變化、原油價格飆升和我國對原油進口依存度的提高、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間接提高了國際原材料價格,這些使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應當指出,這些都是對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解釋,但缺乏系統全面的分析。
(2)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選題依據: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貿易條件惡化的程度、原因和影響三個方面。我國對外貿易是否已經陷入“比較優勢陷阱”;是否應該按照比較優勢理論來制定對外貿易政策,還是改革進出口產品結構,發展競爭優勢;貿易條件惡化一定帶來貿易利益的損失還是也存在不確定性的一面,這都有待于進一步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爭論,系統全面,地分析我國對外貿易現狀,貿易惡化的原因以及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并研究了改善貿易條件的對策。
研究意義: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本文試圖能夠幫助讀者加深對貿易條件的惡化理論和我國貿易條件現實狀況的認識,完善對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研究。另外通過研究我國對外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和對策,能夠給我國外貌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促進制度創新和結構創新提供理論參考,并為改變我國粗放型進出口貿易模式、實現我國乃至世界各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指導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本課題主要研究四個方面的內容:
(1)貿易條件惡化論的發展及影響。通過對此理論的分析,介紹其對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指導作用。
(2)實證分析我國對外貿易條件變化的現狀,列舉近期貿易條件指數數據,并據其列表說明我國貿易條件的變動趨勢。
(3)全面分析我國對外貿易條件變化的原因。
(4)根據變化原因擬訂可能的政策措施。
2、擬解決的問題
通過對以上四個方面問題的研究,希望解決對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程度、原因、影響的認識偏差問題,以至于能尋找更合理的對策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對外貿易惡化的狀況,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一)研究步驟
課題主要從資料收集、撰寫開題報告、草擬提綱、論文初稿反復修改、論文定稿及答辯幾個步驟去完成。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案頭文獻資料研究、案例比較研究、分析歸納法、數據模擬分析法、實證分析法,調查研究法等。(根據文章研究的需要,選用合適的研究方法)
研究措施:社會調查、文獻查閱、老師指導等
(三)研究進度安排
2009年10月;確定選題收集資料寫開題報告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通過對資料進行進一步研究撰寫論文初稿
2010年2月交初稿接受指導老師審查
2010年3月—4月上旬通過指導老師對初稿的意見對論文進行修改
2010年4月接受指導老師再次審查對論文再次修改
2010年5月交論文終稿準備進行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郝紅.景華揚,談如何在我國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勵公有制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20034,24—25
[2]井士鋅,現代企業的薪酬激勵煤礦現代化20043
[3]樊錢濤,如何運用薪酬激勵員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2003327—28
[4]王少東,張國霞建立自助式整體薪酬體系人力資源200435—36
[5]徐曉明,公司管理中的薪酬激勵機制河南化工2003645—46
[6]張濤,如何發揮薪酬激勵的持久性中國人力資源開發72—74
[7]程甌,將員工激勵進行到底人力資源39—40
[8]胡盈,交換中的刺激人力資源53—54
[9]董玉森,當前部分國企薪酬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
[10]劉穎,走出薪酬激勵的困境通信企業管理2003956—57
[11]林新奇,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復旦大學出版社
[12]企業員工管理方法研究組企業員工激勵方法中國經濟出版社
五、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內涵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世界經貿的變化和發展,在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種新的價值取向正在國際貿易領域內悄然形成,即貿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貿易)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體現,它通過以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安排,特別是“貿易與環境”等問題納入wto新一輪多哈發展議程,使國際貿易活動不僅重視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問題,而且關注人類發展中的社會問題。
在傳統人文主義的影響下,國際貿易的指導思想以謀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和對物質財富的最大限度占有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義理論,還是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和h-o原理都只是重視貿易的總量,很少顧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導致人類發展與自然發展的對立,使人類社會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失衡、貧富分化等。
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從根源上改變了傳統人文主義思想對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錯誤價值導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旗幟鮮明地將可持續發展寫入前言,作為一個重要宗旨,這是對gatt宗旨的重大發展。在發展國際貿易的過程中牢記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目標,是著眼于全球的長遠利益和子孫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時期生產與貿易的發展,而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以至從根本上動搖國際貿易的基礎,降低人類的生活水平。從gatt對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演變成wto對世界資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尋求的人類對資源利用能力的擴大主要表現在對資源利用質的提高,而非對資源利用量的擴大;從更深層次上講,也是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的體現,是貿易人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理論基礎的動搖
第一,對指導國際貿易理論價值取向的哲學思考。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現代經濟學基本的核心假設,是現代經濟學產生、發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與起點。經濟學研究主要建立在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并能做出理性決策的假設基礎之上。現代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在國際貿易內形化的新價值取向。人文貿易的哲學基礎現代人文主義堅持“以人為本”,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人文主義關注人的發展與完善,強調人的價值和需要,關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義,并且在現實生活中努力實踐這種價值和意義的精神。其哲學價值取向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是完全不同的,對謀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提出嚴重挑戰。
第二,對傳統自由貿易能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的質疑。關于自由貿易可以改善經濟福利的論斷是經濟學中最古老和最廣泛接受的原則之一。它在構造國際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單一市場地區,如歐盟和wto)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自由貿易理論論證的條件假設中都沒有把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的負面影響計入生產成本。沒有考慮環境成本的“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其實是一種“虛擬”、“現時”的增長,其增長的背后忽略了“現實”、“延時”的補償成本,如果考慮環境成本帶來的財富和福利的損失,傳統的自由貿易會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的結論實際上可能站不住腳。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多邊貿易體制的挑戰
隨著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如何協調環境與貿易的關系,對多邊貿易體制的許多基本原則提出了挑戰。如生產過程和方法(ppm)問題和雙重環境標準的爭論對現有國民待遇原則提出了質疑;環境補貼和與環境成本內在化有關的生態傾銷問題使得人們重新思考公平貿易原則;發展中國家在保護環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將從新的角度思考兩者的協調問題。
三、建立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初步探討
(一)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目標
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必須以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促進對外貿易的人文化發展。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應與人文化發展方向內涵是一致的。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應跳出傳統意義上的片面追求貿易額的“可持續”增長,而是在關注貿易總量的同時還應關注貿易的實際質量,從以物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到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從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續發展到追求長期綜合利益的可持續發展。
(二)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審視對外貿易效益來源,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轉變外貿的增長方式,必須重新審視外貿效益來源。首先必須建立人文貿易的評價體系,在衡量外貿效益的經濟指標體系中增加生態指標和社會指標,客觀評估外貿對國家經濟、生態、社會帶來的整體影響。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外貿效益的來源,對資源投入與貿易收益嚴重失衡的產業進行技術革新,減少其負外部性,促進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外貿收益的現實增長。
第二,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加強貿易與環保法規、政策的協調,充分考慮貿易政策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及環境政策對貿易的扭曲代價,實現貿易與環境的雙贏;其二是建立人文貿易措施保護體系,推行綠色貿易行動計劃,合理建立中國產品綠色標準體系,既可以增加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產品的實際競爭力,又可以實現以人為本,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的保障體系。
第三,構建應對國際貿易“人文壁壘”的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國際貿易的人文化發展伴隨著“人文壁壘”的產生,為了防止其帶來的負面影響,需構建相關的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對人文貿易發展過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壘”的變化因素進行監測、識別、評價、預測、預防控制并及時矯正不良發展的趨勢,以保證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健康發展。
參看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喬治.經濟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內涵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世界經貿的變化和發展,在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種新的價值取向正在國際貿易領域內悄然形成,即貿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貿易)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體現,它通過以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安排,特別是“貿易與環境”等問題納入wto新一輪多哈發展議程,使國際貿易活動不僅重視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問題,而且關注人類發展中的社會問題。
在傳統人文主義的影響下,國際貿易的指導思想以謀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和對物質財富的最大限度占有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義理論,還是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和h-o原理都只是重視貿易的總量,很少顧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導致人類發展與自然發展的對立,使人類社會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失衡、貧富分化等。
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從根源上改變了傳統人文主義思想對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錯誤價值導向。wwW.133229.Com以1995年建立的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旗幟鮮明地將可持續發展寫入前言,作為一個重要宗旨,這是對gatt宗旨的重大發展。在發展國際貿易的過程中牢記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目標,是著眼于全球的長遠利益和子孫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時期生產與貿易的發展,而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以至從根本上動搖國際貿易的基礎,降低人類的生活水平。從gatt對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演變成wto對世界資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尋求的人類對資源利用能力的擴大主要表現在對資源利用質的提高,而非對資源利用量的擴大;從更深層次上講,也是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的體現,是貿易人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理論基礎的動搖
第一,對指導國際貿易理論價值取向的哲學思考。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現代經濟學基本的核心假設,是現代經濟學產生、發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與起點。經濟學研究主要建立在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并能做出理性決策的假設基礎之上。現代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在國際貿易內形化的新價值取向。人文貿易的哲學基礎現代人文主義堅持“以人為本”,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人文主義關注人的發展與完善,強調人的價值和需要,關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義,并且在現實生活中努力實踐這種價值和意義的精神。其哲學價值取向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是完全不同的,對謀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提出嚴重挑戰。
第二,對傳統自由貿易能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的質疑。關于自由貿易可以改善經濟福利的論斷是經濟學中最古老和最廣泛接受的原則之一。它在構造國際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單一市場地區,如歐盟和wto)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自由貿易理論論證的條件假設中都沒有把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的負面影響計入生產成本。沒有考慮環境成本的“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其實是一種“虛擬”、“現時”的增長,其增長的背后忽略了“現實”、“延時”的補償成本,如果考慮環境成本帶來的財富和福利的損失,傳統的自由貿易會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的結論實際上可能站不住腳。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多邊貿易體制的挑戰
隨著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如何協調環境與貿易的關系,對多邊貿易體制的許多基本原則提出了挑戰。如生產過程和方法(ppm)問題和雙重環境標準的爭論對現有國民待遇原則提出了質疑;環境補貼和與環境成本內在化有關的生態傾銷問題使得人們重新思考公平貿易原則;發展中國家在保護環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將從新的角度思考兩者的協調問題。
三、建立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初步探討
(一)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目標
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必須以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促進對外貿易的人文化發展。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應與人文化發展方向內涵是一致的。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應跳出傳統意義上的片面追求貿易額的“可持續”增長,而是在關注貿易總量的同時還應關注貿易的實際質量,從以物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到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從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續發展到追求長期綜合利益的可持續發展。
(二)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審視對外貿易效益來源,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轉變外貿的增長方式,必須重新審視外貿效益來源。首先必須建立人文貿易的評價體系,在衡量外貿效益的經濟指標體系中增加生態指標和社會指標,客觀評估外貿對國家經濟、生態、社會帶來的整體影響。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外貿效益的來源,對資源投入與貿易收益嚴重失衡的產業進行技術革新,減少其負外部性,促進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外貿收益的現實增長。
第二,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加強貿易與環保法規、政策的協調,充分考慮貿易政策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及環境政策對貿易的扭曲代價,實現貿易與環境的雙贏;其二是建立人文貿易措施保護體系,推行綠色貿易行動計劃,合理建立中國產品綠色標準體系,既可以增加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產品的實際競爭力,又可以實現以人為本,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的保障體系。
第三,構建應對國際貿易“人文壁壘”的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國際貿易的人文化發展伴隨著“人文壁壘”的產生,為了防止其帶來的負面影響,需構建相關的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對人文貿易發展過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壘”的變化因素進行監測、識別、評價、預測、預防控制并及時矯正不良發展的趨勢,以保證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健康發展。
參看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喬治.經濟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255(2012)04-0055-05
目前,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模式大多沿襲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內容,俗稱本科的“壓縮餅干”。課程設置以學科性為主,缺少綜合性和職業性課程。培養目標不能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不能滿足社會對高級專門應用型人才的要求。[1]當前,高職發展已進入成長期,探索高職教學改革的新路子,完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十分必要。鑒于此,我們申請了“高職國貿專業課程整合改革研究”教研項目,對蕪湖及周邊城市的外貿企業進行走訪調查,征求他們對人才培養和人才需求的意見。既為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整合改革提供依據,也為同類院校提供參考。
一、國貿行業背景和我省外貿人才需求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際貿易得到迅速發展。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和中國加入WTO,長江三角洲對外開放和外向型經濟更上一層樓,安徽對外經濟和貿易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從而派生了大量的外貿人才需求。國貿人才的培養亦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熱點。要使高職國貿人才培養符合市場需求,關鍵是人才培養目標要與社會需求相一致。為此,我們對蕪湖和周邊城市的一些外貿企業進行了詳細調查,了解國貿專業人才的行業背景,明確他們對外貿專業人員的需要和技能要求,掌握他們對學校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建議和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如下特征和要求:
1.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外貿企業數量和就業崗位數量增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的外貿管理體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貿經營權從審批制度逐步過渡到登記制。外貿經營權的門檻越來越低,因此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會大大增加,對外貿易專業人員的需求會更大,要求也會更高。安徽省作為內陸省份,對外貿易的發展主要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經過三十多年的迅猛發展,對外貿易已經成為了安徽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 2010年安徽省涉外企業8000多家,實際開展進出口業務的企業3583家,這些企業對外貿人才需求有較大的缺口。
2.蕪湖市貿易類外貿公司出現人員數量減少而素質上升的趨勢。近年來,蕪湖市的外貿企業在國家外貿體制改革大潮下,紛紛改制重組。許多原來的國有外貿公司推行股份制,精簡了大量富余人員,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業務方面的骨干,因而經濟效益較好,這些外貿公司對新進人員的素質要求普遍較高。
3.從需求外貿人才知識和能力結構上來說,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首先,由于外貿操作環節復雜,因而外貿公司要求外貿人員必須有較全面的綜合業務素質,能夠獨擋一面。其次,外貿公司對從業人員的外語水平、外貿業務知識及產品知識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英語一般要求在CET六級,最低也要求四級水平。再次,外貿業務人員必須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需要掌握心理學、商務談判等社會學知識并能靈活加以應用。某外貿公司就提出學歷上并不苛求一定要本科以上學歷,只要外語過硬,綜合素質高,公司同樣是非常需求的。
4.外語類專業畢業生對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外語類專業畢業生一般來說有著較高的外語水平,這對整天和外語打交道的外貿企業來說是有著很強的吸引力的。一些外貿公司老總就認為,外貿業務知識的缺乏往往是暫時的,可以邊干邊學,一般能夠很快補上,但是外語的提高卻非一日之功,從企業的經濟效益出發,很多企業寧愿吸收外語人才而放棄外語基礎較弱的一些外貿專業畢業生。
5.從需求人才的知識層次來說,外貿公司并不一定追求高學歷。外貿工作是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更看重的是實際工作能力,但一些外貿企業反映,現有的本科畢業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但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實際操作能力較弱,不能很好地勝任外貿工作。如果培養目標能定位于為外貿企業提供應用性人才并付諸實施,這將會是我們高職院校在就業市場立足的突破口。
二、當前高職國貿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置不合理。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模式大多沿襲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內容。就安徽省而言,我院的國貿專業辦得比較早,2002年開始招生,因無經驗借鑒,課程的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只能參考大學本科的做法,只是在時間和數量上進行一些調整和壓縮而已,并無自己的特色。而后辦該專業的學校,就拿我們的方案做標準,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2.就業專業對口率低。高職國貿專業一般“進口旺”,但“出口不暢”,這也是各高職院校共同的境遇。從招生情況看,我院國貿專業招生情況一直較好,前景也很樂觀。一方面,從學生和家長心理選擇角度看,國貿是應用型專業,符合時展潮流,容易被家長接受;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社會對外貿人才的需求也有較大空間。從就業狀況看,我院2005年第一屆畢業生毛就業率98%,實際專業對口率不到10%,以后幾屆狀況也差不多。可見培養對象與社會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
3.人才培養目標高不成、低不就。從實際看,高職院校辦國貿專業是比較勉強的,有點“小人穿大鞋”的感覺。因為,外貿人才要求起點較高,外語水平要好,綜合素質要高。有些大學本科國貿專業還設置英語最低線,而英語恰恰是我們高職類學校的短項。但人才培養方案又加大英語教學力度,學習了大量外貿專業知識,若僅僅從事內貿工作又覺得可惜,有點高必成、低不就。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加強國貿專業教學改革,打破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對現有課程設置進行整合,以探索一條適合高職教育特點、符合高職培養目標的人才培養方案。
三、對高職國貿專業人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根據調查的結果和就業市場分析,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整合進行改革和調整。
(一)轉變教育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觀念是先導,模式是根本。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要樹立具有高職特色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依據高職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培養高職人才,必須大膽突破傳統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教學模式,摒棄“知識本位”、“教材本位”、“教師本位”等傳統的教學思想,構建以“能力本位”為主體,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教學模式。按照“基礎理論知識適度,職業崗位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綜合素質較高”的總體要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地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從總體來看,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內容的確定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貫徹“必需、夠用、實用”原則。
2.突出實踐教學。實踐課時占總課時的40%以上,本專業的實踐性教學主要包括課堂實踐教學、技能訓練、階段實習、綜合模擬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以階段實習和綜合模擬實習(實訓)方式為主體三年不斷線。
3.以外貿為主體,內外貿兼顧,拓寬就業途徑。
4.知識、能力、素質并舉,以知識學習為基礎,能力培養為目的,綜合素質提高為保證。
(二)調整國貿專業培養目標
正確定位高職專業培養目標是進行高職教育改革的關鍵。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 以市場需求為目標,以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就業為導向”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從一定意義說,高職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國貿專業辦學方向應嚴格遵循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目標。一方面要考慮學生現在就業與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要考慮外貿行業崗位群和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通過調查了解到:大量的外貿企業急需一線既掌握相關外貿知識又具備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應用型經濟管理和服務人才。因此,國貿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是: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和我國加入WTO后對外貿易發展的需要,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國際貿易的專業知識,能勝任外貿部門、三資企業和有自營進出口業務權的企業對外貿易業務與管理工作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2]
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是:學生具有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國際貿易專業知識,掌握從事外貿業務和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備報關、單證制作、外貿談判、信息調查、產品銷售、公共關系等職業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身心健康。具體包括下列內容:
1.具有現代營銷意識和經營發展眼光,具有較快的適應外貿業務經營與管理的第一線崗位需要的實際工作能力,具有市場的調查研究和分析預測,處理實際問題,進行營銷活動的能力;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外貿函電),具有較深的公關協調、商務洽談能力和開拓創新精神;不怕艱難困苦和挫折,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2.具有在全面掌握外貿基本理論和業務知識基礎上精英語、善調研,懂公關,會談判、求創新能力。
(1)精英語是指能夠熟練地看懂外文單證,用英語填單、制單、懂得簡單的英語口語和外商進行洽談、溝通,熟練地閱讀外文資料,進行資料的翻譯等能力。
(2)善調研是指不僅要求能善于開展各種方式的市場調研工作,盡快了解市場信息,而且還應能夠獨立主持中小型企業市場研究項目,科學、規范、有效地進行并及時完成項目研究報告。
(3)懂公關是指在知曉公關禮儀、外交禮節、熟悉公關原理的基礎上,能切實開展交際型、宣傳型、社會型以及征詢型公關活動,為企業拓展外貿業務服務。
(4)會談判是指在熟練掌握各種談判技巧,了解客戶心理的基礎上進行國內外商務洽談,組織好產品購進、外銷,能為企業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5)求創新是指能在工作中進行觀念上、管理上、方法上、制度上的創新。
(三)改革國貿專業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是專業建設的基礎,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載體。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其主要任務是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職教育必須突破學術人才培養所采用的學科中心型課程模式的束縛,在課程模式上我們摒棄了過去“本科壓縮型”的課程模式,借鑒國際上流行的“能力本位課程模式”。根據涵蓋職業素質、職業技能、職業知識的職業能力要求,面向職業崗位(群)任職需要,構建“基于技能培養,面向崗位集群”的課程模式,重視學生的能力訓練,理論知識傳授以“必須、夠用”為度。[2]
1.對所有課程進行模塊組合
突破傳統“三段式”教育模式的束縛,將本專業的課程體系整合成包括基本素質、專業能力與素質和個性化發展內容的“三大模塊”。模塊式課程結構更能反映高等職業教育崗位特征和能力要求。我們在聽取社會各界,包括專業課教師以及學生的意見后,確定了國貿專業的主干課程,并確立了專業能力與素質的四個小模塊,即:專業基礎模塊、貿易實務模塊、網上操作模塊、技能訓練模塊。
2.對相關課程進行整合和取舍
為突出應用性和針對性,加強實踐教學的基本思想,我們對部分理論課程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我們將大學語文和數學改為《經濟應用數學》和《財經應用文》,并相應減少了課時數;將《國際貿易》與《國際貿易實務》整合為《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將《西方經濟學》改為《經濟學原理》。《西方經濟學》難度過大,改為《經濟學原理》符合夠用的原則。
3.將第六學期的綜合實訓調到第五學期,有利于學生的綜合訓練、畢業論文設計和安排就業。
4.為凸顯主干課程和職業技能,將課程總數由31門減少為27門。增加實訓時間和技能訓練科目,使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提高至40%。
5.設立選修課模塊。選修課著重突出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滿足人文素質培養要求。選修課包括:專業選修模塊和公共選修模塊。專業選修模塊由(1)紡織品外貿模塊;(2)機電商品外貿模塊;(3)物流與服務貿易模塊;(4)報檢與跟單模塊組成。公共選修模塊由學生在全院公選課中任選4-6門課。
6.為方便學生考證,在教學計劃中增加了《外貿單證》課。
7.推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
本專業在遵從直觀的傳統教學和課堂講授方法的基礎上,積極推行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互動教學法等方法,加大項目作業、綜合練習的份量,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在教學手段上,大力推進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充分利用校園網絡系統,CAI、教學幻燈片等加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
理論教學的方式方法和地點由教室、黑板向實驗(實訓)室、現場延伸,使教學內容更真實,教學方法更直觀。
(四)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落實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的關鍵。本專業的實踐教學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中實訓、分階段實習和綜合模擬實習、產學合作教育、社會調研與畢業論文等形式來完成。
本專業的實踐性教學主要包括課堂實踐教學、技能訓練、階段實習、綜合模擬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以階段實習和綜合模擬實習(實訓)方式為主。
1.課堂實踐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口頭表達、外語、計算機操作、寫作能力等);
2.階段實習主要培養專業能力(國際貿易經營管理、進出口業務、國際市場開拓、電子商務應用、市場調查);
3.綜合模擬實習旨在提高綜合能力。主要利用外貿模擬軟件,按照外貿公司運作機制,讓學生模擬實習。
4.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最后一學期安排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同時也方便學生擇業和就業。
5.建立與完善“雙證”制度。學生除取得畢業證書外,還應獲取各種技能與資格證書(外語等級證書、計算機應用能力證書、營銷師證書、外銷員證書、單證員證書、報關員證書等)。
(五)強化校企合作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的任務之一是為地方經濟服務,盡可能實現與社會用人單位無縫對接。為此,我院十分重視校企合作教育,讓企業全過程地參與人才培養。
1.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我院國際貿易的招生計劃及課程設置都是在調查了解省內外許多外貿公司的需求和意見的基礎上確定的。比如有些企業經理提出要重點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并且針對外貿業務的特點,要求加強外貿函電、外貿單證方面的教學。我院隨之增加了外語教學的課時數,并在專業招生時對入學新生的外語水平設置了門檻:高考成績必須在80分以上。在教學計劃中增加了《外貿單證》課程。
2.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第一,校企人員相互兼職。我院成立了國際貿易專業建設委員會,成員由系主任、學科帶頭人、企業專家(外貿企業經理)組成。一方面,國際貿易專業教師輪流利用暑假到企業進行兼職鍛煉;另一方面聘請外貿企業實踐專家到我院作兼職教師,不定期地開設講座、作學術報告,從而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院與社會的交互結合。第二,校企共建校外實習基地。由于本地外貿公司小而分散,讓大量的學生頂崗操作有實際困難,我院采取的形式是先在校內模擬實訓,再到外貿企業實踐操作、參觀體驗,并且請外貿企業的業務人員為同學們現場講解和答疑。
3.企業參與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這一階段的人才培養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接受學院的畢業生實習。一部分學生畢業實習就是預備就業,即實習后留在企業工作。一些與我院關系密切的外貿企業優先錄用我院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是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反饋畢業生工作信息,可以有效地指導我院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更好地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
松江大學園區生活區的一家復印店店主告訴記者,這個月生意特別好,他們因此延長了工作時間,從早8時一直忙到晚11時,吃飯只能輪流著去,每4天就得采購一批復印紙。有的復印店不到一周就要用掉1大包A4紙,每包就有2500張,還不包括彩印紙張。華東政法大學學生小朱一邊打印一邊無奈地說:“我是學校環保社成員,對這種大量耗費紙張的做法很不支持,但也很無奈,因為學校規定論文要交4份。”
記者從東華大學、立信會計學院、華東政法大學的教務信息平臺上了解到,除上交電子版論文,每名畢業生還需上交4份紙質論文,同時研究生期末論文每科還要上交1份紙質論文以備存檔。一份厚厚的1萬字左右的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最少要20張A4紙,再加上若干封皮頁,一個同學畢業平均要用掉將近100張A4紙。據統計,2008年全國招收研究生44.64萬人,按照每名碩士生平均打印15本畢業論文、每本論文平均使用30張紙,每名博士生平均打印15本畢業論文、每本論文至少使用80頁紙計算,一年就要大約用掉2.5億張紙。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宏觀背景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繼續深化改革、調整經濟結構是全國面臨的重要經濟任務。對外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就成為促進遼寧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然而,國內外的一系列綜合因素給遼寧省的外貿發展帶來巨大壓力,為使遼寧省的外貿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競爭力,對外貿易轉型升級也就變得尤為重要。
1遼寧省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
外貿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不僅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增長,帶動全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也暴露出一系列諸如外資引用、缺乏政府引導機制等制約外貿轉型升級的因素。
1.1外部制約因素
1.1.1缺乏外資支持
改革開放初期,遼寧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政策導致遼寧省對外資的吸引不是很強。盡管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近些年來,遼寧省引進的外資規模相對很小,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而言還差很多,外資依存度相對偏低,質量也不是很高,投資環境相對較差,外資利用效率相對偏低。
1.1.2國際市場低迷
受歐債危機影響,中國與其它國家持續增加的一些貿易戰,導致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的影響很大。長期以來,美國、歐盟、日本等一直是遼寧省對外貿易中重要的合作伙伴,因為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這些國家的市場需求減弱,對遼寧省的對外貿易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全球貿易量的增長持續降低,遠低于金融危機之前年份的均值,世界經濟的前景令人擔憂。
1.1.3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
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抬頭。目前,全球有70%多的反補貼調查和30%多的反傾銷調查都是針對中國的,而且,美國的次貸危機也極大的增加了我國外貿發展的風險。數據顯示,遼寧省這些年來的出口貿易中,農產品和鋼材等許多產品都不斷遭受各國的貿易壁壘。不僅僅是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就連印度和巴西等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不斷對中國提出反傾銷、反補貼的指控。
1.2內部制約因素
1.2.1企業科研能力不足
技術創新是維持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因素。遼寧省的很多企業技術研發水平低,科技創新能力弱,很少有自己的專利技術,現有專利技術占全國的比重僅在百分之四左右,與發達地區相比更是相差很多。如果不能進一步提高遼寧省大中型企業的科研能力,將會嚴重制約遼寧省對外貿易的轉型發展與升級。
1.2.2出口結構不合理
2015年,遼寧省的出口機電產品達到185.5億美元,比上一年下降15.6%,占同期遼寧貿易出口總值36.5%。高新技術產品約43.7億美元,下降了9.3%;雖然機電產品與高新技術產品在遼寧出口中所占比重較高,但是與全國平均相比還是有些差距,而且遼寧高新技術產品的增長并不是完全靠技術創新拉動的,與全國各個省份比較,仍處于中下等水平。而且遼寧省所出口的產品缺少真正的自主知識產權,沒有自主品牌支持,也沒有真正的提升對外貿易效益。
1.2.3服務貿易發展緩慢
2014年,遼寧省全年的實際利用外資額為274.2億美元,其中,第三產業實際利用外資額為128.3億美元,占整體46.8%,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的實際利用外資額為21.1億美元,占第三產業整體的16.4%,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實際利用外資額為13.3億美元,總占10.4%;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為10.4億美元,占8.1%。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遼寧在現代服務業方面的外資引進是不充分的,尤其在金融、信息技術服務等高技術含量的現代服務領域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2.促進遼寧省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2.1增強政府服務意識,引導地區外貿支柱性產業發展
遼寧省的政府和外貿主管部門應當增強政府的服務意識,針對遼寧省的外貿發展實際情況,制定專門的扶持政策,對于知識性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需進一步完善出口的激勵機制,鞏固并且提高遼寧的出口產品中工業制成品的比重,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鼓勵和支持知識性的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增強整體的企業競爭能力。政府應積極轉變職能,努力提高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引導,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同時,要充分的尊重農戶的土地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努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把遼寧省的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將生產、技術改造與重點出口市場需求建立關聯性強的管理,向集約經營轉變,對遼寧省規模經濟顯著或產業鏈長的加工制造業,要加強指導性的市場監管。
2.2提高外資引進門檻,引導外資投資方向
針對制造業發展緩慢的問題,可以將一部分有關制造業的外資引進到更多的不同行業,增加經濟活力。而在投資經營環境方面,遼寧省除了要對一般的基礎設施繼續完善,還需要提高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有關行政的服務能力,包括加快行政審批、放寬投資準入,繼續深化外商投資的審批制度改革,等。此外,遼寧應加強對研發性外資的吸引,在人才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產業化配套等方面給予完善,吸引更多研發性機構進入遼寧,構建遼寧經濟發展和優化的政策與制度平臺,為外貿的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持。。
2.3優化產業結構
在工業產業結構上,遼寧省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大型重工業企業都存在著技術革新、節能減排的問題,建立低碳型工業發展模式,配合在稅收、財政等方面對低碳經濟的支持,一定可以更好的實現遼寧省工業結構的調整。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提高外出口競爭力,通過外向型經濟實現遼寧省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遼寧省可以制定相應的政策傾斜措施,對本地區的優勢產業和未來具有發展潛力的外貿企業和產品加大鼓勵和扶持的力度。
2.4增強管理部門職能效力
1國際貿易中電子商務平臺的現狀
中國海關從1978年開始實施無紙貿易,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電子海關”、“電子口岸”、“電子總署”三大系統。在貿易管理部門,貿易許可證通過網上申領的比例已達到80%以上,電子產地證的簽發率也已經達到60%。通過EDI方式傳輸的l8種電子報文無論在交換的信息量方面,還是在整個集裝箱運輸過程的單證數量方面都已超過80%。
以上數據顯示我國各外貿部門電子商務化水平已經達到一定高度,但是據商務部(2004~2005中國電子商務報告》顯示,在外貿企業與政府的B2G業務中仍有22%的企業通過服務申辦,而在貨代企業中也僅有45.7%的企業可以直接采用電子商務技術進行電子報關,報檢,申報等相關手續。
我國政府各外貿部門電子商務化的成熟與外貿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的稚嫩即產生如此鮮明的對比。政府各外貿部門電子商務化水平已相當成熟,但是各部門之間仍然各自為陣,數據未做到充分共享,總體電子商務化程度不高。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是建立起一個全國性的國際電子商務平臺,使政府所有國際貿易管理機構連接到一個整體的網絡平臺中,為我國外貿企業提供一個真正的一站式外貿平臺。
2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首先,國際貿易市場交易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虛擬市場”。電子商務通過網上“虛擬”的信息交換,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開放、多維、立體的市場空間,突破了傳統市場必須以一定的地域存在為前提的條件,全球以信息網絡為紐帶連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促進了世界經濟全球市場化的形成。信息流動帶來的資本商品、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動,促進了全球“網絡經濟”的迅速發展。在這種網絡貿易的環境下各國間的經貿聯系與合作得以大大加強。
其次,國際貿易經營主體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虛擬公司”。現代信息通訊技術通過單個公司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擁有的核心技術,把眾多公司相互聯接為公司群體網絡,完成一個公司不能承擔的市場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這種新型的企業組織形式,在資本關系上不具有強制各個公司發生聯系的權力,而是由于承擔了一定的信息搜集處理和傳遞功能似乎具有某種實體性。跨國公司戰略聯盟便是這種“虛擬公司”的主要表現形式,通過開放系統的動態網絡組合尋找資源和聯盟,實現“虛擬經營”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經濟競爭環境和消費需求向個性化、多樣化方向發展的趨勢。
再次,國際貿易經營管理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電子商務提供的交互式網絡運行機制,為國際貿易提供了一種信息較為完備的市場環境,通過國際貿易這一世界經濟運行的紐帶達到跨國界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使市場機制在全球范圍內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這種貿易方式突破了傳統貿易以單向物流為主的運作格局,實現了“四流一體”,即以物流為依托,資金流為形式,信息流為核心,商流為主體的全新經營管理模式,這種經營方式通過信息網絡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互動式的商貿服務。生產者與用戶及消費者通過網絡,使及時供貨制度和“零庫存”生產得以實現,商品流動更加順暢,信息網絡成為最大的中間商。
3電子商務為我盲目際貿易發晨帶來新的優勢
3.1顯著降低國際貿易成本。與國內貿易相比,國際貿易的單證數量繁多,處理費用高昂。通過電子商務進行鼠際貿易,既可節省大約90%左右的文件處理費用,又可縮短交單結匯的時間,加快資金周轉,還可節省利息開支,成本優勢十分明顯。另外,由于減少了大量的中間環節,買賣雙方可以通過網絡直接進行商務活動,交易費用顯著下降。交易效率顯著提高。
利用電子商務開展國際貿易,買賣雙方可采用標準化、電子化的格式合同、提單、保險憑證、發票和匯票、信用證等,使各種相關單證在網上即可實現瞬間傳遞,大大節省了單證的傳輸時間,而且還能有效地減少因紙面單證中數據重復錄入導致的各種錯誤,對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十分明顯。由于世界各地存在時差,進行國際商務的談判就相當不便,對企業來講,在傳統條件下,提供每周7天、每天24d"時的客戶服務往往感到力不從心。而利用電子商務可以做到7×24的全天候服務,任何客戶都可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時問從網上得到相關企業的各種商務信息。電子商務全天候、不間斷運作可使全球范圍內的客戶隨時得到所需的信息,為出口企業帶來更多的訂單,并且可大大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3.2減少貿易壁壘,擴大貿易機會因特網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網絡,徹底消除了地域的界限,對減少國際貿易中的有形和無形壁壘有著積極的意義。在網上做生意,沒有了宗教信仰的限制,也沒有了種族的歧視,甚至公司的規模和經濟實力的差別都顯得不再重要。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極力主張電子商務達成的國際貿易免征關稅,這一方面有力地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促進國際貿易業務量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力地促進了世界范圍內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更快地向前推進。
3.3減輕對實物基礎設旋的依賴。傳統企業開展國際貿易業務都必須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如辦公用房、倉儲設施、產品展示廳、銷售店鋪等。與國內貿易相比,國際貿易對實物基礎設施的依賴程度要高得多。若利用電子商務開展國際貿易業務,則在這方面的投入顯然要小很多。整個銷售環節,從研制開發、訂貨、付款到產品的交付都可以在網上實現。
實際上,模式問題對電子商務并不重要。電子商務的實質是數據在流通環節的交換。這一實質決定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必定要同傳統產業結合起來,并以信息、和網絡技術優化和改造企業的傳統生產寫作碩士論文和流通環節為宗旨。模式其實只是一種對外的說辭,甚至只是花架子。互聯網經濟離不開經濟的范疇,必須遵循經濟的基本規律,虛擬經濟必須以傳統的實物經濟為基礎。目前,人們常用水泥來比喻傳統企業,用鼠標來比喻電子網絡公司,“鼠標加水泥”正是虛擬經濟與傳統經濟結合的形象比喻,“鼠標+水泥”才是電子商務最現實的選擇。對外貿公司而言,就是以自己的傳統業務為基礎,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電子商務模式。
(2)外經貿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意識薄弱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外經貿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正忙于解決吃飯問題,沒有足夠的資金投資于計算機網絡設施建設。擁有計算機的外經貿企業,主要用于文字處理、統計計算。多數外經貿企業雖然己經上網,但主要用于信息查詢和進出口的部分環節,建立企業網站或在專業網絡平臺建立企業網頁的仍為數不多。對產、供、銷,人、財、物等重要資源實現電子化、網絡化管理的企業比例更小。目前,我國18萬家各類外經貿企業中,只有10%基本實現了信息化其中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程度更低。這表明中國外經貿過去講信息化,企業往往理解為把原來人工手寫改為電腦打印;現在講電子商務,不少企業又僅僅理解為在某個網站注冊網頁,宣傳產品、收集信息。這是非常典型的無需求市場行為,就是說企業并沒有意識到發展電子商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大部分企業的領導者本身對計算機和信息網絡的真正作用了解不深,更談不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去管理企業。
(3)管理水平問題
發達國家的保護對象主要是陷于結構性危機的產業部門,而發展中國家主要是保護民族經濟,且保護的重點是幼稚產業。
加入WTO后的中國是否應該完全貿易自由?幼稚產業的保護是否喪失了意義?對幼稚產業政策應該如何予以取舍?本文將通過對理論基礎和現實的分析來得出結論。
一、保護幼稚產業的理論基礎分析
幼稚產業的理論基礎是李斯特的“幼稚產業論”。李斯特發揚了美國漢密爾頓保護本國制造業的觀點,以歷史判斷為基礎,提出不同的國家由于其發展階段不同貿易政策也應有所不同。處于落后地位的國家應該對那些面臨國外強有力競爭而自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身又具有潛在的比較優勢的幼稚產業予以高關稅保護,培植它們的競爭力,直到這些產業成長起來為止。
這些新的產業能給國家帶來未來收益,形成強大的生產力,而這些“生產力比財富本身更重要”。幼稚產業論一經提出便對自由貿易思想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現在也依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般認為幼稚產業論對斯密的自由貿易思想提出的質疑主要在于各國國情不同,落后國家進行自由貿易最終不利于該國的生產力的提高和產業體系的建立。李斯特認為自由貿易思想是“世界主義的”。但現實世界是由各國家組成,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
經過李嘉圖完善的自由貿易理論強有力的證明,自由貿易能使世界資源優化配置、能帶來各貿易國福利的增加和世界總產量的提高。
但李斯特認為對于落后國家而言,這種短期或眼前利益(可以比較低的成本換取較多的商品和勞務,增加國民福利)是以犧牲長期或未來利益為代價的。從長遠來看,目前尚處于萌芽階段但將來對國民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的工業產業的生產能力在國際自由貿易的環境下會受到劇烈沖擊,根本沒有發展空間,這種只重視眼前利益忽視未來利益的自由貿易對落后國家而言非常不利。
所以李斯特主張:通過國家的干預對幼稚產業實施暫時的保護,這種保護應持續到該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為止。幼稚產業論也認為保護可能會產生資源配置扭曲、走私、降低效率等效果,尤其是在幼稚產業的選擇失誤、保護措施不當等情況下。
但支持幼稚產業保護的經濟學家認為受保護的幼稚產業應該具有潛在的動態的比較優勢和外部經濟,在保護下只要其生產成本下降的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足夠快,那么保護結束后所得的收益就足以補償保護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的保護就是有利的。貿易保護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而放眼世界完全的自貿易也是不存在的。
世界各國在選擇貿易政策時都要考慮與其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
二、國際貿易環境的分析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WTO,自由貿易在更大范圍得到了推進。但是在自由貿易的背后我們也不難感受到貿易保護的潛流強有力的涌動。
首先是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與加劇。
上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使許多國家加大了利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保護本國產業的力度,尤其是隱蔽的靈活的具有歧視性的非關稅壁壘的運用非常廣泛。
由于這一時期的貿易保護特點明顯不同于以往的對幼稚產業的保護,所以被稱之為“新貿易保護主義”。
在進入21世紀以來,這種保護具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集中的表現就是更多的更為隱蔽的非關稅壁壘的使用。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采用高標準的環境、技術等“綠色貿易壁壘”保護國內市場,其中發達國家所設置的市場準入門檻(技術標準等)明顯高于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也提出了更進一步的開放市場的要求,而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自己卻在農產品等領域牢牢的奉行保護主義。美歐日等國采取的農產品補貼政策拉低了全球農產品價格,而農產品出口正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支柱。目前日本對水稻的進口關稅依舊高達490%。
其次,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停滯不前。這集中體現在多邊貿易體制下的多邊合作進展緩慢,如國際社會普遍關注
的WTO多哈回合,在坎昆會議的失敗的陰影下步履蹣跚,而個別WTO成員,特別是發達國家成員,一意孤行的實行單邊主義,使多哈回合的主旨——發展問題的多邊談判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區域性的貿易合作的活躍反映了多邊貿易自由化的困境。
自由貿易與保護的相互交織是這一時期國際貿易領域的一大特點,自由化是斷斷續續的主旋律,而保護似乎是一個無處不在的“幽靈”。不同的國家保護的重點也不同,發達國家主要在于農產品和陷于結構性危機的產業,發展中國家在于幼稚產業和服務業。這種現實反映了它們經濟處于不同的發展水平,也表明了在目前世界經濟格局下國家之間利益爭奪之所在。
三、外貿政策的現實環境——漸進的貿易自由化近年來,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外貿以高于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在增長,進出口額在國際貿易額中所占份額越來越大
但與貿易強國相比我國外貿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如出口結構以低檔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為主,貿易條件持續惡化,貿易競爭力較弱,服務貿易出口發展滯后。其中,服務貿易方面的差距尤其引人矚目,1999年發達國家服務貿易出口相當于其商品貿易出口的24%,我國的服務貿易出口相對于商品貿易出口的比重低于15%。這些差距折射了我國經濟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發展中存在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業競爭力較低等深層次問題。中國雖然被號稱為“世界工廠”,但產業競爭力僅限于勞動密集型產品,高科技產業、服務業等相對落后屬于幼稚產業,這種國情決定了中國對外開放的路徑是:漸進的開放市場——漸進的取消保護——逐漸取消保護——貿易自由化。
加入WTO的談判過程和我們做出的承諾清楚的表明了這一點,而這種漸進的開放思想也構成了被國外學者所稱道的“中國模式”精神的重要部分。實事求是的依據經濟規律和發展所能承受的限度確定開放的步驟是我們理性的選擇,超越式的外貿政策是非理性的。許多拉美國家從80年代起奉行新自由主義,不顧國情的實行貿易自由化最終導致經濟危機的例子應該引起我們的警醒。根據發展階段適時調整、靈活應對才有利于向最終目標的邁進。自由貿易是世界各國理想的終極目標,但在我國工業化尚未完全實現的現實下適度的保護是必要的。這就是國情所給予我們的外貿政策環境。
四、目前中國幼稚產業政策取向的建議
根據以上的分析,在當前國內國際經濟環境下,我國對幼稚產業的保護是必要的,而幼稚產業論的理性的成分也給予保護以一定的理論支持。
但由于對幼稚產業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經濟效率,所以必須審慎運用保護政策,盡量減少因為保護所造成的經濟扭曲和福利下降。鑒于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對幼稚產業實施保護的政策取向應該是:謹慎選擇、適度保護、漸進開放、完善市場體制。
謹慎選擇體現在要科學的選擇被保護產業:主要的原則是應該本著與時俱進的思想科學的選擇被保護產業。一方面是根據巴斯塔布爾標準和肯普標準選擇那些具有明顯外部性和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這些產業的保護在一定時期后收益應該大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于保護的成本,應該是一國具有戰略地位的產業同時能起到帶動其它產業部門發展的作用,同時對它們的保護也應該是能彌補市場不完善所造成的企業先進入損失以有利于技術的創新。另一方面要適時的對被保護幼稚產業進行篩選。保護不是無期限的,否則會造成低效率和嚴重扭曲資源配置的惡性循環,李斯特提出的時限是最高30年,對于保護時間過長而至今還未成熟起來的幼稚產業應該取消保護。
適度保護體現在制定合理的保護措施,保護程度要適當。
一般的保護方式是關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貿易政策主要是關稅和非關稅,產業政策是政府運用宏觀調控手段對被保護產業提供資金、信貸、補貼等產業支持。目前我們的保護方式面臨著調整,原因在于加入WTO后我國承擔的主要義務是關稅有步驟的下降,非關稅壁壘也在逐步取消。所以運用傳統的關稅手段來扶持幼稚產業發展的空間已經逐漸的在縮小。
以往的以關稅為主的保護措施要逐步的讓位于非關稅措施和產業政策。在可以運用關稅的空間里就要設法提高保護的效率。
一方面要研究關稅結構,爭取設置對幼稚產業有利的關稅結構,同時提高關稅的有效保護率。除關稅措施以外要適時、適度的使用WTO所允許的一些非關稅措施來實行保護,并且將WTO框架中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條款用足用好。其中可以依據GATT等18條的規定來施行對重要的幼稚產業的保護。
漸進的開放體現在保護應該是開放的保護、逐漸取消的保護。
保護的目的是提高產業的競爭力,但完全的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封閉的保護只會產生低效的懶惰的產業,所以應該適度的引入競爭,或者是國內市場分割的打破,或者是在一定限度內允許外國廠商的進入。當然這要根據被保護產業的實力、國內和國際市場環境來決定。此外,要適時的引入“畢業條款”機制,根據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逐漸的弱化保護并在其成熟后堅決的撤銷保護。所以保護政策不應該是剛性的,應該靈活而富有彈性。超級秘書網
sp;完善市場體制。
自由貿易思想因為其完美的市場假設與現實相去甚遠而使自由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理想目標,但較完善的市場體制無疑是企業正常開展其經濟活動的基礎。健全的市場功能齊全的市場意味著市場扭曲的減少,這將為產業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在市場扭曲消除的前提下許多保護措施也就不必要了。
但目前國內市場存在諸多問題,如市場體系的不健全,部分市場秩序的混亂,政府的職能“越位”、地區市場壁壘的存在等。所以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市場體制的完善是當務之急,是對幼稚產業逐步取消保護的前提,是進一步對外開放市場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尹翔碩.中國對外貿易改革的進程和效果:1978-1998[M].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
[2]張幼文等.外貿政策與經濟發展[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高校學生中的“低頭族”越來越多,課堂上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低頭看手機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高校傳統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今時代。“中國對外貿易概論”是我國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一門重要的專業課,這門課也是我國高校獨有的一門課程。這門課的教學效果影響到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否能夠實現,而且這門課程自身的一些特點和當今互聯網的時代更加強化了這門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要想提高這門課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對這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國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值得我們學習,這種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但是,由于我國學生從小就習慣了“填鴨式”教育,缺乏主動學習的習慣和氛圍,在“中國對外貿易概論”的教學中完全復制“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應該結合我國大學生的特點和課程的特點進行教學改革。
一、“中國對外貿易概論”課程的特點
“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這門課的課程特點決定了其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及考核方式改革的方向。
“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這門課是將國際貿易理論與中國對外貿易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的專業課。這門課具有明顯的三個特點:綜合性、政策性、現實性。
首先,“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這門課涉及到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和西方經濟學等多門學科的內容,所以這門課程的教學對老師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將其他學科的知識應用到這門課的學習。
其次,“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這門課重點是引導學生應用所學過的理論更深刻地理解我國對外貿易的政策及各種貿易政策的影響。例如,我國不斷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我國關稅政策調整的依據是什么?等等。
此外,現實性是“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這門課的主要特點。這門課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分析中國對外貿易現實的能力。與國際貿易專業的其他理論課程相比,該課程的難度不大,重點是提高學生主動思考和分析中國對外貿易現實的興趣,加深學生對中國對外貿易現狀的認識,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解決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二、“中國對外貿易概論”課程內容的改革
由“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這門課的特點可以看出,一方面,教材的內容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因為隨著世界經濟貿易形勢的不斷變化,中國對外貿易的現實也在不斷變化,所以教材的內容不能滿足這門課教學的需要。要想達到這么課的培養目標,就必須在教材的結構框架下融入當前中國對外貿易的熱點內容,將中國對外貿易的熱點問題與各個章節的知識點聯系起來,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例如,講到區域經濟一體化問題時,聯系到當前的熱點-TPP的推進對中國出口的影響。通過將理論與現實熱點聯系起來,向學生講授最新的中國對外貿易動態和問題,使學生意識到理論的價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僅僅老師在課堂上講授,不能加深學生對中國對外貿易的認識。為了強化學生對中國當前對外貿易的認識和思考,可以根據各個章節的內容擬定一個問題,讓學生提前自主地收集并閱讀相關資料,加深對該問題的理解。
因此,這門課的內容需要不斷地根據中國對外貿易的現實進行更新,更好地促使學生應用所學理論思考中國對外貿易的現實問題。
三、“中國對外貿易概論”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
教學方式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傳統單一的“教師講授法”會使學生覺得很單調無趣,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同時,在當今通訊網絡發達的今天,網絡上生動有趣的信息吸引學生上課看手機,這就會進一步導致學生中“低頭族”越來越多。所以,當今教學方式的變革很重要。尤其是對于“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這門課的特點及授課內容決定了這門課的教學方式必須多樣化。
“教師講授法”和“學生自主學習法”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中國的大學教學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師講授法”,中國的學生也習慣了這種教學方法。“教師講授法”可以通過老師的講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內容,幫助學生梳理學習的思路,節省了學生理解所學內容的時間,這種教學方法更適用于難度很大的理論課的學習,例如數學、運籌學等。但是“教師講授法”這種教學方法也導致了學生在學習中的惰性,會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法”恰恰能彌補“教師講授法”的缺點,更好地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增強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學生自主學習法”會導致學生漫無目的地去學習,缺乏學習思路。“學生自主學習法”更適用于難度不大的課程的學習。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在該門課的教學中采取了傳統的“教師講授法”和“學生自主學習法”兩種教學方法的融合,我們采取的教學方法與近幾年在世界上最新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教學的理念類似,但方法又有區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以現代多媒體技術為基礎,將傳統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環節進行顛倒,并轉變老師的角色定位,將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的課堂教學形式為“課前自主學習+課堂探究”的形式。
“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這門課是在學習相關理論課程之后將理論聯系現實進行思考和討論的一門課,因此,在這門課的教學更適合采用“翻轉課堂”的課堂教學形式,更多地使用“學生自主學習法”。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完全放手,在該課程的學習中仍需要使用“教師講授法”,教師需要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梳理和總結,指引學生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探討和思考。“學生自主學習法”雖然能更好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但是如果運用不當的話,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反而會導致學生不適應、不配合,進而使課堂教學效果更差。我國大學生整體學習的主動性差,另外,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大三或大四的學生,大三大四的學生大多忙于實習或者考研,推行“課前自主學習+課堂探究”的課堂教學形式存在一定困難。通常老師布置的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大多同學都無法完成。所以,我們在授課時采取“問題引導”的教學方式,我們將教材各章節的內容提煉成一個結合中國貿易現實的問題,提前將下次課要學習的內容和思考的問題和提供給學生,在課堂上老師仍然會對相關內容進行講授,但講授的過程中會引導學生思考現實問題,采取引導加提問的方式促動學生自主地思考。
以此為基礎,我們還設計了小組討論的課堂環節,以增強自主學習方法的應用效果。討論及小組論文展示是很常見的教學活動,但是,要想通過這些教學活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事先對學生討論、辯論及小組論文展示的主體、頻率、要求及獎勵方式等進行合理的設計。對于討論這種教學活動,首先要確定多長時間安排一次這種活動,討論環節的設計過于頻繁會使學生壓力太大隨便應付討論,不能很好地達到教學效果。根據自己和其他同事的相關經驗,一般每兩周安排一次效果會比較好。討論的主體必須是與教學各章節密切相關并且學生感興趣的事件,通常選擇最新發生的經貿事件比較好。因為每班學生人數一般至少50人,討論一般分組進行。
四、“中國對外貿易概論”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學方式改革的進行離不開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課程考核改革方式改革的步伐必須跟上教學方式改革的進度。國外“翻轉課堂”的教學評價方式由傳統的試卷考試轉變為多角度、多方式的測試。這方面很值得我們學習。在“中國對外貿易概論”的考核方式改革上,大連民族學院也將改革的方向定位于“關注過程”。“關注過程”與傳統的考核方式有很大差異,傳統的考核方式更強調的是期末考試,平時成績僅占30%左右的比例。“關注過程”的考核方式更強調學生平時對課程的參與,將平時成績的占比提高至50%以上。與傳統的考核方式相比,“關注過程”的考核方式更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大連民族學院教師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2%的學生認為“關注過程”的考核方式效果好。
五、結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中國對外貿易這門課的教學目標。但教學改革僅僅靠老師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學校相關部門的配合,只有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的角度同時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逐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提高這門課的教學效果。將國外“翻轉課堂”教學的理念引入到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這門課的教學,采取“問題引導”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學生逐步培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但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最初的改革中難免遇到學生不適應等各種各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A.N.懷特海.莊蓮平,王立中譯.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
[2]曹霞,姚利民,黃書真.提升高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探討[J].高教探索,2012,(2).
[3]金鋼,劉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國際貿易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J].金融經濟月刊,2016,(1).